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之见

2024-06-22

中职语文教学之见(精选五篇)

中职语文教学之见 篇1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教师要善于发扬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因素, 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 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也得到发展。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关数学科学的重大发现, 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我国科学家热爱社会注意辛勤劳动的事实, 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前景和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希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初步树立为富民强国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在教学“应用题”时, 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 出示我市新城区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 编出例题与习题。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从小努力学习。 这样, 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又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 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有新鲜感。

二、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渗透

教材内容是多方面的, 德育渗透也是多方面的, 但一定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渗透。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时候, 学生常犯“多”就加的毛病, 教学时教师突出讲解“多”的两重性 (有时用加法算, 有时却用减法算) 作为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 在感性认识上形成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节数学课上, 教师出示了三名同学三次成绩的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三名同学哪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经过讨论, 学生得出要综合三次评价, 还要因人而异。 教师经过点拨, 使学生明白了看一个人, 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 还要看到他的优点, 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等一系列结论。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使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发展全面和谐统一,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 采用多种形式, 找准切入点, 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三、美感启迪渗透德育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认为数学枯燥无味, 没有艺术, 这看法是不正确的。 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 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 ”他把数学比喻为花园里千姿百态、美丽的花木, 说明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 如小学数学中的等腰三角形是底边上的高为轴的轴对称图形, 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 又如圆在任何方向上都是对称的, 给人以完美无缺的美感。

在冗长的文字叙述与简明的线段之间, 学生会选择后者;在复杂的数量关系和醒目的表格图解之间, 学生仍会选择后者。 这些美好的数学形态,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由美而产生的愉悦心理体验定会成为他们追求真知的动力。

四、利用教材中数据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教材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体德育要求, 确定德育渗透点。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讲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 他是世界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 比欧洲数学计算到这样的结果早一千一百多年。 教师把展示中华数学成果作为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文明史教育,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再如:在教学折线图时, 让学生把近五年来我国各项经济增长数据情况用折线统计图表表示出来, 图中的数据就是德育的渗透点, 使学生鲜明地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 从而使学生拥护党的政策,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培养良好习惯渗透德育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抓住一切时机, 反复进行训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 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培养自控能力, 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受外界干扰, 不开小差, 不搞小动作, 认真听讲, 积极探索,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 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书写整洁规范, 图画符合要求, 审题认真全面, 计算耐心仔细, 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

3.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 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不立即给他们讲解, 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六、恰当运用教师语言渗透德育

教师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正处于成长时期。 无论他们做得对还是错, 无论做得好还是存在不足, 我们都要敏锐地发掘闪光点, 并且善于用语言激励他们。 同时教师的语言要谦虚、诚实, 教学态度要严谨。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课堂的德育渗透起着关键作用。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见 篇2

——互助县台子中心学校:刘永金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但在教学中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农村的信息闭塞,学生的见闻相对较少,缺少课外读物书籍,所以农村孩子更觉得无话可写了。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平时积累材料,丰富写作知识文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学生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越广泛越好。教育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让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学生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坚持写日记,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经常,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二、感悟社会自然风光,认真仔细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从农村自然风光中观察,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自然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青翠山峰、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潺潺流水,青青小草、飘香果园„„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真情。如《门前的小溪》、《家乡的小河》等,指导学生观察家乡清澈见底的小溪,看水面鸭鹅嬉水,写水中小鱼花草。然后让学生习作,由于学生做过细致的观察,有了真情实感,均能做到有感而发,写出的习作都比较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学生从中也感受到家乡的山水美,激起对家乡的热爱。可见,农村自然风光为小学习作素材注入了新鲜的源头活水。农村的民俗风情特别多,如能积极开发,将是一个巨大的习作资源库。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比如传统民俗,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渊源纯真的乡情,为学生增添想象的羽翼;农村人喜欢热闹,聚集聊天、夏夜纳凉,农村生活琐事,买房造屋装修,婚俗寿礼喜庆„„写农家事,歌颂农家人,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农家的节日,不仅有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场面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而城区孩子不能体验到的。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三、激活思维灵感,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喜欢想象,而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其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中职德育,以我之见 篇3

一、我国德育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针对中职德育课程进行了3次重要的改革。而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征求意见稿),预示着新一轮的中职德育改革即将来临。

二、在新时期下,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总体来说是思想的铸魂教育,应该把要把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全过程,并根据时代发展、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下面,谈谈我对2013年修订大纲中的关于德育内容的几点理解。德育的内容应该包括:

(一)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德育的内容中,应该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开展民族精神中的整体主义、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开展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教育,例如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结合当今深入改革开放的契机,开展形势政策的教育,例如“十八大”精神、“我的中国梦”精神等。最终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当今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从长远看,就是在中国未来挑大梁的青少年一代是否能有坚定和明确的理想信念。中职学生大多是青少年,处于理想信念的形成时期。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但西方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敲开国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这些低俗价值观念深深影响了我国的青少年。职校学生在校学习任务轻、压力小,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接触社会。职校学生的特殊性,学校也希望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值观念的多元化会给正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中职学生带来冲击。所以在职校德育的内容中应该强调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三)开展道德和法制教育

