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欣赏能力

2024-05-19

阅读欣赏能力(精选十篇)

阅读欣赏能力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欣赏能力,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要求, 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欣赏, 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 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 喜欢文学的兴趣, 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 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 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 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 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 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 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 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 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 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 “读了这篇课文, 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 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 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 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 我不同意说母爱, 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 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 看来不准确, 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 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 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一) 组织“读、思、议、导”阅读活动

阅读教学以增进学生欣赏能力为主线, 强调“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导一导”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读一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去发现问题, 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议一议”是合作学习、自主思考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而问题重点在文中的哪个句段、有何人物表现等;“导一导”是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然后, 再进行交流。最后, 教师再用“惹人喜爱”一词进行点拨、 引导, 就会让学生对灰雀歌唱动作想象得到升华。

(二) 提高阅读教学生活化与丰富化水平

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 贴近学生生活是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儿童在内容选择上, 可选一些浅近的童话, 寓言, 故事, 儿歌, 童谣, 古诗等, 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去读懂相关内容并有收获, 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样, 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 事实上,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阅读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 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 欣赏美丽的画面, 感受优美的形象, 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 达到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让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一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 强化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欣赏能力

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教学, 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 很适合朗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和朗读中, 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渐渐被学生领悟和感受。由此, 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 提升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如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并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 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 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 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 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四) 不断引导学生在创新写作中提升欣赏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学生的写作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 需要用美的外物激发写作的灵感。近些年来, 在作文写作方面, 关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 许多小语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写作这个话题。实际上, 不仅作文写作需要创新, 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生阅读 《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基础上, 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写作, 以此参照完全能让学生懂得欣赏中完成写作。

怎样提高古诗歌阅读欣赏能力 篇2

高湾中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最光

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充溢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学生如果能懂得阅读和欣赏一些历代诗歌名篇,不仅有助于丰富文化生活,吸取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而且有助于创造新文化,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应试能力。

然而,现实是当今中学生喜欢古诗歌、有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古诗歌年代久远,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不了解;二是语法变化大,难以理解词句意思;三是新潮流冲击大,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如迷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文学等等;四是视野开阔,内心排斥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我国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责任。倘若当代学生不喜欢古诗,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引以为傲、引以为荣的唐诗、宋词、元曲将失去光辉,我们千古吟唱的诗歌也将因国人陌生而慢慢消失。用不了多久,可能又要像现在抢救非物质文化一样来抢救了,这决不是危言耸

听。我们中学生要热爱古诗歌,要有阅读和欣赏的兴趣,要努力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如何提高古诗歌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掌握古诗歌的基本知识

古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以唐代的律诗、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著称,我们最起码要掌握唐诗、宋词、元曲的基本知识。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收进中学课本的古诗歌,其作者往往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历史课本和其他书籍中了解。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的内容跟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飘泊流离,目睹战祸,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精神。陆游生于金人入侵时期,有9年的军旅生涯,坚决主张抗战,失去官职,回到家乡,虽然年纪大了,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衰退。他的诗作富有战斗性和洋溢着爱国的激情。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他的词,在亡国之前十分绮丽,亡国后十分哀怨。这些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了解诗人则大体上把握了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很多,但我们要掌握如下几种。

1.衬托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我们阅读欣赏诗歌,要懂得反衬和陪衬的手法。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我们也常说是乐景写乐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我们也常说是乐景来写哀情。无论是陪衬还是反衬,都是我们常讲的抒情要用景物来烘托的手法。

2.用典故

诗人写诗,表情达意,用典故,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都是人们熟悉的有警世之用的。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用典。《出师表》是诸葛亮率诸军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的表。表中追述自身的经历,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陆游用这个典故,以赞美诸葛亮的壮志和忠贞来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

3.比喻

诗中的比喻往往成为诗的形象,诗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诗词中的比喻有各种表达法。第一种是以一样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宋朝秦观的《千秋岁》中“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第二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如唐朝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用“山重迭”这个词组来比“闲愁”;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

3、从关键词句入手,深入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凝聚了诗人浓烈的思想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读诗歌,关键就是要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染。而有些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内含较为深刻,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就要抓住后两句“不识

小议初中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阅读欣赏;兴趣;技巧;写作

初中生的阅读不仅要课内阅读,而且还要课外阅读;不仅要求老师有规划地阅读,而且还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而且读好书。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又要掌握阅读欣赏的技巧;既要学生从阅读中享受快乐,又要在应试教育中展现收获,使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拓展开放性的思维,辨别人的真伪、善恶、美丑。在阅读中打开眼界,构建思想的框架,展现阅读之乐,点燃写作之趣,放飞写作的个性。下面谈谈如何为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让学生把书本当作美味佳肴

老师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我读书,我快乐。要求学生对待书本要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融情于阅读之中,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老师平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阅读要求,用图文并茂、装帧新颖的书籍去吸引学生。每个周末也通过组织看电影,收看电视剧,引导、诱导学生去读原著。例如看电影《火烧赤壁》,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三国演义》;看电影《泪痕》,让学生去阅读“文革”时的一些伤痕文学,了解那段难忘的历史。例如学生在假期看电视连续剧《亮剑》,我建议学生去看《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小说,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同时老师每周开设一次读书交流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自己所读的故事,心理感受,思想启迪,享受的快乐,受到哪些熏陶,使他们真正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乐园。

二、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

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光有兴趣不行,读书很讲究技巧,不能读书万卷,头脑空空,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要求老师读学生的阅读欣赏,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要把自己科学合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技巧教给学生以开启知识的大门。例如对于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要泛泛而读,对于有哲理、有内涵、有寓意的好文章千万不能走马观花,要精读、重读;同时要求学生备一个笔记本、一支笔,最好是朱笔,对一些精彩美妙佳句可以批注,也可以摘抄,读后写随笔,也可以通过吟诵感悟,利用创造性思维作支点,进行思维的空间想象,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读本的快乐而快乐,读本的忧伤而忧伤。例如,《范进中举》,学生读范进知道自己中举时疯掉的言行的描写,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深深地体会范进中举时的滑稽和可笑,也深深地体会作者对范进被科举毒害的同情,效果非常好。

