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2024-06-15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1

由此可见,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而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将对现有的经济模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Levine, 2003) , 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设计出有效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Zingales, 2003) 。而莱文 (1997, 2004) 从金融职能角度来解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和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职能可划分为五大类:提供投资和资本配置信息;监管投资和完善公司治理;便利交易和降低管理风险;调动储蓄资源;利于商品和服务交换。尽管金融体系具有大致类似的金融职能, 但各个国家 (地区) 提供这些金融职能的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不同国家 (地区) 经济增长, 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金融体系值得深究。而在我国有关区域金融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由于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于我国经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类同于跨国研究。因此, 对我国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国家层面, 必须深入到地区层面, 才有可能把握到基本的现实, 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 (周立、王子明, 2002) 。因此, 我们集中分析浙江省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 借此得出浙江省金融发展到了转变阶段的结论。如若金融发展这一瓶颈问题不能较好地解决, 将会影响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潜力。而且当前正是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时期, 我们将立足于现实给出建设性意见。

一、省内经验观察

(一) 全省金融发展趋势

首先, 我们研究自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浙江省金融的整体发展情况。由于缺少地区范围的M2数据, 因此无法直接用传统金融深度这一常用指标来衡量浙江金融发展状况。然则, 浙江省金融资产以银行资产为主, 而银行最主要资产为存款和贷款。因此可以利用金融相关比率来揭示浙江省金融发展状况。而金融相关比率最早是由戈德史密斯提出, 用以一个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FIR= (S+L) /GDP, FIR为金融相关比率, S为金融机构存款额, L为金融机构贷款额, GDP为各地市的生产总值。在研究中所涉及的金融数据来源于历年的浙江统计年鉴。

通过对全省金融相关比例的处理, 从图1中可以看出, 1978~2005年浙江省在经济和金融两方面都得以稳步发展, 金融相关比率从1978年的0.6845上升到2005年的2.7572, 其中2003年全省金融相关比率为最高, 达2.7586。从1997年开始, FIR上升态势更为显著, 这反映出浙江省开始了快速的金融市场化进程。

(二) 各地市金融发展趋势

鉴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 应进一步深入考察浙江省各地市金融发展状态。我们发现金融发展程度各有差异, 但总体上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较高。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按照浙江省各地市的经济实力 (经济总量) , 将11个地市划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为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市;第二类地区为绍兴、台州、金华和嘉兴四个市;第三类地区为湖州、衢州、丽水和舟山四个市。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分别考察浙江省三大类地区的平均FIR指标。在历年各地市FIR数据中, 以杭州地区的FIR指数为最高, 湖州地区的FIR指数为最低。图2中反映出经济较为发达的杭甬温地区FIR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另外两个层次地区;而处于第二、第三层次地区的FIR指数相对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此外,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这就是金融支持说。而居民储蓄的增长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因此低的储蓄能力必然引起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 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 周而复始,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金雪军、田霖, 2004) 。在浙江省内金融资金充裕度的方面, 我们采用存贷差、存贷比来加以衡量。存贷差是一个绝对数概念, 而存贷比则是一个相对数概念, 结合两者可反映一个地区信贷资金的自给程度。通过对省内各地区存贷差的计算可知, 目前浙江各地区均处于存差状态, 其中杭州地区存贷差绝对数最大, 资金相对充裕, 衢州地区存贷差绝对数最小, 资金相对匮乏;而浙江各地区存贷比均大于1, 反映出浙江省各地区整体上能实现信贷资金的自给自足, 其中存贷比最高的为嘉兴地区, 最低的为衢州地区 (见表1) 。

透过相对充裕的金融资金, 我们更需要关注其内部结构。在此, 我们仍参照上述分类法, 将11个地区分为三大类地区。经过相应的数据处理, 我们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金融资金结构变化趋势:从静态数据来看, 第一类地区居民储蓄所占比重最低,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地区金融发展态势良好, 而其他两类地区中居民储蓄所占比重较高, 金融资金结构存在着问题;从动态数据来看, 三大类地区居民储蓄比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 反映出在金融开放的有利条件下浙江省内各地区对金融结构逐步进行优化的过程。

二、金融发展道路的选择

从以上的经验数据观察来看, 浙江省金融资金总量并不缺乏, 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金融在量上得到较高的增长,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 浙江省金融发展无疑是选择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协同发展这一模式。但在整个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问题突出:金融相关比率偏高、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结构偏向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类型结构偏向商业银行机构、银行市场结构偏向大银行垄断、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向国有银行、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向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向国有大型企业贷款、金融区域结构偏向大中城市。根据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的研究, 提出一国的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永无止境, 该比率在1-1.5之间趋于稳定;欠发达国家金融相关比率多在0.6-1左右, 发达国家金融相关比率在1.5附近。值得注意的是, 浙江省各地市中金融相关比率最低为湖州市, 其FIR指标也高达1.5, 那是不是意味着浙江省金融已经发展到了和发达国家等量齐观的境地了吗?

绝对不是!虽然储蓄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能说明该地区经济信用化程度, 但并不是越高越好, 其中存在着一个相反的机制——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另外, 浙江省内融资方式过于单一, 主要是依靠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而在这一前提下, 经济信用化程度的提高或FIR指标的提高也意味着储蓄总量的增加, 会对投资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 影响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单纯的金融资金规模增加到达一定程度就不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而导致浙江省出现金融发展瓶颈, 就是因为在过去的发展中只强调增量性金融发展, 而相对忽视了质量性金融发展。这种发展思路将在未来影响浙江省长期的经济增长, 所以, 浙江省金融发展应逐步从注重量化增长向注重质化提升过渡。

对浙江省内各个地区金融发展状况所作的比较, 我们发现在浙江省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有着一定的关联度, 且第二、三层次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 并不像经济发展差异那样明显, 这正好说明了这两个层次地区目前正处于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增量性金融发展, 此时金融量的积累效应更加显著, 因而指标相对接近。而第一层次地区的FIR指标较高, 反映出该层次金融发展程度要优于另外两个层次地区, 应当首先承担起金融发展由增量性发展向质量性发展转变的重任。

如何才能从注重增量性金融发展转向注重质量性金融发展?金融深化是必然之举, 然而这一举措仅仅是长期的解决之道, 并非一个省市的能力所及;在短期来看, 如何避免由于金融发展落后而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这是我们所更为关注的。我们认为要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浙江省金融发展的质量, 必须注重民间金融的发展。因为民间金融是在主流金融体制之外而生的体制外金融, 所以它往往比主流金融更具有活力, 更有效率, 也更加真实 (姜旭朝、丁昌峰, 2004) 。民间金融从其形成以来, 一直都是以私有制为主, 相对于主流金融是一个自发的从下而上的发展过程。在经济发展初期, 民间金融往往能和主流金融形成互补, 可以有效地把储蓄转化为投资, 改善宏观经济效率, 促进民营经济增长 (潘士远、罗德明, 2006) 。借助这一特性, 要是能较好地发挥出民间金融的互补作用, 对提高浙江省金融质的发展大有裨益。

针对以上问题, 浙江省需对金融发展有新的认识, 省内民间金融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填补金融深化不足所带来的“真空地带”。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具体措施:第一, 作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城市的浙江各市, 应该把握机遇, 坚持社会稳定与金融改革的速度相协调, 绝不能盲目地以扩大储蓄为主要目标, 注重投资的时效性和回报率。第二, 调整地方金融体系, 重视民间金融的补充机制, 使民间金融及时地融入现代金融体系之中, 逐渐从“关系型融资”向“契约型融资”转化, 才能获得更为长期地发展。第三, 根据民间金融的特点, 适当放松行政管制, 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 推进各地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第四, 进一步将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改造成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 将更有利于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转型的需要。第五, 对民间金融实行金融监管, 建立民间金融监测系统;非法金融行为对民间金融所起的破坏作用严重, 应予以严厉打击。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研究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和民间金融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 在金融领域单纯注重量上的增长并不能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相反会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浙江金融发展应从增量性金融发展转向质量性金融发展, 在全国金融一盘棋的格局之下, 短期内有效提升浙江省金融发展的质量必须注重民间金融的发展, 以满足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金融发展,增量性金融发展,质量性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Arestis, Demetriades and Luintel.“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1 (1) .

