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推动

2024-05-25

产业推动(精选十篇)

产业推动 篇1

2013年4月26日, 全国信标委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信标委肖华主任委员提到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领域标准化产学研的协调合作, 推动产业发展, 由此可见大数据与云计算标准研究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重要。

大数据的发展已是一个趋势, 云计算也已逐渐实现从云端落地。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他们的结合会给未来带来哪些变化?本期特邀从事该领域技术研发的专家友友系统公司总经理姚宏宇来解答这些疑惑。

如果说大数据是一座蕴含巨大价值的矿藏, 云计算则可以被看作是采矿作业的得力工具;而且云计算也是为了解决大数据等“大”问题发展而来, 没有大数据的需求, 云计算的功用也将得不到完全发挥。产业的需求促进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相应标准研究工作的开展, 云计算的标准框架已初步形成, 大数据标准的研究也已如火如荼的展开。

大数据与云计算前景广阔, 但标准化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 标准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 标准研究工作仍需努力。全国信标委成立了云计算标准工作组, 目前已经开展了云计算标准体系研究和具体的标准制定工作。同时工作组也已启动大数据领域的标准研究。本期“大数据与云计算标准研究专题”从产学研各角度, 深入交流所开展的标准研究工作。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篇2

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在五中全会公报中,文化产业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目前也提第四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我国在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化国家,需要减少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篇3

作者:阿里研究院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59.00元

ISBN:9787111499503

本书深度解析了“互联网+”的内涵及其与云计算、大数据和新分工网络的关系。世界正从IT走向DT(数据技术)。IT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DT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未来属于DT时代。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IT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完美融合,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书分为“升维”与“变革”两个部分,详尽地阐述了“互联网+”行动将以夯实新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原有工农商业基础设施、创新互联网经济以及渗透传统产业为指向,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与增长开辟新路。

《联邦快递:“飞速”

物流的聚焦业主》

用数据、事实及科学理论揭示联邦快递的成功之道。

定价:59.0元

ISBN:978-7-111-43669-0

《国际税收面对面:理论与实务》

兼顾国际税收内容与当前管理热点。

定价:39.0元

ISBN:978-7-111-48647-3

《商业模式的经济解释Ⅱ》

打破原有企业边界,开创全新商业模式。

定价:59.0元

ISBN:978-7-111-48512-4

《外贸英语口语大全》

几乎涵盖了外贸场景的各个方面。

定价 56.8元

ISBN :978-7-111-45561-5

《云战略:传统企业如何借助

互联网转型》

让传统企业分享移动互联网的红利。

定价:49.00元

ISBN:9787111495598

《电子口岸实务(第二版)》

分步详述电子口岸操作系统的相关流程和注意要点。

定价:35.0元

产业推动 篇4

1. 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化, 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 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以及相关的服务业, 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形成产业集群。1990年,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进行的考察, 波特发现产业集群化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存在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 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这种发展除了带来因分工细化而导致的高效率外, 还由于空间的临近性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通运输成本。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还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发展。由于产业集群中拥有同类企业产业的各种便利要素, 创业者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创建新企业。产业发展集群化使区域内的创新更容易发生。首先, 在产业集群内部, 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其次, 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 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 因此, 技术溢出效应更强, 学习成本更低, 会有更多创新活动发生。

2. 产业融合化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 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 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形成新的融合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 不是“混合物”, 而是“化合物”,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 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 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 并形成新的产业, 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 (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 , 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 (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 、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 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 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 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 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 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 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 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 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

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 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 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 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 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和创新。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 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 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3. 产业生态化

目前, 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生态化概念蕴育而生, 各国在经济发展中也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产业生态化也称循环经济, 就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那些节约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技术, 不断地探索既保护环境又提高企业效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那些设备陈旧、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和环境负效应严重的产品,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 积极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 加快建立绿色产品制度。从大生态系统的角度看, 实现产业生态化就是建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的“大绿色产业”。

随着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 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已渐成潮流, 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 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 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 生态化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这一发展趋势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所体现, 如生态工业,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与产业的互动, 最终形成生态产业一体化和复合化, 传统的三次产业正在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化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 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二、黑龙江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黑龙江省虽然整体上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质的态势, 但长期以来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症结仍然突出。

第一, 从所有制结构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底盘大、发展慢、新上项目少、投入不足。2013年1-11月,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7.8%, 但仅增长6.6%, 中央投资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7.8%, 增幅低于全省14.6%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全省投资的34.5%, 增幅低于全省15.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工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4%, 相对于能源、石化、重型装备工业来说, 还是小马拉大车。

第二, 从产业结构看, 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仍然不合理。近年来,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从总体上看, 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种植业一枝独秀的格局仍未改变, 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种强销弱、质优价不优,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效益较低黑龙江省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013年1-11月, 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为79.8%, 轻工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为20.2%。采矿业比重高、制造业比重小,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2%, 产能增长乏力, 产值受价格影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以物流及餐饮旅馆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仍然是主角, 以信息、金融、保险、电信及商业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只有24.3%,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

第三, 从产品结构看, 传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慢、比重小,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制造技术落后, 产品科技含量低, 主要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序, 缺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而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都在国外,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精深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不多。产业层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四, 从生产要素结构看, 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黑龙江省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 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是资源部门主导地区经济发展, 市场变化对产品产量冲击较大。2013年1-11月, 除原油、钢材产量与去年持平外, 液体乳、焦炭、工业锅炉等10多种产品产量都在下降, 稳增长压力较大;二是由于资源和资源企业的自然属性与国有属性导致了黑龙江资源产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受资源开采量的限制产能提高慢, 产业关联度低, 对相关产业和经济带动能力弱, 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中出现断裂, 只重视资源开采, 加工能力弱, 没有在资源地形成并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三是黑龙江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为主, 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给本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对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挑战。

