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

2024-06-04

同化(精选十篇)

同化 篇1

语音是组织话语的材料。每种语言都有它特殊的音位系统。每个音位在结合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的音变现象。英语语音同化, 作为音变现象的一种具体体现, 主要是指在语流中如果有辅音相邻, 那么这些辅音就会相互影响, 其中一个音会变得与邻近音相同或相似, 甚至变成第三个完全不同的发音。

历来对英语辅音同化现象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词的内部同化上, 对连贯话语中的同化现象有所忽视。本文将以此漏洞为戒, 对英语语音同化这一问题作较为系统的分析。

一、产生同化现象的原因

(一) 省力原则

Zipf的省力原则认为人类天生惰性, 做事情总是以省事为标准, 总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同化现象的产生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如, good girl[′gud′gə:l]的发音, 发/d/时, 人们需要用舌尖顶住上齿龈让气流爆发而出, 而发/g/时, 则需用舌根顶住软腭堵住气流的出路, 然后迅速离开软腭使气流爆发而出, 这样一来, 连续发音时使用发音器官就会相对费力些。如果使用同化将连续语流读成[′gug′gə:l]就会让发音器官轻松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在省力原则的影响下产生的受清音、浊音的影响而发生的语音同化, 对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词语内部音的同化

一个清辅音处在两个元音之间时, 有时会被同化读成浊辅音, 如visit['vizit]中/z/的发音。此外sp、st、sk等辅音丛在元音前被同化为相对的浊辅音, /p/读/b/, /t/读d/, /k/读/g/, 即speed[spi:d]由原本发音[sbi:d]同化而成, study['sdʌdi]源自['stʌdi], 而skate也由原本的发音[skeit]变成了[sgeit]。

2. 词际之间音的同化

如浊辅音/d/与清浊音相遇后会变成与其相对的清浊音/t/, 如句子I should think so中标示出来的语际连读为[ʃtə], 与此类似的是, 浊辅音/z/与清辅音相遇后会变成与其相对的清浊音/s/, /v/与清辅音相遇会变成/f/。

(二) 发声器官的作用

音素的发音动作是各个发音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但并不是每个音素在被发出时都涉及了所有的发音器官。也就是说, 各个发音器官会有忙闲不均的情况。这也说明参与每个音素发音的器官缺乏同步的活动, 各音素间会互相影响而发生各种联音变化。

在发声器官的限制下受舌、唇的影响而产生的语音同化现象较为普遍。对此也可从词语内语音同化和词际间语音同化两方面理解。

1. 词语内音的同化

A./d/与/j/相遇变成/ʤ/, 例如:education[edju’keiʃən]实际上应读作[eʤu’keiʃən]

B./t/与/j/相遇变成/ʧ/, 例如:mutual[’mju:tjəl]实际上读作[’mju:ʧuəl]

C./n/与/k/或/g/相遇变成/ŋk/或/ŋg/, 例如:engage[in’geidʒ]实际上读作[iŋ‘geidʒ]

D./p/与n/相遇变成/pm/, 例如:happen[hæpən]实际上读作[hæpəm]

2. 词际间音的同化

A./d/与/j/相遇, 变成/dʒ/, 例如:Did you seehim?[di'dʒu'si:him]

B./t/与/j/相遇, 变成/ʧ/, 例如:I’m glad to meetyou.[aim'glædt'mi:tʃu]

C./z/与/j/相遇, 变成/ʒʒ/, 例如:I haven’t seenyou these years.[ai'heunt'si:n ju:ðiʒʒ∂:z]

D./z/与/ʃ/相遇, 变成/ʒʃ/或/ʃʃ/, 例如:Has shecome?['hæʃʃi'kʌm]

E./n/与/k/或/g/相遇, 变成/ŋk/或/ŋg/, 例如:Youcan go now.[ju'kŋ'g'nau]

F./nt/与/k/或/g/相遇, 变成/ŋk/, 例如:Theydon’t go.[ðei'dəuŋ'gəu]

G./n/在双唇音/m、p、b/前时会变成/m/, /nt/则变成/mp/, /d/变成/b/或/g/, 例如:

He is ill in bed with a cold.in bed读作[im'bed]I hope you don’t mind.don’t读作[dəump]

Goodbye, sir.['gub'bai]

二、同化的分类

随着语言的演变, 语音同化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各具特色。从不同的方面来看, 同化有三种大的类别之分:方向同化, 部位同化, 方法同化。

(一) 方向同化

同化指的是某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发生的读音变化, 若以A代表前音, 以B代表在A之后的与之邻近的一个音, 则同化可表示为―A (/) B―。当B由于A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 我们称之为顺同化 (Progressive assimilation) ;当A由于B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 我们称之为逆同化 (Regressive assimilation) ;当A和B互相影响而产生第三个音时, 我们称之为相互同化 (Reciprocal assimilation)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方式, 其中的三种方向差别导致的不同类别在英语中都有明显的踪迹可寻。

1. 顺同化

顺同化是指前面音素影响后面音素, 从而把后音同化, 属A→B型。如英语中individual[indi′vidjuəl]一词中的第一个/d/受其前面/n/的影响而变成了与其相同的音位/n/, 同化成[inni′vidjuəl]。顺同化中常见的情形主要有:

(1) 当齿龈鼻音/n/受双唇音/p/或/b/的影响时会被同化成双唇音/m/, 如:

Open[′əupm], happen[′æpm], ribbon[′ribm]

(2) 齿龈鼻音/n/受软腭音/k/或/g/的影响时会被同化成软腭音/ŋ/, 如:

当然这个音系变化过程在英语中看得比较清楚的应该是辅音丛在清浊上的一致, 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名词复数或规则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词尾加-s/-es

(1) 词尾加-s, 如它前面是清辅音则念[s]:works, caps, hats, coughs, books;如前面是浊辅音或元音则念[z]:bags, rubs, rooms, sounds, girls, cows.

(2) 词尾加-es, 首先看-e发不发音, 当-es里的-e发音为[i]时, (即当-es前面的音是[s][z][ʃ][ʒ][ʧ][ʤ]时) -s念浊音[z]:places, dishes, reaches, garages, gazes.

当-es里的e不发音 (即前面音是除以上诸音外的辅音或元音时) -s就要看它前面的音来决定自己的清浊, 即“清-清;浊-浊”原则:bakes, dates, miles, stone, loves, cries.

<2>规则动词词尾加-ed

(1) 当-ed里的-e念[i]时 (即-ed前面的辅音是[t]或[d]抑或将过去分词当作形容词用时) , 因为英语的元音都是浊音, 所以d就念为[d]:harvested, wanted, faded, aged, wicked.

(2) 当-ed里的-e不发音 (即当-ed前的音是除[t]、[d]以外的辅音或元音时) 就遵循“清-清;浊-浊”原则:helped, looked, kissed, loved, filled.

〈3〉名词加’s的所属格发音, 基本上遵循“清-清;浊-浊”原则:student’s book, girl’s pictures, boy’s exercise.

