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2024-06-27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1

一、突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联系日常的教学实际, 我们常常习惯于在阅读课上指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感情;其实阅读教学应该是融合的, 我们既要通过文章使学生感悟精神的美好, 又要通过它使其有深厚的积累, 学习运用语言。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是我们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关注学段和年龄特点

有些老师在制订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 常常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 使课堂教学有时候会变得重复低效, 有时候变得拔高困难。就拿“有感情朗读”和“寓言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说明一下: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各个年级段、大多数阅读课上都会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和中年级、高年级的有感情朗读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有的老师对这方面思考的欠缺, 导致课堂教学的起点低、效率低、多重复。比如,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利用这种形式:读读这段文字, 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完体会, 教师继续引导:你是怎么体会到的?你能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再开始朗读。这样的流程贯穿于低年级还行, 如果整个小学语文阶段, 就不合适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高年级的学生, 经历了三四年的语文学习之后, 在拿到一篇新的文章之后, 是有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悟的。因此,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1) 在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后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情感。 (2) 向学生提问:在读这个词或句子时为什么要这样重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 (3)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4) 站在学生的角度进一步引导,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直到学生的理解完全到位。 (5) 鼓励学生继续朗读, 直到把课文读好。按照这样的阅读流程, 会更符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规律, 起点高, 效率更高。

2. 寓言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的各年级都安排了寓言的学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区分高、中、低年级的阅读目标。有的老师在教寓言的时候, 无论是哪个学段, 哪个年级一律采用“读读—议议—演演”的形式, 如果这样教学, 既没有注意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的特点, 也没有注意学习的侧重点。我认为, 寓言的教学在低年级可以采用“读读—议议—演演”的形式, 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中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在读好故事的基础上逐步侧重于寓言对生活的指导, 知识面的拓宽。到了高年级, 寓言的学习要求就更高了, 教材大多以文言文出现, 我们不仅要注重读以及对生活的指导, 更要注重相关文化的知识的连接、积累、感悟。

三、突出课文本身的特点

在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 每篇课文又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就要注意依据课文的不同来区别。例如,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 亲人》是一篇老课文, 老师们都在小时候学过, 所以很容易制订它的阅读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感悟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但是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 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和我们老师以前的学习是有差别的。历史题材的文章, 我们的阅读目标的定位应该更开阔, 视野也应该更符合现代历史的要求。引入一些历史资料, 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手中的课本, 应该与时代相适应。站在新的角度回顾历史、看待历史, 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

怎样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篇2

少教多学 怎样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1、2、3、4、5、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体现课标学段课标要求,落实学段教学重点 体现单元教学重点,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 体现文本体裁特点,落实各类课文的学习方法 体现学生的认知基础,落实从学生的起点开始学习

二、如何表述阅读教学的目标 吉春亚 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比较 方法策略 1、2、3、三、怎样研读教材 江西教育

1、通读全文,理解教材的、结合时代

2、精选学点

3、四、怎样设计问题 蒋军金 从表达的角度

设计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 理解的不同层次、台湾的赵镜中 不同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 叙事性文本 写人、记事 说明性

诗歌 故事

文言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五、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翠峦

1、如何理解词语 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七、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习作教学的要求

八、对习作教学的探索习作是什么?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如何做

习作前、兴趣、观察、积累、习作中、打开选材的思路、说出表达的方法、情感不同、题目素材、表达最有趣的地方写清楚、说真话、实话

习作后修改不同学段的要求、本习作的要求、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简明准确

2、教学重点突出鲜明

3、教学过程清晰连贯

4、教学方法巧妙灵活

图片、视频、语言、5、教学技能娴熟自如

语言、板书、朗读、多媒体、应变

6、教学氛围和谐融洽

7、教学效果扎实落实

天津市小学语文阅读评价标准

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识字教学 拼音教学 古诗 文言文 说明文 叙事性课文 诗歌 操作说明 典型课例

阅读教学如何设计问题

1、从表达的角度提出问题

2、从认知冲突的角度提问

3、从读用结合的角度提问

4、从读书训练的角度提问

秦兵马俑的设计构想

同学们,我来自天津市静海县模范学校,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王教授、非常感谢河东实验小学的杨校长及在座的各位领导,为我们搭建起这样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平台。