三、黑龙江省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黑龙江省应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发展良机, 实现产业升级。

1. 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全省农业发展重大战略,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充分发挥垦区带动作用,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创新农业发展体制,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努力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 大力推动粮食、畜产品、山特产品的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化, 提升农产品本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率。

2.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黑龙江省的传统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超过75%。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提升综合制造能力, 是黑龙江产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要“接续”提升传统产业, 通过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升传统生产工艺, 延伸传统产业加工环节的上游链条;二要“替代”突破传统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老字号”,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 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

3. 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面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 物质资源消耗少, 成长潜力大, 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潜力巨大, 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仅处在全国第29位, 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对全省的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应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用企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扶持哈大齐工业走廊中产业链长、科技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

4. 注重开发潜力, 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大力强化“创新”和“服务”, 推动由传统制造业带动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以龙头项目带动现代服务业, 围绕龙头项目大招商, 突出优势资源招商、重点产业招商、对俄经贸招商, 继续做好龙港招商、龙粤招商、科技成果招商和大型企业项目洽谈会。重点建设总投资138亿元的大庆联想科技城、投资超百亿元的中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等大项目以及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国家级产业基地, 积极支持其建设成为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一是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形成金融、创意、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网络服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二是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 具体包括商业、餐饮、旅游等产业。旅游产业是很有希望的朝阳产业, 黑龙江旅游优势是冬天赏冰雪、夏天来避暑, 很有地域特色, 大小兴安岭的森林生态旅游要抓住机遇, 靠旅游品牌吸引来南方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最终实现引领休闲化和生态化, 做出规模化和品牌化。逐步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 不断提升国民经济软化系数。

5. 深化改革开放,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黑龙江省要优化对外经贸结构, 坚持“出口抓加工, 进口抓落地”, 提高产品贸易量。在出口加工方面, 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绿色农产品、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建筑装饰材料等出口加工基地;在落地加工方面, 重点建设林木产品、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水产品等基地。围绕俄罗斯远东资源能源开发, 推动大企业、大项目合作, 组建大型合资企业, 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境内外园区建设, 完善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功能, 争取设立哈尔滨综合保税区, 探索与俄罗斯远东共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打造跨境产业链条。同时, 巩固提升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 积极开拓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1) .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张新颖.黑龙江省蓝皮书: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88.

党建推动产业发展调研 篇5

——资溪县乌石镇开展党建“四推一”活动发展烟叶产业

乌石镇为启动、发展和壮大烟叶产业,积极探索开展了基层党建“四推一”活动,即创新党员电化教育、乡土人才培养、“双带”工程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四项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和人才的作用,大力推动烤烟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1、开展“电教助农”活动,普及烟叶生产技术。针对种烟户盼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迫切需求,围绕科技兴烟的要求,以党员电教为主要手段和载体,深入开展“电教助农”活动,大力推广普及烟叶生产技术,提高烟农致富本领。首先,健全电教网络。对已有的电教网络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先后投资1.8万元,为全镇6个电教播放点更新了电视机和VCD机,目前全镇电教网点有11个,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已达100%。同时,不断拓展电教阵地,把播放网点向自然村、党小组和中心户等延伸,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其次,实行灵活播放。投资1600元,从北京购进了全套《全国农村实用技术》共78碟电教片,建立了烟叶生产技术资料库。采取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的播放收看模式,实行定点播放、巡回播放和点题播放等多种形式,确保播放收看效果落到实处。目前,全镇已组织播放80多场次,观看群众达1000余人次。第三,组织实地考察。为增强播放收看的感性认识,先后组织10多批次、400余名群众到广昌县、黎川县及毗邻的福建光泽县参观考察,请烟技员现场讲解种烟知识,并模拟操作,将电教片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技术。通过开展“电教助农”活动,打消了群众的担忧,增强了种烟的信心,全镇初次种植烟叶的130户、600余名群众掌握了基本技术,其中80%可以独立进行种植实践,20%可以在烟技员的指导下进行种植。

2、落实“双带促动”计划,扩大烟叶种植面积。针对群众普遍存在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的观望心理,及时制定并落实以党员干部带头种植烟叶、带头动员亲属种植烟叶为主要任务的“双带促动”计划,大力带动群众积极种植烟叶。首先,调查摸底定任务。对镇、村、组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掌握他们种植烟叶的意向及具体种植计划;同时,摸清他们在本镇的社会亲属关系,确定他们的动员对象。通过调查,确定了干部种烟户36户,动员了94户群众,落实种植面积700多亩。其次,带头种植做榜样。为做给群众看,树立榜样,镇、村、组干部采取单户种、干群联合种等多种形式,每个干部都带头种烟,面积达200亩,建立烤房33个。余家边村63岁的党支部书记蒋志发不顾年迈,带头种烟3亩,带动全村12户群众种烟。第三,动员亲属扩影响。为快速扩大种烟面积,干部们积极做好他们在本镇农村的亲属的工作,打消他们的顾虑,使24户群众也带头种上了烟叶。同时,确定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镇挂点干部及其他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动员群众种植烟叶。通过落实“双带促动”计划,全镇第一年初次种植烟叶就达738亩,建立烤房123个,占市下达计划的123%,在新烟区较为少见。