2. 逆同化

逆同化是指一个音素受它后面一个音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一个音还没有完全发好, 或者说几乎在发这个音的同时, 发音器官就在为发其下一个音做准备, 因而会把这个音同化。逆同化属于后音影响前音, 属A←B型。如英语中goose[gu:s]一词中尾辅音是/s/, 在gooseberry[gu:zberi]一词中, /s/受后音/b/的影响变成/z/。前音受后音影响而被同化的辅音通常为齿龈音/t, d, n, s, z/, 具体情况有三种:

(1) 当/t, d, n, s, z/位于/p, b, m/前时

(1) /t/被同化为/p/:football[fupbo:l], right place[raip pleis]

(2) /d/被同化为/b/:good boy[gub boi]good pen[gub pen]

(3) /n/被同化为/m/:ten pensons[tempə:snz]gone back[gom bæk]

(2) 当/t, d, n, s, z/位于/k, g/前时

(1) /t/被同化为/k/:white coat[waik kout]Don’t go.[′dəuŋk′gəu]

(2) /d/被同化为/g/:red gate[reg geit]bad case[bæg keis]

(3) /n/被同化为/ŋ/:one cup[wʌŋkʌp]You can go.[jukŋ′gən]

(3) 当/s, z/位于/ʃ, j/前时

(1) /t/被同化为/ʃ/:nice shoes[naiʃʃu:z]this year[ðiʃjiə]

(2) /z/被同化为/ʒ/:those shops[ðouʒʃops]where’s yours?[waəʒjoz]

在逆同化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同化现象, 那就是连锁同化, 又称双重同化 (double assimilation) 。最明了的例子是used to这个短语, used to中的used[ju:zd]词尾原来的[d]受后面to清辅音[t]的影响而变成清辅音[t], 而这个被同化了的清辅音[t]又影响它前面的[z], 使[z]变为清辅音[s], 经过连锁变化used to这个短语就念成[just tu:]。在句子the pen he used to write with中就可以感受得出来。

3. 相互同化

相互同化指前面辅音和后面辅音相互影响而生成另一个完全不同于二者的音, 有异于前两者, 这一现象属A←→B型。相互同化是个腭化过程。在英语中明显地表现在/s, z, t, d/同相邻音/j/融合产生/ʃʒt, ʃdʒ/这类现象中。相互同化可以发生在一个词内, 也可以发生在词界上。如英语词sugar[ʃugə] (s+j=ʃ) , measure[meʒə] (z+j=ʒ) , nature (t+j=ʧ) , solider (d+j=dʒ) 等, 句子Glad to meet you![glæd tumi:tju:]同化为[glæ (d) tu mi:tʃu:], And you?[ænd ju:]同化为[ændʒu:]等等。

(二) 部位同化

部位同化是指不同辅音的发音部位从不同变为相同的过程, 这一现象主要应用于齿龈音被同化成双唇音或软腭音。常见的情形有:

(1) 齿龈音/t/受双唇音/p/, /b/或/m/的影响, 被同化成双唇音/p/, 如:

(2) 齿龈音/d/受双唇音/p/, /b/或/m/的影响, 被同化成双唇音/b/, 如:

(3) 齿龈鼻音/n/受双唇音/p/或/b/的影响, 被同化成双唇音/m/, 如:

(4) 齿龈音/t/受软腭音/k/或/g/的影响, 被同化成软腭音/k/, 如:

(5) 齿龈音/n/受软腭音/k/或/g/的影响, 被同化成软腭音/g/, 如:

(6) 齿龈鼻音/n/受软腭音/k/或/g/的影响, 被同化成软腭音/ŋ/, 如:

(三) 方法同化

方法同化指原来发音方法不同的相连辅音因相互作用而具有了相同的发音方法。这主要涉及词缀与词根相结合时发生的同化。例如词缀in-中的/n/受到相接辅音的影响而同化成与其同形的辅音, 如:in+legal→illegal, in+regular→irregular, in+mobile→immobile等。与此类似的词缀有ad-中的/d/, 如:ad+range→arrange, ad+ply→apply;com-中的/m/, 如:com+lect→collect, c o m+l e a g u e→c o l l e a g u e;o b-中的/b/, 如:ob+press→oppress, ob+cupy→occupy;sub-中的/b/, 如:sub+gest→suggest, sub+mon→summon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 英语语音同化多产生于连贯话语中, 是话语的共时现象的体现, 通过发生在具体语流现象中的实际同化例证说明了不只是历史同化影响着同化现象的产生与否, 实际语境对同化的产生与变迁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小结

作为语流中音变现象的一种体现, 英语语音同化现象是省力原则在语音中的体现,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 是发音器官的相互影响和适应的结果。

英语语音同化是发音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趋势, 不可随意类推, 它有其一定的形成模式。在分析英语语音同化现象时, 不仅要考虑其历史同化的诸多因素, 也有充分考虑到连贯话语中的同化现象。

参考文献

[1]Clark, J.&Yallop, C.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Bussmann, 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陈波.英语同化刍议[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1) :56-58.

[4]国伟秋.语音音段音变现象与语音语境之关联[J].外语教学, 2005, (1) :37-40.

[5]李梅.英语语音的同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0年文献版:278-279.

[6]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王卫强, 谢红芳.英语语音同化现象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0, (3) :105-108.

同化、异化话“减肥” 篇2

如何正确对待肥胖问题并科学减肥呢?一般来说,青少年肥胖是摄取高能量食物过多和缺乏有效体育锻炼所致,因此饮食控制(管住嘴)和体育锻炼(迈开腿)是最基本的减肥方法。

肥胖的原因

想了解肥胖的成因,首先要从人体的新陈代谢说起。

人体是一台高度精密的机器,为了保持这台机器高效有序运行,我们必须吃东西积累能量,还必须排泄废物并消耗能量。这种生物体内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就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由两个相反而又统一的过程组成:一个是同化作用,一个是异化作用。通过消化、吸收,把食物可利用部份转化、合成为生物体自身组成部份,同时把食物转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储存起来,这就是同化作用;相反,生物体自身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变化,供生命活动使用,同时把不需要的和不能利用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就是异化作用。

在同化作用中,人体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摄取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有机物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被称为异养型同化作用。而在异化作用中,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并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这种类型的异化作用被称为需氧型异化作用。综上所述,人是一种异养需氧型的生物。

青少年时期,我们的身体不断生长,因此体内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从能量角度来说,如果摄入量远远大于消耗量,过多的能量会加速脂肪的堆积贮存,进而将导致肥胖。而控制饮食(降低异养型同化作用)可以限制热量摄入,运动(提升有氧型异化作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两者结合并持之以恒,会使能量的获得与消耗处于一种负平衡状态,从而加速脂肪分解。

正确认识肥胖问题的本质,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掌握科学减肥方法同样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减肥呢?

