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欣赏研究

2024-06-25

艺术的欣赏研究(精选十篇)

艺术的欣赏研究 篇1

关键词:健美操,教育功能,艺术欣赏

健美操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氧运动,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 运动难度属于中低范畴, 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 主要目标在于锻炼人的心肺功能, 是一项能够有效强健体魄、改善身体循环、排除脂肪、维持身体健康轻盈的运动。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形体美, 改善人的仪态, 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健美操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但近年来, 随着更多新兴运动的陆续产生并迅速发展, 健美操面对着逐渐被社会遗忘的趋势, 因此, 只有对其优势进行深入的了解, 并找出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教育功能与欣赏价值的途径, 才能确保健美操在当前新兴运动层出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健美操的教育功能

当前我国全面步入素质教育的阶段, 国家也开始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 而且对于学生的体魄、仪态、心态、精神面貌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培育要求。虽然许多院校已开始寻找各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素质, 但多数依然停留在丰富知识体系的层面, 并未注重对学生体魄与精神的培养。但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并非单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 而是要将学生培养为精神饱满、心态积极、身体健康、姿态优雅的新时代优质人才, 这也是当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因此, 国内的院校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 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状态作为其发展的支撑。而健美操则正是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就教育功能来说, 健美操的教育功能是十分全面的。

(一) 陶冶思想, 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健美操是一种具有欣赏性的运动, 其每个动作中都蕴含着韵律美、力量美及柔韧美与人体的线条美, 也展现着积极、正面、欢快的现代理念。此外, 健美操还分为搏击操、踏板操、水中健美操等许多种类, 每种健美操类别都有着自身的独有特点, 会带给学生完全不同的视觉冲击, 而且不同的配乐与动作编排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独特美感。随着节奏、动作频率与动作幅度的变化, 更会让人学生在学习与欣赏健美操的过程中对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健美操对陶冶学生思想来说, 是最具优势的选择。

(二) 强健体魄, 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

健美操这项运动, 本就是为强身健体而产生的, 致力于通过韵律性的全身运动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肌肉强度以及柔韧性等, 而且难度并不是学生无法企及的, 总体来说是中低难度、高强度的运动。当今我国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很大, 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身体, 但强健的体魄才是支持其学习与生活的最基础要素, 所以只有身体的健康得以保持, 学习才会更加有效率。而健美操则是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运动。哑铃操、杠铃操以及搏击操等力量型的操, 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肌肉强度, 促进血液循环, 提升抵抗力。而健身球操、水中健美操等柔韧性的操, 则能够提升学生的柔韧性与平衡感, 而且能达到校正体形、柔性排除体内脂肪的效果。除此之外, 还可以有效改善学生浮躁、耐心不足的问题, 使学生更加有耐心, 达到修身养性的目标。许多学生因迫于学校、家长的期待与要求以及自己对于就业的紧迫感, 都在日复一日地埋头在书海中不断学习, 但却从未意识到如果失去健康, 那么一切的努力都将成为徒劳。所以, 无论是学校、学生的父母亲人, 还是学生自身, 都应当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意识到健美操对于改善学生体魄的重要作用, 使健美操强健体魄的作用得到最好的发挥。

(三) 调动情绪, 改善负面的心态

积极、正面、开朗、勇敢、自信的心态, 不但是支撑学生学习的核心因素, 也是确保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当前社会上的每个企业对于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自信积极的心态。如果学生的精神状态一直是无精打采、积极负面的, 其学习成果自然不会理想。而健美操则是一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情绪、改善学生心态的运动, 其配乐普遍是节奏感很强的、能够充分激发人体内动力的强劲乐曲或欢快乐曲, 让学生跟着音乐、随着教练的口令动起来, 在感受音乐与节奏的过程中, 不但能够忘却一切不愉快, 而且能够使体内的压力得到充分的宣泄。力量型的操可以调动学生的力量, 提升自信心, 让学生的力量在踢腿、挥拳等动作中得到释放。而柔性的操则能够让学生的烦躁心态逐渐趋向平淡, 更加淡然地去思考, 提升耐性, 达到修身、修心的目的。学生可以在挥汗如雨、酣畅淋漓的训练过程中, 遗忘外界带来的所有压力, 回归本真的自己。

(四) 改善仪态, 让学生体态更加优雅

一个人的仪态, 是决定着企业对其第一印象的核心因素, 坐姿、站姿、走姿, 姿态上的每个细节, 都是外人判定一个人素质的基准。所以, 学生想要在后续的社会发展中更加有竞争力, 就要矫正其不正确的姿态, 而健美操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纠正姿态、修正体型。力量型的操注重体现气势与自信, 可以纠正驼背、探头、习惯性低头等不良姿态, 呈现出更加刚正、自信的姿态。柔性的操则能够在矫正体形、挺拔身姿的同时让学生的站姿、坐姿与走姿更加自然, 不会显得生硬, 这样一来也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给人更好的印象。姿态得到改善, 学生会在与人交流和交往时显得更加自信, 摆脱因不良姿态凸显出的不自信、胆怯、粗俗和生硬等印象, 这对学生的一生都非常有益。

