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环境

2024-05-26

区域水环境(精选十篇)

区域水环境 篇1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大了区域水环境的压力。除传统的农村生活污染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 、农业生产污染 (化肥过度施用、不合理耕作制度等) 等农村生活与生产技术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农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伴随着城市工业转移, 乡镇企业发展壮大, 大型禽类、畜类养殖场兴建, 新的污染源加剧了水环境质量的恶化, 增加了水质预测的难度。由于水环境质量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关系, 在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水环境的质量变化会对农村区域发展做出响应, 所以基于本期的区域发展要素可以预测出水环境质量的变化。

现有研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偏相关性分析[4]、库兹涅茨曲线[5,6]、系统动力学[7]、投入产出技术[8]等方法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区域多为经济发达的流域与地区[9,10], 例如太湖流域[11,12]、鄱阳湖[5]流域等, 针对农村区域发展与水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虽然神经网络[13,14,15,16,17]在水质预测方面有较多的应用, 包括小波神经网络[18]、BP神经网络[19,20,21,22,23]、多神经网络[24,25]、自组织神经网络[26]等, 但研究重点在神经网络方法应用, 对于区域发展因素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考虑较少。本文根据调研资料与文献资料得到的数据, 从管理视角入手, 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提取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 (超前指标) , 分析超前指标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此基础上引入BP神经网络, 预测农村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建立农村区域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响应模型。

1 区域发展与水环境质量因果关系检验

1.1 数据准备与指标选取

区域发展的要素包括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27]。为揭示区域发展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 (NLMY) [28]来衡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使用农民人均纯收入 (RGDP) 表示区域社会发展;使用乡村人口 (XCRK) 衡量区域人口发展;使用人均水资源量 (RSZY) 衡量区域资源消耗;使用化肥使用量 (HFSY) 衡量环境消耗;使用化学需氧量 (GCOD) 表示水环境质量。为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与准确性, 以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2000-2011年) 。

1.2 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验证时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29]。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时间序列的变量之间应当具备协整性。所以, 在格兰杰检验之前, 首先应该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

1.2.1 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 (ADF) 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有效方法。在单位根检验过程中, ADF对模型设定有3种方式, 本文根据变量二阶差分形式的趋势图进行选择, 滞后阶数的选取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 计算结果见表1。

经二阶差分后, 在10%水平上, 所有变量的ADF值均小于置信水平的临界值, 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 表明差分变量是平稳的。于是, 我们认为上述变量均满足协整条件。

注:c、t、k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Δ 表示二阶差分。

1.2.2 格兰杰检验

格兰杰 (Granger) 和西姆斯 (Sims) 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 其基本思想为:如果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 若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 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 否则称为非格兰杰原因。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区域发展指标同水环境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系。

由表2可知, 在5%显著水平上, RGDP (农民人均纯收入) 不是水环境质量原因的概率为0.335 97 (大于0.05) , 接受原假设, 即RGDP不是水环境质量的原因;NLMY (农林牧渔总产值) 不是水环境质量原因的概率为0.041 57 (小于0.05) , 拒绝原假设, 即NLMY是水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同理可知, RSZY (人均水资源量) 不是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XCRK (乡村人口) 是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2 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 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区域发展要素有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使用量、乡村人口等3项。3项指标是区域水环境质量的超前指标, 反映了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水环境将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水环境提供水资源支持, 并且排放的污染物给水环境带来严峻的生态压力。因此,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会对水环境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①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水资源需求;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

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 乡镇企业排污产生的点源污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在广西农村区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存在过量使用化肥的问题, 并且化肥使用结构不合理:较多使用无机化肥, 有机化肥使用较少。此外, 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也会对水环境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除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面源污染之外, 禽类养殖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未经及时、合理的处理, 伴随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畜禽粪尿排泄量日益增多,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被随意堆放, 造成大量养分流失, 带来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隐患。农业生产产生灌溉的水资源需求, 畜牧业养殖产生牲畜饲养与圈舍清洗的需求, 两种水需求量较大, 会对农村区域的水环境承载力产生较大的压力, 影响农村水环境的质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转移, 乡镇企业的排污已成为农村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城市进行严格的污染控制, 并且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 城市中心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污染企业开始向农村转移,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广西农村的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焦化、冶炼、铸造、玻璃制品、建材、电解铝等高污染、高能耗、低层次落后技术产业领域[30]。这些乡镇企业高度分散在交通便利和土地肥沃的广大农村地区, 大多规模小、管理方式粗放, 环保意识薄弱, 对于工业“三废”等的排放几乎不作处理就全部直接就近排入附近的耕地、农田灌溉河网环境中, 造成企业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遭到极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 高污染乡镇企业的生产过程还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对农村区域水环境的容量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广西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 农村生活废弃物污染形势严峻。由于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 人粪尿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 导致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农村居民区充斥臭味臭气等, 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广西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清洁厕所等极其落后。由于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设备, 更没有污水排放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导致生活垃圾几乎都是露天堆放, 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接排放, 由此导致农村环境尤其是居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水体、土壤和局部空气均遭到严重污染。

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需求压力和水环境污染会对区域水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机理较为复杂, 不会在短时间显现。所以在一定的滞后期内, 水环境经过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 才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响应:即水体的水质理化指标、营养盐指标、生物指标产生变化。例如悬浮物 (SS) 、溶解氧 (DO) 、化学需氧量 (COD) 、生化需氧量 (BOD) 、总氮 (TN) 、总憐 (TP) 、氨氮 (NH3-N) 、叶绿素a (Chla) 等。

