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扶贫互助社

2024-06-21

资金扶贫互助社(精选十篇)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1

自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在为农村反贫困而努力,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低收入人口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 我国传统的以财政扶贫为主要模式的反贫困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我国单一的财政扶贫机制, 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一直以来, 我国的扶贫资源分配都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 贫困群体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 从而导致扶贫工作成为单向的政府行为, 大大降低了扶贫项目的适应性和扶贫效果的有效性。政府是反贫困资源决策与分配的单一主体, 使得政府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相对单一, 贫困群体的主动参与程度极低, 并且主观意识上认为是国家的“救济款”, 缺乏对贷款的有效需求, 有劳动能力但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贫困农户仍难以有效利用互助资金的贷款服务, 这必然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贫困地区或贫困农户的“等、靠、要”思想, 难以培养贫其自我发展能力与机制。

1986年国家开始投入大量财政扶贫资金, 但是由于委托代理机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导致“寻租”问题十分严重, 扶贫资金到户率很低。扶贫资金发放机构缺乏积极性, 将扶贫贴息贷款当成政策性任务来完成。1990年我国开始了公益性小额贷款试点, 依靠外界捐赠资金, 采取团体贷款的方式向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政府“体制内”的扶贫贷款和这种公益性小额贷款是相互独立发展的, 公益性小额贷款大多是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存在。公益性小额信贷由于资金缺乏, 导致服务覆盖面积受到很大限制。

1996年起我国通过借鉴小额信贷模式开展扶贫贷款, 将“体制内”财政扶贫资金和小组联保、整存零还等小额信贷机制结合在一起, 希望解决扶贫贷款偏离贫困农户和还款效率低下的问题。但由于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 在所有权方面, 不但产权不清, 且没有构建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 地方政府借助地方扶贫办对扶贫资金进行干预, 导致交易成本太高, 使小组联保等国际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体制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小额信贷的理解就会存在偏差, 导致政府和民间的联合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显然, 资金支持是贫困农户摆脱贫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如何培育贫困农户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 迫在眉睫。就个人能力而言, 贫困农户本身即为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 自我发展能力非常有限, 仅仅依靠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而促使其摆脱贫困境地, 是不现实的。而通过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于贫困的小农户应对市场风险、提高收入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户, 在发展农户合作组织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在反贫困中政府需要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 做到既能够满足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 同时又能参与合作组织的管理, 而且还能处理好与村行政和地方行政以及信用社的关系。

二、扶贫资金互助社的创新

扶贫资金互助社是应对上述挑战而进行的一项反贫困制度创新。互助资金实质上是在借鉴国际和民间组织信贷扶贫模式的基础上, 由扶贫和财政部门共同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持贫困农户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它既是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足的问题。它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 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 以其他资金为补充, 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 在行政村内建立的生产发展资金。

扶贫资金互助资金是在借鉴国内其他组织的社区基金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只是国际上所谓社区基金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本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扶贫资金, 并由政府部门组织和发动。它的目标是在农村金融市场暂时失灵的情况下, 政府暂时介入信贷市场并通过农户互助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提供信贷服务。2009年前, 各地基本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进互助资金试点工作, 发展模式各有不同。2009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强调互助资金应“不出 (跨) 村、不吸储”。在这一指导意见下, 各地开始更加规范互助资金的运作程序, 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目前已有的主要互助资金模式的资金构成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投入资金和财政投入资金。但是在具体的筹资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具体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 “财政扶贫资金+互助金”, 这是互助资金操作指南主要推荐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互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扶贫资金 (或省级扶贫资金) , 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财政部门给予每个互助社10—15万资金支持, 农户交纳少量的互助金, 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第二, “财政扶贫资金+农户入股”, 这种模式下互助资金主要由扶贫资金和农户交纳的股金构成, 一般采取“贫困户赠股、一般户配股、富裕户入股”的模式来募集股金, 而且贫困户每个村按一定比例 (如10%以内) 确定, 并由村民民主评选并张榜公示。

这种“财政资金+农户资金”的模式, 政府向每个试点村提供10—1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互助资金种子资金,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于2009年颁布的《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指导手册 (试行) 》对此作了界定:“互助资金中财政扶贫资金和捐赠资金及其增值部分归所在行政村的全体村民所有。村民缴纳的互助金及其增值部分归其本人所有”。显然, 该模式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免费式的、救济式的扶贫方式, 并且通常情况下会将资金产权量化到个人。互助资金将财政扶贫资金由一次性无偿投入, 变为有偿和滚动使用, 放大了资金总量, 提高了使用效应;同时通过吸收农户互助金和其他资金, 资金总量和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据统计, 截止到2010年底, 全国28个省 (区、市) 共计1013个县、1.28万个贫困村村级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村级互助资金总规模26.24亿元, 平均每个村资金规模约20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19亿元, 各省 (区、市) 安排资金11.46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占78%, 农户资金占22%, 入会农户112万。中央财政资金试点591县 (市) 覆盖了5460个村, 省级试点县 (市) 780个覆盖了8040个村。从2001年至2010年,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4.15亿元人民币、发放扶贫贷款近2000亿元人民币。

三、多组织的协同发展

公益性小额贷款由于资金短缺, 服务覆盖面积受到很大限制, 小额贷款公司有资金优势, 但是逐利性和动机性太强, 难以承担服务“三农”的重任。扶贫资金互助社虽然在传统的扶贫模式上有一定的创新, 但是仍然在两个方面存在缺陷:一是虽然有财政资金作为种子基金, 辅之以社员的股金, 但仍不足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因而需要扩大资金来源;二是仅仅依靠向提供贫困农户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期望其摆脱贫困境地是不现实的, 这些贫困农户大多数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因而需要在生产组织方面给与更大的支持。显然, 扶贫资金互助社如果需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仍然需要多组织的协同。

1、扩大资金来源———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互助社在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的配合下, 开始与金融机构合作, 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以获得更大规模的贷款。目前有两种合作方式:一是金融机构向互助社批发资金, 由互助社负责发放、回收和管理。如一些地区由省财政厅出资作为担保, 农信社或者商业银行按倍数 (如三倍) 的比例放大, 并以优惠利率向互助社提供授信贷款;二是将互助社的资金 (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和农户入股资金) 作为抵押存入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按一定的倍数放大贷款额度, 发放给互助社社员, 资金的发放、回收和管理由金融机构负责, 同时, 农村合作银行与互助社签订《担保承诺书》, 对贷款质量进行控制, 通过联保的方式不但可以降低信贷风险, 还能够取得显著地经济效益。

2、增强自生能力———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扶贫组织, 如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贷款模式, 其客户还款率基本上保持在98%以上, 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量研究表明其在给贫困客户提供小额资金支持的同时, 对客户的项目、技术支持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以保证客户获得成功, 从而提高其还款履约能力。

国内一些区域, 如重庆市、湖南省等逐步探索出了“扶贫互助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互助社+专业大户+贫困户”的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或大户为农民找到发展项目, 通过互助资金为农民提供项目所需资金。这样, 贫困客户一方面获得了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也在生产方面获得了帮助, 提高了其获得成功的概率, 以便归还互助社提供的借贷资金, 促使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扶贫资金互助社作为一项扶贫制度创新, 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扶贫财政资金无偿使用原则, 以及鼓励贫困农户的资金互助, 但仍不足以实现其自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金方面, 一是可以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 通过在法律上、收税上、舆论上、政策上等多方面给予投资者相应的补偿, 吸引更多的社会责任投资者进入信贷扶贫领域。二是需要与外部的商业银行合作, 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 结合扶贫资金互助社的技术与机制优势, 采取“商业银行”、“扶贫资金互助社”和“贫困农户”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通过商业银行向扶贫资金互助社发放批量贷款, 由扶贫资金互助社负责资金使用, 以弥补其资金不足。此外, 还应该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合作, 促使贫困农户提高其自生自救能力, 进一步降低贷款风险, 提高贷款还款率。惟有通过多组织的协同发展, 方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万龙、杨丛丛:贫困农户能有效利用扶贫型小额信贷服务吗——对四川省仪陇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2) .

