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教育音乐艺术

2024-06-30

校园文化教育音乐艺术(精选十篇)

校园文化教育音乐艺术 篇1

一、声乐艺术的启示作用

在进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声乐艺术包含很多的内容, 像, 音乐文化、音乐语言等等, 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生可以倾听美好的音乐, 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能够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 应充分的利用声乐艺术的启示作用高质量的开展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对声乐艺术进行充分的欣赏。学生可以倾听美好的音乐、观看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 通过充分的欣赏, 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示, 学生会自觉的参与到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 进而提高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质量[1]。②声乐艺术的内涵较为丰富, 且对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 教师应带领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内涵进行细致全面的剖析, 将其全部整理出来, 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式方法、发展方向, 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③利用声乐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例如, 举行歌唱比赛、举行声乐才艺比赛、举行音乐联欢晚会等等, 通过利用多种声乐艺术形式, 能够进一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 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利[2]。

二、声乐艺术的推动作用

声乐艺术能够推动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 校园音乐文化主要以音乐为核心, 其与声乐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校园音乐文化发展中, 可以将声乐艺术作为推动力。例如, 发展声乐艺术,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声乐技能, 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 为高校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3]。另外, 学生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会带来更多的灵感, 积极的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另外, 高校还应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硬件及软件方面的支持, 例如, 购买先进的声乐艺术设备、引进优质的教师资源、开发高水平的教材, 使学生能够更为充分的学习声乐艺术, 进而学生也才能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 声乐艺术的推动作用还体现在良好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 试想, 教师积极的进行音乐艺术科研、教学, 学生努力学习声乐技能, 这在无形中会形成内在的力量, 推动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 为了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 应将声乐艺术的推动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使其成为内在的驱动力, 实现最佳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效果[4]。

三、声乐艺术的主导作用

在校园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声乐艺术具有主导的作用。由于校园音乐文化的主要建设者除了高校的教师之外, 还有相关声乐专业的学生, 而这类学生是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骨干, 他们利用专业的声乐知识、高水平的声乐技能, 推动了高校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 在校园音乐活动中, 不能缺乏声乐艺术对青春的感召力, 也不能缺乏一批批充满青春气息的学生, 其成为校园音乐文化的主要主导者[5]。因而, 在校园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应以最专业的声乐艺术作为主导, 以学习声乐艺术的学生作为指导者, 高质量的进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以实现最佳的建设效果, 为高校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四、结论

声乐艺术在校园音乐文化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其主要具有启示作用、推动作用、主导作用等, 高校也应该认识到声乐艺术对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也应充分的认识到声乐艺术的重要性。高校应通过发展声乐艺术、利用声乐艺术充分的进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提高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质量, 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及发展需求, 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摘要:校园音乐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声乐艺术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声乐艺术, 将其与校园音乐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推动校园音乐文化及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于声乐艺术在校园音乐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声乐艺术,校园音乐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莉.形为神设、神以形传——谈中国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5 (11) .

[2]塔玛夏·托力克巴衣.谈高职院校声乐教学[J].当代音乐, 2015 (23) .

[3]王茹.声乐与器乐共性及对声乐教学所带来的启示[J].乐器, 2015 (12) .

[4]付磊, 李旭, 李峰, 谢永宏, 邓武军, 曾静, 侯志勇.试论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J].通俗歌曲, 2015 (10) .

校园文化教育音乐艺术 篇2

内容摘要:国家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交往合作,强调音乐审美体验与主动研究,倡导学科综合与多元化的基本概念。校园音乐剧正是打破常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走出往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练”的枯燥的“灌输式”“重复式”的教法及“专业技能训练化的”教学概念。

关 键 词:审美体验和教育 校园音乐剧 培养完美的人格

音乐的审美体验和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价值。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活的、

身体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积淀于个体的身心组织中。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功能,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是同追求美的社会思想这一审美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素质是指人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的总体水平,是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审美媒介,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观念。当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给予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巨大支持的同时,我们却看到人的异化及假丑恶对真善美的欺凌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艺术审美的标准和尺度,本身是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具有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欣赏者在体验情感的时候,不但可以综合地体验共性的情绪变化,还可以体验不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是具有内在意味的感性形式,体现为一定的情景性和情感性。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使其中蕴藏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形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尽可能地感悟到美的体验。在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习惯同时,共同探讨与学会如何塑造生活和更有意义地生活。同时,作为教师也应反思是否把审美和情感体验放到教学第一位,是否能够应用恰当的美的语言、表情和创设一定的情景,是否以一种固定艺术因素图解化、情绪脸谱化的灌输认识方式,更要反思学生审美体验和感悟到艺术之美是如何的具体和丰富,这是学习音乐艺术的最好方式。

校园开展音乐剧的必要性

音乐剧就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音乐剧的特征就是音乐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它不再坚持用传统的音乐和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和现代语汇。音乐剧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综合艺术,就在于戏剧性的音乐化,要研究的丰富表现力在戏剧框架上获得充分的发挥,它由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构建结构,是具有复调织体的多线条、多层次结构的运动。扭转了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倾向,一改往日“老师讲学生练”的枯燥的“灌输式”“重复式”教法,即纯专业技能训练化的教学概念。迎合学生兴趣,只要学生有兴趣,就能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同时音乐剧也要求学生多方位综合地把握知识面,既能像文学、戏剧一样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社会、各个阶层意识的了解,又可以发挥音乐的特长,使学生在欣赏中能深入人物的内心情态世界,去把握那种只有音乐剧才能刻画的情态变化,那种难言的感受,那种文学讲不清的两极感情的交替混合。只有对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才能使表演者把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才能使欣赏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念和剧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强化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使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同步强化,把欣赏者引向美的天地,发展他们感悟音乐剧艺术的美的能力,构建他们鉴别美丑的审美心理结构。校园艺术活动是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渠道,能够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艺术经验,同时,也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艺术风格进行对比性的探究,组织学生排练自己的音乐剧。

