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与周边发展

2024-05-18

中国贸易与周边发展(精选六篇)

中国贸易与周边发展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向前推进与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世界范围内各国家与地区之间逐渐形成了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 实现了跨国家与跨地区的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跨区域交换与流动。在实际的贸易运作过程中, 贸易成本成为影响贸易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贸易便利化”的提出已成为国际间衡量贸易效率的标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便利化的测算以及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乃至经济效益影响的测量方法主要集中在利用贸易引力模型、CGE模型、实际调查分析等方法。

本文借鉴了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 并选取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等5国为研究对象, 主要基于研究对象地理分布均匀贯穿东北亚、中亚及南亚, 且为中国主要的睦邻国家的现实, 可以说对5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算对于中国在国际间更好地开展贸易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释义

本文基于对贸易便利程度内涵的挖掘, 主要借助Wilson (2003) 对于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 从口岸效率、海关环境、宏观环境以及电子商务等角度对贸易便利水平进行测量, 在此4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并选取15个二级指标, 对中国及周边主要大国的贸易便利程度进行较科学较全面的度量, 为双边或是多边贸易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1 数据来源说明

指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 (GCR, 2012~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5年) ;透明国际:清廉指数 (CPI, 2012年、2013年、2014年) 。

由于指标来源不同, 因此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消除量纲影响后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从而可以进行后续处理继续对比研究。

1.2 指标体系构建

(见表1)

1.3 指标释义

1.3.1 口岸效率。

一定程度上来讲, 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减少不同区域间距离带来的影响, 同时还能整合国内市场以及减少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成本。因此, 对于国际贸易来讲, 口岸效率成为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基础设施质量的重要考察因素, 进而作为考核贸易便利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口岸效率的具体考量主要涵盖海、陆、空3方面。指标得分越高, 说明口岸效率越高。

(1) 陆路主要是公路、铁路基础设施质量与交通情况 (分数为1~7分1=太差7=极好) 。

(2) 海路指港口基础设施质量与交通情况 (分数为1~7分1=太差7=极好) 。

(3) 航空基础设施状况与交通情况 (分数为1~7分1=太差7=极好) 。

1.3.2 海关环境。

海关环境主要是指通关时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海关制度的透明度。对于海关环境的考量主要有贸易壁垒的程度、海关程序、清廉指数、非常规支付4方面。得分越高, 说明通关成本越低, 越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

(1) 贸易壁垒的程度 (分数为1~7分1=设置严格贸易壁垒7=没有设置贸易壁垒) 。

(2) 海关程序, 指通关时所需手续的繁简程度 (分数为1~7分1=程序复杂7=程序简单) 。

(3) 清廉指数, 是指各国学者、商人以及风险分析人员对腐败程度的评判 (分数为0~100分0=腐败100=清廉) 。

(4) 非常规支付, 指企业是否为了获取进口许可证而采取行贿行为 (1=经常行贿100=没有行贿) 。

1.3.3 宏观环境。

本文的宏观环境主要是从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程度、法律体制解决争端的效率、政府解决法规冲突的效率、金融服务的可利用性、金融服务的可获性等几方面考虑。得分越高, 越说明国家具有良好的宏观环境, 能够对贸易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支持。

(1) 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程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否透明 (分数为1~7分1=不透明7=相当透明) 。

(2) 法律体制解决争端的效率, 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发生国际争端时, 法律制度解决争议时的效率如何 (分数为1~7分1=效率最低7=效率最高) 。

(3) 政府解决法规冲突的效率, 该指标是用来衡量在法规存在冲突的情况下, 政府解决此矛盾的效率如何 (分数为1~7分1=效率最低7=效率最高) 。

(4) 金融服务的可利用性, 该指标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 (分数为1~7分1=非常不便7=十分便利) 。

(5) 金融服务的可获性, 该指标主要反映获取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服务的难易程度 (分数为1~7分1=十分困难7=十分容易) 。

