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

2024-06-20

有效利用(精选十篇)

有效利用 篇1

当谈及按规定服药,大多数人得分并不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平均一半的处方药未按处方规定的方法服用,其中包括心脏病发作后预防再次发作必须服用的心脏病药物。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男性并未遵从“医嘱”,许多患者并未配齐处方药进行服用。

专家称该问题为不依从医嘱,原因是多种多样。医学专家经调查称:“这并不是患者行为不良这么简单。”

医学专家称:药物的花费、服药的不便利以及年老健忘是常见障碍。但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如组合药物甚至效果更好。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到医生或药剂师处询问建议。这正如将病痛告知医生,让医生知道你的服药问题同样重要,特别是当药物可帮助你活得更久更好的时候。

提高服药率的方法

* 了解服药的益处

* 了解如何正确服药

* 寻找减少药物花费的方法

* 简化治疗方案

* 询问是否有两种药物组合剂

* 使用简单的提醒工具和技术

了解情况

你是否知道正在服用什么药,如何正确服用,可获得哪些益处?虽然清楚知道这些并不一定能保证你服用药物,但有所帮助。

预期益处。许多人服用药物是为了降低心脏疾病和卒中风险,包括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和降血压药物。由于益处是多年持续使用的结果,短时间内你可能并没有发现有何不同,因此这些药物的用药依从性非常低。尽管专家持续为这些预防药物的益处争辩,仍无济于事。选择或放弃的权利在你手里,但在放弃之前至少需了解每种决定的影响。

正确使用。不正确服药或保存药物可降低益处。确保知道是餐前、随餐还是餐后服用药物,或是早晚服用药物。确保知道忘记一次服药应如何处理,是立即服用,还是等到下次服用时间再用?

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想象之中,常常使患者对治疗望而怯步。了解罕见且危险以及常见但威胁较低的副作用并加以区分,这点非常重要。明确遇见哪些危险信号应立即停止服药并致电医生,以及哪些问题会随着时间及降低剂量消失。当药剂师询问你是否有知道关于新药的问题,尽管开口问。

减少花费

已知药物价格是会依从药物治疗的障碍。研究显示低花费甚至免费普药也难逃依从性问题,但价格总是有所帮助。许多健康计划要求医生开费用最低的药物,但和医生或药剂师重新确认费用对你来说是否是个问题。

增加便利性

需要每天服用多个药物,一天不同时间段服药,是服药依从性的真正障碍。有时候纯属忘记服药,但这样的用药方案似乎把你的生活弄得一团糟。询问医生或药剂师是否有简化的方法。如果你一天多次服药,是否可以一天服用一次?如果你服用两种药物治疗一种疾病,询问是否有二者组合药物?

使用提醒工具

一些简单的工具可提醒你服药,例如大家悉知的多隔药盒。较新的小工具也有所帮助,如电子药丸帽,可记住你何时打开瓶子取药。一些手机工具有内置提醒闹钟或者可发短信提醒你是时候服药了。追踪服药的智能应用程序也有用处。

不要忽略技术低的解决方案。将药物放在一个你每天能看见的地方,可以放在牙刷、咖啡机或车钥匙旁边。选一个你每天必需接触的地方。

参与治疗

研究显示有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积极参与可能促进持续用药。对于糖尿病患者,这意味着记录血糖水平。对于高血压患者,意味着在家监测血压。追踪数值可呈现错过服药的影响。

组合药物的利弊

固定剂量制剂将两种不同药物放在同一药丸。现在有许多这样的剂型,包括结合两种费用低的普药。高血压患者服用两种不同的药物是常见的事,该方法对这些患者的效果更好。组合药物使用药方案简化,更容易依从。

以下是组合药物的基本要素:

* 并非所有药物可 装入同一 药丸。一些药物作用消失得相对较快,因此必须每日服用两次,不能与一天服用一次的药物组合。

* 以前 ,组合药物似乎价 格更高,但随着用药量增加以及组合费用低的普药,组合药物价格多已下降。然而,如果组合药物包括高价品牌药,你或许需为获得更便利而买单。

* 起初 ,你可能需要分 开服用组合药物里的单种药物,逐渐加大剂量,直至找到最合适剂量,然后开始服用组合药物,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如何有效的利用大脑 篇2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熬夜不但不累,工作效率反而更高。这其实是大脑的功能之一。诸如此类关于大脑有趣的事实还有很多,美国商业杂志《Fast Company》(《快公司》)近期对此做了个小结。

◆大脑疲劳时适合做创意性工作

大脑疲劳时会处于某种“混沌”状态,关注焦点会扩散到平时不在意或忽略的地方,从而在处理问题时能提供更多的选项,做出更多的解释,更容易激发灵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做创意性工作。

