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2024-07-01

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精选十篇)

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篇1

质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领域中较为新兴的内容。企业运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益处良多。本文通过分析质量与成本间的关系,介绍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质量成本报告在使用时的几点注意事项。文章还结合企业案例,讨论了企业如何使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一、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质量长久以来就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工具之一。什么是质量?质量并不是简单的高品质。它可以从使用的效用性、顾客满意度等各种角度来定义。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Juran认为,产品质量就是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一般而言,顾客需求能适用自己目的、不易损毁、并有一定维护保障的产品。在国际贸易日趋发达、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提供的产品不满足用户的适用性,就会把客户推向自己的竞争者。国内范围而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物美”较“价廉”更受消费者重视;国际范围而言,中国制造一向以低成本取胜,但近些年来,因为面临来自印度等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的竞争,也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到如何树立中国产品优质形象上。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战略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质量管理上。

然而,质量不是免费午餐,它的代价是成本,所以正如本文开始所说,质量并不是简单的高品质,从经济角度来看,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国外有观点认为在衡量质量时,可以细分为三个衡量因素:等级(grade)、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sign)和遵循/符合性质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等级是指有同类功效的产品或服务之间在级别、价值或排序上的差异,等级越高的产品或服务,预期质量就越高,例如现在服务业流行的VIP服务,质量要高于给普通客户提供的服务;设计质量衡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特性或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它强调产品的生产技术环节;遵循质量衡量最终产品或服务与设计和生产规格之间的符合程度,它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这一分类法同样适用于国内企业。设计质量低于遵循质量则产品的适用性没有保障,设计质量过高于遵循质量则会脱离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无效成本。所以在衡量三因素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遵循成本是关键因素。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

根据以上分析,质量与成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同时,只有为避免出现产品质量不合要求情况的发生或在出现不合要求后采取纠正措施而产生的成本才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报告(Cost of Quality Report,CQR)是管理企业质量成本的有效工具。国外早有企业运用此工具,通过增加预防成本来减少再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上的开支,从而减少总的质量成本,并通过质量改善来减少顾客抱怨数,提高产品信誉,提升市场占有率,最终达到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故而质量成本的管理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重要部分。质量成本报告的运用也可以与企业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系统相联系。在平衡计分卡系统编制阶段,质量成本报告的结果可用来反映企业质量成本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所以设立的BSC顾客相关指标要能反映质量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例如,设立市场占有率、废品率、顾客抱怨数等指标,可以了解顾客因质量未达期望而不满意的情况。

附注:①报废不合格品为生产过程中每环节产生的不合格产品。公司最后成品次品率极低,基本无报废品。②公司有多台备用设备,极少出现因机器损坏而产生的停工现象,报告中的停工成本是机器损坏而产生的估量的机会成本。按照机器损坏天数与日产量衡量。③公司不提供售后折让,故外部故障费用中不包含此项。④顾客抱怨而丢失的机会成本因难以估计准确,故也未考虑在内。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注意事项

质量成本管理是对从产品生产到顾客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成本进行管理。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势在于通过增加事前防范事项上的开支来降低差错产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在具体实践时,以下几点值得企业管理层关注:

1. 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需要得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认可和支持。CQR是企业评估其公司战略成功度的一个重要控制工具,在战略的计划阶段也可发挥巨大作用。要将质量成本管理提高到公司战略高度,需要公司高层的支持与配合。

2. 质量成本的核算不是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公司各部门配合,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编制质量成本报告所需的数据是由研发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各部门分别收集,最后再汇总至品保部。这项工作并不是由会计部门单独完成的。各部门要将与质量成本相关的原始记录或凭证(如保修单、抽查记录、废品清单等)定期整理汇总,再按要求编制成报告。

3. 在推行CQR时,要将非财务因素或其他特别情况考虑在内。比较典型的有:

(1)机会成本的计量。在设立质量成本具体项目时,会计账目上未做记录的成本也应在考虑范围内,才能更为灵敏和准确地反映某项因素对决策制定的影响。例如,由于要提高产品质量而更改该产品设计,导致多占用本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生产的车间。这些机会成本往往较难追溯,所以如何将它们量化需要特别关注。

(2)质量成本的多时间效应。分析质量成本的变动趋势要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例如设计的变更对产品最终销量的影响往往随时间推移会有一个变化过程,所以在考虑该设计是否应该沿用时就要考虑质量成本随时间推移的变动趋势。

(3)质量成本间关联性。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这四类质量成本间存在一定依赖关系,在决策时要全面考虑。例如:一项工艺的重新设计会增加预防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检测设备的变动从而增加鉴定成本,当然相应的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衡量该工艺时就要考虑到它对四类成本的相互影响。

(4)道德因素。国外在衡量企业成功与否时常将社会贡献作为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而中国企业传统上只将财务指标作为单一衡量指标。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型企业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许多国内企业也开始将一些非财务的道德因素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某项工艺可以降低次品率从而减少内部故障成本,但该工艺将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决定采用何种工艺时会将该因素重点考虑。类似道德因素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的安全和舒适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安全程度等等。

三、质量成本报告的应用:TG企业的案例

为具体探讨CQR的应用,论文选取从事电缆制造加工业的TG企业,就其位于江苏省某县级市的一线缆分公司为分析对象,讨论如何运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TG公司位于HM地区的线缆分公司主要从事各类电线电缆半成品至成品的生产。由于行业特殊性,所有产品都进行流程验收,每道工序后都进行质量检查,未达质量要求的产品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加工,负责每道工序的工人对该道工序的质量负责,最后全部产品进行抽样验收。该公司生产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基本达到了TQM“零缺陷”的目标。该公司品保部设立仅两年,表1是公司近两年的质量成本报告。

TG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上百,但工艺流程相近,故本文讨论时选取销售额占比较大的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绝缘(有屏蔽、有护套)电线电缆作因果分析。图1是生产及质量控制流程图。

根据流程图,由过去年度经验数据可知,企业内部故障成本是主要的非增值成本,需要重点控制。利用因果分析图得到导致内部故障成本产生的因素如图2。

较为严谨的方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再结合对各类因素导致质量问题产生的次数统计,即利用Pareto图形法来确定导致故障产生的因素排序。本文讨论时并未利用此法,而是根据行业经验和TG公司多年的经验总结,将产品的设计和流程检测作为质量控制的核心。

公司采用的是按订单生产,考核的第二年度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故而在预防性支出上公司略有减少。但从占该年销售额比例的角度来衡量,预防性支出的占比是增加的,其中前文分析出的设计研发费占比从第一年的0.47%增加到了第二年的0.49%;同样的,用于流程检测的检验费和检测仪器的维修费分别从第一年的0.17%和0.23%相应增加到了0.20%和0.26%。总的预防性成本和鉴定成本分别从0.49%和0.5%增加到了0.51%和0.56%。而同时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都相应下降了,分别从第一年的0.16%和0.09%下降到了第二年的0.09%和0.05%。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生产过程中报废不合格品的成本,从78138元下降至37517元,降幅达52%。将四类质量成本相加求总和,可见总的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从1.24%下降至1.22%,从比例上来看,说明在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上的投入小于故障成本的下降量,质量成本管理的效益显著。

需要特别说明两点:

第一,由于所处行业的特殊性,TG企业常年采用质量管理,故障成本额并不大,故上文讨论的两年数据并不能充分体现质量成本管理的优势。若是有一定次品率的企业尝试使用质量成本管理,相信总的质量成本占比下降的成效会更为显著。

成本、质量、进度管理 篇2

成本管理就是要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1.1.成本预测

项目成本预测就是根据成本信息和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局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其实质就是在施工以前对成本进行估算。通过成本预测,可以使项目经理部在满足业主和施工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遇见性。因此,施工项目成本预测是施工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预测时,通常是对施工项目计划工期内影响其成本变化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比照近期已完工施工项目或将完工施工项目的成本(单位成本),预测这些因素对工程成本中有关项目(成本项目)的影响程度,预测出工程的单位成本或总成本。

1.2.成本计划

项目成本计划是以货币形式编制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的书面方案,它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一般来说,一个施工项目成本计划应包括从开工到竣工所必须的施工成本,它是该施工项目降低成本的指导文件,是设立目标成本的依据。可以说,成本计划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形式。

1.3.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项目成本控制应贯穿与施工项目从投标阶段开始直到项目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明确各级管理组织和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一,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项目成本控制可分为事先控制、事中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1.4.成本核算

项目成本核算是指按照规定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集,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并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该施工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所提供的各种成本信息是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各个环节的依据。

1.5.成本分析

项目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的对比评价和总结工作。它贯穿与施工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利用施工项目成本核算资料,与计划成本、预算成本以及类似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等进行比较,了解成本的变动情况,同时也要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影响,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原因,检查成本计划的合理性,深入揭示成本变动的规律,以便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

影响项目成本变动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的属于市场经济的因素,二是内部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因素。作为项目经理,应该了解这些因素,但应将施工项目成本分析的重点放在影响施工项目成本升降的内部因素上。

1.6.成本考核

项目成本考核是指施工项目完成后,对施工项目成本形成中的各责任者,按施工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将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定额、预算进行对比和考核,评定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并以此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通过成本考核,做到有奖有惩,赏罚分明,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的每一个职工在各自的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为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2.质量管理

