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

2024-06-15

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精选十篇)

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 篇1

一、我们所从事的对外贸易的经济活动对于我们的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的传统等途径

对外贸易在与生态环境方面的各种影响其效果的出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是我们的经济规模之间的扩大, 如果其他的条件并没有做出相对应的变更, 因为我们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会大幅度的增加我们经济所拥有的规模的一并扩大并与之增加, 这样就会大幅度的增加我们对于自然资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数量, 这也就对于我们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我们许多的工厂是需要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 然后还会有数量极为惊人的废水、废渣、废气所排放出来, 这些污染物的产生以及可能没有经过有效地处理就进行了排放, 这样就会造成我们的极为有效的资源被透支使用并使得我们的环境被破坏后无法恢复到以前。其中的具体的表现有下列表现:首先, 贸易规模以及数量的大幅度的增加会大幅度的提升我们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所需要承受的各种压力, 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管理与控制就会造成生产者进行毁灭性的开发, 这样就会让原本有限的自然资源迅速的减少;二是因为贸易规模的不断提升, 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范围, 彼此流动性的强化与提升, 因为各种物流与流通所造成的各种污染物对于全球各地的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三是因为我们所进行的贸易规模会让我们与各方的交易范围明显的增加, 各种工业污染物已经开始不在是局限在生产国家内部, 已经开始有不少的实际情况证明了工业污染物有越境开始的转移。因此, 我们贸易规模的增加其实是以损害我们生态环境作为代价。

二、我们对外贸易中间的各种结构可能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的传导

一是我们从原先的对外贸易的结构会造成各种的不同结果, 同时这样的结果也会让我们的贸易结构与组成开始会发生各种改变。对外贸易中的要求贸易自由化让一个国家使用的产业结构拥有足够的优势与竞争力, 可以让有关部门的增加与减少之间的各种比例之间的关系重新发生各种改变。如果没有出现市场失灵以及政策失灵的时候, 只要是符合要求的自由贸易都能够充分的说明其要更能够比以往的封闭经济彰显出某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我们依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理论学说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 某个国家在自己参加自由贸易的时候是更加的愿意利用其在某个方面的的所具有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优势的方面来开展生产活动。对外贸易当中的结构的变更让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难以可以预见的结果。在自由贸易的前提条件之下,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极为顺利的进入其中的各种分工, 如果说其中所生产的各种劳动力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的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了明显的下降慢么这样的贸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生态环境的质量, 同时也有可能让本来应为对外贸易生产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损害有效地减少。二是我们可以从对外贸易可以有效地传导到产业结构改变, 因为如果某个国家在其出口产品中主要是依赖于那些高污染的产品来获取别的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 这样就会让这个国家出于利益的需要来进一步的增加其对于污染产业的投资数量, 让其在这个方面的更加的发展。这样随着贸易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这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也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让生态环境遭受更大的损害。

三、对外贸易产品对于生态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各种传导与损害

一是工业废物将会发生大规模的离开生产国国家, 向其他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转移。也是就是说出口国为了出口所生成的各种废弃物会通过某种贸易的形式加以伪装来出口到那些没有管制或者管制较为放松的各个国家与地区。例如我们大家都知道许多的发达国家都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转移这样的工业废物, 而且经常是打着可以回收的资源的称号来将其转移到出口管制相对不那么严格的地方。这样就让这些国家有效地将这样的废物处置的成本有效地降低。能够维护其本国的生态环境, 大大省去了数目庞大的本国家的各样的生态成本。这些废弃伍的进口国其进口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那些废弃物中去回收一些在他们看来可以有效地利用的资源, 但是出口国所出口的各种废弃物许多是危险的废弃物, 是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这样的转移所造成的最后结果往往是造成了进口国的生态环境。二是, 我们大家都知道,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大量排放出各种废弃物, 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这些废弃物不可能与商品一同出口, 而是由生产国家来负责承担, 这样就形成了在财务账本上难以找寻到踪迹的环境成本。

四、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对于其中的生产环境所能够造成的不利部分的传导

改革开放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篇2

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

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

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结束语

服务贸易对我国的贸易影响 篇3

关键词:服务;国际贸易;影响

一、我国服务贸易问题

1.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 6%。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6%—56%、高收入国家的59%—65%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从总体上看,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995—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 6%升至36. 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 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 9%,2001年剧增为52. 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务贸易管理滞后。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二、发展服务经济的意义

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提升股票、货币、外汇、期货等重要市场功能和国际化程度,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培育和集聚具有全球市场竞争能力的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贸易金融、消费金融和低碳金融。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基本确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2.拓展提升航运物流服务业。完善国际航运船舶登记注册制度,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航运服务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完善航运服务体系。推动集装箱江海直达,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加快建设国际邮轮母港,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3.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结构、完善布局,着力提升发展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健全货物贸易和大宗商品市场体系,集聚国内外贸易主体,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功能,聚焦发展离岸贸易,建设服务全国的贸易促进和服务平台,建成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

4.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建设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聚焦媒体、艺术、工业设计、时尚产业、建筑设计、广告、休闲娱乐等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出版、新媒体、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服装服饰、黄金珠宝、时尚数码消费品等都市型时尚产业,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功能,开展跨区域文化创意项目合作,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三、加入WTO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1.服务贸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放宽限制、开放市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加入WTO,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将不再仅仅受国内有关部门的控制,而是要执行我国政府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这将有利于打破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国内行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不仅仅体现于公路、通信、电力供应等硬件的好坏,越来越多地体现于金融、分销、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完备与质量等方面。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落后,而生产性服务更为落后,这正是外国投资者看中我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服务业的对外开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业,这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进而带动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种类、品种的缺乏,许多服务领域需要填补“国内空白”。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43个行业中,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等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许多行业,具体的服务领域、服务品种还存在大量空白。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各种空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

4.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也在酝酿着世界范围的调整。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借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之机,吸引外国投资,改善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利于我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四、服务贸易措施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 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平,梁俊启.我国不同部门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07(12).

[2]陈文玲.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J].宏观经济研究. 2007(10).

[3]周锐,梁俊启.日本服务贸易与GDP的协整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导刊.2007(S1).

[4]姜义茂.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战略抉择[J].财贸经济. 2007(07).

虚拟水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篇4

虚拟水贸易指水资源储量贫瘠的国家 (地区) 通过进口富水国家 (地区) 的水资源密集型产品, 利用商品交换所携带的“虚拟水”, 以便减轻本国或本地区的用水压力, 保证当地水资源和食品安全。农业生产是水资源消耗很高的产业, 因此农产品贸易是区域虚拟水贸易的主要部分。经过虚拟水贸易, 不仅能避免很长距离的调水及实体水运送过程中的高昂费用, 而且还可以在确保自然界植被生物的生态用水、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水资源在更大范围的重新分配。虚拟水贸易克服了水资源地理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缓解了本地区水资源短缺压力, 保障了本国的粮食安全,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在虚拟水贸易发展过程中, 也对生态水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可能会引发忽视本地区水资源失衡的问题。

二、虚拟水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 虚拟水贸易加剧了缺水地区的用水压力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规划中虚拟水应从富水区向缺水区流动, 而实际上虚拟水从缺水区向富水区流动, 典型的案例就是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处在我国北方, 地区人口稠密。在此处聚集着京津唐工业区, 工厂众多, 大城市用水紧张, 而且本地区降水量相比于南方要少得多。国家在这里进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大面积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耗水量相当大的农作物, 这就使得农业跟工业、人们的生活争抢水资源, 特别是在春寒季节, 降水量非常少, 而这时水稻又需要很多的灌溉用水。本地区人口又非常多, 这样城市用水就会严重不足, 加剧本地区用水压力。

(二) 水资源过度开采, 造成地下水漏斗, 海水倒灌

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 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地区用水压力加大, 对水资源的开采特别是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增强, 就造成了过度开采, 产生不利影响。地下水是我国城市, 尤其是北方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近年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地下水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城市的工业过于集中失去, 加之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 已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地面沉积、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 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甚至威胁着城市的存亡。

(三) 影响土地的利用结构, 导致土地沙漠化

虚拟水输入地区从外地进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 使得水资源消耗较大的农业生产比例减少, 这将会产生许多闲置土地。如果没有其它水资源消耗低的农作物替代, 而是向城市化方向进军, 城市建筑占用了过多土地, 自然使本地区森林植被覆盖比例减少, 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 这不符合我们实施虚拟水贸易缓解地区用水紧张局面, 修复生态环境的初衷。另外, 若城市化速度过快, 不同行业对土地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尤其农村居民点、城镇化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 就会加剧土地的紧缺状况, 人地矛盾特别突出。

(四) 挤占生态用水, 影响生物多样性

地区之间虚拟水贸易使一些地区减少甚至停止生产虚拟水密集型产品, 而从其它水资源富裕地区进口该产品或寻找其它替代品。一部分生物可能就是以高耗水的产品为生, 现在高耗水的产品被取代, 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些生物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另外, 由于生物圈和食物链的存在, 各个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其中一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和破坏, 就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进而对其他生物生存产生影响。农业产品的更改、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产生影响。对水资源产品输出地来说, 如果过度开采水资源, 就会超过当地自然界的环境承载能力, 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进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三、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虚拟水贸易发展对策