音乐剧活动作为大学精神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与世界的接轨也在发展进程中。音乐剧并非起源于中国,但通过音乐剧活动可以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音乐剧的充实来自于人,经过音乐剧的训练,促使学生培养对人、事谨慎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具有开放的头脑,使他们成熟地走向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于社会。

培养完美的人格和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素质,它的含义是丰富的、具体的、高尚的。

一、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的、被改造的、被教育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自觉性,从而才能产生创造性。大学生的素质应是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思想素质、品行素质、智育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创造力和想象力素质、在团队中合作的素质、承受各种打击的素质、容忍、坚持、耐心的精神素质、调整内心情绪素质、改正错误素质、青春的素质、乐观的素质、向上的素质。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教育自己的教育,如果这一观念能被广泛接受,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大学生成为自我素质教育最好的老师。

二、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一旦被开发和利用,将会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我们应大胆地运用各种形式组织教学,(一)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以前的`学校艺术教育,重知识、重教材、重技能、重课堂教学、关注点单一,学生被动参加,兴趣寡然。其实,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由、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自己的话剧、音乐剧、小品到课堂上表演和展示,通过这些多样性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活动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将课外的学习反馈到课内。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是无足轻重的。但是,日常生活知识也是不可缺乏的。由于学生的个性、兴趣、生理、心理、发展速度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别是音乐技能方面的差异性更大,这是教育的客观性,也是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将课堂开放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体现出来。

三、学生的成长正是在群体中,才得到有益的发展。学生必须学会在群体中合作的能力,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应强调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把学生自己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在歌声中尽情感受音乐的意境,在表演和演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表达艺术的体验,进行艺术的创造。

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中开展校园音乐剧课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剧的鉴赏力,从而必将对校园音乐剧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钟、王必主《文系音韵》《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讨》人民音乐出版社

用艺术教育反哺音乐教育 篇3

编者按:褒贬不一的扩招、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各方对音乐教育特殊性的不明白和不重视,让众多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承受太多,他们面临的情况,似乎比单纯的音乐学院更为复杂。就功能而言,这些院校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输出单位,直接关乎着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水平,这个基座的好与坏,决定着金字塔尖的成色。就地域而言,九大音乐学院所惠及的城市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国城乡的音乐生活由这些院校生成、辐射和发生影响。这些院校的院长在想什么?学校面临什么问题?即日起,本版开设“院长心语”栏目,倾听各方院长的坦白心声,以期粗描宏观世象,带来更多的沟通和思考。第一位出场的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

记者: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田耀农:简而言之,学用严重脱节。学生所学非所用,工作岗位需要的学校里学不到。历史原因是最主要的。高考恢复,社会需要大量音乐表演、管理、制作等各类人才,而专业音乐学院根本无法满足。作为补充,各地师范大学纷纷建立音乐系,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当然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这一做法很好地弥补了历史的欠账,大量人才被分配至音乐院团、电台、电视台等。可以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一直到90年代中期这种做法都没有显示出其弊端。随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社会情况大不相同,从大众欣赏音乐的途径而言,可谓是迅速从留声机时代进入了电视机、后电视机时代。而这个时代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大量减少。这么说吧,留声机时代里,十万人需要一个郎朗,而现在一千万甚至一亿人中才需要一个郎朗。然而,可悲的是,我们还延续留声机时代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这就是目前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记者:能谈谈具体问题吗?

田耀农:比如师范的培养目标,我们现在还是提“一专多能”。坏就坏在这个“专”字上,导致单纯地追求技术。大部分院校都愿意招收有专业特长的考生入学。但是谁都知道专业好的人的目标是专业音乐学院,原本不是冲着师范院校来的,将来也往往没有到教学岗位上去工作。文化课要求也是个问题。高考中,普通师范大学是二本录取线,而音乐专业一般大约是二本分数线的60%,相当于高职高专的文化课要求。这样录取上来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力、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有差距,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其他专业的二本的水准、素养都很难。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纷纷上马“音乐表演”专业,而专业音乐学院不断扩大“音乐教育系”,我说这是“换防”。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没有培养各级各类音乐教师的层次,都往一条道上挤,教育能不出问题吗?

记者:您怎样看待扩招?

田耀农:利益驱使。按照国家目前对高校的投入,不收学生一份钱学费也能保证正常教学,学生的学费是教育成本的1/5,这样多收一个学生就多创收。但是,高校讲创收、产业化是违背教书育人的宗旨的。

记者:学生分配流向如何?用人单位满意吗?

田耀农:表演专业3—5%进专业院团,大部分还是拿到教师资格证当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进少年宫和琴行等等,也有企业当文秘、到媒体的。院方接到用人单位的反馈不太乐观——主动性差、自主性差、达不到所教授课程的基本标准。教育部推行课程改革,为什么这么困难?教师素质不尽如人意这个原因不容回避。

记者:作为院长,既然看到问题,为什么改变不了?

