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形态

2024-07-03

设计形态(精选十篇)

设计形态 篇1

摘要:书籍形态设计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装帧观念。在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秩序之美、隐喻表达、本土文化、趣味性、色彩、工艺之美等表现手段, 才能够创作出性格鲜明的作品, 充分展示图书的文化内涵和设计魅力。将神态有机地融入到书籍的形态之中, 大大提升了书籍的品位与内涵。

关键词:书籍,形态设计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2号》, 电子工业出版社

(2) 吴勇《吴勇平面设计》, 吉林美术出版社

产品基础形态设计心得 篇2

产品基础形态设计其实是一项理论与实践高度一体化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设计原理与设计理念,也锻炼了我们的基础形态的绘制能力还有关于材质的了解,以便我们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整体感觉不是很到位,在绘画的基础上面还有些欠缺,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加强绘画基础,只有绘画基础加强了才能够画出更好的作品,表现力上也会更强,通过第一阶段的形态表达练习,让我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学到更多的经验与设计灵感,临摹可以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这门课程虽然已经上完但是我人生的课程还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临摹一些别人的作品,以便获得更多的经验。

审美形态分析,通过产品形态对比,指出已有产品的优点与缺点。这门课程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我们生活中使用产品的优点,从中学习它的设计经验。

产品形态创新练习让我们对已有的产品缺点进行改进做出更好的产品,让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不再犯错。这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也开发我们大脑的创新性思维,使我们思考的更多更全面。

产品形态设计练习,这是最后阶段的练习也是证明我们的实力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创新性的思考与练习做出更好的产品,为我们以后打下了工作基础,在实践操作中也更加的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我最后阶段设计的一些产品大多都算是自己想象的不过我自己感觉大有欠缺,有些产品只是孤立思考它的外表形态,没有多加思考它的实用性以及是否方便等关键性要素,还需要多

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形式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81-0214-01

当今低碳建筑时代需要对建筑的物质环境系统和能量系统进行的更为严格控制,以实现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消极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建筑已习惯依赖设备技术对建筑空间物理环境进行控制,以满足人们空间使用行为时的需要。在当代,这种技术思路的惯性会让我们过分信赖节能与低碳技术的运用,并可能忽视了从建筑的空间手段上进行积极的尝试。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手段和方法进行重新审视。

1建筑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属性

1.1创新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的气候适应性

气候与地域的自然差异对人类的建筑影响巨大。在传统建筑中,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建筑的形态与空间对自然条件表现出精明的适应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对各种设备技术的依赖削弱了在建筑空间上的气候适应的主动思考。在现代建筑中,空间与形式常常作为其区别于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来理解。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与传统建筑中由于结构技术的局限而相对孤立的封闭空间形成对比,体现为空间的流动性与多元化的属性,并表现为截然不同的空间形式。然而,建筑中气候适应的问题并没有改变。地域性气候的恒常属性,提醒我们在空间设计上需要继承性地理解建筑传统中的智慧,并以创新方式发展地域性现代建筑。

1.2关注建筑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

在传统建筑中不同地域的气候问题,产生不同的气候适应性空间设计。以我国南方湿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为例,同是围院式的进深布局,却表现了与北方典型“四合院”不同的空间尺度特征。由于夏热冬暖,多雨潮湿,岭南传统民居从整体空间布局到单体建筑空间均注重如何防热与通风。建筑群落上呈现紧凑的梳式布局,通过空间组织实现遮阳通风。庭院收窄的空间尺度主要关注“防热”,结合贯通建筑纵向进深的“冷巷”,形成了独特的应对湿热气候的“空间系统”——“庭院”与“冷巷”纵横有序,点面结合,很好地改善了民居的“微气候”环境。

从建筑物理角度,湿热地区通风强调“穿堂风”,即空气对流有利于湿热空气的流动和人体舒适性感受。而实际上,不能单纯从通风要求上进行布局,需同时考虑防热问题。紧凑的群体布局有利于建筑防热,通过群体空间的组织关系,有效导入外环境的气流,并通过建筑群体内部的微环境,综合解决建筑通风和防热问题:在夏季弱风环境下,建筑的门廊、冷巷作为外部气流进入导风口,并在建筑阴影中被冷却下来;而庭院由于相对开阳,空气会被加热,温度差使得门廊和冷巷中的凉空气向庭院流动。当存在外部强气流时,风从冷巷贯入、气流速度相对较大;而庭院空气由于空间相对围闭而静止,空气压力差使得庭院空气向冷巷流动。建筑空间布局在防热的同时,形成空间的阴凉气流和采光环境。在一些晚期的发展的建筑类型如西关大屋等建筑中,还出现加了顶盖的庭院处理方式,通过顶棚的竖向侧面开敞或灵活开启天窗。在加强建筑防热效果的同时,组织竖向的气流,实现了狭小环境下的通风效果。

2建筑空间从“形式管理”向“能量管理”的转化

2.1空间“能量管理”是对“形式管理”的提升

建筑的内在使用方式和人的活动,决定着创造以人的“舒适”为目标的内环境的能量交换秩序。例如办公建筑与居住建筑的能量交换模式必然有分别。当代建造的各种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体现了与建筑结构和构造关系更为密切的系统关系,这种整体关系的技术路线发展的目标,存在构成具有“自然生命”特性的建筑“结构体”的可能。

以往,建筑设计中关注物质环境的构建——涉及行为空间形态,结构、设备等物质性要素的相互关系与组织。建筑的物质系统的核心是人类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系统可相对独立于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存在。在这里,建筑空间可以理解为“形式管理”问题:意味着对满足基本机能要求下的界面、结构、设备等形式问题的协调与组织问题。

低碳时代,要求建筑与城市建设采取新的态度,建筑在主动应对环境影响的同时,精明而节制地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建筑的物质系统与能量系统必须同时被强调,而设计的重点也转向以“能量管理”为核心的建筑系统建构——通过对能量系统的控制并与建筑空间形态的良好结合来实现建筑学发展的新的提升。

2.2当代设计技术的可能性推动空间“能量管理”

当代非规则形态的设计美学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与技术需求。多元化背景影响下,建筑数字技术发展以及现代几何学指导下的非规则空间形态建造成为了建筑美学焦点,而形式的需要重新确定出发点。建筑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能量交换和各种物理环境进行模拟,对城市设计、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进行控制,已取得优化的建筑内在结构和外部形体。并根据建筑形态特征,运用相关能量控制技术及技术构造,合理地根据朝向、日照,风向等综合因素,確定在建筑的细节造型和采用遮阳、光电板、及复合生态技术的具体措施。

数码技术下的参数设计,通过能量交换的分析,确定建筑表现形态的变化的内在规律。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通过基本结构单元和系统的分析,确定建筑的整体技术性能。材料除了物质性的外观属性外,还同时包含相应的建筑热工性能、流体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及声学性能等,可以在当代技术要求下,对构成空间的材料运用进行精确的模拟,以取得人体感官的全方位的舒适性。

3构形理论在空间形态设计上的应用意义

3.1构形理论的形态学创新思维

人类工程技术的发展的历史,便是人类思考和理解自然规律,创造工具和方法的过程。长期以来,艺术家、哲学家、数学家、自然学家、物理学家和信息学家们,梦想揭开事物万千现象的形态结构奥妙,寻找背后具有普遍价值的主宰自然形态的程序和神秘法则。人工环境的物质形态规律的探索过程,也是人类创造生存环境、回应自然秩序的理解和实践过程。

