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中的应用

2024-06-18

专业课中的应用(精选十篇)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各专业精彩描述。数学教学与其它各专业相互依存, 相互融合。数学问题来源于具体的问题, 而具体的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英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罗杰说:数学是科学的大门钥匙, 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由此可见, 数学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或者社会中人是多么的重要。

一、数学在专业学科中的作用

1、数学在经济学中的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数学与经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经广为人知。早在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就在用微积分来研究经济学。近年来,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和方法之上, 全球经济一体化向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现代信息社会, 数学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 无数经济问题需要数学来解决, 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向数学提出新的挑战。博弈论大师、著名数学教授约翰·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及其后续理论不仅影响了数学界, 而且改变着整个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面貌。

在经济和管理中, 预测非常重要。是管理资金投放、商品产销、人员组织等方面的决策依据。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 需要抉择目标和抉择经营管理方式, 在多种策略中选取其一以获得最大利益。这要求数学的目标函数达到极大, 目标函数也可代表损失, 于是要求它达到极小。这类问题往往化为求目标函数的条件极值或者化为变分问题。优选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最优控制等都致力于发展优化问题。

2、数学在地质学中的运用

通过数学理论和万法, 可以分析人工地震的数据, 以推断地质的构造, 为探寻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储藏位置提供依据。运用数理统计、Fourier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学方法, 我国成功地开发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近年来还用波动方程解的偏移叠加、逆散射等方法处理地震数据等。另外, 建立了一套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取得了实际效益, 并在农田灌溉及理论发展上得到许多成果。数学工作者对江、湖、河口的污染扩散、土壤洗盐等问题成功地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对于城市的交通、管理自然条件和社会的容纳力进行深入的发展预测和评价。

3、应用于信息处理和质量控制

应用数学原理, 发展了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 发展成功了新一代图像数据压缩技术, 发展成功了计算机视觉, 创造了从单幅图像定量恢复三维形态的代数方法、应用模式识别和信息论, 在时间序列和信号分析的发展中取得新的进展。应用代数编码, 使计算机本身具有误差检测能力, 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针对工业系统性能可靠性要求, 产生了可靠性抽样检查、质量控制等新的数学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数学应用于设计与制造专业

数学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进入了新阶段。数学设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 数学设计技术成果可应用于飞机、汽车、船体、机械模具、服装、首饰等设计。可以运用数学原理, 对各项工程设计以周密的计算来提供精确的数据, 大型工程尤其如此。我国数学家设计了一批工程计算专用程序, 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如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关注的超大型工程, 其中一个严重的施工问题是大体积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化学反应产生的热, 它使得坝体产生不均匀应力甚至形成裂缝, 危害大坝安全。以往的办法是花大量财力进行事后修补。现在我国已研制成可以动态模拟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温度、应力和徐变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可用计算方法分析、比较各种施工方案以实现工程最优化, 还可用它来对大型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进行监控和测算以保障安全。

5、应用于农业专业

我国数学工作者在分析了我国传统的生态农业思想与人类开发关系等问题之后, 提出了一个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及整治的理论框架与行动措施, 建立了许多数学模型。其中包括:一般水环境整治与扩建水电能源的投入产出与经济系统的优化、林业开发与土地资源开发等优化模型。同时, 我国运用数学、生物、化学与经济发展交叉的发展成果, 建立了平原农业资源配置的数学模型和资源配置规划。运用线性规划、对策论参数规划等数学工具, 建立了多地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 制定最优的结构布局方案,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建立了水产业最优结构的模型, 为农村剩余劳力提出了合理转移方案。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2

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一直是职教系统中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职业教育深入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如模块组合式、行业单元式、多元整合式、行动导向式等。本文就我院近两年在汽车专业教学中采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学模式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希望能与热心于职业教育的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促进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根据专业、课程及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实际上包括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要求、课程类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做到:第一,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第二,必须形成学生的任务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前者是课程内容开发中需要完成的,后者虽然也需要相应的教材模式的支持,但最终需要运用任务教学法来实现。

任务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提示工作任务。即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第三,提出问题。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无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第四,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记住。第五,回归工作任务。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介绍障诊断中(如曲柄连杆机构的异响诊断)引入此方法效果很好,现将在某次教学单元设计中使用任务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展示如下:第一,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提示工作任务”部分的工作,即引入本次课相关事例,提示原有内容(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有工作原理)。第二,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可根据具体事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推选出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班级内共同讨论的故障,并进一步阐释原因。第三,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提问,分析各组答案的优劣,并给予进一步的解释。第四,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与该课程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熟悉相关知识理论。第五,最后用10分钟时间总结课程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能动地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教学法。

汽车修理专业涉及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去先讲解理论,然后再进行实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技能,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而中等职业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弱,学生很难听好课,记不牢。因此,可采用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原来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这么密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所谓实例分析教学法,是以“实例分析”为载体,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即在教师在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汽车修理实例进行分析,把教学目标要求的一些理论知识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例中去,通过分析实例,教会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没有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类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而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技综合体,它既含有配合精密的机械机构、液压控制机构,还有复杂的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系统、电器装置、及其它附属机构等,并且装配在汽车上的零部件有成千上 1 万。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理论,再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往往收效不大。学生由于缺乏对汽车零部件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讲授汽车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会令学生由于理解不了或听不懂而产生畏难的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讲新课时,结合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可先让学生在实验室动手去拆装汽车的零部件或总成,让学生对汽车的零部件产生感性认识,同时在动手过程中产生疑问,有些复杂点的甚至装不上去,或装上去了但使用不了等等问题的产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找出他们缺乏的知识和“还不能够处理”的情境。这时,教师就可针对学生的存在问题给予一一解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又轻松又快。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最关键的就是设计教学项目,把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转向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如何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全部转化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法最大的困难。其次,对专业课教师综合性的要求很高,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更是学科知识的综合。2005年9月,我校大胆尝试,对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开始探讨和实施项目教学。紧紧围绕项目教学法的五大环节分步实施:

①提出任务;

②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

③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④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