二、健美操的艺术鉴赏

健美操同时具有教育性与鉴赏性。无论是团体操、搏击操、动感单车等日常的健美操类型, 或是专业的竞赛性健美操, 都能够在观赏时带给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的享受, 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特别是竞赛性的专业健美操, 其对韵律、节奏、参与人员之间的配合以及动作的难度, 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所以在观赏中, 学生能够更加明显地感觉到成员之间的高度统一性与协调性。而且能够随着乐曲以及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深入感受表演者希望营造出的意境, 或空灵, 或热烈, 或欢快, 或刚劲。表演者的表现方式不同, 诠释出的感觉也会完全不同, 情感也会完全不同, 非常值得分析与研究。

(一) 传统健美操的鉴赏价值

传统健美操的类型是较为丰富的, 这也使其鉴赏性有了进一步提升。例如, 动感单车的表演, 传达出的是自然、青春、热情、积极、健康的感觉, 通过观赏, 能够充分感受到表演者在表演中所传达出的青春、阳关美感, 如同海滩上的阳光一样, 清新、热烈。搏击操传达出的则是刚毅、强劲、自信的力量美, 注重让人感受到如同拳手一样的帅气与野性。柔性健身操传达出的则是高雅、柔韧、淡然的自然美感, 注重让人感受到如兰、竹一样的雅致之美。每种操的美感不同, 传达出的理念也各不相同, 这便给予欣赏者更加多元化的欣赏体验。正是这样的多元化欣赏, 才能够充分满足当今学生的多元化艺术需求, 在欣赏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专业竞技性健美操的鉴赏价值

相较传统的健美操来说, 专业的竞技性健美操是经过更加系统的人员选拔、技能训练以及演出编排的, 因此, 就观赏性来说, 必然是要比普通健美操更胜一筹的。首先, 竞技性的专业健美操, 在人员的选拔上更加重视整体性与统一性, 在表演时, 也会带给观众更加舒适的观赏体验。其次, 在动作的编排上, 竞技性的健美操会更加注重技术性, 难度也会更高, 在欣赏时, 抛接、层叠等高难度的动作, 会让观众感到更加惊艳, 受到视觉上的冲击。最后, 在演出编排上会更加专业, 更加注重选曲与表演动作的协调性以及表演的整体意境。因此, 在观赏时, 观众能够更加明确地感受到整个表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在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

三、结语

近年来, 素质教育开始大规模普及, 成为国教育领域的主流趋势, 毫无疑问, 人的各项素质中, 身体与精神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已经充分探讨了健美操对于改善学生身体与精神状态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与鉴赏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来看, 健美操的学习与鉴赏必然是今后我国教育领域实行全面素质的主要趋势,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 其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 教育领域只有认清趋势, 将健美操的学习与鉴赏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当中, 让学生在提升知识量的同时, 能够借助健美操来缓解身心压力、改善体育精神状态, 才能够以更加充沛的精力以及更好的心态迎接今后的学习与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加玲.健美操的教育功能与艺术欣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5 (1) .

[2]吴平.健美操对体质弱势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4 (6) .

[3]郭瑞平.健美操文化及其社会价值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7 (5) .

[4]王跃慧.浅析时尚健美操在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学周刊, 2015, (4) .

[5]李沛, 马鸿韬, 孟宪君, 等.健美操概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10) .

[6]郑丽娟.健美操艺术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1 (1) .

谈艺术欣赏的综合研究 篇2

*  “不通一艺莫谈艺”。

鉴赏能力是一种经过培训而得到的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物的能力,是对一种复杂的视觉或听觉构图以及它们的深奥的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

艺术欣赏:主要是从绘画、雕塑、书法、舞蹈、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基本表现手段和名作赏析等方面进行综合欣赏。

*  艺术是人类审美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

(一)、情感意蕴的领悟

(二)、艺术形式的体味

1.对艺术形象的把握 2.在现手段的感受上

*  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创新教育,坚持艺术创新,愿教育充满希望,愿艺术充满生机,愿国家充满希望,未来充满希望!

*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摄影艺术欣赏差异性研究 篇3

摄影艺术欣赏存在个性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该文主要从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心境等方面分析了摄影艺术欣赏的差异性。

关键词:摄影;艺术;欣赏;差异性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们在欣赏艺术照片的时候,面对同一副作品,各人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相同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人感到美的东西,有人则感到不美;有人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也有人只能产生一般的美感,甚至会产生反感。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摄影艺术欣赏中的个人差异性。应该说,摄影作品的艺术美是客观存在的,欣赏中的个性差异现象是由于由于欣赏者的主观审美条件造成的。人们的审美条件包括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心境等。它们是怎样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呢?