下面,我从八个方面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自己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分别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处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相关的资料。

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两个方面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腻、准确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兵马俑,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同时通过运用前面两课精读课文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发现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掌握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到了意义段的学习,学生对了解段意、理解段序、揣摩构段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独立学习段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心里和年龄的特点: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将进行“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转眼新的学期到来,面对苏教版全新的教材,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教材特点,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教材,超越教材。课标的学习重点

结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特点分析如下:

(一)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二)本学期将重点训练四个项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者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将进行“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三维整合”,就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整合“三维"目标,如上文谈到的人文思想教育,要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这四个重点项目的学习等来完成,而不是把语文学习搞成“三张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又经历、探究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并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统筹安排”,就是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不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两个学年各册教材之中的。如本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练习,除了几乎每课都安排了读写词语练习外,还安排了背诵课文8篇,占本册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中年级阅读吸收、积累这个重点之重点。另外,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学习,在本册教材中,涉及的篇目也占课文总篇目的50%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因课设练”,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我们的阅读教材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或联系,但其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的训练点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等,其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篇课文安排的训练重点均要适合每篇课文的特点(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如果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强行统一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要么可能因练伤文,要么可能因文伤练。因此,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中年级四册教材均突破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束缚,因课设练,即每课除了安排朗读、写字、读写词语等练习外,还根据各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思考,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练习,有些课文,还同时安排多项或综合练习。

“多次重复”,是说一个学习重点不可能通过

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必须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因为一个重点学习项目,仅靠两个单元的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反复习染才能形成素养。如上文在“统筹安排”中谈到的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编排思想。

“螺旋上升”,就是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学习重点,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要求,螺旋式上升。这四个学习重点虽然在本学段的四册教材中反复出现,但其练习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都能明显地看出其学习的要求梯度。

(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都有明显的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

4、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叶梁裼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薄”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但那仅是就安排的内容而言。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

结合上述计划为学生设置训练项目,让他们的 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1><2>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相关的文章。《1》《2》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相关的文章。三、四、说模式

五、说设计

六、说板书

七、说开发

八、说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3

一、依据上层目标

上层目标包括课标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些目标都应该是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教师要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从整体着眼,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高中阶段)、分目标(每册)、支目标(每单元)、课目标(每课),理清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轻重、主次、程序安排。其次,要了解所教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要求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悟蕴含其中的情志。如果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只一味关注文言知识和写作背景及篇章结构,就不能很好地切合单元目标的要求,就有违于编者的意图,也就达不到文本所追求的教学价值。

正如李海林在《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所说:“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每一堂课堂教学目标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应有一个相当大的模糊地带,它们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空间、余地甚至空白。对于语文课来说,它的每一堂课,都直接包含了整个课程的精神要义”。

二、依据学科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学习语文这一载体时必须采用的诸如听说读背写讲演练等的方法,它是语文的外壳,是语文的形,是语文的枝叶。语文的人文性是载体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人文精神以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熏陶感染作用。它是语文的内质,是语文的神,是语文的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因此语文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必然也是十分深广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重语文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习《赤壁赋》,不仅要教文体和文言方面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的实际能力,还要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感,让学生能受到苏轼乐观豁达洒脱精神的感染并能渗透到对待身边的事物上。

三、依据文本特点

语文课本的选文涉及文体众多,有散文、小说、新闻、诗词歌赋等。每种文体所侧重的教学价值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文体,在内容、形式、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不可能一样,所以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就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文体的确定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要求教师要读懂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去分析和鉴赏,而不能架空文本,任意拔高或发掘所谓的微言大义,甚或牵强附会。也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稿件类文体,所以就必须把了解新闻的相关特征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这才符合新闻类文体的教学目的。

四、依据学生情况

有些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只立足于教,即教什么,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只是把学生视做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服从性。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对学生行为有所预期,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然,要依据学生就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必须做好前测工作。前测可以分阶段:如对高一入学的新生进行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测量;高二学生对高一所学知识测量。测量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笔试、口答、座谈、作业等等。通过前测教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能很好地利用新旧知识的相关性来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照搬教参,囫囵吞枣的过程,而是一个语文教师与课标、文本、学生深入对话的再梳理、再加工、再创造的复杂过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课标要求、学生需要、文本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要力求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能。

