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冠心

2024-05-24

糖尿病冠心(精选十篇)

糖尿病冠心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96例,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冠心病患者52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4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组(SA+T2DM)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组(UAP+T2DM组)24例。对照组为临床症状不典型,经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冠脉选影等检查证实无心肌缺血者20例健康人,经检查无糖尿病。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1.2.1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根据《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2)胸痛发作时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 mV,或T波倒置≥0.2 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3)心肌损伤标志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4)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血管病变。

1.2.2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劳力负荷增加时,胸痛持续数分钟,且发作的频度、诱因、疼痛的部位、性质等在1~3个月内无改变。运动试验阳性,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症状消失,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血管病变。

1.2.3 排除标准

血小板计数>450×109/L或<100×109/L;近1周使用传统非甾体抗血小板药及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所有入选对象均无急慢性肝肾功能疾病、肿瘤、感染、风湿、全身免疫性等疾病。各CHD组与对照组除体重指数外,在年龄、性别、吸烟、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方法

1.2.1 一般检查

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吸烟、饮酒、肥胖、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既往病史,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测量身高、体重等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2.2 标本采集和处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6 ml,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于入院后次晨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取2 ml注入置入EDTA抗凝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20℃冷藏。Ps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另取4 ml静脉血EDTA抗凝用于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指标。HbA1c检测采用胶体滤过法,FPG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均值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并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P-选择素(Ps)与空腹血糖(FPG)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SA、UAP及相应合并糖尿病组患者Ps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65,P<0.05),且UAP组患者血清Ps水平均高于相应SA组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的SA和UAP组其空腹血糖FP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的SA与UAP组FPG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且UAP+T2DM组FPG显著高于SA+T2DM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相应SA组比较,△P=0.031,#P=0.012,▲P=0.002

2.2 P-选择素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SA+T2DM和UAP+T2DM两组Ps与HbA1c和FPG成明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16,P=0.041;r=0.341,P=0.037;r=0.347,P=0.032;r=0.384,P=0.020),而对照组与SA及UAP组的Ps水平与血糖指标之间不相关。见表3。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腔径狭小阻塞或痉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严重疾病[3]。近些年,细胞黏附学说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聚集不仅可造成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以及血管内皮基质间相互黏附而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而且加重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阻塞,血小板释放物质强缩血管物质又引起冠脉痉挛,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P-选择素又称为颗粒膜蛋白,主要贮存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中,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时,细胞表达P-选择素明显增多,P-选择素与配体结合能增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及血小板的黏附。研究证明[4]P-选择素在动脉粥样斑块局部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升高。本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相应的稳定型心绞痛组进行比较,P-选择素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P-选择素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呈递增趋势,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其发生、发展与血小板功能亢进及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有关,与文献报道一致[5,6],由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故监测P-选择素水平,有利于识别患者病情的进展。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对心血管作用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认识发现,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造成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影响细胞黏附功能,而P-选择素主要表达于活化的内皮细胞上,由此推测高血糖与血清P-选择素的含量可能存在关系。其可能的机制为血糖升高,高血糖促进超氧负离子分泌,加强P-选择素的分泌;另外高血糖促进蛋白激酶C的分泌,它可以抑制NO的合成,促进P-选择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冠心病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则较单纯冠心病组又进一步升高,提示血糖升高在血清P-选择素水平增高的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异常活化,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越严重,血小板活化程度越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P-选择素与高血糖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其可能机制为由于持续高血糖,在糖基化终产物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皮下胶原暴露,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活化,使血清P-选择素水平升高[7]。活化后的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从而引起黏滞度增高,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的发生,促进了病情的发展。因此在冠心病的综合防治中,除加强应用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药物改善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减轻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与糖尿病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高血糖可能促进血小板活化而提高血清P-选择素水平,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可利用测定血清P-选择素来评价病情和预后。

参考文献

[1]Vander Zee PM,BiróE,Ko Y,et al.P-selectin and CD63-exposingplatelet microparticles reflect platelet activation in peripheral arterialdiseas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hem,2006,52(4):657-664.

