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2024-06-17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精选十篇)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应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 国家相继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等审计法规, 特别强调“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 并将审计成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出了要求。但工作实践中, 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结果已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1. 尚未建立成熟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 虽然个别地方、行业审计部门已探索制定了基本指标体系, 但仍处于尝试阶段, 基本上是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查证情况, 做出对被审计领导人员的审计结论, 审计评价主观定性的内容多, 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从而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使审计监督效能降低。

2. 现行指标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审计评价的需要

2012 年以来, 各级审计机构逐步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从会计信息质量、业绩考核指标总体完成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法规政策执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资产质量、发展能力、经营业绩9 个方面的26 项指标进行审计评价。使用过程发现, 部分指标评价内容重复, 在体现内部审计对风险管控、内部控制的评价特色方面, 仍需改进和提高, 以充分发挥审计评价的作用。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理论依据

“五位一体”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 运用波特价值链分析方法、APQC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 的流程分类框架和PDCA管理循环理论而创建的。通过“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 全面梳理优化流程、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体系, 实现了岗位、制度、标准、绩效指标与业务流程的精准匹配。2011 年以来, 国网天津城东公司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逐渐形成了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风控等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建设路径, 初步构建了以流程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协同管理机制。审计人员可通过“五位一体”管理此平台, 进行审计问题库与流程环节对应分析, 构建风控型审计评价指标。

(1) 流程体系建设为经济责任审计疏通了“脉络”。“五位一体”协同机制中的流程体系分为流程地图、流程区域、流程群组、业务流程4个层级.流程之间不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限定, 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都有明确的界定, 以确保业务活动在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接、配合成为可能。业务流程具备可描述、可操作、可分析、可衡量特性。每条业务流程的产出物以“表、证、单、书” (“表”是指“表单”、“报表”, “证”是指“凭证”, “单”是指“单据”, “书”是指“文书”和“文档”) 等管理痕迹存在, 为审计证据的收集创造条件。

(2) 职责与流程的匹配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明确了审计内容。“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职责体系, 通过岗位关联角色、角色关联流程的方式, 确定每个岗位对应的角色、参与的流程。遵循RACI原则:谁负责 (R) (Responsible) 、谁批准 (A) (Accountable) 、咨询谁 (C) (Consulted) 、告知谁 (I) (Informed) , 回答了岗位人员应做哪些事、做到哪个界面、做到什么程度。职责体系的建立, 从流程的角度验证岗位工作内容, 清晰界定部门、岗位职责及分工界面。清晰的岗位职责消除了以往流程中“相关领导”、“相关部门”等描述, 使审计内容更具针对性。

(3) 制度、标准与流程的匹配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准确依据。制度的匹配是将条款拆分对应到流程或流程步骤上的过程。“程序”条款拆分出来转化为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规则”条款拆分出来转化为流程环节中的具体“要求”。制度和标准的拆分匹配, 其意义在于解决了不同的管理要求, 在同一环节的空白、冲突、冗余等问题, 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依据支撑。

(4) 考核与流程的匹配为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重点。在以往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 部门和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多以逐级下沉的结果性指标为主, 存在用公司级指标考核部门, 用部门指标甚至公司级指标考核岗位的情况, 指标间关联关系、共担影响关系不清晰, 部门和岗位对指标实现的过程不可控, 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客观体现考核对象工作业绩。通过流程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 识别提炼过程性绩效指标, 明确了指标层级及其适用的考核对象 (区域、流程绩效指标适合部门考核, 流程及流程环节指标适合岗位考核) , 结果性指标的共担关系也得以明晰, 有利于重点选择有效支持战略的过程性指标进行考核。对中层干部的绩效合约均以可量化、可衡量、可评价的经济责任指标为主, 可以直接提取审计对象的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审计重点。

(5) 岗位手册的导出, “浓缩”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标准。岗位手册是用文字和图表方式描述现有岗位相关业务操作、管理要求的文件, 用于指导岗位工作内容的制定、执行、分析与监控, 详细描述了岗位相关业务信息, 如岗位相关的流程、流程环节、角色、表单、环节对应的制度、标准等。可利用岗位手册快速确定审计内容, 其中制度、标准等方面的描述, 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2.总体思路

确定审计指标运用SMART法则:S代表具体 (Specific) , 是指审计指标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 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 (Measurable) , 是指审计指标是数量化或行为化的, 验证这些审计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 (Attainable) , 是指审计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实现, 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现实性 (Realistic) , 是指审计指标可证明和观察;T代表有时限 (Time bound) , 注重完成审计指标的特定期限。

具体指标策略:一是少而精, 体现20/80 特性, 即审计指标体系应能反映被考核者80%以上的工作成果;二是结果导向, 审计指标主要侧重于审计对象的工作成果;三是可衡量性, 审计指标应具备可衡量性, 应有明确可行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标准;四是可控性, 审计指标均应是被考核者可控制的, 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五是一致性, 审计指标体系与公司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其实现有助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

在具体审计过程中, 首先, 对审计组成员开展“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理论培训和“五位一体”协同平台的使用培训, 依托岗位手册, 明确岗位涉及的流程性岗位职责, 根据流程性岗位职责设定风险提取范围, 科学设定审计指标;其次, 开展以流程产出物为依据的证据收集, 参照《流程说明书中》所要求的表单进行现场核查, 以 《参考制度标准和内容》为依据, 对流程产出物的规范性、真实性进行核查;最后, 以评价结果反观“五位一体”流程风险点设置是否完备, 固化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实现模版化应用。

3.遵循原则

(1) 审前准备环节应遵循:风险导向原则, 即按照经营领域、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排序, 对高风险的业务流程开展审计;问题导向原则, 即对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 对系统性、屡查屡犯问题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开展审计;“二八定律”, 即选取业务量覆盖公司80%核心业务的20%业务流程开展审计。

(2) 过程实施环节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即对业务流程及与其相关的制度、岗位、标准、风控措施等全部关键要素进行评价;可比性原则, 即对同一业务流程在不同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横向对比;适用性原则, 即对审计发现问题提出的建议要依法、准确、可操作。

(3) 整改落实环节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分类整改原则。对顶层设计问题, 联合专业部室进一步优化、完善。对落实执行问题, 联合各专业部室对问题整改进行协同监督。二是问题整改追踪原则。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定标准、定措施, 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三是闭环管理原则。以计划、实施、检查和持续改进的“PDCA”模式, 完善“五位一体”机制。

4.实施步骤

(1) 将“五位一体”协同管理平台的应用纳入审计培训。在完成审计计划、充分开展审前调查的基础上, 对审计组成员开展“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理论培训、“五位一体”协同平台的使用培训。依托岗位手册, 使审计人员明确审计对象的岗位职责。

(2) 根据流程性岗位职责设定风险提取范围, 科学设定审计指标。将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 突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充分反映人的行为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重点选取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执行效果不好的考核点开展审计和分析, 纳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

(3) 做好做细审前调查和审计工作方案。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及时查阅被审计部门的会议记录和文件、内外审报告、纪检材料等。了解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事项、违法违纪事项以及潜在的可能性。对部门员工和相关当事人进行访谈, 发现审计线索或找到审计的突破点, 及时明确审计方向, 理清审计思路, 合理调配审计资源, 根据所掌握的信息, 对审计实施方案做出适时调整。

(4) 严格执行现场审计工作流程, 以指标为线索开展证据收集。围绕审计指标所要求的产出物进行现场核查, 以《参考制度标准和内容》为依据, 对流程产出物的规范性与真实性进行核查。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用以证实审计事项, 作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 对审计的事项作实时性记载, 形成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 据此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 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合理、合法性。