◆压力会令大脑体积缩水

不少研究发现,长期有压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对小鼠施加慢性压力的实验显示,小鼠大脑与记忆相关的海马区域就明显缩小了。研究人员据此推测,在人身上也可能出现类似现象。

◆大脑无法同时处理多重任务

研究显示,人脑无法像电脑那样能同时处理多重任务。有实验特意测试人脑同时处理两件任务,结果显示:失败率超过50%。原因是同时处理两件任务时,脑内脊髓中的灰白质会被一分为二地使用,导致大脑工作效率大降。法国国立保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让受试者同时操作多项电脑任务,他们总是会忘记其中一项任务,任务完成的失败率也是操作单项任务的三倍之多。

◆午睡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有实验测试睡眠与记忆力的关系:让受试者看一组扑克牌,之后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人可以午睡40分钟,另一组不能休息,随后让两组人一起回忆扑克牌的花色,结果午睡过的那组人回答正确率达到80%,另一组仅65%答对。研究发现,午睡时左脑处于休息状态,右脑则活跃工作,可以把记忆从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从而提高了记忆力。

◆大脑会优先处理视觉感知

有研究显示,人耳听到的信息三天后再回忆,其正确率只有10%。如果配上照片的话,正确率可以上升到了65%。所以带有多幅插图的小说会比纯文字小说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这是由于大脑会优先处理视觉感知。照片或插图的视觉信息会延伸影响到大脑的其它领域,尤其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从而提高了记忆力。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回路不同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座城市,那么我们观察并思考问题时的流程就像城市里的街道,会有交错纵横的联系,也一定会有排序的先后。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回路便不同。内向者的大脑回路是经由与记忆、计划、解决问题有关的领域;外向者的大脑回路是经由处理味觉、触觉、视觉、听觉的领域。所以外向者能轻松处理突发状况和意外事件。

◆大脑不喜欢完美事物

民间有句俗话:“再漂亮的女人看久了也会厌。”我们的大脑似乎并不喜欢完美的事物。一项测试“好感度”的实验中,受试者听到两种同一场合下的录音,一段是正常录音,另一段加入了调羹敲击咖啡杯造成的杂音,后者明显更能获取受试者的“好感”。

◆冥想能让大脑得到休息

大脑进入冥想状态20分钟后,会大大降低我们的不安和思维混乱程度。有研究发现,冥想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回忆速度,并有助脑内灰白质的增加。

◆锻炼能“重启”大脑

锻炼后大脑分泌的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它有帮助调整大脑神经元的作用,同时会令大脑释放出“快乐激素”内啡肽,帮助减轻压力,所以人锻炼后会感觉身心畅快。

◆干新鲜事,大脑会感觉时间过得缓慢

美国“生活黑客”网站称,人脑不是按接收到信息的先后顺序来处理问题的,而是会迅速及早处理用惯了的信息。所以,当处理大脑平时不熟悉的信息时,我们才会感觉时间过得缓慢。

合理挖掘 有效利用 篇3

1 多媒体能够优化课堂内容,唤起学生兴趣

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然而好奇心是需要教师经过有效引导,通过新颖、独特的内容来唤起的。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转换为活泼生动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增强了记忆力和理解程度。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说和粉笔、黑板的简单工具,很难让学生将热情投入于此。有了多媒体的帮助,语文课一下子变得既丰富又有趣。多媒体利用其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优势,可以用绚烂的色彩和动人的画面呈献给学生,并且可以在大小之间、快慢之间进行选择,让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明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清晰的逻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尽管学生对于春天很熟悉,可是由于没有认真体验,在很多细节方面领悟的还有所欠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直观教学,制作出有关于春天的课件,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春的魅力。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幅幅贴合题意、春意盎然的图片,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的美好,也可以让他们仿佛沐浴在春风中,得到情感和心情上的陶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感受,在播放画面的同时,笔者还引用舒缓的背景音乐,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愉悦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春的气息。

2 多媒体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注意

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也会让整个课程充满一种欢乐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当中,热情高涨,会有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去学习,而且学起来非常轻松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氛围,利用一切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任凭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无动于衷,甚至有的昏昏欲睡,将教师的讲课变成了催眠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得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而且还利用自身的优势,调动起学生的感官,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学生往往对于古文比较头疼,觉得文字生涩难懂,不仅读起来费劲,而且要理解其中的含义也颇费经历。作为一篇古文,教师如果利用传统手段讲课的话,讲得口干舌燥不说,学生也会对文中的场景以及作者描绘的词句模糊不清、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来,将课堂气氛变得有声有色。图片、视频、音频配乐的使用,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景色的清幽,如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清楚地感知了石潭周围的景致,在文字中悟到一种无法言传的意境美。这个时候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亲自感受文章的韵律美,一节本来枯燥的说教课因为良好的情境而变成了生动有趣、学生兴致盎然的精彩课,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能够突出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思维,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习性的课件。如果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想法,教师就会知道,在大人眼中很容易很简单的问题,在中学生眼中看来,却比登天还难,有时候就是绕不过这个弯儿,总在那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却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这就要求作为设计者的教师能够具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技巧,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中难以说明白的事情,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做到少而精,既简约又凸显重点,化难点为容易接受的知识点,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展现出来。

