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2024-06-16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精选九篇)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1

情态动词在法律英语中的功能是修饰某一个条款, 使之正确反映起草者或制定者对条款表述可能涵义的判断, 或反映对自己所写所说内容正确与否的判断。这些情态动词表达出一系列不同的涵义:许可、义务、决心, 这三种涵义与控制事件的能力有关。另外三种涵义是:可能、必须和预期。这些则表示, 假如事件在控制能力之外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判断。

英语中主要情态动词有:can/could, may/might, shall/should, will/would, must, ought, dare, need等11个。

本文拟用经过专家们多次翻译的权威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为语料, 研究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使用与翻译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情态动词统计

从表中可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动词是shall, may, can, must等几个。

2 Shall的基本用法

2.1 shall表示预期和决心

在普通英语中, shall首先表达“预期”的涵义, 但这只用在主语为第一人称的句子中, 如,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opinion poll, I shall win this election. (根据民意测验, 我将shall赢得此次选举。) 以及We shall catch the criminals wherever they hide themselves. (无论罪犯藏在哪里, 我们都会shall抓到他们。) shall可表示决心, 此用法也是在主语为第一人称的句子中, 如, We shall support their ideas. (我们会shall支持他们的想法) , 以及I shall never do that again. (我再也不会那么做了。) shall在美国已用得不多, 在英联邦国家的英文作品中较为常见, 至少在谨慎的写作者中间使用。一般来说, 写作者使用shall的目的是想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shall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强烈的决心、意愿。这是shall一词的强调用法, 含誓约或承诺之意味。

二战期间,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从菲律宾撤退时说:I shall return. (我shall会回来的。)

威廉·曼徹斯特在他的《美国凱撒》一书中对此作了细致的描述。那是在1942年3月, 日军占领了菲律宾之后, 麦克阿瑟将军离开菲律宾前往澳洲。这正是在“珍珠港事件”以及新加坡和香港刚刚沦陷的时期。1942年3月20日, 麦克阿瑟将军在菲律宾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作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道:“为了组织起美军对日本的攻势, 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解放菲律宾。我活下来了, 而且我会 (shall) 回来的。 (I shall return.) 正是最后的三个词抓住了大众的注意, 并成为太平洋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演说。战争情报部门的官员发现了这些词的“魔力”, 要求他把句子改成“我们会回来的”。 (We shall return) , 遭到了麦克阿瑟的拒绝。许多人把麦克阿瑟的 (I shall return.) 这句话当作他妄自尊大的例子而严加指责。但将军的支持者反驳说, 他这句话不是说给美国人听的, 而是说给菲律宾人听的, 菲律宾人更相信他的誓言。如果麦克阿瑟说他会回来, 他是可信的。从此, (I shall return.) 这三个铿锵有力的词在菲律宾战场上广为流传。在日军文件中也发现写有 (I shall return.) (我会回来的。) 字样的碎纸片。对于菲律宾人来说, 这个经典式的短句就是一个承诺和一道命令, 就是麦克阿瑟将军的钢铁誓言。[3]

2.2 shall在第二人称为单数时的用法

关于shall在第二人称为单数时的用法, ——那是shall在《圣经》中的用法。《圣经》在许多欧洲国家及其众多殖民地的历史上一直是具有最重要影响力的一部经典著作。《圣经》所使用的语言也极具影响力。具体地说, 摩西曾到山上, 从上帝那里接受了 (十诫) 。在《出埃及记》第20.13中, 他回来了, 并把 (十诫) 传授给犹太人。这些诫条之一就是 (你不得shall not) 杀人 (Thou shalt not kill) 。这也是shall具有强烈修辞色彩的一个例子。[3]

2.3 shall表示义务

1) You shall obey my orders. (你必须 (shall) 遵守我的命令。)

2) He shall be punished if he disobeys. (如果不遵守的话, 他应当 (shall) 受到惩罚。)

3 Shall的法律用法

在法律英语中为什么要用shall?当法条中使用该词时, 它的涵义是什么?它是指某种预期 (prediction) 、决心 (volition) 、义务 (obligation) , 抑或其他?

曾经的立法者表达义务、许可和禁止时, 不用情态动词, 不用shall, 而是使用其它表达方式, 比如“它是必须的” (It is obligatory) 、“它是经授权的” (it is authorized) 。这是一种一般化、抽象化、非人格化的立法风格, 优点是:非常清晰, 更少歧义, 避免了情态动词本身所固有的歧义性。

但今天的法律文本没有采用这种风格, 而是采用了人格化、特定化和具体化的立法风格——使用情态动词。情态动词的使用主要来自于两个因素:

3.1 历史因素

18世纪立法的一次反抗 (reaction) :18世纪的法律起草风格十分繁琐。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有两个起草立法的学者Jeremy Bentham和George Coode反抗这种风格, 并试图对它进行改革。Bentham特别强调了两个想法。第一, 法律为公民、法院或执法机关设计。第二, 法条中一个句子首要的对象应该放在开头。George Coode进一步发展了Bentham的原则。Jeremy Bentham和George Coode关于法律起草的理论隐含了如下观点:1) 反对用无生命的事物做法律语句中的主语, 因此, 使用情态动词;2) 强调人个行为, 而不是一种静止或持续状态。

另一历史因素是现代法律的冗长使制定条款和全文中许多其它条款的距离增加了。现代对标点符号的习惯用法产出大量短句, 这弱化了制定条款的施为性 (illocutionary force) 作用。结果是起草者感到在法律开头的单一制定条款不够权威, 于是用情态动词shall增加权威感。

3.2 文体因素

1) 正如在有关麦克阿瑟将军的例子中看到的 (I shall return.) (我会回来的) , 以及在《圣经》中用第二人称 (Thou shalt not kill) (你不得杀人) , shall用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表示决心和义务。这种用法对立法草案中shall的使用产生影响。2) shall表决心和义务的用法从第一或第二人称转到第三人称。[6]这是语言学上一个自然倾向——把语法上的手段扩展至适合领域之外。3) 将意志附加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即, shall用于人以外的事物。[5]例如:“人”可以指一个“法人”之类无生命的事物。

鉴于以上历史和文体因素:现在的立法草案中, shall被用于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有时用其中的一种, 有时两者都用。从各自的极端意义上来区分这两种意思, 可以说一种意思表示义务, 而另一种表修辞。shall的用法都是相似的, 如麦克阿瑟的 (I shall return.) , 《圣经》中的 (Thou shalt not kill) 及在法律中用于第三人称的情况。它们在广义上都表示义务。shall的另一种用法——表示修辞意义就是试图从shall在第一、第二人称的用法中吸取某种崇高、庄严的意味, 以便为一部法令带来更为强烈的权威感。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教授Frederick Bowers把shall的这种表示修辞的用法分成三种:shall用于第一人称时表示“决心”, 转到第三人称表示义务的意思以产生修辞效果。shall的这种用法是比拟那种依附于《圣经》诫律式修辞的表达方式。伴随着宣示义务的这种意思, 情态动词shall业已取得了一种一般涵义, 那就是表示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实际上, shall非常普遍地用作一种图腾以制造出某种法律色彩。

4 Shall在《民法通则》中的具体使用与翻译

4.1 shall仅表示一种修辞意义, 含崇高、庄严的意味, 带来更为强烈的权威感。在汉语中, 不译

《民法通则》中有176个shall用于此用法, 是《民法通则》中最多的一种用法。

例1:第二条【调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通则》第一章第二条) [1]

Article2.The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hall adjust property relationships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vil subjects with equal status, that is, between citizens, between legal persons and between citizens and legal persons.[2]

4.2 shall表示义务和职责, 在汉语中译为“应当”