3水环境质量响应模型实现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 区域发展同水环境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发展的状况。水环境质量会对农村区域发展做出响应, 所以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水环境质量的变化。

3.1 BP神经网络方法

BP神经网络通常是指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BP算法) 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23]。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构成。当正向传播时, 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每一层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的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得不到预期的输出, 则转入反向传播, 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神经元连接通路返回[31]。

影响河流水质的经济社会因素有很多种, 在进行水环境质量预测时需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到。在广西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 面源污染的比重与危害逐步增大。与点源污染相比, 非点源污染的发生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污染物来源和排放点不固定且具有间歇性, 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BP神经网络是一种与水质模型无关的估计器, 既适用于点源污染也适用于非点源污染, 而且预测精度较高。神经网络还具有的较好的学习能力, 所以在建立水质模拟模型时, 不需要复杂的机理分析、边界与初始假设等过程, 只需对实例数据进行模式对训练即可确立输入输出的映射关系, 建模过程得以简化。

(1) BP神经网络的特点。BP神经网络具有以下特点。①非线性映照能力:神经网络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非线性连续函数。在建模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正是具有高度的非线性;②并行分布处理方式:在神经网络中信息是分布储存和并行处理的, 这使它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很快的处理速度;③ 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神经网络在训练时, 能从输入、输出的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知识, 记忆于网络的权值中, 并具有泛化能力, 即将这组权值应用于一般情形的能力, 神经网络的学习也可以在线进行;④数据融合的能力:神经网络可以同时处理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 因此它可以利用传统的工程技术 (数值运算) 和人工智能技术 (符号处理) ;⑤ 多变量系统: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数目是任意的, 对单变量系统与多变量系统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描述方式, 不必考虑各子系统间的解耦问题。

(2) 样本来源。广西农村区域发展指标的监测数据样本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2000-2009年) ,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 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区域发展因素包括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使用量、乡村人口, 广西农村区域水环境质量的表征指标为COD (化学需氧量) 排放量。各项指标的监测周期为1年, 即监测数据均以年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 并以2000-2009年的数据样本来训练神经网络。

3.2 水质预测响应模型构建

本文选用运用Matlab7.1 神经网络工具箱 (Neural Net-work Toolbox) , 其提供的神经网络设计与仿真GUI, 是进行神经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想工具, 使用该工具箱用户能够方便地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进行神经网络的建模与仿真, 方便进行权值训练, 减少训练程序的工作量, 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1)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BP神经网络的基本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隐含层神经元数目足够多时, BP神经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一个具有有限间断点的非线性函数。根据此特点, 本文建立单隐层BP神经网络。影响因子共有3 项, 因此, 模型输入有3 个变量, 预测对象是2000-2009年的COD排放量, 即输出为1个变量。根据经验, 隐含层选择11个神经元, 选用TANSIG函数作为传递函数。为使网络输出有较大的自由度, 选择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为1, 传递函数为PURELIN。其结构如图1所示。

(2) 网络模型参数确定。当对神经网络进行样本训练时, 网络参数主要包括:输出权值W (k) 、阈值b、显示间隔t、迭代次数d、训练次数m、最大允许误差e、学习率a及动量项η[20]。本文利用LM优化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迭代次数为100次, 当e≤0时网络停止训练;其他参数则选择GUI工具的默认选项, W (k) 、b、a和η由LM算法动态确定。

(3) 网络训练与仿真。利用Matlab的nntool命令打开神经网络GUI,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网络模型的初始化 (Initialize) , 确定权重 (Weight) 。根据输入数据与期望响应进行网络训练, 对神经网络进行4次的模拟反馈训练, 得出期望值与拟合值之间的误差小于0 (见图2) , 因此所建立的方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 结果分析。应用建立好的预测模型对2000-2009年的COD排放量进行拟合, 得到一组预测值 (见表3) 。

与期望值进行对比, 通过分析可知, 最大预测误差为52.676%, 最小预测误差为3.363%, 平均预测误差22.76%。由模型预测出的数值与期望值误差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可见, 预测模型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结语

农村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含经济、社会、水环境等组成要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村人口、化肥使用量。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可知, 关键指标与水环境质量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但因果关系有一定的滞后期, 区域发展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不会在当期显现, 而是会影响下一期的水环境质量。基于区域发展的关键性指标, 可以预测水环境的质量。由水环境质量响应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可知, 预测结果同实际数据误差较小, 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篇2

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回顾】区域环境与发展

具体测试内容: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在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时,最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

A.营造薪炭林B.兴建沼气池C.推广省柴灶D.开发风能、太阳能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3.读中国区域环境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形成该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自然

原因是,为防治该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B处主要环境问题是

试分析其原因: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4.读下图,回答相应问题

(1)该地区植被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主要原因是。

(2)B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巩固练习】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1~5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D.过渡放牧

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渍化)。读图,回答7~8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6.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A.冬季B.秋季

C.春季D.夏季

7.现在发现图中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

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8.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回答8、9题。

8.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A.防风固沙B.吸烟滞尘C.保持水土D.净化空气

9.造纸产业链条()

A.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的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9.图13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示意图”,图14 是“黄土高原某地区各工业部门的投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3 单位(﹪)