詹万生先生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认为,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是通过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而法律知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了把握总体方向的指导作用。法律知识薄弱的中职生,学习法律知识不仅能够树立职校生的法律意识,而且能够更好的履行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与责任。在职校德育的内容中,应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原本就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或许更容易出现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增强,生理、心理迅速发展,使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会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常让他们处于焦虑之中所以常常自控能力不足,产生过激的行为。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开展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实践实习是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上的最大区别,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等。作为实训实习的指导教师,应该在实训实习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的相关内容,做到“一师两责”,以完善德育课程在实训实习中的延伸。

(六)开展与时事有关的专题德育

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是具有方向的与时俱进,它要求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反映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是任何一本德育教材所不能及的,在社会大环境下,德育工作者必须要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让学生的接受,心灵得到净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研究起步晚,社会客观需求迫切,教育对象又具有特殊性,给中职德育带来具体的挑战。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中职德育得到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晓舒.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改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09年24期

[2]韦国忠.法律基础知识与机电类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探索[J].《德育论坛》,2011年4期

[3]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中职语文教学之见 篇4

笔者认为:英语的语法是为语言的交际所服务的,而交际所要实现和达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纷繁复杂和苛求。所以,在小学,尤其是高段,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以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首先,要坚持语言的“说”为先、“说”为主。

比如在教:It’s aan ….这个句型的时候,教师在口头导入,或图片导入,或实物导入说教的时候,你不必先去急着区分aan在此句中的用法,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前充分做好准备,不断的口头混合操练这样的句型,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用到,用全那阶段学生在用那句型的时候会碰到的所有的单词,还有就是不厌其烦地、夸张地纠正学生在“练说”的时候所犯的语法错误,要练说到学生运用“aan”到脱口而出的地步,或不由教师你来纠正,全班基本85%以上的学生能不由自主地异口同声来说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场景就是成功的语法教学背后的“练说”的魔力!这种神奇的魔力,其实也就是语感在起作用。当语感在你想“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教师们就可以来个“剥茧抽丝”——适时地“提取”其中的语法知识,用书面的语句材料来进行对学生进一步的适当点拨,形成归纳。此举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能在熟练应用的基础上来个上“理论”的了解和掌握,也就可以称为“语法的教学”中的一种,相信这是水到渠成之举!

其次,要创设语言的情景,有话“说”,“说”到位,使语法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小学英语教学为语言类教学,而语言类教学一般可以分为:直观的教学和非直观教学。其中的直观教学为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因为直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也就把语法教学中抽象乏味的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则变得形象而生动,增强了小学生对语法知识学习的吸引力。如果单用教师的讲解去解释和说明语法现象,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但会慢慢地消退,而且更不用说能让学生跟上教师的语法的进一步教学。在语法教学上,笔者曾经读到过英国专家提倡采用的教学顺序,大概的意思如下:首先,让学生们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涉入,通过各种视觉、听觉以及感觉等来“理解”所教语法知识项目的意义;然后,教学者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比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实践性的交际活动,达成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学生们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再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运用形象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直观的多媒体等,还可以把“教学场地——教室”和“教学的主要对象——学生”作为媒介,使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情等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设计一些有一定信息沟的会话练习,让学生“说”,教师适当的“穿针引线”帮助学生有话要“说”,并且一定要让学生们“说”到位,“说”到全面,从而让学生理解语法现象,掌握和运用语法规律。下面来举个笔者在此观点基础上在语法教学中常用的一个课堂案例:

小学高年级就会正式接触到“现在进行时态的教学”,教师在教现在进行时时,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着的情境。可以以教室和学生为背景反复大声说: I’m teaching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now.(手中拿着英语书,黑板上写上所说的关键结构)You’re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nowWe are working hard together! 当然还能进一步的借助些小道具,使得情景更加直观易懂化: I’m cleaning the desks andchairs. (正在拿抹布擦桌子和椅子); I’m sweeping the f loor.(一边说一边拿扫帚做动作); I’m drawing on the blackboard(拿着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简笔画) ; I’m singing an English song(手中拿着话筒唱英语歌曲,如果你有副好嗓子的话绝对不能错失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 ……教师你那样卖力地表演并教授着,笔者相信绝大部分学生应该就已经理解了你所要给学生表达的意思。接下来就该让舞台给你的学生们,在你的适时指导和指引下,同样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说”,来“演”,优秀生先上,继而逐步扩大其操练的范围。让学生们在不断地“说”,到位的“说”,有话“说”中潜移默化地学到语法知识内容,从而实现能够用“说”来交际的目的。

