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2024-05-28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精选十篇)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篇1

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办高校缺乏“经营型”财务管理的观念,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仅局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核算功能,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民办高校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了许多问题,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投资效益不好等情况,给学校造成了损失;少数学校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私利,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校在新生招收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钱财,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学校在基建项目发包中索要或收受钱财,出现经济违法案件等。这些都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

(三)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其一,民办高校借贷资金财务风险增大。为了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经费资金”。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高校政策性扩招,使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通过“办学条件评估”规定,高校学生的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标准远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招生计划”等方式,诱导和迫使学校扩建。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各个高校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引入信贷资金成为必然趋势。巨额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可巨额负债意味着巨大的偿债风险,一旦偿债风险凸显,将给社会各方面带来极大的危害。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有三大特点,一是白手起家,学校的一切建设几乎都从零开始;二是实行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三是办学经费基本靠自筹,这一点是在教育资源上区别于国立高校的最大特点,也是民办高校的典型特征。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满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需要。学校为了搞好基本建设和发展,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的民办高校把筹资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财务部门专门成立筹资办公室,配备业务能力强的专门人员,把以前临时性的工作做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甚至出现书记(校长)带队跑贷款的现象。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对贷款认识不够,盲目贷款征地、上项目,其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有关人士指出,沉重的贷款压力,已使部分民办高校举步畏艰,其中许多民办高校将因为贷款问题而破产。其二,理财观念淡薄。无论是民办高校的办学者、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还是部分中层负责人,主观上缺乏“效益”观念、法制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满足于一收一支,没有树立当家理财的理念。如有的学校无视办学质量,更没理财观念,认为只要有生源就有收入,为了达到多招生的目的,采取高额支付招生回扣费用等各种不正当招生手段,招生宣传发动内容与事实不符,欺骗学生,无视国家招生计划。

(四)忽视财产物资保管

民办高校在加大设施设备投入的同时,没有做好财产物资的保管工作。一些民办高校只是一味地投入,不做计划,不做统计,出现重复建设。一些款项已支付的固定资产,购入了很长时间而不验收入库,或者财务核算时因没有验收部门的固定资产入库单而漏记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准确,造成固定资产的虚增或虚减,对报废固定资产不作报废核销手续,使实物资产与账面记录不符。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解决方案与对策

(一)政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要为民办高校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例如企业对民办学校的捐赠给予纳税优惠、发行教育国债等方式,另外要鼓励民办高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对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走多元化办学的道路;设立学校基金会,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化解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效益和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资金占用额,加速资金周转,努力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负债——发展——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其一,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是提高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当前民办高校要特别重视货币资金、校内结算中心、实物资产和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相应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校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全校各系部处室单位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其次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奖罚分明,要严格收费审批手续,学校所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均须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备案,所有收费收据,均由财务部门统一向财政部门领取,使用完毕及时缴销,并将实收金额全部收交财务统一纳入计划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民办高校要尽快开发校园IC卡综合管理系统,即校园一卡通,它集教学、科研、人、财、物管理于一体,能广泛应用于学费上缴、上机、办证、就餐及其他涉及到现金收付的领域,基本上取消现金流动,不仅能克服乱收费、擅自截留学校收入等现象,而且能减轻手工劳动作业。通过联机操作,财务部门随时能掌握学生交费名单及欠费金额,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也能在机上查看到全校的财务信息,随时掌握学校的经济活动情况,这不但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而且还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特别在后勤集团方面,民办高校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放开手让后勤集团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法国高校的后勤服务业社会化程度很高,不仅学生食堂、宿舍,就连图书馆和一些体育中心、文体中心,甚至就业指导中心都不是学校的,只有这样才能引入竞争体制,促进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样高校可以专心致志搞教学搞科研,后勤服务业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利因素搞服务,两者互相协作,各尽所职,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其二,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目前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是财务数据的核算,忽视了对学校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事实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应该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应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的分析。财务工作应重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工作,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加快会计信息的电算化建设工作,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其三,强化民办高校成本效益观念。民办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必须强制要求民办高校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编制和报送成本报表,为民办高校发展计划、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为更好地建立民办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合理规定高校活动成本范围、成本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支出分配办法,以便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地核算民办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民办高校成本核算不仅是完善民办高校会计核算的客观需要,也是民办高校开展绩效管理、考核评价民办高校财务运行绩效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风险按其形成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单位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借入资金就要还本付息,一旦企业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风险防范是单位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民办高校应将风险意识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规范,设立人员对贷款、公用经费支出、基建项目招投标等风险设置控制点,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及风险报告等措施。

(四)建立适应民办高校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其一,搞好年度预算制度。每年底要预先制订好下一年的全年开支预算计划,要有科学的理财观念,尽量不要超预算开支,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其二,严格开支审批制度。全校实行“一支笔”审批,对不合理的开支,财务人员要坚决行使监督职能,予以否定。严格各类费用报销制度。如会议费、差旅费、办公用品添置费及其它费用的开支,必须先报请领导同意,方能开支。其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是民办高校一笔数额不少的财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必须建立明细账,由专人负责,定期清查,定期盘点,做到账物相符;对丢失、损坏的固定资产,要由责任人予以赔偿;负责人变更,要办理交接手续,责任到人;做好固定资产汇总表和明细表,给办学者提供有效数据。其四,完善会计报表制度。做好预算外和预算内收支报表及决算总表;报表要全面、连续、系统、正确、及时、真实有效。其五,健全财务内部审计制度。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学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善于提出改进建议,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要通过与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具体要做好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强化职责;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审计结果要公开。

(五)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突破,首先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应变革,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于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为各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并加强与各部门的良好沟通与协作,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不断创新。因此,作为财务制度的执行者,要树立法制观念,熟悉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确保高校的经济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发展。其次要不断加强后续教育,要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财务人员学习理论,学习新《会计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还应将对相关业务知识的广泛介绍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如数据库、网络、多媒体等,使财务人员有能力对未来经济的发展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彭文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1期。

[2]李宝荣:《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4期。

民办高校接待管理规定 篇2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公务接待水平,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根据《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央八项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接待工作原则

(一)统筹管理原则:学校各级各类接待工作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和协调;

(二)对等接待原则:学校各级各类接待工作一般实行对等接待;

(三)事前审批原则:学校各级各类接待工作,须事先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未经批准的接待费用不得报销;

(四)勤俭节约原则:接待工作既要热情周到,礼貌待客,又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经费开支,杜绝奢侈浪费;

(五)定点接待原则:学校各级各类接待,应安排在与学校签约的宾馆(饭店),需安排在其他宾馆(饭店)的,须经主管校领导同意。

二、接待工作范围

(一)上级主管部门、校外单位来访、考察、检查工作的;

(二)学校各部门对外办理业务需接待的;

(三)经理事长批准的。

三、接待工作程序

(一)学校各级各类接待,均需填写接待申请单(见附件1),接待标准由学校办公室向领导汇报后确定;

(二)具体负责接待的部门应提前提出申请,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意后,由学校办公室负责安排;

(三)校级公务接待由学校办公室安排,校级领导接待;其他接待一般由业务对口部门负责人接待;

