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素养

2024-06-21

高中数学素养(精选十篇)

高中数学素养 篇1

当前, 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阶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是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所确定的新课程的十个基本理念之一。与此相对应,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 也要求教师“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并指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1]。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者也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更加全面地影响着数学课程。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IC M E-9, 2000, 日本) 的大会报告及各种分项展示活动都对此进行了讨论,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专门的展览, 各种课件、软件以及对媒体技术的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国内有学者甚至指出, “21世纪的数学课程如何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 如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将是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大主要趋势”[2]。

然而, 一线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呢?本研究把教师教好数学需要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素养定义为“数学与技术”知识, 并且试图调查:教师对教好数学所需要的“数学与技术”知识的“重要程度”和相应的“具备程度”如何认识, 能否达到《标准》或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预期要求。

二、理论框架

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教好数学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文献[3,6], 笔者在作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相关研究时[7],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好数学需要的“数学与技术”知识进行了刻画, 并将其作为解释我们的调查内容、培育教师“数学与技术”方面知识素养的基础。

1. 技术发展引起数学本质变化的知识

这方面知识具体指教师需要了解技术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翻阅科学技术史, 我们发现, 16世纪数学和科学的突然兴旺, 17世纪涌现了诸如牛顿、莱布尼兹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究其原因, “应该说, 是技术, 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8]。数学史知识启示我们, 数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伴随着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产生, 新的数学也在不断地被创造。这其中, 技术是一个引起数学变化的关键变量。技术影响着学习数学、教数学和做数学的方式。因此, 教师需要从数学发展史知识中了解这些变化, 并能认识数学学科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质。

2. 技术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知识

“技术——计算机和计算器——节省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 能够给学生用有力的新方法深入探索概念提供机会, 而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9]”这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为了实施美国数学课程标准, 在《数学教学专业标准》中对数学教学中使用技术重要性的表述。

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需要认识到技术在数学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 利用技术可以呈现以往数学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 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直观经验和预备知识, 技术在表征数学对象、促进数学理解等方面的作用, 以及技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作用。

3. 用适当方式把技术整合进数学教学中的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并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 高中数学课程中“算法初步”已经作为必修内容, 数据处理、求方程的近似解等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内容也得到了重视。在数学学习方面, 由于技术的应用, 学生理解递归结构和进行算法分析, 将变得更为重要。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特别关注。同时, 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使用技术、为学生数学学习选择恰切的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然而, 也不能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忽视传统技术工具 (教具) 的使用。

三、研究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河南省普通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整体,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样本。从河南省18个地市中的15个 (有3个地市没有调查样本) , 选择各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位于县城的两所示范高中作为样本, 把每所学校的全体高中数学教师作为调研对象。共收回问卷679份, 其中有效问卷637份, 有效率为93.8%。参与研究的教师平均教龄11年, 其中男教师423人, 女教师214人, 几乎所有教师 (98.3%) 都有本科文凭, 只有7名教师有硕士学位或参与过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使用自编问卷收集数据。问卷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需要教师填写背景信息, 第二部分描述教师数学专业素养, 是需要教师判断“重要程度”和自己“具备程度”的问题, 共54个, 每个问题有5个层次;第三部分是收集教师对每个项目内容的评价及教师认为是否需要增加项目的开放性问题。

问卷数据统计,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用SPSS15.0程序中的描述统计“频率”, 计算教师在每个项目“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得分的平均值, 并将统计结果排序。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选项, 判断每一个项目“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内容按照编码 (理论框架) 进行系统摘录。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表1是教师对“数学与技术”知识素养“重要程度”和自己相应“具备程度”的认识。其中“排名”是这3个项目在54个总项目中的位置。

表1显示, 教师对这3个项目“重要程度”和自己相应“具备程度”的认识, 在所有54个与数学专业素养有关的项目中, 排名均十分靠后。“重要程度”分别被排在第53、49、47名, “具备程度”分别被排在第54、50、48名。

研究数据揭示, 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 他们对“数学与技术”知识素养的现实需要和具备程度, 与理论上的要求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同时, 他们判断自己的“具备程度”也不及“重要程度”平均分高, 且这两者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0.01水平上) 。每一个项目“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的相关[斯皮尔曼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为0.954 (p<0.01;n=54) , 说明二者高度正相关。

“重要程度”与相应的“具备程度”高度的正相关,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教师教育者使教师认识到了这种知识的重要, 并且使他们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他们对具备这种知识没有太大的自信, 因此, 认为它也不重要。根据上表, 教师的“数学与技术”知识状况, 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研究结果显示, 相对于《标准》制定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对“数学与技术”知识重要性的主张, 一线教师对“数学与技术”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 与之有显著的差异。

于是, 我们不禁要追问:现实需要与理论要求落差的原因是什么?