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要根据不同原因制订不同减肥计划。但就青少年而言,主要是获得性肥胖:这种肥胖往往是由于我们有意无意地饮食过多而引起的过食性肥胖。

控制饮食,不要盲目节食

对于获得性肥胖,在同化作用方面要控制饮食,但不要盲目节食。

我们一般喜欢吃甜食如糕点等,有的同学特别喜欢吃油腻食物如油煎食品。因此在饮食上要合理安排,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取:均衡摄取六大类(蔬菜类、水果类、主食类、奶类、肉鱼豆蛋类和油脂类)食物,回避高热量食物,控制中热量、低热量食物摄取量;多吃高纤维蔬果,少吃高糖、高油、过咸的食物;多喝白开水或茶;定时定量进食,饥饿的时候补充些低热量蔬菜,如蕃茄、小黄瓜、芹菜、海带、青花菜等。

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极端地减少同化作用,如完全停止脂质摄入,会导致畏寒、夜盲症、皮肤粗糙等一系列问题;只吃早饭午饭不吃晚饭,极有可能导致早饭午饭摄食过量,并进一步导致血糖浓度短时间内大幅变化。越是极端的手段,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体重,但同时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也会越明显,甚至有可能危急生命。

不论何时,我们都要明确,减肥的目的:减少脂肪,促进健康。因此,一定要保证基础的新陈代谢消耗。

适时适量制定锻炼计划

在异化作用方面,应适时适量制订锻炼计划,如进行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和力量练习(仰卧起坐、下蹲起立、俯卧撑、哑铃等),特别注意不要盲目地“减重”。

在有氧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运动强度。如果不能持续2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将难以有效消除身体脂肪。为了避免单调,我们可以在运动时听音乐,也可以变换运动种类,如中长跑、爬楼梯、踢毽子、跳绳等适合我们的运动。力量练习可以明显保持和增加肌肉力量及提高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代谢率,通过力量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耗肌肉中的糖原和脂肪,更有助于运动减肥的效果。

在制订锻炼计划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运动种类不要变换太快,即使是非常有效的减肥运动,只要经常在运动中途改变运动项目,就会降低减肥效果,最好每天练习一种项目或者集中练习其中一项,这样才能提高减肥效果;二是运动减肥时间不要只集中在周末,每周至少做4次以上的运动才能得到明显的减肥效果;三是运动减肥需要补充水分,身体脂肪分解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身体中有充分的水,在运动过程中适量喝水,能提高减肥效果;四是不宜激烈运动,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五是要循序渐进,运动要达到减肥效果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的,而是要经年累月,持之以恒。

英语语音同化现象概述 篇3

一、意群 (语调群) 和气群

从语音学和语义学相结合的角度讲, 意群 (sense group) 又被称作语调 (intonation group) , 它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短语, 也可以是一个句子 (秦希廉1991) 。划分意群的基本原则是:除需要强调发出或单独读出的单词外, 在连贯语流中, 名词、动词词组, 介词、副词短语, 系表结构句, 主谓简短句、主谓宾简短句、简短名词性从句、简短定语、状语从句等应算作一个意群并予以停顿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05309.html?fr=qrl) 。

秦希廉 (1991:87) 认为语调群 (意群) 必须一口气吐出。也就是说它的内部不能有停顿。气群 (breath group) 指“在两次吸入空气之间发出的语音序列” (黄长著等译1980:46) 。从发音学的角度讲, 一口气说出一段话, 就是一个“气群”。一个气群结束了, 必须有长短不等的停顿 (秦希廉1991:87) 。气群不完全等于一个语调群, 它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语调群。同一气群内部的语调群之间没有停顿, 它们互相之间通过音渡 (juncture) 来联系。只有一口气吐出的意群之间才有停顿 (关于气群和意群的划分详见秦希廉1991:88-89) 。

二、协同发音

“协同发音” (Coarticulation) 这一概念始于1930年。一直以来, 人们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但Peter Roach (2003:53-61) 认为协同发音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它涉及到多个发音器官的共同作用才使得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产生变化。第二, 协同发音过程中, 受到影响的因素往往不止一个, 而是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第三, 协同发音是一种物理的、自然的变化过程, 而不是随意性的、主观的。

R.R.K.哈特曼等 (1980:28-29) 也曾对协同发音有过阐释:人们发出声音 (即语音) 是由于各种发音器官的运动造成的。发音器官可分为积极发音器官如舌和下唇, 消极发音器官如上齿、齿龈和腭部。不同发音器官和不同发音部位接触而发出的音在语音学上有不同的名称, 如唇齿音、塞音和鼻音等。同时发生或近乎同时发生的两个以上的发音特点, 叫做协同发音特点, 如在发coal这个词的头音 (圆唇舌背软腭塞音) 时, 最重要的是舌背和软腭的接触, 这也叫主发音动作 (primary articulation) 。而第二个特征, 即发音时将唇收圆以便为随后发圆唇元音做好准备的这一动作叫次发音动作 (secondary articulation) 。在这里, 先将唇收圆这一发音特征是从属于发圆唇元音特征的。

三、同化

现在我们来分析英语语音同化 (Assimilation) 现象。连贯语流中, 人们听到句子Don't be silly.的发音是['d藜 (m) (p) bi'sili], 怎么“don't”中的n和t音分别变成了m和p呢?

1. 同化的定义及特点

不难看出上例是个单句, 含一个意群 (语调群) 或气群;它与上文提到的协同发音十分相似, 但协同发音着重强调两个以上的发音特征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现, 侧重指语音音质的一致, 是个语音学术语;而同化侧重指连续语流中由于两个邻近语音因素的相互影响, 结果使得这两个音的发音变得相同或者相似。上例中“don't”里的n受到t后的b影响变成m, t受到b的影响变成p, 这个过程就是语音同化, 在音系学中人们常用该词 (J.Clark, C.Yallop 2000:21) 。

同化既可以指连贯语流中一个单词中或两个单词间相邻两个语音相互影响发生语音变化的过程, 即邻近音同化 (ContiguousJuxtapositional assimilation) , 如news中的[z]在newspaper中由于受到其后轻辅音[p]的影响被同化成了[s]。这种同化有时又叫做语境同化。同化也可指一个语音受到较远的某个语音或某几个语音影响后产生的语音变化过程, 这叫非邻近音同化 (IncontiguousDistantNon-contiguous assimilationDilation) , 不过这种现象不是很常见。有一种音变过程叫做元音变异 (Vowel mutation) 可以帮助理解非邻近音同化, 如古英语fōt (脚) 的复数形式是fēt (在近代英语中是feet) , 由于受到较古的形式fōti第二个音节中i的影响, 结果ō变成了ē。这种同化有时也叫历史同化。当然, 邻近音同化现象要比非邻近音同化普遍得多 (黄长著等译1980:363) 。

2. 几种常见同化类型

“人类基本上都具有惰性, 都想尽量干很少的活, 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作省力原则” (Peter Roach2003:56) 。这可能就是在连贯语流中产生各种不同语音同化现象的原因之一。下面笔者就这些不同的语音同化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1) 逆同化

逆同化 (regressive assimilation) 指在连贯语流中, 一个语音受到后一个语音影响后发生的音变过程。本文用P

(2) 顺同化 (移后同化)

顺同化 (移后同化) (progressivelag assimilation) 指连贯语流中前一个语音对后一个语音产生影响后发生的音变过程。本文用P>F表示。符号“>”表示前一个音对后一个音的影响大。顺同化在英语中也有几个不同表达:如“顺向同化” (progressive assimilation) 、“左边音对右边音的同化” (left-to-right assimilation) 、持续同化” (perseveratory或preservative assimilation) 和“移后同化” (lagging or lag assimilation) 等。下面这两个公式有助于对它的理解: (1)  (e) s (复数形式) →[-voiced]-voiced, C________, 这一音位变化规则是说, (e) s在清辅音后被同化成清辅音s, 如cats和stops中的s。 (2)  (e) s (复数形式) →[-voiced]voiced, C&V________, 这个音变过程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则:复数 (e) s在浊辅音和元音后被同化成浊音[z], 如dogs和tables中的s就被同化成浊音[z]了。

四、结论

通过以上例解不难看出, 英语语音同化现象种类多并且普遍存在于日常的口头语言交际中。同化过程中, 一个音可能在发音位置、发音方式或在语音特征方面完全变得与另一个音相同 (这叫完全同化, total assimilation) , 或者变得几乎相同或部分相同 (这叫部分同化, partial assimilation) 。因此, EFL学习者应重视这一系列音变现象, 掌握相关音系规则, 学会正确分析和解释同化现象, 这对有效提高话语交际能力将大有帮助, 而这也正是本文作者对此现象予以关注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 篇4

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

话题(主题)-述题(说明/评述)是所有语言的初始语法化的结果.话题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主语化和话题化.主语化只是话题和述题强协同化的结果.协同化的强弱类型与协同类型动势的强弱的配合导致了自然语言在话题突出或主语突出上的种种不同.在汉语中,话题化的结果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话题性.因此话题在汉语中是相对的`.可以根据五种典型的话题特征来测试所有被怀疑有无话题可能的句中成分,得出从0到1的话题性程度,其中1-0.8为强话题性,一般可称为强话题;0.7-0.4为弱话题性,也可称为弱话题;0.3-0的话题性缺乏话题价值,归人非话题.

