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外汇储备

2024-06-30

金融危机与外汇储备(精选六篇)

金融危机与外汇储备 篇1

从2007年以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从衍生债券市场危机到金融市场危机, 使世界经济蒙受很大的损失, 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而美元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储备币种,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 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外汇储备是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 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外汇储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 保证对外支付, 干预外汇市场, 稳定本币汇率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国家的信用保证。截止2009年6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居世界之首。如何管理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是我国货币当局的首要问题,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外汇储备更是面临贬值的风险。因此本文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币种结构、管理现状入手, 试图发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金融危机的影响, 提出几点改善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希望能运用到实践中,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管理。

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现状

(一) 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率自1994年汇改以后大幅度上升。1994年至2008年这1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均值达到27.4%, 而且增长后劲很足。从数量上来看,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1994年底为516.20亿美元, 2009年6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 增长迅速, 规模庞大。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不仅面临着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 还面临着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市场价值下跌重估风险。

(二)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币种组合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种类的选择上看, 根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 中国的外汇储备货币选择了美元、日元、欧元等币种。其构成比例大约是:美元资产70%, 欧元资产20%, 日元资产10%, 其中美元资产所占比例最大。外汇储备过度集中于美元及其资产, 给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造成巨大的困难。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 (价格) 、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 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 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 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率提高, 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 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次贷危机又称为次债危机。它是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随后蔓延至全球, 使得全球的经济都遭受了重创。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为了尽快走出金融危机, 美国连续大幅度降息,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使美元的流动性大幅度增加, 美元持续贬值, 美国短期债券收益率一路走低。而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大量以美国国债尤其是中短期国债为主, 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幅下降。除此之外, 我国外汇储备在美国其他方面的投资也损失惨重, 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在美国的一系列投资也造成了巨大亏损, 而在“两方”即“房利美”和“房地美”事件重, 中国所持有债券高达3760亿美元, 被牢牢地套住。总之, 在此次金融危急中, 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美国的投资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和损失, 这给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这些巨额外汇成了摆在货币当局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这也要求我们继续的解放思想, 化被动为主动, 从保守为积极, 不断创新, 大胆开拓, 为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我国巨额外汇寻找出一个光明的出路。

(一) 转变思想, 化被动为主动, 从保守到积极

2006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赶超日本, 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此后, 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至新高, 直至2009年6月份的21316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及其庞大的规模, 要求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和政策出现重大转变。

通常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管理都遵循着基本的原则, 首先是要保证其安全性和流动性, 也就是要保持适度的规模, 以保证本国国际收支的安全、汇率的稳定和本国对外支付的正常运行。超出这个适度规模的外汇储备则应该更加积极管理, 收益性的目标更加重要。在2000年以前, 我国外汇储备数量不大, 管理的重点是追求安全性和流动性, 外汇储备资产主要配置于美国的银行存款和低风险的美国国债, 管理相对保守和被动。但是,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大, 已经远远超出了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适度规模, 对于这部分超出部分的外汇资产, 我们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 化被动到主动, 从保守到积极, 追求更大的收益。

(二) 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

由于外汇储备具有保障本国国际收支的安全、汇率的稳定和本国对外支付的正常运行以及新增加的功能———防范投机攻击。因此, 普遍公认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就是满足以上功能所需的外汇数量。而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则远远的超过了这个适度规模。根据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 我们首要任务是控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才能进一步改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

(三) 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管理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但是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替代, 只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 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逐步降低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 而适当的增加欧元或者其他货币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目前, 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例大约在65%, 如此庞大的规模, 如果大家都同时采取减持美元而增加其他货币, 对美元来说, 无异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对我国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因此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步稳妥的推进, 不可一蹴而就。

(四) 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实物储备

要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 就要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同商品实物的储备相结合, 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不断减少外汇储备, 增加商品资产的储备比例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将我国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转化为黄金、石油、矿产、稀有金属等实物资产。黄金作为硬通货, 是财富的象征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其保值增值的作用非常明显, 通常不会贬值, 截至2009年4月末, 我国黄金储备增加至3389万盎司。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此外, 我国还是能源消费大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所需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稀有金属等战略物资会越来越多, 这些必需品国内的产量又有很大的缺口, 因此, 我们可以适时的运用外汇储备大量的购进或者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

(五) 适当的加大对国内的投资, 不断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 外汇在对外投资又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投资思路, 转换路径, 不仅眼睛要向外看, 还要向内看, 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将部分外汇储备资金投资于国内, 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外汇购进大型企业、新型产业所急需的技术、设备等, 对相关产业和企业进行扶持, 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支持大企业发行债券或者从银行贷款购买外汇储备的模式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 进行海外投资,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布局, 促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六) 从长远考虑,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此次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元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 当前美国仍然是国际上经济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短期内难以动摇。但是近年来, 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不断的提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 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国际化趋势有所显现。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 我们应当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债券市场, 让国外主体来买, 再通过国内企业走出去、投出去, 这可以大大改善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管理问题, 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

摘要:截止2009年6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居世界之首。外汇激增使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与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 由过去被动的追求安全性与流动性的保守管理转向主动追求收益性的积极管理。从2007年开始,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损失惨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的相应办法。

关键词:外汇储备,金融危机,美元贬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3]陈雨露, 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4]黄立红.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出路[J].商务周刊, 2008, (05) .

