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展

2024-06-20

校本课程开展(精选十篇)

校本课程开展 篇1

一、缅怀故里人物, 激发爱乡热情

兴化古称“昭阳”、“楚水”,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历史画卷, 一个个历史名人跃然纸上, 有“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 “三绝奇才”——郑板桥, “东方黑格尔”——刘熙载……

语文实践课上, 同学们为家乡能有“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而感到无比自豪。郑板桥为官清廉, 始终关心民众疾苦, 不为自己的乌纱着想, 只求济世活人, 创下了当县令十余年而不升官的记录。他擅开官仓放粮救人的事迹更令人震惊, 他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每位学生。学生纷纷找来板桥先生的诗词进行诵读,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是板桥先生的真实写照。同学们感慨万分, 情不自禁地发出:板桥虽是个小县令, 却是一位不折不扣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啊!

二、游览家乡名胜, 写下秀丽风光兴化河网密集, 风光秀丽。万亩河

塘绿, 千岛菜花黄。千百年来, 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丹青高手吟诵、描绘这“鱼米之乡”。

利用春游及节假日时间, 我频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 水乡美景令学生们流连忘返。一次次参观游览, 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更感受到先祖的智慧与才干;同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于是, 一篇篇优美的参观、游览文章在学生的笔下流淌:“我登上沧浪亭, 亭子虽然不算富丽堂皇, 但朴素美观, 幽雅大方。我站在亭子上放眼眺望, 整个沧浪公园尽收眼底:圆弧形的广场, 雪白的墙壁, 清澈见底的泉水, 各式各样的运动器材, 绿油油的草坪, 美丽又朴素的野花……此情此景不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吗?真是美丽极了!” (选自学生习作《游沧浪公园》) “春天, 你可要到‘千岛垛田’来踏青, 荡一叶小舟穿行于曲折蜿蜒的垛田间, 正是垛上油菜花盛开的时节, 长满油菜花的垛岸, 恰似一个个飘浮在水中的巨大金色花环, 一朵朵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 沁人心脾, 引来一群群蜜蜂翩翩起舞, 让你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洗去了世俗的喧闹, 灵魂正如那蔚蓝的天空, 明净的水面, 一尘不染。俗话说‘烟花三月下扬州, 菜花四月来兴化’, 美丽的垛田田园风光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选自学生习作《请到我的家乡来》) 面对如画的自然景色, 孩子们能不激情满怀?能不欣然提笔描绘出它的美丽与神奇?

三、了解楚水风情, 弘扬家乡文化

楚水风情, 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散发着浓郁的土地芳香。了解民俗, 感受民俗, 亲历民俗, 让学生更贴近、更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

我要求学生结合校本课程去搜集家乡风情, 可以问大人, 也可以向网络“求教”。学生积极性很高, 收集了大量的家乡风情。根据学生收集的内容, 我不时地引导归类整理, 鼓励他们制作成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

“爆竹声中一岁除”、“端午传闻为屈原”、“月到中秋分外明”……手抄报的主题各异, 但内容丰富, 蕴含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 透视出一方水土的特点, 一方人物的性格。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杰作登上了班级的墙壁, 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四、目睹家乡腾飞, 乐写广告做宣传

太阳每天周而复始地升起, 昨天、今天、明天的太阳, 在我们眼里不会有什么异样。可是, 我们天天生活的家乡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变化是那么迅速而微妙, 迅速得令人惊异, 微妙得令人难以体察……

校本课程开展 篇2

泰兴市南街小学 何昌岳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安宁的一剂良药。随着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人们的功利意识不断增强,孝道观日渐淡化。受此影响,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世俗化倾向比较突出。孩子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却不屑于“爱的奉献”,这显然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学生孝道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本着“德为本,孝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孝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扎实开展孝道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我校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优质性。让“孝文化教育”成为特色,成为品牌,让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成为“精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坚持扬弃性。本着实事求是、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传统孝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力求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3)坚持校本性。立足学校、着眼本土,把身边的故事、生活中的榜样编入教材,使学生可亲、可感、可信、可学。

(4)坚持适切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智力特点和理解水平,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中尽量避免“生僻、单纯说教、深奥难懂”的弊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孝道。

经过两年努力,数易其稿,四万余字的《百善孝为先》校本教材出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较强。

(1)荟萃传统孝道精华。在教材中,我们精选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等,让师生领略孝文化的古代神韵;选编了当今杰出人士的感人事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师生懂得除孝亲敬长,还必须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这是新时代赋予“孝”的新内涵。

(2)展示家乡孝子风采。校本教材中以一定篇幅介绍了家乡古代孝子顾昕、“泰兴好人”何新梅、“校园十佳小孝星”的感人事迹,用身边人和事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二、利用校本教材开展孝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基本模式

实践中,我们在不打乱正常教学程序、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基础上,将“孝文化教育课”纳入课程表,与“综合实践课”间周举行,灵活使用校本教材,通过专题讲座、研读教材、学科渗透、活动引领、家校配合、校外实践等途径开展孝文化教育。

(1)谈古论今,感知孝文化。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主题实践活动将传统孝文化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2)以事明理,理解孝文化。通过讲述古今孝子故事,组织课本剧表演,访谈孝子孝媳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孝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3)明辩是非,实践孝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孝知,实践孝文化,协调学生与父母、祖父母的代际关系。(4)家校配合,传承孝文化。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孝文化教育”既体现在学校课堂、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日常琐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相伴。黄桥有不少遗迹和景点,供人们赡仰、游览和凭吊。顾孝子墓、何氏宗祠、东进纪念馆……是人们接受孝文化洗礼、感受孝文化神韵的理想场所,也是孩子们学习孝文化、实践孝文化的理想课堂。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发掘其在孝文化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我们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探索形成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不同的孝文化教育模式:(1)低年级:唱、游、玩

