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2024-05-31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精选十篇)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篇1

关键词:职业培训,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建议

1 职业培训概述

现代化的企业广泛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生产,工艺技术十分严密,要求劳动者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更要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着力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职业培训在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促进作用。职业培训工作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职业培训政策研究,有利于推动广西职业培训工作稳步向前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新的职业培训政策提供参考。

2 广西职业培训主要政策

目前,广西根据国发[2008]5号、国发[2010]36号、财社[2008]269号、人社部发[2009]48号、财社[2011]64号、桂政发[2009]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广西实际,由自治区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社[2010]6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91号)、《关于印发广西就业专项资金有关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社[2011]213号)等文件。

桂财社[2010]66号主要对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做出了安排。桂财社[2011]213号是桂财社[2010]66号的配套实施细则,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原则、补贴对象、补贴申请程序、补贴标准、补贴的职业(工种)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桂人社发[2011]91号是对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及管理的办法。

3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西的职业培训政策,经过不断完善,正在向构建“全民培训、终身培训”的目标迈进,职业院校、企业和广大的劳动者对于政府的职业培训政策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在这些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职业培训政策执行环境较差

广西职业培训虽说在不断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全区的职业培训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教材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师资队伍匮乏,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符,缺少公共实训,很难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1)职业培训的底子相对比较薄弱。广西是后发展地区,多年来,一直面临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近年来的结构性矛盾在广西也同样出现。而社会职业培训能力的不足、薄弱的职业培训基础,也阻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当前,广西无论是公办的技工院校还是民办的职业培训学校,都受到教师短缺和实操场地、实训设备、培训教材落后等问题的困扰。

(2)职业培训实训平台建设缓慢。广西原劳动部门的就业训练中心因政策原因,已没有职业培训的职能,目前全区各地也没有由政府财政专门出资建设的公共实训中心。一些技工院校和民办机构的培训平台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比如十几个学员学习叉车驾驶,但只有一台车;一个人学,几个、十几个人在等候的情况普遍存在。

(3)职业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首先,目前的职业培训工种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职业培训工种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劳动者选择培训项目充满盲目性。其次,能享受政策的职业(工种)及技能等级已不能满足“全民培训”的需要。现行职业培训的职业(工种)分A、B、C 3类,将近200个,基本上是当初按照下岗失业人员培训需求设置的,已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需要。

3.2 职业培训政策调整滞后

桂财社[2011]213号文件按照培训职业(工种)不同和就业技能培训课时要求,分类进行补贴,A类300学时每人次1 500元,B类200学时每人次1 200元,C类100学时每人次900元,创业培训每人次1 300元。这种固定式的标准,为开展培训提供了执行的依据,方便了操作。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不断遇到各种问题,并在一定程度对职业培训产生困扰。

(1)培训补贴标准调整滞后。一是培训补贴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由于补贴标准是参照文件出台时候的物价水平和培训成本制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资、物价逐年上涨,教学成本越来越高,而补贴金额则固定不动。2011年所定的补贴标准与现行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成本严重不匹配。二是培训补贴与鉴定补贴不协调。现行政策一方面规定符合条件的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则是“一次性”的;另一方面又规定必须通过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给予培训补贴,使得“每年可以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难以实现。三是补贴费用只能满足初级培训。受课时和补贴标准的制约,技术含量高,成本高,培训机构要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比较困难。

(2)培训课时设置不合理。按照现行规定:A类职业(工种)的培训时间为300个标准学时;B类职业(工种)的培训时间为200个标准学时;C类职业(工种)的培训时间为100个标准学时。每天按7个标准学时计算,A类培训要43天,B类培训要29天,C类培训要15天。如果每周培训5天,A类培训时间跨度达到2个多月,即使是C类培训也要20多天。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时间过长,导致培训人员不多,并且流失率高。据广西交通技师学院统计,该院2013年举办了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的创业培训54期、就业技能培训10期,全年培训人数共1 988人,参加考试人数为1 759人,获证人数为1 267人,流失人数为721人,总流失率为36%。

3.3 补贴申领问题

(1)职业培训补贴申领流程过于复杂。培训补贴申领要求培训机构先进行定点,然后按相关材料提交申请,在得到批复后按要求开班。在培训过程中也要完全按照要求集中授课,接受不定期的检查,而且必须在信息系统上完善人社部门要求填报的材料,在培训考核结束后,职业资格证书办理时间长,补贴款发放时间也就更长了。在审批流程上,培训机构需要提交的材料比较复杂,而且必须经过多个审批环节:一是每年年初必须上报年度培训计划,经人社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二是培训开始前上报开班申请时需提交多项材料,经批准后才能开班培训。三是培训结束后上报培训补贴申请的材料中,就业证明、就业凭证,培训机构往往较难收集。培训机构从提交年度计划到开班培训再到兑现补贴要经多次审批。

(2)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被误导。不少人在向劳动者宣传职业培训政策的时候,都说是“免费培训”,其实这是对政策的误读,政策上只是说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并没有说免费。目前,“免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培训机构“看菜吃饭”,有多少钱就培训多少内容,而不是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培训,由于补贴费不高,容易造成培训流于形式。二是培训对象不用交费,容易出现不珍惜培训机会的情况,对参加培训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培训比较随意,无约束力。

(3)职业培训补贴形式相对单一。目前,全区各地基本上都采用由培训机构按班期代支代领的形式。只有柳州市在让培训对象个人直接申领培训补贴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

4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完善和政策执行的建议

基于广西职业培训政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围绕“全民培训、终身培训”的职业培训目标,结合广西职业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完善和改进。

4.1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提升培训体系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要鼓励企业经常性地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目前,根据桂财社[2011]213号文件规定,对企业职工的在岗培训,只限于企业新录用的4类人员,并且要求在录用6个月内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才可以参加,培训的内容也主要是初级技能。受制于此,广西的在岗培训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2013年,广西全区开展在岗培训为4.03万人次,2014年上半年为0.7万人次。而与广西毗邻的广东省,2013年全省企业职工在岗培训为521万人次。广东省去年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678万人次,其中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占76.84%;广西2013年各类职业培训为34.76万人次,总量上只有广东的5%,在岗培训也只占各类培训的11.6%,有多个城市甚至还没有开展过在岗培训。

4.2 鼓励和引导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的对象是劳动者,在培训过程中,劳动者是主体。要让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必须让他们自愿的、主动的、积极地参加职业培训。政府的职业指导机构应当帮助劳动者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协助他们选择一所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只有劳动者发自内心地想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学到本事。

4.3 建立高质量的公共实训基地

职业培训最重要的是提升劳动者的实际操作技能,实训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因此,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共实训基地,建立以市级公共实训基地为核心,以区市县特色主导产业公共实训基地和行业(企业)实训基地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体,鼓励企业、院校参与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

4.4 建立分级负责、运行顺畅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机制

目前,广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培训服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培训的规划管理、组织实施都由人社局行政部门负责。柳州市则专门建立了一个劳动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来组织实施职业培训。建议各市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培训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与人社局行政部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一起形成分级负责、运行顺畅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机制和管理网络。

4.5 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监督体系

职业培训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职业培训监督体系的建立。只有不断加大对职业培训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才能确保政策实施机构对政策的贯彻执行,才不会出现让政策成为某些职业培训机构的“摇钱树”,成为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工具,从而保障职业培训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全区职业培训的健康发展。建立完整的职业培训监督体系,使职业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以按照政策制定的方向有序运行,确保广西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厅,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社[2010]66号)[R].2010.