三、抓住情节,体会情境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貌。”细节往往成为读本的突破口,体现出特定的情境。例如,我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里“浪里白条张顺智斗黑旋风李逵”的章节,从情节上表面看是斗殴打架的事情,但作者落笔非凡,出手不俗,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却被作者写得妙趣横生、幽默诙谐,在学生的内心阵阵笑声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李逵独特的个性,使李逵一出场就立在纸上,活跃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的故事情境,同时也使学生深深地理解了作者写作的艺术功底:一是善于驾驭与作品特定内容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法;二是对人物有正确的美学观点,恰到好处地把握住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三是作品流露出一种特有的幽默而轻松的情调,并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应用艺术手法把李逵的可气、可笑、可爱交融到一起,使李逵塑造的形象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显得栩栩如生而又真实可信,从而使学生抓住情节、体会情境。还有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最容易融入情境,产生情境共鸣。

四、让阅读的成果融合于写作之中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阅读和写作是相得益彰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你智商多么高,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素材,断然不会写出富有情感、辞藻华丽的佳作。许多优秀的佳作,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散文、议论文,都有恰到好处的引经据典,这就得益于快乐的阅读中好词、好句、好段以及相关的名言警句。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得到许多启发和灵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做到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读与写的融合,巧妙渗透,实现语文课堂返璞归真的效果。

总之,培养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既要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博览群书,还要树立持之以恒的阅读信心,让学生“读”以致用,乐在其中,使学生快乐阅读,把握文本的精髓,深入理解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敏.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仲从山.从新课程标准看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民主化趋势[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02).

阅读欣赏能力 篇4

对词语的语用分析

对词语进行语用分析, 必须把某个词或词组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加以领悟, 即探求该词或词组在文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决不能拘泥于其字面意思, 否则该词所属的语句本身便是一个一般的广泛意义上的句子, 语用分析既变得牵强附会, 亦无必要。随着语义学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认识到, 除了弄清一个单词、句子本身的意指外, 还必须弄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怎么样用了这个词。例如:

(1) …and the young people took over window seats on the right side, waiting for the approach of the great oak tree. (Unit 10, book I) 年轻人占据了左边车窗的位子, 期待着大橡树的出现。

几个年轻人在去佛罗里达的旅途中邂逅了假释回家的犯人文戈。他们很快就了解了他的如下情况:在监狱中他曾写信劝妻子另嫁。假释之后他又向她提出约定:若还愿意接纳他, 则在镇口的大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文戈讲到那棵树时用的是big, 而作者在文章的末尾却用了great, 这时的great就不再有“伟岸、伟大”之意, 而是“of great meaning, importance”, 它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生活的重新开始, 成为文戈在人生道路上重新做人的一个转折点。

(2) …“because you are so goddamned educated, doc, I know you couldn’t be very smart.” (Unit 9, BookⅡ) 因为你受过如此良好的教育, 博士, 我知道你就不可能如此机敏。

作者自以为自己智商很高, 然而对着出了毛病的汽车却显得那么的无助, 以至于被他的汽车修理工的近乎常识性的智力测验难倒。Goddamned在英语中本来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意义, 表示“诅咒、厌恶”等, 但在汽车修理工的语意里表示一种褒义, 有“优秀、杰出”之意。相当于“well”“excellently”, 这里的goddamned隐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修理工对作者渊博学识的崇拜和对纯粹的理论性知识的不屑一顾, 展示出一种“far too good to be good”的观点。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曾得到许多大文学家的赞叹与点评, 《大学英语》教材中这样的神来之笔也信手拈来, 比比皆是, 例如:

(3) …I bounded up the steps, Burst into the living room and flipped on a light (Unit 5, BookⅢ) 我蹦蹦跳跳地上了楼, 一阵风似的冲进屋里, “啪”地一下拉亮电灯。

冬日的一个下午, 作者放学回家, 想到家中当时空无一人———爸爸上班, 妹妹出门, 母亲第一天上班未归, 自己可以独自享用家中的宁静, 沉浸于自己喜欢的体育杂志之中。其内心的喜悦与期盼自然不言自明, 因此作者在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动词“bounded up”, “burst into”、“flipped on”。

bounded up:jumped continuously in a lovely manner with light and springy steps

burst into:rushed in suddenly with great joy and excitement

flipped on:like a gust of wind.Pull on the light forcefully and violently with great eagerness for sth.

从上面的解释中, 我们不难看出这三个动词的使用显示出了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厚功底:一个十几岁的异常孩子气的男孩形象赫然显示在读者面前, 其内心不会掩抑的急切与渴望跃然纸上。试将其分别替换为jumped up, rushed into和pulled on, 表达效果将大相径庭。

对语句的语用分析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D.P.Ausubel的意义学习论 (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 强调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具有同化学习的相对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其中第一个条件属于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范畴———即学生能否掌握相关知识。第二个条件主要涉及教学材料是否乐于为学生接受的问题——即学生愿不愿意掌握有关内容, 属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这一途径直接调节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心向, 提高学生认知学习效率, 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真正体现教育人, 才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 It was covered with yellow handkerchiefs 20 of them, 30of them, maybe hundreds, a tree that stood like a banner o welcome billowing in the wind (unit10.Book I) 树上绑满了黄手帕———20、30、几百, 大橡树就像一面欢迎的彩旗在风中迎风招展。

