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2024-05-30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精选十篇)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篇1

1 清徐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 清徐县汾河以东地区自发兴建了一批生态庄园, 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汾河的田园风光, 吸引众多城市游客,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 丰富了市民们的民俗体验需求, 并取得了一定效益, 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

但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 园区规划建设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甚忧, 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 各单位规划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 而且各自为政, 项目单一, 不能形成园区完整的旅游系统, 不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 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 其“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鉴于此, 为使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对汾河以东地区进行系统的规划已势在必行。

2 清徐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景观规划的生态性原则;2) 经济性原则;3) 参与性原则;4) 突出特色的原则;5) 文化性的原则;6) 多样性原则。

3 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

清徐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建设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目标, 以大自然为舞台, 以传统文化为内涵, 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 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 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 同时又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 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整个园区的建设紧紧依托汾河水系的规划建设, 以汾河湿地公园、汾河公园蓄水景观工程为引领, 因地制宜, 充分结合园区内现有的资源, 统筹规划, 综合开发利用, 全园总体布局形成“一带三轴、八区联动”格局。

“一带”——以汾河公园为景观轴带, 沿线布置各个景点;

“三轴”——以汾河东岸堤顶路、东干渠西侧的渠顶路以及贯穿园区南北的游览道路为园区主轴线, 将整个景区贯穿起来;

“八区联动”——奇特名优瓜果采摘区、生态养殖及农事体验拓展训练区、垂钓健身区、葡萄酒庄体验区、高档花卉苗木观赏区、金色农庄及农产品展示区、千亩葡果采摘区、高效农业生产展示区八大功能分区。

园区为适应总体规划要求, 考虑地形条件、观光旅游需求和各功能区分布的特点, 共设4个主入口:

1) 从榆古路进入东木庄入口处设园区的北入口。2) 在规划文源路东沿东木庄村段分设南北两个主入口。3) 在清东路清徐葡萄酒庄处设主出入口。

在东木庄村西侧汾河岸边结合汾河公园建设, 设置清徐古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景点。景点内设置栈桥、码头、渡船、铁牛及部分农耕用品, 让游客在此体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夕阳西下, 汾河岸边, 渡船晚归的汾河美景。

4 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

清徐县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 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 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 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 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 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1) 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 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 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2) 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他农作物采摘, 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 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 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3) 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 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 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4) 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 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 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 “吃农家粗粮, 干农家细活, 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5) 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 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6) 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7) 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 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8) 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 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 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9) 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 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 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5 结语

清徐县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可使清徐县的农业生产开发实现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 由单纯的郊县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 改变了清徐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 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 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为太原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 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 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 为人们提供高品位健身休闲场所, 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以清徐汾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为例, 从规划原则、空间功能组织、道路交通组织、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等方面, 探讨了如何建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 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观光休闲农业,生态效益,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篇2

2010-10-11 09:12:54| 分类: 观光农业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飘渺云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城乡的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到1998年底,仅国家、省级农业园区和各类示范区就达600余个。到2004年底,我国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农业示范区4000多个,各类观光休闲农园更是不计其数。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在着。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五花八门。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三年来在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入,逐步形成从实践--理论研究--实践的发展过程,以期能使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

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

2、休闲农场;175处;

3、观光农园:385处;

4、教育农园:141处;

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毕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区的住宅设计 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建筑设计;融合发展

在国家农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依托农村优美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不但种植绿色农产品,还逐步引入房地产建设和休闲农业旅游、养老项目等。利用现代农业区,设计建设成了一批“可产、可游、可居”的生态农业景观,大力发展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村养老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形成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农业景观综合体。因其发展潜力巨大,越来越成为当前和今后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新蓝海”。

2013年2月,国家农业部印发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提出了示范基地创建工程、知名品牌创建工程、支撑体系建设工程、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乡土文化挖掘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六大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将直接关系到现代休闲农业与旅游、养老的协调、持续发展,做好休闲农业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尤为重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针,我们在调研、总结部分休闲生态农业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休闲生态农业区的住宅规划设计提出如下几点认识和建议,供参考。

一、对整个休闲农业区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规划设计

对当地原有的住宅和历史遗迹进行勘察、统计、规划,有计划地进行修缮保护,尽可能地维持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保留传统乡土文化特色。对新建功能区既要考虑到现代休闲农业生态园的生产和经营发展要求,又要考虑到每个功能区的设计要舒适、美观、经济适用。

二、尊重休闲农业区的地理特征和周边生态环境,环境与设计相融合,实现天人合一

我们要充分借助当地的地理位置,顺其自然,因势设计,让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发挥休闲农业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本着节地、节能、节俭、保护环境的原则,就地取材,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这既减少耗材和运输困难,又降低工程造价。在设计中,让产树木的地方多用木质结构,产竹子的地方多用竹质结构,多石头的地方多用石质结构,尽可能地发挥材料学、力学、美学的特殊功效,实现建筑设计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

三、休闲农业区的房屋设计尽量以一层或两层为主

低层建筑有利于与休闲农业区相互协调,不显突兀。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错落有致,凹凸结合,既美观又方便休闲娱乐。房屋外墙的材料,可就地取材,尽可能反映出乡土文化的色彩,体现休闲农庄的乡村特色。我们应尽量使用开敞的门窗,运用简洁明快的色彩和处理手法,使住宅立面的造型既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又颇具新农村的时代气息。

四、休闲农业区的住宅屋顶设计尽量以坡屋顶为主

我国位于北半球,大多数民居以坡屋顶为主。坡屋顶既有利于排水,隔热,冬暖夏凉,又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原来在城市建的平顶居民楼,现在为了冬暖夏凉,很多又改成了坡屋顶。为了更讲究实用美观,休闲区的住宅屋顶可做成前平后坡相结合的屋顶,这既方便游客上去观光赏景,又可以消夏纳凉,甚至可以在上面举行小型消夏聚会。坡屋面对应的女儿墙,在设计上要相互映衬,合理美化,以减少平屋顶部分的突兀感。

五、休闲农业区的住宅最好设计成传统的天井式院落

天井式(或称内院式、内庭式、中庭式)院落设计在各住房中间,既可为多个住房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还可为休闲观光的旅游者提供一个个公共活动交流的区域,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井周围的住房应布局合理,设计上一部分家庭式的住房,厨房、卫生间、客厅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各住房之间尽量减少相互干扰,方便游客、老人生活。

六、建筑设计要体现继承与发展,汲取外国的先进理念

在建筑设计中既要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要借鉴融合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与风格,加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休闲农业区住宅的先进性。在保持传统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设计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借鉴中外先进文化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时尚性,为地域文化增光添彩,老树发新芽也是设计的时代要求。当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必须考虑旅游观光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建筑设计中融合欧式、美式的田园建筑风格,融合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让传统的地域文化风格抽新枝、发新芽,不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还要具有超前的时尚设计风格,给休闲旅游者留下一个流连忘返、还想再来的休闲体验。

