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4-06-1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精选十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1

气象学科是学校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 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和中央部委领导等, 全国省市气象局领导、气象领域技术骨干中超过半数来自南信大。近年来, 学校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 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思路, 设立“学科特区”, 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 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 成效显著。几年中, 大气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等级和经费额度、科技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 学校建有中央气象台标准的校内气象实习台, 拥有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中美合作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 拥有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20余个中国气象局局级重点学科。学校围绕中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积极承担行业专项,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气象管理、气象工科、气象经济学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持续走向深入。

学校以气象为立足点, 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 逐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 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 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近几年来, 学校先后两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学院院长和处级干部, 积极推进“三双制” (即双院长制、双系主任制、双导师制) , 构建国内外合作的学科团队, 鼓励教师出国深造。

学校以高等级科研项目、高层次获奖、高水准学术论文、高额度科研经费为目标, 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连续三年实现到帐经费、课题项目、科研获奖等翻番增长, 服务江苏科技排名大幅度跃升。

学校以就业为根本导向,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9%以上。

学校成功举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教育与培训大会等国际会议, 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30多所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 “4+0”等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

学校还招收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 现留学生数已超过百人。1993年起在学校设立的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02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700多名高级气象专门人才和管理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2

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一、时 间:2018年6月20日

9:00

二、地 点:东苑体育馆

三、主持人:王尧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四、议 程:

播放VCR、大学生艺术团合唱《一生有你》,四块大屏同步直播;

1.主持人介绍主席台就坐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介绍参加毕业典礼的各学院毕业生、家长区嘉宾;

2.主持人宣布2018年毕业典礼开始,起立、奏唱国歌; 3.李北群校长致辞;

4.管兆勇书记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奖; 5.教师代表为毕业生赠言;

6.校友代表寄语;7.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代表抒怀《南信时光》; 8.毕业生家长代表发言;

9.难忘师恩:毕业生代表向教师代表献花;

10.校工作人员宣读学位授予决议;校学位委员会主任李北群校长颁发博士学位证书(一楼证书颁发区);(播放校歌MV,大艺团同步演唱校歌)

11.校领导、各学院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颁发学位证书;毕业生按学院依次到证书颁发区领取学位证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3

近期,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编撰的科普读物《观云识天》广受关注,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四个篇章教你观云识天

云意挥洒,来去随风;舒卷升降,聚散无穷。云是天气的“招牌”,看云,能识别天气。“观云识天”古来有之。从云的聚散,可探求槽来脊往,锋生锋消,把准天气脉搏,预测未来天气。

这本名为《观云识天》的小册子共分为赏云篇、究气篇、问天篇、人才篇四个篇章,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其中,赏云篇介绍了毛卷云、滚轴云、火烧云、马蹄云等二十余种形态各异的云彩,并配以“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等朗朗上口的民间俗语、谚语;究气篇介绍了云的形成、现代探云技术以及气象台天气预报的业务流程和方法等;问天篇介绍了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气象灾害、气象能源等;人才篇介绍了郑国光、吴国雄、颜宏、潘剑翔、朱云来等该校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人才。

小小科普读物为广大中学生开辟了走近气象世界,学习科学知识的第二课堂。江苏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评价这本小册子“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中学物理、化学、地理乃至政治课教学的生动内容。”

近四个月编撰精益求精

《观云识天》“口袋书”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教授亲自策划并参与编撰的一本科普手册。李校长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就是关于观云识天的,其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中发现气象奥秘无穷。所以想到选择‘口袋书,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爱气象、学气象、探索万千气象的奥秘,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编撰这本不到50页的“口袋書”,编写小组的成员们可没少下工夫。《观云识天》的主编之一蒋昌华告诉记者,“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册子,所以文字要做到深入浅出,同时要图文并茂,这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气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编写小组认真细致的花费了近4个月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本“口袋书”。在初稿完成后,为了检验自己的“作品”是不是真的做到了通俗易懂,编写小组还从该校非气象类专业找来几名学生充当“第一读者”。“不学气象的学生能够看懂这本小册子,就说明这本书的编写成功了。”

服务社会高校义不容辞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社会义不容辞;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教育义不容辞;以学科特色和优势服务社会,高校更是义不容辞。