确定文本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篇4

一、确定教学目标, 要注重课文文本内容

所谓“注重文本内容”是指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 就是读懂文本, 理解中心。学语文离不开学习者的意会、感受、顿悟, 阅读文本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基于文本内容, 紧扣教学板块, 体现一册书、一个学段或一个学年的要求,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联系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找准位置, 合理分解, 使其落实到具体文本教学中, 让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而发挥积极作用。例如, 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学习的内容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阶段目标是培养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理解能力, 这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 《荷塘月色》的教学目的可确立为: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不满黑暗现实, 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结合语言环境, 品味文本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并且可以完成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这是非常形象而又通俗的观点, 由此反映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指向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因为思维惯性, 大多是从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出发, 而很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应该予以调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更应该了解学生当下存在的思想认识的特点及问题所在, 抓住关键, 找准切入点。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 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的意义, 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激励性,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去设定教学目标, 既不过分拔高要求, 也不降低要求, 做到在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不断发展新的能力, 不断丰富个人情感, 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通常以课前准备好的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 教案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看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课程的教学。因此,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情实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好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结果, 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清晰的学习活动。只有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然后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这样教学目标才会实现。

三、确定教学目标, 要注重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是文章的突破口, 也是每个教师教学效果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不易掌握的知识点, 或不容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 知识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 而有些内容既是知识难点又是重点。难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 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的不同学生中, 难易程度就不一样。一篇文章可教的东西很多, 有些教师一味求全、面面俱到, 这势必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 真正的重点内容没时间讲、没讲透, 其效果如何, 是可想而知的。到底哪些才算是重点、难点呢?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应该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尺度。备课不仅要备文本, 更要备学生, 确定了重点、难点, 才能确定好教学目标。

四、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还应该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相对确定中的灵活性

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在整个高中阶段, 细化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文章、每一堂课都应该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 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 减少随意性。但同时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不变的, 当影响教学的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 我们应该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动, 或进行局部调整, 或要从总体上调整。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 如果教师课前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想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我优势, 调动自我潜能, 扬长避短,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自我优长和风格。再有, 学生讨论时间比预计的长了, 那么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精讲, 以便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 篇5

作者:雷炳权

在这次的通式培训里,对设定的课程有比较有兴趣,其中对《教学设计技能》的学习特别用心。这个专题的学习目标是:1. 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义、功能、类别,掌握教学目标的编制方法。2. 理解教学方案的定义、意义、构成要素,掌握教学方案的编制要求与程序。我非常认同讲课老师的观点。结合这个学期到各镇校听课所获取的信息,发现有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模糊,我就从这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认清教学目标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起着导学、导教和导评价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场生成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如果老师有了这种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自己将“教什么”以及将“教得怎样”,学生将会“学什么”以及将“学得怎样 ”的问题,这样也对老师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能力及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起到提升的作用。

二、增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意识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部分的教师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进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到最后才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关心的是如何按计划实施自己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所以不管学生学得怎样,都是按照教学设定进行,脑子里就是想着我要完成这几项活动,学生不懂就等下一节补课吧,这样就留下了很多知识尾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部分老师往往理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只有确定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保证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增强确定教学目标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体现小学英语特色

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要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三维目标的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小学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在确定教学目标是是根据三维还是依据5个板块?根据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简单套用三维的框架并不适合小学英语学科,因此就统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表达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英语标准要求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确定。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并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具备五个方面的目标。但希望小学英语教师还是要根据这一框架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高效。

基于课程原理确定教学目标的路径 篇6

笔者曾多次教学《鉴赏家》一课,在最初的教学中,参考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参考书,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分析叶三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2.通过研读小说主要情节,把握“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3.通过研习文本,品读重要语句,探究小说表达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确定这样的三个教学目标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在课堂上实现了这三个教学目标,差不多就带着学生读懂了《鉴赏家》这篇课文。但问题是,如果再接着教学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岁寒三友》《受戒》呢?教学目标就要确定为:1.分析金岳霖先生、靳彝甫、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独特人物形象;2.把握“(金岳霖)有趣”“岁寒三友”“受戒”的真正含义;3.探究金岳霖先生身上的魏晋风骨、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个身上的知己精神、小明子和小英子身上寄寓的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这种“教一篇,算一篇”的语文教学显然是在“教教材”,而不是课程意义上的“教语文”,因此这三个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不合乎课程原理的。