(四)因特殊情况来不及按正常程序审批的公务接待,可由主管校领导直接通知学校办公室安排接待;接待工作结束后,由接待部门补办手续。

四、接待工作要求

(一)学校办公室接到接待申请后应及时向主管校领导汇报,并通知总务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确保学校水电设备正常,环境卫生、校园秩序良好;

(二)接待期间需要考察(参观)的,由学校办公室统一安排,相关部门配合;

(三)需要学校领导接待的,由学校办公室提前通知参与接待的学校领导,同时向理事长报告;

(四)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应按学校办公室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五)学校重要重大活动接待,由学校办公室负责单独制定接待方案和工作计划,并负责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六)接待工作规范(见附件3)。

五、接待工作考核

(一)无故拒绝接受接待任务或出现重大失误影响接待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当月各降一级岗位工资,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或性质恶劣的解除劳动合同。

(二)不按照接待规范和标准执行接待任务,影响学校形象的给予通报批评;

(三)学校各级各类接待工作是各部门的临时性工作之一,由学校办公室负责考核。

六、本办法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修订和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XXXX学院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探析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办高校白手起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优势,通过创办者不懈努力,坚持规模和效益的并举发展,实现了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随着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学校内部管理问题特别是财务管理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民办学校会计制度,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机制不健全、财务监督缺失等现象。因此,完善和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经济秩序,对于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工作不规范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只注重于日常的记账、算账、报账和审核等工作,会计人员处于报销环节的末端,对未来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对经济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几乎没有参与。这种财会工作模式,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应注重管理的本质特征,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财务风险较大

我国民办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收入和银行贷款,除学生奖助学金外,基本无财政拨款投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政策性扩招,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不少学校为了能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办学条件评估,向银行大量举债,用于购买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及实验室的置办。巨额负债打破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一旦生源萎缩,学费收缴困难,将导致很高的财务风险,给社会各方和高校自身带来极大的危害。

(三)编制预算不科学,实际执行弹性大

大部分民办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缺乏科学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只是将过去发生的一些财务数据作为编制的基础,不是根据下年的真实需求来拟订计划,编制主观随意性大;确定预算项目时不能做到细化,预算支出没有科学合理的定额和标准。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弹性又较大,约束力不强,甚至流于形式和表面。而且缺少对预算的跟踪调查以及后期的分析与调整,不能实现反馈与控制。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多数民办高校虽建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普遍缺乏科学的控制程序和措施,未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存在着董事会和管理层划分职责不清晰,监督缺失的问题。而且有些岗位权利过于集中,决策和执行由同一人完成,容易造成财务信息失真,滋生舞弊。民办高校还普遍存在着对外投资、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都是董事长说了算的情况,使得一些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甚至不合理。

二、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明确工作重点

民办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完善财务工作管理制度、学校预算执行制度、财务活动分析制度以及财务监督制度。财务人员既要重视日常核算工作,也要重视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工作,一方面可以节约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领导关心的问题和学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展筹资情况、学费收缴情况和教学经费、工资、水电费等主要支出的专项财务分析,为学校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的顾问服务。民办高校应注重优化财务队伍的素质,树立法制观念,按照法律和规范要求自己,确保财务工作的安全;还应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各部门的良好沟通与协作,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由原来的“核算型”转为“管理型”,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财务工作的需要。

(二)拓宽筹资渠道,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最主要是学费收入,因此各高校应合理制订收费政策,既要遵循成本核算原则,也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并且引入学费收缴激励机制,把欠费率控制到最低。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其人才、知识、房屋和设备的优势,加大校办企业的创办力度;同时大胆走产学合作、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与企业共办专业,企业投入设备、委派专业技师,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学校应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债务比,向金融机构有计划地贷款,合理安排贷款本息的偿还时间。财务部门还应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利用数据分析资金动作中存在的隐性问题,有效地化解财务风险。另外,为了防范风险,学校有必要实行风险保证金制度,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用于弥补生源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事故风险等各种风险导致的收不抵支,从而将学校的办学风险降到最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预算管理,发挥资金效益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民办高校应将预算作为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编制预算时必须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和积极稳妥的收入原则以及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支出原则。执行预算工作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自下而上收集数据,每学年初各基层部门要参照上学年的预算执行结果和本学年的工作计划,将各增减变化项目对本部门收支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本年的预算收入数和支出数;财务部门应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学校财务的能力,编制总预算草案,并报校董事会审批。预算一经批准,在执行过程中,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校内各部门必须严格遵守下达的各项预算指标,不能有超预算和无预算的经费开支,确保预算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与考核,定期向各基层部门和董事会通报各项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以方便各部门及时掌握动态收支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地增减收支。

(四)强化内部控制观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各民办高校应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制订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涵盖到学校的所有部门和岗位,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每个方面,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每个环节。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系统的会计制度。严格执行重要性原则、内部牵制原则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实行回避制度和定期轮岗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有效地设置会计工作机构和岗位,完善岗位责任制,落实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的授权批准制度,学校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减少或排除人为的干扰,一切按制度办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各民办高校应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建立规范高效的决策程序和机制,强化各项经济活动的立项、决策、执行等环节的财务监督管理,凡重大开支项目及签署与经济相关的协议、合同等有关资料均应由财务部门存档,以便随时核查。

参考文献:

[1]李素英,王耀忠.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

[2]赵彦志,万丛颖.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

[3]王芬.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10(8)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0 引言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变, 提高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 民办高校实现了具有独立法人特征并面向社会招生的教育部门, 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民办高校所出现的新变化, 为此民办高校要深化财务管理创新改革, 以现代管理模式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1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与特点

1.1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

搞好财务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具有明确的目标, 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角度分析, 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以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规律为目标,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随着民办高校社会地位的提升, 民办高校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还要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实现高校的盈利,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两个方面:

1.1.1 基本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财务管理满足民办高校的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基于日益增长的教育经费支出, 民办高校要通过合理的手段筹集民办高校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经费, 并且保证这些经费能够尽最大化地合理分配。

1.1.2 首选目标

基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在满足社会公益教育目标的同时, 应该以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 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动力,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1.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1.2.1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比较强

基于民办院校的特点,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比如学校的费用审核、在建项目的登记入账、二级学院经费的审核及登记、学校各类凭证的审核、餐厅凭证费用的审核、学校会计报表的形成上报、学校数据的统计上报等工作,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的每项经济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的参与, 财务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的核心工作, 民办高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也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1.2.2 财务管理涉及面比较广

民办高校不能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 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融资, 为此财务管理部门就需要与银行、企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密切的沟通, 以此获得它们的支持, 同时财务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地处理高校内部的财务事务, 比如要及时将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行报表编制汇报给管理者, 以便其根据财务状况作出科学的决策。

1.2.3 财务管理灵敏度比较高

总所周知, 民办高校很难获得公共财政与公共教育资源的支持, 因此民办高校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就必须要从提高教育资源和积极扩大融资范围入手, 为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积极聘请具有高深资质的教育工作者到本校任教,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兴建教学设施等, 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部门的支持, 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其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其融资渠道主要是依靠学费, 经费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主要是以收取学生学费、以学养学。为了准确反映学费对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笔者对全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费进行了调研, 并且列举了部分学费收入在民办高校总收入中的比重 (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学费收入是民办高校的主要或者全部收入来源, 学费收入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 其获得公共财政支持的能力非常小。