《民法通则》中, 有72个shall为此用法。如:

例2:第一百一十条【行政责任】对承担民事责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 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 对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六章第一百一十条) [1]

Article110.Citizens or legal persons who bear civil liabilityshall also be held for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if necessary.Ifthe acts committed by citizens and legal persons constitutecrime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ir legal representatives shallbe investig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2]

从理论上讲, 当shall用作表示命令、义务和职责时, 将其翻译成“必须”是成立的。但在法律草拟专家和该领域的翻译专家的实践中, 尤其是在权威性实践中, 译must对应“必须”的惯例似乎早已确立。[7]倘若对比一下《民法通则》的原文本与翻译文本, 这种让“应当”对应shall, 而让“必须”对应must的选词取向更加明显。

4.3 shall有时既表修辞, 又表义务, 这两种涵义间存在重叠区

例3: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民法通则》第二章第十六条) [1]

If none of the persons listed in the first two paragraphs of this article is available to be

the guardian, the units of the minor's parents, the neighborhood or village committee in theplace of the minor's residence orthe civil affairs department shall act as his guardian.[2]

4.4 shall的否定形式

法律自身具备施为性作用, shall not这一形式由于shall在法律英语中的使用, 具备了指示性施为性作用。它也带有对它所针对的人的预期行为加以禁止或防范的涵义。Frederick Bowers对此也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很难将否定式的命令想象为对肯定性命令的简单否定, 除了在这种情形下, 即肯定性行为已经被听者或者发动或者仔细考虑过了。在这种情形下, 否定式的命令类似于“停止做某事”。因此, shall not具有防止预期行为发生的内涵;具有模仿圣经的修辞力量。译为:不得。

例4:第十八条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 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 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民法通则》第二章第十八条) [1]

Article18.A guardian shall fulfill his duty of guardianshipand protect the person, propertyand other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his ward.A guardian shall not handle the propertyof hisward unless it is in the ward's interests.[2]

这里的shall not表示决心和义务。相当于《圣经》中Thou shalt not kill. (你不得杀人) 的用法, 第二人称shall表决心和义务的用法从第一或第二人称转到第三人称。译为:不得

5 May的使用研究

may具有三种不同涵义:1) 通常的涵义是给予许可或给予某人做某事的授权。即is

authorized.2) may可以表示可能性, 即possibly, 但该用法一般用于契约、合同中。3) may偶尔表示强制意味, 意思是“应该”, 与shall同义, 但用得更为少见。

5.1 给予许可或给予某人做某事的授权

这是最常见的may的用法, 《民法通则》56个may的使用中, 有46个为此用法, 汉译“可以”。

例5:第一百零九条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 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 (《民法通则》第六章第一百零九条) [1]

Article 109 If a person suffers damages from preventing orstopping encroachment on

state or collective property, or the property or person of athird party, the infringer shall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compensation, and the beneficiarymay also give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2]

《民法通则》英译本中有两处may的使用含许可、给予某人做某事的授权含义, 但汉语版本没有用“可以”一词体现。

5.2 may可以表示可能性, 即possibly, 但该用法一般用于契约、合同中

《民法通则》中的may有一处相当于此用法。

5.3 may偶尔表示强制意味, 意思是“应该”, 与shall同义, 但用得极为少见

《民法通则》中, may没有用到这一用法。法律英语中may的这一用法来自于历史因素——在普通法国家中, may在法庭可用shall来解释, 源于下列案例:

1) 英国1848年案例:关于一契约问题。一个伦郭商人和他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契约。该代理商在中国。伦敦商人写信给代理商:

If the tea is not obtainable at our limits, you may investone-half of the whole proceeds in silk. (如果 (你) 无法在我们限定的价格之内购得茶叶, 你应该 (may) 将全部收入的一半投资于丝绸生意中。) 这里的may解释为代理商受命投资丝绸生意, 此问题不具有自行决断的权限。因此, 这里的may解释为shall, 表示责任与义务, 含强制意味;[3]

2) 加拿大案例:加拿大劳工问题的立法中有一条条款规定, 劳工关系委员会“应该”may授予劳工联盟认可证书 (a labour relations board“may”grant a certificate of recognition to a labour union) .某个委员会以“该联盟是由共产主义者主导”为理由拒绝授予一个劳工联盟许可证书之后, 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may这个单词具有命令性的涵义, 该委员会有义务向符合指定程序的联盟颁发认可证书。这里的may解释为shall, 表示责任与义务。[3]

3) 加拿大大法官Pigeon归纳为:存在一条不成文的普通法规则, 其作用是使每一个司法或准司法法庭 (judicial or quasijudicial tribunal) 有义务行使其管辖权。这就是为什么may被解释为shall。[3]

4) 英联邦的有关评论:在may被解释为shall的案例中, 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是法庭正在纠正这些案例中的错误, 这些错误是由于起草者在应当使用shall的地方使用了may。[3]

如何判断may表达的是三种涵义中哪一种?可根据以下方面衡量:1) 特定句子或段落中使用may这个词的总的上下文环境;2) may后面是否使用了“自由裁量权” (in his discretion) 的语句。若有这种使用了“自由裁量权” (in his discretion) 的语句, 表示此处的may不表示义务。拥有这一授权的人不被强制行使授权, 具有自由裁量权。

may的否定形式:可在may的后面加not, 亦可用其它形式, 在句首添加No, Neither.或与其它形式的否定词搭配。

may not所指示的是取消许可。

Frederick Bowers认为在法律的禁令中, 权威已经在于 (法律) 整体上的宣布性效力, 禁止并不是否定式的命令, 而是许可的补充状态, 被禁止的行动过程是明确不被允许的。[6]

《民法通则》中共用了7个否定形式的may, may在否定句中, 不管其句型如何——在may后加上not、或在句首添加一个No/Neither, 或与任何其它形式的否定词搭配。译为“不得”、“禁止”。

例6:第九十一条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 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 并不得牟利。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的合同, 需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但是, 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原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九十一条) [1]

Article 91 If a party to a contract transfers all or part of hiscontractual rights or obligations to a third party, he shall obtainthe other party's consent and may not seek profits therefrom.Con-tracts which according to legal provisions are subject to state ap-proval, such as transfers,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authority thatoriginally approved the contract, unless the law or the originalcontract stipulates otherwise.[2]

当然, 任何翻译规律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视上下文环境而定。

例7:第五十八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一)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民法通则》第四章第五十八条) [1]

Article 58 Civil acts in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shall benull and void:

1) those performed by a person without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2) those that according to law may not be independently performed by a person with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2]

这里若说:“不得独立实施”就会变得很别扭。

6《民法通则》中can的使用与翻译

《民法通则》中有5个含can的肯定与否定的句子。can在法律英语中的用法与其在通用英语中的基本用法一致, 表示能力, 意思是“能”。翻译时肯定形式译为“能够”, 否定形式译为“不能”。

7《民法通则》中must的使用与翻译

must是法律英语中歧义较少的情态动词, 译为“必须”。在法律英语中, must表示“应该、必须”的意思, 但是它所表达的对主语要求的语气要比shall表达的强得多。从语义上理解, shall表示责任、义务时, 翻译为“必须”, 但在法律草拟专家和该领域翻译专家的实践中, “必须”的任务由must去完成。[7]

例8:第六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 法律没有规定的, 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民法通则》第一章第六条) [1]

Article 6 Civil activities must be in compliance with thelaw;where there are no relevant provisions in the law, they shallbe in compliance with state policies.[2]