其实我们平时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似乎都是基于一种公理般的认识:课文的内容就是语文的教学内容,“教课文”即“教语文”,“殊不知,课文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①课程改革专家王荣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分为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课程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指为了有效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它解决的是 “用什么去教”的问题,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交际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那用《鉴赏家》这个教材“教什么”呢?也就是说用《鉴赏家》来教学“汪曾祺”呢,还是教学“叶三”呢?如果根据语文的非常本质特征,从“审美”“陶冶”“社会认知”等角度那就是教学“叶三”,即学习叶三身上的正直、率真、热爱生活、鉴赏生活的优秀品质,以及作者借助叶三表达的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赞美之情和对“雅士文化”消逝的惋惜之情,读懂读透课文,落实思想教育。如果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就应该是教学“汪曾祺”,也就是学“汪曾祺”的语文方法、语文智慧和语文技能,比如结构的技巧、选材的特点、语言的特色、表达的特点、艺术的手法等。很明显,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是“语言文字运用”,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确定应该遵循后者的要求,教学“汪曾祺”。

如果从课程原理中的语文本质属性出发,再来看上述三个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分析叶三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把“分析叶三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教学目标是有问题的,它的落点不应该是人物形象的特点,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因为落点是人物形象是学“叶三”,落点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学“汪曾祺”。 因此这一教学目标就应该确定为“分析汪曾祺描写叶三的艺术手法,比如简洁而明快的对话描写、两个儿子的侧面衬托、假名士谈画的反衬等”。

2.通过研读小说主要情节,把握‘鉴赏家的真正含义”这个教学目标也是有问题的“鉴赏家”的含义,是要了解的,但不应该是教学的目标,因为它既不是语文方法,也不是语文智慧,教学目标应该是作者是如何表达他所理解的“鉴赏家”的方法,比如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鉴赏”的细节描写方法、“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技巧等;

3.通过研习文本,品读重要语句,探究小说表达的人情美与人性美”这一教学目标关注汪曾祺独特的语言表达,是关注语文的本质属性,这一教学目标有合理性。但问题不是“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深刻的主旨”,“分析主旨”不应该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一个中间过程,目的还是为了学习语文方法和语文智慧,比如改为“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淡而有味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主旨”或更明确一些“通过品读小说,学习汪曾祺淡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的语言。”这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是教学的终点。

因此,笔者尝试基于课程原理中的语文本质属性,再次确定《鉴赏家》教学目标可以有以下几点:

1.通过诵读小说,品味汪曾祺小说淡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的语言;

2.通过与以前所学小说的比较,分析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3.通过分析小说中叶三的形象特点,学习汪曾祺塑造“独特的这一个”的写人方法;

4.通过分析叶三的形象特点,学习汪曾祺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5.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汪曾祺小说中“错位”的艺术手法;

6.通过品味小说的语言和描写的风俗,赏析“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

7.通过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汪曾祺小说“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技巧。

8.通过分析叶三的形象特点,学习汪曾祺善于选择身边人物进行刻画,表现平凡之美的写作方法。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鉴赏家》的教学方法和智慧并不仅限于这几点,还有其他,笔者难以全面列举;其次,一节课教学目标要少而精,课堂教学立足于解决一两个点,并非要求面面俱到,力求“一课一得”;第三,这些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基于一个独立的文本而非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基于一节课而非连续的常态的课程教学。

实际上,当《鉴赏家》这个文本被选入教材,它就具有课程论价值,就应该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也不仅仅只是从语文的本质属性出发,而应该依托一个理性的路径进行:即严格依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包括单元要求、课后练习、本单元其他课文,基于具体的“学生学情”来制定该文本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出发,再次尝试确定《鉴赏家》的教学目标。

首先,从学段要求上来看,《鉴赏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中的课文。2011年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有如下要求:“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从这段要求来看,《鉴赏家》作为选修教材,教学的目标应该指向学习小说鉴赏的方法、把握小说的独特的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及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独特的感受和新颖的见解。从这一点上看,《鉴赏家》的教学应该更多关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具体到这篇小说上,应该更多关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掌握解读小说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关注“小说表达的人情美与人性美”。教学目标的立足点不是教学生“读懂课文”,而是“教一篇”,“懂一类”。