2.2 内部结构治理失衡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要管理模式,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就目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的内部结构治理失衡现象比较严重, 民办高校的职责不清晰, 民办高校的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出资人手中, 而高校的校长负责制被赋予形式化, 结果导致高校缺乏财务自主权, 可以说以出资人说了算的管理模式会导致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3 会计职能监督弱化

首先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 这样就会导致民办高校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依据;其次民办高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方式, 收付实现制对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促进财务管理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 其融资范畴的不断扩大, 财务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利于高校的成本核算;二是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 不能反映高校的经济效益;三是不能反映高校的对外投资业务, 对于隐性债务以及固定资产不能准确地反映。

2.4 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缺乏对高校整体战略的指导。民办高校基于经济利润的考虑, 民办高校在财务预算编制时过分强调短期经济效益, 最终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缺乏长远性, 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预算没有建立在民办的特征基础上。民办高校在实施财务预算过程中不能根据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将生源因素考虑进去, 结果导致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很难实施;三是民办高校财务预算与实践不符。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是以过去值为基础的, 而没有将高校未来的一些变化纳入到预算编制中, 结果导致预算与高校实践活动相脱节。

3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 民办高校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于出现的新形势, 民办高校要积极从财务管理创新入手, 以此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争取公共财政的支持。

3.1 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1) 树立合理统筹与科学理财的观念。民办高校很难获取公共财政支持, 为此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资金融资方面入手, 改变传统的以学费收入为主的融资模式, 要积极拓展融资范畴, 克服以向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 比如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利用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 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民办高校可以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市场有价产品, 向社会资本市场融资。

(2) 将成本效益观念引入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基于民办高校所采取的收付实现制所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影响, 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应该引入成本效益观念, 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发展动力的, 而成本管理则是实现盈利的主要手段, 因此通过成本效益, 对高校的运行成本进行核算, 可以降低民办高校的成本支出, 提高民办教育的投入效益。

(3) 重视决策观念。民办高校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形式, 但是其由出资人说了算的模式, 会导致民办高校的决策的不准确性, 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为此民办高校要重视决策观念, 一是要建立董事会决策制度, 通过完善的管理模式, 杜绝由出资人单一说了算的决策模式;二是规范民办高校决策流程。民办高校的决策制定一定要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 尤其是对财务进行充分分析后, 并且经过董事会绝大部分成员同意后, 才能生效。

3.2 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3.2.1 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目前民办高校重核算、轻管理的模式严重影响着财务效应的最大化, 因此民办高校要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财务管理机构是集融资、投资、理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管理部门, 通过财务管理部门将高校单一的核算职能转变为对民办高校资金运作、监督以及融资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功能。

3.2.2 创新财务运行机制

基于民办高校相对紧张的经费, 民办高校要从创新运行机制角度入手, 通过有效的制度提高高校资金的循环效益, 一是扩大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 管好资金的使用方向, 避免将教育资金被挪为它用, 同时民办高校要尽可能通过市场手段将有效增加资金的价值;二是建立资金效益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 避免高校资金的浪费或者出现贬值;三是抓好资本的全过程管理。避免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利于高校财务增值的行为。

3.3 民办高校财务内容创新

3.3.1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民办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确立以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通过合理的协调与处理民办高校相关利益者的主体可以实现民办高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达到民办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3.3.2 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是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管理模式。随着民办高校融资主体的不断扩大, 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对经济成本的考虑, 因此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对民办高校的成本进行核算, 以此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二是制定动态的经济责任。虽然民办高校具有灵活的办学自主权, 但是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 评价民办高校管理者的经济责任, 以此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建立全面预算制度。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要依据民办高校的特色制定, 充分结合民办高校的生源风险和市场风险。

4 结束语

总之, 我国民办高校遇到了快速发展的优越环境, 为此民办高校一定要充分意识到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出现的新变化, 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模式, 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 2013 (08) .

[2]李蕴慧.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9) .

浅析民办高校的战略管理 篇5

——浅析民办高校的战略管理

摘要: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把握大众化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民办高校自身带来的发展基础薄弱、经验不足、体制不完善、资金紧张等问题的挑战。因此民办高校应将现代管理科学-战略管理运用到自身的管理中去, 找准定位、应立足区域,采取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民办高校在新时期中保持持续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规划

战略是组织为实现其宗旨和长远发展方向所选择的目标、行动方针、资源分配计划和方案的一个比较宽泛方法。在新的经济和环境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业有了大的发展,,高等院校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体制完善的有力补充。但民办高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民办高校如何能在目前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下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对战略管理的引进、重视和开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民办高校实施战略管理, 是自身“目标管理”的深化,本文以我校——河南省第一所本科民办高校为例,对民办高校发展进行战略管理分析。

一、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背景

1、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十三条中讲到,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教育多元化使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高校的办学自主

权逐渐扩张,民办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与公办院校相比, 民办高校有资金紧缺、管理及科研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不足、定位不明确等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怎样生存、怎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民办高校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教育体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民办高校想发展就必须要实施科学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的战略管理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2、民办HS学院发展的战略认识

民办HS学院2010年在学习《纲要》发展战略研讨会中认识到:第一,民办HS学院目前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应该继续发扬五个优势,即先进的办学理念、以特色立校、规模、美誉度、体制机制优势。第二,我们要看到今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纲要》的颁布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将会给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三是国家明确规定要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为我校申硕、上台阶、争创一流等提供了巨大的政策依据。我们面临的挑战有五个:一是在规模扩张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二是随着民办教育优惠政策能量的释放,民办教育有一个效应递减的趋势;三是国家要求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就是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四是我们要改变高端人才短缺,即名师少的状况;五是客观存在的民办教育的竞争环境,以及事实上存在的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

针对下一步战略发展,民办HS学院认识到:第一,我们要以用为本,人才以用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第二,达到高端引领,包括上台阶申硕,包括人才,我们要培养一流的学生,要有重点的实验室;第三是内涵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计划。

二、民办高校战略管理过程的制定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式,对民办高校的战略管理过程可作如下概括:

1、民办HS学院制定战略目标(即学校的定位)

第一,在发展思路上,我们要实现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即由靠外延、靠数量转变为靠质量、靠内涵;要实现由追求跨越到追求卓越的转变,在注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第二,在办学理念上,要解决差

异化竞争、特色化办学、品牌化生存的问题。第三,在培养思路上,要在教学意向上有三个关注,一是关注高端,即关注高层的决策,国务院、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教育的高端,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引进和借鉴全国一流大学甚至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办学理念、新的信息、新的动态;二是关注前沿,即要对前沿的科技、前沿的动态、社会新兴的事物更加关注;三是关注实践,即把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抢占社会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与单位衔接、社会对接。

战略管理首要任务在于战略目标的制定。民办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其主要任务还是培养人才,解决在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为民办高校带来更加广泛的生源的基础,但民办高校本身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民办高校还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如何让民办高校能够获得资金的自由,又能获得优质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进行战略分析。总体来说,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分析来确定民办高校的学生培养定位,同时还应该考虑民办高校生源情况, 国家及地方教育发展政策,竞争对手情况等各项环境因素。通过战略分析确定民办高校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等。以我校为例,我校将学校定位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外部环境分析

