美声唱法与美声风格

2024-06-22

美声唱法与美声风格(精选十篇)

美声唱法与美声风格 篇1

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十六、七世纪的意大利, 歌剧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 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和艺术风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之便形成了一套符合人声表现规律具有着完善科学体系的美声原则, 并且得到了更多人们的赏识。随着我国近些年来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深, 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青年选手在一些国际声乐比赛中屡屡获奖, 更是说明对于外国声乐作品运用美声唱法来加以表现的艺术水准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的。

美声唱法在其形成的最初阶段, 很多意大利的声乐作曲者本身也担任着演唱者或声乐教师的职责。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在培养歌手时, 从小就对其乐理、和声以及文化课进行全面的训练。所以, 意大利当时的歌手都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以及作曲家的学识。他们对于人体嗓音的天生规律有通透的理解, 他们将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情感作为其创作的基础, 同时对于声乐技巧的发挥和创作规律都有明确的把握。所以他们的作品既美丽动人又旋律多样。美声唱法的歌唱艺术主要是由复调音乐转变成为单声部旋律的。在复调作品中, 不同的声部可以唱出独特的旋律线, 最终形成了复合音乐织体。随着新的歌唱艺术风格的逐渐形成, 某一单声部的旋律线开始占据主导部位, 运用乐队或者乐器伴奏, 融入歌唱家高超的演艺技巧和华丽的歌声, 最终形成了美声唱法。

二、美声唱法的风格特点分析

分辨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区别, 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从声音上来说, 美声唱法是真声假声都用, 真假声按照音高比例进行混合运用的。站在共鸣的角度上看, 其主要是充分调动歌唱所用的共鸣腔体。此种唱法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味道, 音响特色明显。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和掌握, 就相当于运用歌唱训练来制造嗓音乐器, 美声唱法唱出来的歌声具有其独特的味道。分析美声唱法主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 混合声区的唱法主要基于真声的基础, 当音高不断上升, 开始逐渐增加假声的成分, 这时主要以假声为主。美声唱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分运用全面的共鸣, 高低、男女的唱法是一致的。

2.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是不同的, 美声唱法主要是全共鸣, 部分唱法则运用部分共鸣, 有一些是不需要唱到非常高的程度, 一些则不用唱到很低。区别唱法的几个主要方面就是共鸣腔体的运用, 用上部、用下部、用中间。美声唱法声区是混合的, 共鸣也是混合的, 真假声音的混合会有共鸣同时出现。有一些美声唱法中对共鸣运用的比较暗。在唱歌剧时, 美声唱法对于鼻咽腔和后边咽腔用的相对较多, 而在唱音乐会时则后边用的较少, 这样的唱法虽然也叫美声唱法但是在唱歌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尽管都是专业的, 但是在唱法上, 区别十分的明显。

三、美声唱法及其风格形成的训练方法

1.气息的训练。对气息进行训练, 训练后出来的声音相对较为和谐自然, 同时优美, 副作用也较少, 而且对气息进行训练, 气息和发声、歌曲和情感内容以及演唱心理的充分结合, 对于演唱状态的培养都是极为有益的。在训练中, 高音训练时, 轻微上抬软口盖, 想着吸着唱的感觉, 就能自动地抬起软口盖, 这种力量相对较为含蓄, 因此需要注意不能抬过了头, 一旦抬过了头, 就会造成声音僵定。所以在美声唱法中, 当唱高音时, 需要气息的支持, 运用边吸边唱的方法, 使得气息含蓄且具有力量, 不然就会造成腔体被撑得过大最后没有弹性, 对于气息无法进行自如的运用。在不自然的状态下, 声带很难正常发声, 即使有声音发出, 也是嘈杂苍老的音色, 并且在不自然的状态下, 唱出的音就不准, 而且会导致高音破桑, 如果声带遭到长期的气息冲击, 就会造成声带器质上的损坏。所以, 要想保障歌唱的青春, 对于气息的正确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也应深化重视。

2.对呼吸的控制。在歌唱中应对呼吸进行控制而不是被呼吸所控制。在歌唱中, 呼吸是用来保持的, 对于吸气时的状态应当保持住而不是将气息送来送去。发音中需要对气息进行保持并节约气息, 而不是单纯地送气, 不能使我们脆弱且宝贵的声带被气息所冲击, 运用最小限度的呼气逐渐地构成呼吸控制。在刚开始学习美声时, 由于初学者对于美声呼吸较为陌生, 而且加上呼吸时的紧张心理, 就会不自然地形成用胸式呼吸法来控制呼吸, 这样的呼吸方式无法达到美声唱法的水准。美声唱法中, 对于呼吸的调节主要是运用横膈膜实现的, 即就是普遍意义上的胸腹式呼吸。采用这种呼吸方式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对气息的大小、以及气息的变化进行自如的调节, 而且换气较快, 所以在美声唱法中对这一点应当格外重视。运用胸腹式的呼吸方法来唱美声, 很容易控制, 不会出现一张嘴就没有气的状况, 或者是一口气不够用的情况。俗话说: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这就表明虽然在唱歌中呼吸是起点, 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呼吸也是唱歌的灵魂, 对于歌唱的整体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美声唱法中, 呼吸更是其雄浑畅亮的关键。

3.美声唱法中歌唱语言的训练。歌唱语言中, 对于歌词应当进行深入的理解, 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应当从歌曲内容上出发。因此这就需要美声歌唱者说话兔子应当清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真是运用说话时的吐字发声去唱歌, 就会产生有字无声的状况。对于歌唱中字正腔圆的要求也就无法充分满足。因此美声唱法中要求是像说话而不是真说话的状态。在美声唱法中, 应当增大上下臼齿间的距离, 随着也就能打开喉咙;母音应当相对靠后而子音应靠前。由于声音的连贯性容易被子音破坏, 因此在发子音时应当迅速且果断, 而且子音一旦发出就必须马上回到母音的发声部位上, 如此方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对于音准和节奏应当严格加以训练。此外, 美声唱法训练中还应重视起音训练, 起音要求应当圆润、准确、明亮而且轻松。在美声发声中, 起音是基础, 它是集中共鸣黄蓉调整气息的最重要方法。要保障起音的良好, 就必须对呼吸进行正确的训练, 训练过程中应保证喉头稳定, 训练者的思想高度集中, 做好声带的各种配合。

四、结语

当前的声乐舞台可谓是缤纷多彩、百花齐放, 多种演唱流派和演唱风格的并存促进了美声艺术的繁荣大发展, 激烈的竞争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美声演唱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美声唱法的普遍, 歌唱者要想有更加完善的表现就应当对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进行充分的把握, 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该国的语言特点进行科学的理解, 并且不断训练扎实的创作风格, 实现美声唱法的大飞跃。

摘要:美声唱法源自于西方尤其是欧洲, 其是古典声乐中传统唱法上发展而来的, 经过文艺复兴后, 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美声唱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歌唱家们的专研和改进, 美声唱法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其包含的内容和剧情也更加激烈。不同的时代, 歌唱形式不同, 情感表达不同, 歌唱的方法也就不同。本文就简单对美声唱法和其风格展开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美声唱法,美声风格,研究

参考文献

[1]文海宁.歌唱发声生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2]杨文婷.音韵[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与蒙古族长调教学 篇2