文戈在回家前告诉妻子, 如果她还愿意接受他, 就在镇口的大橡树上绑一条黄手帕, 当一路上带着忐忑不安心情的文戈走近镇口时, 他发现的是几十甚至几百条的黄手帕在风中飘舞, 像是在欢迎他的归来, 邀他立即回家和妻子团聚。在这里, 20、30甚至几百条黄手帕隐含着多年以来妻子一直真诚而急切地盼他归来, 风中翻腾的旗帜更是将这种思念之情加以深化。当我们以层层递进的感情去朗读20 of them, 30 of them, maybe hundreds这些词语时, 会深深感受到妻子对失足丈夫的忠贞不渝的爱和盼其归来重新做人的渴望。

(5) she passed a moment and looked at the boy standing awkwardly as near the door as he could be and still be inside the house. (Unit 8.Book I) 她停顿了片刻, 看了一眼信使, 那男孩正难为情地想努力站在门口, 好像随时准备逃走, 但却还是站在了屋内。

一位年轻的信使为一位老太太带来了儿子阵亡的消息, 面对着老人却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我只是一个信使, 很抱歉不得不告诉你这样的消息, 但这是我的工作。”这些在内心准备了很久的话此时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于是他尽量地站在门口, 准备完成他的工作后就立即离开, 但面对着这么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妇人, 他却实在不愿意以这么简单的方式结束他的工作, 内心感情的交织使他做出了这种欲退还留的举动。最终他留了下来, 决定陪伴老人的余生 (如果老人愿意) 。通过一位老人的视角, 在对年轻信使复杂、矛盾行为的描写中, 作者扬善颂德的目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6) “Don’t think, ”I said:“Just take it easy.”

“I’m taking it easy”, he said, and looked straight ahead He was evidently holding tight onto himself about something (Unit 6.Book III)

“别想了”, 我说, “放松, 别紧张”。

“我没有紧张呀, ”他说, 眼光直视着前方, 明显地, 孩子因为什么事情而全身紧绷着。

儿子和父亲从文章一开始就对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产生了误解, 以至于孩子认为他即将死亡, 而父亲却旁若无事地带着猎犬去打鹌鹑。这里第一句中it指出孩子的体温 (华氏102度) , 第二句的it指的是death, 表明孩子对死亡的满不在乎, 父子之间的简洁对话使我们认识了作者对紧凑有力 (forceful&impact) 的语句的驾驭能力, 后文的“He had been waiting to die all day, ever since 9 o'clock in the morning” (从早上9点以来, 他原来一直在等待死亡) 一句, 明化了父亲和儿子间这种误解, 使我们了解到作者对文章中两段景物描写的匠心独用。“looked straight ahead”, “holding tight onto”揭示了作者生平所推崇的理念:courage———person, s ability to be calm and controlled in the face of death.文学大师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

(7) “Pardon me, sir, will you do me a favor?Let me purchase you one of these puddings.It would give me such a pleasure.” (Unit7.Book I) 劳驾, 能不能帮我一个忙?让我给你买份布丁。我将感到十分荣幸。

通常来说, 句型“Will you do me a favor?”都指明说话者请求别人帮助。然而此处其涵义则远不止于此。一方面, 这个简单的请求反映了说话者极其诚恳地要帮助这位老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在老人看来, 它是对自己莫大的讽刺和嘲笑, 表达出一种far too polite to be good的语境。所以有了后来老人“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the blood rushed into his face”的强烈反应 (参见以上第5例) 。

Grice把人们交际中的话语分为两种———自然的意义 (natural meaning) 和非自然的意义 (non-natural meaning) 。话语的自然意义指的是句子的层面意义 (sentence meaning) , 即字面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说话者借助层面意义所要表达的含义, 即会话的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语用学实际上就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对文章的会话用意进行挖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某些句子作一些语用分析, 一方面能够从情感角度上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增强学生对学习资料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又初步培养了他们的语用能力, 这对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分析及其处理策略[J].心理学, 2000, (1) :42-47.

[2]周光明, 高旭阳.从情感维度看《大学英语》的优化处理策略[J].外语界, 2001, 56-59.

[3]廖定中, 蒋澄生.于细微处听“弦音”[J].外语界, 2001, 60-63.

教育名言阅读欣赏 篇5

2、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3、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4、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

5、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6、在我们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

7、教育资源只要你用心,就会有。

8、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

9、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10、我理想的网络是教育家的摇篮。在这儿,智慧在研讨中充盈,理想在争论中升华。关注教育,关爱你周围的每位师生,捧一颗真心来交流,带满腔热情再努力。

11、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12、教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使学生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13、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

14、教育我的至爱!

15、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16、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

17、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18、教育是一种感动。

19、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20、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培养守业者,就业者。

21、近年来,有些地方进行所谓学生“智商”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测评”、“计算”、“统计”、“分析”等等方式“研究”出学生的“智商”,然后将这个“科研”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甚至家长。这样的“科研”不仅是典型的“伪科学”,而且是极为有害的“反教育”,因为它向教育者“科学”地宣布:某某学生智商低。

22、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3、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

24、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25、学会给予比学会摄取更加困难。

26、写日记是道德的长跑。写日记实际上是超我与本我的对话,是超我对本我的监督。

27、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抵制诱惑的能力成正比。

28、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给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

29、创建学习社区,净化网络文化,凝聚教育才俊,提升教育品质,最大限度地运用好网络这个利器,这是我们的梦想。

30、享受教育: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

31、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什么?”