图1

4(1)请按因果关系推理,把下列A、B、C、D、E字母填入图13中相应的空格内。

A.粮食需求量增加B.粮食产量下降

C.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过度放牧

(2)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首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人类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原则。

(3)图 14显示出该地区的主导工业是工业。由此判断形成黄土高原新的水土流失的成因是()。

A.轮荒耕作B.兴修厂房C.地下开挖矿井D.露天开矿

10.读塔里木河流域图,回答:(10分)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______补给,其

流量随______的变化而变化。流域内主要的新能源有_______(写一个即可)。

(2)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有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化面积扩大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11.阅读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黄土高原某地影像(右图)

材料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对黄土高原

多年的研究成果

植被的减水减沙

效益

(1)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问题是导致这一生态问题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2)从材料二表中可以得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的关系是:

(3)材料二反映了植被可以()

A.使地表水下渗减少B.使侵蚀增加

C.使含沙量减少D.使径流量大幅度减少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9.共9分

控制人口数量(1分)持续性(1分)

能源(1分)D(1分)

10、每空2分 共10分

(1)天山、昆仑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气温太阳能,风能(2)非地带性

(3)C

11.每空2分,共10分

(1)水土流失植被遭到破坏

(2)呈正相关

(3)C

改善区域投资软环境初探 篇3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人民利益获取方式的变革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没有人的变革,区域经济的变革难以持久。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讲,如果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即使再好的投资环境建立了,也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但另一方面,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再造,用人环境不宽松,缺乏公平和效率观念,不善于为人尽其才创造舞台和机会,人才的积极性也很难发挥出来。第二,眼光短浅、思路狭窄,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投资环境提出的要求认识不足。考虑和处理问题局限在狭隘的地方,设置防区,限制市场准入,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第三,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较差,还没有从“等、靠、要”的隋性思想中解放出来,等上级给项目,等财政给支持,靠银行给贷款,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只要我们树立了开放务实的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我们就能走好进行软环境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步。

2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必须依法行政。

法制社会的政府理当是不折不扣地依法行政。要创建诚信的投资环境首先政府要诚信。必须不断提高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政府公务人员及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使他们知法、学法、用法。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时,应当严守信用,严惩背信。在依法决策和政策实施中,一要保证程序法定化,确保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公开性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性。二要增强透明度。每一项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采取一定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让企业能一目了然。三是发挥咨询机构作用。凡重大决策都要注重听取专家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四要健全反馈机制。将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决策层,使决策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3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改革项目审批制度。

要全面清理行政审批行为,改革审批制,除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继续由政府审批外,其它项目应该取消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而且,必须审批的项目也要由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审批,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改革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象,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各部门单位的横向和纵向协调工作,加强协调,紧密配合,信息交流,各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办公,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4、加强对外宣传,让外商全面准确地了解区域优势产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措施。

利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各种手段和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区域优势产业;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选择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项目,对外发布、宣传。签订有关合作合同时要慎重,签订合同后要严格遵守,要讲信用。招商政策从实际出发,真正发挥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效性。对外商不要盲目引进,要有所选择。注意引资的延伸性和示范效应,一个项目实施得好可能带动源源不断的后续项目和工程。

5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强对投资服务的监督检查。

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诉讼制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定时召开投资政策说明会,增加政策透明度,促进投资政策落实。地方政府应经常听取外商对行政执法情况的反映。成立某些改善投资环境监督检查小组,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

6、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杭嘉湖区域改善水环境调水方案研究 篇4

杭嘉湖区域位于太湖流域东南部,是太湖流域八大水利分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杭嘉湖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污水治理的相对落后,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网,杭嘉湖区域水体水质日益恶化。1990~1995年,杭嘉湖区域Ⅱ、Ⅲ类水体从50%下降到4.9%,Ⅳ类~劣于Ⅴ类水体从50%增加到95.1%。1995年~2000年,Ⅲ类水体从4.9%下降到0,Ⅳ类~劣于Ⅴ类水体从95.1%增加到100%。杭嘉湖区域水质型缺水已成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2]。

为改善太湖及其周边地区水环境,2002年以来,相关水利部门分别实施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及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这些调水工程取得了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2002~2004年3年间“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共通过望虞河引长江水64.6亿m3,其中入太湖30.2亿m3,较大程度缓解了太湖流域本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3];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也存在某些地区因水位被抬高导致污水无法排出而引发水环境恶化加剧、调水试验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与其他水利工程的调度没有实现有机整合等问题。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2004年,嘉兴市利用杭嘉湖南排工程针对杭嘉湖区域进行了放水换水试验,在嘉兴市水文站布设的1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相对于试验前有1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监测选用的4个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最高下降47.8%,氨氮下降87.3%,总磷下降60.3%,总氮下降75.6%,水环境改善效果明显[1];但杭嘉湖放水换水试验并没有从杭嘉湖区域整体进行调度,仅考虑了杭嘉湖南排工程的调度,而没有考虑它与杭嘉湖区域其他水利工程(东导流、环太湖口门及太浦河沿线诸闸)的联合调度,只考虑了杭嘉湖区域的排水而没有将引排水结合起来。由此使受益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虽然调水影响范围内的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但仍有部分河湖的水体不能形成有序流动。

