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研究

2024-05-07

语文课改研究(精选十篇)

语文课改研究 篇1

一、语文“回归”思想的兴起———洗尽铅华,昭显本色

《新世纪我国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潮流》一文的作者郭瑶认为:语文“回归”主义潮流始于2002年,人们不满于语文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成效,对语文的“人文主义教学观”提出质疑,并在反思中产生语文“回归”思想。2006年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新课改中出现语文课堂里呈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呼吁要还语文以本色,复归本位:即“让我们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这一次呼声可谓是语文“回归”的一次有代表性的呐喊, 让埋头前进在语文新课改道路上的我们开始回眸反思语文改 革步伐中 的问题所在。 程振理更是罗列了课改后语文教学 中各种“ 非语文元素”:媒体使用泛滥、合作学习太假、表演成分过多、课堂追求热闹、德育渗透泛化、评价过于多元等等。“凡此种种,严重背离了课改初衷, 语文教学失真走样。”[1]面对层出不穷的语文新课改问题, 必须坚守语文本位,回归到语文教学本体上来。

何谓语文“回归”? 正在全国推广开展活动的“真语文”,其核心主旨是“让语文回归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赵谦翔呼吁要“回归‘语文’与‘人文’相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郑百苗提出“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到语文教学的常态。”并且这种“回归”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回到原点过程中的反思酝酿和新的突破。郭瑶则认为“回归主义教学观”的本质就是对语文课堂过分注重人文性的纠偏,要将人文性、工具性和文化载体三者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三者并重。笔者认为,语文回归就是指面对新课改后各种“非语文”“假语文”现象,主张返璞归真,还原语文本来面目,做到对语文本性的坚守, 语文本位的体现,语文本色的追求。

二、语文 “回归” 的方向———立足本位,多向回归

散尽浮华, 语文亟需哪些方面的纠偏与回归? 据中国学术期刊网对“语文回归”主题的搜索, 笔者总结了近十种主要的语文回归“呼声”,现依据呼吁强烈的高低程度作简要列举:

一是回归语文本体。语文本性即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本体即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语文回归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来人们一致认为语文只有扎根于生活的丰厚土壤, 语文教学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也才会“学以致用”。

三是语文回归学 生主体。“儿童是起点 , 儿童是中心 ,儿童是目的”(杜威),在提倡“教育回归”的大背景下,语文更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是语文回归“传统”。“传统语文教育”是指清末未分科以前形成的语文教育体系,有许多积淀已久、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原则, 如集中识字、熟读吟诵、整体感悟、多作多改、教文与育人统一等。在语文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舍本逐末的今天,只有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方可开拓一片新天地。

五是语文回归文学。要发挥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功能, 训练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想象、艺术个性等方面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是语文回归到课堂教学常态,也就是要“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2]学习目标明确、深入文本细读,双基训练扎实,结果弹性生成。

七是向教师的教学智慧回归。面对语文派别、语文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层出不穷、众说纷纭,教师对“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产生疑惑,一味效仿他人做法,教师要守住自我个性,向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回归。

三、语文 “回归” 的途径———固本清源,守正拓新

面对语文教学“失真”、“去实”, 我们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体,坚守语文本性,在把握语文本色的基础上去改革拓新,发展前进。而语文回归方向的指引也就提示语文回归的多种有效途径:

(一 )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二 ) 遵循语文自身规律 ,强化语文实践。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 日积月累, 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活学活用。

(三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阅读中来, 主动感知内容和体验情感, 提出个人的质疑与批判,主动建构文本意义。

(四 )重视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语文改革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对历经时间考验和打磨的有价值的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经验和方式方法应当或保留,或进行改造,融入到当代语文教育,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五 ) 落实对话教学理念。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师生间真诚、热烈地沟通合作,实现教师、学生及与文本、编者的多重对话。

(六 )发挥教师个体教学智慧。不迷信盲从语文名师和多样教学理论,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 塑造语文教学个性, 用教师的智慧来启迪学生语文智慧。