[2]周孟亮、李明贤、孙良顺:“资金”与“机制”: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关键[J].经济学家, 2012 (11) .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2

旺苍:积极探索互助资金项目扶贫新模式

2008年,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在旺苍县试点的基础上,启动实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简称“互助资金项目”)并在四川省500个村中推广.从旺苍县项目实施的.情况看,互助资金项目扶贫取得了经济发展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融互促的良好效果,探索出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的新模式.

作 者:康铭  作者单位:旺苍县委常委 刊 名: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英文刊名:SICHUAN DANG DE JIANSHE(NONGCUN BAN)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 关键词: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3

2006年年底,国家把河南省叶县确定为“农村社区滚动发展资金运作模式研究与试点项目”( 以下简称为“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县,由国家扶贫办、财政部拿出资金,世界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合作开展村级互助资金扶贫项目试点。该项目的主要做法是:国家为每个村拨付10万~15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种子”资金,农户每户自愿缴纳50~400元的互助金,建立资金互助社,为贫困农户提供缴纳款十倍的小额借款,用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叶县被国家确定为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县后,全县共安排70个村实施互助资金项目,其中试点村10个,推广村60个,这70个村都成立了扶贫资金互助社。国家财政共为70个村投入扶贫资金100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其中10个试点村每村10万元,60个推广村每村15万元。

该县试点村分两批进行,推广村也分两批进行。首批2个试点村于2007年5月开始由互助社发放借款,第二批8个试点村于2008年4月开始放款。第一批30个推广村于2008年12月放款,第二批30个推广村于2009年8月开始放款。目前全县70个互助社均已进入正常运转阶段。

截至2010年7月底,70个互助社入社农户总计达到7674户,占常住户的69%。其中入社贫困户5947户,占入社户数的72%。社员缴纳互助金144.5万元,社均2万余元。70个放款互助社累计发放借款1364万元,回收907万元。收取占用费45万余元,社均6000多元。有4900多户农户从互助社借款,其中借款的贫困户有3810户。

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实施,叶县的互助资金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三是增强了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诚信意识。四是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为群众办了好事,得到了群众拥护,干部也有了成就感。五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贫困户借了钱,找到了创收项目,增加了收入,不再无所事事,村治安状况明显改善。据了解,10个项目试点村近两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六是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改善了村风民风。

通过对叶县互助资金项目的调研,笔者认为这种由农民亲自参与管理的互助资金项目扶贫新模式科学高效,是一种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扶贫新模式。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要自始至终坚持按《指南》办事,这是搞好互助资金项目的前提。按《指南》办事项目进展就顺利,脱离《指南》就容易走向偏差。

第二,要广泛深入宣传群众,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知情度,提高入社率。只有让群众了解,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配合、参与和支持,这是搞好项目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村干部参与理事会管理与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有利于项目长期、正常运转,也符合目前农村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参与,原因在于:一是村干部素质相对比较高;二是村干部都是经群众选举产生的,群众拥护;三是村干部的责任就是为群众服务,互助资金项目就是一个为群众服务的很好的平台;四是目前互助社占用费收入一般不高,理事会成员报酬低,时间一长势必影响积极性。干部兼任理事会成员,其原有待遇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群众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理事会选举,制度的建立、修订和完善,重大问题决定,运作过程的监督等方面。两者结合,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不能一人说了算,又不能一百和尚乱当家。

第四,互助资金项目运作要始终坚持面向贫困群体不动摇,这是项目的宗旨,也是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小额度、高利率、分期还款”三原则应当坚持。原因在于:一是分期还款社员压力小,风险小,种子资金安全系数高。二是分期还款使用效率高。三是小额度、高利率引不起富裕户的借款热情,能为贫困户多创造借款机会。四是小额度适合贫困户发展小项目需要,能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第六,培训工作要经常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项目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第七,公示制度必须坚持,这一制度既是宣传群众的平台,又是群众监督的平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这一平台实现的。目前,叶县70个互助社全部建了公示栏,每月将放、还款情况及时准确地公示,让项目实施全过程置于群众广泛监督之下。

第八,县、乡(镇)项目办的管理和监督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推广村的增加,乡(鎮)项目办的力量应当加强。管理和监督必须经常化,一日不可缺失。管得紧,运行就正常,否则问题就会动态性地出现。现在该县70个村已经全部放款,这70个村分布在7个乡(镇),如果单靠县项目办管理,面宽量大,管理容易缺位。加强乡(镇)管理,则村数少、距离近,比较便捷。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4

自2004年起, 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05年10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同时, 积极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通过金融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是有效且必需的。

一、我国在支持农业发展中, 在财政和金融方面的举措

近年来, 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为5955.5亿元, 增加1637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 增长20.2%, 其中,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共安排资金1230.8亿元, 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安排资金2642.2亿元, 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2693.2亿元。财政资金的投入, 对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 我国还不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强化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深化农信社改革, 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引入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三类新型组织。这些机构的完善和成立, 有力地缓解了农村资金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 截至2009年底, 金融机构农业贷款达21622.53亿元。各种贷款的发放, 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促进了涉农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缓解了农民的生产资金需求短缺问题。

各种财政金融措施的出台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 截至2008年末, 农民人均收入已达4761元。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力度, 有利于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本文就财政与金融政策支农效果进行分析, 指出各种措施在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方面的不足, 并针对满足这类资金需求的农村金融形式提出建议。

二、财政支农效果与金融政策效果相比存在不足

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发展达到的效果比较直接, 但是在效果的大小方面不如金融政策。

第一, 财政资金通过行政渠道投放, 资金审批权归各个行政部门, 这样极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挪用与扣留, 导致腐败行为, 降低资金的落实率。此外, 除了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 用于农村的资金一般以各种项目形式运作, 落实在小农身上的资金较少。

第二, 在资金的有效配置上, 财政也缺乏效率, 一方面, 审批的行政人员无法从资金的使用收益中直接得到回报, 缺乏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主动性。另一方面, 对于资金的使用者来说, 只要获得的财政资金数额大于其为获得该资金付出的成本, 无论是否真的存在迫切的资金需求, 都存在争取财政资金的动机, 这就必然导致财政资金落实效率降低, 使得获得财政资金的往往是那些积极争取资金的, 而非那些确实急需资金的乡镇或农村。