[5]韩骏.新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策略思考[J].河北金融, 2009, (02) .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篇2

关键词: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全球金融危机

一、引言

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历次金融危机,无论从危机的形成机制、波及范围还是从危机的传导机理来看,没有任何一次能够与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这一轮新型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就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正是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特别是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大,而且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资产,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格局和严峻挑战。鉴于外汇储备管理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缓解汇率风险和外汇资产价值下跌风险的潜在冲击,正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在此基础上,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来源来看,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是主要的渠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91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易引发本币升值,打压出口、减少就业、外汇储备贬值、贸易摩擦加剧、增大机会成本。外汇储备规模增大的过程还是一个本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大的过程,易引发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一方面会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根据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实现会越来越难,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将面临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还将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的价值重估风险。依据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

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大量以美国国债及机构债为主。而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IC)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料所推测的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中长期国债约占50%,中长期机构债约占35%,股权、企业债与短期债券约占15%。

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为严重,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次降低利率,使得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8月的5.75%降至2008年12月16日的0.25%以下。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1年期国库券利率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22日,收益率降到0.39%。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占据主要份额,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全面下跌,使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大下降。此外,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说,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资产的巨大冲击,是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除了要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进行调整之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需要也应该进行适合的转变,这是由货币国际化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角色日益突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有所显现,在亚洲的区域国际化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这为人民币在未来实现国际化提供了一定基础,也为解决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备选方案。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三、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部分职能或者全部职能(包括计价、流通、支付、储备等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扩张至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最终演化为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交易、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可以获得铸币税,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之外,还有助于缩减中国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逆差融资的能力,可以增发货币而自我取得融资。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融通资金能力,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是缓解压力的合理选择。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判断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关键货币,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汇率要稳定,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其次,经济发展应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是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此外,要拥有充足的国际市场供给以及一定规模的周边流通量。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承受住经济增长放缓、商品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汇价的稳定,为人民币在区域或国际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产出的增长率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之不断提升。1980-200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虽然2008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有所回落,但是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讲,前景相对来讲仍然比较乐观,为本币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特别是为世界各国将来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贸易总量上看,就进出口贸易而言,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2007年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位居全球第2;2007年在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3,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重要的结算货币。例如,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而人民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更是逐年稳步提高,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另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菲律宾,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货币。所有这些发展都表明,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被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具备了一定基础。

(二)当前国际货币环境

美元、欧元和日元因为各自的实体经济强大而成为国际3大货币,美元又因为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而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和主要的结算货币。按照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在全球经贸结算货币总额中,美元占45%,欧元占35%,日元占10%,其他货币仅占10%。

从美元来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走势一路下行,严重挫伤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经济开始走入低迷和衰退状态。随着美联储的连续降息行动,美元新一波的弱势也将重新开始。从欧元来看,在美元不断走低时期,欧元的汇率表现非常坚挺,其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也有相当比例,欧元大有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态势。遗憾的是,次贷危机爆发并及时传导到欧洲,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美国,欧元对美元汇率在2008年2季度以来出现了高达20%的跌幅。美元和欧元的波动尚且如何剧烈,其他主要货币更是难以独善其身。澳元的表现最具戏剧性,2007年的全球“最牛”货币在2008年几乎变成了全球“最熊”货币,日元因为自身的低利率,近期出现了罕见的上升走势,但是由于日本实体经济前景并不被看好,这种上升可能难以为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共同愿望,尽管今后“热钱”增多的风险与日俱增,但它们长期化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都迫切需要分享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成果,同时也需要一个新的“避风港”,规避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风险。这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结论

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遭受了严重冲击,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短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的调整是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家外汇资产的冲击的暂时选择,然而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才是最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人民币国际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当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值得管理层站在国家战略调整的高度认真考虑的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超,曾祥胜.警惕巨额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2、黄立红.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出路[J].商务周刊,2008(9).

3、邱雪峰.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

4、陈雨露,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时代经贸,2008(2).

6、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金融,2008(12).

7、孙立坚,彭述涛.华尔街新危机是人民币国际化最佳机会[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9).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 篇3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用现状

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和学界对如何利用外汇储备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探索, 在保证本国货币体系的稳定的基础上,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动用大量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及机构债。

2008年12月末, 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 其中大约有1.1万亿为美元债券资产, 包括约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约4000亿美元的机构债。据凤凰财经网报道,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幅逐步加快, 7月份比6月份增加149亿美元, 8月份比7月份增加237亿美元, 9月份月增长达446亿美元, 10月份, 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59亿美元。而伴随增持的加速, 国内对是否应该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的争论也日趋激烈。显然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 增持美国国债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中长期来看, 美元贬值风险较大, 而美元的贬值将使得中国通过贸易顺差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财富缩水。

