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花生病毒病

2024-06-02

防治花生病毒病(精选十篇)

防治花生病毒病 篇1

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和花生矮化病毒病三种, 是危害花生、造成减产和劣质的常发性病害。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花生病毒病发生发展、危害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最密切的有以下因素:

一、种子

三种病毒病都能种传, 其中条纹病毒病和花叶病毒病的种传率分别为0.5%~5.0%、0.1%~4.2%, 是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矮化病毒病的种传率较低, 仅为0.05%。

二、蚜虫

多种蚜虫是三种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条纹病毒和花叶病毒靠蚜虫在田间传播, 造成再侵染。矮化病毒靠蚜虫从田外刺槐上带入花生田, 造成初次侵染和田间迁飞再侵染。所以蚜虫发生早而重的年份和地块病毒病危害必然重, 减产幅度大, 反之则轻或不造成减产。

三、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通过影响蚜虫的发生与发展, 从而影响花生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花生幼苗期降雨少、温度高的年份, 蚜虫发生量大, 病毒病发生危害重, 反之则轻。

四、寄主作物

花生田周围刺槐树多, 豆科和十字花科杂草多, 或种植豆科和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 蚜虫易发生, 花生病毒病危害重, 反之则轻。

目前没有治疗花生病毒病的特效药, 只能以预防为主, 减轻危害。

色素辣椒病毒病防治技术 篇2

色素辣椒病毒病防治技术

0 引言 色素辣椒病毒病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生物,能为害各种生物.近年来,在辣椒生产上普遍发生危害,由于其侵染方式特殊,早期不为人注意,后期迅速蔓延,防治困难,常易造成大面积损失.根据我国近年鉴定结果,为害辣椒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CM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

作 者:张爱娟 颜咏梅 彭伟  作者单位:蔫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焉耆,841100 刊 名:新疆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S4 关键词: 

防治花生病毒病 篇3

关建词:夏播花生;黄花病;防治措施;豫西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80-02

夏播花生在洛阳市种植面积较广,常年播种面积3.6万hm2。每年7~8月期间,经常发生花生黄叶现象,对果实产量及品质造成影响,极大影响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1]。为避免夏播花生黄叶现象给种植户造成损失,笔者通过多年、多点、大量的田间调查对豫西地区夏播花生黄叶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防治建议,以期有效防控夏播花生黄叶现象的发生,并为豫西地区夏播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夏播花生黄叶病发生原因

豫西地区引起夏播花生黄叶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缺素、病害、药害等,这些方面均可造成花生荚果灌浆不足,形成秕荚,从而导致夏播花生减产减收。

1.1 缺素

1.1.1 缺铁 缺铁是目前豫西地区发生花生黄叶的主要原因,每年的7~8月份大面积出现的花生黄叶大多是由缺铁引起。

症状表现:首先表现为上部的嫩叶失绿,而下部老叶及叶脉仍保持绿色;严重缺铁时,叶脉失绿进而黄化,上部新叶全部变白,出现褐斑坏死,干枯而脱落。该病发病轻时,只表现叶片黄化或白化症状,经过10~15d,可逐渐恢复正常。发病较重时,植株表现黄化、白化和矮化,叶片大量脱落,植株体积只有健康植株的20%左右,结果少或不结果。与花生缺氮、缺锌引起的失绿症比较,花生缺铁失绿症的特点一是叶片大小无明显改变,失绿黄化显著;二是在钙质土或碱性土壤、大雨之后、植株發育较快时期易出现。

发病原因:花生对铁元素比较敏感,铁是合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与呼吸有关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正常情况下,土壤中铁的含量较高,一般不会发生缺铁现象。但在石灰性土壤中,pH值较高,当遇到降雨或浇水后,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使土壤中的氢氧根离子及磷酸根离子浓度增加,极易与土壤中的铁离子形成难以被作物根系吸收的氢氧化铁和磷酸盐沉淀,使土壤中的有效铁含量严重降低。同时,土壤中未被固定的有效铁,也会随着降雨或浇水产生的径流而流失或随土壤水分向下部淋失。而此时也是花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花生植株根系因无法吸收到足量的铁,而形成生理性缺铁现象,产生缺铁性黄化症。此外,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和土壤盐碱、土壤溶液浓度高也会加重花生缺铁。

发病规律:砂质土壤发病轻,粘质土壤发病重;肥地花生发病轻,旱薄低发生重;地膜花生发病轻,不盖膜的发病重[2];地势高的发病轻,靠近水渠或地势低洼的发病重;麦收后及时灭茬,雨后或灌溉后及时中耕松土的发病轻,未灭茬或雨后灌溉后不中耕松土的发病重。