休闲农业以及农业景观构成探析 篇4

“景观”的概念以及所包含的范围,不同学科间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综合多学科的观点,景观通常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泛指地表上的自然景物、人文景物、自然与人文景物。而农业景观则是指在一个地域内,将农业活动如耕作、采摘和放牧等,与农事相关的自然风光麦田、稻田、菜园和果园等,农业生产设施如石磨、水车和温室等所构成的景观形式。而由农事活动以及与农事活动相关的农业设施、与农民生活相关的生活方式等所创造出的农业景观有其独特的景观特征。

1 农村自然景观

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的。从景观艺术的角度看,农业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第一,农村自然景观,即以农业劳动产物为内容的麦田、稻田、菜园、果园、花园、树林、鱼塘、鸭场、养牛场和养猪场等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原始的土地利用景观;第二,农事活动景观,如古老的农作方式耕田、锄地、收割和过去传统的所谓的犁、搂、锄、耙等农业操作,以及传统的农产管理技术,如园艺技术和畜禽养殖技术等;第三,农业生产文明景观,如传统的牛车、石磨和水车等农业设施景观和以现代化大型连栋温室群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工程景观;第四,农家民俗风情景观,传统的农家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少数民族文化、习俗,还有传统的民间艺术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农业景观。

1.1 农村自然景观

在我国960万km2的土地上,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等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不同地区间多变的自然风光,如海南的热带风光、东北的林海雪原,与内蒙接壤的坝上草原,各种类型的平原气候、高山气候、海滨气候、森林气候和沙漠气候等。地质构造的不同也构成了山地、丘陵、平原和江河湖泊等不同的地貌类型。如河南云台山优美的太行山风光,奇特的太行大峡谷等构成的山地景观。以辽阔的农牧林并重的中部平原、农牧交错的中西部平原、以牧为主的内蒙古高原构成的草原、林地、稻田、麦浪、水田、旱地景观。内蒙与河北接壤的坝上草原、松辽平原绵延千里的金色麦浪。以山川、河流和湖泊等水资源构成的水域景观,西湖的温柔、太湖的浩渺、长江的细腻、黄河的粗旷,更是不胜枚举。

1.2 农作物景观

1.2.1 粮食作物景观

生产粮食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和红薯等。麦田不同生长阶段构成了明显的景观特征,冬季麦田的绿色,给寒冷的冬天带来许多朝气,以至于现在许多园林工作者在冬季会选择用麦苗来装饰城市环境。早春大片绿油油的麦田,给人以春意盎然,到了秋天金黄色的麦浪,给人以欢腾、喜悦、丰收的景观效果。种植水稻所形成的水田景观,与水田养殖结合,是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图画。高粱、玉米所具有的生长高度,是其它农作物所不能比的,尤其是当它们在成熟季节所形成的特色景观,都给人以丰收的景象,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由此而进行的采摘活动,是休闲园区一个重要的景观资源。

1.2.2 经济作物景观

生产农副产品的大豆、油菜、茶、花生、棉花、芝麻、花椒、甘蔗、芦苇和竹子等。这类作物种类繁多,景观资源丰富。如由棉花种植构成的棉田景观和由芦苇生长而成的芦苇荡,具有显著的群体景观效果。棉田景观适合游人乘车观赏,也可以进行棉花采摘活动。芦苇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湿地景观,而且为水面增加了空间层次,种植芦苇的水体还创造了游人参与和互动的好机会,可以组织木船、游艇等多种形式的观光游。油菜飘香、芝麻开花、采摘花生和收获甘蔗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作物景观,为农业休闲活动增色。

1.2.3 园艺作物景观

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花卉。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由桃、杏和梨等果树开花时节的景观,不仅艳丽多姿而且芳香宜人,自古就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素材。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果园、菜地、花圃、苗圃已经融入到城市绿地系统。园艺作物的园艺技艺也是景观要素之一,园艺栽培过程中的栽培设施如现代化大温室、温室群和水培设施等,更是休闲农业园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13,14,15]。

2 农事活动景观

2.1 园艺技术

嫁接技术是园艺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早发明嫁接技术的国家[16]。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距今2 300 a以上。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嫁接技术的记载。利用枝条进行嫁接的,称为枝接。包括劈接、切接、切腹接、皮下接、合接、舌接和皮下腹接等。利用芽进行嫁接的,称为芽接。包括“T”字形芽接、带木质部芽接(嵌芽接)、方块形芽接和环状芽接。利用根进行嫁接的称之为根接。而应用嫁接技术进行的园艺嫁接造型,更是别具风采。利用靠接法,造成人工连理树供人观赏。如北京故宫御花园和中南海里的连理柏,就是人工造成的,已成为著名的一景。浙江新昌县大佛寺内的千年古银杏,在离地面3 m高处长出两树,一为女贞,一为榆树,三树同根,连理连枝,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美国加州有个“树木竞技场”,它由67种造型别致,千姿百态的嫁接树组成,生趣盎然,令人眼花缭乱,仿佛是一个博物馆。

利用嫁接法能在一株砧木上嫁接多个品种。如山东荷泽赵楼村有一株嫁接了10个不同花色品种的“十样锦”牡丹。沈阳北陵公园刘玉增用毛鹃作砧木高接了几十个杜鹃花品种,十分绚丽多彩。河南科技学院园艺花圃中杨树上嫁接的柳树,造型奇特,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应用嫁接技术进行嫁接造型,在艺菊的造型上应用的非常广泛,而且技艺精湛。如将幼菊嫁接到青蒿的枝上,制作高度2 m以上的“塔菊”;嫁接出一株菊花上开出千朵以上菊花的“大立菊”;用向日葵作砧木嫁接菊花,制作桩头菊;《群芳谱》中记载的将牡丹嫁接在椿树上形成的“楼子牡丹”,也属这种类型。

2.2 畜禽养殖技术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有别于传统的动物养殖,主要包括特种畜和禽等的养殖,如稀有珍兽、名贵水产和观赏畜禽等。现已经走向市场的有高级皮毛动物的饲养,如狐狸、水獭、旱獭、河狸、海豹、貂、豺和狼等。野味美食动物如鸵鸟、山鸡、野鸭、肉鸽和牛蛙等。名贵玩赏动物如犬、猫、鱼、虫、龟、鸟和蝴蝶等。特种经济动物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稀有、名贵,无论对生产者或者城市居民来说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也是休闲农业园区一个比较受欢迎的项目。将某些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畜、禽名优新品种进行集中展示,如北京锦绣大地,集中展示了牛、羊、鸡和鸭等品种。或者建成某类畜禽养殖园或其中体现养殖技术的专类园,如各地兴建的鸵鸟园、麋鹿园、优良品种羊场和牛场等[17]。

2.3 新型生态养殖技术

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是在我国农村正在探讨和发展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它对于改良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环境质量,有比较大的作用。新型生态养殖技术很多,有畜、果结合的,如:果—草—羊,猪—沼—果,草—鸡—果养殖模式。有鱼菜共生系统,如:稻—鱼(蟹、虾、鳖)—稻,猪—鸭—鱼—蚌养殖模式,还有猪—粪水—水生植物—猪,动物—植物—土壤等生态养殖模式。