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需要经过精心构思,每一处的字体、图片、音乐以及整体色调,都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在课堂上比较吃力的表达部分,教师用画面展示,用视频展示,带给学生全方位的直观印象。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将文中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有色的图片画面,能帮助学生由情入景,由景生情,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并留下深刻印象。讲授《爱莲说》的时候,教师将荷花的图案搬上荧幕做背景,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声中朗诵全文,既能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但是在设计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并不是要肢解课文,而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巧妙串联,达到疏通、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深入分析会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得更加透彻。

4 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由于多媒体教学存在诸多优势,使得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甚至将多媒体教学当做左右手,觉得缺少多媒体教学就怅然若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过多、过分地依赖,不仅无法优化课堂教学,也会让学生审美疲劳,无法真正融入学习中。还有的教师没有自己设计制作,没有精心备课,直接下载别人的教案课件,运用到课堂中来,不仅学生看了糊里糊涂,课堂教学也变得了无生趣。因此,教师要正视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借鉴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自身的优良品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授课时不仅是为学生传递知识,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

参考文献

[1]高书辉.初中语文同多媒体整合利弊分析[J].教坛聚焦,2010(32):83.

[2]徐素霞.初中语文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J].金色年华,2010(10):185.

[3]徐海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J].考试周刊,2010(30):63.

[4]王鸿鹭.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1(23):56-57.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第八中学)

课文插图的有效利用 篇4

一、利用插图, 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起后, 就会产生走进文本的渴望。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助插图精心设计导入, 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以实现自主阅读, 让课堂教学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

师: (先后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插图,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图一上有两棵树, 一棵是柳树, 另一棵是枣树。柳树长满了枝叶, 在微风的吹拂下, 翩翩起舞。而枣树的树枝光秃秃的, 还没发芽长叶。

生2:图二上柳叶变黄了, 而枣树却枝繁叶茂, 还长满了红红的果实。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两幅图有问题吗?

生1:图一柳树已挂满柳条, 为什么枣树却光秃秃的, 什么也没长啊?

生2:柳树和枣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借助两幅插图, 将学生带入故事里, 用心感悟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和质疑, 让学生和文本还未见面却已有亲近感。当学生开始阅读这个故事, 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因为自己的疑问就在故事里, 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 使他们更乐于朗读课文、积极思考。

二、利用插图, 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课文插图, 是理解文字内容、深入体会情感、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学中要自然地把看图与学文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或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或感知不熟悉的情景, 借助形象的画面解读文字。

如一位教师执教《王冕学画》第2自然段时的导入方法。

师:王冕看到:“湖里的荷花更鲜艳了, 花瓣上清水滴滴, 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屏幕出示文字) 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看看课文插图, 大家来体会一下。

生1:绿色的荷叶上有许多亮晶晶的小水珠。

师:同学们看看插图, 想象一下, 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样子。

生2:荷叶上的小水珠你推我, 我推你, 它们在荷叶上追逐打闹, 很顽皮。

师:谁再来说说, 你看图有什么感受?

生3:荷花是粉红色的, 荷叶是碧绿碧绿的, 湖水是蓝蓝的, 还有湖水上面有白色的亮光。我觉得下过雨的湖太美了。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而自身知识经验不足等特点, 借助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体会荷花的美丽。教师在学生发现整个插图色彩丰富后, 适时和文中的句子联系起来, 使学生通过画面既形象地感知了荷花的美丽, 又理解了文字, 读懂了句子表现的情景, 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利用插图, 启发学生思维

图文结合的阅读模式是深受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 在教学中挖掘插图潜在内涵, 活用插图,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灵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 首先出示课文插图和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 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师:母亲只是望着吗?看看图, 她还有什么动作?