⑤又一新任务的提出。

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可以将汽车维护模块分为几大项目: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点火正时的检查与调整、柴油机供油正时的检查与调整、气缸压力的测量;将汽车修理模块分为几大项目:气缸盖的检修、气缸体的检修、连杆的检修、凸轮轴的检测、柴油机喷油器的检测与调整、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传感器检验、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执行器检验、齿轮式机油泵的检修、发电机的检修以及起动机的检修;将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分为几大项目: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汽油机无法起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车用柴油机油路故障的诊断与维修、电喷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及发电机不充电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学院同时也逐渐完善师资队伍、添置教学设备及适合于项目教学的实训教室,我校汽修专业3000余名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同时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8~10个人一组,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我们实践着这种手把手的课程模式。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单元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每次教学单元设计中,教师如果不注意结合学生、环境及课程特点,容易引起以下教学问题:第一,若教师缺乏本专业实际应用经验,缺乏实践及前沿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第二,若教师只了解专业内容,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则课程的进程就会缺乏认识论指导。第三,若教师只看到学生的缺陷,不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兴奋点、兴趣及积极面,则学生主动学习性较差,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第四,若教师只知道学科体系,不知道按课程的能力目标重组教材,项目(案例、课题、任务、实务)应用不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则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第五,若教师不注意授课方法,课堂把控性较差,上课只介绍专业内容,只训练专业能力,不训练学习能力,则课程内容缺少“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内容。因此,如要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发生以上问题,就应充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它不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采用教学技术的不同,教师的教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

遵循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展的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布置任务书。任务书是制订一堂好课的标准,其结构包括主标题、学习材料、学习过程等。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制订的任务书其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对整个自主学习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能力构成,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设计,将课程划分为由任务组成的结构模块,以行为任务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出版编辑》课程,根据该课程涉及的能力构成,在制订任务时将其划分为几大任务:策划;编辑;校对;美术编辑;出版。在宏观任务结构确定后,再针对每一任务的不同特点将其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书。如实施“编辑流程”任务时,任务书设计为:以图示的方式绘制出编辑一份班报所涉及到的工作环节。说明及要求:

1、以实例的方式引出编辑工作的流程图;

2、明细工作环节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3、图示清晰、生动、形象。实施“稿件编辑”任务时,任务书的设计为:分组按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分析思考,并以图示的方式对文字资料总结。A组:新闻定义、新闻价值、读者分析;B组:稿件来源、选稿;C组:改稿应注意的环节;D组:编辑技巧、删除脂肪。任务书中的学习材料可由教师准备也可由学生主动收集,知识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建议由教师准备,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对于案例的收集可由学生收集,这样有利于得到更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导言。导言即导入技能,重点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来。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可以向他们引入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通过“围绕中心——找出要素——进一步细化、分析要素”的方法形成较完整地对一个问题较详细的研究。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项目课程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与研究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C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46-2

0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用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课程综合化改革、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如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改革与实践。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职业学校实施重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非专业素养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模式是把学习内容按“学习领域”分成多个项目进行教学,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与社会相关的专业能力的职业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应变职业领域和社会变化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继续进修和深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个人生活定位和妥善处理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全力构建“以能力为本、实践为主,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实施能够适应社会、企业和生产发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法,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途径之一。

项目教学是将理论基础和知识结合实际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胜任职业活动。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之外,项目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加强非专业性的技能学习,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本文以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结合项目教学作简要的分析。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系统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只能靠工作后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消化和吸收。而新时期技术更新加快,企业更希望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岗位无缝对接,要具有上岗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即专业能力、团队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生就业岗位为目标,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以专业应用技能为主线的专业项目模块,让学生在完成专业项目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以专业应用技能为主线的专业项目模块具有以下特点:

①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②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③与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或流程有直接的关系。

④项目任务要结合专业让学生独立收集相关信息、制定计划和设计、实施任务和检查的机会,有计划地组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并对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⑤引导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⑥项目模块要结合专业知识和行动,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延伸,让学生借助团队的互助性,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

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必将进行改变,将传统的以单独考核理论知识,改变为考核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再学习能力、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具备独立胜任职业中典型任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定位

项目教学实施的核心是教学内容。以往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以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为主,重在理论教学。我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有多年的合作关系,目前在各专业大力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专业实践的实施。以前主要是采用分学科进行教学(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实践等),专业课程相互独立,这在一段时期内学校为相关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有大批学生留校担任学校的实验实训教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和高新产品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将传统的知识系统目标改变为行为系统目标, 就是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训练以项目的形式模块化。(以机电技术专业中教学项目的知识体系结构分解为例,做简单分析,如表1)

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主要遵循服务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原则,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以机电技术专业为例,语文侧重于人文和应用文的教学,教师根据项目课题中的任务,指导学生模拟的工作情景,完成情景对话。学生从制定简单的工作计划,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步骤,到项目完成的分析总结报告等。

项目课程是把以教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把单一的专业课程转变为项目课程、把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实验实训车间为中心。使职业教育以符合当前企业发展需求,让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使“要求学生学习”改变“学生需要学习”。项目课程培,养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生存发展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职教师资的培养和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李俭.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谈技校数学在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4

一、《立体几何》与〈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的学习一直是机电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读识图纸及绘制图纸的能力, 与我们学习的《立体几何》有很大关系。《机械制图》的基本内容是: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体的读识和绘制;孔轴、圆盘类零件的读识和绘制;装配图的读识和绘制等三个相应的学习单元。这些技能的学习要求我们了解一般几何图形, 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组合, 在头脑中形成三维立体概念。在《立体几何》中, 基本几何体如长方体、圆柱体、三棱柱、椎体等, 同学们都学过, 并且对它们的正视图、主视图左视图的投影及画法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立体几何》对学好《机械制图》是至关重要的。

二、二次曲线与数控编程

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控机床程序编制时, 形状较简单的点位加工及平面轮廓加工, 通常要建立坐标系, 得出数学方程式, 解方程组, 求出各关键点的坐标。这方面要求我们对解析几何知识掌握要好, 各种曲线方程的形式都要掌握。在解析几何中学习了二次曲线, 学生已掌握了几种曲线的方程、作图及有关性质后, 会在数控编程中得以应用。

三、逻辑初步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门电路

逻辑初步中学习的命题联结词“且”“或”“非”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门电路“与门电路”“或门电路”“非门电路”理论一致, 在学习时可相互借鉴、对比, 从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只有学会了基本门电路才能学习复杂逻辑门电路。