孙德俊

我认为:要阐述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即:(1)找到美声唱法发声技术同长调歌唱艺术发声方法存在的共性规律;(2)找出二者间存在的个性差异;(3)开拓进取,消除狭隘、保守的陈旧观念;(4)创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的新局面。下面我就这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

(1)美声唱法发声技术同长调歌唱艺术发声方法存在的共性规律,最根本的是二者都十分重视呼吸法运用的正确与否对歌手的艺术歌唱发声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已经形成为是一种人体机能运动体系的艺术歌唱活动。在西洋“美声唱法”理论上,他们提出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技术橄念。这种理论产生的依据是从人休歌唱发声运动的体表特征得出的。这种体表特征—表现出了人体进行歌唱发声运动时,脚和腹部连带发生膨涨与收缩的现象。这一理论从十七世纪初美声唱法伴随着西洋歌剧艺术的产生.而延续应用了近四百年。且在这四百年来还有一些人提什么“横隔膜呼吸法”,“鼻口腰腹呼吸法”等。然而,事实上,不管是上述所提及的任何一种呼吸法,从科学的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来看,在实际的艺术歌唱发声运动过程当中,支持其人体完成整体歌唱发声技术运动的动力点(即控制、调解吸人和呼出气息的动态活动)感觉最明显的部位还是反映在歌者自己身体的下腹部一也就是人休的下丹田处。

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所强调使用的,支持其歌唱发声运动的呼吸法,同样是“腹式呼吸法”,又称作“丹田之气法”。实际也是指出了腹部肌肉运动对歌唱发声所起到的功能性调节作用的重要性。

内蒙古伊克昭盟著名的老民歌手扎木苏曾提示说:“人们笑得肚子疼了的地方”的腹部动感状态最敏感的区域,就是人们用气和调节气息支持人体歌唱运动能够得以自如、灵活、多变地进行呼与吸交替运动的支撑点。扎木苏老先生从15岁开始唱歌,80多岁时,唱起歌来仍是气不虚、声不哑、嗓音仍保有高亢、嘹亮、开阔、质色清晰的特性风格。

我认为,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着问题,我们不管是采用何种唱法,歌唱发声运动进行过程,歌声的悠美和抑、扬、顿、挫,强弱有侧,必然都同呼吸法的正确把握有关。

其次,另一共性规律所反映的是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法训练方面都十分重视“咽腔”在歌唱发声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功能作用方法。这主要因为,“咽腔”做打开状和保持其呈一定的开放式空间的形态,可以使歌者能够充分地体查到通过学习和掌握这种技术,感受到在整体艺术歌唱运动进行过程、气息的吸人和呼出,在歌者喉咽部能够形成为一种积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性关系。而正是这种特性关系使得声门(声带)在既有来自于声门上的吸人气息流的压力,与又有来自由于腹部肌肉控翻呼出气息流压力形成了对抗的力,进而以这一对抗力的点构成艺术歌唱发声的技能性“支点”,并在这一“支点”位置发出其“歌唱基音”,人体的各腔室空间—首先是“唱腔”其次包括脚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弃咽前腔、头腔等才会产生其整体的共鸣音响。从而,一方面为建立符合科学概念意义的如“乐器”化的人声艺术歌唱嗓音的发声原理机制,找到了合理的技术方法上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种科学机制的不断改善,才可能不断地促使这一以人声嗓音为构建人体艺术欣唱的发声机能运动获得持久的耐力,以及增进其歌声的传远能力,还有增加适应不同作品风格对歌唱所要求的富于多变的音色需要的幻化能力等。而这一切相关的理论实践技能在客观上是歌者掌握实际演唱技能,并最迅速地起到有效的训练结果的关键性因家,也就是“咽腔”的所有有利于歌唱技能性功能的作用是否能够得到积极和充分的发挥。

美声唱法重视打开咽部,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技法上也同样要求打开咽腔,强调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特殊共鸣作用。事实上,两种唱法在认识这一技法理论的观念上是统一的。

以上是美声唱法歌唱艺术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诸多共性规律中最本质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问题能够解决的好,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发声技能、技巧的教学也就能够莫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2)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存在的个性差异。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是反映在语言和音乐律动的关系,以及音乐的风格表现等非技能性发声技术的诸多因素方面。

美声唱法产生的基础是建立于意大利的民族语言的个性化发音规律之上,意大利语言基本上都是开放的音,这直接与其地理环境,人们的性格,甚至与阳光和海水的沐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大利人天生具有开朗与张扬的特定性格。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其基础亦同样是建立于民族的游牧文化和民族语言发音习惯的特殊规律之上。如:其长调歌唱艺术特有的颤音(波折音)的发声,都必然的反映了不同人群或不同种族文化习惯与个性风格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也决定了一定人群或一定种族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识与审美标准的恒定性。

简单说来美声唱法从发声和歌唱的语言发音上,所追求的是一种情绪的或热烈奔放,或委婉的凄凉和优伤。而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技术到歌唱语言的发音上,更多的则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古朴,自然界天与地之间的辽远,草原的博大、苍劲和宽广,以及还有历史的绵长。

美声唱法在艺术表现上是一种对歌唱嗓音完美技巧的发挥,它有着自身艺术特征较为鲜明的音质、音色、声部、声种等的特定分类,以及较为规范划一的艺术水平和技巧能力的评价标准。而长调歌唱从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多的则是反映一种自然嗓音随意和自由式的,贴近于民间,民俗生活习惯的歌唱嗓音能力的展现。其自身艺术特征的鲜明性体现在发声时嗓音中“真声”成分过多;一特别是在唱高音时歌声显得不够松驰,男声唱高音多用自然的假声歌唱,女声唱高音大多都嗓子发紧(一般未经过嗓音开发训练的歌者所唱出的歌音虽然感觉很高)。但一般也只达到f或g。且长调歌手大体上只有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而没有男中音和男低音。以上是“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的基本个性差异。

(3)开拓进取,消除狭隘、保守的陈旧观念。在这里我主要是指个别教授长调歌唱艺术的教师和个别从事长调歌唱艺术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持一种偏执、狭隘、保守的思想,似乎长调歌唱艺术应该是越原始越好,甚至于他们认为歌手的嗓音带有沙哑,苍凉的味道才算是真正具有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否则,你如果借用了科学的艺术歌唱嗓音训练的发声技能方法,使歌声变得更为纯净,更具有金属般的音质色彩,高音唱起来更为省力,音质也更为华丽,你就不能称其为长调。

我认为,如今世界己经进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向前发展的高科技和高信息化时代,长调这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奇葩也应该走其自身新时代的发展道路,我们要继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但在继承其传统的同时,我们绝不应拒绝科学,拒绝进步。这事实上也是时代进步和科学发达的特定需要。如果每一个从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学者,师长都能真正理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质的内涵,我们的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教学事业就会步人一条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

(4)关于创建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育的新局面。无疑这一观点的提出它必然会引起广大有志于研究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同仁们的深思。试想,内蒙古自治区千百年来就是蒙古族最密集的聚居区,且蒙古族文化又在这一地区具有着她独特的人文色彩,我们都知道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很难想象,假使在朋友聚会,婚宴庆典之日,那达慕大会,大型的祭敖包活动时,没有了长调歌唱艺术的烘托,积极参与和尽情的谊染,人们的心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然而,随着蒙古族游牧文化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逐步受到其局限,另外,加之那些老民间歌手的陆续辞世,年轻人大部分都崇尚流行音乐,长调歌唱艺术似乎出现了有渐趋于走向衰微的倾向。尽管从自治区来讲,有一批仁人志士认识到长调本身的文化历史价值,但生源不足,学校相关的专业教育还很薄弱,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计划要求,缺乏更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大纲的约束和指导,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棋,个别教师缺乏严谨的教学态度等,因此培养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优秀长调演员仍需时日。