2.4 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

网箱养殖、网围养殖和网拦养殖等新型的渔业养殖方式,如:稻—鱼,藕—鱼等先进的生态种养模式,都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3 农业生产文明景观

3.1 传统农业设施景观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早期的农业设施,就是从水利工程开始的。这些水利工程设施从最初的辘轳、水车、风车、水渠,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大型干堤、水闸和水库等,展示了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公元前战国时期在四川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清明放水活动,已成了国际著名的放水节。河南林县20世纪60年代修建于太行山上人工天河——红旗渠,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新中国成立以后,沿黄河流域,各地引黄灌区的渠水工程,如今不仅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景观,而且也是进行革命传统、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场所,所具有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从古至今的各种渔业生产工具,如小木船、大轮船、渔网和鱼箱等,将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渔业生产工具配以不同的环境,可营造出独具特色、不同气氛的渔业景观。

3.2 现代农业设施工程景观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大型连栋玻璃温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工程,不仅具有生产的功能,而其本身所具有的景观价值,也是其它景观要素如建筑、山石、水体无法替代的。其它如工厂化育苗设备、无土栽培和喷灌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工程,以及由这些设施所建立的立体蔬菜、花卉和果树等多种形式的种植方式,所带给游人的是一种崭新而新奇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完美的审美效果。

4 农家民俗风情景观

4.1 传统的农作方式

农业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犁耕阶段,在中国农耕史的过程中,传统农业中重要的农具犁、耧、锄和耙等;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马车、牛车、独轮车以及与之有关的马棚;传统磨面用的石磨、磨房,甚至早期的地锅、蒸笼、辘轳、水车和手动织布机等都可以组织到农业景观中来。如宁夏西北电影城所展示的西北远古风情。

4.2 传统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样式和方法,也是一种传统文明的象征。汉族人的包饺子、手工擀面条、手工蒸馒头,维族的烤羊肉,苗族的竹筒蒸米。还有传统的婚嫁形式,熙熙攘攘的赶庙会人群,古代的商贸交易过程等。衣、食、住、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生活的本能,因此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4.3 传统的居住方式

休闲农业园区所要表现的居住方式,特指各类民居的建筑特点和类别样式。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居家,多年来形成了各地别具一格的民居。如陕北的窑洞、湘西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窟门。少数民族的同族木楼、傣家竹楼、蒙古的帐篷、客家的土楼等。比较著名的有山东的孔庙、孔府,山西的平遥古城和云南的丽江古城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人。

4.4 民族风情

4.4.1 民族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地域,形成了56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如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西藏雪域高原的藏族风情等。藏族身着宽大的藏袍、傣族姑娘喜穿紧身的百褶裙,各种民族服饰多姿多彩。高原山区的“山歌”,沿海地区的“渔歌”“捕渔号子”,种稻区的“田歌”、江河湖海上的“号子”“船歌”、草原上的“牧歌”等。围着篝火联诀踏歌即“篝火之舞”是我国许多游牧民族共有的生活习俗,体现了一种游牧文化特征,它具很强的审美特性,也具有极其活跃的互动参与性。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文字、艺术、宗教和风俗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4.2 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指某一民族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活动日。民族的节日也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最能展现本民族风采和文化活动的就是各自的传统节日,全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几百个之多。如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传招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白族的三月节、哈尼族的十月节和新疆的古尔邦节等。这种节日少者几百人,多者数万人,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文化。

4.4.3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与民俗文化交织一体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创造,而且与传统的民间生活密切相连,既构成了民俗活动的内容,还加强和丰富了民俗活动的情境。所以民间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民间艺术类别很多,有歌唱艺术、风筝艺术、彩塑艺术、木雕艺术、石雕艺术、剪纸艺术、面具艺术、皮影艺术、竹刻、木刻和刺绣等。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巨大宝藏,仅刺绣就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还有汴绣、鲁绣、杭绣和闽绣等一批地方名绣,都蕴藏了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民间生活底蕴。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即天地具有包容和孕育万物之美。农业正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大的恩赐,而农业景观则是最原始、古朴、自然的一种空间形式。农业景观与以往任何时候所接触到的城市景观有所不同。它以“农”为核心,所有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粗放的土地利用构成了农业景观的造园要素。农业景观所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其它景观的关键。也是构成休闲农业规划布局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

摘要:从景观艺术的角度探讨了休闲农业景观的构成,系统分析了由农村自然景观、农事活动景观、农业生产文明景观和农家民俗风情景观构成的农业景观。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中考试 篇5

休闲农业的本质其实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资源禀赋和文化要素.城市压力和休闲需求增加 休闲农业的功能:

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3.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4.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涵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6.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7.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休闲农业的特性:

1.生产性。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2.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3.可持续性。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4.市场性。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5.自然性。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6.季节性。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

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休闲农业国外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旅游业的分支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交叉产业 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产业规模 创意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创意农业 休闲农业的国内发展历程: 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1)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富裕农民。(2)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3)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美化农村。(4)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愉悦城乡居民。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1)经济意义: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益。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收益。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体收益。(2)社会意义: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表现。休闲农业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重要选择。休闲农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创意策划品牌化。消费项目多样化。产业经营联盟化。休闲农业经营三部曲 :流连忘返。制造人潮。建立口碑。休闲农业园区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工程要素。自然要素:水域景观。天文气象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人文要素:特色建筑。风物景观。

工程要素:山水工程。路桥工程。游憩工程。服务类建筑。管理类建筑。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物与耕作制度等在纬向上的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等在经向上的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由于地形、地质结构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异规律。自然分布梯度: 气候土壤梯度: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流域地形梯度:由于流域地形条件和地貌部位差异而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农业区位对农业水平结构的影响: 自然区位——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位置优势。经济区位——由于交通、市场、技术、资金、信息等所决定的空间位置优势。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 背景: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贮藏、保鲜等成为商品的制约条件。杜能的孤立国假设:(1)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2)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3)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如果用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的集约程度,则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生态经济区位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交通、运输、保鲜、贮存、加工能力加强,销售网络健全,商品信息流通,相对自然环境引起的产量差异来说,运费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这样,逐步在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食物链加环类型: 生产环: 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

增益环 :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

减耗环: 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加一个已有的环节,从而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

复合环:具有两个以上功能的食物链环节。复合环的加入把几个食物链串联在一起,增加系统产出。

加工环: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利用,或农-工-贸一体化。

食物链加环遵循的原则: 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食物链解链——为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达到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指在生态系统内安排各种生物群落,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时间结构涉及的因素 有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在一个地区是相对稳定的,选择搭配适当的物种,实现周年生产。