其次,从编者的意图上来看,《短篇小说选读》整体设计按短篇小说鉴赏要点安排。在六个专题中,前五个专题“小说家想说什么”“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后来发生了什么”“人物和故事的‘家园”“小说怎么样‘说”分别围绕着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语言,结合作品阅读,学习小说鉴赏的方法,第六个专题“一个完整的世界”则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对小说作整体鉴赏。第六专题由《伊豆的舞女》《魔桶》《杀人者》《鉴赏家》四篇文章组成,这四篇来自三个国家,四个不同写作流派,这样的编排也很好地回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的不同特性”要求。而且这四篇小说篇幅都比较长,《伊豆的舞女》最长,两万多字,《鉴赏家》最短也有四千字,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对小说的教学侧重于整体阅读和整体鉴赏。这就要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说出作品的基本风格,了解作家写作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最初的教学目标确定很不恰当,教学内容上基本没有前后课文的串联与比较,没有去抓住这篇小说比之于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比如小说散文化的写法,小说的“中国味儿”的特点,小说“苦心经营”的结构特点。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目标,从编者意图上来看,这应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专题2的教学目标,把“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目标,应该是“小说怎么样‘说”专题五的教学目标。

再次,从课后习题的设置看,《鉴赏家》课后的“品读与探讨”中设置了两个问题:1.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这样写对塑造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2.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读起来很有味儿,你能说说这其中的原因吗?这两个问题分别指向小说的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的方法与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特点。分析课后的习题设置用意即可知,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完全忽略了对小说风味的品读,对学生小说整体鉴赏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最后,从学情来上看,《短篇小说选读》是选修教材,一般学校都安排在高二下学期或高三上学期进行教学,这时学生已在必修课本中学习了《说书人》《祝福》《老王》《最后的常春藤叶》《流浪人你若到巴斯》《边城(节选)》《金岳霖先生》等小说,对小说的文体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时纵向上可以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流浪人你若到巴斯》这样的外国小说进行中外小说特点的比较,也可与《祝福》这样的传统小说比较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的特点;横向上可以与《金岳霖先生》作比较,看汪曾祺在不同作品中写人手法上的异同点。而最初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能关注到关联比较,没有做到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关联教学。

鉴于以上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制约,笔者再次尝试确定《鉴赏家》教学目标:

1.概括小说的情节,通过与《伊豆的舞女》(或《魔桶》、《杀人者》)比较,学习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2.诵读小说,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品味小说的语言,学习汪曾祺小说的“中国味儿”;

3.通过与《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比较,品味汪曾祺小说淡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的语言;

4.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汪曾祺小说“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特点;

5.阅读小说,通过与《金岳霖先生》比较,学习汪曾祺小说的写人“总-分”结构以及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写法。

6.阅读小说,分析叶三的独特形象,与《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比较,学习汪曾祺塑造“独特一个”的写人方法。

7.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小说“矛盾”之处,学习汪曾祺通过“错位”表现人物与主旨的方法。

时至今日,很多的语文老师头脑中的“教课文就是教语文”观念依然没有改变,课程意识依然淡薄,教学目标的选择更多是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或个人的解读,而不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里特别强调基于语文的本质属性、基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我们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基准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也才能从教课文走向实施语文课程。

————————

参考文献

①吴格明:《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光明日报,2015年7月21日。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7

按照教学过程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 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了解并吃透教材, 研究学生特点, 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技能、方法, 然后, 精心编写教学活动方案, 根据教学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其中, 活动方案是承接学生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必经阶段。因此, 大家都认为, 备课、编写教学活动方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圆满完成的必要准备。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创造, 是指导教师的一种探索, 一种积极更新以往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有了这个充分的准备, 加上个人的指导魅力, 组织教学技能和随和应变的能力, 完全可以把一堂综合实践课程圆满顺利开展好。但是, 前提是要有一个合适、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应掌握的知识构成的特殊系统。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 它是由活动指导教师、学生、知识目标、教学环境、教具、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 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首先,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只看某一要素的个体作用, 或者只看各个要素之间简单的链接, 而是要让这些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 才能发挥出综合实践课程好的教学效果或者说活动效果。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动态化发展的。虽然它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如同其他文化课一样, 但是,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因人因时因地等客观条件动态化变化的教学系统。

