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与家长沟通

2024-06-20

积极与家长沟通(精选十篇)

积极与家长沟通 篇1

一、学会沟通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1.在交往中要尊重家长、善待家长。

尊重学生家长是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首要条件, 要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 不能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例如:学生犯错比较严重必须和家长沟通时, 为表明我与家长沟通的诚意, 我不会叫学生回家叫家长, 而由自己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当家长到校后我会主动给家长让座、倒水。然后在一个单独的环境里和颜悦色地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 使家长放下紧张的心理, 能耐心倾听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正确、客观的评价与意见。不管学生犯的错误有多大, 我不会当着学生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 不管怎么样, 听别人数落自己的孩子时心里会有怨气, 有可能导致沟通不能顺利进行。这样做既顾及家长的面子, 尊重家长的感受, 也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2.与家长联系沟通要有理性的意识。

与学生家长交流要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和家长交谈前要详细想好约见家长的主题和目的, 注意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 设计如何和家长交流学生的优点和问题, 在和家长交谈的时候, 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 都应稳定自己的情绪, 首先讲出学生的优点, 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会喜欢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表扬, 几句夸奖的话会拉近与家长的距离, 使家长紧张的心理得以释怀。在和家长交谈的时候, 还要注意倾听家长的意见和想法, 以便我们从中获得对学生新的有价值的认识。另外, 经常征求并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 会让家长觉得我们当班主任的比较民主、诚实可信, 有利于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3.给问题学生的家长有效建议。

在与问题比较重的学生家长交谈时, 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语与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家长, 我们应该体谅他们, 这些家长由于各种原因, 可能真的尽力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了, 但黔驴技穷。这时我会向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 并根据他的各方面表现给家长提出有效可行的管理的建议。这样既解决了家长的难题, 也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形成默契。

二、取得信任, 获得支持

在顺利的沟通有效地获得了家长好感的同时, 教师应在多方面进一步取得家长的信任。要想更多地获得家长的信任, 就要在生活中关爱学生, 在学习上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爱心打动学生, 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同玩同乐同劳动,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活动学习中建立深厚的感情。使学生感觉老师既像妈妈又像朋友, 能向老师敞开心扉。在教学上, 还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认真钻研教材,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懂得更多的道理。对于差生, 我们更应该多一份关注, 帮其分析原因, 并及时给他们补习功课, 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这样, 在获得学生信赖的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篇2

【关键词】沟通;艺术

每个班级不只有“乖宝宝”,也会有“捣蛋鬼”,找家长“告状”,常常被一些老师用作整治调皮学生的一种方法。可是,许多事实表明,这种方法效果不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笔记里,就记载着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年级有一个活泼好动的男生尤拉。女教师发现他在课堂上总是坐不安稳,随便讲话,有时候拿纸折成一个飞机,趁老师回转身的时候放出去,惹得哄堂大笑……简直没法上课。女教师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到家里去找尤拉的母亲“告状”。怎么办呢?女教师和孩子的母亲约定,每天把尤拉的不良行为记在学生手册里,由母亲“采取措施”。决定命运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母亲看到手册里的“事迹”,大发雷霆,狠狠地打了孩子几巴掌,还用皮带抽了他一顿。这个从小没挨过打的孩子惊呆了,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痛楚和屈辱。尤拉变了,他常常阴郁地、悲愤地坐在窗前,好像对于一切都无动于衷了。三天以后,尤拉说他把学生手册弄丢了。母亲又使用了她的皮带。原来那个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孩子,现在显得沉闷而且孤僻。他很少抬头,避免和教师的目光相遇,而当这种相遇无法避免的时候,女教师在那眼睛里看到的是愤怒和绝望……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不少老师恐怕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我经过长期认真地分析,发现“告状”法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它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教师在家长面前历数学生的种种过错,往往会降低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人格和地位,使孩子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丢了面子,抬不起头来。这就严重的伤害了“儿童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人的尊严”,他的自尊心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教师的“告状”无情地摧毁了,他感到已经无需再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作什么努力了,于是很容易变得无所顾忌。其次“告状”法也容易伤害家长的自尊心。看到自己所钟爱的孩子被教师的控告描绘成一副实在难以令人喜欢的形象,是一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此时,家长很容易恼羞成怒,等教师一走,家长就把一切怨愤倾泻在孩子身上,轻则训斥责骂,重则触及皮肉。教师的“告状”无意中离间了家长和学生的关系,破坏了家庭教育的正常气氛。第三,“告状”法破坏了师生的感情。教师“告状”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孩子蒙受屈辱和痛楚,失去父母的宠爱和保护。于是,孩子很自然地把这一切归咎于老师的“告状”,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过错。他理解不了教师的“好心”,开始拒绝教师的帮助,产生了对抗教师的心理。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凡是一向调皮、难以管教的孩子,往往是家长不会管、不愿管、管不了或舍不得管的,家教如果有方,孩子何至如此呢?试图通过“告状”而求助于家长的威严,愿望往往是要落空的。