32、每个小学生必须读完100本书,才允许毕业。

33、学生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

34、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35、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

36、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37、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38、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着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

39、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40、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41、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一致,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42、只有不断的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作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

43、面对互联网,教师应该是“引导者”。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要首先熟悉并运用互联网技术。

44、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

45、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46、儿童天生喜欢成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

47、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

48、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挥,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49、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50、我们做教育的要上天入地,新教育实验就是入地。我们要做真实验,不做假实验;要做活实验,不做死实验。一线的师生是“新教育”的创造

51、要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有10次以上在大庭广众之众之下大声演讲的经历。

52、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使之不被种种时尚话语所污染、扭曲、过滤,构成自己的独立位置、独立话语系统,并一次与其他话语系统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构教师的使命之一是学会欣赏。

53、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54、智育要追求高质量,其中包括理想的考试成绩,但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

55、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56、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

57、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

58、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59、我欣赏这样的境界:心中有太阳,脸上有笑容,嘴里有歌声。

60、大家一起来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尊重别人的话语权,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无声的你我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61、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62、建筑人格长城。

63、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64、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65、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66、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

67、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68、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所谓“教育思想的领导”,按我的理解,主要就是引导、支持、鼓励、组织全校教师搞教育科研。

69、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

70、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71、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72、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你的阅读史。

73、于是,学校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

74、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在孩子与老师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75、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忠实于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76、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77、学生在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他们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

78、毫无疑问,比起几个抽象的分数,成长记录袋才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我热切盼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真正科学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智育评价方式。

79、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80、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81、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82、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

83、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84、我们的教育错把起点当终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18岁的某一天,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讲,那只是人生的真正开始。成互补与相互提升。

85、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86、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大学作为目标的终结而不是真正的起点,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87、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88、特色就是卓越,体罚近乎无能。

89、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

90、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91、所谓“教给方法”仍然不能是空洞而孤立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

92、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

93、真正的教育家应当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关注是他们生命的一种自然延伸与提升,其中蕴含着最鲜活的生命形态,充满着本色的活力与生机。

94、第一线的老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95、我们的老师写了日记后,对孩子的表情都不一样了。

96、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97、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

98、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是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匆匆名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阅读欣赏能力 篇6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 语文阅读欣赏能力 提高策略

引言

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词汇量,并且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相对提高,因此在阅读中他们的主动意识比较强,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进行课文的欣赏和朗读,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欣赏文章的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概述

世界范围内对于小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研究基本概括为:理解和使用社会必需的及个人需要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年轻的读者能够理解各种文本的意义,能通过阅读学习,参与读者团体的活动,才能够从阅读中得到乐趣。从定义中就能够了解到,在小学中段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和意识,通过这种培养,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吸收能力,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在阅读方面应该奠定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与目标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并积极落实。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欣赏能力提高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对小学生中年级语文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1.角色扮演,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步,有了兴趣学生才可以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提升学生阅读欣赏水平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学生才能够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阅读欣赏能力才会得以提高。角色扮演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阅读欣赏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更适用。

比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小木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是非常有特色的,那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会加深学生对于小木偶内心世界的了解,实际上就是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好角色,让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展开活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对比分析,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在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发现文章的美,感受美,这是提升学生阅读体验的关键。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使文章中的丑与美对比得更加鲜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美的形象。

比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文章中一个知道一些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和从来不知道一切的少爷,两个形象一出来就形成了鲜明对比。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帮助学生发现两者的区别,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少爷们不过是一群孤陋寡闻的富家子弟,对比来说,闰土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内涵美就会更加突出,学生心目中闰土健康、活泼、能干的形象会更加生動,记忆和理解课堂内涵会更加容易。类似于这样的形象对比,在小学中段的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文章中任务的内心与表象,做好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分析,从问题的表层深入内涵,在对比中感受美,在欣赏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仔细推敲,强化阅读欣赏的能力。

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适度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对某个段落、某个词句的细致推敲,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与感悟能力,从而对阅读欣赏教学成果进行巩固。

比如:针对某个词语的细致推敲,很多作家和诗人用词简练、传神,教师抓住这些词语的特点,将其精妙之处展现给学生。课文《鸟的天堂》中,有这样的句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几句话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尤其是其中“堆”字用得妙,用得传神,它将树叶层叠在一起、紧密的状态和视觉效果,非常成功地表现了出来,“明亮”将叶子艳丽而富有光泽的特色自然地描述了出来。“颤动”将树叶从静态变为动态的效果,展现得更加直观,这些词语教师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就无法将其中所蕴藏的美感读出来,荒废了作者精妙的用心。如果是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的强烈情感。

结语

在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和段落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不断的阅读欣赏上学生的心灵会更加丰富,对于未来的阅读学习会表现出更具主观性的动向与意识。教师要注意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针对中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继鹏.辨物知时——古诗阅读欣赏杂谈[J].校园文苑,2013(11).

[2]习铭艳.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欣赏能力提高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5(12).

阅读欣赏能力 篇7

一、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重要性。[1]文体分析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简而言之, 它是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文本 (通常是语篇, 也可能是一个小句等) 中突出的语言特征,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其文体效果、主题思想或美学价值。[2]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从欣赏语言美的角度将文体分析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文本内部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等层面分析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意义, 从而挖掘阅读材料由内到外的美, 在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高中阶段, 英语语言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 尽管中学生言语技能技巧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观念意识不断增强, 但他们却存在着语言运用能力偏低的问题。[3]笔者认为, 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 在现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中, 出现了很多文学欣赏类的文章, 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渗透对语言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欣赏,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例设计与探索

在高中阶段, 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机会较少。针对以上考虑, 笔者尝试在阅读课堂上, 以阅读材料为媒介, 设计有关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现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 1 Read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一课为例, 按照背景导入—问题激发—想象延续—角色扮演—修辞讲解—主题升华—悬念设置等步骤浅谈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

在这篇阅读材料中, 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式简单介绍了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狄更斯及其作品Great Expectations, 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世界名著的阅读兴趣。因此适当的背景导入就成为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桥梁。这篇阅读材料分为三个部分, 笔者从原著中选用了一段背景知识作为第三部分的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种以情景设计为先导的背景导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状态。[4]

(二) 问题激发

课堂上多设计问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但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枯燥无聊。要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 可以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 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有事可做, 而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发挥想象的空间。以问题为引导可以引发课堂生成, 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和动机。[5]

(三) 想象延续

搞清小说主人翁后, 随着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 学生的探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出这样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1) Does Pip get the girl of his dream?