落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本研究没有对此作进一步的实证探究。但教师对于“数学与技术”知识的模糊认识和使用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 经验 (或经历) 的不足, 应该是对这种认识状况的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断。这种推断得到了相关文献[10]的支持。文献通过对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典型课例的观察和分析,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弊端, 并对成因进行了辨析。他们发现,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不清、内涵不了解、没有掌握‘整合’的方法和途径”等, 是形成一系列弊端的原因。同时, 这项研究还指出, 关于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 没有很好地为教师提供应有的经验。

五、总结及对策

本研究揭示, 教师“数学与技术”知识与教好数学的预期要求有显著差异。这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教好数学, 高中数学教师在对这种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方面以及具备程度方面, 都面临着重大挑战。相应地, 负责为教师准备这方面知识的教师教育者或机构也面临着同样挑战。基于本文的研究, 建构高质量数学教学所需要的关于“数学与技术”知识素养的理论框架, 为教师提供使用技术 (尤其是《标准》强调的信息技术) 的直接或间接经验, 应该是改善教师“数学与技术”知识素养的现实需要与理论要求落差的突破口, 而且前者, 应该是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1. 提高教师对“数学与技术”知识的理论认识水平

虽然课程实施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信息技术在教好数学中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待, 但教师们好像并不以为然。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对“数学与技术”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本文“理论框架”部分的内容是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关于“数学与技术”知识系统总结后得到的结果, 可以作为培育教师“数学与技术”理论知识的参考。

2. 为教师创造“数学和技术”知识的学习经历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学与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 有关知识的学习, 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虽然早已注意到这个现象, 但现在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教师教育, 技术知识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 与数学教学的学习, 相互独立的现象依然存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让教师 (那些参与本研究的教师也不例外) 都有了相应的“等级证书”, 然而, 不看到技术在数学情境下的使用, 教师还是不能认识到其在理解数学、做数学中的重要性, 这将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对技术的使用, 甚至会成为技术改革中的阻力。无疑, 本文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论断。因此, 当务之急是加强两者之间联系的学习内容或情境的创设。

对于职前教师而言, 根据相关研究[11], 他们在大学数学系学习期间, 就应该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支持, 否则将对他们日后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技术造成负面影响, 甚至会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技术的障碍。

3. 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具体技术支持

多元智能教学研究者对待技术使用的态度, 也是可以借鉴的。该领域知名研究者戴维·拉泽尔 (D avid Lazear) [12]主张, 既然技术要在这个世界继续存在, 而且我们的世界将变得越来越依靠技术, 那么在设计教学时, 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 提高学习经验的质量。为此, 多元智能研究者开发了“逻辑与数学智能”技术工具箱, 以便为教师提供更加具体的学习指导。该工具箱为教师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工具。这些工具既有技术的, 也有非技术的, 如构建概念图的工具 (对想法进行概括和组织) 、科学和数学软件、软件统计学和在线数据 (寻找数据) 、制图软件 (展现实验结果、演示和搜集资料) 以及网上搜索 (寻找和分析资料) 等。

广州大学张景中院士根据中学数学教育的需要, 运用动态几何技术和自动推理的最新成果, 主持开发了一个Z+Z智能教育平台 (SSP-Super Sm a rt Platform) , 即超级画板, 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SSP的开发人员专注于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该软件设计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基本功能, 如动态几何、图形标注、曲线做图、符号计算、自动推理、文本编辑、公式生成、动态测量、动画生成、跟踪轨迹、编程环境、统计图表、课件制作、对象插入链接等多种功能。并且能够实现当场发挥和创造, 让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张景中院士不仅用长期的实验[13]证实了使用他们开发的技术软件进行数学教学是卓有成效的, 而且也为教育软件的开发深入学科作出了榜样。

应当看到, 现代技术直观的、计算的和互动的功能, 既能够影响教师教什么数学, 又能够影响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杰出的教师能够识别新技术提供的了解数学新思想的机会以及表征和操作它们的新方式, 还能有效地使用工具深化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他们会不断地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技能和熟练程度, 并从审视技术使什么变得可能的角度, 重新检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2.

[2]涂荣豹, 王光明, 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4.

[4]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of Singapore) .Secondary Mathematics Syllabuses[M].Singapore:Curriculum Planning&Development Division, 2006.

[5]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M].Reston, 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6]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Mathematics Standards (2nd) (for teachers of students age14-18) [EB/OL].http://www.n b pts.org/th e_stan dards, 2006-12-09.

[7]方勤华.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9.

[8]弗赖登塔尔.陈昌平, 唐瑞芬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14.

