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2024-06-30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精选十篇)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篇1

一、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 根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基础能力的基础上,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 注重开展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形成人的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党和国家十分注重素质教育, 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是,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我们一直运用的都是应试教育, 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 在上学期间把文理分开, 通过高考, 考试成绩来决定进哪所学校,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较高, 但是实践能力很差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这样就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量事实表明,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实施灌输式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 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主体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的理论知识很强, 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 心理素质就特别差, 容易产生走向极端的想法;还有的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终走向迷途等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基本素质, 并不是对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否定, 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 顺应时代的发展, 抓住主要问题, 解决主要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 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作用, 同时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约束,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 缺乏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等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依托, 就无法实施;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的素质也就没有了方向, 失去了意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一个整体, 缺少哪部分都是不可以的, 长期以来, 就有重视科学文化的素质, 重视智育, 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薄弱的环节, 应该二者缺一不可, 两手都要抓, 使人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并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 更好地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胡锦涛强调:“要坚持育人为先、育德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1、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它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 引导着素质教育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他的这些素质用于哪些方面, 对社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则取决于思想政治。如果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足, 只是对他自身起着限制作用, 但是他的思想政治方面不足或缺乏, 则会有危害社会的危险。

当代社会存在着“法轮功”等非法组织分子危害社会的现象, 还有出现的“小悦悦”事件, 拐卖儿童等等现象, 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缺乏, 导致出现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行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有着引导作用,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按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发展, 更有利于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人。

2、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个人有很强的知识和能力, 缺乏思想政治素质有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危险;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 虽然并不决定着他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高, 但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高, 就能使得他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强健自己的体魄, 从而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决定其他方面的素质, 但是会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着精神的动力, 对提高其他素质起着促进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 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促进作用, 进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身心的健全, 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教育有着整合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的一部分, 它有着整合的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教育的整合, 可以使得人们培养健全的人格, 形成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如果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 就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方向, 有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实行正确的行为;它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正确的发挥科学文化知识所带来的力量, 使得人们既具有科学文化的知识, 又能懂得团结合作, 最后使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作用, 等等。我们的素质教育, 并不是只注重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政治素质或身体心理素质, 而是把这些素质达到整合, 使得人们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人们的方方面面, 要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就要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在社会上, 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宣传正面的例子, 对于丑恶的、不对的事件进行鞭策。在学校里, 由于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对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并且采取奖惩制度, 激励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自我教育,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家庭里,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起着模范的作用, 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才能孕育出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社会、学校还有家庭做出努力, 最关键的是受教育者自己, 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艰巨任务, 作为国家的一分子, 要学会自律, 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这些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地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进而更好地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 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 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对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兰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5.

[2]陆亚平, 曲澎.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7.

[3]杜红芳.浅论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探索, 2010.12.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篇2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不受学生喜欢的原因。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如“填鸭式”、“一言堂”,说教式等存在着教条化、教学方法机械、教学手段单调等弊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师恪守了教师、课堂和课本三中心,其不良后果是导致了学生原有的自主愿望的日渐消退,自主潜能的长期埋没,终至于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无所适从,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发挥。教育人本论认为,学生应该是永远的学习的主人,强调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它的三大基本目标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了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就应该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建立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1、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应达到的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好政治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2、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1)方向性、科学性原则。

在建立新模式中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条件,系统科学地传授政治课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新模式建立必须联系以下几方面的实际;一是联系校情,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来构建模式,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二是联系学生的实际,要弄清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情况、思维特点和认知情况来建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联系国内和国际时政热点和社会问题新变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研究性原则。新模式的建立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本学科、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拓展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从而进一步搞好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

(4)主体性原则。新模式的建立必须是以生为本,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以充分表现自已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5)创新性原则。在建立新模式过程中,每位政治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敢于否定自己,推陈出新,大胆创新,积极摸索,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模式。

三、现阶段思想政治课新模式的探索。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方案》,在方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此课程的开设在国内尚属首次,它能够给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生机,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使每一个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我们积极探索的政治课的教学新模式是:以“研究性学习”思想为指导,把它渗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建立研究性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和专题研究模式。