(5) 以发现的问题为导向, 将业务反向还原于机制建设。将任期审计、专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审计问题追溯至流程, 审查管控薄弱环节, 揭示制度流程空白点、有制度无流程、有流程不执行、制度与制度冲突、流程环节冗余等情况。另外, 将流程穿透至岗位, 重点审查标准岗位与实际匹配相符性和兼容性, 揭示实际岗位匹配不符、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等问题。

(6) 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审计工作。充分运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ERP业务审计系统、审计门户系统、智能持续审计系统、“五位一体”协同管理平台、S186 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经济法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 充分发挥系统在线监督功能, 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节约审计成本。

(7) 深化“顶层设计”与“落实执行”多层面应用。针对审计发现的每个问题, 深度发掘问题产生的根源, 坚持两个协同, 确保“五位一体”机制有效落地。一是坚持与专业部室之间协同合作, 从体制机制建设、业务流程设置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二是坚持与相关部室之间协同监督, 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跟踪制, 积极推动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地, 杜绝屡查屡犯。

基于“五位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

通过不断改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探索, 国网天津城东公司有效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水平和实用效果。主要表现在:

1.风险指引, 推进审计工作开展

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是评判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发挥的最重要的体现。构建审计评价指标, 以经营管理风险点为导向, 将每项评价指标以风险形式直观地加以表现, 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前瞻性。审计实施过程中将评价指标嵌入审计方案, 以此为指引进行风险导向性审查, 规范了审计重点、查证方式、审计抽样等内容, 进而也提高了审计标准化水平。

2.科学评价, 作为干部任用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被审计人的工作业绩、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做出量化的考核, 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选拔企业领导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完善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机制,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遏制腐败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3.强化监督, 规范经济责任履责

通过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可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履行的经济责任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人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更加注重完善内部控制等基础管理, 防止采取短期化的经营策略, 杜绝虚报工作业绩等弄虚作假行为, 突出了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和效益性, 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4.明确风险, 深化审计成果运用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2

[摘要]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吉林动画学院通过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工作室实行开放式项目制,以校企合作学产对接实训平台为依托,搭建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沟通平台与合作的桥梁,形成了“学产赛培”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实践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体系。

[关键词]学产一体赛教结合协同育人创新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最为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院校相应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专业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达成一致。而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教赛结合”协同育人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将使企业、院校、竞赛主办方实现互惠双赢,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一、构建协同创新实践平台

协同创新平台的打造,使高等本科院校能够把握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脉搏。一方面,紧密结合艺术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下与更多的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将其融入常规教学中,形成良好互动。

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2015年3月,学院与完美世界祖龙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建立祖龙游戏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基地由学院提供3000平米教学场地及日常维护服务,由公司提供平台所需的电脑仪器设备等,总投资170余万元,主要面向游戏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画专业大

三、大四学生培养实训,平台可同时容纳近200名学生习实训。2016年,“祖龙学产对接实训平台”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实训基地。为保证教学及合作的长期稳定,公司派驻20名项目教师进入合作平台,负责平台对学生的日常教学授课,并带领合作平台内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美术制作。合作平台完全实行公司的管理制度,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下设二维游戏美术工作室、三维游戏美术工作室、游戏动作设计工作室及游戏特效工作室四大模块,实行全天制的项目教学,实训项目完全以企业标准衡量,校企双方在项目开发与专业教学方面共融共通,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

2017年全年,祖龙平台工作室共参与祖龙公司《梦幻诛仙》、《六龙争霸》、《青丘狐传说》、《战舰联盟》、《神魔大陆》《权益与荣耀》等10余款游戏项目制作,分别承担了各项目主要角色、装备、建筑、动作、特效、UI界面的制作,其中我院师生参与的项目《梦幻诛仙》月流水达到1.5亿。学生在校内享受了企业级的培训、公司实践操作等项目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都有全面的提高,在工作室实习实训的学生获得了祖龙公司项目组的一致好评。

二、产教赛融合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探索

通过赛教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一本教材、一款软件行天下的传统局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自我专业知识,随时关注大赛动态,而一般来说大赛的宗旨是引领行业的潮流,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学习专业的前沿知识,探索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以赛促学,赛教结合。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2017年通过举办国际性展赛,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作品的质量与层次。

(一)、举办48小时VR电影制作大赛,促进中法文化交流

2017年5月7日,由法国驻法总领事馆,吉林动画学院主办,法国鸿基唐公司,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承办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48小时VR电影制作竞赛”在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拉开帷幕。这是国内首次进行“48H VR film JAM”赛事的举办活动。经过激烈的角逐,我院学生最终获得最佳创意奖、最佳表现奖、最具开发潜力奖、最佳团队奖各一名。比赛成果获得了法国大使的及来访嘉宾领导的高度赞誉。通过活动的举办,促进中法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中法文化产业深入交流奠定基础。

(二)、举办学院品牌赛事“2017国际大学生游戏制作大赛”,扩大国内外同类专业影响力与知名度

2017年10月16日-2017年10月18日,由吉林动画学院与韩国手机游戏协会联合主办的“2017国际大学生游戏制作大赛”在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承办,网易公司赞助。2017年大赛共邀请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四个国家,邀请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韩国全州大学、韩国金浦大学、日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美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动画学院共9所高校,72名师生共同参与。我院师生最终获得1金,1银,2铜的好成绩。本次大赛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其中吉林教育电视、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对本次大赛进行了跟踪报道。搜狐网转播比赛新闻浏览量达1.6亿次。韩国五大游戏类网站对活动进行了转载。大赛的成功举办对化学院国际化办学理念,促进国际问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的联动。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端游戏专门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专业竞赛成果喜人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3

班级不但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实施学生管理建设的基本载体。随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成熟,其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都日益增强,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特点明显。加之伴随高校教育的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传统的简单的班委管理已经不能很好的达到班里管理的良好效果。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应建立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的“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的新型管理模式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概念

“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是指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协同管理模式。“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可以使三者协同合作的工作效果最大化,达到“1+1+1>3”的效果。“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强调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三者协调配合共同管理班集体。

二、党团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党支部担负着联系、组织、团结、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和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任务。虽然党支部是班级学生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并不是说党支部在学生工作中可以包揽一切,不分职责。党支部对班委会和团支部的领导形式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在班级中贯彻落实,而涉及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具体职能的事务,党支部则不应直接干预。

团支部与上级团组织纵向相承、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广大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如发展团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完成上级团组织交给的任务等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团员,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团支部应凝聚广大团员力量,群策群力,给班委会工作正确的指导,与班委会合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委会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评优、班费管理、学风建设、组织班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班级工作。班委会是由学生选举的班级管理组织,其工作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同学们的班级管理积极性。此外,班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应接受党支部、团支部的指导意见,与党支部、团支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三、 “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班委会主导地位突出,党支部在班级中的认可度较低

尽管从理论上讲,班委会在日常运作中接受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指导,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并非如此。班委会一般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在先天条件中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另外,在工作职能上,班委会承担了大部分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因此,班级管理中最活跃、职能发挥最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班委会。

相较而言,党支部作用发挥则相对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从属地位。党支部成立时间晚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大一、大二党员人数很少,而且每年发展新党员的数量极少,所以绝大部分班级在大一大二时候还未成立党支部。党支部一般在大三时才开始成立。此时,班委会和团支部经过了两年的工作,对工作管理已经相对熟悉,他们的作用和地位已经被大家认同,在大家心目中比較有威信。而党支部委员是由党支部大会选举产生的,只有正式党员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通同学并不能够参与到其中来,而且很多党员活动、民主生活会等只在党员内部展开,普通同学对党支部的工作不了解,这些原因会导致党支部在同学们心目中威信不高,认可度不高。