[9]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M].Reston, Va.:NCTM, 1991:134.

[10]孙名符, 方勤华.运用评价手段提高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 .

[11]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AA) (2006) .Reports from Finding Common Ground[EB/OL].http://www.maa.org/common-ground/iupui/.2009-10-6.

[12]David Lazear.吕良环等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48.

关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篇2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3月3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特定学科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所差异,数学选取高中课程作为突破口,发展核心素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对于设计教学以及开展学科评价与测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从概念上看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强调未来需要,提出学生具体的发展方面。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至今已有30年。它的出现一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意识到科技、经济等发展落后的原因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并达成提高公民素质的共识。提出素质教育,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科教兴国的实现奠定基础;二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强调知识的掌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单以分数作为对于学生评价,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品格和能力多方面的培养,偏离了未来发展需求。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创新人才替代高分低能型,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提出的背景上看素质教育是对过去传统教育的继承与摒弃,端正办学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当代需求。核心素养则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回答21世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它将取代单一知识传授体系,从教书到育人,实现质的飞跃。

2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和思想的掌握、活动经验的积累,发挥着数学在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在2015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六大核心素养,具体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它们是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具有可塑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后能够具备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将来的各自领域中发挥作用。

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定义、命题和应用密切联系着,它涉及代数、几何以及统计,串联着高中数学整个内容。数学抽象与数学定义的由来息息相关,经历着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事物的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表述研究对象的本质。逻辑推理体现了命题的组织和发展延伸,通过归纳、类比、演绎推理等形式得到数学结论。数学建模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运算贯穿在代数中,直观想象与几何密切联系,通过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直觉思维的形成,建立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构建直观模型。数据分析与统计相关,从数据获取到数据分析,再到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形成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过程。

数学思想贯穿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在培养数学抽象的同时,学生也学习到特殊与一般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学生能够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能够将待解决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数形结合思想联接着代数与几何,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在数据分析中,偶然与必然是人们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描述,通过探索数据的特征找到符合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于涉及多种情况的问题,运用分类思想,在具体问题中讨论,并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数学结论,最后整合出比较全面的方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通常会建构函数模型并运用方程求解。

3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加深知识理解。数学抽象能够使学生化繁为简,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问的联系从而建立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记忆,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

提高应用能力。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有助于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过程,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探索、联想,尝试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对问题解决有了整体的认识,还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塑造理性精神。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追求的是真理,促进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自己。通过不断批判和反思,探索知识的真正内涵。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具有探索事物本质、追求真理、建构知识、发现规律和创新的意识,塑造了理性精神,使得人们勇于摆脱原有束缚,从新的角度看待事实真相,找到有力的证据,解放人们思想,进而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乔布斯认为创新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是无极限的,有限的是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之上,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在否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抽象思维帮助人们看到问题的本质,直觉往往在选择方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运用分析思维对其进行逻辑推理,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4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起兴趣。丘成桐做客《鲁豫有约》曾说过,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积极求知,是持久、深入发展的推动力。情境导入是对数学内容的呈现,贴近实际生活,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情景的呈现,学生了解了问题的产生过程,明白了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与表达。当给予学生课堂发言权和选择权时,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更好的想法。数学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获得。对于符合学生能力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有需要的前提下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与教师交流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考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呈现问题的解决过程。从逻辑思维看,数学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其思维活动是按照一定层次展开的,由基本思维方法到一般数学方法,再到特殊数学方法,学生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忽略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学生的想法,这样相当于假讲解,没有起到真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展示思考过程,给予思想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联想和选择。

关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篇3

1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从概念上看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强调未来需要,提出学生具体的发展方面。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至今已有30年。它的出现一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意识到科技、经济等发展落后的原因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并达成提高公民素质的共识。提出素质教育,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科教兴国的实现奠定基础;二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强调知识的掌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单以分数作为对于学生评价,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品格和能力多方面的培养,偏离了未来发展需求。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创新人才替代高分低能型,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提出的背景上看素质教育是对过去传统教育的继承与摒弃,端正办学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当代需求。核心素养则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回答21世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它将取代单一知识传授体系,从教书到育人,实现质的飞跃。

2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和思想的掌握、活动经验的积累,发挥着数学在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在2015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六大核心素养,具体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它们是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具有可塑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后能够具备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将来的各自领域中发挥作用。

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定义、命题和应用密切联系着,它涉及代数、几何以及统计,串联着高中数学整个内容。数学抽象与数学定义的由来息息相关,经历着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事物的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表述研究对象的本质。逻辑推理体现了命题的组织和发展延伸,通过归纳、类比、演绎推理等形式得到数学结论。数学建模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运算贯穿在代数中,直观想象与几何密切联系,通过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直觉思维的形成,建立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构建直观模型。数据分析与统计相关,从数据获取到数据分析,再到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形成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过程。