1、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校所处位置、政治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素质,每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材内容,由教师或学生提出4至5个课题(课题应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容易操作),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择各组喜欢研究的课题,按照“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实施——分析整理——成果展示”程序去操作,用学校安排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去完成。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并且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政治和思想品德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政治课的德育功效。

2、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学生充分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活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促使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是适时点拨引导和总结。操作程序是“自主学习——情景创设——问题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完成目标”。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先行学习并能发现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情景创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一些反映时代脉搏、重大时政、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并且符合教学目标的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感悟,产生问题。“问题设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富有启迪性,拓展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并把它认真解决。“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是在问题设置后师生共同完成设问的环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讨论和导引,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模式在操作时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求认真准备,精心备课和设计;二是可以打乱教材编排结构,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来取舍教材内容;三是选取的材料要具有时代感并能贴近学生,还要精炼;四是问题设置是这种模式的关键和中心,问题设置要精简实效,要具有适当的隐弊性和启迪性,不能过于简单或高难;五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控制课堂秩序。

3、专题研究教学模式。

所谓思想政治课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与课本相联系的材料(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以问题为中心,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打乱教材原有的结构进行,可以随教学进度在每课、每节乃至某些适合的框题使用。设置专题要小而精,要覆盖所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服务,它可以是紧扣教材知识点的简易性专题,可以是立足知识面生成的综合性专题,可以是围绕现实问题生成的跨学科专题。问题设置既要有启发性和递进性,又要能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思考。

这种模式既不同于“研究性学习”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作用是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面对专题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来分析解答;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模式很符合当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可以使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篇3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思想政治课 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这个超过我国总人口四分之一的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国家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又紧迫的战略任务,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发展状况有较多的议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呼声日益强烈。可以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在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作用的基础。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一门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与学生平时接触中不难发现:由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理论抽象性,学生难免觉得空洞乏味,部分学生因此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出现只为应付考试而无奈学习的消极心态。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政治课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的发挥,如何改观呢?我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平时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幽默风趣的漫画小品,新颖奇异的事例,时尚又不乏耐人寻味的广告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使他们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积极灵活多样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接受教育。

在教学“市场交易原则”时,我便运用漫画小品这一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引导学生观看漫画——“朦胧价”(此时,学生已在底下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开始活跃),然后让学生对照漫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揣摩画中“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课堂气氛热烈开来),稍后我当主持,邀请两位同学根据漫画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上场表演小品,顿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两位同学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小品表演中,同学们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同时学到了一种处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诚实守信”。(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二、提倡学生实践体验,是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

平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变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躬行践履,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实践其道德理想,在自我体验中,学会疗伤,学会选择,在不断追求、反思、完善中,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取向,高深枯燥的道德条例,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

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便设计了一项实践活动。课前先让同学们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经济来源、每月的收支,家庭消费的内容、家庭储蓄和家庭债务”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写一份调查报告(事后,不少同学反映,通过此项活动加深了对父母和家庭的了解,懂得了父母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从而更知道珍惜,懂得感恩。德育目标初步实现。)。随后在课堂上公布学生的调查结果,选出一些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报告,让学生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比较、辩论(分成正负双方辩论)。同学们达成了一致:“家庭消费要与家庭实际情况相一致,不能盲目攀比,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通过这一系列学生自我体验活动,道德观念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自觉转化为行动。

三、加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是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作用的关键。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往往让教师成为学生关注和模仿的对象,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亲切的语音,和蔼的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会深深融入他的课堂中,学生因喜爱某位老师进而对他传授的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会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方向。

特别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身上展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最重要教育力量。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良好的德行修养、言行举止,在教育教学中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刻影响和感染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养成,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化学生,灵魂要靠灵魂来塑造,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须要有高尚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在政治观念、思想品德、生活作风、治学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既要“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课老师只有从我做起,大胆创新,努力实践,才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篇4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实现形象化教学

