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货运回顾与展望

2024-05-09

公路货运回顾与展望(精选十篇)

公路货运回顾与展望 篇1

2015年公路货运业回顾

王坚认为,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公路货运市场有喜有忧、有冷有热,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

首先, 从公路货运的外部环境来看, 政策变化不大, 尤其是利好行业的种种政策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期推出, 留下了一些遗憾。柴油价格以降为主、低位徘徊, 降低了公路运输业的成本。但与此同时, 部分省市高速公路部门以改计重收费和提高超载超限运输的违法成本为由, 变相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

税收方面, “营改增”进一步扩围, 尤其将路桥费纳入“营改增”范围, 但未能按预期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且“无车承运人”政策也未能如期推出。

其次, 从行业内部来看, 由于经济进入新常态, 大宗货量下降, 快消品货量增速下滑, 快递货量一枝独秀。整个行业不景气。合同物流公司利润率下滑。“大三方”由于受到客户压价和成本上升的影响, 利润下滑。就连过去多年活得非常滋润的“小三方”, 由于部分客户倒闭, 造成了一定的坏账。一些网络型的零担公司, 由于代收货款出了问题, “跑路”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专线公司, 由于货量无法维持, 开始转型或退出。调车经纪人调车量下降, 行业内各类公司进入“苦熬”模式。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轻资产的模式由于其包袱轻、转型快, 尤其受到业界的欢迎。各物流公司对投资都非常谨慎, 大家更愿意租用各种设施。

与此同时, 公路货运行业受到资本高度关注。2015年资本主要投向了互联网+、投向了车货匹配。上半年资本比较看好长途的车货匹配, 下半年更多地投向了市内的车货匹配。现在除了已经获得投资的车货匹配公司外, 其他新的车货匹配公司很难拿到投资了。持续的融资能力成为这部分新锐公司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有一些传统的物流公司融资很成功, 如百世物流、快行线等公司, 但他们无不在转型的路上。车货匹配模式尚无一家盈利, 但每家都宣布获得了大量的司机资源甚至是交易数量。公路运输行业是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 行业中的各种角色, 如黄牛、配货市场、停车场, 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绝非简单一款APP所能替代。拿到投资的这些新锐公司也在快速地学习和转型, 这种转型能否成功, 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和快速试错的能力。在与这些新锐公司的交流中, 传统物流人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与资本积极拥抱物流行业一样, 传统物流人也开始积极拥抱资本。2015年有几十家物流或者相关的公司挂牌新三板, 数量超过了过去全部上市公司的总数。但最遗憾的是, 由于政策变化, 德邦在2015年未能如愿上主板。

2015年的另一个主题是加盟。加盟型的零担公司———安能的快速发展, 让传统的零担巨头们都开始尝试加盟模式, 但对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贡献率尚不清楚。

联盟的深化也值得关注, 深圳的部分专线联盟成立好友汇组成股份公司。区域小霸王合资成立了壹米滴答, 说明了过去的联盟只是一种暂态, 终极发展应该合股成立公司。

物流和金融在这一年发展得也很快。互联网+物流+金融成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贷款、保理、代收货款、保险等成为新的赢利点。

第三, 在公路货运业转型升级方面, 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如何去掉过剩产能。公路运输行业的去产能化, 是部分个体运输业者的停驶和出卖车辆, 是默默无闻地离开这个行业, 但一旦行业好转, 又会有新的进入者涌入。在产能不够的年代, 各类经营者都在做着扩大产能的事情, 在目前形势下, 企业应更关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事情。

二是如何改变“小散差乱”。为了解决物流行业小散乱差的问题, 我们过去的解决思路是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货车运输实际是个适合于个体从事的行业, 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整车运输的市场集中度也不高。个体运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经营积极性, 是集约化运作做不到的。但是客户要求集约化的运输保障、要求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 又是个体司机所不拥有的。因此不应是提高准入门槛, 而是应建立合适的风险承担能力体系、建立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 这才是可能的政策选择。

三是如何提高运输效率。运输效率的提高, 表现为个体效率的提高、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效率的提高。过去我们更关注个体效率的提高, 现在可能更关心后两类的提高了。社会效率的提升离不开标准化, 货运标准化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个标准化既包括硬件设施的标准化, 也应包括服务内涵的软标准化。

四是如何推动组织创新。个体司机不能享受到集中采购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因此, 市场需要创新的组织模式出现。“营改增”为这样的创新提供了税制保障、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 即将推出的无车承运人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新的一年中一定会出现新的组织模式。

2016年公路货运业展望

王坚表示, 展望2016年, 我们可以期待的有很多。从政策方面来说, “营改增”的进一步扩围, 尤其是路桥费纳入抵扣范围, 将使整个行业的税负下降;“二维”的取消为整个行业减负;GB1589的正式实施将推进标准化的建设, 使整个行业的竞争更加规范。GB1589推出后, 明确了车货总重49吨以上为超载, 市场是否会选择4*2的牵引车替代6*4的牵引车成为主力车型也同样值得关注。

从整个行业来说, 一是期待建立公平的执法环境。在去产能化的过程中, 如何防止不顾安全、任意超载、随意增大车型, 防止劣币驱除良币, 需要建立公平的执法环境。整个行业会不断寻求新的服务手段、新的业务模式, 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产品。在高度市场化的行业, 从来就不缺创新。可以预期的是, 有些企业会在困境中脱颖而出, 继续做大做强。

二是期待新锐公司的转型调整。大部分受资本追捧的模式会在试错后退出, 部分会转型, 持续的融资和快速的转型考验着这部分新锐公司。这里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为货主的服务方向, 需要其创新服务产品。二是为个体司机的服务方向, 需要其能掌握司机的真正“痛点”。在这个过程中, 资本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期待行业的兼并重组。在资本的催化下, 行业的兼并重组将会比以往任何一年更加热闹, 可以期待的是新锐公司与传统物流公司的组合、上下游公司的组合, 将会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这个过程中, 资本的助力作用也非常明显。

四是期待货运金融模式创新。金融模式会被很多人模仿, 但其中的风险也应给予关注。当年的仓单质押曾经火极一时, 最后引发了巨大的风险。如何规避这样的风险, 需要未雨绸缪。

五是期待短途运输的全托盘化。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 托盘化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尤其是400公里以内的全托盘化的运输将成为一种趋势。

六是关注铁路货运改革对公路货运的影响。2016年元月, 铁路增加了28列货运列车, 达到193列, 这将会挤占部分公路货运市场。

公路货运回顾与展望 篇2

一、2012年我国公路货运市场发展回顾

(一)公路货运量分析

2012年,我国完成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22.1亿吨和5999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2%和16.8%,增速较上年分别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但略快于近四年的平均增速。逐月来看,公路货运量表现为1、2月相对较低,之后呈逐月增加趋势;增速在前8个月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8月份达到年内低点,9月份又开始逐月回升。

(二)公路货运市场分析

我国公路货运市场非常巨大,但目前格局混乱,众多小企业恶性竞争严重,排名前四位的企业市场份额不到5%,但仅以此来概括中国的公路货运市场远远不够。事实上,在不同的细分市场格局差异很大,如图1所示:

1、单票0-30KG。基本采用快递公司承运,区域内大多采用公路运输。以顺丰、中邮EMS、三通一达为领头的快递公司已经形成寡头垄断,新进入者很难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2、单票30-300KG。基本是零担市场,以德邦、天地华宇、佳吉、新邦等企业为代表的门店经营型零担企业已经牢牢地占领了这个市场。目前,德邦有2400多家门店,5100多台车;天地华宇有1500多家门店,3000多台车。这样的规模给新进入者设立了很高的门槛。但由于这类企业运营的封闭特性,收货价格太高,导致大量快递公司、航空代收取的小票零担业务缺乏有效的运输通道,所以基本通过各自的专线市场来承运。