2. 向股份制改革的金融机构注资。

2003年底,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该公司当即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 支持它们启动股改。2005年4月, 汇金公司又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 启动了工行的股改。注资的目的是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推动这几家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帮助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3. 尝试外汇储备的市场化运作。

中国政府还尝试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市场化投资, 2007年9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就是明证。中国财政部通过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投公司进行了注资。中投公司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宗旨是积极稳健经营, 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 实现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中投公司在筹备初期, 就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名义做出了它的首笔投资, 投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集团部分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美国股市大幅缩水, 意味着中投公司的首笔投资损失将十分惨重。

二、高额外汇储备产生消极效应

1. 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及传导机制生成负面影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 一国货币供应量方程式为:M=m× (D+R) 。其中m为货币乘数, 就是指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D+R) 为基础货币, 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 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 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 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 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等, 其中外汇储备是主体。由此得出, 高额外汇储备能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 高额外汇储备导致的巨额外汇占款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第一, 高额外汇储备使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削弱。由于外汇储备的波动更多的是由对外经济活动和国际收支状况所决定,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是事先能预料和决定的, 央行只能在外汇占款形成之后采取适时微调的方式被动进行操作。近年来,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性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 造成了央行高额的外汇储备, 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而被动的投放本币吸纳外汇, 外汇渠道的货币发行比重不断提高, 货币投放对外汇储备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 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的主动性, 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 高额外汇储备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前,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基础货币从投放到扩张为数倍的货币供给总量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即“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到企业”的一系列存贷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外部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都有很长的时滞, 基础货币扩张需要较长时间。然而, 在高额外汇储备导致外汇占款大量增加之后, 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将基础货币扩张为数倍的信贷货币量, 货币供给时滞大为缩短, 从而导致央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难度增加, 不利于货币政策正常发挥, 形成了消极的货币政策传导性。

2. 金融危机使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被美国经济政策“绑架”。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蔓延, 美国、欧洲和新兴市场都大面积出现了流动性不足, 融资困难, 实体经济摇摇欲坠, 美国政府的救市力度不断加强, 先是布什政府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 后是奥巴马政府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但钱从哪里来?在现实状况下, 一是美国财政部发行政府债券由美联储来购买, 这相当于美国政府以开动机器印钞票制造通货膨胀为金融危机付账, 这必然导致美元发行过度与美元贬值压力, 这种方法是不得已的选择;二是美国政府发行国债, 由自己本国的投资者消化一部分, 另一部分由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购买。显然后一种方式是最优选择, 近两年来美国国债增速加快的事实也是对采用这种方式的最有力佐证。有数据显示, 2007年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额为5490亿美元, 2008年增至1.47万亿美元, 市场预期2009年美国政府可能需要举债2万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显而易见, 中国政府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国债购买游说对象。

2008年年底美国的未清偿国债余额为10.7万亿美元, 国债供给量的大幅增加必然会压低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 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增持美国国债, 意味着未来的潜在损失将会很大;如果中国政府停止购买美国国债, 美国政府可能通过大幅提高新发国债的收益率来吸引潜在的购买者, 这将造成中国政府持有的存量美国国债的价值被大幅压低;如果各国中央银行不再购买美国国债, 则美联储被迫通过印刷美元制造通货膨胀来融资, 这将造成美元迅速贬值, 从而使中国持有美元债券资产大幅缩水。

由此可见, 中国在外汇储备问题上, 被美国次贷危机所绑架, 已是不争的事实。两权相害取其轻, 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争取损失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做好国内经济转型的准备, 坚决地减少美元持有量, 这样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有利, 还可以成为重建全球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

三、我国应加强对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

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对中国外汇储备造成的负面冲击, 中国政府一方面应进行结构性调整, 改变以出口创汇与引资为导向的外贸外资政策, 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 以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 应加快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 将更多的外汇储备分布于非美元资产, 以及除美国国债之外的股票、能源和大宗商品的现货与期货等资产上。

1. 扩大战略物资储备。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矿产资源和能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对这些资源的需求旺盛, 所以应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积极采购, 增加这些战略物资的储备。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已处于低位状态, 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 购买这些产品。

2. 及时引进国内建设急需的设备和技术, 满足国内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在许多方面,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别,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就要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 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但长期以来, 我国的进口规模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某些国家和组织的“出口管制政策”。例如, 美国基于政治、军事考虑严格限制对华出口高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 实体经济也将陷入严重的衰退, 掌握着“中国亟需设备和技术”的某些国家和组织, 限于经济压力, 其“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于放松, 这为我国使用庞大外汇储备扩大进口提供了大好时机。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派遣大型采购团赴国外采购先进设备和技术。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增加可以直接转化为中国国内的投资增长, 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和刺激作用。同时中国增加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无疑也有利于出口国的经济, 也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贡献。

3. 尝试非居民在中国发行外国债券——熊猫债券。

熊猫债券就是指非居民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 也就是一种外国债券。外国债券是指外国筹资者在一个国家国内市场发行以所在国货币为面值的一种债务工具。根据国际惯例, 外国债券有一定的名称, 如非居民在日本发行的日元债券被称为”武士债券”, 非居民在美国发行的美元债券被称为”扬基债券”等。事实上, 2005年10月, 国际金融公司与亚洲开发银行就分别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了11.3亿元与10亿元人民币的熊猫债券, 且规定这两家机构在中国发债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必须在中国国内使用, 不得汇出国外。