音乐教育需要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充实音乐教育,实现音乐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音乐教学当中,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学来讲,还是对音乐教学来讲,都将实现形象化教学,既可以跨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僵硬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地去理解和接受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引导;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资源,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

具体来讲,音乐和思想政治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 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的大背景下,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大兴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可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会采用录音机、电脑、 清唱、合唱等形式,把音乐、歌声引进课堂,起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音乐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以更加轻松愉快的心情、更能够以自身为主体的自发理解与掌握的过程来感悟音乐本身的那种美。

二、发掘教学新思路

首先,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艺术媒介来熏陶、感染学生,继而增强其对道德感的认同,并且这种认同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观接受过程。与此同时,学习音乐给予学生带来的快乐与愉悦心情也能够在内心产生一种作用力,这种由内而发的力量促使着学生爱上音乐的同时,更深层次地去感悟音乐并与音乐本身所能够展现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相契合。通过这样教学新思路,实现形象化教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学生性格塑造

音乐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与塑造良好的性格品性,如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社会公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审美情趣等。就爱国主义思想而言,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与演唱革命歌曲及传统民族歌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集体主义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唱、伴唱等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协作完成美妙的音乐合作过程,从而增进学生对合作的理解与认识; 就提高社会公德水平来讲,音乐本身寄托着对人间真、善、 美的阐述与表达,这些内容与形式共同作用于人的情感, 可以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继承与发扬这种公德心; 就优化心理素质来讲,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寄托,感触音乐的同时,内心情感也会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控能力,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具有较强的情感的体验调节和表达能力的人是聪慧的,也是全面的;提高审美情趣来讲,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乐理、乐句、 乐段当中表达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想法,当我们通过音乐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获取音乐美、心灵美的同时,与心灵感悟发生一定的化学作用,最终情感升华,形成一定的精神力量或信仰,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教学来讲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自古以来,美与善就是一体的。我国古代商周时期就有礼乐教育,而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德育与美育融合在一起的典范。

摘要: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审美观与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健康的人格,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观察,对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篇5

郭立昌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是专业教育顺利开展与正确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专业教育中存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实用主义影响、思想认识局限、导向能力不足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应强化导向意识、细化导向内容、改进导向方式、提高导向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导向作用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价值,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和意义。价值导向的主要依据和主要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它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专业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就着眼点就是个体的技能培养。更具体说,专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何在专业领域里的研究能力,就是要帮助社会新生个体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的工作价值观;掌握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机会的技能;具有一定可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一定成功的职业技能;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个人的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能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客观地说,专业教育以个体的技能培养为契入点,关注个体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个人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是在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下而进行的。因此,在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时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二)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就是享受教育者阐述任务,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使其紧密的围绕在这一任务的周围,并促使这一任务的实现。在这一含义上来讲,毛泽东于上个世纪40年代就曾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胡锦涛在讲话中多次都提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注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要注意为谁培养。”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这里必须指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个人发展;恰恰相反,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其实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发展只有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洪流中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开展专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大方向。我们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自觉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社会得共同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契合点。因此,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培养的人才的目标是什么,而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这一目标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三)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

行为导向是指通过树立具有广泛认可度,又有极强感召力的先进榜样,使其他人钦佩而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的行为结果。行为导向一般分为人格导向、行为方式导向、行为导向。为了更好的达到专业教育的预期效果,在专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就要适当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03070《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92页.推广先进人物、学术楷模,以其成功的人格魅力来吸引青年学生;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意识,增加实践,实现横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者心路历程;强化行为的引导,就如同毛主席所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一辈子”就是行为强化引导。

二、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弱化的原因

(一)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一理念已远远超出最初的初衷。专业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误认为是找工作的一个途径或是一个手段。其实,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容易受到的社会影响。“片面强调外在工具价值(即维护稳定与秩序的价值),忽视内在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强调眼前价值(即以当下不出问题为目的),忽视长远价值(即理想信念的形成);追求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长期效应”“,这种消防式的德育有其一定合理性与作用,但如果仅仅满足这种作用,就会陷于事务性、经验性与相对性,而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和主旋律教育”。