3、单票300KG-3吨。基本属于厂家的大票货,目前大多数通过合同物流公司到各地的专线市场承运。但绝大部分专线企业规模小、服务一致性差。市场上缺乏规模型专线企业。

4、单票3吨以上。基本是整车市场,大多由合同物流企业垄断。由于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利润微薄,因此这个市场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2012年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特点

我国公路货运行业可大致分为零担快运、专业物流、专线、合约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六大业态。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市场、政策、技术和资金。

1、快运巨头领跑普货式微

零担快运业,德邦2012年营业规模达到60亿元人民币,是我国公路快运业唯一可以跻身国际水准的公司。实际上,德邦在过去几年一直以年均60%的速度稳健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普货运输企业继续在微利状态下徘徊。除了德邦物流,佳吉快运、天地华宇、新邦、盛辉、恒路等一批优秀的公路快运企业因拥有高端服务能力,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德邦的“精准卡航”、佳吉快运的“红色快线”、天地华宇的“定日达”等都是以快速、准时为基本特点的门到门服务,运价远远高于普通公路零担产品。以上海-福州为例,德邦

“精准卡航”每公斤运价1.75元,普通零担专线每公斤运价只有0.4元,两者相差400%以上,但普货整车运输运价更低。

精准到达的门到门高端服务产品,与站到站普通零担产品在运作方式、信息系统、车辆装备、管理模式等方面已逐渐形成竞争性差异。服务产品并非仅仅规模的不同,高端需求造就了与普货完全不同的网络型公路快运企业,代表着市场份额集中化、经营模式集约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运价0.4元的专线货运公司货量锐减,运价1.75元的德邦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说明公路快运市场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低端服务供给过剩,高端需求仍然旺盛。门店模式继续在零担行业大行其道,以德邦、佳吉为代表,2012年进一步扩张其门店数量,网络继续扩大和完善。基于网络的标准化服务,使得快运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并保持较好的利润水平。与此同时,德邦、佳吉已相继获得了快递执照。

普货运输因为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导致议价能力不足,在油价、人工等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日益式微。

2、专业物流前景看好

2012年,利润空间更大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的生存状况远远强于普货运输企业。如危化领域的依厂物流、三圣物流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冷链领域的雅玛多、快行线物流开始尝试“冷链宅配”。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大件运输等虽然受制于货主行业的发展,业务受到影响,但凭借其专业服务能力,生存状况仍强于普货运输。随着货主行业的稳定和好转,其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危化运输、冷链运输、汽车物流等专业物流市场,以流程服务能力为核心竞争力,需要有特殊的流程、人才甚至特殊的装备。这种特殊性所形成的行业壁垒固然降低了竞争程度,但是这部分市场之所以好于普货市场的首要原因还是产业背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整合正在加速进行,凡是整合力度大、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的产业,对物流的依赖性也更突出,物流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更多。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规模扩展减缓,产业升级加速的阶段,专业物流需求的增速快于普货运输的增速应是必然的趋势。

3.专线整合进入平台时代

专线企业十年间经历了利润水平的巨变。时至今日,为数庞大的专线企业在微利的边缘苦苦挣扎。要摆脱小、散、乱、差的行业现状,摆脱单一的价格战,必须靠行业的整合。专线整合必须依靠标准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服务的产品化,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集约化。从2012年开始,公路快运行业平台性公司的商业模式及竞争方式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从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的物流地产公司向以服务产品为核心的平台运营公司演化,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传化公路港、卡行天下、安能物流等。这些平台性公司的共同目标是以实体基地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纽带、整合市场运力资源,打造比单个专线公司更高效、更安全的新型联盟体。2012年年初,安能物流在卡车航班专线集运平台的基础上推出专线整合的服务产品“定时达”卡车航班;8月,卡行天下中国直通车成都物流园区正式开业,推出标准化的专线货运服务产品“中国直通车”,通过服务、信息、形象和价格标准化,实现物流服务的产品化;9月,传化公路港在苏州正式发布“路港快线”——定点、定线、定班、定时、定价的“点点直达”货运服务。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平台品牌担保的标准化服务、平台信息系

统支撑下的品质监控、平台与加盟专线公司的分工协作。

网络型公路快运企业尽管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但拥有全国网络及区域网络的快运公司加在一起也不足20个,经营规模总量不超过150亿元,在公路零担快运市场的市占率不到5%。95%以上的零担货物都是由中小型零担专线企业承运的。

尽管平台性公司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而且探索尚未完成,但已经在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无论是在生存线上单打独斗的专线公司群体,还是众多厌倦了低质服务的货主,它们的出现都特别值得期待。平台性公司的产品创新,很可能在明后年对整个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4.快递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2012年3月,星辰急便的轰然倒下,一时间引起行业热议。这仅仅是国内快递业洗牌的一个开始。鑫飞鸿在星辰急便收购无果的情况下,转投中铁物流,变身飞豹快递;7月,民营快递CCES被传资金链断裂,转手红楼集团后更名为国通快递;8月,海航退出天天快递,原申通总裁奚春阳接盘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中小型快递企业频繁洗牌的同时,以电商大发展为依托,三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在2012年的业务继续高速增长。淘宝系在双11实现单日191亿元销售额的同时,申通单日包裹量达到800万个,中通单日包裹量达到470万个,这与中小快递企业的步履维艰形成鲜明对比。

中小快递企业之所以与快递巨头遭遇到完全不同的市场境遇,主要体现了集约化、组织化的市场竞争力差异。以顺丰和三通一达为代表的民营快递巨头持续的高增长,实现了网络化、规模化之后,带来更高的效率,已形成了相对于中小快递企业的组织化竞争力。

5.微利合同物流何去何从

2012年,人工、房租、油价涨幅高于CPI,运力过剩,而运价不升反降,物流企业进入低毛利、低利润阶段。企业纷纷寻求出路,有的考虑整合,有的考虑降成本,有的考虑加强销售,有的考虑改变赢利模式,实体经济的艰难在合同物流行业得到全面体现。

低利润的第三方合同物流,使得一些小企业考虑退出这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由于退出成本较高,在这个行业内坚守,但如果利润进一步下降,恐怕有的企业就不得不退出了。有人退出,一定也会有人进入。这个市场到了洗牌的时候。

6.最后一公里配送无龙头

对于最后一公里配送企业来说,2012年并无特别的利好因素,城市通行权、成本高涨等问题仍然钳制着企业的发展。由于最后一公里配送,特别是落地配等电商配送,牵涉到客户体验问题,受到普遍重视,但是路权、成本、效率的均衡依然考验着配送企业的服务能力。商超配送则遭遇到货主、配送公司、收货方之间的产业链如何协同的挑战,其中的矛盾冲突在2012年也有典型的个案。中央厨房的兴起引发了餐饮配送的新变革,而王府井百货等大型零售企业的大举上线,带来了线下配送模式的新思考。但现实中,单一从事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企业却一直没有出现规模化的龙头企业。

作为公路运输的最末端,“最后一公里”既是商超连锁在门店竞争中最有力的支撑,也是电商、网商完成线下交易赢得最佳客户体验的聚焦点。如果排除快递企业和干线快运的城配部分,在成本与服务质量的夹缝中,直到现在也没有发展出规模化的单一从事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领军企业。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单一城市的货源有限,而不同城市之间,尤其是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服务要求差距很大;二是客户服务难以标准化复制;三是所提供的服务相对独立性很强,企业间即使兼并重组也不易获得协同效应。