[2]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91号)[R].2011.

[3]广西财政厅,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就业专项资金有关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社[2011]213号)[R].2011.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篇2

自治区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吴云(2010年7月16 日)

同志们: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自治区强农惠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扎实高效的推进全区专项清查工作的开展,自治区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举办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政策培训班,此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讲解政策,明确责任,推进工作,确保全区清查工作顺利开展。培训的对象主要有各市、县(市、区)参与清查工作的主要业务骨干、区直各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厅内涉农处室的负责人约180人。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项清查政策讲解和统计表格填报说明。希望大家能够集中精神,认真学习,积极研讨,共同推动我区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专项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一)充分认识专项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全区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了对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检查力度,有力的保证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尤其是2007年以来,我们以财政部布署开展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支农资金的监督和惩处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提高了我区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但目前一些地区和单位在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管理上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阻碍了“三农”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央决定开展此次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以及纠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区强农惠农资金的管理,确保党和政府各项支农政策更好的贯彻落实,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社会的有好有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次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扎实开展专项清查工作,健全和完善各项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促进我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充分认识专项清查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从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来看,此次清查工作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工作要求高、参与人员多、时间紧、任务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涉及范围广。与2007年仅对农口部门涉农资金进行检查不同,此次清查的范围为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县级以下的强农惠农支出,包括对农民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含政府投资)支出,其所涉及部门之多、政策面之广、资金量之大都是历次专项检查工作所没有的。

二是清查要求高。按照中央的要求,此次清查工作中央、省、市、县都要对本级安排的涉农资金进行全部清查,并要求对每项涉农资金都要详细填列专项清查情况表,填列内容要包括专项名称、设立时间、管理使用部门、支持对象资金用途、管理制度及文件号、实际安排资金数等,对以往和此次清查发现的问题也要按专项分类进行逐一填报。对清查工作的要求之高、布置之详细具体也是历次专项检查所少见的。

三是参与人员多。此次清查工作各级除了要抽调专门人员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清查工作的指导、检查外,所有安排和使用涉农资金的部门全部要组织人员进行自查自纠,参与人员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专项检查。

四是时间要求紧。根据中央的部署,此次清查工作从2010年5月开始至11月底结束,但中央要求各地方要于10月底前上报清查工作总结,实际留给我们的清查时间仅有四个月,尤其是自查自纠工作,中央要求我们8月20日前上报材料,据现在仅剩一个月,时间相当紧迫。

总的来说,此次清查工作的任务相当艰巨,这对我们清查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不对清查工作的各项政策进行专门培训,统一明确全区清查工作的要求,势必会造成资金的漏报、重报、错报等一系列问题。在座的各位都是此次专项清查工作的主要力量和业务骨干,全区清查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努力和配合。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此次清查工作的艰巨性,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班的学习,要将此次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学习好、传达好、解释好,使所有参与清查人员都能够熟悉、明确自治区的要求,确保我区清查工作的质量。

二、准确把握专项清查工作的内涵

中央和自治区的电视电话会议已明确了这次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的目标任务、范围重点、步骤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清查工作的内涵,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清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明确清查工作的范围重点,明确清查工作的时间步骤,明确清查工作的职责分工。

(一)明确专项清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此次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的总体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着力点,以加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理力度、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障资金管理使用安全为重点,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开展专项清查,力争实现政策制度设计更加完善、部门管理职责更加明晰、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备、资金统筹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显著、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

这次专项清查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清理。即对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县级及以下的强农惠农资金,包括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等方面的资金(含政府投资)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二是检查。即对各项强农惠农资金,从资金安排、分配、拨付、使用、项目实施等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开展清理检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确保内容全面、数据准确,对查处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二)明确专项清查工作的范围重点。

此次专项清查范围是自治区本级、各市、县(市、区)安排和使用强农惠农资金的部门和单位,主要检查2007-2009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包括基建投资)的使用管理情况。在清查过程中,自治区本级、各市、县(市、区)、各有关单位要在对管辖范围内的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要重点检查四各方面的资金,即对农民的补贴资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其他重点专项资金。这四各方面资金规模较大、涉及面广、近年来问题反映比较多,是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大家在清查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准确把握清查重点,切实有效的推进清查工作的开展。

(三)明确专项清查工作的时间步骤。

此次专项清查采取自查自纠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分四个阶段开展:

1.动员部署阶段。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安排,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部署启动阶段,今天已经7月16日,按时间要求已经进入自查自纠阶段,因此,还没有按照全区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建立健全清查机构,进行动员部署的单位和部门一定要迅速,尽快将此项工作启动起来,抓紧做好部署落实工作,确保整个清查进度不落后。

2.自查自纠阶段。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自查自纠阶段是此次清查工作的重点和基础,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自治区的时间安排和要求开展自查工作。自查自纠工作的重点:一是要对管辖范围内强农惠农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进行认真清理,摸清底数。二是要对以前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对未及时纠正整改的问题,应采取切实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坚决纠正。三是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完善落实整改措施,及时解决问题。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各市、县(市、区)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按规定逐级上报自查自纠总结报告,并填报《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情况统计表》,关于报表的填报,后面我们还要做详细的讲解。各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直有关部门于8月15前将相关材料报送自治区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要求,自查面必须达到100%,自治区级领导小组要对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市自查自纠情况进行督导抽查,抽查面不低于所涉及部门和市总数的50%。市级领导小组的抽查面也要不低于50%。

3.重点检查阶段。重点检查阶段从9月1日开始到9月底结束,按照要求,自治区重点检查市和部门不低于纳入清查范围市和部门总数的50%。各市的重点检查面也要达到50%。各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承担检查任务的牵头负责部门要于9月27日前将重点检查报告上报自治区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4.整改落实阶段。整改总结阶段从10月1日开始至11月底结束。各市、县(市、区)、区直各有关部门根据自查自纠情况和重点检查反馈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个清查工作形成书面报告逐级上报。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直各有关部门于10月15日前将专项清查工作总结报自治区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明确专项清查工作的职责分工。

此次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实行自治区和市、县(市、区)分级负责、各相关涉农部门分口把关的机制。自治区领导小组对全区的清查工作负总责,区直各有关部门对本部门内部的清查工作负完全责任,各市、县(市、区)专项清查机构负责人要对本市、县(市、区)的自查自纠情况负完全责任。关于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后面我们还要进行专门明确,我就不详述了,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点,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汇报清查工作的进展情况,推动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几点要求

全区电视电话会议已经对清查工作作了部署和要求,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即将文件相关下发,各市、县(市、区)、区直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行动,严格落实。在此,我借此次培训班的机会,代表自治区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区清查工作的开展提几点具体要求。

(一)认真学习,熟悉政策。

此次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讲解政策,明确责任,推进工作,能不能做到全区清查工作的步调一致,按时高效,主要还是要依靠大家此次的学习和传达。因此,希望大家一是要高度重视,集中精神,认真听课,积极研讨,熟悉政策。在下面的培训课程中,我们还专门预留了时间给大家共同学习讨论,有不清楚和不理解的地方,希望大家要踊跃提出,共同探讨,以统一思想要求。以后工作如果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及时与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二)深刻领会,及时传达。

此次清查工作参与人员多,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做好各级各部门参与人员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关于此次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自治区在整理和完善后会尽快发给各级各部门,希望大家要深刻领会,及时传达,要组织好本级、本部门的政策培训和宣传,要让参与清查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熟悉了解和掌握此次清查工作的要求和安排,确保清查工作不走样,出实效。