1.3.4 电子商务。

在全球化的今天, 日新月异的科技首当其冲成为创造价值最有利的武器, 而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 也成为获取最新科技的有力保障。得分越高, 说明互联网的使用越广泛, 对于信息的传递以及新科技的获取越便利。

(1) 新科技的可利用性, 该指标反映了新科技的应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大小 (分数为1~7分1=无法创造效益7=创造很大效益) 。

(2) 互联网使用程度, 该指标反映了互联网的使用人数 (0=无人使用100=所有人都使用) 。

2 中国与周边主要大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实证分析

本文在对二级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 利用SPSS20.0软件, 对指标值进行主成分分析, 最终得出主因子得分与排名。

首先以2012年相关数据为例, 主要测量结果如表2至表4所示。

综合得分模型如下:

其中:Fi为主成分i!=1, 2, 3, 4"

由表4中数据分析可知, B33能代表主因子1的取值, 即一级指标宏观环境;B42能代表主因子2的取值, 即一级指标电子商务;B12能代表主因子3的取值, 即一级指标口岸效率;B21能代表主因子4的取值, 即一级指标海关环境。

据输出结果显示, 主因子1的分数排名先后为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主因子2的分数排名先后为俄罗斯、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主因子3的分数排名先后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中国、蒙古;主因子4的分数排名先后为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印度。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的国家在指标水平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从宏观角度分析, 也就是从政府效率与金融市场环境来看, 中国具有较大优势, 而蒙古和俄罗斯落后于其他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是俄罗斯, 其次是中国, 蒙古国最弱;哈萨克斯坦在口岸效率方面较其他国家来讲, 具有优势, 中国的口岸设施建设亟待改善。从海关环境角度来讲, 中国排名第一, 印度次于其他国家。

按照以上分析步骤, 对2013年度、2014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分别得出综合得分模型:

其中:Fi为主成分i=!1, 2, 3, 4"。

其中:Fi为主成分i=!1, 2, 3, 4"。

从表5中可以看出, 中国总体4个因子的排名比较靠前, 但口岸效率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 处于中等水平, 不具有绝对优势;蒙古国在口岸效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得分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海关环境仅次于中国, 但其宏观环境与电子商务方面均得分不高, 稍落后于其他4个国家;俄罗斯除在电子商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外, 其他3项指标均处于较差水平;哈萨克斯坦的政府效率、金融市场环境与海关环境处于中等水平, 但就其电子商务与口岸效率来讲, 在5个国家中得分是最低的, 这样拉低了全年整体贸易便利化水平;印度除在海关环境方面有所欠缺外, 其他3项指标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所以其总体便利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从表6输出结果可以看出, 中国各项指标的排名与上一年度相比没有变化, 在5个国家中处于领先水平, 但其口岸效率与其他指标相比, 仍不具有优势;蒙古国除宏观环境外, 其他3项指标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海关环境方面测评得分仅次于中国, 口岸效率排名先于中国;俄罗斯在电子商务方面得分与排名情况与上一年度相比波动幅度较大, 一年之隔, 排名从第一位下滑至第五位, 其他3项指标得分情况也不很理想, 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哈萨克斯坦在口岸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由上一年度的最后一名跃升为第一名, 但其电子商务与海关环境得分较低, 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印度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 从上一年度的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 但其口岸效率与海关环境得分与排名偏低, 相关国家部门应予以重视。