数学思想贯穿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在培养数学抽象的同时,学生也学习到特殊与一般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学生能够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能够将待解决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数形结合思想联接着代数与几何,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在数据分析中,偶然与必然是人们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描述,通过探索数据的特征找到符合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于涉及多种情况的问题,运用分类思想,在具体问题中讨论,并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数学结论,最后整合出比较全面的方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通常会建构函数模型并运用方程求解。

3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加深知识理解。数学抽象能够使学生化繁为简,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问的联系从而建立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记忆,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

提高应用能力。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有助于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过程,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探索、联想,尝试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对问题解决有了整体的认识,还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塑造理性精神。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追求的是真理,促进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自己。通过不断批判和反思,探索知识的真正内涵。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具有探索事物本质、追求真理、建构知识、发现规律和创新的意识,塑造了理性精神,使得人们勇于摆脱原有束缚,从新的角度看待事实真相,找到有力的证据,解放人们思想,进而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乔布斯认为创新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是无极限的,有限的是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之上,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在否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抽象思维帮助人们看到问题的本质,直觉往往在选择方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运用分析思维对其进行逻辑推理,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4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起兴趣。丘成桐做客《鲁豫有约》曾说过,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积极求知,是持久、深入发展的推动力。情境导入是对数学内容的呈现,贴近实际生活,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情景的呈现,学生了解了问题的产生过程,明白了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与表达。当给予学生课堂发言权和选择权时,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更好的想法。数学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获得。对于符合学生能力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有需要的前提下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与教师交流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考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呈现问题的解决过程。从逻辑思维看,数学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其思维活动是按照一定层次展开的,由基本思维方法到一般数学方法,再到特殊数学方法,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忽略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学生的想法,这样相当于假讲解,没有起到真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展示思考过程,给予思想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联想和选择。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篇4

一、教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教学设计, 应变课堂的能力等. 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实践是提高技能的必由之路, 在实践中不断充电, 不断提高. 这样就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有“法”. 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达到完美的境地, 如何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这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了, 教学水平也就提高了, 学生也就能乐学, 易学了.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来, 新标准无论在课程理念上还是课程框架与课程内容上变化之大都是以往所不能企及的. 反观大学数学教育, 虽然各高校也在积极进行改革, 包括建设精品课程等, 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变化. 通过几年的实验, 教师逐步接受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等.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 也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是, 和以前的义务教材相比较, 新课程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新知识, 如“古典概型”、“二分法”以及一些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不少教师可能在以前掌握得不透彻或者大学学习阶段没重视, 所以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 把握不好.

教师教育类数学专业课程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同步, 特别是高等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一方面, 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多; 另一方面又有些地方出现了“裂痕与脱节”. 这种不和谐的现象若得不到扭转, 势必会对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形成障碍, 也会影响到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在这种现状下, 急需探索解决对策, 对教师教育类数学专业课程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衔接进行改革与探索, 也要注重职后培训, 努力做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 以适应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道德素养的提升策略

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这种修养既包括学识方面, 也包括道德方面.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如果自身修养欠缺, 何谈对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 要造就良好的师德,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师的行为就如同一面镜子, 时刻影响着学生的习惯养成, 因此师德如何就显得非常重要, 师德是执教者的魂, 是耕耘者的根, 只有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 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塑造学生.

数学教师相对于其他科老师而言, 知识面要更广, 要多读书, 多思考, 勤练笔, 要让自己显得比较渊博, 比较有涵养. 同时, 数学教师还应在道德方面作出表率, 为学生率先垂范,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时事素养的提升策略

当代高中数学教师应有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如果总是墨守成规, 不知变通, 那么他势必会被社会所抛弃, 当然他会被学生所抛弃. 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很快, 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对身边的真善美、假恶丑要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能从中提升做人的道理, 传授给学生.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应该具有先见之识, 走在时代的前列.

四、科研素养的提升策略

知识型、经验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科研, 善于思考, 勤于思考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跨入高素质教师行列关键的一步. 新课改理念是这样要求我们教师的: 为课程改革服务, 就要求我们教师将主要精力聚焦到课堂教学领域, 去研究、去实践、去构建生命化、生活化、主体化、互动化的课堂; 为课程服务, 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反思意识, 不断地超越自我, 使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 为课程服务, 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意识, 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去教, 努力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

摘要:高中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修养等.以下着重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牛海清.高中数学教师素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2]李红婷.课改新视域:数学史走进新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9) :51-54.

[3]傅琳.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5.