然后笔者节选了小说原版最后一节内容 (Pip多年后回到Estella几十年前住过的房子作为想念她的一种方式) 让学生一起欣赏。

接着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第二个问题:

(2) What will happen?

带着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完全投入到课堂小说中最为精彩的一节当中。正因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增强, 想象空间也不断增强, 学生的情绪也即将达到高潮。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发挥想象, 将自己的预测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下一环节。

(四) 角色扮演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得到展示。笔者可以接着上一环节的预测, 在课堂上展示故事发生的内容并让学生来扮演两个主人公Pip和Estella在分别多年之后再次重逢时的对话, 节选如下:

(I went closer and then-)

“Estella”I cried.

“You recognize me?I have changed a lot.”she answered.

“It’s strange, Estella!After so many years, we meet by chance, here, where we first met!”

“Yes, it’s strange.I haven’t been here for years, although the land belongs to me.But tell me, you still live abroad?”[6]

教师对台词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做适当的讲解, 但重点要放在读音和对台词的理解上。 (注:插入学生课堂活动:分角色扮演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的情景、内容、任务真实、自然, 具有较高的效度。有的学生还能够表演出两个主人公之间阔别多年再次巧遇的那种惊喜,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增强了愉悦的学习体验。[5]

(五) 修辞讲解

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用自己特有的洞察力从生活中发现美, 并以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来再现美、创造美。这种创造活动, 又往往借助于美的形式和美的语言来进行和展开, 并借此来升华文章的主题。[3]

如果说语言是一串珍珠, 那么词汇就是一颗颗珠子, 表达方式则是串连珠子的丝线, 得体的表达方式, 能使句子结构严谨、行文连贯通畅。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因此可以通过讲解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小说的最后一段如下:

We walked, hand in hand, out of the old garden.As the morning mist had risen long ago when I first left the forge, so the evening mist was rising now, an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Isaw no shadow of another separation from her.[6] (注:用多媒体呈现原文)

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1. 暗喻 (Metaphor)

作者分别用了the evening mist和the morning mist来象征黑暗的时光即将过去, 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两人的友谊和好如初, 并预示着他们的爱情破镜重圆, 在清晨的薄雾散去后也会从崭新的一天重新开始。

2. 头韵 (Alliteration)

最后一句I saw no...of another separation中saw和separation采用了头韵/s/这个音, 形象地突出了男主人公Pip想和Estella在一起的决心。

由于作家个人风格不同, 作品文体还会有华丽与平实、繁复与简洁之分。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引导, 学生可以逐步体会并学会运用这些语言技巧, 学会欣赏文学语言的形象美、凝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3]

(六) 悬念设置

在作品欣赏完后, 为了保持学生对英文文学原著作品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可以用下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激情:

Who is the strange man that gives Pip a lot of money?

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使条件较好学校的学生课后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也能把英语教学变得主动、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七) 主题升华

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用自己特有的洞察力从生活中发现美, 并以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来再现美、创造美。这种创造活动, 又往往借助于美的形式和美的语言来进行和展开, 并借此来升华文章的主题。[3]

例如, 节选原著最后一章中一段对Estella的描述:

“She was older, but still beautiful.I had never before seen such a soft light in those once proud eyes, or felt such a friendly touch of her once cold hand.”[6]

在这一小段中, 教师让学生阅读欣赏后并回答问题:

Can you find some character changes of Estella?

这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体会到女主人公性格的变化。这些语言既达意, 又传神, 学生自身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净化和美化。

接下来, 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What do Pip and Estella learn by the end of the novel? (参考答案:They learn that wealth does not buy happiness and that friend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 fancy education.) 这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主人翁强烈的情感。让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与主人翁之间情感的共鸣,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友谊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而不是金钱和教育。与此同时,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学会了珍惜友谊,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三、几点反思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按以上程序进行了操作, 发现这样做的确取得了一些效果并作出如下反思。

1.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信息和优美的语言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大部分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能把一些生词记下来, 这说明学生在无意识的阅读中对生词很敏感。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将生词记在摘抄本上扩充词汇量, 这样也有助于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阅读能力。

3.该课型的起点很高, 对学生的语言基础及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有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无法欣赏其优美的文字效果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但仍然对课堂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此, 教师可以在课后给予适当的指导, 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连贯性, 不至于课后兴趣减退。

4.在实际教学中, 应当适时地穿插文学作品欣赏课, 开阔他们的视野, 给予学生一定的文学熏陶,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不至于使学生觉得英语课就是背单词, 讲语法等。

5.文体分析并不局限于在文学作品当中, 对阅读语篇的解读应该是多方位的。高中阅读课教学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每篇阅读课上去开展文体分析, 但可以结合阅读材料中最突出或最精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去分析, 从而帮助学生发掘该语篇的最大亮点, 以审美的角度去欣赏阅读材料。[2]

四、结语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审美实践。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 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和想象美的能力得到发展, 自身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净化和美化。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也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技能, 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并为学生终身语言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董兵.文体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视角[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2) :40—43.

[3]姜建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中小学教材教学 (小学版) , 2006, (9) :48—51.

[4]姚生军.短篇阅读为何让学生感到“无聊”[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2) :28—30.

[5]王建强, 胡庆芳.促进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 (3) :7—10.

