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价值

2024-06-29

效用价值(精选七篇)

效用价值 篇1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效用价值论,缺陷

1844年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发表于《德法年鉴》,在这篇被马克思称之为“天才的大纲”里,恩格斯探索了价值、竞争、私有制、经济危机等一系列重要的经济范畴。虽然这篇早期文献在诸多方面尤其是价值理论上存在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地方,但恩格斯对于价值的天才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厘清效用价值论的缺陷和坚持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的价值定义

恩格斯首先对萨伊(Jean.Baptiste.Say)、麦克库洛赫(John.Ramsay.Mc Culloch),以及李嘉图(David.Ricardo)的价值定义分别做出批判,在恩格斯看来,麦克库洛赫以及李嘉图认为:“物品的抽象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1]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把竞争关系撇开,没有人会把物品卖得低于它的生产费用。”[1]此种定义的问题在于撇开竞争而抽象讨论价值问题,竞争使得诸生产者以生产费用为锚确定产品价格,一旦排除竞争因素,生产者就不可能按照生产费用出卖商品。另外,排除效用因素,生产费用对于价值的决定作用受到质疑———“假定某人花了很大的力气和巨大费用制造了一种谁也不要的毫无用处的东西,难道这个东西的价值也同生产费用一样吗?”[1]最后,生产费用的形成本身也就是建立在竞争之上。

在萨伊本人的论述中效用是“某种东西所具有的宜于或能够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固有性质”,而且“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2]由此可知,萨伊对于效用的定义偏向于客观效用,也即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对人的有用性。而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绝对确定的东西,至少它在人们还在对立中徘徊的时候是肯定不能确定的。”[1]唯有竞争,才能确定商品的价值。

因此,基于竞争对于价值两个方面形成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提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决定某种物品是否应当生产,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然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1]即在考虑竞争因素下,将生产费用以及客观效用结合以构成价值的完整定义。

二、效用价值论概述

“效用”这一概念早已有之,但包括萨伊在内的古典经济学家主要关注商品的客观效用,恩格斯则同时提到了“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绝对确定的东西”[1]和“物品固有的效用”[1]两种概念,前者即为主观效用,也即“边际革命”中经济学家主要使用的效用。主观效用注重商品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愉悦或者痛苦的感受,并且从戈森(Hermann.Heinrich.Gossen)开始重点从效用本身或者抽象探讨商品服务给人带来的心理满足转向主观心理感受的变化量,边际效用递减以及等边际法则也从戈森开始萌芽。到19世纪70年代,“边际三杰”杰文斯(William.Stanley.Jevons)、瓦尔拉斯(Marie.Esprit.Walras)、门格尔(Carl.Menger)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理论,他们以主观心理评价为基础并引入数学分析工具对效用的变化量进行进一步规范化分析,门格尔提出价值取决于商品中最不重要部分的效用[3],杰文斯提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大小[3],瓦尔拉斯提出价值来自于“稀少性”即“最后欲望被满足的程度”[3]的观点。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主流经济学家侧重于边际分析,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下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每一次增加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逐渐减少,因此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大小。

之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综合边际革命以来各学派观点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微观经济学,以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为基础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成为经济分析的最基本模型。在价值方面,马歇尔综合了客观效用和主观效用,以价格论取代旧价值论,自此主流经济学不再关注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的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而是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为基础,从局部均衡角度探讨市场出清问题。数学分析工具、理性经济人假说,边际效用理论也成为经济学分析的主要特征。虽然之后的经济学家们针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交易费用、信息不完全及不对称问题、有限理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进行了修正,但是价值问题却再也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

三、恩格斯价值定义存在的问题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被马克思称为“天才的大纲”,也是自这篇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但是作为恩格斯早年的文献,《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包括价值定义的诸多方面尚且存在不成熟甚至错误的地方。在晚年书信中,恩格斯自己说道:“现在把《德法年鉴》上我的那篇旧文章重新刊载在《人民国家报》上是无论如何不行的。这篇文章已经完全过时,而且有许多不确切的地方,只会给读者造成混乱”[4],“……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它现在已经完全陈旧了,不仅缺点很多,而且错误也很多。我担心,它引起的误解比它带来的好处多。”[4]另外,马克思从《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等一系列著作中构建并完善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持保留和否定态度。

(一)对于李嘉图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误解

恩格斯“不是从原著而是从麦克库洛赫的解释间接了解李嘉图的”[4],因此恩格斯眼中的李嘉图“跛脚”定义并非李嘉图原本的观点。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明确指出:“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多少劳动,总不会有交换价值。”[4]由此可见,李嘉图肯定效用前提的同时又否认效用作为价值要素的观点。奚兆永教授认为,竞争在讨论价值本质时是应该舍弃的[4],李嘉图关于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理论固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恩格斯在分析时也做出了误读。

(二)主观效用和客观效用混合使用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所使用的是客观效用,也即商品本身固有的对于人的有用性,效用是物质财富的构成。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实质上也是客观效用,也指商品对人的有用性。而后来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抛弃商品的客观效用,着重分析增加商品的消费对于主观心理评价增量的影响,马歇尔虽然综合了客观效用和主观效用,但是彻底回避了价值问题转而注重价格论。可见,在价值问题上并没有经济学家将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混用。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却提出:“物品的效用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确定的东西,至少它在人们还在对立中徘徊的时候是不能确定的。”[1]因此,“生活必需品应当比奢侈品具有更大的价值。”[1]同时,他又论述道:“是否有一种不取决于当事人双方、不为当事人所知悉、只以物品固有的效用为依据的规定呢?这样,交换就只能强制进行,并且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受骗了。”[1]对于主客观效用的混用使得恩格斯在定义价值时遇到混乱,“纯主观的效用同样应当被看作是价值本身,因为现在不可能有第二种效用。”[1]