在这种情况下,创建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的新局面,对于每一个从事该项工作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和一种能力与水平的考验。我认为,创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的新局面,我们必须要从长远的计划考虑,从近期的目标落实着手。其具体做法是在社会上利用电视传媒机构,借助舆论宣传媒体的大力支持搞一些活动,播出一些相关资料的介绍,开展歌曲欣赏、宜传新人、开办专家论坛,名师讲座等节目,以提高人们认识长调,欣赏长调作品的能力,了解著名的长调歌唱家等;(2)在学校通过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打破门户界限,采取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的教学思想,统一认识,寻找有效的,符合于科学要求的教学规律、方法和手段;(3)推行良好的健康教学运行机制,键全合理的教学大纲和相关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4)制定与教学机制配套的考试、考核方法,强化目标化培养与教学形式、内容、进度等的密切结合;(5)争取在2-3年时间从传统民歌及创编的新民歌和近年来涌现出的民歌风创作歌曲中选出方便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曲目分类汇编成长调歌唱艺术的专用教材;(6)建立从事长调教学的蒙古族骨干教师,同热心于长调教学理论研究和佳得科学的艺术歌唱发声法的专家共同合作的教学与科研机制,从而,才能促使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的教学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更快的发展。

美声唱法与美声风格 篇3

关键词:美声唱法 中国地方民族作品 重要意义 演唱技巧 群众基础

演唱作为人类社会古老的艺术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美声唱法作为演唱形式的一种,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声方法科学并且系统。那么美声唱法从何而来呢?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随后在西欧的各个国家逐渐发展、日臻完善并且普遍流行起来。演唱特点,美声唱法音色轻灵柔美、音质清澈纯净,发声灵活自如,旋律灵动精美。在“五四”运动后,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并且被迅速传播。美声唱法作为我国主要演唱流派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美声演唱者咬字不清发音不准、作品的表现不到位等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本地声乐作品的传播。下面着重介绍如何借鉴美声唱法的可取之处诠释和演绎中国的地方民族声乐作品、指导中国经典歌曲的演唱、促进中国地方民族歌曲和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从而更好的服务本土人民群众、更好的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和特点

美声唱法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演唱风格的一种。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科学、系统,尤其注重音韵的平滑匀净。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声通常指以作曲家罗西尼和贝利尼作为代表人物的那个时代的声乐作品和这些声乐作品所运用的演唱风格、演唱的形式和内容等。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我们大多数人认识的美声唱法来自舞台歌剧和音乐会等。它倡导声情并茂的演唱、科学地调动在演唱状态下可以用到的共鸣腔体,以达到科学发声,演唱效果良好,并且使演唱者的嗓音发挥到最佳的状态。

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唱者可以完美结合真声和假声和协调真声和假声之间的正确比例关系。每个人都有嗓音这个独特的乐器,不过鉴于声带长短不一,共鸣腔体也大小不同,因此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要结合自身特点调节真声和假声的比例,完美分配。美声唱法用到的是全共鸣,采用的是混合声区。那么,如果将中国传统歌曲的咬字和美声唱法结合起来,那么将有更多中国的地方民族歌曲会以崭新的视角传递给听众。

二、中国地方民族作品在语言上的特点

中国民族歌曲对音色的选择是以中国语言语音为依据的,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中国语言语音的特点普遍靠前靠上,日常生活中说话只是出于人的本能。声音的阴阳顿挫跟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改变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汉语的语言内容相当丰富,表述汉语的语句也要铿锵有力,富于节奏感。中国民族歌曲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的方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但总体上用优美的声音去表现语言的清晰准确是一致的,中国民族歌曲所用到的语言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语言不同,中国民族歌曲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它体现的是一种对歌唱者声音、语言、风格、个人魅力以及内心表现等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和地方方言的展现,在进行歌唱时,要求歌唱者将辅音咬住,保证元音的发音要准确到位,在演唱过程中,采用的是字头、字腹和字尾的表达方式,在演唱时,需要把握好这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歌唱语言的过程中,也讲究押韵、咬字和收声等,必须要保证语言的亲切、生动,从而展现优美的民族歌曲语言特色。而意大利等外国语言豪放,表演很夸张,中国民歌则很中庸,语言简练,方言化,群众化。

三、运用美声唱法完美演唱中国地方民族作品的重要意义

声乐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政治环境、经济因素和文化发展的不断推动下,中国的声乐事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特别在美声唱法这一方面,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演唱家在国际大型声乐比赛中获奖,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演唱家走到世界的舞台上用东方人特有的迷人的嗓音诠释和演绎西方经典的歌剧和声乐艺术作品等,同时也为世界大环境下,歌剧演唱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近年来,随着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于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中国不同风格作品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观众们期待着演唱者们运用不一样的演唱风格诠释同一个作品,从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现如今已有一批演唱家运用美声的风格成功演绎了中国作品,如迪迪拜尔演唱的《一杯美酒》,廖昌永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些优秀的演唱家不仅运用西洋美声在国外演唱西方经典的音乐作品,还尽可能吸收西洋唱法可取的地方,结合中国民族演唱的风格和演唱习惯,成功用美声演唱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民族歌曲作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精神上的象征和歌曲形式的主旋律,要比其他形式的歌曲创作更加重要,因为它体现作曲家的艺术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艺术充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创造主旋律歌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还要求质量过关,从而用创造出的音乐作品传承和发扬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将中国的民俗音乐文化以国际的方式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四、如何用美声方法演唱中国地方民族作品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种表演形式及唱法的差异性很大,而且影响演唱的因素很多,诸如演唱时呼吸的控制和运用、共鸣的使用、演唱中的咬字吐字等等,因此,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地方民族作品时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呼吸

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呼吸都是非常特别重要的,正确的、良好的呼吸是正确演唱的基础。有句古话:善歌者必须调其气,没有正确的呼吸,就不能合理运用嗓子。近代社会,得到中外声乐界普遍认可、普遍采用的、比较科学的、并且合乎机体生理规律的演唱用的呼吸方法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因为中国很多民歌像云南的民歌《小河淌水》和内蒙的民歌《鸿雁》等,这类民歌曲调婉转、曲意缠绵,需要强大的气息作支持才能够唱出的婉转和悠扬的感觉。所以在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音乐作品特别是曲调婉转悠扬的地方民歌时,强大气息的支持会让听众更好的感受到歌曲表达的情感世界和内在意义。

2.共鸣

共鸣是美化声音所需要的手段,美声唱法运用的是混合声区以及混合全共鸣,而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只是利用了部分共鸣腔体,真假声的转换,正确的演唱方法除了呼吸,还要依靠声源和声道的协调。演唱的必要因素有胸、腹、声源、声道以及呼吸横膈膜。要做到“腔圆”的先决条件是科学性较高的美声式发声,即:获得良好的共鸣 ,只有做到这样,歌声才能够“声情并茂”,通过声音传达情意和表现意境。此外,对于获得良好的共鸣,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准确把握声音的强弱,这也是用美声唱法来美化声音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发音练习