第三, 财政资金的使用仅限于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 无法带动更多的资金流入和留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财政资金在一些项目上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民间的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作用, 使得原本就很落后的民间投资更加难以为继。

三、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 部分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方面的局限性

近年来, 中央不断出台政策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要求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 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 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 强调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 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 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规范民间借贷。

上述政策的初衷是通过各种正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商业银行向农业注入资金, 满足农业资金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 但商业银行是以盈利性为目的的企业, 政策性银行资金投放也仅限于大型的农业项目, 这些机构对满足农民小额的资金需求起到的作用有限。

(一) 正规商业银行缺乏在农村经营的动力

第一, 银行要实现盈利, 就必定会选取收益较高的投资领域, 农业领域与工商业等领域比较起来, 收益率低, 风险大, 周期又富有季节性, 因此, 正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向城市的工商企业放贷。而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完善, 间接融资市场是银行占优势的卖方市场, 一方面银行不缺乏放款对象, 另一方面, 银行在资金借贷市场的定价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能获得足够利润, 这就必然导致正规商业银行等机构缺乏足够动力去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 在针对小农的贷款方面, 农户生产经营的信息不易获得, 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较大, 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远远大于对其他行业的贷款, 银行面临的风险较大, 银行出于放款安全性的考虑, 也不愿意把过多的资金投放农村市场。

第三, 抵押贷款作为最保险的贷款方式无法应用于我国农村极大地限制了农民获得贷款的能力。目前, 我国法律虽然允许房屋作为抵押物, 但是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抵押。即使是依据“宅基地使用权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转让”的规则进行抵押物拍卖, 设定抵押的农户房屋, 也只能在该村内部变卖, 这就极大降低了房屋的抵押效果, 使银行不愿接受此类抵押。此外, 以家庭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允许作为抵押物的, 进一步减少了农民可用于抵押的财产。缺乏有效的抵押方式, 就必然导致农民无法从正规商业银行获得大量贷款, 限制了流向农村的资金数量。

(二) 政策性银行没有针对小农的贷款

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仅限于各种国家粮棉购销储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以及农业小企业贷款等规模较大贷款, 没有开展针对农户的小额度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在农业方面的业务范围为支持农、林、水利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样无法形成对农户的资金支持, 因此, 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也仅仅限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面, 无法对广大需要资金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探索满足农户资金需要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三) 私有资本与外资重返农村参与金融起到的作用有限

我国允许私有资本与外资参股在县域内设立的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 这对于引导资金充实农村金融机构资本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 这些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所起到的作用值得商榷。

李昌平 (2010) 指出, 私有资本与外资进入农村参与金融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拿到经营牌照再说 (他们相信乡村银行的经营牌照是很值钱的) ;二是只给农村10%的优质客户服务;三是预计土地会私有化, 只接受10%-15%的土地 (有区位优势) 抵押。这些动机表明私有资本与外资的参与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尤其针对10%的优质客户的动机, 使得这类机构的普及面较窄, 无法全面地解决广大农户资金需求问题。

四、关于农户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 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农村的力度, 不断完善各种金融政策措施, 为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 对于满足广大农户生产中的小额资金需求, 应探索更适合的金融模式。农村内部资金互助社在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首先, 由农民自己发起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都是在该组织内, 资金在组织内部实现了余缺调剂, 既不会出现资金流向问题, 又降低了农户资金使用成本。其次, 参与组织的农民之间相互都是具有一定的联系, 成员之间信息都较容易获得, 基本上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违约风险很小, 资金使用效率也较高, 这是一般金融组织无法比拟的。再次, 一旦这类组织运作起来, 农民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其收入就会不断提高, 投入组织内的资金会不断增加,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可用资金增多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还可以不断吸纳新的社员, 扩大受益面, 这样, 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 对于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问题,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一个治本之策。

2007年, 银监会颁布《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运作做了明确的规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能有力解决农民资金需求问题。

五、进一步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政策建议

对于建立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必须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 实施金融约束政策, 给农村资金互助社创造租金, 促进其发挥作用。

(一) 在资金来源方面为农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提供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 由央行和政策性银行为农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提供低息贷款, 或者由政府出面, 为这类组织专门成立信贷担保机构, 为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提供低息贷款担保, 帮助该类组织能够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 增加其为小农服务的能力。此外, 应该准许社会公益组织参股农民互助合作组织, 进一步扩大该组织资金来源的范围。

(二) 严格市场准入, 为农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提供发展的机会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建立和运作需要政府提供适当的帮扶, 政府应为这些组织提供技术指导, 为其培养经营管理人员, 同时还应该适当限制竞争, 为这类组织的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节制私人资本下乡办金融,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该在很长时期内禁止私人银行、外资银行机构进入农村, 但在城市郊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村, 可以灵活处理, 适当放宽准入。

(三) 放宽政策, 为农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业务开展提供便利

农村资金互助社宗旨是为成员服务, 应在准许其在社员范围内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的同时, 为正规金融机构代理存款业务。此外, 应准许农民互助合作社形成联合社, 扩大组织的运作范围与抗风险能力。为了更好的开展业务, 准许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成为政策性银行或政府担保公司的抵押品, 准许农民的承包地、山林、水面、住房等成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抵押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措施。

在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财政金融支持的情况下, 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这类金融组织, 有利于填补正规财政金融渠道顾及不到的领域, 满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资金需求, 形成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昌平.农村金融认识上的两个误区[J].中国老区建设, 2010 (1) .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5

项目自查报告

根据县扶贫办下发的《关于做好xxx年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考核工作的通知》(xxx开办发〔xxx〕x号)文件要求,我乡高度重视,对xx村互助资金项目村协会工作逐项进行了自查,现将xxx年xx村互助资金项目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互助资金协会建设情况

我村高度重视,并将根据省市县关于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政策规定,严格按照扶贫办下发的关于《xx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与xx年xx月xx日召开会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互助资金管理成员及监事会人员,由xx担任协会会长,xx担任会计,xxx担任出纳,xxx担任监事会主任、xx担任副主任,xxx担任监督员。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办理了组织机构代码证、开设了银行账户,完成了登记注册刻制协会公章等工作,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均已上墙),办公室设在xx村委会并有固定桌椅和档案柜,同时制作了xx村互助资金协会挂牌和协会事务公开栏,确保了试点工作能够顺利运行。

二、协会业务开展情况

xx村互助资金协会成立以来,共召开群众会议30余次将互助资金的用法、作用、办理程序等进行了宣传,并印发了宣传资料和记录,做到了家喻户晓,群众对互助资金及政策知晓率达到

85﹪以上,我村共有会员xx人,互助资金总量xx万元,其中农户交纳基准互助金xx万元,中省财政扶贫资金xx万元。协会组成了联保小组,并签订了联保协议,完善了会员申请表等资料,会员证发放到户,村上管理人员按时参加了县上的各类培训及会议,村上召开了xxx年的会员大会,并整理了会议资料,每月定期召开了理事会会议并有会议记录,村协会按规定向会员发放了借款并及时办理了还款业务,会员借款申请表、借款合同、审批资料齐全,协会制定了借款花名册,使用统一的专用借款还款票据,并按时填报了项目进度及借款质量表、统计表等,对村上会员公开了协会事务,及时对借款情况进行了公示。我村互助资金业务开展以来,受到广大群众好评,对我村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三、协会管理情况