8《民法通则》中should的使用与翻译

根据Halliday对情态动词的分类, should对表达情态的中介量值的划分中属于中量值义务类意态, 属于“意态”范畴。[4]在情态动词所体现的情态系统中, should一词并没有shall和must所表达的主题有效性程度高, 它相对表示一种提倡性规范, 带有表示“劝说”、“敦促”的含义。因此, 在表示对法律实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的时候, 对执行命令的人规约性和施加的压力也相应减弱。should在口气上带有更多的主观信心。《民法通则》中, 用了2个should。

9 结束语

《民法通则》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动词依次是shall、may、can、must、should, 就翻译而言, 最因难的是shall。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法律法规英译版本过度使用shall, 亦有学者认为在法律文书中应该让must取代shall, 以明确表示法律或合同条文中规定的义务或责任。在英国本土, 近年颁布的法律中几乎见不到shall, 所有强制性条文中, 几乎一律用must表达强制概念。[8]但笔者认为:shall的使用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英国历史遗产。人们应该尝试去尊重并欣赏这种古怪的历史特征, 努力利用它、保护它, 当然不宜滥用而削弱它。关键是如何精准地使用它。该文以《民法通则》英译本为例, 分析了shall、may等的情态动词使用及翻译规律, 希望能为法律英语的草拟和翻译提供作业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法制出版社

[2]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陶博.法律英语:中英双语法律文书制作[M].五南图书出版股分有限公司, 2008.

[4]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 mold, 1994.

[5]Otto Jespersen.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 ciples[M].1931.

[6]Frederick Bowers:Linguistic Aspects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M].1989.

[7]李克兴.英语法律文本中主要情态动词的作用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 2007 (6) .

情态动词只有情态意义 篇2

情态动词的特征:

1.在形式上,情态动词没有实义动词的各种变化。

2.在意义上,大多数情态动词有多个意义。

3.在用法上,情态动词与助动词一样,须后接动词原形。

情态动词各自的基本意义及用法

一、can 与could用法对比表

对比点 can could

1、表“能力” Can you lift this heavy box? I couldn’t understand what he said at all.2、表“许可” You can use a different material instead.He said I could borrow his bike.3、“怀疑” No, no, it can’t be true.What on earth can this mean? We thought the story could not be true.How could you be so careless?

4、can与be able to 区别 1.could代替 can,表示语气更为婉转。

Eg.Could I use your bike? Yes, you can.2.can(能够)=be able to(仅表能力时),但be able to 表示一番努力后,才能做得到,且有更多的时态。

He was a good swimmer, so he __________ swim to the river bank when the boat sank.A.could B.might C.shall D.was able to

二、may与 might用法对比表

对比点 may Might

1.表“询问” May I „?(=Can I „?)Might I „?(=Could I„?)(但比用may 更客气)1

2.表“允许” You may take the boy there.He told me he might come.(might 与told相呼应)

3.表“可能”“或许” She may nor like this place.I’m afraid he might not like this play.注: 1.May I„?的答语。

2.may可表示期望或祝愿

May you succeed!

3.may(might)用于目的状语从句中 肯定:Yes, you may.否定:No, you mustn’t 不行(语气强硬)

No, you may not 或No, you’d better not.The emperor gave them some gold in order that they might begin their work at once.三、must与have to的用法对比表

对比点 must have to

1.表“必须”(主观看法)必须;没有过去式,可用于间接引语中。He told me I must do according to what he said.(客观需要)不得不,有多种时态。It’s raining heavily, we can’t go now.2.疑问句 Must I „?

Yes, you must.(一定)

No, you needn’t./ you don’t have to.(不必)Do you have to go today?

Yes, we do.否定句: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at.四、need与dare的用法对比表

对比点 need dare

1.情态动词+动词原形

1)否定式

2)疑问式 He need not(needn’t)go.----Need we do it again?

---No, you needn’t do it again.He dare not say so.2

Dare she go out alone at night?

How dare you say I’m unfair?

If he dare do that, he’ll be punished.(条件句)

I dare say.(固定用法)

2.行为动词+带to不定式

1)肯定式

2)否定式

3)疑问式 He needs to go.He doesn’t(does not)need to go.Does he need to do it again?

No, he doesn’t need ot do it again.He dares to say.He does not(doesn’t)dare to say.If you dare to jump into the water from here, so dare I.3.did not need to do

表示过去没有必要做 She didn’t ne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yesterday, and she stayed with her children.(她没有参加)

五、should与ought to用法对比表

对比点 should ought to

1、表“应该” 表劝告、建议

You should listen to the doctor’s advice.We should learn from Zhang Hua 表示“有责任有必要”做某事

You ought to finish your work before you go home.We ought to help each other.2、表“估计”

They should get home by now.表示“非常可能”的事,可译为“总应该”

If we start to work right now, we ought to finish it before lunch.(午饭前应当能干完)

注: 1)、should还可在虚拟语气中的使用

2).注意:ought to的疑问式及否定式

----Ought he to go?----Yes, I think he ought to.No, he oughtn’t to.否定式:ought not to a或oughtn’t to do(不说ought to not do)

反疑问句:oughtn’t ______?

六、shall与will的用法对比表

shall Will

1.征询对方意见或请求指示,用于第一、三人称:

Shall I(we)„?

Shall he(she)„? Where shall I(we)wait for you? 1. 询问对方的意思或向对方提出要求:

Will you(please)„? Won’t you„?

Would you like to„?(用would替代will更客气)

----Won’t you go and see the film?你不去看电影吗?---Yes, I think I will.不,我想去。

2.表示说话人的“意愿”有“命令”“警告”“强制”“允诺”“决心”等,用于第二、三人称,要重读。

You shall do what I tell you(to do).我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Everything shall be done to save the ship.一定要竭尽全力来拯救这艘船。表示“意志”“意愿”,用于各种人称:

I won’t do anything you don’t like.我不会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

Would表示过去时间的“意志”“意愿”

Shylock would not take the money earlier.夏洛克先前是不肯要钱的。

七:used to与would用法对比表

used to would

1.表示过去的动作、状态,重在与现在情况的对比,不一定要有时间状语。

I used to play cards a lot, but now I seldom play.4

My hometown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1.只表示过去动作的重复,有明确的时间状语

I would go to see my grandfather on Sunday when he was in the middle school.2.would 后只接表动作的动词,不接表认识或状态动词

He used to be nervous in the exam.2.表示过去的习惯有时可互换:

When we were very young, we used to / would go skating every winter.2.表示过去的次数时,不能使用:

(√)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five times when we were young.(X)We used to go / would go to the Great Wall five times when we were young.注:used to do的否定式:usedn’t to do 或didn’t use to do(usedn’t也可写作usen’t)

疑问式: Did you use to do ? Didn’t you use to do?

Used you to do? Usedn’t you to do?