[2]、Rousseau and Sylla.Financial System, Economic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8323, 2001.

[3]、姜旭朝, 丁昌峰.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 2004 (8) .

[4]、潘士远, 罗德明.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 2006 (4) .

[5]、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6]、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

第二节 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与观察 篇2

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与观察

近来,对民间金融的议论陡然多了起来,社会上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为民间金融“正名”之风。经济社会对民间金融关注程度的提高,从一个侧面说明民间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视,也说明民间金融问题已成为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5月底,央行《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对于民间融资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应该全面认识、正确分析,并加强对民间融资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趋利避害,促进其健康发展。央行首度对民间融资进行了“正面”的评价。称其“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民间金融,又称“地下金融”,一直为政策所禁止,但又一直屡禁不止。在中国,由于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与之配合的思想观念,尽管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民间金融一直以来并没有被政府方面所认可。相反,还经常被不负责任地认定为具有“金融风险隐患”。其实不独中国,世界其他地方都有类似的金融现象。即使在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经济和金融发达程度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通过民间金融渠道融资的规模也相当可观。据统计,在美国2.5亿多人口中,有7500万人(约合2500多个家庭)没有银行帐户。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协会和民间借贷渠道来解决融资需求。由此可见,民间金融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其与正规金融是一种共存和互补的关系,不会因正规金融的发展而被取代。无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情况都是如此,只不过发达国家民间金融运作和管理的水平更高一些罢了。

民间金融犹如“双刃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金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金融对解决很多方面的资金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总量的扩充、流动,确实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民间金融是否活跃与民营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其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紧急支付和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从理论上分析,导致民间金融活跃的原因主要有四:其一,我国缺少为中小企业以及其他民间经济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制度安排。正规金融机构出于恪守贷款条件和减少信贷交易成本、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只能以大企业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民间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满足只能依赖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填充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一些薄弱点和富区。其二,自去年4月初开始的宏观调控使中小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资金供求矛盾也更趋尖锐,这成为推动民间金融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三,民间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民间金融的这一特点,能够使民间经济主体迅速、方便地筹措到所需资金。民间金融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调查发现,吉林省企业融资近七成是用来满足流动资金需要,家庭融资一半以上用于农业生产。民间剩余资本转化成产业资本,标志着资金配置效率正在提高。其四,民间金融的借贷利率较之国家银行基准利率一般高50%-100%,资金的逐利性使不少居民存款及民间资本流入民间金融市场。很显然,民间金融的活跃是金融供求关系使然,也与现存金融制度安排的结构性缺陷密切相关。当然,央行给民间融资正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货币政策有力所不逮的问题。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不能得到完整的显示,民间融资的利率杠杆也成为有益的参考对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民间融资的负面效应。应该清醒地看到,民间融资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也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

民间金融宜“疏“不能“堵“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金融改革仍然停留在金融体制改革上,而没有根本解决形成我国现有金融体制不效率的根源问题。没有企业和个人的参与,金融改革缺乏强有力的体制外竞争的推动;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金融机构赖以发展的支持性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没有成长的空间。而积极稳妥发展民间金融,将部分社会资金从银行体系分流之后,通过适当的渠道进入民间金融市场,并转变成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对于改变当前中国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率过低、社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的格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针对民间金融的特点,通过制定、调整相关政策赋予民间金融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应该承担的权利与义务,把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规范化,“保护起来”,壮大开来。一方面坚决打击非法金融组织所从事的非法金融交易行为,其次,专门指定职能部门对民间金融实行监管。还应建立民间金融信息监测系统,依托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农村金融监管组织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等数据,以防止由于监管者与民间金融行为者信息严重不对称而滋生信用风险甚至金融风险。

二是区别对待,分类发展。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可以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民间金融中的一大部分借贷活动以企业和个人的自有资金为主,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和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借贷关系,只要赋予企业与个人合法和完整的资金产权,并严格限制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这一部分市场金融力量就可以快速成长起来。另外一部分借贷活动具有互助性质,如合会、资金互助组织等,它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地缘、血缘和商缘之间,借贷双方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允许以股东或会员的出资金额为限注册成为互助性金融机构,成为草根金融的基础力量。对于吸收存款的民间金融机构,则要从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的角度出发,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逐步注册成为私营金融机构。逐步推广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会员之间互相担保和以民营经济为核心内部融资的做法,建立起以民间金融为基础的合作金融组织,用民间资本修补民间融资的空洞,以新的途径缓解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民间金融组织与民营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民间金融组织 民营经济 风险约束机制

民间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典当行等形式,以短期融资为主。随着民间资本的急剧增加和民营企业对资本需求的迫切民间金融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最初自发性的私人借贷逐步发展到专业化的民间金融组织。

一、常见的民间金融组织形式

(一)各种合会。合会简称“会”,又有“义会”、“标会”、“摇会”、“抬会”、“互助会”等不同的形式和称法。它是一种协会内部成员之间的储蓄活动,也是一种成员之间轮番提供信贷的活动。根据王宗培先生在《中国之合会》中推测,“合会”大约发源于唐宋时期的庙会活动,在我国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早期合会主要用于消费型融资,是民间防灾防难的保险。随着民间经济活动的增多,以消费性融资为功能的合会逐渐减少,而以生产型融资为功能的合会则普遍存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的民间金融非常发达,其中合会是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这些合会以亲缘、地缘、宗缘为纽带,通常利息很低,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利,而是通过乡邻之间的互助来解决资金需求的困难,其范围仅限于亲戚、朋友之间。

合会的成员大约在2-101人左右;按金额规模有千元会、万元会、乃至数十万元会,以“单万会”居多。合会的规则较为简单:一个自然人作为会首,处于某种目的(如孩子结婚上学、造房置地、实业经营等)组织起一定数量的人员,每期各自拿出约定数额的会钱,每一期都会有一人得到全部当期会钱(包括其他成员支付的利息),并分期支付相应的利息,通常通过抽签或者对利息进行投标的方法来决定谁在哪一期收到会钱。

(二)私人钱庄。私人钱庄的存在由来已久,大部分是个人或企业通过经营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开办的。当企业度过了资金短缺阶段并稳定发展之后,组织内部出现了闲置资金,企业主就会把原先用于内部互助的资金向外放贷,并采用类似于银行信贷的管理体系,于是便出现了私人钱庄。私人钱庄建立在合会的形式之上,资金提供范围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主要面向社会需求,其利率水平较高,以盈利为目的。目前,私人钱庄仍处于“灰色金融”之中,游离于国家体制之外。不可否认,部分的私人钱庄存在买卖外汇、洗黑钱等非法交易活动,这种现象在广东、福建尤为严重,但大部分私人钱庄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典当行。旧中国典当行业以财务作抵押进行高利贷放款,解放后曾被禁止。1987年,第一家典当行在成都复出之后,全国各大中城市也随之建立。近几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日益突出,古老的典当行业以崭新的面貌再度兴起,并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北京典当行业协会2006年统计,北京市已经取得典当经营许可证的典当公司达61家。