1.1.2 缺氮 缺氮引起的花生叶片黄化失绿。首先是植株下部的老叶褪绿。其次还表现叶片变薄、变小,植株矮小。一般瘠薄地、麦套和夏播花生易发生缺氮黄化。缺氮花生对氮肥不大敏感,但前茬作物施入有机肥少土壤含氮量低或降雨多、氮被雨水淋失及砂土、砂壤土阴离子交换少的土壤易缺氮。试验表明:每增施1kg纯氮,可增收花生荚果3~8kg。

1.1.3 缺锌 缺锌引起的花生叶片黄化,一般表现为叶片簇生,出现黄白小叶斑。小叶失绿条斑较宽,常由小叶基部开始,而不贯通整个叶长。土壤pH值>7或含磷过多时易缺锌。

1.2 病害

1.2.1 病毒病 症状表现:初始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成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各种症状。病株比健株矮1/5~1/4。病果小而轻,荚壳厚薄不均而坚硬,果仁变小,呈紫红色。由于部分花生品种带有病毒,再加上苗期干旱少雨,导致传播病毒的蚜虫数量多,造成花生病毒病发生,造成病害流行,反之则轻发生[3]。

1.2.2 根腐病 降雨及日照时数多少、品种及播期均能造成根腐病的发生[4]。根腐病可引起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茎基部及维管束,发病后病部变褐腐烂,阻断营养物质和水分上下传递,致使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通常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往往发病较重。

1.3 药害 主要是苯磺隆残留药害,苯磺隆是麦田常用的除草剂,而花生对此药非常敏感,当用药间隔期小于120d种植花生或用量过大或药后持续干旱,导致花生播种后土壤中苯磺隆残留过大,花生便容易出现药害。药害症状:幼苗生缓慢,开始时心叶发黄,畸形,以后全株叶片发黄,缓慢死亡,同时根系发育受阻,根毛减少,根部逐渐变褐。

2 防治夏播花生黄叶病措施

应采取以耕作栽培提高花生株势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因地制宜合理轮作 有水源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效较好。旱地可与瓜类、禾本科作物3~5a轮作,应尽量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

2.2 选取良种 播种时应选用籽粒饱满,且高产抗病品种。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拌种,密封24h后播种,可预防根腐病、冠腐病、茎腐病等苗期病害。

2.3 改变花生不灭茬的习惯 小麦收割后,应及时灭茬。坚持在雨后或灌溉后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调节土壤理化性状。

2.4 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 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酸性土壤 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烧毁。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残余物与其他蚜虫寄生的植物,减少侵染来源。

2.5 对症用药

2.5.1 缺铁、缺锌 目前最常用的是叶面喷施硫酸亚铁,一般可用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喷施,每隔5~7d喷施1次,连喷3~4次。为了增强叶面的附着性,可加入0.1%的中性洗衣粉,以提高喷施效果,增强叶面的吸收功能。也可选用绿叶宝等以铁的螯合物为主要成分并附加一些微量元素的制剂。对于缺铁、缺锌黄化混发地块,可进行缺铁、缺锌并防,一般每667m2可用硫酸亚铁150g和硫酸锌50g,对水60kg进行叶面喷施。

2.5.2 缺氮 可在浇水或降雨前适量追施氮肥,追肥不方便的地块,可叶面喷施1%左右的尿素水溶液,能有效缓解黄化症状。

2.5.3 病毒病 防治应该从防蚜虫入手,应在花生苗期用2.5%高效氯氰菊脂1 000倍液加32%核苷溴吗啉胍800倍液,或者用3%啶虫脒乳油1 000倍液加2%氨基寡糖素600倍液喷雾花,可以有效控制花生病毒病的蔓延。

2.5.4 根腐病 在花生齐苗后或在发病初期667m2用15%的三唑酮乳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90%恶霉灵3 000倍加尿素500g加磷酸二氢钾150g对水30~60kg茎基喷雾,也可在发病初期灌根,每株灌药液150~250g,在开花前再用1次。

2.5.5 苯磺隆残留药害 一是合理用药,掌握好用药间隔期、用量等;二是发生药害后及时喷洒芸苔素内酯、奈安等植物生长剂,同时加强中耕施肥,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彩云,冯春成,陈学忠,等. 花生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途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2(4):43.

[2]张鲁江,梁树芝,王新颖,等.花生缺铁性黄叶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J].花生学报,2003,32(增刊):498.

[3]华福平,徐淑霞,李晓亮.花生病毒病危害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0(12):187.

[4]史桂荣,孟昭萍,张永华,等.花生根腐病发病因素分析及防治技术探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11):12-13.