作 者:史有为 Shi Youwei 作者单位:日本明海大学/大学院,浦安市,日本,279-8550刊 名:语言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SCIENCES年,卷(期):4(3)分类号:H146关键词:话题(主题) 协同化 话题化 话题性

同化过程及边际地位 篇5

《唐人街》是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于一九二八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作的博士论文。吴先生在这篇论文中从社会功能学、社会区位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对由西方工业化扩张、中国民族经济解组引起的向海外移民的大潮進行了系统的考察。他主要以美国为样本,对中国移民的动力、移民渠道、中国移民与美国白人居民的冲突、共生和同化过程,对中国移民的自律社区和自律组织,对中国移民的谋生方式、家庭生活,对在异质文化冲突中产生的新型人格——边际人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和评价。

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文化的居民原来天各一边,以各自特有的文化模式去造就和维持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淘金潮突然间使大批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聚集在一齐谋生。他们的语言、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这种文化冲突导致了作为少数民族的华人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和种族关系方面的不同后果。首先,也是最突出的后果之一便是华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与种族歧视。

在华人与白人的种族冲突中,如果说中国移民通过从某些职业领域引退而转向“补遗拾零”职业以换取共生地位的话,在居住模式上中国移民则呈现出“人以类聚”的种族隔离模式。这种模式由两种力量造成:占主导地位白人群体对华人的排斥力和华人本土文化的聚力。由于百分之七十四的华人从事家庭服务业和商业,因此中国移民主要集中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他们相互毗连而居形成华人街区,唐人街便由此而生。

唐人街是种族冲突和文化冲突的直接反应物。对远离家乡的华人来说,在陌生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不安全,一切都是不适应。语言不同意味着无法沟通,种族歧视意味着种族间无法互助。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生存其最可靠的方式是从同类那得到帮助,其有效的方式是从西方世界中撕下一块飞地,以保持维系在华人间的东方的古老制度和风俗,使华人能在异国土地上重新投入母体文化的怀抱。唐人街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充满着东方特有的人情味。它是一种扩大了的初级群体,“在唐人街内部,华人友善交往,自成一体,亲戚本家,休戚与共,利害相同”。

唐人街作为华人自律性社区,美国政府没有在其中钳入正式的控制机构。然而人群生活需要有权力控制。唐人街在满足华人不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渐渐地基于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生活组织,权力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唐人街中的社会生活组织是一种中介组织,它介于华人和白人之间,对华人起保护、帮助以及协调作用,从而取代了政府的正式控制机构的作用。但是,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上述组织也有其消极性的一面。它是一种西方世界中的异己成份,它不能帮助华人熔入美国社会,它只能在不平等的种族歧视下起与白人共生的作用,它对同化无助。这种状况直到二十年代末唐人街出现第一个政治组织——同源会时才告结束。从此,华人有了自己的院外压力集团,华人由此开始打破自我保护的壁障,参予美国政治,要求平等权力。华人与美国社会的同化趋势出现了。

早期中国移民主要是男性。在种族歧视状况下,异族通婚几乎不可能,已婚男子的妻室子女大都留在国内,未婚男子也大都回到国内寻找配偶。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对于补偿华人家庭生活的缺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宗族不仅包含血缘亲缘关系,甚至可以扩大到同姓关系。宗族组织在国内就是一种介于个人和社区之间的中介组织。华人移民把这种模式搬到了美国,作为家庭生活的补偿。其原因是华人移民大都是受同宗同姓人的影响。因此他们一到新大陆总是首先投靠同宗同族,这样便在美国社会用旧线织起新网。“华人家族之间不知不觉地就在不同城市分别定居下来,相对聚居在某一区域”。当同宗族的人数相当多时,便出现了宗族社团,以行使宗祠的职能。当宗族人数过少不能单独成立宗族社团时,他们便沿宗族历史寻找出某种在血缘或其它重要关系上与本宗族有联系的宗族组成联族。

宗族社团的重要职能是增进宗族团结,它是宗族内部纠纷的仲裁和协调机构。族人纠纷尽可能奉行“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可以不经法院诉讼由宗族出面和平解决。它对外保护本宗族成员,负责维护本族人的合法利益。它扮演着救济角色,尽力救助本族的穷人和无依无靠的人。此外,宗族还有着重要的潜功能,它有着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每个宗族都力求在社区内保持好的名声,年长者时常告诫同族人不要干有损于宗族荣誉的事”。

华人移民在种族冲突和文化冲突中通过职业竞争的妥协与白人取得共生关系,通过相对聚居建立起华人自己的社区、社会组织及宗族群体,从而构成适合于华人居住交往的带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存环境,以抗拒美国的种族歧视和西方文化冲击。然而,当一种文化被投入到另一种文化圈中,要长久地保持文化隔离是不可能的。异质性文化接触必然意味着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中又包含着同化和融合的因素。这个过程对处于西方文化圈中的华人移民来说同样不可避免。

第一代华人移民面对着的是风俗习惯冲突、生活方式冲突、价值观念冲突。这种冲突不是产生于华人移民之间,而是产生于华人与白人之间。然而,从第二代华人即从美国出生的华人起,这种冲突扩展至华人内部第一代人与第二代人之间。这种起自于文化冲突的代沟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家庭出现了解组,孩子们只有在家庭之外寻找欢乐。接着人格解组也随之而产生。年轻人可能离开家庭并可能完全按照西方社会的道德标准组织自己的生活。但问题是,在旧式家庭控制打碎之后,没有新的控制形式来取代。

文化冲突中的家庭解组和人格解组是同化的前奏和副产品。虽然第一代华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对美国人的观念、行为、判断标准感到厌恶和震惊,要设法逃避美国化,但这种冲突毕竟给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子,他们开始感到自己享有的文化不是唯一的,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悄悄地修改自己传统的东西。第二代华人没有语言障碍,他们同时受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双重影响,更由于美国式的公共教育,他们受美国文化影响更大,比第一代人同化的程度也高的多。同化的进一步发展应是民族融合即中国化和美国化并驾齐驱的过程。这种并驾齐驱既非完全美国化也非完全中国化,而是一种文化创新的过程,一种能把两种不同质的价值统一为一个更高价值以协调自己思、言、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取决于唐人街中的文化边际人。

边际人是文化接触区中一种新型人格的人,是一种在主观上熔合了两种不同质文化但又不分属任何一种单个文化的人。它产生于两种社会和文化的边缘,而这两者又永远不会完全融合。