7.电商带来线下业务激增

对电商来说,2012年是深度洗牌的一年。垂直电商的发展遇冷,而平台型电商获得更大幅度的发展。截至2012年11月30日,阿里系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这给传统零售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这种变化给服务于电商的快递和快运物流商带来了更大的业务量,如德邦、佳吉、天地华宇等来自线下的物流业务在整个业务量中的比重显著增加。电子商务在整个社会商贸零售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反映到了物流企业的业务组成上。随着电商的继续发展,物流企业直接来自线上的业务会越来越多。

8.“营改增”几多恐慌几多愁

2012年对公路货运影响最大的政策莫过于“营改增”的税收改革。根据上海市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细则,试点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现行的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2012年1月从上海开始的营改增改革试点,9月后扩大到物流业比较发达的省市。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的税率大幅提高,物流公司税负不同程度上升,成本结构中人工占比高的公司税负增加较多,而物流行业的客户——制造业和商贸业意外得益,这是各路专家事先绝没有想到的。各物流公司降负的方法有:与客户重新议价;重新调整组织架构,与供应商重新讨论价格。“营改增”解决了重复纳税的问题,特别有利于中介型组织。对于亟待整合的公路货运行业来说,意味着鼓励无车承运人的发展,为运力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是政策上的重大进步。但是,具体到实体操作型的公路快运企业,由于路桥费部分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从而没法进行进项抵扣。如果其他能够抵扣的成本不足营业收入的73%,改为增值税后税率为11%,税负反而增加了。由于完全依赖自身运力的公路快运企业可以说基本不存在,整合社会运力的部分收入又应计征6%的税率。两种税率同时存在,显然在执行时是个非常大的困扰。

由于“营改增”解决了重复纳税问题,将鼓励制造业剥离物流功能,会进一步引起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微调,鼓励企业用技术替代人工,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

9.资本涌入雷声大雨点小

近年来,对物流业利好的宏观政策层出不穷,全社会对物流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市场容量巨大、行业格局分散、大公司有待出现。从表面上看来,2012年投资界变得集体关注物流业,而实际上物流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仍然突出。海航退出天天快递、美国YRC耶路出售佳宇物流股份,以及TNT欲出售天地华宇的消息,说明资本优势在物流业并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

尽管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但由于以民营为主的物流企业管理较弱、财务透明度不高、利润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很难真正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投资人偏爱高成长性、高利润率、高回报率的新兴公司,而众多普通的民营物流企业显然很难得到资本的青睐。

10.信息技术加速物流变革

2012年,不少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进行了更新换代。更具效率的信息技术,能够显著地提高运营效率、满足客户需求、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能力,因此也成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月,深圳易流推出“易流云”,利用GPS平台优势打造运力整合平台;11月,汇通天下推出GREAT智能互联运输管理系统,随后升级为G7。物流信息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探索进一步加速了行业整合和提升。

对于物流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战略。作为网络调度的基础,只有把握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服务才能得以落地,规模化的扩张才能得以实现,流程的优化和改进才能得以满足。

二、2013年公路货运市场展望

2013年将是一个转折年。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7.8%。GDP增速“破8”!这是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性调整时代的来临。

宏观经济的拐点,也是货运行业的发展拐点。规模扩张带来货运量的时代过去了,货运

行业也开始从粗放经营、混乱经营向集约化、精细化、规范化经营转型。

高速增长的经济,庞大的货运量,可能掩盖货运行业发展中内在的矛盾。大潮退去后,转型进入“深水区”,内涵式的发展才能显现正能量。拐点的出现,使我们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市场的脉动:

趋势一,从“竞次”转向“竞好”。不规范经营、“劣币驱逐良币”走到尽头,超载、低价、歪门邪道的“竞次”行为慢慢失去了市场,规范、精细、标准服务的“竞好”将成为主旋律。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货运物流低端服务供给过剩,而市场高端需求旺盛的行情会进一步显现,“竞好者”效益愈发好,“竞次者”将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趋势二,整合机会来临,集约化是不得不走的路。而做大和做专两条路会愈加泾渭分明。市场需求减少,货运企业降低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如何降低成本?燃油、过路过桥费,这两项刚性成本几乎没有降低的希望,人工成本还会一如既往地上涨。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惟有向内:对于提供标准服务的网络型企业,只有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出路在于做大;对于提供一体化流程服务的专业型企业,只有通过与客户更为紧密的连接,提升供应链每一个环节的效率,才能降低成本,出路在于做专。在做大的动机驱使下,兼并、重组、联合、加盟,整合一定会以各种创新的形态一波接一波地展开。在做专的动机驱使下,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流程管理、增加增值服务,会造就一批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趋势三,货运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物流装备的依赖性会持续加强,对政策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少,同时要求公平市场环境的呼声会越来越高。精细化管理需要高端人才,高端人才的稀缺将会使人才争夺战加剧。信息化对企业不仅是工具更是战略,而对于整合者不仅仅是战略也是工具。

趋势四,电商企业对货运行业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电子商务的发展使货源产生新的积聚方式,电商企业成为货运物流的重要客户。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快递与快运的分界变得模糊。快递企业加速构建陆运网络,货件重量越变越大;快运企业申请快递执照,延展“最后一公里”配送,跨界融合之势显现。

回顾与展望 篇3

好评,为振兴和发展中国化妆品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是贵刊的热心读者、撰稿人和编委,关心贵刊责无旁贷。值此贵刊创刊10周年之际,重读手中的122期杂志,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写出本文,作为对贵刊创刊10周年的祝贺。

一、编委会的调整

一种期刊办的好坏关键在领导,领导的管理水平高,决策能力强,身体力行模范带头作用强,雷厉风行作风好,对于刊物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地不间断地调整,改革创新,使之形成了独特风格特点。《中国化妆品》杂志仅10年的时间之所以能越办越好,除了期刊主管部门、顾问编委、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及全体采编人员的通力合作外,关键是期刊主编、副主编等领导管理得好。

《中国化妆品》杂志编委是由原商业部、卫生部、农业部和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有关领导及在皮肤科、美容院、化妆品生产与科研、教学等方面具有崇高威望的专家教授组成。10年来《中国化妆品》杂志编委进行了5次调整,(1994、1998、2000、2001、2002年各调整1次),其中最大一次调整是2000年7月,同年7月《中国化妆品》杂志改版为时尚版和行业版。编委的5次调整,新老换届,对刊物改革创新、迅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0年来,王理中、齐世荃、冯培基、虞瑞尧、闫世翔、丁克祥、张殿义、张晋京、邬曼君、肖子英、徐良等诸位编委都为刊物撰写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研究员邬曼君于2001年5月病世,病世前夕还为刊物撰稿,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化妆品》杂志的凝聚力。10年来,笔者为《中国化妆品》杂志撰写发表了39篇化妆品学术论文和综述文章。

二、版式版本的调整

1993~2002年10间,《中国化妆品》杂志对版式版本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这些调整主要有版面的调整、刊页的调整、刊纸的调整、刊期的调整、版本的调整等。

版面的调整:10年间,版面由普通16开调整为大16开,版面设计高雅,装帧精美。

刊页的调整:10年间,页数进行了5次调整。页数的调整由少到多,其变化顺序是48页、74页、80页、96页、112页。

刊纸的调整:10年间,刊物用纸进行了2次调整,创刊时使用普通胶版纸,1994年改为优质胶版纸,1999年改为优质进口铜版纸。

刊期调整:10年间刊期进行了2次调整,创刊时为双月刊,1994~1999年调整为月刊,2000年7月改版后调整为半月刊。刊物经过月刊和半月刊2次调整,缩短了出版周期。