近年,“构形理论”的提出,则是被认为将形态研究的深度真正触及到世界万物构成规律,并将对当代的建筑学和城市研究带来重大的启示。构形理论结合了几何学、进化论、自组织论和多层级视角,加入到形态科学的漫长探索中来。1995年以来,阿德里安·铂简(Adrian Bejan)提出了一个简单、富有逻辑而有效的方法,为机器设计的效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准确的分析,设计出机器的完美结构,这便是“构形法”。构形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几何学的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完美的流体传递工程实行合理地配置;设计出合理结构,使得其在时空、层级和构造上的阻碍得到最佳的分配:由小到大,用几何学的方式对缺陷进行最佳配置。

3.2构形理论的应用对建筑学的启示

切能量系统,无论有无生命,似乎都遵循一条由时间造就的优化几何法则。运用构形法可以对自然万物的构成作出解释,也可以对自然系统进行模拟。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作为一个能耗体,其对能量交换的控制,以及内部能量流动的控制,必然成为建筑设计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筑空间及其构成结构看作一个整体的能量体,相应的能量效能控制,可运用构形理论密切进行优化。

构形理论的启示是,完善的工程学系统与自然界优美的形式一样,来源于对能量要素的影响。将其纳入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内容与方法中,作为对一直以来的几何学性质的美学原则的补充是必要的。

4结束语

低碳时代的建筑发展,必然会体现为全新的美学价值,我们也看到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发生。本文结合当代科学观念的发展,提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显然,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的现象都会表象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只有放在人类发展最为迫切的困境上才能辨析。

参考文献

[1]林宪德.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风土与外壳节能设计[D].泛亚热带地区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华南及香港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产品形态简约设计之初探 篇4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和设计史, 设计之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约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旧石器时代远古的人们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以便打造出具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时, 设计便已悄然产生了。不过, 此时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制造出来的工具相对简单l只是那时的人们还意识不到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包含设计;随着人类的发展步入到蒸汽时代, 生产技术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人类的生产活动才渐渐有了设计意识, 但是那时设计出来的产品形态大多繁琐乏味, 缺少美感;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除了注重物质生活中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外, 越来越重视产品带给他们精神方面的享受, 要求产品形态应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也不免雍容繁杂, 所以人们要求在使用产品时能够有更多的方便和快捷, 也不乏在心理上有更多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 那么, 产品形态设计就需要走简约设计之路。

一、简约设计理念的由来

简约设计理念来源于世界建筑史上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的基本哲学是功能主义和简约原则的混合, 这股浪潮植根于20世纪初英国的威廉·拉斯金倡导的“师承自然, 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 而不是盲目地抄袭旧有的样式;忠实于材料本身的特点, 反映材料的真实质感”等设计思想。拉斯金为建筑和产品设计提出的若干准则, 成为后来“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他的设计思想对后来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设计以功能为中心和目标;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反对装饰, 强调空间的自由布局。“现代主义运动”的设计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设计理念既有继承, 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对比性。“现代主义”的设计目的更加明确, 设计形式更加简约。同时代的奥地利现代主义建筑家阿道夫·卢斯提出了“装饰即罪恶”的口号, 后来, 密斯·凡德罗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提出了著名的“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和理论, 他强调设计应注重功能, 采用简洁的形式进行表现。密斯·凡德罗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的设计, 为目前流行的简约设计风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少即是多”的具体含义即在“简单中见丰富, 纯粹中见典雅”, 据其设计出来的产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流行时尚, 又可见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风格。

二、产品形态简约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1. 何为产品形态简约设计

产品形态是产品为了实现一定功能目的所采取的结构方式, 是具备特定功能的实体形态, 其中包括产品的结构形态、材料、色彩、表面处理及装饰等各种形式要素。

简约, 依据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理论, 其含义应该是“简单中见丰富, 纯粹中见典雅”。可见, 简约设计并不等于简单设计, 它的体现是在简单设计的创意中, 融入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意。简约的风格融入在产品形态中, 它依附于产品形态而存在, 产品形态成为简约风格能够体现的载体。那么, 产品形态简约设计就是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产品的某种功能目的, 运用“简单中见丰富, 纯粹中见典雅”的设计手法将产品的各种形式要素进行简洁整体地组合, 使产品的形态更加具有概括性和表现性, 使产品看起来简单, 而实际上内涵丰富。

当代工业产品时社会和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形态应具有现代艺术特征, 应该迎合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欣赏眼光, 因此, 简约明快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那么, 产品形态简约设计风格应该是设计师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审视自己的设计作品是否简洁美观。但是, 对“简约设计”还要有“度”的把握, 即“过犹不及”, 过于简单的设计作品显得冷漠刻板、单调乏味。

2. 产品形态简约设计的特征

在产品形态设计中, 形态的简约设计也遵循传统的美学特征及规律, 但是, 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因为, 今天的社会, 随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现代简约设计风格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理念。

(1) 简约设计的产品形态更具有吸引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们对简洁的物体更容易感知、认识和接受, 那么, 人们对具有简洁的形态总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 更易于人们记忆和形容。以下是两种不同设计风格的座椅, 图1是注重装饰的欧式古典座椅, 图2是以简约设计风格为主的现代座椅。从二者的对比来看, 图2座椅的形态更容易被人们记忆和形容。

在这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 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但是也不乏纷繁复杂, 人们对简单的生活方式也愈加向往, 那么, 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 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快捷的可以说就是简约设计的产品, 它们在人们生活中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这种吸引力并没有刻意地强迫人们去追求简约设计风格, 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然。这里的吸引力包含产品具有的美感, 只有具有美感的产品才具有吸引力。再复杂的产品, 只要运用简约设计手法, 也能体现出美感。比如, 下图所示的汽车算是比较复杂的产品, 正因为设计师采用了简约设计手法, 使汽车体现出非凡的美感和吸引力。

(2) 简约设计的产品形态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产品形态简约设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设计师对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等造型要素综合运用的体现, 是科学、技术和美学的高度结合。这里所说的时代特征的具体内容有现代感、科技感、数码感、时尚感、未来感、另类感等。当今的产品形态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正是科技的功劳, 它使产品的生产和工艺条件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设计师灵感的发挥开创了广阔的天地。从产品形态的发展趋势看, 产品形态越来越向简约设计的方向发展, 例如, 图4中从过去的电话机发展到现在的移动电话, 具有鲜明的时代对比性, 越来越时尚, 越来越具有科技含量, 即产品的形态变得更为轻便简洁, 生产工艺更为精密细致, 功能更为高效周全。

(3) 简约设计的产品形态更具有整体统一性

当我们观察一件产品时,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该产品的整体轮廓, 然后才具体到细节。在产品形态中, 细节是组成整体形态的首要条件, 没有细节也就不可能产生出整体统一的视觉形态。从美学特征上讲, 产品形态的简约设计正是注重了产品细部在美学原则指导下达到有机的统一。一件产品的细部是否处理得简洁、恰当, 决定了产品形态能否形成一个具有整体特征的统一体, 能否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吸引力。例如图5所示的吸尘器虽然它的机构沿袭了传统形式, 但通过设计师整体的现代简约设计手法, 删除了一些多余的部件, 使产品形态更为简洁整体统一, 个性突出, 散发出现代气息。