(一)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缺水地区和城市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树立全局意识, 统筹规划, 建立依据区域资源具体情况, 地区互补的发展模式, 全国虚拟水战略的制定应该以虚拟水贸易为基础。因此, 虚拟水贸易的合理进行, 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同地区资源分布和蕴藏量的差别, 其实施虚拟水贸易的具体政策也不尽相同, 这将引起区域分工的变化与调整, 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调控和配置,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得单位水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 坚持可持续发展政策, 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质量监测是水质量分析评价的主要依据, 所以应该增强对地下水质量的实时监测。在不同的地方建立水质量监测井, 用来加强对深层地下水的监测;按不同的水文特点分别设立水质监测设备, 在重点污染地带多布设一些监测设施, 加强对其监测的力度, 以达到全面细致地了解地下水水质量情况。加强地表水污染的防治,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就是河水, 保护地下水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地表水污染。不同地区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随意排放, 会造成城镇附近河流严重污染, 污染的地表水会深入到补给层, 这样地下水在补给时就会将受污染的水带入到地下, 污染地下水体。所以, 一定要控制污染源, 治理日常生活中的“三废”, 达到国标后再排放。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 加强排污设施建设, 以满足日常城市污水的排放。

(三)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在虚拟水贸易中, 富水区生产水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以供出口, 这就需要增加对富水区的投资, 主要包含土地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而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要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生产、开发节水设施, 更重要的是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进行城市规划中, 一定要充分考虑植被覆盖率的问题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不要盲目进行城市化。扩大森林植被的占地面积,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确保自然界生态循环系统正常运行。通过虚拟水贸易, 不同区域进行产业分工, 发挥地区优势, 发展本地经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有序推进能够很好地起到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 有利于本地区的持续发展。

(四) 控制人口增长, 调整饮食结构和消费模式

人口不断增长, 加大了虚拟水贸易的压力, 本地区必须进口更多的水资源密集型产品以满足新增加的人口需要。其结果就是虚拟水输出地输出产品数量急剧增长, 水资源开采力度加大, 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要从源头上改变这种水资源不足的现状, 就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调整人口结构, 提高人口素质。饮食结构、消费模式特别是日常饮食对水足迹有较大的影响, 减少耗水量大的产品消费, 如小麦耗水量小于水稻和肉类, 因此多吃面食、少吃肉就相当于节水。对这些食物需求减少, 相应的虚拟水贸易产品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区域和国际间的虚拟水贸易趋近合理.

综上所述, 为了促进地区间虚拟水贸易的正常开展, 减少虚拟水贸易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我国需要逐步调整虚拟水输出地与输入地的产业结构, 坚持可持续发展, 保护地下水资源,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控制人口增长, 调整饮食结构与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姣.中国区域间虚拟水贸易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2]刘渝, 张俊飚.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状态评价[J].资源科学, 2010 (12)

[3]刘幸菡.中国虚拟水贸易战略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 2007

[4]邱林, 和吉.用虚拟水战略解决我国水危机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5 (26)

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 篇5

[写作思路]: 1绿色壁垒的形成原因

2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3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分析对策

内容摘要:

当今的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障碍。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虽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

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本文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成原因,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分析对策

关键词:绿色壁垒;贸易保护;环境保护

1、绿色壁垒的形成原因

1.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是指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验制度及绿色补贴制度。

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口,为本国市场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同时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关税政策相比较,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1.2绿色壁垒形成的原因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最典型的案例是1991年美国禁止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件。任何贸易政策的形成都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绿色壁垒也是同样如此。

1.2.1主观原因。二战后,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潮流,随着GATT和WTO所主持的多轮谈判的不断深入,世界关税得以大幅度下降,关税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弱。但与此同时,贸易自由化进程也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矛盾,加强了各国间的贸易竞争。但是,在这一新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从关税壁垒向非关税壁垒转移。由于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因此具有极强的隐蔽行,而发达国家凭借着健全的

法律制度和先进的检测设备,纷纷实行了严格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企业。

1.2.2客观原因。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变得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在70年代,美国成立了两个青少年环保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绿色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绿色组织及绿色政党的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和有关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因此,许多政党开始把环境保护政策纳入自己的政策体系,使环境问题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济和贸易领

域。同时,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受到国内有关产品生产商的压力,一同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各国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差异,是绿色壁垒产生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较高,其环保要求和标准也较高。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根本无法达到发到国家的环保水平,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绿色壁垒。

2、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绿色壁垒的日益盛行,已经影响我们越来越多的贸易领域和产品。我国继成为国际反倾销的重点指向国之后,现又成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主要限制国。因此,我国的出口贸易即将出现一个发展的“瓶颈”。据统计,仅2005年,我国遭受绿色壁垒限制的出口贸易金额近500亿元,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比如纺织品。现在发达国家采取绿色壁垒,在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2.1.1环境关税制度。这是绿色壁垒的初期表现形式,即进口国以环境保护为由,对一些影响生态、污染环境的产品除征收正常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进口关税。这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进口附加税,其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自2003年起,日本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此外,日本在采取全面禁止进入措施的同时,强化对进口商品的关税,实施近400%的高关税,使进口大米完全丧失了价格优势。

2.1.2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又叫生态包装,是指要求进口产品利用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者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1998年9月,美国农业部签署一个法令,要求来自中国的木包装必须有检验和检疫标志,否则不能出口到美国。如果违规,整批产品不准进入美国市场,或者在美国监视下销毁,一切损失由中国负责。这样我国出口有木包装的商品必须达到其绿色包装标准,这就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检测设备,这无形中使企业产品价格上升。无疑,这又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1.3环境卫生检验制度。环境卫生检验制度是对于产品病虫害、有毒物质进行检疫的制度。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现各国以此为借口根据本国实情,制定不同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这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收集各国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另一方面,为打入国际市场须

引进生产和检测设备,势必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我国素以“陶瓷王国”而著称,但在美国陶瓷市场上的占有率份额仅为日本同期同类产品的1/10,其主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陶瓷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铅含量严重超标。

总之,由于绿色壁垒涉及到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设计到出口检验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环保控制,而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生产设备陈旧、检测设备落后,其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需对各个方面进行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2降低我国进口商品的环境质量

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设置绿色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其本国的跨国公司将一些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生产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转向发展中国家,把消费污染拒之门外,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双重损失。近年来,国外一些

废旧的船舶、汽车、电缆、电器等工业垃圾的进口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作为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在伴随外资大量涌入的同时,少数投资者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污染处罚,利用我国宽松的环境标准,投资兴建污染密集型企业。2001年,中国利用外资的11,515家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达3,353家,占总数的29.13%。协议总投资为87.71亿美元。其中污染密集型企业投资为33.2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6.8%。而政府治理环境的成本将远远高于这些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2.3恶化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

域以外的产品,包括我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受欧盟制定的“生态标签”和国际环保协会制定的生态纺织品认证的影响。我国不符合“绿色”要求的纺织品大约在15%左右,并有大批出口纺织品服装因未通过生态检验而遭退货。围绕着“绿色”贸易摩擦的频发,我国政府和欧盟进行了多次双边谈判,这势必影响涮边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

3、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分析对策

3.1政府方面

3.1.1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乌拉圭回合作出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规定一些基本条款,其中包含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

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一些条款和国际组织的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歧视政策。同时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关于环保条款的制定,拒绝接受超过自身能力的条款内容以保护我国自身的利益。

3.1.2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标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环保法规与标准尤其是与经贸有关的尚不健全,与发达国家距离甚远。同时环保法规与贸易法规缺乏协调一致,环保法规中缺少配套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偏低。为了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应尽快以国际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修正我国不适应国际绿色贸易发展趋势的环保政策,完善绿色环境标准制度。

3.1.3加快检测队伍的建设。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加大对检测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投资,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指标体系。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ISO14000国际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显。在当今国际贸易

中,利用和控制标准争夺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检测设备的研究,加快检测队伍建设。鉴于环保标准刚刚起步,许多企业对认证意识淡薄,又很难支付昂贵的认证费用,政府有必要对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费用进行援助,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3.2企业方面

3.2.1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实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减少环境压力。其次,企业的环境管理体制要从传统的环境管理依赖转变为自觉严格依法办事的环境管理法治型。将环境费用纳入成本,使企业被动的接受环境管理为依法自觉约束。

3.2.2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改善经营方式。我国出口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方式

有关。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成品比重较大,出口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出口产品要女离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处及成品的生产比重;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通道。这样,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我国得外贸月产生的消极影响。

3.2.3增加科技投入,引导绿色生产。从绿色壁垒的缘起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可以看出:一方面,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到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不可能放弃绿色壁垒。因此,我国企业一方面要将生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护环境,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缩短将生态环境的新发明用作生产实践的时间,这样才能在最短的

时间内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国出口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绿色壁垒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营销设定了一个相对统一国际贸易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从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为绿色营销提出了发展要求,这要求企业和政府要把握住机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绿色产品,使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从而走可储蓄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 篇6

[摘 要]日本于2013年加入由美国主导的TPP,必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运用GTAP模型,定量分析日本加入TPP前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加入TPP后,中国对外贸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出口缩减0.31125%,中国的进口缩减0.32936%等。为应对此冲击,中国应加快和深化自贸区建设,深入研究TPP协议的内容和特点,密切关注TPP的发展,探讨中国加入TPP的时机。

[关键词]TPP;日本;GTAP模型;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1-0035-07

On the impact of Japan joining TPP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GTAP model

YUAN Xiao-li, TANG Kai-p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Japan announced in 2013 to join the U.S.-led TPP, it will come into a larger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because China is not a member country of TPP. Using the GTAP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degre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before and after the accession of Japan to the TPP.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Japan joins TPP,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ill be further deepened. Especially Chinas exports will reduce by 0.31125% and the imports will shrink by 0.32936%. For dealing with such impact, China should accelerate and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Area, make further study of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PP agreemen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PP agreement and discuss the timing of China to join the TPP.