(三)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恩格斯试图将生产费用与效用统一起来,这样的思路符合探究商品经济规律的科学精神,但恩格斯最大的问题在于错误确定价值的来源。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劳动、资本、土地是生产费用的三个来源,恩格斯此时并没有区分三个要素对于价值的决定关系,尽管他着重强调了劳动的作用,但并没有否认资本和地租作为价值来源的地位———“而劳动至少以土地,在大多数场合还以资本为前提”[1],“这三者的作用截然不同,无法用第四种共同的尺度来衡量。”[1]除此之外,恩格斯也把效用作为价值的来源,“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这样混乱的价值源泉,恩格斯只好用竞争将资本、土地、劳动、效用相统一,但竞争机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恩格斯也并没有利用竞争形成完善的价值理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恩格斯与马克思一同完善了价值理论,最终形成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成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而且本身也解决了恩格斯所追求的生产费用与效用相统一的问题。

四、效用价值论存在的缺陷

尽管《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作为恩格斯早年作品存在诸多不成熟的方面,尤其在价值定义上并没有确立科学的价值理论,但是这篇“天才的大纲”中所折射出的天才思想仍然能够透视后来效用价值论的矛盾。

(一)效用无法精确测量

恩格斯指出,效用“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确定的东西”[1],精确命中效用价值论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即效用本身不能够精确测量。消费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人,无法获得关于所有商品的信息并对效用进行精确量化分析,加之每个人对于商品的偏好不同,所处的消费状况也不同。可见,主观心理评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任意性与多样性,由此根本无法确定商品的价值。除此之外,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但现实生活中极少存在消费某种商品到边际效用为零的情况,因而商品的价值也不可能从事实上确定。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试图建立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来解决。基数效用论通过微分的方法将主观心理评价量化,再定义每一件商品所包含的效用数量,不过这种量化方式从数理上都难以实现,因而经济学家转而将效用边际变化量精确化,但是边际变化量的量化必须要定义初始值,而初始值的确定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经济学家放弃了基数效用论转而通过序数效用论确定商品的价值。序数效用论不再试图对每件商品的效用或者边际效用进行量化,而是通过比较商品之间的效用大小来进行效用价值的规范化。然而这相当于回避了效用无法量化的问题,并且如前所述,不同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或者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间点对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和偏好都存在差别,因此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编制统一的序数效用表。故而,序数效用论最大的价值在于作为前提以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了供求曲线的形状,对于价值问题却并没有贡献。

价值的意义之一在于为商品交换提供统一的可度量的尺度或者比例,而这是效用价值论所倚重的主观效用却从根本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社科领域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复杂性却很难对单个人的行为进行数学描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中所凝结的劳动量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因而商品价值量也就可以通过劳动时间确定比例。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石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与资本主义的剥削,在效用价值论下资本、劳动、科技等要素共同形成商品的效用进而共同参与分配,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二)效用不反映生产成本

效用是人的主观心理评价,不同消费者对于同一商品所能带来的愉悦程度的评价也就不同。商品的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化趋势,并不能够从边际效用的变化趋势得到相关性解释。

马歇尔通过供求模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建立生产成本决定的供给曲线和边际效用决定的需求曲线,通过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均衡价格描述生产成本与效用的关系,但是需求曲线是由序数效用论推导而出,由于序数效用论并不反映真实的需求情况,因而需求曲线也只能描述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下需求的变化趋势,模型中的需求价格也就是假设的价格,假设的需求价格的大小实际上也是以供给价格为依据的。

恩格斯指出:“价值首先是用来决定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然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1]虽然他的价值定义存在问题,但此观点甚至可以成为供求模型的文字描述,“效用抵偿生产费用”即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均衡交点,马歇尔费尽心力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推导所形成的供求曲线,恩格斯早已道明原理。而根据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本身就具有成本属性,反映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各种稀缺资源归根结底是反映人的劳动消耗的,这样商品的交换价值、成本都可以通过劳动时间来描述,避免了效用价值论将效用与成本割裂的问题。其实,虽然恩格斯关于价值的定义存在一定问题,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却与劳动价值论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真理的探索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曲折。

(三)效用在消费中才得到实现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到:“物品的效用……至少在人们还在对立中徘徊的时候是不能确定的。”[1]言下之意,效用只有在被消费者消费的时候才能实现,但实现并不意味着确定,没有人会在消费商品之后还去评估商品对自己愉悦的改进,即便愿意评估也无法得出可比较的量化的评估结果。除此之外,边际效用更要等到消费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才能得到大致确定,但是即便此时已经得到精确的效用量和边际效用,但消费者早已为商品支付了代价,也即商品的生产费用在交换中早已被确定。这是效用价值论割裂生产成本和效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因而消费者时常要为不能满足需要的物品支付不必要的代价,在探寻同类商品中价值与效用大致相等的商品还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试错过程,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在面对新商品和奢侈品时消费者要面临更大的风险。

与效用不能精确量化相同,割裂生产与效用的关系带来价值实现过程中交换比例不能确定的问题,商品的价值必须在交换过程中被确定,但生产所决定的价值与消费者所评估的效用在交换中由消费者承担风险与损失,因为在实际交换中就已经存在的价值不可能由消费中才评价的效用来决定。

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实质上是把商品流通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他试图通过生产费用与效用共同决定的商品价值来解决价值实现过程中滞后或者断层的问题,并联系生产费用与效用以实现价值的统一。尽管这种努力由于没有找到价值的真正来源而缺乏科学依据,但其本身也足以揭示效用价值论在无法确定商品交换比例与割裂生产费用及效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2.