产品形态简约设计的整体统一性不仅体现在产品自身形态上, 还体现在产品与其他物品及使用环境方面。例如图片6奇声家庭影院, 该组产品强调了形态的整体性, 同时又考虑到了各个产品之间的协调统一性。

(4) 简约设计的产品形态蕴含着多元化

产品形态设计是否体现多元化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当今社会的科技水平正是为产品的简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以, 产品设计越来越简约化正是人心所向,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产品形态应是当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体现。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形态设计时, 运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塑造多元的产品形态, 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设计师对科技因素的理性思考和对艺术形态的倾情追求。所以, 简约化设计的产品体现微电子化和高科技化。产品形态的简约设计利用微电子技术和高科技将产品复杂的外观和多样的功能转化为可供使用者理解、识别、接受的, 并具有高科技美感的外观形象。

有人说:简约是有与无的艺术。笔者认为, 正是当今时代的微电子技术和高科技使产品形态设计证实了这一观点, 因为微电子技术和高科技使产品内部结构尺寸微型化、集成化, 为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拓宽了自由度, 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形态精简而又不乏内涵丰富, 那么, “有”与“无”的区别就是省去了多余的, 在外观上减少技术操作的复杂性, 而实际上蕴含着多样的功能。如图7所示的掌上电脑形象地展现了简约设计的产品蕴含着多元化。

(5) 简约设计的产品形态体现绿色化

产品绿色化设计是全社会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理想, 是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绿色化设计遵循的原则就是三“RE”原则, 即Reduce (减少) 、Reuse (回收) 、Recycling (再生) 。这一原则可称为“资源再生设计原则”, 也可简称为“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的“物尽其能”三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那么, 产品形态的简约设计正是遵循了绿色设计的原则, 即简约设计“少即是多”的理念正是绿色设计所提倡的“少量化”、“合理地选择并管理产品所使用的材料”之设计观点;简约设计的产品避免了形态构件的复杂和冗余, 尽量减少无谓的材料消耗。

产品形态的简约设计风格也体现了绿色设计所提倡的可拆卸性设计, 因为简约设计的产品结构部件较少, 使用者操作起来方面快捷, 因而, 简洁的产品形态更利于人们对产品进行拆卸处理。

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是绿色设计更深层次的内容, 它实际上包含两方面, 即再利用和资源再生, 是对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 那么简约设计的产品也必然具备这种特性, 否则就违背了简约设计的理念。简约设计的产品不仅有简洁的外观, 而且有简洁的内部结构部件, 这为产品的可回收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产品的材料、零部件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并且在回收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最小。

三、结语

有人认为, 人对简洁的形态具有倾向性是生来俱有的, 是一种天性。那么, 产品设计发展到今天, 人们对简约设计的产品的青睐和向往是不可抑制的。因为“视觉形象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 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 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像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简约设计的产品形态虽外观简洁, 但蕴含丰富的想像性、创造性、敏锐性, 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产品形态简约设计潮流的兴起, 不仅是人们对简约设计形态的偏爱使然, 而且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 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所以, 简约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是实现当今时代所大力提倡产品绿色设计的有效措施, 它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美感和轻松愉悦感, 而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除了注重物质生活中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外, 还越来越重视产品带给他们在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产品形态的简约设计恰好满足人们的这种意愿, 并且设计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简约的产品形态并不等于简单, 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想像性、创造性和敏锐性。本文观点认为, 新时代的产品形态简约设计风格具有的新的形式特征和理念, 即简约设计的产品形态更具有吸引力、时代特征、整体统一性, 并蕴含多元化, 体现绿色化, 总之, 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而且使人们的生活简单化。

关键词:产品形态,简约设计,时代特征,多元化,绿色化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篇5

内蒙古乌海市第六中学

刘琴(章节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学科 地理 授课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上学期 预计课时 2 本案为其中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选用教材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入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然后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加以展开,分别探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中,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了解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只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够。地质构造是学生完全陌生的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另外,教材内容较抽象,涉及面广,而且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图型分析涉及区域知识,对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难度较大,但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学生求知欲应该比较强,积极性应该比较高。

教学方法选择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等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有多媒体设备,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及视频资料和学案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

地质构造

火山、地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与表现形式。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投影图片,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2.通过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难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投影出不同地表形态的景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感受千姿百态的地形的同时,再投影另一幅双塔山图片引导学生解决疑惑。欣赏图片,感受地形的千姿百态。设问 这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阅读教材并思考、完成学案列表。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投影

提问学生,完善答案。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过渡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之下,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千姿百态。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带着疑问学习板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壳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地壳运动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

基本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积极思考,了解观点,并完成学案。过渡

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下面我们来研究探讨一下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仔细观察示意图 设问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性质有何不同?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结论

六大板块性质不同,有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之分。学生明确板块性质不同。投影

六大板块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探究思考问题。

思考: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分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决问题,并提出分析方法。过渡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那么一个大陆板块与一个典型的大洋板块相碰撞呢?

投影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示意图 仔细观察分析,探究答案。过渡

知道了板块碰撞对地形的影响,我们再来看一下板块张裂对地形有哪些影响?请大家继续完成下一组问题的探究

投影

阿拉伯半岛卫星影像图和东非裂谷示意图。探究思考问题: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决问题。投影

牛刀小试:分析地形的成因

积极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学习目标。过渡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在野外却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地貌。(出示图片)

投影

褶皱与断层景观图

仔细观察,了解地质构造 讲述

这些都是地壳运动过程中留下来的痕迹,我们就把这种因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结合课本,明确概念。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投影 褶皱形成的动态演示,探究思考问题: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认真观察,探究答案 投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成因。仔细观察示意图,了解地形的变化。归纳

完善学案内容 过渡

了解了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再来看断层。

投影

断层示意图及地堑动态演示图,探究思考问题: 1)什么是断层?

2)断层线两侧岩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3)如果断层线两侧岩石的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4)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地形?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过渡

大家想想,我们研究地质构造,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究竟有没有帮助?

投影

地质构造规律应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地质构造,如何帮助我们找水找矿、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归纳

设问

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缓慢的过程,有没有什么现象能使地表形态瞬间发生改变? 学生积极回答 播放

火山视频资料及地震裂缝图片 观看并思考解决活动问题 板书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结论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小结

总结本节重点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反思

幼儿书籍形态设计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幼儿书籍 幼儿心理 幼儿生理 书籍形态

书籍是幼儿生活中认知世界、了解事物及接受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小孩一、二岁或更早就通过各种方式让宝宝接触到书籍,可以说书籍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对于现在社会上琳琅满目的幼儿书籍,如何选择适合他们并能产生极大兴趣的书,使宝宝能够爱上阅读,这是设计师和家长要深思的问题。经调查发现,造型上形态各异的幼儿书籍通常是孩子关注的焦点。他们对待这种外形奇特的书籍通常是从起初的好奇、探索、发现到后来的静静坐下来翻阅的过程。那么如何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符合年龄的书籍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所在。

1、幼儿书籍的界定

幼儿书籍作为书籍设计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既有与一般书籍设计要求相同的一面,又有因为其独特的阅读对象所决定的特殊的一面。幼儿书籍设计面对着是一个特殊群体一一幼儿,由于他们的年龄幼小、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几乎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均与成人有显著区别,他们的认知发展、审美需求也同成人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在以往书籍设计基础上对幼儿书籍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书籍作为一种纸文化形态具有无穷无尽的表现力,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书籍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形态造型以设计出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幼儿书籍以吸引幼儿阅读。