我村自成立协会后,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制度及时开设了协会专用账户,统一完善财务帐表。各类帐表填写规范,记账及时、准确、手续齐备,做到了账账相符、帐表相符、账实相符。协会的印章,票据管理上要求专人使用、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档案资料完整清晰、整洁,会员借代每笔业务,都没有超用途,超资金量,协会运转正常有序。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扶贫互助资金是一项扶贫工作中的新鲜事物,由于我村人口较少,地处偏僻,信息蔽塞,条件较苦,群众入会积极性不高。

加之没有足够的办公经费、管理经费。村互助资金管理成员和监事会相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时工作进度缓慢。

五、今后工作打算

我村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加大对互助资金的管理,加强互助资金运行全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今后力争使我村的互助资金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村群众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风险分析 篇6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三民问题的解决。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是农民间的一种小额放贷经营组织,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风险的成因与类型也有异于其他金融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妥善解决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风险;分析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一种由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的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1]。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一种形式,是农民自愿发起并自愿入股,在一定区域内以农户为主体为社员提供聚拢闲散资金的公共平台,带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农村资金互助社具有独立企业法人性质,通过合法的吸收社员股金和群众存款形成资金互助社的法人财产,并享有占有资金、使用资金等相应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履行相应的义务[2]。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缓解了农户贷款抵押难的问题,推动了农村金融改革的进度,提高了农民农村金融的服务效率,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农户的互信互助意识。当然,资金互助社,作为创新型金融组织,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就从信用、操作、道德等方面,分析其實践中的风险问题。

一、在信用风险方面

信用风险是指在货币或商品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农村资金互助社中,主要表现为社员恶意拖欠帐款,不能履行事先约定等。它主要通过聚拢闲散资金从而为社员提供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的业务。由于所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户,大都是信用风险是由农业产业低收益、担保失灵、非生产性贷款等原因所引致的,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小,涉及金额小,农民是主体等特点。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或组织都存在信用风险,当然,农村资金互助社也不例外。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特殊性,我们应从农民客户群体的实际出发,总得来说,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下方面来进行防范:

(一)在评价客户信用方面

通过走访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降低应收帐款的比率,从而减少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在社内成立信用评测小组,对需要贷款的社员进行信用测评,经社员三分之二及以上人同意,方可实施,若借款人违约,则信用降级。

(二)在担保贷款方面

农民向来属于弱势群体,自身资金有限,没有一定的资产进行抵押,因此可采用担保的方式进行贷款。但是,贫困户由于资金有限,担保风险较大,保证人比较难找,所以可采用以社员之间相互提供担保的方式进行担保,同时要作为保证人的社员为他人担保需要达到一定数量,即成立一个担保小组。这样,既解决了找保证人难和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又由相互了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提高了信用度,增加了贷款的安全性。

二、在流动性风险方面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指随着社员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社内自有资本金不能满足社员贷款需求,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资金互助社的借款需求具有季节性特征。农耕时节,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生产经营需求,因此贷款需求量猛增。而资金互助社规模有限且没有足够的存款准备金,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社员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到丰收季,农民手里有富余的资金,又可能出现资金闲置的问题。由于存在资金需求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会造成资金互助社成员流失,使其经营困难。

(一)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

为防范其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政府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银行业融资给资金互助社,融通资金,满足社员对资金的需求,促进其发展。资金互助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若直接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健康稳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二)向专业合作社融资

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于三农,具有经济互助的性质。它从农产品的销售、加工中获取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因此,专业合作社可利用农民社员的贷款和农产品的销售之间的关系,与资金互助社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对其进行融资,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三、在制度风险方面

农村资金互助社具有规模较小,应对市场较灵活,信息较对称等特点,但由此带来的制度风险也比其他金融机构要高,甚至可称其为特有风险。因为资金互助社是农民自发成立的,而农民专业的金融知识缺乏,所以与商业银行相比,其没有相对较完善制度和组织结构来防范风险,防范机制不那么健全。因此规避其风险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把住入社资格审查关

对于设在行政村的资金互助社,地缘优势突出,社员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彼此的信誉和经济状况,信息对称。因此,加入资金互助社的成员必须是相互熟悉、相互信任、有良好信誉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对于设在乡镇的资金互助社,由于范围比较大,地缘优势相对减弱,社员之间相互不太熟悉,这就要求资金互助社发起人的声誉较高、信誉较好、有一定名望。要想加入该社,必须由社中成员推荐或本村中相关人士的推荐才能加入。

(二)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使责权利对等,用制度来减弱地缘、血缘优势的影响。第二,强化信息披露。资金互助社内部要配备专门的会计,对每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监督,使账务清楚。按固定时间向监管部门提供会计帐簿和年度帐务报告,接受其他监督与检查,同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通过向各成员公示等办法达到监督的效果。(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沫茹.农村资金互助社产权制度及发展路径研究[A].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7

2007年3月, 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首创并成功运行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模式, 撬开了农村金融的瓶颈,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带来新的竞争、新的活力、新的商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由乡 (镇) 、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社员民主管理, 以服务社员为宗旨, 谋求社员共同利益。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六家资金互助社: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 (试点) 、小城子镇资金互助社、小宽镇惠民资金互助社、兴开城农村资金互助社、夏家堡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公主岭市环岭乡富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实地调查, 总结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存在的优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对策。本文通过研究阐明了农村资金互助社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 加深人们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解。

1 资金互助社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

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规模小、时间急、频率高的特点, 所以农民需要小额贷款。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户如果投资养鸡2个月可以见到利润;投资养猪5个月可以收回资金;投资养牛1年可以见到利润……。农民贷款1万元就可以养40头猪, 在生猪售出后可以获得纯利润4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农民投资种植业、养殖业等, 是短期见利的活动, 所以农民急需小额贷款。由农民自己发起成立的资金互助社, 通过社员入股、资金互助的形式, 解决了农民自己的贷款需求。

资金互助社是由农民发起, 完全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自愿联合组织, 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组织。同时, 资金互助社扎根于社区, 可以及时了解农民的需求, 适时帮助农民的资金困难, 具有“贴近市场, 了解客户”的信息优势。

资金互助社为社区内的人们提供资金服务, 同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熟人社会, 人们之间比较熟悉, 互相了解。如果一个人贷了款, 那么他在熟人社会里处于监督之下。因此若他拒绝还贷的话, 他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的信用就会受损, 而很难在熟人社会中继续生活下去。这样, 熟人社会的相互监督就能极大消除道德风险。所以, 资金互助社通过信用控制风险, 贷款的风险就比较小。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资金互助社具有机制灵活、节约交易费用、信息对称性强、对市场反应灵敏、运行效率高等优势, 具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所以, 在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 农村信用社背离服务三农的宗旨, 农民贷款依然困难的情况下, 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合理性。

2 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比较

2.1 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相同之处

从成立的原因来看, 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出于效率的角度不愿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 农户本身也难以支付高昂的交易费用获得正式的金融支持, 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农户在融资层面实现互助合作的信用社制度需求;从组织制度来说, 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都是信用合作组织, 具有合作制的特征;都属于农村的合作金融机构, 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 服务于农民;从发展路径来看, 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是信用合作组织, 信用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依靠村村联合, 由下到上路径推进, 形成联合体系;从利益主体来说, 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出资人是农民, 借款人也是农民, 所以出资人和借款人大体上是同一利益主体, 具有彼此利益的一致性;从地位和作用来说, 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扎根于农村, 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2.2 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同之处