二、教学目标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一样,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社会发展中, 生产力的发展是围绕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要素”发展变化的, 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组织实施的, 即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要素”。

“教学目标”为什么是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生产力”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就像其他文化课一样, 教学目标同样是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它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实现何种结果, 都是在具体目标下完成的。所有的教学过程、教学场地设施、活动方案计划、评价体系, 甚至活动指导教师都是围绕它展开工作的。当然, 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会让一切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 教学活动效果也会很明显很突出, 否则就是浪费教学资源或者说不正当使用教学资源, 更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教学目标一旦合理确定后, 它就会成为规范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组成行为的准则, 也会成为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学场地设施的选择、教学技能方法的使用, 都会有的放矢, 不会盲目组织教学活动或者随意更改教学内容等, 教学活动评价体系也会围绕着该目标建立并使用。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也会专一地学习此项综合实践内容了。

再次,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实施、活动效果评价等环节,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 自然也成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学校对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有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教学活动发展到评价阶段时的可操作性要强, 在评价活动效果时能实现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评价, 还能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三、如何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与其他文化课不一样的地方就是, 它是充分体现的是学生的动手参与,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动手体验为主, 教师辅助指导为辅。但是, 作为一节学校所开展的“课”, 它的教学目标和其他文化课的教学目标一样, 都应是“三维目标”。而且, 这“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 是一个相互交织, 融合渗透, 协调互动的有机整体, 不仅是整个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活动导向, 更是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目标。

基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要开展好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必须要有合理、明确的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和其他文化课一样的是,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同样要有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固有的教学目标, 但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还应该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 比如动手能力目标、发现问题目标、综合分析问题目标、创新能力和技能目标, 等等。当然, 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不同, 其具体的教学目标也会不同。但是, 总的来说, 不论什么样的具体教学目标, 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动机,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出发点, 要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让学生产生强烈参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愿望。而且, 这个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能够容易操控和实现的, 是学生在文化课教学中没法获取或很少实现的目标。把握了这几个原则, 那这个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了。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者,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开展综合实践课, 教学模式形式多样。但只要懂得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合理确定好教学活动目标, 把研究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 吃透活动内容,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认真备好活动方案, 把握好教学活动工程及环节, 运用好评价方法, 就能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英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给力点在哪[J].辅导员, 2011 (4) .

对幼儿园教学目标确定有效性的思考 篇8

一、目标表述过于宽泛,活动的落脚点不明确案例:中班活动“我喜欢的书”

教学目标: (1) 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 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目标第一条中所提到的“与阅读有关的经验”过于宽泛,空洞无物。教师对幼儿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本次活动中可以对哪些具体的阅读经验进行归纳、梳理和提升,同时又可以丰富哪些新经验,都应该在目标中予以较清晰的表述。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层层展开。

建议调整为: (1) 在看看、猜猜、讲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书的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书; (2) 提高阅读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并有初步的理解。

有清晰的目标在心中,可以为教师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活动过程、把握生成的问题等提供一个明确的依据和方向。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很多教师因为目标定不准,高了达不到,低了没挑战,因而将目标含糊表述,笼统概括,使其显得过于宽泛。由于目标宽泛,落脚点不明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往往会出现环节推进上缺乏递进性,师幼互动中的提问显得随意、漫无目的,对生成的问题常常无法准确判断和回应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在分析幼儿经验和活动价值的基础上,明确本次活动要实现的目标,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以长效目标代替具体教学目标。

二、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缺乏价值性

案例:妈妈的礼物

教学目标: (1) 理解、感受故事中主人公为妈妈选礼物的心理过程。 (2) 能围绕为妈妈挑选礼物的话题进行讨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第一条目标只是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对其中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思考,而未揭示设计这一环节背后的价值定位。第二条目标存在同样的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过于宽泛,落脚点不明确。教师对目标有模糊的认识和初步的定位,但在表述目标时却无法准确地分析和表达活动背后的价值,写出了“怎么做”,却没有揭示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意义。

建议调整为: (1) 理解、感受故事中主人公为妈妈选礼物的心理过程,体会对妈妈的爱; (2) 能围绕为妈妈挑选礼物的话题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与同伴和妈妈分享。