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与家长沟通时与其“报忧”,毋宁“报喜”。

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奏效,归根到底要依靠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学生的思想往往是已知与未知、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统一体。任何一个调皮学生,思想品德中都有一些“闪光点”,都有一些积极因素,而这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据地”,是向缺点错误发起进攻的“桥头堡”。《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积极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因此,“从儿童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当教师把自己从学生身上发现的优点和他的点滴进步告诉家长时,往往会使家长喜出望外,从而使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温暖和保护;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和满足,从而树立起做人的自信,“抬起头来走路”;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爱护和信任,从而更加愿意接近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这样,学生的优点越来越多,让教师向家长的汇报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形成教育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所谓“报喜”并不是要老师见到家长时光拣好听的说,更不能牵强附会甚至无中生有地吹捧学生,而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前提下,中肯地指出学生当前的主要缺点,和家长共商帮助学生谋求改进的方案。而且,“报喜”也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目的和唯一内容。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从而使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是为了与家长互通情况、协调一致,以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家长如何与老师沟通 篇3

首先, 家长应通过网络联系、手机通话等, 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在与老师进行网上聊天、手机通话的过程中, 家长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 还能向老师请教管理学生的办法。

其次, 家长应积极参加家长会、学校集体活动。家长会是老师和众多学生家长交流的最好方式。在家长会上, 家长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改革等情况, 同时也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家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化解自己孩子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握手言和, 共同努力学习。

第三, 家长与老师面谈。在时间允许或遇见特定事件时, 家长与老师面谈是最佳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是任何一种沟通方式都不能替代的。面谈切记漫无边际的拉呱, 家长应开门见山, 有针对性地谈问题, 要有诚意地理性交流, 不能撒赖耍泼, 不能影响老师正常工作。

第四, 家长在学生面前应尊重老师。调查发现, 有些学生喜欢对任课老师作评论, 这是对老师不尊重的表现。每个老师都是爱学生的, 家长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老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这样就会使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为密切, 更有利于学生摆正学习态度, 消除逆反心理。即使老师确有过失, 家长也应耐心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使孩子理解老师, 说明老师的初衷和出发点是让他进步, 这样有利于孩子接受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 家长应按时签写作业评价、邮寄贺卡。家长要按时在学生的签字本上签字。这是家长配合老师工作的一项内容, 也是老师交给家长的一项任务, 家长应积极配合。逢年过节给老师寄出一份贺卡, 送去问候和祝福, 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桥梁 篇4

开学的第二周,我设计了一张“家庭联系卡”。它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精美的图案,却包含着我的真诚和责任心。它的内容很简单,却都是我迫切想得到的信息。如家庭的联系电话、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爱好以及家长对该学生的教育建议等等。卡片由学生转交给他们的家长,很快我就收到了反馈。反馈的结果令我非常激动,我的真诚换来的是家长们的坦诚。从每一位家长娟秀或豪放的字迹中,我能看出家长们对待卡片的态度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家长仔细分析了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针对孩子在以往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作了详细的说明。褒贬穿插,没有丝毫的袒护。例如:

张津玮同学会关心、体贴别人,感情细腻,但性格偏内向,因不善言辞而不爱表现,纪律性不太强,好动。

孙浩洋同学比较活泼,观察力和上进心较强,比同龄孩子略显沉稳,但有时想得太多。

朱哲同学活泼好动,脾气急躁,注意力不易集中。

孙正堂同学性格好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顾昊同学不够自信,渴望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家长、老师的表扬会让他忘乎所以。 从联系卡中,我还了解到班级的小能手真多呀!全班共有54名学生,其中43%的学生对钢琴、二胡、小提琴、电子琴能熟练演奏,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40%的学生爱好短跑、乒乓球、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13%的学生擅长软笔书法……此外,手工制作、英语、绘画、舞蹈、象棋、唱歌、电脑等都是大部分学生的爱好,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在这张联系卡上,家长们同时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殷切的希望和宝贵的教育建议,令我感动之余受益匪浅。如:

请老师多给孩子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请适时给予表扬,以增强他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激发他更强的荣誉感。

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注意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育与鼓励孩子多做家务。

因孩子粗心、注意力不易集中,做事缺乏持久力,故请老师多从简单重复方面锻炼其持久力。

对这个孩子无须深刻的批评,一些暗示性的表扬及鼓励性的话语会更有效果。

加强自律性,多采用激励方式教育,进行理性、效率训练,提高其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篇5

有的家长不支持教师的家访工作,往往是由于双方彼此缺少理解造成的。学生的成绩不好,下滑,表现差,作业马虎不完成等,教师是恨铁不成钢,非常着急,往往就会生气的叫来家长,告状一般的给家长反映,抱怨家长对学生的不管不问,家长在学校里弄得面红耳赤,狼狈不堪。长此以往,家长便不愿到学校里来,不愿见到老师和老师交流心得。往往家长也抱怨,教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尊重,心理上与教师产生鸿沟,以致抵制教师的家访工作。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到家访时尊重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肯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成绩和优点,然后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家长如何的配合。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真诚坦白。向家长讲明自己工作的难点,以及家校联系对学生教育的作用。那种对家长采取命令式态度,以及训诫式的交流是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不相符的。另外,要充分利用家长对自己子女的爱和关心,采取电话联系的方法主动征询家长对教育子女的意见。总之,家访工作中,以平等合作的诚意,拓宽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渠道,不断促进自己的工作。

二、热情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促其树立教育的责任

有一部分家长,对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往往忙于生计,生活条件差,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能交给老师管理,他们喜欢不管不问,推卸责任。经常听到家长这样对我说: “老师,您看我的孩子学习要是不上进,您就揍他,揍他没事,使劲揍。”可见这类家长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老师。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都较低,一般是初中毕业,或者小学毕业,还有的甚至都没有上过学。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他们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对孩子要求不严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和他们做工作,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呢?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热情,主动。在双方心理上建立沟通的桥梁。登门家访时,主动向家长介绍自己,介绍学生的情况,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为他们的孩子而来的,关心着他们的孩子。在此基础上,诚心诚意地与家长真诚交流,给家长可亲、可信、感激之感,赢得家长的信赖。我相信这样家访,定能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然后耐心细致地交给学生家长一些教育方法,使家长明确职责,早日与教师合作。

三、让家长能从家访中获得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很多的学生家长受到文化、知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家教的方式很单一,让教育走入极端,以为棍棒出孝子,严格出人才。当这种方法没有效果时,家长也就使尽了本领,毫无办法,最后导致放任自流,认为孩子是不可教的。致使好多孩子放纵、调皮、顽固。对此,教师要和家长多分析问题的原因,多给予指导,鼓励家长树立信心。交流中,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少说丧失信心的话语,通过有效的规劝、明理、激励,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勇气。另外,教师要教给家长正确的管教方法。这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提供给家长阅读,也可动员家长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听取一些教育方法。家访中,教师还要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家长订立家教计划,根据计划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针对苛刻家长,合理引导。

大多家庭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这使得很多家长们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有的甚至要求苛刻。像要求老师给他们的孩子调位,要求孩子要考多少分等。遇到这样的家长,我首先是理解他们的心情。其次,明确告诉他们我们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规律。让他们懂得,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得慢慢来,老师会关注他们的孩子的。然后再给他们讲一些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让他们放心。我相信,我们理解了家长,家长也理解了我们的工作。

四、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不足

普通家庭中,不乏有一些文化水平高、知识修养好的家长,他们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能自己辅导孩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学习能力就比较强,考试分数比较高,无需和学校合作。其实,老师都知道,往往这类优秀生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只不过被“优秀”掩盖,缺点被忽略罢了。对此,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情况,及时进行引导,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对于这样的家长,教师要主动地和他们细致地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当家长认识到老师所讲的都有道理的时候,家长们会认真地对待老师所教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和家长共同商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对策,帮助家长逐步实施,家校合作,共同对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篇6

一、了解家庭背景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才会有说服力。每个家庭都是有特点的, 不同的类型应使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家庭背景, 平常生活的环境都是影响学生性格及学习的重要方面。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对家长的职业, 文化水平, 年龄, 家教思想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层次的家庭需要用到不同的沟通方法。但是在了解家庭背景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与各个家庭保持一定距离, 凡事都有度, 不能过分亲密。一旦关系亲密后, 教师很容易参与到家庭矛盾中, 再者学生会产生优越感, 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以诚相待