四、正弦型函数与电工基础中的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数学中对正弦型函数的作图、平移及其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这些知识在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中作用很大, 有些知识是相通的。如周期、频率、角频率与正弦型函数的周期有关;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与正弦型函数的最大值几乎一样;相位、初相位、相位差与正弦型函数中角的取值有关。有些知识是不一样的, 数学中图像的变化是平移, 而电工中是叠加电路产生的变化, 学习时要多加联系。

五、算法语言与计算机编程

算法及其思想方法是当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 要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 这些知识是计算机语言及软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理论去研究和学习专业知识。

六、数列与统计学中的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这些知识与数学中的数列关系密切, 特别是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就是研究数列的社会利用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学好数列, 把数列的有关规律把握好, 并与专业课结合、相互对比、借鉴。

七、函数与利润管理

经济生活中离不开经济效益, 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利润管理。在利润预测、利润计划、利润分配中, 一些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函数解析式。函数是技校数学的重要内容, 不仅要学习几种重要的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函数思想, 用函数思想及其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利润管理中大部分问题与函数有关, 需要根据问题实际列出函数式, 运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是数学知识运用于专业课的几个方面, 数学中还有许多知识与专业课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了数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作用, 不仅对专业课学习有利,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5

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陈媞

张存江

摘要:财经专业课大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有其特别意义。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做到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和典型性,在实施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法律知识和提高应用法律知识能力为目标。

关键词:中职

财经专业

案例教学法

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中职财经课程教学中,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经济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改进教学生态、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相对优势

(一)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那个“很有学问的人”,不再扮演传授、授业者的角色,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激励者,他们的作用是事先精心选择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很多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无关,很难实践中找到原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跟学生一起,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通过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交流,一是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习更加深入、全面;二是可通过小组发言、讨论,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三是能产生激励的效果,在小组交流中,一次、两次交流不畅也许还“情有可原”,而长期无法交流者,必然产生超越他人的内在动力,积极从讨论中寻求突破,找到自信。

(三)产生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至于学生听没听、听懂多少,往往要等期末测试后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课前拿到案例后,先行消化,再查阅各种资料,这对学生主动接触新知识,理解新授课程有所帮助。初步接触相关案例后,学生还需要根据要求开展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种能力上的提升在传统教学里根本不可能实现。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发散性,他们独立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给同学、甚至给教师以不同角度的启示,这也促进了师生思维层次的加深。老 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案例教学这种双向思维的特性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职财经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重学科知识体系,轻联系实践。传统的教材编排模式偏重于知识结构,先表述抽象知识,再进行实体内容的分述,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背离,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律法规》第七章是“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主要讲述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产品质量法三部法律,教材编排上,先表述基本概念后法律条文,无具体对应案例插入。对中职学生而言,直接接受这些纯理性知识,大大超越了学生现有接受能力,教学效果较差。

(二)课堂教学组织重理论灌输,轻案例教学。在目前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唱主角的仍占多数,“填鸭式”的教学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课堂活动单一,很少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案例加入,教师所关注的是必须在规定教学时间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讲授各章节法律理论内容,而没有使用现实中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教学法只在课堂中充当讲授法的“配角”,用一些虚拟的案例对某个理论进行论证,大量的精力用于片面强调对法律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生而言,逻辑严密的口头表达能力、据理力争的雄辩胆量和应用自如的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性培养,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教育目标得不到落实。

(三)学生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在中职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期末检测替代学段成绩,学生平日的过程性表现只占30%,有时甚至予以忽视。评价方式大都是闭卷书面考试,考试内容以概念、知识点的记忆等为主,能真正反映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案例分析等应用性的题目的分值不大,出现了学生只要强记就能拿高分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要以死记硬背来应考的评价方式偶然性很大,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在财经专业课教学中具体应用

笔者在财经专业课教学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本人认为,中职财经专业案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应充分、细致

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要保证案例教学法受到预期效果,必须确保课前准备充分细致。课前准备一是资料准备,二是分组准备。

资料准备主要在于教师。课前,教师要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从 而为科学选择案例奠定基础。案例选择要尽量紧密联系现实,收集真实可信、客观生动、典型的案例实施分析,确保所学理论与案例实际相结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以“三鹿奶粉”案例为主线组织教学,上课前将收集到大量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系列文字、图片资料,编印成学案印发给学生,同时找到相关视频报道,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对该事件有所了解。在学案上,笔者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如喝了三鹿奶粉的婴幼儿那些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三鹿集团的那些义务没有履行?国家对于婴幼儿的赔偿措施到位吗?如何追究三鹿集团的法律责任?等等。

资料准备也离不开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与本案例相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及解决方案。

在分组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由4-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地点应该彼此分开,小组应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一般情况下不过分干涉,要创造学生原生态讨论的环境。

(二)课堂讨论要有代表性,分层推进

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上,可由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分析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发言一般应该控制在4-6分钟,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质询,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补充发言。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发表独立观点的过程,此时教师所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要充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应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本阶段的发言和讨论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度归纳,将学生的意见罗列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再组织各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目标上来,通过讨论案例的成因、适用法律条文,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讨论解决方案,锻练学生自主表达、人际交往、小组协作等能力,在小组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这种反思和总结是对于规律和经验的把握,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反思和总结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形式,一般而言,书面反思可能体会更深刻。通过反思,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课后巩固阶段应有拓展性、竞争性 学生课堂学习结束后,相关知识的掌握还不巩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中所掌握到的情况,布置纸质的习题,组织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加强理解。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他们对照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到网络上、生活中、报刊杂志上收集资料,形成调研报告,教师可以将这些调研报告设定为学业考核的依据,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后练习、阶段测试,鼓励学生多看经济、法制书籍,多思考现实中的经济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锻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中生,他们在文化基础、心理特征、年龄、生活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因此,财经专业课教师应针对他们的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吸取专家学者的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案例教学等教学创新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一名受中职学生欢迎的财经教师。

参考文献: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6

摘 要:为了达到理想的专业课教学效果,教师除了在课前精心地备课、试讲、说课,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讲授,教学前后的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反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且对学生主体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本文分别从反思的内容、反思的方法策略和反思的程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反思性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工作是在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中心的多方位和多环节的环境中进行,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在课前要进行精心地备课、试讲、说课,并通过课堂上有效的讲授来传递知识和学习方法外,教学前后的反思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反思性教学是以追求教学实践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为目的的教学探究活动,教师对教学实践整个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对行为发生的原因与后果、对行为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多方位、多环节不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课堂情景、教学结果及其发生在教学周围的现象作为反思的对象,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分析、批判、调整、补充、完善、改进、提高和再认知、再完善的过程。