为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缩水问题, 假借非居民 (主要是外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 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例来说明熊猫债券的具体操作。当非居民要求中国政府提供融资时, 中国政府可以提出, 由非居民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国债券 (即熊猫债券) 。购买者主要是中国的的商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外国政府可以用发债获得的人民币资金, 向中国央行购买美元, 汇回国内使用。当需要还本付息时, 非居民可以在外汇市场上或向中国央行购买人民币, 然后用来还本付息。

通过在中国发行熊猫债券, 外国政府获得了及时的资金援助, 中国也受益多多:中国降低了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非居民至少要承担部分美元贬值的成本 (在美国一借一还人民币的过程中, 美国将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如果一定规模的外国国债以人民币计价, 则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化货币的地位将显著增强, 这尤其有助于中国在不完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综上所述, 首先, 我国经济结构应尽快转型, 减少对外贸的依存度, 力争扩大内需, 使外汇储备的增速降下来;其次,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的外汇储备应寻求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应抓住目前世界市场上资源价格较低的大好时机, 扩大战略物资储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行熊猫债券, 甚至是向国内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注资, 使我国外汇储备挣脱金融危机的泥淖。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年外汇储备》,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统计与数据报告栏目

[2]余丰慧《:中投公司投资黑石亏损的教训》[N].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www.sina.com.cn2008-02-15

[3]张明:中国不必被动买美国国债[J].环球外汇网, 2009-02-16

[4]张明:中国式拯救:熊猫债券[N].南方周末, 2008-12-24.

[5]余永定:美国国债和熊猫债券[J].中国经济网 (北京) , 2009-01-15

金融危机与外汇储备 篇4

2007年春肇端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剧烈的金融海啸。这场由危机转为风暴,由风暴转为海啸的灾难在不断扩展深化、四处蔓延的同时,也给我国的两万亿外汇储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自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创出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9460亿美元,同比增幅33%,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 (G7) 外汇储备规模的总和。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实施了极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应对危机的冲击。无论是布什政府的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纾困计划”、奥巴马政府78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还是美联储的各种创新信贷机制,最终都将埋下美国国债价值下跌、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隐患。实际上,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截至2008年10月22日,美元对人民币已贬值高达9.5%,若以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仅此汇率风险一项损失就已高达1300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不论是美国国债价值下跌抑或是美元汇率大幅贬值,都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面对严峻的挑战,科学地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以保值增值,成为外汇储备管理迫切的选择。

二、外汇储备投资的主要策略概述

当前学界有关外汇储备投资策略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债权投资。购买外国债券是外汇储备投资的一个重要策略。债券投资相当于准储蓄,收益率通常比较低,但风险也较低,从而有利于外汇储备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低盈利性投资,如购买美国国债。二是股权投资。即要在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对多余的外汇储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针对收益性进行不同于保值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主要是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海外股权投资。如通过中投公司实施对外投资计划,进行海外并购。三购买黄金、石油等战略资源。黄金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因其不可再生性,显得极其稀有,这些紧缺资源对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四是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技术进步是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因素。我国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仍有不小的差距,制造业发展迅速却缺乏核心技术已经严重制约了一些产业的发展。

三、全球金融危机下相关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1. 股权投资———可操作性差,成效不佳

首先,对股权投资时机难以把握。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尚未见底,经济形势阴霾重重。在经济形势判断不明的情况下就去抄底,那无疑有赌的性质,这和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原则相悖,安全原则是外汇储备管理的第一原则。

其次,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去海外抄底深遭忌讳,会被泛政治化,往往被所谓“国家安全”挡在门外。2007年9月,中国刚成立投资公司,就酝酿海外投资计划,但未等实施,美国国会就立即筑建一道“防火墙”,对购买层层设卡,收购优先科石油公司股权受阻便是最好的例证。美国优质资产都会因政治原因,假借国家安全之名,将中国的收购挡在门外。对此,中国能购买到的大多是劣质资产,甚至是毒垃圾,如“两房”债券、雷曼兄弟公司债券、黑石股份等。

资料来源:www.chcj.net

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集团部分无投票权的股份,截至2008年10月16日,单支股价已下跌68.38%,中投公司账面总浮亏达20.51亿美元;2007年12月,中投公司斥资55.8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可转换股权单位,截至2008年9月18日,单支股价已下跌63.3%;2007年底到2008上半年,中投公司投资113亿美元购买美国市场货币基金,其中54亿美元投资基金Primary Fund、23亿美元投资摩根大通的货币市场基金、21亿美元投资Invesco Aim Liquid Assets Portfolio、15亿美元投资DWS货币市场信托。Primary Fund的54亿美元已于2008年9月16日该基金停盘前赎回,但其它59亿美元的美国货币基金投资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浮亏。