目前典当行以中小企业主为主要客户,典当物品主要包括金银首饰、房产、车辆、股票、机械设备,典当金额从几百至几百万元人民币,其中几万至几十万占多数。截至2006年8月,国内的典当公司总注册资本大约为170多亿元。但是,典当行规模较小,依靠传统业务比重大(如金银首饰,古董等),新业务的开拓能力还有待加强。2005年,新出台的《典当行管理办法》把每月最高综合费率由4.5%下降到3.6%,这提高了典当行业的准入条件,规范了典当行业的发展。与私人钱庄相同,典当行的利息也较高,在浙江,典当行的典当月利率可达3%到3.5%,相当于年利率36%至42%,有些风险大的项目利息会更高。

二、民间金融组织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

人行广州支行课题组(2002)对广西柳州2001年的抽样调查显示,该地区以互助金会、标会、当铺、信息公司以及其他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非常活跃,其规模总计达到11611万元。其中,互助金会和当铺的民间融资规模尤为突出,分别达到3199万元和5032万元。陈旭鸣(2005)对福建省晋江市的调查发现,晋江的私营企业几乎都有依靠民间金融来补充创业及企业发展期的流动资本,而这其中有超过一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民间合会。据估算,2004年该市范围内民间资金至少在250亿元以上,而这种独特的民间信用循环体系,方便了资金的拆借,促进了晋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吴辉凡(2005)认为,浙江省的民间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通过标会、互助基金会、社会集资、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占有相当比例。可见,在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缺位的情况下,民间金融组织对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民营经济对民间金融组织资本的机制作用

(一)非正式契约机制。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借贷关系的形成均是依赖于非正式契约。农村借贷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亲情、友情关系,借贷多以口头的形式完成。但是,随着借贷额度的升高,尤其是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到私人钱庄、典当行时,借贷时立字据的比率显著上升,民间借贷的手续由口头承诺的信用形式向契约式的信用形式转变。民间金融组织除现金外,还增加了存单、债券甚至房地产等不动产。这些存单、债券等主要是借款人用于抵押、质押贷款,部分借贷人之间还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二)利率机制。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民间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组织中,利率通常高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因为其利率高,有些学者常常将民间借贷和高利贷联系在一起。温州是我国惟一设立民间利率监测点的试验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统计,从2003年初温州成为实验区开始,民间借贷利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民间金融组织考虑借款人的信誉、资金额度、期限、还款能力等因素,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的供需状况,决定民间借贷利率。

高利率现象的原因。相对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无论在事前信息(如诚信、风险偏好等)还是在事后信息(如财务报表等)都存在着更多程度的不对称,面临着更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只能求助于直接融资。此外,民间借贷的高利率现象是由其定价机制决定的。在民间金融市场上,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弹性较小。若提高民间借贷利率,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对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急剧下降;相反,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变动不大。因此,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可以过滤掉民间金融市场上的国有企业,将资金提供给急需资金的中小民营企业。

民间金融组织市场的高利率现象,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一方面,虽然民间借贷的每次贷款数额都不大,但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定的资金,而且这些费用支出几乎与大额贷款一样高,这使得成本转嫁到了利率上,需要借款人进行支付。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和法律的保护,缺少合格的担保和抵押,因此存在极大的风险。高风险自然要求有高收益。

(三)风险约束机制。民间借贷偿债率普遍较高,这是民间融资的一个特征。根据人行对江西省抽样调查显示,民间借贷的偿债率在95%以上;而根据我们的调查,浙江民间借贷的偿债率基本保持在95%-98%以上。这种高偿债率说明民间金融组织在借贷过程中存在一种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

正规金融机构要求贷款抵押担保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民间金融组织是以免检信用和软信息为基础的,往往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其提供的资金主要是信用贷款,因而受到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例如,合会由于参会者互相之间比较了解,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较少发生,省去了高昂的资信调查和贷后监督的成本。标会将自由竞标过程与程度、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借贷契约一旦形成,约束自动形成,尽管也有可能出现借方违约的可能,但它至少约束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民间金融的借贷违约惩罚机制,构成了对违约者的可置信威胁。一方面使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调查发现,钱庄在放贷时一般都通过朋友或亲戚介绍,信用有一定的保障,并且由于只与个人发生关系,当他们遇到企业逾期偿还或不还贷款的情况时,将依据借条上诉,地方法院也会以个人借贷纠纷予以受理。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4

一、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共生关系

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的关系, 表现为作为资金供给部门的金融机构和作为资金需求部门的民营企业的双方在通过物质、信息交流, 产生了在各自单独存在情况下无法形成的共生能量, 互相促进, 从而形成了民间金融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它包含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1.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本文所分析的共生单元是指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和中小民营企业, 而民间金融主要是指没有纳入中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而游离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非正规民间金融。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深化发展, 共生单元的形式将越来越多元化。

2.共生模式。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的共生模式是指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形式, 反映两者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通过共生模式, 民间金融与民营企业之间相互作用, 将各自纳入互动的轨道和共生的圈子, 优势互补, 产生共生效益, 这是金融与经济协作关系的前提。

3.共生环境。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这种共生环境是指二者相互作用所处的环境, 即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政策等影响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 这种环境在共生关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共生关系的形成因素

(一)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产生巨大资金需求

近年来,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达4 200多万户, 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十五”期间, 国民经济平均增长9.5%, 而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 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增加值的58%, 社会零售额占59%, 上缴税收占50.2%, 提供就业机会占75%, 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 1998年为53.57%, 2007年增加到69.37%, 可见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当中中小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从共生角度看, 民营经济作为资金需求方, 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壮大, 而共生单元民营经济在共生体系中可以获得共生另一方 (民间金融) 所提供的资金量, 这是民营经济单独存在时所无法实现的, 而民间金融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资金获得相应的利息收入, 共生双方通过共生模式创造了新的价值, 产生了共生能量, 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二) 传统的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形成市场缺口

一般企业的外部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慢,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门槛高, 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很难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因而中国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晚, 银行信贷这种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民营经济规模小、频率高的融资需求, 在规模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很难得到银行的青睐。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6》。

乡镇企业尤其是规模极小的私营及个体企业其经营发展主要靠内源性融资, 通过外部融资渠道所获得的资金少之又少 (见表1) 。由此, 中国的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支持十分不足, 即使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民营企业依然面临银行“惜贷”、“慎贷”。因而, 正规金融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共生。

(三) 民间金融的活跃发展形成充足的供给

中国民间融资规模巨大, 增长速度快。几年前有关部门测算, 中国民间融资不过千亿元, 经过短暂发展, 这一数字增加了10倍, 特别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民间金融发展非常活跃, 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 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 借贷规模高达1 100亿元。根据郭斌等对温州地区257家企业的一项调查发现, 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占50%以上 (见表2) 。

可见, 民间金融组织通过大量吸收民间社会闲散资本, 用于投资民营经济, 解决了民营经济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在民营企业的创业期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民间金融的存在恰恰使这些企业的创立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刺激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表现为民间投资越来越活跃。

事实上, 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形成了共生关系, 民营经济的生存发展就与民间金融紧密联系在一起。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所在地的民间金融相应发达;民间金融活跃也需要民营经济发展对其所形成的资金需求。共生双方这种互相协作、互相促进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中国一些地区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都十分活跃的现象。

三、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共生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共生单元看, 中国的民营经济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内源性融资, 只有少数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民营企业能从正规金融体系或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 而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则很难像国外民营企业那样, 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 吸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做大做强取得规模效益, 因而受到国有银行的“规模歧视”。而从共生的另一方民间全融, 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支持而难以发展壮大。民间金融长期以来游离于国家的正规金融监管之外, 并未取得正式的合法地位, 缺少相应的正规保障, 其风险控制能力较低, 由于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并且一些民间金融活动存在隐蔽性和投机性, 因此社会风险很大。

