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查分级

2024-06-25

临床检查分级(精选三篇)

临床检查分级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8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52.1±4.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51.9±4.5)岁。本研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骨盆创伤分级:Ⅰ级:此类患者为摔伤,且患者骨折的连续性及稳定性依然存在,患者四肢关节并无损伤,这样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Ⅱ级:不稳定性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患者四肢有闭合性的关节损伤,需要进行特殊处理;Ⅲ级:患者骨折现象严重,并合并有胸外科伤,容易致残,耐手术性较强;Ⅳ级:高能损伤患者,患者骨质粉碎,且有潜行性的骨折现象,这类患者死亡率高,容易出现休克现象。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对本次研究采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疗效:

将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成功率93.1%(27/29),显著优于对照组69.0%(20/29),经统计学检验,P=0.02<0.05,两组治疗效果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对比患者致残率:

将两组患者的最终致残率进行比较,观察组6.9%(2/29),显著低于对照组24.1%(7/29),经统计学检验,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进行骨盆创伤分级十分重要。患者骨盆创伤分级主要是依据患者骨盆的稳定性及患者骨盆的受伤程度进行的[1],并针对患者疾病的类型,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法。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创伤分级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2]。现阶段临床对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前分析最常用解剖分类方法,这种方法针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及移位方向,虽然能够对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指导,但是却不能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外伤情况,也没有针对患者的损伤部位,这样就没有充分表现出骨盆骨折的真实情况,甚至有时患者伤情不同,也会得到相同的评分结果,因此,该评分结果并不十分可靠,临床实用性比较差。

本研究对骨盆骨折分级在骨盆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3.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69.0%,两组患者致残率分比为6.9%和24.1%。由此能够显著判断出,骨盆骨折创伤分级在骨盆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此研究结果与季云瀚[3]等人的研究一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在骨盆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骨盆骨折创伤分级,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这样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及骨折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实施相应的治疗。患者骨盆内的血管损伤情况和患者骨折发生过程中的其他关节损伤情况也需要纳入研究。患者骨盆骨折过程中会出现关节损伤现象,这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关键[4]。骨盆骨折患者可致死亡,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保证其生存率非常重要。骨盆骨折分级能够为临床上的骨折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并能够在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逐渐降低其耐药性和耐手术性,这样就能够保证患者顺利进行手术,缩短手术时间[5]。然而,当前的骨盆骨折创伤分级工作中,也存在着着一些问题,因为这项分级系统比较笼统,适合应用在患者治疗的早期阶段[6]。因此,在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骨盆骨折创伤分级时,需要准确、科学的掌握患者的骨折情况,争取在第一时间进行分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骨盆骨折治疗前进行骨盆创伤分级,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率。随着骨盆创伤分级方法的广泛使用,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显著升高,骨盆骨折分级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进而保证了患者接受有效的治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临床上也要逐渐加强对骨盆创伤分级的使用。

摘要:目的 对到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骨盆创伤分级治疗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骨科收治的患者58例的资料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骨盆创伤分级,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并不进行骨盆刨伤分级,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及致残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致残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骨盆骨折患者治疗前进行骨盆创伤分级,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实用性。

关键词:骨盆创伤分级,应用体会,骨折患者

参考文献

[1]张开伟,项舟,段宏.创伤评分法在地震伤骨盆骨折并多发损伤中的运用及相应的伤害控制策略[J].实用医学杂志,2010,13(2):254-256.

[2]万长春.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5(17):3903-3905.

[3]季云瀚,马昕,王旭.骨盆骨折大出血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21(2):89-91.

[4]赵小纲.严重创伤救治若干新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3,16(2):190-192.

[5]赵晶鑫,唐佩福.骨盆骨折分型方法的演变[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8(3):288-290.

分级护理执行情况检查讲评 篇2

护理部、质控组、护士长查夜查房。各病区分级护理抽查:

1、白天一级护理不按时巡视的有,二级护理不按时巡视的也有,三级护理不存在。夜间一级护理不按时巡视的有,二级护理不按时巡视的也有,三级护理不存在。

2、分级护理巡视时间未到,护士提前记录的有,已巡视但未及时记录的也有。

3、流于形式,观察及护理措施不到位有。

护士不能按要求完善分级护理巡视记录单原因分析。

1、护士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我院目前的床护比小于1∶0.2,一个病区80~100张床位,最多的有140张床位,护士9~11个,白班护士4~5个,小夜班护士1个,大夜班护士1个,有的病区住院病人还加床,可见应付日常工作还忙不过来,对病人巡视及巡视记录单的要求是达不到的。护理工作烦琐,中夜班护士一个人要处理现有病人,还有新收病人、有时还要抢救危重病人,一个人面对全病区100多个病人,需要完成那么多的工作,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根本没有巡视病房的时间,所以出现记录时间不真实、漏记录、漏签名或涂改现象。