2.班级制度建设不完善,党团班职责不明

日常管理工作的整体运作中,党班团三者没有协同工作,职责不明确。面对一样工作,并不知道该属于谁来执行,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在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方面,没有明确职责,导致班级出现问题无人出面解决。甚至一些班级没有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学生干部怠于班集体建设,同学们行为无所约束,导致班集体凝聚力下降,集体意识淡化。

3.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待加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用优势

虽然高年级班级有建立学生党支部,但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仅仅局限于完成支部党员信息整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材料整理等一些党的事务性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地指导并参与班级建设,没有发挥出党支部在班级当中的核心作用。学生党员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代表,但除了党支部委员外,其他大部分党员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没有很好的发挥党建带团建和党的宣传教育职能,学生党员的作用优势没有进行充分挖掘利用。

四、 提升“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策略

1.因时制宜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

应用“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筹备计划。“三位一体”功能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班级建设积淀,并不能一蹴而就。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着手准备,为高年级时候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管理模式打下基础。根据不同时期班级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的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

在大一,团支部、班委会抓住机会进行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刚入学时期,学生有着对于大学生活的强烈好奇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渴望为集体贡献出力。新上任的班委会和团支委在此时要抓住良机,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人对一个集体有多大的感情,就在于他对这个集体花了多少心思。班委会在组织开展活动之时要广泛带动班级普通同学一起加入到班级建设的热潮中去,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在这个适应期间,辅导员特别需要加强对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指导。

大一大二时间里,团支部和班委会应组织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明确班级奋斗目标,使班级规范成为同学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各项活动按照班级建设目标有效地实施。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也是学生的最重要的任务,学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学风氛围与班级的凝聚力相辅相成。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班委会和团支委需要多组织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平时加强对同学们的提醒督促,表彰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此外,建立班级管理规章制度还要求团支部和班委会需要明确各自职能分工。

随着大三大四时期班级中党员人数的增多,建立党支部,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的条件已经成熟。党支部要完成支部党员信息整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材料整理等一些党的事务性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到党团和班级的活动组织策划安排工作中去,发挥党建带团建和党的宣传教育职能。

2.建立班级制度,明确党团班职责,辅导员加强引导

要实行“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团班三者协同工作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班级制度规范,确定班级发展目标,规范班级成員的行为。规章制度还应明确党团班三者的具体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协同工作。首先,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要共同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规范班委会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班级生活。学生干部还需明确自身具体职能,努力探索和发挥自身作用,做到党组织、团支部和班委会三者之间权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

党支部在班级当中应该起到核心作用,联合团支部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以往在班级中只有以团支部为主的单一组织体系,形成党支部和团支部共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力量,达到更佳的效果。团支部是班级中的群众组织,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做好新团员发展工作、开展团组织活动、向党组织推优以及完成上级团组织交办的任务等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班委会的班级日常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应以团支部、班委会为主,党支部提供理论指导和后勤支持。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班团工作的关系,应明确各自职能,做到分而不离,做到分工不分家。

此外,还需辅导老师加强对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宏观调控指导。党支部、努力协调好学生党团班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者各自应有的职能,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各组织的职能也是不能随意替代的,上级管理组织不能仅考虑到工作执行的方便而轻易更换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党团班作为三个不同的学生管理组织,担负的管理职能是不同的,三者任一职能的弱化都会影响到班集体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

3.建立例会制度、连接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211”例会制度是指每月四次例会,其中两次例会由班委主持召开,而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各主持召开例会一次。建立例会制度,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例会加强管理、监督和服务班级工作的各项职能,积极管理班级各项事务,而且可以通过例会这个平台,可以加强党团班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小琼.高校班级“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升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2:61-63.

[2]徐阳.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班委会、团支部三位一体的班级建设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9.

[3]王超.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陆新,王剑,张永红等.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班级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21):163-165.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定量型大学生党员考核体系的不合格党员认定与教育处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52161015,项目名称:16ZS0027)阶段成果]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4

一、历史演变与实践反思: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实践进程

自城市出现以来,城乡关系便随之产生。马克思认为,“分工引起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这从本质上阐述了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和分工社会化的产物。西方学界早在19世纪就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城乡关系,并试图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 “城乡协调发展观”、马克思的“城乡融合”理论等主要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城乡之间关系的本质及演变方向,其中马克思更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揭示了城乡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由无城乡差别到城乡分离再到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乡关系研究,诸如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托达罗等大都从城乡分割对立的视角构建解释发展中国家城乡对立根源、发展趋势和消除路径的理论和模型。纵观西方城乡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其理论脉络演进与西方国家城乡发展实践历程高度吻合,“基本遵循乡村孕育城市-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偏向—乡村偏向—城乡逐步融合的过程。”〔2〕与此相比,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催生了我国城乡关系独特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轨迹。

1.新中国以来的城乡关系:历史演进与实践探索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纵观中国城乡历史的发展进程,城乡关系的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具体看,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关系的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城乡分离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社会落后的局面和恶劣的国际环境,国家开始启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在经历短暂的城乡协调发展时期后,我国照搬苏联经验,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实行与之相配套的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资源分配制度、价格管理等制度和政策,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所需的重要原材料的同时,也切断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交换,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

城乡关系改善与失衡阶段(1978~2003 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改革破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崛起加快了城乡间的互联互通,城乡之间相互封闭、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步松动,城市和农村在产业结构、要素流动、城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发展。在经历短暂的融合发展蜜月期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重心再次由农村转向城市。这种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导致农村改革逐渐停滞,农村逐步边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发展再次失衡。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阶段(2003 年~ 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重 “三农”问题,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突出的城乡矛盾,从2003年开始,在制度层面,国家连续发布以解决 “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十六届三中全会”、 “十七大”以及 “十八大”的报告陆续提出要重视城乡统筹、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再次将改革重心拉回到农村。在实践层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民直接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由以往的农业支持工业、城市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

2.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脉络和目标指向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源于1983年的苏南地区,这一提法的产生与苏南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兴起等密切相关。〔3〕从理论演进过程来看,陆续经历了提出和探索,典型实证研究,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建立、发展、完善等阶段。其中,提出和探索阶段主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典型实证研究阶段主要通过对典型区域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具体解决思路。理论体系建立完善阶段主要 “围绕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命题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4〕从实践探索来讲,2003年成都率先开始探索城乡统筹,2007年成都和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嘉兴、佛山、上海、苏州等城市也先后开展城乡一体化实践,这些先行先试在丰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动力机制、构成系统、制度创新、评价指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求得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5〕它的目标指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层面,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共同的政治权利;二是经济层面,通过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让城市和农村大体能够共处在同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准上;三是社会层面,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大体上与城市趋同。总之,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打破分割、分离、分立的状态,通过城乡一体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繁荣。

二、民生导向与公平正义: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的实践维度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机制是指影响一体化进程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过程与机理。具体可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和保障等。其中,保障机制是 “以引导、推动、规范、控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线、速度、规模、形式、趋势的制度体系以及作用过程与方式,是确保城乡关系的演变朝着一体化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6〕其主要目标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福利体制,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城乡一体化的安全运行。