2、不同阶段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对书籍形态偏爱

书籍,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幼儿成长、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籍可以说是幼儿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学习生活必须接触的事物之一。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不同,对待事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可目前我国很多幼儿书籍为某个年龄段策划出来的幼儿图书未必真正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幼儿书籍时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成长需求,根据这些情况设计适合幼儿成长的书籍。

2.1 1-3岁的幼儿心理、生理特点及对书籍形态偏爱

1-3岁的幼儿对于形态特别敏感,而且特别关注细节。插座电源上的一个小孔、一根头发、地上的一点纸屑等等很多细小的东西都会被他们很轻易的发现并“专心”的研究。可见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以及探索能力。同时这个阶段的幼儿还是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权威幼教机构研究发现,这个阶段的幼儿处于探索阶段,几乎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用手去触摸,更喜欢抠、挖、戳、撕等动作去感知事物。因此备受宝宝和家长喜爱的《奇妙洞洞书》系列就是针对幼儿心理、生理发展这一特点而编辑出版的。这个系列的书每一册都充分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事物特点,来构成一个个为宝宝认知的小故事。“洞洞”是引导孩子发现的奇妙方式,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启蒙。这些好玩的各种形状的洞洞能激发小宝宝用小手戳戳,用小嘴数数,让宝宝与书进行游戏般的互动体验,培养宝宝触觉神经的发育并丰富孩子对数字、字母、动物及各种事物的多方位认知。儿童心智发展与生活能力来源于手的探索与实践,可是这个阶段的宝宝对于手指的支配还不是很自如,因此训练手部的精细动作非常重要。宝宝在抠、挖、戳的过程中,不仅能促进他们的小肌肉群、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还能引发孩子关注细节的能力及探索事物的欲望。当孩子把手伸入洞洞抠挖时,他们能感受到洞洞的形状、感受不同的方位,发展方位知觉。此书不但能让宝宝将手指锻炼得灵活有力,还能激发他们浓浓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尚未建立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处于用“破坏”的方式探知事物的阶段,因此考虑到这些特点,此书的材质选用加厚双层覆膜硬纸板的大圆角边框设计,书籍既不容易破损也有效的保护宝宝的手指不被划伤,可谓很是细心的小细节设计处理。

书籍的内容是以—只调皮的小狐狸为主线,他晚上睡不着,无聊地数星星、瞎烦恼,悄悄跑出去,东瞧瞧,西瞧瞧。瞧见了牛棚里的母牛;瞧见了叶子下睡觉的青蛙;瞧见了池糖里游泳的小鸭;瞧见了树杈上安睡的小鸟……还有一个人没睡觉,他为大家辛勤的守夜呢,它是谁呀,你想不想认识他?书中根据各种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来架构故事,在快乐的游戏中融入了对动物习性的认知,创意奇妙洞洞的书籍造型,充分考虑到这个阶段幼儿对于洞洞的敏感性的特点,使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锻炼了他们的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探知的生理需求。

2.2 4-6岁幼儿心理、生理特点及对书籍形态偏爱

4-6岁的幼儿已经认知很多事物了’开始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一定的阅读简单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开始慢慢的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东西。但是对于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较差,还得依靠大人给予帮助和正面的引导。他们开始可以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疑问就会越来越多。因此这个阶段的幼儿在选择书籍的时候除了考虑书籍形态的多样性之外,书籍的内容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幼儿科普类图书是这个阶段的很多幼儿比较喜爱的类别,再配上新颖的书籍形态,对于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这类书籍在增长知识前提下,还可以培养幼儿读书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阅读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乐乐趣童书系列之揭秘科学就是—本集内容与形式为一体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英国儿童科教图书排行前十名的经典科普系列丛书。此书是用翻翻书的形式,让孩子在书页中进行探索发现,“揭秘”事物内在的奥妙所在。书里精心设计的翻翻页,还有滑动标签、转盘、立体小折页等,不仅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可以提高宝宝的动手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宝宝更为直观的探索科学的奥秘。这是一套可以翻翻三层的科普书,书里精心设计的翻翻页,还有滑动标签、转盘、立体小折页等,不仅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可以提高宝宝的动手能力。用形式改变科普的枯燥,让宝宝从-开始就喜欢!形态就是书籍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书籍才是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

3.2 书籍形态在幼儿书籍中的重要性

一本完整的书籍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色彩、版式、内容、材质、形态等每个因素都会影响书籍的质量以及幼儿的喜爱程度。而在这些因素中,对幼儿最为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是能抓住宝宝眼球让她们有兴趣摸索的要数书籍的形态。书籍形态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激发幼儿的阅读探索欲望,使他们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研读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阅读习惯以及专注力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所以书籍设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恰当的书籍形态来体现书籍的精神内涵。

4、结语

平面形态设计调研报告 篇7

1. 结构到形态——静态到动态

过去的平面设计中已有结构设计的概念, 形态设计的研究是在结构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但形态的概念并不等同于结构的概念。旧有的结构设计多指包装纸盒的结构设计, 而“平面形态设计”则包含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状态设计的全部。结构设计与平面形态设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上。

首先, 涉及范围的静态到动态。结构设计多指包装纸盒的结构设计, 是相对静态的概念;而平面形态设计则涉猎招贴设计、图书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导向设计等等视觉传达的诸多领域,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其次, 设计概念的静态到动态。结构设计所考虑的更侧重于作品的完成状态;而平面形态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完成状态, 还要考虑动态的使用状态。同时, 结构设计的设计对象多为三维的立体;而平面形态设计的设计对象则可以是二维的平面、三维的立体甚至可以以四维空间的方式呈现。

最后, 材料与制作工艺的静态到动态。结构设计主要以纸张为材质、以印刷为实现工艺;平面形态设计因其设计对象多维应用的可能性, 所以其材质可以是木质的、金属的、玻璃的、纤维制品的、合成材料的甚至也可以是电子的, 其制作工艺也可以是染织的、喷绘的、雕刻的、全息影像的等等诸多技术手段。

我们可以看到从结构到形态的变化, 其实质是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它使得设计的范围在扩大、设计的视角在转变、采用的工艺与材料也更加丰富起来。平面形态设计已不再是设计一件产品的附属物, 而是大都直接成为产品本身。因此, 平面形态设计所带来的首先是对于平面设计理念上的转变, 这个转变帮助我们拓展平面设计的范围与内容。

2. 平面形态设计

平面形态设计包含“形”与“态”两方面的含义。“形”一方面指的是为形态设计提供依托的结构实体, 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分——结构设计;另一方面指的是依附于结构实体表层的二维的图形、色彩、文字, 由于依附于结构造型的表面它们会随着结构造型的变化而相应在视觉上产生很大差异, 这里把它归结为平面形态设计的第二个组成部分——造型设计。“态”指的是设计作品所处的动、静状态, 其意在将动态的设计观念融入到形态设计之中, 这也是平面形态设计的另一个着眼点——状态设计。结构设计、造型设计、状态设计三者在运用时相互交错、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它们共同编织成平面形态设计这一有机整体。