发音练习是歌曲演唱者必经的路径。如美声演唱者,要着重练习意大利语中的五个母音和中国拼音中的母音,并且结合常用的辅音练习发音。在练习发音过程中,练习者需要保持在吸气的状态下,嘴巴不要张得太大,否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使声音缺失了美妙的音质。练习的时候,还务必使得声音连贯、优美。在日常的学习中,“哼鸣”练习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诸如此类的练习,学习者方能对声音建立良好的共鸣印象,使得共鸣腔体得以在演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类似这样的循序渐进的发音练习会使学习者的音域得到扩展和完善。

4.吐字和咬字

关于吐字和咬字,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字头要唱好,字腹要拉开,字尾要收好”。美声唱法尤其注重音色圆润、咬字准确,这样使得声音线条连贯和自然。同时,美声还强调常用的五个元音的发音,在用意大利文字编写的歌曲的歌词通常都包含这五个常用元音,由于它更加符合美声唱法常用的发声体系,所以对于学习传统美声的演唱者来说,咬字换字的时候就会显得要容易一些。 在美声唱法传播到中国后,若想将这种唱法发扬光大,除了保留原有的经典优秀剧目和曲目外,还要注重兼收并蓄,这要求演唱者们唱好五个元音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汉字里的声母和韵母,演唱中国音乐作品时,还要字正腔圆和饱满流畅,以便大大地推动中国地方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较前面的几种影响因素,咬字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不管是中国本土的演唱者还是学习演唱中国民族歌曲的外国演唱者都是比较大的挑战。一些人认为汉语本来就是中国人的母语,自小就开始学习,那么演唱比较纯正、地道的中国地方民族歌曲岂不如探囊取物一样轻而易举。其实不然,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五十六个民族群体,而每个民族使用的语言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民族的方言也多少有些差异。但咬字要适度,咬得太死要影响到发声的统一,咬得太松则又会使得咬字不清。在演唱中国民族作品前,首先应该跟随这个作品的大概的节奏逐字逐句、一遍一遍、大声地朗读歌词,直至能够准确地理解歌词的意思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意蕴。此时,不再采取传统的常用的咬字方法,而采取美声唱法中竖点咬字和靠后咬字的演唱原则。

像地方性民歌、创作性歌曲和中国歌剧这些曲子蕴含了浓厚的地方风韵,包含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而美声唱法拥有气息、运用共鸣腔体等方面的优势,但是演唱方式没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长期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套可以美化、装饰和润色唱腔的独特技术方法。通过字来行腔,通过情来润味,通过声音来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韵味以及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关键因素。对于西洋美声的演唱者来说,平时一定要加强了解本土的文化,重点研究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特别是戏曲以及曲艺的唱腔等。这样吸收百家之长,在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更确切地把握所演唱歌曲的风格、唱腔和内涵,真正地做到 “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服务广大的人民群众。

五、建立广泛的、良好的群众基础

随着美声唱法被越来越多的听众认可,有关美声唱法的专业在中国现在的艺术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开设,现在已然比比皆是。但是美声唱法仅存在于高校这一领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这一现象致使美声唱法在中国缺乏广泛的、良好的群众基础,意味着美声唱法还没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这是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审美上相距甚远、差别很大。如古代音乐中的礼,也就是说古代音乐是有人伦和人格的,因此在古代的中国社会,礼乐非常的发达。

中国的声乐形式通常是被赋予了哲理乃至天理的,所以中国的声乐形式着重强调的是哲理的表现,即:在演唱中所指的情和理的表达,尤其是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的再现。浙江卫视的热播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获得的收视率很高。这档节目除了对参赛歌手的嗓音有所选择或者挑剔以外,评委更多在乎的是歌手情感的表达是否到位。在“中国好声音”的某一期中,汪峰导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或许你的声音不是最完美最好的,但是你演唱时流露的最真挚的感情打动了我”。这样一个例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今中国听众的欣赏音乐的审美标准。

作为音声乐的学习者或者声乐的爱好者,想要用美声很好地演唱中国地方民族歌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深入了解眼下中国听众的欣赏标准和审美标准。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学习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例如曲艺、民歌等,来正确表达所要演唱的歌曲的情感和深层的含义。现在,中国的一些音乐类的推广和选秀节目,已经广泛地吸纳各种不同歌曲的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像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在这个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外国的歌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演唱中国的歌曲。或许他们并没有达到中国听众通常的要求,或许在汉字的发音和处理方式上还有所欠缺,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的歌曲,效果还不错,这证明听众对这种“中西结合”的演唱方式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乐于接受的。此外,中国高等的艺术院校也是声乐艺术文化广泛传播的殿堂。莘莘学子在结束学院的专业学习后,完全具备能力把从学校院里学到的美声唱法广泛地传播到社会中去,从而使得老百姓能够从内心深处接触并且接纳这种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地方民歌的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演绎方式。

结束语

总之,对中国地方民族作品的演唱不外乎两种思想,一种是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唱法;一种是基于西方唱法体现民族特色,而我要强调的也是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地方民族作品时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在我们地方民族作品的演唱过程中,这两种观点一直是并存的,互补和完善的,围绕民族特点,不断补充新的唱法和理念,取长补短,无论怎么唱,最好的歌声还是通过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听众的。 因此,美声唱法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还有用极具感染力的好声音来打动听众。所以,学习如何运用美声唱法这个过程需要正确、科学的刻苦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提高的不仅是演唱的技术和水平,更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从而为能够成功地演绎中国的地方民族歌曲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促使中国的民族歌曲迈向新的艺术高峰,将中国的民族歌曲尽早地传播到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参考文献:

[1]单宏健.浅谈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 [J].青年文学家, 2011(21).

[2]李继超.论美声唱法与中国歌曲的结合 [J].学理论,2013(32).

[3]曾子铭.浅谈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曲[J].大众文艺,2012(12).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分析 篇4

民族唱法脱胎于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中, 讲求依字行腔, 字正腔圆, 重点追求一种歌唱的韵味。而美声唱法是起源于欧洲并受到全世界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歌唱方法。其强调以充足的气息作为支撑, 通过多个生理器官的配合, 发出通畅、明亮的声音。所以说, 两者在歌唱技术上各有侧重, 各有所长。作为民族唱法来说, 则应该对美声唱法的长处进行借鉴和学习。比如美声唱法中, 对共鸣的运用十分看重, 而共鸣却正是民族声乐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因为共鸣的缺乏, 使民族唱法的音色略显单薄, 不如美声唱法的音色的饱满和圆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很多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歌唱者, 都对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技术进行了有机的运用和实践, 并收到了良好的歌唱效果, 直接获得了更加饱满而又具有穿透力的音色。除了共鸣之外, 两种歌唱方法在呼吸、气息、咬字吐字等多个环节, 都可以进行有机的融合,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歌唱理论上的融合

民族唱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歌唱方法, 所以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是较为丰富的。但是通过和美声唱法的对比来看, 民族唱法的研究多局限于技术和审美方面, 而对歌唱生理学这一方面却鲜有关注。在美声唱法中, 每一个歌唱器官的名称、作用、运用方法等, 都有着详细和明确的论述, 演唱者更像是一个外科医生, 对自己各个歌唱器官的状态了如指掌, 并能够根据实际的歌唱需要进行有机调节, 从而获得更加出色演唱效果。由此可见, 美声唱法始终是与科学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具有科学性的一面。作为民族唱法来说, 应该也必须对其进行学习和借鉴, 从而使自身的理论建设更加全面和完善。近年来, 很多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也都积极引入了歌唱生理学的内容,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表示受益匪浅, 从歌唱生理学的角度对歌唱有了更为本质的认识, 了解了发声原理, 认知了每一个歌唱器官的功用, 以及不同歌唱状态下对歌唱器官的不同需要等, 不但让民族声乐理论建设得到了丰富, 更重要的是让民族唱法更加的科学和完善。真正体现出了这种融合的必要性。