花生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4

近几年来, 在赣榆县发生的花生病毒病主要为花生普通花叶病, 花生普通花叶病又称花生矮化病、矮缩病、丛矮病、小叶病等。当前花生矮化病主要发生在赣榆县东、北部花生产区, 个别田块发生较重。

1 症状

花生 (春) 生长初期 (出苗后) 症状不明显, 到分枝团棵期 (6月上旬) 后渐显症状, 病株茎枝节间缩短, 病株矮小, 株高一般只有健株的1/3, 甚至更矮。叶片变小, 只有正常叶一半大小, 叶色变深 (暗绿色) , 叶片正反面出现锈褐色无明显边缘的病斑, 新出心叶变黄绿色并出现绿色斑驳。病株开花少, 并可形成果针。病株根系须根少, 无根瘤, 从子叶节向下3~5cm处的主根表皮变黑褐色, 主根木质部前期不变色 (白色) , 后期木质部可变灰褐色。病株结荚少而小, 有时畸形或开裂。

2 病原物

该病害病原物为花生矮化病毒 (Peanut Stunt Virus, PSV) , 属黄瓜花叶病毒属 (Cucumovirus) 。病毒颗粒球状。我国已从花生、菜豆、刺愧和紫穗槐上分离到该病毒。花生矮化病毒存在不同株系, 不同株系致病力有差异。花生矮化病毒常与花生条纹 (斑驳) 病毒混合侵染, 形成复合症状。在花生生长季节, 病毒主要靠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 (口针带毒) 在田间传播。传染花生矮化病毒的蚜虫, 赣榆县主要为槐蚜 (又称苜蓿蚜Aphis robiniae) , 其次为豆蚜 (A.craccivora) , 桃蚜 (Myzus persicae) 也可传染。另外, 接触汁液、嫁接和菟丝子也能传染。

由于豆蚜、槐蚜及棉黑蚜 (A.atrata) 3个种在形态上很相似, 但生物学上又不相同, 常将3个种称为豆蚜复合种。槐蚜在赣榆县1年可发生20~30代, 具同寄主全周期习性:第1寄主为宿根豆科植物, 第2寄主为刺槐、花生等植物。槐蚜在获毒后4h内可传毒, 经1~2h传毒后, 传毒率迅速下降。

槐蚜除为害花生外, 还可为害烟草、碗豆、豇豆、蚕豆、菜豆、扁豆、苜蓿、“三槐” (刺槐、国槐、紫穗槐) 及荠菜、刺儿菜、地丁、野碗豆、三叶草、胡枝子等多种杂草。

3 病害循环与发病因素

3.1 蚜虫与气候

蚜虫发生与病害流行关系密切, 蚜虫发生的早晚和数量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花生苗期蚜虫发生早, 数量大, 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 反之则轻。花生生长前、中期降雨量影响蚜虫发生和活动, 从而影响病害流行。花生苗期降雨少, 气候温和、干燥, 易导致蚜虫大发生, 造成病害流行, 反之则轻。

3.2 刺槐等毒源寄主

刺槐等其他越冬寄主的数量与病害流行紧密相关。刺槐是北方花生产区常见树种。据调查, 刺槐花叶发病率30%左右。试验证明蚜虫可以将花生矮化病毒从刺槐传到花生, 早春刺槐上蚜虫发生早, 花生出苗后, 有翅蚜向花生地迁飞, 同时将病毒传入。花生矮化病毒可危害花生、烟草、三叶草、大豆、菜豆、苜蓿、胡枝子等。因此, 田间寄主杂草及田外寄主植物多, 有利于病害的传播, 花生易感病。

3.3 种子带毒

花生矮化病毒可通过花生种子传播, 但种传率很低, 种传率仅0.02%。

3.4 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徐系1号、徐州68-4等较抗病。

3.5 播期

播期的早、晚影响花生的发病程度, 一般春播花生重于夏播花生;早播田重于晚播田。

据调查, 播种愈早, 发病愈重, 尤其以4月底之前播种的发病最重, 5月底或6月上旬播种的很少发病。据观察, 5~7月平均气温低于23℃, 病害发生就重;高于24℃, 病害发生就轻。

3.6 土壤

土壤肥沃发病轻, 土壤瘠薄发病重。

4 防治方法

由于花生矮化病是由蚜虫传播的病毒病害, 在防治上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 以抗病品种、农业防治为基础, 结合药物治蚜, 达到治虫防病。