2.1结构设计

平面设计中的结构设计多指的是包装结构设计, 其中以纸质制品包装结构设计为主干, 同时兼顾材料因素与功能要求。平面形态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是从包装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为造型设计和状态设计提供了实体的依托。认识的转变使其在包含范围与实现手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可从应用维度范围、使用状态、成品造型角度对其进行理解:

a.按应用的维度范围分为:二维结构、三维结构、四维结构。二维结构, 指的是给人的视觉感受以平面感受为主体的结构类型, 其多应用于招贴设计、图书设计;三维结构, 指的是主要给人以三维立体视觉感受的结构类型, 其典型为包装设计;四维结构, 指的是平面设计在空间中呈现的结构类型, 它的成型是以空间的方式来展现的, 其中以展示设计、导向设计等为典型。

b.按使用状态分为: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静态结构, 是指仅有一种固定呈现形式的结构类型;动态结构, 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呈现形式, 动态可变的结构类型。

c.按成品造型分为:常态结构、异形结构、群组结构。

常态结构, 指外形为基本几何形的结构类型, 包含常见的方形结构、圆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圆柱结构、球体结构等;异形结构, 指外形与基本几何形不同的结构类型;群组结构, 指各种造型的结构在组合使用时呈现的结构类型, 多应用于产品的组合和展示, 按照其组合方式可分为:集中式群组结构、线式群组结构、辐射式群组结构、组团式群组结构、网格式群组结构等。

2.2造型设计

这里的造型设计指的是对结构设计的造型和二维范围内图形、图像造型进行的设计。结构设计为平面形态设计提供了物质依托, 造型设计则为结构实体穿上了漂亮的衣裳。从平面图阶段到应用实现阶段, 再到使用阶段, 设计作品相应的经历了由静到动的变化, 以这种变化来分析和理解设计也正是平面形态设计的特性, 由此我们可将造型设计分为“静态阶段”与“动态阶段”两个层次。

a.静态阶段指二维图形图像、结构造型所处的影响因素相对静止不变的阶段, 这个阶段中观察视角与视觉感受是相对固定、单一的。通常平面图阶段与作品完成阶段 (未使用状态下) 都属于静态阶段, 此阶段的视觉效果是动态阶段呈现效果的基础, 较之也相对易于控制。当进入作品完成阶段时, 要将设计的图像应用于结构的表面, 此时便需要将结构和结构造型的因素加入考虑的范畴, 原本单纯的一个面现在可能就会变需要从三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 像透视、光影、明暗、遮挡等三维因素就需要考虑了。

b.动态阶段指二维的图形图像、结构造型在经过静态阶段之后, 影响因素处于动态多变的阶段。动态阶段的视觉效果有效控制的难度来源于作品本身使用时的变化因素和作品应用环境因素的影响。动态阶段中的形态设计作品其结构大多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现状态, 如何使结构上的图形图像能够与结构造型的各状态相适应?再如何能够由此给使用的过程带来趣味?类似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另一方面, 我们需要注意到同一件作品在展厅的展示效果和运用于户外环境所呈现的效果是不同的, 光线、背景立面、观察距离等等都会对其视觉感受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在对将作品应用于何种环境何种维度, 也需要设计者做出相应的预期以便对最终传达的信息有所控制。

2.3状态设计

状态设计是平面形态设计的一条主线, 也是重新认识平面设计的全新视角, 将状态设计的因素引入到平面形态设计中来, 以多视角、多层次审视设计的整个过程, 会使我们逐步看清设计的本质。它首先带来的是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这是转变认识的核心所在, 也是我们更深入理解设计的通道。平面形态设计的组成

马斯洛的需求论对关怀设计的启示

徐小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关怀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设计中的关怀就是对人性的尊重。马斯洛发展起来的需求层次论包括: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几种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产品设计的原动力。因此, 本文就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五个方面来探讨人性化关怀在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关怀设计;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等越来越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门艺术, 尽管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与市场消费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对人类精神需求的关注却从来没有被减弱。

美国设计家普罗斯曾经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 然而, 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人性化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字典上也有相应的解释:“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 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和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等等, 这是设计对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 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是对人性的尊重。”

20世纪40年代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发展起来的需求层次论, 将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因此, 本文就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五个方面来探讨人性化关怀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对生存的需求, 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最原始、最显著的一种需要。人们借助设计来弥补所不能够达到的目的, 比如:洗衣机的产生是用来解放人们的双手, 节省时间;电脑的产生使人们的工作更加有效率等等。因此, 生理需求是设计的最初动力, 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

人性化设计满足生理需求不仅局限在健全的人身上, 更要考虑一些老人、幼儿和残疾人的需要。在国外的城市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导向牌设计的高度适中, 考虑到小孩子不识字, 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根据导向牌的形状找到相应的部门求助, 比如:部分——结构设计、造型设计、状态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共同支撑起平面形态设计的躯体。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设计中也都包含状态设计的因素, 以静动关系作为研究主线可将状态设计划分为完成状态与使用状态两部分。

a.完成状态是平面设计作品被实现完成及之前各阶段状态的统称。它既包含设计品实现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的固定的状态, 又包含对设计完成实现起制约作用的动态影响因素。

从作品本身的角度对形态的结构、造型两方面因素进行思考以解决其静态下的视觉传达问题, 传统平面设计往往以这一阶段作为设计的终结, 而实际上完成状态本身却是由多方面的内容有机组成, 当我们以动态的观点对其实现过程 (构思——设计制作——印刷实现——发布) 加以审视时会发现影响因素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多样的影响因素使得设计的整个过程都处于微妙的变化之中, 这给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带来了很大难度, 如若单以静止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及其实现, 想要得到预期的视觉效果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 正是设计过程中的这些变化因素又给设计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只要合理的控制它们就能为我们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也只有将动态的观点融入到设计过程之中, 才会使我们更系统和更全面地把握设计。

b.使用状态指作品在经过实现完成生成实体后, 实际运用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及特性。对于具有多种呈现方式的形态结构, 首警察局就用了警察的剪影来表现让人一目了然, 每到一处公共场所, 不仅设有盲道提供最基本的指引功能, 还尽量提高盲人的自主能力, 很多指示牌和自动售票机都设有盲文, 方便他们的出行。人文关怀的设计不一定要很宏大, 但却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 传达了社会对每一个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第二层次需求, 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 就会考虑安全问题。通过设计来解决安全问题需要针对两种人群:第一种是普通人, 第二种是老人、小孩儿、病人和残疾人。

比如美国于1995年制定的儿童安全保护法规定:所有小于1.75英寸或者44.45毫米的球类产品, 由于容易因误食而导致窒息, 因此禁止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特别规定依照儿童食道尺寸而量身定做的咽食管, 用以测量儿童玩具的大小。如玩具通过该工具, 则不适合三岁以下的儿童使用。

日本是老年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用设计的手段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势在必行。由于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开始衰退, 一些日常的基本活动受到限制, 必须对一些老年人经常使用的设施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比如说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场所设置扶手、室内设计夜灯、卫生间马桶和洗手盆的设置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设计也时刻考虑到残疾人的安全问题, 在日本的大街上盲道随处可见, 当遇到施工需要把路面破坏的情况时, 工人们通常会将破坏的盲道接上一段拐弯的新盲道, 提醒盲人朋友们这里有施工请绕行。

当然, 设计也为正常人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吃饭或者去酒吧时遇到了偷窃事件, 于是英国犯罪科学研究院同伦敦学院一起历时三年的项目, 目的在于研究一种在酒吧、饭店等公共场所书包被偷窃的装置, 名为Grippa防止偷窃挂钩, 每一个桌子下面都有一个挂钩, 以方便人们放置随身物品, 这个项目于2008年夏天分别在英国伦敦和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酒吧里面投入使用。