从机构的发起人来说,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国家发起的, 本身就是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动的, 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完全建立在农民互利基础上的自愿联合组织, 由农民自己发起建立的。

从社员原则来说, 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开始就由国家一手操办, 要求体现出“入股自由, 退股自由”的原则, 但实际的情况是:动员入股, 无所谓退股。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坚持自愿开放的社员原则, 坚持入社自愿, 退社自由。

从产权关系来说,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在政府直接干预下建立的, 在成立之初产权就没有得到清晰地界定, 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变迁, 内部产权关系更加模糊。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年积累的产权主体缺乏明晰的人格化代表, 经营的责任无处落实, 不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运作。农村资金互助社则实行社员民主管理, 以服务社员为宗旨, 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 对由社员股金、积累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 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并以全部法人财产对本社债务承担责任。

从管理体制来看,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工作没有突破国家银行管理的框架, 管理体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因而在恢复合作制上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三会“职能”实际发挥程度不高。相比之下, 农村资金互助社充分体现了社员民主管理的原则。互助社的方针和重大事项由社员积极参与决定。互助社的权力是通过社员大会体现出来的, 在社员大会上讨论方针政策、做出重大决定、批准重要活动。

从经营目标来看,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性质上早已偏离了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在经营目标上片面追求盈利, 资金趋利性极强。信用社经营行为商业化, 已经失去了互助共济的特性。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合作金融组织。互助自身并不赢利, 组建和经营的目的则是追求社员利益的最大化, 并对社员提供一系列服务。

从经营内容来说, 农村信用社主要有存款、放款、汇兑等传统业务, 还有代理、担保、信用卡等中间业务, 尝试开办了票据贴现、外汇交易、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同样, 农村资金互助社也可以办理社员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 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 办理同业存放, 办理代理业务, 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符合审慎要求) , 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除了按规定办理存贷款业务外, 资金互助社还可经营产业项目, 如农资采购和农产品销售等, 具有经营组织和金融组织二合一的特征。

从服务对象来看,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对象是三农 (农民、农业、农村) 、城乡居民、个体、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属于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 所以不能向社会公众吸纳存款, 服务对象也仅限于本村社员。

从发展规模来说, 农村信用合作社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 发展至今, 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已有4万多家法人机构。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多年的探索之后, 终于得到了自己的“江湖地位”。2007年首批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选择在四川、内蒙古等六省 (区) 进行, 今后互助社将会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3 资金互助社的独特之处

资金互助社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与专业合作社有机的结合, 通过投资和融资实现“双赢”。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相互依托的。农民办合作社, 是“弱势群体的联合”, 资金一直是困绕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个难题。闫家村百信农民合作社坚持金融创新, 首创并成功运行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模式, 于是就孕育、产生了全国首家资金互助社———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社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笔者调查的六家资金互助社都同样都有拥有自己的专业合作社, 如: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前身就是梨树县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专业合作社是为其社员服务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本身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产生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交易 (额) 。所以在为社员服务的过程中, 合作社也可以获得一些利润。公主岭市环岭乡富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举例:比如社员都想购买饲料, 一袋饲料的出厂价是150元, 经销商卖180元, 这其中的差价是30元。如果合作社直接与厂家联系, 统一为社员购买的话每袋就是150元, 这样就会节省30元。在这30元中, 合作社运输饲料的费用是5元, 剩下的25元就是利润了。合作社把利润的60%, 就是15元返给社员, 所以社员通过合作社购买一袋饲料就省下了15元。最后剩下的10元就是合作社获得的利润了。如图所示:以一袋饲料为例

通过这样统购的方式, 农民购买饲料的成本降低了。所以专业合作社在统一为社员购买米、面、油等生活资料, 或种子、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时, 不仅为社员节省了钱财, 自己也获得了利润。

当专业合作社有一定资金时就可以对资金互助社进行融资, 帮助资金互助社周转资金。而当专业合作社需要资金时, 资金互助社又可以投资给专业合作社, 支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样资金就可以循环利用, 而专业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社也就可以实现“双赢”了。如图所示:

摘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破解农村金融瓶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出现撬开了农村金融的瓶颈, 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

参考文献

[1]孙亚范,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傅晨,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朱宏谋,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2.

[4]姜柏林, 社区信用合作组织纳入金融机构.银行家, 2007.

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践与思考 篇8

婺雅花木专业合作社 (下称合作社) 于2005年创办, 拥有252户社员和8, 000余亩花木基地。几年来, 运作规范, 效益优良, 是省、市二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品种改良速度加快, 资金短缺问题日益明显, 2008年9月合作社43户社员作为发起人入股68万元, 成立婺雅资金互助社 (下称互助社) 。互助社同时吸收社员互助金, 截至2009年5月, 股金总额152万元, 累计向社员发放贷款137万元, 社员参与热情高, 运行状况良好。

二、运作机制和经营管理

1、与合作社的关系:

社内二级组织, 但财务独立。合作社社员均为互助社社员。

2、组织机构:

成立社员大会, 制定章程, 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 理事会聘任经理1名具体负责互助社经营管理活动。

3、组织原则:

民主管理, 互助合作;入股自愿, 退股自由;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4、管理决策方式:

一人一票制。

5、股权管理:

设置基础股和互助金。基础股每股1元, 社员个人入股起点10, 000股, 同行业合作社入股起点20, 000股。社员股金和积累可以转让、继承和赠与 (限本合作社内) 。基础股金不计利息, 可参加年末分红;互助金:社员定期或不定期存款。存款利率以当地农村信用社利率为基础, 上浮一个档次, 互助金享受利息收益, 不参与年末分红。

6、借贷程序:

借款人书面申请→责任人介绍→调查人调查→理、监事会审核→保证人担保→理事长审批→签订合同→办理手续。

7、社员管理:

互助社向入股社员发放记名股金证, 建立社员名册和个人业务台账, 作为社员信用评估和年末分红依据。

8、借贷管理:

借贷服务只面向本社社员, 用途限于花木生产, 借期不超过一年。社员贷款需责任人介绍并提供存单担保或保证担保或联户担保:存单担保的借款额度和期限不超过存款金额和期限;保证担保的分别不同借款额度, 由1户或2户本社社员作为保证人为其担保, 同时需保证人夫妻共同到达现场在借款合同上签字;联户担保的由3~4户社员自愿组合成联保组, 一户借款, 其他户为其共同担保。