从共生模式看, 虽然民间金融在解决民营经济融资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民间金融内生于民营经济的的融资需求和国有银行的融资供给之间的融资缺口, 因而民间金融的发展比较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 中国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正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 , 因而民间金融的发展对民营经济依赖性较强, 二者从共生的内容和形式上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的合作产生新的能量, 但是新的能量分配并不是对称的, 民营经济获得了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而民间金融却未能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 还只是停留在小范围的活跃。

从共生环境看, 缺少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首先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 金融市场化改革滞后导致中国民营企业陷入融资困境, 中国的融资制度设计上忽略了民间金融这一环。民营经济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资金支持, 证券市场 (直接融资渠道) 对民营企业的进入还存在制度障碍。其次是信用环境问题, 由于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发展的特殊性, 支撑民营经济外源性融资的民间融资, 其信用体系更多靠的是社会成员的自律, 依赖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 因而这种信用关系比较短缺。最后, 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 一些非法的民间金融活动与民营企业互相渗透, 得不到有效监管。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认为, 民间金融与民营经济双方之间存在一种民营化的金融共生关系。民间金融发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 过去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离不开民间金融的支持。因此必须遵循经济决定金融的内在规律, 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 积极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民间金融。但与银行等正规融资相比, 民间金融存在着一系列的先天性不足, 另外, 由于缺少监管, 自身法律地位不明晰等原因, 其发展很受限制, 这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 重构中国的民间金融市场, 有利于民营经济这种有效融资渠道的长远发展。

(一) 民间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

首先, 民营经济的融资特点就是“数额小, 次数频”, 因此有必要发展专业的小额贷款机构, 民间金融的门槛低、手续简和利率比较灵活等特点正好满足了小额贷款者的需要。而且可以让民间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规范发展为专业的小额贷款机构。其次, 随着中国民间资本数量越来越大, 组建中小民营银行, 可以吸收民间资本进入银行, 既可以利用民间资本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 又可以规范民间资本的投资。可以建立完全由民间资本组成的地方性的中小规模银行, 也可以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民营化改造, 将原先投向地下钱庄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 使其成为真正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最后, 政府要将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纳入监控范围, 建立健全民间金融市场制度, 使其合法并规范运作。

(二) 民间金融发展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

共生关系是存在于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在构建完善的民间金融市场体系, 引导民间金融正规化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共生环境的创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间金融合法化。

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 将民间金融逐渐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 积极鼓励正常的合法的民间金融活动, 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二者的共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 建立民间金融社会征信系统。

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优化信用环境。由政府部门牵头, 建立面向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 对民间借贷交易双方的合同信用、纳税信用、社会责任等信息进行收集、汇总整理, 建立信用数据库, 将民营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或经营者个人纳入征信系统, 为民间金融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 完善市场机制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在严格金融市场准入的同时, 降低市场壁垒, 特别是取消对中小银行及民间金融机构的各种政策歧视, 并完善破产机构退出机制。发展民间金融, 也要求对民间金融机构的存款人提供社会担保, 从而增强储户的信心, 有利于民间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

4.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发展正规民间金融的必然要求, 结合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尝试在民间金融市场上推行利率市场化, 以此来规范合理的利率范围, 并建立民间借贷利率信息公布机制和平台。民间金融主要服务于民营企业, 而民营企业贷款缺少担保, 如果不进行利率市场化, 将会使民间金融组织经营过程中面临风险, 不利于民间金融的长期发展。

摘要:近年来,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中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但其融资难一直是发展的瓶颈。而民间金融发展,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出路。基于共生关系理论, 从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共生关系角度分析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规范发展民间金融, 以充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关键词:共生关系,民间金融,民营经济

参考文献

[1]龚劲倩.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与民间金融重构创新探析[J].中国商贸, 2011, (7) .

[2]牛凯敏.金融组织与民营企业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 2010, (1) .

[3]郭金刚.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民间金融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6, (8) .

[4]陈时兴.对中国民间金融及其发展前景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 .

[5]张惠君.民营企业融资与民间金融的发展[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9) .

[6]王鹏涛.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财经问题研究, 2002, (4) .

[7]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1, (1) .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5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27个主要地区131家农户进行调查访谈,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了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的地域经济特点,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 农村 民间金融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至今仍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金融又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积极探索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湖北省作为中西部的结合地带,同浙江等沿海地带相比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都要逊色很多,民间金融对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湖北省民间金融的优劣和劣势进行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村特点,湖北地域特色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能探求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途径,为湖北农村发展提供更有利的金融支持。

一、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1.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概况

《湖北省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湖北省民间融资活跃,融资额度逐渐扩大,主要方式仍为直接借贷,借贷利率总体上扬;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民间借贷样本监测中,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规模呈加快增长趋势,借贷利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贷款利率,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二者利差略呈扩大趋势,而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基本稳定,借贷利率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既有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间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等。

2.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抽样调查统计

本文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交流访谈为辅,以户(家庭)为调查单位走访了湖北省武汉、荆州、黄石、仙桃等27个主要地区。发放调查问卷131份,筛选确认回收的有效问卷103份。

(1)农户对民间金融的接受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103户农户中,绝大部分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共占调查总人数的79.4%。其余农户主要以做生意或以固定职业如教师为生。调查显示,在103个样本中只有14户有过向民间金融组织借贷的经历,仅占13.6%。当问及“当您缺乏资金时,您一般会向谁借款?”时, 77.67%的农户选择“亲戚朋友”,24.27%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选择“民间金融组织”的只有1.9%

(2)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程度

湖北省民间金融组织较少,不仅不具规模效应而且规范性较差。问卷对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借贷利率、借贷过程中是否需要抵押做了调查。

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一般涉及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结算、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等。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主要以发放贷款为主,所占比例为41%。其他的服务主要有吸收存款和金融租赁,各占17%和13%,结算也占有10%的份额。如图3所示。

民间借贷的利率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样本中实际发生民间借贷的农户较少,所调查的利率为农户所了解的当地的民间借贷利率。结果如表1所示。利率区间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基准率的1-4倍之间。

对于民间借贷中是否需要抵押品或担保,对有过民间借贷经历或接触过民间借贷的农户进行调查显示,54.8%的交易没有抵押或担保。

(3)农村民间金融的贡献程度

调查显示,74.5%的农户认为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点作用,认为“作用重大”和“没有作用”的比例相当,均为6%左右,认为“有负面作用”的占12.2%。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规模较小,规范性较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是很显著。在所调查的农户中很多人在当地都没见过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更谈不上把民间金融作为融资渠道之一。

二、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障碍分析

1.民营经济不够发达

在20末,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省有179家民营企业挤入其中,而湖北省仅有12家,在末,浙江省有174家民营经济挤身于民营企业500强,而湖北省仅有12家。从注册资金上来看,,湖北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850户,而浙江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050家。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1月进行的调查显示,按20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约为170亿元,企业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贷约为125亿元。可见,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缓慢势必会导致民间金融资金需求的减少,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市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湖北民间金融总体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资金不够充裕

民间资金是农村民间金融资金的主要供给。民间闲散资金与浙江、江苏等民间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明显较少。而且由于湖北省民间融资程度不高,传统思想观念、中介机构不发达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我省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20据湖北省统计部门测算,湖北省民间资本总计达2800亿上,而浙江省民间资本的规模就已经突破万亿元。民间资本不充裕,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较少,直接影响着民间金融供给市场的发展壮大。