4.1 选用感病程度轻和有田间抗性的花生品种

如徐系1号、徐州68-4、中花1号等品种较抗矮化病毒病。

4.2 农业防治

从无病田选留花生种子, 或用麦茬花生留种, 即精选种子, 减少种子带毒。铲除花生田及四周杂草 (不与烟草、菜田、槐树林靠近) , 减少蚜虫来源, 可减轻病害发生。加强栽培管理, 促进花生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力。适期晚播、覆盖地膜, 可避蚜、驱蚜, 减轻传毒、发病。早期及时拔除种传病苗, 可以减少毒源, 减轻病害。

4.3 化学防治

(1) 药剂拌种。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拌花生种, 可有效地预防花生生长前期的蚜虫传播。

(2) 喷雾治蚜。于花生刚出土时, 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3%啶虫咪乳油1 000倍液喷雾, 治虫防病。

鸡冠状病毒病的防治 篇5

⒈病原特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组变异较快,目前其血清型全世界已有30多种。只传染鸡,不同年龄的鸡均可感染。

⒉流行特点:病鸡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在病鸡粪便中可存活12 ~ 56天。病鸡的粪便、口鼻分泌物、呼出的气体,污染空气、用具、饲料和饮水,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给易感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发病较多。

⒊症状:因受害器官不同可分为4型,即呼吸型、肾型、腺胃型和卵巢型。4型共同的症状为:饮食大减或废绝,羽毛蓬松,怕冷聚堆。4型不同症状为:⑴呼吸型。咳嗽,气喘,鼻流黏液,死亡率25%。剖检:气管充血,气管内有多量黏液性分泌物。⑵肾型。频繁拉稀粪,粪便呈石灰乳样,死亡率30%。剖检:肾脏肿大2 ~ 3倍,肾及输尿管中积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物。⑶腺胃型。拉稀粪,极度消瘦,死亡率40%。剖检:腺胃肿大,腺胃壁增厚。⑷卵巢型。产蛋量大减,种鸡丧失生育机能。剖检:卵巢与输卵管有病理变化。

⒋防治:⑴治疗。无特效疗法,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如增强体质,补充体液,防止继发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病毒唑、金刚烷胺等。

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6

1 为害特点

花生疮痂病主要为害植株叶片、叶柄、托叶、茎部和子房柄。各患部均表现木栓化疮痂状斑, 斑面病症通常不明显, 潮湿时仅隐约可见橄榄色霉点或薄霉层, 此为病菌分子孢子盘及分生孢子。新抽生的病叶畸形扭曲, 并大量出现直径约1mm的圆形小斑点, 中部淡黄褐色, 稍凹陷, 边缘红褐色, 叶背主脉和侧脉上现连生短条状的锈褐色斑, 表面木栓化粗糙;叶柄、茎秆和子房柄病斑卵圆形至短梭状, 较叶片上的大, 褐色至红褐色, 中部下陷, 有的呈典型“火山口”状, 斑面龟裂, 木栓化粗糙更为明显。被害子房柄有的肿大变形, 荚果发育明显受阻。

2 发生规律

花生疮痂病以病菌的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 借风雨传播侵染致病。病害的流行与天气条件较为密切。在雨量充沛时容易导致花生疮痂病的盛行。如果当年早春气温偏低, 雨水偏早偏多, 阴雨天出现频繁, 本病发生早而重。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包衣的种子; (2) 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 开好排水沟, 降低地下水位, 做到雨停无积水, 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 防止湿气滞留, 降低田间湿度; (3) 用根瘤菌和微肥拌种, 种子拌花生根瘤菌粉, 667m2用25g菌粉兑清水100~150ml调成菌液, 均匀地拌在种子上; (4) 播种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和农作物病残体, 集中烧毁, 减少病虫源; (5)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6)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适当增施磷、钾肥, 培育壮苗, 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有利于减轻病害。

3.2 药剂防治

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7

1 症状

花生疮痂病危害花生植株的叶片、叶柄、叶托、茎杆和子房柄。症状特点是病部均表现木栓化疮痂。

1.1 叶片被害症状

病株新抽出的叶片畸形歪曲,病害最初在叶片和柄上产生很多褪绿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病斑,均匀分布在叶脉附近,随着病叶发展,叶片正面斑块变淡褐色,边缘隆起中心下陷,表面粗糙栓化;叶片背面病斑颜色较深,淡红褐色,在主脉附近经常有多个病斑相连形成更大的病斑,随着受害组织的坏死,造成叶片穿孔。