2.1.质量保证

2.1.1.建立健全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管理体系,层层签订质量责任状,层层实行保优经济责任抵押制,明确各级责任,并将质量目标细化到每道工序,分解到分项工程和小组,奖惩兑现到个人,按工序、工种、专业实行严格控制,切实把涉及质量的方方面面纳入有序可控的每一工序当中,营造出全员、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格局。

质量保证体系见下图:

(一)质量责任制

1)质量监督组直接对项目经理负责,具有质量一票否决权,对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对因工作失误、不坚持原则造成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承担直接责任; 2)现场执行经理是现场工区的质量负责人,对每个分项和分部工程如实填写分项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并经质监工程师认可后,评定质量等级,是施工现场分项和分部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3)施工作业单位、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软件安装手册、施工规范规程和施工技术措施等进行施工,因不按要求违章操作、蛮干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承担直接责任,并追究部门、单位领导的责任。(二)质量自检体系

1)强化以第一管理者为首的质量自检、自控体系,完善内部检查制度,实行施工技术部门管理、质量检查部门监控的管理、监督分离体制,立足自检、自控,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奖罚;

2)自检体系以项目部为自检核心,质量监督组为实施单位,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3)自检体系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规范、设计文件、工程合同和施工工艺要求,细化分解质量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部位、重要工序、关键环节指定专人负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自检人员须监控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随时进行放线测量、材质试验、工序与工艺检查、质量检测等工作,保证质量检查控制的及时性、准确性;

4)自检体系以建设单位质量奖罚管理机制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促使和激励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使企业内部经济效益与质量挂钩。实行项目挂牌、试件验收、测量复核、质量检查、奖金挂钩、质量否决等制度,明确岗位质量职责,层层落实质量责任; 5)自检制度

A.施工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质量大检查,严格奖罚制度,确保创优目标的实现;

B.严格执行旬检、项目部月检的日常抽检制度。每次检查都与优质工程标准进行对照;

C.任何一项工程完工后,都要进行质量检测验收,检测在项目部内部分两级进行,先由施工队进行全面检测,并认真作好记录,确认质量合格后交项目部审查,并由项目部进行“复检”或“抽检”; D.在施工过程自上而下严格按照“跟踪检查”、“复检”、“抽检”三个检测等级分别实施检测任务;

E.转签前自检工作程序如下: 在工程开工前进行:

a)原材料的验证、配合比设计等标准试验以及定线测量工作。b)特殊材料或工艺的试验、研究、论证及报批。c)施工准备情况的自检自查。d)开工报告完成和报批。e)②在施工过程中负责进行:

f)工序及工艺过程的试验检测控制。纠正不良操作方法,改进和提高工艺水平、控制工程的质量标准。g)记录、整理施工原始记录。

h)对完工的分项工程或部位进行自检评定,形成自检记录,对自检合格的工程提交转签申请报告。

i)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施工工程质量的情况、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改正和处理。

j)对工程出现的质量事故负责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处理。k)负责落实有关方面关于工程施工及质量的要求或指令。在工程竣工后负责进行:

a)自检评定工作。b)整理竣工资料。c)完成竣工报告。

d)负责工程质量责任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处理。

e)配合有关部门对工程进行交(竣)工工程质量鉴定和工程验收工作。(三)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1)自检验收制度

每位施工人员对施工的分项工程随时进行自检,发现不合格的及时返修,不留质量隐患,每道工序施工完成后必须要进行自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并将自检实测数据填写在自检记录上,交质检人员复查核定。2)互检验收制度

施工班组对施工的分项工程互相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处及时相互通报,加以纠正。总工、质检工程师要及时组织班组、质检人员、施工人员互相检查,督促上道工序,搞好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

3)交接检验收制度

工序交接检查在双方自检的基础上进行抽检认定后方能办理工序交接检手续,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准办理交接手续,工序交接由班组长或兼职质检员负责,班组交接由项目负责人或质检工程师组织,在交接检查过程中要树立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

4)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制度

严格按程序检查,以防质量隐患,在班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合格的基础上报质检工程师进行隐蔽检查,最后交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方可隐蔽,隐蔽工程必须按规定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证并填写施工日志。

5)测量换手复核检查验收制度

测量资料须经换手复核;控制测量交总工程师审核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现场测量基线、水准点及有关标志均须进行定期复测检验。

6)实行严格的“跟踪检测”制度

检测工作将根据施工过程按跟踪检查、复检和抽检三种方式进行,绝不放过任何质量隐患。

7)原材料及成品或半成品检验制度

对采购进场的原材料及成品或半成品由中有关人员进行验收检查,内容包括:

a)进场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是否符合采购计划; b)供应厂家的产品合格证或检验报告是否齐全; c)产品现场质量检查验收记录;

d)取样进行试验并填写试验报告。对检验合格的产品分类、分批堆放并设立标志卡,坚持按用途对口保管、发放、不得混杂,对易受潮的物品做好防雨和防潮工作;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立即清除出场。

8)机械仪器设备定期检验标定制度

测试仪器设备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定;新购置的测试仪器设备使用前进行标定,取得标定合格证书后方可使用,由专人负责检查、监督并设立帐卡档案,记录好每次标定的时间和标定的结论,定期进行回访。

9)质量检验总程序控制详见下图:

原料取样标准试验标准结果评定,是否合格不合格退货合格试验报告实施控制检验成品检验实施处理提出处理意见检验结果评定不合格原因分析合格作业结论结束

质量检验保证程序详见下图:

检验过程质量保证检测准备人员培训选定检测标准仪器设备检定校核环境控制考试(核)选定规程制定细则配备人员上岗确定试验方案检测质量保证体系维护管理参数记录组配仪器检测设备调整检测环境人员技术素质保证执行技术标准保证仪器设备性能保证检测环境保证重新检测检测样品取样提出处理意见检测分析原因数据处理检测事故处理不合格检测复核合格复查数据记录检测报告审查签发无异议有异议结束 2.1.2.施工工艺的质量基准

 本投标人严格遵守合同及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和业主编制的技术文件以及监理程序等规则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精心组织施工。

 本投标人通过建立质量组织机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按质量保证体系层层落实到各分项工程施工作业面,并利用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严密进行质量监控,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确保本标工程达到既定质量目标。

 系统建设施工将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2.1.3.关键质量风险的预测和预防

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围绕质量目标,运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多年积累的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并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使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点高、推广快、效率好、竞争力强,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3.进度管理

3.1.项目计划管理

3.1.1.项目计划制定

合同签订后,我公司、业主方将进一步进行项目需求调研,完善、细化需求分析,依照合同范围所规定的内容,共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总体工期及各实施阶段的工作任务、时间进度、人员安排及系统验收作出明确规定,经双方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开始实施,流程如下图:

项目计划变更

3.2.项目实施管理

3.2.1.项目实施步骤

工程实施方式如下图所示:

1)双方签订合同;

2)我公司项目经理负责培训用户如何了解自己的应用现状,明确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理解系统开发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3)采集并明确用户的需求,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4)双方管理层及监理商共同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确认;

5)如果需求明确,根据用户需求,对项目进行相应的配置,使开发出的系统不但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且能降低用户的实际拥有成本; 6)将客户化的软件安装在用户的现场环境,进行现场调试与试运行; 7)对用户进行用户培训; 8)如果系统试运行无故障,则双方验收层对系统进行验收; 9)如果验收通过,则派维护队伍对系统进行维护。

3.2.2.项目实施项目阶段划分

本项目分为如下阶段: 1)立项阶段; 2)需求阶段; 3)设计阶段; 4)实施阶段; 5)验收阶段; 6)维护阶段。

3.2.3.项目阶段责任划分

 立项阶段:

系统集成商:项目经理、工程经理、系统分析师、评审人员,其他项目组相关人员

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业务专家 监理方:监理商技术专家、项目监理人员

配合内容:对系统集成商提供的经由用户确认的《系统总体方案》、《开发计划》进行评审。 需求分析阶段:

系统集成商:项目经理、工程经理、系统分析师、评审人员、测试管理人员,其他项目组相关人员

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业务专家

实施内容:公司项目人员培训用户如何了解自己的应用现状,明确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理解系统开发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我公司采集并明确用户的需求,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双方管理层及监理商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验收。

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集成商:项目经理、工程经理、系统设计师、评审人员、测试管理人员,其他项目组相关人员

实施内容:根据用户需求,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开发出的系统不但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且能降低用户的实际成本。 工程实施阶段:

系统集成商:项目经理、工程经理、系统支持人员 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业务专家 监理方:项目监理人员

实施内容:将客户化的软件安装在用户的现场环境,进行调试与试运行。 验收阶段:

系统集成商:公司领导、项目经理、工程经理、其他项目组相关人员 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业务专家 监理方:项目监理主管人员、技术人员

实施内容:如果系统试运行无故障,则双方验收层对系统进行验收。 运行维护阶段: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之我见 篇3