1.民生财政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财力保障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实质上是资源配置问题,,而财政正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7〕公共财政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也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从公共财政的特征来讲,公共财政是公共性的,它的分配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公共财政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经济保障,公共财政能否发挥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中的调控职能,决定了其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成效。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3~2013),其中2013年中央财政收入与三农支出为中央预算数据。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策略,财政也实行二元分割的运行和管理体制,这种二元财政体制客观上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城乡发展失衡。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重视公共财政在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方面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通过工业对农业和农村反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政策,提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

然而,客观来讲,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相比,现有公共财政体制还远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仅从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来看(表1),2003年支出占中央财政决算收入比例的18.1%,中间的2006-2007年出现下降,2013 年为22.9%,支持比例依然偏低。因此,要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就必须在财政制度改革上纠正 “取”与 “予”的偏差,加大公共财政对 “三农”的支持的力度,彻底扭转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弱势地位。

2.福利制度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重工业优先发展时期。1958年的户口登记制度人为区别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户口成为城乡分离的符号,并且通过附在户籍上的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等逐步强化,具有明显的制度规模效应强化,这些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流动、选择与发展。与此相配合,通过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优先将稀缺资源倾斜城市,限制了农村发展机会。可以认为,二元体制的存在深深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发展轨迹,通过这些不平等的资源和福利分配人为拉开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利益、福利供给上的差别,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固化了城乡差距,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城乡二元体制的核心是资源和福利在城乡间的不均衡分配。因此,唯有触及城乡二元体制的核心,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二元体制壁垒,扫除阻碍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区隔。就制度供给改革目标来讲,重点应围绕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社会管理制度一体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度,剥离依附于城乡户籍制度上的就业、医疗、保险、教育等一系列不平等规定,使居民的财产权益与公共权益与户籍制度彻底脱钩。二是福利供给制度一体化。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 “广覆盖、低水平、可持续” 向 “全覆盖、提水平、可转移”转变,扩大保障范围,增加保障内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缓解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供给方面,由于公共服务范围的不明晰和政府职能缺位,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与农村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分配方面,由于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大都向发达地区倾斜,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

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8月。

仅从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比来看(表2),2003年至2012年,尽管农村涉及离退休金、各种补贴、赔偿的人均转移支付占收入比从4%增加到7.6%,但就横向比较来看,2012年城市转移支付仍为农村的7.6倍,城乡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唯有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改变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短缺性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让农村居民摆脱因病、因缺乏教育致贫的困境,让农村经济焕发活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基础。不可否认,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农民的基本权益为代价的,这种发展逻辑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理念,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要从根本上补足历史发展对人民尤其是农民留下的“欠账”。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农民的公平发展,其实质就是承认和保障农民的自身发展权益。对政府而言,保证全体居民享有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机会是政府基本义务,政府理应保证每个居民享有基本生存权利,不应让任何人滑入到 “基本需要”的底线公平以下。〔8〕而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是守住农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底线,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结果均等的关键举措。

最后,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的潜在投资和消费需求对于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供给严重短缺的农村公共服务压制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欲望,限制了农村市场对刺激经济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生存和发展保障,有效改善消费预期,释放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内需动力。

三、多元协同与主体价值: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的协同策略

从协同论视角来看,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空间、产业、资源配置、社会、生态等方面以及政府、市场、农民作为三大主体。因此,应当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以及 “以人为本”与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多元协同策略,保证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的功能发挥。

1.主体协同: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双向驱动

城乡关系演变的本质是城乡资源配置的问题,,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城乡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市场自发即 “自然分化” 的结果,又是政府 “城乡分治、、重城轻乡”政策即 “人为分化”的结果。”〔9〕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双轮驱动力,但两者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边界及其互动模式是动态的。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主体,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耦合关系。。其中,政府更多扮演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者角色,它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 “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试点与推广,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县乡政府基本财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支持力度,注重民生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民及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护,形成长效公共财政供给机制以及解决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和福利供给制度一体化。

另一方面,从我国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看,“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的越充分,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对缩小,反之,市场作用被压制,政府干预增强,城乡差距显著。”〔10〕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例,尽管政府是主要供给主体,但由于存在政府失灵,单靠政府难以实现福利有效供给,在此,市场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市场力量的介入,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多元化供给机制,协同政府共同促进福利供给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配置。

2.动力协同: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翼,要一手抓城镇化,一手抓新农村,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因此,要坚持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形成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要以新型城镇化驱动城乡一体化。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创造巨大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同主体。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也是释放内需的协同主体。城乡一体化的提出的核心任务是破解 “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农业现代化而言,其前提是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将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只有通过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居民转为市民,才能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同时,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还涉及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带来人口聚集,集聚效应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工业化的发展,这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保障。因此,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良性运动和协同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以新农村建设保障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更取决于农村内生动力的发展。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应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首先,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需要的物质保证。新农村建设不仅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给和农业剩余,为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为城镇化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农业现代化,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规模效益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释放了消费需求,这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工业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空间。最后,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资源。通过加强农民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以及经营意识,提高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

3.价值协同:“以人为本”与激发农民主体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它的落脚点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从本质意义来讲,无论是城乡经济、空间、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体化,都只是实现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其旨归就是实现服务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理念、实践模式和制度保障等多个角度入手,切实地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成果的普遍惠及成为一体化的目标性和指向性。

(1)树立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富裕作为基本的价值遵循和价值目标,真正维护和实现农民生存乃至全面发展的权利,但是在推进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依然将农民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客体,忽略了农民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终极价值,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不多甚至是成为了城镇化的牺牲品,背离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的价值追求。因此,政府作为推进一体化建设的主导性力量,要改变将农民视为管理与服务客体的僵化思维,树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旨归的主导性价值理念,将农民作为城乡建设的实践行动者,强调发展依靠人民。

(2)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既要考虑到 “供”的方面,即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与影响因素,更须从 “需”的方面出发,探究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新处境、供给的新路径和发展的新难题,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赋予农民更多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畅通农民及时了解决策、表达需求的渠道,建立农民合理参与决策的平台。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真正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公平性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结语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破解 “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从实践层面来讲,民生财政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一体化保障机制的核心要素,既反映了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更触动了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节点。从财力、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入手,实行主体、动力和价值层面的多元协同,将是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宗旨就是实现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其背后的终极价值就是真正维护和实现农民生存乃至全面发展的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经济、产业、空间、社会、生态的一体化,还是 “三化同步”,都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旨归的主导性价值理念,将农民作为城乡建设的实践行动者,让农民在参与中平等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武小龙,刘祖云.城乡关系理论研究的脉络与走向[J].领导科学,2013,(04).

[3]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J].社会学研究,1988,(05).

[4]白永秀,王颂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14,(02).

[5]胡新民.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6]徐同文.城乡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孙久文.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朱喜群.在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下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07.