华人移民中的边际人首先产生于华人与白人之间的混血儿,其次产生于第二代华人。混血儿面临的文化冲突远比第一、二代华人严重。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对峙中。他们的价值观念混乱,没有一致性的行为准则,在两种文化力量的牵制下常常无法决定何去何从。那些父亲是白人母亲是华人的混血儿所面临的问题就更严重了。他们自认为是美国人,但西方人通常把混血儿通通看作等级较低的种族。这种人常常有着一种无根之感。

华人家庭中出生的第二代人与混血儿面临的困难略有不同。他们一方面从父母那继承了从本土带来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要消化吸收新世界的文化,使之成为自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他们一方面与华人世界打交道,另一方面与白人世界打交道。他们常常是一个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集两种不同的价值为一身,在不同的世界里采用不同的行为标准。

第一代华人虽说本土文化根基深厚,在同化过程中传统的东西乃是主要特征,但当这些人重新回到中国后重温他们本土文化的温情时,他们会发觉自己与本土文化之间也产生了隔膜。

这就是文化冲突中的华人。在文化冲突面前,他们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华人特别是第一代华人是本土文化的卫道士,他们在西方文化圈中建立起本土文化的孤岛作为维持华人集体和个人生存的标志。有的华人特别是第二代华人,开始彻底抛弃本土文化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但由于种族差别,他们并不能真正融进美国文化中。那些不肯向华人认同的华人混血儿则漂浮在两个世界之间摆脱不了矛盾观念的纠缠,从而消极避世。有的华人则发展成应付两个不同世界的双重人格。这两类人不能做到价值统一。

然而,这些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边际人。真正的边际人是揉合了两种不同价值和观念,并形成了更高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的人。他们有着新的统一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他们不属于任何一种文化,但又带有不同文化的痕迹,他们对冲突中的文化持有更宽容更理解的态度,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价超越于民族意识之上,因而更公正更客观,视野更宽广,创新精神更强。他们是真正的沟通两个不同世界的桥梁,在两个不同世界中穿梭,对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对打破种族中心主义促进文化熔合起着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人街》虽写在二十年代末,但作者引发的理论思考却依然有效。近百年来,有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传统主义与西化主义各持一端,理性的反思与反思的理性相互交替,却始终没能对处于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出一条健全的发展之路。而吴先生的边际人理论却给这种争论注射进新的生机,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涉及何者为体何者为用的问题,它需要一种超越于传统主义和西化主义之上的新型人格的形成,需要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文化边际人的出现,需要一种能把中西文化的优点熔为一体并能以同样公正客观的批评态度鉴别吸收中西方文化的人的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任务历史的落在了中国具有现代化趋向的知识分子的身上。

顺应有道,同化无痕 篇6

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教师的组织、引导至关重要。纵观当下课堂,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加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但在课堂上回答和作业仍是学生的主要行为。教师的课堂控制欲过强,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自己的主张,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达到有效。而“顺应有道,同化无痕”则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下面就结合几个实例奉上我的几点看法,供大家研究。

一、准确把握,定位教学的起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同化和顺应埋下伏笔,打好基础。

教学的起点包括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指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基础知识。通常教师对教材的逻辑起点较为关注,经常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教师对两者都要给予重视,才能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提供帮助。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从教材的逻辑起点来说,小数乘小数是建立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之上的。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说,小数乘小数的学习是建立在已经掌握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小数乘整数计算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学生基于转化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课前常规积累时间,教师可以先安排一组口算: (1) 5×0.5%% (2) 20×0.4%% (3) 1.1×4%% (4) 0.39×100%% (5) 1.8×10×10%% (6) 237÷100,这组口算里蕴含了学生所有的现实起点,再通过情境图引入新课。这与教材直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小数乘小数的算式相比,口算练习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合理设计,聚焦学习的障碍。

每一个新知的产生,都伴随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障碍,而往往学生思维的困惑处,也是新知的滋生点。这些问题能否顺利化解,决定着学生的同化和顺应能否继续进行,建构成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面临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越过障碍,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阶段学生在新知探索时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部分词语的不理解,主要是一些数学话语。

如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整十数》,情境图中有几捆小棒,并标注了这样一句话:“每捆小棒有10根。”这句话恰好是本课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引导孩子10个10个地数,引出整十数。部分学生就不知道“每”这个词的具体含义,课堂上不难发现部分学生会第一捆数一数有10根,第二捆再数一数有10根,第三捆还是一个一个地数有几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有必要向学生解释这个字的含义,并用大号字、不同颜色标出,引起学生的关注。也可以设计一些辨析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有一捆只有9根,那还能说是每捆有10根吗?这样学生就不用一个一个地数,直接10个10个地数了。一般来说,学生第一次碰到的新词都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学习障碍。

2. 对复杂句子的不理解。

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把左边的圆平移,使平移后的圆与右边的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部分学生在读题时就产生疑问,圆与线段怎么组成轴对称图形,所以解题就产生了矛盾。但如果把这个问题稍作修改“把左边的圆平移,使平移后的圆与右边的线段组成的组合图形成为轴对称图形”,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朗了。

3. 没有探索的方向和方法。

这是学生在探索新知时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障碍,学生建构知识需要方法和途径。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文本)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方面的品质。在学校学习的情境下,教师对于指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没有丝毫的过渡与铺垫,教师直接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往往显得无从下手。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为学生的同化和顺应指明方向。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不是新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抛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而是循序渐进,步步引导。第一步,出示一个不规则图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通过数方格或剪、移、拼的方法发现可以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相等,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第二步,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自然想到要转化成以前学过面积计算的能力。这时学生还有个思维障碍,即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第三步,探索转化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只要沿着高剪,就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即使学生找到转化方法,也不一定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因此,第四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时还要给出引导性的问题:“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在同化的过程中,顺应着新知的发展,总结出计算公式。

三、恰当评价,分析学生的错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之一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真诚。教师必须摘掉假面具,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虚伪。二是接受。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教师应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和欢乐。三是理解。作为促进者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态度是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同化和顺应、建构知识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信息,包括每句话、每个表情、每个动作,这些都体现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教师经常走入这样的误区,较多的关注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反馈关注较少,特别是当学生说出了一个错误答案后,总是说“你再想一想”,或者叫别的学生继续回答,直到老师要的那个答案出现为止。其实学生说的每句话都是他们思考后的结果,都有他们的道理。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找个台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信心。

教师可以结合以下三个维度的判断处理学生错误的答案,即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判断答案背后的道理,判断能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并结合理解性的话语评价进行引导。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例1有四个金鱼缸,前3个金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最后一个鱼缸里有2条金鱼,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条金鱼。有个学生是这样列式的:2×6+2。乍一看,这个算式没有什么算理,只是凑答案,分析一下,可以这样理解:把前面3个鱼缸里的金鱼每2条看成一组,一共有6个2,再加最后一个2条,所以列出了这样的算式。如此,不难发现,学生的列式是正确的,有根据的。再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的意义及运算顺序”、“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这样,教师就能恰当地评价学生的答案,而不是让学生手足无措地坐下再想想。即使学生不是这样想的,真的只是凑答案,他也会因为老师这样分析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建立起信心。

四、回顾反思,建构知识的体系。

全课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对全课的回顾和反思,是同化和顺应作用下,完善知识体系的最好环节。但往往教师只是抛出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最后都以学生零碎的知识点回顾结束,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全课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历程,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思想方法的运用、重要的结论等。例如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全课总结,只总结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回顾反思是怎样研究圆面积的,用转化的方法,结合极限思想,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得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将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放下对课堂的控制权,以学生的视角分析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真正做到“顺应有道,同化无痕”。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自主建构, 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至关重要。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准确把握, 定位教学的起点;合理设计, 聚焦学习的障碍;恰当评价, 分析学生的错误;回顾反思、建构知识的体系。放下对课堂的控制欲, 以学生的视角分析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 真正做到“顺应有道, 同化无痕”。