(二)思想认识的局限

目前,人们对专业教育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而这些文献资料更多关注的是理论模型以及技术工具本身。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理论模型、技术工具产生的历史背景、适用范围以及文化差异下的本土化应用。专业教育传入我国,尽管发展很快,但真正研究专业教育本土化的学者和文献并不多,人们对专业教育的真正价值以及适用局限还没有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找到与其有效契合点的关键。此外,由于缺少专业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人们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抉择困惑其实质是价值取向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冲突,如果仅仅着力于学生的决策方法与技术的提高,而非帮助其澄清自己的合理追求以及树立科学价值观,则达不到真正帮助学生的目的。最后,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专业教育应实现全程化,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在组织措施上落实不力,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三)导向能力的不足

在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对专业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其中特别是政治素质、政治导向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本质要求。所以,忽视了政治素质和政治导向能力的提高,是导向能力缺乏的关键因素。目前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学校各专业的专业教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由于长期困扰于教学的具体事务,政治素质和政治导向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提高,这对发挥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也造成了困难。

三、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一)强化导向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高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在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顺利就业的需要。无论就业政策宣传、择业观的教育还是就业信息的指导、求职技能的训练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为其确定方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就是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落实到个人成才、择业标准、求职道德等方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专业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要将就业工作机构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防止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

(二)细化导向内容

要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覆盖大学每个阶段。具体而言,大一重点进行专业发展形势教育与自我认知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劣势,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大二重点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专业、职业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职业发展典型,培养学生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择业观;大三重点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和基层意识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考察、实习、见习等,帮助学生拓宽就业视野和在基层岗位进行工作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大四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适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为顺利走上社会夯实基础。

(三)改进导向方式

相比导向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方式的改善与创新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在实际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导向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育者的导向地位,而将受教育者置于绝对服从、必须接受的被动地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不能真正“入脑”、“入心”。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取得效果,首要前提就是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关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对象的高水平的自我教育,因此,其实质就是“导”与“学”一体化。二是导向性与渗透性的关系。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不在于向学生灌输过多的理论,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注重实践渗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环境熏陶、传媒渗透和隐性课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之中。三是导向性与个体性的关系。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尤其要重点关注那些在专业与职业发展选择中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

(四)提高导向能力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扮演四种角色:引导者、点拨者、促进者和示范者。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当然,这里所谓的“专业化”更多的是结合本身岗位的基于胜任特征的“专门化”,这种“专门化”除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掌握专业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积累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个案外,了解企业用人理念与招聘流程、方法也是非常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育人理念,时刻不忘培养学生成才的终极目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简介:郭立昌(1969——),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印)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0.3郑永廷,江传月.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德育教育 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学科,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重要的学科,我们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三、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例如,通过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最后又与学生一起分析大家熟悉的“5·12”汶川地震,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忧,因何而怒,因何而惧,情绪像镜子,表现出他思想觉悟的高低”。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

四、充分利用辅助教材

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美德读本》,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很有实效。如“勤学”篇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情而废者十之九”,这些我国古代的格言,对培养学生“以学为乐”“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礼仪”篇,教育学生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使学生极为受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他们表示要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时代新人。

五、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育的效果在课外得以表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教育、锻炼,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作为政课而言,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是一种比较可行和有效的实践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家乡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社会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挖掘“乡土”典型,关注乡情乡貌,既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热爱家乡、忧国忧民等思想品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谈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作用的实现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作用,认识过程

1 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是思想教育规范作用实现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 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阐述奠定了思想教育规范作用实现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构成的基本内容包括: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 社会的人, 包括个体, 集体和社会。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 社会性, 意识性, 实践性特征。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 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 改造者, 客体是被反映者, 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 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 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 即实践关系, 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 即认识关系, 此外,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客体, 认识的中介所构成的一个动态, 复杂的系统。在认识系统中, 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 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同时, 认识主体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一是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 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 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二是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 使客体信息为主体所接受。三是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 整理和重构。四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意义。