⊙ 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质量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用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其重要意义在于:①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和各种质量损失;揭示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企业在质量管理职能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企业推进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②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洞察和正确分配各种质量成本,计算某一产品的总质量成本和单位质量成本。为编制质量成本计划,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成本责任考核,实施质量成本控制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质量成本核算的数据可靠性如何,对整个质量成本管理的成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③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找出质量合格率和质量成本间的函数关系,以改善质量成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性。④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质量责任跟踪,业绩评估。由于产品质量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形成的,涉及到企业各部门及各项管理工作,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趋于全面化、复杂化。开展质量成本分析,通过在企业范围内集中收集和核算同质量有关的一切费用,从而明确各部门在产品质量方面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实行企业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提供了依据。另外,通过质量成本计算出的经济指标,是衡量企业经济状况的通用指标,使企业质量管理业绩有了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对内使企业管理者对其产品质量水平,质量成本结构有了直观的了解,对外为企业利害关系提供产品质量及管理方面的信息。同时,利用指标的可比性,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和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迫使每个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参与市场激烈的竞争。这要求企业要挖掘内部潜力,探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总成本水平。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可以衡量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寻求经济合理的、用户满意的产品质量,为降低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 质量成本管理的构成与设置

质量成本是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它是从客观上进行成本分析,提出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分析的角度上来促进质量改进活动。质量成本分为内部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内部运行质量成本又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其中:①预防成本是指预防故障的费用;②鉴定成本是指为评定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进行的实验、检验和检查的费用;③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交货前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④外部损失成本是指交货后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⑤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就是为了获取顾客要求的客观证据而进行论证和证明所支付的费用。质量成本科目设置见图1;质量成本科目与会计科目关系见图2:

⊙ 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与考核

为对质量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管理,企业应抓好以下工作:①必须成立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并规定其职责和权力。②确定各质量成本项目及其分类方法。企业可根据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即研制设计——采购——制造——销售这四大环节中出现的主要质量损失费为线索,采用因果分析法来确定其相应的保证与确定活动费用,逐一确定各质量成本项目。③应规定各项质量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和各级质量成本报表的项目格式,以利于质量成本的归类统计分析。④应确定设计研制、采购、制造与销售各环节质量成本归口管理部门,分别组织本环节的质量成本统计分析,并提出需改进的问题点、措施和责任单位。⑤企业质量成本的总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工厂总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提出改进项目、措施、要求、完成期限和责任单位,并报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行文发布实施。

如何对质量成本管理效果评价与考核,直接影响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这种计划指标的管理方法,只适宜于国家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不适宜企业内部的微观控制。企业应通过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观察各项质量损失的大小及原因,审视各保证、确定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认真执行,以经济的观点寻找可调整、改进的目标及措施,一旦目标和措施确定就必须贯彻执行。考核重点应放在措施的执行上,否则目标无法实现,也无法验证措施的适合性,要有惩罚和奖励。

⊙ 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实践 篇4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 因而质量成本管理便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1质量成本涵义和构成

1.1质量成本涵义

质量成本 (quality cost)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费根堡姆于1945年提出。一般而言, 质量成本是企业为确保达到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各项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各种损失, 也就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所需的全部费用。

1.2质量成本构成

质量成本一般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组成。

(1) 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等所支付的费用;

(2) 鉴定成本是指为评定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进行的实验、检验和检查的费用;

(3) 内部损失成本也称内部故障成本, 是指产品交货前因不满足所损失的费用.如废品、返修、复检、重新试验和重新设计等费用;

(4) 外部损失成本又称外部故障成本, 是指产品交货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所损失的费用;

(5)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就是为了获取顾客要求的客观证据而进行论证和证明所支付的费用。

2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质量成本的内涵存在多种认知偏差。有人认为质量成本是为获得质量所发生的成本, 有人认为是质量部门的开支, 还有人认为是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成本。其实这些理解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2) 认知程度不够。对质量成本管理迫切性、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错误地认为开展此项工作主要是用来应付质量体系认证和体系考核。

(3) 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数据难以收集。主要反映在企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财务成本管理队伍, 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经营各环节存在浪费现象。

(4) 照搬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 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致使有些部门领导心存顾虑, 出现主观瞒报情况。

(5) 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看得见的成本费用”, 很少从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考虑降低成本费用;成本分析仍是事后分析, 起不到事前控制作用, 且只局限于产品成本分析, 缺少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费用分析。

3质量成本管理措施

借鉴国外质量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对策。

3.1科学认识质量成本内涵

具有四个基本属性:质量成本是把质量投入与质量损失联系起来考虑的一种观念;研究质量正向投入和负向产出关系的一种质量管理工具;质量成本不是财务会计中的一种成本概念, 它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着重考虑机会成本;质量成本是质量信息的一种载体, 是质量分析、控制、改进、评价和证实的工具。

3.2提高对质量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学习宣传, 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意识。首先, 企业领导应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进行成本对标, 寻找差距, 及时确定学先进、降成本的目标;其次, 要将市场形势和任务给职工讲深、讲透, 并提出相关工作要求和实施措施;第三, 要通过企业内部报纸、广播等工具进行宣传, 提高员工质量成本意识。

3.3完善成本管理相关制度, 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1) 建立健全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成本费用核算体系, 并严格贯彻实施。

(2) 规范产品分类标准, 修订各类产品工时定额, 明确计量结算标准, 使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得到统一, 便于成本数据的有效归集。

(3) 加强对财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 使其能适应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3.4搭建质量成本统计项目与内部财务预算之间的衔接平台

在完善内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 明确质量成本项目与财务预算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按照对应关系, 直接从财务预算中提取数据, 计入相应的质量成本。这样可有效利用财务数据, 既简便可行又避免了数据遗漏。

3.5建立健全成本指标体系

针对以前成本事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进行管理。

(1) 要根据企业年度利润目标和产品预测销售价格, 核定目标成本费用, 并将总体的成本费用进行分解, 明确降本要求。

(2) 要按产品类别进行成本指标二次分解, 按费用内容和相关部门进行费用指标二次分解, 使降本目标得到细化明确。

(3) 要由各职能部门将各项指标进行认真研究, 落实到具体操作岗位和人员, 使每一个责任层次、每一位职工都可以从中找到明确的定位。

(4) 要明确由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亲自参与指标的分解、落实和考核, 并组织专人对成本指标的分解工作定期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使成本控制标准得到事先的量化。

4结束语

现代质量成本管理总结 篇5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堡姆20世纪50年代初最早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J.M.Juran 朱兰等提出“矿中黄金”(质量上可减免成本的总额)的概念。

1、“质量成本”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

2、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联系:质量成本中的显见成本寓于产品之中,是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和产品成本都是一种劳动耗费,二者不存在耗费方面的本质差别。区别:构成内容不同。质量成本是指与产品质量活动有关的成本,包括预防费用,检验费用,内外部损失等,涉及产品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过程;产品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制造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等,只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等;补偿方式不同。质量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则不需计入产品成本实现补偿,它相似于机会成本;产品成本是通过计入成本,从实现的销售收入中获得补偿;核算的目的方式不同。质量成本核算可以采用会计方法,也可以采用统计方法,而产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计算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为企业损益计算提供依据。产品成本核算只能采用会计方法。

3、质量成本分类 按按经济用途分:预防成本(防止废品次品及质量事故的发生,保证和提高符合性质量水平而投入的质量监控措施费用)、鉴定费用(指在一次交检验合格的情况下,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和鉴定而发生的费用)、内部损失成本(指产品或产成品在未发出销售之前,经检验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损失费用)、外部损失成本(产品发出销售之后,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损失费用)、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为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包括故提出的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证实试验和评定的费用)。按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密切成度分:直接质量成本(本类成本与产品的质量直接相关,通常是因产品质量的直接原因而引起的各种费用及损失,例如预防费用,鉴定费用,内损外损费用等)、间接质量成本(本类成本与产品的质量不直接相关,但与质量间接有关,例如产品信誉损失成本,用户不满损失成本和其他用户损失成本等)。从质量成本价值补偿上分:显见性质量成本(指在质量管理中,实际发生支付行为,其费用可以从经营收入中获得补偿价值的资金耗费。包括预防,鉴定,内损成本中的部分内容,如废品损失费,不合格品返修费,返修复检费,质量事故处理费等)、隐含性质量成本(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质量事故而遭受的价值补偿的资金耗费。包括内损中的降级损失费和质量事故损失费,外损中的降价损失费项目等)。质量成本预测与决策

@质量成本预测主要根据企业的历史资料、企业的方针目标、国内外同行业的质量水平、产品技术条件和产品质量要求、用户的特殊要求等。结合企业的发展,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各种质量要素与质量成本的依存关系,对一定时期的质量目标值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短期中期长期的预测,使之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的规律。质量成本的预测方法:个人经验判断法、群体讨论法、德尔菲法、变动趋势分析法(高低点法)、因果预测分析法。

@质量成本决策概念:为了优化质量成本、增加质量受益,根据客观可能性,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判断,从各种形成质量成本的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意义: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核心;是优化质量成本,提高质量经济效益的关键;是获得最佳质量成本结构的有效方法。方法:风险性决策(期望值和方差)、差量决策法、决策树分析法。

4、质量收入是企业销售收入的一部分。他可定义为由于质量管理活动是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而带来的收入。包括:降废增收(降次增收)、优质优价增收、优质扩销增收。

5、质量成本管理的七个环节:质量成本预测、质量成本决策、质量成本计划、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成本考核。质量成本核算 @质量成本核算就是企业用货币形式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进行记录、归集、计算和分配的过程。意义:揭示质量问题,提供质量改进的依据;提供可靠数据,保证质量成本管理的成效;探求合理关系,提高质量管理的经济性和满足顾客要求;提供质量管理证据等。

6、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建立健全计量和计价制度;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核算制度;设置适当的质量成本科目。