因此, 设计的安全关怀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类使用者身上, 设计的安全性是经过一系列深入的市场调研, 对潜先需要从其自身的角度对使用状态进行考察。如:形态该如何更充分地表现主题内容?形态结构与形态造型 (结构的外形、二维的图形文字编排) 如何更好地相互协调与突显?如何实现形态结构、造型变换的可能性、合理性、趣味性等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我们当然知道, 事物可能会独立的存在于观念之中, 但是在现实中却不是孤立的, 它会受到来自周边环境的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如光线、投影、背景立面、观察距离、观察角度以及气候因素等等, 诸因素都会对作品的视觉感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当到达到一定程度时, 它们对整个作品的视觉传达的影响力有时是绝对的。

3. 结语

艺术与设计的理论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技术的革新、新事物的涌现驱动着艺术与设计范畴的拓展。视觉传达概念的出现深化了原有平面设计的二维设计意识, 它帮助我们剖开了设计的表面视觉形式, 清晰地看到了设计的实质。视觉传达以“信息的传递与识别”为根本, 这个概念的浮出是平面设计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认识出发平面形态设计被相应的提出, 其目的是将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状态设计系统化的展现, 同时也是平面设计的变化在设计教育中得以落实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试图从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分析中梳理出平面设计的新变化, 进而对平面设计中的结构、造型、状态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希望以此来理清自己在新变化下对平面形态设计的思路, 以便更系统地应用于平面设计教学。

茶壶设计的艺术形态分析 篇8

茶壶的艺术形态与它的制造工艺是分不开的, 因此, 可以说工艺茶壶的制造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艺, 需要经过复杂繁琐的过程。无论是从选料还是设计, 直到后来的烧制, 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十分严格,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茶壶的效用。工艺茶壶造型各异, 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其特点在于通过自身独特优美的艺术形态反映出制造者的思想内涵, 同时也真实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传统茶壶的功能很简单, 仅仅是用来泡茶, 对于茶壶的要求也因泡茶的需求加以规范, 茶壶仅仅是泡茶的器具, 对喝茶起着辅助作用。而工艺茶壶的功用则更多的是观赏价值, 而且大大超过其实用价值。工艺茶壶独特的艺术特征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认可, 许多喜爱茶壶的人都成为了茶壶收藏者, 他们希望可以收集到各种形态, 别具一格的茶壶式样, 从中感受茶壶的审美价值。

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茶壶的制作历史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由于我国民族众多, 地域辽阔, 各个地方对茶壶的制造都各具特色, 对茶壶也融入了各地的民俗特色, 不同艺术形态的茶壶也成为了不同文化的代表特色, 从茶壶的艺术形态中便能够了解其地域特色, 可以说, 茶壶也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壶制造业发展已有千年, 其材制包括了金、银、铜、句号等金属制品, 除此之外也有泥胎上的点金镶玉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壶, 无论是从实用性还是观赏性来说, 都是首屈一指的。紫砂壶工艺精湛, 因此其价值往往不输黄金, 紫砂壶属于拓器类, 不上釉。不仅不渗水, 而且透气性好。能够将茶香保存得更久。因此种种好处, 紫砂壶成为壶中精品, 备受喝茶者的喜爱。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 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 茶壶本身用得越久, 壶身色泽越有光泽, 所以如果家中有紫砂壶, 可以视为传家之宝。可见紫砂壶价值不菲。虽然工艺茶壶更多的功用是用来欣赏, 但它仍具备茶壶的基础造型, 此外, 在茶壶的制造过程中, 人们也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融入到茶壶中来, 比如社会生活中关于真善美的事物以及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现象等等, 这些丰富的题材使茶壶的观赏价值越来越高。目前茶壶的造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以古老传说为题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历史上有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 其中既包括了许多神话故事, 也有许多神兽神灵的形象, 这些内容共同形成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例如, 龙是中国人最崇拜的神灵, 自古以来, 龙的形态万千, 关于龙的传说也丰富多彩, 龙成为艺术形态中运用最多的造型, 龙也是富贵吉祥的象征, 因此在茶壶的造型发展过程中, 龙的形态也成为一个运用极为广泛的造型, 这种造型的运用提升了茶壶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赋于了茶壶富贵祥和的寓意。一条卧龙盘踞在壶盖上, 周身呈古铜色, 龙在壶身上翻腾, 偶尔露出龙爪龙身, 整个茶壶色泽鲜明, 胎质细腻, 彰显出威严的富贵之气。还有一种茶壶称为“龙头壶”, 这种茶壶的造型为龙头从壶盖上的云层中探出, 倒水时, 壶盖上的龙头会向前伸出, 龙舌也随之吐出, 将龙王管水展现得惟妙惟肖。这种茶壶也被称壶中之骄子, 是工艺茶壶中极珍贵的代表。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藏龙卧虎”, 其中既有龙也有虎, 造壶专家也将这一成语巧妙地融入到茶壶的制作中, 使中国的古老传说与茶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给人气势磅礴的感觉。这种茶壶粗略一看只见一只猛虎侧卧于壶上, 却见不到龙的影子, 但是当你打开壶盖时, 就会发现原来龙正藏在壶盖内, 这也形象地展现了“藏龙”的含义。这也充分地体现了造壶专家的智慧艺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却在这小小的茶壶中展露无遗, 不得不说, 茶壶的艺术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 造型变化万千,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茶壶的艺术观赏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2 象形茶壶

在现代工艺茶壶中, 象形茶壶的数量是最多的, 因为其包含的艺术形态是最为广泛的。这类茶壶主要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创作依据, 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便于理解, 使茶壶造型更为自然精巧。象形茶壶是通过在茶壶上绘制丰富多样的动物、植物形象, 使茶壶的造型充满趣味, 以丰富茶壶的艺术特色, 这不仅是对自然界最真实的再现与热爱, 更反映了人民勤劳朴实和心灵手巧的特性。象型茶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神龟壶”和“青蛙壶”, 这是以动物为造型的茶壶。整个茶壶看上去是一只神龟、一只青蛙, 但实际上却是用来喝茶的茶壶, 茶壶造型充满动物的灵性, 生动形象, 给茶壶赋予了灵趣的自然属性。茶壶中还有一些以植物作为造型的, 例如“松梅竹茶壶”, 这种茶壶身上绘制的是松树的树根, 而壶嘴和壶盖却画的是嫩竹, 壶盖上是一枝梅花。茶壶将三种植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相互衫托, 传达出一种高雅清丽的艺术气息。此外, 还有一种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茶壶“南瓜壶”, 这种茶壶的茶身是南瓜形状, 每一瓣都十分饱满均匀, 壶身和壶把儿都用瓜身穿搭而成, 瓜叶将壶身和壶把儿处遮住, 形态十分可爱, 虽然是人工制成, 却毫无痕迹。对于用这些茶壶喝茶之人来说, 无疑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如此丰富多样的茶壶造型, 自然让人爱不释手, 难怪有如此多的收藏者喜爱收藏茶壶, 如此精美的茶壶让他们无法抗拒。