课前课后的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實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人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位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永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严肃认真的思考。教师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及时、有效的反思不仅是汲取经验教训和发现问题、识错纠偏的最有效手段,也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运用反思性教学谈一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反思的内容

(一)反思不足之处

对教学中的不足或失误及时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是反思的第一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即使教师非常熟悉教材,也精心进行了课程设计,精心准备了教案,也难免会出现疏漏或失误,如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欠妥,列举例子不典型,师生互动不协调,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发现的这些不足、失误或听课专家提出的建议、“毛病”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加以认真思考、虚心请教,并及时调整、改进、补充和完善,则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光辉的顶点。反思不足之处也可作为集体备课中大家共同商议和探讨的主题。

(二)反思成功之处

授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手段,哪些做法起到了教学共振效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互动。针对具体课堂和具体教学对象,临时采用了哪些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设计有哪些环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中有哪些达到了等等。不仅要反思自己授课的成功之处,也要反思同行授课的成功之处,可以将这些成功之处详细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备课和教学时的参考和借鉴。

(三)反思教学灵感

教学灵感是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交流互动的深入,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瞬间灵感。这些瞬间灵感可能来自教员自己的想法,也有可能是受到学生的提问和讨论启发临时产生的,没有预设,但比预设更精彩。这些瞬间灵感在课后要及时通过反思去捕捉,否则就会烟消云散。利用临时产生的瞬间灵感,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可能会取得比预设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教学目的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员在反思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的同时,还要反思学生是否学到了本门课的知识,是否学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受知识基础、工作经历和个性差异的影响,接受新知识的难易也不同,教员是否将有效的“教法”和有效的“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反思教学目的是否实现,有利于教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员完善备课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反思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岗位任职需求、部队工作实际等来安排教学内容,有无拔高或降低标准,是否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反思实验实训过程是否流畅安全,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的。

(六)反思教学方式方法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是否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思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否利用得当,反思采用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手段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反思实践实验环节的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学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七)反思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细心捕捉学生的反应,如是否大部分学生都萎靡不振,缺少互动交流,要及时加以调整;从作业中发现教学问题,及时改进;从考试测验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反思并加以补救;从教学调查中获取信息,及时加以整改;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重视。

(八)反思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对学生履行了责任,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与学生之间是否采取了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措施,遇事是否善解人意,将心比心,是否通过讲道理解决问题,是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又向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前后的反思。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尽量做到“未雨绸缪”,上课时要察言观色,细心捕捉,讨论时要注意收集,集思广益,阅卷时要认真分析,仔细归类,讲课后要及时小结,复习时要注意强化,对待学生的建议能有选择的借鉴,合理吸取,对待同事的提醒能深刻铭记、扬长避短,对待领导的批评能虚心接纳、及时改进。

二、反思的方法策略

实施反思性教学要掌握必要的方法策略,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调查学情

不仅要调查学生自身的情况,还要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建议,因此学情调查分为课前调查、课中调查和课后调查。课前,教师制定一份学情调查表,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人数、思想状况、个人发展目标、文化基础、专业方向、学过的课程、工作经验等,连同课程教学设计一起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了解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调查学生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满意程度,包括内容的难易、重点难点的讲授、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并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课程结束之后,再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整体授课情况的看法,包括内容、方法手段、时间分配、考核方式等,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作为教师后期改进教学的依据。

(二)请教同行

教学经验是要不断积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一方面要多听课,不仅要去听专家型教师的授课,而且也要听一些非专家型教师授课,这样除了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外,还可以看到他人的不足,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主动邀请同行听课,主动请人给自己“挑毛病”,客观的甚至是不留情面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尤其是专家型教师,认真听取其指导性意见,之后自己再结合这些评价和建议,在课后认真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这对青年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自己反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以征求同事或同行的意见,使自己感到困惑甚至棘手的问题,往往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会得到答案和合适的解决办法,没有必要顾虑太多,怕难为情或被取笑,所謂“今日他人为己师,明日为他人之师”。

(三)继续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学习他人的长处,比如参加短期培训、教改研讨会、国内教学专题论坛,以及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等,接受继续教育,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申报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广泛阅读、汲取与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写科研论文,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使思维更明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比赛要积极参加,即使自己不是参赛者,也要积极去旁听,汲取他人的长处。

三、反思的程序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1)反思课程教学设计:即课程设计是否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策略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讲授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合理有序的安排,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难点。(2)反思教学资源:即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教学需求,是否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提炼、归纳和总结,是否利用学生的经历、职位,谈感受,谈经验,是否利用教学实验基地和现有装备进行现地教学。(3)反思教案准备:在进行教学内容准备时是否做到精、新、实、活,所谓“精”就是突出重点和难点,所谓“新”就是注意增加本学科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前言理论和国内外发展趋势;所谓“实”就是讲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求,不能脱离实际需求;所谓“活”就是要有典型的例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4)反思学情:即是否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实践经验、心里特征和发展需求等。(5)反思教学方法:即是否针对教学对象和内容的不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6)反思教师自身:即教师要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并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不仅要对讲授的内容要烂熟于心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

除了以上的反思,教师还要反思他人在讲授这一节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同时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可采取什么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教学中的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案、学情、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等内容的准备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设计再完整,也难免有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地方,如教学设计中既定的难点,可能并不使学生为难,而原先认为容易的地方,反而使学生犯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因此,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教学情境、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的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互动情况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等等。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反思教学设计中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不足之处,内容的安排上有哪些不妥,课程进度和教学效果是否吻合,采用的哪些教学改革和有创新性做法起到了教学共振效应,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有哪些措施较好地处理了课堂中的临时突发事件,采纳学生或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后是否收到了效果,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进行反思,并力争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同时也要记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和失误,对他人的失误自己要避免,对自己的失误要认真进行剖析,寻找原因,并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和探讨,可以学到优秀教师的经验,吸收集体的智慧,激活教师的思维,有助于形成多元而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把学生一些独特的见解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四、结语

某次课堂授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停止,“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在开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其实质在于使“身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的教师,以旁观者的眼光客观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技能,拓展教学思路,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不能保证每一次授课都是真理,但必须努力使下一次授课更接近真理。

参考文献

[1]仲启媛,谭立龙,何润生.课后反思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中的作用探讨[J].高教论坛,2013,(9).