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歌唱审美观上的融合

因为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 所以两种唱法在歌唱审美观上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美声唱法强调自由和个性, 将模仿和雷同视为大忌, 总是想要彰显出自己的风格。所以很多经典唱段, 虽然演唱过的歌唱家数以千计, 但是却基本没有模式化的倾向。民族唱法则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讲求内敛、含蓄和低调, 在个性表达和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就是受到这种审美观的影响所致。所以新世纪前后, 民族唱法在演唱风格、演唱形式等多个方面, 都有了全新的突破, 涌现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歌唱家。或豪放大气, 或深情婉约, 不但让之前的“两千现象”得到了很大改观, 而且也真正迎来了民族声乐界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所以和美声唱法的融合, 是当前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一大特点, 也是要坚持的发展方向, 而且这种融合还应该更广泛, 更深入。

综上所述, 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的歌唱方法, 而美声唱法也有着自己多方面的科学性, 所以唯有走一条融合发展的路子, 才能集两者之精华, 使两者均得到丰富和创新。由此可见, 半个多世纪前所制定的“融合发展”的方针是十分科学的、有预见性的。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师来说, 也应该秉承这种融合性的理念,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 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掌握住两种唱法的优秀质素, 这不但是高校声乐教学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更是一种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摘要: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的歌唱方法,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确立了“土洋并存, 融合发展”的方针后, 其便开始了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时至今日, 民族唱法本身也更加完善和科学, 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文从演唱技术、理论和审美观三个方面, 对这种融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从而获得对民族唱法更加深刻和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艺术教育, 2007, 1.

[2]王雪敏.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音乐创作, 2011, 2.

[3]蒋奕嫔.论民族声乐之与时俱进——兼议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影响的几个阶段[J].科教文汇 (上半月) , 2006, 1.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歌曲赏析教案 篇5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歌曲赏析教案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歌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歌曲有三种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新课教学

1美声唱法

A导入新课:歌曲《我的太阳》导入

B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出自Belc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C欣赏歌曲《黄河颂》片段。

D结合实例讲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声音悦耳、圆润靠后,具有声音本质美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不断,音准完美,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国》导入(教师亲自演唱)

提问: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间唱法”“中西结合”的统称,也成为中国唱法。

C欣赏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实、明亮靠前、语言十分讲究,注重声请并茂,韵味浓郁。

3通俗唱法

A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些什么歌曲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娱”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无严格的技术规范,把“自娱”作为重要表现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化。

D讨论,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适合我们?

4请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让学生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体验各自特点。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篇6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气息;共鸣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94-02

一、民族唱法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既不属于西方的“美声”体系,也不完全与中国的汉族传统声乐相同。不管是从观念、形态还是演唱风格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其在世界乐坛都是具备自己的特点的。我国的民族唱法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古歌舞、说唱、西区、民歌、“五四”的“学堂乐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新歌剧等阶段,是由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发展和演变过来的。中国声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梵音之气,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之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声乐起源的认知是为了表现情感,歌唱是为了充分表达情感的需要。最开始时音乐根本不需要任何乐器,当人们内心充满激情,气息与声带相互作用时,音乐就诞生了。鲁迅曾经描述过原始先民呼喊劳动号子时的场景,“夯呦夯呦”的抑扬顿挫之声让我们听到了最早的歌曲,这也表明早期的歌曲是与最早的诗歌、舞蹈相伴产生的。而同时中国声乐的发展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追求字与声、情与意、艺与技的统一。

民族唱法是以我们的民族语言为基础,以民族的审美和欣赏习惯为标准的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用口头方式来传播,不以书面乐谱为主要传承方式,不受专业作曲法的支配。它可以使大量优秀歌手和艺人有机会在传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智,对传统民间歌曲进行加工、改编,不使用曲谱将其版本固定,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水平和情绪,对原有曲调或歌词即兴发挥。这种不固定性的演唱随着民族的迁徙,人们的旅行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广泛地流传、变异。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发展,民族唱法到如今,在继承了说唱、戏曲等演唱方法的基础之上,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一种声乐技巧,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发声法。它作为带有我国民族特点的一种歌唱艺术,已经具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到了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渐发展起来,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全国多次举办了大型的民歌调演和有众多声乐专家参与的民族声乐研讨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方法上、曲目上、风格上都得到了提高。民族声乐的涉及面也逐渐宽了起来,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院校有了正规的声乐课程。民族唱法在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后,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成为了符合中国大众品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艺术。

二、美声唱法起源与发展

西方的声乐起源则众说纷纭:模仿说、劳动说、表现说、巫术说、动物本能说、游戏产物说等等。历史上的欧洲曾经掀起一场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所谓的“美声唱法”(Bel canto)翻译成中文为“优美的歌唱”,它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是意大利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演唱风格。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而卡拉梅塔会社的一批学者、诗人和音乐家则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古希腊单音音乐比复调音乐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人,于是他们在仿照古希腊梅索梅德颂歌的古调,为但丁的诗谱写单声部歌曲后,就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了。尽管这些音乐家们创作的这些初期的歌剧还很不成熟,但它的出现意味着复调音乐开始向主调音乐转变,为西方这种重要的音乐戏剧体裁开拓了道路。美声唱法后来相继传入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地,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这些流派在汲取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精髓的基础之上,根据其演唱方法、技巧,在各国的土壤上慢慢成长了起来,并伴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而不断的发展与兴盛。在此之后诞生了歌剧,歌剧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美声唱法的发展状态。而后经历了“阉人歌手”的时代、意大利四大歌剧乐派先后出现,直到目前为止的现代美声唱法时代,美声唱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成熟的演唱形式,为广大声乐学习者所认同。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文化影响,这种演唱风格已经遍布全世界。西方声乐史上出现过两次黄金时代,距我们最近的一次是19世纪的下半叶,以意、法、德歌剧新学派为代表的演唱风格、歌唱方法、嗓音教学等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20世纪初,美声唱法被引进中国。