情态动词表推测

情态动词表推测的意义:

1、大多数情态动词(除表‘能力、许可、意志’外),都可以表示推测,其程度有差异。按其可能性程度的高低排列为: Must ﹥will ﹥would ﹥ought to ﹥ should ﹥ can ﹥ could﹥ may ﹥ might

肯定 完全可能 很可能 可能 有可能

2.注意区分情态动词的否定的含义:

may not或许不、可能不 might not可能不 can’t 不可能

mustn’t不许、禁止 shouldn’t不应该 needn’t 不必

3.情态动词表推测具体运用:情态动词可以对现在、进行、过去推测

S主+情态动词+be+adj 对“性质”“特征”的推测

S主+情态动词+be+n 对“职业”“事物”的推测

S主+情态动词+V原 对经常性行为的推测

S主+情态动词+be+V-ing 对进行着的行为的推测

S主+情态动词+have+PP 对过去的行为的推测

特别提醒:情态动词表推测时

1、can只能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

2、must只能用于肯定句(它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其实就用can来代替了)

3、如句中有情态动词 + 完成时,定是对过去的推测。

4、句中如有表示不肯定的话语,如:I am not sure;I don’t know 之类,常选may /might的各种形式

4.记住下面几组表示反劝的特殊的表推测的形式

1).could + have + PP表示本来能做到,但事实上没有做到。He could have finished the task on time, but the heavy snow came.2).couldn’t +have + PP表示本来不能做到,但已经做到了。She could not have covered the whole distance, but in fact she arrived ahead of time.3)needn’t + have + pp表示本不必做的,但已经做到了。She needn’t have attended the meeting yesterday, but she did.4.)should/ought to +have + PP表示 该做而没有做 The plant is dead.I should/ought to have given ot more water.5)shouldn’t/ oughtn’t to +have + PP表示 不该做而做了。You oughtn’t to / shouldn’t have taken her bike without permission.5.记住下面对比:

must只能用于肯定句(它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其实就用can来代替了)

1.must + have + PP 表示对过去肯定的推测,译为“一定是,准是” The road is wet.It must have rained yesterday.2.can + have + PP 表示对过去的推测(限于问句中)Can she have said so? 他可能这样说吗?

3.can’t + have + PP 表示对过去的否定推测 He cannot have said such a foolish thing.情态动词表推测的反意疑问句

情态动词表推测的反意疑问句,简单来说,就是以情态动词后的时态为淮,如句子里有明确的时间状语,则以其为准。以 must 为例:

eg.1.You must be hungry now, aren’t you?

2.He must be watching TV , isn’t he ? Tom must have lived her for a long time, hasn’t he ?

4.She must have arrived yesterday, didn’t she?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3

汉语情态动词研究属于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 对汉语情态的研究大多数从功能语法、生成语法、语用学、语义学, 甚至是结构主义的视角展开。这些视角当然有其合理之处, 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有部分学者 (彭利贞, 2007;宋永圭, 2007;朱冠明, 2003、2007) 已经对情态做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索, 他们对汉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语言学的理论非常熟悉, 但是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运用显得不够深入。另外, 对认知语言学熟悉的英语语言界学者对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关注并不多。数据显示仅有极少的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汉语情态动词, 比如李丛禾 (2008) 分析了情态动词的在线机制, 但尚无学者运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情态进行研究。本文以“要”为例, 通过Langakc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汉语情态动词做比较深入的探讨。所用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提供的网络版现代汉语语料库。

2.“要”在汉语情态中的归属

Perkins (1983) 与Palmer (1990) 把情态分为认识情态 (epistemic modal) 、道义情态 (deontic modal) 和动力情态 (dynamic modal) 。与Coats (1983) 的分类相同, Langacker (2004:272) 将情态分为根情态 (root modal) 和认识情态 (epistemic modal) 。Langacker认为根情态包含过程实现的潜能, 比如义务、允许、愿望或者能力等, 而认识情态则表达过程发生的可能性。Langacker通过对比根情态和普通动词连用对根情态做了比较清楚的解释。他认为英语根情态动词与普通动词连用的区别是, 在普通动词连用里, 主语是界标过程 (第二个动词表示的具体过程) 所需潜能 (potency) 的所在 (locus) , 这种潜能可以是物质的力量 (physical force) , 也可能是精神的力量 (mental force) 。这一过程并没有实现, 只是世界的构成使这一过程在合适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而在情态句中, 背景或者与背景相关的实体是实现界标过程 (情态动词后主动词表示的具体过程) 所需的潜能的所在。这个背景可以是说话人, 也可以是其他来源。Langacker用发展动力模式 (evolutionary momentum) 解释认识情态:“如果我们从整体上建构潜能所在, 采纳最模糊的方式并进行最少的限定, 我们可以把潜能的所在等同于世界及其发展。指定过程的实现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力, 而是一个泛指的力, 因为世界有某种结构, 所以现实以某种方式展开。认识情态判断世界发展势头是否可以使现实沿着合适的路线达到指定的过程。” (Langacker, 273) 此处世界是说话人头脑中的世界: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社会和精神的。Langacker将发展动力模式与Talmy的力量模式 (Force Dynam-的划分, “要”既可以表示根情态, 又可以表示认识情态。“要”表示根情态时, 表示句子的主语有做某件事的义务。“要”其后的过程并没有实现, 但是说话人脑中的世界构成方式使“要”后主动词表达的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得以实现, 实现该过程的潜能在于说话者、社会规则和法律规定, 等等。“要”表示根情态时, 表示句子的主语有做某件事的义务或者意愿。“要”其后的过程并没有实现, 但是说话人脑中的世界构成方式使“要”后主动词表达的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 实现该过程的潜能在于说话者、社会规则和法律规定, 等等。比如:“身为女人面对困难, 更要不退缩, 自信才能激发真正的能力。”不畏缩这一过程在该话语发出时并没有实现, 而使该过程在话语发出后可能得以实现的是说话人脑中所构建的社会规则。“要”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 表示对事件发生与否的可能性进行主观判断。说话者根据头脑中的世界发展势头判断现实情况是否可能达到指定的过程。比如:“他们宣传说, 清朝快要灭亡, 将来会出现新的世界。”这句话里的“要”是认识情态。说话者根据自己对世界发展势头, 判断清朝灭亡的可能性。清朝灭亡的过程势头在于阻止其灭亡的外界阻力的情况下, 将会得以实现。

3.“要”与主动词同现的认知构式

Langacker (351) 另一个核心理论是参照点理论。他认为在一个语法结构中, 语法的前置成分往往充当后面成分的参照点。所以语法的顺序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情态动词相对于主要动词表示的动作而言, 是一种心理空间上的推测和判断, 情态动词做参照点是一种主观构建的视角, 可以作为隔断使主动词表达的动作不再处于客观现实中。比如:“我们要去打听。”在该句中“要”表示主语在心理空间的意愿, 通过“要”这个参照点说话人就可以让听话人进入主语视角下的非现实的心理空间。

Langacker (467) 的认知语法认为合成体 (composite) 的意义不是成分 (component) 意义的简单叠加, 成分意义只是为合成体意义提供理据。成分与成分之间是阐述与被阐述的关系。在情态动词与主动词的关系中, 情态动词是整个结构的核心 (head) , 主要动词则是它的补足部分 (complement) 。情态动词包含一个阐述场 (elaboration site) , 这个阐述场要表达的内容需要主要动词来填补。主动词是情态动词这个“射体” (trajector) 的界标 (landmark) 。情态动词和主要动词共同的射体为主语。比如在“解放以后我哥哥要找我。”这句话中, “要”是整句话的核心, 表达主语对某种过程 (process) 的意愿, 在“要”这个结构中有一个阐述场, 其内容是抽象的, 需要通过一个具体的状态或过程来对其具体化, “找我”这一过程就具体化了, “要”所包含的阐述场。“应该”所表达的抽象过程及主动作所表达的具体的过程, 其射体都为“我哥哥”。

4.“要”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同现

英语里的情态动词不能同现, 比如不能说should will。汉语的情态可以连用, 连用的原则遵循认识情态跟情态的先后顺序。Langacker的参照点理论也可以诠释两个情态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情态是第二个情态的参照点。比如根情态连用时, 第二个根情态的所表达的义务或者能力都是第一个根情态表达的参照点视野下的能力或意愿。“要”在与其他情态动词连用时符合这一原则。“要”对主语提出了拥有第二个根情态表达的能力的义务。比如“要”在“护理人员不能只停留于提出问题, 还要能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句中表示说话人根据社会规则对主语提出的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义务。其后的“能”依然是根情态, 表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超过美国和一九八零年前建成共产主义的想法, 本来也都不坏, 但要可以做到才行。”这句话中是根情态, 表达主语有义务具备某种能力, 其后的“可以”是根情态, 具体表达“超过美国和一九八零年前建成共产主义”这一能力。