三、作用和实效

1、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提高了村民自治能力。

农村合作经济和农村合作金融相生共存, 新兴的农村合作经济需要合作金融的支持,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产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也为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金融体制提供了有效模式。资金互助社的兴办, 把村民推向了更高层次的合作。村民民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民主管理中逐渐增强, 在借贷担保互保过程中增进了相互间的沟通、信任和团结, 逐渐形成互助合作、协作发展的和谐氛围, 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上述合作社地处花木之乡, 户均种植面积30余亩, 单户100亩以上的有32户, 社员在扩大规模、拓宽业务和引进新品种时, 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 帮助社员应急解难是互助社最具特色的特点。种植大户叶某, 2008年因品种原因苗木一直滞销, 在萧山苗木市场试销时, 刚好碰上有一摊位要转让, 但自有资金一时周转困难, 叶某向互助社提出申请, 两天时间就办好贷款, 及时购买了摊位。经多方努力, 叶某成功销售了滞销多时的苗木, 并大批量销售本社社员的花木。现在叶某的摊位已成为合作社的销售窗口, 合作社准备利用这个窗口在萧山苗木市场正式挂牌, 实行品牌销售。

3、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互助社的区域性让商业银行在借贷活动中最常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里不会成为大问题。“合作社+互助社”模式更是让信息不对称问题降到最低限度。合作社的生产组织方式基本实现了社员生产和生活信息的公开化, 互助社能及时获得借款人信息并跟踪款项使用方向, 现实中极少有人愿意因不良的信誉让自己在村社无立足之地。至于交易成本, 农民自己创办的互助社一般不会发生类同商业银行高额的办公成本, 特别是在起步阶段, 办公地点借用村办公室, 管理人员一般都不计报酬, 产生的费用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购置费。

四、问题与思考

1、互助社未取得合法身份。

依托合作社成立互助社, 表面看是合作社的业务拓宽了, 但实际上形成了业务不同的两个合作组织, 而且两个合作组织的业务很难结合起来, 财务各自独立, 属两个独立的法人组织。但由于政策方面原因, 目前互助社还没有登记注册, 无法在银行开户, 给财务核算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资金规模不足, 与社员需求有差距。

目前上述互助社的可借贷资金已达150多万元, 但对于地处经济相对发达、社员数量较多、产业规模大且投入成本高的合作组织, 资金规模仍显不足。影响资金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几个:一是管理人员了解自身管理经验不足, 不敢盲目扩张资金规模;二是部分社员对互助社发展前景心存疑虑, 不愿冒险把大量闲散资金向互助社入股或存款;三是互助社封闭经营, 社员的股金和存款是互助社唯一的资金来源, 资金渠道狭窄。同时, 互助社实行低进低出的经营方式, 存款收益不明显, 影响社员存储热情。

3、管理经验缺乏, 影响互助社长远发展。

互助社管理者在村民股东中产生, 普遍缺乏金融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 同时理事、监事、经理、调查员均在合作社和互助社交叉兼任职务, 且多数是种植大户, 业务繁忙, 开展与生产销售截然不同的资金借贷业务, 管理者们普遍有力不从心之感。如上所述, 虽然农村社区资金借贷出现道德风险几率低, 但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不可避免, 或因管理人员把握不当, 或因借贷条件宽松、手续简化而随之加大, 还有区域内社员生产同质性较强, 遭遇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时, 可能面临大面积贷款逾期。因此, 管理的力度和精度将直接影响互助社能否长远发展。

4、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互助社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章程、管理办法、操作流程、票据报表设置等都还显得比较粗糙。如, 固定的借贷款利率, 如遇市场价格较大幅度调整, 可能会导致退股退贷现象出现;操作流程不够细化严密, 执行不够到位, 存在安全隐患。

五、启示和建议

实践证明, “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模式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性和发展潜力, 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加强引导, 积极探索, 规范管理, 使这个新型的农村融资模式得以长远发展。

1、做好引导、试点、完善工作

(1) 互助社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模式, 普遍表现为自发状态。政府和业务监管部门要加以引导,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选择具备农业产业化有一定基础, 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对资金有更多需求, 社员之间彼此了解等基础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开展试点工作, 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本土化的运行机制, 然后宣传推广, 切不可一哄而上。

(2) 在发展模式上要特别注意几个教训。一是不办成第二个农信社。信用社由民办逐渐变为官办, 最终走向纯粹的商业化经营, 完全脱离了通过资金互助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的初衷;二是不走农村合作基金会老路。当初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村集体和农户自愿互利建立而成的基金会, 最后发展成过度“高进高出”经营、违规非农化投放、低水平管理、参与高利率资金市场恶性竞争, 最终被整顿关闭;三是不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属机构, 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但不能成为互助社股东, 不能让互助社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 做到只引导不强制, 只服务不干预。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防范风险

(1) 资金互助组织是新事物, 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培育。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 宣传互助社的宗旨、性质、作用, 提高社员合作积极性和合作水平;另一方面针对互助社从业人员管理经验缺乏的现状, 建立以银监会为业务监管部门的管理网络, 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地方支行和当地银监局的培训力量, 全方位培训互助社从业人员,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2)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 以服务社员为宗旨, 坚持本社区域、专业投放原则开展资金互助;第二, 依法合规审慎开展经营活动, 在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不少于8%、资本损失准备率不少于100%、留足20%备付金、单笔借款不超过总股金10%、计提呆账准备和风险基金基础上, 坚持短期小额投放, 以规避风险;第三, 规范管理制度, 细化操作流程, 使每个环节都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明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建立责权利对等的考核机制, 用制度来抑制农村这个熟人社会强烈的亲情、人情、权势、宗族的影响, 实现互助组织高效安全运行。

3、积极探索, 拓宽资金渠道

(1) 适当调整互助金利率, 增强吸储能力。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选择互助社的村民总量上有限, 适当调高利率对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影响不大。

(2) 设置不同类型的互助金来增强吸引力。根据互助金不同金额, 设定相应的权利义务、贷款利率、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待遇, 以方便社员按需选择, 吸引更多资金。

(3) 借助外力, 联手农信社和商业银行。可以尝试采取互助社充当中介接受银行委托贷款和互助社向银行拆借资金等模式, 拓宽资金渠道, 壮大互助社力量。

摘要:本文以金华婺雅资金互助社试点为实例, 总结和分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作用和实效, 探讨和思考当前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监发[2009]13号.

[2]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银监会[2007]7号.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9

一、贫困村资金互助社的基本情况

2006年, 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滨海县自2007年10月到2008年12月, 相继开业运行5家村级资金互助社。目前, 这5家村级资金互助社资金总规模为205.64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配股75万元, 农户交纳互助资金130.64万元;加入互助社农户总数为781户, 其中贫困农户数232户, 首笔借款额度为3000元, 最高借款额度为10000元, 期限以短期为主, 最长不超过1年, 收取贫困户资金占用月费率为0.6%, 一般社员资金占用月费率为0.8%, 还款方式以到期一次性还款为主。资金占用费收入首先按银行存款利率结算给入社农户利息, 然后按规定提足风险准备金等费用后, 再进行股金分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 滨海县贫困村资金互助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发展经济所需的启动资金问题, 该县5家互助社所投放的165.10万元互助金全部是用于农户生产发展上, 主要用于生猪养殖、草鸡养殖、蔬菜大棚建设以及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有力地促进了5个村的农民增收, 使107户贫困户在08年脱贫。其次,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户的信用建设。因为该县各互助社借款都要有2名以上社员担保, 这样, 不仅增强了借款农户的还款信用建设, 同时也提高了担保社员的担保信用建设。第三, 为农民提供了一条自我教育的途径, 有助于农民的能力建设, 如借款时, 农民需提出明确的发展项目, 担保人先要对该发展项目进行研究, 然后资金管理小组评估, 看其是否可行。这有助于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第四, 促使全体社员合作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借款期间, 担保人和其他社员为保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转, 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会督促借款农户还款行为, 尽力帮助借款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千方百计帮助借款农户找到好的产品销路。