三、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这是美声区别于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美声唱法中,喉部打开度比民族唱法的要大,共鸣腔体也要调整的大些,歌唱时要稳定喉部,喉头位置要放得较低,咽喉部位要保持打开,软腭积极上抬,发音管尽量放宽拉长,声音是竖着的感觉。就共鸣方面来说,美声唱法将发声器官中的头腔、口腔、胸腔这3个腔体充分地调动起来,混合运用这3个共鸣腔体,把它们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发声。这样做不仅可以使音量扩大,也可以让喉头的状态更松弛。美声唱法的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后,嘴的动作小,力度也比较小。就声音特点来说,声色优美、连贯、平稳、发声自如,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匀净,像一条线似的,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所发出的声音不但音量宏大,而且音质丰满、圆润,富有穿透力。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的咬字是根据意大利语的语言构成特点来发音的。他的发音比较简单,不存在归韵的问题。发声时音节响亮清楚,有音节重音,便于歌唱,有利于共鸣,声音容易打开,能够形成歌唱所需要的空间。所以美声唱法的声音圆润柔和,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听起来比较舒展优美。美声唱法的一般歌者都能唱到两个八度,尤其是花腔女高音和一些歌唱家都能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能达到3个八度。美声学派的音色优美、音质统一的奥秘是科学的运用声带的振动频率。用意识和母音变化及咽部管状的调节,有利的控制声带频率的振动机能,并充分发挥声带优美的音色及音质上下统一,这对声乐发声有很大的用处。美声学派的歌唱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唱歌还是唱戏运用气息中一种最科学的呼吸法。美声学派科学的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充分的使用人体的胸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美声学派的咬字是在牙关和嘴角上,不是在嘴皮上;而母音的变化是在声带上,形成在咽腔里。这是一个独特的咬字法。美声唱法由于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强弱音都要唱在气息的流动上和声带上,所以,音量转弱时不是空虚无力,气流保持集中,横隔膜肌肉群强有力的控制,声带变薄变小,而更明显听到一个具有很强穿透力的声音。美声唱法最早都是运用竖式唱法,口型是椭圆形的,是为了充分运用咽腔基音发音管,使声音有一些掩盖,尤其是男高音到#F有一个关闭是为了更好的唱好高音。横式唱法一般都适用于独唱,竖式唱法多适用于合唱。

四、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喉部开度较之美声唱法来说比较小,在唱法上要求和歌曲的风格挂钩,在演唱中要把共鸣腔体调节得相对短小一些,民族唱法要求嘴的动作比较大,发音的部位靠前一点,音色比较开朗明亮。民族唱法真声的成分较之美声唱法的多,这样做有利于汉语言的发音,使声音听上去显得亲切自然,朴素大方,清脆而甜美,声音在高音区是高亢嘹亮的。

民族唱法,由于汉语发音规则,为了让字咬得更清楚,要求念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唱完全,字头要唱准确,不能变形或省略,否则听者就会听不出字意,在演唱时,字腹的声音要唱出来,字尾一定要归到声音的韵上,这样的字才能唱饱满。还有要注意语气上的强弱对比,虚实对比,要有平、扬、拐、降的4声发音规则。民族唱法中还要注意五音四呼十三辙。五音即声母在口腔内有5个不同发音部位,将这21个声母分为5种类型:唇、舌、齿、牙、喉。四呼即依照不同的韵母口腔有不同的状态,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十三辙,是根据汉语在歌唱时歌词需押韵的要求,将相同或近似的韵母视为同韵,分为十三韵,辙是韵的通俗称谓,故又称十三辙。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都是很复杂的文字。另外,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我国的不同的地域间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环境。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有时需要用方言母语来演唱,依据各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和习惯来咬字,如:宋祖英演唱的湖南民歌《龙船调》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其中有一句“正月里是新年”中“正”字念“曾”,“是”字念“四”。地域特点一下子就展示出来了,给人的感觉十分亲切质朴。

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联系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鸣技术及歌唱共鸣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民族唱法偏爱靠前明亮的声音效果,而美声唱法则更为偏爱略带掩盖色彩的柔和饱满的嗓音效果。民族声乐在技术上强调局部共鸣的应用,常使不同的局部共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声唱法则注重整体混合共鸣的应用,强调把局部共鸣柔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唱法偏重于吐字与共鸣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注重呼吸、发声与共鸣的结合……促成了两者在共鸣控制和操作方式方面的不同技术方法和操作准则。但二者对共鸣在歌唱中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却完全是一致的。另外在共鸣位置、共鸣焦点、共鸣作用下的嗓音音量等诸方面,双方的观点也比较接近。尽管美声唱法和民族传统唱法有时讲法不一样,实际上要求基本一致,在具体运用时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吸收各自的优点和长处,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做到洋为中用、古今为用,既能保持各种不同风格,又有了好的演唱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尽管存在一些差别,但在很大方面两者都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发声器官的构造是基本相同。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它们的良好发声技能和状态是一致的,在方法运用上只要合理,真假声两个功能用得好,就是科学的。因此,凡是合乎发声规律、发声好听且持久的,我们都应当兼收并蓄,加以研究吸取。可见,在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并不是格格不入、互为独立的歌唱艺术,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这两种唱法是完全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孟新洋.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羽.怎样提高歌唱水平[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胥昌秀.歌唱中的语言艺术[M].华乐出版社,2011.

美声唱法与美声风格 篇7

现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 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 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 形式繁多, 十分丰富。我在这里只谈一谈现代人的“民族唱法”, 简单地说, 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它是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 (包括传统的戏曲、说唱艺术演唱方法) , 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 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也可以说是我国五十年代“土洋之争”的良好结果。这种唱法强调真假声相结合, 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 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 讲究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民族艺术风格。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借鉴

民族声乐艺术是以声乐形态存在的音乐艺术, 它是以人声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歌唱是民族声乐艺术得以流传、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戏曲、说唱、民歌无论唱词和曲调, 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 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 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是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的。民族唱法也是一样, 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歌声乐艺术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像学习戏曲演唱、曲艺说唱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 也就是学习其技术方法和表现方法。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和表现方法, 并不是让民族唱法“戏曲化”和“说唱化”。另一方面是学习、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学习西洋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巧方法, 结合我国的民族音调和吐字行腔的特点, 借鉴西洋美声的练声方法, 来训练声音的连贯流畅, 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 真假声的相互结合和音域的扩展;熟悉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和表现方法, 从而扩大眼界, 丰富、充实民族唱法的技巧和声音。当然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在维护、突出本民族演唱艺术创造的基础上, 使民族唱法的演唱更圆润柔和, 更能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和更好地表现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

三、美声唱法和民间唱法或戏曲唱法的不同

首先是对于音乐的美的概念不同。我国的民间或戏曲唱法声音较靠前, 牙关不张开, 仅用嘴唇的变化既可以唱各种法中尤为明显。美声唱法的“美”的概念恰巧与之相反, 以上的声音他们称之为“白声”, 是它所忌讳的。美声唱法为了保持较低的喉头位置以取得较大的音量和较松弛、圆润的声音, 经常是提起小舌头或笑着打呵欠般地唱, 这是它的最大特点。从民间唱法的角度看美声唱法的中声区不如民间唱法“实”, “亮”, 而是带有一点“虚”和混上了一些假声似的, 而实际上“混声”正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 只有用混声才能取得声区的统一, 增强音量, 扩展音域和取得洪亮的高音威力。美声唱法的声音出自喉部深处, 而各母音形成于发G、K、H、ng的口咽部份, 所以美声唱法必需首先打开牙关来唱, 以使母音形成于口咽而不是在嘴的前部。19世纪声乐大师加尔西亚称“口咽是歌唱家的嘴”。经过良好训练的美声歌唱家们在唱中上声区以上的音时即使口型保持不变也可以仅用舌根部份的变动唱出a、e、i、o、u各种母音, 并保持声音的连贯、统一。美声唱法为了追求高音的洪亮和声音的“美”, 在唱高音时不得已牺牲一些咬字, 采取母音变暗的方法, 即唱到高音时“啊”加“奥”, “衣”加“于”张开口唱, 使窄母音宽唱, 闭口音开口唱。