唱中学:根据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创作含有孝文化知识的童谣、儿歌吟唱。例如精选《弟子规》、《三字经》等的经典句段,孩子们开心地唱,认真地背,不知不觉,“孝”已走进他们稚嫩的心田。

游中学:对家乡、对祖国的爱是“大孝”,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感知家乡新变化,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自豪、热爱之情。

玩中学:教师精选一些孝道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夸一夸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天给长辈送一句祝福的话,每周为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既是玩,也是学,在玩中孩子们明白孝的道理,变得听话了、懂事了。(2)中年级:学、做、比

学一学:听孝的故事,知孝的历史,践孝子之行,阅读古今中外孝的故事,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感知孝、走进孝。

做一做:根据孩子“善模仿”特点,组织“做孝敬父母的小明星”、“做劳动小能手”、“做爷爷奶奶的乖孙女(儿)”竞赛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效果十分显著。

比一比:比一比,谁最爱爸爸妈妈;赛一赛,谁在家中最能干;看一看,谁在家长、邻居、同伴间赢得的好评最多。运用家长评价、小组评价、邻居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树立标兵,鞭策后进。(3)高年级:悟、导、行

营造氛围,让学生感悟;巧妙对比,给学生以指导;将心比心,落实到行动。每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教师均精心营造浓浓的“孝”的氛围。一是提炼主题,精选孝的格言,给学生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波;二是精选歌曲,成为每节课、每次活动的主题歌。童声如天籁,一节课结束,爱心、孝心融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我校成立的“假日孝心小队”、“助老助残小队”成员以高年级学生为主,经常为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服务,前往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递送水果,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将自己的孝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三、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学校制定“小学生孝行评价方案”,定期评选“校园十佳小孝星”、“班级小孝星”。每学年,学校都隆重举行“校园十佳小孝星”表彰活动。“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成为了孩子们的誓言和行动。

我们主动架设校、家桥梁,制定“孝道教育家校联系制”,要求老师每月必须与家长至少联系一次,指导学生及时填写《孝文化引领我成长——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家访、“家校通”等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既要求家长督促子女,发现不孝的行为,及时教育、纠正;又要求家长在家庭中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孝行典范。

师生领略孝文化的风采神韵,汲取传统美德的丰富营养,不仅使校本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更促进了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焕然一新,对外先后成功举行了孝文化教育展示活动、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研讨会、“孝行天下”主题大队观摩活动等,在全市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年来,多名老师被评为镇、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做法被评为2009泰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 2010年学校被泰兴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以摄影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展责任教育 篇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在“让童年更精彩”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提出“培养对自己负责的快乐人”、“对父母负责的孝心人”、“对他人负责的爱心人”、“对集体负责的文明人”、“对社会负责的公益人”。并借助“责任教育”形成良好班风、校风,达到完善学生的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实现“健康、乐学、尚美、求新”的育人目标。

1.基于教育本质面提出

《中共中央同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本质则体现在育人的理念上——培养一个人的远大志向和做人的道德准则。

2.基于学生现状而提出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对他人、集体、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如在对自己方面:学习没有明确目标,作业马虎、拖拉;对身体健康不负责任,沉醉于游戏和网络中,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连书包整理等事项都需要大人帮忙、在对他人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懂得谦让、斤斤计较。在对班级和集体方面:不能主动承担班级事务等。

3.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而提出

通过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责任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并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承担不同角色应有的责任。要让他们“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这是每个人的立人之本。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训练学生的责任行为,是实现“健康、乐学、尚美、求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是学校德育给作的首要目标,也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

二、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2011年5月,我校《以摄影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展责任教育的研究》课题,经过前期调研和论证,依据学校特色和前期研究的成果,构建《三里屯小学方寸·精彩摄影校本课程体系》、规范摄影校本课程内容、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培育和发展学生责任感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将课堂教学与责任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

1.“方寸·精彩”摄影校本课程是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里屯小学从1985年开始进行摄影教学实验研究,经历了形成、积累、规范、发展等阶段,积淀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课题组本着“生活——实践——体验”的宗旨,重新完善了摄影教育课程体系,即“摄影技能学习类课程”、“摄影实践活动类课程”、“摄影学科拓展类课程”。我们提炼了摄影校本教材《爱在我眼中》所蕴含的有关责任教育的因素,凸显学校的摄影小记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敏感话题的环节;通过科技调查,关注环保问题;通过好习惯的评比,关注班级和学校的和谐有序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体现。

2.“课程育人”是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途径

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学校积极探索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体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践行“学习与生命同行,精彩与成长相伴”的课程开发思路,充分整合和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爱与责任同行,童真慧眼看世界,方寸精彩悟人生”的摄影校本课程文化,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1)立足课堂教学,在校本课程中进行“四爱教育”,形成责任意识

在摄影校本课程中,学校研发了《爱在我眼中》等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分为“我爱我家、我爱学校、我爱家乡、我爱国家”四个主题。

《爱在我眼中》的每个章节,通过学生摄影作品和摄影日记的赏析,责任教育小故事,名人名家的事迹、歌曲、童谣、名人名言,使学生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内容更加清晰。如与爸爸妈妈一起看儿时的照片、给爸爸妈妈拍一张照片、画国旗等。

(2)在学科教学中细化责任教育

面对责任教育的丰富内涵,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结合学校责任教育的总目标和年级目标,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教育重点,制订本学段、学科的责任教育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教学活动,避免硬性贴标签,将责任教育引领渗透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落实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摄影实践活动是开展责任教育的有效训练方式

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训练责任行为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主题教育活动课——结合学校育人目标,由少先队牵头,以育人为目的,全员参与,通过开展摄影主题教育活动,以外显的形式彰显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

(2)科技教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科之间的配合,发挥摄影摄像的纪实功能,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常识,培养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建立科学价值观。