1. 主动联系家长。

当学生的某些方面差强人意时, 教师一定要主动联系家长,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诚意。在小学阶段, 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这个时候的家长, 一方面想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教育愿望, 急切又热情地想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持有审视的态度。因此在这段时期内一定要创建与家长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

2. 家长来后主动让座、倒水, 表示尊重。

不管家长是以平和的心态还是愤怒的面孔出现在你面前, 老师都应当给予家长充分的尊重。家长如果心平气和的话, 那一杯水, 一个座位都会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这样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家长是抱着打架的心态出现在办公室的话, 那老师的一杯水会浇灭家长心中愤怒的火苗, 为后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3. 不要当着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 在家长心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优秀的!

如果当面训斥, 家长心里肯定不舒服。把家长叫到一个安静的地方, 平心静气地谈谈孩子的情况, 直到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当家长了解到学校交流合作的氛围及老师们都是在非常耐心的进行教育工作后, 他们自然会觉得将自己的孩子放到这样的环境中非常放心。

4. 态度一定要诚恳。

家长都希望老师能经常征求并尊重他们的意见, 所以和家长及时沟通很重要, 这样能让家长觉得老师比较民主, 善良, 有利于交流沟通。调整自己的心态, 把自己当成家长, 设身处地的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实际而有效的指导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 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家长, 这样更有利于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5. 抓住每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老师要及时把孩子的表现情况与父母交流, 并积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这样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是一种非常有针对性的沟通, 而且取得的成效比较大。

6. 选择合适的家访时间。

家访应因人而异, 有的学生适合家访, 而有些学生可以不用。一定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家访, 可以利用公共假期或家长下班后比较空闲的时间。家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事求是, 并且应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切忌一进门就开始抱怨学生不听话不爱学习等缺点, 这样只会让家长产生反感心理。要先表扬孩子的优点, 让家长对学生有信心, 然后再提出缺点及老师的建议, 让家长帮忙改进。这样的家访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能确实帮助到孩子学习的。

三、要讲究说话艺术

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烦琐而又细致的, 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良好的心态, 如若不注意说话方式, 带着情绪与家长交流, 那效果肯定差强人意。教师态度一定要诚恳, 面对不同的家长说话方式应因人而异。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长眼中的宝贝都是聪明伶俐, 乖巧可爱的。所以跟家长交流时, 对孩子的情况一定要多赞美少批评。老师不起眼的一句赞扬的话将会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也会成为家长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孩子的缺点, 更有利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叙述学生的错误时语气应当委婉, 也要请家长不要担心, 让家长耐心的和教师配合, 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教育好孩子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标, 老师应当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视和关注。

四、形成一致意见

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孩子解决问题, 在经过合理而又全面的交谈之后一定要形成一致意见, 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家长, 得到家长的有效配合才能省时高效地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样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走入同一轨道, 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家长, 毕竟家长不是学生, 家长的素养并不是说提高就提高的, 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交谈中和家长形成一致意见后, 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耕耘与收获——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篇7

一、与家长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早晨来园的时候, 要亲切地接待每一位家长和幼儿。此时, 要注意观察幼儿并做好晨检工作, 与家长作简单的交流, 千万不要长篇大论。可以边接待孩子边倾听家长的想法, 一定要做好笔录, 如对于正在吃药的幼儿做好登记, 家长的特殊交代千万要记好。从你细致入微的关怀中, 家长会切实地感受到老师是关心和爱护孩子的。

记得有一次早上来园时, 梁益嘉表现得与往常不同, 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椅子上, 不愿意参与早读活动。我走过去关切地问他:“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只见梁益嘉顺势指了指头。“呀!怎么这么烫……”都怪我刚刚接园时疏忽了, 几个孩子同时来园让我忘记了为梁益嘉晨检, 幸好发现得早。我连忙给家长打电话说明, 孩子被家长及时接走了。送走了他们, 我紧张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自从这件小事发生后, 我时常提醒自己, 心中要有爱、要懂得关心孩子。

还有一次天气特别热, 户外活动回来后, 很多孩子的衣服都湿透了, 我赶紧带领他们换去流汗的衣服。可是, 在观察中我发现菲菲却没有动, 小手放到书包上静静地坐在角落里。“菲菲, 你换完衣服了吗?”“妈妈……她忘记给我带衣服了……”又是菲菲, 对于这样的家长该如何来带动呢?我想了一个办法:在她的书包里放一张小纸条来提醒菲菲妈妈, 可是一忙起来, 菲菲的妈妈又忘了看提示纸条。这一次我没有提醒菲菲妈妈, 而是从孩子方面入手。一段时间下来, 小家伙学会了自己准备衣服, 自理、自立能力都有所提高, 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 家长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