尽管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活动过程来实现,我们也强调要关注过程,但关注过程并不是关注过程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而是关注过程(手段)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目标指向的应是一次具体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目标的表述只要明确活动的价值定位即可,而没必要把过程一一罗列在目标中。

三、领域间目标的整合缺乏科学性,忽视幼儿的发展需要

领域间的整合应该是“个别性永远存在,渗透性无所不在”。领域间的整合要有一个主题,主题过宽会使关联性缺失。选择以健康领域的内容作为主题,目标就要以健康教育目标为核心来扩展,以健康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定。但实践中领域间整合“常见幼儿教师设计统整课程时,只着重于浅显、好玩的活动,所设计的活动甚至与所探求的单元主题概念无直接的相关性,显示其缺乏对主题概念知识的了解与重视”。

以妈妈的礼物为例,谈绘本阅读与社会领域内容(上接120页)的整合。

1. 画面内容节选,突出挑选礼物的过程,感受孩子的用心和对妈妈的爱。

2. 注重幼儿之间的讨论,在分析中梳理幼儿经验。

3. 迁移到自身经验,加深对妈妈的爱。

根据不同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及环节,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维度去分解目标。

1.分解目标中的主题词“妈妈”。主题词往往是较为概括的,通过分解找到幼儿生活中较能代表主题词的相关内容。

2.分解目标中的定位词。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定位于“情感”,而情感的获得应建立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并在拓展和运用中得到升华。因此,为了达到“情感”的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安排适量的内容帮助幼儿去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带着初步的情感去实践。

3.根据幼儿的兴趣有效补充与主题有关的其他内容。如设计爱心卡等艺术领域活动。

通过不同个性的教师对同一教学目标的实施的差异性的对比,让教学目标的设计弱化教师个性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抓目标教学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因为前面有方向指引着我们,就不会使我们偏离,老师反思从教学目标入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达到目标,为什么没达到。达到了,我是采用什么方法达到的,如果采用哪种方法可能效果会更好?制订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的确不是一件儿戏,它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蕴含着教师们的文化积淀,需要老师们认真地解读教材,细细地斟酌,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实效,幼儿教育发展得更好!

摘要: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为某一教学活动所设定的最终达成的结果, 它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 是教学活动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依据, 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9

一、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一) 符合阅读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基本目标应该定位在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严监生吝啬鬼的鲜活形象。这四方面的目标, 前两方面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后两方面是人文素养训练目标, 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得言”, 又要使学生“得法”, 还要使学生“得能”的价值取向。

(二) 突出年段教学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高段精读课文, 依据阅读教学年段重点目标, 该课教学应该“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重点词句, 体会思想感情, 揣摩表达方法, 体会表达效果, 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形象表达方法”, 去落实年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

(三) 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中高年级单元教材编排思路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 以课文的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安排课文, 这是确定课文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 以语言训练重点项目为核心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的依据。

本组课文以“人物描写”为专题组织教材。依据单元教学提示, 我们可以确定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有两个方面: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是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人文素养训练目标是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么,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运用于习作训练中就是本课的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吝啬鬼严监生的鲜活形象就是课文的人文教育目标。

(四) 体现课文表达特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的表达方式以及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 也是学生语言训练的重点, 教学中必须作为重点目标落实。

(五) 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制定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使教学目标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临死前的严监生》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因此, 学习生字生词, 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都是学生学习的新内容。

结合阅读教学基本目标、年段教学特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表达特点、学生学习实际, 我们可以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认识2个生字, 会写监、

侄、郎等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词语;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这是结合学生实际、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目标确定的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

受严监生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进一步激发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这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3. 抓住课文中最精彩的描

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句子,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练习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这是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年段特点、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课文表达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 《临死前的严监生》阅读教学目标既兼顾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学生学习水平, 又体现了高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表达特点的有机统一, 同时还注重整合各方面的教学目标, 使目标做到明确、具体、集中, 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扎实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做到课前预习, 渗透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落实教学目标;课后拓展, 提升教学目标。譬如,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可以抓住以下四个环节落实教学目标。

环节之一: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背景, 学习生字生词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 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向家长和同学了解等不同形式, 了解《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作准备;二要通过自读课文, 对照课文中的注释, 比较古典小说中的字词和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中的用法有什么不同等。这是结合五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水平, 落实第一条教学目标。