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动服务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行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为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为企业壮大研发力量,为社会大众解释诸多气象热点问题,积极承担一所大学的社会责任。李廉水校长坦言,学校已经在气候变化领域做了一些研究,应该将所了解的知识普及开来,希望从中学生开始培养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从娃娃抓起,节省水电,减少排放,节约资源,积水成河,积沙成丘,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动。同时激发中学生愿意为气候变化去做研究,愿意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去做研究,愿意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去做研究。”(王小曼编辑:唐釜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4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多人, 教师1500多人, 拥有院士、千人计划、百千万国家级培养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等专家60余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等10多个。专任教师博士化率70%以上, 国际化率达54%。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水文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体育部等22个院 (部) 和长望实验班, 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拥有气候与环境变化教育部首批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科研机构。

学校校园占地2189亩, 拥有27个教学实验中心, 其中, 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建有高性能计算平台, 峰值每秒56万亿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99万余册, 数据库总量达36种, 58个子库, 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 电子期刊1.9万种, 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近1800种, 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55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 硕博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构建并有效运行“大气象”学科体系, 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等学科获二期项目立项, 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列入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名单。初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高峰, 以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学科为高原, 以基础学科为高地的学科生态圈。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 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 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 已培养各类毕业生7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 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共建体制下大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 (“高教社杯”) 、“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公开赛全国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近五年来, 主持了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行业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0多项, 获专利授权1250多项。2014年,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百项, 科技经费达4.12亿元。学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 和中国华云集团、美国IMSG公司、芬兰维萨拉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协议, 合作开展气象装备研发等。学校教师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 且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学校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与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雷丁大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德国汉堡大学等15个国家的48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创办了巴哈马“孔子学院”, 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学校拥有“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 已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4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 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 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202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业排名 篇5

1、大气科学 推荐指数: 4.9(312人推荐)

2、应用气象学 推荐指数: 4.7(185人推荐)

3、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7(125人推荐)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2(86人推荐)

5、海洋科学 推荐指数: 4.4(77人推荐)

6、电子信息工程 推荐指数: 4.6(41人推荐)

7、通信工程 推荐指数: 4.7(32人推荐)

8、会计学 推荐指数: 4.6(31人推荐)

9、法学 推荐指数: 3.9(30人推荐)

10、国际经济与贸易 推荐指数: 4.3(29人推荐)

11、遥感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8(28人推荐)

12、环境科学 推荐指数: 4.4(26人推荐)

13、信息与计算科学 推荐指数: 4.9(24人推荐)

14、信息工程 推荐指数: 4.4(24人推荐)

15、财务管理 推荐指数: 4.7(23人推荐)

16、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推荐指数: 4.4(23人推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6

关键词:行业院校,理念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 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 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工科大学生思维活跃, 学科基础要求高, 专业课程横向跨度大, 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 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素质要求高等特点[2], 这要求工科大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而我校作为全国具有显著气象特色的高校, 如何利用行业优势资源, 通过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发展, 成为新形势下学院培养工科学生的主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气象类工科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工科发展行业背景的分析, 阐述了抓住发展契机, 多途径提高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对其他气象类院校工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前全国具有气象类学科的高校有近十所, 其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中国气象黄浦军校”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 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典型的工科学院, 现有本科生1356人, 专业主要有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同时学院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有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和通信与信息技术试验教学中心。

从引进工科带头人到培养气象工程类人才, 从设立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到校企合作, 我校为气象工科的发展开足了马力。气象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等需要各种高精尖仪器和探测设备, 需要现有的工程科学技术提高预报、探测的准确性, 校气象学科的外延随之不断拓展, 经管、文法、理工等各个学科都在积极寻找与气象的结合点, 气象工科尤其是以工程集成、高精尖产品、发明专利等为突破口, 以气象仪器和探测设备研发为重点的工科成为气象外延发展的重要方面。气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气象仪器和装备工程技术水平、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气象工科的发展成为我校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随着全国气象行业信息化脚步的不断加快, 各地气象部门对工科人才需求量也逐年攀升, 表一列出了我校自2009年至2012年近四年来各地气象部门来校招聘人才分布情况, 岗位以气象类专业为主, 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等应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

我校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要结合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现实状况, 在发挥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加强普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利用区域气象资源, 抓住局校共建的良好时机, 围绕气象行业问题展开工科发展探讨。