关键词:同化,顺应,建构,小学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浅析英语语音同化现象 篇7

一、英语语音同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英语语音同化现场产生的分析不同专家的解释不尽相同, 归根总结主要因为人类的懒惰行为, 即人类天生具有惰性, 对任何事情总想着付出最小的努力实现最大的成效, 任何事情只要达到目的越简单、越省事越好, 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 本来应该分开读的音素被揉为了一体, 产生了英语语音的同化。比如, 常用的句型“Don’t be…”中的单词“don’t”的发音, 因里面的/n/的发音受到/t/后面的/b/影响, 而变成了[m], /t/受到后面/b/的影响, 而变成了[p], 顾“Don’t be…”的发音就变成了[’də (m) (p) bi]了。再比如, 在读“ten kings”的时候, 当读到“ten”的最后一个字母/n/的发音[n]时, 因后面还有一个单词“kings”, 说话人会下意识的为第一个发音[k]做准备, 因天生的惰性, 说话人会下意识的将舌尖抬向软腭而不是牙龈, 就出现了将“ten”中的[n]发音变成了[ŋ], 与“kings”中/k/的发音在同样的发音位置, 说话人避免了舌头反复变动, 人类天生惰性的本质展现出来, 通过语音同化减轻了说话负担。

二、英语语音同化存在的类型分析

关于英语语音同化存在的类型分类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为和理解, 有的根据已存在的、固定的、通用的标准同化将同化分为历史同化和语境同化;有的根据发生同化音素的不同距离将同化分为临近同化和非临近同化;有的根据同化程度将同化分为完全同化和部分同化;有的根据发音部位和方式的不同将同化分为部位同化和方法同化;有的根据同化发生方向将同化分为相互同化、顺同化、逆同化。之前提到, 之所以出现英语语音同化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惰性导致, 人类的“省力原则”使同化现象普遍存在, 鉴于此, 重点分析因发音部位和方式的不同导致的部位同化和方法同化、因同化发生方向不同而导致的相互同化、顺同化、逆同化等五种英语语音同化类型。

(一) 部位同化的简要分析

部位同化顾名思义发音部位由不同变成相同, 清辅音因前后的浊辅音影响变成浊辅音, 浊辅音因前后的清辅音影响变成清辅音, 发音唇形因前后语音发音唇形由不同变的很相似等是部位同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举例说明, 比如前面词干是清辅音的其词缀辅音一律为[s]或[t], 前面词干是浊辅音的其词缀辅音一律为[z]或[d], 单词swim在发音时/s/因后面的双唇音/w/影响, 其发音唇形接近圆唇。

(二) 方法同化的简要分析

方法同化即发音方法因前后辅音相互作用的影响由不同变的相同, 比如前缀是com, in, ad的, 在与词根结合时, 前缀的后一个辅音受词根相邻辅音影响而被同化成相同的辅音, 单词collect, illegal, arrange中产生的同化都属于方法同化。

(三) 相互同化的简要分析

相互同化即英语语音同化中相互影响, 一个语序中的两个语音相互影响、作用, 产生了带有两个语音特征的第三个音, 或者两个语音合二为一成为全新的第三音。一般情况下, 当[t], [d], [s]与半元音[j]相遇时, 会相互同化产生新的辅音, 分别为[tʃ], [dʒ], [ʃ]或者[ʒ]。

(四) 顺同化的简要分析

顺同化即顺着前一个音素, 在其影响下发生语音同化。故, 顺同化又称为从左向右的同化, 前进中的同化等。举例说明, 比如在短句“What’s this?”发音时, 因为[iz]受到了[t]的影响, 而被同化为了[ts]。

(五) 逆同化的简要分析

逆同化即前一个音素受到后一个音素的影响而发生了音变, 与顺同化相似, 逆同化又被称为后进的同化、从右向左的同化等。鼻辅音与随后的辅音在发音部位上的一致是英语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逆同化现象。比如, 单词“news”在单独发音时, 其后发浊辅音[z], 但与“paper”组合成“newspaper”后, 因受清辅音[p]的影响, 被同化为清辅音[s], 等等。

参考文献

[1]段成.英语语音同化现象概述[J].教育与管理, 2009年9月20日:91-92.

[2]宋慧超.英语语音同化现象试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年第3期:9-12, 1.

[3]王少杰.英语语言的同化现象[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3月:43-4.

也谈德育的同化与异化 篇8

一、如何理解德育上的同化和异化

1.什么是德育同化。

所谓德育同化, 就是指在德育活动过程中, 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时, 逐步趋同, 从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 拥有与众相同的共性特征、共性价值。如通过法律常识的教育, 让受教育者拥有相同的法律基本知识, 形成相同的遵纪守法的观念。

2.什么是德育异化。

所谓德育异化, 就是指在德育活动过程中, 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时, 逐步产生差异, 从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个性价值。如在经过法律常识的教育后, 受教育者因为面临的环境、事件不同, 所以在遵纪守法的具体行为上总存在差异,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3.德育的异化和同化之间的关系。

德育过程中的同化和异化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

(1) 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同化和异化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关系。 (1) 德育过程中的同化和异化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德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同化和异化都是统一的, 二者缺一不可, 它们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其中同化存在于异化之中, 并通过异化表现出来;而异化只能与同化相联结而存在, 在同化基础上相比较而显现。完全脱同化的异化是不存在的, 而完全脱离异化的同化也是不存在的。 (2) 同化与异化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两者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在此条件和范围下表现为同化, 而在另一个条件和范围下就表现为异化。 (3) 同化是异化的基础和核心, 它为受教育者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可能、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异化是同化的延伸和拓展, 它在同化的基础上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2) 德育过程中的同化和异化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关系。 (1) 德育过程中的同化和异化对受教育者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不同。同化在德育过程中, 让受教育者在德育内容上逐渐趋同, 变得“与众相同”, 从而达到社会发展或群体发展所形成的共同要求, 具有共性价值和共性特征。异化在德育过程中, 让受教育者渐渐分化, 变得越来越与众不同,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需要, 具有个性价值和个性特征。同化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各种潜能, 为人向各方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如通过德育让一个人掌握了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 也就激发了这个人在法律方面的潜能, 为这个人在法律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异化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潜能相对化、具体化, 使人的发展最终落实到相对的具体。如受教育者接受了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 就可以结合社会的需求和自身情况, 选择一些切实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在法律和道德方面的个性特长, 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价值。如有的人只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就行, 有的人只要求自己拥有更多的法律知识, 成为律师或法官。 (2) 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同化和异化的情况和结果是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体现出来的。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同化的情况和结果怎样, 可以通过绝对评价检测出来, 也就是说, 一个人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共性价值、共性特征情况怎样, 通过绝对评价的方式就可以检测出来。

二、德育的同化和异化给德育工作的启示

1.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德育。

德育对受教育者同化和异化的结果是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检测出来的。通过绝对评价检测出来的是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同化的结果;通过相对评价检测出来的是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异化的结果。