此外,欧洲各国也一样,刻意将中国的收购泛政治化,对收购设置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投资而去投资,能购买到的大多都会是劣质资产,中投公司糟糕的业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至于去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资源企业,不但会因当地的政治经济不稳定而增加成本,还会在金融危机的当口背负新殖民主义的恶名,授人以柄。

2. 购买黄金、石油等紧缺战略资源或投资相关金融产品缺乏操作经验

J P摩根和汇丰占银行业贵金属衍生品交易份额图

资料来源:www.kitco.cn

当前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性物资,除了其自身的贵金属和能源的属性外,早已成为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甚至地缘政治产品。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黄金期货市场的价格像过山车一样的现象充分表明,黄金价格的虚拟化程度已经很高,其它紧缺战略资源也是一样。经济虚拟化之后,黄金、石油等紧缺战略资源成为金融产品,其价格实际上被期货市场操控。期货市场又以投机力量为主导,被西方期货市场的主要做市商把持,中国在这一市场上的活动能力很小,基本没有发言权。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名为《银行衍生物活动报告》中,列出了5家最为热衷于黄金和贵金属衍生品市场的银行,其中摩根和汇丰两大银行占整个银行业交易额的绝大部分。

从上图我们看到,JP摩根和汇丰几乎主宰了贵金属衍生品市场,这两家银行所持有的头寸除了在2007的Q2和Q3季度,基本上都占银行业贵金属衍生品交易份额的85-100%。

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巨额的外汇储备已将中国推到了十分敏感的位置,中国外汇储备的动向早就被人牢牢盯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中国增持此类产品成为定局,期货投机将先于中国将价格抬高,使期货价格严重偏离商品价值,并且和正常市场价格也相去甚远。中国在这类期货市场操作上,既缺乏经验,更不具备国际炒家水平。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如果跟着美国去做虚拟经济的游戏,不管是买黄金、买石油,还是买债券等寻求投资或投机收益的活动,最后肯定都不会是赢家。

3. 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由于政治原因,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始终严密阻碍与禁止对华高科技出口。欧洲国家也尾随其后,为对华高科技出口设置重重障碍;包括俄罗斯,在涉及到尖端技术时,也是躲躲闪闪,唯恐中国在高科技上搭他们的便车。美国现行的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规定是2007年制订的,2007年6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了管制清单,包括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惯性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贫铀、先进复合材料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在美国总统布什任期的最后一周,美商务部宣布了一项新政策:给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松绑,将以往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逐个审查,调整为向中国民用企业发放执照。这似乎是管制放松了,但从政治层面看,对华禁售高科技产品,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一部分,其意图是遏制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国产化进程。因此,作为一张“政治牌”,美国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放弃对华高科产品的禁售。

虽然现在是金融危机,我们在谈判时可能会多一点筹码,但这些国家远没窘迫到非得用核心战略利益来换取中国援手的时候,所以别指望能够借助金融危机从他们那买到真正有助于培育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先进设备、技术;相反,处于危机之中的本能的警惕,还可能促使西方国家把高科技的关把得更紧。

4. 投资美国国债———无奈中的次优选择

中国在是否增持美国国债问题上,似乎已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万亿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如果不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继续增持美国国债,随着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一路走低,持有美国短期国债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势必也会不断降低,如果再考虑美元贬值因素,收益空间基本上为零,甚至是负收益。另一方面,中国如果不购买美国国债,当美国传统融资渠道受阻时,为了实施经济刺激方案,美国政府就面临着通过制造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来缓解债务的强大激励。美国政府一旦走上印刷钞票、制造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的道路,中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和其他美元资产将面临价值严重缩水的危险,甚至可能会引发货币战争,这对早已风雨飘摇的世界经济来讲将是灭顶之灾。

退一步讲,美国还有其他融资方法:一是美国国债寄望于由其他国家投资者购买,如果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不购买,美国就会被迫通过大幅提高新发国债收益率来吸引潜在购买者,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持有的存量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大幅贬值;二是美国通过卖东西来换钱,那最容易实现、效益最好的就是向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售武器。很显然,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表2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增持与不增持美国国债的利和弊。

的确,中国无论是否增持美国国债都可能会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面对是否增持,陷入两难境地。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还是处于不可挑战的地位,美元资产市场的广度、深度与流动性,在当今世界仍是其他货币不可替代的;美国国债收益低,但毕竟还是有收益,而且有美国政府做担保,其信用还是比较高的,符合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表2分析也表明,不增持美国国债的后果可能会更糟。讲得再透彻一点,中国已经被套牢,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彻底转变,对外贸易严重依赖的局面得不到扭转,贸易顺差得来的外汇储备将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客观上别无选择,还得源源不断得购买美国国债,帮其分担巨额债务。增持美国国债,实在是无奈中的次优选择。

四、结论

综上,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动。金融危机下,一些看似可行的投资策略实际上则值得商榷。通过对金融危机下经济政治环境的全面考察得知,股权投资、购买黄金等均不能作为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方式。中国有近2万亿外汇储备,考虑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流动、收益原则,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方式还是购买美国国债,这也是权衡利弊后的次优选择。

摘要:金融危机, 中国两万亿外汇储备面临缩水危险。科学地利用外汇储备, 实现其保值增值已成为外汇储备管理的迫切需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外汇储备投资的策略:应是以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购买紧缺战略资源和先进设备等, 以此来实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同时, 要特别关注投资策略的选择, 以确保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流动、收益原则能够落到实处。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投资,债券

参考文献

[1]黄立红.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出路[J].商务周刊, 2008, (18) :84-87.