[2]Cha JK,Jo WS,Shin HC,et al.Increased platelet CD63 and P-selectinexpression persist in atherosclerotic ischemic stroke[J].Platelets,2004,15(1):3-7.

[3]陈建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生理学研究综述[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0):1628-1629.

[4]Carter AM,Anagnostopoulou K,Mansfield MW,et al.Soluble P-selectinlevels,P-selectin polymorphism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ThrombHaemost,2003,1:1718-1723.

[5]周衍菊,张言镇,王洪光,等.可溶性P选择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级中的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62.

[6]屈晓冰,孙振球,陈美娟,等.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8):617-621.

糖尿病冠心 篇2

脑卒中

脑卒中又叫中风或脑血管意外,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它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中风发病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不可预料,实际上同许多疾病一样,中风也有一个明确的各种病理损害不断累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风发生是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遗传以及年龄增长等多

种因素长期作用于脑血管引起的。

预防脑卒中要点:

1、控制血压,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病史,因此,必须经常检查和控制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就应服药控制。

2、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冬天注意保暖。

3、注意克服诱发中风的不良习惯,如脾气暴躁,易于冲动,操劳过度,活动剧烈,睡眠过晚,酗酒等。

4、科学饮食,常食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纤维素食物、豆制品、牛奶,少吃油腻食物、盐、糖,保持大便通畅。

5、警惕中风预兆,如突发短暂的机体麻木、单侧肢体笨拙、言语含糊或表达困难、头痛剧烈、头昏、恶心、全身乏力等异常现象,必须立即去医院诊治。

糖尿病

1、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保持情绪稳定。

2、饮食原则: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良好的饮食控制是一切降糖治疗的基础。

3、可食用纯牛奶,避免应用酸牛奶等含糖量高食品,禁甜食、水果,禁食粥类,尤其是勾兑有芡、面粉的粥;

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振涛

4、三餐定时定量,减少主食量,适当增加蔬菜种类。

5、控制饮食基础上,按时服药,推荐胰岛素疗法,副作用相对较少。

6、学习自我监测快速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了解低血糖的表现,避免低血糖发生;

7、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达标,120/80mmHg;定期复查血脂水平;戒烟、限酒。

8、定期查颈动脉彩超,了解血管状况;查心电图或冠脉造影了解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定期查肾脏彩超,肾功能、尿常规等,了解是否有糖尿病肾损害;定期查眼底,评估是否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高血压

1保持情绪稳定,心情乐观愉快,心平气和,要控制情感,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和激动。

2生活不宜紧张。劳累,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劳动,注意保暖。

3睡前不要太兴奋。激动,避免用脑过度,人睡前可听点音乐,让大脑静下来,睡眠要充足,不开夜车。

4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食,吃少脂。少糖。少盐饮食,每天食盐

5克为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谷物。不偏食。

6宜食芹菜,胡萝卜、荠菜,山揸。香蕉。花生。莲心。淡绿茶。黑木耳。蜂蜜等;不宜食动物油。巧克力。冰淇淋。油炸食品。电烤鸡鸭。浓茶。动物内脏等。戒烟酒。

7衣裤。领带。裤带都不要过紧。弯腰不宜过度,不宜突然改变体位,以防止诱发脑溢血。也不宜玩麻将,看球赛。打游戏机,防止情绪过分激动诱发脑溢血。

8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做到适度、坚持。

9降压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做到长期眼药不中断不要随便服,不能随便进补,必要时须遵医嘱。还要定期检查血压和血脂。

冠心病

1.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少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鱼籽、动物内脏等,多吃鱼、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2.限制食盐摄入,每日10克以下,禁烟、节制饮酒,白酒每日量控制在30ml以内。忌饮咖啡、浓茶等。