人的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人的认识不同于动物的反映活动, 它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的, 直接的摹写, 而是一种能动的, 创造性的活动。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 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创造性的复现。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 在观念中分解, 加工和改造对象, 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主体反映的超前性。主体反映的显著特点, 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态, 而且能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 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主体反映的创新性。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包括认识创新, 思维创新, 理论创新等。

反映与信息, 选择以及重构的关系。反映, 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 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作为能动的反映, 包含有对来自客体事物信息的选择, 重构等成分。但是主体不能脱离客观而主观地, 随意地进行选择, 重构, 必须是对客体所提供的信息的选择, 重构。选择, 重构是否正确, 还要看其是否与客体的结构和性质相符合。所以反映与信息, 选择, 重构是一致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认识的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根据正确的认识, 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 计划, 过程, 使实践获得成功。

2 被教育者的认识过程

2.1 实践是认识过程的源头。

被教育者是思想教育实施的对象。被教育者能够接受施教者的教化的前提是实践经验, 这一判断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知理论基础上的。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个体的道德认知常常取“个体认知的自觉形态”, 而道德认识还“往往表现为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共识”等等。这正如我们党对全国人民开展“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育, 全国人民都能坚定的认同这一理念, 原因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 是通过旧中国与新中国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中得到的认识, 虽然这样得来的认识尚很朴素或很浅显, 但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认知与思想教育灌输理念的认知相吻合, 所以, 愿意接受这方面的理念教育, 建构这方面的理念知识。

2.2 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调整和强化。

通过思想教育这一过程, 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施教的内容产生着心理体验, 对于认可的愿意听从的教诲、用以规范自身言行的道理, 会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自己的行动, 或是作为一种新的认知保存在记忆中, 形成新的观念, 或者是作为校正自己不正确行为的道理, 来改变、约束或规范自己的言行。可见, 通过思想教育这一过程来教诲和影响被教育者, 所传授的道理和观念不会只是建构在理性层面的, 还需要通过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调节与实践过程的验证、调整和强化。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思想、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思想道德认识相抵触的思想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思想道德情感, 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性, 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且在这一过程中, 应伴随着从教育者处得来的不断地思想教育的影响, 以确保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强化朝向教育者所指导的方向。

2.3 个体自律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一种规范, 被教育者需要在观念上接受这一规范, 行为上兑现这一规范, 无论是理念上的规范, 还是行为上的规范, 都需要相应的自律能力。因为既有的习惯性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会干扰大学生来接受施教者传授或教化的内容, 这时, 自律能力便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自律能力强的会积极的接受教诲, 努力约束自己的言行, 自律能力弱的则会在理性层面表示赞同, 在行为层面难于从严约束自己, 放松或放弃约束自己的规范。

3 施教者应具有的认识

3.1 对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

作为思想教育的施教者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理论为指导, 辨清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被教者与施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既不盲目的一味灌输, 只强调教育的形式和教育量的多寡, 又不盲目的否认教育效果, 能够实事求是的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清被施教者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与自身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客体地位, 积极尝试和探索能够对被教育者产生积极作用的教育形式。

3.2 将促进主体体的发展和变化作为教育目的。

发展和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认为,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为人在世, 可贵在于发展, 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 使其经过锻炼, 使人能尽其才, 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理由背弃教育的本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讲话内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目标。

3.3 在符合被教育者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管理、实施的总称。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热情温暖关心大学生在学习、择业、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应该积极宣传公认科学的心理知识, 实事求是, 坚持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科学理论为基础。我们跨入的, 是一个崭新的世纪, 是一个全新的社会。面对这样紧迫的形势,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在这样的环境下, 人才的竞争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目前,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仅仅是要停留在狭义的心理咨询方面, 更重要的是做到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 促进学校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作用, 在理论认识与具体实施等方面正面临着不少问题, 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依旧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已经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管理者们应该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加大力度吸纳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事, 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 用多种模式,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功能的发挥, 形成全员参与, 全程关注的氛围, 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范围, 面向全体学生。