[2]朱孟楠, 陈晞.次贷危机后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策略[J].上海金融, 2009, (1) :73-75.

[3]韩骏.新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策略思考[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9, (3) :16-19.

[4]冯亮.国际金市操纵黑幕[N].第一财经日报, 2009-04-25.

[5]陈凤英, 孙立坚.两万亿外汇储备怎么花[J].环球, 2009, (3) :63-67.

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 篇5

(一) 外汇储备现状

1、外汇储备规模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2001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21.65亿美元, 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460.3亿美元, 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 个别年份甚至超过50%。

但从短期来看, 2008年下半年,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出口受到影响, 个别月份外汇储备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总体来看, 2008年外汇储备仍比上年增长27.3%, 增幅较金融危机前有所下降 (见表1) 。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相关数据整理

2、外汇储备来源

2008年, 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全年顺差总额4450.72亿美元。其中, 经常项目顺差4261.07亿美元, 约为总顺差额的95.74%;资本项目顺差189.65亿美元, 占到总顺差额4.26%。从主要的交易项目来看, 货物贸易顺差3606.82亿美元, 服务贸易逆差-118.12亿美元;直接投资净流入943.2亿美元, 证券投资426.6亿美元。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经常贸易顺差。此外, 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国对我国的证券投资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热钱流入也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3、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的比重

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 我国的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的比重为99.78%, 高出世界各国的平均值1.34%, 甚至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高出约0.26% (见表2)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偏大。

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整理

(二) 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分析

1994-2008年, 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994-1997年:1994年, 我国外汇制度进行了改革, 实行结售汇制度。外汇储备增长幅度较快, 由1993年末的211.99亿美元增加到1398.59亿美元。

1998-2000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出口受到影响, 外汇储备增长较慢。外汇储备由1998年末的1449.59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末的1655.74亿美元。

2001-2008年上半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外汇储备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外汇储备由2001年末的2121.6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6月的18088.28亿美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出口放缓, 外汇储备增长也相对平稳, 到2008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为19460.3亿美元。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自实行结售汇制度以来, 我国外汇储备进入快速增长期。此外, 当世界经济发展良好, 我国出口增长迅速时, 我国外汇储备也随之快速增长;当全球经济衰退, 对我国出口造成影响时,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也放缓。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过快、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主要原因是结售汇制度和经济发展过多倚重出口。

二、外汇储备规模核定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偏大。下面我们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外汇需求因素法。

(一) 外汇需求影响因素 (D)

根据外汇需求因素法, 我国外汇需求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

1、国际贸易需求 (D1)

一国为保证日常国际贸易的进行, 应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 这一部分外汇需求应保持3-6个月的进口水平 (用M表示年进口额, 下同) , 即年进口额的25%-50%。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 30%-40%的比率更精确。用β1表示该项参数, 则β1区间为 (30%, 40%) 。

2、外债还本付息需求 (D2)

一国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 以应对外债的还本付息。考虑这一部分需求应区分短期外债 (SL) 和长期外债 (LL) 。短期外债是一年内需要还本付息的, 因此要保持足额的外汇储备以满足短期外债的支付。以β2表示该项参数, 合理水平为100%。长期外债期限在一年以上, 按照国际惯例, 这一部分的外汇需求应为长期外债余额的15%-25%, 用β3表示该项参数, 其区间为 (15%, 25%) 。

3、干预外汇市场的需求 (D3)

我国目前实行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政府仍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 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以防止汇率大幅波动, 保持经济稳定。根据国际惯例及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 我国应适当提高这一部分的外汇需求, 其数额保持在1-2个月的进口额水平上。用β4表示该项参数, 其区间应为 (1/12, 1/6) 。

4、对外投资需求 (D4)

我国对外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这一需求会逐步增加。这一部分需求以对外直接投资 (用I表示) 来衡量。

5、居民用汇需求 (D5)

居民用汇需求主要考虑出国留学用汇需求 (SD) 和境外旅游用汇需求 (TD) 。2008年, 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7.98万人, 考虑留学一般要4-5年, 因此留学人员存量 (SN) 为71.92万人-89.9万人, 本文取80万的中间值。按人均2万美元的标准, 留学用汇需求约为143.84亿美元-179.8亿美元。本文用人均0.1万美元-0.15万美元乘以该年出境人数 (TN) 估算境外旅游用汇需求。据公安部门统计, 2008年我国出境人数达到4584万人次, 据此推算境外旅游用汇需求为458.4亿美元-687.6亿美元。

6、外资流出用汇需求 (D6)

外资流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正常情况下, 外商投资的利润回流;二是当一国经济状况恶化或者发生危机时的外资撤离。