杭嘉湖区域水利工程众多,为解决该地区的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已有的水利工程,通过环太湖口门、太浦河沿线诸闸及东苕溪导流诸闸将太湖及东苕溪导流的好水引入杭嘉湖地区,然后通过杭嘉湖南排工程等排水通道将浑水排出,由此形成水体有序流动,以改善杭嘉湖区域河网水环境。

本文结合扩大“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在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利用杭嘉湖区域环太湖口门、东导流东岸口门及太浦河沿线诸闸将太湖流域好水引入杭嘉湖平原,增加区域水资源量,同时适当开启南排长山闸、南抬头闸及盐关枢纽向杭州湾排水,由此带动水体有序流动,提高自净能力,改善杭嘉湖地区水体的水质。通过对拟定各调水方案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质总体改善程度以及区域水资源调蓄量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综合改善效果较好的调水方案。

2 调水方案分析、拟定

杭嘉湖区域河网纵横、闸坝控制口门众多,可以根据环太湖口门、东苕溪导流诸闸、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杭州湾南排3闸设计区域不同的引排水线路,并可通过太浦闸的闸门开启度及杭嘉湖南排3闸控制水位的变化来控制杭嘉湖区域的引排水程度。杭嘉湖区域改善水环境拟引排水线路见图1。

根据各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杭嘉湖区域环太湖口门及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开闸引水到杭嘉湖区域,东导流沿线诸闸开闸引水或关闭,杭嘉湖南排3闸开闸向杭州湾排水或关闭共4种排列组合进行计算。为便于分析比较及效果验证,将2000年研究区域各闸坝口门的实际运行情况作为背景方案进行计算比较。则共有5个方案进行计算比较,分别为:方案一,2000年杭嘉湖区域水利工程实际运行情况方案(简称2000年实况方案);方案二,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东导流沿线诸闸引水,杭嘉湖南排3闸排水方案(简称东引南排方案);方案三,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引水,东导流诸闸关闭,南排3闸排水方案(简称东关南排方案);方案四,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东导流沿线诸闸引水,杭嘉湖南排3闸关闸方案(简称东引南关方案);方案五,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引水,东导流诸闸关闸,南排3闸关闸(简称东关南关方案)。在方案拟定得到的水量水质联合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杭嘉湖区域水环境改善效果、区域水量调蓄综合最佳的原则选出杭嘉湖区域引水改善水环境的最佳调度方案。

杭嘉湖区域引水改善水环境为区域水资源综合调度,调度方案要在考虑区域防洪、排涝、航运等的基础上满足供水改善水环境的要求。同时,区域调度还要服从流域调度,当旱涝急转、引水调度和洪水调度发生矛盾时要服从太湖流域全局的防洪、排涝总体目标,并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

根据各闸坝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杭嘉湖区域调水方案拟定过程中的一些设想,各相关水利工程的调度方案如下:

2.1 太浦河闸及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调度方案

(1)太浦河闸。

基于确保太湖流域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及太浦河闸所能承受范围内多向杭嘉湖区域引水的原则及太浦闸的实际运行情况,设置太浦河闸闸门开启度为0.5,由此将太浦河闸下泄流量控制在80~200 m3/s向下游供水。

(2)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调度方案。

太浦河沿线诸闸中,芦墟以西完全没有控制,按敞开处理,只能对芦墟以东诸闸进行控制。芦墟以东共有太浦河南岸控制一、二、三、四、五、六及七共7个闸,7闸闸门全开向杭嘉湖区域引水。

2.2 环太湖诸闸调度方案

大钱港闸、罗溇闸、幻溇闸、濮溇闸、吴溇闸、倪家港等闸、太庙港等闸主要负责引太湖水入杭嘉湖平原,环太湖诸闸闸门全开向杭嘉湖区域引水。

2.3 东苕溪导流诸闸开闸引水时调度方案

东导流诸闸包括德清闸、洛舍闸、鲇鱼口闸、菁山闸、吴沈门闸、湖州城南闸。东导流诸闸可视杭嘉湖地区需水和水环境状况向该区域供水,当东苕溪泄洪时,这些闸门关闭以防止洪水进入杭嘉湖平原,但当东苕溪导流洪水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确保大堤及下游湖州市的安全,这些闸门又需要开闸向杭嘉湖地区分洪。其调度方案为:

德清闸:当闸前水位为3.8~6.0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6.0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洛舍闸:当闸前水位为3.8~5.9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9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鲇鱼口闸:当闸前水位为3.8~5.65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65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菁山闸:当闸前水位为3.8~5.5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5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吴沈门闸:当闸前水位为3.8~5.25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25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湖州城南闸:当闸前水位为3.8~5.0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0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2.4 杭嘉湖南排3闸调度方案

南排3闸长山闸、南抬头闸、盐官枢纽可适时开闸排水,预降太湖水位以有利于区域引水,或将引入的太湖水及涝水排入杭州湾,起到引清排浑,搞活水体的作用。其调度方案为:

长山闸、南抬头闸:6月1日~7月15日,当嘉兴水位超过2.7 m时开闸排水;7月16日~翌年5月31日,当嘉兴水位超过2.8 m时开闸排水。

盐官枢纽:4月15日~10月15日,当嘉兴水位超过2.9 m时开闸排水,其他时段关闸。

3 调水方案计算结果分析、比较

应用太湖流域“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对拟定的5个方案(4个调水方案及2000年实况)进行计算,着重从水量、水质计算结果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过程2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边界水量调蓄情况。