7、会计核算法和统计核算法的异同:理论基础不同。前者的理论是工业会计学,后者是工业统计学;适用范围不同。前者要有一定的条件,后者是用于大多数企业;原始凭证总表的表式方式不同。前者需要直接列入质量费用,后者的质量费用是作为有关成本项目中的数据列出来的;原始凭证、数据收集渠道一致;质量成本科目一致;核算程序(即汇集总质量费用、分别计算质量成本及编制报表)一致。

@质量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联系:都采用统一的货币语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质量成本核算采用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原始凭证;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也要像会计核算一样,进行账目登记和记录。区别:质量成本的核算的部分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数据,而另一部分数据则来源于统计核算;质量成本的核算不想会计核算那样严密,其部分数据带有估计性质;质量成本核算是在定量核算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

8、统计核算的步骤:质量成本统计调查(主要是由各质量成本核算点根据原始凭证和记录,按规定表式和时间顺序填写有关质量成本数据的过程)、质量成本的统计整理和报表编制(分配质量费用,计算产品质量成本和编制报表等工作)。

9、会计和算法的步骤:设置一个质量成本一级科目,下面分设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四个二级科目。此外,可考虑再设一个“质量成本调整”二级科目来结算质量成本中的隐含成本。然后,在每个二级科目下在分设三级科目;设置对应的总分类台账和明细账,依据会计原则利用这些账户来归集和核算质量成本;会计核算期末再对质量成本进行分配,还原,转入有关费用项目。

10、会计核算的原则:正确划分质量成本和非质量成本的原则;正确划分质量成本中应计入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的经济界限;正确划分各产品和各期间质量成本的经济界限。质量成本分析和报告

11、质量成本分析的意义:通过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提供产品质量和质量控制的数据信息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向最高管理者提供质量决策的依据;确定产品适宜的质量水平,实现顾客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最大统一;通过质量成本费用总额与各项费用构成比例的分析,发现质量成本各项费用的投入均衡性,改善质量成本费用的投入比例;通过对各产品废品,损失费用的分析,发现生产过程的薄弱环节,实施质量改进,降低废品损失;通过质量目标和指标的量化分析,便于对完成情况质量责任制进行考核。

汽车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探究靳卫民 篇6

苗文娟(1986-),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摘要:受GDP增速缓中趋稳的影响,汽车市场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今后若不出现影响较大的刺激政策,我国汽车市场预计会维持平稳的增长水平;但是,由于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汽车新车推出数量加大、推出速度加快,中小型车推出力度加大以及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中国品牌的汽车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形势严峻。质量和价格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汽车厂商需增强质量成本意识,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合理利用资金,降本增效,推动国内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力争走在世界汽车行业的前沿。

关键词:汽车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经济分析

一、质量成本的提出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和伦德瓦尔提出“矿中黄金”的概念,认为企业中的废品恰似一座金山。减少废品、不合格品,似挖掘黄金,是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1]。6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制定了一种报告体系,把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的费用与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所引起的损失一起考虑,向公司最高领导层提供质量成本报告[2]。70年代欧洲各国相继加强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质量成本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开始应用。

二、汽车质量成本的定义

汽车质量成本是汽车制造企业为了维持或提高产品质量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因产品质量未达到标准,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它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是研究制造过程中质量是否合理的经济分析。

三、汽车质量成本的类型

为确保汽车产品质量与要求相一致所付出的工作叫一致成本,由于汽车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而付出的工作叫不一致成本,这就是汽车质量成本,主要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3]。为预防汽车产品或服务有缺陷而提前进行的活动所产生的费用是预防成本。对汽车产品或服务进行测试、评价和审核以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要求所需的费用是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一致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属于不一致成本,也称故障成本,是用来评定并改正或更换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所需的费用[4]。

四、汽车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常见问题

1、企业对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对于什么是质量成本,为什么要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如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缺乏理论、系统性的指导。国内汽车企业相对于国外汽车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落后,缺乏对成本的策划和控制,质量成本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事中控制和事后整改,造成资金大量浪费;对于生产型企业,应在产品设计方案、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材料的选取和利用时就开始考虑成本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对批量生产时的质量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

2、未重视质量成本的全员参与作用,认为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而财务相关管理人员则认为质量成本的管理应是公司领导层考虑的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导致公司整体质量成本意识不强。

3、在进行质量管理的工作中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不合理,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仅限于提供产品财务方面的成本信息,导致质量成本核算数据失效,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质量成本。

4、缺乏对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及改进,缺乏专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人才和系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不能持续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水平。

五、汽车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实施

(一)宣传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弄清什么是质量成本,为什么要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如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

(二)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体系。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领导,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规定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职责范围,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工作网络,是质量成本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明确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职责范围;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网络

(三)在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经济分析。

1、产品设计。①设计研究过程中,适用性质量水平的确定,新产品开发费用,原材料质量水平以及产品质量代用特性的合理确定等。②生产制造过程中,适宜的工序能力,合适的废品率,合理的监督检查,正确的返修决策等。③销售使用过程中,适宜的广告宣传费用,最佳交货期、包修期的确定,服务维修点的设置等。

2、制造过程。制造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阶段,其目的是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所以,这一阶段质量效益分析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消耗来维持和保证获得最佳的加工水平,达到稳定地生产符合设计要求的质量水平的产品。

①适宜工序能力分析所谓工序能力就是工序在控制状态下实际加工的能力,亦即工序能够稳定生产出合格品的能力。②适宜不合格品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率,一般来说越低越好。质量管理便致力于将不合格品率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但不合格率的高低,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有些情况下,过严地控制不合格品率,可能会降低生产率,反而影响效益。③返修分析。在生产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合格品,对可返修的不合格品、通常都要进行返修。而在有些情况下,若暂不予返修,而集中在扩大生产能力上,对提高效益则是有益的。这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量、生产能力和返修率。④质量检查分析。工序质量检查分析的内容包括:需不需要进行检查;如果需要,采用什么检查方式;对多工序生产,在哪些工序最为有利。

在多道工序的生产过程中,不一定要对每道工序都设主质量检查组,特别是在检验力量紧张、检验手段不足、检验费用较高的情况下,更要考虑在哪些工序进行质量检查最为有利。一般原则是,在最后一道工序应设置质量检查组;在满负荷运转或生产力紧张的工序前面,为了充分发挥该道工序的效率,不使不合格进入该道工序,应在此道工序之前放置质量检查组。

3、销售过程

(1)广告费用分析

(2)信誉费用分析

①最佳包修期的确定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故障规律一般服从“浴盆曲线”。②维修服务点的设置。每建立一个维修服务点,就要设置维修服务人员和维修器材、设备。若每个维修服务点的建立费用为j,那么设置n个维修服务点的费用Cn = nj。

4、质量经济分析的目的

①使企业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提供用户需要的具有适用性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竞爭能力。②使企业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质,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加速转轨变型,同时在社会再生产中,形成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的良性循环。③扩大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范围,提高企业管理水平。④促进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入推行。

六、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定量管理,同时也是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和有效运行的保证,质量成本管理目的之一是使投入与质量管理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对企业总成本的重要性

质量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性经营中不断发生的动态成本,质量成本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企业总体成本控制的好坏及利润大小。(作者单位:1.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钟伦彪,李亨英.浅议中小企业质量成本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08.

[2]秦丽.质量成本管理在YX集团公司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贺丽.关于现代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

钢铁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初探 篇7

武钢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钢、轧钢等完整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近年来, 在推行TS16949汽车板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引入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 强调质量的经济性分析, 防止质量过剩或质量缺陷等带来的质量成本上升。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的监控和计算, 不仅能够反映质量成本的状态并寻找其最佳值, 同时也可以用经济的办法考核质量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如何在钢铁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系统中应用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武钢股份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设置核算科目, 确定核算程序, 建立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武钢股份实施质量成本核算建立了以计划财务部为核心、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核算体系, 根据公司的实际特点, 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件, 明确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生产经营的方法、内容和程序。在现有的会计科目中设置了“产品质量成本”科目 (一级科目) , 在该科目下设置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个二级科目, 在二级科目下再根据钢铁工艺生产管理的实际, 设置可分解和可操作的三级会计科目。

1、预防成本按照内部专业管理职能进行细分设置。

具体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产品评审费、质量改进措施费、其他, 其中质量改进措施费核算纠正及预防在内部故障成本中质量问题而支付的一切费用, 包括质量改进、技术改造、优化工艺等支付的费用。

2、鉴定成本按照二级生产单位和质量检验中心两类进行设置。

其中二级生产单位包括:产品检测试验费 (支付给质检中心) 、产品检测试验费 (支付给集团公司研究院) 、其他;质量检验中心包括:检测试验费、检测办公费用、检测设备折旧费、检测人员工资及福利基金、评定费用。

3、内部故障成本按照炼钢厂和成材厂进行细分。

其中炼钢厂科目包括:判废损失、改钢损失、改判损失、回炉损失、再处理损失、停工损失、事故处理费用、其他。成材厂科目包括:判废损失、改判损失、再处理损失、停工损失、事故处理费用及其他。

4、外部故障成本也是按照二级生产单位和销售中心两类进行设置的。

其中各二级生产单位包括:质量异议处理差旅费、材料配件及运费、其他。销售中心科目包括:索赔费用、申诉费用、产品降价损失费、服务差旅费、材料配件及运费、其他。

二、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为了系统而有效地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加强质量成本控制, 公司建立健全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和职能人员各自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以及与其他各部门的分工、协调关系。