5.“要”与否定的同现

“要”表达否定, 通过“不”和”“没”来实现。“不”可以否定情态本身, 也可以否定情态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 可以对未来的行为都表示否定。比如“我们打退追敌, 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此处否定是对情态表示否定。“身为女人面对困难, 更要不退缩, 自信才能激发真正的能力。”则是对“退缩”这一将来行为表示否定判断。“没”是对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否定 (吕叔湘, 340) 。“没”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一般不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比如在“大兴城建开发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高贵龙介绍说, 公司成立以后, 没要国家和总公司一分钱。”这个例句中, “要”是普通动词, 不是情态动词, 所以“没”不表达对情态的否定, 在“病的十二分地严重, 眼看快要没救了。”中, “没”是对“可以被救”这一将来状态表示否定。此处似乎与“没”是对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否定这一特征矛盾。但是如果我们用Langacker的视角点 (vantage point) 观点来看, 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诠释。“没有”虽然是表达对将来的行为的否认, 但是如果我们从将来的这一视角点来看, 主动词的事件就成为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6. 结语

综上所述, 运用Langacker“发展动力模式”, 参照点理论等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做出与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等理论不同的解释。根据Langacker对情态的定义, “要”可以充当认根情态, 表示提出义务或表达意愿使未来发生某一事件或行为得以实现。又可以充当认识情态表示对主动词表达的过程或者状态进行可能性判断。情态动词“要”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可以以根情态的身份与根情态连用。“要”通过“不”和”“没”来实现否定的概念。“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主动词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 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的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摘要:Langacker认知语法体系中的“发展动力模式”, “参照点”和认知构式理论等理论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的解释。“要”既可做根情态, 又可做认识情态。情态动词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作为表达义务的根情态, 可以与其他根情态连用。“要”所表达的否定概念通过“不”和”“没”实现;“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 否定主动词所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 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情态动词can的用法总结 篇4

那到底为什么叫情态呢?这个两个字啊也不好理解。这里我说一下,情态这里其实它的意思是语气,也就是语气助动词是更好的名称。那情态动词表达的是语气,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情态动词很常见,叫should你应该做某事,you should do that。这就叫强硬的语气。

再比如说 would you go with me?试探性的.问,唉你可以跟我一起走吗?would you go with me?这个时候呢特别害怕别人说啊我不跟你走。would you go with me,这就是一种试探性的语气。

再比如说 could you speak English?这个could you就比这个can you要更加的礼貌,所以同样有一个礼貌的语气。再比如说它还有虚拟语气在里面,比如说I could have been a better student,could have done这里的could就表达的是一种虚拟语气,我本来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这里用的是could。好,总结一下情态动词表语气,它并不是动词,它是助动词,一定要用在动词之前协助着一起成为谓语。它更好的名称呢叫做语气助动词。这就好理解了。又表语气又是助动词,所以情态动词呢更好的说法叫语气助动词。

那接下来,我们重点看一下can到底怎么理解。can呢表示能够嘛,那一定是接动词,因为can是助动词,刚才讲了那一定是接动词,can do一定是动词原形。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助动词的规则,就是但凡出现助动词的话,我任何变形式都变的是助动词,不能再变动词,那这个时候谓语动词就只能用动词原形。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5

关键词:海事公约英语,情态动词,shall

一、引言

法律英语是一种具有法律职业技能特征的行业语言。与普通英语相比较, 法律英语无论在词汇使用上, 还是在句法结构方面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其中之一就是频繁使用情态动词。法律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动词为shall和may, 但用法同普通英语差异很大,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shall。因此, 本文基于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对情态动词shall的使用情况做了研究分析。

二、文献综述

shall在法律文件中通常用来表示义务, shall not表示禁止, may表示权利。在法律英语中, 如表示当事人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时, “应当”一词为“shall”, 而在一般的英语中, 常用“should”或“must”。结合《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与夸克语法, 情态动词shall主要有如下用法:①在普通英语中, shall用于第一人称I、we后表示预测将来:This time next week, I shall be in Scotland。②用于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后表达说话者的意志力:You shall do just as you wish。③在法律英语中用于第三人称后表示规定法律责任, 与情态动词must基本同义:The vendor shall maintain the equipment in good repair。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对情态动词shall进行分析, 语料库共计227 670词。通过AntConc软件的检索, 情态动词shall的使用频次达到3 887次。

本文利用AntConc软件对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中的各类情态动词进行了检索, 取得各类情态动词在该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 并计算其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的百分率。同时, 对比Brown语料库, 计算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中各类情态动词的关键性值 (Keyness值) 。

同时利用SPSS软件对各类情态动词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进行卡方检验, 旨在分析各类情态动词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中的使用状况上的差异。对情态动词shall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和Brown语料库使用频次上进行卡方分析, 旨在分析情态动词shall在海事公约英语与普通英语使用过程中的差异。

四、结果与讨论

1.情态动词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以Brown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 通过AntConc软件检索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中的各类情态动词, 数据显示如下表。

由表1可以看出情态动词在海事公约英语中出现频次较高, 出现频率共5 741次, 在海事公约英语使用中所占的比率在2.52%, 其中情态动词shall的使用频率最高, 共出现3 887次, 所占比率为1.71%。Keyness值显示7个情态动词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和Brown语料库的使用中有差异, 它们分别是shall、may、should、will、would、can和must。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情态动词shall。

利用SPSS软件对各类情态动词的使用频次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如下表。

由表2可以看出情态动词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2.情态动词shall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与Brown语料库中的使用对比分析

对比情态动词shall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与Brown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和其所占百分比, 数据显示如下表。

利用SPSS软件对情态动词shall在海事公约英语语料库与Brown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如下表。

由表4可以看出情态动词shall在海事公约英语中的使用与在普通英语中的使用有显著性差异。

3.情态动词shall在海事公约英语中的语义分析

通过归类分析, 情态动词shall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用于表示法律义务、法律责任或法律命令, 与第三人称连用, 通常翻译为“应”或“应当”。例如:

The mortgage of a ship shall be established by registering the mortgage of the ship with the ship registration authorities jointly by the mortgagee and the mortgagor.

(2) 用来表示一种修辞手段, 也就是说, 情态动词shall与系动词一样在句子里没有其他过多意思, 因此也没有相对应的汉语翻译。例如:

A voyage charter party shall mainly contain, inner alia, name of the ship-owner, name of the charterer, name and nationality of the ship, its bale or grain capacity, description of the goods to be loaded, port of loading, port of destination, lay days, time for loading and discharge, payment of freight, demurrage, dispatch and other relevant matters.

五、结论

情态动词在海事公约英语中使用比较频繁, 其中情态动词shall在法律条文中的使用最高, 而其在普通英语中使用较少, 是构成法律英语主要特征的关键词之一。因此, 要掌握好shall在法律文书中的用法, 正确理解法律文书的含义, 并在法律英语的实践中谨慎而合理地使用这个情态动词, 从而保持法律文本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DAVID MELLINKOFF.The Language of the Law[M].Boston&Toronto: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3.

[2]FREDERICK BOWERS.Linguistic Aspects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M].New York:Macmillan, 1989.