四、美声唱法的吐字规律与民间唱法的异同

吐子音时两者都一样, 没有差异。都在嘴的前部、唇齿、舌尖与上颚接触处, 只有“格”、“克”、“额”、“赫”四个子音是在D腔后部舌根与小舌头接触处发出。发母音时两者有区别, 民间唱法比较强调“靠前”, 所以母音和子音比较能统一;而美声唱法的母音比较“靠后”, 接近于发“格”、“克”、“额”、“赫”的部位, 所以美声唱法的母音不能随着子音发音的部位走, 而是要在发出子音后迅速回到母音应有的发音位置上去, 正像手指碰到热水杯烫手后立即缩回来一样, 所以吐字中多一个从子音部位迅速回到母音部位, 亦即从唇、齿、舌尖及嘴前部迅速回到口咽部位的过程, 这是区别之一。不过这一过程的时间十分短暂, 一般不易被人觉察。其次, 在唱高音时, 民间唱法较注意重于音色的明亮和咬字的真切而牺牲了一些高音的音域、音量和圆润性, 美声唱法从注意声音本身的美, 到高音时牺牲一些咬字, 采取母音变暗的方法, 这是吐字区别之二。

美声唱法与美声风格 篇8

关键词:科学唱法,美声唱法,气息

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在北京音乐厅连续开了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中国歌剧, 艺术歌曲和民歌, 一场是外国的。这个岁数的人, 声音还那么年轻, 气还那么足、情还那么润, 引得同行和声乐爱好者奇怪, 他以前在合唱队, 有一阵高音没有改唱中音了。他能出现这样的光彩, 且数年不衰, 用的是什么招儿?有一次, 他应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之邀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座, 三百多座位的小礼堂, 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一、什么是科学唱法

程志语出惊人, “别人说我是唱美声的, 可我认为就没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只有一个科学唱法。我们虽然听出三类歌曲不同的味道, 那是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气息而出的效果。这三种唱法我都能唱。我的学生这三种唱法也唱。”程志还真的当场唱了西北民歌《走上高山望平川》和《篱笆墙的影子》。程志的学生分别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夜星光灿烂》、《松花江上》、《忠诚的爱》等中外三种类型的歌。

程志还说,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如同地下石油, 得先开采出来, 再根据用途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沥青。”程志继承了他的导师沈湘的学说。沈湘认为嗓音条件, 就是每个人作为唱歌这个乐器的厚底, 要想成为发声优美的乐器, 就要制造, 这个过程是一辈子。但往哪个方向造, 学间可大了, 如果依着你听着好, 如帕瓦洛蒂, 但你不是那嗓, 这个乐器就自毁了。所以, 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嗓音条件。程志展开导师这一观点“你学别人, 到你这一定是毛病。”我想也是, 马国光的鼻音、李双江的颤音、施鸿鄂的抬上唇, 楼乾贵的靠前、刘秉义的喉音, 在他们身上, 本着他们的条件已成特点, 可你要摸仿他们, 肯定是个筛子, 好的全漏了, 剩下的全是放大的毛病。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 字正腔圆, 是指你一出口, 就咬准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听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有人提问像说话一样唱歌没有感情怎么办?程志说, “人们说话的语调最能传达感情, 唱不出感情, 那是还没有像说话那么唱, 那你一定要想想怎么说这句话, 先小声, 找着了, 再放大。”程志自己又做示范, 最后他幽默地一笑, “歌唱得美不美, 要先看你说得好不好。”

二、听了程志老师的讲座感触

1、轻声练习的重要性 (口腔的体操, 每天不断地练习)

(1) 作用:可以避免80%喉部的毛病 (喉部肌肉帮助用力、舌跟僵硬) 。 (2) 什么样的轻声是准确的?带有呼吸支持的轻声, 用“u”的母音练习很容易避免喉咙的憋紧和挤卡 (舌部放平、舌尖慢慢下压底部去抵、有向前用力的感觉、微闭口形、微笑的感觉) , 音量大小以自己的耳朵刚刚听到的音色是最好的。 (3) 忌讳:上高处出现假声, 要在自然声区中练习。

2、呼吸的支持、位置的摆放

(1) 声音要放射出来, 要摆在硬口盖上的某个部位 (才有反射、共鸣) 。 (2) 歌唱时用自己的腹部, 声音在微笑状态时, 硬口盖、前腭已经积极起来了, 发出的声音就具有金属声。学习声乐不是用嗓子, 而是用脑子。

3、舌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 舌头牵扯整个喉部的关系 (舌头最好是放平后向前伸展) , 舌部向前伸展时喉咙才能打开 (舌部向前, 舌尖向前推, 舌中成桥状) 。原来都是撑喉咙, 不是打开。用上呼吸后舌头伸出来与放进去声音都是一样的。 (2) 唱歌时尽量避开舌跟的用力, 舌部总是很自然地摆放。你不去找共鸣会来找你, 你去找共鸣会没有共鸣。把器官形成 (摆好) 以后共鸣就会自己出现。把声音用气送到嘴皮上。

呼吸的要领:吸气时象闻一朵花, 歌唱时要像在不断的吸气, 像咳嗽爆发的延长。唱的时候小腹是向里, 把小腹捏住一样、提升。

几种唱法的问题:只存在科学的发声法, 语言决定了发声 (不存在民族唱法只有美声, 只有民歌) 。

换声区:不必要去换声, 好的歌唱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方法的, 声音是天生的一样。建立好自己的中声区基础, 呼吸一定搭住、放好, 放在声穴的地方, 口里不再给加任何压力, 气息流畅地在腹部生根、不动了。

要找适合自己最好的母音去训练:“u”母音能让喉咙不加很多的力量, 能让位置容易高。喉咙开得比较大时用“i”、“e”。

高音低音的平衡问题, 歌唱的位置是说话:摆在正确位置时既高也能低。一首完美的歌基本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唱的, 像说话似的。由风格、感情决定歌唱的位置, 技巧好能使声音控制成各种风格样式。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吗?所谓字正腔圆, 是你一出口, 就咬住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唱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

三、结语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自然的唱法就是科学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情感表达 篇9

一、美声唱法的产生与发展

美声唱法 (意大利文称Belcanto) 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可以理解为是优美的歌唱, 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的特点是声音优美、浑厚, 发声科学, 方法统一, 使之成为当今重要的声乐流派。在17到18世纪, 欧洲出现了阉人歌手, 由于阉人歌手保持了童声的声带, 以阉人来唱女高音的部分, 而女中音则演唱男声的部分。阉人歌手的出现, 将美声唱法推向了高潮。后来由于歌剧剧情的发展, 剧情需要一些激情的部分, 而阉人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 并不能达到剧情的情感表达。歌剧演唱家们不懈的努力改进, 寻求了更好的演唱方法, 达到各类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美声唱法在五四运动以后传入了我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进, 已经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它的传入对于我国的民族唱法来说影响很大, 并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民族唱法的产生与发展

民族唱法是产生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演唱方法, 它是由民间根据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生活习俗, 改变创造出来的。其中包括戏曲的演唱、说唱、民间歌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四种唱法。中国解放后, 中国的民族唱法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以郭兰英等人为代表的演唱家把民歌和中国的戏曲融合改编, 用民歌的演唱技法改编戏曲的经典曲目, 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唱方式, 即民族歌剧。在此之前, 演唱家一般用真声去演唱民间的小调或山歌。虽然这种演唱方式贴近自然人声,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 并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完整体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 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飞速发展, 各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 在演唱技巧和训练方法上, 学习和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精髓, 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不但保持了声音上的甜、亮、圆、润、水的特色, 音域更为宽广, 声音更加通畅明亮, 表现力更强, 色彩更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 民族唱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衍生出了新的名族唱法。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精髓, 改进创新, 并且发扬光大。这个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演唱家和教育家, 这些人都为我们的新民族唱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培养出许多中国优秀的歌唱家, 如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 他们都在积极的从事着民族声乐演唱的工作, 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成为新一代的“中国名片”。