在不利考虑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前提下, 外商投资利润回流的外汇需求可以表示为外商直接投资额 (FDI) 乘以投资利润率。用β7表示利润率, 其区间为 (8%, 10%) 。外资撤离主要是指外商直接投资撤离和外商证券投资撤离。当东道国经济状况恶化时, 外商直接投资则在短期内相对稳定;而外商证券投资 (FSI) 比较敏感, 可以在短期内撤离。分别以β8、β9表示上述两项需求, 根据国际经验, β8的合理区间为 (20%, 30%) , β9的合理区间为 (80%, 100%)

(二) 外汇需求模型

建立外汇需求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公安部相关数据整理

(三) 测算结果

将表1各项数据及表2各项参数的浮动区间代入模型, 可以得出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区间: (8401.77, 11084.65) 亿美元。而2008年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为19460.30亿美元。考虑到模型10%的设计误差,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实际需求约7267.18亿美元。

三、外汇储备运用的政策建议

第一, 适当减少外汇储备规模, 增加其他国际储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的比重偏大, 而黄金储备、IMF特别提款权 (SDRs) 的比例相对较小。以黄金储备为例, 2004-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由6099.32亿美元增加到15282.49亿美元, 而黄金储备却一直保持在19.29百万盎司的水平。2007年我国国际储备是印度的5.72倍, 而黄金储备仅是印度的1.67倍。特别提款权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也比较小, 这不仅与我国的国家地位不相符, 也和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结构不协调。因此, 我国应减少外汇储备规模, 相应地增加黄金储备和SDRs在国际储备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国际储备资产的安全性, 而且还能促进外汇规模处在合理区间, 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二, 运用外汇储备增加国家战略储备。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国家战略储备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可以运用超出实际需求的那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国家战略投资。国家应该合理规划国内石油、稀土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开采, 并减少这些资源的出口。把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起来, 以备必要之需。另一方面, 在全球合理布局, 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 逐步建立起我国战略储备体系。

第三, 加强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建设。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加强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但可以为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提供出路, 还可以增强东亚各国抵抗投机性货币攻击的能力, 提高东亚各国金融安全。2009年2月份, 东盟10+3特别财长会议决定, 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增加至1200亿美元, 但各国具体出资额还没有确定。我国应努力推动区域外汇储备建设, 争取主导权, 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曼怡.国际金融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王爱俭, 王景武.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样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

[4]、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估测模型[R].

金融危机与外汇储备 篇6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实质情况分析

(一)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根源与实质

2007年下半年开始爆发蔓延的这场金融危机, 是由美国次贷危机 (亦称“信用危机”) 的爆发, 逐渐传导到广泛的金融领域, 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其突出表现在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破产, 使得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就像一场大火, 烧掉了海量的财富, 烧掉了人们的信心, 使世界经济出现大缩水。

这场金融危机大火得以爆发, 主要有两大根源:一个现实经济根源是美国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失调,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泛滥) 失调, 并且自由放任金融创新;另一个思想理论根源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和理论导致自由化、私有化, 国家干预采取最小化政策, 存在监管盲区和法律真空, 出现金融大幅度透支, 导致信用风险在信用运作中极度膨胀、在金融机构中高度集聚和大范围扩散, 最终无法控制金融危机的大火铺天盖地燃烧开来。

(二) 金融危机的基本变化和趋势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基本变化与发展趋势是:由 (美国) 次贷危机 (信用危机) , 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 又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即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三部曲”。这次金融危机, 通过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影响与渗透, 它正在给全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的持续的破坏性影响, 并且对全球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使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危”和“机”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 无疑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目前, 据众多经济学者及专家评析, 这场金融危机将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以下影响:可能导致我国部分外汇储备损失、出口日趋困难、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 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现象。

有些经济专家, 把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大体概括为“九害七利”。“九害”:一是市场信心遭受打击而低下;二是国内股市受到冲击;三是国际贸易出口下降、进口波动;四是外汇储备美元疲软造成外汇储备损失;五是国际投资海外投资受损;六是银行经营形成新不良资产;七是物价不稳, 近期通缩, 中长期通胀;八是就业困难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 失业率增加;九是财政税收因经济整体下滑而税基萎缩, 财政收入减少。“七利”是: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发言权增大;有利于加速改变世界金融格局;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有利于乘机国际并购进入别国经营;有利于促进扩大国内内需;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更冷静地发展市场经济。

(四) 金融危机引起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大起大落, 外向型企业货币贬值风险加大

这场金融危机引起各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大起大落, 尤其是美元疲软贬值现象, 它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不断显现。此种情况, 一方面造成外向型企业外币汇率刚性损失, 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水产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表明, 大部分加工出口企业在相当大程度上的成本优势、后发优势和成长优势已逐渐丧失, 企业自身消化成本上升, 普遍出现利润持续下降或发生亏损。如有家企业, 2008年因汇率波动造成企业盈利减少200多万元, 还有家企业因汇率大起大落使企业亏损80余万元。特别是韩元和日元大幅贬值, 造成企业普遍心惊胆怯, 甚至不敢放手开展加工出口业务。