第一,审美能力的不同对摄影艺术欣赏个性差异的影响。审美能力是指欣赏者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具有的与之相关的心理能力,它的的重要方面是指以视听两种器官为主的,与特定的审美对象相适应的视觉与听觉的感受能力。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具有重要作用。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先天失明的人,就无法欣赏视觉造型艺术----摄影或绘画,先天失聪的人就无法欣赏听觉时间艺术----音乐。色盲的人,虽然能欣赏单一色相的摄影作品,却无法准确地欣赏彩色摄影作品。如果说欣赏音乐美需要有“感受音乐的耳朵”那么,欣赏摄影艺术美,则需要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种审美感觉能力的形成,就整个人类来说,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就个人来说,则是在一定先天条件下,通过个人后天的生活积累和审美活动,特别是参加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的结果。

第二,欣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不同,在欣赏艺术照片时,所得到的美感也会不同。任何人的文化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出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由于各个个体接触文化艺术的种类、层次各不相同,形成的文化艺术修养也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艺术欣赏也就有层次高低之别。在摄影艺术欣赏中,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对摄影艺术有较深造诣的人,就比较接受意境深邃,艺术性强的作品,如抒情性的或朦胧美的作品,以及观念技巧上创新突破之作。而这方面修养层次较低的人,就比较接受一般性作品,如一般人喜欢的影像清晰,层次细腻、色彩鲜艳、构图平稳、情节明了的照片。

第三,欣赏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不同,也会影响到摄影艺术欣赏的个性差异。欣赏者往往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愫记忆和思想感情来感受、理解、和想象作品中的形象,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内容。比如亲身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人,在欣赏反映物资匮乏、生活艰辛的摄影作品时,就会感情激动,自然联想到当年食不果腹的情景,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深刻,感染也强烈。

第四,欣赏者的不同心境,也会影响到摄影艺术欣赏的个性差异。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等,都会对心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欣赏者的心境不同也会对摄影艺术欣赏的个性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当一个人心境愉快时,他倾向于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欣赏艺术照片时,会感到它更美,产生更为强烈的愉悦的感情。当一个人心境忧虑、悲伤的时候,会倾向于以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欣赏艺术照片时,就不容易感受到它的美,也难以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由于审美主体的情绪、情感、心境等心理条件的影响,也就必然形成审美感受上个性差异现象的存在。

第五,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摄影艺术欣赏的个性差异。有一张北京紫禁城附近解放军战士冒着冬日严寒,将砖头吊在手臂上苦练手枪射击的照片,作者的意图是解放军战士不畏严寒、土法上马苦练射击本领,然而,一本外国杂志刊登了这幅,竟是为了说明中国军费紧张没钱买训练器械。同样的一件事,由于不同的政治倾向,不同的文化品位就会造成人们理解程度上的不同。通俗的说,我们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的,所有的东西都会带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有明显思想倾向的摄影作品,不同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的欣赏者,更会产生很不同的审美评价。由于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因素,使摄影艺术欣赏中的个人差异性更趋复杂。

第六,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摄影艺术欣赏的个性差异。审美趣味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的倾向性。由于艺术美具有有具体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形态,而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而在审美活动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偏爱。有人偏好抒情朦胧的作品,也有人偏好清晰明快风格的作品。在色温上的喜好也是因人而定的,这跟我们日常看到景物景色有关,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温是在11000K,所以比较喜欢高色温摄影作品,相反的,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平均色温约6000K)的人就比较喜欢低色温的摄影作品。因此,摄影艺术欣赏中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和个性差异,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

在摄影艺术欣赏中,欣赏者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必须是以作品的艺术形象为客观依据,欣赏时可以依靠想象的翅膀自由的翱翔,但决不是完全脱离作品任凭主观胡思乱想,否则,就谈不上是正常的艺术欣赏,欣赏者在欣赏艺术照片时,不可能接受它的一切,总是有所选择的,因为每一幅艺术照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所以,欣赏者的主观判断和感情态度只有当与客观的认识和反应一致时,才能作出准确的审美判断,才能真正获得摄影艺术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叶导.摄影欣赏[J].中国商贸,2012(16)社,[2]http://bbs.iqilu.com/thread-304797-1-1.html

[2]http://baike.so.com/doc/183870.html

语文教学的艺术审美欣赏 篇4

一.诗歌的审美欣赏

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芭。语文教学在诗歌的析解方面, 要净化学生的灵魂, 纯洁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前人创设的浪漫意境中, 追求自身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闪光。

1、诗歌教学的表意理解

高中学生, 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诗歌字、词、句、段的表意理解。只有理解了字、词、句、段的表意, 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意境之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 利用学生手头的工具书读懂诗的表层意义。

2、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审美欣赏, 才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最好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欣赏中, 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之间的联系都建在直接的经验之上。许多表象和情感的联系, 被沉淀下来。由于传统的, 历史的, 文化的, 社会的原因, 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信息。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 生命勃勃, 见“秋果”而知丰收, 见“松菊”而知高洁, 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 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结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等等。

3、诗歌美的欣赏

学生理解诗歌的表意, 领悟诗歌的意境, 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诗歌教学, 最终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 韵律美, 画面美, 情感美……等等。让学生在诗的美的意境中,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锻炼思维。诗歌是诗人多感的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诗饱含诗人的感情, 融会了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于内容之中。创设了和谐的意境, 学生在欣赏诗歌的美之时, 可以锻炼学生的情感知觉, 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

二.小说的审美欣赏

通过对小说中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了解、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洞悉、对鲜明生动的人物情感心理的感受, 从而丰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内心心理的调适。

苦难是人类进步的教师。一部《平凡世界》把人类前行于抗争与困苦之间的人性拼搏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读者的挫折阅历与对困苦的重新认识。而当前中学教育中, 受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挫折教育、困苦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在这一方面, 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小说的审美欣赏应引导学生从心理、思维、情感体验上, 重新认识挫折与困苦, 达到理性的融情。