田耀农:一个院长要改革很难,千头万绪制约着。阻力来自各方面。

家长方面,为了考大学让孩子单学声乐、钢琴,每堂课少说也是三五百,家长花这个钱不心疼吗?花这么大代价把孩子送进大学,家长当然期待能收回投资,于是就要求大学多教专业,专业好了就在外面带学生,好尽快收回成本。家长出于这种考虑不支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方面,学生有惰性,不愿意从一种状态改变到另外一种状态,不愿学更多东西。

而教师呢,相比其它专业,音乐教师的价值更加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某个比赛获奖是重要标准,谁会去看某个教师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贡献有多少呢?而且,教师按照“单科独进”的方法培养学生习惯了,也没有改革动力。

社会上流行的评价机制也不大允许。现在流行“单向价值评估”体系,像个指挥棒一样,我们提“综合素质”与“个性化发展”的大趋势有点矛盾。

记者:您认为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

田耀农:从培养合格、合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言,我认为应该是“先博后渊”。即音乐、美、舞蹈、戏剧等方面的素质都具备之后,可以在某一方面发展特长。每个方面不要求太高,满足教学需求即可。官方应该制订更为详尽的音乐教师职业标准,不仅规定门类,还要说明程度,比如钢琴应该在什么水平?我看车尔尼849就够了,可是许多院校回避这么说,好像一说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准似的,但是做教育盲目图高难度,是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啊。而且,艺术学习是要求天赋的,不是所有人花时间就能弹得更好,更是浪费。

当教师是要有些思辨能力的,而我们的教师呢?很多人一提哲学,一头雾水,思考问题容易绝对化和单一化,是多年“一专”培养模式的结果。令人担忧。

记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学院有没有做些可行性改革?

田耀农:我总在想,综合素质是什么?不就是古人常说的“琴棋书画”吗?还有开创杭师大事业的李叔同、丰子恺等人,他们当年都能做到“综合”,我们现在怎么做不到呢?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考虑到打破现状的难度,我想另起炉灶。做一个示范和标本出来。2007年,我院开设了一个新专业——“艺术教育”,想做一个尝试,回归音乐教育本身。涵盖钢琴、舞蹈、美术、戏剧多个门类,教材白手起家,自己编写。

记者:“艺术教育”就业前景如何?

校园音乐文化现象初探 篇4

一校园音乐文化现象之一——学堂乐歌

最初的学堂乐歌是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 主要是采取外国的现成歌调进行填词的创作方法来作曲的, 而由作曲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音乐家自己创作的现存的作品仅十余首, 其中沈心工的《黄河》、李叔同的《春游》等是当时的优秀作品。这样的创作习惯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有关——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上新词就成为一个歌曲作品, 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专业作曲者的作曲水平有关。注重词的创作是学堂乐歌的一大特征。

学堂乐歌的内容, 大部分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 实现“富国强兵”以“救国存亡”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基本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总的革命要求, 还有一些作品则是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 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 宣传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来代替封建的旧习俗的思想。也有不少歌曲是专门作为向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 辛亥革命初期, 还出现了直接歌颂革命的歌曲。

学堂乐歌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新音乐”之先河;出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 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 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校园音乐文化现象之二——校园民谣

自90年代以来, 受欧美以及港台文化的影响, 中国大陆地区也出现了新一轮的文化变革。校园民谣概念的首次出现。罗大佑、齐豫、校园民谣在传入大陆后, 逐渐成了一种音乐现象:它首先被那些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校园歌手们所吟唱、使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各个高等学校, 然后因为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迅速风靡了整个社会并产生了极大反响。校园民谣可谓是校园音乐文化中一个辉煌的历史时刻, 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种学校的文化氛围、一代莘莘学子的梦想与追求和对易逝的青春岁月的怀念。

民谣并不像流行歌曲那样以旋律为主, 再填上相应的歌词, 而更注重演唱本身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以前很多的民谣多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即兴发挥, 歌词或许比较乡野而缺少文采。然而自从民谣的创作风格被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吸纳之后, 继承了民谣固有的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的同时, 以自身的文化修养大大提高了民谣的思想文化内涵。他们中的很多人抱起了钢弦的木吉它, 在简单的几种和弦的伴奏下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情, 校园民谣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单纯而清新, 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

对于世界上艺术作品的创作趋向来看, 爱情肯定会占去一半以上的比例, 这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校园民谣也不例外, 许多都是歌唱校园中纯洁爱情的。除了爱情, 校园民谣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写的是校园生活或其它方面, 校园——被文化气息笼罩, 相对比较封闭的地方, 人与人之间, 特别是学生之间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机会比较少。何况还在读书的学生未被社会过多浸染, 比较朴实单纯。校园中这种融洽和谐、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 常常被走出校园的人所怀念和向往。高晓松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冬季校园》就很具有代表性。

校园民谣流露出的是即将踏入成人世界的歌者对青春的回眸, 能赢得这么多人的喜爱, 主要还在于它蕴涵的真挚和温暖。正如著名音乐人李宗盛曾说:“动听的歌好写, 因为有方法、技术、技巧可以获得, 而诚恳的歌难得。”校园民谣是一种文化, 朴实而自然, 它来自于校园, 同时又融汇了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它描写着校园生活, 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亮点。所谓生命之歌越是简单才会是最真实的, 生活是这样, 校园民谣也应是这样, 参杂了太多不纯的因素会使校园民谣变成另外的风格, 这也就给校园民谣画上了一个感叹号。可校园音乐文化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 校园的音乐文化是靠一代代学子共同传承下去的。