但是, 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存有很多不确定性, 随着金融危机态势的不断蔓延加深, 影响程度不可小觑。因此, 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大致把握, 才能巧妙应对。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与问题

(一)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程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4年以前外汇储备严重不足。从1979年到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仍然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这一时期的外汇储备增加具有不稳定性。第二个阶段1994到2004年外汇储备适度。1994国家进行了新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银行结汇等一系列政策, 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表现为外汇储备适度。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外汇储备过度。这一时期外汇储备呈高速增长, 出现过剩使得大量的外汇闲置, 使我国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和较大的机会成本。

(二) 外汇储备增速下降, 实际价值缩水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外部需求降低, 美国和欧洲的国内需求降到13年来的最低水平, 外部需求的降低, 订单的减少, 也导致我国出口额的锐减。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12016.7亿美元, 比去年下降16%, 同年我国进出口差额为1961亿美元, 是我国自2003年以来进出口差额的首次降低。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23992亿美元, 比2008年增加4532亿美元, 增速为23.3%, 尽管数量上还是增加, 但是增速下降, 是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时, 由于金融危机后美元的贬值, 我国外汇储备实际价值严重缩水。

(三) 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该和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相似

我国的外汇储备的主角一直是美元这个在过去认为是绝对的硬通货的币种, 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 我们意识到过去认为会永远坚挺的美元也大幅度贬值了, 我国外汇储备值在此过程中遭遇了大幅度缩水。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的就是, 国际上容易出现的政治风险问题, 一旦存在着相当的经济联系的两国交恶, 外币会被冻结, 外汇储备成为一句空话, 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后续处理和应对问题当中也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三、改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对策

(一) 改变贸易政策,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要改变我国的贸易政策, 一方面要扩大我国对国内紧缺物资的、原材料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进口, 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减少和限制一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 科技含量低的商品出口, 增强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减少和限制我国的一些能源消耗大, 科技含量低的商品出口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政策, 因为这些商品是受金融危机受影响最直接。优化我国出口结构, 必须对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 限制出口退税的商品结构, 才能改变贸易过度顺差的现状, 改变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二) 保持人民币的汇率弹性, 放宽外汇管制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外汇储备数字都是一直呈高位增长的态势,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我国人民币升值问题以及人民币汇率调整问题却一直呈现缓慢甚至呆滞的状态。我们必须要研究形成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只有弱化央行对外汇的干预力度, 调整汇率形成机制, 适度提高人民币汇价水平, 人民币的汇率有市场来确定。理顺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 适度调整汇率浮动幅度, 减少央行在外汇市场买入的数量才能改变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结构需要全面调整, 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 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可协调发展, 特别是有助于引导资源向服务业等一些内需部门配置, 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转变仰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要逐步推进愿意结售汇制, 提高央行外汇市场的主动性,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放宽进出口企业和个人结售汇的自由性, 可以减轻国家对于结售汇的压力, 又便于企业和个人自由安排活动, 进一步开放我国外汇市场。

(三) 实现官方黄金储备和民间藏金双增长

尽管我国黄金储备2009年突破千吨大关, 已达1054吨, 也就是10.54亿克, 但是以我国13亿人口来计算, 平均每人约0.81克, 人均比还非常低。由于黄金一直是国际上的硬通货, 它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系数更高,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汇率风险, 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这项储备资产的管理。另外, 鉴于黄金储备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 我国应当加大对黄金的储备。可以将一部分黄金储备转化为民间储备。“藏金于民”既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也可以吸引民间投资。

(四) 增强信心, 克艰度难

在这场全球金融风暴面前, 顽强的中国绝不会被击倒。但如何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渡过难关, 这是摆在所有国人面前的现实而艰难的问题。古语云:“病来如山倒, 危难见英雄”。战胜金融危机,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面对危机, 既不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也不要惊慌失措被危难所吓倒, 增强信心, 发扬豪气, 面对现实, 积极应对, 化被动为主动, 千方百计通过自身努力, 把危机压力变成为共同克艰度难的强大动力。只有提高信心, 积极应对, 化解危局, 共度时艰, 才能充分做到危机危机, 有危有机, 危中有机, 危中见机, 以机克危, 战胜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切危难。

四、结语

随着08年历史悠久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提交了破产申请, 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曾经辉煌的美国华尔街也岌岌可危, 并在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波及到了全世界金融市场这一大范围。这场金融危机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美国肆意疯狂的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 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式的金融全球化动作, 因此这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全世界范围。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越来越快, 国际金融市场格局也越来越大,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新事物的研究, 稳步参与, 提高风险意识, 防止系统性风险的波及, 另外, 这场金融危机也使我们各国认识到了只有共同携起手来, 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适当的探索改变对外贸易政策, 使我们在这场危机立于不败之地, 化危机为动力。

摘要: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思考如何在以后的日子里强化应对策略是我们必须要着力思考研究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化危机为动力, 稳妥的应对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本文旨在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储备,影响

参考文献

[1]高辉清, 熊亦智, 胡少维.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2]孔立平.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08) .

上一篇:越剧的改革下一篇:耐药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