3.如果血压高,应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加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130~120mmHg/85~80mmHg)。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振涛

4.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可做适量运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宜。如打太极拳、散步。

5.夜间不宜独居一室。起床前,做到“三个半”:醒后静卧半分钟,床上坐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边半分钟,然后再起床活动,避免因体位突变导致意外。

糖尿病患者如何防治冠心病? 篇3

长期以来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降低血糖为主,但英国的一项大型临床医学研究(UKPDS)结果表明,只片面追求强化降糖治疗虽然可以减少眼底、肾脏等微血管病变,但是并不能显著吔降低心。脑等大血管发生病变的危险性,其原因可能与忽视了对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治疗有关系。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JKPDS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中,第一、第二位分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其次为血压 (主要是舒张压)增高和吸烟。不难看出,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在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异常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与血脂紊乱有共同的病因——胰岛素抵抗 (IR)。怎样判断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呢?最明显的标志即腹型肥胖。

胰岛素抵抗也是代谢综合征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因此后者也叫作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那么代谢综合征是什么呢?代谢综合征是一组集肥胖、高血糖 (包括糖调节受损和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多种代谢危险因子于一身的症候群,它们常常伴随出现。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多表现为甘油三酯(TG)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尽管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在甘油三酯增高的情况下,它的结构发生变化,也会促进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激发一系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变化,产生冠心病。

调节血脂对防治冠心病有什么意义?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调脂药物治疗的里程碑式研究发现,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首要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伴随的冠心病事件(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发现糖尿病患者接受调脂治疗的收益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明显。

除了有效的降低胆固醇外,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有利于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

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病人应在控制好血糖水平的同时进行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调脂治疗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TLC包括合理饮食、减肥、运动和戒烟。合理饮食首先要限制每日总热卡摄入,要多食富含粗纤维食品,要求总脂肪酸的摄入量低于每日总热量的 30%,以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每日总胆固醇摄入量要少于300mg。

药物治疗血脂异常是在 TLC的基础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作为治疗的首要目标,首选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血脂康胶囊等。但如甘油三酯(TG)水平>5.4mm01/L (500mg/dI)时有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和控制血糖水平,首选或在他汀类基础上加用贝特类(如非诺贝特)或烟酸类,尽快将 TG降至安全水平。

如果糖尿病患者已发生了冠心病,无论LDL-C水平如何均应使用他汀类;伴发高TG或HDL-C,应考虑他汀类与贝特类或烟酸合用,以全面纠正血脂异常,减少再发冠脉事件的危险。联合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肝功能异常,以及增加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进展 篇4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4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达到8000多万。目前我国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指南中提出“饮食、教育、运动、药物”为4大基本治疗方案。可以看出饮食教育是治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而且随着目前护理模式的转变,提出了食物交换法的概念,其核心更强调饮食分配的合理性和学习的掌握度。因此本文拟收集近3年国内外关于“食物交换法”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2,3,4]。

1 食物交换法的概念

食物交换法由美国学者提出。主要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等计算全日所需的总能量,然后按照患者的餐次将能量进行分配,此方法便于患者掌握,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食物交换法术中配有插图便于患者理解[5]。目前我国各大医院中使用最多的食物交换表为杨月欣主编的《中国食物交换表2004》。

2 使用方法

食物交换法是根据常用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特点为原则,结合我国常用食物成分表,患者可灵活应用食物交换表格进行食物选择,通过食物交换法,可以实现患者出院的个性化饮食自我管理。在食物交换法中,患者不用单纯理解热量、蛋白质等概念,只需将食物分为六类,然后按照公式计算每日食谱[6]。步骤为:(1)计算出理想体重。(2)根据患者的体重估算总能量。(3)从食物交换框架表中查出总交换份数,分配到各餐食物中。(4)向患者发放秤,用于记录摄入食物的量。