生1:她还紧紧地握着孟郊的手。

(出示填空:她______说:“郊儿, 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

生2:她紧紧地拉着孟郊的手, 说:“郊儿, 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生3:她深情地望着孟郊说:“郊儿, 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生4:她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担心, 不安地说:“郊儿, 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一个填空的出现, 把文本和插图紧密地联系起来, 形象的插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填空的形式促成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再创造, 同时把个性朗读也结合在一起。学生的个性创造, 从一开始关注母亲的动作, 深入到想象母亲的内心世界, 体现了层次性, 学生的个性朗读, 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 情动而辞发。

四、利用插图, 训练习作能力

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肥沃土壤, 语文课本中的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往往会使学生浮想联翩, 教师可以利用文中插图, 创设表达的情景, 搭建写作的平台,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如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 以课文插图为教学生成点,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师 (出示PPT普罗米修斯受难图, 悲怆的圣乐响起) :同学们, 请展开你的想象, 普罗米修斯就这样站在高高的悬崖, 看着大地, 看着人类, 他会看到哪些景象?

生1:在高高的悬崖上, 普罗米修斯坚定地望着大地, 望着人间, 他看到人类在用他带来的火种烧煮食物, 驱寒取暖, 用小炉煮药给病人们吃。用火在黑暗中给人们照明, 用火来打造武器, 用火来烧水给自己喝, 还用火来驱赶猛兽。

生2:在高高的悬崖上, 普罗米修斯静静地望着大地, 静静地望着人间。他看到人们高高兴兴地生活, 节俭着用自己从天上带来的火种, 从不浪费。吃的是可口的食物, 喝的是热腾腾的水, 不再吃生的食物了。

生3:在高高的悬崖上, 普罗米修斯坚定地望着大地, 望着人间, 他看到人类围着火唱歌、跳舞, 孩子们在火堆旁嬉戏、玩耍, 一起度过这个不眠之夜。

有效利用 篇5

—浅谈规范办学条件下如何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今年6月12日,省委办公室、省政府办公室转发了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其中一严便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

这种新要求其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我们更应注意到,在这种明显的积极方面背后,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因为学生自主时间的大幅增加,对于过惯了依赖于家长老师的高压管束,缺少自律意识,缺少自主能力的学生,会放松自己的学习,生活上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自己的人生即发展目标淡化,压力降低,动力不足,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主要为晚自习和周末时间。下面就这个命题谈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

1、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在校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校时间主要包括包括上课时间和课后自习时间。由于我校实行了以调动学生主动性为目的的新课堂模式,所以在上课期间,学生不能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而要主动地想想自己在本堂课上要更多地学些什么,更多地做点什么。如果老师讲的东西学生已经明白了,那就可以在老师讲的同时进行反思探究,还可以边听边做课后练习。关于课后时间,学生通常有懈怠心理,这种心理需要学生用自我意识去克服。我们应鼓励他们应有做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的决心,希望超越别人,也就要靠先比别人多学一些时间。上自习课,首先给自己布置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内容,然后要投入到学习内容中去,投入到学习的问题中去,为问题而问题,尽量忘掉自己,专注学习。

2、指导学生学习要有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什么事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那么怎样制定计划呢?首先,计划要考虑全面,计划中不能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还要兼顾其他的各个方面,如个人事务的处理等等。否则,一味地学习既对身体不好,计划本身更是不可执行的。其次,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常规学习时间指按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学生主要用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而自由学习时间指除常规学习时间外的归自己支配的时间,可以用来弥补自己学习中欠缺的、或者提高自己对某一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再次,要从实际出发来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不要脱离学习实际,要符合自己现在的学习压力和水平。有些学生制定计划时,满腔热情,计划得非常完美,可执行起来却寸步难行。这便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计划定得太死,脱离实际的缘故。第四,要注意效果,留有余地,及时调整。每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时,就应当总结一下效果如何,以便及时调整,计划还要留有一些机动时间,防止一些突发事件影响计划实施。

3、指导学生加强自控能力

规范办学后,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控力不强,很容易成绩下滑。所以指导学生提高自控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如教育学生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并强化意志力量,遇事要沉着冷静,自己开动脑筋,排除外界干扰或暗示。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借助习惯的力量可以弥补意志力薄弱的缺陷。

4、指导学生有效利用零碎时间 所谓零碎时间,是指不连续的时间或一个事务与另一个事务衔接时的空余时间。这样的时间往往被人们忽略过去。零碎时间虽短,但日复一日地积累起来,其总和将是相当可观的,凡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几乎都是能有效利用零碎时间的人。对时间计算的越精细,事情就做得越完美,如果在学习上能以分为单位,对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零碎时间也能充分加以利用,在学习中必有大的收获。在校期间,零碎时间主要包括每天上下午的跑操前后,课前两分钟等。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印写有知识点的小纸条、小册子,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收获。在校外的零碎时间主要包括一些等待的时间如候车、侯医等,也可以知道学生用和在校一样的时间进行学习。