(3)摄影实践活动课——建立学生摄影活动社团,以课题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敏锐新视角,以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继承、创新的习惯。

(4)班级特色活动课——主题教育活动与摄影教育紧密结合,依据不同年级特点,确定不同主题来开展活动,形成主题教育活动体系。

(5)国际交流活动课——通过与国际学校开展年级之间的专题交流活动,组织两校学生互访、竞赛、语言学习、动手操作等,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加深学生的国际理解,在活动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就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其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1.结合“精彩学生”评价,我校形成了立体育人环境

摄影课程元素已融人学校的环境建设,逐步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校园文化。“光彩展示墙”、“星光人道”体现精彩的教师、学生责任践行事迹;“学生个人摄影展”成为学生对己、对人、对事、对集体的一种责任意识的表达……

2.借助摄影校本课程,形成了系列课程体系

如《班级教育实践类校本课程》总目标,就是通过开展班级摄影活动,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家庭和热爱社会的情感以适应社会需求。而班级活动攻略,就是运用“活动育人、榜样示范、精彩展示”的基本策略,以“近、小、实”为基本原则,以“必修+自主设计”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生参与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等活动为一体,构建家校合作、班级活动、走近社会等系列主题教育、专题研究、特色活动,构建立体、开放的教育空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3.学生能够自主管理,形成了责任习惯

学校通过开展“人人是主人,处处有责任”的主题教育活动,设立责任岗,如图书管理岗、纪律检查岗、黑板保洁岗、电器开关岗等,倡导学生自主管理,真正故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得到自信,增强了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升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摄影教育为学生创建了“四有”,即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新视角);有了一种创造学习的能力(摄影技能);有了一种诠释生命(记录表达)的载体(图片影像);有了一个继承、创新思想的种子(生命价值思想)。在教育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使其逐渐懂得了感恩,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

5.走进社区,成为负责任的小公民

三里屯小学与三里屯社区密切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生作为社区公民,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清理小广告;做好小楼门长;与三里屯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感知三里屯、感忆三里屯、感动三里屯”摄影展活动等等,

6.走进社会大课堂,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小摄影记者外出采风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将原有单纯的采风活动和社会大课堂活动相结合,聚焦责任专题,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时刻用相机追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专题研究已经走过全国29个省市,在提高学生摄影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关注他人的责任意识。其中小记者的社会实践有了多个“第一”:第一批采访全国“两会”的小记者;第一批进驻汶川灾区采访拍摄的小记者;第一批为两南干旱地区捐献饮用水的小学生;最早关注希望工程的小记者;在2012年通过“圆梦”活动又一次关注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7.提高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学校多次在全国、市区级会议中介绍摄影教育经验,与法国国际学校,以及国内的浙江、贵州、张家口等外省市学校进行交流合作,举办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摄影大赛,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少年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等多家媒体宣传。学校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适合小学使用的儿童摄影技能类教材《小学生学摄影》,收集出版了学生作品《童真慧眼看世界摄影作品集》,以及近十年学生优秀摄影作品《儿童摄影画册》……

浅议高中体育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展 篇4

1 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 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校本课程是指国家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学校预留的占总课时5%左右的少部分课程, 目的是发挥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性。广义校本课程不仅包括狭义校本课程, 还包括对国定课程和地定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后, 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的课程。

2 高中体育开展校本课程的意义

2.1是高中体育教学积极响应政策、大力改革创新的体现

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国家相继出台了文件和法规对教育进行指导, 督促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促使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中体育教学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大力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 为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奉献应有的力量, 而校本课程的运用无疑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校本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理念, 能够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深化体育教学的开展, 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平台, 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

2.2是高中体育教学督促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深远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出现使得高中体育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观, 反省教学方法和途径, 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督促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掌握, 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实际情况, 必须具有科学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对总体的教学具有高度的把握能力, 因此校本课程应用的过程就是体育教师不断成长、自我提高的过程。

2.3是高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落脚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作为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左右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意义深远, 校本课程要求体育教学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充分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材进行选择, 全面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和喜好;在教学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上, 校本课程也要求教师深入的对学生因素进行分析和运用。因此, 校本课程能够科学、客观的考虑到学生因素, 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增高,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作用。

2.4是高中体育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必然

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是目前高中教育的客观存在, 但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体育教学顺利的开展, 圆满的完成教学目标, 就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 而校本课程要求体育教学密切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 针对学校的条件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创编教学内容, 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无论是因陋就简还是因地制宜, 都不会脱离学校实际, 因此, 校本课程是教育密切联系学校资源实际的必然。

3 高中体育开发校本课程的注意事项

3.1紧密结合实际,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紧密结合实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 校本课程的精髓就在于其实际性。紧密联系实际首先要了解学校实际条件, 客观的认知学校的人文环境、教学条件、学习氛围, 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其次, 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把握住学生思想的潮流和方向, 为结合学生所想、所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再次, 要了解教师的状况, 客观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的思想和态度;最后要了解教材状况, 综合的评价现教材的有效性, 正确的审视教材的教学目标, 客观的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发挥的空间。

3.2密切联系国家和本土课程

体育国家课程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 它体现了国家意志, 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体育的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需求, 制订《课程标准》, 编写教科书, 规定教学时数等。所谓体育的地方课程, 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由省市、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教育和体育资源, 反映体育的地域特点, 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相当完善的体系, 是高中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密切联系国家和地方课程, 吸取他们的精华, 贯彻他们的精神, 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连续。

3.3注重实效性和经济性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切忌华而不实、经济浪费。高中体育教学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丰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叫内容、促进教师提高等为目标, 课程开发要以上述教育目标为目的, 体现出课程的实效性。另外课程的开发要注重经济性, 努力做到“以最少的钱财做做好的事情”, 提倡勤俭和节约, 反对浪费, 做好绿色课程的开饭。

3.4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是课程开发中所必须具有的, 客观、科学的评价是课程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够为课程的开展提供良好信息反馈, 及时反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课程的完善提供参考。另外, 科学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个, 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4 小结

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体育教学要在紧密联系实际基础上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进一步综合利用学校资源、教师资源,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高中体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 分析了校本课程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并提出了开发高中实行校本课程的注意事项, 旨在为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国发[2001]21号)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2003, 4.