首先是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公司将计划财务部作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归口部门, 负责质量成本计划的制定及分解、质量成本核算、分析、控制和报告等, 传递质量成本的状况信息。

其次, 对各统计核算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各单位负责其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核算、分析工作, 并将结果提供给计财部。各归口部门及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主管范围及有关资料将质量成本费用分别填入“预防成本统计明细表”、“鉴定成本统计明细表”、“内部故障成本统计明细表”、“外部故障成本统计明细表”;质检中心负责产品鉴定成本分析, 并给计财部提供相关数据;销售中心 (用户办) 负责产品外部故障成本分析, 并给计财部提供相关数据。各二级单位负责质量成本分析 (重点为内部故障成本分析) , 并给计财部提供相应的数据。

同时, 各统计核算单位负责根据产品质量问题制定产品质量改进措施并组织落实;按公司要求制定产品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并组织落实。

最后, 公司根据计财部提供的各相关部门及二级单位质量成本指标完成情况及分析结果, 通过质量成本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质量成本绩效和控制进查的检查、落实和考核, 以确保管理的PDCA持续改进。

三、开展的质量成本分析, 寻找可改进的机会

1、目标的提出。

武钢股份公司“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形成1800万吨钢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 成为我国汽车板、高强度结构钢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 跻身国际一流钢铁企业行列。而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工作, 在质量管理中, 如果缺少质量成本数据, 企业领导就无法了解由于质量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用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上所花的费用, 无法了解企业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改善和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也无法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成效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 对质量水平的决策也缺乏依据。

武钢股份质量成本管理通过对内外故障成本的监控,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系统的“把脉”, 促使管理层投入一定的预防成本, 以减少故障成本的发生, 使企业的质量成本达到最低, 我们称之为最优质量成本, 具体可用图1表示。

2、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共包括四个方面: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内容分析;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比例分析。通常情况下, 对质量成本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 对影响质量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质量成本水平分析要深入到质量成本构成的各要素中去, 即从质量成本总额中各因素所占比重来分析质量成本构成及其变化。根据以上最优质量成本的模式分析以及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 质量管理成本占50%、损失成本占50%为最佳质量成本构成。

(2) 质量成本效益分析。质量成本效益分析就是通过分析质量成本与有关指标的关系, 以便从一个侧面大体反映质量经营的状况及其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影响, 借以说明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和管理、开发质量成本的重要性。具体指标通常用吨钢单位成本来进行分析。

以下通过股份公司某品种在一个时期内的质量成本分析来说明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及其在质量管理和改进工作中的作用。表1反映的是该品种在1—9月份的质量成本运行趋势。

表1反应的期初质量成本达到139.61元/吨, 其中外部故障成本占比87.6%, 外部故障成本占比3.6%, 单位预防鉴定成本占比8.8%。通过专业人员做进一步的细化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尽管外部故障成本所占比率并不太高, 但是内部故障成本较高, 公司主要通过把好质量检验关, 严格控制不合格品流出, 减少用户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退货和换货, 降低外部故障成本, 但总的质量损失仍然已经造成。

第二, 公司需要投入一定的预防成本, 保证设备稳定顺行, 降低停工带来的损失, 降低废品, 控制降级品, 把内部故障成本控制在最低, 最终减少总的质量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较好地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改进的方向。

四、查找引起质量成本损失的原因, 及时改进并加以总结

通过质量成本分析, 可以掌握质量成本的变化趋势, 以及质量成本的构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找出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为改进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说, 质量成本分析能在提供降低生产成本方向的同时, 为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依据, 实现提高产品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进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效益。

仍以表1所列举的数据为例, 公司从4月份开始投入了一定的费用用来改善现场控制, 加大现场工艺攻关工作力度, 4、5、6三个月的故障成本逐月下降, 在6月份, 总的质量成本突破平均水平以下, 应该说,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 总的质量成本明显下降, 质量成本控制取得了成效。当然, 从6月份的质量成本构成来看, 单位预防鉴定成本占比为28.5%, 远低于50%的最佳状态, 说明质量成本控制仍有改进的空间, 公司需要继续加大预防成本及鉴定成本的投入, 进一步减少外部质量异议的损失以及内部停机、降级、判废等造成的损失。

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篇8

该公司自2008年6月底正式投产至当年底的半年期间, 成品率 (内部合格率) 不断上升, 生产线线速也持续提高, 顺利实现达产, 到2008年12月, 达到最高线速, 单班产量屡创新高, 内部成品率、各种材料单耗也保持在考核指标以内, 生产一片欣欣向荣。与此同时, 客户质量投诉开始增加, 质量事故和质量赔偿不断发生, 其中, 比较重大的质量投诉发生了两起, 客户索赔总额近100万元, 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矛盾开始显现, 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出现分歧。

为解决此问题, 公司以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为切入点, 在一年的时间内, 有效地将质量成本的理念植入各级管理者的头脑中, 建立起简便可行的质量成本统计系统和科学的分析、考核系统, 转变了管控思维, 克服了传统KPI指标的局限性, 引导各部门、各级员工主动开展质量改善活动, 并对活动的效果进行持续跟踪评价。

将传统对成本的绝对控制, 转变为质量提高与总成本降低有机结合下的相对控制, 并将管理重心聚焦于内外部质量损失的降低上, 理顺了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的关系, 协调了各部门在采购、生产、储运等各环节的行动目标, 以较少的成本投入实现了质量提高、质量成本降低、总成本降低、公司盈利上升的良性循环, 在项目实施期内, 成功大幅削减了内外部质量损失, 实现净经济效益204.23万元,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质量成本提出的背景

成都制罐自2008年6月底正式投产, 至2008年12月已正式运营近半年时间。由于该公司是宝钢金属下属的第三家钢制易拉罐生产线, 在业务管理上由宝钢金属下设的金属包装营运中心对采购、生产、市场进行统一管理, 采购环节推行大宗物料和运输的统一采购, 市场环节实行与战略客户统一谈判, 生产环节执行几家罐厂标准成本以及内部对标等管理措施。

在此运营模式下, 各子公司虽名为利润中心, 其实质更符合成本中心的特征。在采购与销售两头受控的情况下, 降低生产成本, 成为各家罐厂管理者实现利润目标的一致选择。

在制罐厂中, 生产成本分为四大块:材料、人工、燃动费和折旧费, 人工费和折旧费相当刚性, 降低重点都放在材料成本和燃动费上;由于材料进价在统一采购的背景下不可控, 只能降低材料单耗。同时, 由于罐厂是自动化生产线, 实行连续生产和倒班作业, 燃动费的单位耗用与生产线速或单班产量成线性相关, 于是, 对生产部门的考核主要集中于材料单耗、平均单班产量和内部成品率三项KPI指标;其间, 为实现尽快达产, 还推出了对突破单班产量纪录进行专项奖励的劳动竞赛。

总结2008年7-12月的三项指标, 顺利实现达产, 成品率 (内部合格率) 逐月上升, 单班产量也不断刷新。与此同时, 各项原材料单耗全部处于考核标准以下, 部分项目甚至优于有多年生产经验和其他两家罐厂, 以单耗、平均班产、成品率三项KPI来看, 生产部门的考核都是优秀的。

但是, 客户质量投诉开始增加, 质量事故和质量赔偿不断发生, 至当年底, 共收到大小投诉52次, 其中, 比较重大的质量投诉发生了两起, 客户索赔总额近100万元,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冷静分析前述生产部门的KPI指标可以发现, 成品率高则废品少, 材料单耗就低;每日产量高则单位能源消耗低, 目标也是降低单耗, 所以单耗是考核的核心;由于品控部门在机构上隶属于工厂部, 生产部门间接掌握着产品放行的权力, 即成品率是可调控的, 存在为了达到考核标准违规放行的风险。而且, 没有部门与人员在考核上需要对客户的索赔与赔偿负责, 所以造成前述的局面, 当属在所难免。管理手段和导向上的改善刻不容缓。

二、质量成本的理论依据和目标方案

原有考核和管控模式的主要缺陷, 是对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失没有与生产部门的KPI挂钩, 造成责、权、利上的不统一, 生产部门享受到了高产和低耗的“利”, 却不承担客户投诉处理及赔偿的“责”, 导致部门工作目标与公司整体目标的不一致, 产生利益冲突。新的管理思维需引导生产部门主动平衡产量、单耗与质量的关系。

首先回顾一下质量成本的有关理论:

质量成本是2 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 (A.V.Feigenbaum) 提出, 一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作业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 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或赔偿费用。质量成本管理是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的一种应用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分析、考核及质量成本的计划与控制等。

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具体而言, 预防成本是为减少质量损失和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为解决成都制罐所面临的管控困境, 尝试引入质量成本管理理论, 以“质量成本”为纽带, 拓展传统生产成本的内涵, 把成本的定义从生产成本延伸至包含质量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把生产部门的责任从本工厂的范围拓展至客户的车间, 拓展到最终消费的环节。同时, 把质量工作从生产部门单一负责调整为各部门协同负责, 全员参与, 以“质量成本”为钥匙, 实现财务活动与质量工作的对接。