版本的调整:1993~2000年7月《中国化妆品》杂志一直以单一版本的面孔对普通读者和行业读者。为顺应市场发展,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更大程度发挥《中国化妆品》杂志在行业内的媒介作用,从2000年第7期开始正式将杂志改版为时尚和行业版,从此《中国化妆品》杂志从单一版本向多版本的方向发展了。自2000年7月以来双版本的《中国化妆品》杂志,深受普通读者和行业读者的热忱欢迎和支持。

三、栏目的调整

众所周知,期刊栏目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刊物内容的多少及信息量。因此,期刊栏目与其内容紧密相关。1993~2002年10年间《中国化妆品》杂志,不仅从版本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从栏目内容上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中国化妆品》创刊号有15个栏目:综述、政策法规、名人专访、医学专家讲座、永芳韵致廊、化妆品原料、市场了望、新品集萃、包装指南、知识之窗、美容院、海外窗口、会讯、报刊文摘、书讯。19993~2000年7月改版,每期刊物中栏目最少者13个,最多者17个,7年来,每年对栏目都进行若干次调整,使栏目内容日臻完善。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中国化妆品》时尚版共出版30期,其中栏目最少者7个,最多者18个。《中国化妆品》行业版共出版30期,其中栏目最少者7个,最多者18个(《中国化妆品》行业版2000年第18期总第72期)。例如行业版的18个栏目:热点视点、企业巡礼、市场了望、营销策略、营销实物、人物专访、消费驿站、新品速递、市场销售统计、政策与法规、质量与管理、研究与应用、原料包装市场、化妆品知识、网络新知、会展报道、信息之窗、信息广场。从30期时尚版和30期行业版的栏目可知,《中国化妆品》杂志是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而著称的。比较10年来其栏目可知,《中国化妆品》杂志是在调整中进行,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10年来《中国化妆品》杂志在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不断调整,内容逐渐丰富,质量逐步提高。目前《中国化妆品》时尚版已办成了完全实用型手册,行业版已办成了化妆品行业最具权威性的读物。在栏目内容方面,每个栏目都刊载发表了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

最后祝贺贵刊在新的一年里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瞄准化妆品领域做足文章

解放军总医院虞瑞尧教授

我毫不夸大地说《中国化妆品》杂志在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中为第一刊,是领头羊的权威性杂志,因为它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由中国百货纺织品公司主办,冠以“中国”字头,理应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权威性杂志。

担任《中国化妆品》杂志编委10年来,亲眼目睹了杂志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般化到高水平的变化和进步,眼看着这本杂志从小16开,新闻纸,彩图很少的“黄毛丫头”,发展到大16开,全部铜版纸,更多精美彩图的“靓丽美女”,并已步入国内大型专业高档杂志的行列。现在又发展到行业版和时尚版两个版本,真正做到了引领潮流,与时俱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位编委、热心作者及杂志社全体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此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为使杂志今后的发展更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迎接入世后对传媒的挑战,作为编委在此想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1.《中国化妆品》杂志应瞄准化妆品,在这一领域做足文章。

中国从事美容化妆品的从业人员有600多万,生产厂数千家,产品数万种,这个领域大有文章可做。

2.抓住化妆品的大事做足文章,机不可失。

围绕国内化妆品企业如何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挥天然植物优势、提高营销技能等途径来迎接国际大品牌挑战的各种话题,《中国化妆品》杂志应起到更多的引导作用。

3.《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应提供国内外化妆品行业权威性的市场行情信息。

如统计数字,卫生部对进口和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审批情况,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品牌,国际上著名品牌化妆品的销售情况等。

4.杂志社应多组织一些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为国内外行业人士的交流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5.及时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潮流和研发动态,为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服务。

延缓皮肤老化仍将是未来世界美容及化妆品发展的主流

海军抗衰老研究中心丁克祥教授

收到贵刊的“特别约稿函”,作为一名亲身经历和见证《中国化妆品》杂志十年发展的忠实作者、读者和编委,真是感慨万千、由衷欣喜。在此最热烈地祝贺《中国化妆品》杂志创刊十周年、并发自内心地赞叹《中国化妆品》杂志创刊十周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考虑到十年来美容化妆品的发展和进步,也考虑到皮肤抗老化化妆品在国内外的流行和畅销,同时也考虑到我从事抗衰老医学生物学研究整整20年的专业特点,我赶写了一篇题为“延缓皮肤老化仍将是未来世界美容化妆品发展的主流”一文,并愿意将它作为薄礼奉献给《中国化妆品》杂志的广大读者。(由于这篇文章涉及了这一领域十年的进展,需要一些丰富内容和科学理论及实验才能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特别是需要对这一热门话题和学科领域进行比较系统的概述,因此,文章的篇幅较长,本刊将从这一期开始分几期在“研究与应用”栏目里连载。)

科技为本再创辉煌

北京日化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徐良

时光飞逝,当我看到《中国化妆品》杂志社创刊十周年特刊的特别约稿函的时候,才猛然想到《中国化妆品》这本平常与我们紧密接触的专业杂志已经十岁了。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前,当《中国化妆品》这本集天时、地利于一身的专业刊物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因为这毕竟是国内第一本专门论述化妆品的专业杂志,作为一名工作在化妆品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对她的诞生,我感到更多的是惊喜。

十年来,通过《中国化妆品》杂志,我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可以说,《中国化妆品》是我发表文章最多的专业刊物之一,从创刊号开始,经常如约写稿,十年来,在此发表的文章有30篇以上。至今仍为其主持着两个栏目。文章发表后,不断有读者来函来电咨询、讨论有关问题,通过交流也使自己在专业方面受益匪浅。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借此机会,简单谈一下自己对行业科技发展的看法。

我认为,在影响国内化妆品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科技的发展程度显得至关重要。几年来,行业内一些企业沉浮与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缺少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竞争性,早晚要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化妆品行业是一个产品更新周期短的行业,所以,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劣的重要指标。诚然,市场营销、运作对一个化妆品品牌的树立是十分重要,它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初次购买的欲望。但是,若要使消费者真正信任你的产品并成为持久的回头客,则要依赖产品的性能与品质了。而后者正是主要由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所决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国际著名的化妆品公司十分重视自身科技发展、逐年加大其科技投入的原因。

遗憾的是,我国一些化妆品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而喜欢做一些表面文章。其产品的市场卖点并非建立在其配方的技术特点之上,有的甚至夸大其辞,做虚假的宣传。有的企业根本不重视科技投入,甚至没有研发部门,没有懂技术的人员进行技术管理,而完全采用原料商提供的免费参考配方进行生产......。

中国香化协会理事长张殿义先生在谈及加入WTO对我国化妆品工业的影响时指出:“一个企业没有研发中心,等于企业的心脏不健全,发育会先天不足,后天无劲,寿命难保。”一语道出了科研发展对化妆品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年过去了,这十年对《中国化妆品》杂志来说,是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不断发展与进取的十年,她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我国化妆品行业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她的存在,增进了化妆品从研发、生产到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为业内外关心、关注行业发展的人士搭建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平台,为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该刊的一名年轻编委,能够在这十年中为她做一点事情,亲身感受她的成长与成熟,自己深感荣幸与自豪。

《中国化妆品》,这个得天独厚的名字赋予了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衷心祝愿《中国化妆品》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进步、新的气象。

水路货运回顾与展望 篇4

回顾2007

进入新世纪, “中国因素”成为推动世界海运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铁矿石、煤炭为代表的干散货需求快速增长, 造船能力的相对滞后以及码头能力紧张造成压船, 使散货船供给能力不足。2003年以来, 干散货航运市场一直处于兴旺状态, BDI指数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不断创出新高, 2007年10月10日突破10000点大关, 2007年10月29日达到11033点, 令人瞠目结舌。