贫困村资金互助社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金融网点少、农民贷款成本高等问题, 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弥补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网点覆盖率低, 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改进和加强了农村金融服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起到了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互补市场作用, 建立多层次资金融通体制, 满足农户多层次融资需求。

二是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200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村信用社向商业化加速改革, 农村合作金融出现真空,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将建立起适应合作经济发展要求的合作金融体制。

三是有利于建立农村商业银行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如前所述, 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 并且受交易额小、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等因素制约加大了经营的成本和风险。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建立在农村的熟人社区内, 能有效利用信息对称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这种情况下, 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以同业拆借的形式批发给农村资金互助社, 将交易成本和识别风险转移给农户内部市场, 这样就实现了商业银行面向农村市场规模经营问题, 实现商业银行经营利润, 保持可持续发展。

四是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 降低系统性风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国内银行业的大多数金融资源和业务。并且,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系统性风险极易爆发。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 有助于在完善银行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分散系统性风险。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 可以较好地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 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是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据当地人民银行监测, 2009年农村民间借贷年率最高达到30%, 远远高于国家法定利率。民间融资之所以有较大盈利空间,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资金融通不畅, 很大一部分农民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一方面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 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提高民间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高利率的农村民间借贷失去需求的空间。

二、贫困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 国家尚未出台组建互助社的政策文件或法律法规, 致使互助社开展业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以滨海县为例, 虽然互助社得到了当地农户的一致赞成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至今未在任何行政部门注册, 其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因合法身份不明,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相关业务得不到国家政策和法律保护, 如果发生债权债务纠纷, 互助社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政策不明朗, 互助社发展缺乏规划性和长足性;无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账户 (目前采取变通措施, 把互助金存在农村信用社, 也有部分互助金存于私人活期存折) 等等。

(二) 监督管理存“空白”

互助社业务是由县扶贫办、财政部门主导、乡 (镇) 、村积极推动并组织开展, 日常业务监管由县扶贫办承担。目前国家对互助社的监管主体和具体的监管细则还没有出台, 因此, 监管力度、监管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县扶贫办相关人员的个人认知和实时把握上。同时, 对其资金经营的安全防范措施, 贷款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监管存在“空白”。

(三) 业务开展有障碍

从调查情况看, 互助社符合“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社基本原则, 主要以会员加入的股金为资本, 主要服务对象是互助社社员, 主要的运作目的是帮助解决贫困会员因为小额、短期、频率高而出现的贷款困难, 弥补部分农民流动资金的不足。对于流动资金较多、生产规模较大, 基本不需要贷款的农民来说, 由于大家在合作社内共同经营同一品牌或同一行业, 拿出钱来参加互助社也是对自己经营风险的一种防范。但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导致互助社的资金用途单一, 在互助社借的钱必须共同用于发展某一特定的行业或农副产品, 即“买油的钱不能用于打酱油”。

(四) 持续发展受制约

互助社主要是为社员服务, 并以入股资金为限封闭运行, 无信用放大的权限。目前互助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股金、财政注资和部门专项资金, 如果没有其他资金的介入, 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将出现困难。由于受自有资金的制约, 只能解决部分农民临时性的小额资金需求, 对于产业更大规模发展的资金需求, 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受服务对象和资金总量的限制, 借贷规模难以扩大,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和壮大。

(五) 管理水平待提高

调查表明, 部分互助社缺乏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会员的进入和退出没有严格的条件与约束, 随意性较大, 影响了互助社的稳定发展。同时, 由于互助社设在行政村内, 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已外出打工, 互助社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金融知识欠缺、责任心不强、整体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互助社良性发展之需。

三、稳步推进资金互助社工作的建议

滨海县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起步较快, 加上当前国家金融政策的放宽与支持, 如果加以规范引导和政策扶持, 条件成熟的可参照有关设立条件发展成农村资金互助社, 那么, 互助社的发展前景会更广阔, 在缓解农村资金供给压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大。

(一) 立法明确地位, 引导其发展

目前, 互助社的业务开展主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但该部法律并未明确互助社的金融功能。为此, 建议尽快出台《民间金融法》, 规范管理农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对农村互助社金融组织的性质进行明确定义, 确立其合法地位, 让其“归位”、“正名”。同时, 对其设立程序、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监督管理、终止清算等予以明确规定, 为互助社业务发展筑造合法平台, 促进其规范、良性发展。

(二) 提供优惠政策, 扶持发展

由于互助社的业务经营范围仅限于本行政村内的会员, 且资金来源有限, 因此, 其后续资金成为互助社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对此问题的解决可考虑建立与正规金融机构对接机制, 解决互助社的资金来源。可推行三种模式:一种是“政策性银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模式。即将国家对“三农”的部分资金投入 (如农田水利改造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 通过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转贷 (或委托) 给农民。第二种是建立“商业银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财政”模式。即商业银行通过将适合的信贷产品批发给互助社, 形成规模市场, 取得规模效益;财政通过给予互助社必要财政贴息或减少开办费用解决成本。第三种是人民银行给予政策支持, 适当投放支农再贷款, 缓解互助社的资金供给压力。

(三) 科学管理,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引导互助社树立依法、合规和审慎经营理念, 逐步完善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社员 (代表) 大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防止少数人控制互助社经营, 造成信息不对称和经营风险发生。坚持自愿入股原则, 尊重社员对经营管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健全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等制度办法。为有效防止经营出现风险造成存款损失和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贷款损失, 可以多向合作的方式推动农业保险转移风险和通过联合经济提高抗拒市场风险能力。同时, 要创造条件加大对互助社管理人员的培训, 使其能够真正成长为“守法纪、明政策、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为互助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同时, 为保证互助资金的使用安排, 各合作社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权、拨付权、使用权、监督权的“四权”分离制度。在互助社自身成立监督小组的前提下, 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既要参与监管, 又应邀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成员的利益, 促进资金互助合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 01.

[2]陈岷.重视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制度建设[J].中华合作时报第2394期.

[3]刘勇.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与发展模式研究——弱势金融的一个观察视角[J].中国财经, 2007.

[4]新浪网:2007年新词语 (经济类) [M].农村资金互助社, 2008-04-11.