杭嘉湖区域可通过其边界的河流及闸坝口门与外界进行水量交换,共包括浙沪边界河流、太浦河沿线诸闸、环湖口门、东苕溪导流诸闸及南排3闸与外界的引排水过程。通过研究边界水量调蓄情况可得知各方案调度下杭嘉湖区域各边界的引排水变化情况,从而为本文所选枯水年调水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如某方案引水量较小而水环境改善效果又较佳,则该方案显然较优,反之亦然。各方案2000年全年杭嘉湖区域边界水量调蓄计算结果及变化过程见表1。

注:正为引水,负为排水。

(2)水质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对于杭嘉湖区域水质计算结果,将从各方案的水质指标平均浓度,水质指标符合相应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断面达标率、时间达标率,水质评价综合指数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总磷(TP)只是太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评价的参考评价指标,缺乏相应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数据,所以没有参加符合水功能区的相关达标率计算;而且各方案的总磷(TP)浓度指标值均远劣于Ⅴ类水,因此总磷(TP)指标也无法参加水质评价的综合指数计算。表中各方案的水质评价综合指数为化学需氧量(COD)与氨氮(NH3-N)2指标的水质综合指数。各方案水质指标总体结果及水质监测断面详细结果见表2。

(3)调水方案选择。

由以上结果可见,2000年实况、东引南关方案及东关南关方案水质各项指标结果相对均较差,其水环境改善效果不甚理想,在杭嘉湖区域改善水环境调水方案的选择中可不予考虑。

相对而言,东引南排方案与东关南排方案水环境改善效果较佳。东引南排方案水质总体上略好于东关南排方案,但其总引、排水量也最大,总引水量、总排水量分别高达81亿m3、61亿m3。在杭嘉湖区域这种河网纵横、经济发达地区实施高引水必将造成高排放、高污染,且容易造成防洪危险。而东关南排方案总体水质虽比东引南排方案稍差,但在水质较差、符合水功能区达标率较低的关键指标氨氮(NH3-N)上好于东引南排方案;而且其总引、排水量分别为66亿m3、57亿m3,总引水量较东引南排方案减少很多。由此不但减少引水量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污染源,降低了区域防洪危险。

因此,基于水环境改善、节水、水污染控制的综合考虑,本文建议杭嘉湖区域在枯水典型年2000年情况下采用东关南排方案进行调水。

4 结 语

杭嘉湖地区近年来水质型缺水严重,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嘉湖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为解决杭嘉湖地区的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已有水利工程从水质相对较好的南太湖及东苕溪导流进行调水,并适当开启杭嘉湖南排工程向杭州湾排水,由此带动水体有序流动,提高杭嘉湖地区水体的自净能力。针对扩大“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有多处较大规模的调水工程正在或将要实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太湖流域杭嘉湖区域水环境、合理确定区域调度方案以及区域与流域联合调度提供依据,也可为今后长年调水提供经验。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杭嘉湖区域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十分严重。结合扩大“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及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研究杭嘉湖区域从太湖流域进行调水解决该地区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从杭嘉湖区域整体入手,研究杭嘉湖区域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及多工程联合调度,通过对各调水方案的改善效果和负面效应进行综合分析,优选出了改善效果较好的调水方案。

关键词:调水,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杭嘉湖区域

参考文献

[1]嘉兴市杭嘉湖南排工程管理局,嘉兴市水文站.杭嘉湖南排工程放水换水试验[R].2005.

[2]王佐成,李明水.浅析深圳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8).

区域水环境 篇5

1.1区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方面现状分析

为加强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可靠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91年颁布实施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和颁布实施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并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上述规范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和规范环境管理行为均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现行水环境监测机构,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和管理权限设置,实际管理中出现水环境监测站分布过多、管理权属混乱、监测设备资源重复配置浪费严重、信息孤立交互功能严重不足等问题,加上管理体制近未进行有效修正,存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滞后性”,监测方法、监测手段等得不到有效完善,监测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负责制条件下的水环境监测,其监测质量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部分行政干预,出现水环境监测数据、水环境信息公开等存在“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问题,造成区域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无法统一、有序、优质的开展。

1.2区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方面现状分析

创设区域环境培养快乐幼儿 篇6

一、打造环境文化,营造幼儿快乐游戏的氛围

环境文化对于培养幼儿性格,构筑健康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长期以来,我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尤其着重打造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影响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从教师仪表到一言一行,从班级管理到同伴关系等,都要求做到教育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力求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活动氛围里快乐游戏。在平时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墙饰,或向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的品德教育,或给幼儿提供进一步感知探究的源泉等。

二、投放丰富材料,提供幼儿快乐游戏的条件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利用搜集来的各类废旧材料通过创新加工制作成美观、实用、操作性强的教玩具。在材料投放上,注重做到三同要求:一是同一年龄,要求多层地材料。同一年龄幼儿在理解、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投放的材料应有一定难易差异,以让每个幼儿都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二是同类区域,要不同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相同名称的区域里要投放隐含不同教育价值的材料。三是同一材料,要求不同玩法,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达成多个教育目标。