1.2 叶柄、子房柄被害症状

叶柄上的病斑卵圆形至短梭形,比叶片斑大,褐色,中部下陷,边缘隆起、呈典型火山口状开裂;子房柄染病后肿大变形,阻碍荚果发育明显。

1.3 茎杆被害症状

茎部病斑,多个病斑连合并绕茎扩展,形状和质地与叶柄斑相同,在病害发生严重情况下,疮痂状病斑遍布全株,使植株呈烧焦状,植株显著矮化或弯曲生长,扭曲似“S”形状[2],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茎管的输送作用。

2 病原菌与特性

花生疮痂病病原菌为Sphace loma arachidis Bit&Jenk系半知菌亚门黑盘菌目痂圆孢属落花生痂圆孢菌[3]。花生感病后在病组织上长出大量病菌子实体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孢子盘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褐色至黑褐色。孢子梗常聚集成栅栏状。孢子无色透明,单胞偶有一分隔。痂圆孢属病菌主要依附在植株病残体上或荚果中越冬。

3 侵染循环与消长

痂圆孢菌菌丝体形成子座随遗落在田间的病体上越冬,春季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年的初次侵染,当病株残体腐烂后可能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感病品种的荚果带菌率很高且病荚壳传病率很高,通常在种子调运和销售中传播病菌,成为病区扩大的主要原因。春花生播种在老病地上,花生出苗后,当旬气温>20℃、降雨天数和降雨量多,就有可能在田间出现零星的早期病株,产生孢子,通过风雨向邻近的植株传播,逐渐形成植株矮化、叶片枯焦的明显发病中心。如果条件不适合,孢子在病体或土壤中长期存活。

笔者于2009—2010年调查广西省北流市、桂平市春秋四造花生疮痂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2年的花生疮痂病较轻,北流市大面积花生植株挺直健壮,没有疮痂病株,其他病害发生率也较轻。在同一时期调查了贺州、信都区域的秋花生和2010年春秋两造花生,发现疮痂病也较轻;在与信都镇相邻的铺门镇三冲、三洞等山区花生地发现疮痂病,病情也较轻。为进一步研究花生疮痂病的发生条件,笔者查阅了近3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气象资料(表1)。

可以看出,3年同时期的最高温度、旬降雨量和旬降雨天数都是2009年的数据最大。信都地区春花生一般在3月15—25日播种,5月下旬正是花生下针结荚期,这个时期正是花生最易感病的时期。在2009年春季暴发花生疮痂病,这与此期的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当花生的感病品种植株有了初次侵染后,而此时花生田间植株茂密郁闭、高温高湿,大量疮痂病病菌在较多的降雨量和降雨天数的推动下,花生疮痂病迅速流行并暴发。

据有关文献报道,花生疮痂病于1940年首次在南美巴西被发现[3]。在我国,张宝棣等[4]于1992年首次报道在广东花都县春花生大面积受到国内尚未见报道的新病害———疮痂病危害;同年,江苏省赣榆县发现花生疮痂病,并在当年暴发成灾;蔡学清等[5]于2000年报道福建闽南春花生受到花生新病害———花生疮痂病危害。从文献资料可以总结出花生疮痂病在以上省份的发生特点:(1)该病一般在春花生中大面积的暴发;(2)暴发流行时间长则2年,短则仅一造花生。据方树民等[6,7]研究报道,花生疮痂病能在花生汁液琼脂平板上形成菌落,对新梢嫩叶接种潜育期为3 d,病菌主要是在病株上越冬。2009年贺州市信都地区春花生的生长期为花生疮痂病提供了种子感病、高温高湿以及多雨天气等一系列的特定的条件,诱导了该病菌孢子大量产生而推动了大暴发、大流行之趋势,类似于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份该病的首次大暴发。

4防治措施

一是花生疮痂病是喜高温高湿的病害,其大暴发、大流行现象呈现了该病菌潜伏期短、病菌孢子产生量大且快的特性。选用不带病菌的花生种子和较抗病的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二是种植花生时施足基肥,减少追肥次数,促进植株前期健壮生长,防止徒长,增强植株抗性,是花生生产最基础的农业防病措施。三是根据疮痂病病菌特性,参照方树民等[7]筛选19种防治疮痂病杀菌剂试验结果施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药效可达到80.3%,选用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药效可达79.3%,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从发病初期开始,视病情隔5~7 d施药1次,连续喷2~3次可控制花生疮痂病的严重发生。

摘要:介绍花生疮痂病的症状、病原特性、发生条件及防治情况,以为防治花生疮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疮痂病,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刘琴.贺州花生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农学报,2009,24(6):93-95.

[2]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病虫害简明识别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9-20.

[3]北京农业大学.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100-103.

[4]张宝棣,彭庆平,何容根.广东花生新病害——疮痂病的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0(4):7-9.

[5]蔡学清,胡方平.福建花生新病害——疮痂病调查研究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00(2):51-53.