德育工作者既要重视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同化的结果, 又要重视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异化的结果, 这就要求建立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引导德育开展。如果只注重用绝对评价方式或者只注重用相对评价方式评价德育工作, 就会导致人们只重视同化结果或者只重视异化结果, 从而导致人们只重视德育的同化或者只重视德育的异化, 最终导致德育的片面化。

2.正确处理好德育过程中两类不同性质的后进生。

由于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既是同化的过程, 又是异化的过程, 所以在这个德育过程中后进生的产生, 也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同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后进生;一种是异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后进生。对同化过程中出现的后进生, 除非是由于特殊因素 (天生弱智等) 导致不能具备而外, 一般情况下都应该确保他们得到转化, 达到规定的共性培养目标, 成为合格生。就法律知识教育讲, 遵纪守法对于每个人是必要的, 教育每个人都遵纪守法属于共性培养, 如果有人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是这方面的后进生, 就要想法转化他, 力争让他成为遵纪守法的人。而对异化过程中出现的后进生, 除非是特殊情况, 正常情况下没有转化的必要, 更不得以限制该后进生向别的方向发展为代价强迫其一定要在该方面转化成优秀生。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如果他不愿意成为律师或法官, 那么他在学习法律知识方面比律师和法官差一些, 你也没有必要非要强迫他一定要像律师或法官那样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实验课协同化管理系统 篇9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文件的要求, 该系统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提倡实验教学和科研课题相结合, 加强了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了使用效率。

该系统所使用的网络技术是现在已经应用非常成熟的技术, 包括HTTP通讯、VOIP (IP语音技术) 、DBMS (数据库) 技术、报表技术、网络安全控制技术、搜索引擎技术、IM (及时通信) 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本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 系统功能架构

整个系统主要包含后台管理系统、实验课协作平台、答疑平台三大子系统。

后台管理系统提供对基础数据的维护功能, 比如学生/教师的资料管理、课堂进度管理、实验报告管理、实验答疑管理等等。

实验课协作平台提供实时远程文字、白板、语音、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 让学生与教师可以充分互动。

答疑平台提供类似留言板的问答机制, 帮助学生与老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问题进行离线沟通。

数据共享中心实现后台管理系统、实验课协作平台和答疑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同步。

整个系统基于J2EE和相关开源技术实现, 采用了开放的技术标准,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便于维护和进一步扩充功能。

2 系统技术架构

本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 客户端使用Web Browser与系统交互。

2.1 后台管理系统

后台管理系统采用Struts2+AJAX+My Batis+My SQL实现

这套系统基于J2EE MVC框架进行设计, 使用了Struts2、My Batis等成熟的开源框架, 性能和扩展性都能得到保障。

在这套系统中, 我将应用进行分层设计, 分别为UI展现层、服务层、业务层和数据存储层。UI层负责数据显示和与用户交互;服务层将各个独立的功能进行抽象;业务层负责业务流程的实现;数据存储层负责将各个实体对象映射成业务对象, 并负责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分层处理以后的系统, 结构更加清晰, 便于后期维护和扩展。

UI层使用Struts和JQuery技术实现, 充分利用了成熟的WEB2.0技术, 使用户的体验得到保障。在设计Service时考虑了线程安全性, 使用Thread Local存放数据库连接以及其他只能在线程内访问的资源。Business层将各个独立的业务进行抽象, 便于重用和扩展。数据库持久层采用My Batis实现, 普通开发人员很容易上手, 降低了后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2.2 实验课协作平台

实验课协作平台基于Open Meetings (Openlaszlo+Red5+Ser vlet/JSP+Spring+Hibernate) 实现。

Open Meetings所采用的技术都是比较成熟的Java开源技术。Open Meetings的开发语言是Java和LZX (Laszlo XML-based language, 一种基于XML和Java Script的语言) , 它的服务端运行依赖于开源的流媒体服务器Red5, 客户端源代码是基于Open Laszlo的应用, 即Open Meetings是一个基于Flash前端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其中, Open Laszlo是一个用于开发富客户机应用程序的Web框架, 这种应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编译成Flash和DHTML。因此, Open Meetings的最大特点是会议客户端无需下载安装, 由于Open Meetings系统将客户端设置成swf形式, 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自动加载, 因此, 所有能支持Flash的浏览器都可以使用Open Meetings进行视频会议或其他应用。

在这套平台上, 教师可以进行在线授课, 使用白板、视频等手段。只要是加入到课堂中的学生, 都能看即时看到授课内容。这里的白板和视频使用了Screen Video技术, 可以向在线的学生共享当前授课教师的桌面内容。

2.3 远程答疑平台

远程答疑平台基于BBS技术实现。我们在BBS系统上根据课程设置相应的专栏, 针对具体的课程为学生与老师进行远程答疑提供交互支持。学生在系统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后, 负责授课的老师会从系统收到提醒, 然后对学生进行在线讲解。

2.4 数据共享中心

数据共享中心解决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要求。数据共享中心对各个子系统的公共数据进行集中管理, 并且亦能将某个子系统的私有数据开放给其他子系统。为了能够支持未来的扩展, 数据共享中心采用ESB技术实现。

3 核心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实时视频和语音服务

本系统基于Red5 Media Server 1.0构建, 提供了基于Adobe Flash Player的强大的视频流媒体和多用户解决方案。Red5基于RTMP/Servlet实现, 能够满足本系统中的视频教学要求。Red5支持Screen Video、On2 VP6、Sorenson H.263、H.264等多种视频格式和ADPCM、Nelly Moser、MP3、Speex、AAC等多种音频格式。

远程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实时性, 学生能立刻看到老师的教学过程, 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在这个方案中, 我们采用了基于Flash的实时流媒体技术, 视频/语音传输协议使用RTMP。

RTMP协议建立在TCP协议或轮询HTTP协议之上。RTMP协议就像一个用来装数据包的容器, 这些数据可以是AMF格式的数据, 也可以是FLV中的视/音频数据。一个单一的连接可以通过不同的通道传输多路网络流, 这些通道中的包都是按照固定大小的包传输的。

RTMP的协议净核是用AMF格式来描述, AMF格式本身的产生就是为了RTMP协议服务的, 最初的RTMP采用XML的形式传输数据, 但XML只是字符形式的值对的格式传输数据, 而随着应用的普及这完全不能满足要求了, 于是AMP代替了XML。AMF是采用二进制压缩和传输数据, 从而为Flash播放器与Flash Remoting网关通信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高效能的通信方式。

RTMP协议中的消息包含两个部分:包头和消息体。包头包含时间戳、消息长度、消息类型以及消息流ID。消息体包含了消息的实际数据。

例如下面是一段RTMP消息的样本:

其中, “消息类型”占一个字节, “消息长度”占三个字节, 这里指明消息体部分的有效长度。时间戳用于标识消息的生成时间。“消息流ID”是消息的唯一标识。

RTMP通信以握手开始, 包含三个固定长度的消息块。客户端在和服务端在通讯中每次互相发送同样三个消息块。客户端发送的消息块被指定为C0、C1、C2;相对地, 服务端发送的消息块被指定为S0、S1、S2。握手以客户端发送的C0和C1消息块开始, 客户端在收到服务端发送的S1后再发送C2, 并且在收到S2后再发送其他数据。相对地, 服务端在收到C0后才能发送S0和S1, 并且在收到C1后才能发送S2, 在收到C2后才能发送其他数据。基于以上RTMP的传输机制, 保证了服务端与客户端在语音、视频数据传输方面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系统将教师机上的操作画面及语音信息通过RTMP共享到所有学生机上, 并且在教师开放权限的条件下也允许学生操作教师机的屏幕。通过这样师生在线互动的授课模式, 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2 数据持久化方案