3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这种剧烈转型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再加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碰撞, 使人们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同时, 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社会和谐的协调成本, 也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心理疏导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中,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 保持和促进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思想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精神诉求。心理疏导具有整合和谐意志、和谐政治关系、促进和谐文化、倡导和谐道德、培育和谐心理等强大功能, 为保证思想的和谐、心理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和谐提供良好的方法和渠道, 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

因此,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新的发展。心理疏导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时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他针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发展变化, 体现了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又是社会转型的现实期待。

3.1 心理疏导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 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心理疏导应充分了解和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及规律,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这有利于从根本上真正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它主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现象、过程及发展规律入手。第二, 既能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又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心理疏导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第三, 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调动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3.2 心理疏导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 心理疏导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以及预见性, 做到因人施教。它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确定教育内容、方式、方法, 主要针对不同对象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教育的自觉程度、个性特点、心理问题、思想现状等,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优化, 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其次, 心理疏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准确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准确地做到点子上去, 能更清楚地摸透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状态, 正确运用心理疏导, 可以减少思想政治工作的差错。再次, 心理疏导的引入有利于消除思想政治工作中双方心理障碍, 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 包括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等, 拉近彼此之间的沟通距离, 并使之真诚而充分地进行双向交流。

3.3 心理疏导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发展角度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思想、道德、能力等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指引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指出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途径, 指导个体人格塑造的有效方法, 才能真正展现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价值最大化本身是一个经济概念, 是对于成本的投资和最终效益的考量。然而对于个体来说, 价值最大化是个人所做出的自我定位, 也就是说, 首先要能够明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 明白自己想要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什么收获什么, 以及应该用怎样的方法, 在符合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心理疏导就是能够帮助及促进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有力手段, 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度,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当更有效的借助心理疏导的作用, 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引导高校学生反思活着的意义, 反思自己内化的价值观。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只有在不断的行进过程中, 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的成长及成功, 才能达成个体的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尤其重视政治价值的地位, 这是革命和战争的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使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已经更多的转向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时期, 人的本质提升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指标, 已然成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概括。

因此, 以人为本, 塑造个性, 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更多的是对高校提出的适应当代社会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吸引学生自主、积极的参加, 就应该更多的以创新的方式, 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文化形式, 根据高校本身的教育特点, 采取相应的教育形式, 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营造其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 适应不同的学生个体, 就必将提高高校学生个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配合、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春明.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互通互动关系[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1 (4) .

[2]陈妍.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关系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9) .

[3]张丹丹.心理与思想——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 2007 (4) .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篇9

一、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 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所得到的理解和认识就是政治文化。统治阶级的思想要想顺利被社会成员所认可, 必须让现有的政治文化满足社会成员的政治需求, 使社会成员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政治观念。统治阶级应该构建自己的政治文化, 其中包括政治价值、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等等。

为把政治文化的内容深入社会成员的意识中成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 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科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传播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政治属性, 相同的教育传播方式, 追求同一个价值目的。很多的政治文化都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目前看来, 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是思想政治最主要的任务。

二、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政治文化角度看, 为促进政治社会化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采取的最有效的方式。换句话说, 政治文化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在时代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下, 最终决定意识形态领域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从文化的高度出发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使政治文化因素在社会中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 必须保持从文化的高度出发开展一切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今社会, 在社会成员内心树立起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是很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文化形式来顺应社会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文化要更好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思想之中, 就必须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另外, 政治文化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上面论述了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和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接下来我们针对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谈谈几点看法。

(一) 政治文化目标是在思想政治中的作用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等几个方面。我们应该知道政治文化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存在一定关联性和共通性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社会成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 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中的体现

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中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传播方式和基本内容等几个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传统的政治文化是采用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价值、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封建社会的时候,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为政以德”。当时为达到社会有序发展、天下太平的目的, 统治者实行仁政, 重在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教化。为了维持社会稳定,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们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现有政治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在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下产生的新型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应该知道,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产生的新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 “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分析“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 论述了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引导作用等等, 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的高度重视, 能够对“政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恩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昊.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决策信息, 2010.