[6]方树民,王正荣,黄龙珠,等.花生疮痂病发生规律和防治试验[J].植物保护,2006(5):75-78.

黑山县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篇8

1 为害症

1.1 为害症状

花生疮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中文学名:落花生痂圆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 真菌) 可为害花生的叶片、叶柄、托叶、茎部和子房柄。其症状特点是各患部均表现为木栓化疮痂状斑, 新抽生的病叶畸形扭曲, 叶片染病初期叶两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点, 边缘稍隆起, 中部淡黄褐色, 稍凹陷, 边缘红褐色, 叶背主脉或侧脉上出现连生短条状的锈褐色斑, 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

叶柄、茎部和子房柄染病, 病部呈卵圆形至短梭状病斑, 褐色至红褐色, 中部下陷, 有的呈典型"火山口"状, 斑面龟裂, 木栓化粗糙更为明显。田间常表现为上部叶片卷曲, 茎弯曲, 病株略矮化, 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型, 多呈点片发生状。

1.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花生疮痂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遗落田间的病残体越冬, 病株残体腐烂后可能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成为翌年该病的初侵染源, 借风雨传播, 从伤口或表皮侵入致病。地势低洼、田间湿度大、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都会导致病害偏重发生, 同时病害的发生流行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高温阴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连作地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花生出苗后, 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花生疮痂病发生。在黑山地区7月上旬到8月上旬如果出现连续的高温多雨、阴郁寡照天气, 花生疮痂病会迅速扩展蔓延, 造成大面积暴发流行危害。

花生在田间生长过程中有2个明显的感病期:一是在花生花盛期到花生果针下针结荚期, 此阶段发病对花生的生长发育影响非常大, 造成植株组织木栓化、植株矮小;二是荚果成熟期, 造成花生的早期落叶。这两个时期发病都会给花生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据我们几年观察结果表明, 这二个时期病害发生的程度与当时的雨量有密切关系, 雨量大, 病情发展就快, 反之病情发展就缓慢。

1.3 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采取农业生态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已经明显发病的地块要马上用药, 尚未发病的地块要喷药预防。

2 农业及防治

2.1 清洁田园减少病源

播种前或收获后, 彻底清除田间花生的残枝落叶等病残体及四周杂草, 集中烧毁或沤肥, 减少病源。

2.2 实行轮作倒茬

积极采取与禾本科作物等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这不仅可以防治花生疮痂病和多种花生叶斑病, 更为重要是可以避免花生连作, 引起的土壤砂化问题, 也是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的技术措施。

2.3 推广地膜覆盖

种植花生采用地膜覆盖, 可以截断病原菌的传播, 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同时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地温, 增加积温, 保护墒情, 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需要, 促进花生植株长势健壮, 是花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地膜覆盖但要及时破膜放苗, 以免膜内温度过高, 烧伤花生幼苗。

2.4 配方施肥

掌握花生的需肥规律, 采用配方施肥, 增施磷钾肥, 控制氮肥供给量,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 以提高田间湿度, 但严禁大水漫灌和连续灌水。

2.5 做好田间病害监测

病害的防治, 不同於虫害的防治, 虫害防治要抓住防治指标。而病害的防治必须要抓一个“早”字,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花生病虫害的监测预报的同时, 随时掌握田间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动态, 做到预防为主的及早发现, 及时防治。

2.6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的花生对花生疮痂病的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 可根据本地情况, 选用抗病品种, 可以减轻花生疮痂病的发生程度。特别是要淘汰那些种植多年的品种。

2.7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防治花生疮痂病应在田间发病初期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25%咪鲜胺乳油1500倍、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4000倍、40%氟硅唑乳油1500~2000倍液、49%丙环·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 喷雾防治。一般每隔5~7d施用1次, 连续用药2~3次, 施药后若遇雨, 要在雨停后及时补喷。

对于播种晚、苗势弱、抗病能力不强的花生地块, 建议喷施杀菌剂的同时每亩添加3g碧护, 以促进生长, 提高植株抗病、抗逆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学清, 胡方平.花生疮痂病的研究进展[J].花生科技, 2000, (2) .

[2]方树民, 王正荣, 李玉琴等.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 2) .

[3]陈国泽, 叶万余, 陈勤平等.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 12) .

[4]胡淼, 钱方才, 李筠等.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 2000, 01 (26) .