[3]JACK C RICHARDS.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 篇6

关键词:情态动词,道义情态词,认识情态词

引言

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态 (modality)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范畴。情态动词 (modal auxiliary) 隶属于助动词的范畴, 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

情态动词道义情态义 (deontic) 表达的是其主语所感觉到的义务、需要或允许履行的行为, 而认识情态义 (epistemic) 则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值 (t rut h value) 的肯定程度。归纳如下表一:

国内外对于二语习得领域内的情态动词研究大多数是静态的研究。缺少针对同一母语背景中的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特点及语义习得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采用横向实证调查, 描述、比较分析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中国学生习得及使用核心情态动词语义的规律, 具体回答以下问题:

1) 不同英语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有什么异同,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不同英语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表达道义情态义与认识情态义的情态动词使用上有什么异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高级、中级、初级三种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初级水平者为某市一所标准化高中二年级随机抽取的30名学生;中级水平者为某个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班的30名学生 (即将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高级水平者为某所大学28名英语专业四年级本科生 (即将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

2. 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采用测试的方法检测中国学生情态动词及情态语义的习得。试卷由40道填空题组成 (涵盖了9个核心情态动词表达的20个基本的情态语义) 。

学习者的测试任务以专项练习的形式由任课教师完成。初级组收回有效试卷29份, 中级组28份, 高级组28份。收集的数据均用SPSS17.0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

1.总体结果

首先我们对三组学习者在情态动词使用的正确得分情况作了统计学的分析。结果见表二。

在正确率平均得分上, 高级组略优于中级组, 中级组略优于初级组 (30.3250>29.4750) 。高级组的平均值较高, 标准差和方差也是最高的。这说明高级组的学习者的正确得分分布很分散, 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水平组在不同题目上的表现, 见图一。

高级组的学习者在极少数的题目上得到了最高分, 而且在几个题目上得了最低分。中级学习者在大多数题目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学习者, 但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初级学习者在某些题目上得到了最高分。这可能是因为高中二年级正是出于对英语情态动词用法的复习阶段。中高级学习者对情态动词的一些用法出现了回落现象。

张琳 (2011) 的研究发现, 中国大学生在口语中使用情态动词时, 也倾向于用Should来表示“义务、必要性”且使用正确率很高, 而使用Should表示“逻辑推断”语义的错误率很高。这和学生学习情态动词时只是刻板地按照一些语法书给出的汉语来理解并使用情态动词的语义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学习者对于Would表达“意愿”的根情态意义的使用不足, 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学习者更多地是把would看作是will的过去时标志。中国的学习者不清楚这对情态词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 而在于情态化的程度。而对于may的使用错误率较高的原因, 我们也作了分析。大多数学生都从“禁止”的角度去思考, 选择“mustn’t”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因此, 母语的负迁移导致了错误使用。

2. 认识情态意和道义情态意的使用

从表三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首先, 三个不同水平组的学习者使用道义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正确率都高于使用认识情态意义情态动词。其次, 就使用表达道义情态意的情态动词而言, 但初级学习者的正确率最高 (39.5%) , 可能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初级学习者正处在基础语法的学习和复习阶段。使用认识情态动词的正确率呈现出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逐步增加的发展趋势。说明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他们能够选择更多的情态动词恰当地表达对所述问题的评价或自己的思想。

结论

情态动词考点聚焦 篇7

[焦点一]考查can表示可能、请求、许可及其应答语的用法。

can表示请求许可时,相当于may,但语气没有may“严肃”,即指非正式的请求许可。例如:

Can I get you a drink?——______.I have already gotone.

A.That's very nice of you B.No,you don't have to.

C.Yes,please D.With pleasure.(2009年兰州)

简析:答案是A。此题考查情态动词can表示非正式请求的应答语。B项是情态动词must和need的否定回答,C、D两项是肯定回答,所以排除。

[焦点二]考查may表示可能、许可和请求许可及其应答语的用法。

may表示许可和请求许可时,意思和can相近,但是语气比can“严肃”,即表示正式的许可和请求许可,其应答语有多种。肯定回答有:Yes,please./Help yourself./Certainly./Of course./Sure.否定回答有:No,you can't/mustn't./Sorry,but…等等。例如:

1) A teacher______also make a mistake if he or she is notcareful enough.

A.must B.may C.should D.has to (2009年广州)

2)——______I have your name,please?——Yes,Smith.S—M—I—T—H.

A.Must B.May C.Will D.Need (2009年广东)

3) May I bring my dog onto the bus?No,you______.

A.may B.mustn't C.needn't D.don't (2009年湖南岳阳)

简析:1)答案是B。此题是考查may表示可能性的用法。must是“必须”的意思、should是“应该”的意思、has to是“不得不”的意思,所以排除A、C、D三项。2)答案是B。此题是考查may表示请求许可的用法。A项表示必须,C项表示将要,D项表示需要,所以排除。3)答案是B。此题是考查may表示请求许可的应答语。因为是否定回答,所以排除A项。C项是“不需要”的意思,D项是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答语,所以也排除。

[焦点三]考查could表示过去的可能和非正式的请求许可及其应答语的用法。例如:

1)——Could I look at your pictures?——Yes,of courseyou____.

__

A.could B、can C、will D、might (2009年太原)

2)——Could I call you by the first name?——Yes,you______.

A.will B.could C.might D.may (2009年无锡)

简析:答案1)B。2) D。could表示非正式的请求许可时,应答语要用Yes,you can/may.。

[焦点四]考查should/shouldn't表示应该/不应该的用法。

should表示应该,语气比must委婉、比ought to弱。例如:

We______keep the new traffic law and learn 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A.may B.should C.can D.need (2010年上海)

简析:答案是B。此题考查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A、C项表示可能,D项表示需要,所以排除。

[焦点五]考查ought to表示应该的用法。例如:

我们理应高度赞扬那些工作在抗非第一线的医务人员。

We______to__________________the doctors and nur-ses fighting SRAS at the front.

简析:答案是:ought,speak highly of。理应是“应该”的意思,与to连用表示“应该”的只有用ought。高度赞扬是固定搭配。(2010年合肥)

[焦点六]考查need/needn't表示需要和不需要的用法。例如:

1)——Where is your umbrella?

——It's fine today.You______take an umbrella withyou.

A.can't B.needn't C.mustn't D.shouldn't (2010年南京)

2) You______to the meeting this afternoon if you havesomething to do.

A.needn't to come B.don't need come

C.don't need coming D.needn't come (2010年银川)

简析:1)答案是B。此题是考查情态动词need的否定用法。A项是不可能的意思,C项是不允许的意思,D项是不应该的意思,所以排除。2)答案是D。所给选项都是否定结构,A、B、C三项是干扰题,所以排除。

[焦点七]考查must表示推测的用法

Must表示推测时,通常用于肯定句中,否定句中通常用can't。例如:

l) Oh,dear!Did you walk such a long way on such a hotday?Sit down and have a drink.You______be tired and thirsty.

A.can B.must C.may D.should (2010年南京)

2) Susan______be here now because she has just gone to New York.

A.mustn't B.can't C.needn't D.may not (2010年福州)

简析:1)答案是B。2)答案是B。

[焦点八]考查have to表示必要的用法。例如:

have to表示必要时,指主观上的必要,意思是“不得不”。例如:

——I like the party so much,but I______go home.It'stoo late.

——What a pity!

A.mustn't B.have to C.may D.can't (2010年泉州)

浅议中考情态动词的复习策略 篇8

一、掌握情态动词的语法特征

(1) 不能表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只表示期待或估计某事的发生。

(2) 除have外, 后面只能接不带to的不定式。

(3) 没有人称、数的变化。

(4) 没有非谓语形式, 即没有不定式、分词等形式。

二、掌握比较各类的不同点

1. 比较can和be able to。

(1) can could表示能力;可能 (过去时用could) , 只用于现在式和过去式 (could) 。be able to可以用于各种时态。例如:

He will be able to tell you the news soon.他很快就能告诉你消息。

(2) could不表示时态。

(1) 提出委婉的请求, (注意在回答中不可用could) 。例如:

———Could I have the television on?我可以把电视开着吗?