[9]鲁月棉.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市场和农民的视角[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5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24-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要求,明确指出: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逐步完善高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实践的制度及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能手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制度。为了保障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的这一系列政策肯定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将校企协同共同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制度化。对于目前刚刚兴起的移动互联网专业来说,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协同建设一支“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教学团队成为专业建设的第一要务。

1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内涵

高职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一个专业开设的基本保障,是指专门在高职院校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共同目标,以专业建设与专业提升为主线,以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形式为途径,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由一批规模适中、学历分布合适、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机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本身具有多重含义。

1)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决定高职教学团队应该是“能教学、能实践、能研发”的“三能”教师团队。

2)由高职院校服务于行业发展的定位决定高职教学团队应该是“高职教师+行业工程师+行业培训师”的“三位一体”教学团队。

3)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促使专兼职结合教学团队的快速推广。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 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校企互通的教师交流渠道并不畅通 近几年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在加大教师团队建设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首先,学校的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的项目实践经验,这导致教师与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脱节。

其次,对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来说,缺少系统的岗前培训和教育教学培训,他们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因此无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完全传授给学生,这也就必然导致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当前移动互联网专业难以实现 移动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教师数量原本就严重不足,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短缺,高职院校只有从其他相邻专业进行调配、从应届毕业生中进行招聘,而这种做法造就当今大部分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师资结构的不协调。当然,高职院校也着力从相关企业招聘兼职企业工程师来校任职或者兼课,但是对于真正在企业承担重要研发任务的工程师根本没时间进高职院校任教,并且目前高职院校的待遇对企业技术骨干没有任何吸引力。这样就导致企业兼职教师流于形式,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最终也就制约了专业的健康发展。

师资队伍的校企互通机制难以实现双方共享共赢 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办学状况是“校热企冷”,高职院校满腔热情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但是大多数企业并不热情。这种现象主要就是由于目前大部分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只能实现表面的“共建”“共享”,无法实现双方都想要的“共赢”,加上政府层面协调的缺失,导致校企合作没有根本保障。企业希望学校能够为自己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但是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材、培养师资、产学研合作等工作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3 校企协同打造高职移动互联网“三位一体”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

校企协同,优化移动互联网专业“三位一体”教学团队结构

1)实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机制。从校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队伍中进行竞聘,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同时在对口企业中聘请1名行业知名度高、项目经验丰富的行业领军人物作为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两位专业带头人协同合作,共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共同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

2)骨干教师培养。从现有专业教师中选择多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掌握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状况,并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实践项目开发、技术研究、社会培训、教育教学改革。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从企业引进技术工程师,参与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指导校内青年教师的技能提升,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

3)制定“三位一体”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非常成熟,国内的职业院校可参照这些国家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尽快制定与完善“三位一体”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在引入新的教师成员时不仅关注其学历、年龄等基本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把握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第一关。

4)细化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学院从合作企业中广泛聘请企业专家,尤其是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担任兼课教师,引入企业的真实开发项目。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颁布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该办法中明确了兼职教师的基本条件,将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以及经费的结算都制定了统一的方针,高职院校需要将这一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化。

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促进“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全面提升 在校企合作大方针的指导下,校企坚持“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基本原则,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派遣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另外,高职院校成立自己的专门科研机构,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移动互联网研究所,着眼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省内的专业辐射作用,努力把本研究所办成“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专业迅速成长。同时,加快骨干教师、名师成长,大力促进教学科研的改革与提升,为推动本省移动互联网专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校企协同,开展职业培训,提升移动互联网“三位一体”教学团队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对外开展职业培训,不仅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宗旨,更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所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为企业人才培训做好支撑服务,成为当今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对此,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湖南通信服务科技培训分公司一门两牌的独特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培训的各种要求。在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单凭高职院校自身的实力远远不够,尤其是针对高端技能培训,不仅需要政府的协调,更需要业内知名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引入企业最新的前沿技术,能够开拓专业教师的视野,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服务水平,更能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带来利益,实现真正的共享共赢局面。

4 小结

在移动互联网刚刚步入发展期的今天,要建设“三位一体”的移动互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不断摸索与实践。只有在政府的参与协调下,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找准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点,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才能打造一支真正高质量的“三位一体”教学团队,以适应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柏翠.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13(2).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6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 为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重大问题, 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 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 合作攻关, 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 自2012年启动实施, 四年为一个周期, 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和科技生产力的结合点, 在科技创新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和教育资源的优势, 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科技走廊的建设, 对推动三地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协同创新与京津冀区域发展

(一) 协同创新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 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 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 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 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 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在知识经济时代, 区域的整合发展被视为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知识”和“创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十二五”时期, 我国开始进入区域为板块的新时期。在区域创新方面, 高校是区域创新的骨干因素, 也是核心力量。京津冀区域拥有众多国内一流高校, 具有极强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自身学科综合完善、智力密集、交流广泛, 京津政治、经济的地缘优势。高校不仅可以为京津冀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适用, 通过创建协同创新平台, 将知识进行交流共享、扩张和转移, 最终进行成果转化, 实现京津冀经济的创新发展。教育部“2011计划”的实施, 通过京津冀区域高校的协同创新, 高校融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为解决京津冀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机会, 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加快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步伐。

(二)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1、协同创新是京津冀高校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在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今天,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鲜明特征, 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能力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 仅靠单一主体很难出重大科技成果, 必须由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协同完成。京津冀地区的高校整体创新实力较强,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的优势, 吸纳更多的创新优质资源, 借助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实施协同创新, 才能迅速提升创新能力。

2、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地区高校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粗放式发展道路, 抛给高校发展一系列问题, 造成教育资源分散,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科研工作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等。这些弊端造成了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 使高校的创新能力出现不足, 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这些弊端在河北省的高校中反映得尤为突出。高校协同创新发展要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多方合作, 有利于破解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3、协同创新是京津冀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协同创新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对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水平、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创造了条件。京津冀区域高校应当紧密结合区域创新发展实际, 探索学校自身特色与协同创新发展相结合的路径, 提高办学质量, 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三、高校实施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实施“2011计划”, 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高校的协同创新, 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高校要根据定位及优势, 制定协同创新的科学战略规划, 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环境氛围。

(一) 政府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契合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两大国家战略, 而落实这两大战略根本要靠提升高校的科技和技术的创新能力, 核心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作为产生创新力量的源头, 应该得到政府和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应为高校积极搭建创新平台, 出台政策凝聚优秀人才, 在推动区域创新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也应在跨省跨区科研合作和资源整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坚持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深度参与区域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 围绕政府区域发展规划, 积极协同区域内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发挥效益, 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积极联合上级科研管理组织及相关产业管理部门, 构建信息化的产学研需求库, 特别是市场急需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市场情况, 为相关人员提供供求信息,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畅通, 促进产学研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 建立共享机制。

京津冀各高校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不断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 进一步畅通合作渠道, 建立跨区域、多层次交流机制。协同创新的共享机制使京津冀的各个协同主体通过协同共享平台, 进行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资源共享, 包括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科技设备资源共享、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等。开放的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实现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

(三) 构建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首先, 建立高校协同创新的风险互担机制。京津冀高校应在合作前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任务、责任与义务, 制定考核指标, 共担风险、共谋发展;其次,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应综合考虑各高校的投入力度与实际创新贡献, 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要做到鼓励合作、支持创新, 考虑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效益的延迟性。各高校应对协同创新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问题, 积极协商、订立规则, 政府也应为各方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服务。

(四) 加强知识产权保障。

随着高校科研力量的加强, 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显得日趋重要。高校协同合作中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确立协同各方的知识产权义务、权利、风险、收益等因素的处理, 平衡合作各方利益。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知识宣讲等, 让更多科研人员了解如何经营和运用知识产权知识、处理各种产权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祖超, 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2.7.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 2011.7.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7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困境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数多但成功率低。可以用“愿望很美好, 但现实很残酷”这句话来形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数有明显的增多趋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创新创业。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 当面对诸多困难和挫折时, 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雄厚的启动资金, 大多数学生都会退缩或者无奈放弃自己的初创企业。这使得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左右, 是非常低的。加之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在创新创业这条道路上, 确实有很多困难等着大学生来挑战。

(二) 创新创业环境不成熟。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创新创业环境还不是很成熟。由于许多基层行政单位对上级优惠政策该如何运行都不是很了解,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诸多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这样一来, 在创新创业遇到困境的时候, 很多大学生创业活动因不能及时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而难以为继。