3、实施“人才强烟”工程,提升烟叶生产质量。烟叶产业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按照“科技兴烟,主攻质量,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烟”工程,狠抓乡土人才开发,为烟叶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证。首先,请来大专家搞培训。从省、市烟草公司请来专家,先后开办6期种烟技术培训班,对全体烟农进行技术培训,受训烟农达600人次;选派了8名优秀烟技员,吃住在村,忙于地头,专门从事烟叶种植技术培训,为烟农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碰到的难题。其次,自育小专家建队伍。挑选文化水平较高、种烟热情高、肯钻研、较年轻的烟农,列为小专家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到烤烟科研院所进修,到市县烟草公司锻炼学习等方式,逐步培养一批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技术人才,形成一支有较高素 质的科技兴烟技术服务队伍。目前,全镇已确定了18名重点培养对象。第三,重用土专家传帮带。重视在烟叶生产中涌现出来的肯学习、爱钻研,并总结出了一定的种烟经验的烟农,积极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分包若干个种烟户或村小组,通过现场指导、个别环节解疑等多种方式,帮助烟农科学生产烟叶。同时,指导土专家进行平衡施肥、生物防病治虫等研究,努力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实施“人才强烟”工程以来,全镇已初步培养了18名烟技员,发现和培养了82名土专家,基本形成了一支覆盖全镇、分散在村、延伸到组的烟技员队伍。今年烤烟生产结束后,镇党委评出前6名生产大户,实行重奖。

4、实践“五岗为民”要求,发挥党员服务作用。党员干部的服务作用,是推动烟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提出并落实“五岗为民”要求,促进烟叶产业大发展。首先,根据需要科学设岗。实践显示,烟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怕技术不过关、怕冒风险、缺信息、缺土地、缺劳力等“双怕三缺”问题。为此,有针对性地设立党员干部技术指导岗、基地示范岗、信息传递岗、土地调剂岗和劳力帮扶岗,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着力解决“双怕三缺”问题。其次,依据特长双向认岗。由党员干部结合自身能力、特长等,自愿选择一个岗位,向党组织提出岗位申请。党组织通过考察了解,提出定岗方案,再提交镇党委政府讨论,确定党员干部岗位。目前,全镇有34名党员干部认了岗,其中有11名还一人多岗。如所有挂村镇干部都兼任信息传递员,及时发放烟叶简报,让烟农及时了解各阶段烟叶应注意事项及如何防治病虫害,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第三,注重实绩量化评岗。为形成奖优罚劣的服务竞争氛围,对“五岗”党员干部实行量化考评,即根据岗位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服务烟农次数、解决问题个数等方面对党员干部进行量化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如镇村干部都拿出年终奖金的一半,作为服务烟农的考核风险金,没有完成任务的要相应 扣除奖金。实践“五岗为民”要求,让农村党员在发展烟叶产业中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在“有岗、有责、有为”中保持了党员先进性。

二、主要成效

1、搭建了党员干部为民平台。乌石镇发展烟叶生产,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作出的决策,它搭建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新平台,较好地解决了乡镇党员干部的工作着力点,促进了乡镇工作职能转换和干部作风转变,塑造了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的形象。为服务好群众,许多党员干部自觉地学习烟叶生产技术,提高了“双带”能力和水平。他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群众开展生产,从过去群众人见人怕的催粮缴款队,变成了现如今人见人请的技术辅导员。据了解,乌石镇现有60岁以下的党员干部中,有50%以上都掌握了烟叶生产技术,成为一面面流动在绿色烟田中的红色“党旗”。

2、激发了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乌石镇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利用烟叶生产这个平台,积极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源,让基层党建工作涣发出新活力。调查显示,在普及烟叶生产技术过程中,党员电教网络成了香馍馍,群众争相观看,人数激增3倍以上。拓展和延伸了“双带”致富工程,全镇20名镇干部、33名村组干部和108名党员参与“双带”活动,带动群众达360名。发展和壮大了乡土人才队伍,新培养了乡土人才78名,占总量的30%。农村无职党员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全镇132名农村无职党员走上为烟农服务的岗位。镇党委书记王柏荣说,是烟叶产业让全镇党建工作有了新抓手,让群众真实地看到了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3、完善了农村全民创业格局。乌石镇从实际出发,发展烟叶生产,较好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完善了农村全民创业格局,在全镇形成了“面包经营、烟叶生产、木竹加工、鳗鱼养殖”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据调查,乌石镇青壮年农民大部分外出经商打工,留守家园的多为老人、小孩及部分弱劳力。发展烟叶生产,正好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创业增收问题。据统计,烟叶每亩纯收入在1600元以上,为种粮收入的3 至4倍。2005年,全镇烟农纯收入最高的每户达1.5万元,平均每户达1.2万元;全镇烟叶总收入达14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00余元。桐埠村贫困户江月龙种烟3亩,收入6000余元,比去年增收4000余元,一举摆脱了贫困。

4、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发展是根本。乌石镇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不仅可以引导群众增收致富,而且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局面,促进了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如建烤房就带动了农村建筑行业、运输行业的发展,全镇建123个烤房,共消耗近123万块泥砖,并为农村泥瓦匠提供了大量的务工机会。由于烟叶生产不离土不离乡,解决了留守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使他们有事可做、有业可创,打牌赌博现象少了,游手好闲无事生非的人少了,促进了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同时,以种烟为主题,党员与群众、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得到改善,学科技、传科技、用科技的氛围也浓了,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几点体会

乌石镇开展基层党建“四推一”活动,找准了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地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活力,推动了烟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成功做法非常值得思考。