———Yes, you can./No, you can’t.是, 你可以。/不行, 你不能。

(2) 在否定, 疑问句中表示推测或怀疑。例如:

He couldn’t be a bad man.他不大可能是坏人。

2. 比较may和might。

(1) 表示允许或请求;表示没有把握的推测;may放在句首, 表示祝愿。例如:

May 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

He might be at home.他可能在家。

注意:might表示推测时, 不表示时态。只是可能性比may小。例如:

Peter%%%come with us tonight, but he isn’t very sure yet.

A.must%%B.may%%C.can%%D.will

答案B, 表可能性只能用may.此句意可从后半句推出。

3. 比较have to和must。

(1) 两词都是“必须”的意思, have to表示客观的需要, mus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法, 即主观上的必要。例如:

My brother was very ill, so I had to call the doctor at once.我弟弟病得很厉害, 我只得立刻把医生请来。 (客观上需要做这件事)

He said that they must work hard.他说他们必须努力工作。 (主观上要做这件事)

(2) have to有人称、数、时态的变化, 而must只有一种形式。但must可用于间接引语中表示过去的必要或义务。例如:

He had to look after his sister yesterday.他昨天必须照顾他妹妹。

(3) 在否定结构中:don’t have to表示“不必”, mustn’t表示“禁止”, 例如:

You don’t have to tell him about it.你不一定要把此事告诉他。

You mustn’t tell him about it.你一定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他。

(4) must表示推测。

(1) must用在肯定句中表示较有把握的推测, 意为“一定”。

(2) must表对现在的状态或现在正发生的事情的推测时, must后面通常接系动词be的原形或行为动词的进行式。例如:

You have worked hard all day.You must be tired.你辛苦干一整天, 一定累了。 (对现在情况的推测判断)

He must be working in his office.他一定在办公室工作呢。

(3) 否定推测用can’t。例如:

If Tom didn’t leave here until five o’clock, he can’t be home yet.如果汤姆五点才离开这儿, 他此时一定还未到家。

4. 表示要求, 命令时, 语气由should (应该) 、had better最好) 、must (必须) 渐强。

(1) had better表示“最好”, 相当于一个助动词, 它只有一种形式, 它后面要跟动词原形。例如:

had better do something最好做某事。

had better not do something最好不做某事

It is pretty cold.You’d better put on my coat.现在很冷, 你最好穿上我的外套。

She’d better not play with the dog.她不愿意跟狗玩。

(2) would rather表示“宁愿”。

would rather do宁愿做

would rather not do宁愿不做

would rather...than...宁愿……而不愿……

I would rather stay here than go home.=I would stay hererather than go home.我宁愿待在这儿不愿回家。

三、剖析常见用法错误, 培养能力

1.误:There are only a few minutes left, so you had better to start at once.

正:There are only a few minutes left, so you had better start at once.

析:had better为情态动词, 后面应接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

2.误:You had not better make a noise here, because we want to sleep.

正:You had better not make a noise here, because we want to sleep.

析:had better do的否定式为had better not do.

3.误:-Must I finish all the work before eight o’clock?

-No, you mustn’t.

正:-Must I finish all the work before eight o’clock?

-No, you needn’t.

析:此处表示“不必”, 而不表示“不准”, 因此不能用mustn’t, 而应用needn’t.

4.误:He really has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this exam, haven’t he?

正:He really has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this exam, doesn’t he?

析:have to, has to, had to虽然可以表示一定的情感, 但因为由have+to组成, 所以具有have的各种形式, 其疑问句、否定句及反义疑问句的构成均需借助助动词do, does, did来进行。

英语情态动词多义性的认知阐释 篇9

对情态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研究的是必然性、可能性等逻辑关系。从那以后,其一直是逻辑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态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如传统语法、语义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英语情态动词在具体使用中容易造成歧义和混淆,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情态动词语义把握不够准确,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来探究情态动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历时演变和共时联系。

二.情态的定义和分类

不同的学者就情态这一范畴给出了不同的定义。Lyons将情态定义为“说话者用以表达其对句子表达的命题或者命题描述场景的观点或态度的手段”。[1]Saeed认为情态是说话者对表达的事实进行不同程度的强调和弱化,他将情态分为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2]Halliday认为情态是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表达,可分为情态和意态。[3]总结起来,情态这一范畴是用于表达对命题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commitment)或对命题内容表达不同程度的信念和判断(belief and judgment)等,主观性是情态的重要特性。情态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表达,如情态形容词、副词,时态等,其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便是情态动词。

学者们普遍认可将情态分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和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认识情态用以表达说话者对命题内容的了解,信念和态度,道义情态是在道德和法律框架下表达义务、责任或许可等。[4]Palmer又引入了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用以表达能力(ability)和意愿(volition),并将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称为根情态(rootmodality)。如例(1a),(1b)和(1c)分别表达了情态动词can的三种用法:

(1a)Smoking can do harm to our health.

(1b)You can leave them there.

(1c)Lily can run a mile in four minutes.

情态动词自身意义存在模糊性,语言学家对情态动词的语义分析持3种观点:多义观(the polysemy view)、单义观(the monosemy view)以及歧义说(the ambiguity view)。持多义说者认为,情态动词是多义的,并且各义项之间并非毫不关联,认识情态是根情态的语义扩展。持单义观者认为情态动词有一个基本核心义,具体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可通过语用推理获得。而持歧义说者认为情态动词编码的是一组各不相同,互无联系的意义。[5]本文认为,正如其他许多开放词类,情态动词是多义共存的,其多个义项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杂乱无章的。为了对情态动词多义性作出更好的阐释,消解其语义模糊,本文拟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用认知语言学的语法化理论、动力语义框架及隐喻扩展理论探究情态动词多义的历时演变和其多义项之间的共时联系。

三.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历时演变

情态动词作为封闭词类,其范畴成员和用法都是相对固定的。即便是用法稳定的情态范畴成员,也经历了语法化这一过程,继而成为助动词类。通过研究情态动词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可以探究情态动词根义和认识义在情态动词语义系统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通过认知的语法化理论,我们也可以一窥其背后的深层动机。

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最先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语法化研究的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语法化在汉语里被称为实词虚化,对其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语法化究其本质就是词汇词或实义词虚化获得语法功能或者现存语法功能词进一步虚化的过程,情态动词是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范畴。认知语言学家发现,情态动词的演变过程遵循单向性原则,并且各情态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体现了惊人的相似性,比如在其由“实”到“虚”的过程中,说话者的主观性也随之增加。对于语法化这一现象,认知语言学内部存在三种解释理论,分别是隐喻扩展理论,召请推理理论(invited inferencing thory)和主观化理论(subjectification theory)。下面以“must”和“can”的语法化过程为例来说明。Traugott和Dasher通过对“must”的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从古英语到现代英语,“must”的语法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I阶段:must1:能力(2);许可(3)(古英语)

(2)Ic hit pe ponne gehate pet pu on Heorote most sorhleas swefan.

‘I promise you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sleep free from anxiety in Heorot.’

(Eighth century,Beowulf)[8]

(3)ponne rideq elc hys weges mid qan feo&hyt motan habban eall.

‘Then each rides his own way with the money and can keep it all.’

(c.880,Orosius)[8]

第II阶段:must2:义务/道义情态(古英语后期–中古英语早期)

(4)Ac qanne hit is pin wille at ic pe loc ofrin mote.