(三) 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在我国, 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社会市场经验和实践创新能力不高。在真正创新创业的时候, 很多大学生会选择一些加盟商业店或者是做一些服务性等投资小、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的行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及社会经验, 加上企业规模很小, 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 很难长久立足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 政策支持不全面, 大学生寻求外部融资难。由于人脉薄、经验少、踏入社会时间短, 大学生很难寻求外部融资。目前, 我国虽然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贷款、基金申请等方面的支持, 但这些优惠政策对身无分文却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来说, 由于没有有效担保人而难以申请到贷款作为创业基金。因此, 很多拥有创新创业希望的大学生, 都是苦于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支持, 而无奈放弃了创新创业的梦想, 他们的创新创业之路也就无法顺利启航。

(二) 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我国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之一。我国的创新创业氛围并不是很浓厚, 在我国传统就业观念里, 还存在着所谓的“铁饭碗”、“金饭碗”之类的就业思想。很多大学生深受这些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 在毕业时, 首选就是找一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而如果选择创新创业, 可能会被社会评价成不务正业, 不仅不会给予精神支持, 更别说资金方面的支持了。国家创新主体———企业, 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 也做得很不够。

(三) 创新创业教育缺失。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 我国高校的相关教育尚没有形成体系。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 很多高校做得还不是很到位。针对大学生开设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还不多, 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就更少了。所以,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和帮助方面,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教育也比较缺失, 导致我国创新创业文化意识薄弱, 大学生获取创新创业信息渠道不通畅。

(四)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创新实践能力不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低, 也与他们自身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高有着密切关系。很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会感觉到不知所措。这恰是因为他们没有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应急求变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同时, 由于他们涉世未深, 对经济市场还不是很了解, 导致他们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不够准确, 更不知道该怎样根据市场变化来掌控初创企业的运营方向。这样一来, 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他们的初创企业要想立足发展就会更加困难重重。

三、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对策

(一) 政府应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当前, 我国政府正在不断地、积极地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出台一系列优惠的扶持政策, 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保障, 以尽可能地降低他们的创新创业风险、减少创新创业的精神压力和现实压力。一是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包括资金、税务、权益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也可以把针对海外留学人员、退伍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的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延伸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上,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二是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权益保障力度, 为他们提供专门的社保、户籍、档案、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便利与保障。

(二) 企业等社会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和资金支持。针对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企业等社会组织也应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拥有大学生所缺少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如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服务, 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风险评估、融资服务、市场信息、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让大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 判断市场风险和机遇, 让正在进行或将准备进行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能够有所依靠、有方向感, 这会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三) 高校需加强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作为社会优秀人才资源、科技专利的主要供应基地, 高等院校应积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以促进大学生智慧成果的科技转化率。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 高校要不断地向大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理念,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 要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尽可能地向大学生传授一些创新创业经验, 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误区进行指导。高校还应当对有创新创业梦想的大学生适当加以引导,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交流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必要的动手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另外, 高校与企业联手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从企业寻求创新创业案例, 在校内进行教授、分析、讨论;组织优秀大学生到高新企业进行带薪实践;促进校企之间在企业招聘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四)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大学生, 要改善当前创新创业困境, 首要条件是需要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且有把创新创业付诸实践的意识, 具有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能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 必须做到以下六点。

1.将创新创业当作是一份终身的事业。要想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就必须具备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强大心理, 同时也要具备迎难而上的魄力。要把困难当挑战、把挫折当财富、把失败当经验, 不断地去战胜自己, 将创新创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和永不放弃的梦想。

2.加强自我定位。作为大学生, 在创新创业抉择时, 一定要先认真分析自己, 明确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创新创业者, 是否已经拥有创新创业最基本的能力, 能否管理好自己的企业, 能否激励共同创新创业的追随者。当然, 要着重分析自己是否具有在创新创业的领域中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选择适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创新创业模式的选择和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是紧密相关的。对于大学生来说, 创新创业模式既可以是先工作取得经验及一定资金后, 再进行创新创业;也可以是毕业就直接开始创新创业或是选择一些加盟创业;或者在校期间与同学共同创新创业等。不管大学生选择哪种模式, 都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慎重抉择。

4.千方百计突破创新创业资金约束。对每个拥有创新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来说, 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地筹集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初始资金, 是创新创业梦想之路上最难的第一步。要解决创新创业的资金难题, 就需要大学生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风险投资基金、中介机构等多渠道, 开展创新创业融资, 突破创新创业资金约束。在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中, 一些大学生具有独到的融资能力和犀利的投资眼光, 能充分合理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从而为初创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

5.充分运用现有政策。大学生资金少、人脉少, 要想取得创新创业成功, 就必须主动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贷款和税务等方面的有利政策, 充分利用好这些优惠政策。因为, 这些政策不仅可以让大学得到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 还能降低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风险。

四、结语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形式下, 对于大学生来说, 如果对自己的创新意识非常自信, 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那么, 创新创业就是毕业在即时的正确选择。当然,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不仅与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紧密相关, 同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学校、企业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的前提下,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所以说, 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企业等社会组织、大学生等四维主体, 必须实行“四位一体”, 团结一致, 协同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 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比例和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为实现创新型国家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竹绮.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 2005, 10

[2]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4]李平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4

一体化协同办公系统建设研究与实践 篇8

山东能源集团总部在山东省济南市, 是由新汶矿业集团、枣庄矿业集团、淄博矿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临沂矿业集团、龙口矿业集团6家企业重组而成, 下辖6个矿业集团、2个区域公司、2个物流公司, 员工20×104多人。权属企业分布在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贵州等10多个省 (自治区) 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山东能源集团重组前, 各家矿业集团都建立了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 累计有几十套之多。但是, 这些已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方案多样, 功能差异大, 彼此独立, 没有规范统一的流程, 信息不能共享。企业重组整合后, 如何破解行政办公信息资源整合难题, 规范行政办公流程, 实现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协同办公, 促进企业重组整合和管理变革, 成为1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

经过分析, 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办公系统缺乏建设标准, 功能差异大;办公系统开发厂商多, 技术层次不齐、差异大;办公系统运维模式多样, 支撑服务能力不足;数据备份机制普遍不健全, 数据集成较差。

很多办公系统只是简单地实现了公文下发功能, 没有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由于系统不统一, 没有实现系统的集成, 系统技术架构扩展性受限制, 操作比较复杂, 缺乏流程标准, 降低了行政办公效率且普遍不具备移动办公能力。

2 协同办公系统发展趋势

协同办公系统一般指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多人进行信息沟通共享、协同办公的一组应用软件, 通常包括邮件、办公事务处理、信息管理与资源共享、即时提醒、辅助领导决策等功能模块, 通过工作流程自动化和知识管理, 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 提升企业整体协作水平与办公效率, 实现信息共享化、办公流程化、沟通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增长也带动了对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的深入, 从单纯的“传统办公”到“协同办公”软件, 再到“协同管理”软件, 直到协同平台, 如今的“协同平台”可谓包罗万象。目前很多企业的协同系统已经整合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日趋复杂, 也远远超出了传统OA的范畴, 集成了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诸多企业的资源, 融合了协同、知识管理、门户等内容, 逐步成为1个员工办公、中层管理、领导决策的知识协同的平台。协同办公系统在企业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四化”, 即门户化、平台化、产品化、移动化。山东能源集团协同办公系统建设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新的发展趋势, 以适应企业多产业板块、多层管理、一体化协同的需要。

a) 从技术角度看, 主流协同办公系统都采用了B/S架构。随着Web2.0和SOA逐步应用于系统之中, 在国际软件巨头持续大力引导和推进下, 云计算逐步从理念走到落地;HTML5的推广迅速开展, 在移动信息终端上的应用已经开始普及。协同办公系统正在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实时动态管理进行跨越;

b) 从应用角度看, 正在从以邮件和即时通讯系统为代表的业务操作电子化, 发展为以工作流系统为代表的业务流程信息化, 同时依托门户系统, 实现业务系统集成,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服务的融合体, 成为1个企业或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协同办公软件向智能型演进, 随着组织流程的固化和改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提升, 全新的“智能型”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将更关注组织的决策效率, 决策支持、知识挖掘、商业智能等服务, 逐步转变成为企业的综合性管理支撑平台;

c) 从协同的层次看, 从初期的内部人员沟通协调, 发展为遵守业务规则的业务流程协同, 再发展为以业务系统集成为依托的全方位协同, 目前正在逐渐发展为集团化跨组织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协同;跨组织、泛组织之间的协同应用是协同办公管理软件未来发展方向。