5、和家长沟通

规范办学后,很多家长感觉很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前学生在校有老师管理和指导学习,突然回家,家长们感觉很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更不知道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和家长沟通一下,告诉家长他们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情: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不随便看电视,更不能随意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第二,督促孩子准时学习,因为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力有限,他们仍然需要别人的督促。第三,定期和孩子谈心,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以便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6、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如网络等

一部分自控力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知道他们充分利用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知识的无穷无尽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

浅析如何有效利用错误 篇6

小学数学错误利用教师学习活动学生作为生动的教学主体,他们的智力发展、思维水平、理解程度各有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消极的应对措施,使得很多学生不敢犯错、害怕出错,这种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其实,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出错是不可能的,这是必然的,也是学生进步的必经之路,作为教师不应该回避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产生的错误“将错就错”,有效的利用错误,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态度让学生学会纠错,学会从错误走向正确的方法。这才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错误呢?

一、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

1.学生不能怕出错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学生的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自身就要树立正确的“错误观”,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错误,利用错误,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自身就没有明确的错误观,自己也怕错,那么这种畏惧错误的心里自然而然的就会传导给学生,学生也会越发的怕出错,并且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级越高,学生年纪越大,自我意识越强,这种怕出错的心里就越严重。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怕出错的心理压力就营造出了一个出错等于出丑的严苛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还得从教师入手。首先教师要明白,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自己,不能再以自己为中心,其次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就要充分预设到错误的发生,避免因为临时产生的错误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甚至让课堂失去控制,最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学生出错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对症下药。

2.不能躲避错误

教师如果从心理上害怕出错,那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就会出现躲避错误的行为。教师在在躲避错误的时候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批评学生的错误。只要学生犯错,教师就立刻指出并加以批评,这种现象一旦持久就会让那些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不在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另一种就是忽视学生的错误,有的老师比较温和,遇到出错的学生不会直接指出,而是让别的同学来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以为这样是给学生留面子,其实不知道这是对学生的变相否定,对于学生的心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其实教师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思路和方式,让学生给自己辩解说出心里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憋屈。其实避错行为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对教学主体——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无论是批评学生还是冷落学生都是不正确的行为,教师在遇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去聆听,尊重学生的想法。

3.“珍惜”错误

教师在树立正确错误观的同时,要明白错误资源是非常珍惜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巧妙利用,追就错因。教师对于错误的处理方式对否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高低。教师明白错误资源的珍惜,让学生也明白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遇到错误该如何处理和应对。这样就会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不怕错误,老师珍惜错误,这才是教师对待错误的最高境界。

二、学会利用错误资源

1.让学生在引入处“试错”

学生错误具有真实性,是学生能力和学习交流活动实际反映和自然流露,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比教师提供的材料更贴近学生实际。一般来说,学生对贴近自己的学习材料更具有学习探究的兴趣。根据错误资源的真实性特点,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可以尽量让学生试错,教师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应该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而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虽然说“错误资源”是动态生成的,但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是在备课中就会设想到,这种设想是建立在对知识断层和学生学习困难的掌握上。对于错误资源的不同认识,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一种是采用“缓坡”策略,教学进程尽量降低难度,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另一种是采用跨越策略,利用知识断层有意引出错误,学生在解题受阻后,思维一旦激发,产生顿悟,更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2.让学生在疑难处“辨错”

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具有“隐秘性”,这种隐秘性一方面体现在错误资源对错的辨别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错误资源教学价值的判断上。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具有教学价值,有些错误是个体性的,就进行个别说明,有些错误具有浅层次,可以让别的学生解决。而对于那些有疑难的问题,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甚至可以以此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主线展开。

3.让学生在关键处“纠错”

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学生的个体角度来看,错误可能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具有代表性。从班级全体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错误可能反映了所有学生的的共同问题,具有典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出错误、辨析错误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有效纠正错误。教学中要细心分析每个学生的错题特点,对症指导培养习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启发学生学会分析错题的方法,认真反思错题中的具体过程。既要让学生弄清错在哪里,还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错,更要让学生掌握怎么纠正。同时利用变式,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纠正了错误。根据错误资源代表性的特点,教师还要对问题的价值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纠正的。教师要有分类处理学生错误的预案,只有对那些具有典型性的,而且对今后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错误进行重点纠正与分析,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要从学生众多的错误中寻找到关键的错误,进行有效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会防错

1.用错题记录本“摘错”

防止学生再错是利用错误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记录本,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按正确的思路把原题做一遍,以加深印象并逐步形成解题能力。

2.用数学周记“梳错”

数学周记,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写周记的形式把作业中的一些难题、易错题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作为师生复习、研究自身薄弱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学生的“错题档案”。

3.用自编试卷“防错”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错误的最后落脚点是“要让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检验学生有没有发现错误的原因,有没有有效解决还是要依靠测试。让学生把每个月解题时所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再把这些错题分类,编制成试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把学生平时出现较多的错题,也整理成错题集,再编制成复习试卷,让学生测试,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症下药,避免以前那样做重复的题目,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秀丽.善用错误资源促进有效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4,(10).