[3]季浏.论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J].体育教学, 2006, (3) .

中学开展校本教研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坚持以深化高中分层走班制教学、打造初中“三段四步五环节”高效课堂为主题,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备--说--评--上--思”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建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实行学校行政挂靠各教研组,学校行政负责组织所挂靠教研组的“备―说―评―上―思”集体研备课;负责组织所挂靠教研组的教师参与教研室组织实施的学校“每天一课”、“每周听课日”的听评课活动;负责检查落实所挂靠教研组的教师《教师成长手册》的撰写情况及其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校本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教师

(1)安排教师讲座(三次)。

改变每周教工例会内容安排,一般工作布置不超过20分钟。另外利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或经验交流。安排学校行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的教师以及在初中高效课堂、高中分层走班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较好成果的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介绍。进行讲座的教师一般提前一周进行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经验交流的教师是教学骨干,能够在全校教师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既是认可,更是经验推广。

(2)组织和聘请专家来校讲座(二次)。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聘请专业人员围绕本校高中部“分层走班制教学”和初中部“三段四步五环节高效课堂”的实际问题以及学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3)安排学校心理咨询室就教师心理健康进行讲座(一次)。

(4)加强校际交流。

组织学校教师分批、分层次的到校外参观、学习、培训。

2、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学常规备课环节的管理,杜绝无备课上课现象。

(1)集体备课时间:周日教工例会后。

(2)集体备课地点:教工会议室

(3)集体备课内容:

第一:下周教学进度安排

第二:下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第三:下周练习的设计与安排

第四: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疑点进行探讨

第五:备课安排,资源共享。

(4)集体备课的要求:

备课组对上述问题的安排与探讨,要及时形成备课组记录,期中、期末上交教研室备案;教案可以是电子文档,也可以是纸质教案;同一备课组教师对一周备课任务可进行分工,资源共享。

3、组织好常规教研活动-----听评课

(1)坚持和完善“高效课堂每天一课磨课制度”

各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师人数和本组实际,合理安排本组教师公开课,组织本组教师提前一周确定课题,按照高效课堂模式备课组内自行备课开设一次以上有质量、有效率的高效课堂公开课、展示课。课前要集体研备课,课后要认真评议、总结、反思,以此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推进教师驾驭课堂、组织教学、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使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各教研组长到教研室领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由参与听课教师对开课教师的公开课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填写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由教研组长收齐后及时交教研室存档。

(2)坚持和完善听课周(教学开放周)制度

第一:听课周安排:

根据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把开学初一周、半期考后一周确定为学校听课周。

第二:听课周要求:

听课周内,学校各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严格按照学校“三段四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学校行政、教研组长、年段长、各科任教师在听课周内可以而且必须到任何班级至少听课3节以上(不少于3节),填写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行政要组织参与听课的教研组长、年段长、教师与被听教师认真评课,形成评价意见,连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上交教研室存档。

(3)坚持和完善“听课日制度”

为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管、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本学期继续坚持和完善长期以来坚持的“听课日制度”,安排学校行政、教研组长推门听课;课后,学校行政要认真组织评课,形成评价意见,并填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一同交教研室存档备查;被安排的教师该节课可以视为第二次开设公开课,职称评聘、学校考核可以加分。

(4)建立和完善“常规教研出勤考评制度”

教研室设计教研活动出勤考评表对各教研组常规教研出勤进行考评。常规教研出勤考评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每次教研活动(2节课),每节课一张,由教师本人签字,教研活动结束后由教研组长交教研室统计。

4、组织好岗位练兵和教师技能竞赛

(1)岗位练兵

经学校研究决定,本学期岗位练兵的主题确定为“教学设计”、“片段教学”、“课堂教学”、“研做中高考试题”,其中,“课堂教学”、“研做中高考试题”必选,“教学设计”、“片段教学”2选1,各教研组在完成每个教师公开课的情况下,组织本组教师就上述三个主题开展岗位练兵。

第一:研做中高考试题。

各教研组本学期要组织本组教师研做5套中高考试题(必须是中高考试题,月考、半期考、期末考、周考试题不予计算),试题可由教研组长选题,也可组员轮流选题,在做题的基础上研题,对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意见,由教研组长交教研室备案。

校本课程开展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视听说课;视听教学法;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

一、视听说课程的选定

开设校本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喜好或特长,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所以,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查。笔者在高一年级随机选择了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征询他们的意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关注哪些能力的发展?②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③学生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指导?④学生希望教师以什么形式进行指导?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除比较关注语言知识(语法和词汇)外,最希望能发展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和英语本族语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力。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十分欠缺,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无法完全听懂对方的语言,也不知如何恰当地回应对方。学生也反映不太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习惯和肢体语言的确切含义。所以他们希望能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针对学生的需求。笔者进行了认真深刻的思考。首先,笔者反思了我国英语课教授听说课的普遍做法。笔者发现,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授听说课时,普遍采取的是放录音练听力,模仿例句学口语。这样做有两个弊端:第一,切断了听和说的联系。听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先听后说,听懂了才能说。同时,说才能使交流继续下去;第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用于教授听说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编者想象出的情境,很多情境脱离实际,有些则过于偏向说教,不能引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经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必须有真实可信的情境,还需要有本族语者地道、真实的语言及身体语言的示范。而视听说教学,是经过长期实践的、效果显著的听说教学法。视听材料既有真实的场景,又有本族语者逼真的表演,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并可以在观看模仿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二、视听说课程的准备