2 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2.1 加强专业理论基础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 将过去专业中的一些过时理论和课程内容再拿来传授给学生显然不合时宜, 取而代之的应该加大当代专业理论基础教育, 如当代计算方法、当代工程概念、当代工程设计……, 系统的、超前的课程理论体系设计和教授, 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 全面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标准,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块、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适时调整必修与选修课、专业课与通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创新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2.2 加大金工实习等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 更加侧重理论方面的教育, 但是对于工科本科生教育来说, 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是激发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工科学院必须加大在金工方面的教学硬件投入, 加大金工实习等方面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争取更多地经费大力支持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购置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仿真模拟设备等等, 使教学实验设备能够快速跟上专业发展, 以保证满足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所对应的实验环境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实验点的数量, 免费对学生开放, 确保学生能第一时间使用到实验设施, 以便将课本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实现, 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水平。

2.3建立研讨型的教学模式, 跟进科研项目, 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传统型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 新生代的大学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平等的发言权, 逐步建立研讨型教学模式, 让教师和学生相互融合, 加强师生的学术交流,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和超越, 形成不断创新的文化。

作为本科院校, 加强科学研究是教师除教学外另一重要职能, 一般讲师以上教师均须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 因此及时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 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 对于优秀的学生, 可以通过解决科研项目中的难点, 直接产生创新成果。

3 依托气象优势,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深化理念教育, 凝聚创新软实力

提高“软实力”要有“硬功夫”, 这个“硬功夫”的核心是多途径加强创新理念教育, 着力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意识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是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基础。从观念上, 淡化思维定势, 转变陈旧的思维模式, 改变传授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在方式方法上, 采用通过重视课堂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宣传,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帮助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改革课程体系

在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形势下, 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 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区域经济特点、国家政策等调整培养目标,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一方面, 以职业为导向, 课程为基础, 形成新的专业培养路径。为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改革目前工科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明确新兴职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课程形式放映在人才培养中, 逐步开设新专业, 形成“职业要求——课程改革——专业调整生成”的路径[3]。另一方面, 加大对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 根据学校对气象工科学生培养要求, 改革原有课程体系, 在公共基础课中适当增加气象科普、气象设备等基础知识, 如我院信息工程专业, 在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和气象特色课程《大气科学中的数学方法》, 针对专业培养方案, 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第三学年开设气象特色课程《气象业务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现代防雷技术基础》等, 使学科专业结构更趋于优化, 布局更加合理, 为全面提高高质量的优质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3.3 灵活培养方式, 深化局校合作

贯彻我校“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 加强与地方气象业务部门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设立产学研基地, 全面推进气象工科、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发展, 为气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在合作过程中, 建立了地方气象局长期合作关系和实训基地, 使气象工科等领域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增长点, 更好地为气象事业服务。密切与气象部门等其他行业的联系, 学校成立了气象仪器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全力推进气象工科建设, 助力气象仪器装备自主创新研发, 提高现代气象探测水平。同时加快推进气象探测实验基地、资料同化研究中心等项目和工程建设, 使工科学科发展有方向、有重点。

我院与国家气象局探测中心共建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 并建有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设有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 选拨优秀学生到国家气象局或地方气象局实习, 选派优秀教师和研究生做助手等方式推动学校气象工科人才队伍建设, 壮大气象工程和仪器的科研力量, 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研讨气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 酝酿气象工程硕士的培养试点。

3.4 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重视特色团队建设

通过团队引进, 迅速凝聚创新合力。组织学院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形成若干支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 发掘和选拔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创新团队, 在团队训练中了解专业学习重点和实际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要求, 通过导师主动引导, 推动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或以团队的创新项目为中心, 打破课程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进行大综合, 造就一批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托重大气象科研和技术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 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取得原创成果, 全面提升我院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吸引气象部门进校组建研发团队, 国家气象局和地方气象局来学院合作, 优势互补, 共同研究、培养相关的公共气象服务或者专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早日着手、逐步细化。进行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源动力, 从第一课堂和团队项目历练中,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使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和提高。对于气象行业高校,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精化培养方式, 依托专业优势, 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地方经济发展, 无疑是新形势下气象行业工科院校发展的新方向, 有效推动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1.6.