3 食物交换法医院教育形式

医院成立食物交换法小组,由医生、护士、作为主要讲课者。在患者入院期间或患者出院期间进行集体教育或门诊指导。食物交换法的营养部分主要由营养师及外请专家讲授,目的是让患者迅速掌握食物交换法的概念。此外有主治医师对患者讲解如何使用食物交换法选择食物、设计食谱;护士主要负责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每日血糖控制情况。并且在课后向患者发放食物交换法的教育资料,帮助患者认识各种食物所含的热量、蛋白质[7]。

3.1 食物交换法教育内容

(1)医生在讲授食物交换法时,主要考察患者在饮食控制中存在的困难,对了解患者前一次授课时未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下次授课时进行强化,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8]。(2)通过每日上课,掌握患者的食谱和进食情况,主要是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寻找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3)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组织糖尿病患者病友会,互相交流运用食物交换法选择食物的经历。(4)帮助患者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行为,与患者探讨食物交换法控制饮食的技巧和方法。(5)要求患者记录每日3餐的食谱,以及使用食物交换法后的营养数据,主要评价患者每日饮食结构。

3.2 食物交换法干预形式

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进行记录膳食日记。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提供饮食健康知识,健康工具使用方法,就患者关于手册中内容理解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医务工作者给予再次讲解,直到患者充分理解。医务人员在每月末进行一次家庭随访,或者每周通过电话询问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强化巩固相关知识行为[9]。

4 食物交换法的目的

食物交换法的最终目的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症状,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日常饮食中食物交换份法可以控制患者总热量,该法重视了能量平衡以及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研究对23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生长期使用食物交换法的患者,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病[10,11,12]。

5 食物交换法的意义

美国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使用食物交换法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更能合理的选择食物,平衡膳食及能量摄入,维持理想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使患者在饮食中三餐更能分配比例合理。此外食物交换法还具有(1)调整患者饮食,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自由基所引起的器官退行性病变;(2)维护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减少RAS系统的激活,降低血压水平。改善体内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尿酸的排泄。

6 结论

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头号大敌 篇5

是的,每天有许多人因为冠心病失去生命,这些人中有很大的比例是我们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将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也被许多医学专家视为心血管疾病。

有鉴于此,糖尿病治疗的真正目的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降低血糖只是一个手段。作为糖尿病患者,不是把血糖控制好了就达到目的了,在关注血糖的同时,应更多地了解并发症的情况。那么,针对心血管并发症,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首先,必须经常做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检查。由于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患者对疼痛不敏感,很多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感觉轻微憋闷,这使很多患者忽视自己的病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所以不管是否有胸闷、胸疼等症状,都一定要定期做心电图等检查,必要时可能还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

其次,治疗中要尽量避免低血糖。对于冠心病患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加危险,因为低血糖可能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而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选择降糖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尽量选择作用较温和的药物,如糖苷酶抑制剂等。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236例,将其分为A组单纯冠心病组、B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其中A组124例,男68例,女56例,年龄45~89岁,平均(66.84±12.30)岁;B组112例,男60例,女52例,年龄43~86岁,平均(67.23±13.06)岁。

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所有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时及随访期间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糖代谢和脂质代谢指标。随访期间根据自述或病历记载曾发生过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次数及死亡率等情况。