三、拓展区域环境,延伸幼儿快乐游戏的空间

幼儿园坚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观察幼儿、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为此,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我在平时活动中注重将他们的作品展示,既美化了活动室,又让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为了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我还动员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编网或隔断帘用于间隔两个区域,并在上面吊挂了图片、卡通头饰、幼儿手工作品等。立体空间的使用使幼儿游戏环境变得更加丰富,也有效地引发了幼儿与环境之间、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四、利用家长资源,搭建幼儿快乐成长的桥梁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要健康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缺一不可。我通过两化建设,争取到了家长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支持和配合。一是家园活动制度化,通过开展家园活动,提供亲子体验平台,在班内设置了专门的家园活动区,比如理发店、超市、医院等。家长每日都可以自行安排和幼儿一起在区域里进行亲子游戏;家长每天都可以走进班级,了解孩子发展情况。同时,我班还定期举办“家园同乐”活动,邀请家长入园和孩子们同时游戏。二是家园联系常态化,建立家园手册,构建家园联系桥梁。

五、创新指导模式,提供幼儿快乐成长的保障

我在平时活动中形成了“观察为主”、“适时指导”、“记录评价”的区域活动指导模式。“观察为主”即重视“理解孩子的理解”,要求平时区域活动时重点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者,主要包括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尽量不要盲目地去干扰或打断孩子的游戏行为,以让孩子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去游戏。“适时指导”即平时要学会观察,不能随意干预幼儿游戏,但这并不代表要错失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当遇到以下情况时可以一个游戏者的角色参与指导。一是当孩子无所事事时,要采用参与策略;二是当孩子冲突升级时,要采用移情策略;三是当孩子不够自信时要采用表扬策略;四是当孩子离题万里时要采用问答指导策略。“记录评价”即随机填写《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从记录区域活动的一点一滴做起,记录教育日志,总结工作亮点,查找问题与不足。

区域水环境 篇7

一、精心——区域创设规划先行

1. 区域的数量。

区域数量的多少主要依据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而定。如果区域数量过少则会造成活动拥挤的现象, 区域数量过多则会出现场地狭小、参与人数少、区域间互相干扰等现象。因此, 我根据本班的幼儿人数和活动空间设置了6个区域, 并把自然角融合在其它区域中, 划分了5块场地。

2. 区域的划分。

为保证区域活动的质量。在给区域定位时, 我以采光好、干扰少、温馨显为原则进行区域布局。我班区域活动的主场地在教室的阳台, 阳光充足, 光线明亮。东边有面墙可以来装饰墙面使阅读的氛围更浓, 西面有一扇窗, 进行装饰后更有家的味道。因此我把图书角定在了阳台的东边一角, 娃娃家则在对面西边。区域设置要求干扰少, 有些区需要安静, 有些区比较热闹。因此将操作区设置在阅读区旁, 玩具区设置在活动室的门口, 右边与娃娃家相邻, 最后在教室内又设置了手工区, 各区域动静区分以减少相互干扰。区域的温馨体现, 原本设计的自然角因空间有限, 我把自然角投放的植物和动物投放到了阅读区和娃娃家中, 这样让阅读区更富有诗情画意, 让娃娃家更有家的温馨。

3. 区域的命名。

响亮好听的区域名称能激起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并积极与环境发生有效的互动。娃娃家、益智区、图书角、玩具角、操作区, 自然角命名过于保守, 对孩子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 我就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预设了与各区域匹配的名字, 如:爱心家园、动动脑、七彩童话、快乐小屋、巧手宝宝。

二、精致——区域材料多元适从

1. 材料准备丰富。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 幼儿于材料互动的几率更高, 会更聪明、自信、大胆。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 材料投放时适量增加数量。因此,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发动家长带一些孩子喜欢的汽车、毛绒玩具和收集废旧材料来源, 这样既让孩子对环境有了感情寄托又积累了大量的区域材料。

2. 材料投放适宜。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 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 才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 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如在娃娃家和玩具区中, 我投放了很多可爱夸张的卡通毛绒玩具和一些大小不同的交通工具盒, 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惹人喜爱的动物时, 情不自禁的就去投入区角游戏的活动中去。

3. 替换更新材料。

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 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在每个活动区域, 我有意识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 在观察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减弱时, 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 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如:在区域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娃娃家中的过家家塑料玩具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 但是刚投放时才投入一套, 孩子们都争抢着玩。见此我就又网购了几套这类的玩具, 同时调整了娃娃家的布局, 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空间来玩。

4. 材料层层递进。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 投放材料时, 注意到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 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使材料“细化”, 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三、精巧——区域墙饰多元作用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让区域真正成为孩子的天地, 真正充满幼儿的气息, 区域墙饰布置是最显性的。

1. 环境会说话。

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 诱发孩子积极行为。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它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服教育来得更实在。

2. 常规轻松学。

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自觉且饶有兴趣的遵守区域中的常规。例如, 地面上的小脚丫标志, 不仅暗示将鞋子摆整齐, 同时是进区人数提醒。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常规管理变成一种轻松化、游戏化的形式, 孩子们易于接受同时也乐于接受。另外在阅读区的墙面上分别张贴安静读书、爱护图书以及阅读方法提示, 帮助幼儿建立常规同时改变学习方式, 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

3. 能力发展好。

幼儿的自理能力亦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发展。如:小脚丫标志, 让孩子们在多次练习过程中学会脱穿、摆放鞋子。在天冷后, 每个区域进口的鞋套, 让孩子又练习力自行穿脱鞋套的能力。玩具区箩筐上, 橱柜上都有相应的几何图形方便幼儿一一对应, 巧妙发展幼儿整理玩具能力。