[2]黄影妮,邓杏华.反思性教学: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J].高教论坛,2004,(1).

[3]刘海峰,对反思性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李靖宇,万永刚,金成等.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成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张志利,仲启媛,谭立龙.A Few Thoughts about Preparing Lessons Effectively in the Holding a Post Education, EET2011.

[6]仲启媛,党春宁,谭立龙等.提高个人备课有效性的几点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7

行动导向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是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手脑口共同学习, 将职业活动作为导向, 以求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通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相当重要。

1“行动导向”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行动导向驱动,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或者理解为制定一个任务,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达成教学的目标。应该明白知识来源于实践, 通过实践获得一种感性认知, 并在多次实践后, 形成一种理性认知, 并指导实践。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要求教师可将一个大任务划分为几个小任务, 由教师下达指令, 若行动导向比较容易, 学生轻易就能过关达成任务, 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行动导向难度太大, 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丧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 应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行动导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其自身的自信心。

2 行动导向教学步骤

首先,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准备教学所需的材料、任务, 学生需要完成任务的材料设备。第二, 教师简单明了告知学生课堂任务, 并告知学生具体的行动导向, 叮嘱学生行动导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三, 完成任务是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如何顺利完成任务的思路以及方法,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其划分为学习小组, 在彼此相互帮助下顺利完成任务。第四, 展示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分析任务完成情况, 并积极给予学生鼓励支持。

3“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专业课中的实施条件

3.1 建设硬件环境

为了保证行动导向教学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多功能教室, 需要有理论学习区域, 同时还应具备实践操作区, 准备相应的资料柜和物品柜, 传统意义上单功能的教室应进行改变, 转变为多功能, 固有模式的学科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

3.2 建设软件环境

为了保证行动导向教学的顺利进行, 应准备必要的软件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应用软件、受先进教学理念影响的老师。实践指导老师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 同时还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还应注意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结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为了更好完成任务, 可通过组间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其中的信息收集、制定计划、任务实施以及结构完成均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因此学校应建立必要的信息数据库, 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4 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专业课中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实施可划分为准备、实施与评价这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4.1 准备阶段

教师以及学生应根据教学目标, 共同研究制定适合的教学项目, 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行收集信息, 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这个阶段, 教师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 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获得信息资料, 并针对学生制定的计划提出相应的建议,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方案。

4.2 实施阶段

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 每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制定小组计划, 并将计划方案上报, 并评价不同小组制定的计划, 分析优缺点, 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保证计划能够顺利进行。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 应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 提出创新, 拓宽思路, 并注意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团队合作精神, 以及社会责任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 学生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并注意不断核对计划情况, 防止后期错误发生出现不可避免的损失。教师要对各组的任务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指出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可通过自查或互查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 各组组长要随时了解各组组员的动态。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互动, 给予表现良好的学生积极的鼓励, 在出现问题时, 要鼓励学生, 克服困难。

5 在中职专业课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应该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专业课中顺利进行, 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5.1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划分具体的组别

中职学生多数文化课基础一般, 具有较大的智力水平差异, 多数学生偏科情况严重, 因此在具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要注意灵活处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划分, 依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综合能力按照好中差标准进行搭配, 有利于保证学习小组任务顺利进行。

5.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中职专业课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老师作为指导者, 应尽量保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爱好, 同时注重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要鼓励学生发挥特色, 主动思考, 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 能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

5.3 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要以培养能力为原则。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应根据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而选取教什么, 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以及具体的教学动态来明确适合教什么, 确定行动导向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 并根据企业、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力求能将最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我行动实践能力。同时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而尝试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6 总结

通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将枯燥的课堂气氛转变为活泼有趣, 化抽象为具体, 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后, 内心获得一种成就感,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应该注意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始终将任务贯穿其中, 有利于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过程中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网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应注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实施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菅振行.中职专业课“行动导向”教学研究[J].成人教育, 2014, (1) :64-65.

[2]崔玉隆.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反思[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14 (9) :758-759.

[3]卢美玉.中职专业课情景教研模式的实施与意义——以中职旅游专业教研为例[J].新课程学习:下, 2014, (2) :36-37.

[4]王璟泓.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6) :247.

[5]刘永财.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反思[J].祖国:教育版, 2014, (1) :32.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8

一、案例教学的应用

在一堂有关海运货物运输保险的教学中, 我采用新闻播报的形式导入本课时的新知———海运货物保险保障的范围。新闻播报内容如下:“中国籍货轮‘德新海号’被武装海盗劫持。目前, 海盗还没有向中方提出任何要求, 仍然胁持货轮向索马里沿岸行进。另外, 新华社记者昨天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获悉, 德新海轮18号12时发回中心的报告显示, 该轮存有燃油700余吨, 淡水150吨, 船上的米面等生活物资存储充足, 可以满足船员日常生活所需, 但直至10月21日18时, 中国被劫的‘德新海轮’仍处于失去通讯联系的状态。”该则新闻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闻播报结束时, 教室里异常安静, 我看到了学生们期盼的目光。于是, 我因势利导给学生介绍了新闻的背景:“直到四五年前, 还没有人能够预见:来自非洲一个战乱国度的数千海盗, 会把世界最重要的航道之一搅得大乱, 让全球海运界闻之色变, 尽管这个国家曾经让美国尝到‘黑鹰坠落’的耻辱。”第二步引出与本课时相关的内容:“货物在国际运输过程中, 会碰到像新闻中播报的事件, 如遭海盗劫持的风险。除此之外, 还会碰到诸如暴风雨、触礁、失火、碰撞等各种风险。什么方式可以帮助出口企业转嫁风险降低损失?”从而引出了中心内容———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海洋运输运量占到我国货物出口运输的80%, 所以就介绍海洋货物运输保险, 这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保险条款》之《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的主要内容。