环节之二:细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为了有效地落实第二条教学目标,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一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初步了解严监生爱惜钱财胜过自己生命。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细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和描写侄儿、奶妈、赵氏语言动作的句子仔细阅读, 细心体会句子的意思, 使严监生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三是展开合理想象, 体验人物心理。文中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 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 而是通过动作、神态变化间接反映出来。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严监生“眼睛”“脑袋”“手指”等动作、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语句,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环节之三: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描写方法

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描写方法, 是本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目标。教师可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重点词句, 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一是朗读重点句子, 品味描写方法。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品读, 感悟描写方法。二是抓住关键词语, 体会描写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语, 并从中找出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 再说一说好的理由, 从中体会描写方法。三是换词换句, 比较描写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采取换词、换表达方式的办法, 比较、鉴别课文描写方式的精妙之处,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环节之四: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运用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10

从根本上来讲, 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 “语用目标”的确定问题。因为, 教师需要根据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便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用语训练。因此, 有必要对小学阅读教学确定 “语用目标”需关注的角度展开分析, 以便更好进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从教学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语文课文与文学作品不同, 其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所以, 想要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还要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来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需要进行学生思想的启迪, 还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而这一教学目的, 常常会在课文相对原本的改动之处和课后练习设计中体现。例如, 在 《番茄太阳》一文中, 教材编写着删除了作者自我生存背景的介绍, 只是将笔墨集中在盲童明明的描写上。而之所以这样改动, 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物的描写。而在课后练习设计上, 《剪枝的学问》一文的课后练习内容指出, 要求学生找出 “将信将疑”等词语的句子, 并通过阅读句子体会自己的心理变化。而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使用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了解课后习题编写的 “语用目标”, 一味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教学文本的处理。所以,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根本不能确定怎样利用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因此也无法落实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拿《剪枝的学问》一文的教学来讲, 很多教师一味进行农林技术知识的介绍, 甚至还为学生拓展了一些种植桃树的技术知识[1]。此外, 也有一些教师着重讲述人物事迹, 根本无法对学生开展语言训练。

二、从文体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大量的文体, 如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和戏剧等等。在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时, 教师就应该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便使课文文体的特殊性得到展示。而之所以要进行文体教学, 是因为需要借助其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因为,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形式, 但是在语言风格上一些文体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拿散文和诗歌来讲, 二者使用的语言的节奏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可以展现一定的音乐之美。而学习句子的长短和反复的构成, 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展现语言的韵律美。其次, 诗歌与散文都饱含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可以通过意象的营造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而通过学习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表达情感。再者, 说明文阅读教学比较注重讲述文章结构、句子衔接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特点。在学习这一类文体文章时, 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文章怎样进行事物特征的描写, 以及文章结构排列的用意, 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生动准确的描写事物。此外, 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文章如何进行环境、情节和人物的描写进行关注, 以便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用语形式[2]。因此,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 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文体特征, 并通过整理文体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文体语言,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从学生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语用目标”的确定, 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一直以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忽视学生的需要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学生视角开展教学, 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 并清楚学生能够接受什么和学生喜欢学习什么, 才能够引导学生达成 “语用目标”。例如, 在讲述课文 《水》时, 作者描写了水给人们带来的苦与乐。而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 只利用话语和图片向学生展示缺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困难, 将很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表达的含义。但是, 如果教师从文章的语言使用角度使学生产生联想, 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含义。具体来讲, 就是教师可以对课文中 “雨中狂欢”部分进行解读, 要求学生思考 “为什么孩子们都脱得光溜溜”这一问题, 并且让学生体会文中句子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吮吸声”所描写的感受[3]。而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的感受, 就能体会到雨水给人带来的乐趣, 从而更能理解缺水给人带来的痛苦的感受。最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这种描写体验的语言运用方法, 从而在让学生学会该种语言运用方法的同时, 真正实现学生需要的 “语用目标”。

结论:

总而言之,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进行语言的运用, 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 “语用目标”。而从本文的分析来看, 从教学、文体和学生这三个角度关注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才能够真正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本文对小学阅读教学确定 “语用目标”的角度问题展开的研究, 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6:55-60.

[2]臧松刚, 阎宗学.再现发现表现——语用背景下阅读教学的三个层级[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14:28-32.

上一篇:复合弹性体下一篇:工业及民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