[4]刘学军.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 篇10

(一) 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性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新思想观念的形成, 而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冲击了高校传统的“三观”教育和情感教育。

(二) 国内家庭教育方式的情感效应现状。当前中国家庭教

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仍很突出, 要求子女的行为、兴趣、学习、意向以父母为转移, 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压力大, 对子女学业期望值要求过高;二是对子女的情感要求管教严格, 缺少双方可接受的理解和态度。这种表现方式容易造成以下情感效应:

1. 中国人喜欢讲面子、自尊心强以及爱和别的子女在各方

面进行比较, 导致父母对子女产生过度期望值, 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情绪上产生焦虑感或负罪感, 使学习兴趣下降、接受能力差, 严重的会造成精神障碍或情绪障碍, 当前各高校中都比较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2. 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

对家庭存在过分依赖的思想, 心理上较脆弱, 容易造成情绪上任性、自大、冲动, 缺乏站在对方情感上考虑问题, 缺少自制力、宽容、体谅等情感能力, 这不利于社会性品质的进一步教育和养成。

(三) 高校现有的情感教育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校对学生在逻辑认知方面采取较单一的教育模式 (感觉

——思想——知识——智慧) , 使说教多于实际的熏陶, 其后果是实际生活经验缺乏, 情感要求得不到满足, 情绪受到不恰当的抑制, 甚至阻塞, 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 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

2. 由于高校没有把科学、健康、合理的情感教育纳人教育

目标体系, 从而缺乏较明确的教育措施, 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不到较全面的发展, 使学生在培养自信心、敏感度、人际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 进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和潜能的发挥。

3. 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 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因

家庭贫困或环境不适应, 导致学业上的挫折, 从而享受不到成功和喜悦的体会以及自尊心的满足, 就会产生种种消极和负面情绪, 既影响个人的发展, 也使师生在情感关系上进一步缺乏依恋感。

(四) 受社会传统文化中情感设计仁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

情感设计以孔孟仁性伦理作为核心, 源于血缘情感关系, 又延伸到社会人际关系, 它既有优秀的一面, 也有保守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1. 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 有时过分强调人情关, 希望在

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相互照应、相互回报, 否则会过分关心周围同学对其情感的评价。

2. 学校有时过分强调对情绪的控制和表达的含蓄, 对学生

不良情绪的疏导力度不够, 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某种不必要的焦虑和不安, 并为适应环境、人情交往等花费过多的能量, 从而影响学习精力。

由于情感因素在德育教育诸环节中的流失, 才从某种层面上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学情绪和教育质量的滑坡。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而忽视情感教育, 就不能培养学生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忽视情感教育, 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将各种内外信息构建为内化了的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忽视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可能出现空架子。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情感教育构建的现实选择

(一) 层次性

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在掌握施以情感教育具体不同对象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作为突破点及打开学生心灵情感闸门的钥匙, 通过情感交流来协调学生之间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 特别是特殊学生群体, 是情感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 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的层次性问题,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认识的同时, 关注学生对具体生活的情感体验, 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适时、适当的引导, 使情感教育更有针对性, 从而使植根于生活、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变成死板的教条,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实效性。

(二) 开放性

一个开放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建立起充分有效的对话和不断阐释机制。首先, 教育观念要革新, 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代表,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 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其次,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透明度, 通过互联网、学生社团等手段扩大对话渠道。最后, 开展不断阐释的咨询教育, 通过应用咨询、讨论、引导和启发等方法, 来促进教育双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 均衡性

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和发展市场经济, 就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努力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诚信意识和独立人格, 推动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发展。具体做法是:以情感教育为主导, 走法制教育、校纪校规、党团建设和情感教育相结合之路,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 自觉性

上一篇: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下一篇:中国财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