浅析区域竞争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篇8

一、由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 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 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 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 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 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 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 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 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 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 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 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 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 因此, 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 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 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 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 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 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 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 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 但却具有商业目的, 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 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 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 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 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 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 很不方便, 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 也贷不到款, 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 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 通常为人们所忽视, 但对企业决策来说, 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 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 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 因此, 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 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 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 立法与执法情况。

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 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 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 但是执法是否严格, 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 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 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 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 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 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 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 执法严格, 法律方面无机可乘, 企业平等, 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 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 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 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 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 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 但政策也是信息, 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 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 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 因此, 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 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 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 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 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 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 政府机构及其服务。

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 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 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 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 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 相对政策而言, 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 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 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 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 信用环境。

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 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 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 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 信用是一种资源, 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 但如果消耗过大, 就会产生泡沫经济, 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 很多贷款血本无归, 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 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 必须要现款结算, 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 降低货币流通效率, 导致企业开工不足, 产销率下降, 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 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 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 同时, 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 明确利益关系, 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 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 不得反悔, 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 一旦合同生效, 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 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 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 商业道德环境。

在商业活动中, 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 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 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 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 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 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 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 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 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 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 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 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 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 形成行业自律;同时, 还要加强市场监督, 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 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6, 10

[2]马庆国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

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整合初探 篇9

一、师生共建主题区域活动环境

主题背景下的课程将主题活动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区域活动中的动态环境创设,把区域融入主题环境活动,借助主题这一载体,在主题发展的过程中创设与主题相应的区域环境,从而为主题区域的顺利开展和延伸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主题《冬爷爷的礼物》区域活动中,注重体现孩子的参与性、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在手工区里,有的孩子在做棒棒糖,用泥工、绘画涂色的方法来做,把做好的糖,用插花的海绵做底座插彩色的棒棒糖,看到自己做的棒棒糖很漂亮,还把自己做的糖果在送给好朋友。有的孩子在用彩色的包装纸把小礼盒包起来,用扭扭棒装饰盒子。还有的孩子在做糖果,用彩色的糖纸把小纸团包起来,再旋转扭动两边的糖纸。圣诞老爷爷背着许多红色的大礼包进来了,给小朋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年小礼物。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的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幼儿准备一些游戏操作材料,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积极配合观察参与幼儿的活动,耐心地倾听。让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介入幼儿游戏并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幼儿都能体验到游戏的成功与愉快。

二、营造开放和谐区域活动环境

在开放性主题活动中的,大家都知道环境创设是随着主题目标、季节等教育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的,教室的环境不是一层不变的,在环境创设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材料准备必须要体现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的价值。怎样让教室里的主题环境会“说话”,把教育契机体现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要提前预设活动、从生成活动中延伸主题,让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真正的小主人。

《我喜欢》主题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绘画、手工材料,孩子们就可以用绘画和黏贴的表现方式,来给小兔子和小熊穿上新衣服。家园合作的《我喜欢》的调查表,用黏贴的方法记录了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有小兔、老虎、羊、马、小猫、小鸭、小鸡等。喜欢的人有爸爸妈妈、老师、小朋友等,喜欢的水果糖果等。主题墙的背景是用两个糖罐、糖罐里面放了幼儿的手工作品:有袋袋糖、棒棒糖、纸包糖等。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放了小朋友喜欢的饼干作品,另一个盘子里放了各种好吃的水果作品。还收集了小朋友喜欢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片、现场活动的过程性照片。幼儿能够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现表达。在活动中拓展幼儿喜欢的范畴。

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用绘画和手工在展示自己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喜爱活动,老师给孩子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一起分享动手创造的快乐。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喜欢的动物、糖果、饼干、水果都是孩子们最爱,教师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幼儿,开展自主游戏,让开放的区域成为幼儿游戏学习快乐场所。

三、提升区域与环境互动价值

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区域和环境,引导幼儿自我操作探索学习,在活动中和体现环境与区域的互补作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借助美丽的秋天的主题为载体,为主题的顺利开展和延伸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把美术活动与主题区域相互融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参与的情况,加强了区域游戏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指导。

在《秋叶飘》主题中,在美工区,我放了纸盘、油画棒、水粉颜料、调色盘、各种玩具水果、水果的图片橡皮泥、彩色纸等大量的美工操作材料,这些材料吸引着孩子们围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喜欢小熊故事中水果屋,于是孩子们的建议下的水果屋就出现了,这间水果屋吸引了大家,很受小朋友的喜爱。看小朋友在纸盘上用水粉画出各种好吃的水果。用葡萄、石榴、梨子、菠萝、桃子、樱桃等纸盘做屋顶,用香蕉做屋檐,用红苹果、绿苹果做墙,用樱桃做窗户和小椅子,用草莓、樱桃做桌子,还有黄色的香蕉做门。大树妈妈也来到了教室,围绕在大树周围的水粉手掌树叶画,它是孩子们小手拓印的,一片片黄色红色的涂色落叶也飘落在大树妈妈的身边。“树叶变变变”亲子树叶贴画,内容丰富:有可爱的小鱼、小乌龟、跳舞的小人、还有小蝴蝶、孔雀等,小朋友通过多种途径感受秋天的多种多彩。乐意观察秋天的叶子变化,初步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区域农业环境评价方法探讨 篇10

关键词:区域农业,评价标准,环境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 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学者关心的问题, 在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 70年代蓬勃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把环境评价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的国家。国内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 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良和创新的许多指标和方法。