拟声与阅读欣赏 篇8

拟声现象及拟声词在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十分常见, 其以丰富生动的表现力为语言的表达使用增添了不少美感。拟声的合理使用, 可渲染书面文字中的声音效果, 带给读者各种听觉感受, 促进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在口语表达中更能让听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增强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作为人脑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思维发展所创造的工具, 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表现和方法;并且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 (高华年、植符兰, 1983:144) , 以口部发出的分音节声音为特点, 以表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为内容。语言产生“摹声论”观点认为, 语言是人类对自然界声音的一种纯粹的模仿, 当人类发现他们能够发出与大自然中的声响相似的声音时, 语言便产生了。语言产生的自然派学者普遍认为语音与语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而习惯派学者则认为语音与语义并无必然的联系。但他们都认识到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而构成的拟声词。出于描写不同状态下的声音的需要, 又出现了描写同一事物有许多个拟声词, 如描写狗的叫声, 英语中就有yelp, bark, whine, growl, howl等词汇。显然拟声词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丰富了该语言的文化语汇, 为语言增加了表达更为复杂细腻情感的手段。

英语拟声词, onomatopoeia, 源自于希腊语, 是造词的意思, 也许就源于早期人类根据物体发出的声音来对事物命名造词。如cuckoo (杜鹃鸟) 就是因其叫声而得名。作为修辞格, 拟声是通过模仿、描绘和渲染人类及各种事物和动作的声音来实现修辞的辞格, 合理地运用, 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刺激人们的听觉, 产生语音象征意义的联想, 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带给读者或听者一种耳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们在直接对周围世界各种声音进行模仿所创造的大量拟声词中, 有模仿人类声音而构成的拟声词, 如aha (表示得意) , sh (表示安静) , boo (表示轻蔑) , wow (表示惊奇、喜悦、羡慕) , ow或ouch (表示疼痛) , ahem (清嗓子或引人注意) , hurrah (表示欢呼) , giggle (咯咯地笑) , clap (啪啪地拍掌) 和patter (嗒嗒地急行) 等;有模仿动物声音而构成的拟声词, 如baa (咩, 羊叫声) , moo (哞, 牛叫声) , mew (喵, 猫叫声) , coo (咕, 鸽子叫声) , heehaw (驴子叫声) , bow-wow (汪汪, 狗叫声) , cock-adoodle-doo (喔喔喔, 公鸡叫声) 等;以及模仿各种事物声音所构成拟声词, 如murmur (淙淙声) 或babble (潺潺) 的溪流声, patter (啪嗒) 的雨点声, rumble, roll (隆隆) 的雷声, rustle (沙沙) 的风吹草动的声音等自然界的声音, 还有swish (嘶嘶) 挥动鞭子的声音, zip (嗖嗖) 的子弹飞过的声音, tick (嘀嗒) 的钟表的声音和screech的汽车戛然刹车的声音等。

这类拟声词被斯蒂芬·乌尔曼 (Stephen Ullmann) (1962) 称为基本拟声词 (primary onomatopoeia) , 因其所发出的音与具体事物或动作的声音一致或者非常相似, 可引起对声音与该声音所表达具体事物的直接联想。使用中, 这类拟声词可用作名词、动词、副词和感叹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基本拟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形象的模拟, 以表示各种声音或通过转义表示发出该声音的人或事物, 这就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在使用中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各种成分。

(1) The ticking of the clock was the only sound that greeted him, for not a soul remained.———Thomas Hardy: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2) Shrieks of girlish laughter came into my ears from the next door.

(3) When he finished his recitation, there was a spatter of applause.

(4) Stop your useless chatter and listen to what Roy is saying.

(5) All was quiet and still except for the distant tinkling of a piano.

(6) ...he seemed to hear about him the rustle of unceasing and innumerable wings.

除了表示具体声音或发出该声音的事物外, 英语拟声词也能表示产生某些声音的动作, 很多时候也因此可引申为动词使用, 并且根据该声音的发出者不同, 可以起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作用。表示人类发出的各类声音, 如“说、问、打、摇、敲”等意思的词, 就是及物动词, 而模拟生物或者非生物自身完成动作时所发出的声音, 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声音时, 则往往是不及物动词。如:

(7) The soldier clicked his heels and saluted.

(8) They hissed him off the stage.

(9) The thunders rumble.

(10) The sausages are sizzling in the pan.

偶尔, 这些拟声动词也用作联系动词。如:

(11) The pistol clicked empty.

(12) His words rang hollow.

通过转义和增加后缀等变化, 基本拟声词还可以引申出作形容词的作用。如:

(13) a ding-dong struggle

(14)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and have not charity, I am becoming a sounding brass, or a tinkling cymbal.

这类拟声词由于其产生的方式不同, 再加上各种转义联想和引申等, 单个拟声词的语法功能往往是多样性的。如:

(15) The angry husband shut the door with a bang.

(16) My heart is banging in my ears.

(17) The drunken driver drove bang into the store window.

(18) “Bang!Bang!”shouted the boys in imitation of gunfire.

在这四个例句中, bang这个词从所属词性来看, 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副词和感叹词。这些拟声词的使用, 在这四个例句中创造形象的声音, 使语言的表达更为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将读者直接带到语言真实的现场, 带给读者或听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它的基本拟声词的用法还有很多。

基本拟声是对声音直接的、近似的模拟, 是指词中的音位直接模拟某种动物的叫声或物体运动时产生的声音, 借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时候, 人们在模拟各种声音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地按照声音的相似性进行模拟, 而是将声音与其所具有的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产生联系, 促使人们产生联想。这类拟声词被斯蒂芬·乌尔曼 (Stephen Ullmann) (1962) 称为次要拟声 (secondary onomatopoeia) 。如表示呼吸声 (breath-noise) 的sniff, snuff, snore, snort等;表示动作的迅速分离或移动 (quick separation or movement) 的snip, snap, snatch等;表示爬行 (creeping) 的snake, snail, sneak, snoop等。