[2]代云.试论效用价值论的价值判断和客观基础[J].达县师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刘勇,李鹏.边际效用论价值述评[J].价值工程,2005,(1).

效用价值 篇2

马恩价值理论全相: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从方法论角度再探马恩价值理论

马恩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价值”与“生产力”同义.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马恩的`价值理论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作 者:胡义成 Hu Yi-cheng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65刊 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3)分类号:A811关键词: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原理与媒介符号的价值 篇3

边际效用及其意义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有一个定律很有名,那就是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谓“边际”,就是“增加了的那部分”;所谓“效用”,就是消费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就是说,消费者从不断增加的对某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是不断递减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比如,饥饿的人吃肉饼,吃第一个肉饼,他一定会觉得味道好极了;增加一个肉饼,即吃第二个肉饼,因为有第一个肉饼垫底,所以,给他带来的满足程度肯定不如第一个肉饼;依此类推,吃第三个肉饼,他一定觉得味道不如第二个肉饼……边际效用理论的意义在于,事物在确定质的前提下如何把握数量的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效用是随我们拥有的量的多少而变化,当你拥有的数量增多时,总的效用趋向于增加,但当你拥有越来越多的量时,你所得到的总效用却以越来越缓慢的速度增加,这是因为你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随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即你的欲望随占有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也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媒介产品的符号价值

媒介产品就好比是一个储藏和传达意义的器具,如果一个个体在欣赏或使用的过程中汲取了意义,那么这个媒介产品的符号价值就在传递这一意义中得到了体现,而消费者则从中获益。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走进电影院,除了为了解除疲劳,获得闲暇和美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欣赏消费过程中,可以汲取媒介产品所传递的“意义”,这就是电影作为媒介产品的符号价值。波德里亚认为,正是通过符号编码或符号逻辑的作用,商品才被赋予了意义。波德里亚说,我们已经从以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以符号形式为主的阶段,这样,消费不应理解为和使用价值有关的物质用途,而是作为意义,主要和符号价值相关。①而所谓信息的符号价值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指特定信息对于特定受众的“文化标签”价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信息的符号价值包含着信息所隐含的对于特定社会群体生活方式、行为规则、意志诉求、价值认同及精神归依等一系列文化区格的标志,对于人们具有某种专属意义。在这一价值层面的竞争中,传播产品从生产到流通、从内容到呈现方式越来越成为目标受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社会标识之一,而传播者则日益成为其目标受众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提升边际效用的方法:增强媒介符号价值的竞争力

边际效用可以直接影响媒介受众的购买和广告客户的消费决定,即直接影响媒介的经济效益。那么,如何提升媒介产品的边际效用呢?

媒介产品内容应做到质大于量,并且重在开发产品的独特意义。产品的重心可从展示给受众的使用功能转为开发产品的非用属性——日益注重产品对受众的意义。产品本身变得更加抽象,它代表着一种在使用中获得的价值,而非一件本身有价值的物体。美国学者皮卡根据边边际际效用递减律,分析了在媒介市场上拥有一个以上的电视频道,其边际效用究竟如何的问题。他认为,开办新的电视台固然重要,但应当了解为什么电视用户只会选择有线电视服务的基本频道,列表如下:

上表显示,接收每一个新的电视频道的边际效用,随着可接收频道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皮卡认为,“正是由于这类现象的存在,因此大多数有线电视观众只要能够接收少于二打(24个)电视频道,也就心满意足,即便有些电视机能够接收120个频道,观众也是兴趣缺缺。”②按照波德里亚的观点,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中,意义的逻辑是至关重要的。“文化,当它朝着另一种论述滑去的时候,当它变得与其他物品同质并可相互替代时,它就变成了消费物品”。③他还把符号学法和政治经济学方法结合起来批判性地解读广告,认为“产品本身并非首要的兴趣所在;必须在该产品上嫁接一套与该产品没有内在联系的意义才能把它卖掉”。④这样,消费这种产品与消费一种意义就被不知不觉地联系起来。媒介产品内容由于大众媒介的传播,使其具有可复制性与不可避免的媚俗。媒介产品成为具有“文化性质”的文化载体,这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意义需求。如广告的传播、电视访谈类节目所满足的,就是这样一种与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相关的需求。

在公开与稀有之间展开竞争。当媒介产品的内容成为每一个电视频道的摆设时,同质化就会随处可见,无论是新闻节目、谈话节目、体育、娱乐、电影、科技节目,实质都是模拟、复制、仿像,是一种被细节填满的对细节的歌颂,这时产品的差异竞争显得尤其重要,正可谓异胜同汰,独特的产品结构和意义往往能占领市场先机。如《艺术人生》的采访对象由单个的被采访者成为一个被采访的群体,如对《红楼梦》剧组、东方红创作演职人员采访等,使它从一般的谈话节目中脱颖而出,又如《梦想剧场》的收视率节节攀升,也与组创人员的独特构思分不开,从结构到意义都赋予节目崭新的面貌,它在外延上无限倍增,但在节目的种类上不断递减并使自己稀有化。同时,通过媒介专门化也可使受众获得高价值报偿。靠专门化占领某个受众市场的媒体,如电视的分类频道、各类体育报、人才市场报,又如最近占领一部分市场的分众传播等,虽然适应面不如综合类媒介,但目标明确,以集纳同一类型的信息为主,对有特殊需求的受众群体现出“报道更专、更精”的价值。

