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证明安全性

2024-06-10

可证明安全性(精选九篇)

可证明安全性 篇1

该药物研发者、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雷·艾尔斯教授表示, 动物试验表明, 这种药物的疗效“相当好”, 初步的人体试验也证明, 这种药物是安全的。该药物预计于5年内上市。

尽管医学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6种癌症每年在英国仍然会夺去4万多条生命。膀胱癌每年会让5000名英国男性丧命, 并且确诊5年后只有一半的人幸免于难;每年因胰腺癌死亡的英国人超过7600名, 在确诊5年后, 病人存活的机会只有3%;乳腺癌是英国最常见的癌症, 每年确诊的患者约有4.5万名, 每月约有1000人因此病死亡。

该疫苗的研发基础是, 这六种最恶性的肿瘤会产生一种只有在孕期才会生成的激素——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 HCG也是怀孕测试手段的基础。

艾尔斯的研究证明, 大约一半的膀胱癌和胰腺癌会产生HCG, 另外, 一些乳腺癌、肠癌、卵巢癌和宫颈癌肿瘤也会产生这种物质。

艾尔斯同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塞尔德克斯公司携手研发的这种注射剂能让免疫系统更快、更直接地消灭HCG。消灭HCG会让肿瘤变小, 更关键的是能够阻止肿瘤扩散或者转移。在每年15.5万例癌症死亡病例中, 癌细胞扩散到身体其他器官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艾尔斯表示, 该药物与化疗和手术配合, 我们就能够治愈癌症。

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测试表明, 这种药物的疗效“相当好”, 初步的人体试验也证明, 这种药物是安全的。目前有大约60名患有膀胱癌的志愿者注射了这种药物, 未来还将进行更大规模的人体试验。

可读研证明 篇2

申请程序大概是:

1.选择留学国家、大学、以及进修课程

选择合适你个人情况以及意向的留学国家、大学、以及课程是申请留学的关键第一步。

2.办理护照

获得国外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之后,下一步就是到你所在地的公安局办理护照申请。

3.办理签证

在拿到入学通知书和获得护照之后,下一步关键就是申请办理签证了。

4.体检及申请外汇

拿到签证之后,你还需要到你所在地的指定防疫站进行出境人员的身体检查,可能还需要注射预防针,在进入留学国家的海关时,这些体检证明是必备的个人文件。前往体检的时候别忘了带上你的照片以及有有效签证的护照等文件。

申请去美国的话,托福和gre是必须考的,如果读商科的话,考GMAT。如果你想为了以后移民找个工作的话,澳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没有英国学校花费大,两年的硕士,还有机会移民,像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都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你还只有大二,所以,个人觉得你不需要特别着急,可以慢慢来.首先,是要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包括出国留学的目的,自己喜欢的再进修科目,偏爱的文化范围,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才可以不盲目的从大流.其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的留学信息.最主要的通过网络,也可以参加一些教育展,甚至去一些中介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留学顾问可以给你一些建议的(初步咨询一般是免费的,但是一旦涉及细节,他们就要你签中介合同,那就很贵了)

再次,就是拟订一个出国留学的计划书.最重要的是确定找中介办理,还是要自己办理.找中介的话,相对比较系统,自己也省力一点;自己办理的话,比较自由,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一些调整,而且花费也少,但是需要花一些时间。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

1.准备语言考试:因为雅思的成绩有效期才2年,因此,千万不要考的太早,出国前半年考就可以了,很多学校是可以先申请,再提供语言成绩的。

2.收集材料:一方面是公证材料,例如:户口本啊,身份证啊,毕业证啊,学位证,出身公正,成绩单公证。(大学里面的成绩会影响到研究生申请学校的选择范围,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在招收我国留学生的时候一般要求是211大学,而且大学成绩的基点都要在3.0以上,所以好好念书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在开证明的时候可以跟大学老师说明是留学用的,希望可以将60分以下成绩删去。)另一方面,是其他琐碎的材料,护照,护照照片,信用卡等等。

3.学校申请:申请学校&专业是可以由针对性的全面开花,不需要吊死在一棵树上的。资助申请的话,可以通过大学网站咨询当年的申请要求,然后邮件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后将资料邮寄到学校,等待offer。

4.拿到offer之后,最棘手的事情就是准备“钱”。如果家里在银行有大笔存款的话,就只需要去银行开据存款证明就好了。如果没有存款,(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银行放上100万的),那么你就需要跟父母去工商银行去办理一个留学贷款,这个贷款自己是用不到的,只是用于签证的时候给签证官看一下的财产证明

5.签证递交:可以事先去问一下签证处,确认需要准备的文件,基本上也就是那些公证了的文件+学校的offer.此外就是根据各国的要求进行出国体检。

6.最后阶段就是漫长的等待。。以及准备出国所需要用的生活上所有的东西了

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深造,九成以上的学生选择集中在人文社会学科和工程技术类,目前,与以前学生一窝蜂选择商科相比,不少学生看好工程类院校。近几年,工程类学校的亚洲学生迅速增长。调查结果显示,留学人员专业选择主要集中在五大类:

1、人文社会学科类人数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五

2、工程技术类人数占百分之四十四点七

3、自然科学类人数占百分之四点五

4、医药类人数占百分之二点四

5、农业类人数占百分之零点四

用重合法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原题 篇3

{p1+p2+p3+p4+p5+…+pm}={arad (p1p2p3p4p5…pn) }

(pm为模数m分类下的各类素数, pn为任意素数, arad为rad的逆运算符号, p有下标数的为类型素数, p有中标数的为任意素数, 做逆运算时对各素数的幂各取任意自然数.)

该数学表达式所描述的是, 若干素数为组的连和数列存在同若干素数自数的连积等值.自数是比数同时又是首项的等比数列.素数取任意幂数叫素数自数.Rad (各素数自数连积) 的值等于各素数连积.Rad为取非平方素数因子运算符号.因为左式为自然数全集, 右式也为自然数全集, 故存在左右等值.自身等于自身, 自然数在一维空间上有等值、重合的对象, 虽分类不同, 但总量等值.根据逻辑公理4, 彼此重合的东西相等, 故素数连和, 存在与自然数集等值.