1师资的配备。视听说课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要熟知西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开设视听说课的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可以说,师资质量的高低,是视听说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材料的收集、筛选和分析。视听说课程需要大量的英语原版视听资料,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收集,这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还可能需要资金的投入。收集之后,教师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尽管我们拥有许多视听资源,但并不都适合用于视听课教学,有的内容过于深奥,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内容则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即便是合适的视听资料也不意味着全都能用于视听说教学,它们需要被裁剪、整理。选好教学资料后,我们还需要对里面的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不仅要听懂所有的对话,找出重点句子,确定授课重点,还要明白影片资料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肢体语言。这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需要依赖于我们英语教师的团队合作,共同讨论,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3学校的硬件准备。视听说课硬件要求较高,需要视频播放设备及投影仪等。大量的视听资料也需要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因为视听说课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维持视听说课程的长期开展。因此,学校必须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切合理的帮助。

三、视听说课校本课程的开展

1确定教材

教师应该选取难易适中、趣味盎然的视听内容,并遵循生活化、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经过大量比较,笔者认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积极向上的原版电影(如动画片)和一些专门针对非英语国家英语学习者编写的口语教学资料都是很好的教材。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曾经风靡全国的自学教材《走遍美国》。它内容丰富,平易近人,而且演员表演逼真,语言地道,语速中等,词汇简单,是适合教授高中学生听说技能的最佳教材。同时,这套教材涉及了文化因素的方方面面,如风俗习惯、价值观、民族心理特征等等,它既适合用于语言文化教学,又适合用于非语言文化教学。

2课堂的组织

视听说课一周两课时,两课时最好连上。上课需要的教具为电脑(或DVD播放器)、光盘(也可网上下载)、投影仪、音响。视听说课最好能在专门的电影播放室里进行。笔者将以Family Album USA,episode 2,ActⅡ为例,阐述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内容引入。在进入课文之前,问学生如下问题:①Do you know how to offer and orderin a restaurant?Please work in pairs as customer andwaiter and show us how you do it,②What would you dis-CUSS with your new friend before 0r during the meal?请学生表演或回答。之后问:Why does Harry leave therestaurant without having dinner?Please watch and listen,andtrvtogettheanswer,以此进入本课内容。

步骤二:观看影片。影片结束之后,请同学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尽可能复述刚才所看片子的内容。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详细,教师可以用Why、What、How开头的问句来帮助学生回忆所看过的内容。

步骤三:精听。重复播放刚才的片子,要求学生尽可能听懂每个句子。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pot dictation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片子内容,尤其是重点句子必须完全听懂,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反复播放该片段。我们要引导学生听懂如何会面介绍、服务生如何提供服务和客人如何点菜,重点教学内容如下:

①会面介绍:

This is my friend Harry Bennett. Pleased to meetyou. Very nice to meet you.

Any friend of Miss Stewart's is welcome at Som-sak's.

What do you do at Universe Toy Company? I'm thevice-president of new toy development.

I know you're a CPA. That's true. Harry Bennett,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I love numbers. I do somework for Smith and Dale, your company's accountingfirm.

I have a daughter. I know. How old is she? She'snine years old. That's a nice age. What's her name?

②提供服务和客人点菜:

A special place for special peopl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Yes, I'd like aglass of ginger ale with ice. Harry, what would you Like?Do you have a dry white wine? How about a Californiachablis? Chablis is fin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I'd like the mee krob.

Harry, would you like to see a menu? No, it' s Ok.

I'll have the mee kreb also.

May I bring you a salad? What do you recommendtoday? I recommend rose-petal salad. Special for newfriends.

I'll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教师在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确定不同的重点内容。一般每个场景都有其特殊的教学意图,教师可以加以了解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步骤四:探讨文化异同。在学生充分听懂教材语言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注意非语言行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想他们所观察到的有意义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等,理解它们在交际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与中国的非言语行为作对比。在这里,笔者之所以强调有意义的非语言行为,是因为如果学习者仅关注一些次要的、无意义的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理解错误,产生定型看法或偏见gensen,1970)。在本课,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注意以下几个现象:服务生给女士搬椅子;第一次约会的两人所表现出的尴尬神情以及他们的身体语言;男士不得不先离开而向女士道歉时的身体语言。

步骤五:角色扮演(role-play)。前面几个步骤(观看影片和听力练习)属于语言输入,而后的角色扮演就属于输出。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熟悉了台词并了解了角色的身体语言等非语言行为。一般可以让几个学生(看剧情需要)组成一组,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排练(一般为15-20分钟),然后请同学表演。可以自愿表演也可以教师挑选,但必须让所有的学生在视听说课上有机会进行表演。

步骤六:复习评价。在本课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评价既要涉及表演的学生,也要涉及未参加表演的学生,主要是对他们上课过程以及准备表演阶段给予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使视听说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显得十分必要。英语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更要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视听说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和交流能力。同时,视听说课程的开设,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说,视听说课程无疑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这也是所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共同的意义所在。

校本课程开展 篇7

潘志强, 现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 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功勋教师、2010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美国雷德温市“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

从教30年, 潘志强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建立了“参与型”的新型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氛围中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坚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开创浙江省国际理解教育的新局面。近几年, 曾在《中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文化交流》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译文近百篇;出版个人专著及主编英语教学用书20多本 (套) , 其中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著作有《心桥》《我在海外教汉语》《汉语桥———外国专家眼里的教育对比及文化交流》;在省内外讲学30多场, 深受好评;主持省、市级重点课题多个并获奖, 其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一等奖。