①外部机会。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的空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30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早在2004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均规模已达14000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8000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10000余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给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民间资金的充沛,也使得民办高校因其特殊模式迅速获得发展。其次,民办高校的发展普遍得到了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发展对提高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人才水平等的都有着大量的好处,因此,在土地使用、校园规划、资金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以极大的政策支持。

②外部威胁。首先,无论高等教育怎么样发展,公办院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优势不言而喻。其次,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在高等教育体系

中仍将处于教育的补充地位,最后,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品牌的提升和特色的形成,都从某种程度上挤压民办高校的空间。

3、内部现象分析

①内部优势。民办高校填补了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空白。在公办院校纷纷向研究型大学转变时,出现了教学型大学的空挡;因此,将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为主体的教学型高校发展空间很大。同时,民办高校可以授予本科的文凭与学位,民办的运营机制又可以发挥民办高校培养人才的成本优势。所以,民办高校享有品牌与成本的双重优势,这都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强有力保证。

②内部劣势。由于许多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股份制、提出的是公司经营的观念;出资人又非教育部门,制度约束及理念限制较少,管理体制不太合理,并且过多的与经济效益挂钩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同时,师资队伍构成比较不合理。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自主师资数量少,临时聘用的教师多,尤其是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多,并且采用的基本是“计件工资制”,雇佣关系强,教师归属感差,流动性大,这就很难保证民办高校的有效发展。

三、战略规划

在对民办高校管理进行了内外环境分析之后, 下一步的工作便是进行战略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十四条中讲到,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民办高校战略规划的任务是将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的结果进一步体现在民办高校的专业整合、特色制定、资源配置上。

1.打造知名品牌,吸引优质生源

据调查,全国各地每年都有数万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宁可复读,也不愿

意报考民办高校。由于生源困难,使得部分民办高校失去竞争力而不得不停办。造成民办高校招生困难的外因是公办高校事实上拥有绝大部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导致整个社会出现重公办轻民办,大部分考生不愿到民办高校上学的风气和事实;而内因则是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民办高校生源不足的根本原因。民办高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与实施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才能使学校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保持有利地位。树立品牌,既展示了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也提高了学校的信誉度,增强了民办高校的亲和力。由于品牌战略的整体性、明确性、同一性,它能引发出整个学校形成发展的共同愿景,催生出学校发展的独特文化,并借助于一种感染力把大学的定位和特点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和整个社会。这样,一方面使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得,到更优化的匹配,给消费者的识别与选择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品牌声誉及其灵活的机制所带来的招生链和就业链的有效对接,能让考生在比较和对照中,更加愿意将志愿交给具有响亮品牌的民办高校。

2.打造知名品牌.吸引社会资金加盟

社会资金的注入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经费资助制度,国家政策性支持也没有完全到位,大多数民办高校缺乏大财团、大公司、大企业等经济实体作后盾,更没

有自身产业作为支撑,其他社会捐助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经费短缺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作为企业或投资机构来说,他们只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有声誉、有品牌和有发展前景的高校,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投资回报率。以独立学院的举办为例,企业合作的对象基本都是全国或地方一流的名牌高校,这些独立学院往往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树立自己的品牌,企业很少有投资风险。在西部发达国家,私立高校基本上都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除依靠学费外,更主要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捐助,但是不同的学校获得的资助和捐助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品牌声誉。因此,民办高校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各界加盟投资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校在银行的资信度,为学校取得银行支持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打造知名品牌,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民办高校通过品牌的塑造,有利于引进、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这是民办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比不上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很难引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呈现“两多两少”现象,即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退休教师多,中青年教师少,尤其缺少一流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声誉和发展前景是教师是否愿意加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办高等学校通过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知名度和良好社会声誉,就能产生优质教育资源的拉动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甚至是名师加入到学校的发展中来。同时,从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角度看,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激发学校成员个体和学校整体目标的融合和统一。通过品牌这种“核心”力量,能无形地、潜移默化地把多个个体的价值观、知识水平、心理品质这些无序、离散的“状态”统一起来,形成推进学校目标实现的共同的心智模式。学校师生员工在构建学校品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四、结 语

战略管理不仅可以应用于企业,在高等教育多元化、民办高校竞争激烈化的今天,有效的战略管理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民办高校要想立足于高等教育的队伍之中,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科学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创新民办高校发展模式,才能使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品牌战略: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1—3.

[2]沈云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5):148—150.

[3]刘芳.浅议高校品牌战略的实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4]何志祥,祝海波.高校品牌的构建要素和经营策略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11).

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管理探讨 篇6

摘 要 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财务管理成效和资金使用效益。虽然近年来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其预算编制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现状,归纳了现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预算编制 现状 对策

近20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其财务管理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规划、使用,如何使其发挥最大的资金使用效益,仍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难题所在。

一、民办高校财务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和政府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些列政策支持,但是目前民办高校仍然面临着生源不稳定、资金来源单一、广告支出过大等问题,为其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收入不确定

民办高校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学生学费,由于民办高校生源往往不稳定,招生计划和实际录取人数常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生源的不稳定增加了民办高校收入的不确定性。

2.缺乏政府资金支持

很多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并不给予资金投入。而民办高校要想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增强师资力量和提升硬件质量,就必须投入更多资金,加之缺乏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民办高校常常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被迫重组的窘境。

3.广告支出大

民办高校要想增加招生数量,就要进行自我宣传和推广。公办高等学校往往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而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加之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高校招生期间冒充民办学校招生人员来坑骗学生和家长,民办学校招生时较难取得社会的信任。为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办高校要想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赢得社会信任,获得较为稳定的生源,就必须持续进行广告宣传,长期下来,广告宣传费用就成为了民办高校的重要支出之一。

二、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部门预算”的实施,民办高校预算编制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也得到了提升。但受财务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等问题的约束,到目前为止,我国民办高校预算编制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必要的重视

做好预算是保证学校年度内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生源不稳定,收入无法可靠地估计,预算指标数据粗糙,往往和实际存着很大的差距。编制预算时没有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导向联系起来,在内容上没有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民办高校领导者对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缺乏高度重视和组织领导, 预算管理从编制、执行到监督均交给财务部门来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的后果是使权力过分集中到财务部门,不能做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预算指标的制定缺乏充分论证,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

2.财务预算编制下达时间滞后

部分民办高校预算编制及目标任务分解到基层单位时间滞后,等研究确定具体下达预算需要到4月末,此时有1/3的经济业务已成为过去,未达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的约束力,这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极为不利。

3.预算成本费用缺乏控制

民办高校常常采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体制,这种预算体制主要是为了维持收支平衡,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不仅要维持收支平衡,还要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投资收益,进而保证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呈多元化趋势,财务管理目标、预算编制应得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但是实际管理中,许多学校并未依照预算编制中的内容执行,使成本费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4.重编制,轻管理

一些民办高校逐渐开始注重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质量也逐渐提高,但是很多预算编制已经下达便被置之不理,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性是否高也无人问津,也没有指定合理的配套执行措施、监督管理措施,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对策

为了解决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管理中的现有问题,提升其预算编制质量,提高民办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应在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中不断完善体制、优化方法、规范编制操作。