在经贸快速增长, 货物需求与运输结构调整和集装箱化率提高的共同推动下, 1999年至2007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28%以上, 17年时间增长70倍, 于2007年11月突破1亿TEU大关。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宁波港、广州港和天津港列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2 0大港, 特别是上海港达到2600万TEU居世界第二位。

为进一步提升港口功能, 扩大对外开放, 2005年开始在上海推进保税港区建设, 并相继批准天津和大连建设保税港区。2007年10月1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宣布洋浦保税港区已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 在与同时申请的青岛港、深圳港盐田港区、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海沧港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我国第四个保税港。

针对2007年经济出现偏热形势, 为控制投资过快增长,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07年国家先后9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到2007年年底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13.5%, 贷款利率提高到7.46%。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下, 2007年矿建材料吞吐量预计为2.4亿吨, 较2006年下降13%。同时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在连续几年保持快速增长后, 2007年出现小幅下降。这些现象表明, 国家宏观调整政策对水陆交通的影响开始显现。

展望2008

2008年我国水路交通完成货运量、周转量预计将分别增长8.5%和11%, 全国港口吞吐量将突破70亿吨, 增长11.5%, 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约44亿吨, 增长11%,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33亿TEU。

铁矿石和煤炭仍是驱动国际干散货市场需求的主要动力。影响其海运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世界经济增长4.8%,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节能环保政策和对高能耗、高污染商品征收出口关税政策的实施, 使中国的水泥、煤炭、钢材出口量2008年减少, 作为其经济晴雨表的美国房地产业出现降温, 也会对钢材消费以及水泥等建材的海运贸易造成影响, 预计2008年世界干散货海运贸易总量增长幅度为4.5%。在干散货海运贸易需求增速出现放缓的同时, 连续5年的兴旺局面推动新造船以较高增速投入市场, 新增运力对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大, 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BDI将低于2007年水平, 逐步进入调整期。

-营销回顾与展望 篇5

2006-2007营销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营销又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今天我们分析营销的状况,就需要一个标准,这里我要给大家一个三维空间。中间的地方叫营销核心,然后分出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创意性维度;第二个维度,我称之为规范性维度,指营销这个事情的做法从头到尾是用什么样的步骤和什么样的模式产生的。规范性考察的就是系统性,用什么机构、怎样的模式、怎样的人形成我们预期的工作能力;第三个是稳定性维度,是考察这个企业持续营销的能力的。

消费者需求与营销者灵感的整合

我们现在回头看20营销水平高低的时候,首先是围绕营销核心来进行的。其实在确定营销核心的时候,我们始终有两个张力:一个是消费者需求,另一个就是营销者灵感。当然真正务实的营销选择是两者的分寸把握,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营销者灵感之间的平衡。那么,什么是消费者需求层面的东西呢?第一、消费者需求变化,尤其是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变化;第二、消费者从现有市场中间得到的供应的满意度水平;第三、最新的消费信息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状况;第四、要关注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整体变化对于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最后要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是模糊现象,认识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交叉检核。那么,什么是营销灵感呢?第一、帮助我们挖掘各种营销灵感的工具体系的发展;第二、营销工作中对于市场需要基于营销者自我理解的程度;第三、表现方式冲击力和传播投放力度上的创意;第四、个体创意向群体创意的发展。比如IBM做的全球创新展望――IBM全球千万名员工甚至包括他们的家属一起为IBM提供业务发展与服务模式完善的创意。选择以什么为核心,最佳的是把两者整合好,有效地应用好,使得营销者富有灵感,又能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加以观察,洞察真正微妙的消费变化。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与行为模式

当然,消费者需要仍然处在最为基础的部位。2006年我们可以从中国市场消费者的一些基本的需求特色看得更加清楚,在这个市场上面有四个基本的需求特点,这在中国市场表现得很突出,而与国际市场上是有差异的。

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这和中国人没有系统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从消费市场来看,表现为他们对哪一个来源的新鲜创意都可以接受,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球不同地方的东西提炼元素加以组合,卖给中国人,他们总是喜欢的。不过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能够帮助做营销,我觉得这有一定的偏颇。美国很多人非常喜欢中国的元素。意大利的设计师说,如果能够把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到我们产品里面的话,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但正因为西方的背景里面加上中国的元素是有反差吸引力的,而中国文化背景里再加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效果可能正好相反。因此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崇中才能媚外,崇洋才能媚内。

第二个特点是进取性,也可以叫作跨位现象,普遍具有往上选择的趋向,就产生了消费需要的趋优化。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在于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中间,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上下流动并没有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设置刚性的约束,因此就使得人们乐于进行超越自己购买力与社会阶层的符号化消费。不仅购买力充裕的新富阶层能够进行奢侈消费,即使有一些收入没有那么多的人,他们还是愿意表现高于他社会地位的奢侈化消费,他们不能支撑这样的日常消费,而只能通过减少自己日常消费的种类而聚集资源在某些项目上,或者只进行有限频率的消费,来使得自己貌似社会高层。

第三个特点是青春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重塑了社会新流行文化,影响到社会大众,在其心理中表现出推崇与模仿年轻人风格的趋向,我把这个叫装嫩化,就是人们普遍地愿意表现得或者消费得比他的实际年龄应该表现的要较小。零点最近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我们的人群中间有25%左右的人有非常突出的装嫩心理,其中男人的装嫩周期是8年,也就是说如果他是40岁的话就愿意表现出来是32岁,女人比男人还厉害,一般是装10~。这就告诉我们,产品在市场上定位,比如卖给27岁的人群,27岁的人群喜欢把自己装扮成21、22岁,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要把产品做得面向22岁,才能获得那个27岁的人群。

第四个特点是趣味性,尤其是新鲜化。什么是趣味呢?就是把本来的意思用不对称或者错位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表现的结构具有新颖性,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的东西可以放在一起,或者从来以为放在一起的东西却不放在一起。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在减淡,再重要的道理如果表现的方式不够趣味可能效果就大减。

2006~2007营销回顾与展望 篇6

2007年,中國的营销又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今天我们分析营销的状况,就需要一个标准,这里我要给大家一个三维空间。中间的地方叫营销核心,然后分出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创意性维度第二个维度,我称之为规范性维度,指营销这个事情的做法从头到尾是用什么样的步骤和什么样的模式产生的。规范性考察的就是系统性,用什么机构、怎样的模式、怎样的人形成我们预期的工作能力,第三个是稳定性维度,是考察这个企业持续营销的能力的。

消费者需求与营销者灵感的整合

我们现在回头看2006年营销水平高低的时候,首先是围绕营销核心来进行的。其实在确定营销核心的时候,我们始终有两个张力:一个是消费者需求,另一个就是营销者灵感。当然真正务实的营销选择是两者的分寸把握,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营销者灵感之间的平衡。那么,什么是消费者需求层面的东西呢?第一、消费者需求变化,尤其是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变化;第二、消费者从现有市场中间得到的供应的满意度水平,第三、最新的消费信息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状况;第四、要关注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整体变化对于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最后要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是模糊现象,认识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交叉检核。那么,什么是营销灵感呢?第一、帮助我们挖掘各种营销灵感的工具体系的发展,第二、营销工作中对于市场需要基于营销者自我理解的程度;第三、表现方式冲击力和传播投放力度上的创意,第四、个体创意向群体创意的发展。比如IBM做的全球创新展望——IBM全球千万名员工甚至包括他们的家属一起为IBM提供业务发展与服务模式完善的创意。选择以什么为核心,最佳的是把两者整合好,有效地应用好,使得营销者富有灵感,又能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加以观察,洞察真正微妙的消费变化。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与行为模式