二、与家长沟通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与家长沟通时, 一定要注意家长关心的话题, 从家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当然, 交流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要认真倾听, 发自内心地关心、关爱幼儿, 你就会得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

在我们班有一个叫颢子的男孩, 他的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捣蛋, 与小朋友之间是否团结友爱。像这样的孩子老师更要多关心和帮助他, 一定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进步。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的下午, 我带孩子们玩“手指游戏”。颢子还是跟平时一样坐在椅子上, 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一会儿动动这、一会儿动动那……尽管我说了很多次但是效果不大, 小家伙依旧我行我素。这时, 一件意外的发生让情况出现了转机。突然, 范晴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她坐在地上大声地哭着。我正想去安慰她, 只见颢子跑过去帮她擦眼泪, 还把她扶起来。呀!颢子的这一举动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连忙跑过去抱住他, 还亲了他一下, 并且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他。看得出来小家伙太开心了, 还拍着巴掌为自己庆祝……整个下午, 小家伙沉寂在表扬的光环中, 没有调皮捣蛋。傍晚, 颢子的妈妈来接园, 我把他的表现如实地讲给家长听。那时, 颢子的妈妈会心地笑了。这件事情的发生, 让我发现了颢子的闪光点———懂得关心别人。我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更相信颢子会进步的。

三、与家长沟通时要重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 他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作为父母除了要信任老师外, 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在幼儿园我们是这样开展工作的:在家园联系栏里体现教育内容, 育儿经验共享, 让家长充分了解本月或近期的工作安排。另外, 在每月月底都会按时发放家园联系单、家园月报, 做到家园要求一致、教育方法同步, 这样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表现, 通过交流、沟通 (面对面、电话、书写的方式) 帮助和带动家长一同成长。

记得去年新学期开学, 为了配合主题活动的开展, 我们给家长发放了一份家园配合单。刚开始时有些家长不理解, 我听到了一些家长的抱怨:“怎么幼儿园这么多事, 什么都让家长做了, 还要老师干什么?”当听到这些话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开始反思:到底该怎样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呢?首先要让家长明白工作细则, 除了在“家园联系栏”体现家园共育的要求外, 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孩子成长中的变化。一段时间下来,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理解。如郊游活动中, 家长主动为我们提供照相机;游玩时实地拍摄了一些珍贵的照片, 这些照片不但丰富了区角, 还增长了幼儿的见识。不信, 你瞧!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 一边欣赏照片、一边交流, 分享游玩的趣事……类似这样的户外实践活动很多很多, 孩子们学会了与家人一同分享快乐, 把有趣的事、开心的事讲述给家长听。这些活动不但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而且幼儿的表达、表现欲望也有所提高。现在, 只要幼儿园有活动, 家长们都会积极地参与进来。

另外, 对于那些平时工作比较忙的家长, 教师更要做到心里有数。针对这些家长的特殊情况, 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就拿我们班的小超来说吧!在幼儿园里他是个喜欢独立做事的乖宝宝, 可是一回到家里却变得懒惰起来。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两面性”呢?在与家长交流中我了解到:原来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包办孙子做事情。为了让孩子更快地进步, 每次爷爷奶奶来园, 我都会亲切地与他们交流, 告诉他们家园配合的重要性等。慢慢地, 在老师和家长的带动下, 小超进步了, 不但学会了关心别人, 还学会了照顾自己。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我会珍惜每一次与家长交流合作的机会, 重视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让孩子在家、园两所大舞台中不断收获、成长!

摘要: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重要的环境,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幼儿教师要注重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如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注意方法和技巧、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等, 达到家园共育。

积极与家长沟通 篇8

一、尊重、平等与主动:教师的原则

农村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经常是单向的, 接受教育服务的家长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倾听者, 生怕稍有不慎会得罪教师, 两者之间相互不信任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 农村地区的教师与家长沟通时, 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尊重

这是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首先遵循的原则。充分尊重对方, 是交流、沟通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 应该态度诚恳、端正、耐心, 维护学校、家长、学生共同的利益, 积极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遇到困难不逃避、不回避, 努力寻找合理的方法去克服困难。

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讲述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时, 要尊重学生的隐私;要采用描述性的语气, 不要用判断性的语气;要尽量避免使用教育术语。