担任校长以来, 潘志强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全力

提升师生内心的愉悦度和幸福指数, 打造幸福校园:守住师生快乐的心情, 守住师生心底的声音, 守住师生温暖的港湾, 使师生拥有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修养。提出“内外兼修一线教师” (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打造教师队伍) 的教师培养策略:让吃苦的人吃香, 让实干的人实惠, 让有为的人有位 (学术地位) 。强调文化育人:打造儒学校园, 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开设“二中大讲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浙江工人日报》《浙江教工》《教育信息报》等曾对其先进事迹作了深入报道。

记者

潘校长, 您好!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学校园”, 衢州二中近年来还因为卓有成效的外事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文化交流》、《教育信息报》、浙江卫视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最近, 学校的一项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还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请问, 学校从校本课程的角度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潘志强当今世界, 各国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也面临着众多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如何让未来的人们能够在认同本土文化与价值的同时, 欣赏与尊重彼此的差异, 寻求文化共生, 共同解决重大的国际问题, 谋求共同的进步与繁荣, 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20世纪中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 世界各国和地区也都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提倡从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 也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应该说,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不仅是适应国际竞争与推动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而且可以更好地寻求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点, 有助于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 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任感、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 以理解与合作的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不仅是新时期学生素质的时代内涵, 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浙江省作为教育强省、文化大省, 拥有众多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具有丰富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和平台。然而,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 国际理解教育存在几个显著的问题:一是缺少对国际理解教育深层次内涵和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挖掘, 仍更多地将重心停留在对国际知识与外语技能的培训;二是缺少有关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实践的体系与机制, 其实践仍处于经验水平与浅层合作的阶段, 甚至误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国际交流;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 浪费了大量展开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衢州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的姐妹城市, 每年都吸引上千位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衢州二中是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省一级重点中学。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 平均每学期有3名外教在校任教。学校与世界上近1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每年接待国际友人达30多批。

作为衢州市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省首批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 如何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改之路, 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经过慎重的调查与论证, 学校决定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 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 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乃至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多种渗透形式, 培养具备国际知识、国际理解技能、国际理解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一代年轻人。

记者具体而言, 学校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达到怎样的目标?

潘志强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等都有所促进。

一是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一方面, 发掘学科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契机,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的思想。另一方面, 积极运用学生学校学习的整体经验, 开发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素材与课程资源, 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线开设主题性课程或专题活动。再一方面, 拓展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外部空间与形式, 运用学校、社区和国际社会的力量开展综合性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 积累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案例与资源。

二是发展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价值观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 让学生了解国际知识, 掌握国际交往的技能,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发展国际理解的态度与价值观, 在尊重多元文化共存的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培养教师的国际理解素质与能力通过课题研究, 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国际理解素质。一方面丰富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为教师提供专题研讨和国际交流的机会, 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探索本国教育改革与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团队的国际理解素质和能力, 让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教育和学校文化中扎根, 培养一支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技能、国际理解态度与价值观的新时代的教师队伍。

四是构建基于国际理解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我们进行各种教育的重要阵地, 国际理解教育既对德育提出了新课题, 又有利于开拓德育的新思路, 所以要探索建设符合国际教育理念的学校文化, 激发学生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记者课程的开发不同于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 它必须遵循课程开发的要求和程序。请您介绍一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潘志强我们主要采用实践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方法推进课题的开展, 通过需求分析、方案研发、课程实践、经验总结与修订等程序, 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中, 形成了一条研究与实践共同发展的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

首先是需求分析, 确立研究指导思想在对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现实条件和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学校于2005年3月提出了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的想法, 正式成立了课题组、课题专家顾问组, 结合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并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互整合, 确立了研究的指导思想:“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努力践行‘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益的条件。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国际知识、国际理解技能、国际理解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国际公民,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然后是全员动员, 研讨校本课程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现实需求, 动员全校师生参与, 研讨制订了校本课程的培养方案, 确立了学生发展的三个能力层次。一是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加强学生国际交流与对话的技能, 包括交流技能、合作技能和思辨技能等。二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态度。通过跨文化的课程主题教学和国际理解的各类交流活动,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与理解的条件,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 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三是将学生的国际意识与爱国意识的培养有机整合, 帮助学生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帮助他们立足于本土文化发展, 成长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觉悟的全球公民。

接着是大胆实践, 开发校本课程模块与资源本着在行动中进行研究的思路, 我们在实践中初步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模块与资源系统, 发展了以学校整体学习经验和校外力量共同促进学生国际理解能力与态度养成的教育教学系统, 主要包括依托于学科课堂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模块、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专题活动模块、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拓展模块、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国际平台与资源。

最后是评价与改善, 总结推广校本课程经验学校注重对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效果和成果进行总结, 并对相关成果进行推广。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不仅被写入了衢州市地方课程教材, 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验推广, 作专题报告达二十多场。此外,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对课题实践进行国际宣传, 引起了强烈反响。随着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 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新的发展与拓展, 积累更多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案例, 为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共享与借鉴提供基础。

记者国内也有其他一些学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您认为衢州二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什么样的特色?

潘志强我校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以讲台为阵地, 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首先, 我们立足课堂。我们加强英语学科的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专题研讨的教学形式, 以此来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过程中, 我们让外教直接参与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其次, 开坛讲学。我们运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丰富人员资源, 开设“国际友人大讲堂”专题讲座活动。外教在校任教期间, 每学期开设一次以上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讲座。再次, 进行个性化辅导。我们充分利用外教资源, 在各类学校主题活动和竞赛活动中发挥他们专业辅导与指导的优势, 并通过个性化的辅导, 贯彻国际理解的精神与理念, 提升师生的国际交流与国际理解的能力。

二是以科研为手段, 培养师生的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教育是个渐进、动态的过程。随着课题进展的深入, 课题组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以科研方式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实践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 学校鼓励全校师生、国际友人记录自己参与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感受, 激发师生国际理解的态度与情感的提升。具体而言, 我们开展了师生撰写国际理解教育感言、国际友人撰写国际理解教育文章、与国际友人共同著书立说等活动。