三学堂乐歌与校园民谣之比较

学堂乐歌与校园民谣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借鉴和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和题材广泛性这两个方面。学堂乐歌与校园民谣的不同之处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 辛亥革命以前学堂乐歌以音乐传播“新思想”的功能兴起, 为了唤起民众 (主要指青少年, 也包括新军士兵) 的爱国热情, 利用学堂乐歌让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 希望最终达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 使得本来应是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音乐知识的普通教育, 担负着超大负荷的历史使命。这与校园民谣就有很大的区别, 校园民谣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是以校园生活为题材, 以怀旧为主要内容, 追忆或记录校园中逝去或者正在逝去的浪漫与温馨, 风格唯美充满诗意, 因而它们大都带有一股淡淡的忧郁气息。

从旋律上看, 学堂乐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它的各方面都受到时局的限制, 显得不成熟和不规范、旋律简单、生硬、缺乏中国特色。这与校园民谣有着不同的命运, 校园民谣是处在90年代后, 当时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人们对外界文化吸收、并融以及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再次发展的时期, 它受到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校园民谣的曲调富有韵律感, 伴奏是原始的木吉他和贝斯, 演唱风格几乎是浅吟低唱, 它再现了校园生活, 歌词流露出的是无奈、惆怅等情感, 符合学生时代的书生气息和多愁善感。

从创作特点上看, 学堂乐歌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旋律选曲 (日本和欧美各国的曲调) 填词的方法居多。全新作词作曲的较少, 因为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改革的时代, 学堂乐歌受到思想和文化的限制, 在加上二十世纪的作曲现状对大多数乐歌作曲者来说还是束手无策, 由于背负着时代赋予学堂乐歌以救亡图存、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的历史使命。乐歌作曲者们不得不在创作学堂乐歌时先采取“拿来主义”的观点, 把外国旋律引进过来, 作为学堂乐歌的旋律。这种选曲填词的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只能是应一时之急, 不是长远之计, 中国的青少年更需要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乐歌。全新作词作曲的创作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而校园民谣的创作少了更多的是压力, 不用为了一时之需而紧张的作曲, 它可以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慨, 利用丰富的作曲经验谱写歌曲, 受到台湾民歌的影响, 把好的一面继承了下来, 但不是完全的模仿, 而是结合了我们本土的音乐文化来创作, 这就与学堂乐歌的“拿来主义”创作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了, 校园民谣没有忽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从歌词语言特色来看, 学堂乐歌的语言虽不再像文言文那样难懂, 但还是保持着诗一样的意境, 写的歌词压韵, 文学性强。由于校园民谣多是描写校园生活, 故歌词语言就比较口语化, 虽然是日常的语言居多, 但并不是毫无艺术美感, 一般一首歌曲下来会听到一个故事, 叙事性和写实性很强, 而学堂乐歌的思想性和意境性强。这就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校园音乐文化不同是一致的。

从风格来看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就说学堂乐歌是出现在正式的校园音乐教育的起步阶段, 受教学条件和学堂乐歌创作技巧的限制, 当时只能是多以外来的旋律填好词谱成曲, 作为教案, 因为自主创作的能力较薄弱, 所以所创作的歌曲较少, 但在这样艰难的状况还是走出了第一步。在这不稳定的时局下, 理所当然, 学堂乐歌的风格必须是充满朝气的, 精神饱满的。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来面对国家的危机, 所以学堂乐歌中的乐歌大多是以进行曲为主。而校园民谣的风格却与它有很大的不同——纯净而充满幻想的校园民谣, 带着一些淡淡的忧伤, 像是窗外的清风吹过你的脸颊, 痒痒的但有很舒服的感觉。小调的色彩来抒发感情, 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 一个是以大调为主, 进行曲的风格显的更威武富有战斗力, 而另一个却是以小调为主, 舒缓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尽显校园美好的生活。校园音乐文化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出现, 在无声无息中成长,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时, 才发现它尽经历那么多的风霜。校园音乐文化现象的形成是必然的, 它像是接力赛一样, 是一个现象向另一个现象的传递, 不断的向前发展。学堂乐歌为的是传播“新思想”而兴起, 在特定的时代下产生, 校园民谣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它流行迅速, 学堂乐歌因为缺乏旋律的创作能力而不再受到欢迎, 加之青少年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学堂乐歌在不能适应群众而衰落, 校园民谣因为逐步走向商业化, 失去了校园那分纯真的气质, 而变得不在受欢迎了。纵观上述音乐文化现象, 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应用, 还有歌手与作曲者的个人修养没有提高, 导致不再流行了。当今, 正因为能把传统音乐灵活的应用到流行音乐中去的周杰伦, 才会使他的名气如此高, 所以传统音乐应用在校园音乐中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音乐与校园音乐有效的结合才使之变的更圆满。

参考文献

(1) 曾田力.中国音乐传播论坛[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2)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

校园文化教育音乐艺术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本着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的方针,通过举办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艺术修养,营造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我校利用本次艺术活动周的契机,对学生良好艺术学习习惯的养成,结合我校“宁静致远”校训,培养学生在音乐艺术活动中对“静文化”有一定的体会。

二、活动主题

青春*阳光*活力

三、活动时间

2011年9月26——30日

四、领导小组

总策划:刘光林

艺术活动组组长:杨雪松

艺术活动组成员:权利霞、杜静婷、龚雪蕊、冯曦、申颂、夏卉

五、活动内容

本次艺术活动周以班级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尽量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节,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有创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给予一定的表扬。