1.完善预算编制体制

民办高校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与不完善的预算编制体制是分不开的,为了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应完善预算编制体制。首先,民办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学校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预算管理能力,对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有着较高的认识,并善于协调和沟通;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最高负责人应由学校董事长直接担任,负责主持和组织学校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监督和管理,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都应参与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并对承担一定的预算管理责任;应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办公室来处理学校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各项事务,该办公室可直接设置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但预算管理办公室应接受预算管理委员会领导人员的直接管理,预算管理办公室应负责:统筹下发各部门预算编制准则和方法、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协调和综合平衡、汇总全校各部门申报的预算、撰写预算草案并向董事长和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与预算有关的建议、编制全校预算。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对预算编制的执行、控制、监督及负责相关工作的验收和绩效考核等。

2.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包括比率预算法、标准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等,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预算编制基础和预算管理需要,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一般来说定额预算法适用于那些具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定额标准的学校;零基预算法适用于预算专项变化较大的预算编制;比率预算法适用于某项指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相关预算的项目预算编制等。上述预算编制方法可有机结合,学校应根据自身的资金使用特点、学校各项业务的资金使用特点,灵活运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来提升预算编制合理性。

3.合理编制和调整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的编制应本着“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原则。收入预算要坚持稳健性、适度合理估计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编制预算时应该把民办高校的全部收支进行预算统一管理,编制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全局意识和办学战略思维。财务预算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学费收入预算、筹资预算、采购预算、在建工程预算、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各部门费用支出预算、工资薪酬预算等。财务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和教育法规、学校财务管理目标、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的相关要求。

财务预算的编制与上报的时间必须及时,预算管理办公室要在年底前及时与各部门沟通,汇总财务预算方案并送达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经董事会审核批准后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发文公布。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动因素时可以对已批准的年度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但预算调整必须先由执行部门提出申请,预算管理部门做出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和有关说明。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核批准之后才能给予下达执行,否则不能随意调整预算方案。预算调整后,应及时下达调整结果。

四、总结

财务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为此,应不断完善民办高校预算编制体制,改良编制方法,规范编制和调整操作,以不断提升民办高校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雅榕.关于民办高校预算编制及管理的几点建议.时代金融.2010(11):102-104.

[2]张建江.民办高校预算编制及管理刍议.经济视角.2011(20):91-92.

[3]向芸.加强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管理学家.2011(7):146-147.

[4]朱一鸥.民办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5-26.

[5]蒋方瑾.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22):79.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篇7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了三十多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根据中国统计数据显示, 2006-2008年, 全国民办高校从278所增至318所, 在校生从133万人增至182万人, 教职工从12万人增至15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 使我国民办高校在逐渐宽松的政策与社会环境中, 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 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管理机制不健全, 工作混乱, 势必影响学校正常的运转。曾经被认为是国民办教育的“航母”的南洋教育集团, 在2005年因各分校的教育储备金无法兑现, 使得其属下部分分校停办, 随后南洋集团又因各种财务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这个曾在2004年获得“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的南洋教育集团最后以倒闭告终。所以深入研究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 从理念、目标到手段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是维护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刻不容缓的课题。

1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及特征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了筹集经费、组织财务活动、财务核算与财务监督三大部分工作。民办高校的资金实行自筹, 其财务即不纳入举办单位的财务管理, 又不纳入审批部门的财务管理。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学生的学费收入、学生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国家少量经费拨款项目。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以学费为主。学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财务管理的权利、责任、义务统一由学校负责。民办高校是公益性事业, 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是以量入为出, 略有节余的原则。加强财管管理的监督, 控制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经费开支, 杜绝乱开支、乱挥霍的现象。实行有效经营, 产生良好的校本收益, 学校才能做到积累资金, 不断投入、学校办学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财务管理不规范

民办高校多由企业或个人投资创办, 部分办学的投资者在对办学方向以及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原则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将办学作为个人或组织营利的一种方式, 注重经济效益, 往往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学校一些经济问题、经济决策等重要问题上, 往往是会出现出资人说了算的现象。学校财务缺乏自主权, 涉及重要的经济决策时, 财务部门参与度不高。此外财务的工作人员大部时间从事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财务管理在工作所占的比例偏小, 以“报账型”为主的财务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快速发展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这也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2 融资环境不容乐观, 融资困难

资金是民办高校办学的重要资源, 也是学校得以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学生的学费收入、学生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及国家少量经费拨款项目等等。社会个人捐赠、政府资助等方面只占民办高校收入中极少的一部分。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以学费为主, 占比近80%。而公办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则是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 只需伸手要来即可。其次在通过银行借贷解决资金问题方面, 民办高校则不能像公办学校一样可以享有政府的贴息贷款的优惠, 而且因为民办学校属于非企业单位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政策, 不能用收费权质押, 企业单位可以用本企业的财产抵押, 民办学校不是企业单位, 不能用学校的财产抵押, 于是处在两边都靠不边的困难境地。

2.3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我国民办高校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 但有关的法律法规是从上世纪末才陆续出台。2002年12月28日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与其配套的《实施条例》, 各地也出台一些民校高校的财务管理暂行条例, 但在实际操作中, 遇到一些规章条文还存在着没有解析空白之处, 容易产生以教育为名义, 贪一已之私的行为。另外民办高校发展迅速, 有些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 就形成较大的规模, 加之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 重发展轻管理, 没有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方法, 在对内控的内容、执行过程, 存在着不全面, 没有严格规范与执行, 从而也就导致了整个过程的监督是流于形式。

2.4 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 预算编制不完善

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 有些项目没有预算, 或是没有按预算执行使用, 遇事总是急事急办, 特事特办, 只注重事后报账。没有切实做到事前预测, 事中控制, 事后分析, 没发挥出预算工作的真正作用。在编制的预算的时候, 只是对一些资料进行简单的统计, 以过去发生的一些财务数据做为编制的基础, 没有采取基数调整法来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 没有考虑学校以后整体的发展战略, 只做短期考虑, 与学校的长期发展出现不一致, 这样的预算则多半流于形式, 当学校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时, 则失去应有的作用, 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3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3.1 加强与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 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 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模式, 校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负有法律责任。在这种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 财务管理体制作为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它须与学校的组织结构模式与管理机制相适应。一般有两种形式:“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或是“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较符合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这种管理体制要求民办高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管理部门, 统一管理学校的财务和事务, 在一级财务管理部门之外不在设同级财务管理机构, 其优点在于保证财务权力的集中, 便于直接管理, 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也有利于民办高校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但这种方式不利于调动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近年来, 许多的民办高校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优化, 采用“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集中核算”原则, 将财务管理的职能提升到价值创造层次上来。此外根据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 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在校长统一领导下, 设置“专家型”的总会计师。主管经济核算, 是财务会计工作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这种设置充分体了学校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财务决策中心家意见的权威性。

3.2 拓宽融资渠道, 控制财务风险

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以学费为主, 比例近80%。而公办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则是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 只需伸手要来即可, 所以稳定学费的收入对民办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这要求民办高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 更要在学校师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培养特色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读, 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品牌效应, 带动学校的融资。此外政府应当完善对民办高校税收配套政策, 对支持民办教育办学的企业、个人, 在其捐赠方面给与税收方面、以及对民办高校新建、扩建项目贷款贴息、办学专业建设的资助的优惠政策与措施。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