(三)履行职责,积极推动。

一是要做好专项清查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各市、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自治区下发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方案和各项工作措施,明确工作的责任单位、人员经费保障、具体工作措施、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保证工作顺利开局,有序推进。

二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区直各部门、各市、县(市、区)要积极履行职责,统筹安排力量,调配得力干部参与专项清查。各级清查机构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相关沟通协调机制,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相关精神,按照实施意见的部署和安排,做好清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是要做好政策宣传。自治区财政要积极会同其他成员单位,收集和整理有关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及时传达给区直各单位和各市、县(市、区)领导机构,为各级开展专项清查工作提供政策指导,要做好政策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有关文件及报表上传广西财政网,供各地区、各部门下载。自治区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市、县(市、区)专项清查工作机构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专项清查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要做好信息交流工作。各市、县(市、区)清查工作领导机构和自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主动收集、整理专项清查工作的有关情况和信息,及时报送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向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自治区专项清查工作的有关情况和信息,并定期向各市、县(市、区)清查工作领导机构和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进展情况,重要事项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各市、县(市、区)清查工作领导机构和自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及时将清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自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收集整理后要及时报告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深入实际,解决问题。

清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健全完善制度,防范问题的再次发生。在座的各位都是此次清查工作的主要力量和骨干,希望大家在清查工作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主动深入实际,及时掌握清查工作的最新动态,发现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填报,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要从完善监管制度的层面去探索解决之道,对在本级能够研究解决的,要及时出台对策措施,加以解决,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在本级无法解决的,要积极向上一级汇报情况,争取问题的及时处理解决。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篇3

2010年全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共提供就业岗位1949718个,與2009年相比增加就业岗位1017626个,环比增长109.18%;进入市场登记求职人员1447812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407730人,环比增长39.20%;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35,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0.45,求人倍率的增长说明2010年的就业压力略低小于2009年。市场总体呈现需求增长速度大于供给增长速度,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的状况。

从各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来看(见表1),需求量最大的三个城市分别是河池市、南宁市和玉林市,这三个城市需求人数合计占2010年总需求量的55.11%;求职人数最多的三个城市则为南宁市、柳州市和河池市,这三个城市的求职人数合计占总求职人数的58.96%。与2009年相比,除贺州市外,自治区本级和全区13个城市需求量都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河池市、玉林市和南宁市三个城市需求量增长最快,分别增长398730人、151940人和132751人;而在求职量变化方面,大部分城市的求职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河池市、玉林市和柳州市,三个城市的求职人员分别增长了168701人、101664人和76926人。

在供求对比方面,2010年只有南宁市、柳州市和桂林市这三个城市求人倍率小于1,说明这三个城市的就业市场出现多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状况。而百色市、自治区本级和贺州市求人倍率偏高,说明这三个地方出现需求大于供给情况相对比较突出。其余9个城市的求人倍率在1至2.07之间,同样是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但人力资源供需矛盾趋于平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与2009年相比,除桂林市的求人倍率没有变化外,其余城市的求人倍率都是正增长,说明就业压力与2009年相比得到缓解。

表1:各市供求情况

二、产业需求情况

从需求总量看,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分别为166814人、399546人和1383358人,所占比重依次为8.56%、20.49%、70.95%。与2009年相比,各个产业的需求量都有所上升。其中,第一产业需求量增加了81095人,需求比重下降了0.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需求量增加184719人,需求比重下降了2.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需求量增长7151812人,需求比重上升3.2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用工需求依然保持很高的比重,仍旧成为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产业,因此积极开发以各类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将会成为促进各类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行业需求情况

表2:按行业分组需求人数

行业需求方面,在20个行业分类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成为需求最多的三个行业,合计占总需求的35.9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采掘业和国际组织这三个行业需求量偏小,三个行业需求合计仅占总需求的3.46%。与2009年相比,除国际组织外,其余19个行业的需求量都是正增长,增长最快的三个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

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从用人单位经济类型看,企业用人需求仍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高达98.96%,其中内资企业的需求占总量的88.27%。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需求量仍然占据着前三位,说明这三种类型的用人单位成为2010年吸纳人力资源就业的主力军 。与2009年相比,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量都在增长,需求比重变化方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需求比重有小幅增长,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和联营企业的需求比重则出现小幅下降的情况。

五、职业供求情况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用人需求排在前两位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两者合计占全部用人需求的47.27%。此外,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生产运输操作工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9.79%和13.82%。

从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相对集中的职业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两者合计占总求职人数的44.41%。

从供需对比看,各个职业大类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最低的求人倍率1.05,最高的求人倍率1.47,相差幅度不大,其中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求人倍率最高。与2009年相比,各职业大类的求人倍率都小幅上涨,上涨幅度最大的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个职业大类。

表4: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在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中,大部分都是商业和服务业中工作压力较大和流动性比较高的职业,如推销展销人员、保险业务员、饭店服务员等职业。以推销展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为例,这两类职业的收入主要以业务提成的方式计算,有时受旺季和淡季的影响,工资收入浮动较大,这使求职者承担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从而不愿意选择这类职业。

表5: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需求小于供给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中,排名前三的职业为机动车驾驶员、行政事务人员和财会人员。供需最不平衡的职业(求人倍率最小的职业)分别是机动车驾驶员、保管人员和行政事务人员,表明此类职业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需求维持饱和状态,求职者如果选择此类职业会面临多人竞争一岗的情况。

六、求职人员构成情况

表6 :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

从求职人员构成来看,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3.27%。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2.80%,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77.14%;就业转失业人员占35.66%;其他失业人员占8.81%。与2009年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量虽然也有小幅增长,但求职比重却下降了10.24个百分点,而新成长失业青年包含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量增加20038人,求职比重上升2.87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类别的人员增长幅度最大,求职量增加了256376人,求职比重增加了10.67%。

七、招聘、应聘条件分析

1、性别

从按性别分组的供需情况来看,95.52%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为48.80%,对女性的需求为46.72%;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无要求的占4.48%。求职者的性别构成方面,男性和女性的求职比重相差不大,男性求职者占50.22%,女性求职者占49.98%。与2009年相比,男性和女性的需求量和求职量都在增加,但男性需求量和求职量的增幅高于女性。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和女性的岗位求人倍率分别为1.37和1.32,两者都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男性的求人倍率略高于女性的求人倍率,但男性和女性的求人倍率相差幅度不大,说明性别差异对就业的影响已经不是很明显。与2009相比,男性和女性的求人倍率分别增加了0.47和0.43,男性与女性的求人倍率的变化仅相差0.04。

2、年龄

按年龄分组需求情况方面,98.62%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有要求。分年龄组看,16-34岁的人力资源构成用人需求的主体,占总需求的68.41%,其中对16-24岁、25-34岁人力资源的需求比重分别为38.31%和30.10%。与2009年相比,16-24岁这个年龄段的需求量增加最多,需求量增加了427709人。而在需求比重方面,25-34岁这个年龄组的需求比重下降了7.91个百分点,35-44岁这个年龄组的需求却上升了10.07个百分点。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同样以16-34岁这个年龄组为主体,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6.44%;其中16-24岁的求职者占31.77%,25-34岁的求职者占33.27%。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需求基本一致。与2009年相比,求职量增长最多的是35-44岁这个年龄组,增长239186人。