(一)、每天早晨一支舞

参与人员:全校学生

活动时间:9月26——30日上午大课间

(二)、午间一次名曲欣赏

参与人员:全校学生

活动时间:9月26——30日中午午饭后

具体内容:

1、中国古典名曲欣赏——《瑶族舞曲》作曲:刘铁山、茅沅

《瑶族舞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欢快场面。乐曲从低音处轻轻奏出舞蹈性的节奏,犹如姑娘敲起心爱的长鼓。乐队中华丽明亮的高胡,演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恰似一位窈窕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

音乐在第一次高潮后,渐慢过渡到对比性中段。恰似一对恋人在边歌边舞,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憧憬幸福美好的未来。第三段再现主题,乐队以合奏为主,把音乐推向高潮,舞蹈则进入欢快的节奏,描绘人们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的热烈气氛。

这首名族管弦乐合奏曲通俗易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也有出现,同学们对他映象深刻,同时《瑶族舞曲》也彰显出中国名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2、国外古典名曲欣赏——《蓝色多瑙河》作曲:小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是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于1867年完成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者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曲、5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描绘了美丽的多瑙河神圣的意境。

(三)、午后课前一支歌

参与人员:1——6年级学生

具体时间:9月26——30日第五节课前

具体要求:在课前预备的5分钟中,在班级中队长的带领下全班齐唱音乐教材上所学的歌曲,每首歌曲要求完整,有精神,该反复的地方要反复。

(四)、一次艺术讲座

参与人员:7——8年级学生

具体时间:2011年9月29日下午第7、8节课

(五)、一次名家名曲欣赏

参与人员:全校学生

具体时间:9月26——30日所有音乐课上

(六)、艺术进社区

参与人员:学校竖笛合唱队学生

具体时间:9月30日

具体要求:组织学校竖笛合唱队学生到敬老院为社区老人演唱一首歌曲,演奏一支曲子,让老人体会我们的关心和温暖,在重阳节来临之前,给社区老人们献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

五、组织工作

1、本届艺术周是我校本学期的重要活动,各班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学校的安排。动员和组织全体同学积极参加,使更多同学通过参与活动受到教育和熏陶。

2、突出主题,多出精品。“青春 阳光 活力“为本次艺术周主题,各班在艺术节活动中,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要精益求精,多出精品。

3、组织有序、注重实效。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施其所长,发展个性。

成都市红花实验学校2011年9月13日

红花实验学校2011年校园艺术节启动仪式

讲话稿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金秋十月,我们在此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热烈而难忘的节日,今天,我们又将迎来红花实验学校首届校园音乐艺术活动周,本次艺术节共设音乐作品欣赏、舞蹈展示、剪纸成果展示三大板块,整个活动过程以班级为单位,学科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和大课间时间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艺术作品欣赏、演唱、演奏、舞蹈、剪纸等项目的学习。学校的工作方案细致而详尽,从组长到组员,层层分工,层层负责,要求参与面广,参与度深。

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是学校辐射社会的一个文化窗口,是全体师生魅力展示的一个平台。它既是对我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充分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发掘艺术新秀的重要途径,更是我校师生精神面貌、信念追求、和谐发展的美好再现。

音乐整合舞蹈激活艺术教育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 音舞结合 途径方法 注意事项

一、问题缘起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就落在“表达”阶段,但是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说清楚音乐的涵义,使人感到满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恰当地采用音舞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在要求。奥尔夫教学思想认为,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是音乐活动,人们“有感于悟,有动于心”,就会情不自禁地用喊叫、动作和敲击等行为表达感情,使音乐成为人们自发的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乐舞”之称,可见音乐和舞蹈形体动作是密不可分的。《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师把握了音舞结合这个契合点,就有把握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欣赏的主体,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更有活力和实效。

二、音舞结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途径和方法

1.音舞结合,愉悦学生身心

由于初中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在启发学生表演时: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表现乐曲。

2.音舞结合,表达音乐情绪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发现当学生听到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音乐时,他们的情绪就很兴奋,身体也会随着音乐动起来。根据学生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我便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加入自己的身体语言来传达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和体验。在欣赏乐曲《马刀舞》时,学生感受到充满激情的音乐后,不由的产生了动感。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他们感受到的音乐的情绪,他们将生活中骑马奔驰、挥刀拼杀、扬鞭前进的动作活灵活现的表演出来,在学生们兴奋表演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并让他们很好的表现出了音乐的情绪。例如学习《我的祖国是家乡》,首先让学生在聆听乐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感知音乐,并让学生了解高山族音乐的特点。然后,带领他们随着音乐的起伏拍打节奏,教师以舞蹈动作编排成律动表演给学生看,恰当地教学生一些简单的高山族舞步,鼓励他们随韵律再创造,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绪,这样教学活动进入高潮,“听”和“动”,“感受”和“表现”就密切地结合起来。教师及时请个别动作好的学生示范,让学生分析他们动作所代表的意思,对他们的动作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老师吸取和提炼学生的动作,进行舞蹈动作示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同时借助打节拍和舞蹈很好地感知和表现了音乐律动。

3.音舞结合,理解音乐要素

儿童智力、技能的形成,最初借助于外部的动作,音乐欣赏可在动态中进行,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力度、缓急交错的速度以及不同的情感变幻,都能激起儿童形体动作的反映,使儿童自然的舞动起来。舞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这也是学生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再到创造音乐的手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力。例如欣赏《龙船调》这首湖北民歌的时候,在第一遍聆听之后便将这首歌配以清新活泼、生活气息很弄的舞蹈动作,并示意学生跟着这首歌的节奏,按歌曲的内容大胆地参与加入。沉闷的教室顿时活跃起来,有男生扮艄公、女生扮过河,直至全班学生都融入进来。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活跃的气氛中有效互动,创建了无权威的学习机制,学生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