Key words:TPP; Japan; GTAP model; trade

作为亚太跨区域自由贸易协议,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最初来源于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在APEC框架下开展的小型多边自由贸易实践及相关政策倡议。但是,随着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布正式加入TPP谈判,激发了其他亚太国家参与TPP谈判的意愿,截至2013年,先后有澳大利亚、秘鲁、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相继宣布加入TPP谈判,并实施了21轮谈判。目前TPP成员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以上,GDP总量占全球的近40%,贸易额合计超过世界贸易总额的1/3,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就其内容而言,TPP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投资措施、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20多项条款,还包括劳工标准及环境保护两个附件,计划目标为2015年完全实现零关税[1]。

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三国宣布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截至2016年1月底,中日韩自贸区共计进行了9轮谈判。然而,自2012年9月以来,随着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逐步升级,中日之间的政治矛盾进一步加深。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2],2013年7月23日,日本正式加入由美国主导的TPP协议谈判,成为TPP的第12个成员。这将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一个掣肘因素,日本可能出于美方主导的TPP谈判的制约,对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转为冷淡或者放弃态度,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的日本,其加入TPP势必对中国的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本文以日本加入TPP为切入点,运用GTAP模拟分析模型,分析日本加入TPP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

从近10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见图1)可以看出,除了受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出现了负增长之外,其总体上是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2010年以来,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速也随之减缓。但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一直是顺差。

图1 2004—2013年中国贸易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从中国在世界的贸易地位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上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见图2)。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额的5.8%,到2012年,这一比重增加到10.8%,接近翻了一番。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4.2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7.6%,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其中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2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同比扩大12.8%。

图2 2003—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比重

数据来源:WTO官网数据库.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dsu_e.htm.

(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变化

从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来看(见表1),欧盟和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2004—2010年一直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在2010年,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第二年,东盟取代了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近两年由于钓鱼岛的原因,中日政治矛盾深化,中日贸易受其影响在不断减少,使得中国香港(下文简称香港)超过了日本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日本落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韩国和中国台湾(下文简称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第六大和第七大贸易伙伴;俄罗斯2004—2007年一直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在2008年被澳大利亚取代,澳大利亚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第九和第十大贸易伙伴不是特别稳定,印度、巴西、俄罗斯时上时下,泰国最近几年退出了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2013年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东盟、香港、日本、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见图3)。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之和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2.64%,与2012年同期的73.0%相比,小幅下降了0.3个百分点,中国进出口多元化战略仍在稳步推进中。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位序变化看,除巴西和俄罗斯互有调换外整体稳定。贸易增速方面,中国同东盟、香港、台湾和澳大利亚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0.9%、17.5%、16.7%和11.5%,高于同期7.6%的进出口平均增速;同美国、韩国和巴西的增速低于整体水平;低增速行列中,日本和俄罗斯延续跌势,而欧盟逐渐摆脱上年负增长影响,出现止跌回暖趋势。

图3 2013年中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二、GTAP实证分析

(一)GTAP模型简介

GTAP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开发,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设计的多地区、多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理论将经济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目前,GTAP模型被广泛用于农业、税收、贸易、能源和环境等政策模拟上,用来分析政策调整对实际GDP、贸易额、福利水平等的整体影响和各部门各行业的局部影响。本文采用的是GTAP模型第8版, 它以2007年美元价值作为计算基础[3]。

GTAP模型下包含134个经济体,本文将其分成8个区域: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其他TPP9国(越南、新加坡、秘鲁、新西兰、墨西哥、马来西亚、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港台地区、世界其他国家。

GTAP模型下包含57个行业,本文将其分成9个产品部门:农林牧渔、矿产资源、加工食品、纺织品、交通运输、机电产品、木材加工及化工制品、其他工业产品、服务[4-6]。

(二)GTAP模型假定

在模拟日本加入TPP的经济效应时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假设:(1)选择关税作为冲击变量,不考虑技术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假设日本加入TPP后所有可贸易商品的关税降为零。(2)加入TPP的成员国对其他非成员的关税壁垒保持不变,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税壁垒保持不变。(3)保持前述GTAP模型的基本经济学假定,并假设人口增长保持不变。

(三)定量分析

为了更合理反映日本加入TPP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我们分两种基本情形进行模拟:(1)日本没有加入TPP,TPP内部取消关税壁垒且与日本的关税壁垒保持不变;(2)日本加入TPP,TPP成员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模拟分析数据见表2至表6。

数据来源:GTAP模型模拟所得

数据来源:GTAP模型模拟所得

(四)结果分析

表2至表6分别列出了两种情形对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具体影响,其中贸易平衡定义为出口与进口之差,即净出口。

1.日本加入TPP对中国贸易总体情况的影响

总体上来看(见表2),TPP的组成对中国的贸易是不利的,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都是减少的,并且贸易平衡(出口与进口之差,亦即净出口)也是减少的,说明中国的出口减少的比较严重。TPP组成后,成员国的进口由中国转移到了TPP内部,中国遭受到了贸易转移带来的损失。对比(1)(2)两种情形显示,日本加入TPP,对中国贸易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并且加深的幅度比较大,中国出口由原来的缩减0.10383%变为缩减0.31125%,进口由原来的缩减0.09481%变为缩减0.32936%,进出口总额由原来的缩减0.09971%变为缩减0.31952%,净出口额度由原来的减少2.9601亿美元变为减少4.2362亿美元。

2.日本加入TPP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的影响

从贸易伙伴看,日本没有加入TPP的模拟结果显示(见表3),TPP的组成使中国与TPP成员国的进出口减少,与TPP非成员国的进出口增加。美国、澳大利亚、东盟都是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的一员,自从由美国主导的TPP成立以后,随后澳大利亚、东盟部分国家相继加入,TPP内部贸易条件改善使得TPP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转移到了TPP的内部,与中国的贸易减少,TPP的组成对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然而,中国与非TPP成员贸易伙伴的贸易略有增加,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增加0.05715%,与日本的贸易增加0.06499%,与韩国的贸易增加0.05378%,与香港和台湾的贸易增加0.03183%。在中国与非TPP成员主要贸易伙伴增加的贸易中,出口增加的幅度大于进口增加的幅度,因此,中国与非TPP成员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都是增加的,存在发生贸易摩擦的隐患,不利于贸易伙伴关系的维持。

从日本加入TPP后的模拟结果来看(见表4),中国与TPP成员国的贸易全部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日本,而与非TPP成员国的贸易均增加,增加最多的是韩国,但是,增加的贸易远不及减少的,总体依然呈减少的态势。模拟结果显示,日本加入TPP后,中国与日本的出口缩减的幅度较小,而进口缩减的幅度较大,使得中日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增加额为4434.00百万美元,是增加的顺差中额度最大的。

对比(1)(2)两种情形(见图4)可以看出,日本加入TPP使得中国的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进出口变化由缩减0.09971%变为缩减0.31952%。变化最大的是中国与日本的贸易状况,在(1)情形下,中日贸易总额略有增加,而在(2)情形下,日本加入TPP并与TPP其他成员国取消关税壁垒后,中日贸易总额缩减2.38681%,减少的幅度非常大,成为与中国的贸易额减少幅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韩国的贸易增加幅度较大,上升为增加幅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美贸易在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变化不大。日本加入TPP后,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减少,但增加了与韩国的贸易合作,部分抵消了日本加入TPP给中国带来的贸易转移损失。

图4 日本加入TPP前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变化对比

数据来源:GTAP模型模拟所得

3.日本加入TPP对中国各部门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贸易结构看,日本没有加入TPP的模拟结果显示(见表5),中国除了机电产品贸易额略有增加,其余各部门的贸易总额全部缩减,所有部门的进口全部缩减,只有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机电产品、木材加工及化工制品和服务的出口略有增加,其他部门的出口也全部缩减。其中进出口缩减最多的是加工食品部门,缩减1.01290%,其次是纺织品部门,缩减0.81520%,也表明需要重点提高这两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加入TPP后的情况的模拟结果显示(见表6,图5),日本加入TPP后,大多数部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进一步缩减,其中竞争力比较弱的农林牧渔和加工食品部门的缩减幅度非常大,农林牧渔部门由原来的缩减0.32880%变为缩减2.15301%,加工食品部门由原来的缩减1.01290%变为缩减5.35702%。中国和日本在加工食品和农林牧渔业的产品相似度较高、竞争关系比较明显[7],日本加入TPP后,TPP成员在这两个部门的贸易转移到日本,使得中国原本就比较弱势的产业部门进出口状况极度恶化,更加不利于这些部门的发展。中国与日本在木材加工及化工制品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贸易互补性较强[8],所以,日本在加入TPP后,中日贸易条件恶化,对这两个部门的影响十分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加入TPP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也小幅增加,是因为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略有提高。

图5 日本加入TPP前后中国各个部门的进出口总额变化对比

数据来源:GTAP模型模拟所得

三、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作为TPP非成员国,对外贸易遭受打击,日本加入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成倍增加。为应对这一冲击,同时也为应对TPP在亚太地区的扩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思考对策。