[2]胡长新, 朱洪浪, 凌有铸.工科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7 (4) :99-1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7

昆曲作为一门“高雅艺术”, 必然要求其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所以, 在培育昆曲新的观众群体时, 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了在校大学生群体。正因如此, 我们必须先了解当下大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现状, 知晓他们对昆曲的真实态度, 才能分析和思考如何引导其从理性知识和感性体验两个层面来认识并欣赏昆曲。南京作为一个文化都市, 有着悠久的昆曲创作和表演历史, 同时, 在宁高校的数量超过四十所, 在校生数量十分庞大。这奠定了南京在昆曲普及和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也显示出对南京高校学生昆曲接受情况的调查具有典型性和必要性。而在对南京各所大学生的调查中, 我们又发现, 相对于文科专业占较大比例的师范类和综合类高校, 理工类高校的学生对昆曲的了解明显更为欠缺,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张较有针对性的问卷, 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对象, 对昆曲在理工类高校中的接受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

一、调查设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 2004年更名以来, 学校虽然拥有理、工、管、文、经、法、农、艺等多个学科, 却始终以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为重点, 从其历史及现状来看可以说是一所较为典型的理工类高校。本次调查为了使数据和结果具有代表性, 主要选择通修课课堂作为问卷发放场所, 因为通修课学生涵盖院系较为广泛, 涉及大气科学、物理学、英语、日语、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的13个院部, 最符合抽样调查原则。此次调查问卷共计15小题, 分为简答及选择两类。从调查对象了解昆曲的程度、对昆曲改革的看法以及对昆曲发展方向的建议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此次问卷中共计发放600份, 回收588份。为了在对比中深入分析此次调查结果, 课题组还选择了两部分特定人群发放了同样的问卷:首先是针对我校戏曲协会的学生, 共发放50份问卷, 回收41份;其次是在江苏省昆剧院每周六演出现场 (朝天宫兰苑剧场) 随机抽取观众作为对象, 共发放三次, 每次40份, 回收问卷89份。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1. 对昆曲的了解与兴趣

问卷第1题为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对于问卷第2题“你听过昆曲吗”, 有71.4%的学生表示曾经听过, 而其中65.3%都是通过电视接触昆曲的, 只有6.1%曾经在现场欣赏过或者听亲友唱过昆曲。

第3题“你了解哪些昆曲剧目”、第4题“你知道哪些昆曲名角”和第5题“你知道江苏省昆剧院的具体位置吗”, 旨在调查学生对昆曲的具体了解。结果显示74.5%的学生不了解任何一部昆曲剧目, 而在选择“了解”的100人中, 88人只填出《牡丹亭》一部, 只有12人填了《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等常见剧目。而对于昆曲表演者的了解则更为欠缺, 只有3%选择“知道”, 其中除了填写“单雯”、“张继青”、“梅兰芳”之外, 还有填写“白先勇”、“常香玉”的, 显然是混淆了昆曲表演者和推广者以及其他戏种演员之间的区别。因为588名学生中只有16人曾经在现场欣赏过昆曲, 所以第5题也仅有4名同学答出了江苏省昆剧院的具体位置是“朝天宫4号”。

此外, 问卷中还有两道题调查的是学生对昆曲的兴趣。第6题“你是否关心过昆曲的演出信息”中, 选择“是”占17%。但对于第15题“做完这份问卷, 你是否开始有兴趣了解昆曲, 并会尝试去现场听听昆曲”, 选择“是”的人达到65%。

从调查结果我们认识到, 学生对昆曲的接触大多是随机的、短暂的、印象式的。大多是通过一些电视节目观赏到折子戏等片断演出, 另外也有学生曾经通过电视观看过《牡丹亭》、《长生殿》等大戏的部分演出。这种“邂逅”式的观看无法从整体、源流、特色等方面全面把握昆曲, 学生对昆曲无法进一步了解, 就难以培养出对昆曲的真正兴趣。但从第15题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是希望能有了解昆曲的机会的。而在发放问卷的同时, 我们在校园里张贴了一些印刷精美的昆曲海报, 分发了一些较为通俗的昆曲著名剧作和南京昆曲信息的介绍, 学生看过后纷纷表示很感兴趣, 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和昆曲进行“亲密接触”。因此, 我们认为, 学生对昆曲有潜在的了解欲望和兴趣, 关键在于如何将其激发出来, 化为真正的对昆曲的接受和欣赏。

2. 对昆曲的印象和建议

被调查的学生有超过70%或多或少接触过昆曲, 那么, 他们对昆曲有何直观印象呢, 在第7题“对于昆曲印象如何”中, 学生的选择如下:

愿意为昆曲做一辈子义工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说:“昆曲无它, 得一美字:唱腔美, 身段美, 辞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于一身, 经过400多年, 千锤百炼, 炉火纯青, 早已达到化境, 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形式。”[2]无论从文辞、唱腔还是表演来看, 昆曲的优雅隽永都是传统戏剧中独占鳌头的。调查也显示有15%的学生能够真正欣赏昆曲典雅精致的文化内涵, 这种自觉自发的热爱让我们看到昆曲的知音在年轻人中依旧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欣赏昆曲唱词、服饰、唱腔、程式等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和传统戏曲文化基础, 昆曲的节奏缓慢、形式单一又与快节奏、多元素的现代审美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因此望而却步。调查中真正懂得并喜欢昆曲的学生比例之小, 说明了这门古典艺术在“90后”的理工类高校学生中遇到了不小的接受障碍。

第8、9两题是对昆曲改革的调查。学生面对“昆曲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时, 有67.8%选择了“需要, 这是传承的必然途径”, 27.6%选择了“保持传统, 不用改革”, 仅有4.6%选择了“无所谓, 和我无关”。“你认为昆曲在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这一题中, 最多的答案集中在“深入年轻群众, 契合其兴趣”、“丰富演出形式”、“扩大宣传”等方面。说明学生在理性上认同昆曲的文化地位, 并且意识到传承和革新是当下昆曲推广的重点工作。

第10题调查学生对昆曲“青春版”现象的了解和认知。题目为“你知道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吗, 对此有何看法?你还知道类似的‘青春化’昆曲剧目么?”其中选择“知道”的占35.5%, 说明作为当代昆曲发展中的一大热点, “青春版”《牡丹亭》虽然引起了较大轰动, 并且校园巡演, 但在我校学生中影响较小。而《1699桃花扇》等剧目, 则只有更少数的学生了解。在观看过“青春版”的学生中, 88%的学生选择了赞成, 认为“新的尝试丰富了昆曲的内容, 比较适合年轻人”, “传统的东西自觉地寻求变化, 是适应现代的尝试”, “演员扮相和舞台设计都很漂亮, 打破了我们对昆曲古老陈旧的偏见”。还有相当12.8%的学生觉得“青春版”可以加大革新的力度, 选择节奏性和故事性更强, 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剧目。

以上三题的调查结果大致能反映学生对昆曲的态度。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表示是通过“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或者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青春戏苑”节目初步了解了昆曲, 这部分学生大都表现出对昆曲具有一定的兴趣。而其余未曾接触过昆曲的学生, 却大多想当然地觉得昆曲节奏缓慢、故事老套、演出单调, 因此难以引起他们的好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昆曲要力争在青年学生中赢得市场和观众, 就必须以一种具有现代气息和精美形式的面貌来进行更大的推广, 而“青春版”的演出昆曲是重新焕发活力、营造新的美学影响的重要措施。

3. 对学校戏曲及人文教育普及程度的看法

昆曲的普及, 固然需要戏曲工作者的大力推广, 同时也需要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在对学校人文氛围是否浓厚的调查中, 只有2%的学生认为“很有文化氛围”, 43.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 而54.5%的学生选择“没有感觉到”。

作为一个传统的理工类高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科设置是以大气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 艺术、人文等院系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虽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近几年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将“大学语文”列为大一新生必修课, 并在培养计划中规定理工类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人文素质通修课, 包括“艺术鉴赏”、“中国古典艺术欣赏”和“艺术修养十六讲———人文通识主题课”等对高雅文化艺术进行普及的课程, 但由于师资缺乏、条件有限、学生听课热情不高等主客观因素, 并未收到预期效果。此外, 由于大众审美文化的泛滥, 学生往往倾向于接受休闲娱乐的快餐式文化, 选择“喜剧欣赏”、“小品艺术欣赏”、“好莱坞电影”、“皮克斯三维动画欣赏”等较为轻松的课程, 而“唐诗宋词鉴赏”、“经典散文名篇选读”、“传统建筑艺术”等偏向经典、高雅艺术的课程, 却因为选修人数过少而无法开课。除了这些课程设置上的措施以外, 学校对于校园整体人文环境的营造还存在不少欠缺, 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讲座、演出、社团活动等都鲜有开展, 这也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艺术, 难以培养其欣赏趣味。