4.音舞结合,拓展想象空间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阶段,用音乐打开学生心灵闸门,才能使学生从万千世界中感受到非凡的美感。新课标也非常明确地指出:初中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比如在音舞结合的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要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进而创造性地表达音乐。

例如在欣赏教学《空山鸟语》中,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鸟、树木、月亮、等不同形象,又根据音乐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的展现了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故事的理解。比如在人教版十五册《走进西藏》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我结合藏族传统舞蹈动作特征:含胸、垂臂、前倾、卸胯等进行教学,这些体态“源”于藏族文化,是在漫长的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的统治下,人们那种压抑的精神和虔诚心态在舞蹈中所形成的表现特征,同时也与藏民的生活、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有关系。通过以上讲授加深学生对藏族文化的理解,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走进西藏》表演作了很好的铺垫。有的学生一反传统中前倾的体态,以上身后靠迎头挺胸的姿态,展现当今藏族人民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的以牧区锅庄为动机,一群学生上身后靠,双手搭前,昂头挺胸,好似迎着朝阳,迎接希望。可见,只有了解音乐“源”,才能体味音乐“意”,也使学生动作表演更丰满,更有表现力。

在每节音乐课的最后,我总是留有一段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表演。每次都让两三个学生给全班同学表演节目,演完后让他们来邀请下一个表演者,被点到的同学有一两天的准备时间,下一节音乐课就由他们为全班同学表演。对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节目,我都给予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小结。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喜欢表演的学生,我总是多加表扬、鼓励,以培养他们表演的兴趣,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对那些有一定表演基础和表演能力的学生则是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自编节目,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交给学生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

三、音舞结合的注意事项

1.注意摆正主次地位

如果把音乐课堂40分钟当作一道菜,那舞蹈就好比一盘很好的“佐料”,她将使音乐欣赏这道菜变得更加丰盛可口。但是,如果“佐料”太多,那将使“主菜”变得华而不实,令人难以下咽。因此,教师应该辩证地处理好音舞结合与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依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的需要,精编舞蹈,突出其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在该运用的时候才运用,要用得恰如其分。同时,要讲究品位和层次,讲究艺术性、知识性和启迪性。所以,运用音舞结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把握好适度性原则,要慎之又慎。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先让他们充分听音乐,对音乐有整体的把握。我通常是引导他们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不同情绪分出乐段来,那么学生学习动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底、目标正确,也容易动作到位。动作的到位也进一步印证学生对音乐节奏把握的准确,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增强音乐学习的自信。

2.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男生特喜爱摔跤、骑马,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蒙古舞与藏舞等,针对男生来进行特别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音舞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渴望欣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

3.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显得尤为珍贵,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本动作的教学,可以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学习舞蹈知识或欣赏舞蹈技能技巧。也可以在学期中安排一些课时进行集体舞的教学。

4.注意民族舞经典动作儿童化

学习和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深刻理解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尽管初中生对很多少数民族缺乏了解,但只要教师认真地去研究、去提炼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动作,都可以把它变为学生易于接受与模仿学习的动作。也就是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地位上去学习挖掘民族民间舞的经典动作,使之简单化、儿童化。例如配合蒙古民歌教学蒙古舞时,教师就应抓住硬肩、笑肩、骑马、挤奶等经典动作,把它简单化、儿童化。在教学硬肩、笑肩时,用儿童化的语言告诉学生:挤奶桶放在身前,向前看看满了没有,再看看身边的人(硬肩教学),嗬!我能干多了(笑肩教学)!因此对于各种风格的舞蹈,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抓住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动作,教学时既利于学生学习,又方便组织教学。例如教学《走进西藏》,我抓住了一个最基本的弦子平步,让学生掌握体态动律特征后,再在歌曲的震撼下,熟练地脚踏平步,上身摇摆,即兴发挥长袖挥舞的手臂动作,沉浸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之中。

总之,音舞结合的美好不仅仅是为了音乐本身,她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含义,值得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去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 蔡觉民. 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锐淼.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霍霄云. 谈中学音乐课中的舞蹈教学[J]. 黄河之声,2007(5).

[4] 朱晓明. 音乐舞蹈的相融[J]. 音乐时空,2013(5).

[5] 黄宁. 肢体语言在音乐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 大众文艺,2013(14).

论作为艺术的音乐与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7

音乐艺术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人类精神智慧的产物。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升C小调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例如,在第一乐章中,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和他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他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洛秦在他的著作《是我们作用着音乐,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这篇文章中谈到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一位朋友来信说:“曾经有一个晚上,我听贝多芬的《月光》后,坐在床上痛哭,悲痛欲绝,因为那个优雅的年代永远不会再有了!”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灵魂和思想同时被猛地触动了一下,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艺术效果吗?我们怎能不说,这就是真正的作为艺术的音乐。