本系统采用了基于My Batis的持久化方案。My Batis是轻量级的O-R框架, 接近于JDBC模式, 使得开发人员更容易上手。由于My Batis已能自动处理SQL数据类型到Object的转换, 所以开发速度要比JDBC快得多。而相比于Hibernate、JPA等技术, 它的配置更加简单, 更重要的是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对SQL进行优化, 而不像Hibernate和JPA等技术对开发人员隐藏了SQL细节。通过使用My Batis, 可以将复杂的数据库处理逻辑所形成的SQL定义在XML文件中, My Batis能自动处理SQL与Java对象之前的转换。这样可以将数据实体处理与业务逻辑分离, 后期还可针对SQL单独优化。这样即简化了设计, 又提高了系统的模块化和健壮性。

为了减少开发人员的工作任务, 还开发了一套自动化的模板程序。可以针对特定的系统进行模板定制。当我们需要开发新的模块时, 可以通过这套自动化程序生成类似Hibernate那样的映射文件和相应的程序。以此模板为基础, 开发人员几乎可以不用编写额外代码, 只需做一些简单的配置就能完成新模块的开发。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现有的成熟的J2EE和Web 2.0技术, 实现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远程实验课教学系统, 在远程教学系统上进行了实验课的初步探索, 对远程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比如, 对于不同专业的实验课, 实验课的开展方式和内容都会有很大差异, 仅仅通过视频和语音这些共享手段是不够的。比如, 对于计算机网络学实验, 必须能够虚拟出各种网络设备, 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所以如果能将实验课件系统融合到本系统中, 那么就能真正体现这套系统的价值。所以, 在下一步探索中, 我将继续研究如何将课件系统建模并形成统一的接口, 然后再与现有的实验课件进行整合, 到时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远程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http://forums.adobe.com/index.jspa Adobe技术论坛

[2]http://code.google.com/p/openmeetings/OpenMeetings主页 (包含了全部源代码)

[3]http://struts.apache.org/2.x/Struts2主页 (包含源代码和相关文档)

[4]http://www.red5.org/Red5主页

[5]http://code.google.com/p/red5/Red5主页

[6]http://www.mybatis.org/java.html MyBatis主页

德育教师为何要“同化教材” 篇10

何谓“同化教材”?“同化教材”有两层含义:其一,表现在认知、智慧层面,教师要把握教材的内蕴;其二,表现在人格、心灵层面,教师要认同教材所承载、充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鲁洁教授的说法,就是“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内容具有一定价值观的认同,情感的共鸣”[1]。

之所以强调同化教材,是因为德育课程主要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德育课堂上,只有当教师的人格修养与教材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质、同格时,教师的言说才能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产生正向的教育效应;反之,教师人格表现与教材蕴含的情感、态度、价格观有冲撞、有反差,德性教育就如同“过眼云烟”,荡然无存。例如,教科书传授的是宽厚、大爱,而教师的人品表现却是贪婪、吝啬,那么,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冠冕堂皇,学生也是完全听不进去的,更不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德育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用自己的认知、思维、智慧参與,以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阐发的道理;同时也须有教师人品的介入,以达到对教科书寄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诚如帕克·帕尔默所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以下,笔者就德育教师为什么应该同化教材,从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维度一:德育教材的根本属性

德育教材与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不同:后者呈现或陈述的是一种客观知识,而前者却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例如,基础教育7-9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主要是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材内容的核心和灵魂。德育教材的鲜明价值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高度认同,与之契合;绝对不能偏移教材内在的主流价值观,更不容许背反。

维度二:教师对教材的评价及其效果

对于德育教材中的价值蕴含,具有不同人格素养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评价。学者孙迎光指出:“教师不是通过文本的价值观而是通过自己(对教材)的价值评价实施教学”,这种评价“包括负向评价、中立评价和正向评价三个向度”[2]。

例如《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道德名言,阐发和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树立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观念;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有爱心,能帮助他人实现其发展。教材所蕴含、张扬的高尚情感是:能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遭遇、处境、痛苦和不幸,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能体验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成全他人所带来的愉悦和甜美。教材中的这种意义蕴含,不同人格操守的教师,其评价迥然相殊,教育效应也会有正反之别。

持负向评价的教师,并不相信这节教材中蕴含的“大美”“善心”“成人之美”的价值观,心里没有他人只有自己,这就必然遭致教学的负效应。

持中立评价的教师,往往把这节教材中承载的主流价值观,仅仅当成了静态的道德概念、知识点或考点(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等等),教师只是教授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此,德育教学的目的必然丧失。

持正向评价的教师,表现为对这节教材承载和充盈的价值观不仅完全认同,而且通过价值评价和价值思考,变为自己的思想;然后春风化雨般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也受到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濡染。这种教育效应真可谓是“听有道德的老师讲道德,学生可以入脑入心,受益匪浅”。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强调同化教材,无非是要求德育教师对教材中负载和充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向理解和评价,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立身处事的思想和信念。

维度三:学生道德理解的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接受心理,对于德育教师能不能同化教材,学生是很敏感、很关注、很在乎的。大凡教师对德育教材中某一教育主题的阐释,学生往往都会把教材内容、教师言说以及教师平日里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进行考量。如果教师的人品及其言说与教材蕴含的价值观同质同格,学生就会敬重老师;其言其语,学生自然洗耳恭听,教学也能让学生获得醍醐灌顶、醒脑明德的效应。反之,教师人品、心灵与言说表现为口是心非,学生就会责怨老师:“怎么说一套,做一套,完全是两股道。”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言说就会受到学生的自觉防卫和抵制。

例如,《人生而平等》一课(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主要讲每个人境遇与条件不同,但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应得到充分尊重。而平等的表现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格上的平等,每个人都应享有受到别人尊重的尊严感;其二,是人与人在法律上平等。教学这个主题时,如果教师具有平等待人的人格素养,真诚地教诲、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论学生是男是女,长相是俊是丑(帅还是不帅),智力敏捷还是迟钝,情商是高还是低,家庭富裕还是贫穷,性格内向还是外向,身体健全还是有残疾,都一律平等相待。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移情性理解;每个学生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都能得到尊重、欣赏和呵护。如此,教师就能用自己的人格打动和感化学生;教学就能赢得感染力强、穿透力强的诗化效应。反之,教师平日里不能平等待人,爱摆架子,不尊重学生;或是偏心眼,只喜欢女同学,欣赏学习“尖子”,嫌弃来自贫穷家庭的子女和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这样的教师即使对教材中关于“金钱、地位等差异不能超越人格尊严”的道理,阐述得头头是道,也不能触动学生心灵,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理解,总是表现为“知识与人格的交往与互动,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产生怀疑,就难于达到关于德育主题的正向理解”[3]。

综上所述,德育教师必须同化教材,才能实现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和良性互动,才能营造彰显生命意义和生成价值的课堂生活;而要同化教材,德育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品德操守和高尚的情感素养。如此,教师和教材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进入学生心灵,并转化为他们生活中的信仰。

参考文献:

[1] 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 .课程·教材·教法,2003,(9).

[2] [3] 孙迎光.德育理解:跳出传统教育学思路[J].新华文摘,2011,(3).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443300)

上一篇:建设模块下一篇:湖南蔬菜价格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