三.散文的审美欣赏

散文篇幅短小, 题材广泛, 散而不乱, 形式灵活, 长于抒情, 语言优美。它不仅有情韵律动的节奏美, 也有形象鲜明的画面美和直觉美, 更能表达和描写自然的绚丽与质朴、人性的善良与亲切、情感的纯洁与美丽。

散文所写之物不只是以人物为主, 也可广括景、物、事。在散文家的笔下, 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抒情写实中。在散文家的眼中, 万般形象皆有情, 纯客观的描写很少。所以散文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作家个性情感, 融入了作家的理想形象美, 是作家心灵感受。而这种形象也是引导学生审美欣赏的最好材料。散文的描写广泛性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 散文的社会生活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间接的生活阅历。散文的情感性更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净化学生心灵。而散文也正是以它的情感性, 让人深深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 使人的情感世界得以陶冶、丰富、净化和升华。散文是美文, 它最能体现人之常情, 也最能体现人类真善美的最普遍的情感。

电影艺术中音乐欣赏的艺术感受 篇5

[摘 要]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音乐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成为电影艺术语言不可或缺的载体。所以对于电影艺术的音乐欣赏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电影音乐的实例,详细地分析了电影艺术中电影音乐欣赏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 电影艺术;音乐欣赏;艺术感受

当今社会随着电影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现代电影中,每一部影视剧是必须要有音乐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电影的内涵和意蕴。所以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是有音乐的。就算是再成功的电影如果说没有了音乐,其艺术感染力也将会大大下降的。只有将影片中的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相互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电影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的欣赏。可以这样说,在电影中恰当地运用电影音乐,就好比是在小说的必要的地方要进行讨论和抒发感情一样,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不过,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中,我们要清晰地了解到电影音乐和纯音乐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欣赏电影音乐的时候不能和欣赏纯音乐运用相同的角度。

一、电影及电影音乐的艺术概论

其实人们欣赏电影不仅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也是人们的一种生理活动。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电影成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视觉艺术,给人们很强的视觉上的艺术冲击。在很早以前的电影其实是没有声音的,那时候被人们称为默片。电影就是电影,那是一种单纯的电影。电影音乐成为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的成员,使得电影变得丰富多彩,也在电影的表达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到现在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电影音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成分。

随着电影音乐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对电影音乐进行欣赏时也是要有非常恰当的方法的。正确地运用适合的电影音乐欣赏方法来进行电影音乐欣赏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达到真正的欣赏效果。通常我们进行电影音乐的欣赏方法是非常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有通感,这是一种很值得人们借鉴的,而且在电影音乐欣赏者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电影音乐的欣赏方法。可以这样说,在进行电影音乐欣赏时,通感的欣赏方法主要就是指要结合音乐作品主题,这是进行电影音乐欣赏的必要前提,电影音乐的听觉的运用和电影所表达的作品主题和意境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欣赏方法。这样可以非常生动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所听到的音乐的声音里,不仅仅只是声音,是一种非常有感情的,有色彩的,这样一种内心的感觉。实际上,根本原因主要就是在电影音乐中将旋律和声音非常巧妙地运用,唤起了人们以前的那种美好的体验和回忆。可以这样说,电影音乐主要就是作品唤起了欣赏者那种尘封了很久的内心的记忆和生命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震撼,可以让欣赏者非常感动。所以,我们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也就是对电影作品本身的一种很好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和知觉来得到很好的体验,将自己的体验与人分享,不再只是体验自己感受,这样的音乐欣赏是有着共性的。在电影音乐欣赏中通感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这样说,每一位欣赏者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时将所听到的音乐联想起自己,和自己的体验和回忆相联系,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里才会有感情、有色彩、有温度、有形象,像一种画面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种感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影音乐欣赏当中的通感。很多时候在电影音乐欣赏中,我们都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通感这种欣赏方法,在电影音乐里唤起了欣赏者的切身体会和回忆,在电影音乐的氛围中,将自己的体验和回忆与电影相结合,让欣赏者充满想象,这种想象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意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但是真正的欣赏者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只是非常享受着这种意境,可能到最后才会恍然大悟。

二、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

(一)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

在电影音乐欣赏中,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是非常常见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手段,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其实主要就是用音乐来进行渲染和烘托画面整体氛围,来加强对表现事物的节奏特征。例如说我们非常常见的汽车或者是火车的奔驰等。还可以运用电影来表现人们之间的关系,风啸雷声、海浪汹涌这样非常扩大的场面,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对自然景象加以描绘。就如草原、海洋或者是科幻片中的太空景色这样的场景等。

(二)电影音乐可以很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作用

通常我们见到的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采用片头曲片尾曲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是在电影到了高潮的时候,非常关键的部分时来用电影音乐进行表达主题,在规定的情景下,用音乐来点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我国早期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样对电影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有着强烈的抒发情感的作用

可以这样讲,音乐自身就是一种非常细腻和直接地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在电影里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突出主题的功能。我们见过的很多的电影中,在电影进行到很重要的时候,就会用音乐进行一下在感情上的加强作用。这样渲染效果就可以极大推动主题的发展。众所周知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里边的经典之作《过去的好时光》就是在和关键的时刻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怀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让人们的内心激动不已。