当然,消费者需要仍然处在最为基础的部位。2006年我们可以从中国市场消费者的一些基本的需求特色看得更加清楚,在这个市场上面有四个基本的需求特点,这在中国市场表现得很突出,而与国际市场上是有差异的。

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这和中国人没有系统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从消费市场来看,表现为他们对哪一个来源的新鲜创意都可以接受。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球不同地方的东西提炼元素加以组合,卖给中国人,他们总是喜欢的。不过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能够帮助做营销,我觉得这有一定的偏颇。美国很多人非常喜欢中国的元素。意大利的设计师说,如果能够把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到我们产品里面的话,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但正因为西方的背景里面加上中国的元素是有反差吸引力的,而中国文化背景里再加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效果可能正好相反。因此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崇中才能媚外,崇洋才能媚内。

第二个特点是进取性,也可以叫作跨位现象,普遍具有往上选择的趋向,就产生了消费需要的趋优化。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在于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中间,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上下流动并没有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设置刚性的约束,因此就使得人们乐于进行超越自己购买力与社会阶层的符号化消费。不仅购买力充裕的新富阶层能够进行奢侈消费,即使有一些收入没有那么多的人,他们还是愿意表现高于他社会地位的奢侈化消费,他们不能支撑这样的日常消费,而只能通过减少自己日常消费的种类而聚集资源在某些项目上,或者只进行有限频率的消费,来使得自己貌似社会高层。

第三个特点是青春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重塑了社会新流行文化,影响到社会大众,在其心理中表现出推崇与模仿年轻人风格的趋向,我把这个叫装嫩化,就是人们普遍地愿意表现得或者消费得比他的实际年龄应该表现的要较小。零点最近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我们的人群中间有25%左右的人有非常突出的装嫩心理,其中男人的装嫩周期是8年,也就是说如果他是40岁的话就愿意表现出来是32岁,女人比男人还厉害,一般是装10-12年。这就告诉我们,产品在市场上定位,比如卖给27岁的人群,27岁的人群喜欢把自己装扮成21、22岁,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要把产品做得面向22岁,才能获得那个27岁的人群。

第四个特点是趣味性,尤其是新鲜化。什么是趣味呢7就是把本来的意思用不对称或者错位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表现的结构具有新颖性,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的东西可以放在一起,或者从来以为放在一起的东西却不放在一起。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在减淡,再重要的道理如果表现的方式不够趣味可能效果就大减。

这是现在的需求特色,因为有此特色,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第一、生活方式的能动性提高。一般来说,生活方式是挺稳定的。但由于开放性与青春性的特点,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是不稳定的或者说能动性很高,消费周期很短,改变消费喜好的可能性很大,第二、生活方式环节的扩展性。过去我们的生活行为是比较简单的,但今天每一个生活方式里面的小行为实际上都放大了,比如买一块手表,可考虑的元素居然有那么多,等于把手表放到显微镜上扩大了,第三,生活方式的关联度和一致性提高。在购买力相对丰富的情况下我们买的一种东西和其他东西是相关的,而且要在核心价值体现上一致,如果在手表上面追求的价值与众不同,那在手机上追求的东西也会与众不同。

2006营销三维度

现在我们回头去检验2006年营销在三个维度方面的表现,首先我们来检验稳定性。这一年营销好的企业还是那些好企业,差的企业还是差企业。我这里就提到胜者恒胜、劣者恒劣的现象,对于绩优的企业,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在这个方面将继续发展,蒙牛在2004年做好了航天牛奶概念,2005年他们成就的是“超女”,2006年成就了高端奶品“特仑苏”。这是蒙牛在产品组合上的系统突破,与“超女”相关的酸酸乳从技术上来说是最低端的产品,而2006年的特仑苏则是在高端产品上的突破。从战略上来说,高端和低端的突破创造了很大的品牌作用空间,2007年他们应该在中端方面会做更多的工作。如果纯粹从营销手段的持续性讲,蒙牛是优于伊利的。CCTV是我要推崇的另一个营销案例,本来它特牛,其他电视台没法学。但CCTV今年在全国办营销活动办了多少次?从他们不断做广告,不断搞活动,不断找新卖点,不断想出让你心动的招商口号来说,的确比其他的卫视媒体强。

到今天为止,中国和跨国企业中间最主要的核心差异在于规范性,因为规范性的特点是内部作业。比如体育营销,它是有规则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到什么程度再做后面才行。内部也要形成合理的管理流程,比如大部分国内企业,依然没有真正形成营销导向型企业,营销也就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很多工作比如研发、

慈善、财务是独立于或者高于营销的。因此,它们很少有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概念开发工作。跨国公司中营销者的地位相对较高,推动了企业在总体上能够实现营销导向。

当然,三个维度中最突出的还是创意性,但我觉得基本表现是小创意多、大创意不足。其中在哪些方面特别缺乏呢?中国元素和国际元素的组合上面。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营销策划人员和机构比较要么太外来了,要么太本土了,不太懂得国际元素与本土元素的有机组合,这使得大部分营销创意的价值过短。很多的战术创意前提是在没有进行营销系统的确立下进行的,其实这个创意本身可能是有害的,你设计的战术本身是好的,但是打破了原来的营销系统,从长远来看就可能是不好的。

当然,2006年的营销还是有些亮点值得我们看的。第一、基于网络的营销工具比如博客、播客与其他Web2.0技术的发展;第二、创意元素对于营销设计的工艺美术含量提升提供了潜在支持:第三、基于细分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创新研发,表现在汽车、牛奶、住房上面都有新的发展,第四、生活方式营销与参与式营销崭露头角,这就是我讲的关联性的概念,所以一定要关注把其他方面的元素引入到我这个产品,这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效应:消费者一看,这个手表很好,很配我的手机,这就会比其他的手表更具吸引力,第五、跨国公司营销模式开始进入转型期,实际上跨国公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仅仅在系统性和规范性上占优,在创意性上面其实是相对落后,但是今年我们看到他们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尝试。

2007年展望

对于2007年的营销格局,我有三个基本的判断第一、基本的格局无大变,营销管理模式上的中外二元性现象仍然存在:第二、创意领域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产品本体技术创新与界面创意技术的结合意识更强:第三、在一些新领域,比如金融行业与三四线城市区域会有更多的创新营销模式产生,跨国公司在三四级城市的营销表现将有所突破。

铁路物流回顾与展望 篇7

2007年铁路物流发展情况

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问题稍有缓解。2007年4月18日, 我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 使客货运输能力分别增长了18%和12%, 实现了最大限度释放运输能力的目标, 较好地缓解了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以开行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为龙头, 在提高列车运行速度的同时, 压缩客、货列车追踪间隔时分, 实现了铁路运输快速、密度、重载相协调下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铁路新增资源和存量资源。

在技术装备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成绩。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的几大因素, 大型线占重中之中的地位, 铁路成功开行了2万吨的重载列车, 年运载能力达到了3亿吨, 重载70吨级的通用列车总量研发达到了5万吨, 提速的货车达到了71%,

内涵扩大再生产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反映在铁路物流当中加强了“两整合, 一建设”的目标, 即整合零担业务、整合运量小的货运站, 建设战略装车点。按照铁道部规划, 年内铁路货运系统10万吨以下货运营业站和零担货物运输整合工作完毕, 并建设300个战略装车点和450个战略卸车点。

运输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一是体现在重点战略物资上, 煤炭运输12.25亿吨, 粮食运输1.05亿吨, 化肥农药8410万吨。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大客户战略, 由2006年的100家提升了到2007年的200家, 对于大客户的满足率达到了95%以上, 同时铁路在发展物流方面有一些典型的企业推出了有特色的服务, 中铁快运、中铁特货、中铁现代既带有铁路特色又具有第三方物流特色的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8年铁路物流发展展望