最后,让语言在“说”中,体现语法的价值——“用”。

小学语法学习的终结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语言学习,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却是要体现它的交际功能。所以,语法学习运用的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不应在孤立的单词或句子中进行教学,应该在交际活动中将零碎的语法点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践的语言材料感知、理解和学习语言,在语言交际实践中熟悉语言结构,发展言语技能,培养初步的交际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形”“影”之见 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改革;评价;整合;组织;环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教育战线提出了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课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其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改观这些状况,笔者以“创新精神”作指导,从教学评价、教材运用、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并进行尝试探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一、重新审视评价内容

人们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例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自信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等。

为一应时需,笔者将数学教学评价进行规划:(1)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程度。看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被激发。(2)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与激情。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现其主体地位。(3)学生再创造能力的体现。看是否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情推理,能否产生一些新的念头与表现欲望。(4)数学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其中解决问题是把知识进行内化和延伸,根据问题进行再创造,提出新的问题,实行“再创造”的飞跃。

二、理解并整合教材

教材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以“旧事物必会被新事物所淘汰”的哲学理论观点去分析它,汲取精华,弃取糟粕,而且势在必行。为此,要理解教材,更要大胆地去挑战教材。

(一)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

改变数学例题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类型,把机械的内容尽可能变成让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课堂中,教材先安排8组比,求出各比的比值,然后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比例。笔者打破常规,设计如下:运用比的知识求出比值:5∶8 12∶20,然后要求举出比值分别是5/8,3/5,2/5的比,学生自然联想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可以用“=”连起来,即建立比例。如5∶8=10∶16。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渗透“问题解决”的思想。

(二)例题的素材源自生活

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利息”时,笔者抽取几位同学分别到银行了解利率等问题,并做好记录。上课时,学生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展示。又如:在学习“比例尺”时,笔者灵机一动,利用学校复印机分别以50%、100%、150%、188%的比例缩放复印第九册数学书本的封面,然后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图片内容,激起了学生的潜意识和求知欲,如:这四幅图是否一样?这是根据什么原理……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既学会解题方法、解题策略和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接触了社会。

(三)例题的素材要拓展思维空间

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的机会,学习构建知识的方法。例如:学习“3/5米表示的意义”。(1)3/5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3/5米。(2)把3米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3/5米,其中第2点很让学生费解,怎么办?又一个问题浮现在笔者的脑海里,就这么办:分别拿1米和3米长的棒子来,分两组让他们亲自去研究,而且每人都给机会实践,结果两个小组的意见统一,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理所当然这难度很大,教师不仅要有恒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及生理特征。然而学生一旦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例如:完成“图中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求长方形的长”时,学生列式:12.56÷3.14÷2=2(厘米),3.14×22=12.56(平方厘米),12.56÷2=6.28(厘米)。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不同解法:12.56÷2=6.28(厘米),笔者不解地追问:其他同学也有这种解法吗?有几位同学嘀咕着表示赞同,笔者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发表意见:圆的面积和长方形一样,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宽相等,那就说明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此过程是由多个人相互补充得出来的)。即:12.56÷2=6.28(厘米)。此时,其他同学也想到了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正是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课堂中出现如此宝贵的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数学知识得到升华,是整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接受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俗称死记硬背),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这种采用“灌鸭式”的教学方法会把学生的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永远不会前进。这些年来,笔者通过对教材信息和知识的采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汲取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是用问题去吸引学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中去,使之体验数学的魅力,并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系。

(一)在体验中构建知识体系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上,教师分别给12小组(4人为一小组)发放一张白纸和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24个不等。要求:(1)利用已有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2)每摆一种图形就记下长、宽、高、体积各是多少;(3)发现什么规律;(4)完成后小组汇报。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教师个别指导得出:无论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怎么变,体积都是12立方厘米或24立方厘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感而发,总结学习成果。

(二)把知识“树”起来

树立学生是主体和客体双重地位思想。《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提到:“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参与者和引导者。就拿“分数解决问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有一个小组设计了一棵彩色的大树图,用根、茎、枝、叶把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知识和解题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把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再加上灵活的练习设计,赢得了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

3.在理解和鼓励中学习

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活动中学知识。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把善问好学的积极性压抑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尝试做这样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有轻松愉悦的气氛,必要时,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离开座位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教学“被3整除数的特征”课堂上,先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接着由学生报多位数,教师立即口头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互动游戏教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追问“老师判断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中,思维猛地爆出火花,大胆猜想,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即被3整除,这个结论的得出是这节课的重点收获。

多年教学中,笔者常常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谊和谐、充满情感和乐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自觉学习着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笔者想:一篇好的论文要有好的词句来点缀。一堂好的课更需要教师那园丁般的心灵来感化。笔者在现实中重新审视评价内容、理解并整合教材、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教育的生命注入一股新课改新鲜的血液,使之青春焕发。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的激活效应下一篇:新形式下医院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