重拾“韵味”。因为媒介产品数量的增加在为受众提供了多重选择的同时却降低了媒介产品个体被选择的机会。受众在面对众多的媒介产品时,就需要进行价值的评估,选择能够提供最大化受众价值的某种具有独特符号价值的媒介产品。所以,有的电视台收视率高,有的广播电台收听率高,有的报纸市场占有率高。湖南卫视在全国上星的几十家省级卫视中,收视率能够一直名列前茅;《南方周末》作为一家地方报纸,能够成为全国发行的主流报纸,并作为大多数知识分子和关心政经的有心人必买的报纸,几乎每期的重点文章都会被多家报纸转载。《同一首歌》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已然成为受众心目中怀念老歌的一个媒介符号。正如本雅明所说,在机械复制的现代社会,艺术品可以通过机械复制来大量生产,“韵味”被“震惊”效果所取代,但艺术品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征——“韵味”,正是这种“韵味”使得艺术品有一种高贵、稀罕和难以接近的特征。媒介产品的“韵味”如果能得到体现,则其符号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树立话语权威,提升符号价值。权威性媒介给予受众的高价值报偿便是在受众与信息流之间树起了一面选择性很强的网筛,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受众判断哪些信息是重要的、真实可信的,而哪些信息是虚假的、应该忽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党报一直在受众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且是都市报难以望其项背的。如果在体现权威性的同时能够重视和追求受众价值和满意度,并能够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营销,地市党报必然会成为区域性报纸中的最大赢家。

高价值报偿与临近标准相结合。各地区之间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竞争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意识,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同越来越依赖地区性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这一趋势应该引起媒介的重视,尤其是那些在城市大报夹缝中生存的地区性报纸,它们对读者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地方版、地域文化版的用心经营。这种“临近标准”也是时下各大媒体“民生新闻”得以时兴的基础。

据此,受众在众多的媒介产品与服务中进行选择时,总是在比较中力图扩大自己的的满足程度。如果发现每消费一元钱或一分钟能从某些产品或服务中取得较大的边际效用时,也就会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与时间。媒介产品的符号价值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注释:

①西利亚·卢瑞(英):《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罗伯特·皮卡著、冯建三译:《媒介经济学》,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

论英语歧义及语用价值效用 篇4

语言是一种现象, 语言是一系列有限符号的结合, 从而生成无限个言语形式。由于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矛盾客观存在, 人们使用有限的语符系统去表达和界定主观事物时, 在客观上必然导致承载某些所指意义的语义符号在语音或语法形式上的类同和相似。而英语同其他一些西方语言相比, 词汇量大, 词尾变化少, 同音词语成千成万, 语法灵活, 句法松散, 这就为英语歧义的产生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歧义是英语中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 它是指一种语言形式能传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 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Paul Robert在《英语句子结构》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 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它是由运用句子结构时的疏忽造成的, 以致没有能够将可以使意义清晰的标记包罗到句子中去。”于是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就引起了语法歧义。

由此可见, 英语歧义在使用中的存在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政治生活中, 或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歧义的存在并非就是对我们语言使用的一种阻碍, 在很多时候, 因为歧义的存在而使我们的语言交流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就试图从歧义在我们生活、政治、社交、广告等方面的效用来论析歧义的语用价值。

2 英语歧义分类

从英语使用环境分类, 可以分成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另一方面, 从语言学 (1inguistics) 的角度来看, 它大致可以被划分为语音歧义 (phonological ambiguity) 、构词歧义 (word-building ambiguity) 、语义歧义 (semantic ambiguity) 和语法歧义 (grammatical ambiguity) 四大类。

2.1 语音歧义 (phonological ambiguity)

语音歧义的产生可以是因说话人或听话人不同区域、不同水平、不同类型而造成的。同时, 语言的产生在经过大脑皮层的辨别、分析、传输等过程中, 因为英语的同音异意的大量存在, 也很容易发生歧义。博林杰 (Bollinger) 和金斯特曼 (Genstman) 等后布龙菲尔德 (Bloomfield) 学派认为, 语音因素, 如连接、切分、重音、语调等, 也是歧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2 构词歧义 (word-building ambiguity)

在英语中, 构词的主要方式有:派生 (前缀和后缀) 、复合、词性转化、逆生和缩略。而其中最容易引起句子歧义的是派生词、复合词、转化词构词, 也很容易滋生歧义的发生。例如:Nobody likes the black sheep.可以理解为a.没人喜欢这只害群之马。b.没人喜欢这只黑色的羊。句子的black sheep就是产生歧义的原因。

2.3 语义歧义 (semantic ambiguity)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的是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思。在语义学中, 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异形异义词最容易引起句子歧义。任何一种语言, 在它的产生到发展过程都要经历很多的变化, 同时一个旧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可以赋予新的意义。比如今年在中文里面非常流行的一个词“给力”, 按照我们汉字的原始规则来言, 它是动词+名词的组合, 原意是“打气, 激力”, 而目前的使用已经完全多样化。例如:“Being smart, acrid, alternately sharp and sentimental, Jackie Peyton is compelled to make sense of the chaos and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whenever she can. There’s forcefulness to the character.”“聪明且尖刻, 时而严肃冷酷, 时而多愁善感;在诸多复杂情况面前, 杰基佩顿不得不保持清醒, 能屈能伸。这是一个十分给力的角色。”

2.4 语法歧义 (grammatical ambiguity)

伍谦光 (1995:199) 认为:“‘语法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最常见, 也最复杂。语法歧义又可称为组合歧义, 即指那些组成句子的短语或单词部分独立存在时, 并没有歧义, 而当它们被组合到一起构成句子时便产生歧义的语言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个句子的相同表层结构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解释的深层结构。

3 语用价值体现:政治, 社交生活, 广告, 文学

英语歧义的存在并非只是消极的效果, 如果能很好地处理歧义的问题, 还可能有更好的效果。比如使表达更委婉 (特别是在政治交涉语言方面) ;在社交生活中使我们的语言增添趣味性、幽默感和吸引注意力;如果是在商业广告中则可以更具宣传效果;在文学中则能使表达更具美感。近代语言学家Jespersen等人认为, 歧义是人类自然语言的特点, 不应过分地夸大它对语言交流的障碍。因此, 我们不应片面地排斥歧义现象, 而要创造性地积极运用歧义, 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1 歧义在政治交涉方面的效用