以质量成本管理来完善对生产部门的KPI指标, 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公司创造利润需建立在高效率、高品质及低成本的基础上, 其中品质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效率与成本。该公司生产部门原有的KPI指标中, “材料单耗”、“单班产量”倾向于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标;而“内部成品率”则为了实现高品质目标, 但成品率本身以百分比来表示, 与考核标准相对应, 只有达标和未达标两种结果, 偏重于定性指标的特征, 其高低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不能直接反映, 加之存在人为干扰的风险, 仅仅依靠“成品率”指标无法承担保障“高品质”目标的重任。即使加入部分同业常用的“客户投诉次数”指标, 由于也属定性指标, 难以量化, 也难以合理设置考核标准, 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质量成本管理以严格、准确、全面地记录数据为依据, 通过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和流程控制, 实现质量成本总额的最小化和质量成本内部结构的最优化;实现质量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提升员工的关注度, 加快缺陷的改进速度。削减质量成本可以降低产品总成本。

因此, 公司设立了“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降低内外部质量损失”的项目组, 目标方案为:成都制罐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以质量成本为平台, 实现财务与质量对接, 将质量投入和损失货币化, 通过定期举行的质量成本分析会议, 寻找产生质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推动制定质量改进措施, 跟踪评价措施效果, 实现高质量下的低成本运营。方案目标为削减内外部质量损失100万元, 其中内部损失80万元, 外部损失20万元, 方案实施期为2009年1-12月, 共一年。

三、质量成本的实施

(一) 组织准备与培训

1. 成立领导小组

质量成本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项目, 它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 同时需要对现有流程、制度、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梳理和修改, 协调和决策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需要较高等级的项目协调机构作为组织保证, 光靠财务部门协调是不够的。为此, 成都制罐在计划实施质量成本管理项目时, 首先获得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认同和全力支持, 并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 财务部、工厂部 (含品控) 、综合部、物流部、销售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工作领导工作小组, 以定期和不定期会议的方式承担方案评审、协调资源、流程修订、改善方案批准、跟踪评价等职能。财务部作为牵头部门和有关会议召集人。

2. 组织培训

由财务部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在小组内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培训, 由于小组内大部分成员此前均对质量成本存在不同程度的了解, 通过培训进行强化以后, 效果比较理想, 为下一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行打下了基础。

由财务部配合, 各部门相继进行了质量成本相关知识的内部培训, 做到骨干员工、普通员工分层次培训, 普及有关的基本知识, 进行入门知识的扫盲, 为推行工作建立基础。

(二) 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制定, 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一步。实施方案的首要任务, 就是构建一套质量成本信息的收集系统, 这是一切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有哪些属于质量成本, 二是如何计量, 三是统计渠道。

1. 有哪些属于质量成本——成本项目识别

质量成本可按属性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四类, 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 对各类成本进行逐项甑别, 对应每一类, 公司有哪些成本费用应当划入。

2. 如何计量——制定废品损失定额

费用识别出来以后, 需要逐项讨论如何计量, 因为有些费用可以在现有核算体系中抽取, 比如专职质量工作人员的薪酬和社保费、检测用材料费、检测专用设备折旧费、直接赔偿客户的损失;有些费用需要改变现有流程来收集, 比如与处理质量投诉相关的业务活动费、差旅费、退货的运输费等等, 需要在现有报销单据上增加相应的信息要求, 才能正确地进行统计;有些费用无法从现有会计核算系统中获取, 比如废品损失、返工成本, 原有核算系统只核算合格品成本, 不单独体现废品的成本。因此, 需要对这类成本制定单独的收集和计量方法。本项目对废品损失和返工损失采取了数量按实统计、单位成本核定定额的方法。由于成都制罐自投产以来即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标准成本系统, 生产单一产品、生产线连续作业、几乎没有在产品、工人实行月薪制等等, 大大简化了核定定额的难度, 很快制定出分工序的废品损失定额和返工损失定额。

经过以上工作, 可以得到质量成本统计月报表 (总表) , 如表1所示。

3. 统计渠道——表格任务的设置与分配

成本项目识别并确定计量的方法以后, 需要明确各项数据归集的渠道, 按照谁发生、谁负责的指导原则进行任务分解, 制定好各部门的报表样式, 明确上报时间节点, 以保证数据收集的及时性。综合部和工厂部的报表格式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财务部成本会计对各部门上报的数据进行复核, 然后进行汇总分析。

同时, 对有关业务流程和制度进行了必要增加或修改。如: (1) 建立了客户投诉的内部通报机制, 以现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托, 要求将客户投诉的书面档案增加副本抄送给财务部门, 以逐笔跟踪有关质量投诉事件的费用和赔偿金额, 保证数据统计的完整性; (2) 修改了费用报销单据的项目, 对业务费、差旅费等申请中需要加注是否是处理质量投诉, 具体哪些投诉等等, 这样就方便外部质量损失的统计, 对照前面的书面投诉档案, 财务部门还可以对有关费用的标注进行复核, 防止漏报错报, 提高数据质量。

质量成本细项的识别和归口是整个推行工作的关键点, 相当于搭好了一座大楼的框架, 通过下一步的实际运行, 用数据来验证这座大楼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三) 项目运行及方案完善

项目运行期间, 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收集数据, 二是分析利用数据, 三是不断完善方案。

1. 数据收集

质量成本统计指标体系在年初下发, 1月末整理出当月的质量成本结果。前3个月的数据收集的及时性非常关键, 为此, 财务部门提前介入, 释疑解惑, 疑难问题及时召集协调会议解决, 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际执行的初期, 加大力量对数据质量进行了认真的复核, 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数据不正确、不完整、统计上报不及时以及部门负责人未尽职审核等各种问题, 提高系统运行的质量。

2. 质量成本分析与改善

统计出质量成本的数据本身不是目的, 只有通过对质量成本数据的科学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 最后达到在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不断削减质量损失的结果, 才能最终体现质量成本管理的价值。

在实施中, 利用该公司月度经营分析会议, 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 查找引起质量损失的主要动因, 调查重大波动的原因, 研究确定改进措施, 并在随后的工作例会中跟进完成情况。

比如, 通过对客户投诉质量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发现漏罐占较大比例, 再进行深入分析, 发现同期内喷材料的单耗节约, 并且在兄弟工厂对标中处于最低状态, 而内喷料是防止漏罐的关键材料, 考虑是否由于过度追求低单耗引起, 列入专题改善;后来工厂部使用了新的喷咀并适度调整了控制参数, 提高了有效喷涂量, 单耗恢复到平均水平, 客户投诉明显下降。

在分析过程中, 笔者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重点, 提高分析的效率和效果: (1) 质量鉴定成本主要为固定成本, 单位成本波动主要受产量高低的影响; (2) 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变化, 与成品率正相关; (3) 外部质量损失与客户质量索赔事件的处理结果相关。

同时, 需要强调的是, 质量成本不只是生产部门的责任。质量的形成是各环节共同影响的结果, 以成都制罐来说, 原材料质量、设备备件的质量、能源动力供应的质量, 还有对成品的不适当运输, 也会造成产品受损, 引发客户投诉。质量成本分析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 客观地找出引起质量成本的原因, 检讨整个质量管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及失控点, 关注主要的、变动的、可控的部分, 以小组会议的形式协调生产、采购、物流、销售各部门的行动, 协同改善。

举例来说, 客户投诉罐身磨损, 可能不仅涉及到生产部门的制造质量, 还涉及罩光漆的质量、打包的质量、长途运输线路的合理选择等等, 有时是单个原因引起, 有时是几个因素同时产生作用, 需要对每个部门都进行改善。面对几万、十万、上百万的客户索赔要求, 以及对产品信誉的潜在损害, 任何改善措施都可以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提出、选择、实施与评价。

改善方案的跟踪评价十分重要。进行改善措施或方案的跟踪, 是以价值化的方法对具体工作进行评价, 以多大的投入换取了多大的成本节约或者损失减少, 在具体质量活动的层面实现财务与质量工作的结合, 让质量活动的改进效果可以量化, 用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来替代以前各部门所作的简单总结, 评价更加客观。而且, 由于从产品出厂到客户使用有一个周期, 质量改善的效果不仅要依靠内部的检验和试验手段去验证, 还要需要客户的最终认可, 所以客观上需要一个持续跟踪、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过程, 更需独立、认真的跟踪评价。

3. 完善方案

一个新设计的系统, 考虑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次成功, 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开始运行的几个月, 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关键时期, 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是方案设计时考虑不周。需要本着开放的心态, 解决一个, 完善一分。

综上所述, 质量成本只是公司管理活动的切入点, 其根本任务是寻找质量改善的机会和途径, 最终实现高质量、高客户满意度下的降本增效, 不能偏离了这个根本。

四、质量成本的实施效果

1.改善了内部沟通

通过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将质量损失从百分比、投诉次数、赔偿件数等统一转换为金额, 建立起质量状况与公司效益的直接联系, 进而影响到员工的行为。比如, 以前品控部门以产成品放行, 经常遇到制造部门的压力, 同时部分人员也认为少判点不合格, 是在为公司节省成本, 在轻微质量缺陷面前立场出现摇摆。完整地统计和披露外部质量损失, 包括质量赔偿及处理事故的相关杂费, 改善了内部沟通, 由于外部质量损失也追溯到生产部门, 所以内部成品放行的压力降低, 内部的冲突减少, 合作效率提高。