铁路运输社会责任将更加艰巨。为了消化油价上涨给公路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 国内大多数公路运输企业的货运量减少、利润遭压缩。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报告显示, 2008年的全球石油供应将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 国际油价仍将在高位运行, 交通运输将面临极大挑战。铁路运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动脉, 迫切需要铁路为社会运输需求提供充足的运力保证。

和谐铁路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逐步实施, 主要干线实施客货分线, 铁路运能必将得到大幅度释放, 必定需要相应水平的客户服务支持运输业务的扩张。铁路货运有两个突破口, 一是专业性的物流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去发展, 二是铁路自有的货运站等资源的整合。因为运力太紧张, 客户对时效性、稳定性的要求, 如何通过内部的挖潜提效, 提高服务质量, 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是铁路在这两年中以及以后着力发展的方向。

家电物流:回顾与展望 篇8

家电物流的2009年,注定热闹。因为,国务院年初出台的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家电物流涉及到两个行业。家电业作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出口因金融风暴的影响严重受挫,家电业也是轻工业最重要组成部分,《轻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有关家电理所当然占有较大的位置。《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成为今年物流业最热点的话题,家电物流作为物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其影响。

家电下乡,等不及物流的完善

作为轻工业振兴规划的重头政策之一的家电下乡,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给家电销量增长带来确确实实的帮助,如果没有家电下乡,很多企业可能经不住出口下滑的打击。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累计已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430万件,已经累计发放补贴资金62.9亿元。

家电下乡,起初最让人担心的物流配送能力,现在看来有点担心过头,各地都在热热闹闹地展开,决策层总结时认识到的最主要问题是补贴程序而不是物流。但是,以下几个问题仍然需要关注:家电下乡没有预计的量会不会是受物流的制约?农民兄弟得到实惠中有没有高物流成本的消耗扣除?较高的维修率有没有不完善的物流体系的“功劳”?

以旧换新,逆向物流成为新课题

如果说家电下乡还不够刺激家电行业,那么紧接着出台的家电以旧换新的举措又在刺激着城镇的潜在需求。可是消费者如何把旧家电送过去,回收企业又如何处理回收回来的家电,这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物流业界正在努力开发与研究的逆向物流。稚嫩的中国物流业界,又在这金融风暴的当口,保持住体力维持生存正是每个企业努力解决的问题,哪有精力与心思去解决复杂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不仅是家电业之痛,更是物流业的尴尬,以旧换新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局面可能还要维持几年。

网购家电迅速发展,网购物流另辟蹊径

当国美老板出事,当家电企业与大型家电连锁企业的谈判过程越来越艰难,当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价格越来越敏感的时候,而此时网购家电正在迅速增长,很多家电企业正在或准备去网上卖家电。据说一个家电电子商务提供商2009年在网上卖了50多亿,一个家电制造企业的一个单品在网上卖了2亿多。依靠快递来解决网购的物流瓶颈,显然不太适合既娇贵而又笨重的家电。从事家电物流多年的安得物流公司另辟蹊径,以“RDC+定点班车+交叉理货”的运营模式,解决了日益增长的B2C网购物流需求。

材料价格下降的收益,被库存跌价损失抵消不少

从众多家电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利润逆势上升的公司有不少。利润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如果没有2008年四季度的大量库存跌价损失,也许家电企业的报表会更好看。成也库存、败也库存,库存的拿捏水平成为家电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武器。库存是多好?还是少好?这是个问题,还得困扰家电企业几年,在原材料价格起伏不定的时期,物流理论计算的库存成本是很难说服家电企业降低库存的。

家电物流模式依旧,物流企业还在煎熬

目前家电产品在城市市场日趋饱和,增长前景在广阔的农村腹地,要配合家电企业覆盖尽可能多的目标市场,在现在扭曲的运输价格体系下物流企业的压力很大,目前很多家电物流企业日子并不好过。

家电物流虽有了成熟的运作模式,但当前家电物流外包的程度还不够,只要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就应外包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目前家电物流外包还存在许多障碍因素。运价一压再压,成为打不开的死结,使家电企业的物流失去价值,也使物流企业很难提供到优质的物流服务。

2010年:看点仍在继续

迎来的2010年一定还会有过去的2009年的痕迹。那么2010年家电物流会有哪些看点呢?

首先,会有更多的家电企业关注并尝试网上销售,网购物流需要紧紧跟上;面对网络购物的兴起,从事网络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在模式上有更多的创新,以迎接网购这个新时代向纵深的发展。

其次,逆向物流在“哥本哈根”的影响下更广泛地引起政府、社会、家电企业、物流企业的关心与重视,但我国的家电行业目前在逆向物流方面仍属空白,发展家电行业逆向物流、构建家电行业逆向物流网络迫在眉睫。但找到真正的良方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次,更多的家电企业与物流企业开始检讨现有的物流模式,会有人检讨原本以为很有特点很有技术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到底能给双方带来什么,也有人会参透一味的压价带来的是对双方的伤害。与此同时,从城乡两级市场来看,不管国家是否有补贴,农村市场家电消费的增长速度是要高于城镇市场的。随着国家服务能力的提高,会对各方面的成本控制起到一定作用。完善的物流网络布局,不仅会提升家电物流配送能力、降低配送成本,而且也能服务于诸如日用品、食品、农资等货物的配送,这将极大地增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村物流市场的服务能力,降低在农村市场的物流成本。

医药物流:回顾与展望 篇9

特征一:物流建设第二波浪潮, 投资规模超乎想象:从2000年开始, 以北京医药、广州医药, 而后上医股份、国药控股、九州通等为代表的医药商业龙头开始了第一波的现代医药物流建设, 并通过不断摸索实践, 初具规模。2009年, 不仅是国药控股、九州通、南京医药等全国性商业流通企业继续加紧对内陆和二线城市的物流布点, 区域性的商业龙头如河北乐仁堂、浙江英特、浙江华东、哈尔滨医药、陕西医药、四川医药、江苏省医药、山西双鹤医药等也同时在2009年积极建设现代化的医药物流中心, 谋求覆盖区域终端的竞争优势, 其建设和规模动辄2万平方米, 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 都相当宏大。

特征二:物流资源进一步整合, 网络协同效应初显:如国药控股、九州通、上药集团、南京医药这样的全国性商业流通巨头, 2009年将物流重点更多放到全国物流网点的协同运营上, 不仅在各地物流网点建立起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标准, 同时通过总部统一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将供应商的商品快速分销到全国各地, 建立起多仓协同运营的模式。

特征三:透过业外的合作延伸, 推动供应链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及物流新技术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流技术的比拼正成为医药商业企业的新课题。年末, 南京医药公告其与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南京医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投资于医药商业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打造信息化的现代医药集成化供应链体系。九州通除了在全国兴建物流中心外, 专门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物流系统软件, 目前正计划对药品电子标签等新技术展开新一轮研发和应用。

特征四:医药物流服务向医药供应链上下游延伸:2009年12月, 上药集团旗下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此次合作旨在以物流先行的模式抢占医药制造企业群这一供应链前端市场, 为上药拓展江苏、华东和全国市场创造崭新模式。对医疗机构的供应链服务延伸同样在2009年大踏步发展, 国药控股借助安捷力供应链管理平台, 将企业信息系统与医院药品采购系统对接,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从订单、拣货配送、数据传输、RF收货验收等全程电子化运作, 在提高医院物流效率、减少劳动量的同时, 更建立了与医院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特征五:各地药监部门纷纷加紧对医药物流的探索和研究:作为药品流通的行业主管部门, 各地药监部门对医药物流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够的, 专业化的管理也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随着新版GSP的推出, 医药商业企业将分为综合性药品批发企业、现代物流药品批发企业、专营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批发企业、专营疫苗、生物制品的批发企业等类型, 与之对应的物流仓储标准各不相同, 软硬件的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 标准越来越明确, 相关政策不仅着眼于对仓储的要求, 更会在运输领域得以延伸, 以实现全程的质量安全监管。