政治交往, 又或者当两国交往时期。交涉双方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两国政治发展的动向, 所以在政治交往过程中, 如能效用“歧义”往往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1) “1973年, 基辛格造访中国, 毛泽东与其会晤, 突然基辛格问道, 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呢。毛泽东听后立即风趣地说, 是啊, 只会几个单词, 比如“papertiger” (纸老虎) 之类的。当时, 引得众人开怀笑。其实早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就曾用“papertiger”这个词来形容国民党反动派, 后来还用这个词指帝国主义。”我们毛主席的这个巧用“papertiger”即达到了双面的效果, 在不使对方尴尬的同时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 “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 (我们大家必须团结起来, 否则我们就会一个个被绞死) 。

这是美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一句有名的双关语。政治家在此正是巧妙地利用了“hang’所包含的两个不同意义, 巧妙地表达了该句所蕴涵的主题:“团结就是力量”, 使话语力量得到了加强, 听众或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保证了政治宣传的效果, 达到说服人的目的。

3.2 社交生活中歧义的效用

(1) Doctor:“Do you have a sweet tooth?”

Chinese Patient: “I had a doughnut this morning before coming here. I brushed my teeth. There is no sweet tooth.”医生听了后摇摇头, 便开始替这个中国病人补牙。这位中国人知道自己可能答非所问, 闹了笑话, 但是却百思不解。其实这个牙医在此的“sweet tooth”的意思是“爱吃甜食”。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义进行理解, 歧义则必会产生。

(2) “Would you please have another cup of tea?”除了字面意义之外, 这句话可能还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表明主人在委婉地催促客人离开。

3.3 广告中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

我们都知道, 广告的目的是首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某种产品产生兴趣, 最终达到产品推销的目的。故此, 广告语言的效用无疑为关键作用。广告常讲究创意, 语言生动活泼, 寓意深刻含蓄。因此歧义在广告文体中的运用不仅能吸引顾客, 而且使人读后产生联想, 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1) 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这是冰淇淋公司的一则广告。在此这里“spoil”是一个歧义词。“spoil oneself”意为“尽情享受 ”, 而“spoil one’S figure”意为“损坏人的体形。”这则广告中的歧义性语句用以强调制造商对消费者的承诺 :这种冰淇淋能让你大饱口福却又不会有损于你的身材。这恰好迎合了那些节食者的心理需求, 让她们愉快地接受这种产品。

(2)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

“对我而言, 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 却是绚烂缤纷”。这是一款“百事流行鞋”的广告词, 文中使用color, 更好地诠析了“多彩、流行”的含义, 让喜欢流行及色彩斑斓的年轻人更钟情于它。

3.4 文学作品中歧义的妙用

诗歌是最简洁的语言, 非常讲究意境, 诗人总是力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但是, 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总是有限的,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而恰恰是这种歧义的语言现象使得诗句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歧义, 是诗的载体。我们阅读一个文本, 便对其做出释解, 运用我们自身的各种联系、经验及先验图式对文本做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1) It is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 总想要一位太太。

这句话产生了歧义, 可以理解为

a.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哲理。b.市场铜臭主宰富人婚姻, 何其庸俗!

这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第一章开头第一句。此句的前半部分语言高雅, 态度庄重, 使读者预期接下来的that从句会阐明一个了不起的哲理 (a句) 。但是, 后半句却将财富与婚姻联系在一起, 内容平庸粗俗, 语气玩世不恭 (b句) 。作家奥斯丁通过精心锤炼的句构和用词, 有意安排这种语言形式的高雅与思想内容的平庸, 语气的庄重与用意的戏弄之间的强烈反差, 造成一种反语和滑稽的戏剧性效果。也预告了整个小说的道德冲突, 敲定了全篇的写作基调。这是一种特殊的歧义, 表现为高雅的语气与平庸的内容的对立。

(2) 我们所熟识的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无一不是运用妙语双关的高手。马克·吐温在其名著《百万英镑》 (The £100 000 Bank Note) 中“when a child that was passing, towed by a nurse-maid, tossed a luscious big pear-minus one bite-into the gutter. I stopped, of course, and 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 that muddy treasure. But every time Imade a move to get it 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 and of course I straightened up then, and looked indifferent.”

一名堂堂男子汉, 饿得几次想俯身拾起被孩子扔在阴沟里的大梨子, 不幸都为路人所察觉;于是, 只好又“直起身子”, “排除邪念”。在此, straighten up作普通词组讲是“直起身子”之意, 而作固定习语讲时则意为“排除邪念”。作者在此用法的是一石二鸟。

4结语

语言的存在是多样化的, 歧义的存在使我们语言的使用更加丰富, 不论哪种语言, 都存在有大量的岐义现象, 英语也不例外, 这是语言学家们的观点, 也是客观事实。只要我们努力学习, 认真对待、精雕细琢、奇思妙用, 就能认识岐义、利用岐义来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语言内涵更深厚、文字的感染力更强, 从而获得幽默、委婉、震撼、讥讽、妙语连珠等效果。

参考文献

[1]Graeme, Hirst.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solutionAmbigu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Kooij.J.G Ambiguity in Natural Language[M].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3]金荆.岐义的两种相对作用[J].英语知识, 2001, (9) .