四、语文“回归”理论 的构建———独树一帜,殊途同归

新课改后, 相继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与集体的语文“回归”理论。个体语文 “回归”主张的 有黄厚江 的“本色 语文”,基本内涵有三条:一是语文本原, 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陈金才的“本真语文”则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学习的语文为真正的语文, 具体落实到“感性是本真之源;情性是本真之根;诗性(儿童天性)是本真之 花 ; 理性是本 真之果。”[3]而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是一种诗意的语文, 志在挑战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应试语文”。“绿色”代表纯天然、可持续发展的, 纯天然指语文教学要回归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本真属性,“可持续性”是指学生不仅提高语文成绩,还应通过语文学习获得人生发展。虽然三位一线语文名师都各持一套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策略, 但他们的观点都指向“语文的本原回归”这一中心 ,都强调不 能忘记语 文本质属性,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集体的语文“回归”则是始于2012年全国蓬勃开展的“真语文”活动。“真语文”活动口号是“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并鲜明提出: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其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2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整体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51-0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领域的推进,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也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 “自主、合作、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多年,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遵循着许多已经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导致其在某些地方沦为形式主义,也有部分学校虽然响应素质教育号召,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实施起来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由于语文是初中的基础学科,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将目光放在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把握,诗句名篇的背诵上,而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针对课文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独特感受。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就是把课本上规定的知识按照要求灌输给学生,教学方式依然落后,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针对课程内容,或根据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解,或大而化之未得语文课文的精髓,直接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学生感受,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和素养。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一)开展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合作性学习方式是遵照新课程改革形成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文讲解与基本知识内容的灌输上,这种教学模式在长期教学中均占据了主导地位,有效提高了语文知识的传播,取得了有益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师授课任务重,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而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从老师的讲解,无法掌握老师讲授的全部知识,在此背景下,“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划分为小组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节时,提出问题:你们通过研读课文,觉得济南的冬天美吗?作者是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呢?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最终得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教案,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如在讲授语文课文中《童趣》一文时,我增加了“我的童年”的讲述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对于儿时生活的回忆,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老师顺势问到:“那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活动都很丰富多彩,那么你们想知道作者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吗?”由于之前的互动,课堂气氛已经很融洽了,再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课文教学基本内容完成后,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播放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体会下作者的物外之趣,并能感受到文中的情趣和美感。

(三)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也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较高的位置,而不是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相处,老师的威严令学生有些望而生畏,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亲近交谈,课堂学习自然也处于拘谨严肃的氛围里。而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则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热情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畅所欲言发挥自己对于课文的见解和感想,师生之间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程知识的学习,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若要达到民主平等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过去督促学生学习、监控学生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思维活跃,对新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特长,让学生拥有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于质疑经典,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的民主氛围越浓,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就愈发高涨,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课下环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营造民主平等学习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有效的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昱.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谈教学主线的正确确立[J].语文教学通讯.2009(05)

[2] 朱笑影.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D].苏州大学 2008

[3] 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 陈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效率研究 篇3

关键词:浅谈;新课改;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141-1

新课改背景下,各學科的学习均实行学分制,而具体教学也分模块,高一阶段,语文学科就要求完成四个模块内容的教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对语文教师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关键便是打造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判断标准只有两个: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所倡导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不接受教师包办一切,有时放手一些,再放手一些,也许我们会找到语文的本色—语文就是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关怀,而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二、改变备课方法

(一)解读并超越教材

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设计弹性化方案

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考虑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最后可能会有的结果等。

三、增强课堂掌控

1、少讲不意味着不讲

少讲不意味着不讲,那我们到底该讲些什么,讲多少呢?我们该“讲”的是内容过渡的桥梁,是学生身陷知识困境时的拉一把,是指点迷津。简言之,应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应掌握的,课文上有的,本节课应完成的,又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还不能解决的。“讲多少”呢?我们的“讲”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走出知识的迷宫。在突破难点时,在前后知识的接轨过渡处,在知识繁杂、头绪纷繁处,必须详讲细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绝对放手。

2、新颖不意味着花哨

对于离这个时代有些久远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我们要有主见,不盲从,不走极端,从而在课程改革中更加游刃有余地、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更加胸有成竹地掌控课堂。

四、注重方法指导

1、思维方法的训练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或辩论,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训练探究式思维,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突破一篇文章的教学难点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怎样准确理解问题,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在文中找到与问题对应的信息,怎样组织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整体建构的形成

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也就决定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如果总是零打碎敲那肯定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之上应该引导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进行整体建构。而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材就在这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梳理。它将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四个部分,贯穿在教材的一到五个模块中,而具体的内容也不同,以阅读鉴赏为例,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具体文本之前,让学生明确这种文体的发展概况;在具体解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在解读过后,让学生总结赏析这一文体的具体方法等等。