高中数学素养 篇5

安徽省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马杰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教师要具有引领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着重探讨什么是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以及它的历史演变;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利用教学设计来呈现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数学 能力 核心素养

1.问题提出

近几年,“数学核心素养”的提法在数学杂志、报告上出现的频度较高,那么到底什么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怎样理解它?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呢?本文从教学设计这一维度谈一点感受,以期抛砖引玉.2.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2.1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一词释义为平日的修养.数学核心素养则是指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培养的一个过程.在上世纪,我们国家的数学大纲提出了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三大能力;本世纪初的高中数学的课改大纲发展为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五大能力.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对知识的要求,除了规定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

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对能力的要求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个性品质则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考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显然对核心素养的提法在改变,但本质没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2张奠宙教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解读

他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一是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二是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2.3王尚志教授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解读

2015年11月6日下午,在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基地校数学学科课程纲要建设推进研讨会上,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作了“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2教学设计

2.2教学设计的概念

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课程培养目标,来制订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过程. 2.3教学设计的理念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要素的一个动态系统.而教学设计要遵循这四个要素,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培养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曾强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心理 意义;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发生的.学生有意义的建构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这种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知识生成系统情境、学生经验系统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3.教学设计要呈现出高中数学的核心要素

3.1教学设计要呈现出高中数学核心要素——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在《集合》一章的教学设计要对集合语言重点呈现;在《立体几何初步》一章的教学设计要突出几何语言、图形语言等内容,并能让

学生正确表述.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3.2教学设计要呈现出高中数学核心要素——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在选修1-1和2-1教材《类比与推理》一章中都有所体现,重点是思维的严密性如演绎推理,而类比推理是思维的发散性的体现,它们要在教学设计中区别对待,更要特别呈现演绎推理的逻辑性、有序性.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3.3教学设计要呈现出高中数学核心要素——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教材不论是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都非常重视数学建模,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挑战.如必修4中的探究问题是:升旗中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通过对升旗中数学问题的求解和讨论,进一步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

实际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理解用函数拟合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的观察、分析、处理及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能力.再如探究摩天轮中数学问题,就可以建模出以下问题: 从最低点登上摩天轮,那么你的高度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到达最高点你花费了多少时间?

你能求出你与地面的距离y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吗? 求出你和你的同学与地面的距离差h关于时间t的解析式。你和你的同学与地面的距离差何时最大?最大距离差是多少? 你的同学登上摩天轮多少时间后,你们俩与地面的距离相等?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3.4教学设计要呈现出高中数学核心要素——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函数》、《直线和圆》、《线性规划》、《导数》、《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章节中的教学设计都可以体现出来,要注重利用图形分析、描述事物运动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 5

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3.5教学设计要呈现出高中数学核心要素——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每一次作业、考试,都会学生出现“算错”这种事情,实际上这不是意外,识运算能力较弱的体现.像幂、指数、对数运算易错;数列中的错位相减法易错;导数运算易错等.这就要求教师的在备课、设计教案时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原因.通常说的运算是狭义的,如数的运算、代数式的运算等,广义的应该还包含运算方法的探究、程序框图等内容.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3.6教学设计要呈现出高中数学核心要素——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

数据分析教材是单独成册如必修3,选修1-2等,高考试题每年必考与之相关的一道解答题,这也再一次显示统计这一内容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可以放开手,尝试粗略性讲解,锻炼学生的收集、归纳能力.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数

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总之, 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教师要具有引领性.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人可替,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希望教师的教学就像《复变函数论》ie中的欧拉公式10一样永远透露着自然美、和谐美!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养 篇6

一、营造数学入门的良好氛围

二、注意数形结合,式与点、线的结合

三、重視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讲解重点应该是知识的发生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提示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完整的数学过程区分为抽象、符号变化和应用三段,以往的数学课程却以单独处理中段为原则,这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现在,强调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实际上是一个反过程。要有意识地揭示教材中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道理。并尽可能地暴露数学是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又怎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1、要充分利用序言课、概念课和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2、要加强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并努力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去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质。

3、要紧紧围绕数学抽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环节和基本特征。

4、要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生产,生活的问题原型和概念,增强感性知识,有利于建立数学模型。

5、要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来减轻学习负担。

6、要充分利用数学这个思维的体操,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問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发展数学能力。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高中数学素养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 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 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 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 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 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 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 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 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 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

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授课不能再用老的模式“一言堂”, 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 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容器。教师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应寓育人于教书中, 树立“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的思想, 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成为数学化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 而不是传统的“一包到底”的教师形象。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 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如, 在讲解不等式时, 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题:某商场在节前搞商品降价酬宾销售, 两种方案:A方案第一次打折销售, 第二次打折销售;B方案买几赠多少销售, 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 可归结为比较与大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数学, 喜欢数学, 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这个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和创新思维, 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要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 通过精心选取数学素材,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学习实际,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体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教学情境, 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改善学习方式,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合作探究, 培养数学素养