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文化的音乐: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在形式、在内容上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这一点可以用音乐充分地展现出来。例如,民族音乐,就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特色、不同民族的文化。如果用作品来说明,我们可以看看洛秦先生的《心&音.com——世界音乐人文叙事》,这本书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尺八与狐狸的故事”催人泪下,“爱尔兰风笛声中的哀歌”感人肺腑,“一罐可乐的故事”发人深省,“大胡子安迪的选择”充满哲理。你可以在抒情诗《生命轮回不灭:孟买城恒河边的音乐诗篇》中与印度对话,也可以在抒情诗《羽毛在歌唱》里与印第安人谈心……就这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世界各地的乐器、音乐形式,了解了世界各国的历史、风土人情,思考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问题。可以说,我们通过一首歌,或者是一部音乐作品,可以了解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的历史,因此,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它有别的形式无法替代的价值。

邓启耀在《访灵札记》中记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彝族老人被请去城里进行跳神祭祀的“还原”表演,干了一会儿后,老人要回去,主持人问是不是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老人说不是,并说他们对他非常好;主持人问那是为什么,知道老人家里很穷,说可以给他加薪,老人摇摇头说:“不是这些问题,是我的神不来了,因为我们天天作假。”

由此可见,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这些反映现实、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娱乐生活的音乐,是作为文化的音乐。但无论是作为艺术的音乐还是作为文化的音乐,它们都在人类的历史、文化、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为我们提出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启示着我们去思考。只要我们继续尊重音乐文化,不懈地追求音乐艺术,那么,我们一定会在音乐中获得或多或少的启示。

摘要:一方面,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意志的表达和智慧创造的载体,历来是人类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高级形态和有效方式;另一方面,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一些反映现实、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娱乐生活的音乐,又是作为文化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的构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校园文化教育音乐艺术 篇8

网络音乐文化是网络与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但决不是网络与文化的简单迭加, 它既与传统音乐文化关联,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使其能与所处之时代相适应, 那么网络音乐文化相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又有哪些改变呢?

一、音乐文化表述形式的变化

音乐文化是某一民族群体与音乐相联系的各个方面, 概括起来包括四个部分:观念、音乐的社会组织, 音乐的曲库, 音乐的物质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或音乐信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的积累, 有着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述形式, 它们的存在常常是以文字、音符、图像、声音、视频等不同类型来表现的, 但这往往是单一形式, 而网络音乐文化表述体现出的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形式, 同时, 不同的音乐文化通过互联网, 实现了音乐资源的全球共享, 从而使网络音乐文化的表述又体现出高度集中的特性。

二、音乐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中, 文字和音符需依靠书籍的出版发行, 声音和影像靠磁带, 数字化的C D、V C D、D V D等载体的发行, 其传播受到地域, 时间和容量上的限制, 并且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规模生产的支持, 而网络的传播是一种完全数字化的方式, 它没有上述的限制, 它的传播范围是以全球来计算的, 网络延伸到哪里, 它所承载的音乐文化就可以传播到哪里, 任何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可以利用简单的网络技术即时发布, 提供全球范围的人们同时阅览, 因此网络的存在使音乐文化的传播打破种种限制,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 音乐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 网络的技术和它带来的便捷性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音乐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当中, 而网络所特有的互动性, 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加强了民族和地域之间的音乐文化的交流, 从而使全球音乐文化呈现出极其开放性的特征, 为它们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网络技术和网络音乐文化的这些特性能为现今的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什么呢?它在未来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将会承担怎样的角色呢?

1、在多元化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共识, 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文化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钢琴教育博士生导师周铭孙教援曾指出:“我国艺术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缺憾, 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 似乎技术炼好了就懂了艺术”, 技术不等于艺术, 艺术教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播多少艺术技能, 而是要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 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因此, 我们对于音乐教育应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 而这种音乐文化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文化教育, 它应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音乐艺术教育新的潮流和方向, 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方向的改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音乐教育家沃克就曾指出:“对于即将进入新的时代和多种文化的学生来说, 以音响合成器等设备和联系全球信息的网络系统为主要形式的数码技术是新教学法进一步的唯一途径”, 由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音乐文化新的表述形式和传播方式, 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 实现各种数字化音乐信息资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 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以及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 使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文化及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教育变得丰富而简便快捷。

2、消除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局限性

网络技术和网络音乐文化的建立将使封闭在某一空间内的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和虚拟的形式, 这不仅仅可以在远程教育中使用, 如学生不必在一个教室集中听课, 课堂内容可以在任何时候在网络中提取, 便于学生的反复研究, 授课内容和作业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探讨, 采用更灵活, 更个性化的时间安排和时间进度, 甚至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授课, 这一点很适合某些音乐课堂的特点, 另外, 利用网络的共享机制, 也可以使用世界各地的音乐资源和信息从而实现将学校在网络中的无限扩大化。

音乐艺术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感性的艺术, 它的提高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丰富经验的积累上,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网络的存在打破了学校音乐文化与整个社会音乐文化之间存在很多隔阂, 使这两种文化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产生了很多的沟通, 加强了它们之间的交互性,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社会音乐文化中的情境性信息, 也可以与对社会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获得很多简接的社会经验。这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缩短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更好地将所学用于社会。