(一)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减轻负面影响

从短期来看,一方面,TPP在美国的主导下在亚太地区迅速发展,但是出于政治考虑,中国被暂时排除在外;另一方面,TPP协议开放度较高、标准较高、要求严格,某些条款甚至于苛刻,依照中国现有的水平,如果加入TPP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冲击,弊大于利。所以,短期内中国加入TPP的可能性较小,应该通过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来减轻日本加入TPP后对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中国应该强化“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此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国在建设能源管线、铁路、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便利投资与贸易往来的基础上,应该与合作的国家与地区建立自贸区,实现货物、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通,并在时机成熟之时将产能过剩或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经济的产业水平,实现国际合作的多元化,转移日本加入TPP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中国应不断巩固和加强与欧盟的贸易合作,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改善中国与东盟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应该在深受金融危机煎熬的欧盟对我国倚重加深的情况下,适当做出回应,进一步扩大中国对欧盟的影响力。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且结构不合理、贸易冲突不断,中国应以战略伙伴精神理性处理贸易与投资摩擦和分歧,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与处理双边经贸关系,同时,中国也应积极优化中欧贸易结构,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扩大自欧盟的进口,缓解贸易不平衡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双方应加快完善1985年中欧经贸协定和《中欧伙伴合作协定》谈判进程,为双方企业创造长期、稳定、可预见的环境[9]。

3.中国应升级与东盟的合作,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经贸结构雷同化,应该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三方面的协调,避免中国、东盟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调机制,使中国、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利益能均衡分配。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不断,成员国内部一直存在领土争端,许多国家都是党派林立、纷争不断,宗教信仰各异,并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对东盟区域的发展进行干预。要借鉴欧共体发展经验,多头发展、齐头并进、相互促进。中国一方面加快与东盟的谈判步伐,另一方面加快RCEP谈判,推动东南亚其他国家加入,充分利用中国连接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地理优势,使中国成为构思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枢纽,增强中国的主导地位,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成有条约和法规规范的“开放、紧密”的自由贸易区。

4.中国应加深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创新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推动金砖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入,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到目前为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开放性的、非结盟的,因此也是比较松散的,这会使得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未来生命力受到挑战。中国政府在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由松散的论坛形式向紧密联系的制度化机制转变过程中,要避免引起国际社会不必要的猜疑。金砖国家都是新兴国家,许多行业的竞争不断,中国应该利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平台协调经贸利益冲突,扩大各国在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科技、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夯实各国的共同利益基础。金砖国家外部竞争压力大,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既得势力造成挑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发达国家的各种组织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政府必须重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政治合作功能,利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提供的多边合作平台,扩大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交流和缓解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克服政治利益诉求差异造成的障碍[10]。

5.中国已经与1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应该进一步深化现有的自贸区合作,加快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的进程,争取更多和更加深入的经济合作。应建立健全FTA发展机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开展FTA的研究和谈判工作。我国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FTA建设步伐,重点发展周边地区,按照“依托周边,面向全球”的总体布局,以东亚自贸区为核心,推动建立以我为中心的周边自贸网络。在我国FTA网络建设中,还应有目的地重点选择拥有丰富能源和资源储备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签订FTA,缓解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1]。

(二)赢得加入TPP主动权

从长远来看,TPP的严要求、高标准,符合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其高度的贸易自由化更利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因此,中国应该加入TPP,享受TPP所带来的各项优惠政策。

1.中国应加强对TPP各项制度和规定的学习与研究,做到熟知TPP协议的条款内容,掌握TPP协议的特征,为中国加入TPP和中国的深入改革做准备。TPP内容主要包括:跨境服务、加强成员国合作与能力建设、电子商务、海关程序透明便利化、改进商业竞争环境、政府采购、环境问题、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法律问题、金融服务劳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产品市场准入、投资、动植物检验卫生检疫措施(SPS)、贸易救济补偿、电信、纺织品与服装产品、临时入境以及国有企业相关议题。与以往的自贸协定相比,所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相关内容更加严格和统一、内容在谈判进程方面更注重实效性。中国只有对TPP的各项内容有着充分的学习和认识,才能够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足和优势,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抓住努力的方向,才能够在与美国、日本和其他TPP成员国的交流和谈判中把握住分寸,进而掌握主动权。

2.中国应该依据TPP的要求和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为加入TPP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其他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质疑;调整产业结构,应对关税的大幅降低可能造成的较大冲击。TPP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标准,中国应该根据TPP的要求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革。

3.中国还要积极地与美国、日本和其他TPP成员国进行沟通,力争参与TPP规则的制定,为中国加入TPP后争取更大的利益,选择合适的时机加入TPP。加入TPP,将有利于提高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同时改善我国的贸易平衡状况;有利于中国保持在亚太地区生产和贸易方面的枢纽地位;有利于加快国内改革,发展绿色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快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实质性区域经贸合作进程。中国在与美国、日本和TPP其他成员国谈判的过程中,应在特定议题上选择适合的盟友,积极参与TPP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增强其规定的灵活性,在合适的时机,加入TPP,享受TPP所带来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亚太区域的共同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戴仁荣.TPP的演变逻辑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3(12):44-47.

张微微,邵冰.日本加入TPP谈判进程的政治考量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日本经济,2012,185(5):35-40.

GTAP Models:Current GTAP Model[EB/OL].[2015-12-29]. https://www.gtap.agecon.purdue.edu/models/current.asp.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J].当代亚太,2011(4):59-73.

杨立强,鲁淑.TPP与中日韩FTA经济影响的GTAP模拟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3(4):39-47.

赵娜.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14(5):139-144.

袁晓莉.中日韩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中国商贸,2010(9):193-194.

梁婷婷,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5-8.

王玉华,赵平.“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特点、问题及我国的对策[J].当代管理经济,2011(11):24-28.

姜茜.新形势下我国FTA的特点及战略取向[J].对外经贸实务,2009(2):20-22.

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 篇7

传播区域的国际方位

新疆对外传播是以新疆行政区划为基点, 使用多种传播媒介, 面向区外或境外的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交流活动。作为区域传播行为, 其传播活动或者行为必然受传播区位的影响。在电子媒介出现以前, 地理区位极大地限制着人类传播活动的范围和速度, 卫星和电子媒介突破了高山大海的阻隔, 地理区位已经不能限制人类传播活动的范围和速度。然而, 向什么地区传播、对谁传播的选择以及与传播对象的互动关系依然与传播区位有密切关系。“作为人类的传播活动, 地理环境中的种种情况和条件必然要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制约和影响着它的过程和成效。”[1]甚至可以说, 传播区位是影响传播活动的第一环境要素。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 是中国边境线最长、邻国最多的自治区, 与八个国家接壤, 西临中亚、西亚, 通欧非大陆, 东承九洲华夏, 恰好处于从朝鲜到中西亚的大弧形区域的中心区, 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国家之间和边民之间相互往来的众多通道, 现在是第一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新疆矿产资源富集程度高且种类全, 分布广泛, 是我国重要的“动力源”。而新疆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毗邻的中亚特别是中亚五国油气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水力开发潜力巨大, 土地资源可利用后备面积大。所以其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开发与输送、国际通道的建设, 使美、德、法、英和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对进入中亚市场抱有极大的兴趣。对土耳其和伊朗来说, 中亚在建立中西亚穆斯林经济圈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亚也是“独联体”和俄罗斯南出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又是其南面的安全屏障。[2]当然, 中亚地区的地缘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恐怖的“伊斯兰新月形地带”即“车臣—中亚—阿富汗”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阿富汗与俄罗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毒品贩运通道和中转枢纽。

广阔的地域与丰富的资源, 被中亚及西亚 (部分) 诸国簇拥的独特地理位置, 使新疆的战略地位显著。在历史上新疆就曾经成为英、美、俄等列强争夺和蚕食的对象, 如今它不但是国际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 也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矛头所向。而“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及四个观察员国家分布于新疆周边。这些因素使中国新疆在国际地缘政治的显性或隐性影响更加多样化。

新疆对外传播的区域特征为“多方位、大广角”, 这一方面决定了在“多方位”上的国家或者相关联地区自然是新疆对外传播的对象 (当然有主有次) ;另一方面这些“多方位”上的国家或者相关联地区 (境外) 是当代国际地缘政治的热点或焦点。那么, 新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不仅仅关乎新疆形象, 更与整个中国国家形象直接相连, 而且会影响周边, 波及世界更多地区。所以, 中国新疆对外传播虽然是区域传播, 但是在全球传播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位却是国际性的。

传播关系的多向度

新疆对外传播区域的国际方位决定了新疆对外传播关系的多向度即三个面向、三个点。

“三个面向”是指面向全国、面向周边、面向欧美。

1.面向全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地处西北边陲,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其他省区市的交通非常不便, 相对封闭, 不少人对新疆了解肤浅, 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后新疆的沧桑巨变所知不详, 对新疆有许多“老印象”, 也有不少的误读, 所以, 面向全国全方位地介绍新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 可以增进人们对新疆的了解。这既关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更关乎国家开发西部战略的实施。

2.面向周边。中国新疆周边指中亚、西亚及北亚, 这些国家是与中国有着悠长历史交往的邻居, 与新疆门对门、户挨户, 彼此的亲戚朋友也不少, 可也有隔阂与分歧。和谐邻里关系, 增进各方面交流自然是题中之义。