效用和幸福的关系 篇5

那么,“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究竟是指什么?我们不妨先大胆地假定边沁是对的,即幸福可以衡量、累加和比较,然后举几个特例来分析。

假设社会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甲,乙,丙},其幸福程度分别是{2, 3, 4}。第一种情况,假设三个人的幸福将要变成{1, 2, 8}, 其中甲和乙的幸福减少了,但丙的幸福却大幅提高,使得全社会的幸福总值增加。这与“独裁者掠夺天下”的社会变革类似。“幸福人数”减少,但“幸福总量”增 加,这符合边沁原则吗?答案是不确定。

第二种情况,假设社会从{2, 3, 4}变为{3, 4, 1},即甲和乙的幸福都得到提高,而丙的幸福却大幅下降,使得全社会的幸福总值也下降了。这与“劫富济贫”的社会变革类似。“幸福总量”减少,但“幸福人数”增加,这符合边沁原则吗?答案也是不确定。

第三种情况,假设社会从{2, 3, 4}变为{4, 6, _ },即甲和乙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以致全社会的幸福总值增加,但丙被赶出了社会。这与“清理三无人员”的做法类似。“幸福总量”和“幸福人数”都同时增加 了,但一部分人被完全忽略不计,这符合边沁原则吗?不确定。

有人说:你提的例子都太极端,边沁指的是从{2, 3, 4}变为{4, 6, 8},即每一个人的幸福都有所增加的情况,这才符合边沁所说的“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是的,这似乎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即使是这样,也还会有人不满。为什么?因为不公平!在这种貌似皆大欢喜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丙增加了4,而甲和乙却 只增加了2和3。经济学家早就发现,人们的幸福不仅建立在自己是否幸福上,还往往建立在与别人的攀比上**。换言之,即使每个人的处境都得到了改善,也还 是未必满足边沁原则。

与此相关,我们常常听到一种似乎睿智的说法,叫“只要机会平等、不要结局平等”。听起来不错。可那又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才算“结局”、什么才算“机会”?

以教育为例。富人的孩子从小就享有更好的教育机会。到了大学招生,若按成绩录取,就忽视了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机会的不等;反过来,大学若优待贫困学生,便违背了以成绩为标准的机会平等。进一步说,若不能让每个人都拿到大学文凭,那么在职场上的“机会平等”又从何谈起?

效用价值 篇6

1模型

1.1问题描述

地震应急救援时间通常为10~20天,10天为最佳的救援时间。根据地震救援工作的任务将灾后救援分为两个阶段,其中: 第一阶段是应急救援的第1~3天,主要救援任务是搜救被困者和抢救伤员;第二阶段是地震应急救援第4~10天,主要任务是安置灾民和防止疫情传播、扩散。

1.2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应急物资需求层次分级

1.2.1确定影响应急物资需求层次的因素

灾害性地震发生以后,根据救援时期和救援任务的不同,受灾点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种类和数量也不同的,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紧急程度也是不同的。影响受灾点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紧急程度的因素有很多,结合灾害性地震的特点及应急物资的特性,可以得出影响应急物资需求紧急程度的因素有物资的重要性、物资的时效性、物资的不可替代性、物资的稀缺性。

1.2.2应急物资层次分级

本文以灾害性地震应急救援第一阶段为例。评价小组分别根据satty标度两两比较物资的重要性、时效性、不可替代性、 稀缺性4个评价因素的重要度关系,建立以下判断矩阵,计算出各自的权重。

物资重要性、物资时效性、物资不可替代性、物资的稀缺性的权重分别为 (0.38,0.24,0.14,0.24)。

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第一阶段通常都需要以下应急物资:救生器械、应急设备、药品、食物和水、帐篷、衣物、棉被。本文旨在解决应急救援第一阶段的应急物资调度问题,故对上述物资进行需求层次分级。决策者根据地震灾害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出各种物资的单因素评判矩阵,并与重要性、时效性、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4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合成运算,得出各类物资的评价向量,计算出各类物资的需求层次优先度,确定出各物资的需求层次顺序。

由10名应急专家和政府人员组成的决策团队,分别给出各类应急物资的评判矩阵。如表1至表8所示:

为了确定出各类物资的需求优先度顺序,鉴于实际救援活动,本文假设物资需求紧急度的极限值为1,赋予5个评价等级具体的值,其中特紧急0.9、紧急0.7、较紧急0.5,一般紧急0.3,不紧急0.1。计算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优先度,并依据物资优先度顺序安排物资调度方案。

救生器械 (0.38,0.38,0.24,0.1,0)× (0.9,0.7,0.5,0.3,0.1)T=0.758

食品 (0.3,0.3,0.38,0.24,0)×(0.9,0.7,0.5,0.3,0.1)T=0.742

药品 (0.38,0.38,0.24,0,0)×(0.9,0.7,0.5,0.3,0.1)T=0.738

衣物 (0.2,0.38,0.38,0.2,0)×(0.9,0.7,0.5,0.3,0.1)T=0.696

帐篷 (0.24,0.24,0.38,0.24,0)×(0.9,0.7,0.5,0.3,0.1)T=0.646

矿泉水 (0.38,0.3,0.2,0.2,0)×(0.9,0.7,0.5,0.3,0.1)T=0.712

棉被(0.38,0.38,0.2,0,0)×(0.9,0.7,0.5,0.3,0.1)T=0.708

应急设备 (0.3,0.3,0.3,0.24,0)×(0.9,0.7,0.5,0.3,0.1)T=0.702

物资的需求优先顺序为:救生器械、食品、药品、矿泉水、棉被、应急设备、衣物、帐篷。

2考虑效用价值的应急物资调度

当特大地震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会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并果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阻止灾情的蔓延。地震应急救援任务开始后72个小时之内是抢救伤员的黄金时间,在这一救援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应急救灾物资,将应急物资快速送往受灾点是这一救援阶段的关键,在此阶段应急物资的时间效用价值是最大的,但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常出现供应点运输能力有限的情况,当受灾点急需各类物资,而供应点的运载能力有限时,供应点应根据受灾点对各类物资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安排应急物资的调度方案以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完成。在地震应急救援第一阶段受灾点对各类物资的需求紧急程度的不同以及存在某一供应点运力有限的前提下,决策者在确定物资配载方案时应以物资需求层次作为应急物资调度的首要参考量,再以供应点配送到受灾点的全部物资对受灾点的效用价值贡献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模型,以便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目的,更好地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