右式中素数的自数连积还显示, 自然数是素数及素数的多维空间数的并集, 故自然数全集可以被不同维数的多维空间数等值无漏分割 (完全重合) .比如一定能被一维空间数等值无漏分割, 因为多维空间数都是合数, 合数一定能通过素数的连和得到, 而素数呢?虽然不能直接通过素数的连和得到, 但素数可以通过一个比它小的素数再加偶数得到, 而偶数是合数, 因此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通过素数的连和得到 (小于4的自然数除外) .反过来, 不同维数的素数的多维数结合, 可以连线得到自然数全集 (同样, 某些小量除外) .即自然数如果重合在一维空间数上, 就可以被任意分割成不同的素数, 重合在二维平面上就可以被分割成不同的二维素数, 直到n维空间都是如此.自然数全集可以拓扑在不同维数的空间上, 由于是重合关系, 故存在以下等式, 用代数式方程表达就是:

(1) {p1+p2+p3+p4+p5+…}={n}; (与哥猜和黎曼假设有关)

(2) {p1q1+p2q2+p3q3+p4q4+p5q5+…}={n}; (与四色猜想有关)

(3) {p1q1k1+p2q2k2+p3q3k3+p4q4k4+p5q5k5+…}={n}; (与蜂窝猜想和庞加莱猜想有关)

(4) …… (与霍奇猜想和abc猜想有关)

各项二素数连积, 为二维空间, 各项三素数连积, 为三维空间, 各项n素数连积, 为n维空间.自然数全集拓扑在不同维度的空间, 就可以相应地被不同维数的素数连积项等价任意分割, 即连接起来即可以还原为自然数全集.由于各项都是自然数在相应维度空间里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自然数数集只能由这些所在维度里的最小单元连接获得.一维空间里自然数必能由素数连接而全部获得.正是基于此, 才有文章开头的等式.

这是一维空间的线条与多维空间的体积重合示意图, 本图既是线条, 又是平面, 当把平面看成线条时, 此图就是三维空间, 当把三维空间看成线条时, 此图就是四维空间图, 看成n维空间时, 此图就是n+1维空间图.那么图和数如何发生关联呢?线条是点的集合, 点分实点和虚点, 实点的集结构成读数, 虚点即点与点之间的相邻点, 本图每一节就是实点, 代表读数, 实点的长度是1, 相邻点是虚点, 是无长度无空间的点, 是非同类点的交接处, 是秘密点, 如果把这个点展开就会得到正整数之外的数, 非数论直接讨论的范围, 但据克罗内克说, 上帝创造了正整数, 其余是人的工作.可见正整数的重要性.这个图代表了不同维度空间的正整数数集以及它们重合关系的存在.

上式成立, 那么可得到以下推论, 自然数都可以由多个素数连和得到, 其中奇数个素数连和得到全部奇数, 偶数个素数连和得到全部偶数.素数有限个数为组的连和必能得到所有自然数, 这是自然数在一维空间上的重合.由逻辑公理4得到等式.或者说由逻辑公理1得到等式,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这个同量就是世界本源 (全集) (最密集的可数无限集) , 或者叫“不动的一”, “本初一”.自然数集合与素数线条连线集合都在等值地描述它.

不相邻原理确定了一定能用素数连和生成全部偶数, 并发现了, 多对素数之连和所产生的偶数, 一对素数之和也都同样能产生, 且两素数之和, 是素数对数最少的.多对素数之和产生不了小偶数, 严格意义上说, 多对素数连和所产生的数列是一对素数之和所产生之数列的子集.比如, 奇素数范围里, 4素数之和产生不了10, 只能产生大于或等于12的偶数, 而2素数之和却能产生6, 8, 10等小偶数, 素数的对数越多, 其连和越是产生不了小偶数.

如何证明用任意多对素数连和产生的偶数数列, 用任意一对素数之和也能产生呢?因为若以一对素数之和能得到所有偶数, 那么多对素数之和也能得到全部偶数 (小偶数除外) , 多对素数之和可以拆成若干对素数之和, 故一对素数之和能得到全部偶数, 多对素数之和得到全部偶数也成立.

那么反过来看逆命题, 多对素数之和能得到全部偶数若成立的话, 是不是可以推理出一对素数之和能得到全部偶数呢?经推理证明, 逆命题也是成立的.因为多对素数之和可以得到全部偶数若成立, 则此全部偶数都是通过不断调换其中一对对素数而密集产生的, 因为是2n对素数, 故可以分成n对两素数.也就是说多对素数之连和每得到一个新偶数, 一对素数之和也能得到一个新偶数, 多对素数之连和能无漏产生偶数, 一对素数之和也能无漏产生新偶数, 因为要得到新增偶数就要相邻增加2, 素数连和多项式也需匹配增加2, 而增加2只能由其中一对来完成, 不能把2分到两个以上的素数当中去, 最多可分成两个1, 两个1若分别分到不同的素数连和组中去, 那样素数会变成偶数, 这可反证出, 递增的2只能匹配增加到某一素数连和组中的某一个素数中去.这样的话, 多对素数连和能完成得到新偶数的, 就相当于一对素数之和能完成得到新偶数, 这就证明了, 若多对素数之连和能得到全部偶数的话, 一对素数之和也能得到全部偶数.

既然自然数都可以由多对素数连和得到, 其中奇数个素数连和得到全部奇数, 偶数个素数连和得到全部偶数, 用反证法获得此推理, 因为以奇数个为组相加不能获得偶, 以偶数个为组相加不能获得奇, 为使自然数可由素数连和得到成立, 只能奇个相加得奇, 偶个相加得偶, 如此归位分配.加上前文完成的证明结论, 偶数个素数连和得到全部偶数, 不可能多对素数之和混合得到全部偶数, 即不同个数的素数之和得到不同区域的偶数, 上面的结论已经证明, 它们在获得全部偶数的能力上, 是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 某数域偶数要么彼此连和都不能获得, 要么彼此连和都能获得, 即某一个偶数多对连和能获得, 那么n对都能获得.由此可以证明, 一对一对的素数之和所构成的数列, 定能得到全部偶数, 否则多维空间数就不能由多对素数连和产生, 左右两式的自然数全集就不能等价.行文到此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获得证明.

两素数之和足以得到全部偶数, 还可以用不相邻原理的另一些推论得到证明.我们知道几何中有五个重要公设, 其中公设一:任意两点必可用直线连接;公设二:直线可以任意延长.自然数数轴为一维空间数, 根据欧几里得的几何公设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故一维线条的延伸就只有两个相邻点.要么向此端延伸, 要么向彼端延伸.非欧几何的公设的线条延伸, 也同样只有两个相邻点, 要么向此端延伸, 要么向彼端延伸, 只是延伸的角度上不同, 非欧几何允许非180度延伸, 但欧几里得几何则要求180度直线延伸, 故欧几里得几何是非欧几何的一个特例.

以上证明了在一维空间里, 不同方向的两射线公共一相邻点, 每一个相邻点都有相应的两线条的连线.欧几里得的几何公设2里继续表明, 线条可以通过相邻无限延伸, 自然数n都在一维无限延伸的数轴上, 因此, 自然数彼此连接是可以得到所有自然数数集的.

现将一维空间上的线条分成任意长任意段, 这里的任意皆取自然数, 那么如何区分这些线条呢?根据一维空间线条相邻点的特征, 一个相邻点只能连接两根线条, 所谓区分, 就是做到不同类相邻, 那么如何区分任意长任意段的线条呢?取不同类元素才能完成, 那么根据相邻点连接两线条的特征, 就可以取两类线条获得不同类相邻延伸, 就像银环蛇那样, 一黑一白地延伸, 就能做到不同类相邻.当然更多种线条元素也能做到不同类相邻, 但区分数最少的是2, 也就是说2类线条元素就足以映射或等值区分线条上的所有自然数, 我们在延伸方向上取不同类线条, 在线条长度的秩序上, 我们用素数来区分, 因为素数是孤独数, 故用素数来做线条区分元素.