三、两种唱法的情感表达

正确的情感, 对于声乐的教学与演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最直接的反映形式,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是对某种体验需要发泄的动态反映。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生活背景对于每个人来说, 他们的情感都将不同。中国的民族唱法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在情感处理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对于中国的民族唱法来说, 不同的地域对于情感表达也有明显差异。比如在安徽地区, 皖北的人民比较的豪放, 粗犷, 那他们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就是比较豪迈。而对于皖南的人民来说, 他们生在山水之间, 秀丽的皖南水乡造就了皖南人民细腻、委婉的性格, 他们所表达的音乐作品情感也相当的细腻。相对于民族唱法来说, 美声唱法更强调声音本身的魅力。当然它也同样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的宗教化也深深影响欧洲人的思想与情感。所以在美声唱法中, 它所表现的音乐作品有时感情极为强烈, 而有时所表现的也非常的节制。

其实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 我认为从声乐艺术来看, 根本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唱法仅仅是一种唱法, 它是为音乐作品而服务的。只要用心领悟其精髓, 兼容并包, 将不同唱法融会贯通, 不断提高歌唱艺术的新高度, 让更多的大众热爱歌唱艺术, 就是最完美的音乐唱法。

参考文献

[1]卢晓玲.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 2005.

[3]胡郁青.美声, 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9.

美声唱法与美声风格 篇10

民族唱法,是中华儿女在漫长的歌曲艺术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早可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据史料记载:远在夏商时期就有了我国最早的音乐的教育机构——大司乐[1]。继而,秦汉、唐时音乐机构的设置逐步使音乐教育更为普及,音乐教育的普及为歌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元曲明清以来戏曲艺术的进一步繁荣更使民族唱法臻于完美。

美声唱法来源于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其意大利文为“belcanto”[2]。在中国汉语中译为“美妙的歌唱”或“美好的歌唱”。

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在意大利歌剧演唱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一种演唱种类多样,唱法高亢的科学演唱方式。这种唱法大多雅致,高昂。18世纪左右,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法国,德国等国,吸收其唱法的科学性,并将其与本国语言,传统旋律相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唱法,也同样称之为美声唱法。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1、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语言上的不同

汉语是世界语言中较复杂的一种。其元音是“a、e、i、o、u”。同时,我国的方言种类繁多,在处理一些民歌时,如果语言处理的得当就会使歌曲表达的更加传神。因此,在学习民族唱法的同时应当对一些方言有所关注和学习。

美声唱法中的“字”与“腔”的处理根据各自的语言文化特征而不同,这里不一一赘述,以意大利语为代表。意大利语中最重要的也是五个元音“a、e、i、o、u”。因此在美声唱法中就要求这五个元音发音清晰而圆润。因此,不难发现,对美声唱法的训练大多开始于对“a、e、i、o、u”五个元音的发声练习。并且,对于不同音区的元音,其发声方式也有所不同。中、低音区侧重于对元音的处理,高音区则元音处理的较明亮,而在中、低音区向高音区的过渡则多采用元音由明转暗的处理方式。

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咬字上的不同

民族唱法的咬字要求多来自于戏曲。其咬字要求中有“以字带声”的说法,这就要求咬字的清晰度较高,在民族唱法的学习中要做到“腹尾毕均”。咬字的轻重也同样会因为音调的高低而变化,音调的改变甚至也会触及到声色的改变。因此,在民族唱法中也有“唱若有云飞达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自然”的歌唱要求。

相较于民族唱法咬字要求的繁复,美声唱法则要求咬字的状态统一而稳定,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元音的咬字,由气息带动咬字的处理,使咬字能够有强有弱,收放自如。

3、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共鸣上的不同

在唱歌时人体参与共鸣的主要有:头腔,鼻腔,口腔,以及胸腔。而这两种唱法的共鸣方式主要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以及胸腔共鸣。

在民族唱法中,由于汉语的语言特色致使歌唱时的咬字大多靠前,即使用的共鸣方式以口腔共鸣为主。多为局部共鸣,并且在唱低音时不使用胸腔共鸣。因此,发声多为真声,发出的声音明亮,单薄多呈“水平状”。

美声唱法则为混合共鸣,多为头腔共鸣,咽腔和鼻咽腔的使用较多,在歌唱低音时则使用胸腔共鸣。使其整体形成通道,从而形成混合共鸣。这样使低、中、高三个音区的转换和过度更加自然。美声唱法的共鸣特点,使其发声多为真假混合,即人们常说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因此,发出的声音则多浑厚、有力、多呈“立体状”。

因此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主要是共鸣位置的差别。但就是这种不同的共鸣方式造就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不同的艺术特色。

4、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呼吸上的不同

呼吸是歌唱中的重要环节,古语有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在《美妙的歌唱法的技术》一书里也写道:“艺术的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式,是横膈膜呼吸法,这是唯一能引导充分的气息安谧而不费力地从肺部直达发声器官的方法。”由此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

现在人们常说到的呼吸方式多为三种:第一种“胸式呼吸法”,第二种“腹式呼吸法”,第三种“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中国民族发声方法要求“气沉丹田”。即指气息应当吸得深,吸得沉,以防歌唱时因气息的断截而使歌唱无法继续。也就是两千多年前乐师乙曾提到的“上抗下坠”。并且在中国民族唱法中对于不同的歌曲表达会有不同的气息处理方式,在一些民歌,戏曲等气息的处理上会有抖气,提气等一些特殊的现象。

美声唱法同样重视歌唱中呼吸的运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源泉。他要求气息连贯,宛如涛涛江水奔流不息,稳定平稳,好似青山巍峨不动。其特点是要求蓄气部位在肺的下部,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运气时用横膈膜的还原力和腹肌的收缩力来操控,呼吸动作的幅度宽,力量强,气息流速快,声音色彩给人一种“上下贯通”的印象[3]。可以有力的支撑美声唱法所采用的混合共鸣。尤其是在唱高音的时候,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更为重要,边吸气边唱,能使声音的力度感增强。即是我们现在认为科学的呼吸方式——腹胸式联合呼吸法。

5、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声音分类不同

我国民族唱法,多用大嗓,歌唱起于本心,声起于情而止于情,并无过多的技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并未像对乐器发展那样做出详细的分类。

相较于我国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则更科学的将人声进行分类。美声唱法中将男声分为男高音,男中音以及男低音,同时在男高音中又细分了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同样的,对于女声,也分出了女高音,女中音以及女低音。在女高音中则又详细的分出了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这么详细的分类给学习者提供了确切的参考,让学习者对自身有了很好的定位,从而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进行学习与训练[4]。这种科学的分类。无论对学习者的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结语

歌唱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蕴含着人类无限的智慧。在声乐艺术中,无论是民族还是美声唱法都是要唱歌者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经过实践不断发展而来。都是人类艺术中的瑰宝。因此,虽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所不同,但它所表达出的情感根源却是相同的。也正是这种不同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歌唱艺术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2]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上一篇:立体化视觉语言下一篇:羽毛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