搭配的方法

有长短生育期搭配,早、中、晚品种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时序交错,籽粒作物和叶类、块根类作物交错,绿色生物与非绿色生物交错,设置控制措施延长生长季节,化学催熟,假植移栽等。如稻萍鱼中几种鱼混养,分期投放,分批捕捞,实现周年养鱼,也是得益于巧妙的时间结构。

农业景观:人为活动的产物,包括农田、林场、牧场、渔场、村庄等生态系统。景观的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和本地构成。

斑块: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地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区域,如池塘、草地、村庄、人工林。

廊道: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线性的拼块,起着隔离、连接观赏的作用,如道路、行道树、花架、农作物的间作。

本底:占地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功能起着最强表现力的景观要素。种植业中农田、畜牧业中的草地、渔业中的鱼塘等等。休闲农业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参与性原则 4.特色性原则 5.文化性原则 6.多样性原则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总体定位: 1.区域地位 2.资源分析 3.发展模式 4.发展目标

区域地位:

项目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项目对于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项目对当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项目对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的意义 项目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观光农业园选址区位条件 : 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对地域相异的游客的吸引力及旅客的出游能力,包括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消费水平、闲暇时间、出游形式、旅游偏好。

交通条件:离城市的远近关系到建园地游客的数量和相应配套设施的齐全;建园地与客源市场的交通便捷程度。观光农业园选址立地条件 : 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植被状况、气候状况、水文水质状况、空气质量以及地形地貌。

农业基础条件:建园所在地主要农副产品和供应的种类、数量和保障程度对观光农业的旅游开发有较大影响,总的来说,农业的种类、产量和商品率与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呈正相关性。

观光农业园选址资源条件 : 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所在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景观,所在地综合自然资源景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类型和发展方向。

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农村生活习俗、农事节气、居民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苗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蚕桑、史话都是农村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园选址资源条件 : 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所在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景观,所在地综合自然资源景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类型和发展方向。

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农村生活习俗、农事节气、居民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苗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蚕桑、史话都是农村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园选址社会经济条件 : 经济条件:某地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该地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涉及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基础设施条件:水、电、能源、交通、通信。

休闲农业农业部门要扛大旗 篇6

杨绍品指出,现代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养,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休闲农业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各地休闲农业竞相推进、蓬勃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类型模式逐步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综合效益同步提高的特点,形成了“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全国以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为代表的多元化休闲农业类型全面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杨绍品强调,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美丽中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日趋完善的农村设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杨绍品要求,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必须遵循“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服务、规范管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正确把握并处理好市场决定与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设施完善与耕地保护、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点上创建与面上推进五大关系。同时,休闲农业面临着最好发展机遇,具有广阔前景,农业部门要扛大旗,把休闲农业作为事业来抓,尽快理顺管理职责,明确管理人员。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2900万农民受益,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2014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15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今后,农业部将继续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以农耕文化为魂,强化保护意识,深挖科学内涵,完善保护机制,着力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工作。二是以美丽田园为韵,按照规划要求,加强工作指导,着力做好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工作。三是以生态农业为基,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着力做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四是以创新创造为径,不断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做好休闲农业创意策划工作。五是以古朴村落为形,把古朴村落保护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机结合,着力做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打造工作。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篇7

1 项目概况

此项目基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温家堡村, 面积在60hm2。由于温家堡村面积较小, 且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 此项目旨在通过利用当地刚刚起步的花卉产业, 和适当的规划设计, 使之扩大温家堡村在太原乃至整个山西的影响力, 以此带动整个村庄的长期发展。

2 设计构想

2.1 设计主题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成长和生长过程中, 农村也是如此。农村只有不断“生长”才会更好地发展, 与城市的距离才会越来越小。因此, 此次综合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区的主题为“重新生长的农村”。

2.2 设计思路

“生长”意味着过程, 而过程的基本量度是时间。时间从宏观上, 就农村的发展而言, 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设计中设置2条时间轴线:一条表示农村整体的发展过程;另一条表示农村一年中的发展变化。1株植物是从1粒“种子”开始的, 象征着农村的过去, 正是过去的基础才孕育出如今的农村;“果实”可以说是植物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果实的收获意味着农民的丰收, 代表现代农村蒸蒸日上的状态;“花朵”是植物最吸引人的部分, 代表着生命力和美好, 正好符合我们对农村未来的期许。所以, 在设计中适当置入“种子”、“果实”、“花朵”等意象表示过去、现在与将来。1年中最明显的时间变化就是四季的更替, 为了突出这一特性, 需要在这条轴线上按时间顺序种植每季的特色树种和花卉, 设计以四季为主题的特色空间, 以强调一年中时间的变化。

3 植栽设计

(1) 南北向时间轴线两侧的行道树按照四季的变化种植, 以强调农村在1年时间中的变化与发展。 (2) 基地内大部分的植物以花卉为主, 包括花坛、雕塑、花海等都是利用当地的花卉制造景观, 这些花卉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颜色鲜艳、姿态优美、观赏性强, 游客可以驻足欣赏。 (3) 农业生活体验区的住宿部分分为4个小区, 每个区都是以当季的代表花卉为主题而命名, 并在其中种植该种花卉以表现主题。春季园种植迎春, 夏季园种植紫薇, 秋季园种植万寿菊, 冬季园种植腊梅。

4 结论

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 在规划布局中:一方面要遵循这些在实践中积累并已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准则;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开拓创新, 不断总结提高, 促使我国的观光休闲农业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宇.论观光农业园规划的原则和手法[J].农学通报, 2010 (2)

[2] 陈文林, 翟虎渠.旅游农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农业园区规划研究, 2001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篇8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城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虽然起步晚, 但是发展迅速。一些大城市周边开展观光农业比较早, 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荔枝采摘园、北京的民俗接待户、四川的农家乐等。2002年国内的旅游臭氧调查资料表明, 北京每年的休闲农业旅游人数逾100万人次, 2005年上半年北京市休闲农业的收入就达到了27亿元;在上海, 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次走向郊区农村。近几年, 国内更是出现各种以农业科技、休闲观光为主题的生态园、大观园、休闲园、庄园、果园等蜂拥而起;这些都是休闲农业的表现形式。另外,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 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依托, 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素, 观光旅游与生产相结合。着力培育农业产业为主导, 逐步形成集休闲、娱乐和田园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区域型农业经济, 将休闲与农业产业结合在一起[1]。

1 休闲农业的内涵

国外的现代庄园可以分为狭义的旅游农业 (Agritourism or Agro-tourism) 、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和都市农业 (City Agricul-ture) 三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观光农业时, 则是经常使用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观光园等相似概念。

2000年我国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给出休闲农业的解释。修整条例中将休闲农业界定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提供国民休闲, 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从这个定义中不难发现, 休闲农业就是以农村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为出发点, 提供相关的农业参与活动[2]。这为研究休闲农业提供很好的铺垫作用。