我们用正负素数来做对应不同方向延伸的线段, 那么两类素数线条就足以映射或等值区分偶数段以及映射区分奇数段, 因为素数加素数等于偶数, 无法等于奇数, 故只能映射区分, 不能等值区分, 但如果在每个区段都加一个素数3补缺, 那么就可以映射或等值区分所有奇数.欧拉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三素数之和与两素数之和的等价转换已经证明.即两素数映射或等值区分所有偶数, 三素数映射或等值区分所有奇数, 这与文章前面代数表达一致, 偶数对素数之连和得到所有偶数, 奇数对素数之连和得到所有奇数, 只是多少对是最优化量没有确定.但几何数论证明法可以确定, 两类素数线条足够映射或等值区分所有偶数线条.这是由不同空间维度的相邻点数的规律决定的.即一维空间的一个相邻点.两条连接线, 决定了两类线条就足以做到不同类相邻映射或等值区分.那如何判定两素数连线等值区分了所有偶数呢?

因为只有素数才是最纯正的一维空间数, 一维空间的自然数数轴必是一维空间数连接而成的, 因此2n段素数线条必须得连接产生所有偶数线条, 因此素数线条连线和全部偶数必须有等值区分, 不仅仅是映射区分.由于一一映射的关系决定了, 要么两素数线条等值区分所有偶数线条, 且2n条素数线条也等值区分所有线条, 要么两素数线条不能等值区分所有偶数线条, 且2n条素数线条也不能等值区分所有线条, 两素数线条与2n条素数线条分别等值区分于某一区域段偶数为不可能, 因为若两素数等值区分了某数域偶数, 其他数域不能等值区分, 那么根据一一映射关系, 一定会相应地2n条素数等值区分了相同的某数域偶数, 其他数域偶数也会相应地不能等值区分.

由于不允许全部素数连线都不能等值区分所有偶数, 因为一维素数有限条为一组的连线的确得到了所有偶数、所有自然数.彼此重合的东西相等, 这是逻辑公理4.自然数重合在一维空间的连线上.所以自然数和一维空间素数连线必有等值的数集.

一维空间上的单位线条一定都是素数, 1是0维空间的单位数, 合数不是一维空间数的连接单位, 1也不是, 数轴上的n是无数0维空间单位1连接而成的, 但有限个1无法连接成自然数n.一维空间上的有限类素数则不同, 因为1是相同的, 素数是不同的, 并趋向无穷, 有限类素数相加能生成自然数n吗?因此不能有限分类为一组地去联合1获得所有自然数, 去区分所有自然数.有限分类连接产生所有自然数数集的定有一维空间的素数, 因为多维空间数能重合拓扑在一维空间, 所以有限连接产生全部自然数的唯有是对素数的连接, 因此素数的有限类连接必等值所有自然数.这正是哥德巴赫猜想原题, 三素数之和得到所有奇数, 两素数之和得到所有偶数, 合起来就是素数之和可得到所有自然数.

无限个素数为一组的素数连线能得到所有自然数吗?显然也不能, 因为得到是无穷大, 更小的有限大的自然数就无法得到, n只能取有限值, 这就反证出了任意自然数一定是有限个素数为一组的素数之和连线而成 (康托尔所论证的可数无限集) .因此等值在一维空间连线上的自然数, 不是无数1连接而成的, 无数1连接而成的数列那是等值在0维空间上的自然数, 等值在一维空间上的自然数, 才是素数连线.自然数集合在一维空间有等值对应, 因为自然数在n维空间都有等值对应 (自身等于自身, 不同角度的分类而已, 逻辑公理4, 彼此重合的东西相等) .因此在一维空间上必存在有限条素数连线为一组持续可以等值得到所有自然数全集.证明到此也就用重合法完成了几何数论证明不相邻原理的过程, 两类素数连线足够一一映射或一一等值区分所有偶数线条, 这个刚获证明的结论, 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回顾下证明关键, 寻找终极等量在哪里, 这个必须得找到.其次是找到素数连和与连积之间的关系.再次是一组素数连和足够得到所有偶数.这个最需要技术手段来完成.素数一定在合数的1邻数 (公差为1首项为1的数列) 中, 素数的1邻数却只是合数的一个子集.这些都是0维空间的集结数与自然数的关系.自数和邻数的概念建立, 最先在证明考拉兹猜想中提出, 邻数是公差同时是首项的等差数列, 自数是比数同时又是首项的等比数列.

以上证明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丢番图椭圆方程的一些性态, 有一些新的意义突破.希尔伯特认为证明数学猜想的连带意义就是可以激活创造一些数学新工具, 因此它是会下金蛋的母鸡, 因此主张即便破解了猜想, 也不要发表出来, 那样很可能是取到了卵, 可不幸杀了鸡.听希尔伯特这么一说, 我也很纠结, 哥德巴赫猜想要公布出来吗?那不是打消了更多数学家攻克难题的积极性, 而没有这个积极性, 又怎么能产生更多的数学新工具.但仔细一想, 公布有公布的意义, 攻克了某个猜想, 不依然有更深刻的猜想在吗?下金蛋的母鸡永远不会消亡.

但本文仅仅用千字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 似乎让很多数学高手很不过瘾, 让那些企图想得到数学大工具的人, 有些扫兴了.但本文所提到的不相邻原理, 的确是个数学新工具, 它的意义是非凡的, 尽管很朴素简单.不相邻原理还有一个推论, 那就是相邻数公式f (n) =2n, 即2的n次方数值, 是n维空间的相邻数.在本文证明中没有用上, 也不是完全没有用上, 两素数之和足够得到所有偶数就用上了它, 在相邻数计算用到了, 相邻数是2时, 它的空间维数是1, 它在证明四色猜想、蜂窝猜想、庞加莱猜想、霍奇猜想中可以发挥威力.这些不在本文论述范围, 另有论文完成证明.

人们期望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至少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回答了素数的本质是什么, 二是找到了素数的公式.素数的本质就是与时俱进, 特立独行, 素数的孤独由素数的定义决定, 除了1和它本身, 不能为任何正整数所整除, 这是它的超越性和专情性, 素数的特征决定了没有一劳永逸的普遍公式可以捕获, 所谓普遍性, 就是可通约性, 而素数是互质的, 不可通约的, 但素数不排斥普遍性, 没有普遍性做参照系, 素数就不能超越出新素数.