国内外协同办公系统主流技术目前主要有两类:a) 以群件为基础, 主要是基于IBM Domino (即Lotus Notes) 的和基于微软的Exchange的两种;b) 以开放平台为基础, 主要是基于J2EE (Java) 的、基于微软的.Net平台以及基于其它一些程序开发语言 (如PHP、JSP等) 为主, 后台采用标准的数据库如Oracle、SQL Server等, 采用标准的B/S三层架构。

3 山东能源集团协同办公系统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山东能源集团办公系统的建设目标是按照“统一平台、分布部署、集中管控、分级授权”的原则, 搭建能源集团统一综合的一体化办公平台, 实现整个集团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2]。

具体需求是:

a) 需要1个高效的协同管理工作平台:能够将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活动、管理活动及活动产生的信息在组织、部门、个人之间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

b) 需要1个有效的知识资产管理平台:过去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往往重视人、财、物, 这些有形的物质资产管理, 忽视了知识资产的管理, 需要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对企业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获取、沉淀、共享、应用、学习和创新, 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执行力;

c) 需要1个个性化的系统访问门户: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 员工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人性化设计, 能够根据不同员工的需要进行功能组合, 将合适的功能放在合适的位置给合适的员工访问的系统, 实现真正的人本管理;

d) 需要1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管理平台:开放的社会造就了开放的社会人,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导致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间的直接沟通机会越来越少, 企业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环境, 便于员工相互沟通、增进了解、发现思想倾向并及时加以引导;

e) 需要1个集中的信息整合呈现平台:希望能够通过办公系统实时、直观地了解到企业的运营状况 (如生产、营销、财务等数据) , 同时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f) 需要1个灵活的一体化业务流程整合平台:当企业面临客户不断提出端到端 (End to End) 的服务时, 员工办公环境将会越来越复杂, 因此需要将日常工作活动、管理活动、业务活动有机的结合, 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实现一体化。

经过分析, 山东能源集团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原则是:

a) 先进性和成熟性:系统需要基于国际知名的IT基础平台 (中间件、数据库) , 采用主流的技术路线, 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所采用的软硬件平台、开发工具和实施方案相对成熟;

b) 可行性和适应性:充分结合协同办公需求与IT建设现状, 充分继承现有资源和成果, 构建符合能源集团实际的信息系统。同时要有对于公司环境与业务变化的适应性, 适应未来的业务变化和和功能扩展;

c) 前瞻性和实用性:做好建设规划, 充分考虑系统今后的延伸与推广;各级管理人员需要, 注重实用性;

d) 开放性和标准性:系统采用标准规范和协议, 支持与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采用开发、标准的数据交换方式, 保证数据能够共享;

e) 可靠性和易用性:系统要稳定可靠, 具有容灾机制, 出现问题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系统数据完整、准确、及时;能够针对不同的角色灵活控制权限, 个性化展示内容;系统需满足功能布局合理, 界面简洁美观、方便易用的原则。

综合考虑以上要求, 山东能源集团选择了IBM Lotus Domino平台作为协同办公系统的基础技术平台, 选择了在煤炭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北京慧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系统实施商。

4 系统总体建设方案设计

山东能源集团协同办公系统包含公文流转、个人邮箱、个人事务、公共信息、行政办公、网站管理、电子传真、即时通讯、IP电话、移动办公等功能。先期在总部搭建, 后期逐步在各二级矿业集团和三级单位进行推广, 逐步打造适应大型企业集团整合后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 既节省投资又能满足各级单位需要, 符合山东能源集团自身发展需要的协同办公系统[1]。

基于IBM的Lotus/Domino平台将公文管理平台、网站管理平台、行政办公系统、邮件系统、即时通讯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手机移动办公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提高公司办公效率, 降低办公成本, 强化行政管理的统一规范管理和流程一体化。《中文Lotus Domino/Notes应用开发指南》各子系统功能设计如下:

a) 公文管理平台:包括集团总部发文、收文、集团总部部门收文、集团总部部门发函、权属集团公司发文、权属集团公司收文、三级单位的发文、收文等, 实现全山东能源集团总部、各部门、各权属集团公司、三级矿山公司之间文件的上传下达, 提高文件的流转效率, 解决集团长期以来存在的文件在上传或下达时无法及时跟进了解处理情况的弊病, 实现全集团公司的高效无纸化办公。公文管理符合国家标准, 流程可定制化要求;

b) 网站管理平台:包括制定网站发布信息要求, 及时下达公司重大新闻宣传、公告通知等内容并将信息共享给各权属集团公司, 实现集团信息的纵向共享。业务流程可定制化, 信息发布标准化;

c) 行政办公平台:建立公司日常一般性行政办公标准, 合同审批、车辆申请、会议申请、接待管理、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管理等统一纳入系统中, 实现集团总部各级业务审批的标准化。在集团试用成功后, 推广到权属集团公司, 实现合同、固定资产等的纵向审批, 实现对权属公司文件审批的透明化, 提高全集团公司的工作效率, 加强集团总部的管控能力;

d) 邮件系统:基于IBM的Lotus/Domino邮件系统, 安全可靠支持传输企业内部之间的邮件往来, 提高日常办公效率。符合网络SMTP/POP3的邮件框架建设标准;

e) 即时通讯系统:建立在线交流平台, 实现人员的在线交流、文件传送、视频通话、IP电话等, 提高集团人员的交流效率。总部应用后在全山东能源集团进行推广, 实现整个集团的在线交流;

f) 文档管理系统:系统规范企业文档管理, 便于知识信息的记录、积累, 逐步实现企业级的知识管理;

g) 手机移动办公:协同办公同步, 实现手机、IPAD等移动办公。移动办公系统的数据及审批信息与协同办公系统同步, 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对文件进行审批, 也可以查看协同办公系统中发布的数据及邮件, 极大地方便领导的办公, 提高文件流转的效率;

h) 数据备份和容灾机制:建立定期备份和双机热备机制, 改变过去单点故障就导致系统无法访问的弊端, 提高数据安全等级和服务支撑水平。同时围绕系统管理, 建立完善的账号、权限等审批管理流程, 确保系统运维服务水平。