3.民间金融风险较大

风险性的主要表现有,其一,湖北省民间金融监管配套制度不完善,必将导致农村金融秩序混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排斥民间金融的原因中选择“不受法律保护”一项的占37.5%,高居榜首。农户对民间金融法律地位的疑虑影响着农户对民间金融的信任程度。民间金融监管制度不配套,如民间金融监管缺位、民间金融监管法律滞后、民间金融监管规范混乱等,是我国民间金融广泛存在的问题,同样是制约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农村民间金融固有的局部性风险。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民间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具有不规范、高风险等特点。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金融原有的血缘、业缘、地缘关系逐渐被突破,相应风险不断积累,从而难以避免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确定合法的法律地位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来给民间金融正名,《合作金融法》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根据法律规定的职格条件,依法成立的民间金融组织,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二是规范的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合作金融法》的出台,将不仅从法律上承认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同时也明确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使司法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有法可依,从而达到弥补民间信义机制约束不足的缺憾。

2.设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威胁主要是金融监管配套制度缺失,需完善监管体系。首先是内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是指民间金融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标准化,能够在民间金融内部形成合规化经营的内在要求,以期达到风险因素内部消化、解决的目标。内部监管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选择。其次是外部监管。在内部约束治理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有效的外部监管是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3.构建双向诚信体系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民间金融;融合机制;探究

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当前学界和业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那么如何理解其与发展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却仍未被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温州试点的进行,民众对于民间金融的形态和功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并在发展小微企业上民间金融也发挥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从民间金融的产权形态来看,其天然呈现出逐利性使然。也正因如此,民间金融活动将能严格根据利率水平,来灵活调整放款数量和方向。不难看出,这就在总括层面上找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因素。

这里存在着一个现实问题,即在缺乏实践基础的讨论难免会陷入一种空想。为了减少这种形而上的成分,笔者将沿着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融合机制设计,以及实践模式构建的逻辑结构展开阐述。

一、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1.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2.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是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的不断深化:第一,整个利率体系中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或市场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大,由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第二,市场利率越来越接近于资金供求的均衡利率。要实现均衡利率,资金市场必须一体化,因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将伴随着决定利率的市场环境的变迁: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分割的市场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一体化;各种金融限制,尤其是对利率的直接控制由多到少。

(2)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必然包含各个不同的阶段和状态。利率由严格管制到部分限制(如上、下限约束)就是利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放开利率约束使市场利率的金融品种和数量增加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解除国内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表示利率市场化进入了关键或核心阶段;在国内利率已经市场化,开放资本项目,取消对国际货币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则实现了利率自由化的高级阶段即利率国际化。然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但其发展趋势或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率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人为的制定或限定。

二、认识引导下的融合机制设计

建立在上述认识基础上的融合机制设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利率市场化为民间金融提供价格参数

不难理解,民间金融所放款的资金来自于社会公众,且存在着强烈的逐利性目标。作为向民间金融寻求借款的主要经济主体—企业,则需要根据自身利润率的大小来决策借款的数量和期限。从另一方面来看,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还远未形成全国同质化的资本市场形态。因此,区域范围内的利率市场化则成为一种可能。从这一逻辑出发,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因自身利润率的原因,而导致的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强度,自然就通过市场化所决定的利率影响到民间金融的放款行为。笔者认为,这正是一种市场配置资源(资金)的一种具体表现。

2.民间金融为利率市场化提供试错平台

与商品市场中的交易形态不同,资本市场上所发生的供求关系都不是以“匿名”的形式而存在,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核程序来实现。这就意味着,由市场化所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匿名交易所得,而是借助金融机构的资本业务和负债业务逐步呈现出来的。因此,民间金融就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试错平台。这里仍然以区域性利率市场化和企业为考察对象,通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即期水平为参照,将为其它民间金融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利率调节水平线。这实则就是在试错过程中来完成的。

三、设计基础上的实践模式构建

由于民间金融本身仍处于试验阶段,且利率市场化也主要处于理论探讨环节。由此,这里的实践模式构建也只能从原则层面进行阐述。

1.市场利率的形成

这里的市场利率还不能被理解为全国性市场,而是区域性资本市场。具体而言,可以以经济区为区域范围,也可以以功能区为区域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则可以渐进式的将区域范围进行拓展。

2.民间金融的内控

民间金融因缺少必要的行政保护,以及在当前相关立法缺失的环境下,应建立起稳健的内控机制。在以企业作为放款对象时,应严格考察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和产品市场前景,这些都关系到企业能否按时还本付息。当然,在履行负债业务方面也应考虑当前的通货膨胀率。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民间金融活动将能严格根据利率水平,来灵活调整放款数量和方向。不难看出,这就在总括层面上找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因素。在具体方面,利率市场化为民间金融提供价格参数,而民间金融为利率市场化提供试错平台。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周莉萍:利率市场化对各国(地区)的冲击效应.银行家2011(08).

浅析民间金融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篇7

(一)数量多、规模小

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来分类,其所要求达到的企业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投资额、员工人数、销售额等一系列法规促使了我国大部分企业只能维持在中小企业水平。

(二)生存条件差

在经营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特别是同一些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竞争,很难取得竞争优势,众多中小企业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愈发艰难。

二、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分析

(一)信用问题

我国曾经提出过“抓大放小”的政策,此政策导致了银行对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放贷额度的不平等,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这就恰恰断掉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一条渠道。

(二)资金渠道问题

中小企业要想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就要有资金的支持。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多元化的,比如股权融资、商业信用融资、银行借款融资还有政策融资等多种方式,但是实际上能真正实行的融资方式却是为数不多的,更多的是通过从民间借款、内部筹资、租赁等方式来融资。

三、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分析

民间金融的规模是很庞大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诸如项目开发、农业生产、商品贸易以及制造加工业等各个领域,其分量是不容忽视的。

从信息上看,我国中小企业在民间借贷方面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有着较强的地域限制,这就给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信息披露方面,通过民间借贷来完成融资,也很难实现完善、详尽的信息披露,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基本不会进行信息披露,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存在着很大的投资风险。但是也应当看到,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很多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所依靠的主要渠道也正是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很好的弥补这一点。

从资金上看,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来互相了解。中小企业的自身运营结构不复杂,对于运营的人员要求较低,这就降低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运营成本。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频率高、期限短、额度小,民间金融灵活性高、手续简便快捷。

从担保抵押上看,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小,很难适应单一的资产抵押方式。民间金融多以存单、债券等抵押贷款、小规模互助式、票据贴现等多种形式存在。并且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是及其密切的,这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也会给双方带来精神利益和物质收益。

从风险上看,中小企业的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家族企业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民间金融以其庞大的关系网或多或少都在抑制着这种风险的发生,这有助于促进信用关系的建立。

四、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日益的发展壮大。然而,资金需求的扩大也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民间又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金寻求投资机会。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银行利息并不能给其带来较高的收益,因而与其将闲散资金存进银行,便不如借给企业。有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使得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银行贷款方面,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在资金支持方面限制很大,而且贷款审批十分繁琐,不利于中小企业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相对而言,民间金融操作较灵活,更利于融资双方商定资金的利率以及期限等具体细节。民间金融填补了正规金融所空缺的盲点,能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再次,双方在订立合约的时候常常都是以平等自愿的方式,双方都对互相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借款的纠纷性,降低了投资风险。而且由于投资人对于所投资的企业或者企业领导者较为熟知,能够判断其企业收益,因此在提供的借款收益上就能够有着一定的保障。在企业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借款人便能够获得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而且也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最后,由于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贷款人能实时地掌握借款人的资金情况,可以依据资金的使用状况和项目的运营状况来制定策略,以此来保证资金的安全,从而达到控制资金风险的目的。

五、对于民间金融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民间金融法律体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民间金融法律体制,这对于我国的国情而言,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一些不法民间金融事件的发生,也与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有着很大的关系。完善的民间金融借贷法律规定,对于规范民间金融秩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正所谓堵不如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也需要民间金融的支持,因此建立健全的民间金融法律环境,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大大的降低民间金融投资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