2 休闲农业的主题内容

在了解什么是休闲农业后, 从发展休闲农业的不同经济支柱出发, 如果业、渔业、农业科技园区等支柱, 将休闲农业划分为以下几个主题内容。

2.1 果园

根据观光果园在休闲农业中所占比重, 一般可将其分为以果树为主题的观光果园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中的观光果园功能区。后者除了作为休闲农业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单元外, 也有的是为整个休闲农业提供重要的支柱服务。观光果园是绿色果品生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其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以期实现观光果园果品生产、景观观赏和游憩服务等诸多功能的和谐统一, 为休闲农业园区中观光果园功能区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以太仓艳阳农庄观光果园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为例[3], 在引进优新果树品种、强化果品生产功能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观光采摘果园基础体系, 借助艳阳农庄已有的客源和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 开展特色时令果品采摘观光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向游客展现现代果树育种的新成就、高新果业生产技术手段和花果精品园的景观风貌。其景观分区布局、景观规划、种植设计与项目策划为观光果园休闲农业的合理规划及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借鉴与参考。

朝阳市小塘镇果业观光示范园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4]。园区分为果业产业分区、观光游览区、科研示范区、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块, 很好地将果业作为主题体现出来, 又不忘记体现休闲农业, 这一新园林形式是一个很好地将果业与景观结合在一起的范例。此外, 浙江省螺洋休闲果园也是一个不错的案例。

2.2 渔业

现有的休闲农业多是以果园改造成的农业采摘园, 以渔业为主的休闲农业还比较少。河南省温县杨磊镇渔业休闲农业就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好案例[5]。其直接利用原先渔村的大面积水体, 加入包括采摘、放牧等其他农业观光项目, 摒弃了传统的功能单一、季节性明显的农业采摘园经营模式, 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全园景点分成中心服务区、水上娱乐区、垂钓区、观荷区、芦苇生态观赏区、烧烤区、露营区、自然休闲区、岛上观光区和采摘区10个功能区, 各区域根据功能需要设置景点。河南杨磊镇渔业休闲农业是为数不多的将休闲农业定位为以发展休闲渔业为主、农业采摘为辅的休闲农业, 兼顾生产与观光功能, 突出“水”景观。

2.3 苗圃

苗圃不同于果园, 是休闲农业的另一个主题内容[6]。陶吴生态观光苗圃休闲农业就是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土地使用价值的背景下而开发的[7]。通过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娱乐、度假等活动场所及相关服务, 使游客亲身感受农业景观、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并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当中, 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自然环境。这种立足于进行苗木生产经营, 提高当地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 通过与观光旅游业相结合, 加快了城乡文化交融, 促进了农村文化发展, 形成文明的乡村新风尚, 进一步体现了休闲农业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2003年建成的天鹰休闲农业本质上也是一个以苗木生产为主导的休闲农业, 天鹰休闲农业的路网、排灌等基础条件较好。总体布局保留原有路网和水系框架, 对道路进行适当调整, 使园区内环路相通, 方便生产作业和游览。根据实际场地条件, 遵循尽可能保持原有苗木栽培面积的原则, 综合考虑便于游览和管理以及造景的需要, 栽培用地沿路、沟、水体呈点、线、面分布, 形成花木景观与人工景点相互结合的景观特色。创造一个符合园林生态化原则、有地方特色、以人为本、多元化的、以花木苗木为特色的、有独创性的以及有园林化格局的现代田野苗木风光园休闲农业。

2.4 人文景观农业

休闲农业景观涵盖的范围中, 人文性也是其一个创新特点。人文性是指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 见之于形态、色彩以及其整体结构组合之中。这些景观在内容、形式、结构等因素中深刻地反映了历史或现代特性和痕迹。休闲农业内的景观风貌吸引游人的原因之一是其与众不同的、新鲜奇特的产品或景致。

例如江西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由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具体的载体[8]。红色文化遗产是集多种功能、价值于一身的独特的、宝贵的当代历史文化遗产。在红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 其客观存在构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最有价值的直接物质基础。根据上文的论述, 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 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直接物质基础的红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 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遗产。面对红色文化遗产, 在加以保护使之传承于后代的同时, 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充分地利用, 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功能得以发挥是当下此类休闲农业的重点。

闽中熹园又是一个以文化为主打元素的休闲农业景观[9]。闽中熹园由四大功能园区组成——休闲小镇、生态农业园、产业园、别墅群。这四大功能园区各具特色, 而其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四者融合为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 形成配套齐全、功能互补的新兴产业——休闲文化城。休闲小镇是核心部分, 它既是产业园的配套生活区, 又是一个休闲文化小镇, 打上了朱熹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烙印;生态农业园是闽中熹园的生鲜副食品基地, 同时还是体验乡村生活, 感受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乐园;别墅群依山势而建, 绿树成荫, 清泉石上流, 不仅为产业园的投资者提供居住小区, 也为闽中熹园的游客安排了绝佳的度假之所。因此, 闽中熹园是一个以休闲度假为主, 兼具文化性、观光性、体验性的多功能、综合性休闲农业空间。

2.5 其他类型休闲农业

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是一个以农业科技产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10], 将生态旅游和绿色科技结合在一起, 是我国现在休闲农业的一个新的方向标, 为之后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借鉴物。北京仁和古城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也是个成功的范例[11]。通过精心构思将园区建设成一个集城市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运动健身为一体, 同时又是一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一个让游客参与、重在益智和动手、突显童趣的场所。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提供高品质、高营养的绿色农产品, 同时, 亦为人们提供一个领略田园风光、观赏农业高科技、睹闻鸟语花香、动脑益智、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并带动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建设, 成为房山新一代绿色旅游工业的示范。

3 休闲农业特点及设计原则

不管什么形式的休闲农业, 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指导,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都必须以满足人类生活需求为前提而建设的, 不是凭空想象虚构一个场景就能建立起来的, 依据景观科学对景观含义的描述, 结合景观地理学、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定义进行景观规划, 不破坏农业现状的格局[12]。

3.1 休闲农业特点

农村游憩休闲功能是休闲农业景观资源价值, 即功能模式的市场化体现。农村地域广阔, 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人文遗迹荟萃, 乡土风情浓厚, 适宜的农村景观环境以及惬意的农村生活情趣, 两者是休闲农业景观资源进行游憩休闲景观建设的主题。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大跨度长线的风景区旅游共同构成旅游的空间组织格局。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持续资源利用理念和模式。同时, 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开发也逐步由农村风景名胜区、农村自然与文化景观遗产、农村风情等范畴进一步扩大到农事观赏、教育与体验等全方位、全范畴的农村景观与游憩休闲景观的结合与发展。

从研究中不难发现, 休闲农业具有三大特性:一是生产性。配合当地农林牧渔业等农业生产, 带动乡土饮食业的消费, 让当地农民能够真正从中受益。二是生态性。农业兼顾自然资源保护的功能, 休闲农业能够在该方面提供丰富资源保护的知识。三是生活性。休闲农业拥有山色水景, 还有一群以农为生的乡土人, 观察其生活方式, 享受其人情憨厚、朴实, 也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