统计学方法:所采集的参数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记数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糖代谢指标比较:两组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糖代谢参数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随访期间,A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生化指标均低于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却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比较:A组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3]。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等生活习惯的改变是目前一致认为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被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4],即在长期的高脂血症的情况下,增高的低密度脂蛋白经过氧化和糖基化,损伤动脉内膜,改变了动脉内膜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使单核细胞对其亲和性增加,迁入内皮下,吞噬脂质变性为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早期的脂肪,逐步进展为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可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等血管,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多见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等缺血缺氧的一类疾病。同时内膜损伤也增加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壁,促使血管平滑肌增生,从而导致动脉硬化,亦可诱发心脑血管病变。因血管硬化、狭窄或阻塞导致的相应脏器供血和需血之间产生矛盾,急剧的心肌缺血缺氧可诱发心绞痛。如缺血缺氧持续存在,心肌缺血坏死,可突发心搏骤停而死亡。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抵抗为基本病因的疾病,临床特点为血糖持续性增高,呈高血糖状态。除可引起糖、脂、蛋白质、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外,在微循环中,可诱导血液中参与凝血机制的糖蛋白因子增多,血液黏滞度增加,诱发促使血小板等凝血因子聚集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参与内皮细胞损伤学说。导致糖尿病中典型的微血管病变。另一方面,持续性的血糖增高状态导致肾小球基膜硬化变厚,肾单位功能丧失,引起肾功能不全。产生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蛋白尿进一步加剧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此外,在高血糖状态下,血红蛋白大量糖基化,其携氧能力降低,导致单位容量和单位时间内心肌氧摄取量降低,激化了心肌需氧和冠脉供血不足的矛盾[5]。从而可发展为多脏器病变。因此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迅速[6]。并不是单纯的两种疾病相加,二者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共同缩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时间[7]。本次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即在糖代谢和脂质代谢指标上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比单纯冠心病组更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高,更具有潜在危险性,值得注意。

综上所述,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病情复杂,疾病进展快,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因此门诊应重视并积极采用相应防治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236例。分成单纯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以下简称A、B两组。随访3年,搜集并记录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随访期间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死亡率。结果:B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糖代谢指标、血脂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各项代谢指标紊乱严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高,门诊应重视并积极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郑奇斌,陈克俭,徐翔,等.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12):1074-1077.

[2]张磊,韩雅玲,荆全民,等.不同状态肾功能与冠心病发病率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1):4-8.

[3]李霖,王硕,康立源.饮食结构与冠心病痰湿证关系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5):1019-1020.

[4]祝善俊,孟素荣.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6):427-428.

[5]韩学杰,沈绍功.探讨血管内皮损伤致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23-25.

[6]周迎生,迟家敏,谭淑君,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1):34.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要点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3月—2012年2月共收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68例, 其中男42例, 女26例;年龄42~78岁, 平均57岁, 均符合糖尿病冠心病诊断标准[3], 其中表现心绞痛22例, 不表现疼痛、仅表现压榨感或紧缩感23例, 症状不典型8例, 缺血性心肌病5例, 心肌梗塞10例 (其中8例表现无痛性) ;68例患者中多合并各种心率失常, 其中病窦综合症3例,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6例, 房颤5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 频发性室性早搏8例, 多源性室性早搏6例。全部病例空腹血糖均升高;住院15~45天, 平均28天。

1.2 结果

8例行PCI治疗, 3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所有病例经有效控制血糖, 对症治疗及针对性个体化精心护理, 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心律失常得到纠正, 心功能提高, 无终点事件发生, 病情好转出院。

2 护理要点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常累及多支, 有别于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因而心肌广泛性缺血及损害, 心功能差, 心肌的损害又易导致各种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又进一步影响心功能导致心力衰竭。且患者血糖、血脂一般较高, 存在诸多危险因素, 对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治疗依从性差, 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4]。针对这种情况, 制定以下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措施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记录患者主要临床症状, 按程序进行护理记录, 进行心电和血压监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感觉迟钝, 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表现为无症状。由于无明显症状, 对病情的发展容易忽略, 导致不可知后果出现, 所以要时刻注意患者呼吸、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 防止意外发生。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并进行血糖、尿量和电解质的监测, 观察水肿情况, 每天进行体重监测, 防止容量超负荷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和水、电解质紊乱。