2.1问题描述

在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应急指挥中心将结合受灾点实际情况确定应急物资调度方案并组织各物资供应点完成配送任务。物资的调度方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当存在多个物资供应点时,应选择哪几个供应点供应物资以使应急物资到达受灾点的时间最短,应急救援开始时间最早;二是当存在某个供应点运载能力有限时,不能第一时间满足受灾点的所有物资需求时,应如何安排该供应点每一批次运送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以使其配送的应急物资对受灾点的效用价值最大。

2.2条件假设

(1) 多个供应点向单个受灾点运送物资;

(2) 受灾点各类物资需求量已知;

(3) 供应点各类物资存储量已知;

(4) 受灾点对各类物资的需求紧急程度不同;

(5) 所有供应点的物资存储量之和大于等于受灾点的各类物资需求量;

(6) 存在某一个物资供应点运力有限,不能同时将所需全部应急物资送往受灾点,并且假设该供应点共有40辆配送车辆,每一批次40辆车同时出发配送物资至受灾点后立返回供应点开始下一批次配送直至将所有物资运往受灾点;

(7) 该供应点可在限制期内将所需物资送达受灾点。

2.3模型

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应急指挥中心应即刻组织物资供应点向受灾区运送物资,首先确定有哪些供应点负责配送物资,其次确定每个供应点的物资配送总量。如若存在某一个供应点的运输能力受限制,无法将所需的总量物资一次性全部运至受灾点时, 在不超过运载能力的条件下,应以配送的各类物资对受灾点的效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模型确定出该供应点每一批次车辆的物资配载方案。

假设该物资供应点每一辆运输车辆的载重量相同都为mc,每一辆运输车的最大容积为vc,共有k种物资需要配送到受灾点,该供应点对各类物资的供应量分别为a1,a2,a3,…,ak。根据前一部分应急物资需求层次分级,将此k种应急物资按不同指标分为不同的需求等级,再根据需求等级赋予各种物资相应的效用价值pi,每种物资的单位重量为mak,单位体积为vak,以配送至受灾点的应急物资对受灾点效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满足运载能力条件下每一批次配送的应急物资种类及每一种物资的运载量xi。设xi为第i种物资的装入数量。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如下:

2.4算例分析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 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鲁甸县是云南省昭通市下辖的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栏江北岸。县境东西横距5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 总面积1 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87.9%,坝区占12.1%。总人口38.57万人。鲁甸地震发生后,云南省民政厅迅速启动救灾物资调运机制,采取部队车辆运输、部队官兵搬运、警车开道、专人护送的方式,全力以赴调运物资,协调助滇部队共向灾区调拨救灾帐篷31 050顶、棉被29 500床、衣物45 000件、应急设备17 000套和矿泉水38 663件、食品31 214件等应急物资于翌日到达受灾点。本文以上述地震应急物资为研究对象,以受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层次为主要参考指标,做出从供应点运往受灾区的应急物资对受灾区效用最大的调度方案。本文假设供应点的应急物资供应车辆数量有限,运力不足,不能一次性将所需的全部物资运往受灾点,需要往返多次才能将所有物资运到受灾点。以所运输物资对受灾点效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模型并求解这几类物资的每一批次的运输量。该供应点的运载能力有限只有40辆车可用于应急物资配送,故以40辆车为一批次执行物资的配送任务。配送车辆的载重量、容积以及各类应急物资的单位质量和单位体积如表9所示:

第一批次的车辆运食品31 214件,矿泉水38 665瓶,衣服45 000件;受灾点的食物、矿泉水、衣物的需求已经满足,故第二批次应急物资调运不再考虑上述物资。

第二批次运送24 000床棉被。

第三批次运送应急睡袋5 402件,棉被1 038床。

第四批次运送应急睡袋5 647件。

第五批次运送应急睡袋5 647件。

第六批次运送帐篷4 541件和应急睡袋304件。

第七、八、九、十、十一批次各运送帐篷4 541顶。

第十二批次运送帐篷3 804顶。

3结论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同一需求点在不同救援阶段的物资需求必将有所不同,为了更加有效地完成应急救援工作,应对应急救援工作的物资需求分阶段研究,明确各阶段所需物资的种类及需求层次,使决策者能够明确地掌握受灾点的具体情况,结合受灾点对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优先度,在调度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先后调度应急物资,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解决物资供应点运力有限的条件下应急物资调度的新思路。即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当某一物资供应点需要向受灾点供应多种物资,与此同时该供应点运载能力有限时,决策者应根据受灾点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优先度建立模型,求解出所需各类应急物资的最佳组合,以达到所配送的物资对受灾点效用价值最大化,以提高灾害性地震应急救援效率及效果。

摘要:通过对灾害性地震后应急救援的第一阶段所需应急物资的重要性、时效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4个特性的比较,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受灾点对各类物资的需求层次分级,在充分考虑应急物资的需求层次因素对应急救援效率影响的基础上,在物资供应点运载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以将物资送达受灾点且对受灾点的效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模型,得出最佳配载方案。