浅析如何有效利用错误 篇7

一、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

1. 学生不能怕出错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学生的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自身就要树立正确的“错误观”,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错误,利用错误,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自身就没有明确的错误观,自己也怕错,那么这种畏惧错误的心里自然而然的就会传导给学生,学生也会越发的怕出错,并且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级越高,学生年纪越大,自我意识越强,这种怕出错的心里就越严重。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怕出错的心理压力就营造出了一个出错等于出丑的严苛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还得从教师入手。首先教师要明白,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自己,不能再以自己为中心,其次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就要充分预设到错误的发生,避免因为临时产生的错误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甚至让课堂失去控制,最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学生出错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对症下药。

2. 不能躲避错误

教师如果从心理上害怕出错,那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就会出现躲避错误的行为。教师在在躲避错误的时候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批评学生的错误。只要学生犯错,教师就立刻指出并加以批评,这种现象一旦持久就会让那些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不在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另一种就是忽视学生的错误,有的老师比较温和,遇到出错的学生不会直接指出,而是让别的同学来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以为这样是给学生留面子,其实不知道这是对学生的变相否定,对于学生的心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其实教师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思路和方式,让学生给自己辩解说出心里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憋屈。其实避错行为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对教学主体———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无论是批评学生还是冷落学生都是不正确的行为,教师在遇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去聆听,尊重学生的想法。

3.“珍惜”错误

教师在树立正确错误观的同时,要明白错误资源是非常珍惜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巧妙利用,追就错因。教师对于错误的处理方式对否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高低。教师明白错误资源的珍惜,让学生也明白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遇到错误该如何处理和应对。这样就会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不怕错误,老师珍惜错误,这才是教师对待错误的最高境界。

二、学会利用错误资源

1. 让学生在引入处“试错”

学生错误具有真实性,是学生能力和学习交流活动实际反映和自然流露,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比教师提供的材料更贴近学生实际。一般来说,学生对贴近自己的学习材料更具有学习探究的兴趣。根据错误资源的真实性特点,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可以尽量让学生试错,教师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应该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而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虽然说“错误资源”是动态生成的,但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是在备课中就会设想到,这种设想是建立在对知识断层和学生学习困难的掌握上。对于错误资源的不同认识,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一种是采用“缓坡”策略,教学进程尽量降低难度,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另一种是采用跨越策略,利用知识断层有意引出错误,学生在解题受阻后,思维一旦激发,产生顿悟,更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2. 让学生在疑难处“辨错”

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具有“隐秘性”,这种隐秘性一方面体现在错误资源对错的辨别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错误资源教学价值的判断上。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具有教学价值,有些错误是个体性的,就进行个别说明,有些错误具有浅层次,可以让别的学生解决。而对于那些有疑难的问题,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甚至可以以此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主线展开。

3. 让学生在关键处“纠错”

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学生的个体角度来看,错误可能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具有代表性。从班级全体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错误可能反映了所有学生的的共同问题,具有典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出错误、辨析错误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有效纠正错误。教学中要细心分析每个学生的错题特点,对症指导培养习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启发学生学会分析错题的方法,认真反思错题中的具体过程。既要让学生弄清错在哪里,还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错,更要让学生掌握怎么纠正。同时利用变式,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纠正了错误。根据错误资源代表性的特点,教师还要对问题的价值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纠正的。教师要有分类处理学生错误的预案,只有对那些具有典型性的,而且对今后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错误进行重点纠正与分析,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要从学生众多的错误中寻找到关键的错误,进行有效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会防错

1. 用错题记录本“摘错”

防止学生再错是利用错误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记录本,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按正确的思路把原题做一遍,以加深印象并逐步形成解题能力。

2. 用数学周记“梳错”

数学周记,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写周记的形式把作业中的一些难题、易错题完整地记录下来,并作为师生复习、研究自身薄弱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学生的“错题档案”。

3. 用自编试卷“防错”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错误的最后落脚点是“要让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检验学生有没有发现错误的原因,有没有有效解决还是要依靠测试。让学生把每个月解题时所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再把这些错题分类,编制成试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把学生平时出现较多的错题,也整理成错题集,再编制成复习试卷,让学生测试,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症下药,避免以前那样做重复的题目,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秀丽.善用错误资源促进有效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4,(10).