同时, 由于公司上下均对质量高度关注, “质量成本”成为沟通的共同语言, 生产部门自发开展各项质量改善活动, 加上有关研发项目的进行, 在很少或者不需要额外成本投入的情况下, 实现了质量提高、质量成本降低、总成本降低、公司盈利上升的良性循环。

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项目实施期内, 该公司在2009年度未显著增加预防和鉴定成本的前提下, 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明显降低,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计算如下:

直接经济效益=内部质量损失削减额+外部质量损失削减额-方案实施新增成本

(1) 内部质量损失削减额= (2009年平均成品率-2008年平均成品率) ×2009年实际产量×2009年平均单位变动成本= (9 7.6%-96.4%) ×39000 (万罐) ×0.26元/罐=121.68 (万元)

(2) 外部质量损失削减额= (2008年每万罐外部质量损失-2009年每万罐外部质量损失) ×2009年实际产量= (110/26300-65/39000) ×39000=98.1 (万元)

方案实施新增成本=新增材料成本+新增其他直接费用

(3) 新增材料成本= (2009年单耗-2008年单耗) ×2009年实际产量×材料单价÷10000

材料单耗上升的, 只有内喷涂料和罩光漆两项, 分别计算如下:

增加内喷涂用量的成本= (1 7.8 k g/万罐-1 7.7 2 k g/万罐) ×3 9 0 0 0万罐×2 2.6元/kg÷10000=7.05 (万元) ;

增加罩光漆用量的成本= (2.2 6 k g/万罐-2.1 7 k g/万罐) ×39000万罐×3.4元/kg÷10000=1.2 (万元) ;

此外, 无其他材料单耗提高。新增材料成本=7.05+1.2=8.25 (万元) 。

(4) 新增其他直接费用

建筑行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篇9

1 建筑行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1.1 建筑行业发展前景概述

我国建筑业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从最初的完全计划经济发展到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孕育着商机;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开辟了市场发展新空间;入世带来新机遇。我国建筑企业在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不断拓宽市场, 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日趋提高。近年来建筑业产值和规模屡创新高, 每年市场规模均高达数万亿。见表1。

1.2 建筑行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1.2.1 企业全员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高。

企业全员质量成本管理思想比较淡薄, 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具体要求和措施没有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职能、层级和项目上。很多建筑企业现在基本都设立了质检和财务部门, 对建筑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这也导致了很多人狭隘地认为质量成本管理应是质检和财务部门的职责, 而没意识到这是企业全员各部门的共同职责, 严重影响了企业内外部质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效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1.2.2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内容不全面。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对质量成本管理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认为只要对实际发生了的质量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 做好事中控制即可, 却忽略了科学的事前预控和事后考核的重要性。更有甚者, 一些企业把质量成本的升降作为评价质量成本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 而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忽略了企业整体质量成本管理效益水平的高低。

1.2.3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责任不明确。

随着建筑市场向着功能多样化和扩展性大等方向发展, 建筑主体也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且施工人员流动性频繁, 施工不连续等因素都导致施工项目分割, 责任难以落实明确, 出现管理职责混乱的状况。许多施工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没有设置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完备专业的管理人员, 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1.2.4 传统质量成本观念存在认知偏差。

传统质量成本最优观认为企业的预防鉴定成本为可控支出成本, 而内外部故障成本为不可控的损失成本, 两者为此涨彼消关系。即认为企业预防鉴定成本投入增加可以降低企业内外部质量损失成本。当预防鉴定费用投入减少时, 次品率会增加, 而后, 内外部损失成本也会增加。他们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 即产品质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质量, 检验只是事后保证而已, 并不能产生高质量产品。

1.2.5 建筑施工材料监管不严。

建筑施工各种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建筑产品的质量好坏和安全性是否达到标准。但是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及管理责任不到位, 对建筑施工材料的购销与保存缺乏有效的监管, 常常出现以次充好或严重浪费等现象, 无法达到要求的质量使用标准。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 还为后续质量成本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1.2.6 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事故频发。

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施工成本, 在安全设施投入上能省则省, 导致很多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实施少, 防护质量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不落实, 造成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没人管, 对出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做出整改。对工程项目质量监控不力, 易导致建筑产品质量低劣, 进而加剧停工、返修成本;如若发生安全事故, 则会产生事故成本, 使得企业总成本上升。

2 建筑行业质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建筑行业质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核心是在保证施工材料质量、工程质量、产品质量和工期等达到设计标准的前提条件下, 对施工项目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采取一系列的监督和控制措施, 确保建筑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下面从三个框架对建筑行业质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进行分析:

2.1 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和管理

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和管理是指在项目工程开工前, 对影响施工质量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规划、审核、监督和控制, 是建筑企业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前提条件。

建筑企业在施工准备过程中需完成的工作有确定好招标书与施工合同、参加由建设单位主持的设计技术交底会、收集现场资料、施工组织及专项施工方案设计、工程文件编制申报发放技术资料及物资需要量计划的编制等。也就是, 企业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质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下面从各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1 施工现场准备的质量控制

建筑企业在实施建筑施工前, 必须做好完善的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以便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各种质量偏差而引起的质量成本。工程测量是进行事前质量控制的基本工作, 是施工准备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应该先派专业的测量人员进行基准点、基准线、标高、施工测量控制网复核、复测等工作, 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工作。只有在测量结果经项目经理部审核通过后方可施工, 以保证之后的施工质量。

2.1.2 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的质量控制

施工图纸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开展工作的最直接依据。现阶段大多对施工进行监理, 设计监理很少, 而图纸中的差错、遗漏难免存在。因此在项目质量计划编制前, 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员应熟悉图纸并进行全面细致的图纸会审工作, 将图纸中的质量隐患与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使设计施工图纸更符合施工现场与顾客的需求, 避免返工浪费及质量设计成本的发生。

2.1.3 竞标、施工合同的质量控制

在竞标施工项目前, 建筑施工企业应要严格审查招标人的主体资格和其建设工程预先审批手续是否完备, 还要记得防范投标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同时还应该要做好合同质量损失的防范, 如合法性缺陷、风险性缺陷、严谨性缺陷、同级分包商责任归属缺陷及下级分包商资质审核缺陷等。施工合同签订后, 项目经理部应该建立严密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与严谨的质量保证体系, 要求各部门、各层级以各自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2.1.4 材料设备、劳力准备的质量控制

项目经理应事先保证分包工程与采购工作处于控制状态下, 谨慎地选择材料及设备供应商。还应该对全体施工人员强化质量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 使得整个施工过程能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

2.2 质量成本的事中控制和管理

质量成本的事中控制和管理是指对质量成本形成全过程进行分析控制, 即从工程项目开工到竣工的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这是建筑行业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和管理的主体部分, 在这一阶段各层级、各部门管理人员应按质量成本计划进行审核, 加强质量管理成本、质量实体成本等的控制和管理。

建筑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控制, 主要是需要做好技术交底控制、机械设备控制、材料物资控制、人工耗费控制、施工环境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安全质量控制等等工作内容。合理投入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 以保证故障成本、质量实体成本和间接失败成本的少产生。

2.2.1 技术交底质量成本控制和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中所谓的技术交底是指在工程项目开工前,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性交待, 使其对过程概况、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要求、施工方法与措施等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避免因情况不明而导致的技术、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生产过程中, 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能措施及设计变更等要求, 须在工程执行前向施工执行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2.2.2 机械设备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基础, 它的条件状况直接影响着施工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机械费的开支在建筑总成本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此在选择机械设备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等因素, 还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机械设备的优秀率, 充分发挥其效能, 使其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2.2.3 施工材料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材料费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重点。工程材料的质量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与前提, 如若工程材料的质量不符合工程项目质量的要求, 那么建筑产品的质量也不可能达到要求。材料费用的开支在建筑产品成本总额中占有着很大的比例, 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做好施工物资准备, 编制好施工材料供应和设备预算计划。企业部门应该根据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来确定物资的需要量和进入施工场地的时间, 从而决定向供应商订货的时间与数量。在施工场地的材料应该按规定方式在指定地点储存或堆放, 以满足文明施工和现场有序管理的需要, 同时达到质量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要求。

2.2.4 人工费用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 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大批的施工人员, 且其流动性也较大。建筑产品与工程的质量受到参与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人员与简单劳力人员劳动质量的限制。因此企业应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着手,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和人工效率, 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和培训, 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管理部门可以建立质量薪酬体系, 用合格的施工质量来考核和评价施工人员的劳动量, 以促进施工人员不断提高施工质量。

2.2.5 施工环境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影响建筑产品和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 有自然环境, 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经济环境, 如资金、价格等;技术环境, 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要求等;工程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社会文化环境, 如人们的要求期望、信仰与风俗习惯等;劳动环境, 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施工环境作业面积大小等。

各个环境因素对建筑施工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根据项目工程的特点与具体条件, 采取积极的措施对这些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施工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与否及施工质量的优劣。规范施工现场, 实现文明施工, 协调好各方关系。而且建筑企业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多又复杂多变, 但是只要提前主动地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政策, 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

2.2.6 施工进度控制

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是指在执行过程中, 经常核查实际施工进度, 与在既定工期内所编制的最优施工进度计划表作比较, 如若出现偏差, 则立即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 采取调整措施, 使之倒回正常轨迹, 适当缩短施工工期。如此不断地循环反复, 直至工程竣工验收完成。