积极争取扩大各种融资渠道:广泛吸收个人、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引资投教;加强校企合作, 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的路子:企业投入设备, 引入企业专家任课, 将企业技术类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给企业员工培训, 增加培训收益;加强校银合作: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实力, 向金融机构借贷部分资金, 用于扩大与改善自身的办学环境, 银行可适当放宽民办高校贷款的条件, 开发创新出更适合民办高校融资的服务项目。

3.3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将是控制环境的建设和完善的首要条件。其次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建设, 明确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不相容职务必需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各种控制措施, 防范与降低各种财务风险。此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选择一些综合素质强的专业人员, 加强业务学习, 充分调动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当好家, 理好财, 当好领导的好参谋与助手。

3.4 加强预算的控制与管理

预算是整个学校的财务工作的核心, 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 预算管理的好坏是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与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编制预算的时候, 民办高校应该借鉴公办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的成功经验。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一条规定“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遵循《预算法》有关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作为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编制预算时, 应从全局出发, 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建设的需要, 也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经济实力, 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坚持统筹兼顾, 注意轻重缓急, 将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可推行“零基预算法”以杜绝不公平的预算和不合理的经费开支, 做到精细化管理。学校的审计部门、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对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资金使用的效益作出评估。提出意见与建议, 不断改进与完善, 使其更公平、合理与透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 加强各项收入的管理、合理安排支出, 不得任意改变资金的性质与规模。最后要加强对预算的考核, 各成本中心预算的执行情况、调整情况, 对其合理性与必要性要进行论证、分析与评价。

摘要:在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 财务管理存有着多方面的问题, 如何规范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 使民办高校能顺利的发展, 成为民办高校管理当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内容、管理体制、筹资与融资、内部控制、预算等方面进行探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杏, 张彩莲.民办高校转型财务管理模式控讨[J].科技资讯, 2012, 20.

[2]陈洁, 赵雄辉.基于民办事业单位定位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监督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4.

[3]王芬.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 2010, 8.

试论如何强化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篇8

我国民办高校经近30年发展, 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均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民办高校676所 (含独立学院323所) , 比上年增加18所;招生146.74万人, 比上年增加6.60万人;在校生476.68万人, 比上年增加30.55万人, 其中本科在校生280.99万人, 专科在校生195.70万人。民办高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办学经费不足, 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目前, 民办高等教育经费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 几乎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补贴, 其他捐助形式收入也几乎没有, 而民间资本直接投入教育资金有限, 而学费收入标准是1 0年前制定的, 一直没有提高,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生均经费很低, 甚至相差很大。办学经费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校园基本建设经费严重短缺。

办学首要解决的是办学场地的问题, 这必然要考虑校园建设 (即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 , 以2000年左右建设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的1万人大学校园为例, 所需资金约为8亿元。现阶段民办高校办学场地主要有三种情况: (1) 通过大量的银行贷款建成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校园, 基本满足办学要求, 然银行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 不要说还本每年以千万计的贷款利息支付, 造成学校财务负担沉重, 严重削弱民办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内涵建设经费投入的能力。而公办高校因扩招进行基建产生债务问题, 通过这几年政府投入已基本解决。 (2) 依靠有限民间资本投入, 通过学校收入滚动建设, 由于学校收入能用于校园基建资金有限, 加上建筑和土地成本逐年增加, 校园建设面积和功能尚不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 难以满足办学要求。 (3) 由于资金短缺, 无力进行校园建设, 仍旧长期租用校舍。

2、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

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品牌建设是民办高校生命线, 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民办高校长远发展切实的保障。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品牌建设是需要花钱的,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积累少, 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需要大量投入, 另学科、科研、学位点的建设, 同样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民办高校因经费不足, 对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内涵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 大都只有想法而不能落实, 只能勉强维持正常教学基本运转。

3、教师待遇低、结构不合理。

目前整体上说, 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远不及公办高校, 加上目前在体制上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不平等, 民办高校吸引不了优秀人材, 由于民办高校收入没有增长, 不可能向公办高校随着国家政策增加教师工资。另民办高校为了减少人员成本支出, 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 专职教师又以老年、青年教师居多, 中年教师偏少。师资队伍结构上的不合理和不稳定性, 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规范建设,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 法人财产权未落实

目前尚存在部分学校的办学土地、房屋产权, 仍在投资者名下, 未过户到学校名下, 未能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主要原因一是投资者担心资产过户到学校之后, 失去了实质上的控制权;二是增加额外较大的费用负担 (如资产评估费、营业税、契税和印花税等) , 并且办理过户手续繁琐;三是办理了财产过户登记, 将会使得部分已经办理了银行贷款的学校或投资公司, 由于缺少抵押担保资产, 贷款银行回收资金而陷入运转困境。

(三) 回报政策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 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目前国务院尚未出台具体操作细则, 虽有些省 (市) 出台合理回报比例标准, 但标准不统一。合理回报为何性质, 是利润分配, 是补偿, 还是奖励?因国务院未出台政策规定, 出台合理回报比例标准的省 (市) 未明确也不可能明确。

(四) 税收政策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 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条的规定: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 才能有符合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 也才能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另财政部公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 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这样出资人不仅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还得要放弃出资办学财产的所有权, 才能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之间的相互抵牾, 造成民办高校与税务机关在政策理解上产生偏差, 给民办高校带来税收风险。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出台;是对民办高校征收所得税, 还是对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这部分收所得税也未明确。

(五) 执行会计制度不统一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已于2005年l月l日起在全国施行, 但由于执行者认识偏差和自己的需求以及有些省 (市) 出台各自《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民办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全国不统一。目前, 有的民办高校执行《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有的民办高校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还有的民办高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不统一, 造成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不科学和不规范, 财务信息不透明。导致有关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难以到位, 统计的会计信息不准确。

(六)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有的在5-6年时间内就形成万人大学规模, 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其发展速度, 加上民办高校对内部管理制度重视不够, 重发展轻管理, 重人治轻法治, 存在内部管理松弛、经济监督不力、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

2、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许多民办高校未按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 建立由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 存在董事会和管理层职责划分不清, 监督缺失问题, 未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责明确、相互制衡的科学有效机制。

3、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健全, 如有些办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 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造成投资损失。

4、不相容职务未实行相互分离, 有些岗位权利过于集中, 决策和执行由同一人完成, 缺少相互制约, 容易滋生舞弊。

5、财务监督管理被软化, 监督不力。如学校对外经济事项财务人员事前很少参与, 且事后协议、合同及其他文件未提供给财务部门, 以致财务部门操作时无从核实;对某些已审批的开支事项的必要性以及开支情况的真实性不了解, 对其合法性、合理性难以认定。

三、提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切实举措

(一) 明确民办高校的性质, 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民办高校发展到现阶段, 由于我国每年高考生源都在减少, 招生规模不可能扩大, 受社会承受力和国家政策制约, 学费收费标准不可能有大的提高, 走以学养学的道路, 靠学费增加来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已走到“天花板”。解决好资金匮乏, 这个阻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首先应从体制和政策上加以解决, 按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表述, 将民办高校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按出资性质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营利性的按事业单位办学, 通过法律来规定其公共事业的地位, 解决国家在资金上资助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顾虑, 也为今后社会捐资办学者在税收优惠扫平了法律上的障碍;营利性的按照企业规则进行监管, 照常纳税, 按公司法人来处理。