因此素数没有严格的普遍公式, 虽然蔡塔函数、欧拉连和连积公式都是素数方程, 但不是素数普遍公式, 因为解这些方程的时候, 必须得先已知无限量, 才能完成下一步工作, 故只能继续靠猜想解题, 一旦对无限量进行收敛思维的时候, 就不幸缩减了普遍性, 这反证出了求普遍公式的不可取.但素数仍然是有可递推公式的, 它与埃拉托色尼筛法很相似, 目前有关素数的方程都来自于它, 素数递推公式不同点是, 不必寄希望于全部筛完才能得到答案, 一旦把前提步骤条件推脱给无穷就会什么都干不成.这是筛法最后成为不归路的原因.这样的方程, 只能用它来验算, 不可用它来计算.素数递推公式是:

p (m+1) =orad (p*1p*2p*3p*4p*5…p*m+1)

深圳社保证明可上网打印 篇4

http://.cn2011年04月14日 14:08深圳晚报

深圳晚报记者周倩报道 “市民在子女入学、购买住房等需要用到社保缴费证明时,不用奔波各个社保窗口办理,只需登录http//e.szsi.gov.cn就可打印带有‘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社保费缴纳清单证明章’和标识的参保证明。”昨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就目前社保参保证明打单窗口排长龙现象发出呼吁。从4月份起,参保人开通专属本人的个人网页后,即可轻松查询完整的参保信息,办理相关社保业务,而不用跑到窗口打单。

个人网页是参保人的“电子档案”

记者在该局技术人员的演示下看到,该个性化网页相当于参保人的“电子档案”,分为个人网页服务系统、企业网页服务系统和社保信息核验平台。

一旦参保人开通个人网页后,即可实现六大功能。一是社保证明业务,其中包括生成授权码、供他人查阅社保信息(可作参保凭证)等;二是社保信息查询,包括参保基本情况查询、个人专户余额查询等;三是社保业务办理,如社会保障卡挂失、申请个人缴费等;四是个人缴费用户可申请个人缴费自助业务,包括个人停止参保、个人重新参保等;五是通知、提醒、咨询业务;六是检索常见问题解答、了解社保业务经办流程等。

每份证明都有市社保局印章和授权码

过去市民申请相关业务如子女入学、购买住房、申请积分入户等需要提交社保证明,需在社保窗口打单后再在几个部门间来回奔波。4月份起,市社保局统一向参保人提供一页A4纸格式的社保参保证明。参保人可登录社保个人网页,按需要自行登录打印。每一份社保参保证明上都带有“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申报费缴纳清单证明章”和标识有专属的授权码。

如果选择用彩色打印机,则可以显示红色印章。如果使用墨式打印机,则打印的社保参保证明的印章为褐色,但不影响其效力。社保证明同期附有授权码,有效期为一个月,审核验证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社保参保证明后,可登录“社会保险参保信息核验平台”凭社保电脑号和授权码验证真伪。首次注册须提供手机号或银行账号

据介绍,参保人开通社保个人网页,在首次注册时,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系统设置了身份确认。目前开通了两种身份确认方式,一种是通过在社保局备案的手机号码,另一种是通过个人缴费提供的银行账号。

英国发现益生菌可提高猪肉安全性 篇5

英国研究者日前称,益生菌可以降低猪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这样有可能会使人们获得更为安全的猪肉产品,尤其是在目前欧盟已经颁布法令禁止给牲畜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

益生菌一直被称为“好细菌”,它天然存在于人和某些动物的肠道中,能够增强肌体的免疫力,抑制某些“坏”细菌的作用。最近的研究通过给猪食用益生菌,降低了沙门氏菌的感染率,这样不仅为益生菌的供应商提供了新的销售方向,同时也增强了猪肉的安全性。此项研究将为牲畜养殖和加工者提供帮助。位于Weybridge的英国兽医实验局的研究者日前公布了这个消息。

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及其安全性 篇6

社会中个人的创意和创造已选择并形成了治疗技术, 并在此后逐步得到改进、修改或通过创新增加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在东方国家, 如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这些经验被系统地记录下来, 被学习、组织、编撰整理并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 如我们现在称为经典传统的印度Ayuveda、Unani、Siddha和Amchi等。传统医药这个说法是一种广义的说法, 涉及到19世纪现代科学的保健方法诞生以前的天然保健行为的宽广范畴。因此, 所有这些19世纪以前出现的, 甚至在现代医学出现以后仍然在实践的医学体系, 都被成为传统医药 (TM)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传统医药为, 基于不同文化理论、信仰和经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补充医学、替代医学和非常规医学等词汇在有些国家也被用来代替传统医学使用。在18~19世纪, 现代医学以基础化学和药理学的形式被引入, 被证实可以快速缓解痛苦, 立即受到了拥护和欢迎。随着生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领域的发展, 被称为对抗疗法的该体系在19~20世纪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药物, 如抗生素、可的松、类固醇以及类似的精密化学治疗药剂接二连三地出现, 横扫了所有发达国家的医药体系。但是, 人口的80%, 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 仍然依靠传统医药来满足保健需求。

直到20世纪末, 人们对传统医药又重新有了兴趣, 特别是对那些基于药用植物的药物。这种对传统医药兴趣的复苏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很多现代药物的副作用有了认识, 这也使得对草本药物、植物性药剂、营养品、疗效型化妆品的需求有了快速的增长。这种对植物性传统药物和其它植物性产品空前的需求, 导致了不科学的和不可持续的药用植物开发, 它们中的80%来自野生资源, 这甚至使得很多重要的药用植物几乎消失了。不可持续的开发伴随着由于多种生物性压力而导致的原产地的消失和退化, 使得许多有价值的药用植物品种的数目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1传统药物原材料采收的问题及限制

传统药物生产所需的药用植物的80%都来自野生资源。过去, 有组织的体系, 如Ayuveda、Unani、Siddha和Amchi, 都是依靠高度组织化的专家从野生资源里采集药用植物。这些专家对药用植物有着非常专业的知识, 往往会在特别的地点、特别的季节、特别的产地以及特别的时期进行药物原料的采集。经典的药物, 如Ayuveda, 是传统医药一个高度复杂和系统整理过的体系, 来自于古印度的城市精英人群。Ayuveda有着自己的逻辑、原理和哲学, 它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构成组织, 并且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独特的, 因此, 医师在经过正确的诊断后所开出的独特的草药配方只能适合于一个独特的个体。但是, 随着20世纪Ayuveda的现代化, 它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药物, 这使得大量药物的生产成为必要,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种转变导致了Ayuveda药物质量的下滑。大量Ayuveda药物的生产也使得野生药物原材料的过度提炼成为必要。来自野外的药用植物大约有80%被用于Ayuveda和其它ISM (印度医药体系) , 导致了不可持续的提炼, 并最终导致了很多重要药用植物的濒危和灭绝。

Ayuveda所需的30%~37%的药用植物品种是采用交叉授粉的植物, 因此, 这些品种被期望能在数量上有极大的改变。在过去, 往往有一些十分熟练的植物采收者, 他们有大量经验, 会在合适的时间从合适的地点收集药物原料, 以帮助医师获得高质量的产品。随着ISM的商业化, 特别是Ayuveda、Unani、Siddha的商业化, 这些方面被忽视了, 因此导致了质量的下降。