2010年:抓住第十一个发展年

一、无论是医药工业还是医药流通, 将进一步重视医药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加强对软硬件的投资;而且随着企业对物流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投资更趋理性;

二、2009年末《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商务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 2010年医药流通企业要适应这种变化和管理;

三、医药物流向更纵深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疫苗物流、逆向物流、特殊管理药品物流、增值服务将形成更为专业的运作和质量体系;

四、医药物流延续2009年末的趋势, 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 贯通医药生产、医药流通、医疗终端整个医药供应链;

五、医药物流网络协同效应更加明显, 核心医药流通企业对跨国供应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强者更强;

六、医药物流复合型人才更加紧缺, 人才流动更加频繁, 人员薪酬不断提高;

七、随着各地药品监督部门对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审批的放开, 第三方物流业务会越来越引起企业重视, 市场规模有所扩大, 将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

八、社会公共物流, 仍将千方百计并且是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进入医药物流的核心领域。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问题一: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医药专业和物流专业这两大学科对医药物流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医药物流涉及物流网络规划、物流工程、物流设备、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运营、医药质量管控等复合性内容, 理论和实践都相对缺乏, 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十年, 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 直至今天, 问题仍旧存在。

问题二:以传统仓储思想指导现代物流建设:一些企业根本不了解现代医药物流建设规划所包含的系统设计规划的具体内容, 仍用传统仓储的思想指导物流建设, 出现了多层楼库、楼层低矮、楼板和电梯承重小、区域设置不合理、空调系统无法安装等问题, 直接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建设成本增加、未来业务运作不畅等一些列问题。

问题三:物流规划与业务运营相脱节:物流建设是系统工程, 规划是基础, 运营是关键, 两者必须有效结合, 方能发挥最佳效用。但是很多企业缺少对公司业务发展和物流战略的把握, 缺少对现有和未来物流数据的详尽分析, 缺少土建工程、物流设备、信息系统集成等与库位管理、作业、人员配置的关系论证, 造成规划与运营的严重偏离, 或运营期间设施设备浪费严重, 或出现作业瓶颈。

钢铁物流:回顾与展望 篇10

总的感觉, 与前几年的红红火火相比, 2009年应是钢铁圈日子不太好过的一年。如用一句话表述:钢厂有劲使不出, 经销商出力难赚钱。

2009年初, 钢材市场继续着2008年四季度的产销量锐减, 行情大跌之惯性, 呈现出供销两不旺的局面。经过前几年的投资和改造, 钢厂尤其是国有的大钢厂大都是装备精良, 产能大增, 但面对疲软的市场需求, 却不能开足马力生产。而经销商在经历了2008年四季度降价引起的大亏以后, 有的已没有了再大批订货的实力, 有的虽还在订货, 但价格倒挂, 积压严重, 自身负债累累, 已经没有办法消化钢厂强压给的订货量。有的经销商在钢厂的惯性压力下, 勉为其难, 被动进货, 表面看似乎与以前一样形成了春节前的囤货局面, 但春节后的结果却是大部分囤货“吃不了, 兜着走”, 销售不畅, 坐地赔钱。

二季度, 随着北方基建项目进入施工阶段, 一部分钢性需求显现, 加上“4万亿”概念的刺激, 钢材市场活跃渐显, 价格出现上扬态势。急不可待的钢厂一见市场有了一点儿好转的迹象, 不考虑市场的承受力, 也不分析真正的原因, 非理性地以为钢老大的好日子重又回来了, 顿时开足马力, 释放产能, 并在大量出货的同时捎带着拉抬出厂价格, 企图趁机一举收复失地;部分经销商也以为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赔钱时光后, 终于苦尽甘来, 等到了“翻本”的大行情, 纷纷调集头寸, 囤积现货, 准备参加这场钢铁圈的“饕餮盛宴”。而钢材期货也恰在此时重新粉墨登场, 并且立即跟风拉抬价格, 推波助澜, 掀起了一轮短暂的疯狂上涨行情。

然而, 产能过剩, 供过于求的事实毕竟摆在那里, 无论钢铁圈内怎样的一厢情愿, 市场规律终难违背。在钢厂、经销商和投机者一番疯狂“填鸭”之后, 市场的“胃口”瞬间饱胀, 钢材的价格又来了一次过山车, 短短的几天工夫, 急升爆跌, 幅度过千元。钢厂未必吃亏多少, 但有些经销商却损失惨重。经过这一次的折腾, 刚刚抬头的钢市重新被打回冷宫。

在2009年的后半年里, 钢市虽经常也有小的起伏波动, 但总体上是在较低价位的左右徘徊。

在这种形势下, 位于钢铁产地及周边的钢铁物流企业在2009年库存量大, 周转量大, 比如武汉、无锡等地的经营态势很好, 邯郸周边的一些物流企业还在扩建仓储设施;而一些以中转业务为主的面向终端客户的物流企业因客户减少中转环节、压缩成本而效益低迷。

2010年, 进出库量减少, 库存量依旧

2010年的钢市虽然还会高低起伏, 但变化的幅度总体不会太大。

首先, 产能过剩仍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又听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呼声, 听到了“节能”“低碳”的呼声, 但涉及到切身利益时, 哪一个钢厂也不会束手待毙, 哪一个支持钢厂的地方政府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关闭自己的税源基地。根据前几次的经验, 这次的“淘汰”似乎也难以奏效。有了“产能过剩”这个大的前提, 钢市在2010年很难再出现暴涨的行情。

从需求方面看, 至今还没有听到有国家级的建设项目要在2010年开工。相反, 发改委已经明确, 2010年将不再新批准大的基建项目上马, 重点是将2009年批准的项目进行完。房地产在2009年高烧之后, 也有可能在一片“遏制”的呼声中开始降温。因此, 2010年的钢材需求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资金面上看, 国家不可能象2009年那样, 再放出个“4万亿”继续“刺激”需求。银行贷款规模在2009年达到天量后, 不仅没有后劲扩大, 恐怕还会适度控制。虽然开了钢材期货, 但目前的期货品种单一, 资本玩家的投机行为还远远达不到左右2010年全年行情的法力。

当然, 时至今日, 实体经济中的经济规律已经不能再单独左右钢市行情, 国家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力量不可小觑。何况这两年的政策变化实在太大, 疾跑急停的动作屡见不鲜。但从目前的情形看, 似乎还没有看到政策上出现什么“惊天逆转”。

综合以上几点, 2010年的钢市有可能还是一锅平平淡淡的“温吞水”。需求自然会有, 而且以中国今天的经济规模而论, 需求的规模仍然蔚为壮观。与此相匹配, 中国的钢铁供应能力也早已经形成, 而且供略大于求。如果没有政策的大起大落, 而投机资本目前在钢铁业又没有形成垄断之势,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将使2010年的钢市呈现出几年来难得一见的真实面目———不可或缺又没有暴利的钢铁市场。

我认为, 2010年钢铁物流市场需求量依然很大, 物流企业在10年的社会库存量会继续增加, 钢铁产地中心区及辐射地区的物流企业经营结构会发生变化, 即进出库收益减少, 保管收益增多, 而对产业链末端的钢铁物流企业来说, 形势仍不乐观。

上一篇:奶牛分娩下一篇:符号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