3、展现个人音乐才能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

网络及网络音乐文化的发展, 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了第二课堂, 由于网络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信息发布和接受越来越方便, 网络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创作、交流、出版、发行园地, 人们通过有丰富资源的这样一个平台, 能够进行学习和交换信息, 学习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得到的东西, 如现在很多有音乐专业的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与音乐M I D I制作的课程, 而在网络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网站, 来专门介绍和讲解M I D I音乐的制作, 在音乐的论坛上, 很多人也在无私的奉献着, 将自己的经验、制作成果, 使用的设备进行详细的陈述, 真的不亚于手把手地教你, 正是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 同时, 网络的存在也给予人们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能的舞台, 很多人的音乐梦想都是在这个奇幻的网络中实现的, 如 (杨臣刚、雪村等人) 这也体现出整个社会音乐艺术教育的程度, 网络在这一点上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进程, 同时, 由网络的发展和延伸产生出很多职业。如网络影视音乐制作, Flash动画音乐制作, 手机音乐制作, 以及网络音乐教育等, 这对于缓解目前我国学校, 音乐教育因扩招而常来的就业压力, 增加学生择业的范围, 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网络音乐文化正在影响着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为音乐艺术的教育者和接受者都应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调整心态, 主动融入新的网络时代中去, 我相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音乐文化的丰富, 必定会为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摘要:网络音乐文化是网络与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但决不是网络与文化的简单迭加, 它既与传统音乐文化关联,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使其能与所处之时代相适应, 那么网络音乐文化相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又有哪些改变呢?

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 篇9

要使艺术教育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必须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拿音乐艺术来说,它把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古人尚知道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

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由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按照教育规律,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作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是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也是育人,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高教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加强音乐教育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小学和初高中学校的师资,他们所需要的教师,主要不是在某一学科和领域里高精尖的专业、专门人才(当然绝不是说不需要),而更多地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毕业生更能适应高中以下学校的现实需求。因此,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思路及对策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笔者认为,当前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是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三是改革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要改变单纯地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满足于课堂教学的老方法,以课堂教学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如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演唱比赛,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等。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以组织和参与社会、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为主,同时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使大部分学生音乐素质有较大提高,少部分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创作、欣赏、指挥等某一方面达到专业或准专业水平。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音乐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要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当前,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是师资力量不足,音乐教师队伍合格率低,且流失现象严重。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大音乐教育的比重,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小学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在岗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合格率,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每年都选拔一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音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较大提高。三是利用利益机制和政策导向,使现有音乐师资力量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住房、福利待遇等方面,同其他任课教师特别是主科任课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基础工作的另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改进音乐教材,如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除了继续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要适度增加作品欣赏、键盘练习以及单旋律创作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打下扎实的音乐功底。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音乐教材、教法的研究,加大教学实验的力度,推广应用科研新成果,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唤起更多的人关心音乐艺术教育。

一是担负着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对社会负责、对青少年负责的态度,多出好作品、精作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尤其要创作和推出大量的适合于广大青少年和人民大众演唱的歌曲。前几年新闻传媒就曾披露过在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上教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怪现象,这应该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种悲哀。近几年来虽有所好转,但这种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对此,我们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应该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和“紧迫感”,尽快深入生活,繁荣创作,让积极向上的歌曲充满校园、充满社会。

二是要把高雅艺术、严肃音乐引入校园,引入青少年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邀请文艺团体和音乐工作者(包括专业音乐教师)经常深入学校,为学生表演优秀的作品,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是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面向青少年的各类影视节目和文化出版物的管理,严禁那些毒害社会、毒害人们灵魂的精神产品流向社会,更不能流向教育、教学领域。对文化市场的各类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要严厉打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摘要: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稳定教师队伍。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音乐教材、教法的研究,加大教学实验的力度,推广应用科研新成果,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校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篇10

音乐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 加强音乐教育的教育力度, 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音乐教学模式 ,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 让高校学生在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 , 通过对音乐的接触与了解, 达到陶冶情操 , 净化心灵的效果。培养有内涵、有理想、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 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下文就针对音乐教育对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

学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育人, 而育人的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教导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具有这种育人的功能, 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当然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音乐文化的熏陶。但是受我国教育理念的影响,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 如语文、数学等。对音乐这种学科并不愿意让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 错误的认为音乐教育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没有实际用处, 甚至还担心会耽误对其它课程的学习。

为了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我们必须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 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校园文欢建设的重要性, 让学生用心去领略音乐的魅力, 从内心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承担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还能提升文化素养, 培养艺术气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 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音乐背后的正能量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正面的影响。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 , 也让学生的价值理念一致化。

二、音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极大增强的凝聚力,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音乐教育则会促进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 因为合理的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只有音乐课程教学的这一种形式, 学校会在学生课程中增加音乐鉴赏课, 对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普及之外 , 校内还存在一些自行成立学生音乐社团或是兴趣小组 , 可以聚集那起些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是热爱音乐的学生 , 相互交流共同促进 , 并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 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合唱比赛、音乐剧表演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校园活动 ,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 , 还有一些奋进向上的主题音乐表演能够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 增强学生间凝聚力, 激励学生 , 催人向上。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力量 , 培养他们的对学习、对生活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场格调高雅、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 , 不但会提高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 增强校园活力 , 更会大大加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增强校园文促进大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素质, 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的能力, 而合理的音乐教育更是可以大大促进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 , 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 , 学校的各个发展要素之间应当达到一种有谐有序的状态, 建设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 如此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当前社会, 科学技术的进步速度愈发迅猛 , 给自然、社会以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 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带来了一列的包括伦理道德的各方面问题。因此,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高校加强大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工作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明显了。

四、结束语

为了让高校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当下高校必须加大对音乐教育的力度, 把音乐教育切实落实到教学活动当中。首先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转变原来对音乐教育不重视的态度, 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应该适当增加音乐课程的课时数, 让授课老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教授音乐知识, 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刚接触到的陌生的知识。老师通过丰富音乐教学的授课形式, 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最多的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以达到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8.

上一篇: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下一篇:赏析试题 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