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都基于其信誉度低,缺失担保,因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在民间金融借贷方面,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因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民间金融借贷来说,应当建立起一个健全的担保系统,在信用评级方面也亟待完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当实施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努力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这也是企业在发展中获得融资的重要基础。在外部环境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说,政策方面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完善的担保系统,也能够有效的企业资金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贷款担保机构可以有很多组成形式:例如信用担保机构,这种担保机构是由政府参与并操控的机构,并不是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担保机构,顾名思义,是由商业组织构成的,这种担保机构是为了获取盈利;互助担保机构,是一种由众多企业组成的组成,这种组织由所有组成企业共同出资,从而达到互帮互助,为组织成员提供借贷担保的一种形式。

(三)建立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

应当指出,之所以民间金融的规模较小,主要是因为借款人基于借贷风险方面的考虑。毋庸置疑,在民间金融中,风险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要实现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就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大大的降低借款人的存款风险,规范民间金融秩序,这样以来,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存款人参与其中,从而壮大民间金融规模,真正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同时,也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避免出现一些不法行为,在中小企业的借贷融资方面,规范流程制度,这也是从保障存款人利益出发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民间金融存款保险制度,也能够大大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或者一些经济事件,在这种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8

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或提供支持作用, 是通过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方式实现的, 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巨大, 加之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的障碍, 就使得民间金融发挥了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 进而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即遵循“民间金融→资金供给→中小企业发展”的逻辑。无论从内部机理角度还是从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角度, 民间金融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本部分主要从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关系的内部机理以及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信息对称理论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拥有交易的相关重要信息而交易的另一方信息相对匮乏, 这样拥有信息相对丰富的优势方就必然会采取有利于自己并且有可能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从而给信息处于劣势方的决策造成不利甚至毁灭性的影响。相比较而言, 在实际的投融资活动中, 融资者拥有更多的风险等相关信息, 而投资者就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这样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上交易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有可能造成正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正是基于此种原因, 正规金融机构对其放款对象都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相对严格的要求。

一方面, 很多正规金融机构放窄甚至屏蔽了抗风险能力小的中小企业主体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 大多正规金融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在担保和抵押物方面的要求相当对严格, 而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的“软肋”, 从而导致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较少。因而, 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的途径, 必然给予民间金融生存的空间。民间金融组织大都形成于“地缘”、“人缘”和“血缘”的“三缘”关系之中, 交易双方接触较多、相互比较了解, 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同时, 民间金融具有隐性担保的特点, 使得违约成本要远远高于正规金融, 正由于民间金融在抵御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比较优势, 使得其发展迅速并不断壮大。

(二) 制度变迁理论

从制度安排角度来说, 建立一个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体制框架, 直至行为主体推行并实现最终的制度变迁。按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其中强制性变迁是指由政府当局的法令或意愿引起的;而诱致性变迁主要指一种自发的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是现行制度存在的漏洞所引起。当前, 中国金融制度具有压制性、行政单位的依附性等问题, 使得金融制度安排相当稳健。同时, 金融体制的变迁对政府宏观的经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金融体制向着政府意愿方向发展, 这也是中国金融制度安排是强制性的原因。按这种金融制度安排的推动, 正规金融市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加之其对高额利润的追求, 因此正规金融更偏爱大型国有企业, 而对抵御风险能力较小的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自然地, 民间金融应运而生, 诱致性变迁形成的民间金融正好满足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足, 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进而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 规模对称理论

规模对称理论从贷款供需双方的规模的对称性角度来选择贷款的对象。具体的就是, 大银行一般选择规模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放款的对象, 中小银行则选择则中小企业作为放款的对象。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也有相类似的看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正规金融市场更偏向于为大型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提供贷款, 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从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获得 (张维迎, 1994;周添成, 1999) 。Weston (1998) 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固有的资产规模决定了它是中小企业最佳的融资合作伙伴”。随着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投融资环境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使得很多情况下, 大的金融机构主要为大型企业服务, 小微金融机构则较多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徐滇庆, 2002) 。当前中国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处于缺位状态, 最终只能由民间金融弥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缺口, 自然地对中小企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共生的, 没有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需求缺口以及正规金融的不足, 便不会造就民间金融的发展和繁荣;相反, 没有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支持便不会有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更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二、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民间金融一路走来对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 推进了金融创新, 解了中小企业甚至个人资金需求压力等等, 当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 民间金融也不例外。

首先, 民间金融演化的正外部性是有目共睹的, 即其演化就是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轮回、合会、私人钱庄、典当行、资金互助会等) 还是不同的法律地位或风险机制, 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投融资者的需求。

其次, 中小企业在发挥其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民间金融是在一定的“地缘”、“亲缘”、“血缘”、“业缘”等关系上产生, 依赖于一定的道德伦理以及名誉存在, 甚至无任何有利担保, 一旦传统伦理道德底线被突破, 则无任何补偿或保障机制, 可以看作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融资活动。因此, 民间金融的负外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在:违约风险、扰乱金融秩序、产生欺诈风险以及削弱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等。

三、实证研究

(一) 相关指标以及数据的说明

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例如, 美国将员工数量在五百人以下的企业称作为中小企业, 英国则对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和划分标准。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大, 官方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类似英国,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标准, 例如, 中国2011年在《关于引发中小企业规划标准给定的通知》中就给出对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十五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厉以宁 (2007) 认为“关于民营企业可包括个体工商户、家庭或家族企业、部分股份制企业以及合伙制企业等”。从而, 我们可把民营企业按其所有权分为国有民营企业和私有民营企业, 而研究的对象是浙江中小企业, 实际上, 浙江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私有的。因此, 可以利用个体、私营企业产值指标来代表浙江省中小企业的产值。

对于浙江民间金融规模 (FF) 指标采取前一章计算所得数据为准, 而中小企业经济由于不同的统计口径, 以及部分关键数据的缺失, 因此我们经济学原理, 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代换。如前所述, 我们采取个体私营企业经济指标进行替换, 但由于相关统计数据库中并没有直接的数据, 因此还必须将个体私营企业经济产量分离出来。任何社会生产活动必须有投入, 因此我们可以依据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量进行分割。剔除投入产出率较低的第一产业的影响, 将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与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比与二三产业的总产值之积作为个体私营经济的总产值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 用VE表示。

(二) 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由上页图1可以看出, 民间金融规模与中小企业发展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根据该图所体现出的相关性关系, 选择半对数模型———对数线性模型对中小企业发展 (VE) 以及民间金融规模 (FF) 的关系进行研究, 即ln VE=β0+β1FF+ε。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 需要对ln VE和FF进行平稳性的监测,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ln FF~I (1) , ln VE~I (1) , 即FF和ln VE两变量是同阶单整的, 说明两变量之间可能存

注: (1) ADF单位根检验形式 (K, T, L) , 其中K为常数项, T为时间趋势, L为SIC选择的滞后阶数; (2) *和***分别代表在1%和10%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3) Δ代表变量的一阶差分。

在协整关系, 于是通过协整回归可得其长期均衡方程:

其中, R2=0.98, DW=1.42, P=0.0103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

通过对残差ε的ADF检验得P=0.0158在5%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即残差序列ε为平稳序列, 即ln VE, FF~CI (1, 1) , 因此, 建立的协整关系是存在的。说明了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存在偏对数 (对数—线性) 关系, 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 接下来采取格兰杰因果关系考察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 。

表2结果说明, 民间金融规模FF是引起中小企业发展ln VE的原因,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ln VE并不是引起民间金融规模FF变化的原因, 即浙江省民间金融规模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

注:滞后阶数lags=2。

(三) 结果分析

上述回归分析表明, 当民间金融规模变化一个单位则会引起中小企业总产值增加或减少0.012%, 即民间金融规模增加一个单位, 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则会增长0.012%。因此, 我们认为浙江省民间金融对浙江中小企业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支持和推进效用, 进而证明了浙江省民间金融存在的积极作用, 对正规金融进行了补充。

摘要: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形成补充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 缓解了社会信贷资金供求矛盾, 当前民间金融又表现出新的形式,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理论效应分析的基础上, 对浙江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证明了浙江民间金融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间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理论分析,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秋实.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分析与国际借鉴[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

[2]林毅夫, 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5, (7) :35-44.