基于新课改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篇4

一、必须具有新型的知识结构

1、反思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 首先要带着问题, 带着疑问去反思, 这样的话, 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2、全面的知识结构。

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 涉及各种领域。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 英国的英语 (即语文) 教育思想就强调了其“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 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 如不懂外语, 不会使用计算机, 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这些巫待改变。

3、开放的知识结构。

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 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 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 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 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二、观念必须更新

1、关于语文的理念。

长期以来, 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 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 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 这些都没有还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理念是: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 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 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学习内容陈旧, 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 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

三、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1、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 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 艺术上独到之处。

2、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 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3、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 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 培养活的能力, 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 分析文章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4、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 妥帖与否, 而不迷信盲从。

四、学习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

1、强化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和联想。应当“精, 八极, 心游万初”。 (陆机 (文赋) 形象思维是驾着浮想联翩的宇宙飞船去遨游太空的, 这是创造的开始。1.联想的方式: (1) 接近联想, 是因时间或空间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2) 类似联想, 是因性质形态相似而形成的联想。 (3) 对比联想, 是因形态、情境完全对立或相反而形成的联想。2.想象的方式: (1) 再造想象, 是根据他人形象化描绘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新的过程。 (2) 创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绘, 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又分三种:A推测想象, 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现象。B融合想象, 重新融合成全新形象的心理过程.C抒情想象, 是借事物抒发自己情怀的想象。

2、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 灵感思维和潜意识。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六七十年代只承认逻辑思维即科学思维, 研究形象思维等其他各种思维就受到批判。许多人对其它各种思维理解不够, 对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而这些思维形式极富创造性, 属于创造思维。巫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它们。

3、直觉思维, 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 对

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地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 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 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4、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种奇妙的思维状态, 也是心理现象, 或精神状态, 这时思想认识与情感极富于创造性, 表现为激情亢奋, 感觉灵敏, 想象丰富, 佳句纵横, 创造力突然冲出, 难以阻挡。灵感的爆发, 一种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机遇式灵感, 一种是内部积淀意识闪现的遐想式灵感。灵感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性、迷狂性、独创性。许多大作家和科学家都有灵感的爆发, 而产生伟大的创造的经历。

五、思维要兼容并蓄多视觉

现在使用了新的教材, 鼓励学生思考、想象, 学生的各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 都应肯定。可是不少教师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岂能多种答案共存, 如太阳只能是红的, 月亮只能是白的, 怎能说太阳是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这就表现出长期以来的单角度思维、直线思维、轨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 人们的思维在儒家思想的“道”中运行, 在皇权圣旨的方向活动。前几十年, 人们的思维在领导人语录的轨道中运行, 是单一的。如今这种思维还有遗留。如果思维在多线条、多角度情况下, 就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多视觉的目光看, 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下, 其颜色是变化的, 不相同的。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 接着变橙色, 中午是银光耀眼的, 有云雾时, 它或白或灰, 在绿窗内看, 它是绿色的, 在日蚀时又是黑色的……要改变狭隘单一的思维方法,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兼收并蓄。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 去发现和创造。

摘要: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使用新教材, 许多教师仍继续使用应试教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去教学。本文就此方面做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分析。

语文课改研究 篇5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现阶段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客体。本文从高效课堂的概述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新课改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

如今,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全面展开,各科教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努力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所以,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遵循新课改理念的前提下,对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希望以此可以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下面,笔者就对“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这一论题进行几点个人观点的阐述。

一、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充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是“师生问答”的单一、被动教学方式占主流,学生的学习个性得不到张扬,自主性得不到尊重,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应有的生命的活力,学生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意愿。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改进,要立足课堂,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即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从而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本篇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内容为:

1.读一读:詹天佑 要挟 藐视 轻蔑 悬崖峭壁 毅然

勘测 泥浆 隧道 赞叹不已;

2.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3.自主思考:

(1)课文中主要写了发生在詹天佑身上的什么事情?能否分别用一个词概括?

(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3)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詹天佑采取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能用图示说明吗?