对于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的患者, 首先要做好健康宣教, 让病人了解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疼痛特点,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自觉症状, 如是否有突然心慌、憋气、咳嗽、气促和心前区疼痛加重等, 告知患者要注意避免诱发心绞痛的各种因素, 如情绪突然变化、用力大便和憋气等, 排便困难者最好给予流质饮食, 必要时给予通便;情绪紧张、烦躁难以入睡时, 适当给予镇静剂。若可疑病人心绞痛发作, 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立即给予迅速止痛, 嘱其卧床休息, 给予吸氧,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24小时心电监护, 动态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查心肌酶谱和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以便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塞, 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水、电解质的失调易引起心率失常, 输液过多过快易加重心脏负荷, 导致心力衰竭, 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发现具有心功能受损的客观指标, 如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血压降低和氧饱和度降低等。

2.2 对无痛性患者的护理

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出现疼痛症状明显减少, 特别是年龄较大、病史较长的患者, 这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导致疼痛敏感程度下降和老年人痛觉反应迟钝有关。要加强预见性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先兆症状。如果患者心前区有不适感、心悸和汗出时, 应按心绞痛发作处理, 立即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并及时做心电图检查监测, 避免漏诊的发生。

2.3 对心肌梗塞的防范护理

有不少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的患者常常表现为无痛性, 症状不典型, 容易漏诊、误诊。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超前的预见性护理意识, 针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史较长的高龄病人, 及时采取心电监护, 若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改变伴有胸闷、心悸者, 要入住冠心病监护室, 注意ST-T段、T波的变化, 有无异常Q波等, 并及时监测血糖, 记录心率、心律、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现病人头晕、出汗、上腹部不适、恶心和呕吐等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时, 要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同时嘱病人严格卧床休息, 并给予氧气吸入。若出现意识障碍、心衰突然加重时, 即使无心前区疼痛, 也应高度怀疑心肌梗塞的发生, 立即做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心肌酶学检查以确诊, 必要时转入CCU病房, 注意生命支持, 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2.4 饮食护理

合理安排饮食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很重要。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质量, 结合冠心病的程度, 算出总热量的标准, 按一定比例分配糖、脂肪、蛋白质和钠盐的摄入量。宜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碳水化合物、低盐、低脂、高蛋白和高纤维的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多食含纤维的食物, 既能保持血糖的平稳性, 又减少了热量的供给, 同时, 因其具有亲水性可使粪便软化, 易于排空, 可预防便秘。同时, 进食时间要与服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时间相配合,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以指导病人进行康复运动, 以利于病情的早日好转。

2.5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短期的住院护理干预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因此, 健康教育对护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付诸实施。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 如多采用集体授课、小组指导及个体交流等。健康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 包括对病人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疾病加重的自我防范知识以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还要讲解饮食治疗、药物治疗方法, 正确的自测血糖方法和足部护理常识等。帮助患者积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以达到控制体重, 增加运动耐量, 戒除烟洒等。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慢性疾病, 发病时间长, 治疗及护理繁琐复杂, 患此类疾病的病人存在诸多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康复和治疗质量[5]。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既要有效控制糖尿病发展, 又要密切观察冠心病的病情变化;既要监测血糖、水和电解质又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注意有无心肌缺血, 必要时还要监测心肌酶学及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 以及时发现心肌梗塞, 使心肌梗塞得到早期干预;高血糖是心血管系统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不利因素, 要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护理, 既强调病人血糖调节和饮食控制, 更强调并做好健康宣教, 利于病人早日康复。通过对此类疾病病人采取综合性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以及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可延缓病情发展, 有效减少了冠心病终点事件的发生, 达到了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华, 赵世光.主译.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06-609.

[2]赵世光主译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87293.

[3]李小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与临床特点[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 3 (2) :9.