效用价值 篇7

1. 规模效用分析

1.1 采购获得优惠价格:客户自办物流分别采购, 批量小, 价格没有优惠。

第三方物流采购集零为整批量大, 价格上享受一定优惠, 使商品售价降低, 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消费者满意, 也使企业获得了可观利润。降低客户管理费用:由于第三方物流集中采购后, 避免客户采购人员满天飞, 以及回扣等不良问题发生, 降低客户管理费用。而且由于第三方物流与供应商建立了稳定供应关系, 由此保证了产品质量, 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

1.2 运输实行混载化降低运杂费用。

运杂费用占整个物流费用的50%至70%左右, 节约运杂费用对节约物流费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第三方物流由于为众多生产厂家和销售企业服务, 因此运量大, 而且轻重商品均有, 无论用铁路或用水路运输, 均可按一个流向合装, 而且实行轻重配装, 提高利用率, 同时根据计划和信息技术, 船舶可以安排返程货。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 加快产品流通速度, 节约运杂费用, 仅铁路合装整车运输每吨产品可节约运杂费约在60%至80%之间。总之, 通过第三方物流运输可获可观的节约利润的同时, 也避免了都市交叉和重复运输。

1.3 实行规模加工节约原材料消耗。

不少生产企业自行加工时, 材料利用率仅为60%左右, 给企业造成了极大浪费, 由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统一加工后, 实行套裁的方法, 边角余料均能利用, 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 收到了规模效益。

2. 成本效用分析

2.1 企业把物流业务运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的一大驱动力就是降低成本。以支付服务费用的形式获得服务, 而不需要自己内部维持运输设备、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和人员来满足这些需求, 从而使得公司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 其影响对于那些业务量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公司更加明显。

2.2 由于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配载能力, 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结点网络实施共同配送, 获得低廉运输报价, 大批量购买运输能力, 集中配载不同客户货物, 大幅度降低单位运输成本。

2.3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本质就是降低供应链中无效的库存, 提升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客户服务能力。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 每次订货的订单处理成本C0 (金额) 的值将越来越小, 由此, 总成本T的值也必将越来越小, 最终的结果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由于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 在降低其自身的物流成本中将实现质的突破。

2.4 第三方物流通过其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加强对在途货物的监控, 及时发现、处理配送过程中的意外事故, 保证订货及时、安全送达目的地, 尽可能实现对顾客的承诺。产品的售后服务, 送货上门, 退货处理, 废品回收等也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 保证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

3. 利益一体化效用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源不是运费、仓储费用等直接收入, 而是与客户一起在物流领域创造的新价值。从本质上讲,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三利润源泉”。这种新价值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同分享, 这就是利益一体化, 就是“双赢”。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节约的物流成本越多, 其利润率就越高。

虽然, 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以运费、仓储费用为计量的结算方式, 但是许多新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已明确提出了“以降低客户经营成本为根本经营目标”, 这代表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也是物流企业实现与客户的利益一体化、实现战略合作的经济基础。

4. 降低供应链牛鞭效应分析

4.1 供应链库存的“牛鞭效应”主要是因为需求信息在沿着供应链向上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曲解, 从而造成供应链的产品库存成为被零售商所夸大的订单的牺牲品, 反过来又进一步夸大了对供应商的订单。如何缩短客户的响应周期是以时间为竞争要素的一个新问题, 也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4.2 从物流运作模式的角度来解决供应链的客户响应问题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在制造业的供应链中, 制造和装配只占整个供应链运作中物流时间的一小部分, 而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相关业务和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传输及等待上, 真正的增值时间占整个物流周期的比例很小。

因此, 在供应链运作管理中, 缩短响应时间、简化流程、降低运作成本、加快信息传递显得尤为重要, 这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内的供应链。

4.3 一个供应链的不同层次上有着许多不同企业, 从最终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看, 要经过整个供应链的所有阶段才能最终向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因此, 基于多阶响应供应链模型的客户响应周期是全供应链的周期, 这个周期是由供应链不同阶段的子周期构成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努力降低并消除由于供应链的多阶响应所产生的牛鞭效应, 实现同步供应快速物流模式。

5. 提升企业价值链效用分析

价值链主要描述的是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和顾客及其内部战略经营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识别它们为顾客创造的价值, 强化公司竞争优势。在实践中, 价值链中所谓的价值主要有两种形式: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提供无差别的商品或服务, 以合理的额外费用提供惟一的优质产品或服务。

5.1 第三方物流的本质就是为了协调顾客的服务要求和从供应商开始的物流活动, 使高的顾客服务水平、低的库存投资和低的操作成本得到兼顾和优化。因此,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流动资本占用、改进资产回报率及提升企业竞争力是高效第三方物流的价值表现。

5.2 对于企业来说, 其价值链的提升有赖于业务的高效整合, 如果将物流业务通过外包形式转移给第三方物流商, 那么其原有的运营格局也将发生变动, 不仅仅是人员、资金方面的变动, 更重要的是各项业务间的关系将有新的变化, 从而整体上改善企业的价值链。这点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商合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它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 更重要的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得以提升, 这也是第三方物流带给企业最重要的益处。

5.3 与传统运输企业相比, 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范围不仅仅限于运输、仓储业务, 它更加注重客户物流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效益, 供应链的管理与不断优化是它的核心服务内容, 它的业务深深地触及到客户企业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 远远超越了与客户一般意义上的买卖关系, 而是与客户紧密地结合成一体, 形成了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6. 结论

综上所述, 物流发展的推动力就是要为客户及企业自身创造价值效用。第三方物流必须以有吸引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需要, 服务水平一定要符合客户的期望价值, 同时注重第三方物流规模效用、成本效用、利益一体化效用、降低供应链牛鞭效应、提升企业价值链效用, 实现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黎明.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推动我国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J/OL].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2013 (3) :3~15.

上一篇:工厂工艺设计下一篇:职业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