(4)读完课文,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后,向老师陈述看法。这样,我就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既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为本节课高效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受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等的影响,不同学生在各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如学习基础、接受水平、心理素质、智力因素、兴趣爱好等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忽视每个学生的差异,那么吃太饱、吃不着的现象就会时时发生,十分不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所以,我们应做到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们就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订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各项能力处于一般或者较低水平的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读懂第五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六题,对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而各项能力处于较高水平的,除了要达到这一学习目标,还要能够用开头提出问题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这样,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做到了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班里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培养

新课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我们除了向学生教授课本上的内容,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除了向学生教授基本的语言知识点,我还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了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我就做到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教师;阅读;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课堂的阅读教学也在同步提高。但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众多的不足和问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在新的课改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用全新的教学思维来教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把知识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进行启迪,教会学生们自我学习的方法。我们要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设置合理高效的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候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的营造,在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铺垫和延伸,这往往就导致了小学阅读语文课堂上主次不分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阅读教学优化、知识整合、技能提高的教学目的被忽视。

其次,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在部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滞后也成为困扰阅读成绩提高的问题所在,阻碍了学生们创新意识的形成。教材内容滞后缺乏更新一方面学生们得到的阅读资源不足,知识面不够开阔,无法大范围接触阅读材料,另一方面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导致学生们固步自封,严重的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再次,阅读课前教师备课缺乏一定针对性。很多小学在阅读课开始前备课不够科学,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依赖课本作为参考写出教案,有的教师之间甚至相互抄袭教案,没有根据当前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进行备课,教案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观察性。

最后,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固然教师重要,但是学习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但是很多老师认识不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们的交流沟通几乎没有。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果也不容乐观。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足功课,深入研究各单元的内在联系,把握好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们的能力及教学规律,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教学环节设计时确保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成效。

第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形成真实教学环境。

要确保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成效,重点为学生们营造利于阅读学习的环境。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一味的教,不关注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的发展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们。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们勇于尝试自己去阅读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利用多种途径寻找答案,然后大家相互交流、沟通,形成真实有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们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同学们会发现蒲公英会利用风等形式将种子传播进行传宗接代。这是很多小学生会生出疑问,蒲公英到底是如火如何利用风进行传宗接代的呢?教师先让学生们自主的思考,然后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见识真真的蒲公英,然后教师再讲解这个问题。这样学生门就会明白蒲公英利用自身种子很轻,成熟后自己有一个“保护伞”,种子会随风传播,进行四处的播种,传宗接代。

第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我们要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创新。在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阅读文章的段落大意、重点段落的分析等,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此外我们适当的进行句子的仿写和词语的扩展练习,促进学生们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形象、生动、丰富、直观,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根据大纲需求进行合理的知识拓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强学生们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们自主的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教学。

第四,不过分依赖教材,适当拓展阅读范围。

当前小学教材内容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局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不能盲目的相信和依赖教材。同时教材又是学生们循序渐进学习和与中学知识过度的必然前提,他的知识具有承接性,所以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又不能抛开教材置之不理。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重视教材而不过度依赖教材,重点在教材新内容开发和资源扩展方面下工夫,注重阅读内容的拓展性和延伸性。

三、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做好该科教学我们要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客观、正确的对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拓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管雪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篇7

一、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从教学内容来看, 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 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 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 接近教学, 接近学生, 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从教学方法来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标准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 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 自主地发现、感悟,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 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意志, 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商, 更要开发学生的情商, 因为情商是学生智商发展的保证, 二者只有相辅才能相成。

(二) 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使师生互尊互爱, 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互助互动的教学方式。

教学本身就包含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因素, 师生你问我答, 我问你答, 切磋研究, 建立一种以创新为乐的师生关系, 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师生一起学习, 一起交流, 一起研究, 一起收获, 一起快乐, 一起成长, 促使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地高效发展。

三、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上课的方式, 不是把学生学习的内容现成地授予学生, 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 由他们发现学习内容, 即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发现, 然后对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 还派人到山东省学习杜郎口中学课改经验、昌乐二中课堂改革经验、兖州一中课堂改革经验、到江苏省学习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我学习后感受颇深, 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开始了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 教师指导学习环节。

教师要提出适合学生的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 指导学生在自学时关注单元学习目标、篇章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文体学习目标等。只有把学习目标给学生讲明白了, 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方向, 才不会走弯路, 甚至走岔路, 走错路。

(二) 温故抽查环节。

教师通过抽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检查学生知识过手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三) 协作学习环节。

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互学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得出结论。