[4]董新平.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 8 (6) :846-847.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进行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 按有无糖尿病分为了两组。对照组为34例单纯冠心病患者, 年龄55~82岁, 平均年龄 (65.3±2.6) 岁, 其中男性14例, 女性20例;另外的3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年龄52~81岁, 平均年龄 (62.1±3.2) 岁,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8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相关疾病都不存在于两组患者中;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体重, 年龄以及性别等基本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定期观察并作详细的记录。每天分析对比观察记录减小误差。

通过采集患者静脉血样本进行检测, 采集血液前每组患者均需空腹12 h以上。空腹血糖指标 (GLU) 的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3], 血脂指标总胆固醇 (TC) 和甘油三脂 (TG) 等指标采用酶法检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测定方法为磷钨酸镁法。

1.3 统计方法

数据的录入和逻辑分析对比采用EXCEL, 统计学数据的分析通过将校对数据导入到SPSS19.0软件包完成,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2 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经过仔细观察记录的数据, 发现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在观察组中的发生率要相对高于其在对照组中的发生率, 两组患者对照如下 (见表1) 。

观察组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对照组相比差不多, 而其他指标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对比表如下 (见表2) 。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冠心病与时俱进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但有年轻化的趋势,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糖尿病能使人体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一旦代谢发生紊乱患者就很容易产生高血脂症。冠心病由于高血脂症的发生其危险性会大大提高。因此,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不是两种病单纯的叠加[4], 而是两种疾病相互影响, 对患者的身心带来的伤害更大。但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也由于两种疾病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复杂。研究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能起到参考作用。

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一般会发生升高现象[5]。血液粘稠度的升高会导致心脏排血量下降, 冠状动脉容易缺血。血液循环会由于冠状动脉的缺血而变得缓慢, 这时会出现红细胞聚集现象, 从而患者会发生心绞痛, 病情严重会产生心肌梗死而威胁到患者生命。糖尿病是由于患者的胰腺功能障碍而导致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严重不足, 血糖含量会随之升高[6]。患者的生活质量会由于糖尿病的折磨而大大降低, 一般会多食, 但是人却很消瘦。并且不断加重的糖尿病会造成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 血管细胞也会受到损坏, 凝血机制随之被打乱。冠状动脉的受累支数会越来越多, 同时不断增加的冠状动脉的张力会使得患者动脉硬化。

综上所述, 由于血液稠度的升高,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上会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相互影响会导致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都会显著上升。

摘要:目的 探讨为了给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回顾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1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6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34例为单纯冠心病患者, 设为对照组;另外30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作观察对比, 并测量对比两组的血糖、血脂各项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并且观察组的各项血液检测结果除了少数几个指标也都相对对照组较高。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糖升高比单纯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更为严重, 各项检测指标均会出现异常, 患者的危险性更大。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症状

参考文献

[1]周迎生, 迟家敏, 谭淑君, 等.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1, 17 (1) :34-35.

[2]汪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研究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 :12-13.

[3]张大敏, 田峰, 郭杏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9) :116-117.

[4]周继虎, 池振梅, 程银铸.浅谈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J].当代医学, 2010 (20) :71-72.

[5]Taylor A E, Ebrahim S, Ben-Shlomo Y, et al.Comparison of the association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measures of central adiposity and fat mas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and all-cause mortality:a study using data from 4 UK cohor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0, 91 (3) :547-556.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中, 男48例, 女32例;年龄50岁~76岁 (66.2岁±2.1岁) ;急性心肌梗死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5例, 其余病人有缺血性胸痛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80例病人空腹血糖为 7.4 mmol/L~20.2 mmol/L, 餐后血糖均>11.1 mmol/L。

2 护理

2.1 胸痛护理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病情复杂, 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出现疼痛症状明显减少, 这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心脏疼痛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受损, 疼痛敏感程度下降有关。做好健康宣教, 让病人了解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疼痛特点。若可疑病人心绞痛发作, 立即嘱其卧床休息, 给予吸氧, 舌下含化硝酸酯类药物, 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即刻描记心电图, 24 h动态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查心肌酶谱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以便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低血糖症状观察及护理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是血糖控制达标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严重低血糖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 反复或持续低血糖可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 甚至昏迷、死亡[2], 如病人出现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意识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 应考虑低血糖, 及时测血糖并给予含糖食物或葡萄糖迅速纠正。因此, 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最好应控制在7.0 mmol/L左右, 餐后血糖在8.0 mmol/L左右。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低血糖发生,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监测血糖、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2.3 保留静脉通道及护理