1、“四推一”活动找准了党建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中心,党建工作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为其服务。因此,必须探索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四推一”活动是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有效的结合点。从“四推一”活动的内容来看,它既包括了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大部分工作任务,激活了党员电教、“双带”工程等党建活动载体,发挥了各项活动载体的作用,同时又体现了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要求,如党员干部“双带”落实烟叶种植面积,确保烟农增收目标等。由此发现,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找准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这样的党建创 新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四推一”活动找准了农村全民创业的兴奋点。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农民群众是最注重实际的,只有实用、管用、好用,他们才会接受。因此,创新农村党建工作必须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调查显示,“四推一”活动紧紧抓住了当前农民的兴奋点,即盼富、想富和快富的心理需求,把创新党建工作与全民创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在参加党建活动中,积累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技术,增长创业本领,使广大群众的党建活动参与率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增强,执政基础得到巩固。由此可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对应群众的意愿,选准兴奋点,才能取得更大的实效。

3、“四推一”活动找准了发挥党员作用的着力点。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现阶段党在农村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充分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找准为民服务的着力点,选准一个方向,集中智慧和力量带领群众勤劳致富。从实践看,开展“四推一”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为民热情却无从入手的难题,找到了为民服务的载体,释放了服务能量。一方面,党员干部有了学习方向,带头学科技、传科技、用科技,提升了党员素质,增长了为民本领;另一方面,明确了服务方向,党群干群形成一条心,共同为发展壮大烟叶产业而努力。由此得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善于整合各类党建资源,丰富活动载体,党员的作用才会得到有效发挥。

4、“四推一”活动找准了密切党群关系的凝聚点。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党的富民政策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农民群众想创业、盼创业,迫切希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他们实现共同富裕。调查发现,“四推一”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认同感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开展活动,群众学习有了课堂,创业有了舞台,致富有了技术,解困有了帮手,农民从心眼里感谢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同时,基层党组织和 党员干部有了为民服务平台,在群众中的形象好了,威信高了,与群众关系密切了。由此可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把服务于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真心为民的实践活动中密切党群关系。

产业发展的推动 篇6

会展产业与产业会展看似只是词序的颠倒,但两者差别其实非常大。会展产业是会展活动的统称,而产业会展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会展活动的总汇,各行各业都会有会展,通过展示新产品来引领产业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为会展举办国家、地区、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南丰蜜桔节助力南丰产业发展

当下,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也成为国内大多省份办展首选,例如江西省就依托本省优势产业举办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品类产品展会。南丰是著名的蜜桔之乡,南丰县立足蜜桔特色,凭借南丰国际蜜桔节,进一步提升了南丰蜜桔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大力推进南丰蜜桔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深加工、包装、运输、肥料等诸多相关产业发展,使上下游企业基本完善,初加工率达90%以上。根据江西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未来5年,南丰还将建设“南丰蜜桔物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蜜桔物流中心,建设成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内外贸一体化的物流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该产业集群主营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此外,南丰还做好蜜桔与工业、旅游、文化等相结合的产业。依托蜜桔产业,着力推进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光伏电子、新型材料五大绿色产业,先后引进了北京汇源集团、福建超大集团、国元天然乳品等一批品牌企业。目前,园区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35亿元。

南丰县通过举办南丰蜜桔节,并历经二十多年的积淀与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南丰工业、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洛阳培育芳香展 提升产业影响

提起洛阳,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牡丹了,毕竟洛阳是公认的“中国牡丹花都”,牡丹被武则天贬至洛阳的传说也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但为外人所不知的是,洛阳除了有牡丹外,近年来,洛阳围绕着芳香产业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人才匮乏、缺失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等原因,造成中国芳香产业科技含量不高、行业标准不明确、品牌意识淡薄等实际问题,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一直都处于弱势状态,发展空间有限。洛阳市政府为带动中原地区芳香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芳香产业(洛阳)展览会(以下简称“芳香展”)提升中国芳香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中国芳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为洛阳牡丹、薰衣草、玫瑰等深加工产品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的平台,带动中原地区芳香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芳香展展会的专业化运作,也提高了芳香产业的升级,加强了产业融合,能够更好发挥产业会展对产业创新、产品升级和产业优化的杠杆作用。

借助展会对接平台 跨产业牵手合作

提到漫博会,很多人会以“北有杭州,南有东莞”来评价,东莞从举办第一届漫博会开始,就定位准确,其举办是为了打造产业对接平台,促进东莞动漫产业的发展,推进动漫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对接,促进动漫原创企业和衍生品制造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推进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把东莞漫博会办得热闹好看,让公众也参与进来,感受到漫博会的气氛与魅力。为了促成产业对接,漫博会也举办了很多专业论坛,这让来参展的企业和专业观众也觉得有内容,有盼头。

像东莞本土的动漫原创企业拽猫,一年做得比一年好;像做家具的企业葫芦堡,搭上了动漫的元素,现在产值每年都翻番,展会成长,企业也跟着一起成长。再比如,桥头镇的东莞半岛时装有限公司以桥头的荷花仙子为品牌,从传统的来料加工转型做有动漫形象的产品,生意做得越来越好,在尝到动漫元素与服装结合后的甜头后,该公司也有了请中国动漫业的“大侠”钟路明给她企业当顾问、出点子的想法。这让漫博会组委会也很惊讶,表示没想到一家服装企业会这么青睐动漫。

如果说会展是一个平台和载体,那么产业就是会展的内容与本质,通过举办会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运行效率,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

产业推动 篇7

四川泡菜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蔬菜传统加工产品, 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蕴含着独特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把泡菜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倾力打造, 推动了四川泡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 四川泡菜企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 还有20余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 100多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四川泡菜”“东坡泡菜”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 全省泡菜产值220亿元。今年上半年, 全省泡菜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实现产值130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两成。