具体到昆曲在学校的普及情况则同样不容乐观。55.1%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学校是否举办过昆曲专场演出, 而看过校内昆曲专场演出的学生仅占5.2%。参加过戏曲社团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2.7%。除了大学语文和人文素质通修课之外, 在校内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过昆曲相关知识的人数也仅占7.2%。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 2008年12月3日江苏省昆剧院曾到学校演出, 与师生零距离互动, 此后校园中再未举办过专门的昆曲推广活动。而学校的戏曲社团也以京剧为主, 昆曲因为需要学习苏州方言、唱腔较为难学、资源缺乏等原因, 在每年一次的戏曲社团汇演中通常难觅其踪。在向戏曲社团发放的问卷中, 社员们对昆曲知识的了解, 如名角、剧目等, 都要比普通学生熟悉很多, 但是对昆曲的感性体验方面, 他们也表示少有机会能现场欣赏和学习。

相比而言, 我们在兰苑剧场调查发现, 在南师、南大等人文传统较为悠久的学校, 每年都有数次与江苏省昆剧院联合举办的讲座或演出, 反响非常强烈。校内的戏曲协会也有相当数量喜欢昆曲的成员, 一些专门研究戏曲的老师, 如南大的吴新雷教授、南师的孙书磊教授等, 也在校内昆曲推广中, 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同样为理工类高校的东南大学, 出于对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 学校每年都举办数次大型的传统文化艺术讲座或演出, 如2007年的“中国文化月”暨“昆曲展演月”, 2010年的“昆曲新年晚会”, 同时还邀请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等单位进校演出。昆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精华, 学生对它的了解程度折射出的是学校对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理工类高校来说, 如何克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 如何更好地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南京曾经是历史上昆曲活动的中心, 如今也是昆曲重镇“江苏省昆剧院”的所在地, 1922年戏曲大师吴梅就曾携着笛子将昆曲带进了东南大学的课堂。因此对位于南京的高校来说, 在内涵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重点选择昆曲教育进行深度推广, 应有得天独厚之利。“当代大学教育, 有计划、有引导地贯穿戏曲艺术审美教育, 对于全面拓展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在校园文化中强调科学与人文艺术的水乳交融, 才能为理工类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平台。

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反映学校位于江北, 而多数昆曲演出都在城南的朝天宫兰苑剧场及甘熙故居等场所, 因此交通十分不便。然而在兰苑的问卷中, 我们发现大量前来观看演出的学生来自仙林的南大、南师大以及江宁的东南大学, 从交通上来说与我校学生面临着同样的不便 (路上需花费1—1.5小时) 。因此我们认为, 培养学生对于昆曲的热爱, 关键之处还在于为他们创造与昆曲“亲密接触”的良好开端, 从而引导其进行自觉的探索和欣赏。因此, 我们在问卷中也调查了学生希望拓展哪些昆曲的传播渠道。结果表明, 学生认为“开设选修课”、“戏曲社团开展活动”、“在校园内组织专业昆曲演出”、“组织昆曲类讲座并进行互动”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由此不难看出, 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大学生, 他们在理性上已经认识到昆曲这门传统艺术需要传承, 但由于缺乏对昆曲动人之处的感性认识, 因此无法真正进入艺术欣赏的世界。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 引导工作任重道远。无论是对传统艺术鉴赏课程实施开放性教学, 在教师的指引下带动学生参与讨论, 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 还是增加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投入, 多引进经典昆曲剧目的演出, 或者聘请昆曲界知名演员或学者为特邀嘉宾, 周期性地举办相关的讲座, 这些措施都必须保持持续性和生动性。要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趣味和审美, 才能传播昆曲艺术, 弘扬传统文化, 使“90后”大学生脱离只有流行音乐和电视连续剧的文化荒漠, 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此次问卷调查的参与者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08级学生许多, 余金玲, 张恬, 蒋媛.

[2]白先勇.说昆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8

学院目前拥有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 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二级学科) 2个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光学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8个博士点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7个本科专业, 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通用专业均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学院共有各类在籍学生4000人左右, 其中研究生1000多人、本科生2200多人、外国留学生10余人以及工程硕士500多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214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正高级职称者41人、副高级职称者58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 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 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3人, 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科技带头人14人,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4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学院现有国家级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 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1个。

学院在光电信息感知技术、精密光学测试技术、近程雷达技术、电磁仿真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和很强的科研实力, 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省部委科研项目百余项, 完成科研经费5000万元以上,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院拥有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 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3项, 授权专利106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9

高校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能力培养等工作对学生干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干部为调查对象,针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位现状及培养进行详实的数据调查。