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 国家在法律地位和政策上应与公办高校平等对待, 学习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做法, 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进行拨款扶持;对捐资办学的捐赠者在税收等方而给予优惠, 提高捐资办学者积极性。民办高校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增加社会知名度, 同时加强内部管理, 公开财务, 积极争取更多社会资金捐资办学。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寻求社会资本投入, 培育“造血功能”。此外民办高校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开展非学历教育, 承担科研项目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二) 切实落实法人财产权

首先要明晰产权, 严格划分主办者资产和学校资产的界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 享有法人财产权”。对属于学校但尚没有在学校名下的资产按国家法律规定将其过户到学校, 同时考虑资产过户过程中税费负担过重的问题, 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减免学校资产过户税费, 以达到资产的顺利过户。

(三) 明确合理回报性质, 规范合理回报条件和比例。

民办高校的出资人要求有一定的、合理的经济利益上的回报, 这是合理的, 也是政策允许的, 然而教育是公益事业, 回报是有条件的, 是有限制, 他不同于企业的营利模式。“合理回报”应该看成是国家对民办学校出资人的一种补偿或奖励, 不能等同于营利所得。国家应出台可操作的政策, 规范合理回报条件和比例, 维护民办高校公益性和出资人权益。

(四) 制定适合民办高校会计制度

根据民办高校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民办高校应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不适合现阶段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应制定适合民办高校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 或根据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划分, 营利性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非营利性的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五)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建全由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章程明确议事规则, 界定责、权、利关系。确立在董事会领导下, 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 建立由董事会和教师职工代表大会提名组成的监事会。

(六)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财务监督管职能。

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 制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建立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程序, 加强财务对立项、决策、执行等环节的参与和监督。

摘要:民办高校的迅猛发展, 加快了中国教育的改革进程, 增强了我国教育实力, 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财务管理存在着多方面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使民办教育事业能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7 (7)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管理科学为基础, 通过会计学科的预算、评估等手段来对企业的整个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管控。当前, 民办高校的筹资来源有企业投资、个人投资、生产经营及学生学费等多种渠道, 要对学校财务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统筹规划, 那么管理会计的引入就十分必要。

1 管理会计的职能

1.1 预测经济前景

管理会计依据历史或现在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使用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手段, 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会计信息。

1.2 参与经济决策

管理会计通过所掌握的充分资料进行严密的定量分析, 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对产品定价、长期投资项目分析等方面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 测算出各个方案对企业产生的经济影响, 使管理者做出最优决策。

1.3 规划经营目标

管理会计通过编制预算表将各个业务领域的目标全面落实到预算中。通过对预算指标的分解合理地组织和协调企业产业链及经营链上的各个环节, 优化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为管理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

1.4 控制经济过程

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的记录、报告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比对, 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绩效, 编制业绩报告。

1.5 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管理会计通过责任实施会计制度进行责任考核。管理会计的各职能间联系紧密,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循环。这一条完整的管理链主要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方面。从而使管理人员更加有效地对企业各部门及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调整,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民办高校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上起步较晚, 很多会计科目并未真正纳入学校的财务核算体系, 导致会计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情况屡有发生, 使管理者无法详细了解学校资金的运作情况。

2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现状

2.1 财务体制还不够完善

一些民办高校未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部门设置不规范, 甚至出现其他部门领导兼任财务部门领导的情况。而财务工作仅仅只是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主, 这种财务管理方式严重滞后, 并且影响了民办高校在市场经济中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采用各种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导致学校之间的财务数据无法进行统计与比较, 不利于财务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民办学校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2.2 财务行为不规范

一些民办学校的现金并未按财务规定交由出纳保管, 而是公私不分, 寄放在学校领导或股东处。大部分收支均是用现金核算, 并未实现“零现金”的转账模式。尤其在产生效益的某些部门, 还存在坐支现象。对于收取费用的收据采用自制的普通三联收据, 导致收入不入账, 财税部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2.3 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 而某些民办高校决策层贪大求全, 大量通过从银行贷款以及民间融资用于建造教学设施和增添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 在资金的流通阶段未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 导致极高的财务风险。

3 管理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鉴于目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 在民办高校中应用管理会计势在必行。

3.1 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方面的应用

目前, 民办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就需要规模巨大的引资来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那么,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中, 如何控制规避财务风险, 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 是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方法能对高校决策层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在财务工作中的结算、理财、监督、信息反馈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3.2 管理会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由于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普遍存在着资金使用率低下、重复购置与建设、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等现象, 导致了人力与财力的浪费。而通过管理会计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可以从根本上对各项费用收支的必要性及规范性加以控制。充分考虑价格、质量等因素, 按照标准编制预算和执行, 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执行表, 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准确而及时的财务信息。

3.3 责任会计的应用

按照“谁负责, 谁承担”的原则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规范各个部门的财务行为。为了适应经费责任制, 细化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 将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往来建立在责任监督的体系上, 能

油田存续企业现金流控制研究

梁文娟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财务科, 辽宁盘锦124010)

要]油田存续企业主要从事一些盈利能力不强的业务, 资产质量较差, 同时还要承担上市和未上市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及相关费用, 这直接导致油田存续企业的现金运行面临严峻的形势。本文从现金流控制方面对我国油田存续企业如何提高现金流管理水平进行研究,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关键词]油田;存续企业;现金流;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2) 17-0019-03

1强化“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1.1现金流向方面

“收支两条线”要求各部门或分支机构在内部银行设立两个账户, 并规定所有收入的现金都必须进入收入户 (外地分支机构的收入户资金还必须及时、足额地回笼到总部) , 收入户资金由油田存续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 而所有的货币性支出都必须从支出户里支付, 支出户里的资金只能根据一定的程序由

[收稿日期]2012-02-21收入户划拨而来, 严禁现金坐支。1.2现金流量方面

在收入环节上要确保所有收入的资金都进入收入户, 不允许有私设的账外小金库。另外, 还要加快资金的结算速度, 尽量压缩资金在结算环节的沉淀量;在调度环节上通过动态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收支计划实现对资金的精确调度;在支出环节上, 根据“以收定支”原则, 按照支出预算下达拨款总额, 各二级单位在限额内支付资金。

!!!!!!!!!!!!!!!!!!!!!!!!!!!!!!!!!!!!!!!!!!!