3.2 休闲农业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是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特色, 提供一个自然纯朴的农业资源环境。尽可能多地利用闲置空间, 采用生态设计手法, 采用本土材料, 以兴建绝对需要的设施为设计前提进行景观建设。二是变化性。提供多样性的游憩机会, 配合地形变化、种植特色给予游客不同的空间感受, 创造弹性且多层次变化的空间体验感。三是知识性。在景观设计上将原有具备解读价值的空间或设施物融合起来, 努力创造具有解说价值的景观, 将教育和休闲整合在一起。四是美学性。在保留原有空间的美感的前提下, 创造更多的可让本土艺术家参与的机会。在各项设施物的设计上, 表现出农业传统文化的美感, 以及新时期下农业文化的创新性。五是精神层面。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核心, 配合自然手法设计景观, 创造感性而兼具理性的农业空间, 让人感受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

4 结语

目前对休闲农业的主题内容表述形式较为广泛, 主要包括果业园、渔业园、苗圃园、人文景观园等形式。无论何种称谓, 其本质都是以农村情趣和传统农业文化为内涵的休闲旅游服务, 是旅游业服务创新的产物, 这种创新体现出对旅游产品、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的体验式互动、新的市场需求开发多方面的整合, 成为该产业蓬勃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13]。休闲农业的特点是旅游过程中消费者对乡风民俗的感受以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展示、销售的有机结合, 使得该种服务的复杂性和文化综合性非常突出, 在休闲农业服务日益趋同的市场下, 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创新研究对于产业的发展、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休闲农业产业会更加澎湃地发展, 休闲农业景观也将不断创新, 发展发扬新的景观特质。

摘要:从休闲农业的主题内容和景观设计原则2个方面出发, 对近年来我国发展势头迅猛的休闲农业进行研究。将休闲农业的主题内容分为果园、渔业、苗圃、人文景观农业和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5个分项, 并且逐一分析其特点和成功的案例。从这些分析中, 找出我国休闲农业特色, 归纳出休闲农业的景观设计原则, 从而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篇9

关键词:乡土景观,休闲农业规划,旅游产品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当代城市人感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及快节奏生活方式。在工作之余, 追求一种“暂别城市, 回归郊野”的心境已然成为越来越多当代人的理想追求, 长线旅游也渐渐转向短途长时的休闲度假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 将休闲经济元素注入到旅游中去, 有力地推动着当地居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 同时也应看到, 在休闲农业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对乡土景观的认识与研究的落后, 对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缺乏系统规范的理论指导体系, 很多地方出现了为追逐短期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 一味求新、求洋的现象, 使得农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逐渐消退, 特色缺失[1,2]。本文通过对溧水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理念及内容的分析, 探讨当代休闲农业旅游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1 项目概况

溧水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 东与溧阳县为邻, 东北与句容相接, 南部毗邻高淳县, 西南与安徽当涂接壤, 是南京市的二郊县之一, 总面积1067km2。

溧水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类型比较齐全, 既有农业与乡村自然旅游资源, 又有农业与乡村人文旅游资源。溧水区农业与乡村人文类旅游资源以古村、古民居、古街道等乡土建筑与民俗节庆等为主, 以地方习俗、宗教场所、名优特产等为辅, 是体验和研究南京悠久地方文化, 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的重要载体。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 已成为溧水旅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 “春到傅家边采莓, 秋到东屏湖品鱼”的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在继续巩固提升傅家边乡村旅游品牌的同时, 以白马镇为重点, 相继开发出省农科院白马基地、怡人山水度假山庄等新型、高端乡村旅游产品, 白马乡村旅游聚集区已渐显雏形。近年来县域内已成功举办过“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目前县域内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农庄已逾20家。

虽然溧水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 但其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通过对溧水区各乡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主要存在旅游景点分散、乡土元素缺失、旅游产品形式单一、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品牌形象模糊等问题。

2 规划定位及理念

2.1 规划定位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将溧水建设成为“回归、和谐、怡情养生旅游地”的目标, 按照现代理念与国际标准开发溧水乡村旅游, 把溧水的乡村打造成华东一流、全国知名的高境界、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旅游胜地。

2.2 规划理念

通过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旅游规划的成功案例, 结合溧水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 规划充分发挥溧水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科技、民俗”乡土景观优势。乡土景观是一个综合体, 包含地理环境、城镇、村落、建筑、空间、生物、生活方式等, 它是为了适应本土生活与社会环境, 经过历史积淀演变而成, 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乡土景观不仅包括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硬环境”, 还包括民居聚落内部蕴含的人文情态等“软环境”, 并从艺术层面与社会层面展现乡土景观与大地艺术[4]。

在理念打造上, 通过有效整合溧水当地乡土景观要素,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 重点推广现代农业科技产品, 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休闲农业旅游”的乡村旅游精髓, 使溧水乡村地区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乡土的生态空间、感受民俗文化的精神家园、促进身心健康的度假胜地。

3 总体布局

3.1 空间结构

根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开发管理的内在关联度, 整个规划在空间上形成了“湖·蝶”起舞之态, 以“古今文化休闲轴”和“农业科技生态轴”为脉络, 扩展为“一核两翼牵古今, 一湖双碧系乡情”的溧水区休闲农业旅游多元发展格局。

3.1.1“一核”:

以无想怡情体验旅游区为核心, 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的休闲特征, 并以“无想”文化展现溧水乡村的独特魅力。

3.1.2“两翼”:

以石湫养生康乐旅游区、思源访古度假旅游区为两翼, 重点打造环山湖乡村旅游养老区和高端旅游度假产业, 带动溧水北部农业文化旅游发展。

3.1.3“一核两翼牵古今”:

古今文化休闲轴以怡情体验为核心, 以古今文化为脉络, 区域内包含古寺庙佛教文化、民国风情文化和现代休闲娱乐文化等内容。

3.1.4“一湖”:

以区域内面积最大的石臼湖为中心, 打造滨湖民俗风情旅游区。

3.1.5“双碧”:

以白马科技农业旅游区、傅家边休闲农业旅游区带动溧水南部乡村农业科技旅游发展。

3.1.6“一湖双碧系乡情”:

农业科技生态轴以农业科技为核心, 以乡村风貌为基础, 区域内包含乡村农家体验、乡村民俗风情和乡村农业科技展示等内容。

整个规划形态如同石臼湖畔一只彩蝶翩然起舞, 预示溧水乡村旅游缤纷多彩, 前程似景。

3.2 功能分区

根据空间结构和地域界限, 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六大功能区域。

3.2.1 无想怡情体验旅游区。

位于溧水区核心区域, 以佛教文化为中心。该区把休闲疗养与怡情体验结合在一起, 抓住老庄哲学“无思无想”和现代生活“无所不想”的对比, 精心打造“无想”主题的现代积极意义, 抒怀现代人的情感, 释放现代人的心灵, 使之成为游客从“无想”到“无想意境”的心灵加油站。主要包括永寿寺塔、天生桥、胭脂河、太阳岛高尔夫基地、无想山、韩熙载读书处等旅游景点。