从近3年的得分情况来看, 中国在宏观环境、电子商务、海关环境方面为贸易便利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以更好地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贡献;蒙古国在宏观环境方面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 其口岸效率与海关环境质量近两年稳中有升;俄罗斯4项指标发展情况波动较大, 造成整体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哈萨克斯坦在2013年整体状况欠佳, 与上一年度相比, 2014年度贸易便利化水平有所提高;印度在海关环境方面表现出相对劣势, 3年持续落后于其他4个国家, 宏观环境、电子商务与口岸效率发展情况较稳定, 均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综合得分在!-1, 1"上取值, 并按照得分区间划分为4个等级, 即得分在#0.5, 1$范围内为贸易便利化水平定义为非常便利;得分在#0, 0.5$之间定义为比较便利;得分在#-0.5, 0$之间定义为一般便利;得分在#-1, -0.5$之间定义为不便利。 (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 2012~2014年度, 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比较稳定, 且近3年在贸易便利化水平上具有绝对优势, 处于非常便利水平, 这与中国目前成为世界主要贸易顺差国的事实是相吻合的。印度在贸易便利化方面与中国相比, 处于比较便利的水平, 且近3年得分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哈萨克斯坦是国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大的边贸伙伴, 便利化水平在2013年经历小幅度下降后又有所回升, 整体上可以说处于比较便利水平;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其近3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数据显示没有明显波动, 整体水平有待加强;从得分情况来看, 蒙古国近3年均处于贸易不便利水平, 与其他4个国家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2012~2014年度影响贸易便利化的4个指标的比较分析, 比较清晰地指出了5个国家在近3年中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 了解了各个国家在哪些方面具有相对优、劣势, 为将来提升与完善贸易便利化水平指明了方向。虽然我国在5个国家中的综合得分与排名持续3年最高, 但研究的各项指标仍然偏低, 与世界上其他贸易便利化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 需要进一步完善,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发展对外贸易服务。基于目前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提出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通过对各一级指标的分析与对比可知, 中国的口岸效率水平与其他指标发展情况相比, 具有相对劣势, 无疑影响了中国贸易便利化的整体水平。据不完全统计, 在国内具有天然区位优势, 且在边贸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自治区省份, 如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等地, 虽然担当着边贸发展门户的重任, 但多数地区的口岸基础设施质量均较差, 在口岸建设、口岸环境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对于其重要作用的发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应予以相应的重视, 制定配套的政策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 改善现有的铁路、公路交通环境, 加快港口建设, 完善航空通达条件, 提高口岸的硬件设施水平。

3.2 加强制度建设, 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般而言, 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完善等方面仍有欠缺, 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贸易便利化的改革进程中, 可能会遇到技术、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困难, 基于此存在此类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应善于向贸易便利发展完善的国家或地区寻求帮助。在政府效率方面, 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WTO等国际贸易方面相关协定的学习, 关注国际组织颁布的贸易规则新标准, 领悟国际贸易规则的内在精神, 在出现贸易争端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 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功能,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分干预, 给与市场充分的自由。

3.3 加大电子商务应用力度, 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快速的向前发展, 电子商务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产物。据调查显示, 边疆省份与周边国家的电信基础设施环境较差、互联网使用率不高、信息技术型人才缺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 各中小型企业应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应用, 切实推动企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平台优化贸易便利化的环境, 减少交易成本, 提升贸易成交量。各国及地方政府海关也应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应用, 优化报关程序, 为边境贸易快速发展做好服务。

3.4 加强各国海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打造良好的报关环境。

在海关环境方面, 各国在报关程序、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费用收取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导致无法保障通关效率,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贸易便利化的发展速度。因此, 各国海关之间应大力发展友好协作精神, 尤其与存在长期稳定贸易关系、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间达成共识, 巩固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 同时加强国家对海关贸易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 严查海关内部的不合理收费现象与腐败官员, 反腐倡廉, 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海关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豫新, 郭颖慧.边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贸易流量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13 (10) :120-128.

[2]方晓丽, 朱明侠.中国及东盟各国贸易便利化程度测算及对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3 (9) :68-73.

[3]谢娟娟, 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论坛, 2010 (3) :40-42.

[4]李豫新, 郭颖慧.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 2014 (195) :24-33.