3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茶壶

中国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56 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习惯, 因此, 茶壶制造也将这一创意融入到设计中来, 通过融入中国民族的传统特色, 展现了形态各异的茶壶造型。这些茶壶不仅形态各异, 而且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族特色。例如新疆的茶壶中有许多细颈圆肚的造型, 流露出浓浓的伊斯兰风情, 尤其是其中用金丝镶于茶壶身上, 给人以神秘的色彩, 仿佛使人进入到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再比如黄河流域的茶壶与西北边陲的茶壶也各有各的形态, 充分展现了不同的民族情调,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审美体验。茶壶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态, 充分地展现了我国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4 茶壶与传统书画的融合

在茶壶制作工艺中, 与传统书画的融合是极具东方特色的创意之举。这种艺术之间的融合也将茶壶的艺术形态表现得更具诗意。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久远, 从古至今, 有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对后世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几千年的发展使我国的书画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将这种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形式融入茶壶之中, 不仅使茶壶艺术更加精湛, 也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书画艺术的伟大成就。书画与茶壶的融合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例如将书画中的“梅兰竹菊”刻在茶壶上, 将青山绿水描绘在茶壶上, 再配以篆字金文, 茶壶整体看上去极具东方特色, 给人以清新自然的审美体验。再比如将一只大雁刻于茶壶, 另一面书有一首山水诗作, 这样的文画相融合的构思, 使人们在欣赏茶壶时产生无限遐想, 如同在画中一样, 感觉不仅仅只是一个茶壶, 而更像是一种形神相融的诗画作品。由此也可以知晓, 历代文人雅士对茶壶都爱不释手, 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寄于茶壶之中, 使茶壶成为喻世抒情之物, 既展现了书画大家的人生观, 也将茶壶的艺术魅力表露无遗。从古至今, 由书画大师和陶艺大师共同打造的形态各异的茶壶, 虽量小却容大, 茶壶也成为了抒情品茗的代表。

5 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茶壶

茶壶的造型各异, 艺术形态丰富, 这也是茶壶爱好者对其钟爱有加的主要原因所在。茶壶除了丰富多变的造型外, 体积的变化也能够使其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据了解, 北京城里可供实用的最大茶壶直径有一米左右, 如果在茶壶里放满水, 一个人都不足以搬动, 可以想象其壮观。而在浙江湖洲, 最小的微石雕壶又如一枚五分硬币大小, 人们可以轻易地至于手中, 极易掌握, 精致不已。这茶壶体积之小也算十分罕见了。但更让人惊奇的是, 如此小的茶壶身上还刻有《茶经》一部, 可见此茶壶设计制作之人工艺是如何精湛。两种茶壶体积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工艺造型各有所不同, 但却可以发现, 两种茶壶都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形态, 这种极具特色的工艺茶壶, 其艺术形态确实令人叫绝。

工艺茶壶作为一种极具艺术形态的工艺品, 在它的设计世界里, 花鸟鱼虫、山水诗画, 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无所无有。茶壶虽小, 却包容着大千世界。茶壶设计制造者们将无限的想象力融入到茶壶中, 将无数的奇思妙想浸润在茶壶之上, 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奇的茶壶作品, 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也使人们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 陶冶了情操。

综上所述, 茶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从茶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可以看出, 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相信茶壶的设计与发展并不会结束, 茶壶更新更多的艺术形态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中得以发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雨苍、李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徐秀堂.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3]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

[4]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浅谈纸盒外部形态的设计 篇9

同样的道理, 纸盒作为是一个有着空间体积关系的物体, 点、线、面当然也是其构建的基本元素。为了能对纸盒的外在形态进行更好的、更有系统的研究, 就需要从点、线、面等方面进行切入。所以, 在这个阶段的课程中主要是让学生研究在三维的空间中如何将纸盒中的点、线、面要素在空间中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合起来, 从而探索纸盒的各种可能产生的外部造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点、线、面相互间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或者扭曲到旋转等等的手段来创造新鲜的纸盒形态, 它们相互间的每一次变化都会给我们在探索纸盒的外在形态提供一些更有规律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单个物体的点、线、面变化

首先需要找出基本物体形态中的点、线、面在什么位置?有多少个点、多少条线、多少个面?彼此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在空间中是什么样交接的?例如正方体拥有八个点、六个面、十二天线所组成, 每四条线形成一个面, 每个面大小一致, 同时确保每个面的边线与其他面的边线相互重叠, 由此而构建原则所形成的物体才能称之为正方体。

在进行外形调整的时候, 要果断打破点线面的常态, 要学会打破固定的思维, 改变它们的形状、位置、大小。例如正方体的某个顶点在常人眼中只是一个细微圆点而已, 如果我们强化这个圆点的大小, 将其扩散放大到一定的尺度, 又或者我们将这个圆点替换为方点, 那么此时我们再去观察此时的正方体, 就会发现是一个全新的形态了, 这时候就产生了新的造型。简单的说, 空间构建中点存在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可长可短, 可方可圆, 不应只受制于很多约定俗成的想法。在研究纸盒造型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轻易的将圆点转化为方形点、螺旋形点、多边形点;将点的大小由1毫米改为1厘米、10厘米甚至更大;将点的位置往上偏移一点、向下偏移一点、向左偏移一点、向左偏移一点等等。同样的道理, 线可以不是直线, 一旦将其变化为弧形、曲线、射线;面也可以转化各种类型的曲面、波纹面、斜切面等等。

在三维的空间中, 当构建物体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 被有意识的改变时其自身整体的造型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 而且这样变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基本了解物体点线面的构造之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一个点到多个点, 一根线多根线, 一个面到多个面分别进行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要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 按照相对严谨的研究方式来进行。

2. 多个物体间的组合变化

组合变化不是说简单的将正方体加上球体所形成了所谓的组合, 组合并不是意味着只能在物体间进行叠加或者相加, 只能对物体进行一加一的实验。组合意味着将所选择的的物体进行有机的融合, 所谓有机融合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 产生某种特定的视觉效果, 能呈现出特殊的外部形态。这不是简单利用叠加手法所能形成的, 还需要利用相互的切割、镂空等手段。

同时组合时除了可以采用二个相同的物体进行组合, 也可以采用三个、四个甚至多个相同物体的组合, 此外还可以对不同物体进行组合。理论上不会于对数量的要求, 可以是多个物体间的组合变化。

二、纸盒造型变化的基本审美原则

造型的形态千变万化, 数量层出不穷。任何细小的变动都会产生新的视觉形态, 每个人对于形态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当然,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本来就没有美丑之分, 关键看待这样的形态。但是从纸盒的造型来说就需要和艺术有所分别, 毕竟纸盒的造型设计是服务于大众的, 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 所以要兼顾到多数人的审美观点。因此, 我们需要在构建立体造型的时候保持传统的美学观念, 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最基本的符合商业操作的衡量标准。

1. 比例

比例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 是指纸盒高矮胖瘦的比例应该按照某一种关系来确定。一般来说在, 会先确定纸盒造型的整体高度, 然后根据整体尺寸进行黄金比例的分割, 得到一系列的比例尺寸, 最后将这种尺寸运用造型的其它部位上去。在保持自由浪漫的天马行空的设计构思之后, 再将其尺度控制在黄金分割比例的基础下, 会使得造型本身更有说服力, 看上去更严谨、更科学。

2. 对比关系

对比是指在纸盒造型设计时应该存在冲突, 有冲突才有焦点, 有焦点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针对纸盒造型来谈对比涉及到很多:虚实的对比、大小的对比、方向对比、疏密对比等都属于其中。纸盒造型中镂空部分与盒体整体之间所形成的的虚实对比;局部夸大的尺寸与纤细盒体所形成的的大小对比;盒体自身凹凸起伏不同所产生的方向对比;充满的折痕的线条与简洁的边缘之间的疏密对比, 通过这样的对比关系能使得纸盒在造型设计时更加生动、灵活, 能让人通过在对比中寻找视觉的新鲜感。