3.2.2 石湫养生康乐旅游区。

位于溧水石湫镇, 利用石湫环山湖、小茅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重点发展旅游养老度假新业态, 同时配合建设中的石湫影视制作基地, 打造江苏省重要的以旅游养老和影视文化观光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发展区。主要包括环山湖乡村疗养基地、石湫影视基地、小茅山风景区。

3.2.3 思源访古度假旅游区。

以东庐山、东屏湖为核心, 依托临近中心城区和城际站的便利交通条件, 利用卧龙湖、东屏湖、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休闲和旅游度假项目, 建设以商务休闲、国防教育和体育休闲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东庐山秦淮源景点为线索, 结合大金山国防园、东庐叠献, 乌龙寺等景点, 开展集探险猎奇、访古寻幽、红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主要包括东庐山风景区、卧龙湖、东屏湖、金水湾国际度假村、大金山风景区、秦淮之源等旅游景点。

3.2.4 滨湖民俗风情旅游区。

以石臼湖为核心, 利用石臼湖独特的水环境资源, 结合交通条件的改善, 重点发展和凤诸村周边地区, 开发复原臼湖渔歌、溧水龙灯、骆山大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亲水活动、渔业体验、民俗展示等旅游项目, 打造南京最重要的滨水民俗休闲区。主要包括和凤诸村周边地区。

3.2.5 白马农业科技旅游区。

以白马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思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为核心, 辐射杨树山、观山、芳山等农业旅游景区。规划以白马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为中心, 整合绿波生态农庄、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观山、芳山等旅游资源, 打造以高科技农业展示为主、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发展区, 打造江苏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旅游度假区。

3.2.6 傅家边休闲农业旅游区。

以傅家边农业园为核心, 开发一年四季的农业价值, 抓住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对比, 将傅家边打造成农业休闲综合代表性景区。主要包括神山湖、盛村水库、蒲塘桥等旅游景点。

4 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品牌性的龙头旅游产品是一个地域吸引游客光临的关键因素, 它借助乡土文化主题, 使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 通过独特体验活动, 获取愉悦感受和美好回味[5]。旅游产品的价值不但在于它的可观赏性, 更重要的在于它必须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6]。在溧水区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打造上, 结合当地独特自然景观和悠久文化底蕴, 合理分析了目标市场, 重点打造了4类具有地域性、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4.1 高尚溧水———养生度假旅游产品

该产品内涵为“无想意境、康体养生”, 主要目标市场为省内及周边地区商务市场、文化市场、银发市场。

在开发思路上, 首先根据现场调研反映出的不足, 对景区内已有的现代建筑进行外观改造, 使建筑风格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保存和修缮反映乡村特有文化底蕴的建筑, 修整和拆除影响视觉效果的设施等;其次在配套设施建设上, 如客房、餐饮、停车场、娱乐设施、活动安排等方面都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性化设计, 结合溧水的生态环境和科技农业开发特色生态餐饮、家庭野外休闲、老年康体养生等系列产品。

4.2 回归溧水———观光体验旅游产品

该产品内涵为“田园风光、乡村体验”, 主要目标市场为省内及周边地区大众市场。适合修学旅游、青年旅游、婚庆旅游、中老年旅游等各类群体。

在开发思路上, 该产品注重乡村田园风光意境的保护和营造, 将各类农作物生产情景同乡村的幽美生态环境相结合, 体现“回归家园、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内涵。活动设计上, 重视乡村农事活动和农耕文化的开发, 可利用湖泊、蔬菜园、果园、茶园等开展各种参与性农事活动, 开发如种菜、采茶、瓜果采摘、垂钓休闲等旅游项目;调动游客主动性, 使其参与果品再制作的过程, 如烹制果膳, 酿制果汁、果酒, 制作果脯等, 增加乡村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在节庆安排上, 继续大力推广溧水当地“三大节”———“梅花节”、“草莓节”和“采果节”, 做大做强现有节庆品牌, 在此基础上设计以农业丰收为主题的节庆和历史民俗系列节庆活动。

4.3 古典溧水———民俗旅游产品

该产品内涵为“乡村艺术节庆、历史节庆和民俗节庆、宗教庆典旅游”, 主要目标市场为中远程文化旅游者, 境外对异域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 尤其是在华东市场常驻的外籍人员市场。

在开发思路上, 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间演艺和节庆文化。做好民俗风情和节庆活动的产品组合和内涵提升, 形成以节庆为核心的民俗风情系列产品。结合当地特色民俗资源, 设计游客参与环节, 让游客参与乡村特定民俗节庆, 如庙会、舞龙、打连响、结婚等。可针对婚庆市场, 开发乡村蜜月度假旅游。近期开发以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为主, 远期通过对系列产品的组合和开发, 加强宣传和促销的力度, 提高境外旅游者的比重。

4.4 淳朴溧水———主题乡村旅游产品

该产品以时间为序, 依次分为“上山下乡, 知青文化”以及“科技乡村, 现代农家”两大主导产品。主要目标市场为全国、省内和周边地区客源市场。在开发思路上, 前者主要以建设知青纪念馆来反映知青当年生产、生活的场景。通过展示知青生产、生活用具及其它与知青有关的文物等, 介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等;此外, 通过建设知青文化园、改造知青农户、收藏多年来反映知青的电影、电视及小说等途径, 让游客了解和体会知青往昔的生活, 从而达到弘扬老一代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忆苦思甜的效果;后者在项目策划上, 则可以选择一个新农村基地, 建设农村风貌展示馆, 展示国内外农村的生产、生活和变化。与此同时可以修建休闲广场, 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演艺等, 完善新农村的配套设施, 包括娱乐中心、健身中心、文化中心。在满足游客休闲同时, 也可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该产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应抓住机遇, 加大宣传, 在近期内吸引大量客源。

5 结语

乡土景观是乡民在本域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乡村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同时,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宏扬的过程[7]。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这一宝贵的景观财富, 对于规划开发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意义重大。

合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可以尝试破解乡村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8]。在开发时, 应充分地挖掘旅游资源中的“质”的因素即旅游文化, 大力发掘农业产业文化和乡土原生文化, 重视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多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出适销对路、具有规划地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 做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9]。溧水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尊重现状场地的前提下, 合理挖掘、整合、提炼溧水当地特色旅游资源, 将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产业要素、旅游市场等融于旅游项目及活动的实体之中,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规划的思路, 为相似地区开展休闲农业规划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映萍, 朱坚真.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7) :63-66.

[2]张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沈雷洪.浅谈乡土景观与小城镇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 2008 (5) :115-119.

[4]陈晶, 单德启.土著的前卫——大地艺术视野中的乡土聚落[J].建筑师, 2005, 6 (115) :42-43.

[5]阚耀平, 高鹏.苏北乡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 (5) :472-474.

[6]谭宏.民族旅游与旅游商品——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产品开发和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 2013, 34 (1) :112-116.