次要拟声是间接地、象征性地模仿, 指有些词的某个音位或音位群虽不足以表明词义, 但却可根据音位的音响或发音特征联想到某种意义。吐气音/h/能使人想起人用力时的气喘嘘嘘, 它在词首出现时象征人们做工或行动时“努力”或“费劲”的情形。鼻音/m/听起来低沉、含浑, 常用来象征人的咕哝声、昆虫的嗡嗡声;爆破音由于爆破过程迅速, 音质不柔和, 易表示力量的爆发。当爆破音/p/, /k/位于词尾时常表示爆裂声或某种剧烈的声响;卷舌摩擦音/r/有粗糙、重浊的语音特点, 它常用于表示动物嘶叫声及表示噪音声响的词汇中;/s/咝音及发这个音的字母s, 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类似的声音, 如草丛荒野中弯曲盘旋着身体的蛇 (snake) 和蛇的嘶嘶声 (hiss) , 它还常用于描写水的沙沙声、风的嘘嘘声, 声音与意义有一定的联系。这类拟声词的出现按词源来说没有拟声根据, 但它们本身某些字母的发音能象征某些概念或意境, 有时候被称作“声音象征”。这是一群词中共同含有的部分声音表达了某些带共性的象征性意义, 它们具有“一种集合的提示性的含义 (a cumulative suggestive value” (Firth, 1937) 。如/sn/可以表示三种声音, 呼吸的声音sniff, snuff, snore, snort;快速分离或动作snip, snap, snatch;爬的意象snake, snail, sneak;/sw/表示曲线运动swab, swagger, swarm, sway, swirl, swoop。

显然拟声辞格的有效运用, 可以使表达更为形象生动, 语言更加精练。那么作为声音语言的英语, 其拟声的形成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呢?奥格登和理查兹 (1984) 提出语义三角理论时指出, 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但他们同时指出, 拟声词却是一个例外。不同语言的拟声词可能出现语音对应, 对同一种声音, 不同语言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可能基本相同或者十分相近。但拟声词是一民族按照其语言的音系结构、词汇形态及使用习惯对客观世界的声音加以模拟和改造的结果, 所以带有该语言的发音特征。在模仿某一声响时, 由于模拟的角度可能不同, 或加上自己民族的主观色彩或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任意发挥, 使拟声更逼真。英语拟声词为了达到更逼真的模拟效果, 有时可以突破音节结构规则的制约。对于客观存在的声音, 通过我们耳朵和大脑的诠释, 再经过主观音感的辨识, 然后进行摹拟, 这种摹拟是基于主观音感之上的摹拟, 是在包括一套音系的基本单位和这些音系单位的活动模式的音系格局中进行的模拟。单位的活动模式可以表示为一套规则, 它包括语音单位的组合规则和语素音形的交替规则。大量拟声词本身不仅符合英语音节的一般结构规则, 而且体现了英语音节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即闭音节占优势、大量的辅音丛出现在首音或尾音位置上。

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它影响着拟声词的构成和使用。响亮、深沉的单元音所构成的各种双元音都具有丰富、深厚的寓意;辅音音素同样地存在着柔软 (soft) 和刚硬 (hard) 之别。一般认为, 没有对应清辅音的浊辅音, 如流音、鼻音和半元音所产生的乐音是比较柔软低沉的;摩擦音和送气音能烘托一种含糊、浑浊朦胧的气氛;而塞擦音和爆破音则能表现出一种愤怒、坚定、铿锵有力的场面。这些都是声音的象征意义, 但也描写音位内容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非任意关系。对英语词汇发音归纳分析后, 我们发现有些音素组合所构成的往往是表示一些特殊意义的词汇, 如/skw/表示挤压的意思, 如squeeze, squash, squat (Rhodes&Lawler, 1981, 332) ;/fl/则用来表示不受控制的, 通常是向外的运动, 如flap, flare, flaunt, flay, flee, flex, fling, flip, flog, flood, flourish, flout, flow, flush, flutter, fly;/gl/则表示一种视觉效果, 如:glance, glare, gleam, glimmer, glimpse, glint, glisten, glitter, gloaming, gloom, gloss, glower, glaze, glory, glam our。显然这类拟声词在使用中具有声音象征的作用, 如“clink is a smaller sound, dank (and dunk) are bigger;we chip a small piece but chop a large one.” (Bolinger and Sears, 1968/1975:24) 前元音/i/, /i:/, /ei/, /e/更多表示小和亮, 而后元音/u/, /v/则表示大和暗色的。人们通过对声音的感受来获得各种意义, Palmer (1976) 分析得出几乎所有以-ump结尾的单词都表示了“某类圆形物体” (some kind of roundish mass) , 这显然是对plump, chump, rump, hump, stump, mump等这样一组词汇感受的提升。

英语拟声词注重拟声的效果及其性质, 特别是对于声音的描述, 十分的形象。当人们在语言使用中, 直接通过对各种声音进行模仿, 来描写事物或记叙故事时, 就运用了拟声的辞格。拟声词格能运用, 会使语言带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又能使文章声情并茂, 从而大大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与文章的感染力。因此, 在文学作品中, 拟声辞格的应用非常广泛, 来沟通感觉, 渲染气氛, 增加韵味, 增强节奏。如:

What silence too, came with the snow, what seclusion.No more tramping hoofs, no more rattling wheel.Only the chiming of sleigh-bells, beating as swift and merrily as the hearts of children.

———Longfellow:The First Snow

作者通过否定两种噪音“tramping”和“rattling”的存在, 并肯定一种乐音 (chiming) 的存在, 两种对比突出了初雪降临之后的那种宁静;而对儿童心脏跳动的欢快, 作者又用了“swift”和“merrily”两个短促的声音来强化, 形象地描写了初雪降临后的那种静谧的气氛, 并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He could hear the voice of the Swede screaming and blubbering.He pushed the wooden button and as the door flew open, the Swede, a maniac, stumbled inward, chattering, weeping, still screaming.———Stephen Crane:The Veteran

在这段话中“screaming”, “blubbering”和“chattering”三个拟声动词先后出现, 尽管是非谓语动词形式, 但这些伴随动作留给读者具体、生动、富有节奏感的形象。如果在拟声辞格的基础上叠加比喻等辞格, 则会更加突出对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拟声和比喻的叠加, 让读者从事物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具体的事物, 同时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实感性和鲜明性。

拟声词使语言具有动态感、立体感;在语言使用中适当使用拟声词, 能让读者和听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描写更为鲜明具体。因此, 恰当运用拟声辞格可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 使读者触景生情, 产生共鸣,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时, 拟声词能起到夸张的作用, 渲染了声势,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摘要:本文从语言的发展与运用的角度阐述了拟声现象和拟声词的产生,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和运用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深入了解英语中的拟声现象及其修辞作用, 提高语言欣赏和使用水平。

关键词:拟声,修辞,阅读欣赏

参考文献

[1]高华年, 植符兰编著.语言学概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3.