3. 节奏

节奏就是一种强调有规律、有周期的美学观点。在课程的练习中是指纸盒造型的线条、块面在相互穿插时需要兼顾彼此间的大小、长短。美妙的音符按照高低长短形成特有的节奏, 组建成美妙的歌曲, 有好事者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音符图解成大小粗细不同的线段, 然后将其排列在一个平面之上, 发现其组成的图像依然很美。这样一种由时间和听觉所产生的的音乐元素被转化为一种凝结成瞬间的平面图像, 二者相互的联系纽带就是大家都具有相同的节奏, 由此可见美妙的节奏能给我们带来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愉悦。

刍议工程机械产品形态设计 篇10

1 工程机械产品形态分析

工程机械产品大体可分类为挖掘机械、运输机械、工业车辆、工程起重机、道路机械及市政建设机械等。

1.1 工程机械产品的发展

工程机械产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为工程机械产品的出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发展契机。蒸汽机技术的成熟、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以及大量新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制造大型机械的技术基础;世界工程机械制造业就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伴随着用户消费意识的逐步成熟, 行业发展的特征开始转变为内部的自我调整。生产逐步集中, 行业巨头开始出现, 竞争加剧, 竞争重点多样化等等 (消费意识的提高和大众市场的终结) , 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数量的巨大需求直接导致了工程机械制造业第二次大发展, 世界工程机械制造业在不断变动中逐步走向成熟。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到今天, 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企业很难拥有绝对领先于对手的先进技术, 因而也就无法单凭技术进行成功的销售。因此, 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决定工程机械产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2 工程机械产品形态分析

(1) 基本形态分析。以挖掘机为图例的工程机械基本形分析, 基本形如:前窗框、机械臂、车灯, 配重部分、驾驶室底部发动机盖顶视图, 外轮廓保留了传统驾驶室和机械手臂的基本特征形态。通过大倒角手法, 使驾驶室看起来更加人性化, 消除了人们对于机械的恐惧。

(2) 线形分析。挖掘机线条以直线为主, 从而烘托了静穆、稳重、庄严、冷静的产品性格, 现代的挖掘机同时也加入了比较活泼的曲线, 而形成静中有动、直中有曲的形式美。

(3) 色彩分析。外观色彩设计不仅要追求美观大方, 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而且还要与产品的使用环境、人的心理感觉谐调。如果色彩设计不当, 不但不能充分发挥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效果, 甚至还会造成人的视觉疲劳, 分散操作者注意力, 降低工效, 造成事故。

(4) 材质分析。如果产品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 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可以使产品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质美学不能机械的视为材质本身固定不变的审美价值, 而是人在应用和加工材质过程中的变化的、流动的审美价值。

2 工程机械产品形态设计要点

2.1 充分的产品战略研究

我国工程机械设计存在的普遍的问题表现在模仿设计, 由于受到缺少对原有设计背景的领会、设计文化的了解以及受到企业文化的差异、制造工艺水平差距等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为规避知识产权问题而只能选择部分模仿的限制, 最终使得这样的形态设计很难获得成功。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又会不自觉的选择另一种风格的产品进行模仿的“尝试”, 如此循环往复, 使企业有限的设计资源损失殆尽。因此,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进行市场和用户研究, 寻找市场可能出现的产品机会, 变被动跟进为主动引导, 为创造突破性的高价值工程机械产品做准备。

2.2 明确的设计指导思想

工程机械企业应重视产品外观设计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产品外观设计的延续性会大大加强了产品整体的视觉感染力, 有力地塑造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假如没有一脉相承的设计指导思想, 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明确的产品设计指导思想, 进行产品形态设计方面的长远规划与研究, 塑造能够形成强烈视觉印象的产品形象。

2.3 设计定位分析

以用于市政维护等工程的小型挖掘机为例。开发概念:抓住现有产品的形态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种种不便, 找到设计创新点和突破口, 产品的造型遵循产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造型力求简洁大方, 突出工程机械干练高效的产品特征, 从而适应施工现场恶劣的条件。整个产品的轮廓以曲面为主, 圆润中透着无尽的钢硬, 整个产品应给人很强的整体感;线条简洁流畅, 体现小型挖掘机的力度感和现代感, 力求工程科技与艺术美学的完美结合。在人与人之间, 人与环境之间, 以及人与机器之间达到更进一步的和谐与统一。在产品的维修保养方面, 也有更合理的考虑, 保证机器保养维修更加快捷简便, 以确保产品的工作效率。相信在城市的建设和维护场地上, 一台有着新颖造型的挖掘机是城市的地平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4 工程机械产品的色彩设计

工程机械工业产品所具有的总体色彩感觉, 它可以表现出生动、活泼, 也可以表现出精细、庄重, 还可以表现为冷漠、沉闷或是亲切、明快等。对于操作部件及内饰色彩设计, 注意不要沉闷, 工程机械产品主体色彩应该只有一个主色, 其它色彩为辅助, 起到对比色作用, 这样的主体显得庄重, 也比较和谐。

2.5 注重形式美的原则

(1) 比例与尺度。比例和尺度相辅相成, 良好比例本身常常是根据人或人所使用的空间大小所形成的。正确的尺度感也往往是以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显示出来。单纯考虑造型比例而忽视造型尺度, 会造成尺度失真, 甚至影响人的合理使用。

(2) 对称与均衡。对称能取得较好的视觉平衡, 形成美的秩序, 给人以静态美、条理美。但过于强调或突出对称, 使视觉停留或固定在对称线上, 也会使人产生呆板、单调之感。因此, 在形态设计上要做到对称中有相对变化, 变化中突出对称。如工程机械产品形态设计中正面采用对称形式, 侧面采用均衡形式, 使产品显得和谐而又有变化。

(3) 稳定与轻巧。稳定的基本条件是物体重心必须在物体支撑面以内, 且重心越低, 越靠近支撑面的中心部位, 其稳定性越好。

(4) 奏与韵律。在现代工业中, 由于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要求, 使得产品具有一种有规律的循环和连续, 而产生节奏和韵律感。在工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中, 可通过线、体、色、质感来创造节奏和韵律感。节奏和韵律在工程机械产品上的驾驶车窗排列、车身装饰带在工程机械产品上的整体造型设计、配重外包裹件等的装饰上得到广泛应用。

3 结语

总之, 本论文在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上分析了工程机械产品形态设计方面所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现代工程机械产品形态设计的规律及其设计要领, 以引起工程机械产业管理人员与产品设计人员对工程机械产品形态设计的足够重视。

摘要:工程机械产品的形态设计是运用艺术的手法科学地表现工程机械产品的功能、材料、工艺和结构等特点, 是工程机械产业中的重要环节。论文阐述了对工程机械产品的发展及形态进行了概述, 并从功能、人机、美学等角度来归纳总结工程机械产品的形态设计要点。

关键词:工程机械,产品形态,形态设计

参考文献

[1]李亚军, 苏恒.工业设计思维的开发[J].装饰, 2004, 12:16.

[2]尹继瑶.现代工程机械的八大技术进步[J].建筑机械化, 2004, 11:8.

上一篇: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下一篇:太重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