从求人倍率对比看,16-24岁、25-34岁年龄组的求人倍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分别为1.64和1.24。与2009年相比,各个年龄组的求人倍率都在增加,其中16-24岁这个年龄组的求人倍率增长幅度最大,增长0.7,说明相对于其他的年龄组,16-24岁这个年龄组的求职者就业压力最小。

3、文化程度

表7:按文化程度分组供求人数[文化程度&供求人数比较&需求人数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來看,96.78%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5.18%,在高中文化程度这个分组中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就占了85.5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比重的5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重为8.18%。与2009年相比,各类文化程度的需求量都在增加,其中以大专文化程度的需求量增加最多,增加了345726人。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源是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67.8%,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33.74%,在高中文化程度这个分组中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了81.47%,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求职总量的34.06%。与2009年相比,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增长是最多的,增加了131425人。

从求人倍率对比看,2010年各文化程度分组求人倍率在1.04至1.48之间,都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其中以职高、技校、中专这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最高。与2009年相比,职高、技校、中专这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增长0.57,也是各文化程度分组中增长最多的一组。说明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在2010年较容易找到工作。

4、技术等级或职称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技术等级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需求人数的64.62%,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四、五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其所占比重合计为54.54%;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看,63.6%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资格等级,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四、五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所占比重为55.66%;从供求状况对比看,职业资格的等级或专业技术职务的等级越高,求人倍率越高,说明求职者专业技能越强,可以选择用人单位岗位的机会就多。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西区内20所本科院校作为被调查单位, 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各院校的系部规模, 按比例随机抽取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 10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88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86%。男性948名 (50.43%) , 女性932名 (49.57%) ;工作<5 a的556人 (29.57%) , 6~10 a的272人 (14.47%) , 11~19 a的552人 (29.36%) , ≥20 a的500人 (26.60%) ;初级职称463人 (24.63%) , 中级职称712人 (37.87%) , 副高以上职称705人 (37.50%) ;专科学历62人 (3.30%) , 本科学历684人 (36.38%) , 硕士学历888人 (47.23%) , 博士学历246人 (13.09%) 。

1.2 调查工具

采用Maslach国际通用职业倦怠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Human-Service Survey, MBI-HSS) [3], 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 对问卷中的部分文字进行修改。该量表共包括22个调查题目, 包括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各维度的条目组成:情绪衰竭5条, 去人性化9条, 低成就感8条。各条目采用7级评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总分, 得分越高, 职业倦怠程度越重。本次调查中, 总问卷及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依次为0.842, 0.855, 0.706和0.868。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分析

职业倦怠总分为 (49.05±18.92) 分, 其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 (7.74±6.04) 分, 去人性化维度得分为 (12.06±10.49) 分, 低成就感维度得分为 (27.11±9.56) 分。由于采用7级评分, 中位数为3, 显示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整体为中等程度, 其中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现象并不明显, 但低成就感较严重。

2.2 不同性别、职称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

不同性别、职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表明不同性别、不同职称教师对职业倦怠的感受没有明显的区别。

2.3 不同年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

表2显示, 不同年龄阶段高校教师在去人性化、低成就感2个维度的得分及职业倦怠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发现, 30~39岁、40~49岁教师去人性化得分高于20~29岁教师 (P值均<0.05) ; 20~29岁教师低成就感最高, 30~39岁教师低成就感得分高于40~49岁及≥50岁教师 (P值均<0.05) ;50岁以上组教师职业倦怠总分最低。表明青年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倦怠, 表现为消极、冷漠, 尤其是自我效能感较低, 缺乏成就感。

2.4 不同年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关系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年龄与职业倦怠的内在联系, 分别以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 (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 为因变量, 年龄为自变量,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预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中, 年龄对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2个维度呈负性预测 (P值均<0.01) , 对去人性化呈正性预测 (P<0.01) 。

3 讨论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校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从总体上看来,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现象并不严重, 但低成就感较明显。有研究发现, 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比较高, 去个性化现象并不严重, 成就感也很高[4];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升高和低去人性化的现象[5]。说明由于教育对象、层次不同, 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不同, 对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认同度可能会不一样, 从而导致了高校、中学、小学教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区别。

本研究发现, 性别、职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研究结果不甚一致。 赵玉芳等[4]认为, 不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同, 一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情感的枯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程度要比其他职称的教师高;性别对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的差异检验无统计学意义[4]。刘丽婷[6]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中个人成就感不存在性别差异, 女教师情绪衰竭高于男教师, 男教师去个性化高于女教师。但是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性别、职称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高等教育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高校教师的学习背景、生活经历、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同及支持, 缩小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性别、职称的区别。

本研究还发现, 年龄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对工作的感受不一样, 所以职业倦怠的体验也不一样。年资较长的高校教师不但教学经验丰富, 而且工作、生活的压力较年轻教师相对要小, 可能认为“人生就是这样了”, 只需要努力保持现状就可以, 但是对“现状的满足感”又使他们对工作、对生活漠然;而青年尤其是30~39岁的教师, 正值人生的奋斗期, 追求学历、职称, 关注收入、房子、孩子, 对理想的追求可能容易高于现实, 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倦怠, 表现为焦虑、情感压抑、自我效能感低, 缺乏成就感等。因此,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 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以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疲劳,职业,精神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方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24) :52-53.

[2]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探索, 2005 (2) :99-101.

[3]雨帆.心理测试.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155-156.

[4]赵玉芳, 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 :80-84.

[5]朱小茼, 闫雅静, 闫雅曼, 等.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 :27-29.

广西南宁培训总结 篇5

一、培训安排

(一)培训主题:全国LOGIS(南宁)物流实训室培训

(二)培训时间:2012.9.18-9.19

(三)培训地点:广西物资学校

(四)培训对象:中职/高职物流专业教师

二、培训内容

1、运输实训室培训

(1)实训场地:电脑室45台/间

(2)讲解方式:演示软件,学员练习,讲练结合(3)讲解内容:运输流程介绍,运输软件的应用。

运输功能部门:

业务流程:

运输实训课可以结合我们现有的运输、配送等相关课程进行维期一周的实训。

2、物流仓储实训室培训

(1)培训过程:LOGIS公司技术员演示相关软件及设备操作,学员分组练

习。

(2)培训内容:讲解物流仓储实训室整体操作流程及相关知识点,主要内

容有托盘货架区的出入库,补货,流通加工,电子拣选等。

仓储管理系统主要内容界面:

此软件可以配合物流仓储基础设备使用,进行仓储设施设备的技能提高实训。

3、国际物流实训室培训

(1)培训地点:同运输实训室机房(45台电脑)

(2)课程安排:1周实训课(28课时)

(3)培训内容:演示软件整体流程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物流流程介绍图:

此软件可以结合国际贸易、国际货代等课程进行实训。

4、供应链系统软件培训

(1)培训地点:同运输实训室机房(45台电脑)

(2)课程安排:1周28课时

(3)培训内容:演示供应链整体流程及相关知识点

供应链系统流程介绍图:

这套软件主要是供应链系统流程操作,软件实训可以结合采购、供应链管理、营销等课程进行维期一周的实训。

三、广西物资学校物流专业介绍

1、实训设备(附图片展示):

(1)运输实训室:45台电脑

(2)仓储实训室

(3)超市实训室

(4)叉车实训场

广西高中课改培训模式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广西高中课改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108