有效地避免“吃大锅饭”的问题, 还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真正落实财务管理。

4 民办高校构建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为保证财务管理机制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一致, 应尽快建立起“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机制。这样有利于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保障学校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这样就能更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能避免因为管理层次过多而造成的决策滞后情况。

同时, 要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 包括生源构成情况、资金来源渠道等制定出符合校情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分为超脱型、专家型、分权型3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类型。而由于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独特, 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财务管理较复杂, 所以根据需要可以设置财务总监, 来控制和领导理财。总而言之, 民办高校务必根据自身特点, 建立一套有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构组织体系。

4.2 完善收入结余的分配制度

由于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合理安排每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成为必要工作。相对于公办学校, 民办高校的机制具有更为机动灵活的特点, 社会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能产生出盈利和结余。做好预算保证收支平衡, 如有结余, 应遵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原则。

4.3 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应充分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信息查询平台, 建立较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能够方便学校负责人及时查询和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数据库系统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便于决策层和相关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信息查询平台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减少资金使用情况的作假行为, 使资金的使用能尽量透明, 同时若财务部门根据信息平台及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监督时, 发现有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 能及时告知相关领导人, 以达到最短时间内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改善和调整。

同时, 学校决策层和项目管理人及财务部门领导人要做到对各个项目的费用使用情况要从源头进行风险控制。对项目的费用使用情况做到定期检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上级并及时处理。加强经费结账管理。严禁超期结账, 掌握费用使用去向。做到从项目立项之初到费用结账的整个费用使用过程中, 有专人进行风险管控, 使有限的费用发挥最大作用。

4.4 加强会计团队管理和会计人员培训管理

作为高校的重要管理部门, 财务部门的会计基础工作是费用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并且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国家相关财务政策、国家财经制度及学校科研费用管理制度的培训。财务部门应按照国家规定对不相容的财务岗位坚决进行分离, 杜绝关系人担任重要会计岗位的现象。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既要提高财务人员团队的专业素质, 同时要将信息化操作的培训教育坚持到底。一旦发现费用使用情况出现问题, 则需要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 同时对受到影响的项目和部门做好解释工作。

4.5 完善管理会计理论

管理会计是较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民办高校务必要在实践中积极应用。同时, 管理会计也要“入乡随俗”, 基于民办高校的实情进行自我完善, 对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要进行归纳总结, 使管理会计能真正服务于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5 结论

浅议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 篇10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功能与重要性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财务预算是学校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通过对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先的规划, 并将其按责权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 实现三者的整合, 其主要功能是规划与控制。就以自筹经费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 预算是指引方向, 引导民办高校管理者思想超前, 即对可能的变化作出预测和准备, 认真考虑完成目标的方法, 从而达到使学校目标和政策与本校的资源有效对接的目的。预算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责任, 为控制提供了明确的依据。通过预算执行过程的跟踪和反馈, 可以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进行过程控制和改善。通过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 可以客观评价考核结果, 实现有效的反馈控制。

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涵盖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等基本环节在内的整个过程, 在民办高校整个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预算目标缺乏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

预算目标无法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和年度预算进行整合, 年度经营可能偏离整体的长期发展目标。我国民办高校创建初始就面临着资金渠道比较单一, 发展后劲不足, 办学质量不高, 特色不够鲜明, 国家政策支持不够, 社会认可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在管理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由于资金渠道单一, 管理者急功近利, 过度依赖学生学费, 在投资办学的制度框架下, 发展过程中重规模扩张, 轻教育质量的提高。预算管理目标制定过程中只考虑短期目标的实现, 缺乏长期战略性、全局性的目标。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必要的重视

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 对于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各项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 大多数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增量预算法, 这种方法使预算项目难以细化, 缺乏对经费项目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比如设备购置费的本年预算支出与去年的发生额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增减关系, 应该根据今年的发展计划编制。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生源很不稳定, 收入无法可靠估计, 预算指标数据粗糙, 往往和实际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编制的预算在内容上没有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民办高校的领导者对财务预算管理缺乏高度重视和组织领导, 预算管理从编制、执行到监督均交给财务部门来完成, 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的后果是使权力过分集中到财务部分, 不能做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 预算指标的制定缺乏充分论证, 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部分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不完整, 甚至根本没有制定预算管理制度。

3、预算流于形式, 目标、责任难以落实

财务预算在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中起着导向作用, 预算一经审核, 各项经费收支应必须严格按预算来执行。现实中, 经常随意发生预算调整, 在执行上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资金使用上, 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 经常出现预算不到位或超预算等现象, 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从而使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三、科学编制财务预算, 构建财务预算体系

1、成立财务预算的组织机构, 确立全局性的长期发展目标

为保证预算管理层层落实, 增强社会竞争力, 民办高校一般应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最高领导人是董事长。在预算编制前, 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对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做深入调研, 面向市场编制财务预算。

预算目标的设立要具有全局性、长期战略性的特点, 旨在增强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 优化师资队伍, 美化校园环境等软件条件, 使教育质量得以提到, 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 进而吸引更多生源。

2、科学编制财务预算, 明确编制要求

各部门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的编制。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全局意识和办学战略思维, 各部门要从学校大局出发, 根据本部门的具体工作计划安排, 确定本部门的工作重点, 强化项目立项论证;在上报部门预算时, 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 比如进行基建工程、固定资产的购置或新专业开设、等相关投入时, 要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 有依据的预测投入与回收的比率, 预测投入成本与办学效益, 从而进行可行性论证, 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预算的编制与上报的时间必须及时, 财务部门要在年底前及时与各部门沟通, 汇总财务预算方案并送达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最后审核, 财务预算论证一般实行“部门论证、院长办公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四级审核制度, 经董事会审核批准后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发文公布。

财务预算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学费收入预算、筹资预算、采购预算、在建工程预算、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各部门费用支出预算、工资薪酬预算等。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动因素时可以对已批准的年度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 但预算调整必须先由执行部门提出申请和建议数, 预算管理部门作出调整方案, 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核批准之后才能给予下达执行, 否则不能随意调整预算方案。

3、财务预算编制原则

“统筹兼顾、量入为出”原则。编制预算时, 应该把民办高校的全部收支进行预算统一管理, 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 量入为出, 应从学校全局出发, 既要考虑学校建设的需要和事业的发展, 也要考虑学校的实际财力状况。学费收入与银行贷款是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最基本来源, 为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 增强在民办高校中的竞争力, 预算编制要预留归还银行贷款与预留风险基金, 实行财务支出总额控制。

重点保证原则。为符合教学和规模扩大需要, 预算管理委员会应继续加大对图书、教学设备、实训场室建设的财务投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继续设立人才建设专项基金;按教育部要求加大对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的投入。

真实性、全面性、合法性原则。财务预算必须贴近工作实际, 科学立项, 合理预测;以各独立学院或各部门为预算编制一级单位, 包括各部门所有的财务支出项目;财务预算必须符合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和教育法规的规定。

四、建立和加强预算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预算执行

首先, 制定中长期财务预算管理目标。在新的形势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巨大, 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扩人, 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应着眼中长期发展战略, 具有全局性, 坚持中、长期发展计划与年度预算相结合原则。

其次, 建立和加强预算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核是实现预算管理的保障, 民办高校要想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和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通过考核与奖惩的有机结合, 包括人员考核、分配和流动机制以及奖惩制度。在对下属各学院、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实行定期考核的基础上, 制定出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预算确定的支出项目、支出额度、使用范围、合理控制支出, 杜绝无预算的开支项目;加强经费使用过程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对超预算的项目及金额必需加强审批流程, 使考评及奖励与资源使用效率挂钩。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预算指标与预算执行结果比较、分析, 找出差异形成原因, 及时修正和控制不足, 严格依据相关预算管理考核办法, 实施奖优罚劣, 极大地激发各学院、各部门教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使预算管理工作真正地做到基层、落到实处, 确保院校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马莉, 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思考, 新会计, 2010 (8)

[2]范建军、伍文勇,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 管理观察, 2009 (12月上旬)

[3]危孙忠, 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管理观察, 2009 (8月上旬)

[4]张明星, 加强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若干思考, 事业财会, 2004 (5)

上一篇:消极因素下一篇:高校助学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