三、在电影艺术中电影音乐的艺术欣赏感受

(一)电影音乐欣赏中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感受

通常人们对于音乐都会有一种这样的感受,习惯于将音乐当作是一种文学,一种有声音的文学。电影音乐还可以有着很多美好的功能,不仅可以用电影音乐来描绘美丽的景致,还可以赋予事物一种美好的、丰满的形象感受,电影音乐用它独有的美妙的声音旋律来打造深刻的形象,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说,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对于电影内涵还是电影的意境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方式,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及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很常见的就是用音乐来烘托气氛,表达出主人的内心情感,还可以用声音来加强观众的视觉效果,来更加深入地塑造和突出电影中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浅谈歌唱艺术的欣赏 篇6

关键词:歌唱艺术;音乐感觉;艺术形象;歌唱声音;形体表达

歌唱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提高对歌唱艺术的欣赏能力对提高人们音乐文化修养有着很大帮助。从作品的内在到音乐情感再到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连同演唱者的声音、形体、感情,加上伴奏音乐等,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和探索。

一、对歌唱艺术欣赏的认识

在整个音乐领域中,声乐艺术的多样性是不容小觑的。声乐作品的展示体现了歌唱的艺术与美感,不同的人对美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我个人认为美的声音是可以使人拥有满足感的。不管在舞台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歌唱艺术都传递着让人感到幸福满足的美,是一种纯净的无功利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充分地说明欣赏歌唱艺术是在将内心和耳朵结合的条件下进行的。从感知作品到精神愉悦,在广阔的音响世界中,体会着生命的存在,体会着歌唱的美。歌唱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带给世人最容易接受、最通俗易懂的美,并在美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人们熟悉的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音乐剧和歌剧都是其艺术表现形式。在舞台上,表演者通过歌唱把书面语言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都受到强烈的震撼。观众看到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渴望爱情的眼神,听到争取爱情的呐喊,体会家人反对两人结合时的无奈,触到两个家族的战争和父母看着孩子殉情后的后悔和痛苦,在这场悲剧中审视自己的心灵。表演者动听的声音与优美的形体,使观众感动不已。

欣赏歌唱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对作品的感知,对情感的掌握,对其中艺术形象的理解,对声音的欣赏,再有音乐伴奏的加入,使人们全面地认识作品。

二、歌唱艺术中对作品的欣赏

一部声乐作品有了丰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加上词曲作家高度的艺术概括,从而表达爱憎情感,才有了生命的色彩。所以挖掘作品的潜在内涵,了解其创作背景,用心体会词曲作家用音乐征服世界的信念,就是对艺术作品的深度认识。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声乐作品也不例外。中国民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劳动,如果拿来就唱,不理解作品产生的特定环境,就很难体会其中的美感。

《春思曲》是黄自先生的优秀作品之一,他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水深火热的社会状况让他对劳苦大众的疾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并且有着向往新生活的坚强意志。《春思曲》表现了一位中国少妇对多年未见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一个古典的柔弱的中国女子倚楼而站,看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诉说自己的思念,也在侧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无助,雨滴似的音型衬托出少妇哀怨的心境。

三、歌唱艺术中对音乐感觉的欣赏

一个人对旋律和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后天的训练,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抽象的感知对音乐欣赏有着很大的帮助。声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基调,在作品中,创作者容易把在特定环境下对世界的态度尽情表现在作品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味,在充分了解作者、作品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作品的美。演唱作品时,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摒弃一切虚假的感情。要做到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与听者产生共鸣,矫揉造作是不可取的,真实的感情才能投射在人的内心。要细细品味作品中的每个标点,在一句歌词中就可能会完成情感的转换。

《孟姜女》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民歌。其中唯美的歌词使人落泪,孟姜女的形象也是生动的。“正月个里来是新春,家家那个户户喜盈盈,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这句词并不是始终在哀怨,而是从别的夫妻过新春的喜悦,转到自己的伤感无奈,并不需要大的波动,可孟姜女心理活动的变化却跃然纸上。如果没有对人物和感情的深度揣摩,是体会不到的。此时的情感既非大喜也非大悲,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是很难适度把握的,这需要良好的文学修养作铺垫。所以,全面掌握作品的感情不是简单地想一下就可以的,要把自己放在作品中,做到与作者内心产生共鸣。

四、歌唱艺术中对艺术形象和形体姿态的欣赏

艺术形象的整体塑造是歌唱艺术审美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舞台艺术形象能深刻地反映个人乃至社会的状况,反映时代赋予它特殊的记号。要成功地欣赏艺术形象,我们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

《钟楼怪人》中的加西莫多是一个相貌相当丑陋的撞钟人,可是他的内心也是向往爱情的,他深深喜欢着艾斯梅拉达,在丑陋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此艺术形象的出现能对人的审美意识产生巨大影响。在描绘这个撞钟人的形象时,既表现其外表丑,又凸显其内心的感情,如此强烈的对比才使得作品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称艺术形象的经典。

舞台形象直接影响到歌唱的状态,符合人物形象的形体表现对成功塑造艺术形象有着很大的帮助。过于松弛和过于紧张的体态都是不可取的,演员在举手投足之间应尽善尽美,不做作,不僵持,不夸张,不肤浅,完美体现形体的自然美感。

不论从哪个方面欣赏艺术形象之美,都要把自己的灵魂与艺术形象在内心结合。从语言到动作,从外表到内在,要充分体会表演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五、歌唱艺术中对声音的欣赏