(四) 引导解难环节。

此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就本堂课引导学生解难。引导既是画龙更是点睛, 是内容过渡的桥梁, 是学生身陷知识困境时的拉一把, 是指点迷津, 是及时的点拨。所以, 教师要合理安排“引导”的量度、质度。

(五) 小结提高环节。

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在小结时既要注重回顾系统基础知识的梳理,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 回顾整理环节。

此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本堂课结束后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它包括对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等进行回顾整理。我认为, 有两件事学生需要马上做, 一是用红笔对自己在自主学习或组内互学中的某些学习问题得出的错误答案或不当结论作出纠正, 二是对自己没有分解到的学习问题的结论或答案进行归纳和整理, 共享全班同学在班内互动互学交流发言中对问题研究的答案和成果, 最终尽可能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并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加以保存, 以备将来复习之用。

(七) 拓展深化环节。

拓展深化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 拓展先要立足文本, 注重拓展的内容, 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

在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关键词应为“协作探究、巧引促学、分组为形、协作为神、过手为魂”。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大课堂变小课堂的问题, 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授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 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11.

[2]中学教育心理学, 2008.

[3]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 2004.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浅析 篇8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语文是一门积累型的学科。新课改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即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结合大量的课外习题为教学理念构成。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不重视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口号和空谈。比如,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以教学参考后面的答案为唯一的答案,完全按照阅读材料的习题设计,设计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回答方面完全按照课本的要求。这种传统的阅读课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泯灭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往往通过阅读只学习了课外练习所要求学习的知识。而学生自主阅读所带来新的知识的掌握往往缺失。随着新课改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阅读课教学理念上不仅仅只追求所谓的教参问题,而是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价值观为载体,采用多元式的问题解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阅读,依据兴趣来学习,同时结合课本知识,采用集中问答的形式,传授课本习题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在掌握课本所要求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主动阅读的能力,还能调动他们在阅读中发现其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多元阅读的环境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树立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要有新的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自主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原则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有活力。新课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层次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这种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在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提前把学生分为若干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学生制订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了自身的优缺点。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各自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消除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从而树立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自主性的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较为固定。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自主性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能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教学目标的学习、研究、探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索相关知识,有效地激励了学生为达标而积极思考、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同时,新课改下的开放性教学目标为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不受到任何限制,自我才能够得到真正发挥。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传统教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新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采用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上还不是特别成熟,自我学习的意识淡薄,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性和好奇心较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多给学生创造如“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等教学氛围,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设施,旁征博引,运用直观性的教学,设计出悬念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分析相关的反馈和评价。因为及时性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考查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并为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课堂中、课外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可以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也会逐渐加深。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科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的激发,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密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气氛越发浓厚。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伴随着新课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析,全面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貌。

语文课改研究 篇9

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由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弊端已逐渐消失。一方面, 新课改更新了教师对教学语言的传统观念, 并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语言改变为现在的引导式, 将单向式改变为对话式, 将否定式改为鼓励式[1]; 另一方面, 观念上的更新消除了过去课堂上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 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同等地位,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发挥自身语言素质能力的机会, 使学生得到个性、自主、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目前, 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语言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效果, 并已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努力将教学方式朝新课改方向靠近。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1. 课堂导入语

正如俗语“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语对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能否在课堂最初被教学内容所吸引, 能否从教学语言中获得启迪, 都与导入语息息相关。因此, 教师只有运用好导入语, 才能吸引学生注意, 继而主动走进语文的世界, 给语文课堂以良好的开端。

譬如在教授《日月潭》这一课时, 教师首先备好相关图片, 然后在课堂上这样导入: “我们都知道水里并没有月亮, 但是, 偏偏有个湖泊就叫作日月潭, 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接着,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日月潭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 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当看到图片的时候, 学生先是被美丽的日月潭风景所吸引, 接着很快就发现了湖中央有座小岛, 他们就这个发现进行讨论, 得出由于湖泊被这个小岛分成了两半, 一半像圆圆的太阳, 一半像弯弯的月亮才被称作日月潭的结论。教师: “没错, 日月潭之所以叫日月潭, 正是由于这个独特的外观, 不过, 日月潭可不仅仅是因为独特的外形才出名的,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日月潭更多的魅力吧! ”在教师的导入下, 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2. 课堂提示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提示语就如同黑暗中一盏微小却必不可少的明灯, 它能指引学生冲破黑暗, 迎向光明, 使其拥有继续前进的动力[2]。通过运用好提示语, 教师可以将课堂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能始终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譬如在教授《井底之蛙》这一课时, 教师这样提示: “同学们, 青蛙在井底生活得十分舒适, 并且拥有整个井底, 那么当它在向海龟提议分享井底快乐的时候, 它抱的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当听完海龟对大海的描述之后, 青蛙又该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讨论了一会, 答道: “青蛙虽然拥有整个井底, 但每日所见所闻从没有过一丝改变, 而海龟对大海的描述使青蛙意识到世界的宽广远不止一口井底, 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大与见识的浅薄, 这便是青蛙惭愧的原因。”