根据刚才的导入案例, 进一步提出一些质疑:“货物在国际远洋航运中, 都会遇到哪些风险呢?这些风险, 保险公司是赔还是不赔?要赔又怎么赔?”把案例的导向作用推到了极致, 这就是本课的中心, 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解决了如上的问题, 即解决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落实了教学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第一步:学生受到导入案例的良好引导, 很快进入角色, 相互讨论并寻找货物在远洋运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我把它们一一板书, 并加以归纳总结和补充说明, 这样很自然地就生成了一张货物在国际远洋航运中的风险归纳图表。同学们一目了然, 有关风险的种类和不同的风险具体包括的内容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大家的脑海中。第二步:根据每一种类不同的风险一一对应地列出因风险不同导致损失的种类。这样自然而然得出第二张有关海运货物运输保险保障损失的图表, 并引出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的问题, 显示了本课的难点。通过实际举例和案例分析辨析这两个概念, 并引用《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的内容, 让学生知晓惯例, 把握外贸, 突破难点。

案例真实地再现货物远洋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与导入新闻和本课堂情境吻合。学生身临其境, 对类似风险有一个客观认识, 容易辨别, 并结合本堂课所学, 能对课题内容有进一步认识。学生纷纷质疑:“前450台属于单独海损, 后550台属于共同海损。”“怎么区别这两种损失呢?”学生提出的疑问, 正是我下一个环节想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就着学生的疑问, 直面解析这两种部分损失的区别。这也正是本课时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不是所有人为造成的损失都属于共同海损呢?”在原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既可以使学生思路层层递进, 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的采用, 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在实务课中的应用, 仍有如下的疑问: (1) 案例教学在贸易实务课中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 那么, 什么样的案例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好奇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 (2) 怎么在教学环节中有效地渗透案例, 达到帮助学生解惑, 获得新知并产生自己的认知? (3) 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 如何避免流于形式, 制造热闹气氛的误区? (4) 课后如果指导学生自己寻找贸易纠纷的案例、新闻、故事, 来关注时事与新闻, 树立专业意识?我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形成一种教学模式, 让案例从导入、贯穿教学, 到课后内容的落实和学生的反思, 都能发挥“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三、结合实际让案例为教学发挥作用

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的选择和应用, 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贯穿着教学的始终, 让整个教学过程循循善诱, 导出新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流畅自然进行着。

在外贸专业课的课堂中, 选择什么样的案例,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选择的案例必须贴近实际。在进出口贸易实践中, 买卖双方从磋商谈判、签订贸易合同到合同的履行这一系列的过程是相连贯的。货物从出口国的工厂所在地到进口地, 所适用的运输方式、所选择的保险险种、货款的收付方式, 甚至纠纷的解决方式都在合同中事先订明。因此, 在每一块内容的讲解中, 选择的案例都应该符合贸易惯例和实际。 (2) 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原理和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往往不易接受,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具体、典型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而设置的案例必须能够反映和说明相关的理论, 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 案例的选择尽可能新颖。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贸易往来的频繁, 跨国公司采购和经营的扩展, 国际贸易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信息。所设置的案例离学生时间距离越近, 对学生的刺激便越激烈和持久,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越高, 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越好。所以, 应尽可能选择贸易新闻时事切入到教学内容中。 (4) 选择的案例尽可能真实。国际贸易实践操作性非常强, 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课堂中, 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最具有说服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案例尽可能真实、具体, 让学生信服, 而“信度”提高了, “效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在选择案例时, 要将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 综合运用, 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案例的关注、收集和整理, 非常重要。作为外贸专业的专业课教师, 要养成关注时事, 每天阅读财经新闻的习惯, 并做好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善于编写手头的案例, 使之适应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的选择, 要严格遵守上述原则,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真实的贸易情境, 产生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 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起点。以趣导学, 设计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情, 以进入最佳的状态。要采用贸易实践中的真实案例, 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 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重视学生从事探索性活动的投入程度和积极性, 不仅让其吸收新知, 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和领悟, 并学会分析。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中职学校初涉外贸领域的学生尤其重要。现在的中职生, 尽管较大胆, 但是在课堂上激烈争辩, 热烈交流和讨论, 主动提出问题, 独立自学, 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氛围基本上还没形成。大部分学生, 还是流于形式地凑凑热闹。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需求,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才能由教师的导学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式的自学。要让学生形成课前上网查询资料和课后关注新闻时事的习惯, 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 要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搜集的案例, 探讨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终形成良好的外贸教学与学习的氛围。

外贸专业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 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 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 将实践操作和既定法规融合, 将社会发展和知识的递延更新融合。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与发展的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郎丽华.国际贸易案例精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

[3]高慎英.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9

一、目标教学法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教学目标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活动。采用目标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环境,对教材进行透彻地分析,设定可控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学生依照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求知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有案可循,从而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完成技巧、技能和知识的掌握。

二、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课程教学具体体现目标教学法,对教师而言,要求:(1)确定目标。目标设定是目标教学法的关键,每一节课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完成目标而开展的,所以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创设出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2)情景创设。教师要创设出建筑施工过程的情景或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模拟环境或实际工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操作示范。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训练学生技能,即要言传,更要身教,特别对操作性复杂、难度大的技能更要精确示范。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项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中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够找到方法完成,甚至达到知识点拓展迁移的能力;学生要有团队合作、协作学习的能力。当前很多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如何进行小组沟通、队员交流、团队合作与分工,项目整合等,都是学生要掌握的能力。一个课堂的成功与否,成果的评价是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重要途径,目标教学法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可以在师生互动中,逐一呈现,给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客观的考核依据,完成课堂教学。

以学习施工技术《钢筋施工》章节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首先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设定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钢筋进场检查、钢筋加工、连接、安装等的施工方法;(2)掌握钢筋施工的操作过程。清楚钢筋检查的项目,钢筋加工的工序;(3)掌握三种钢筋连接方法的区别和应用,钢筋安装的注意事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钢筋施工的学习,体会钢筋施工的特点。(2)通过现场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激发学生对施工技术学习的兴趣。

通过目标中心的确定,自然就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的所有教学工作就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学生明确目标并依据目标重难点,从而完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为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知识的构成,充分利用实训实验室,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并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引导和技能示范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1. 观察现场钢筋,引出课题