3.面向欧美。新疆对外传播的这个向度既是服从于国家对外传播的战略安排, 也是新疆谋取稳定和平发展环境的战略考虑。全球传播网络中, 欧美凭借其巨大的传播力控制着话语权, 影响着国际舆论, 更以偏见与谬读影响着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同时, 在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下, 采用各种形式明里暗里支持“东突”分裂中国的活动。所以, “面向欧美”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新疆的和谐建设, 还欧美民众一个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在国际舆论的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回击对我国的诽谤, 化解误解和偏见, 展示中国形象, 营造一个可以对话、交流的氛围和空间。

“三个点”是指三个传播网络的交会点。

在历史上世界传播网络是由海上的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形成的。新疆及中亚、西亚不仅是古代世界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也是古代世界传播网络的交会点。而古代世界传播网络与今天由互联网、卫星电视、调频广播网络、无线手机网络连接的全球传播网络“有太多相似之处”[3]1。在当代全球传播网络中, 新疆及中亚地区依然处在重要的交会点。

首先是中国国家媒体和新疆地方媒体传播网络与中亚地区传播网络交会处。中国对外传播网络由新华社、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站组成, 近十年来, 以几十种语种通过新闻报道、专栏、专题片、电影电视剧、书籍等多种形式对外传播新疆, 扩大了新疆的影响。新疆传播网络由两个报系、一个广电、一个兵团传媒、以天山网为核心的网络系统及音像书籍出版系统、外宣期刊哈萨克文《友邻》和俄文《大陆桥》构成。中亚国家的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发展的速度也参差不齐, 从总体趋势上看, 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 而媒体市场以非国有媒体公司占主导地位, 中亚传播网络使用俄语和本国主体民族语言、英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维吾尔语、汉语等语言播出。从传播力上比较, 中国国家媒体和新疆地方媒体传播网络所形成的合力当然大于中亚地区传播网络, 但是国际传播或曰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传播环境比国内传播复杂得多。复杂性源于地域、国度不同而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及传播控制差异。“这些差异无形中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难度, 使得很大一部分所传信息在传播途中就损耗掉了。没有损耗的也难免存在传而不通或通而无效的情形。”[4]这决定了中国国家媒体和新疆地方媒体传播网络在中亚地区是“相对弱势的声音”。

其次是中国传播网络与西方资本主义传播网络的交会处。中国新疆周边中亚国家的媒体还不是很发达, 独立前, 这里是苏联传播网络的一部分, 独立后, 该地区却成为美国及西方大国对中国进行信息战的主战场之一。西方国家广泛租用苏联、东欧国家的对外广播发射机, 加上原有在中国周边国家设立的转播台, 已经形成对中国的“全月形”广播包围圈。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美国在离新疆最近的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的自由亚洲电台转播台。[5]而一些国际宗教组织办的电台和新疆地区周边国家的一些宗教媒体近年也加大了对新疆的广播力度。其中, “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对新疆的稳定威胁比较大。“西强我弱”是对这个传播网络交会处传播力对比的概括。

最后是新疆的传播网络与国家及其他省市区传播网络的交会点。这个交会点的中心是国家的传播网络。

这三个交会点会集了四种文化, 即俄罗斯文化、美国文化、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 更密集了四种文化的各类传播媒介, 在新疆及其周边形成了媒介集群, 这个媒介集群营造了一个关于中国新疆的信息环境, 它影响并制约着“地球村”人对中国新疆的感知。这个信息环境由于媒介制度、媒介形态及媒介文化各异, 其生态并不平衡, “西强我弱”是总的态势。媒介之间的传播关系也错综复杂, 我方与敌方对峙, 对手与朋友共存。身处这个媒介集群中的中国新疆对外传播, 如何准确把握并充分利用其相互制约影响的多层次关系, “以弱胜强”是达成对外传播的目的、扩大自己影响力的必须。

传播资源富集与稀缺

传播资源是传播活动的土壤, 它由传播活动诸因素以及传播活动得以展开的环境要素构成。新疆对外传播资源中有“五个替代不了”[6]的优势资源。如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美的跨文化传播, 除了这些优势资源外, 还有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充满活力, 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形象。

这些优势资源要转换为新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关键是资源中的最核心部分———传播者。这个传播者指对外传播活动的具体实施者, 既包括使用大众媒介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播出者, 也包括采用非大众传媒进行对外传播者。据调查, 新疆对外传播人员少且专门人才严重匮乏, 人员大多是从非对外传播岗位调入或聘用的。

新疆对外文化传播能够诉诸对象国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 大量的是“异”文化。这需要把“异”文化转换为适合传播对象信息接收方式并且能够明白的文化象征符号, 那么, 传播者一要把握新疆文化的特质, 二要熟知对象文化并了解其信息传播模式, 三要精通传播对象的语言, 四要具备有关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的相关理论水平。在新疆, 这四者都具备的人才很少。人才是新疆对外传播影响力“木桶效应”的短板。所以, 新疆对外传播的资源现状是一般资源富集、核心资源稀缺。

传播地位焦点性与边缘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多边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中国新疆一直是国际传播中的热点之一, “7·5”事件更把新疆推到了全球高度关注的焦点上, 也成为全球传播网络关注的焦点。但是, 全球传播网络的“西强我弱”使得“美国的全球媒体控制着国际社会所读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3]31, 在全球传播议程中按照其价值观设置新疆议题, 形成西方传播视野的焦点, 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60年的沧桑巨变经欧美媒体造型就“走形”, 新疆各民族的和谐发展经欧美媒体加工就“变味”, 其目的不言而喻。

与新疆总是全球传播焦点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全球传播力的相对弱势和新疆对外传播力弱势的地位, 这种弱势地位往往使得新疆乃至整个中国在全球传播、地区传播格局中被边缘化。中亚国家媒体很少有自己的新闻来源, 主要采用的是西方通讯社的新闻, 虽然也部分采用新华社的消息和新疆当地媒体的节目, 但是数量很难与西方通讯社平分秋色, 以至于新疆周边国家的百姓对欧美非常熟悉, 却很少了解中国。这说明中国对外传播的实力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并不相称, 同样, 新疆对外传播力与新疆的地区形象也不相称。

弱势地位虽然不利, 改变却是可能的。虽然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大小是正向相关的 (匹配性原则) , 但是, “如果一个国家在传播时机的把握、信息强度的大小等方面进行很好的掌控, 其传播力和传播效果会跳出以上规律性的约束, 获得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发展”[7]。小小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以弱势媒体赢得中东地区话语权而在全球传播中占据独特地位的经验可以借鉴。

从传播角度说, 焦点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受众的注意力, 如果我们精确把握传播时机、拿捏准信息的强度大小、选择对意见角度, 再辅以合适的传播策略与方式, 边缘化的地位也可以产生强势声音, 我国主流媒体在关于“7·5”恐怖暴力事件的报道中抢占了国际舆论制高点的表现就印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集群与能量积聚[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

[2]高志刚.新疆与中亚五国在区域开放中的战略地位与合作趋势[J].开放导报, 2005 (1) .

[3]李希光, 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6.

[5]洪沫.西方对华广播在我国周边地区部署庞大发射网[M].//国际传播 (现代传播论文集)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145.

[6]王稼祥.新疆在西部有“五个替代不了”[N].亚洲中心时报, 2007-03-10.

生态服务贸易及其测度方法初探 篇8

1 生态服务贸易的形式

生态服务贸易是指存在生态服务的供需双方, 且生态服务的数量或价值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生流转的情况[2]。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A) 的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四大类。由于这四类服务功能的产生源于不同的生态过程, 在空间溢出性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因此不同的生态服务在区域间的流动和交换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生态服务贸易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非市场型贸易模式与市场型贸易模式 (图1) 。

1.1 生态服务的非市场交换

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除了污染物净化之外的调节服务, 基本上是通过非市场途径来实现生态服务贸易的。其中, 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交换是随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导等生态过程自发完成的。众所周知, 生态服务来源于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由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实际上在全球生态系统之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功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 不同区间必然会随着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生态联系, 实现生态服务在地域空间上的交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域上游、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服务关系。文化服务功能则是通过与人类文化、科技和宗教的交流传播, 实现区域间的流动和交换。

1.2 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食物、燃料、水资源、原材料等的供给功能和污染净化功能通常只服务于本区域, 影响范围较小。但是, 随着经济系统的开放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尤其是跨区域的统一市场的形成, 各种资源性产品随着产品贸易和跨区域资源调运工程实现交换和流动, 而且随着污染密集型产品的贸易, 享受域外污染物处理的生态服务成为了可能。生态服务市场交换的规模、频度与经济系统和市场系统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和地区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行为更为普遍。目前, 生态服务贸易已由非市场模式主导逐渐变成了由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市场交换模式和自然过程产生的非市场交换模式共同主导的局面。