许多老师存在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 做得也不少, 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解题的水平上, 只要稍微一改变则不知所措, 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 没有任何拓展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殊不知, 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依据基本数学思想, 在解题时注重与学生分析、探讨解题思路与策略, 在解题后带领学生进行回顾, 如本题应用哪些知识或概念, 利用哪些基本技能, 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还有哪些解法 (一题多解) 还有哪些题可借助本题的解法 (多题一解) 。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 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探索过程中, 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 并对这样的“知识”消化, 并吸收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方法, 逐步形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想活动。在遇到问题时, 学生才能胸有成竹, 从容应对。例如,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3节要通过学生亲身掷骰子等活动来理解“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必然发生”、“很可能发生”、“发生可能性很小”等知识, 在此探索过程中渗透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同伴合作交流、讨论, 结合自身的理解消化, 对比得出它们的异同。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实践, 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 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 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 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 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 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 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 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 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注重实践活动是现今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 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更重要。数学实践活动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 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教师只有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 学生才能体验得更深刻, 掌握得更牢固, 应用得更灵活。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最薄弱环节, 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在教学中要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如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一些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相比, 是相对较隐性的, 是高一层次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重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理解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等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让学生领悟和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地位,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促进学生数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高中数学素养 篇8

高中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高中阶段的各学科, 具有基础性强、涵盖面广、深度大等特点, 其中数学作为自然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重要学科的基础, 更是高中教育的核心学科。新课改的推行, 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课程结构、评价标准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如何提升自身技能和素养, 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主要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体现出了新的趋势和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教材选用、双基内涵、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科文化等方面。

1. 教材选用多样化

在新课改的滚滚浪潮中, 高中数学教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截至目前, 全国共推出7个版本的高中数学教材, 其各自的具体特点总结如下 (表1) :

上述教材各有其特点和侧重点, 框架结构也不尽相同。比如, 北师大版教材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 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鄂教版教材中设置阅读材料介绍数学家与数学发展的历史, 在练习、习题中也提供多种数学文化素材。湘教版教材中则有大量的计算机程序, 鼓励学生通过电脑软件直观感受数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高中数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求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教材的特点。一方面, 只有更好的掌握教材特点, 才能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学目的, 选择适当的教材,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 也只有深入的理解不同版本教材的特征,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采纳不同教材的优点, 博采众家之长, 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2.“双基”理念的新内涵

从字面上讲, “双基”是指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双基”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数学领域内, 我国数学教学中的“双基”理念更因夯实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而得到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首肯。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背景下, 近年来“双基”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过去, “双基”主要指代数、几何等学科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等, 主要为“陈述性知识”;而新课改则更加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由被动陈述灌输转变为在活动过程中主动表现出来。在新课改语境下, 教学侧重点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这要求一线教师适时适度的调整教学侧重点, 尤其要注重对知识来龙去脉的讲解, 并创设适当的情境, 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 课程结构改革, 选修空间扩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高中教学中许多科目的课程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 其中必修-选修课时比例变化尤为令人瞩目。以数学为例, 新课改推行之后, 普通高中学生参加毕业会考需完成课时数由原来的280课时压缩为现行必修课本的180课时;与此同时, 就以下知识模块对文科生和理科生提出了差异化的教学要求 (表2) :

新课改语境下课程结构的改革与选修内容的丰富, 要求一线教师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侧重点, 在必修课时减少的大背景下更加突出重点知识讲解,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由于选修内容增加, 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一线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兴趣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4. 教学形式多元化与学科交叉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 即是进一步改进并丰富学习方式。其核心, 是突破书本是唯一知识来源的局限, 更加提倡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比如运用PPT课件、几何画板、Flash等工具开展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观察的直观性等因素, 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展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索。同时教师只需适度参与, 点拨引导, 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与团体的合作学习。再比如, 课堂中适当引入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更加注重对创新型教学形式和工具的应用。

同时, 新课程改革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学科文化和学科交叉。比如《课标》[2]中明确提出“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 并在经济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史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应适当反应数学的历史, 应用和发展趋势, 数学的社会需求, 社会发展对数学法阵的推动作用, 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 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储备, 并不断开拓自身视野。教师不仅要对知识和概念本身有深刻的理解, 还要对学科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

二、加强阅读、提升素养是一线教师迎接新课改挑战的有效途径

如前所述,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为高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包括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也包括知识内涵的革新和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改的上述要求, 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与新的教学理念保持同步, 广大的一线教师才可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成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教师。而阅读作为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