三是以事例为契机, 增进师生的国际情怀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不在于说教, 而重在情感共鸣。学校利用教育教学以及国内国际的重要事件作为教育的契机, 将学生的学校整体学习经验同增强国际理解教育相互整合。比如南海争端事件、英国外教与我校学生冲突事件等, 不少学生会在面临文化冲突和国家冲突时, 产生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学校会利用契机运用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引导师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帮助树立成熟的世界观。

四是以活动为载体, 提高师生的外交能力我们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海外夏令营活动, 让师生全面浸润在不同文化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 通过切身的体验、交流、学习与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的能力与技能。我们还开展英语小记者代表团采访活动。英语小记者代表团由不同年级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 人数在120人左右。他们协助学校做好接待、采访大型国际交流的工作。

五是创建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 开辟国际理解教育第二课堂为了把国际理解教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更加直观地再现教育成果, 2011年9月, 学校斥资40万元创建了国内中小学界首屈一指的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 共展出学校师生与国际友人交往中所保存下来的图片、文档、实物、视频材料三百余件。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成立后, 学校分批组织学生进入参观学习, 教师根据授课主题, 有针对性地讲解。学校还接待了省内外兄弟学校上千名师生来参观学习。在此, 学生可了解我校教育国际交流的历程, 了解每件展品的来历和意义, 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生动直观的国际理解教育。

记者通过这些特色鲜明的活动, 学校一定在很多方面都有让人惊喜的变化。

潘志强是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个多赢的举措, 长达六年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主任许琳曾对学校该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开展得如此之早、抓得如此之实、定位得如此之高, 在中小学界当是不多见的……作为一位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者, 我既惊异也十分感动他们在教育国际交流工作方面的远见卓识。”

一是学生的改变首先, 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经过课题实践, 学生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大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悄然发生了改变, 国际公民气质显现。他们更加自觉地以思辨眼光看待世界, 关注人类。在与国际友人交往过程中, 国际友人准时守时、诚实守信、宽容友善、爱护自然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高涨, 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涌现出了一批口语流利的学生。

二是教师的改变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 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他们不仅在教育教学理念等专业素养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也在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上有了进一步的锤炼。

三是学校的改变学校创设了以“国际理解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国际氛围, 中外文化和而不同、中西合璧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是国际友人的改变国际理解教育是个双赢的过程。不少国际友人经过一两年在我校工作与生活, 能够入乡随俗, 也渐渐成长为国际公民。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其中有4位外教荣获“西湖友谊奖”。

记者这些成绩可以说是非常显著, 但是我想, 作为校长, 您一定不会满足于这样的成绩。最后请您谈谈学校将怎样继续深入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工作。

潘志强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分析问题, 进一步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能性。一是通过质量把关, 引进优秀的外教, 真正有效地推动学校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二是进一步拓展与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模式与内容, 深化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层次, 推进研究向纵深发展;三是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国际意识与国际理解态度的优秀教师团队, 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支撑。

开展校本研究实践初探 篇8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第一、学校应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这意味着要把教学研究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同时, 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教学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教法之外, 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如果只是传达指示和分派任务, 即使天天在学校, 也不能说教学研究的基地在学校。

第二、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只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 学校教学质量才有可能真正的普遍提高, 才能够使教师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教研, 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 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教学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和准备阶段

1. 全体英语教师多次组织学习, 搜集并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 深入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文献。通过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认识, 确定基本理念和目标。

2. 课题组织者发现教育现场的问题。

3. 确定研究方向, 拟定研究计划, 组织团队。

4. 寻求学校课表安排、人员、经费、设备支持。

5. 向学生说明研究意图并让学生作学习准备。

6. 在教学全过程, 专家与教师平等对话。

第二阶段:活动的开展和设计实施阶段

1.要求全体教研组成员参与教科研, 针对课题要求, 每两周确定一人, 上一堂教研课。每一堂教研课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2.确定教研模式。制订教学目标, 确定教育原则;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学法,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备课。承担教研课的教师, 要根据课题要求, 在教学大纲的统领下, 吃透教材和学生, 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

(2) 说课。这里的说课是指课前说课, 是承担教研课的教师, 在上课前向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进行的说课。说课内容除了如何实现学科目标外, 重点突出课题所要求的实施情感教学的做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做法。教师们充分讨论, 逐个环节、逐句话的分析, 修改后方可上课。

(3) 上课。上课时, 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都去听课, 记录整个过程, 评课时用来边看边评, 同时作为教研材料存档。这是为研究而提供的一种课, 而不是示范课, 所以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4) 评课。首先, 由承担教研课的教师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课题要求采取了哪些手段, 自己对本次活动研究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会。然后, 课题组成员根据记录进行评议, 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上课目的, 是否实现了课题要求, 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效果好?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 应做何改进?整个讨论过程和结论由授课教师记录并整理存档。

3.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我们在上课和评课时, 请领导和相关教师来听课、评课和指导, 提高教研的理论水平, 开阔我们的视野。懂得了教育理论对教研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以后的教研中能够自觉地寻找理论根据, 逐步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1.整理分析相关资料, 完成论文撰写。

2.专家、教师反复讨论, 进行课题立项。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 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

3.教师通过自我反思, 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 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 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4.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校本课程开展 篇9

为了能够扎实有效地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工作,我校领导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经过研究,确立了“琢玉”主题,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德育等方面。校长室负责“琢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2011年,编写了第一本《琢玉》校本教材。为了更好地凸显铜小的琢玉特色,2014年,德育处集我校全体班主任的智慧编写了《琢玉班会校本课程》。

一、班会课程设计,凸显琢玉理念

1. 在顶层目标下设计班会课程思路

“各因其材,琢玉成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基于“琢玉”理念,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努力使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玉之品德的人。