2 生态服务贸易的特征

主要是:①伴随性。在多数情况下生态服务贸易并非独立进行, 而是伴随着货物贸易产生, 尤其是碳固定和污染物净化功能。尽管随着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兴起, 这两类生态服务功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交易, 但是规模十分有限, 绝大多数的碳固定和污染物净化功能仍伴随产品贸易进行。②隐含性。用于交换的生态服务不像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那样, 有直接有形的各种产品或服务。在多数情况下, 生态服务已经通过生产过程凝结在贸易产品中, 如某国购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最终产品, 实际上也购买了该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生态服务, 这种生态服务至少包括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给服务和污染物的净化服务。③真实存在性。尽管生态服务贸易在多数情况下是伴随着货物贸易以一种隐形的方式进行, 但这种贸易是客观存在的。首先, 生态服务功能的产生和效用的发挥在地域上是不完全重合的。如河流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 提供了水源涵养、持水保土、提供林产品、调节小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 但是这些生态功能所产生的生态服务并非完全局限于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持水保土所产生的效益在下游得以实现, 生态服务空间流转的自然特性就导致了生态服务在区域间交换的客观事实。其次,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 这些区域是生态服务消费的集中区域。然而, 由于地域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萎缩, 当地的生态服务规模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跨区域甚至跨国的生态服务贸易就必然产生。

3 生态贸易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服务贸易本质上是生态服务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与交换, 实际上这一过程耦合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导这些生态过程以及人类的各种纠结活动中。如果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系统在系统状态上是稳定的, 在系统关系上是平衡的, 生态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由于加速了生态要素的流动使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更为强大。但是, 由于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存在价值交换的不完全性, 造成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系统平衡关系被打破, 这就导致了生态服务贸易在地域空间上的非对称性。

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模式实际上是两种价值尺度的交换:一是货币价值的交换, 发生在经济系统内部;二是生态价值的交换, 发生在生态系统内部。在一种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之下,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系统关系是平衡的, 经济系统内的货币价值与生态系统内的生态价值是可以实现完全转换和对接的, 无论是使用货币价值还是生态价值尺度来进行交换, 两者是完全重合的, 这种交换本质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贸易。然而, 由于生态环境类物品市场失灵现象的广泛存在, 在市场中生态服务的多种价值被严重低估, 依赖于市场行为进行的生态服务交换, 必然就会出经济价值对等而生态价值不对等的现象。

由于不同区域在经济形态和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差别极大, 这种交换必然会导致生态服务的流动与交换在地域空间上处于一种严重不均衡状态, 某些区域在贸易中大量输出生态服务, 而另一些区域则出现大量生态盈余。WWF的研究发现, 2007年包含了世界上最富裕的31个国家经合组织的生态足迹占全球生态足迹的37%。相比之下, 东盟的10个成员国和53个非洲联盟成员国包含了世界上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 它们的生态足迹仅占全球生态足迹的12%。而富裕国家过度消耗的生态服务来自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承载力的空间转移, 美国和欧盟国家2005年消耗的生态服务分别超过其生态生产能力的43.36%和52.89%, 同时拉美和非洲地区存在51.40%和22.63%的生态服务剩余, 并通过贸易方式输出到发达国家[3]。

生态服务大规模地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现象, 从现代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构建以后就不复存在,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这一问题才被广泛关注。很多研究发现, 发达国家对资源密集型商品的消费通过进口逐渐被满足, 因此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态流动”造成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的“环境成本转移”。UNEP的研究表明, 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从其他国家进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 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 而污染负荷向发达国家转移[4]。Roldan Muradian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提出更自由的贸易会促使发达国家通过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型产品, 以“合理”买卖的形式把污染物或环境成本留在发展中国家, 实现环境成本的转移[5]。Fredrich等运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 发现2004年中国净出口中隐含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全部碳排放的15%—22%[6]。Andersson等通过分析各国的生态足迹, 指出发达国家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意味着发达国家从国外输入了生态服务[7]。目前, 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已成为生态服务廉价甚至免费的提供者, 生态服务的不对等流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

4 生态服务贸易的测度方法框架

现行经济体系下的生态服务贸易导致了生态资源非均衡配置, 以及区域间的生态不公平现象, 因此必须准确测度贸易产品中隐含的生态服务, 评价生态服务交换的不对等程度, 这是实现贸易交换中生态服务价值完全市场化的基础性研究。

4.1 贸易产品生态服务的测度方法框架

已识别出的生态系统服务种类有17种[8], 各种生态服务由于其具体的服务功能不同, 人们所采用的测度工具有着巨大的差别。如各种资源与原材料的供给是以物质量来衡量;气体调节是以大气中CO2和O2比例关系, 或是O3、SO2等特定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来衡量;文化服务则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的主观体验, 甚至很多情况下还没有量化指标。因此, 要想完全测度区域间的生态服务贸易规模在目前是无法完成的。但是如果只针对贸易产品, 测度贸易产品携带的生态服务, 则可借鉴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及其思想。

生态足迹模型是用来测度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资源消耗, 评价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分析框架与模型, 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该方法提出后在多个研究领域得到了运用, 现已成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常用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人类可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二是这些资源流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就可用来测度生态服务的供给和消费[9]。生态足迹模型实际上提供了一种通过最终产品来追溯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或需要的生态服务的方法, 把对产品的需求与对产品所隐含的生态服务的需求建立了相关关系。

对贸易产品包含的生态服务的测度至少应从自然资源性产品提供、隐含能源提供和污染物净化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图2) , 每一方面的测度方法为:①自然资源供给。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将贸易产品中的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畜牧产品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初级产品还原为生态生产性用地, 用以测度进出口贸易中的自然资源。②隐含能源提供。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贸易产品完全携带的能源, 并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将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还原为化石燃料用地, 用以测度贸易产品中隐含的能源。③污染物吸纳。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贸易产品隐含的污染排放量, 用以测度贸易产品中携带污染物的净化功能。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繁多, 且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千差万别, 所以可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不同的污染物来计算。

4.2 生态服务交换的不对等程度评价方法

为了能定量评价区域间生态服务贸易的不对等程度, 可构建生态服务不对等交换指数。该指数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出口的生态服务对进口的生态服务比重反映生态不对等交换的程度。生态服务不对等交换指数的内涵, 实质上是反映对外贸易增加的生态服务负担与节约生态服务的比较。当出口的生态服务大于进口的生态服务, 意味着该地区在生态服务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出现生态服务贸易赤字, 该地区可能要向区域外提供廉价的自然资源供给服务, 或是要更多地承担污染物质的净化和消纳功能。

由于本文对生态服务的测度分为自然资源供给、隐含能源提供和污染物吸纳三个部分组成, 因此生态不对等指数的构建也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生态不对等交换指数α的计算公式为:α=β1B1+β2B2+β3B3。式中, B1=出口产品中隐含的自然资源/进口产品中隐含的自然资源;B2=出口产品中隐含的污染物/进口产品中隐含的污染物;B3=出口产品中的隐含能源/进口产品中的隐含能源。β1、β2、β3分别表示各组成部分占生态不对等指数中的权重。权重的计算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行。α表示生态不对等指数, 取值范围为:α>0。当α=1, 表示生态服务对等交换;当α>1, 表示生态服务出口大于生态服务进口, 出现生态服务贸易赤字;当α<1, 表示生态服务出口小于进口, 出现生态服务贸易盈余。

5 小结

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跨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交换成为一种必然。在目前的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生态服务贸易的非对称必将进一步加剧, 这将极大地影响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对贸易产品中隐含的生态服务可从隐含自然资源产品提供、隐含能源提供和污染物净化三个方面进行测度,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采用结合投入—产出方法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在评价总体生态服务贸易对等性时可采用生态不对等交换指数。当然, 本文构建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指数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思路, 还需要实证分析来验证其适用性和可行性。

摘要: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行为伴随着货物贸易快速增加, 已成为生态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市场型生态服务贸易导致生态服务使用在区域间的巨大不公平, 已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隐含自然资源产品提供、隐含能源提供和污染物净化三个方面设计了生态服务贸易的测度框架, 并构建了生态不对等交换指数评价生态服务交换的不对等程度。

关键词:生态服务,贸易,市场交换

参考文献

[1]郭中伟, 甘雅玲.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几个科学问题[J].生物多样性, 2003, 11 (1) :63-69.

[2]谢高地, 曹淑艳.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贸易与市场机制[A].于贵瑞著.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25-543.

[3]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R].2010.

[4]UNEP.Global Products Chains:Northern Consumer, Southern Producer andSustainability[R].Environment and Trade Series, 1998:15.

[5]Roldan M, Martinez-Alier J.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From a Southern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6 (2) :281-297.

[6]Fredrich k, Roland-Hist D.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 (4) :649-658.

[7]Andersson J O, Lindroth M.Ecologically Unsustainable Trade[J].EcologicalEconomics, 2001, 37 (1) :113-122.

[8]Robert Costanza, Ralph d′Arge, Rudolf de Groot, et al.The Value of the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 1997, 387 (15) :253-260.