犬细小病毒病防治 篇9

犬细小病毒病一般有两种表现类型, 即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肠炎型多见于4月龄以下的幼犬。病初犬精神不佳, 食欲不振, 呕吐、恶心。呕吐物初为食物, 随后为黄绿色或血色的黏液状物质。发病1~2 d后犬开始腹泻, 初期粪便呈黄色、稀糊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 粪便呈咖啡色或番茄样, 进而排便次数增加, 里急后重, 血便带有特殊的腥臭味。数小时后, 病犬严重脱水, 眼球下陷, 鼻镜干燥, 皮肤弹性降低, 体重明显减轻。肠道出血严重的伴有中毒症状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犬处于休克状态, 很快死亡。

心肌炎型常见于4~6周龄左右的幼犬, 患犬表现为发病突然, 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 轻度呕吐或腹泻。幼犬免疫力低下, 抵抗力弱, 患病后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

2 发病机理

犬感染细小病毒后, 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断裂缺失, 造成上皮细胞吸收功能下降, 导致大量液体潴留于肠腔而引发腹泻。

细小病毒使肠黏膜上皮与肠腺上皮大量变性、坏死和脱落。黏膜和黏膜下的组织血管极度扩张、出血和浆液 (或纤维素与脓球) 性渗出, 从而使毛细血管损伤和通透性增加, 造成便血, 甚至呕血。

细小病毒损伤肠黏膜后, 同时刺激肠道神经丛, 经传入呕吐中枢使之兴奋、呕吐。

3 临床症状

病犬呕吐, 食欲废绝, 饮水增加, 然后吐泡沫, 甚至胆汁。发病一天之后腹泻, 起初排泄物呈黄色, 随后变绿, 严重者排番茄样大便。病犬精神沉郁, 部分发热、嗜睡、四肢无力、难以负重, 喜卧, 或伴腹痛、里急后重。重者肛门失禁, 体温骤降, 急剧消瘦, 脱水, 有的处于休克状态。个别犬高热及白细胞数明显减少。

心肌炎型病犬常突然发病, 除轻微呕吐或腹泻外, 可视黏膜苍白, 迅速衰弱, 心内有杂音。病犬多因急性心力衰竭而亡。

4 发病原因

该病病原为犬细小病毒。在养犬较多地区或疫病存在地区, 未进行犬细小病毒疫苗免疫的犬, 遇环境变差, 饲养管理水平下降, 抗病力降低时可自然感染或传染此病。该病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感染, 主要经消化道, 通过病犬的唾液、大小便及呕吐物导致感染。病犬康复后可长期排毒。未严格处理的病犬分泌物、排泄物及病死犬的尸体都是危险的传染源。

5 治疗

5.1 饥饿疗法

病犬发病初期 (1~3 d内) 禁食、禁水。3 d后病犬不呕吐、不拉稀, 出现吃食征兆时, 可给予少量米汤或稀饭。

5.2 隔离治疗

防止交叉感染及继发感染。一旦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怀疑患病时, 早期可肌肉或皮下注射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或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2~3m L, 连续用3~5 d。

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也非常必要, 主要方法是补糖、补液、止吐、止泻、止血、止痛等。临床可用“犬毒瘟灵”、“止血敏”等输液或肌注, 同时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策略 篇10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病;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疾病隐患也呈上升趋势。要获得养猪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同时对感染范围大、损害高的疾病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控。目前,猪圆环病毒病是对养猪业威胁较为突出的疾病之一,该病害存在连环感染的特性,一旦爆发将大幅提高猪的死亡率。因此,以实践为基础,查阅相关资料,对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策略做出如下分析。

1 猪圆环病毒的病理概述

在猪传染病的实践历史经验中,猪圆环病毒属于死亡率极高、传染性水平极强的病毒性疾病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该传染性疾病的分布范围囊括全球,以欧亚为首发地,同时也在南北美洲的猪群产业中大面积流行。猪圆环病毒具有相对其他病毒较长的血症期,因此造就了其彻除性极低的特征,对病害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免疫抑制方面,猪圆环病毒同样具有其独特性,其能在自身繁殖的基础上变异感染,并继而引发其他类型的猪传染性疾病。在生命力方面,猪圆环病毒相对顽强,可在所有类型的猪群中寄生、繁殖并大范围感染。猪圆环病毒的感染能力不受地点、时间等因素的控制,可随时对母猪、幼猪等造成严重侵害,长期将导致猪群的大面积死亡。