“中国泡菜看四川, 四川泡菜看眉山”。眉山是“中国泡菜之乡”, 通过数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 “东坡泡菜”实现了六个全国第一:一是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市;二是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园区——中国泡菜城;三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泡菜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四是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五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泡菜博物馆;六是全国第一个经商务部审核颁布的中国泡菜行业标准。眉山“小泡菜”已经成为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大产业。

中国泡菜展销会自开办以来, 经过5年发展, 已成为中国泡菜产业技术交流和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展销会以“泡菜产业与品牌”为主题, 同时举办第一届中国泡菜品牌大赛。我们有理由相信, 此次展销会充分显示了泡菜产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为各位企业界朋友提供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合作平台, 对中国泡菜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弘扬也将起到新的促进作用。我们真诚希望各位嘉宾把中国泡菜展销会作为参与四川泡菜产业发展和四川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积极来川考察, 寻求商机, 共谋发展。

产业推动 篇8

关键词:产业转移,东盟自由贸易区,政府合作

一、产业转移理论与发展

产业转移按照空间变化不同包括国际的、区域间的和区域内的转移三种形式。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产业转移的研究通常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使用区域总体数据并关注企业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后的发展情况,微观层面关注引起企业转移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或对企业管理者的面谈来评价引起企业转移的推力、拉力和留守等因素。美国、日本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已建立了本国详尽的企业数据库,其中一些还登记了企业迁移的数据库。产业转移对企业的影响可以是两方面的,首先是来自地理位置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其次是地理位置变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产业转移可缓解原所在地的资源承载问题,减少对当地资源的消耗。相比中国东部地区,中西部虽然存在要素禀赋优势,但在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配套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劣势。于是东部企业在产业转移的目标地选择中必然会考虑到国外区域。

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人Akamatsu(1935)提出,他在研究纺织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其中领头雁表示该行业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表示国内生产的浪潮,最后一只表示出口的浪潮。雁行理论要求投资国的生产函数比东道国先进,主张垂直分工。雁行模式形象地描述了后发国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实现工业化,然后又将产业转移至低梯度国家的产业转移过程。山泽逸平后来扩展了雁行模式,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和逆进口五个阶段,全面地说明了后进国家如何通过引进技术和进口产品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和消费者需求。Vern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认为在产品创新阶段,市场主要在国内,随着时间推移,产品进入成熟和标准化阶段,开始了产品的国际转移和出口的过程[1]。Dunning利用O-L-I模型描述了企业对外扩张和投资行为,认为企业在对外转移中必须在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三方面存在特定优势[2]。其中产业组织决定所有权优势、交易成本决定内部化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区位优势。任何一方面的优势缺乏都可导致企业转移和扩张的障碍。

Kojima(1978)结合了Akamatsu(1935)的雁行模式和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H-O-S模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按照作者提出各种理论的时间顺序,总结出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见表1)。

当前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市场、成本、比较优势、政府政策等方面着力,而对制度创新、行为决策、区域合作、主体偏好、社会网络等因素研究较少。产业转移的相关实证研究基本上是关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演变而展开的,而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产业转移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详尽的产业转移微观数据库,因此,对促进产业转移理论的深化必须采用广泛和深入的案例研究为基础,对产业转出国家或地区与承接地国家或区域的产业和企业做详尽的调查。如陈建军(2002)[3]、刘力和张健(2008)[4]等基于浙江省和珠三角的企业微观调查数据,调查了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

表2概括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对企业迁移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按照梯度产业转移理论,产业的转移应该按照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这样的空间变化过程,按地区比较优势有规律地进行。二战后至今,全球范围内至少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首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纺织业和钢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相应地,产业承接国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后,大大提升了本国的城镇化水平,并使得产业和人口在一定区域产生集聚。到了7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美国、德国和日本受到当时能源危机的影响,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拉丁美洲和东亚等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第三次产业转移,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国家将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而在新时期,国际产业转移也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栾文莲(2006)概括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八大特点[6]: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生产全过程的转移、产业内国际分工体系深化、生产制造产业全球转移凸聚中间产品、国际服务业转移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生力军、跨国公司经营新战略、跨国投资快速增长、配套措施转移。

资料来源[5]:魏后凯,白玫:《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二、中—越产业转移的方式与条件

(一)中—越产业转移的方式

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已形成东—中—西梯度区域发展格局,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在东部地区集聚已经形成巨大规模,产业集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提升,许多企业特别是沿海的加工贸易业面临生产成本急速上升的压力。在金融危机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外部条件下,这些在东部地区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必然通过寻找新区域和开拓新市场来改善濒临倒闭的窘境。就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东南亚和非洲在未来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非洲由于政治局势动荡,国内普遍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较差,对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较差。而作为东盟成员国的越南自改革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整个经济体有着不俗的表现,是中国企业转移国外的理想选择区位之一。越南政府对外商投资的分级管理简化了外商投资申办手续。地方政府直接负责立项、公布项目目录、促进投资、审定项目、颁发投资许可证以及管理本地区土地、劳动力、环保、规划等事宜。中国对越南的产业转移可以以加工贸易业为开端,通过对越南输出装备技术、投入中间产品、设立工厂基地,最后通过越南有利的出口贸易政策,将产品出售至全球市场。

资料来源:Vietnam Statistic Yearbook 2010。

我们归纳了中国对越南可实施产业转移和扩张的五种市场进入模式:

(1)直接贸易出口。(2)完全转移型。公司总部和工厂都迁到越南。(3)垂直型FDI。工厂设置在越南,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国内。(4)部分水平型FDI。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国内,工厂分别设置在中国和越南。(5)水平型FDI。公司总部和工厂都设立在越南。