[7]田径.关于乡土历史文化与遵义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3 (3) :51-53.

[8]张建国, 孟明浩, 崔会平等.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规划研究——以诸葛村休闲农业带规划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9) :1925-1929.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篇10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 进入21世纪, 休闲农业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增长, 近年来, 山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开始起步, 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目前全省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点260多家, 其中国家级示范点23个。随着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深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农业观光旅游逐步成为市场热点,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大寨、西沟、东四义和贾家庄等老典型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同时, 皇城相府村、后沟古村、和谐生态园、锡崖沟、葡峰山庄等一批新典型也脱颖而出, 特别是在太原市区周边的清徐、晋源、尖草坪以及榆次、太谷等地有多个房地产、煤焦和其他民营企业开始参股和新建观光农业点, 建设标准越来越高, 越来越规范, 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目前, 休闲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新的历史阶段,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

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 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 既减少了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 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资源, 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 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 必然涉及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 休闲农业不但可以带动农村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且可以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销售和餐饮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可以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 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根据研究, 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 就能带动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我省休闲农业资源丰富, 如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不仅可以壮大旅游产业, 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围绕旅游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 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浪费问题, 促进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同时, 通过开发休闲农业, 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 实现农产品的多项、多次增值, 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开辟一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

(三) 休闲农业有利于丰富我省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

我省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嫘祖养蚕、后稷教农都源于我省, 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是发展休闲农业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资源, 同时也是旅游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观光、农村旅游活动, 可以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 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旅游市场发育的逐渐成熟, 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 以文化游、休闲游、体验游为主的休闲农业必将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

(四)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和地方文化的保护。

良好的环境也是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吸引游客, 广大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展, 缩短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促进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环境卫生进一步改观, 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 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 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展, 可以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 使当地农民更加注重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使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

(五)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一个新行业, 对农业的科技水平有较高要求, 对农产品质量标准有较高要求, 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效益, 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休闲农业相对于一般农业来说收入来源广, 产品附加值高, 经济效益好,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过上富裕的生活;休闲农业对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卫生环境和农村的村容村貌要求高,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村容整洁, 村貌美化;休闲农业可以吸引众多的城市游客, 参与农业生产, 体验农村生活, 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交流, 把现代城市文明引入农村, 促进农村文化升华, 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有利于形成更加文明的乡风;休闲农业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水平要求高, 要求有规范化的管理规章, 有现代的管理理念, 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以及民主决策程序,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 实现农村民主管理。

二、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省有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迅速。近几年我省各级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特别是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给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联加工企业、下联农户和基地, 是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体, 是发展休闲农业和工业旅游的结合点,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展旅游观光业务既有利于扩大企业品牌宣传, 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特色村镇开发有力。我省是一个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小气候众多, 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的省份。如梨乡———原平同川、葡萄之乡———清徐白石沟等都是既具特色农业生产, 又具旅游观光资源的特色村镇。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都是既风景秀丽, 又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观光农业品牌。这些都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条件。四是水利资源丰富。我省境内河流众多, 黄河依山而过, 汾河穿境入黄, 又是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涑水河的发源地, 再加上万家寨、汾河水库、漳泽水库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 进行旅游开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五是森林资源独特。我省是个多山的省份, 境内有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系舟山、恒山等众多山系, 森林资源独特, 如恒山、庞泉沟、芦芽山等林区碧水清山、风光秀丽, 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休闲农业的发展魅力在于整合了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活路因素, 拓展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功能, 因而获得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和自由的表现形式。但从目前情况看, 山西休闲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休闲农业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 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难以留住游客。二是宣传不够, 客源不稳, 效益不高。现有的休闲农业点, 每年有专门宣传经费的仅10余家, 有宣传主题活动也仅20家左右。每年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的不足30家, 其余都不足万人。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有仅有50家左右, 大多数年收入均在几十万元。三是投入不足, 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首先是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少, 省级从2005年起, 将观光农业列入专项预算, 每年100万, 每年扶持10个左右示范点, 平均不到10万元。市一级, 除了晋城每年有10万元专项资金, 其余均无专项扶持资金。其次是示范点自身投入不足。据统计, 累计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00家左右, 其余大部分投入在五、六百万元左右。四是缺乏科学规划。全省现有的休闲农业点, 有专门规划的25家, 规划经过省级评审论证的13家。五是管理不规范。其突出问题是村企不分, 没有专业管理团队, 绝大部分还是由村委会或村支部直接管理。所有这些, 大大制约和影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和对策

山西休闲农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旅游市场需要为导向, 以休闲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改革体制机制, 放宽市场准入, 出台扶持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一) 在发展休闲农业时要坚持把握几条原则:

1. 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 农业是基础, 离开了农业, 休闲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休闲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 绝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 更不能脱离农业, 搞太多的人文景观。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 要尽可能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休闲农业的特性。

2. 必须因地制宜, 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休闲农业的生命所在。休闲农业要突出个性和特色, 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 力戒大而全和重复建设。

3. 必须突出文化品位。

休闲农业项目要注重文化品位, 继承和发扬我省的地方文化特色, 丰富乡土文化内涵, 要把教育、健身和科考等寓于旅游活动中, 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农业文明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基地。

4. 必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坚持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 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 休闲农业在发展景点建设的同时, 一定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 切实搞好节约耕地、水土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 实现休闲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 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发展休闲农业要先易后难, 梯度推进, 不可急功近利, 一哄而上。

(二) 发展休闲农业对策

1. 要科学编制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 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交通、市场等条件。我省近年来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和农家乐特色村的兴起, 是各地善于找准位置、发挥优势的结果, 一般具有几个共性特点:或靠山临水、生态良好, 或临近大城市、有丰富的客源市场, 或有特色民俗、文化、饮食且目的地可进入性较好。目前, 农业部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我省也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环境友好”的原则, 认真研究、精心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十分注意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 既要积极鼓励、扶持发展, 又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一哄而上”, 促进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

2. 要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建设。

要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部署, 结合新农村建设, 加强休闲农业周边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重点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休闲农业点的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 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选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3. 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各地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 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开展文化、历史和生态不同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建设。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 增强亲和性、知识面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 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的需求。要挖掘原生态古村落的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 加强对文物遗迹和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 突出文化特色;要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 突出乡村生活特点, 营造乡土文化氛围, 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

4. 实施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 在全国培育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 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全国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 我省要启动实施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从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这五种类型中选择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点, 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模化的要求, 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各市县要遵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 以需求为导向, 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 积极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5. 推进休闲农业规范管理。

各地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和设备、接待服务和经营管理等的规模化管理, 建立和实施休闲农业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探索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统计体系, 提高休闲农业的科学统计水平。农业部门要会同旅游部门研究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组织实施相关评定工作。工商、物价、卫生、公安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物价、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重点加强诚信经营、食品生产、餐馆服务的监督检查。

6. 着力培养休闲农业专业人才。

上一篇:记录缺陷下一篇:建立数学地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