由于反复静脉穿刺、血管硬化、四肢水肿, 大多数病人血管条件差。为保证输液需要, 一定要有预见性地建立并保留静脉通道。本组病人有6例经股静脉置管, 1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 外周置管64例, 同时要注意避免静脉炎、导管堵塞、脱落, 及时换药等。

2.4 药物护理

护士应熟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 包括降糖药、降压药、血管扩张药、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调脂药、强心药, 了解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使用方法和主要副反应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一旦出现副反应, 应立即停药, 及时汇报医生, 检查心电图、监测血糖及电解质, 并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处理。

2.5 饮食指导

合理控制饮食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综合治疗的基本方法。控制总热量摄入, 控制体质量, 合理均衡给予营养物质。原则是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食物, 宜少量多餐, 定时定量, 忌饱食, 如使用胰岛素时, 进餐时间需与药物注射时间相结合。糖类占总热量50%~60%, 膳食中脂肪提供的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 蛋白质提供饮食总热量的15%~20%, 限制食盐量摄入, 每日3 g~5 g, 高血压、冠心病严重者每天控制在2 g左右, 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或奶类、粗谷物, 粗细杂粮交替食用。

同时限制各种腌制食品, 增加钾、钙、镁的摄入, 以含糖量低、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为主, 如黄瓜、西红柿、芹菜等。戒烟、禁酒, 预防便秘。

2.6 运动指导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者坚持长期、适量、有规律的有氧运动, 有助于减轻体质量、改善心肺功能、调节脂肪及糖代谢、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预防骨质疏松, 还能产生降压、稳压的效果。

2.7 心理护理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心理较单种疾病更加复杂, 因此对于这类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更应全面。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习惯和病情选择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预防、治疗、保健护理的各个环节。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病人的心理状态并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关心、体贴病人, 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指导病人饮食, 帮助病人制订起居作息表, 合理体育锻炼, 以转移其消极心境。告知病人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对降糖、改善心肌供血非常重要[3,4]。指导家属参与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3 小结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护理需要有效控制血糖, 严密观察冠心病的病情进展, 监测血糖, 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测量血压, 记录输液量及尿量。在治疗老年性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低血糖、心绞痛, 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组成部分, 特别强调病人的饮食控制, 较好地控制血糖能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对饮食和营养不予足够的重视, 2型糖尿病就不可能得到理想控制。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使病人及家属掌握糖尿病、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技术, 达到预防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82.

[3]刘新, 张烜.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 :219-220.

糖尿病与心肌缺血性冠心病 篇10

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甚至有人认为糖尿病与冠心病是并存的疾病。导致糖尿病并发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原因,以往多倾向于代谢紊乱学说,即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体内脂代谢异常(主要指血清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状动脉系统在内,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一般在50%以上),患者便会因血氧供不应求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肌梗塞或左心衰竭等病症。所以此类糖尿病患者的防治重点应集中在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方面。诚然,调脂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四大“支柱”(扩冠、调脂、抗凝、节能)之一。但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并不具备完整的防治措施,其原因在于有人发现糖尿病引起心肌缺血另有其它途径。

实验观察发现,糖代谢异常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长期的高血糖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葡萄糖结合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而此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加之前述的血脂代谢紊乱造成的心肌血管管腔狭窄,更使得主要起携氧作用的红细胞难以通过,心肌因此得不到足够的血氧供应,就会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此时可以通过化验血来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的浓度,这一浓度与血糖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以反应患者近2~3个月之内的血糖水平,因此这一措施被称为评估糖尿病控制满意度的“金标准”。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至半年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综上所述,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好血糖,从而减少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有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如长期将血液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维持在5%左右,将会大大改善心肌供氧状况,从而减少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负强化激励下一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