[3]郭斌, 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2, (10) .

[4]朱冰心.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统计, 2009, (9) .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9

一、民间金融的界定

民间金融 (Informal Finance) 也被界定为“非正规金融”, 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 (正规金融) 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民间金融, 就是为了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活动。

民间金融最简单的形式为亲友间的自由借贷。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简单形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甚至出现了专业化程度和机构化程度较高的民间金融形式, 如“银背”、合会、私募基金、钱庄、当铺等多种形式。可见,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自发的交易行为, 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存在内在规律。目前我国民间金融已有相当规模, 从总体上来讲, 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间金融一般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 民间金融是自发产生的, 而不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民间金融具有内生性, 是一种内生金融, 即它的产生、发展是经济体本身所需要和催生的, 是经济中自发产生的金融活动。从交易活动的主体来看, 交易的对手基本上是从正式金融部门得不到融资安排的经济行为人, 比如发生相互借贷行为的农民, 创业企业获得创业资本。因此, 民间金融的内生性是其一个重要特征, 为我们寻找其比较优势提供了依据。

第二, 交易对象不是被正式金融所认可的非标准化合同性的金融工具。

第三, 正式的金融中介具有规范的机构和固定的经营场所, 而目前的民间金融一般不具备这些特征。

第四, 民间金融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即没有与之对应的成熟的金融监管制度。在我国, 正规金融系统诸如银行、保险、农村信用社等均已有较成熟的金融监管制度, 在这范围之外的经济主体所从事的融资活动则很少受到金融监管, 均属于民间金融范畴。

二、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历史悠久,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简单形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甚至出现了专业化程度和机构化程度较高的民间金融形式, 但是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间金融管理无法可依。新中国成立以来, 政府对民间金融经历了由禁止、打击、默认而不提倡到提出鼓励、引导的过程, 但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确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明确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业务开展及监督管理等相关内容, 民间金融的产权保护只能通过私人来提供, 从而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第二, 民间金融的发展具有投机性和区域局限性。民间金融流动具有随意性、隐秘性, 同时放贷人的出发点往往是追求高利, 难免有较强的投机倾向。民间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民间金融带有区域局限的特征, 组织和经营活动范围受区域限制, 其难以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 难以提高竞争力。同时, 民间金融没有自己的网络系统, 不便开展异地存取、转账结算、支付清算等业务。

第三, 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正常的金融和社会秩序。民间金融资源的融投资渠道处于隐蔽状态, 无法保证其运作的可持续性和合法性, 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 很难避免其不为非法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所利用。民间借贷规避了由于收取借款利息产生的所得税, 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地下金融流量中的跨境流动资金, 无论是对汇率, 还是对国际收支的实际均衡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民间金融组织的不规范性与资金运营过程中的高风险, 容易出现经济纠纷和金融诈骗, 民间金融的存款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 既影响资金市场的有序运作, 也易引起社会不稳定。

第四, 民间金融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民间金融作为自发性金融, 一般只注重市场需求和自身效益, 其发展容易违背国家产业政策, 也容易对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带来冲击, 同时, 由于大量的闲置资金从银行流出, 造成金融信号失真, 干扰了中央银行对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测, 从而严重影响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第五, 民间金融无序发展对正规金融机构产生负面影响。民间借贷无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信用社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产生极大冲击, 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构成竞争威胁, 其产生的风险很有可能导致正规金融部分信贷资金被异化。一些放债人一方面在银行贷款, 另一方面向外放债, 使得一部分低息的银行贷款变相成为高息的民间借贷。这部分民间借贷具有较强的隐匿性, 一旦资金链断裂, 民间借贷的风险将转嫁到银行业金融机构, 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我国民间金融规制与监管缺陷

国家对于民间金融的规制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 但是近年来出现的很多案件, 揭示了民间金融监管的缺陷:

第一, 缺乏确认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的法律法规。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 我国民间金融活动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或法规来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明确民间金融的交易主体及民间金融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民间金融还未获得国民待遇, 从而注定了民间金融的发展还存在着制度障碍。

第二, 缺乏相应的机构设置、撤并制度。目前的民间金融实际上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没有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金融形式, 缺乏有关民间金融机构设置、撤并等方面的制度, 从而导致民间金融鱼龙混杂。

第三, 缺乏相应的风险规避和安全保障制度。我国的民间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具有非正式、不规范、高风险等特征。随着民间金融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 民间金融组织的血缘、地缘关系不断被突破, 风险不断累积, 大大降低了民间金融的安全性和效率。

第四, 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民间金融活动大部分在法律规定之外进行, 因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对国家金融秩序容易产生不良的作用。

四、我国民间金融规制与监管对策

以国家经济安全为主要视角, 本文提出了规制和监管民间金融的相关对策体系。

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提供民间金融制度环境

首先, 制订认可和保护民间金融的法律制度。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制定《民间金融法》, 赋予不同组织形式民间金融以法律地位, 引导其从“地下”转入“地上”, 并通过法律保护合约双方的正当权益, 明确双方的义务, 促使其逐步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通过立法, 界定民间借贷与非法融资, 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运作平台。要设置民间借贷的禁止类条款, 禁止为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活动提供融资以及参加非法集资, 否则不受法律保护。要规范民间借贷基本操作要素, 规范抵押品的范围, 使其符合有关法律要求。同时, 要给予小额贷款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其次, 建立合理的民间金融组织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民营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路径选择应遵循自下而上, 自小而大, 符合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原则, 其机构设置和规模升级的基础是具有自生能力的自我扩张, 而不能是自上而下, 多层级的政府推动型的分支机构设置模式。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在适当时机允许那些产权清晰、具有一定规模、财务制度比较健全、运营管理比较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自下而上地重新创建新的金融组织。再次, 探索建立适合民间金融发展的监管机制。一是建议修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明确银行业监管部门在非法集资的认定、查处、取缔等方面的职责, 引导广大中小企业依法合规地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二是在更大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监测制度。建立监测通报系统, 由当地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定期开展调查和统计, 及时监测辖内民间融资的总量、利率水平、资金来源及运用情况, 对其业务特别是风险状况进行有效监管, 明确借贷主体、最高借贷额、利率水平, 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 增强民间融资双方的法制观念、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重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 (包括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群众参与等) 和市场约束的补充与配合。借鉴南非的经验, 用民间自律的方式来约束行为, 对小额信贷实行登记管理。南非有《高利贷豁免法》, 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 只要发放5000美元以下贷款, 不管利率是多少, 到小额贷款管理机构登记并按贷款额度的一定比例缴纳费用, 就属于合法的借贷形式, 既体现了资金的市场供求, 也使民间借贷透明化, 更有利于监管。

2. 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

不论是民间借贷、各种标会、私人钱庄, 还是民营银行, 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这种机制就是存款保险制度。有人担心, 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会造成民营银行的道德风险, 甚至是由经营好的银行为经营差的银行埋单。其实, 只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 这类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人的利益无法保障, 民营金融就发展不起来。存款保险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存款人利益, 并不是保证每个参与保险的金融机构都能不折不扣的得到补偿。所以, 金融机构一旦因主观原因出现经营危机, 保险机构有权要求其退出存款保险体系或由其他金融机构对其接管或兼并, 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民间金融信用环境