随着全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教师必须通过培训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现代教师专业培训的内容在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亦呈现多元化,而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往往都是采取几种模式相结合。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最后一站,广西终于吹响了冲锋的号角。自2012年广西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为了给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连年出台措施推动高中课改工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对相关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纵观这几年广西高中课改培训,主要表现为“走进名校”培训模式、专业培训机构培训模式、专业讲座培训模式、教学示范培训模式、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等几种类型。

一、 “走进名校”培训模式

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关注的课改模式主要有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在高效课堂方面,主要有杜郎口“三三六”或“10+35”教学模式,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北京志鸿教育研究院提出的“高效课堂1333”教学模式等。

这几年,广西许多中学都组织本校部分教师到课改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跟班学习。

1.“走进名校”培训模式的优势

教师在为期几天的日常教学生活体验中,首先从心理上不再觉得课程改革及高效课堂是“水中月、镜中花”一般遥不可及。其次通过现场听课,与名校教师、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够更真实地体验名校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学习名校高效课堂设计的方法、技巧、操作要领以及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等。 因此走进改革名校,能让教师在亲身观察与体验中学习改革名校的成功经验,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2.“走进名校”培训模式的不足之处

首先,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到省外改革名校学习,花费的经费较多,因此接受培训的人员有限。其次,学习时间有限,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与消化名校课改的成功“秘籍”,学回来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不一定适合学校及教师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 专业培训机构培训模式

近几年,以上海铭师培训中心为代表的这类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中小学校长、各类教师培训班的专业培训机构,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的认可和支持。仅2013年暑假广西就有十多所中学参加了上海铭师培训中心的教师专业培训。

1.专业培训机构培训模式的优势

专业培训机构培训最大的优势是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整合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及一线名师的优质专家队伍,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需求开设各类高品质的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系统的全方位培训服务。以上海铭师培训中心为例,其培训特色是“专业的高品质课程+精细化的班级服务”。

2.专业培训机构培训模式的不足之处

组织教师到专业机构培训的时间大多是在寒暑假一类的假期,课程培训的时间较长,学习投入经费比较多。由于是大班教学,即所有科目的教师都集中在一起培训,学科针对性不强,不同科目的教师收获的程度参差不齐。

三、 专业讲座培训模式

在广西课改之初,就多次邀请教育部有关专家为广西各地的课改带头人做课改进展、方案及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训,湖北、新疆、深圳等地的课改先行者们也来广西传经送宝。

1.专业讲座培训模式的优势

首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所开展的专业讲座培训,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全国不同学科的课改发展动态。其次,学科针对性强。通过对学科课改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备考策略,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让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改理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如新课程教材的培训,通过人教版教材的主编讲解教材编排特点,让教师在上课时能结合新课程理念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海口市一中的咸生伍老师介绍海口市一中高三地理备考策略,给正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三地理教师提供了详细的备考策略及建议。

2.专业讲座培训模式的不足之处

首先,培训受时间限制,与部分参训教师的时间安排有冲突。其次,由于场地的限制,能够容纳的人数有限,有时会出现为了领培训学分,签到即走的现象;举办讲座的场地条件参差不齐,影响参训者的培训效果。

四、 教学示范培训模式

教学示范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

堂灌的方式,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子白板、各种电子模拟会计支付程序流程图却不会使用,这既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学生技能分析

该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可由于诸多原因,致使这一目标遥不可及。首先,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师等原因,致使实践任务教学无法完成。其次,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谨慎性,企事业等单位一般不愿承担财会教学实践任务,即使是勉强承担,也是应付了事,学生实践环节必然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技能的缺失,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中职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致影响了中职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增强信心,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促进教学。

(一)抓差生管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中职生知识基础比较差,但其他素质并不差。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可塑性和社会适用性也强。教师必须挖掘他们的潜力,以此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必须让学生知道“一时差,并不等于时时差”的道理,必须坚持我校的职教育人理念“技能成就未来”,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用百倍的热情和耐心去帮助、引导他们。秉承这些理念并采取有效措施会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

(二)合理设计课程结构,适应社会和教学要求

一是既要重视会计专业课,也要重视基础课,两者合理配置。对于一些与专业和德育教学无关的课程不应开设,以免占用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对于一些必须开设的课程,要毫不犹豫坚决开齐开好,比如《数学》和《数理统计》等课程。二是对传统的会计学科内容进行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新颖性。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准则、政策的变化及时更新。比如2005年起,财政部陆续发布了许多新会计准则,但我校使用的教材很多内容没做相应的调整,这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上。

(三)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保证技能训练时间

根据教育部2000年关于职业教育中职专业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的相关规定,实践教学课时要占总课时的40%以上,西方成熟的职业教育基本上也把实践教学课时稳定在40%左右。因此,我们要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增加实践课教学课时,保证技能实训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正确地选择、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人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选择和使用好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并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课堂注重双边活动,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学要突破单一范围和圈子,把学生引向更开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有限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究、质疑、理解、思考世界的开始,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心智。在具体会计教学中,我们拿出一定的时间列出几个今后在会计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中心点在什么地方?然后每个组选一个代表上讲台发言,指出各小组讨论出的解决办法,最后由教师点评,选出最优解决方案。

3.财务工作环境教学

就是把课堂搬到财务工作一线,请会计从业人员就有关课题进行操作性讲解,在不影响会计人员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同意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以增强感性认识。这样创设一个现实的工作情境,加深学生对会计操作的印象,学生既理解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4.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单一枯燥的教学场景,使教学更生动活泼,并且具有较强的师生交互条件。这要求教师在课下多准备,使用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材料,同时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大屏幕、电子白板等。

(五)抓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

首先,利用校内专业师资的优势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成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法人对外承担代理记账、财税咨询等会计业务,这样学生就有自己动手的机会;组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其次,加大校外实习单位建设的工作力度,选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这些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采取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企方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学生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

总之,在中职会计教学的道路上,只有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多种必要的措施,克服各种困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懂操作的实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篇7

关键词:高职新生,英语基础,调查分析,教学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 高职教育得到了稳步、蓬勃发展。教育部2015年9月15日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 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1006.6万人, 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 高职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持续发展, 各行各业与国际的贸易不断增加, 社会对高职高专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外语水平以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我院对2013级新生入学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热情, 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调查的设计与步骤

1. 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新生的来源地情况; (2) 新生基本情况及英语学习现状; (3) 新生英语学习的基础; (4) 新生英语学习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5) 新生英语学习的习惯与方法; (6) 对高中英语学习的评价和收获; (7) 新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等。

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非英语专业新生, 共涉及会计、企管、生物、生态、食品、农产品检测等专业的400多名学生。学生主要来自于广西各县城、各地区, 年龄在17~21岁;上大学前他们大部分学过6~9年的英语, 多数人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入学, 少数学生是来自于中专“3+2”生源, 因此他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调查形式和内容

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 采用的题型是单项选择。每题给出4个选项, 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卷题目涉及学生入学英语基础的诸多方面。

4. 问题来源

在设计问卷前, 笔者在网上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著作和论文, 针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新生的特点, 根据笔者多年来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跟课题组老师一起设计了调查问题。

5. 调查的实施

第一, 问卷发放。本调查在2013年10月中旬完成。问卷发放之前, 执行老师向学生说明答题的要求: (1) 本次调查是对新生的入学基础进行了解; (2) 在提供的选项中, 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个; (3) 所选答案均无“好”与“坏”或“对”与“错”之分; (4) 本调查目的只是了解学生入学前的实际情况, 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不会与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考试成绩及未来评价关联。这样, 学生在答题时, 可以消除心理障碍, 做出比较客观的选择。