2. 平等

这是教师与家长交流时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是双向的, 应改变传统的交流方式———单向的, 即只向学生家长讲述学生在校的情况, 而不重视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看法, 在教师—家长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

3. 主动

教师对待自己的工作应有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学生在学校诸多方面的表现, 应该及时、主动地向家长汇报, 督促家长协助学校、教师的工作, 更好地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 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家长会: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

任何家长与教师沟通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 提高孩子的成绩, 促进孩子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家长与教师多沟通和联系, 并且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 孩子们会学得更好,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学校联系的主要途径, 也是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各种情况的重要方式。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这种方式, 在家长会中充分利用时间, 相互谈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和情况。教师通过家长会, 最大程度地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 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在与教师交流以后, 也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家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和检查, 协同教师的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长期以来, 家长会是家庭和学校之间交流的固定方式, 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 经过走访和调查后得知, 一些家长经常不来开家长会, 却抱怨家长会慢慢变成了一种形式, 起不到他们理想的作用。一部分教师也把开家长会看成一项让人不开心的工作, 工作态度不积极。

召开家长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召开时间和次数

通常情况下, 家长会一般都是一年开2至4次, 时间比较固定, 通常是学期初或者学期末考试后召开。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讲, 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是农民, 在家长会的时间安排上要灵活, 选取“农闲”时间, 让家长有时间和精力, 积极、主动参加家长会。另外, 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利, 应选择白天的时间开家长会, 安排在一个白天, 时间集中、紧凑一些, 让教师和家长有充裕的时间来交流和探讨。

2. 召开目的

许多学校普遍认为召开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 其他方面不重要。更有一些学校干脆就是让家长知道这一学期或一学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 并不介绍其他方面的情况。教师也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指导和建议家长如何科学地辅导、督促孩子的学习, 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1) 提高家长对教育、教学知识的认识水平。教师通过对一些方法的讲授, 让家长知道怎样在家庭中教育、指导、监督学生, 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首先明确, 家长也是学生的“老师”, 家庭是学校的“第二课堂”,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家长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 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通过跟学生家长的交流, 了解详细资料, 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

(3) 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学习情况, 例如学生在班级的排名、在年级的排名、学生的各科成绩、平均成绩等。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家长明确学生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原因是什么。

(4) 家长之间相互交流, 探讨教育孩子成才的科学、合理的方法和途径。家长平时都忙于生计, 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时间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指导家长之间进行交流, 共同讨论和研究在平时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 找到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另外, 在了解目的共性的基础上, 还要知道目的的特殊性。学校在召开每次家长会的时候, 都要知道此次家长会要特别解决的问题, 明确特殊的目的, 与以前的家长会有什么不同之处。

3. 召开形式

在以往的家长会中, 许多学校都是采用“教师讲, 家长听”的形式。这种形式单一、呆板, 没有给家长和教师交流的时间。在明确了开家长会的目的之后,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围绕这些目的, 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不是一味地讲述学生的学习情况。

造成这种单向交流形式的根本原因, 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在许多家长心目中, 孩子的老师是不能得罪的, 否则, 有可能会使孩子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家长会上的地位是低于教师的, 同自己的孩子一样, 要受到教师的管束。

找到以往家长会形式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 应该努力避免这些问题, 使家长感受到在家长会中自己被重视、自己的地位和教师是平等的、与教师沟通是必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家长的实际教育水平、当地的实际教育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用多种形式召开家长会, 如: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 可以请其家长讲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和体会;家长、教师、学校领导讨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协同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自己讲述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在与家长、教师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请家长、教师现场讨论和研究等。采用讨论、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 使家长感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工作热情, 了解教师的苦衷, 理解教师的难处, 以便更好地配合对孩子的教育。

三、内容: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包括什么

开好家长会的关键是学校领导、教师对家长会内容的把握。根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形式, 不难得出, 家长会的内容应该丰富, 不要变成“学习情况汇报会”、“告状会”、“考试成绩发布会”。

一次较为成功的家长会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 对学生在校情况的总体汇报

对于在校情况的总体汇报, 应该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的情况, 以介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主, 客观评价学生, 不要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单一、片面的总结性发言。对在这几个方面进步比较大的学生应当场提出表扬, 鼓励其家长讲述教育心得, 让其他家长得到启发和帮助。