2优良传统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今, 对不断发展的传统药物生产的可持续供应是对传统医药的最主要挑战之一。由于缺少适合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药效与药物动力学以及安全数据, 传统药物很难确保安全和每批药物的质量稳定性。传统医药目前处于一个分析规则还不完善的时期, 即使在这个过程中, 多数药物是由医师自己制备的, 他们十分精心地鉴定了植物, 并且在适当的季节、适当的时间以及药物适当的生长阶段采集了适当的草药。这些来自经验和智慧的精密的细节并没有完全被记录在经典细则里。学生必须和导师们在一起, 接受他们的直接监督和指导。整个药物制备和管理过程更像是私人化的实践。但是, 随着ISM和Ayuveda在以商业规模大量生产和销售, 质量和标准化渐渐降低, 因此无法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续的质量稳定。但是, 随着近年来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对雇员有目的的培训、分子水平介入研究和技术以及最近的系统生物学的帮助, 现在已经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并提供质量保证, 以及确保质量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基础数据和标准化的程序操作不断发展, 以在丰收后处理那些药用植物并进行最终草本药物的生产。

影响草本药物质量控制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高质量原料供应的困难, ISM和Ayuveda所需的大约80%的原材料来自野外, 并且完全没有进行质量控制。对一些稀有的和濒危的植物进行适当的人工种植和培育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质量保证和控制措施, 如传统医药原料 (药用植物) 的国际质量规格和标准、采集规范、采集后处理操作规范和原料储存规范等, 应当与传统医药中的植物性药物的质量管理规范 (GMP) 联合起来, 这些措施对确保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确立每批药材质量的合理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低劣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 原料的低质量、采集后处理过程中的污染以及含有毒性化合物的植物的掺杂, 将导致副作用的高发生率。世界卫生组织在1991年编写了一份文件, 名字叫做“草本药物分析准则”, 希望能为药用植物及其制成品草本药物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提供最基本的标准。这个准则对国际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生产者进行草本产品相关的文件整理或提交、归档的分析工作十分有用。

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04年发布了一项针对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的准则, 这些准则主要是针对药用植物的保护及促进其培育, 通过以可持续的方式采集来保护药用植物和环境。由于草本药物中的极大比例是非处方药物, 而不是像处方药那样在销售前进行安全监测。鉴于这一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建议, 在所有国家设立药物警戒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同时还建议, 为传统医药中使用的药用植物建立国际性的详细目录或清单。世界卫生组织协作中心可在技术和数据管理上为国际药物监测中心 (UMC) 提供支持。

3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

从野外采集的药用植物品质参差不齐, 要使其质量符合一个合适的标准化水平是十分困难的。因此, 应当努力在合适的农业气候环境下人工培育一些药用植物。在它们的原产地附近种植是最理想的, 最好是在它的天然生长地附近。但是, 在做这件事之前, 我们应当首先对这些植物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 以了解其所需要素, 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研究这些药用植物的生殖生物学和繁殖行为对于理解其所需特征的遗传变异性和继承性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变异性是多方面的, 就应当努力寻找接下来的合适的基因促进繁殖性实验, 以开发一种合适的培育品种及其合适的培育方式。如果单一品种的试验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则采用多样的种植方式。繁殖的多系天然杂交方法可以对药用植物进行高度的交叉授粉。笔者已经证明了与野生的Om.的基因相比, 这种方法对“Ocimum Linn.”的杂交品种“Clocimum”进行了改良。在收集了原始数据后, 应当为药用植物品种设定一套基本标准, 以作为药材原料质量控制的相关数据。

4西方国家的传统药用植物及其不合格名单

西方国家对东方医学的兴趣, 特别是对Ayuveda和中医药的兴趣, 和世界文明的历史一样古老。在印度流行的多种传统医药体系吸引了西方殖民者、商人和探索者的目光, 激励他们去研究印度的药用植物, 并在欧洲国家的药品学中收纳了其中的一部分。Gracia de orta (1563) , 一个有声望的葡萄牙医师, 在后来对大量的印度药用植物进行了整理, 并在其编制的药品学中收纳了其中的一些 (约几十种) 。另一个杰出的, 也可能是第一本以欧洲语言全面记述印度大陆天然植物资源的印制图书是由当时印度西南部马拉巴尔海岸的一个荷兰议员Van Rheede所整理的十二卷的著作“Hortus Indicus Malabaricus” (1687~1693) , 描述和说明了742种生长在当时的喀拉拉邦的Cochin省周边的植物。Van Rheede和喀拉拉邦当地的4位有声望的医师一起出版了这部不朽的论著, 这4位医师是Itti Achuthan、Ranga Bhatt、Vinayaka Pandit和Appu Bhatt。很多印度药用植物由此开始在欧洲药物中得到使用。在英国, 草本药典中包括有246种植物性药物, 其中有很多来自Ayuveda。

但是, 在18~19世纪, 这种情况随着现代药物的冲击有了改变。草本药物和药用植物被看作仅仅是民间的流传而没有科学基础。欧洲国家开始对草本药物和药用植物设置各种限制和管理手段, 欧盟及其成员国开始介入这些问题。由欧盟授权的针对草本药物的委员会进行了一些研究, 确定了草本药物的明确管理办法, 并制作了一份药用植物专著的不合格列表。每个成员国必须在这个规章的指导下设置自己的管理办法来进行传统药物的贸易, 并以非处方药的形式进行出售。这影响了几乎所有Ayuveda产品的销售, 除非它们是纯净的草本非处方产品, 并且在欧盟至少有15年的使用历史。这个方针有效地控制了新开发的Ayuveda药物的市场进入, 所有含有动物成分和矿物成分的Ayuveda药物都不允许进入欧盟, 这意味着几乎有70%~80%的Ayuveda药物目前不能进入欧洲市场。这个情况和在印度旅行的欧洲游客人数的不断上升相反, 并且这些游客的兴趣重点就在于印度提供的恢复性疗法和对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

欧盟达成了一项协议, 即在1992年, 所有国家必须对自己的草药工业和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唯一一个做到了严格控制的国家是英国, 因此, 多数草本产品被英国市场拒绝。其它的欧盟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控制力度, 使得本国的草药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05年11月1日起, 欧盟强制实施了这项传统药物管理方针。

在德国, Ayuveda和其它吠陀科学有了良好的发展。来自印度的Ayuveda药师们定期对德国进行了访问, 召开演讲会、研讨会和咨询会。但是, 德国政府还没有认可Ayuveda的活动和贸易。德国将植物治疗法归入到了主流保健方法之中, 但不作为医药替代系统。因此, 德国有了一部完整的德国E委员会专著:草本药物治疗方针。根据第二药物法令的第26节以及欧洲药物法律, 书目资料被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由E委员会成员根据世界各地的100~200项参考文献来评估每种草药。和美国的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FDA) 对药物的评审是被动地顺从制造商的情况不同, E委员会的成员是主动收集关于待测草药的书目资料的, 这项工作从1992年以来一直受到工业与科学联盟植物学机构的支持。

下列是数据收集和评审依据:

(1) 传统用法。文献可以反映一种植物性药材的长期使用情况, 也能表明其相关的安全性和推测其效用。

(2) 化学数据。对草本药物进行分析以测定其化学成分, 特别是主要的成分。通过这些化学成分, 依靠对化合物及其相关质量的已知知识, 能表明其潜在的活性和毒性,

(3) 实验性、药理性、毒性研究。植物提取物或药用植物成分的实验室实验 (体外) 和药理性、毒性研究 (体内) 在全球得到发布, 这些研究提供了关于植物的古老或传统的使用方法的文件, 即使缺少临床研究。

(4) 临床研究。在很多欧洲国家, 对药用植物和植物性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严格的科学控制下有规律地进行中, 这些研究能为草药及其制剂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建议, 并对其进行确认。很多临床研究正在临床实验准则指导下于近期进行。

(5) 现场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在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后, 一些特殊人群对药用植物的使用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有效的, 如果有需要, 委员会会审查相关的研究。

(6) 医师档案中提供的病例记录。来自患者本人临床研究的病例记录, 即使并不如严格控制下的临床实验那么有重要意义, 但也对获取那些使用草本和植物性药物的医师的相关经验十分有用。

(7) 其它研究, 包括未发表的生产者私人提供的数据。有时, 一种特别的草药可能含有广泛的化学性、毒性、药理性, 其临床测试由生产者操作。在保护这些私密信息时, 委员会有资格审查这些数据。来自联邦科研与开发机构 (BrArM) 的委员会仲裁员Dr.K.Keller写道:“由于药材的数量庞大, 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在于评估其活性成分, 这项评估是基于生产者或生产者组织所提供的草本药物书目信息的。这些文件将通过由文献搜索得到的信息得到补充、完善, 如通过EMBASE、MEDLARS和TOXALL进行网上搜索。论著已经发表了, 并且由委员会成员、其他科学家、科学协会、大学和其他专家约在3个月后进行审查, 并对该论著发表评论。所有的评论将作为委员会对该论著的参考。

委员会既提供了得到肯定的论著, 也提供了被给予否定的论著。委员会从安全验证学说中获得安全数据, 以努力确保药剂在使用时是绝对安全的。反对和其它警告和措施都在论著中详细地列了出来。一旦科学数据提供了合理的历史上相关的使用证明, 委员会就将授予一项合格评估。大多数合格评估的论著都是基于现场研究的公开临床数据、病例记录和药理学研究或是由独家公司提供的私人数据。委员会还对很多草本药物和植物论著给予了否定的评价, 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不合格的药物。这种否定的看法是由于无法得到合理的有效性的证明, 或是安全隐患超过了其潜在效用。委员会主要的目的是“尽量减轻药物的任何风险”。那些具有危险性的药物将被立即回收, 而那些未被批准但无危险的草药在2004年前还在德国市场上销售。委员会目前对115种草药给予了否定评价, 在这份不合格名单中, 有一些植物被用于ISM, 如Basil、芹菜、肉桂花、苦西瓜、茜草、飞燕草、柠檬香草、肝麦汁、肉豆蔻、长春花、杜鹃花、香茅、藏红花、菝葜根等, 在这些罗勒属植物中, 芹菜、肉桂、柠檬香草、香茅、藏红花等在印度有上百年的安全使用历史, 而上述的其它印度植物则有多样的毒性化合物或不良的生物活性。但是, Ayuveda有一个叫作“sodhana”的预处理程序, 通过这个程序, 植物的毒性成分可以被祛除。

E委员会同时也发表了包含57种植物药的中立产品名单, 它们没有有记载的危险, 被认为是近似安全的。这份名单包括的植物有:银杏、栗树叶、金盏花、狭叶松果菊等。

在2005年6月, 瑞典出版了另一份植物的不合格名单以防止药用植物在食物补充剂、保健食品和营养品方面的使用。这份植物名单来自于由瑞典政府的国际食物管理部门进行的毒性评估。这份名单包括很多在ISM中食用的药用植物, 如白菖蒲、马兜铃属、颠茄、小檗属植物、大麻、红豆杉、锦紫苏、麻黄、芸香、马钱子等, 以及很多不适合作为食品剂使用的欧洲种属植物。但是, 这并不能阻止这些品种在草本药物/植物性药物中的使用。

参考文献

[1]Ashok D B Vaidya, Aswani Kumar, A Rout.Evidence based Ayurveda-Sorting Fact fromFantasy-In Ayurveda and its Scientific Aspects:Opportunities for globaliza-tion[M].Depart ment of Ayuveda, Yoga and Naturopa-thy, Unani, Siddha and Homoeopathy of CSIR.New Delhi, 2006.

[2] Bent S.KoK.Common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United States[J].A Review Am J.Med, 2004 (116) :478-488.

[3]Praful Patel.Global Resurg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Ayurveda.In Ayurveda andits Scientific As-pects:Opportunities for globalization[M].Depart ment of Ayurveda, Yoga and Naturopathy, Unani, Siddha and Homoeopathy of CSIR, New Delhi, 2006.

[4]P.Pnshpangadan.Biodiversity Wealth and Opportuni-ties for Asia-Pacific Countries in Biotechndogy&Herbal Technology-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opcration[J].Asia-Pacific Traditiond Medicine, 2005, (1) :5-13.

[5]Pushpangadan P.I mportant Indian Medicinal Plants of Global Interest.In Ayurveda and its Scientific Aspects:Opportunities for globalization[M].Depart ment of Ayurveda, Yoga&Naturopathy, Unani, Sidha and Ho-meopathy of CSIR, New Delhi, 2006.

[6]WHO.Quality Control Methods for medicinal plant ma-terial[S].WHO/PHARM/92.559.1992.

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度得到临床证明 篇7

近日, 《英国放射学杂志》全文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徐亚伟教授牵头的中国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的上市后监测研究临床试验结果。研究表明, 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在中国人群中是一种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对比剂。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次得到了证实。更为重要的是, 该项临床试验入组人群为常规进行各项需要对比剂注射的患者, 并且患者来自95个不同的中心, 这也保证了该试验应用于临床的适用性、可靠性极高, 发生偏倚的可能性降至了最低。因此, 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工作者从选择性使用碘克沙醇转变为常规使用碘克沙醇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广泛使用的是以碘克沙醇为代表的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等渗的双体含碘造影剂, 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 减小细胞形态和血管舒缩改变, 减轻病人的不适和不良反应。由于缺少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数据, 有必要进行一个大规模的研究进行收集。在徐亚伟和吕滨教授的协同组织下, 在95个研究中心共入组了20185例中国患者使用碘克沙醇, 成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对比剂相关临床研究。

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8

关键词:耕地,粮食安全,土地,可持续利用

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和社会的安危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可见粮食安全是国家繁荣、社会安定、全面建设小康、确保“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的基石。我们不仅在粮食短缺时代重视粮食生产, 而且在粮食自给情况下, 仍抓住不松劲, 居安思危, 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问题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 1974年以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概念先后作出过三次表述[1]。从本质上讲, 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 其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生产自给能力、进口能力和储备能力等, 进一步讲, 还应当包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安全营养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的有效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 以及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实践证明, 合理有效的粮食购销体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但这一点在以往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