首先, 建立多元化的信用中介管理组织, 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种类型的信用中介机构管理公司, 如征信公司、贷款信用担保公司等, 为民间金融提供个人征信、法律咨询和信用担保服务, 支持和引导民间金融借贷的规范化运作。同时, 要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企业和公民个人征信事业, 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 扩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了解和掌握程度, 完善征信管理和失信惩戒等机制, 营造更加良好的金融信贷投放环境。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基金, 并通过财政贴息或税收优惠政策等予以支持, 为农户、农业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其次, 加大社会征信宣传推广力度。对中小企业以及民间金融机构大力宣扬诚信守法的现代信用文明。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信用经济, 信用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在发展中小企业以及对民间金融进行制度创新中, 加强信用建设同样不可或缺。

摘要:以经济安全为基本视阈, 研究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民间金融的关系, 研究了我国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研究了民间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 对规范和引导我国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提出了规制监管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安全,民间金融,规制,监管

参考文献

[1]陈蓉: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M].法律出版社, 2010, 167[1]陈蓉: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M].法律出版社, 2010, 167

[2]高发.中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04) [2]高发.中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04)

[3]胡德官, 陈时兴.我国民间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J].资料通讯.2005 (01) [3]胡德官, 陈时兴.我国民间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J].资料通讯.2005 (01)

[4]姜旭朝, 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 (08) [4]姜旭朝, 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 (08)

[5]叶敬忠, 朱炎洁, 杨洪萍.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4 (08) [5]叶敬忠, 朱炎洁, 杨洪萍.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4 (08)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10

据全国工商联2011年数据显示, 民营经济创造了我国70%GDP和70%~80%的年度经济增量。由于金融抑制、信贷配给和所有制歧视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但其发展势头仍然强劲。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其经营效率高, 另一方面在于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动力, 成为了替代正规金融制度的次级制度安排。

民间金融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文章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综述:论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下民间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其合理性;第三部分为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第四部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提出了制度变迁理论。他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更规范的讲, 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系列约束。制度是非正式约束 (道德约束、晋级约束、传统和行为准则) 和正式的法规 (宪法、法令、产权) 组成的”。制度本身是为人们所服务, 其功能是降低交易费用, 提供激励和增加收益等。当现存制度供需均衡时, 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当现存的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 制度均衡将会被打破, 则会发生制度变迁。

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一种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 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另一种是由一群人在响应有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 即诱致性制度变迁。在金融市场中, 当金融制度发生供需不均衡, 制度变更后会出现潜在利益时, 这就会促使金融制度发生诱致性变迁。由于民间金融具有自发性、赢利性和渐进性特征, 因此, 由民间团体通过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在一致性同意的基础上进行诱致性制度变迁成为可能 (曾凯、冯涛, 2009) 。在我国金融制度扭曲的环境下, 民间金融出现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在金融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史晋川、叶敏, 2001) 。在制度不均衡的条件下,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符合诱致性制度变的条件和特征, 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 (张留成, 2011) 。

三、数据的选取与实证分析

(一)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众所周知, 民间金融是在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之外的金融活动, 它具有地下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对其规模也无法进行精确的统计。2006年1~3月,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7个省份进行抽样调查和访问, 根据调查结果并以存贷总额为作为衡量指标, 测算出2005年中国未观测金融总量约为2.9万亿左右。张爱华用间接估计法, 测算出我国2006年民间金融规模为39612.197亿元, 这与本文2006测度的民间金融规模为39406.5亿元, 数值上非常接近。本文借鉴 (李建军, 2010) 采用国民经济核算和金融统计分析方法, 估测中国1998~2010年的民间金融规模 (MJF) 。

关于民营企业的界定, 目前经济学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看法民营企业是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 其按照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 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而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本文所指的民营经济主要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创造的GDP在公开统计核算中没有进行专门的分类, 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分割GDP。分割的标准是投入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而我国没有资本存量统计核算, 所以无法依据资本配置比重分割GDP。不过, 可以按照劳动力投入比例分割GDP, 即用就业比重进行分割。用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的就业总人数与第二、三产业的单位就业人数创造的产值乘积估算出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所创造的GDP来代表民营经济增长水平 (MYQ) 。

(二) 实证分析

1. 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异方差的影响。

在采用E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分析之前, 本文将对MYQ和MJF分别取自然对数, 表示为LNMYQ和LNMJF。从图1可知, 两组时间序列数据LNMYQ和LNMJF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直接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 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所以需要对LNMYQ、LNMYQ分别进行差分, 而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LNMYQ和LNMJF既无时间趋势项和截距项, 呈平稳状态, 见图2。

2. ADF平稳性检验。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LN-MYQ和LNMJF的ADF值均高于其临界值, 则接受原假设, 表明这两个序列中均含有单位根, 因此都不具有平稳性。而经过一阶差分之后,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这两个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均小于其临界值, 表现出平稳特征, 即它们都属于I (1) 序列。

3. 协整检验。

经过ADF检验, 可以发现LNMYQ和LNMJF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即I (1) , 符合协整的必要条件, 即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

首先建立变量LNMYQ和LNMJF的最小二乘回归方程

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出, 回归方程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 证明自变量LNMJF对因变量LNMYQ有显著的影响。且较大, 证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好。为了进一步确认变量LNMJF和LNMYQ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还需对残差序列进行μt平稳性检验。由方程b可得残差序列μt:

对u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可知, 残差序列μt具有平稳性, 由此可以认为, 变量LNMYQ和LNMJ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两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方程b表明, 民间金融LNMJF每增加1单位, 将会促使民营经济LNMYQ增加1.880946个单位, 说明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 并且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4. 格兰杰因果 (Granger) 关系检验。

上面已经通过协整检验得出民间金融发展LNMJF与民营经济增长LNMYQ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然而, 要判定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还需要通过Granger检验进行验证。对LNMJF、LNMYQ的平稳数据, 即D (LNMJF) 、D (LNMYQ) 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 在设定5%显著性水平时, 民间金融发展构成民营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然而, 民营经济增长并不是构成其民间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 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单方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 民间金融发展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增长, 但民营经济增长并没有实现其对民间金融发展相同的促进效应。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1998年~2010年间, 民间金融发展与经民营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协整关系进一步表明, 这种长期关系是正相关的, 即民间金融的发展将会促使民营经济增长。同时Granger因果分析显示, 民间金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 而不是相反, 这与协整分析的结果保持一致。

民间金融发展是民营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而民营经济增长却没能成为民间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 随着民营经济增长却没能更好地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 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给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 但不是深刻的。我国金融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间金融兴起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结果,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兴起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 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政府在诱致性金融制度变迁中必须重视民间金融体系, 并促进和引导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 以便有效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当前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发展民间金融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推动民间金融由无序走向规范, 从地下走向阳光。同时降低民营信贷机构成立门槛, 加快民间小型金融机构的审批, 大力发展民间借贷服中心、小额贷款公司和民营担保公司, 对已发生的民间借贷行为, 应建立合理有效退出和转型机制进行引导。

二是尽快出台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民间金融立法和法制建设方面还较为落后, 因此应尽快完善并出台《民间借贷法》或《放贷人条例》, 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制化轨道, 从而使民间金融真正的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三是引导民间金融投资渠道多元化。“十二五”时期, 根据国家扩大内需发展战略, 我们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趋势, 鼓励扩大和引导民间金融投资, 放宽市场准入标准, 尽快出台“新36条”细则, 支持民间金融进一步加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比例, 进一步拓阔民间金融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曾凯, 冯涛.民间金融的制度变迁—立足于经济制度变迁史的研究[J].经济经纬, 2009, 5.

[2]史晋川, 叶敏.制度扭曲环境中的金融安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1.

[3]张留成.论我国民间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J].商业时代, 2011, 30.

[4]李建军.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变化:1978~2008年[J].金融研究, 2010, 4.

[5]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92.

上一篇:证券投资套利行为研究下一篇: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