2. 与个别表现不好的学生家长进行个别谈话

通常情况下, 这部分学生家长都急于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的表现、退步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谈话过程中, 应该理解、分析家长的心理, 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方式、讲述什么内容来应对家长的提问。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家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建议, 帮助、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 关于《义务教育法》、《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学习, 使家长提高对教育的认识, 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降低辍学率, 让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尽量让家庭给每个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 保证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外, 教师还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家长解释学生的学费问题, 讲明哪些收费是合理的, 哪些收费是应该的, 减少这方面的误解和纠纷, 让家长监督学校的收费问题。

由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是不同的, 应该让家长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讲述一些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尽量少用学术用语, 使用简洁、明了、通俗的语言, 对家长进行讲解。

4. 应当及时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家长会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 让家长意识到, 无论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如何, 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监督。家长、教师、学校领导的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要达到这个目的, 还需要家长的努力、支持、配合、监督。对于学校的不足之处, 学校会采取主动的态度, 找到解决的途径,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尽量避免相同问题的产生。

5. 学校工作情况的汇报

在各个方面内容结束以后, 学校领导、教师还应该对本校在这一学年或一学期取得的成绩、不足向家长进行汇报。让家长知道, 学校是为家长服务的, 学校的教学氛围、学习环境是不错的, 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进步归功于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激发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摘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作。农村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时, 要根据所在地区实际的教育条件, 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通过家长会, 激发家长的积极性, 让家长真正参与到教育中, 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长会,沟通,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美]富勒, 奥尔森著.谭军华等译.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法]玛丽.杜里.柏拉, 阿涅斯.冯.让丹著.汪凌译.学校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与家长沟通的语言艺术 篇9

一、真诚待人,不说“虚伪之话”

家长对班主任的语言,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沟通语言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家长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家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教师真诚的态度时,才愿意回应给教师同样的真诚和接纳。教师对家长的真诚是本身工作的职业道德,也是沟通工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不管面对怎样的家长,教师都应该以诚相待,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只有通过真诚的语言沟通,家长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教师相应的配合。

二、语气委婉,不说“训斥之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即使教师的话完全正确,但有些家长却可能会因为碍于情感而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就不太好。试想,假如孩子犯了错误,教师也不管家长是否正在上班干正事,一个电话就通知他马上到学校来,劈头盖脸一通训斥,历数孩子的过失,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既拉远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又对孩子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但当学生犯错误时,假如教师不向家长进“真言”,后果恐怕更不堪设想。

那么,教师如何既说真话,又让家长觉得容易接受呢?“委婉”便可在这时大显身手。如果把话磨去一些“棱角”,变得软化一些,使家长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被尊重,他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这就是委婉的妙用。教师可以先对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肯定,然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让家长感觉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偏见,只是就事论事,真心地帮助孩子。例如我班上的小捷古道热肠,哪里需要帮忙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但他生性调皮好动,上课时经常招惹其他同学跟他说悄悄话,既耽误了自己学习,也影响了他人听课。我在跟小捷的家长沟通时,先热情地说:“你家孩子呀,可热心了,同学们有困难的时候,他肯定是第一个冲出来帮忙的,可讨人喜欢啦。”等家长笑逐颜开给我讲述孩子自懂事以来就乐于助人的典型事迹后,我便把话锋一转,遗憾地叹息:“这小家伙,假如他能把这股热心用在学习上就好了,可是他上课时常把热心用在别的事情上,他身边的同学都察觉到这一点,向我诉苦呢。” 经过我真诚的表扬和委婉的“投诉”,小捷家长明白了我的用意,心悦诚服地表示一定会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三、动之以情,不说“冷漠之语”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没有哪个家长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如果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家长考

虑,在细节当中表现出对学生的疼爱和关心,那么家校沟通的效果就会比较显著。

例如,有一学期,正值寒冬之时,部分孩子由于没带水瓶来学校喝水,嘴唇出现干裂的迹象。我见状马上给家长发去温馨提示:“最近天气干燥,而孩子却不带瓶子来校喝水,以致嘴唇干裂严重,请您记得提醒孩子出门前带水瓶哦。” 天气变冷,个别孩子因着凉生病而请假,我及时给家长发去问候的信息:“孩子好点了吗?请代我问候他。孩子生病,当妈的最操心,您也要多保重,别累着了。” 期末考试临近,我知道很多学生复习得相当用功,同时也会伴有紧张心理,于是给每个家长打去咨询电话,了解孩子的复习情况,同时对孩子进行一番鼓励:“只要以平常心对待,不紧张,不粗心,考试一定没问题,我对他很有信心。”一个温馨的提示,一声短短的问候,一次衷心的鼓励,于教师而言,根本就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是最动人的话语。家长为教师的“良言”而感动,配合与支持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晓之以理,不说“敷衍之话”