1. 认真研读教材, 掌握不同教材特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材料。《课标》[2]提出, 教师因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水平, 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目前, 我国高中数学教材版本众多, 特点不一。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深入的研读教材, 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各教材特点, 对教材进行恰当的选择。

另一方面, 也只有深入的研读教材、理解教材之后, 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吸纳不同教材的优点, 不拘泥于某一具体教材, 把教学实践从单一教材中解放出来。

2. 注重教育学论文阅读, 提炼教育规律

教育学论文反映了教育理论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在长期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总结。通过广泛阅读教育学论文,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 提炼教学规律, 从而更好的指导日常教学实践。比如, 传统教学往往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然而, 笔者在阅读《科学咨询》杂志中一位英语教师的论文时发现, 学生抄写10遍单词与抄写5遍单词的效果几乎一样, 而花费时间却多了一倍。这表明, 当传统的题海战术应用到一定程度时, 其巩固知识的效用将不再明显。因此, 相对于大规模的盲目练习, 选择性的针对性练习更加有效。笔者基于这一规律, 并结合新课改所强调的模块化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以立体几何的教学为例, 笔者按照知识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空间中的距离等7大块。对每一模块的知识点选取相应的题目进行巩固训练。实践证明, 较之于传统题海战术, 适度而有针对性的模块化练习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拥有更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并更好地掌握不同知识模块的常用解题思想和方法。

3. 加强教育学专著阅读, 借鉴先进方法

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大家和各学科一流名师对长期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其中既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 更蕴含着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注重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借鉴, 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比如, 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督促学生系统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是公认的教学难点。笔者在阅读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先生的《教育日志》[3]中发现, 王先生以日记形式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所得所失进行总结和反思, 条条入理。于是, 笔者将这种“日记总结”的方法引入高中数学教学, 要求学生每天撰写一篇百余字的“数学日记”, 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推行之初, 笔者鼓励学生们总结在今天的课堂中学到了什么, 或者学习中的疑问, 亦或是对某道习题的感悟。同时, 笔者选取较为深刻的学生总结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随着“数学日记”的逐步推行,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形式逐步多样化, 知识脉络逐步条理化。一些学生甚至在“数学日记”中主动开展新旧知识点的对比总结, 并创造性地运用表格等工具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数学日记”这一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方法一方面督促学生对每天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总结和巩固;另一方面, 还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和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 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中, 学生们提高了自身的总结归纳能力, 完善了自己对语言的组织与表达。

4. 广泛参考优秀教案, 积累先进教学工具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广泛阅读优秀教案, 有利于领悟一节优秀课堂的教学意图, 并借鉴其创新型的教学工具。比如, 一些优秀教案往往通过计算机Excel软件的函数图像或图形计算器等工具, 实时模拟函数图像的生成和变化, 从而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再如, 通过具体而直观的生活实例, 介绍和引入概率统计的若干重要概念,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上述创新性的教学工具, 在大量的优秀教案中层出不穷, 构成了数学教学的一座宝库, 也为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指导和参考。

综上所述, 新课程改革在教材选用、双基内涵、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科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特点为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唯有加强阅读、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 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丰富课堂, 一线教师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名合格教师, 也为新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 高中数学教学在教材选用、双基内涵、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科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也为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广大教师唯有加强阅读、提升自身素养, 才能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名合格教师, 并将新课改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阅读,高中,数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EB].2002.

浅谈高中美术教师素养 篇9

一、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伴随着新课改, 高中美术教师是忧喜参半, 喜的是美术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受到重视, 美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忧的是教师要负责三个教学模块, 这对在大学里面专业学习比较单一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修模块的《美术鉴赏》上好之外, 选修模块中的各种技能也要熟练掌握。有一句话说得好:“想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 我们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把自己的水桶装满水。

美术学科专业性是很强的, 教师对美术专业的技能技法、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专业知识要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才能“站的高, 望的远”。首先, 美术教师应该多阅读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 来提高对美术课程的认识。其次, 应从多种渠道接受美育信息, 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等, 懂得鉴赏、学会评论, 来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为了获得各类美术信息, 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 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 还应积极交流, 加强思考,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以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美术修养与美术专业水平虽然是很重要, 可美术教育还要突出“教学”, 也就是, 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才是重中之重的, 不容忽视的。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无疑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这不仅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和应用, 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古人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通过听课我们可以学习其他教师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 也可以对不合适的方法引以为戒。通过评课, 我们美术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是广大教师智慧的结晶, 我们可以博采众家之长, 才能更好地提高备课质量, 减少各种教学失误的发生。工作十几年来, 我在听课、评课与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中受益非浅, 这让我尽快地成长起来, 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二、逐步完善美术教学方法, 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 在新课程改革的多方面要求下, 广大美术教师一定要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美术教师可以不是画家, 但必须是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 更可以是一个教育家, 具体的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去课程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所以, 美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的直观教学手段, 把学生的被动听课行为改变为主动学习行为, 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具体到高中美术欣赏课, 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正确掌握美术鉴赏的理论知识外, 更应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欣赏那些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 努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深入开展艺术分析,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感受艺术美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深入开展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比较和评论, 组织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 努力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3. 尽最大努力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作品展览等, 让美术欣赏教学与课外实践融为一体, 从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例如, 在组织开展《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的教学时, 我就充分利用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这一实际特点, 发动学生深入调查走访, 搜寻身边的各类民间美术作品, 比如, 窗花、门笺、对联、年画、六神像、糖人、面人、泥塑、风筝、刺绣等等, 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讲授。