1 学生干部定位及现状调查

1.1 担任学生干部的选择

调查中的239位学生干部,有236位认为在大学中,有必要担任学生干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甚至领导岗位打下基础,他们占总人数的98.7%;3人认为在大学中需不需要担任学生干部要“看情况”,他们觉得作为学生干部,对以后工作起到的积极效果甚微。可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干部工作和实践以后,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作为学生干部对自己的将来有很大的益处。大部分学生将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自己的第二课堂的学习,作为学生干部,可以进行很好的自我教育,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获得更高层次的锻炼。

1.2 担任学生干部的目的

98.7%的学生干部选择为“我要得到锻炼,重点培养自己,我想借此成为将来的精英”;84.9%的学生选择了“服务广大学生,为学生做些贡献”;66.1%的学生选择“评优评奖和各项福利可优先,为将来工作增加砝码”;仅3位学生选“没有什么目的”;没有学生选择“可以享受权利带来的感觉,领导学生,行使权利”。在当今社会形势和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目的已经不仅仅为了服务广大学生,为学生做贡献,而是更加注重锻炼自己,为自己的将来做考虑。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也对我院、我校以及其他高校在当今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干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职务违规现象减少很多。

1.3 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82.8%的学生干部认为“作为学生干部,我可以协调学业和工作,当然,工作会影响学业”;38位学生干部选择“学习和工作不冲突,我觉得我把学习和工作处理的很好,学习工作双丰收”;有3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很冲突,工作十分影响我的学业,以至于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工作和学习的冲突问题在学生干部中存在已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学习生活。这给高校如何在锻炼培养学生干部的同时,不影响学生干部的课业,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4 自我定位和职能定位

学生干部的自我定位和职能定位是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重点,也是首要难点和做好学生干部培养的前提条件。239位受访学生认为“我能知晓自己的岗位职能,明确自身职责并且合理利用职权”;21位同学提到“我对岗位职能和自身职责不是很明确,需要我慢慢摸索,但是我能合理利用好自身职权”;仅有6位学生选择“我对岗位职能和自身职责不明确,我不知道自己岗位和自身职责是什么,职权不知如何使用”。说明学生干部大多认为他们自己对自我定位和职能定位有较好的认识。

1.5 能力培养与锻炼

在对学生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统计中,得出100%的学生认为作为学生干部,需要具备思辩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交流能力;94.1%的学生干部认为还要具备写作能力;97%的学生干部认为探索创新能力也很重要。受访的239为学生干部中,有228位学生认为作为学生干部,可以弥补自己所缺乏的能力;9位同学认为可以弥补一点点能力,但是可以获得锻炼。以上统计结果说明以下五点:(1)学生对优秀学生干部的定位和理解是正确且积极的。(2)现任的学生干部对自己的能力认识较为深刻,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优秀学生干部”存在较大的差距,及在各方面能力上的不足。(3)大部分学生干部的探索创新能力较低,许多学生干部对“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4)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的锻炼可以弥补自己能力的缺陷,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这充分说明学生们意识到学校培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5)74%的学生干部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干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高校心理辅导成果显著。

1.6 党团和政治思想

笔者认为除了引导高校学生干部对自我进行清晰定位和提升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之外,还应充分加强对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提升自己”的同时,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的重要性和没有意识到“党的先进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念”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总结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当今高校学生干部对自我的各方面定位比较清晰,学生干部的现状也较为乐观,但学生干部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期间引导学生干部进行清晰的角色定位、以及将来的职业定位、人生定位,需要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的关注和付出。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而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关注这些精英的成人、成才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干部为调查对象,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位和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学生干部的定位较清晰、现状较乐观,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定位,培养现状

参考文献

[1]姚学峰等.南京财经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M].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学生处,2010,(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10

谈到人文教育,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人文教育。关于人文教育的定义在我国人文教育学术界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 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 最常见的涵义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 二是人文学科教育, 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1]本文的人文教育指的是第三种即关于“成人”的教育, 正如《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一书中所说, 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2]

1 图书馆与人文教育

开展人文教育是当代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这决定了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应有内涵。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三大支柱之一, 应当在人文教育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 责任与能力成正比, 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责无旁贷。

首先, 图书馆收藏着古今中外海量的文献资源———人类智慧的结晶, 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物质基础。

其次, 图书馆有着“智慧殿堂”、“精神粮仓”, “心理药房”等诸多美誉, 图书馆被认为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友。正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在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 她是我们身边的精神家园, 是一个让我们流连的地方。

再次, 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 在学生中拥有着广泛的“人脉”。图书馆舒适、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学子, “去泡馆了吗”一度成为学生见面的问候语, 图书馆俨然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天生具有的高尚文化品格及与生俱来的高雅文化气息, 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可媲美的。