浅谈错题资源有效利用 篇8

所以, 在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时, 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教师的处理是有区别的, 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有些教师在看到学生的错题时, 往往是生气, 批评学生;但有经验的却能够充分地利用错题出现的问题, 演化成新的教育资源, 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能力, 这就是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模式, 要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因此, 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问题时, 我们数学教师首先看到的不仅仅是对错, 而是要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热情, 要在问题中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错误的根源, 肯定学生的付出,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和如何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批评, 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而且,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 新课改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居于核心地位, 我们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是来自学生自身的, 特别是那些错误比较普遍的知识点更具代表性, 它充分地表明了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这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我们教师若是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学生出错的地方, 它们就会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 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同时, 学生往往对自己出现问题的地方更加关注, 解决错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曾遇到过很多类似的问题, 下面举几个例子。

如在学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 学生常出现这样的错误:0.97÷0.32=3……1。为了加强学生辨别错误的能力, 我把这个问题改成判断题:0.97÷0.32=3……1 ()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当他们通过自己探讨得出结论后, 我提出问题:“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个问题的呢?”学生汇报了三种判断方法:

1.验算法:0.32×3+1=1.96≠0.97, 所以是错的。这是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方法, 也是通常的验算方法。

2.余数与除数比较法:余数1比除数0.32大, 说明是错的。

3.余数与被除数比较法:余数1比被除数0.97还大, 显然也是错的。

接着, 我再带着学生进行分析, 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出现偏差和错题也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一错题资源。利用错题为学生搭建探索的平台,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又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错题资源,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到此应该延伸。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时, 学生兴致盎然地学完了新知识后, 我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颗篮球, 先降价10%, 再提价10%, 现价与原价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它的价格没变, 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是价格降了, 另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是价格升了, 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 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 期盼着我一槌定音。

究竟价格有没有变化呢?既然有学生提了不同意见, 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 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资源, 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微笑着对学生说:“请大家安静, 刚才这颗篮球的价格究竟有没有变化呢, 口说无凭, 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过了两分多钟, 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 真的是降了!”“是降了!”声音越来越多。“你怎么知道它的价格降了呢?能跟大家说说吗?”我指名第一个说价格降了的学生回答。“老师, 我们小组假设篮球原价是100元, 降价10%后是90元, 再提价10%, 也就是90的10%即9元, 现价变成99元, 与原价相比是降了。”这道看似极为普通的题, 通过这样的探究, 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利用有效练习 提高教学实效 篇9

一、注重“双基”,引入准备性练习,加强基础知识

我国的普通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所以在课程结构上,新课程重视历史基础的构建。因此,历史教学应加强双基教育,即注重基础知识落实、注重基本技能培养为教学理念。哪些是基础?系统的史实就是基础。有些教师总认为中考侧重于能力整合,一味让学生做练习,忽视了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加深对特定史实的巩固与掌握这个根本的教学目的,导致学生的头脑里只有形形色色的练习形式,没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给学生历史素质的提升制造了学习性障碍。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当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特定历史知识的掌握现状”,设计数量适合、难度适宜、层次适中、题型适切的练习,以引导学生借助当堂练习这个载体,回顾已学知识,理清存在问题,为夯实历史知识基础,有效展开新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笔者在讲“鸦片战争”有关内容时,着眼于本节课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历史知识认知现状,在正式讲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口述这段历史中的一些史实,诸如对于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浅谈一下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与过往知识的背景关联,诸如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现状等,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形成本组的答案,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作准备。

二、突破重难点,渗透启迪性练习,提升练习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仔细考察,笔者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换言之,学生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我们运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情,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无论是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描述与表达,还是史料题、情境题、选择题的内容、数据等等的选择,都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的演练。例如,对上述练习讲评时,就不能要求把知识点落实得面面俱到、完好无缺,而是要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例如,笔者在复习课上讲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练习时,对于解放西藏、土地改革这些简单内容,只采用选择、填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而对于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波动规律这些重点内容,就通过材料题的方式,让学生对照相关的史料,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与巩固,以提升学生对于历史材料的研读与总结等能力。笔者“借题发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寻找方向,经过失误开辟新的道路,善于总结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把曲折当财富,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遭受了哪些挫折?又是怎样不断开辟新道路的?”然后通过以下表格,帮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总之,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际出发,通过练习,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理解、掌握新知,强化针对性练习,优化学生解题的思维框架

课堂练习长效效果的达成,关键在于学生能借助一定的练习,在头脑中形成关于特定历史空间的思维框架,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的综合思考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练习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练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练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自我建构系统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和情感结构,使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逐渐理解历史问题的多维场景,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新的情景。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笔者以下面一首歌谣为情境,设计了有关红军长征大事记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