1 评价标准

农业环境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农业的发展程度。因此,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也已形成较为统一的国际质量标准。我国国内的绿色农业评价标准虽然也侧重于对环境的评价, 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农业环境评价标准要反应出他们的协调能力, 不能以偏概全, 还要强调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在这些认证体系的影响下, 农产品质量的国际认证也日益统一起来, 并促进了农业环境评价的发展。

1.1 农业环境水质评价标准

依据《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396-2000) 、《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食品中氟的测定方法》 (GB/T5009.18-1996) 等技术标准, 根据水质用途, 可分别采用《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1922) 、《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1989) 、《无公害食品蓄禽饮用水水质》 (NY5051-200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1-2001)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2-2001) 等作为评价标准。

1.2 农业环境土壤评价标准

依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395-2000) , 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168-1995) ;部分项目可采用相关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 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规范》 (2001-02-10) 。

1.3 农业环境大气评价标准

依据《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397-2000) , 采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 (GB9137-1988) 作为评价标准。

2 评价方法

2.1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某一水环境区域进行环境要素分析, 对其进行定量描述。我国发展到现在, 综合评价水质的方法或指数有几十种之多, 从1965年R.K.Horton等人首次提出的水质评价的指数体系 (豪顿水质指数) 、模糊评价法, 到20世纪90年代灰色评价法、物元分析法, 再到人工神经网络 (ANNS) 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应用, 水质环境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近年来, 焦士兴等 (2004年) 提出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应将水资源的质和量有机结合起来, 以正确反应水资源污染的现状, 同时评价方法应该克服计算繁琐、丢失信息等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该模型遵循全面性、独立相关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根据水资源的特点, 运用层次分析法, 在选取了33项单项指标的基础上, 组合成8个分系统, 然后合理组合成对水环境质量相关系数较大的水资源量综合指数、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作为评价因子,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环境质量作评价。该模型采用结构比较完整、简明定量的数学模型, 对水环境的综合状况进行了评价, 其思路合理, 但仍没有脱离传统的思路, 并且没有对全部的指标进行评价 (如底泥、水生生物等) 。韩家悦等 (2005年) 提出将物元分析理论运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中, 以重庆市凤嘴江的水质评价为例, 将水质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特征作为物元, 对评价标准及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后, 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 进而建立了水质评价的物元模型, 研究表明该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通俗易懂, 计算方法简便, 并且结果与BP网络法取得较好一致性, 并且符合实际。马红方 (2006年) 就物元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从适用范围、数学模型的建立、权重的确定方式, 以及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与对比, 得出物元分析法在解决水质评价中的不相容问题以及刻画水质动态转化趋势方面均优于模糊综合评价法。

2.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就是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对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我国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也有了新进展, 从考虑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发展到侧重于土壤的肥力性状指标, 现在则更侧重于土壤的可持续指标体系, 如生态条件和经济特性。俞义等采用典型样区法、GIS技术、专家层次分析法及加权指数和法对水网平原地区土地农业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 所选用的5个评价因素、17个评价因子侧重于相对稳定的地学、物理学属性, 具有可取、可测和可比的可操作性优势。高吉喜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的识别出土壤污染的主要成分, 有效揭示土壤污染物的数据结构和土壤污染物间的内在相关性及差异性。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综合指数法、神经网络等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能够减少原始数据信息损失、简化数据结构、避免主观随意性等优点。在水、大气等环境质量评价中都有应用。

2.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就是依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对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量的描述。近10年来, 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除了指数法、主分量分析法、层次决策法、模糊集理论及灰色系统分析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神经网络法、物元分析法、集对分析法、遗传优化法、投影寻踪分析法等。袁东等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大气监测优化布点应用的研究表明, 模糊聚类法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较全面、真实的反映出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并且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小, 适宜于推广应用。通过对聚类分析理论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表明聚类分析具有简明、可比等优点, 比经典聚类分析更优。模糊聚类运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 消除了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的不足之处, 且具有分辨率高、整理数据简单等特点, 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方法。武丽敏等对大气质量评价综合指数法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大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 该方法克服了以往综合指数评价法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具有使各污染因子在相同污染程度时具有相等的污染指数, 强调了各污染物的相互影响和综合作用等特点。由于农业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受制因素的多样性,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在技术、指标、方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和困难, 如标准等级的不确定性及评价范围的变动性;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不精;评价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等。因此, 对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LEONARD ORTOLANO.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M].New York:Wiley, 1997.

[2]RICARDO BRAUN.Reg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A) and local Agenda 21 implementation[J].Environ Dev Sustain, 2008 (10) :19-39.

[3]薛巧英.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2004 (4) :64-67.

[4]焦士兴, 许萍.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 (2) :63-66.

[5]韩家悦, 吕海峰, 门宝辉.物元分析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的初探[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5 (2) :33-35, 40.

[6]马红方.综合评价方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 :216-618.

[7]俞义, 王深法, 倪文良, 等.水网平原地区土地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可行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4) :657-653.

[8]高吉喜, 段飞舟, 香宝.主成分分析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 2006, 25 (5) :836-842.

[9]邹长武, 熊建秋.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四川环境, 2002, 21 (3) :17-19, 25.

[10]袁东, 付大友, 袁基刚.聚类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运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Z1) :169-175.

上一篇:会计信息需求下一篇:重型肝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