‘But then it is Thy will that I must offer Thee a sacrifice.’

(c.1200,Vices and Virtues)[8]

第III阶段:must3:认识情态(中古英语–现代英语)

(5)For yf that schrewednesse makith wrecches,than mot he nedes ben moost wrecchide that longest is a schrewe.

‘For if depravity makes men wretched,then he must necessarily be most wretched that is wicked longest.’

(c.1380,Chaucer,Boece)[8]

由此可以看出,“must”在古英语中为实义动词,意思是“能够”,有各种曲折和形态变化。在中古英语时期,其表达许可、义务的道义义才开始出现。而涉及知识和信念的认识情态义到现代英语中才被广泛使用。而就其词义演变的动机,Traugott和Dasher提到,最开始,实义词“must”表达许可意义,而由于给出许可的通常是处于权威地位国王或者教堂,因而在具体的语境中衍生出了义务义这一用法,随着这一词义使用的增加,才衍生出涉及言语活动主体主观判断的认识义,在其语法化和语义发展过程中,说话者主观性是逐步增强的。

笔者通过搜集语料发现,情态动词“can”的语法化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I阶段:can1:知道(古英语)

(6)nu hit is openlic cup et pa selestan geselea on nanum orum gesceaftum ne sint buton on gode

‘now it is openly known that the best blessings in no other creatures not are except in God’[9]

第II阶段:can2:一般能力/动力情态(中古英语)

(7)Thou canest not with one view peruse the wide compasse of it.[10]

第III阶段:can3:许可/道义情态;推测/认识情态(现代英语)

(8)We can wear what we want at work.(许可)

(9)Smoking can do harm to our health.(推测)

“can”在古英语中的词形为“cunnan”,是一个实义动词,其过去式为“cun”,意为“知道”或者“熟悉”。在中古英语中,作为情态助动词表一般能力的“can”使用很广泛。在现代英语中,“can”表“知道”的意义已不再使用,在其“一般能力”的词义上演变出其表“许可”的意义。此外,“can”表“推测”,涉及说话者的态度、推理、判断的词义也开始使用。

英语中情态助动词大都是通过表示身体能力或者精神愿望的实义动词演变而来,比如“will”在古英语中意为“欲望”,may是从表“身体力量”和“强壮”古英语词“magan”演变而来。情态动词的语法化过程是沿着“实义词”–“道义义”–“认识义”这一路径进行的。认知语言学的语法化理论认为演变的内在机制包括隐喻和转喻,并且在其词义演变过程中,主体的主观性作用越来越强。

四.情态动词多义项的共时联系

情态动词的的根义和认识义在共时条件下是共存的,那么这两种语义的关系是什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情态动词的多个意项之间并非不相关,大量的历史发生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证据都支撑着“情态动词的认识义是对其根义的隐喻扩展”这一论断。50就情态范畴而言,Sweester认为我们是凭借涉及外在物理世界具体经验的道义情态域来理解推理和判断的这一认识情态域的。借助Talmy的动力语义学框架,她首先分析了情态动词的根义,并认为认识义是通过现实世界向认识世界的投射来理解的。

Talmy动力语义学框架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体验,如力的释放(exertion)及抵抗(resistance),力的阻碍(blockage)和阻碍的移除(removal of such blockage)等。在动力图示框架中有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主动方(Ago:agonist)和应对方(Ant:antagonist),双方存在力量的抗衡,一旦后者的力量大于前者,前者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主动方的作用态势可能是趋向行动(toward action)也可能是趋向静止(toward rest),应对方的作用力刚好是相反的趋向。我们首先看一个语言实例,如图1:

(10)[The ball]Ago kept rolling because of[the wind]Ant.

其作用力图式如图1:

在Talmy的动力图式框架中,“圆”代表的是主动方,“凹陷形状”代表的是应对方,“·”表示主体的意向是趋向静止或者不作为,而“>”代表主体的趋向是趋向运动或者作出某行为,“+”标记双方中力量较强的一方,下方横线表示主体运动途径,其上的“·”或者“>”标记表明主体最终的结果状态。例句中由于风的作用力较强,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一因果关系便体现在作用力图式中。

借助这一动力图式框架下的“力”以及“阻碍”等概念,接下来我们来看情态动词根义的作用力图式。

(11a)You[Ago]can come anytime.

(11b)Jenny[Ago]may go to the playground

(11c)You[Ago]must pay your income tax.

(11d)John[Ago]can’tbringhismobile phone.

(11e)You[Ago]may not leave the house

(11f)You[Ago]mustn’t skip classes.

在Talmy看来,情态动词“can”和“may”在其根义的用法上面有很多重叠之处,因而例(11a)和例(11b)可以合成一个图式,如图2所示,此处的反作用力暗含的是一个可能存在但此时并不存在的阻碍,因而主体的行为未被阻碍。如图3,在“must”根义的肯定用法中,应对方的反作用力强大到使主语不得不并且只能进行指定的行为,在此处即纳税。

如图4,在“can”和“may”根义的否定用法中,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主语无法进行他原本打算进行的行为;在“must”根义的否定用法中,外界的强大的压力使主体不能做出某行为。

从这些作用力图式可以看出,情态动词根义中的义务、责任、许可都概念被形象化为物理世界中不同强度的作用力,正如作用力可以引起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不同情态动词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语义暗含,对主体施加的道义力度不一样,产生的行为结果自然也不同。Sweester总结了其他的情态动词的根义,如“shall”表明说话者有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作出某行为,“will”表明某一行为或者意图的完成,“ought to”表明主语在社会外力的作用下去进行某一行为,“have to”表明外在权威迫使主体去作出某一行为,“need to”表明作者的内驱力。

借助Talmy的动力语义学框架,我们对情态动词的根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正是由于我们将道义域中的责任、许可看做是物理世界中不同强度的作用力,我们可以将情态动词的道义义和认识义联系起来,这一联结机制便是隐喻扩展。我们对抽象概念域的理解通常是借助具体概念域的结构进行的,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映射。涉及情态动词的多义性,始发域是外在社会物理世界,其中存在着力和阻碍,目标域是内在认识世界,始发域中的力和阻碍对应于内心世界中的证据和前提(premises),认识世界的推理过程也被看做是空间中的一段路径。

我们通过一组例句来看情态动词根义和认识的对应关系:

(12a)John may leave the house.

“John is not barred by authority from leaving the house.”

“没有外界权威力阻止约翰离开这所房子。”

(12b)John may be wrong.

“I am not barred by my premises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he is wrong.”

“没有证据前期阻止我得出‘他错了’这一结论。”

(13a)You must come home by ten(Mom said so.)

“The direct force(of Mom’s authority)compels you to come home by ten”

“母亲的直接威慑力使得你必须在10点以前回家”

(13b)You must have been home last night.

“The available(direct)evidence compels 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you were home”

“大量的直接证据迫使我得出‘昨晚你在家’这一结论。”

(14a)I can lift fifty pounds.

“Some potentiality enables me to lift 50lbs.”

“某种潜力使我能够举起50磅。”

(14b)You can’t have lifted fifty pounds.

“Some set of premises dis-enables me from conducting that you lifted 50 lbs.”

“存在证据前提使我不能够得出‘你能举起50磅’这一论断。”

在认识域,正如物理世界中不同强度的力引起了主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变化,不同情态动词表明的认识义也使主体作出不同强度的可能性判断,其认知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通过借助动力图式框架和隐喻扩展理论来分析情态动词的多义现象,我们摆脱了成分分析的困扰,为其语义分析另辟蹊径,情态动词语义的模糊性得到了统一的阐释。

五.结语

上一篇:怎样上好语文公开课下一篇:萃取精馏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