农村实行改革以来,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 1995年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提出, 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要达到4.9亿吨[3]。出人意料的是1996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就突破5亿吨大关, 提前实现“九五”计划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目标。1996至1999年间, 粮食生产连续四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5亿吨, 其中1998年达到5.12亿吨。这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已基本形成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从而结束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 粮食供求实现由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粮食储备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 粮食价格也步入低迷期。但是, 自1999年下半年起, 粮食供求状况急转直下, 尤其是2000年以后粮食减产的幅度较大, 粮食产量处于较低水平, 2002年略有恢复, 也只达到45706万吨, 较1998年减少5524万吨, 减幅达10.78%, 到2003年已降到43067万吨。据相关资料显示, 2000年以来, 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00亿公斤到4900亿公斤之间, 而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徘徊在4550亿公斤左右, 粮食已连续四年需求大于产出。这几年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在250亿公斤~350亿公斤之间。

2003年9月以后, 我国曾一度出现粮食供不应求, 粮价上涨并引起其他产品如饲料、油类、肉类价格的连锁上涨, 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此前连续多年的粮食供给过剩现象将在近一两年内结束, 中国将再次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三、“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㈠耕地资源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我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 同时又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土地的政策, 但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1998年国家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并规定对占用耕地实行补偿制度, 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 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这些法律规定无疑会对遏制耕地减少的势头发挥重要作用, 再考虑到复种指数的变化等因素, 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㈡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60%以上[4]。全国水资源总量不少, 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也很大, 大部分集中在雨季, 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但从另一方面看, 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且浪费比较严重。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率仅为总水量的15.9%, 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因此, 在水资源的开发和节约用水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和各种节水措施的逐步推广, 已经为此开辟了广阔前景, 也预示着我国完全有可能把水资源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控制在一个较低的程度。

㈢气候资源气候资源综合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产品质量, 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气候条件总体来说比较好, 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 光热充足, 适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但气候条件中也有不利因素, 如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年际降水变化大, 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等。近几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每年都在300亿公斤左右, 这说明我国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如果能够提高实际光能利用率,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大幅减少损失, 就可以有效地增加粮食的供给量。因此, 从气候资源来看, 我国的粮食生产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㈣科技进步因素实践证明, 科学技术是推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 科技进步在我国粮食单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1%,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 我国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 科技进步的增产潜力很大。袁隆平培育的超级稻和一些专家的研究都表明, 我国的粮食单产还有约一倍的增长潜力。如果加大投入, 开展技术攻关, 改良品种, 我国有可能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少的情况下, 实现粮食总量翻番。

㈤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因此, 粮食生产除受以上自然、技术因素影响外, 还受到生产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政策、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的以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 1996年前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 以及2003年底2004年上半年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都成为粮食增产的强大动力。在粮食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时期, 市场粮价下滑, 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可以看出, 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双向的, 也是可以加以引导和调控的。今后,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 粮食价格将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市场需求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影响粮食生产及制约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里主要从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变化的角度研究耕地面积的减少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作用。

㈠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据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提供的最新数据, 1998年至2004年的六年间, 中国耕地由1.297亿公顷降至1.234亿公顷, 平均每年减少107多万公顷;而去年中国耕地净减少数量高达253.7万公顷, 比上年减少2.01%。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很快就会达到粮食供不应求的临界点。《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 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 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公报》指出: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耕地减少的另两个重要因素新增建设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 则分别只有42.78万公顷和36.41万公顷。

㈡耕地减少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建国以来, 除上世纪60年代粮食大幅度减产外, 与种粮面积减少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尤其是2003年粮食产量大滑坡, 更是人为压缩耕地面积的结果。据有关资料显示, 近几年来, 南京市共减少耕地5.233万公顷, 超过了一个溧水县的耕地面积, 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 相当永久性地减少了66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在具有鱼米之乡的苏州, 仅2002年全市减少耕地10317公顷, 其中昆山就减少4831公顷。按苏州目前经济增长要求, 每增长1%的GDP就要消耗267公顷土地, 每年新增项目用地将需4000公顷左右。土地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有了耕地才有生产粮食的载体, 耕地面积消失得如此之快, 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照此减速下去, 在未来20年内, 江苏大城市周边郊县耕地面积将丧失殆尽, 严重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

五、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源于土地, 但是土地资源的供给是刚性的, 要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确保全国的粮食安全, 不仅要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更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实现全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而从根本和长远上解决当前乃至今后的粮食问题。

㈠严格保护耕地,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 必须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政策目标。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土地保护政策, 特别是要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保护。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继续抓好“种子工程”, 努力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 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切实保护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㈡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1987年4月,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 首次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5]。强调了人类的发展, 应该“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 寻求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之后, 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 使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它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个方面, 即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以谋求社会长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发展观。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内容有这几个放面。一是从生态学意义上说, 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 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二是从社会———经济学意义上来说, 是保持特定地块的特定用途, 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来源, 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 并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 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时间上看, 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 更是着眼于未来;三是从空间上看, 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 更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也就是说, 对土地资源的享用, 不仅要求当代人之间的公平, 更要求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四是从系统论看,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 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与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 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由此可见, 如果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则必将能确保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4, (9) .

[2]周小萍, 卢艳霞, 陈百明.中国近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5) .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9

近三年来,在全球闻名的CES国际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成为了绝对的主角。经过这几年的创新与发展,可穿戴市场虽然火热,但普及时代还未来临,人们关注更多的不仅仅是功能和质量,而是令人思索的安全问题。

1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可以穿戴在人体上的智能化的交互式产品,它通常融合了无线传感技术、多媒体、GPS定位、生物识别等多种技术于一身[2]。可穿戴设备的种类繁多,典型的代表有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这三大类,另外智能内衣、智能头盔、智能戒指、智能跑鞋等类型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在可穿戴产品中,谷歌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拓展现实”的Google Glass最具影响力,该眼镜集智能手机、相机的功能于一体,实现全球首款支持“脑控”完成操作的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微型传感器通过与人体的无缝连接,支持手势、眼动操作,实现身体数据(如心率、步数、体温、卡路里、睡眠等)的采集。通过云服务对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最后上传到云端存储或者通过智能手机反馈给用户,帮助用户管理身体和设计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报告,在2016年国内的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大关,其中智能手环的销量最高,第五位为智能手表。从国内的消费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只是作为智能手机的一种补充和延伸,需要结合使用,而可穿戴设备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作为独立产品的形式存在,释放人们的双手,提供智能化,健康化、人性化的生活。但在短期以内,可穿戴设备是很难取代智能手机实现大爆发。究其原因,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新生代产品,在吸引了无数关注的同时,突显的安全隐患也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当可穿戴产品日夜与人体无缝接触,它也必将成为下一个信息安全隐患的重要源头。在2015年5月被证实,我国军方发出禁令,禁止军人使用可穿戴设备,原因是这类产品很可能会泄漏国家军事机密。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索,当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愈加丰富,逐渐摆脱“鸡肋”角色时,它所潜在的安全问题终究会不会成为令人望而却步的“拦路虎”呢?