从具体的病毒病理学层面上看,猪圆环病毒可在猪的胚胎期始进行侵害与感染,该时期攻毒的猪胎儿容易引发先天性心肌炎,且能在胚胎的肝细胞及心肌细胞、巨噬细胞3部分测出猪圆环病毒;待到猪胚胎成型并出生形成仔猪后,则仅仅在猪的巨噬细胞一部分中测出该病毒。另外,保育猪与育肥猪对猪圆环病毒的感染存在其特殊性,其中,保育猪的病毒性特征容易出现在肺脏及淋巴结中,而育肥猪则表现为肠道损伤。在猪圆环病毒的感染机理方面,当猪群遭受该病毒侵入后,猪圆环病毒则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复制,对B细胞形成致命抑制,并大幅减少T细胞,导致猪的免疫功能急剧下降。此外,猪圆环病毒还会引起淋巴细胞的减少和死亡,最终使其形成极高的免疫抑制功能。

2 猪圆环病毒临床表现

猪圆环病毒在我国的养猪业中同样普遍存在,且具有感染范围广、感染类型多样化等特征,给猪群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一般来说,感染猪圆环病毒的猪以及猪群容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感染猪圆环病毒的仔猪容易产生呼吸系统障碍,通常表现为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障碍的仔猪将继而诱发发育不良、异常消瘦且外表苍白的外症,严重者甚至发生腹泻、关节异常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现象,最终将由于身体衰竭引发死亡。二是感染猪圆环病毒的保育猪容易因细菌感染产生皮炎病害,在猪耳、猪背部及猪的四肢部位将不同程度对出现紫红色病变斑状,存在此种现象的保育猪还可能存在肾脏衰竭的综合症状。三是当猪群感染猪圆环病毒且出现部分猪群存在跛足、体温异常、猪眼部位水腫和生长出现停滞的情形时,则表现为大面积感染,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隔离与防治,将使猪群陷入因衰竭而死亡的境地,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损失。

3 关于防治猪圆环病毒的具体策略

从以上关于猪圆环病毒的病理以及临床症状可知,要保证猪群的健康、顺利养殖,从而获取效益,必须从猪的胚胎期始进行病毒防治,并充分考虑病害感染的环境、饮食、养殖方式等方面,以全面、系统地保证猪群的无害养殖。笔者对猪圆环病毒的具体防治策略做出以下几方面论述。

第一,从猪群养殖环境出发,进行全方位消毒处理。猪圆环病毒具有较低的彻除性,极易在任何环境下繁殖生存,因此,要断绝病毒来源,必须首先对养殖场地以及猪任何可能的生存场地进行全方位的消毒防疫。一般来说,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所使用的药剂应含有无机盐以及硫酸氢钾等成分,或含有一定浓度的氯制剂,例如卫康以及强力消毒灵等。消毒的对象应包括猪圈、养殖场地内外围、饲养用具、养殖用具等。

第二,做好养殖场地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对虫鼠等可能携带病毒的生物进行清除。引进无害生态系统,及时对养殖环境中的猪场排泄物以及其他污物进行清理,以尽可能地保证饲养条件的卫生性与有效性。

第三,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猪群因为气温变化造成大面积染病的情况,在暑期与寒冬可适当采取降温以及加温措施。若猪圈处于封闭状态,应定期对其进行换气通风,使猪圈内氨气浓度得以控制。

第四,采取药物 控制措施。首先,对已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猪群进行隔离,必要时应处理严重感染的猪只。其次,在猪的饮食中添加药物进行疾病防治。另外,在仔猪出生后,应与一周后立即注射排疫肽,且根据药物使用说明进行畜禽生命宝的定期喂养。在仔猪断奶的前后2周内,进行适量的圆环灭饲养,断奶后3天内,应注射适量的转移因子,以帮助幼猪建立良好的免疫功能。当猪圆环病毒病发生且出现皮炎时,须立即对其喷洒适量的卫康,连续3天对感染的猪只进行甲砜霉素与干扰素的注射,可适当辅以肌注复方板蓝根注射液。

第五,提高检疫以及免疫防治的工作力度。对猪养殖场地进行生态、环保的封闭式管理,对外来流动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检查与控制。工作人员应做好工作设施准备方可进入养殖场地,并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的饲养条例。

4 结语

猪圆环病毒具有高感染性、危害性,对养猪产业造成极大的经营与经济损失。因此,必须从该传染性疾病的病源着手,采取全方位防治策略,才能保证猪群的顺利、有效养殖。

参考文献

[1]宋长绪,梁鹏帅.猪圆环病毒病(PCVD)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9)

[2]赵东升,刘有昌,安福生,等.近年来我国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状况及分析[J].养猪,2009(1).

[3]徐逸飞,刘樱,邱春霞,等.猪圆环病毒病的危害及其防控[J].猪业科学,2015(2).

[4]刘建波,张辉,刘长明.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J].动物医学进展,2014(1).

[5]罗黛青.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对策[J].畜禽业,2015(1).

上一篇:城市细节下一篇:作文教学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