2、分级护理与病情不相符

有些医师对护理分级标准不掌握或不严肃,甚至个别医生只为了收费,未考虑到级别护理与护士工作量之间的关联,导致分级护理巡视不能落实。护士无法按一级护理的要求每1h巡视1次病房;一级护理只能流于形式,导致分级护理巡视不到位,护理质量滑坡。

3、护士缺乏慎独精神、责任心不强

人有时是懒惰的,尤其在没有人监控督查的时候。在检查中发现有的护士在办公室静坐也不按时巡视病房,个别中夜班护士甚至不巡视也统一记录,缺乏职业责任感和慎独精神。

4、整改措施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充足的人力资源是保证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的基本条件。向院部申请增加护理人员。我们医院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一时间护士需求量增多,在一步不能到位的情况下,逐步配足护理人员,同时增加护工,减轻护士的基础护理工作量。所以,真正落实分级护理巡视,人力资源配备相当重要。

2)院内培训

护理部进行分级护理的培训和加强法制教育。使护士对分级护理标准得以掌握;保证制度执行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同时,要理解到当下达分级护理就是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发生的合同,是有偿服务。医护人员要做到学法、懂法、守法,认真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医护沟通

当级别护理与病情不符时,护士与医生共同商量再确定级别护理。

4)加强工作责任心

发扬慎独精神,教育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职业形象。

5)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一、二级质控部门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不定时查看录像记录,护理

部统一要求分级护理巡视记录单,巡视1次在记录单上记录1次,签名、签时间,尤其对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加强监督,能对制度的落实起到控制作用。

6)奖罚分明

将分级护理巡视记录单列入护理质控标准,与病区质量、个人绩效工资挂钩,与年终考核挂钩。分级护理巡视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未体现分级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病区及个人在当月护理质量讲评中进行通报批评并加大处罚力度。

7)合理排班

根据情况弹性排班,中夜班增加护理人员,增加晨晚间护工,以确保操作性治疗和分级护理巡视到位、措施到位。

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护理部

肾脏生化检验中分级检验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 年2 月-2014 年5 月行肾脏生化检验的患者360 例,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80 例。纳入标准: (1) 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2) 检验前未服用影响肾功能药物的患者; (3) 资料完善的患者。观察组中男101 例, 女79 例, 年龄23~70 岁, 平均 (43.2±5.9) 岁;对照组中男93 例, 女87 例, 年龄26~68 岁, 平均 (45.2±4.3)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检验方式, 检验的生化指标有胱抑素含量、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行分级检验, 检验的肾脏生化指标有尿素氮、胱抑素C、血肌酐等, 采取分级检验的方式对生化指标进行分级, 其中, 一级检验指标是胱抑素C, 二级检验指标是血肌酐和尿素氮。在具体检验过程中, 同一标本的测定处理采取常规拉网式测定, 如果有漏诊情况, 则应当通过分级检验方式来处理。在初次检验完成后, 还需要在1 个月后复查所有检验指标, 来避免检验误差问题, 保障检验准确性。此外, 为减少检验操作, 需要设计相应的指标分级检验阀值, 一级检验指标胱抑素C的正常范围是0~1.40 mg/L, 在超出此范围后, 方需要对下一级指标进行检验, 也就是检验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 来作为第一级检验的有效补充。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检验结束后, 对尿素氮、胱抑素C、血肌酐等指标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胱抑素C (Cys C) 阳性检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上, 观察组均相对于对照组要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肾脏生化检验在肾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内生肌酐清除率 (Cor) 、血肌酐 (Scr) 、胱抑素C (Cys C) 、血尿素氮 (BUN) 等指标的检验, 从而对肾脏病变进行有效判断, 为医师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3]。传统的拉网式检查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方式, 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操作程序较为繁琐、费用较高等[4]。分级检验在仪器上对检测项目进行顺序设置, 通过对具有高灵敏度的项目进行检测, 存在异常状况时, 再对灵敏度不高但是准确率高的项目进行检测, 通过逐级递进的检测方式, 能够有效减少检验项目, 降低检测费用, 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胱抑素C (Cys C) 阳性检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在血尿素氮 (BUN) 的阳性检出率与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上, 相对于对照组明显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肾小球滤过率是肾脏的重要功能指标, 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尿液量多少, 影响肾小球率过滤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肾小球本身的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以及滤过面积大小等[5]。在肾脏发生病变时, 肾小球会发生滤过膜通透性变小, 滤过面积减少, 导致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脏本身的排废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引起肌酐霉素的大量堆积。因此, 在判断肾脏病变时, 可以将滤过膜通透性、滤过面积作为重要衡量指标[6]。