资金扶贫互助社 篇10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发展成果

在农村经济长期运行过程中, 农业部门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 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产业化水平不高, 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 无疑是农村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丰富的农村资金资源、健全的农村金融制度, 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也能较好地分散存在于农村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了更好地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金融支持, 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将农村资金互助社列为鼓励试点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2007年1~2月, 中国银监会出台《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 继而印发《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 并确定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和湖北6省 (区) 开展试点。2007年3月, 按照银监会新规则正式注册的“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开业, 标志着新型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正式诞生。

1 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分析

根据《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定义,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由乡 (镇) 、行政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它以服务社员为宗旨, 对由社员股金、积累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 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是具有合作性、互助性、灵活性、地域性特征的合作金融组织。

1.1 互助社成员集资入股

按照当前政策规定, 必须是合作社成员才能加入资金互助社, 而合作社的社员资格要求为本村村民,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将来会保持相对较低的违约率, 另外, 资金互助社的有效启动必须有初始资金来源, 互助社内的成员必须在贡献初始资金的义务的基础上才能享有资金服务的权利。这里以河南省兰考县贺庄资金互助社为例, 社里设有资格股、投资股、流动股、社会公共股。且规定资格股农民社员200元/股, 非农民社员500元/股, 三年内不能退股。投资股农民社员4000元/股, 非农民社员1000元/股, 两年内不能退股。流动股有限, 参与分红, 可随提随取, 不享受贷款权。

1.2 形成互助基金

依据现行规定, 乡镇一级的资金互助社注册资金须达到30万元人民币, 村一级的资金互助社注册资金须达到10万元人民币。根据农村经济的地域性特点, 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各地的资金互助社有着不同的资金结构。以处于贫困县的贺庄资金互助社为例, 该互助社的资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财政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股本金注入的方式投入15万元 (包括省级财政安排12万元, 县级财政配套安排3万元) 。二是社员股金。农户自愿入社, 每户300~500元不等, 共吸纳入社股金3.88万元。三是金融机构质押贷款。2010年3月19日安岳联社以财政扶贫互助基金10万元、互助社自筹资金2万元做质押, 执行央行基准利率的方式, 向其发放质押贷款24万元。至此, 该社互助资金总额达42.88万元, 基本确保了互助社资金的正常周转运行。

1.3 向互助社内的成员放贷

大部分互助社资金供给主要用于满足农户的以下三个需求:一是支持农户的简单再生产与生活需求;二是支持农户扩大再生产, 增加种养殖业农民收入;三是支持农户发展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户市场谈判主体地位和交易能力。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互助社合作金融的性质, 即互助社的首要目标在于成员间的互助和服务, 解决农民发展中的困难和信用问题, 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处于贫困县的贺庄资金互助社在贷款额度方面坚持坚持“小额、高效、周转、安全”原则, 按照入社资金10倍放大贷款额, 会员首笔借款不超过3000元, 单笔最高不超过5000元, 单户借款额不得超过总股本金额的10%, 三个月内借款额不得低于总股本金额的30%, 在发起过渡期, 单户最高借款额不得高于5000元, 这些措施都有效防止了由于资本金不足带来的风险。另外, 合作社内部用于经营性投资的借用金额也不得高于总股本金额的40%,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由于合作社自有业务资金占用过多带来的风险。

1.4 贷款与利息回收, 扩大互助基金

从资金互助社的管理主体与用款主体的情况来看, 由于双方基本处于同一范围内的社区, 对彼此的情况有相对深度的了解, 所以管理者对用款人的经营能力、经营项目及信用状况等都基本清楚, 按期还款付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这些都决定了互助社必然有极高的回收率。另一方面, 互助社的年度收益大部分作为办公经费, 少部分用于风险补偿, 若还有剩余则投资于公共事业发展。在这一循环过程中, 互助基金的扩大与积累不仅仅有助于贫困的、分散的、低水平资金需求的农户的发展, 同时, 也能满足有一定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农户的资金需求。在我国各地试点互助社的实践中, 虽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不同地区的互助社入股份额与放贷规模都有较大的不同, 但它们都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实现了自身的充实与壮大, 并不断寻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存状态。

2 农村互助社发展成果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在农村信用社逐渐异化、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以及农业银行逐渐商业化的背景下, 为解决农村资金供需不平衡而由农民自发创建, 并逐步得到国家政策认可的社区互助性金融组织。它通过特定区域、特定群体、封闭运作的运行模式, 将分散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 通过资金的余缺调剂, 解决社员农民金融需求困难;它贴近农民, 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需要, 融资手续简便, 贷款时间灵活, 融资成本低它仅凭借款社员和担保社员的个人信用, 不需抵押担保便可提供互助贷款, 还制定差别利率和奖罚制度, 鼓励社员尽可能地缩短贷款周期, 社员借还款在村内完成, 简便、快捷, 有效弥补了边远贫困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和缺位, 有助于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满足小区域的金融需求。

2.1 机构数量增加缓慢

2006年农村金融新政策出台后, 2007年, 青海、四川、内蒙、甘肃、湖北、吉林6省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相继展开, 吉林、青海、内蒙古、甘肃及四川这5个省有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2008年互助社发展开始放缓, 只在山东和河北各有一个试点指标。截至2011年3月末, 银监会已核准开业44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数量最多, 有400家, 贷款公司9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39家。而根据银监会2009年7月29日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 全国35个省 (区、市, 西藏除外) 、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 贷款公司106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虽然农村资金互助社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但与其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比, 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银监会的预期目标也有很大的差距。

2.2 发展规模扩大

互助社作为新兴农村金融机构, 目前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我国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梨树县闫家村百信资金互助社为例, 发起社员32户, 总股金10.18万元。到2008年3月, 百信资金互助社社员有102户, 总股金13.04万元, 其中资格股1.02万元 (每户100元) ;共贷款133笔, 累计投放53.64万元, 全部为社员贷款, 其中已回收64笔, 计25.53万元, 贷款余额28.11万元, 未发生不良贷款;定期存款 (3月期) 2.3万元, 活期存款1.0011万元。截至2009年10月末, 百信资金互助社共有资金66万元, 其中存款3万元, 银行融入资金20万元, 股金15万元。从这些数字来看, 百信资金互助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贷款质量较高。

2.3 发展模式多样化

从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的实践来看, 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在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础上组建, 主要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 以缓解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如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前身就是百信农民合作社, 以种植玉米、养殖生猪为主要产业;山东临沂市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在蔬菜协会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这类资金互助社都是为了满足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而产生的。二是在公益资金的资助下组建的互助社。一般由社会公益组织倡导发起, 逐渐引导农民加入而成立。以安徽省肥西县的小井庄资金互助社为例, 2006年初, 小井庄村民组接受国际著名扶贫和慈善组织“香港乐施会”首期捐助共计15万元, 并由23户农户自愿入股7.2万元, 共同建立了小井庄社区发展合作社。三是政府推动产生。如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农牧场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就是由锡林政府试点筹建工作领导小组, 广泛进行宣传动员, 再加上白音锡勒农牧场和93户牧民共同发起成立。

2.4 违约率较低

互助社社员之间信息对称, 再加上通常贷款机制相对灵活, 违约率相对较低。小部分还款确有困难的农户会从其他地方借钱还贷, 或是让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时间宽限, 或是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给予内部处理。如百信合作社章程规定, 农户因不可抗力如灾害和事故导致无力还款时, 经社员大会批准可以减免贷款。

2.5 社会效益突出

资金互助社的存在有利于引导民间借贷活动, 一方面, 它对农村普遍存在的私人借贷等民间融资不规范行为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 也扩大了农户的融资渠道, 信誉良好的农户可以加入资金互助组织进行资金融通, 对于未加入农户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有利于培养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卢敏、李云方, 农民资金互助社的成因、运行与发展困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 .

[2]熊佳丽,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研究——基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视角[J].金融经济, 2010 (20) .

[3]王玮、何广文, 社区规范与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9) .

上一篇:封面人物下一篇:推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