三、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 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 感性材料较少, 理性知识较多, 很难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因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让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可以把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改变为由感性材料到理性知识逐步过渡。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做到让美术课堂发挥陶冶学生、感染学生的作用, 寓教于乐。

四、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

美术作品欣赏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形象表达能力和认识功能的训练, 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 使学生通过美术课程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 努力提高创造力。以美启真, 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以美引善, 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以美怡情, 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强健体魄,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全面和谐发展。美术教师的审美水平,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有直接影响, 因此, 作为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 才可能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教育。教师在充分把握审美价值客观性的基础上, 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有实效性的审美评价。

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一、新时期创新教学的理念

(一)高中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素质教育是时代与时俱进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转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一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整个教学要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进行教学, 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做到分层次教学。二是改革教材。新课标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后进行拓展教学,同时教材要注重解决人文性、能力性培养,确保有效教学的实施。三是课堂必须是和谐的。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是服从于学生需要的,互动交流也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四是教师素质需提升。教师要不断充实、 完善、更新自己,以便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确保能够给学生提供给养。五是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就是教师的 “一言堂”和教师的“主体观”,教师是知识的“代名词”,这种观点已与新时期的高中生的个性特点格格不入,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思路敏捷、有一定的学识基础,敢说敢干的能动思维。为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特点,迎合学生新时期的这种批判性思维,张扬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先天优势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此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

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创新教学理念就是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期能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不至于出现全国一卷传记阅读中朱东润在传记文学创作上不愿“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发生。为此,高中教师要对教学整个过程进行研究、 管理和调控,然后分析总结拿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走向成功,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品味成功。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机制,要建立与时代和学生个性特点相符合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只要学生有进步,不管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都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

二、新时期创新语文教学的方法

(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学校的动力,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作为高中学生肯定懂,并且有很深的体会,因为正是兴趣的原因让他们现在成了高中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去谈兴趣教学,而是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在知识王国遨游。一是用教师的语文素养和自身魅力来影响学生学习,要有一缸水的知识水准来应对学生一杯水的要求,让学生“爱屋及乌”;二是创新教学,用2015年高考浙江卷汪曾祺刻画“捡烂纸的老头”的用意的做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而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三是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备课设计,然后结合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上好每堂课, 让全体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讲课“余音绕梁”,诱发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

(二)多媒体教学全面实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已改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代之“声光电”大屏幕的显示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让学生直观化地了解知识点的形成。笔者在教学《再别康桥》这篇诗歌时,采用动漫的形式,并配以优美的《再别康桥》歌曲,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康桥的美, 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动漫中得以延伸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情境教学让学生深思

笔者在教学《项链》这篇课文时,把学生进行了分组,并要求学生给角色写出台词,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本的情节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笔者有几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每组学生给角色写的台词这样到位;二是没有想到学生的表演潜质这样强,把马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在一个思维活跃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四)学生主动求知欲得到激发

高中语文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主讲的教学新理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力。新时期的高中学生多为上世纪的95后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叛逆”的个性特点,但他们的心中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如果让学生当教师是否可以讲出自己的见解呢?为此,笔者做了尝试,本节课下课前告知学生:下节课要上课的内容,并且采取抽查方式让学生来上课,要求学生备好课,这包括根据讲课的内容设计题目对“他的学生”进行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拟好题目来反问“教师”,并要求课堂当众解答。这样的布置可忙坏了学生,查资料,相互探索交流,拟题目,过足了“教师瘾”,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的教师也要备好课以便在课堂学生教学时能够及时引导,确保不出错。 这种教学方式给人以全新感觉的教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在平等和谐气氛中师生融为一体,取得“双赢”效果。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培养创新理念和批判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严格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结合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优化教学方法,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素质教育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探究能力奠定基础。本文从新时期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新时期创新语文教学的方法等两个层面对提升高中学生语文素养进行了探究。

上一篇:颈动脉血管病下一篇:气质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