第二, 问卷统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 回收412份, 问卷的回收率为95.8%。有效问卷共计406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98.5%;另外6份未被列入统计, 主要原因在于: (1) 学生漏选了题目; (2) 有的学生不认真对待, 基本上每个选项都选同一个答案项; (3) 个别学生未根据备选项进行选择, 自己随意作答。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的调查问卷题目由五部分组成, 总共有20道题, 全部是单项选择题。第一部分从问题1到问题4, 主要是了解2013级新生的基本情况和英语学习现状。第二部分从问题5到问题9, 主要是了解2013级新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第三部分从问题10到问题15, 主要是了解2013级新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

从表1看出, 我院2013级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这是高职生源来源的基础。90%的学生是在县城和农村高中就读, 和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相比, 广西很多地方尚属老少边远山区。我院大部分学生就来自那些比较偏远的地区, 那里的英语教学师资和教学条件相对较差, 加之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听说训练, 基础普遍较差,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以前英语课所学知识不清晰。5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基础和成绩不好, 对英语课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 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表2看出, 认为“学好英语一般重要”的新生占68%, 20%认为“不重要”。学习英语“不努力”的占36%, 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为学习英语付出努力的。57%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信心一般”, 36%“没有信心”。55%的学生认为“学好学不好英语与英语老师关系不大, 关键在自己”。49%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需要改进教学和改进学习, 两者应同行。

可见, 大多数学生都肯定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却不太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 或者没有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 许多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此对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 期待英语教师的教学改进对他们提高英语水平有帮助。

从表3可以看出, 少数的学生会想办法定目标, 订计划来学习英语, 但大部分学生没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不善于制订学习计划, 且在学习过程中没能够积极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寻找学习渠道, 不太懂得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尝试寻求帮助, 但态度不是很积极, 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

从表4可以看出, 只有少数学生 (3%) 会“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比较重视自己的成绩, 总结学习方法”, 81%的人偶尔或完全不这样做, 说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14%的人会经常在课外自己学习英语, 86%的学生偶尔自学英语甚至从不在课外学习英语。课上听不懂的问题只有20%的学生会经常在课后想办法弄懂, 57%的人偶尔会想办法弄明白, 23%的学生完全不理会。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对英语比较重视, 愿意课后花时间弄明白课堂上不懂的问题, 但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与坏无所谓。

综上所述, 2013级新生中只有少数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较清晰的学习计划, 会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能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英语, 会积极主动询问不懂的问题。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法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课题组老师提出了一些今后教学中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并使之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 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 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 采用科学的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 加快教师的转型, 提高教师素质。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 教学要时刻以市场为导向, 除了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还要学习和熟悉所教学生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 以便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专业有倾向性地开展教学。

第三, 积极实施B-SLIM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B-SLIM语言教学模式结合了语言经验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自然教学法、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多种英语教学法以及30多种教育理论, 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针对教与学全过程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课题组老师要勇于探索, 并充分利用B-SLIM成功语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势, 切实提高高职的英语教学水平。

第四, 认真选用或自编合理的高职高专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学生的职业方向来选择教材。在B-SLIM模式的研究中尝试收集大量的交际性活动材料, 以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的相关实践工作为素材来尝试编写教材。教材的内容要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第五, 注重课堂英语氛围的营造,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对我院2013级部分高职高专新生的入学英语基础和背景状况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 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数据, 它对于我们动态地了解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指导当前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菊芬.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 2003 (1)

[2]王晓艳.高职英语专业新生学习情况调查[J].职教论坛, 2004 (32)

[3]吴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J].大学时代 (学术教育版) , 2006 (2)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篇8

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内涵

1.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的阐述,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 但总体上看不外乎分成如下八个方面: (1) 基本素养:包括道德素养、心理素养、语言素养、职业素养; (2) 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3) 教学技能:驾驭教材、选择教法、组织教学、教学监控; (4)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与千变万化的职业教育活动对应的研究能力; (5) 课程开发能力:具有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6) 课程资源利用能力:虚拟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利用, 校内外评价的利用; (7) 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项目 (成品) 完成能力; (8) 面向社会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材的能力, 寻找与企业相关的项目或案例的能力, 服务社会的能力等[1]。

1.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

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 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职业特点, 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手段。从其内涵上看, 基本的职业素养、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结构”是职业教育教学对教师能力的基础要求;娴熟的“职业教学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根本要求;同时, 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为突显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 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企业合作来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环境, 使用校内外实训场所来开展和优化教学过程, 与企业合作来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 这些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教学对教师的核心要求。

2 区内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评价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 其根本就是评价这所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水平, 因而根据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项目组以广西某骨干示范职院、某非骨干示范职院为范本, 选择省外发达专区优秀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参考, 从三所职业院校的《2013年质量年度报告》中摘取下面几组数据来进行分析:

2.1 师资结构

以上数据, 明显看出广西非骨干示范院校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教师人数的63%, 与骨干示范院校 (80%) 与省外发达地区优秀院校 (85%) 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所院校副高以上职称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5%、24%和47%, 比值为1:1.6:3.1;双师型教师占总人数比率为26%、56%和82%, 比值为1:2.1:3.15, 差距明显拉大。

2.2 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2012~2013年期间, 从三所学院的老师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上看, 差距不大, 约为7%~16%, 但非骨干示范院校老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 仅为2%, 与骨干示范院校老师的33.3%、省外发达地区优秀院校的33.2%相差甚远。同时, 从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看, “国际合作”的比值为1∶5∶14.3, 与兄弟院校的合作数据比为1∶6∶100, 差距较大。

2.3 专业、课程及信息资源建设

“国家优质专业”一栏的三个数字, 分别占各校专业的5%、11%和11%, 这组比值为1∶2.2∶2.2的数字, 充分显示了三所院校在打造“国家级精品专业”重视程度上的差距;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 无论是“国家级”的0∶1∶53, 还是“区级”的1∶4.3∶23.3, 三所院校所呈现出的差距更大。教学资源库建设, 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趋势, 代表了一所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而广西非骨干示范院校在这一方面上, 明显滞后于广西骨干示范院校和省外发达地区优秀院校。

2.4 教学成果

从这组数字上可以看出, 广西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相当滞后, 缺少“国家级”的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 也正因如此, 高端人才带来的“标志性”成果就鲜见成效。

3 广西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思路

对照上述的数据, 我们不难看出, 广西高职院校教师在师资结构 (学历、职称) 总数比例、双师型队伍、精品课程数、教学名师、教学成果、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 与发达地区的示范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课题组成员经过调研学习、反复考察比较, 尝试着从政府宏观层面和高职院校微观层面, 来探索广西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思路。

3.1 加强政府职责, 完善保障机制, 营造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政策环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特别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不但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 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用人部门参与特征”, 尤其是必须强化政府层面的宏观引导。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 (桂发[2014]2号) 精神, 广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1.1 加强政府管理职责

一是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监管力度。 (1) 整合、优化教师培训资源, 健全高职高专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2)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更新培训内容; (3) 推进教师培训信息化, 大力实施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长。

二是要加强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引导。首先是实施高职院校“名师”的培养工程。 (1) 以“教学名师”为标榜, 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培养工程; (2) 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 实施广西高职院校各级别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三是实施高职院校“双师骨干”的打造工程。 (1) 重点建设一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2) 建立面向社会广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高等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机制, 逐步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3) 加强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 实施“广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广西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 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1.2 加大高职教育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加快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有效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总量。