施工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施工部门定期收集数据, 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随时掌握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施工内外部条件变化及因设计变更等原因引起施工内容增减而导致的施工进度的变化因素, 分析研究;做好应对施工物资技术供应的准备工作, 编制年度、季度和月度过程计划。

2.2.7 安全质量控制

建筑产品的质量是在施工工序中形成的, 而不是靠事后检验出来的。建筑企业应把保证施工质量的重点从事后检查审核转向事前控制管理, 做到施工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的安全保证, 达到质量标准。确保施工中不出事故, 减少人身伤亡和损失成本。

2.2.8 质量控制点控制

质量控制点是按产品制造过程中必须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和环节, 由质检部门、技术部门和生产车间共同认定, 并经项目经理批准。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点有控制裂缝的产生;钢筋工程的控制点有墙柱钢筋位移、钢筋接头位置错误、箍筋弯钩不足135°等;砌筑工程的控制点有拉结筋任意弯折、墙体凹凸不平、拉结钢筋不符合规定等等。

2.2.9 间接费用支出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间接费用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故障成本中的罚款、诉讼费用等等, 也包括质量过剩成本、间接失败成本等等。建筑企业应该做好全局控制工作与信息反馈有机结合, 将施工间接费用降到最低, 从而减少质量成本总额。

2.3 质量成本的事后控制和管理

质量成本的事后控制和管理是指在项目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对质量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其目的在于对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与标准质量成本的偏差分析, 为下次工程质量成本控制提供经验教训。企业应做好直接损失成本与间接失败成本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此阶段的质量成本主要是由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费用、信誉损失等等因素导致的。企业可以设置专业处理团队, 运用其专业知识, 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减少不必要的质量成本支出。

单位工程竣工后, 必须进行最终检查和实验。专业技术负责人应按国家规定要求收集整理材料、设备、构件的质量合格证明材料以及各种实验试验资料等质量记录。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技术、质量、生产等有关内容进行检验评定。在检查验收时, 对查出的施工质量缺陷问题应予以纠错指正, 之后再验证以证明质量符合性, 确认建筑产品、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要求。然后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各方主体参与的竣工初验、验收程序, 签订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或住宅质量保证书等。

3 结论

长期以来, 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着重关注项目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 但不重视其他阶段的控制, 这就缺乏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观点来对待质量成本控制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是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它要求项目负责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材料设备、文明施工等都有个正规化全方位地管理, 使得各阶段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和管理, 对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成本,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提高企业员工质量管理意识和劳动主动性均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质量是生存之本, 这已成为了建筑行业的普遍共识, 即均意识到建筑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成本的竞争。质量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 它涵盖了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建筑行业,质量成本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兰.质量控制手册.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 1951.

[2]陈超.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中南财经大学院报, 2007 (5) :31.

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篇10

一、医院质量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 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体系有待完善

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新《医院会计制度》, 既保留了原有会计制度的优势, 又融合了医院管理的各种创新理念, 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会计核算整体水平。但由于新制度还处于实施的初期阶段, 在实际执行中难免会有瑕疵。

(二) 医疗质量成本管理意识淡漠,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医院没有将医疗质量成本纳入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中, 同时医院会计制度核算体系中没有包含质量成本核算, 增加了医疗质量控制的风险。缺乏医疗质量成本评价和分析, 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深入和长效机制。医疗机构认为质量成本由质量质控中心和财务部门负责, 没有全体员工参与, 没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控。医院管理层只关注收入、利润、医疗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 忽视质量成本管理。出现医疗收入增加, 利润降低, 医患纠纷增加, 影响医院的声誉, 医院竞争力下降。

(三) 质量成本分类和归集不明确

目前医院质量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成本思维之内, 医院质量相关成本分类不准确, 医院的管理层很难降低医疗质量成本, 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忽视隐形质量成本, 关注显性质量成本, 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病源流失, 医疗市场份额下降。由于不能合理区分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 不能了解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此消彼长的管理, 导致医院利润下降, 医疗故障成本增高, 医院声誉受损。

(四) 质量成本投入不合理, 缺乏统筹规划

因为医院质量成本没有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中, 没有通过预算进行规划和监控, 提高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 导致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不断增加, 质量成本总额较高。不合理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节约和降低, 导致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不断升高。

(五) 质量成本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医院没有建立有效的、系统的质量成本考核体系。质量管理业绩考核不能做到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均衡互补, 缺乏可控性和可追溯, 缺乏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迫切性

(一) 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医院是特殊的行业, 提供的医疗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医院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消除医患纠纷, 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通过提升医疗质量, 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医院发展的需求

医疗质量竞争日趋激烈, 医院管理层认识到医疗市场竞争优势是医疗产品和医疗服务的优秀质量。近年来媒体对医疗质量负面报道越来越多, 医患纠纷受社会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医院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 医疗质量对医院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医疗质量与质量成本的关系, 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提出质量改进措施, 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三) 医院会计综合化发展的需求

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研究领域, 使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 向与会计相关领域扩展, 从而使会计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质量成本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

质量成本有可能很高, 也可能实现重大节约。对质量成本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控制和管理, 能够实现质量成本的重大节约。

三、质量成本管理实施

(一) 建立有效质量成本组织架构

设立医院质量控制委员会、全院质量控制中心、质量控制小组三个质控体系,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控制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学科专家组成, 是质量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指导质量成本预算的编制, 批准质量成本预算并组织实施质量改进计划, 检查质量控制结果, 并提出考核与奖励的意见。医院质量控制中心是财务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编制质量成本预算、实施质量改进计划和督促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质量控制小组实时进行自控和自查, 落实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每月的故障成本及时上报院质量控制中心, 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明确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 有助于医院目标质量成本的实现。职能部门和全体医护人员都能成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参与者, 提升医疗质量成本的控制能力。

通过质量组织架构建设, 质量成本管理的战略自上而下传达到每位员工, 基层员工发现的质量隐患及时上报质量控制中心, 通过分析原因, 解决质量问题, 达到降低质量成本的目的。

(二) 准确划分归集医院质量成本

通过质量成本的正确分类, 可以发现故障成本的起因。通过控制成本的增加, 达到减少故障成本目的。医疗产品的质量水平越高, 与目标价值的偏离程度越小, 故障成本会越低。我们会发现预防的付出是相对较小和可控的, 医院能够更好地降低和节约质量成本。控制成本是实施控制作业的成本。故障成本是实施故障作业引发的成本。

通过质量成本分类可以分析质量成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控制成本随着医疗质量的提高呈现增长的趋势, 故障成本随着医疗质量升高逐步降低。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三) 完善医院财务报告体系

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财务报告体系, 建议增加医疗机构质量成本报告, 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报告是衡量医院在某特定时期质量成本分布情况的报表, 是用来反映一个医院质量改进项目上的进展程度的书面文件。医疗机构质量成本报告对医院质量成本的改善和控制至关重要。质量成本报告可以对医疗质量成本的总额进行分析, 对医疗质量成本构成进行分析, 还可以对医疗故障成本进行因素分析。通过质量成本报告分析, 查找医疗产品的质量缺陷, 找到质量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四) 建立稳固零缺陷的医疗质量成本观

稳固零缺陷的医疗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全体医务工作者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没有缺陷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医疗部门零缺陷管理包括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零缺陷管理和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零缺陷管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缺陷是医院隐形医疗质量成本, 带来无形的损失。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对医患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的破坏力更大。

(五) 建立医疗质量意识的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包括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医疗质量意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廉洁从医、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文化的宗旨。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意识, 将提高医疗质量的理念融入到医院文化中。通过医院文化宣传, 强化全体员工医疗质量意识。

合理提高预防成本:包括医德教育投入, 增强医务工作者公仆意识, 从内心关心患者。使医务工作者做到工作中务实, 学术上求真, 珍惜患者的信任, 真正做到廉洁从医, 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提高文化宣传费用, 鼓励医护人员参与全面医疗质量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医疗质量, 降低故障成本, 增加医院收益。

(六) 建立质量成本考核体系

1. 建立质量成本考核指标体系

质量业绩考核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和内部绩效衡量两方面, 考核质量的指标通常兼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患者满意度的财务指标为外部缺陷成本, 内部绩效的财务指标主要有: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医疗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是《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指标》。

2. 建立监督检查系统

医院质量成本的考核实行分级归口检查监督。医院对各科室进行质量检查, 落实质量责任。医护人员医疗质量考核结果与薪酬管理挂钩, 给职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医院对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 使患者感受到医疗水平的提升, 减少医疗风险。医疗质量管理评估体系是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动力, 质量成本考核是质量成本闭环管理的必备环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的就医理念和医疗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医疗质量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医院通过实施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为人民群众提供零缺陷医疗服务。本文在医疗质量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实施医疗质量成本管理的迫切性进行探讨, 从医疗质量组织架构构成、医疗质量成本分类和归集、医疗质量成本报告等方面对全面质量成本管理实施进行深入探讨, 为我国医院医疗质量提高提供控制依据和管理决策。

关键词:质量成本,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唐·R·汉森, 玛丽安娜·M·莫温.管理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威廉·莱恩, 香农·安德森、迈克尔·马厄.成本会计精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乐艳芬.成本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4]李争光, 李萍.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考核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M].财会通讯 (综合·中) , 2011 (12) .

上一篇:干预体会下一篇:健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