[2]奥格登·理查兹.意义的意义[A].朱狄.西方当代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学会欣赏培养能力 篇9

一、欣赏美术作品, 唤起儿童审美情趣

大自然绮丽的风光、绚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而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风景图片, 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对于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是极为有益的。自然美在色彩、音响、材质和线条方面给人以愉悦, 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感性趣味, 经过大自然的陶冶和熏陶, 儿童通过欣赏相关美术作品, 唤起审美情趣。

二、欣赏美术作品, 点燃儿童想象力

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作品本身的和谐完美,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万里的想象空间。欣赏,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观察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 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及范画是必不可少的。在一幅范画的探索欲望, 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注意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创新情感, 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 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为每个学生的想象创新创设一个飞跃的平台。

三、欣赏美术作品, 激发儿童创造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要想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儿童创造力的特征, 并能加以鼓励。有创造力的儿童对做作品持有不同的见解, 喜欢为作品想新奇法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老师面对孩子的创造力行为时, 要有耐心、会包容、会赞美, 以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操作、多探索。老师要倾听孩子的表达, 鼓励他们大胆想, 还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及好奇心, 这样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创造活动的翅膀”, 在和孩子一起讨论的时候, 老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 让孩子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 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要注意的是, 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 老师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 也学会听孩子发问, 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 更可激发孩子提升思考能力, 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培养创造力, 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美术创造教学要引导学生欣赏多种风格的作品, 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 让他们展开想象, 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发挥创造潜能。

四、欣赏美术作品, 提升儿童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它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很难一朝一夕就得以提高, 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还要在平常多加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建议儿童欣赏一些美术大师浅显易懂的著作。同时, 平常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世界, 在观察中要善面前, 学生常会羡慕不已, 创作激情油然而生;而教师有声有色、准确巧妙的启发, 很快就成为学生在黑暗中探索的指明灯。因此, 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应充分利用教具, 巧妙创设情境, 诱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大胆地说出来,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 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 都有自主探索的欲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因此, 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 合理、充分地利用好信息技术, 营造想象创新的时间、空间、环境,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点燃他们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 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及主要内容, 将其落实到审美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去, 从而拓宽学生审美的范围, 提高审美质量。现代社会要求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审美能力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重对儿童进行审美能力为基础的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

注重影视欣赏优化阅读教学 篇10

一、正确认识影视欣赏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人们接受众多信息时的主要区别, 视觉图像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维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就语文学科而言, 语文是一门充满现实世界色彩与人文情感的学科, 但视听结合的表现形式应该更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1. 弥补不足、带动全面审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绚丽多彩,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自然、感受科学与艺术的美, 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境界。”“要让学生感受形象, 领悟文本的丰富思想内涵。”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 但它首先就是一门文学艺术, 能让学生从中感受直观的生活景象、人物的举手投足、绚烂的自然景观, 可以有效弥补语文课本单向信息系统的不足, 完善审美能力。

2. 建立基础、培养想象力

欣赏文学作品需要人们具有联想能力, 阅读是作者对作品的再加工。这种加工必须依赖于读者在生活经历中建立想象的基础———头脑中的表象。如果没有影视的介入, 学生在学习文本时, 对其中的社会景象、建筑特色、人物的服饰打扮与一举一动就缺乏想象的基础。要提高学生思辨文学作品的能力, 其根基就在于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影视正是这一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3. 视听享受、训练听说能力

文本学习需要更多的读与写的训练, 而影视欣赏中更多的是“听”的训练, 在听的过程中会接受到大量人物说的素材, 其中人物的语言艺术是作品中直接表现出来的, 学生可以从中强化听说能力的培养。

二、以影视为内容的高中语文课堂插入方法

很多教师觉得让学生全面接受影视内容, 在时间与精力上划不来。但事实上, 笔者上面所陈述的三点个人理由也足以说明以影视作为内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是与素质教学接轨的一个创举。

1. 情感调动:气氛与阅读水乳交融

情感因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之一, 阅读教学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作品信息传递的多维性与形象性, 是文字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在学习高二语文选修课《哈姆莱特》的时候, 由于作品有难度, 学生兴趣不大, 我们可以配上影视中激情的背景音乐, 为学生顺利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⒉影视辅助:经验与解读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 学生获取新知是基于他前期的认识, 来完成新观念的同化与顺应。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事先播放一些与作品有关的自然风光片、风土人情片、人物专题片, 作为文字教材的辅助,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让学生写一些影评, 结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来写,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我们关注:高雅与世俗如何调和

现代文化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性走向多元化。一个不得不回避的现实是:影视正以任何传统媒介都难以比拟的速度与优势控制着我们的头脑与思想。以影视文化为中心, 语文教学正从原来高雅的殿堂走向大众化与时尚化。时尚无罪, 但是这些年来, 大量思想简单化、情趣低俗化的作品一直干扰着我们的视线。同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现在不少作家也开始受利益驱动, “金钱至上”、“物欲膨胀”已经成为不少影视作品的价值取向。作家与导演成为市场需求的奴隶, 肆意地蹂躏着原来文学净土, 低俗作品就成为人们价值观的腐蚀剂。比如电视剧中的《少年天子》、《孝庄秘史》、《大清后宫》以及《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在电视人与广大观众津津乐道的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杜撰与消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爱看与不适合看、高雅与世俗的关系, 是影视工作者也是教师研究的话题。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对影视作品的有选择推荐, 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 让他们站稳价值立场,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上一篇:计算机房下一篇:诚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