由表3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大陆在越南的投资项目为84个,但在已登记的FDI中,来自中国大陆的资金仅占总量的约1%的份额,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投资。由于中国国内缺乏促进中小企业转移出去的平台,相应的培训服务和咨询业务较少,使得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顾忌较多,中—越产业投资潜力有待挖掘。

(二)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1. 越南经济形式分析。

越南政府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外商投资法》,经过5次修订后,2006年越南政府对内外投资法予以合并,出台了新的《投资法》,统一了境内外投资者的法律约束框架。此外越南政府设立了外国投资管理局作为政府管理来自外国投资的专门机构。

越南在2007年1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50个成员。自2000年以来,越南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6.5%以上。越南拥有丰富的农作物及矿产资源,经过30多年的战后恢复,越南经济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越南2010年全年GDP较去年增长6.78%,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增长2.78%、7.7%和7.52%。2009年越南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机械、设备、工具、零配件类占第1位,达到41.6亿美元,占进口总贸易额的28%,其次是布匹、计算机、电子产品和零配件、成品油、钢铁、化肥、服装原辅料、皮革等。

从越南2009—2010年度的GDP构成可以看出(见表4),越南经济呈现2-3-1结构,其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非常接近,经过数年的改革,越南已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开放经济体,这为越南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立了基础条件。

资料来源:Vietnam Statistic Yearbook 2010。

中越之间的产业转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有助于国际间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互惠流动。相对于越南3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越南接近9000万的人口显得密度较大,由于越南经历了两次战争,战后人口出生的高峰已形成了当前大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而中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今后一段时期内,越南充裕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越南比在中国更具有生产成本优势。但越南人力资本有待提高也成为制约越南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近日越南计划投资部向政府呈报了经济转型提案。计划投资部在提案中建议应优先发展以下7个产业:冶金;炼油和石化;造船和生产其他运输工具;民用电器设备;电子信息;物流业;旅游服务业。争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上述产业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同时,逐步取代现在的纺织成衣、制鞋和木器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1)。这表明越南政府已着手实施实现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据2010年中国企业家投资东盟意向调查显示(2):企业在投资选择中,最重要的两个动机分别是: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夸大国际市场,在被调查企业中分别占57%和23%。另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规避贸易壁垒以及缓解国内竞争压力等方面也占有一定比例。调查还表明越南是东盟10国中国企业家的投资首选地。东盟各国吸引中国企业家投资意向分别为:越南27%、新加坡21%、马来西亚15%、印尼13%、泰国6%、缅甸5%、菲律宾5%、柬埔寨4%、老挝3%、文莱1%。

2. 越南地理条件和交通运输设施。

中国(广西)提出“两廊一圈”经济合作区、“南宁—河内经济走廊”的倡议,使得在中国和越南之间存在三级产业分工梯队。珠三角地区位于第一阶梯,西部与越南邻近省份云南、广西为第二阶梯,越南及邻近东盟国家为第三阶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引入了“冰山成本”这一概念,强调了交通运输条件对生产成本的影响,通常产业集聚地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此,从珠三角经广西、云南到越南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两廊一圈”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以及产业转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越南地理位置优势显著,同时处于北部湾经济圈、大湄公河次级区域和中国—东盟贸易区这三个区域相交处,通道价值不容小觑。已有不少文献证实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的改善能够促进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中国和越南在促进交通运输方面已经或即将实现的举措包括:在公路建设方面,兴建开通了环北部湾高速公路,开通南宁—谅山—河内、南宁—高平等运输线路,改造昆明—河内—海防公路,改造云南—老挝—越南之间的公路网。在铁路运输方面,兴建环北部湾铁路,改造友谊关—河内铁路,并将中越柬三国铁路网与新马泰联网。在水路方面利用北部湾港口群的现有地理优势,以防城、钦州、北海港为龙头协调各港口的发展,构筑现代航运物流业。

3.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越南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优势和劣势可概括为:(1)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2)资源禀赋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3)欧盟和美国的多项产品进口优惠政策为越南企业的出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4)是WTO和东盟贸易区(AFTA)的成员国,贸易区内无关税壁垒。

由于经历过两次大型战争等历史原因,越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也存在不少劣势,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公共建设和基础设施落后。(2)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程度以及收入差异较大。(3)产业结构体系薄弱,原材料多数依靠进口。(4)熟练劳动力比率不高,人力资本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政府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短期内,中国中西部地区、东盟其他成员国也会对越南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产生竞争性的作用,从而易形成产业承接地在政策优惠、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实质性改善,使得转移后的产业更好地根植于当地的社会及地域环境。长期来看相关产业的转移在政府的推动下容易达到更为有效的效果,中越双方政府应该借助中国—东盟贸易区的桥梁作用,加强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合作。

由于企业是一种复杂的组织,企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地方根植性,当企业转移至新区域面临新环境时,其组织内部的重新运行和外部条件都变得更加不确定,在生产要素成本降低的同时,新市场的开拓、远离产业集聚地带来的信息滞后以及当地关联产业的需求联系都成为影响转移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及其政策是管理市场和制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国都会制定相应的区域和产业政策旨在推动本国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于是,对于产业转出国,政府可能会限制先进技术的转出,以保持技术比较优势来获取在国际市场的领先地位。而对于产业承接国,为了获取先进技术,会采取资源和市场换取技术的方法,吸引先进技术并在国内消化吸收。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对外商贸活动自“下南洋”时期就已遍布东南亚,基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的联系,这些为中国企业转移出去提供了条件。当承接地政府所提供的投资环境使得转移企业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业转移就可能持续进行。