3. 课堂结束语

结束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虽然显得并不重要, 但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譬如在教授完《井底之蛙》这一课时, 教师可作这样的小结: “从课文的结尾, 我们已经知道青蛙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以及世界的宽广, 那么之后, 它会选择留在井底还是离开井底呢? 在离开井底之后, 它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同学们, 请你们展开想象, 续写这个故事。”教师一旦说完, 学生的思想便立即展开翅膀飞翔起来。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既不符合现代教学的需求, 也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为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 克服语言教学中表达不清、语意含糊等现象, 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从而使学生能从教学语言中产生共鸣, 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并培养出良好的语文素质, 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佟晓博.新课标视野下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J].学周刊, 2013 (36) :139.

语文课改研究 篇10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泼化。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应当具有轻松且活泼的教学氛围,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安排, 利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 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情景创设者。在有效的情景中, 小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动力更为充足。学生越主动, 课堂氛围就越活跃, 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第二, 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理解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情景的创设, 可以快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小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热情, 就能高效地与学习内容进行互动, 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文字的意义。在过去的教学中, 许多小学生因为死板的教学模式而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枯燥且无趣的学科。在情景教学法被提倡的今天,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能够得到端正, 可以更加全面地去理解语文学习内容。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 利用生活资源, 应用情景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资源去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形象性, 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在设计教学情景时, 教师要选择与小学生生活相近的教育资源, 将教学专业性与情景创设的艺术性结合起来, 给小学生打造魅力课堂,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简单的学习之地, 更应当是学生享受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在情景中实现积累, 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讲解《阳光》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室的窗帘都拉上, 灯关上, 给小学生创设一个神秘的情景。教师提出“这时候, 你们最需要什么?”, 小学生会说出“灯、电视、零食”等多种事物, 当小学生说出“阳光”时, 教师提问“阳光在哪里?”这样的问题, 引导小学生去寻找阳光。当小学生拉开窗帘, 他们发现阳光, 以此来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 让小学生将更多的关注放在阳光上, 突出教学主题。

(二) 利用音乐资源, 应用情景教学法

音乐, 是小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将音乐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创新。用音乐去渲染语文课堂的氛围, 给小学生带去视觉、听觉上的震撼, 能够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音乐作品是情感作品, 用音乐去创设小学语文学习情景, 能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与课文以及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讲解《夏夜多美》时, 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夏夜之美, 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播放一段静谧的轻音乐, 同时展示几张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图片, 让小学生在欣赏图片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在这样的情景中, 小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语言。

(三) 利用教学语言, 应用情景教学法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也不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除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语言, 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利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实施教学, 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师用不同的语气去陈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够促使不同课堂情景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好奇、快乐、悲伤等不同语气, 展示不同风格课文的情节,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时, 教师可以用着急又困惑的语气去读“可是, 瓶子里的水不多, 瓶口又小, 乌鸦喝不着水, 怎么办呢?”, 调动小学生的情感, 让小学生也跟着一起着急起来。这样, 真实的教学情景自然而然地形成, 小学生也能够融入到课文学习活动中去。

(四) 利用现代技术, 应用情景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全面普及, 给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许多便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也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新鲜感。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形象性与丰富性, 能够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比如在讲解《称象》时, 为了让小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称象的过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称象的视频, 让小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了解称象的步骤, 降低语文阅读学习的难度。动画情景的创设, 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能够让语文课堂达到小学生的心理期待。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也符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利用情景教学法实施教学, 会让小学生更快乐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应当灵活应用各类教学手段, 重视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将情景教学方法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黄忠.把笼中之鸟放飞天空——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0) .

[2]乔芊.灵动的体验, 活力的课堂——让体验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J].语文世界 (教师之窗) , 2011 (05) .

上一篇: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下一篇:民族卫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