5 结语

2012年初, 山东能源集团成功在总部搭建了协同办公平台系统, 实现集团办公平台的统一、集约化和一体化。此后, 基于集团总部的版本逐步向各二级单位进行推广, 其中权属单位淄矿集团、肥矿集团、临矿集团、龙矿集团、贵州矿业、内蒙古盛鲁能化、山能国际、山能国贸已经实现了系统全覆盖。系统具备以下特点:操作简单, 界面简洁;性能稳定, 功能完善;即时通讯、网络传真、档案系统、移动办公等功能创新性强, 并具有完善的身份认证功能;基于业务流程, 实现了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融合;实现了集团公文一体化, 实现全能源集团文件的无障碍上传下达;定制化的移动办公系统, 简洁实用, 切实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可通过智能终端随时、随地、随手进行办公, 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山东能源集团在企业重组的背景下, 通过创新协同办公系统建设规范企业行政办公方法,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整合已有信息化资源, 强化了信息化办公支撑的手段, 通过流程驱动各项业务的协同与开展, 进而提升了集中统一管控的能力。由于支持多种灵活部署方式, 通过快速复制, 有力的促进了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优化重组, 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业务扩张。

山东能源集团将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1], 下一步继续夯实协同办公系统各项基础功能, 加强在各个集团子公司的系统应用, 加强与ERP等业务系统的流程和数据集成, 全面支撑起山东能源集团一体化的协同办公,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管理创新, 促进山东能源集团早日建成“国际化、现代化”的卓越能源企业。

摘要:山东能源集团重组后站在整个集团的高度, 重新统筹规划, 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了行政办公流程, 打造了企业高效、便捷, 具有灵活可扩充性的一体化协同办公系统, 成为集团管控的1个重要支撑平台。

关键词:协同办公系统,工作流,一体化,LotusNotes/Domino

参考文献

[1]邓文佶, 刘雁.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 (9) :125.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篇9

B公司拥有40多年专业研发和制造钛合金产品的骄人业绩, 其钛产品从90年代开始逐渐向民用发展, 目前民用钛产量已占年产量的80%以上, 产品主要有锭、厚板、棒材、无缝管等。

1 民用钛产品产销研一体化协同管理的基本内涵

以实现用户满意为宗旨的产销研一体化协同管理是B公司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发展并确立起来的一种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它是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在现有生产、技术、营销、科研、财务等部门之间加强横向沟通形成的一种虚拟组织形式, 从而实现从市场到现场的一贯制管理, 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它坚持以产品开发为龙头, 围绕市场需求热点, 集中技术力量, 加大新品研发, 成为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有效手段。

一体化团队是以特定任务为中心的非行政组织, 团队成员作为各相关部门的代表, 代表部门协调、推进和完成分公司确定和分配的重要任务。通过活动, 加强公司各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 提高公司整体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贯彻公司的营销策略、解决或协助解决公司生产经营和科研开发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引导公司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及用户服务, 并实现快速的信息沟通。

目前跨部门协同团队已成为B公司推进产销研一体化协同管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多支跨部门协同团队活跃在公司生产、技术、能源、财务、技改等各个条线, 通过对标竞赛、学习交流、课题攻关、优势互补等方式, 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了有效平台。

2 民用钛产品产销研一体化协同管理的具体实践

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 发现国内外民用钛的市场巨大, 多为石油化工、能源等生产单位。目前B公司生产民用钛产品存在的劣势主要表现为: (1) 产品的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使公司的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分额很小。 (2) 公司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价格情况缺乏了解和研究, 主动出击不够。 (3) 生产安排、协调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不强。 (4) 生产工艺缺乏精确到位、管理缺乏精细, 影响了产品的成材率, 造成成本过高。

经过现状调查, B公司专门成立了民用钛产品产销研一体化协同团队, 经过了制订目标、要因分析、制订对策、实施对策、效果检查的工作过程。

2.1 系统思考、整体策划, 掌握竞争优劣势

策划运作过程经历了: (1) 进行国内外市场调研, 掌握市场需求;同期进行了国内外主要下游行业民用钛近几年详细的供需分析; (2) 与对手进行竞争力分析, 逐项对比寻找薄弱环节; (3) 分析调研结论:该市场领域需求大, B公司具备拓展渗透, 提高占有率的可能性;应充分发挥B公司在钛合金市场传统的质量和品牌优势、用户基础, 充分发挥其装备工艺优势, 坚持稳步推进原则;要充分发挥一体化协同优势, 特别是统一采购优势和技术、销售一体化优势。

2.2 从需求出发, 强化内部协同, 创新操作模式

根据系统分析和对标的结论, 在整体拓展方案中进一步创新操作模式, 明确主要内容: (1) 从市场需求、竞争对标入手弥补自身不足。加强内部精益化生产, 提高材料收得率, 降低生产成本, 以对标结果指导提升和优化产品技术经济指标;改变原来原材料单一供应商的局面, 注重战略采购与策略采购的结合, 与原料采购中心协同, 稳步开发原材料新的供应商, 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2) 建立协同管理体系, 提高民用钛产品竞争力。建立公司内部跨部门的一体化协同团队, 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策略。销售部门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技术部门与销售部、生产厂沟通, 将现有生产计划与现场实际紧密衔接;财务部门及时提供相应的盈利情况分析, 为产品快速响应市场要求, 指导生产、营销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和服务。紧密联系用户、竞争对手, 以及协会、网站等社会资源为平台, 强化市场协同;会同原料采购中心, 强化原料市场分析, 降低成本;跨部门协同团队实现科研资源共享, 解决了共性难题, 充分发挥出人员培训、交流合作, 技术成果共享等协同效应。

3 民用钛产品产销研一体化协同管理取得的效果

通过跨部门的一体化协同管理, 民品钛产品的生产、销售取得了效益逐年递增的良好局面, 同时在加工技术攻关、资源优化、协同供料等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B公司民用钛产品一体化协同团队通过强化四大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 使营销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 (1) 建立协同管理体系。明确各自小组的目标和具体计划进度、建立高效的团队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协同技术管理; (2) 精益化制造过程保障体系。通过围绕产品全流程、全系统的优化冶炼、标准成本、最优控制等实施, 确保产品的成本、质量竞争力; (3) 销售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及时向用户发布资源信息, 推出人性化销售服务举措,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的方便用户, 满足用户的需求; (4) 完善及时的信息沟通机制。市场—用户—现场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保持畅通和高效, 实施重点用户定期走访制度, 使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充分及时。

参考文献

[1]李积慧, 济钢实施产销研一体化工作实践[J].山东冶金, 2008, 30 (06) .

绿色理念、产业协同和动力机制 篇10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巨各庄镇党委、政府正确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既要抓经济建设,更要抓环境建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几年,他们狠抓种树绿化,全镇绿化覆盖率100%。为节省绿化成本,镇领导亲自带领群众上山将过期的花枝剪裁下来并自己培植。现在,全镇到处鲜花遍野,绿草茵茵,树木成林,为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和提升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是坚持产业协同战略。为适应环境建设的要求,巨各庄镇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重点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对传统的农业和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整合和提升。为此,他们引进了葡萄种植和加工产业及葡萄酒文化,以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为龙头,打造葡萄经济特色产业带;建立了400亩休闲观光工业园,为都市人们提供休闲旅游服务;将原来的矿山开采业提升为国家级矿山公园,将绿色产业融入传统的采矿业;主动关停传统的制砖企业,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之路。

三是强化动力机制保障。巨各庄镇的优美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与其合理的机制设置密切相关。在巨各庄镇,保洁员不仅仅是负责打扫卫生的工人,而是环境建设员。环境建设员的职责不仅仅是打扫卫生、从事保洁工作,而是所在网络区域环境责任人,对所在网络区域环境建设全部工作负有管理、监督等职责,从而实现了环境建设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环境建设员的工作成效与其物质待遇直接挂钩,奖罚分明。这种机制强化了环境建设员的责任意识、网格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摄影:王新)

(责任编辑:李利)

上一篇:亲水性硅橡胶的制备下一篇:信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