白雪洁(2008)强调了产业政策要与产业生命周期及各阶段企业的行为密切相关,当政府政策符合企业的发展意愿时,政策是有效的[7]。虽然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存在争议,但“华盛顿共识”被抛弃后,世界各国政府对产业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意义大多较为重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肯定(张鹏飞、徐朝阳,2007)[8]。我们把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机制概括如下:(1)转入地政府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优惠。(2)通过充足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供应,以满足企业的扩张或迁移需求。(3)对诸如交通条件、通讯设施、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满足转入企业的运营要求。(4)引入并大力发展前后向相关产业及配套措施,使企业更好地融入本地市场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加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依托,增进经贸合作

2010年1月1日,作为世界第三大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这为中国企业开拓越南市场形成了直接的驱动力。中越双方政府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平台,加强跨国经济合作,有效地突破资源、技术、资金流动的瓶颈,更好地为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经济合作环境。

(二)双方政府为产业转移营造有利条件

中国政府应该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转移平台,加强企业涉外人员培训制度,切实在行动上支持并鼓励企业走出去。越南政府应该结合本国比较优势,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转移进来的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从而不仅吸引企业,更应该留住转入企业。通过有效地引进产业转移来支持本国主导产业构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三)加强政府互访和企业家交流机制

通过定期举行政府官员、企业家的交流访问,促进双边经贸信息的有效沟通与流动,为产业转移的进行提供信息保障。中方企业家应该充分考虑到越南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中越政府双方最近的产业政策和信息,把握产业转移最佳选择时机。

参考文献

[1]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190-207.

[2]J.H.Dunning.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M].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London:Macmillan.1977.

[3]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6):64-74.

[4]刘力,张健.珠三角企业迁移调查与区域产业转移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10):74-79.

[5]魏后凯,白玫.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发展研究,2009,(10):9-18.

[6]栾文莲.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八大特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68-71.

[7]白雪洁.产业成长阶段的产业组织政策有效性分析——以日本代表性产业组织政策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8,(4):87-90.

产业推动 篇9

一、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农村产业集群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产业集群在我国农村迅速发展,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农村发展现状的限制, 农村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还没有形成产业链, 区域分割性问题严重, 仍主要是农户小农经济, 生产单位是独立的重复性个体。制约农村产业汲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在人力资源、软环境、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短缺, 并且农村区域远离政治中心,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弱化, 致使农村产业集群化发展相当困难。

同时, 对行业协会及领头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数企业认为对于集群整体品牌创建起关键性作用的是政府, 忽略了领头企业和行业协会起关键性作用。笔者认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拉动力量的介入, 使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与农业产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农民、农业的生产建设为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企业的顺利壮大再返回来带动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农企产业——河北兴达集团农企结合产业模式介绍

笔者先后两次深入河北兴达集团所在区域, 对其企业的运行模式以及农企产业结合状况实施了调查。发现农业企业产业的结合对于发展农村经济, 建立农村产业集群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现将河北兴达集团农企产业结合的模式介绍如下。

河北兴达集团公司创建于1990年10月, 以饲料、面粉、兽药、分割鸭贸易四大产业为依托, 集科、工、贸为一体。经过多年的发展, 兴达集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 同时在其下属的20个子公司中, 在农产品与家禽产品两个层面分别与农民的农作物种植业以及农户家禽养殖业建立起了紧密的生产合作关系。在此我们称其为一级农企产业结合与二级农企产业结合。

1、深入农产品加工产业, 拉动农村种植业的平稳发展

兴达集团面粉与饲料的原材料均是收购于附近乡镇的农作物产品。面粉的原料小麦以及饲料的主要原材料玉米大部分都是从省内周边的农村收集的, 其他缺少的原材料则是从山西、河南等产粮大省收购的, 这便与农民建立起了紧密的采购关系。面粉、饲料如此大规模的生产销售, 必然会拉动农村农作物产业链, 则形成了我们上文所说的一级农企结合。他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农村土地、农业的健康发展。

2、推进农户家庭养殖模式, 进一步延续肉食加工类产业链

面粉、饲料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之后, 经过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 兴达开始专注于肉鸭基地的建设, 延伸出了肉鸭产业链——用本企业的饲料喂养家禽, 并回收长成的家禽, 对其进行分割加工, 从而完成进一步销售。肉鸭基地是兴达集团公司的屠宰厂、饲料厂、种鸭场、孵化厂等产业链中, 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 带动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为农民创造收入, 兴达集团将养殖鸭棚设置到了养殖农户的家里。这便形成了二级农企产业结合。

为了保证农户肉鸭养殖的顺利进行, 兴达集团组建了包含服务专家3名、服务代表20多人的服务团队, 专门为养殖肉鸭的农户服务, 为其提供知识、技术、人员、医药方面的支持。兴达集团商品鸭棚建设规模分为两种, 鸭棚投资当年可以回收成本。如此快的收益率, 增大了农户的养鸭积极性。

现已经建成的商品鸭养殖场有600个, 涉及邢台市桥东、桥西、邢台县、开发区以及周边沙河、宁晋等十七个县市区, 54个乡镇。为了使肉鸭养殖形成一定的规模, 兴达集团已经开始兴建养殖集聚区, 其中邢台与林西集聚区已基本建成, 宁晋县与临城县集聚区正在抓紧建设中。