美国的威连·华顿柏认为:“人在团体中所表现的行为可能和个人独处时不一样。班级团体能创造自己的团体动力,强烈地影响同学。” 既然团体动力是影响团体中个人行为的心理力量,那么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原理,争取家长的力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我曾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这一观点,并告诉家长:“班级团体的成就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反过来,学生的荣誉感强也能为班级增光添彩。我会与孩子们一起努力创建一个班风良好、积极向上的集体,请大家给予足够的关注,并时时给孩子们打气。”把道理讲清以后,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便特别到位。当孩子们在校运会上获得接力赛第一名时,我给家长们报喜,让家长们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团体成功的喜悦;当整个班级的学习取得进步时,我也会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力图使家长对班级所取得的成绩有所了解,并以此为契机来鼓励孩子在这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中继续努力。时刻向家长汇报班级的团体情况,通过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实际上能间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而强烈地影响学生个人的行为。这得益于家长会上说明的道理。当家长觉得教师说得有道理,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就会时时配合教师的工作,用这些道理来影响孩子的行为,成为孩子的“编外教师”,给家校合作带来许多帮助。

五、因人而异,不说“通用之言”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校有不同的表现,而同一个学生在校的表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同类型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更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家长的性格、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特点,把“良言”说得恰到好处,说到家长的心坎上。对于一些容易沟通、文化程度较高、比较配合教师工作的家长,沟通时,应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使家长有力地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古怪、对自己的孩子比较袒护、对其他孩子要求却很高的家长,沟通时,要努力表现出自己对家长的真诚和对孩子的关心,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委婉地提出其不足,同时强调溺爱孩子的不良后果,使家长在心理上能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于一些忙于工作、放任孩子不管的家长,沟通时,应该委婉地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家长明白,孩子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其一生造成多大的影响,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提供一片合适的沃土。

谈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篇10

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时, 过程是否顺畅, 家长是否乐意接受, 家庭教育能否在教师配合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沟通的方法和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效地沟通, 会取得家长的信任, 之后会尽全力配合教师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不当的沟通, 会引起家长反感, 不但不配合, 甚至还会对老师的指导产生抵触情绪。

1.明确沟通的目的:孩子的进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尽最大努力教育好孩子, 共同的爱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 使家校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但是,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 如果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责任, 只是在家长面前一味地诉说孩子的过失, 比如上课不专心、作业质量差、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等, 这样的沟通只会让家长认为老师讨厌自己的孩子, 与自己沟通仅仅是为了“告状”。一次, 无意间我听到一位数学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时, 说孩子成绩差会影响老师的考核成绩, 家长马上连声道歉, 表示自己愿意补偿老师这方面的经济损失。我真替这位老师担心, 虽然家长当面没说, 但背后一定不会喜欢这位老师, 因为这位老师在交流中让家长感受到的是“自私”和“怨恨”, 丝毫没有透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这样的沟通不仅会让家长与老师间产生隔阂与对立, 甚至会让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 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反而带来了很多的消极影响。

在家庭教育方面, 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会出现偏差, 有的过分溺爱, 缺乏严格的要求。例如, 有的孩子忘了做作业, 家长怕孩子受到批评, 竟主动替孩子开脱责任:“是我不好, 我没有提醒他。”使孩子认为做错事都是家长的责任, 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有的家长则是恨铁不成钢, 时常当众指责孩子:“你看别人总是比你强, 你怎么总是那么笨!”这些话常常使孩子羞愧难当, 自尊心大受伤害。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 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长的良苦用心, 不要使家长丧失教育孩子的自信心, 重要的是要给家长一些帮助, 指出他们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提出改进的措施。

2.改变沟通的方式:变责备为商量。曾见过个别老师一本正经地训斥家长, 指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不是, 这位家长则满脸通红, 尴尬地低着头。相信这次以后, 这位家长一定不愿再见到这位老师了。在与家长沟通时, 说话的语气和表达方式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明白, 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进取, 天天向上, 只是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有失偏颇才使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无论家长做得如何不好, 我们都应该肯定家长的良苦用心, 沟通时要客观地反映孩子的问题, 倾听家长的意见。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千万不要借题发挥, 给家长“上课”, 也不要时时事事抱怨家长, 要知道, 成年人一旦产生逆反心理, 会比孩子更严重, 他们不仅会回避与老师交流, 甚至会把对老师的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 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就事与愿违了。

上一篇:职校学生的现状与管理下一篇:宽带接入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