把声音放在后面来谈,并不代表声音不重要。相反,声音是表现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声音所传递的美,无论是现代声乐作品还是古典声乐作品,都没有一个标准来评价它的好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好的声音可以触动心灵,使人产生幸福感。正确的歌唱技术是获得美感的前提,古今中外歌唱家的高超技术和美妙的歌声让人不得不惊奇人类声音的美好。在学习过程中,方法也是因人而异,我们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歌唱的技术。

《孟姜女》这部声乐作品难度较高,对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都有较高的要求,圆润动人的声音是诠释作品的首要条件。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要掌握好音色,“夏夜里银河飞流星,那是牛郎会织女点燃的红灯笼,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这个乐段是女主人在内心的咏叹,演唱者的音色应随情绪而改变,将心中痛苦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在音色上,最后一句的“逢”字带有哭腔,体现孟姜女的思夫之情。

每一首作品都是如此,演绎和欣赏是相辅相成的,对歌曲音色的审美感觉对了,在自己演唱时就能加以运用,以情代声,声情并茂地演唱才是听众所能接受的,才是完整的歌唱,直白枯燥的声音不是美的声音。

六、歌唱艺术中对伴奏的审美

伴奏是声乐作品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歌唱者控制感情,也给听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它充当交流的桥梁,使旋律与歌词有机结合。伴奏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直接影响听众的情绪。

从《孟姜女》的伴奏可以看出,它与歌唱部分一样有着符合艺术内容的表现。在此曲的前奏部分,有一个强的记号,所以伴奏者一开始就将感情赋予其中,放在了一定的高度,可是没有非常强,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有那么激昂的感情,到了高潮处理时难免会显得生硬,没有对比感,伴奏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使此曲有着强烈的空间感。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并且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歌唱艺术也不例外。由语言、声腔、旋律、感情、伴奏多个因素构成的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关注。我们只要潜心学习,就能发现歌唱艺术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艺术欣赏课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欣赏 篇7

抽象艺术是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 非洲和大洋洲艺术, 东方的文字、书法中汲取养料的。不少抽象主义作品表现出逃避现实、社会虚无主义的倾向,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评价不一, 但到底要如何理解抽象艺术, 特别是让我们的中学生能从理解到欣赏到有利的形象思维的开发, 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课题。

在西方艺术诸著中, 抽象主义、抽象艺术、抽象派都是同义语。它是属于现代派艺术, 它的宗旨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传统, 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对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 包含两种类型: (1) 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 形成简单的, 极其概括的形象。如:英国当代最著名的雕刻家, 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青铜雕塑, 它被安放在英国英格兰地区一个贫瘠的山坡上, 两个人物一高一矮并排坐在那里, 面孔都是古怪的扁平状, 并各有一个孔眼, 可以透过后面的天空。虽然它是半抽象的雕刻, 但我们都能分辨男、女形象及体会到它带给我们的神秘的原始的气氛, 而且造型非常美。 (2) 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如:荷兰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 整个画面绝对没有自然的物象, 只画了一些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所组成的大小不同的矩形, 并配以红、黄、兰三原色和黑、白、灰。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闪烁的灯光和华丽的节奏。

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除了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外, 还受到工业、科学技术推动的原因。抽象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 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 激发人们的想象, 启迪人们的思维。

在弄懂了什么是抽象艺术后, 要让学生能具体地欣赏作品,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抽象是人对事物本质、类型及内在真实的认识与表现, 是人们在纷繁和变化的自然中寻找秩序稳定的结果。

儿童和原始艺术家具有一种未经分化的幻觉, 他们的自我充斥着宇宙。因此我们常常为几岁小孩子的想象力而惊奇。比如你随手画一小圈, 问是什么, 小孩子们会有很多答案:鱼泡、水果糖、老鼠洞、眼睛……而初中学生大多只会说是句号。为什么年龄越大, 知识越多, 而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越差了?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那么在后天的抽象训练中则可以有很多方法。如;对形体的抽象联想。先画一条直线, 让学生描绘。最初大多数学生只会说是一条直线。那再想想, 我提醒。就有同学说, 海岸线, 好!鼓励学生。地平线、河流、电线、管道等等……引出了很多抽象的事物联想。那更进一步用色彩表示情绪呢?如忧虑, 学生想了想, 用了低调的紫色、蓝色;表示喜悦, 用了明亮的红、黄色。其实学生是有抽象表达能力的, 关键看老师的引导。

除了培养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 还应在完成教纲的同时, 培养学生对抽象艺术的兴趣。可以把它浅显化, 让学生有种亲近感, 而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如讲到我国的艺术, 可以从我们密切相关的文字、标识讲起。至远古, 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 《人面鱼纹盆》中的图案, 人面和鱼纹都是抽象的, 青铜艺术的纹式, 再到我国的国画, 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意境等, 都不是追求具象的形式, 但早被我们的祖先所运用了。另一方面, 在说到外国艺术中, 埃及的金字塔外形;希腊的几何风格时期陶器上的各种抽象图案, 更不用说近现代西方的众多的艺术流派等等。使学生理解了抽象艺术并不那么孤高难懂, 它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总而言之, 对抽象艺术的好恶, 它属于个人艺术价值选择的问题。不能让每个学生都选择和喜欢, 但作为一种教学内容, 它的确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抽象美术本身包含着一定的选型法则和基本原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造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加上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注重个性的独立、自我的拓展, 美术展览、电影、电视广告无不充斥着抽象的元素。其实, 抽象艺术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密不可分了。