2. 以“玉之五德”为主线编写教材,细化目标和内容

围绕“玉之五德”这条主线,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新中小学生守则”的时代主旋律,我校最终确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主题班会课程框架。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课程又分为三个篇章:璞玉篇———低年级,培玉篇———中年级,琢玉篇———高年级。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原则,各年段围绕同一个主题,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班会课程实施,传承琢玉文化

1.加强队伍建设,是实施班会课程的关键

班会课程能否实现其教育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班主任队伍不够稳定。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端正思想,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会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校成立了青年班主任发展班,为青年班主任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多锻炼展示。发扬“琢玉”精神,让他们在精雕细刻中获得成就感。

2.打造常态班会,是落实班会课程的载体

怎样才能让班会课程成为班级管理的常态化工作?首先,定制度。在班主任每月的考核中,德育处会将班会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区级“先进班主任”和学校“十佳班主任”评比中,也要将班会观摩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其次,定时间。每周五的班会,不仅有年级组自查,德育处和校长室都要定期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再次,定内容。每月至少上两节“琢玉”班会课。在实践中,班主任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课程中的不足。最后,定观摩。每学期,各年段都要分别安排两节班队观摩课,课前,德育处会组织相关教师讨论班会课的主题、内容及形式;观摩后,要及时总结班会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三、班会课程评价,彰显琢玉特色

1. 以赛促研,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班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学期,德育处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班会校本课程大赛。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目的是引导班主任深挖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真正提高班会课程的质量。比赛中,我们不仅关注活动内容,也会关注活动形式。使我们对班会课程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 专家引领,不断完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材,以及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往往看得并不是很清楚。去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德育研究室的姜主任为我们举办了“如何上好班会课”的专题讲座。上学期,我校申请了片级德育现场会,会上,我们安排了两节班会课,两人分别做了班级和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后,德育研究室孙主任和所有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也指出了我们的不足。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将两节班会课拍成了视频,制作成了光盘,作为重要的班会课程资源。有了专家的指点,我们对“如何搜集整合班会课程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3. 深化课程,规范言行

校本课程开展 篇10

一、召开校本教研工作动员会

开学之初我校依据龙潭区教育局、 教师进修学校总体教育教研计划制订相应的教研活动方案, 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总动员。动员会上, 由学科主任进行教研实际的理性分析和策略上的研究与互动, 最后进行整合提炼, 从而形成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在本方案的引领下, 学校教师群策群力, 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指引, 有了无尽的工作源泉与动力。

二、专家培训做引领, 骨干示范做导航

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我们以优带新, 以学促优。 我们本年度邀请进修学校专家为年轻教师做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讲座, 请数学教研员做关于教材解析的专题讲座, 从而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另外, 我们还分期开展教学校长、教导主任专题讲座活动, 对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的引领。

本年度每学期开学初, 学校都开展教导主任、优秀教师参与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 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做课例示范, 相关学科的教师通过听、评、议、反思各个环节的全程参与, 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的整个过程, 聆听他们的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研活动中, 为教师的自我提高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学习机会。 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实践, 不断与教材对话, 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业务实力。

三、分层跟课, 教师培养有序有效

我们还开展了“ 生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围绕语文、数学学科课堂教学“ 如何体现教学策略的生命力”, 如何体现“ 学法指导”的生命力, 如何体现“ 教学内容整合”的生命力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教师积极参与研讨, 为生命课堂的打造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们还开展了学校“ 和谐课堂”校本教研专题展示活动。在活动中, 由×老师执教的语文识字教学, 给教师们带来了更新的识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示范, 如春风化雨, 为识字教学这一领域的探究增添了新的活力。本年度, 我们还开展了多层次的青年教师跟课活动。 我们聘请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教研员跟随青年教师上课, 我校周××、宋××、陈××、由×、张×等教师, 在教研员的悉心帮助下, 对教材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教导主任跟课活动也成为校本教研工作中靓丽的一抹。 年段主任每学期都要对所主抓年段的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及指导, 边听边改, 还会做及时的示范。 跟课中, 教导主任与教师相互交流, 听教师的反思与想法, 在与青年教师共同切磋中, 不断研读教材, 一同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对生命课堂的模式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尤其在关注学生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 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这两个问题中有了很大的突破。 教师们已把对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贯穿于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点滴实践中, 并在实践、反思、总结中提升了教学能力, 丰盈了课堂内涵。

四、主题鲜明, 活动中历练成长

在诸多教育教研活动中, 我们继续秉承“ 人人钻研教研, 人人有自己的专题”的小专题校本研修模式, 鼓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发现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作为自己的教研专题, 从而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找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这一做法很好地推动了各科教学推新出优的进程。 比如, 《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学科的“ 社会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深远影响”的专题研究;地方学科中“ 游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推动”“ 体育活动的开展策略”的研究等的校本研究主题的确立和实施, 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科的深入思考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为学科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实践证明,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题的研究, 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不断参与, 更离不开教师坚持不懈的实践。

五、及时反思, 评价促进共赢

校本教研工作中, 为了让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更加自信, 对自己的职业更有幸福感, 在月工作总结大会上, 学校的教学工作总结中, 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让教师对教研之路更有憧憬, 对今后教研发展和实践的方向更加明确。我们十分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每一次教研活动的结束, 都是另一个主题的开始。每一次活动的结尾, 都伴随着教师教育故事的分享、教学论文的撰写、教学反思的再现。 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 教师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从而实现了校本教研活动, 以探究开始, 以实践提升, 以评价促共赢, 以反思促再研的良性循环。

总之, 在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正确指导下, 在学校领导的全程调控下, 在各位教导主任的努力付出和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下, 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颇有实效。在教研活动中, 我们设计的多节有价值、可借鉴的好课在教学大赛中捷报频传。 相信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 继续努力, 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我们付出着、幸福着并收获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儒家文化的复兴下一篇: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