在实训室中,先带学生观察一堆有几根外观不合格钢筋,学生就开始热闹的讨论钢筋的话题,自然引出课题。教师提问:大家认真观察,这堆钢筋合格吗?学生开始根据建材学习过的知识,很快的说出部分钢筋不合格,因为生锈。教师让学生再认真观察,才有部分学生回答:有一根钢筋有裂纹,不合格。教师指出还有两根颗粒状和油污,一样是外观不合格。教师再问:除了外观检查,还要查什么?有的学生说合格证,老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补充学生经常忽略的钢筋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在学习中,教师重在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总结,从而掌握钢筋的检验方法。

2. 动手实践,掌握钢筋加工方法

通过前面学习,选择一条合格的钢筋。老师通过示范,加工一根300*300的箍筋让学生认真观察(加工过程中,介绍工具使用要领和安全主要事项),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与老师前面做一样的箍筋。因为可操作性强,学生都会很热情的投入加工过程。完成后,每组的成品都有问题,主要是角度有偏差、尺寸偏差,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偏差原因,教师可适当的提示,学生很快就找到原因:角度偏差是时间控制问题,要控制好时间必须要多次训练;尺寸偏差是放样问题,应该经过计算,标出弯点位置。让学生总结问题后继续加工箍筋,完成一个同样的合格箍筋,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就有了成功感的喜悦和激情。之后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再加工一根带180度弯钩的板的主筋,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计算钢筋长度和加工。因为有兴趣,即使出现了问题,他们也会认真探索问题的原因,直到完成合格的产品,并且主动交给老师,期待教师给他们满意的评价。在指导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精讲点拨,重在启发引导,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等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引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

在学习钢筋加工后,带学生在一堆长2米的箍筋旁边提出要加工成一根3米长的梁主筋。当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在讨论解决方案,自然提出钢筋的连接。教师接着提问:钢筋应该如何连接?多数学生都会回答焊接,也有部分说出绑扎。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先示范钢筋绑扎过程,让学生掌握绑扎技巧,并提出钢筋搭接长度的慨念,掌握搭接长度的计算方法。最后让每组学生计算搭接长度绑扎两根钢筋,老师评价成果。提问:既然绑扎可以,为什么还要焊接呢?有人说焊接牢固,有人说焊比较快,有人说焊接美观,也有人说节约钢筋。老师应该分析学生的答案,归纳出焊接的优点:节约钢筋,所以大于∮22的钢筋不使用绑扎连接。

教师又提出目标、创设情景:除了上面两种,还有其他连接吗?学生又开始思考着,当部分学生看到我拿出套筒后就会说出套筒连接。我就顺着学生说出的套筒连接(套筒连接是机械连接的一种)。讲解套筒连接工艺,演示操作过程。特别在工具使用中用力大小,完成后及时判断是否合格。指导每组学生完成2个套筒连接,并判断学生成果。最后教师提问:这三种连接的特点是什么,也就是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经过前面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绑扎连接简单但浪费钢筋;适用在小钢筋。焊接节约钢筋,但工艺要求复杂,适用在大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较好,但价高,也是适用在大钢筋。因此教师与学生应该及时沟通,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共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发言,达到共同进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 从理论到实践,从施工图到现场操作

经过了前面几道工序后,最后就是安装钢筋。在学生熟悉图纸后,教师提问:大家在图纸上找出主筋,架立筋,箍筋。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探讨,接着再问:分别指出这三种钢筋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发现箍筋数量错的较多,学生忽略了加密区,以及没有考虑端部的箍筋。在现场中,首先让学生看一段钢筋安装的视频,接着让学生挑选主要机具:钢筋钩子、撬杠、绑扎架、钢丝刷子、粉笔、钢卷尺、专用水平等,再让学生挑出符合施工图的的成型钢筋。老师与学生一起对挑选出的钢筋进行核对,发现错误让学生再继续查找直到完整无误后,再发一张安装工艺流程图让学生认真学习并参照流程图操作:把主筋和架立筋放在绑扎架上,按设计图纸划好箍筋的间距,套箍筋并按线摆开。在学生积极投入钢筋安装时,教师应实时的提示学生的错误,强调安全、规范操作,鼓励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解决任务的技能点,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且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工作习惯和技能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本章节进行归纳和评价,要求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后,要求学生扩散思维,提出尚存的疑问,相互回答、小组互评。之后根据课堂目标,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总结与评价,并给出相应技能考核成绩,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学会一技之长。

三、结语

建筑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在建筑专业课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目标教学法,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一节成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互动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能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通过目标教学法,使学生将课本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学习产生主动性,使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不仅能够积极地完成作业,还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可以缩小学生学习训练与就业之间的距离,真正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摘要: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建筑专业课的教学中,合理运用目标教学法,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本文介绍了在中职建筑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的具体措施,论证了建筑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情景创设,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浩.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

专业课中的应用 篇10

一、讲授式教学的特点

讲授式教学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脱离“讲授”而独立存在。如演示法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实验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信息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也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发挥。“讲授”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途径, 没有教师的“讲授”, 教学无从谈起。讲授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讲授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 用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感染学生, 进行有效沟通,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通过教师连贯、完整地讲述, 可以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接受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3.教师通过课前精心准备和课堂中系统化讲述, 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有价值信息传递给学生, 班组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信息以一对多的方式传递, 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 提高了教学效率。

4.在讲授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掌握着教学主动权, 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的难易、教学的节奏、师生的互动,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随机应变,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法, 利弊是同时存在的, 除了上述优势外,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二、讲授式教学的课堂设计

课堂讲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讲好每堂课, 就必须下功夫进行精心的设计, 一堂课的讲授过程设计可分为开头、进行、结尾三部分。

(一) 讲授式教学开头设计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它往往却影响着整整一堂课的成败。好的开头就像一首歌的前奏曲, 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情感, 为整个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楔入口;相反, 千篇一律的导入, 啰啰嗦嗦的开头往往会淹没学生的热情, 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若再想去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往往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达到, 一堂本可能十分精彩、生动的课就会毁在这开头的几分钟上, 随之而起的往往是冷漠、厌倦情绪充满整个课堂。

1. 案例式开头。

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案例要有代表性, 对于解决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 最好是案例提出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是学生不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不能得到答案。因此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授物流专业课程“储存监测抽样方案的确定”时, 教师就是从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引入的。某仓库2003年接收入库一批物资, 到2008年按照质量监控计划对其进行储存技术检查, 要求确定其质量等级。这样的技术检查应该怎样实施呢?提出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节课是在讲完技术检查的基础上, 让学员确定具体的技术检查过程中如何抽样。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先要提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思考, 把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具体化, 让学员能够抓得着。

2. 提问式开头设计。

古语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有疑, 教师解之, 责无旁贷, 学生不疑, 教师应该设之, 这也是善教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 巧妙设置疑问, 适时地提出疑问, 就会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 然后再作解释,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设定的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 要有一定的深度, 要能够引发学员深层次的思考, 而不是简单的回答是或否的问题。还以储存监测抽样方案的确定为例, 教师提出问题:技术检查应该怎样实施?