摘要:对抽象艺术的好恶, 它属于个人艺术价值选择的问题。不能让每个学生都选择和喜欢, 但作为一种教学内容, 它的确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简析艺术欣赏的相对独立性 篇8

一、艺术欣赏相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具有独立性

一般来说, 当艺术家给出自己的作品时, 他就隐退在作品之后了, 对作品的理解由欣赏者来完成。当观众面对艺术作品时, 虽然也有还原作者本意的意图, 但无论如何他的理解和感受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 这就意味着欣赏的过程并不是还原的过程, 而是一个全新的释读过程。就拿我国出土的那些古代墓室帛画来说, 它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已没有准确答案, 至今对于它的解释都只是后人的重新理解和猜测罢了。这些解释的多样性本身也就说明了艺术欣赏是相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立过程。

二、对于不同的欣赏者来说艺术欣赏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人说, “有一千个观众,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表明艺术欣赏过程因欣赏者的不同而不同, 其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

1. 不同历史时期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

所有的欣赏者都立足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中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人与艺术品的关系也会有变化, 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会出现差别。

2. 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

在同一历史时期, 由于世界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的差别, 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会有不同。德国心理学家曼·科·希勒布雷希特在他的书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心理学家赫德森在1967年让他的非洲实验人员和欧洲实验人员看同样一幅画, 画面前景表现了一个猎人用标枪在狩猎一只羚羊, 背景是一座小丘, 小丘上有一只大象在树下站立。结果是所有欧洲成年人都能把羚羊和猎人看做画的前景, 而非洲实验人员因为并不懂得透视, 所以他们的回答就不那么肯定。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不同地域的欣赏者由于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不同, 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3. 同时期同地域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会有不同

即是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 不同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会有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欣赏者不同的年龄、性格、爱好、经验、修养和对艺术作品的不同需求等因素造成的。

摘要:艺术欣赏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艺术欣赏相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具有独立性;对于不同的欣赏者来说艺术欣赏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艺术欣赏过程,欣赏者,相对独立性

参考文献

[1]曼·科·希勒布雷希特.现代派艺术心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2]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论艺术欣赏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篇9

关键词:认知,认知风格,感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审美,价值与评价,心理感受

学生对艺术以及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与欣赏,与学生个体心理有关。“认知”是心理学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基本含义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的集中体现。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到1)认知过程,2)认知风格,3)认知形式,4)认知策略。

其中的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但个体可能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例如,有获得信息时,有人喜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探索,不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有人倾向于迅速回答,有人则只在有把握时才回答问题;在阅读材料时,有重视细节,有人则重视整体。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学习方式,兴趣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对艺术欣赏产生影响。应当明确的是,认知风格并无好坏之分,任何认知风格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理解和认识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角度开始,他们觉得画得像就是好。而觉得画得不像的作品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或不像做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儿童热爱美的事物,而且对美的东西感受很早,随年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那儿童对于美术欣赏的心理和习惯又是怎样的呢?小学艺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彩色常常会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面前,儿童将会对彩色图片反应强烈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人细节的观察而忽视了整体或是注意了整体而忽视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也有这种现象,四年级学生欣赏工艺品刺绣,结果他们将刺绣作品全当绘画作品看。儿童在欣赏过程中,画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无意识的属性较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后便不再有什么波动,未能仔细琢磨个中滋味。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欣赏课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作品时,有关史料可以参考和作品内容丰富于教学,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需求;而现代表现性的作品的欣赏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常规性的审美意识,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对“有意味的形式”感知和体现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理解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漫长的学习的过程。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青少年有很强的感觉能力。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感觉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表现出特殊的绘画感知才能,另外,其他感觉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关节、肌肉的感觉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为青少年从事写字、绘画、体育等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调节自己感觉活动的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在课堂学习和各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个体要达到预定的活动目的,就不能只感知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摆脱无关事物的干扰,使自己的知觉服从干预定的学习目的。

再次,空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展。

青少年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的空间知觉虽然有了一定发展,已形成了“上下、左右、前后”初步的空间概念,但这些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初中以后,个体逐渐能够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形状、大小以及其相互间的位置。

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一样的心理感受。试想,达芬奇的透视交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于荫芽状态,但预示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的画由于透视交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纵向倾斜,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前后相互重叠,及上方飞动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性经验。而在再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大于再现性内容可能更主观。

比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圆滑的果子有种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安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及为需要的。觉得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高度。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的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提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方法 篇10

1、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1 源于生活, 超脱生活

人们通过跳舞这一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 反映了当今社会生活的直接。生活作为艺术构成材料, 它对人体的形式美, 及各种表情, 都有严格要求和鲜明区别的曲风。因此, 社会生活之于舞蹈, 始终是存在的首要目标和源泉。社会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舞台, 其内容丰富多彩, 不仅为我们提供舞蹈的材料, 而且还提供舞蹈的形式。从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来进行概括浓缩, 使之冶炼成为人人追求的舞蹈艺术。舞蹈, 它不是简单地对生活的模仿, 也不需要你的模仿特别逼真, 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使美化人类生活的动作突出表现出来, 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增强情感的表达。例如现代舞蹈“洗衣舞”是非常高雅的, 通过细心观察园林绿化以及洗衣处理等一些生活中的小行动, 设计出藏族女孩在河里洗衣服的欢快活泼的舞蹈及藏族踢踏舞, 再加上美丽动人的民歌, 充分表现了藏族解放解和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同时也反映了新生活的新诗意。