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 篇9

我国的汽车的销售服务网络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汽车服务、贸易、博览等下游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从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可以预测中国汽车市场使得汽车博览展示、汽车商贸和汽车文化拥有了更加灿烂的前景。

相较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 其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必须加以重视。近年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在这些规划背景下, 低碳、生态理念的植入及以此为核心的汽车贸易园区规划设计应运而生。

2 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规划的概念及研究实践

2.1 相关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汽车服务贸易园区是根据当今社会经济的要求, 对于传统有形的汽车市场进行的优化改良。是针对购车、选车、修车、洗车之余, 增加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功能, 需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得到更高的消费需求。

2.2 研究实践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在美国底特律、欧洲、日本东京和丰田等汽车产业集中区已经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汽车产业园区。区内涵盖完整的产业链, 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增长能力强等特点。而国内发展较国外较晚, 几大汽车生产区域也都建立了汽车产业园区。总体上看, 这些园区模式、规模和集群水平参差不齐, 但都具有依托大型整车制造衍生其他产业等特征。而汽车贸易部分越发成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心。

3 汽车贸易园区低碳生态框架

3.1 汽车贸易园区功能规划分析

按照汽车贸易园区中汽车销售维护、展示博览、旅游及文化、试驾体验、配套功能的布局要求, 同时在优先满足汽车销售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布局, 开展背景、区位优势、交通、场地、分期等方面开展分析研究, 并在功能布局确定的情况下再进行建筑、道路竖向、绿地景观等设计。

3.2 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规划理念

3.2.1 资源节约理念

在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建设、流通、销售的各个领域,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绿色建筑在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的建设使用, 加强能源结构体系的低碳建设, 确保再生水的使用以及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的开展。

3.2.2 环境友好理念

以“环境友好”理念为指导,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销售方式, 切实加强汽车销售中碳排放量的控制与能源的利用。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 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改善能源结构。

3.2.3 生态文明理念

对基地内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保护具有良好开发潜质的自然资源, 实现园区内的景观独特性。坚持科学发展观, 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

3.2.4 低碳排放理念

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旨在打造低碳生态的示范区, 要以零碳排放为终极目标, 打造低碳的汽车销售, 为促进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实现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双重效益。

3.3 汽车贸易园区碳排放与低碳生态指标体系

3.3.1 碳排放清单的建立

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碳排放计量内容主要围绕建筑、交通领域、自然碳汇三类低碳物质要素展开, 总结出碳排放终端计量板块、驱动因子、评估因子/碳排放指标, 并对其计量板块进行具体内容的分解和计算。

3.3.2 碳排放清单的计算方法

(1) 建筑碳源碳排放。建筑的运行能耗, 即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以及各类建筑内使用电器的能耗, 在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中, 建筑建造过程和材料使用所消耗的能源大约仅占其总能耗的20%左右, 其它能耗主要在建筑运行过程中产生。

(2) 交通领域碳源碳排放。交通领域碳源碳排放指的是在汽车销售过程中汽车试驾所产生的碳排放过程, 根据CO2释放量可算得交通领域碳源碳排放量。

(3) 自然碳汇碳清除。自然碳汇碳清除的计算采用蓄积量法进行计量, 所用的因子为:阔叶树和杨树的树叶3.4t/公顷, 针叶树碳汇9.6t/公顷, 灌木及地被植物1.2t/公顷。水体固碳因子取2.011/公顷。

3.4 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规划框架

在低碳生态的原则下, 按照汽车贸易园区的总体布局规律, 构建本次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规划的研究框架, 拟从基地分析、绿地与景观规划、交通组织以及绿色建筑设计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4 浑南汽车贸易园区规划设计实践

4.1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规划提出整体的空间结构为“一体两翼、左右逢源;点轴汇聚、景观串联”。

4.2 用地规划布局

在用地性质层面上, 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全部为商业用地, 从用地的使用上主要分为汽车展销用地、汽贸大厦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

4.3 交通流线规划

规划结合汽车商贸区本身对交通条件的要求, 结合周边的交通环境, 规划了货运流线、出园流线、行人流线、售后流线、试驾流线。

4.4 展销区低碳生态规划

4.4.1 规划设计策略

(1) 低碳经济策略。低碳交通体系:步行交通、自行车租赁以及观光电瓶车相结合,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交通;能源和水资源再利用:结合市政管线将区域内的中水回收, 进行景观浇灌、厕所冲洗等再利用, 达到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 集约紧凑策略。采用集中高密度实现单位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建筑功能的适度混杂, 在三维城市空间中化解各种职能矛盾, 空间多纬度的综合利用。 (3) 主题文化策略。采用复合型规划的方法, 对主题文化、主题经济、主题建筑、主题景观、主题精神、主题意象进行复合式规划;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 以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相结合, 以城市意象理论、行为空间理论为指导, 确立了提升主题形象、完善主题功能、指导特色建设的规划重点。 (4) 体验式策略。创建一站式消费购车的现代智能模式, 利用交通流线、功能布置与布局以及网络功能应用, 选车—试驾—买车—办手续等一系列买车环节都可以在商贸区完成, 并增加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设施与活动来增加区域吸引力。

4.4.2 绿化景观规划

在绿化与景观设计中, 结合基地内的地形条件, 开展竖向设计工作, 对局部地形进行改造, 设计起伏有致的地形以增加绿地面积, 增强碳汇功能。

4.4.3 交通流线规划

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组织与流线设计是园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交通流线组织、材料的选择及如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交通组织设计重点。

4.4.4 碳排放与绿色建筑设计

若想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 则需要在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入手。所以, 园区内部的绿色建筑的建设尤为重要。

绿色建筑设计主要考虑三点:一是节能, 包含了“四节”———节水、节地、节能、节材, 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减排, 强调的是减少建筑物排放的固体、气体、液体等环境污染;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 提高环境质量[2]。

5 结语

通过立足于国内外汽车贸易园区的规划情况分析, 开展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和低碳生态型汽车贸易园规划布局的研究。并结合沈阳当地实际, 构建生态低碳规划指标体系以指导规划设计, 从低碳生态的角度探讨规划建设浑南汽车贸易园区的方式, 寻求汽车贸易园规划布局形态背后的支撑要素, 并以浑南汽车贸易园区中汽车展销区进行低碳规划设计实践与探索。

摘要:汽车的销售服务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国内汽车贸易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但过度追求效益的开发对于园区本身的发展带来隐患。本文以沈阳浑南汽车贸易园区规划为例。通过对低碳生态相关理论进行的研究, 针对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的规划设计实践进行探讨, 希望能为国内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低碳,生态,汽车贸易园区,沈阳浑南

参考文献

[1]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05) :10-16.

对外贸易的生态影响 篇10

关键词: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服务贸易

原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能保持鲜明的特色, 维持人和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自然、人文要素的环境系统。由于原生态旅游资源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旅游者在欣赏和浏览旅游文化遗产的同时, 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 能尽情考究和享受大自然和人类的文化信息, 同时受到启迪。旅游资源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信息结构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分析

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是指旅游服务贸易者、旅游者对原生态旅游资源象征符号处理, 特别是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处理的有机组合, 它是信息处理活动、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承、信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表现为:原生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使不同旅游者考究和享受了大自然和人类的文化信息, 同时得到愉悦、受到启迪, 这一信息处理过程, 也是服务贸易者创新、问题求解的过程;而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承就是旅游者、服务者的学习, 它是“语言”, 诠释着信息处理活动这一“语言”;它也是“代码”, 解读着“创新”这一“信号”, 它也是充当工作场所问题求解的“语言行为”的条件;信息流能促进文化资本的积累, 使之有效地用于信息处理活动。

越南、广西是近邻, 同属北部湾地区, 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而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程度偏低的区域,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 使其信息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 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信息处理水平低

越南、广西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使旅游者对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处理时间有限, 服务贸易效益不高。例如虽然越南人均游客的逗留时间由1994年9.2天, 上升到2005年、2006年度16天、18天, 但是旅游的人均日消费由80美元却下降为74美元、76美元。广西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以城市为核心, 以获得国家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桂林为例, 虽然与1995年相比, 接待过夜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平均每一过夜旅游消费者消费额2005年、2006年分别为220美元、240美元, 却明显低于1995年的452美元。同时越南、广西大部分旅行企业处于办公自动化阶段, 只有少量企业开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目前95%的美国旅行企业都已实行全球分销系统 (Global Disribut Sy stem, GDS) , 即使欧盟国家中应用程度较低的英国也达到60%。由于越南广西的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处理水平低, 使经营规模小, 组团能力有限,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

2. 文化资本的学习与传承, 越南优于广西

文化资本的学习与传承既包括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和艺术, 也包括生活方式、共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越南广西都是多民族集聚地, 但是从民俗、民风、民族音乐的传承上看, 越南明显优于广西。越南是54个民族的集聚地, 各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目前全国大约有240个民间传统节日, 其中北部132个, 中部63个, 南部45个。享誉世界民族音乐和民俗有:水上木偶戏, 位于九龙江平原的水上集市, 西原地区特有的钟鼓演奏和极具西原风情的芦笙“丁南”、号角“奇巴”等传统民间乐器, 顺化的宫廷音乐和舞蹈, 在古都会安有古老的手艺村等。而广西的少数民族数量多而且支系复杂, 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正在逐步挖掘。作为95%的壮族人口集聚地, 那坡的黑衣壮、龙州天琴的长衣壮都有深厚的本民族支系传统文化, 具有音乐创作、表演、接受“三位一体”特征的原生态民歌以壮族歌圩的形式得以传承;作为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就有盘瑶、茶花瑶、花篮瑶、山子瑶、坳瑶五个支系, 其“石碑制”作为“民族习惯法”得以传承。

从历史文化的传承上看, 越南的知名度及保护度明显优于广西。越南作为多宗教国家, 并有上千年的建国历史, 现存约有300多个文化历史遗迹遗址, 其中:顺化历史建筑群、美山塔、会安古城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广西虽然以“三分漓水七分湘”桂林兴安灵渠的精巧设计、桂平金田村太平天国遗址、“天下第一鼓楼”的三江风雨桥、壮族歌手刘三姐传说等而闻名, 但是仍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