肌酐是肾小球排除的主要物质之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肾脏功能的情况, 是一种肌肉代谢作用产生的物质,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肌酐的产生量是每20 g肌肉代谢产生1 mg[7]。在临床上, 肌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 其中, 内源性肌酐就是指人体自身肌肉代谢产生的, 在一定时期内, 其产生量是相对稳定的;外源性肌酐是在食用肉类食物过程中代谢产生的, 其产生量与肉类食用量有关。对于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 肾小球有不易重复吸收、分泌量少等特点, 由于人体代谢产生的肌酐数值相对稳定, 在临床检验中, 可以将其作为肾小球过滤率检验的重要指标。在本次研究中, 分级检验的肌酐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拉网式检验方式, 说明分级检验方式对肌酐有相对较高的灵敏性。在实行分级检验中, 应加强对检验程序规范性管理, 要求检验者依据检验规则进行检验, 以充分保证检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血尿氮素是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健康人体汇总, 氨基酸脱氧基是NH3与CO2形成的基础, 两者能够在人体内部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尿素, 以此作为最主要的尿素排泄通道, 肾脏在肾小球的过滤尿素环节中, 对于尿素的吸收量最大[8]。但是, 由于肾小管尿流速度快, 对其重复吸收率较低, 因此能够实现最大限度清除尿素的目的。患者由于受到缺水、肾缺血、高蛋白饮食、高分解代谢状态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血尿氮素提升。因此, 在临床上通常通过联合应用血肌酐、血尿素氮行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查与判断。

胱抑素C (Cys C) 作为一种低分子量非糖基化碱性蛋白质, 具有很小的分子量, 其中包括120 个氨基酸。人体核细胞是胱抑素C形成的重要基础, 具有较小的变异性, 在生产速率上保持较高的稳定度, 无法有效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8]。但是, 其能够被曲小管重复吸收, 也能够被肾小球自由滤过。因此, 胱抑素C在临床实践中, 通常作为内源性肾小球滤过率反映的标志物, 在实际检测中效果明显。同时, 依据相关的医学研究证明, 患者自身肾小球滤过功能发生损伤之后, 可以将胱抑素C的浓度作为相关的判断指标, 效果也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 在肾脏生化检查中采用分级检测法, 可以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 从而有效的避免误诊与漏诊, 为医生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 采用分级检验方式, 也进一步降低了检验费用, 应进一步加以推广与实践。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肾脏生化检验中分级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肾脏生化检查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80例。观察组采用分级检验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 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胱抑素C (Cys C) 阳性检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上, 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肾脏生化检查中, 采用分级检测法, 可以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 从而有效避免了误诊与漏诊, 为医生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应进一步加以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肾脏生化检验,分级检验,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春盛, 戴小波, 魏涛, 等.分级检验在肾脏生化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6) :720-722.

[2]王庆华, 孙艳争, 何玉英, 等.口服盐酸特比萘芬对猫血液及肾脏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9) :74-76.

[3]张红芬.肾脏生化分级检验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3) :395-396.

[4]Rodrigues L M R, Oliveira L Z D, Pinhal M A D S, et al.Expression of heparanase isoforms in intervertebral disc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pfirrmann grading system for disc degeneration[J].Spine, 2013, 38 (13) :1112-1118.

[5]宋超, 杨自军, 张菲菲, 等.高钼对小尾寒羊肾脏蛋白含量和代谢酶活性及微核率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 2015, 35 (1) :130-134.

[6]王淑君, 许仕超, 陶静莉, 等.单纯轻度尿检异常患者的临床和肾脏病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3) :71-73.

[7]张燕飞.经皮肾穿刺活检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4) :14-15.

上一篇:沙尘暴的危害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