1.2 细腻的叙事, 抒情表达

古人云“手和舞蹈, 舞之足也。”此话说明光有动作是不够的, 用文字表达身体语言的不足, 这就是歌曲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最好的来表达舞蹈的感情的方式感情是音乐和身体语言的融合。因为舞蹈没有台词, 更没有直接的用语言来叙事, 平常只有音乐和场景的对比度和融洽合作, 从艺术的表达来看, 舞蹈也常常被用来象征无与伦比的艺术, 其通过优美的身体动作表达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用以抒发某种情感, 让观众们从人的舞蹈动作, 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和思考这个故事的情节, 这就是欣赏的含义, 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例如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王子与天鹅的初次见面, 在湛蓝的夜空下, 一大段的经典双人舞美丽绝伦, 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 融以细腻的表现, 使得奥杰塔从恐惧、提防担心到完全信任, 然后坠入爱河这一复杂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它的吸引力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强烈震撼。

1.3 虚拟符号为主, 辅以视觉记事

虚拟符号的主要在于舞蹈技巧, 这也是舞蹈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舞蹈与平常身体的动作、手势不同, 它不是日常的言谈举止, 而是与“音乐与舞蹈作为字符的交互线”, 其中描绘的性格线, 是通过一个虚拟的情感在清新的逻辑指挥下的运动, 是一种舞蹈的象征, 也直接辅助视觉纪事爱舞蹈的发展。王侠为观众表演“金山鼓”, 当她站在了望塔上, 看着敌人的滚筒箭头, 我看到舞者的手在滚筒上捂着伤口身体慢慢向后弯曲, 然后用手撑住鼓边缘再度掉头向下。通过这组包含了视觉艺术的技能纪事后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舞者受伤后的情绪状态, 再结合舞蹈所表演的人物梁红玉的极度痛苦经历, 就像是电影的慢动作在我们眼前展现。这即是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活精彩瞬间, 对其进行强调和加强, 用以更加详细深刻地塑造人物性格。

2、个性舞蹈艺术的鉴赏分析

2.1 舞蹈艺术的欣赏者感知分析

舞蹈作为一门极其独特的艺术, 它除了让人们在享受的时候得到一个完美的视觉感官体验, 同时也让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看到和感悟到舞蹈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假如观众不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那就很难真正感悟到舞蹈的艺术魅力。欣赏舞蹈“黄土黄”, 舞剧的时候, 我们不仅能体会它的表面, 更可以通过他们的服装艺术、肢体语言、音乐的旋律甚至照明效果的改变来感受, 更加突出“热爱祖国”这个深入思考的活动的主题, 实现了“不管事情如何变化, 不变的是对土地的热爱的黄色”的深刻感想。特别是当演员表演时, 表示通过身体扒黄土, 亲吻黄土我们似乎能够透过黄土理解它背后的那些“没有和平的黄河水, 一望无际的黄土娃娃”, 这样具有精神实质的身体语言无疑是成功的。

2.2 AHP舞蹈的欣赏

我们对舞蹈艺术的欣赏是在一定的水平线的, 那么不同的人欣赏水平也在不同的层次上, 同一个人的欣赏水平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观看不同层次的舞蹈中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大致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等次:第一层次是视觉欣赏。在此过程中, 在这个级别欣赏水平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演员的身体动作和感官体验的仔细观察和体验。第二层呢就是要了解剧情, 熟知剧本精髓的同时再细心体验情感的舞台。那么观众在这个层面上, 可以观察到舞者优美的肢体动作, 被舞蹈剧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所笼罩。当然, 也可以更清楚感受到舞蹈要深刻表现的和固有的浓厚情感。

2.3 欣赏水平的提高, 在追求舞蹈和舞蹈的欣赏中升华

老实说有升值潜力的舞蹈水平是很不容易的。第一个层次是舞者享受跳舞的快乐, 舞蹈跳得好, 或有高技能, 不管演员的身体如何, 他们甚至不漂亮, 但是却可以如此美丽;第二个层次是舞者可以享受舞台。在追求和享受舞蹈的同时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并且最终在舞蹈欣赏中升华。

总而言之, 通过全身动作的协调配合, 丰富鲜明的舞蹈节奏, 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人们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的动态形式, 对人体运动美学我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只有掌握舞蹈艺术和舞蹈美学特征的艺术性鉴赏技巧, 达到一定欣赏水平, 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身体语言人们可以表明人类的时空下艺术的美以及动态塑料艺术的繁复的美。舞蹈这门艺术有其自身十分独特的审美功能, 我们对舞蹈家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以掌握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和大幅提升我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为前提, 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技能和艺术修养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艺术欣赏

参考文献

[1]谢乐燕.浅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思维创作[J].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07期.

[2]王志红.浅析舞蹈的艺术特征与舞蹈欣赏的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03期.

上一篇:激情在教改中飞扬下一篇:大面积肺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