二是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建设起广西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逐步推进“多媒体进课堂”和数字化校园建设, 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开发建设适合广西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数字化资源, 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库,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强化信息装备和信息资源的应用。

三是加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努力推进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和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 积极整合职业教育管理资源, 搭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工具, 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 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3.1.3 完善高职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要完善教育资金管理制度。要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科研、领导能力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继续做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等表彰奖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部分的工作。二是要完善高职教师管理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落实对教师的管理职能, 在高职高专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 (职称) 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方面, 建立起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改革教师资格培训考试办法;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优化教师补充机制, 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3.2 深化内涵建设探索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指出“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要以完善激励机制为保障、搭建分层培训为措施、开展能力测评为手段, 狠抓内涵建设, 推进广西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3.2.1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确保教师队伍稳步提升

要建设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 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因而建立起相应的机构, 建立健全相应的的激励机制, 做到制度引进, 制度留人, 制度管理, 才能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

一是成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机构, 规范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多由中专或中职教师转化而来, 在科研意识、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都处于薄弱地位, 学院不仅要充分发挥认识引导的作用, 深化其对专业化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还应成立各级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机构, 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规范化。

二是完善制度, 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 (1) 逐步实行高职教师的准入制。我区高职院校教师入校背景结构均有很大差异, 特别是一些行业管辖学校的紧缺专业, 由于其开设专业的特殊性, 在新教师的录用上很难做到一刀切。但即便如此, 为了学院的发展, 适度区分教师的入职门槛, 对于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教学的老师, 应严格按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进人;而对于实践实训教师的入职标准, 可以适度降低, 同时对于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高端人才, 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引进机制。 (2) 建立起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首先无论是哪一类教师, 都要实行高校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其次按入职时的学历高低建立的不同培训制度: (1) 本科学历以上起点的老师, 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扎实, 而现场教学经验不足, 针对专业的特点建立相应的企业培训的制度。 (2) 高校毕业、学历为专科的教学辅助人员, 为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制订出适应其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学历提升的制度。 (3) 来自企业学历层次较低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 现场动手能力很强, 但教学组织的能力非常欠缺, 因此有必要为这类老师制订出系列现代职业教育知识的培训制度。 (3) 建立起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培养制度。如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培养模式, 教学名师培养途径等相应的培养制度, 以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各阶段不同的需求。 (4) 要建立和落实科研激励机制, 加大科研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使科研工作和业绩直接与职称评定挂钩, 促使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 并使科研奖励承诺及时兑现。

3.2.2 构筑分层培训模式, 规范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建立起系列的制度, 只是推动高职院校稳步发展的条件之一, 要见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制度的落实。因而构筑分层培训模式, 构建出以专家名师为塔顶, “双师型”骨干教师为塔体, 教师整体素质优化为根基的塔式结构的教师队伍。

一是抓常规, 开展新教师教学基本功基础培训。

(1) 资格条件培训。首先通过在职教育的方式, 要求所有新进教师三年内全部达到规定学历;其次学院提供帮助, 确保所有新教师在上岗前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2) 岗前培训。由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办公室负责, 聘请一些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给所有新进教师进行教案编写、教学组织、课堂管理等常规的教学基本功专项培训。 (3) 上岗考核。首先根据教师导师制, 在常规的教学基本功的练习上, 由导师全程负责跟踪指导, 并由导师对新教师的试讲进行点评, 切实提升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教改水平。最后由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办公室组织院内专家, 对新教师进行考核验收。

二是抓深化, 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项提高性培训。

(1) 开展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 专题校内外培训, 促使全体在岗教师全部具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工处理、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全面参与网上教研、开发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对新型教学模式及其资源进行评价的能力;进行整合实验研究、创建教育信息化学校的能力。 (2)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专项培训。学校要主动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活动, 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 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 既能讲授专业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专兼“双师型”教师。 (3) 进行转向培训和精品课程培训。有计划地向担任新办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承担开发对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 定期开设本应的教学沙龙、青年教师学术论文大赛, 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五是举办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推出一些教学能手, 教坛新秀, 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三是抓打造, 开展专家名师培育和造就计划。

(1) 要严格按照学院专业 (学科) 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评选条件确定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2) 是支持重点专业 (学科) 建设、特色专业 (学科) 的带头人, 重点专业负责人到省内、国内知名高校访学; (3) 要严格按照学院教学名师评选条件和培训计划, 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来确定院内名师对象; (4) 是每年有意识地在院内教学名师中遴选出3名来进行强化打造, 争取在区内、国内教学名师评选中有所突破。

3.2.3 开展教师能力测评,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首个在教师中推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的高职学校, 通过开展这一活动, 这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因此, 要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最根本的途径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活动。所谓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是一个由教师个体针对自己所教授课程, 在经过企业调研、岗位 (专业) 对接, 了解岗位 (专业) 对本课程的需求和要求的基础上, 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等方面, 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再向评委或专家阐述自己对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5分钟说课) 、展示自己对某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实施过程 (15分钟讲课) , 来检验教师个体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能力的活动。

开展能力测评活动, 一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测评, 可以促使广大教师努力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在完成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 会进一步领会职业教育教学新思想, 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的职教观念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这样, 教学改革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成为广大教师的内在要求, 进而积极投身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二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测评, 能有效促进教师理解和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 会主动要求提高实践能力, 用于改进课程教学。三是加快课程建设力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老师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中, 会主动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 将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独立课程, 打乱重组、优化整合, 进而建设出具有现代职业特点的课程, 同时也打造出更多特色鲜明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精品课程。四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在实施测评过程中, 老师在不断反复、完成课程设计、单元设计设计、5分钟的整体说课、15分钟的教学单元讲课的训练, 个人的教案编写规范、说课艺术、讲课技巧等教学技能得到了锻炼, 进而不断的提升自己,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成为院级、区级、国家级教学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 与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因此只有将“外部加强政府管理”、“内部深化内涵建设”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加快广西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步伐, 促使广西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得以健康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是评价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出发, 选择广西一所示范性学院和一所示范性重点培育单位为范本, 从职业素养、教学研究、教学组织、资源建设等四个方面, 用详实的数字, 具体分析了两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对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数据, 找出差距, 进而提炼出广西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教育教学,职业能力,现状分析,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翔.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2) :22-27.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篇9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状况

为了解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我们每年都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143名毕业生为对象, 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就业率

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陆续有单位下用人订单, 至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末, 学生签约率已超95%。相对于当下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局面, 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 就业率之高既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也表明学院很好地实现了培养目标, 培养的人才素质强, 适应企业、市场的需求,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这也是市场对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认可度的直观检验。

(二) 就业单位经济类型

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多数, 达到51.06%;其次为国有企业, 占25.53%;再次为三资企业, 占19.15%;自主创业或跟随家族企业的只有极少数, 占4.25%。

这些企业大多数为大中型企业, 只有极少数为小企业。大中型企业不仅有资金、政策、设备、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 而且待遇也较有保证。工作稳定, 保障齐全, 福利丰厚, 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经济类型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也说明了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质量较高。

(三) 就业地区分布

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 广东、广西约各占一半。广东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佛山等市, 广西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玉林等市, 均为两广工业发展比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 历来吸引着众多毕业生前往就业。而广西工业的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 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建设, 对机电设备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量与质的需求, 也使得许多学生选择留在广西工作。