3. 信息流速逐步提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双方的旅游服务贸易增长速度稳中递增, 使信息流速加快。越南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真正经营旅游业, 1986年到越南旅游的国外游客只有2万人, 1990年达到了25万, 到1996年, 旅游业一跃成为越南的第四大创汇支柱产业, 1997年后游客增速减缓 (增幅6%) 。主要客源国 (地区) 为中国台湾省、法国、日本和美国。而广西作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大省, 从建国初 (1945年) 开始就发展旅游服务贸易, 现在已经初具规模, 国际游客占全部游客比重由2002年的48.95%逐年上升, 至2006年的61.19%。随着越南、广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外开放度的加大, 旅游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呈稳中递增趋势, 只是2003-2004年受“非典”、“禽流感”的因素影响, 越南、广西的国际游客增长率、旅游收入增幅有所下降。

二、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与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与激励机制的有效连接会形成“信息资本”。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情况下, 拥有信息资源优势的一方凭借其优势直接或间接获取价值增值或经济效益。由于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惟一性、不可复制性, 使其明显处于信息优势一方, 通过对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象征符号处理, 特别是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处理用于不断增值、盈利和积累财富, 使信息结构特有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租金得以实现, 从而实现了信息资本化。

1. 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的可能性

(1) 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惟一不可替代性具有信息优势。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特定空间资源组合, 是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微生物、人文历史因素等相互作用, 使系统能够利用充分内部空间和能量, 实现自我循环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原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增长的旅游需求的稀缺性, 使资源拥有者具有信息资本的垄断权, 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渠道、企业品牌、商标、专利等的产权保护或进行保密, 就能保证其所有者获得最大利润。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狭长, 呈S行, 陆地面积32.9万平方公里, 拥有以热带雨林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动植物及各种珍奇鸟兽的特殊生态体系, 并以海滨景区居多的自然景观, 其中下龙湾、风芽格邦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而广西地形呈盆地状, 地处亚热带, 横跨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 行政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 拥有以丘陵为主、物种的多样性与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并存的世界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 “山水甲桂林”就是鲜明的标志。双方都是多民族的世代居住地, 地域变化的多样性结合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服饰民居、风物特产、歌曲戏曲、美食餐饮等使原生态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明显, 信息优势明显。根据统计, 越南、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目前, 越南全国共拥有约898个旅游景点, 其中包括554个自然景区和344人文、历史景点。其中胡志明市、河内首都、顺化、广宁、广南省拥有的景点数量最多, 分别拥有43、40、34、33和32个旅游景点。广西拥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试行稿) 中所列的6类74种旅游资源类型, 此外, 还有《规范》中未列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跨国旅游资源等。据统计, 广西现已初步开发的旅游景区 (点) 达700多处, 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A级旅游风景区的59个, 列入4A级、3A级、2A级的旅游区 (点) 名录分别为28、24、7。2007年广西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全区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 比上年增加2个。

(2) 信息资本与文化资本融合加速了信息流动。越南和广西相邻, 两国山水相连的地理位置, 历史悠久的人文风俗形成了中越边境一带的旅游资源富矿:广西的北海银滩、凭祥友谊关、德天瀑布等景区和越南的海上胜地、世界自然遗产下龙湾等都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区。中越边境也是中越两国壮、瑶、苗、侬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地, 广西是国内第三大侨乡, 祖籍广西的海外侨胞有300多万人, 其中80%居住在东南亚, 构成旅游资源合作利用的基础, 使信息流速加快, 旅游服务贸易的空间近邻效应明显。2004年~2005年间中越边境游热潮使中国成为越南首要客源国, 中国游客增长率分别为12.26%、10.2%, 明显提高了同期的国际游客增长率, 由此越南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分别增长了4%、15.38%;同时形成了广西旅游新的增长点, 到广西的越南游客增长率分别为65.43%、33.11%, 使到广西的国际游客增长率分别提高为74.4%、29.9%, 广西旅游收入增长率也分别提高到79.7%、31.6%。随着2006年到越南的中国游客的大幅下降, 增长率仅为-21%, 尽管俄罗斯、韩国等客源相应增多, 但是越南旅游收入增幅明显下降, 仅为6.7%。而2006年到广西的越南游客增幅为33.57%, 与上期基本持平, 明显高于国际游客的增幅14.8%, 广西旅游收入增幅为22.4%。由此说明, 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信息流速增强, 必然使双方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力随着空间距离的减小而进一步增大。

2. 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的必然性

(1) 信息经济加速了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的可流动性。越南、广西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沿海地区, 资金缺乏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数量少、落后, 加上通讯不便、促销乏力, 旅游产品可进入性差。此外,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还与产业决策者、当地居民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习俗认知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 信息经济加速发展, 使越南广西的相关政府经济采取措施, 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加速了信息流动。越南开始实施2006年~2010年国家旅游行动计划和实施《旅游法》, 并继续放宽旅游出入境限制,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强化旅游业市场管理、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并按照生态特色及地域条件进行了分区规划和发展, 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 2007年越南政府审批47个外资旅游服务项目, 共计18.6亿美元资金。项目数量比2006年增加2倍, 投资金额相当于此前7年~8年的投资总和。广西在《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 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的契机, 制定和实施《北部湾发展规划》, 超越行政区域限制, 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综合考虑, 确定了环境脆弱地区的旅游生态区的保护, 并逐步实施经济补偿, 力图减少了当地农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破坏, 促进农业生产专业户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供给。此外, 在跨国旅游合作方面, 在2003年12月30日开通中国广西防城港——越南下龙湾直达航线的首条“黄金线”基础上, 越南广宁省旅游厅与广西旅游局达成了2007年~2008年旅游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加强旅游业的联合宣传促销及其他方面的合作。

(2) 旅游偏好变化促进了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信息经济学认为, 时间流逝的过程是信息或知识的累积过程。任何累积信息都能够成为经济发展中可以利用的生产性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 旅游者对必要累积信息认识逐步加深, 对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处理发生变化, 旅游偏好由充满象征符号、“地点神话”的文化旅游代替了物质的“沙滩、阳光、色情”旅游。例如, 正是基于“刘三姐”传说的旅游偏好的加强, 使广西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据统计, “印象·刘三姐”的推出, 已将游客在桂林停留的时间延长了0.34天。“印象·刘三姐”门票收入快速增长, 直接经济效益由2004年6000万元到2006年超过1.1亿元;2007年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000场, 观众超过160多万, 3年票房冲破2.5亿元, 成为中国 (深圳) 文化产业博览会单项意向合作协议金额最高的项目, 高达18亿元。

3. 促进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不是认知符号的流动或者信息流, 而是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的流动、文化资本创造、通过审美锻造的专家系统的有机结合, 因此应通过品牌包装、流通的知识产权、规范化“合适地位营销”实现信息资本化。随着发展, 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品牌建设焦点从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转移到艺术家或作者身上, 它不仅仅体现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 更凸显艺术家的品牌形象, 如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品牌效应对“印象刘三姐”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

(2) 在生态阈值下实现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服务贸易的稳态发展。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资本化以原生态旅游资源与服务贸易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原生态旅游资源是资源存量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相对独立的系统, 在未达到生态阈值f*前, 该系统存量随着资源的自然增长而增加。由于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替代性, 在原生态阈值的范围内, 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该资源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可以作为“生息资产”进行投资。而超过生态阈值f*后, 随着资源的自然增长而减少。因此原生态旅游资源与服务贸易的和谐发展必须在超过生态阈值f*区间内进行。旅游服务贸易稳态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1) 基于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旅游与服务的人口数量增加不能超过生态阈值f*, 应保持较低的增长率; (2) 旅游服务贸易人造资本数量的生产速率与资本折旧在较低水平上等同, 使资本长期耐用, 对资源的需求和污染排放量都将较低; (3) 持衡水平的选择。上述两个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 (4) 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与能量流通率要降低到最低水平, 使资源消耗在环境可以自然恢复的范围内, 并通过技术、信息、知识、遗传特征、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组合等因子的调整来达到经济稳态。但是在原生态旅游资源生态阈值下, 为维持系统的低能耗和系统稳定性, 以上因子的倍增作用将受到制约。

三、结语

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是指旅游服务贸易者、旅游者对原生态旅游资源象征符号处理, 特别是审美符号、设计符号和形象符号处理的有机组合, 它是信息处理活动、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承、信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越南、广西是近邻, 同属北部湾地区, 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而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程度偏低的区域,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 使其信息结构特点是: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信息处理水平低;文化资本的学习与传承, 越南优于广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使双方的信息流速加快。由于越南广西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惟一不可替代性具有信息优势, 信息资本与文化资本融合加速了信息流动使信息资本化成为可能, 而信息经济、旅游偏好的改变使信息资本化成为必然。通过进一步完善原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结构, 在生态阈值下实现原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服务贸易的稳态发展, 可以促进双方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信息结构完善和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小松主编:2007年越南国情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76~178

[2]广西自治区统计局.2007年广西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7:5~50

[3]武世平阮金容阮红河:越南江山-旅游向导丛书[M].河内出版社。2001:6~20

[4]广西统计局.2008年广西统计公报[R].南宁.2008:5~6

[5]杨海燕:越南旅游业基本现状、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前景预测研究[D].暨南大学.2003:41~78

上一篇:反思思维过程下一篇:实体店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