2 人文教育的失落

现代是一个大学教育成就显赫的时代, 大学作为科学与人才的重要源泉, 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然而却又是一个人文教育失落的时代。中国大学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尤其是理工类大学。事实上, 如果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科技知识和科技方法, 那么人文教育的作用则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 前者与后者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缺的。此外,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还走入了另一个误区, 把人文教育狭隘的理解成仅仅是政治教育, 忽视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善的教育等人文内涵。

开展人文教育是图书馆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也图书馆功能拓展应有内容。那么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 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它包括诸如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等方式。基于这一理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在人文教育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宏观上, 把文化基地建设列为《校图工委工作年度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 明确有计划分阶段的开展人文教育;微观上, 加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 强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出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艺术氛围, 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初步统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仅2012上半年单独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共计20多场, 读者累计参加1200多人次;与校团委联合举办金针讲堂4场, 累计参加同学达600多人次;每周播放影片3~5场, 累计达60多场。还定期举办主题不同而又特色鲜明的读书文化周活动、新书书展、征文比赛、“阅读之星”评选、读者座谈会及经典电影回顾等活动。另外, 还举办了各种关于学校所在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文化讲座、摄影作品展及美术作品展, 通过这些活动和讲座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热情, 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同时还使同学们对南京的人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有了深入了解。在潜移默化中, 同学们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之感油然而生, 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3 人文教育思考

为了掌握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的反馈信息, 笔者于2012年4月至5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与图书馆部分老师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 随机选择了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276份, 比例为92%。

3.1 人文教育长远规划制定与高素质馆员队伍建设

从表1可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人在人文教育的道路上迈出的艰难探索一步获得了广泛好评, 体现在94%赞同图书馆作为大学人文教育基地, 97%认为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 92%认为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83%认为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 58%认为有助于塑造积极乐观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 从表1中还发现人们对人文教育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65%认为人文教育就是人文学科教育, 72%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增长知识, 甚至部分受访图书馆老师也持上述观点。事实上人文教育并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 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 但不等于全部,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3]。同样, 人文教育并不等于自然科学教育, 文化包含知识, 然而知识不能代表文化,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反过来, 没知识并不意味着“没文化”。七成受访者对人文教育的误读一方面说明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也说明开展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图书馆需要作长期努力的打算,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加强馆员培训教育工作, 促进馆员转换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人文素养、艺术修养。

3.2 以图书馆为主多方共同合作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取得出人意料成效的背后, 离不开全体馆员的辛勤劳动。然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在图书馆传统业务负荷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 这无疑加重了图书馆负担。实际上, 这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笔者认为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图书馆与各院系单位、学生会、校园众多学生社团及其他部门共同合作, 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的组织运作中来, 学生既是人文教育的受体同时也是组织参与者, 而图书馆作为发起者和主要组织者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这样做的好处, 一方面, 可以减轻图书馆工作负担, 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 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3.3 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没有可靠的资金保障, 人文教育的开展时常显得捉襟见肘, 甚至难以为继, 因此稳定的资金来源必不可少。笔者主张:一方面主管部门应每年向图书馆提供一定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保证图书馆人文教育机能的持续稳定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图书馆也要多方开源, 厉行节约, 公示账目明细, 做到每一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3.4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空间拓展的有力工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师生3~4万人, 而图书馆供读者使用座位大致为3954席, 相对于校园庞大人群而言, 图书馆容纳量显得很有限, 这与扩大人文教育规模、增加人文教育影响辐射范围的要求产生了矛盾。面对这一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空间拓展, 一是可以将大型的活动安排到馆外进行, 二是充分利用好“虚拟馆”的作用, 充分利用当今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新技术将活动拓展到网络空间。譬如对讲座报告会等活动现场录像拍照并做成视频添加到图书馆多媒体数据库, 当然能够进行在线直播让现场外的读者也能参与进来, 那就更好了。

4 结语

正如前文所说,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要求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 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 其本身固有的特性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成效是内隐的, 很难用一个具体标准进行评价, 其过程是长期的, 非一朝一夕可成, 需要各方统一认识, 不断探索与实践。因此, 图书馆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重视制约人文教育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策略, 并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海洪, 等, 主编.教师科学文化素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02:54.

[2]朱晓峰, 冯秋季, 主编.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09:27-28.

上一篇:家电市场下一篇:英语教师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