2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

智能穿戴产品颠覆性地改变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新的社会问题,如信息安全问题。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以及软件安全这三方面。

①数据安全:可穿戴设备采用了各种类型的生理传感器、甚至配备了摄像头,通过与人的无缝连接,隐私数据的感知能力更强,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也大大提升[3]。而目前简单的穿戴设备都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GPS定位等等。当用户佩戴的时间越长,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用户的健康状况和生活喜好均被数据化呈现。这些隐私数据通常会上传给云服务器端进行处理和存储,或者反馈给智能手机进行数据共享。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将会变得更加透明化。如果云服务器被攻击,用户的个人隐私将毫无安全可言,更重要的是对于用户的人身安全也将会是极大的威胁。

②设备安全: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势必与物联网联系更为紧密,将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汽车驾驶的关键“钥匙”,一旦可穿戴设备被非法控制,那么关乎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安全性,更是有关用户的住宅和生命财产安全。另外,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会长时间接触人体皮肤,饱受质疑的是其设备本身的化学安全,人体辐射、电池安全等问题是否符合安全需求。

③软件安全: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平台的可穿戴设备需要中间软件拓展更多的功能和服务,但这些软件一旦被恶意病毒感染,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就无从谈起了。

3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风险

3.1 操作系统的开源性

可穿戴设备为了结构和操作方式的灵活性,方便与其他设备的兼容对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往往会采用的是开放性操作系统[4]。2014年3月谷歌推出了Android Wear操作系统,这是一个专门提供给第三方厂商的智能手表的开放平台,免费开源,并且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强大。基于Android的系统的开放性,提供方便的功能扩展的同时,更会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如黑客的攻击,恶意代码的植入等等。

3.2 无线网络连接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普遍采用的是蓝牙、Wi Fi这样的逻辑设计来连接智能手机,通过手机端的APP或者GPS定位实现数据的同步和共享,在数据传输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遭受到网络攻击[5]。在未来,可穿戴设备采用NFC短距离传输技术实现门禁解锁与移动支付也将会成为潮流和趋势,而这无疑将会变成网络黑客眼中的“肥肉”。无线网络连接相比于有线连接更容易受到射频干扰,传输的数据容易被非法截获,造成信息的泄漏。

3.3 智能硬件的自身漏洞和缺陷

可穿戴产品为了保证形态小巧精致,外观时尚,会采用较小体积的传感器,有的设备甚至连芯片或系统都没有,就其本身的硬件结构上看,缺乏一定的硬件层安全保障。在软件层次上,各大生产厂商为产品设计越来越多的中间层软件,拓展丰富的功能,但这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在2015年Hack Pwn安全极客狂欢节上,有黑客展示了通过小米手环的漏洞成功获取了控制权,这实际上也不是个例,大多数穿戴产品都会存在一些硬件漏洞或者缺陷。

3.4 网络恶意攻击

可穿戴设备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种安全措施均不够完善,极容易遭受到不法攻击。黑客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不仅仅是对设备进行攻击,更会上升到整个应用链中。网络中的攻击主要体现在对设备的远程控制、隐私数据的窃取以及物理设备的破坏等。

4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见可穿戴设备在目前阶段的安全系数并不高,针对于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的研究也是势在必行。随着可穿戴应用市场的不断发展,在提高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同时,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攻克的一块“致命短板”。

4.1 制定统一规范的安全技术标准

由于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各大厂商设计和开发的可穿戴产品在质量上、功能上层次不齐,形态各异。尤其在网络安全技术标准这一块,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没有权威的安全监管机制,导致安全问题成为众多产品的一大“硬伤”。另外,可穿戴设备行业的信息安全防护也需要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所体现,针对于敏感信息采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需要法律化规范。最后,在可穿戴产品的安全检测上,需要制定一套可靠的权威的认证机制来规范行业产品的发展,让用户能够更简单化、有效化地评估产品和购买产品。

4.2 硬件厂商对芯片层加密

大多数可穿戴产品都不是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依附于智能手机或者云服务器端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处理。硬件生产厂商在对芯片层进行设计时,增加安全硬件模块,植入厂商独立自主的底层安全架构。可穿戴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智能手机或者云端进行数据交互时,数据会被加密,秘钥存放在可穿戴设备的硬件芯片中。当需要查看手机端或者云端数据时,必须身份认证和秘钥都匹配通过才能实现操作。这种芯片级的加密处理,可以大大提高隐私数据的安全性。

4.3 接入控制与双向认证机制

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联网时,启用接入控制机制,首先需要进行对连接的网络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并采用WPA2加密机制保障无线网络的安全性[6]。在与其他终端进行交互时,必须先进行双向身份认证,确保通信实体之间身份的合法性。在身份识别上,采用基于生物特征的增强型认证,如指纹、心率等。生物特征很难被复制和窃取,用于用户身份认证上安全程度是非常高的。

4.4 数据的多模加密

用户使用智能产品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数据的安全性。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不在于硬件,也是在于数据的价值。数据的多模加密是由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结合组成。对于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环境安全需求,采用不同的加密模式,从本源上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使用多模加密的同时,为了保证隐私数据的安全,应使用高强度的加密方式,秘钥的长度不少于256位。针对于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数据挖掘时,采用匿名原则,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模糊化处理,并去掉用户识别程度高的数据,保护用户的身份和隐私的安全。

4.5 日志审计和入侵检测

在可穿戴产品安全模块上,集成日志审计和入侵检测功能。入侵检测是对进出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具备安全风险和入侵企图的流量进行拦截,防止网络入侵的发生。对于设备的常规操作进行日志记录,包括连接的网络属性、设备状态,操作详情,与其他设备的交互等。通过日志审计和分析,能够做到全面而详细的设备监控。

5 结语

可穿戴设备未来的路还很长,但终究能不能得到一个爆发,安全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和障碍。在可穿戴设备的持续发展中,需要国家政府、生产厂商、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多方努力,来推动可穿戴市场的整体发展。

摘要: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科技的新生力量,具备着无限的潜能。但随着可穿戴设备的迅猛发展,其突显的安全隐患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以及软件安全三个方面。在应对策略上,通过在硬件芯片层加密、接入控制与双向认证、数据多模加密等核心技术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性。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芯片层加密,多模加密,双向认证

参考文献

[1]陈根.可穿戴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7-18.

[2]王倩.可穿戴设备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情报探索,2016(3):122-128.

[3]张晓睿,张世奇.可穿戴设备发展趋势及信息安全风险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84.

[4]落红卫,魏亮徐,迎阳.可穿戴设备的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J].电信网技术.2013(11):9-11.

[5]刘金芳.可穿戴设备的信息安全风险及我国的应对建议[J].信息安全技术,2014(11):10-12.

上一篇:供给体系下一篇:双钢琴合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