教师接着分析, 有些同学会说:可以逐箱进行监测。教师分析:没错, 这就是进行质量监测的一种常用方法:全数检验。我们说全数检验是可以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如当物资的数量比较大, 全数检验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质量监测通常采取抽样检验的方式。所谓抽样检验就是从总体抽取部分产品进行检验并获得数据, 从而对总体的质量进行评价。抽样检验时, 检验的数量少, 可以节省人力、财力, 降低费用, 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质量监测是尤其适用。也就是说应该采取少量样本代表整体进行评判。

那么有些同学还会问:抽样检验也有问题, 这种检验方式毕竟是以部分产品的质量去推断总体的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例如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从总体中抽出多少能够代表总体的质量, 在抽样数量确定后, 被抽出的是否能够代表总体的质量, 这些都是抽样检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教师分析:我们怎样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主要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抽样方案来降低抽样检验的风险, 从而提高储存监测过程中的准确性。

那么, 我们这节课就来讲储存监测抽样方案及其确定方法。在这个开头中教师一共提出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设疑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能一步步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这样的开头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急切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 课程的主体部分就会水到渠成地展开。

3. 复习式开头设计。

复习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自然引出新内容。这种方法朴实、自然, 符合思维规律。其关键在于旧知识一定要有针对性, 新旧知识衔接要妥帖, 引出新知识要自然连贯。

4. 直接式开头设计。

一上来就开门见山, 不拖泥带水, 一语破的提出问题, 贴“安民告示”, 一上课开宗明义告知学生本次课讲授内容的纲目。这种开头应注意纲目的精炼。这种开头是传统讲授法最常用的开头, 容易切入主题, 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有所欠缺, 要求教师的语言功底较高。一堂课开头的方法并不限于以上几种, 讲授时要根据每次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开头可能也不是一种方法, 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二) 讲授式教学过程设计

进行过程是一堂课的主体。同一内容, 不同教师讲授, 各自有不同的方法, 各有长短。不能一概而论。总的要求是, 思路清晰, 纲目分明, 妥善连接, 浑然一体。

1. 突出重点。

一堂课可能有几方面的内容, 切忌无主无次无重点, 要准确把握重点, 找出一般内容与重点内容的联系, 一般内容略讲, 主要为重点内容做准备或作为重点内容的延伸。重点内容精讲, 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 犹如文艺演出中的“大腕”或戏曲舞台上的“主角”那样, 尽量在最佳时机推出, 一般内容和重点内容的关系, 犹如星和月, 教师应力求创造一种众“星”捧“月”的情景, 切忌“天女散花”式的讲授。还是以储存监测抽样方案为例来说明。

本节课的授课思路是首先根据储存质量检测的特点, 对比全数检验与抽样检验的适用条件, 引出检验方法的确定原则, 然后结合仓库技术检查方案实例, 引出一次抽样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一次抽样方案制定的过程, 引出结论判定可能出现的两类错误, 根据接收概率的计算方法, 得出两类错误概率计算公式, 由函数关系引出抽样特性OC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状讨论抽样方案的优劣, 分析N、n、A调整与OC曲线变化的关系, 进而得出抽样特性OC曲线的应用方法。最后, 利用试探法求解实例讲解一次抽样方案的制定方法与过程;第二部分, 从试探法的繁琐对比引出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查表法, 分别讨论查表方法及确定抽样方案的具体步骤, 最后, 结合抽样检验的最新发展, 简要介绍小子样抽样理论, 激发学员的兴趣。本讲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一次抽样方案 (即n、A) 的调整, 来控制质量监测抽样中存在的风险。那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要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展开。前面进行层层铺垫, 包括抽样方案中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 一次抽样的概念, 两类错误的概念及控制等等, 都要为重点内容服务。当然, 没有前面概念性的知识做铺垫, 中心问题也无从谈起。

2. 设置障碍, 引导探索。

一座好的园林, 妙在布局, 山水、林木、花草、建筑错落有致, 神奇之处半掩半开, 不使美景一览无遗, 游客在曲曲弯弯, 寻寻觅觅中产生情趣, 即所谓“曲径通幽”。讲课也是这样, 不能把所有问题答案赤裸裸地暴露在学生面前, 而应造成问题提出, 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 通过探索、思考, 终至“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情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 通过探索得到答案, 进而产生成就感。

(三) 讲授式教学结尾设计

一堂课结尾好, 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尾应营造出一种曲终情留, 意犹未尽的意境。下面列举几种结尾的方法。

1. 概括式结尾。

这是较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 就是由教师总结、归纳本次课的内容。这种结尾一忌简单重复, 二忌问题罗列, 较好的方式是在总结、归纳时着重指出每个问题的关键、问题之间的联系等。

2. 提问式结尾。

从本次课的内容中提炼一个或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这种结尾应注意所留问题一般应与本次课内容联系紧密;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能作为下一堂课开头的引题则更好。

3. 中断式结尾。

在一部分内容尚未结束, 甚至是矛盾突出的最高峰处, 学生特别想知道下一步如何进行, 结果是什么时, 戛然而止。这种结尾的关键是, 在结尾处留下若干未解决的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愿意思考的问题。这种结尾借鉴了评书常用的“预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结尾方式。这种结尾的优点, 一是刺激学生听下次课的欲望, 二是调动学生课下自觉、自动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结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讲授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以物流专业课程为例, 对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了设计, 分别从一堂课的开头、过程、结尾进行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发挥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关键词:讲授式教学,方法,特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首日超额收益下一篇:卡捷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