(四) 就业岗位分布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工作, 岗位主要为机械操作、设备维修、电工等, 专业对口度很高。少数学生不在企业工作, 但工作与专业有关联, 比如机电设备销售员等。只有极少数学生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 比如超市员工、文员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就业面非常宽泛, 可以说哪里有机电设备, 哪里就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

(五) 薪酬水平

月收入包含每月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现金的税前收入。多数毕业生的月收入集中在1500-3000元/月的水平, 其中30%的毕业生月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 工作3个月至半年之内就得到加薪的学生占39.90%。这样的收入在广西刚毕业的高职学生中属中上水平。薪酬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

(六) 工作满意度及稳定性分析

毕业生对获取的第一份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 87.21%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给予满意及以上评价。工作岗位, 工作与就业预期的一致程度, 工作与个人兴趣、性格的匹配程度, 企业文化等因素会影响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工作岗位为流水线生产人员的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给予不满意评价的比例较其他岗位高。工作与就业预期以及个人的性格、兴趣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其对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也越高, 反之, 则越低。

31.04%的学生在首次就业单位超过半年未辞职, 比较稳定。说明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就业观, 就业心态比较平和。

学生变更工作单位的原因, 选择“争取更多晋升机会”“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分别占60.47%、51.16%。另外有部分学生跳槽属企业原因而非个人原因。

造成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有:从事一线生产和流水线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给出较为悲观的判断。可见, 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还不够准确, 就业预期不够合理, 自我定位于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岗位, 不愿意从事基础工作。部分学生对工作岗位与薪资的期望偏高。

(七) 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影响就业能力的, 首先是专业成绩。75%的同学认为专业成绩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为重要及以上水平, 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促进就业有重要作用。

其次是技能证书。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至少拥有2种以上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比如车工、电工、焊工技能证书。95%的同学认为获得相关证书对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 拥有从业岗位要求的技能证书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证明了我院实施的双证书制度、以证代考、课内考证等教改措施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第三是实践经验。几乎100%同学肯定了实践经历对择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训以及实习课程对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八) 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分析

78%的学生对课程科目、课程量的设置给予肯定, 认为所学课程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认为在校期间积累了较高的“基础专业知识水平、吃苦耐劳精神、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提高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前沿性不够, 与企业需求的相关性还不够密切。

三、调研启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要从入学教育开始, 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教育, 并渗透于三年的教育全过程。要将到企业第一线工作, 从事技术性、应用性工作的定位内化为每个学生的思想认知, 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志愿从事一线技术劳动。

2.对高职毕业生而言, 决定其就业能力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专业成绩、操作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因此, 在学生的培养中, 应该将这三方面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面广, 教学中应强调宽厚的专业基础, 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公差、液压、电工等基础知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能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是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 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 强化实训环节的培养, 增加实训时间和强度, 以促进学生体能、技能以及意志力的提升。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 锻炼工作能力, 做好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

5.专业教学团队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0) .

[2]张书娟.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满意度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广西职业培训政策分析 篇10

1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的必要性

传统的体育课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 以个人的竞技项目为主, 虽然也有一些团体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并没有像拓展项目那样设置情景, 有意识地将其引导到精神层面的培养, 其没有发挥到团队意识的核心作用, 拓展训练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项目认识自身潜能, 认识群体作用, 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创建一个情景, 让你从在情景中发现自身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 使人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种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快感。把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中, 结合了学生未来社会生存的关键因素进行再设计, 针对性地对社会上对中职生所需的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培养, 使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因此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2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的开设状况分析

2.1教师学历及参加专业培训情况现状

从调查数据来看, 该校体育教师总人数18人, 其中94.4%为本科学历, 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为5.6%, 参加过系统的培训只有少部分教师, 89%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户外拓展项目的培训, 培训地点为北京大学拓展训练基地, 大部分教师对户外拓展项目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该校的户外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体育教师作为推广户外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的主力军, 对户外拓展项目的开展与普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为适应“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新型培养模式的教学任务, 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争取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培训。

2.2学校场地、器材现状分析

拓展项目的开展与户外运动场地及户外运动器材紧密相关, 如有缺失都将会直接影响运动的开展。该校户外场地极少, 目前都还没有专用的户外运动场地。场地的不足直接影响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 也直接影响户外拓展项目内容的选择, 目前该校的场地主要是在室外空旷的地方, 因此很多项目内容受场地限制而不能实施。

户外运动器材相对于户外运动场地的拥有情况要好, 都还能满足自己学习户外课程所需要的户外运动器材, 可以保障其教学的正常进行, 所以器材相对较全面。

2.3活动项目内容的设置

户外拓展项目内容的开设与场地、器材具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也要根据户外拓展项目的特点结合该校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中职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个人主义强、缺乏一定的团队意识, 因此在项目内容的设计上要因人而异, 选择以培养团队意识为主的项目内容。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 只能在空旷地进行, 因此主要开设不倒森林、浣熊圈、驿站传书、珠行万里、南水北调、谍战密令、鼓动人心等以体验性为主的项目。

2.4活动项目的组织形式

拓展项目融入体育课主要是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教学中主要要先设计合作情景, 以团体和小组的形式进行, 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团队分成几个小组, 一个小组当中有队长、财务、天使等角色, 一个队同时也必须要有队名、队歌和队形等, 在活动进行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可以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队里有各种角色是让他们联系实际, 在工作中要各司其职。比如在活动中, 队里成员各抒其见, 没有统一路线, 不听从队长指挥, 最后在比赛中就导致队员情绪亢奋、不能统一战线完成任务。当出现这种状况之后, 老师在赛后要同学们进行反思, 要他们学会去联系实际, 联系未来的工作, 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反思能力、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的能力。

3建议

3.1加大从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加强户外拓展教师力量可从三方面补充:一是体育教师中定期抽出热爱户外拓展运动教学的老师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开办的持证培训班, 或者到那些户外运动开展的较好的学校学习;二是引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户外方向或和户外方向相近的专业优秀毕业生做专职教师;三是由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对还未参加过培训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3.2加大投入建设拓展项目的场地和器材

学校应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修建校内户外运动模拟场地, 良好的校园户外运动模拟拓展场地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磨练户外拓展基本技能更多的机会, 同时也可降低户外教学中的风险, 可以开展更多教学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设置拓展训练项目, 建立自己的拓展训练基地,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训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潜在价值。

3.3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 过于单一将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根据实际投入经费的多少搭建一些简单、安全的项目器材, 开展如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穿越电网、无轨电车、珠行万里、极速时限、强渡亚马逊等更丰富的教学项目。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示范、学生摸仿, 而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育作用不是由外向内灌输进来的, 而是学生自我教育产生的结果。在分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角色需要进行变化,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不同角色该需要的特质, 这样也可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该校“软实力”课程开设状况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该校扩展项目融入体育课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处于教学改革的初始阶段, 其开展状况还存在较多问题, 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力度低, 场地主要是在室外空旷的地方、器材相对较为充足, 以体验性为主的教学项目较为单一, 教学以团体和小组的形式进行。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EB/OL].http://www.sdsxyz.com.cn/dt/sk/2014-04-03/2719.html, 2014-3-22.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的通知[Z].2014.

[3]牟剋蓉.多维解析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优势和必要性——以阿坝师专为例[J].科技资讯, 2015 (15) .

[4]刘戈.户外运动进入普通高校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 (2) :115-116.

上一篇:潜规则下一篇:高职改革创新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