()年10月临大敌,()次围剿战火起;

()年10月错指挥,反剿失败迫转移;

离开中央根据地,渡过湘乌到();

解决取消与肯定,正确领导才确立;

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折点;

四渡()出奇兵,金沙大渡夺();

翻雪山、过草地,()年会师在();

()年10月到甘肃,()三军大会师;

长征二万五千里,跨越省区共();

粉碎企图保力量,中国革命危转安。

以上练习,以诗歌的叙述为线索进行了知识整合,有效解决了“长征历程”这一重点和长征细节易混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维框架。

四、结学情、重实效,发展拓展性练习,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练习训练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借助典型的情境,形成对“类”问题的反思与判断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应遵循中学历史练习的编制原则和要求,讲究基本的练习编制技巧,从平时的作业和测验中,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某阶段的思维、能力、态度等多方面情况,及时对这些信息做出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及时自我调整,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达到最优化。例如,在“苏联改革与解体”这课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了一道练习———“联系当今形势,苏联解体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教训?”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可谓见仁见智。笔者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整理,给出了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但与其他不同的是,笔者的讲解并未因此结束,而是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分析题的有关规律,注重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考虑问题,联系现实寻找解题的思路,为强化学生的练习分析能力奠定了基础。

如何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 篇10

一、信息的含义

在当今社会, 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三大支柱资源, 而其中的信息资源, 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越显得重要, 信息是一种财富, 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什么叫信息呢?在系统论中, 信息被认为是系统内部联系的特殊形式;在控制论中, 信息被理解为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调节为外界所接受时与外界相互作用所获取的东西;而管理信息是指那些以文字、数据、图表、音像等形式描述的, 能够反映组织各种业务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时间上的变化程度, 并能给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情报资料。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 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 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传统以纸质为载体的静态形式的地方文献, 由于其收藏内容的不完整性、检索查找的不方便性以及缺乏新颖及时性, 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地方文献资源的更为便利的条件。由于政府上网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行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 形成了各行各业齐努力共同建设网络地方文献资源的局面, 使得网络中的地方文献资源尤其是最新的、为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地方文献资源变得空前丰富。在这种条件下, 网络为信息资源的利用,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 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低廉的信息获取成本使得用户更倾向于数字文献信息。

三、信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 由于各种原因, 使信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从而影响了信息的利用率。

(一) 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素质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人, 即使是同一层次的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从而信息素质也不一样, 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存在差异, 同时, 年龄差异也会影响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另外, 与其它国家相比, 我国的信息能力水平还十分低下。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显示,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信息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 技术力量薄弱

就我公司来说, 比如设备的采购、信息的采集、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信息中心机房的管理等, 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仍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但公司具有的技术人员素质不够理想, 正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的很少。此外, 还存在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经过专业培养的骨干人才流失到外单位, 使公司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捉襟见肘。

(三) 信息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特别是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每日都在更新, 面对海量般的信息, 许多网站信息量小, 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 一些数据库的质量不高, 客观上增加了我们有效查询、利用文献信息的难度, 当打开一个网页, 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导致有些人检索到中途就离开了, 从而影响了对信息的利用率。

以上是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那么, 我们应该通过一些途径来改善这种状况,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信息。

四、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网络的发展使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关于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就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提高资源利用率。事实说明, 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仅靠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增加信息资源的数量和品种是不够的, 还要提高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获取能力。

(一)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一词, 最早是在1974年, 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 s 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 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 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化社会, 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 信息素质将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素质, 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因此, 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信息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以我公司为例, 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

1) 加强培训。个人的学习对于公司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公司要对员工进行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教育和培训, 以此来增加公司成功的机会。通过培训, 使员工掌握相关的理论、操作方法以及管理与维护的方法, 从而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2)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在无形中会增加员工的负担, 为了使他们都投入到学习中, 必须真正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不是靠压力和硬性规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良好培训;让他们参与实施过程, 并给予充分的发言权, 激发工作热情;制定适当的激励制度。员工的信息素养提高了, 才能更好地为公司服务。3) 建立信息制度。通过建立信息制度, 可以约束员工的信息行为, 增强信息意识, 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二) 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管理人员、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起构成了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开发、建立、发展与维护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 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 从而影响有效利用信息的程度。现代文献载体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 还有大量的电子文献、机读文献和各种数据库, 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 针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管理人员必须精心筛选各文种、各类型、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类需求。

总之, 要想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就必须兼顾人力、物力、财力, 掌握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素质, 加强信息资源管理, 从而真正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是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文章主要从目前的信息环境和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状,信息素质,信息资源,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斌, 张立厚.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健全信用管理下一篇:服务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