3、兴达集团与农村产业合作模式

2008年以来, 集团开始建设蛋鸡、肉鸭产业链, 由饲料企业向农牧企业转型, 经过5年的发展, 从艰苦创业生产饲料到建设肉鸭产业链, 已新建3个种鸭场, 2个肉鸭屠宰场, 600个鸭棚。分割好的肉鸭采用零售与大规模供货两种方式销售。邢台地区的日零销量可达到1吨, 河北省内的销量基本可以到总量的30%, 其余70%的分割鸭被销往全国其他各个省份。在销售环节中, 由兴达集团直接与客户练习接触, 从而避免了农民与客户联系时的多种不便。通过销售环节的拉动作用, 带动整条产业链的顺利发展。

通过上述介绍, 我们可以发现, 兴达集团以面粉、饲料产业为基础, 以畜禽养殖为保障, 以食品加工为核心, 与农户共同建设了蛋鸡、肉鸭产业链 (蛋鸡产业链主要是销售饲料为主, 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 合作的同时, 企业的运营还给当地的劳动力带来了就业机会,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实现了农民的个人发展。现将兴达集团与农村产业合作模式表绘制如下:

三、有关农企产业顺利结合、建设合理农村产业集群的一些启示

1、深入研究本区域内农业产业状况

依托农业区位优势发展农村产业集群。政府首先要根据本地优势和特色, 做好区域内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布局, 避免产业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寻找适合本地区农产品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重点培植, 要用改革的思维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去谋划和发展农村产业集群。同时在地区建设招商引资过程中, 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与中央政策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区域内企业的过度竞争。

2、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

地方政府扶持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科学制定农村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 注重市场作用, 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行政干预, 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同时乡、县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维护和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依托涉农服务来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各类农业服务业、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同时, 还应重视完善中介服务体系。集群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辅助, 如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会计、法律、职工培训等。

地方政府不仅要能把企业引进来园区建起来, 还要让企业留得住、取得大发展。同时还要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化服务平台, 建立产业合作内企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机构, 为企业提供功能齐全高效有序的服务。例如在兴达集团的肉鸭养殖产业链中, 土地指标问题就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只有政府部门顺利为农户提供了养殖地点, 产业链才可以成功的建立起来。

3、企业强势进入, 重塑文化精神建设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动力就是企业的带动作用。引进实力强大的企业同时, 还应考虑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关心社稷, 心系百姓的企业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 才能建立真正长期健康的农企产业链, 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兴达集团始终以德为本, 诚信经营的理念, 从未有过不良记录。连续10年被省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被农业银行评为“AAA级信用企业”, 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诚信守法经营企业。正是这一系列的质量成果才使得农民敢于相信他, 敢于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河北兴达集团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 可以说已成为了其他企业学习的典范。经过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与研究, 兴达集团更是确定了兴农报国, 成就自我的企业使命。

4、贷款金融类服务的快速建设

资金链是产业链的推动力, 没有资金的推动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小额贷款的发展是农户产业发展的保障, 只有国家健全融资担保中心等机构, 为农民打开顺利的资金通道, 才能使农村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 从而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匹配。文中肉鸭产业链集群项目链条厂, 项目多, 投资大, 带动作用强, 各级政府给予大力度的支持, 是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按时完成, 尽快见效, 达到预期的关键。

5、相关知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必须依托农业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农作物的种植还是家禽、水产品的养殖工作, 相应的农业科学知识都在其顺利发展中起到了支持与保护的作用。还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培育新型农民并推动城市人力资源向农村“输入”。培育相关方面的人才, 做好知识保障, 是产业结合的依靠。

摘要: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建立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已经发展为一定规模,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并通过对河北兴达集团与农民建立产业结合的过程进行仔细分析, 终总结出一些农业企业产业结合,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产业集群,农业企业结合

参考文献

[1]尹成杰, 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6第3期, 4-7.

[2]彭杰武,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9) :14572-14575.

[3]于红娟,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硕士论文2012.

[4]张旭, 农村产业结构创新发展初探[J].农村农业农民2013, 1B43-44.

用“两只手”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篇10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成绩是公认的事实,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快速推进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呢?对此见仁见智,议论颇多。

本刊认为,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国家意志,让市场与政策引导“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通过“看的见之手”调动全国资源,通过“市场之手”协调各方利益。在“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和高速铁路这两个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说明,依靠“两只手”的力量抓住重点才是中国支柱产业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有的发展模式。

美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初期都是国家投入,由太空总署这个国家部门统筹,然后向社会招标接受民用企业参与,减轻政府压力并转移相关技术到民用工业造福社会。日本为了振兴汽车工业,政府采购资金都投入到了日本汽车产业,同时通过办公自动化建设和通信设备的采购支持振兴本国电子工业。在政府的意志和庞大采购资金的支持下,日本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取得极大优势。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在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上发展生产能力,获得生产经验,对国外特别是美国市场,发动协调性的进攻获取市场份额,直至把外国竞争者挤出市场。

体现国家大力支持的中国高速铁路和电子计算机已经居世界一流水平,为发展支柱产业树了样板。吕福源部长生前主导建立的“联合电子”集中力量解决电喷技术,为中国汽车工业升级提供了很好范例。这说明通过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完全可以超越单独企业各自狭隘利益的高度,选择关键的技术领域,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形成合力,比单打独斗的公司更快地占据技术和市场制高点,从而使所有相关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受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既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对资源进行有益配置,又能集中国家力量办大事,在市场失灵时及时进行调控,有效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危机的周期率。国外经济界人士甚至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的经济模式——“北京共识”是有可能取代美国经济模式的。是否真能取代姑且不论,但事实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国有企业的扶持,并不会使企业产生依赖而丧失竞争的活力,却能在短时间内,通过集中资源对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突破,快速赶超技术先进国家。

上一篇:保暖内衣下一篇:公立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