中国贸易与周边发展 篇2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对美,虽存在跟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和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中俄近年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是把双刃剑,因此,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其它邻国所无法相比的。

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有着长期的历史友好往来,苏联解体后,中亚一直是中国所关注的重点地区。中国之所以如此关注中亚地,首先由地缘政治决定的,因为中亚地区是中国的近邻,无论出于本能的想要了解邻居的动机,还是受到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支配,中国都一直将中亚视为必须加以关注的地区。在中亚地区,中国尤其关注哈萨克斯坦,十分重视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中国与中亚各国发展关系,谋求实现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利益,谋求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谋求实现世界多极化和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这尤其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和安全方面。

政治上,就像中亚各国谋求与中国发展关系有其战略考虑一样,中国与中亚各国发展紧密关系也是有战略考虑的,是由中国总体外交战略和政策决定的。

经济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逐步得到发展。能源问题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发展关系的重要议题,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已经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95亿美元的石油开采协议,中国将开发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纠宾斯克油田和乌津油田,这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投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关于管道建设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中国除了开发哈萨克斯坦的油田之外,还承诺修建从哈萨克斯坦到新疆阿拉山口约3000公里管道的建设。不仅如此,中国将来还可以将石油开发与管道建设分开进行。中国大型公司完全可以竞争修建中亚地区的南向管道和西向管道。工程建设也是中国在开发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的有效方式,中国油气技术具有很高水平,完全可以在中亚地区进行竞争,而且中亚地区是一个油气工程承包和油气设备出口的巨大市场。中国必须竞争这块市场,中国在开发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时已经注意到长期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并不急于与西方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因为有西方石油公司做参照,哈萨克斯坦可以看到与中国石油公司合作的潜力和优势,哈萨克斯坦还可以明确地感到中国是美国与俄罗斯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平衡力量。

在安全合作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特别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共同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这是六国在深化安全合作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公约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概念均作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六国承诺将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公约的签署有利于维护各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将为各方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地区环境,对推动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与中亚各国发展关系时最注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安全这三个大的问题。在政治关系中中国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确中亚各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二是确认中亚各国对旨在分裂中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立场和态度。在经济关系中,中国更加强化了能源战略,逐渐形成了与哈萨克斯坦发展能源合作的战略构想。在安全方面,中国未来的关注点依然是反对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三股势力。当然,中国会随着周边国际局势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外交政策,但针对中亚各国的外交战略不会轻易改变。

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冲突由来已久,已引起三次印巴战争,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和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造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的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的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安全又重大关系。随着进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阻拦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和经济命脉。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断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密切,规模不断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共同的利益决定两国的关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经保持一定程度的密切关系。作为我国的传统友好邻国,我国一直与巴基斯坦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友好密切关系,而且伴随着两国在经贸、军事、科技领域的合作的日益加深,两国的关系将得到不断地加强。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比较稳定友好的状态。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收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很大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局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97年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增多,而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非法占领我国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海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我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着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中提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贸易与周边发展 篇3

中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陆地边境线5700公里, 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 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遥遥相望, 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 其中航空口岸2个。自古以来, 新疆就是中国连结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重要通道, 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 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独特地缘优势。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 为新疆参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奠定了先天的基础条件。

1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概况

随着新疆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 双方的贸易额逐年增加, 贸易额从2001年115817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95228万美元, 年均增长13.67%。从比重上看, 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占新疆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65.66%上升到2006年87.36%。无论是从贸易额来看, 还是从比重来看, 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 也说明了新疆的绝大部分贸易都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

资料来源:2002~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注:周边国家指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完善, 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提高,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新疆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新疆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64.27%上升到2005年81.05%, 提高了16.78个百分点, 而初级产品的比重由2001年35.73%下降到2005年的18.95%。

2001~2005年, 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结构都比较稳定, 非食用原料 (SITC2) 、轻纺橡胶矿冶及其制品 (SITC6) 、杂项制品 (SITC8) 3类产品的比重较高, 基本达到了80%以上。

资料来源:新疆对外贸易厅提供资料计算

以2003年为例, 在新疆与周边国家商品贸易中, 杂项制品 (SITC8) 、轻纺橡胶矿冶及其制品 (SITC6) 和非食用原料 (SITC2) 的比重最高, 尤其是轻纺橡胶矿冶及其制品 (SITC6) 的比重高达40.31%, 在2002年曾达到最高点44.82%。杂项制品 (SITC8) 和非食用原料 (SITC2) 次之, 分别为38.02%和9.80%。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SITC5) 、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7)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SITC3) 、食品及活动物 (SITCO) 4类商品的比重介于2%~4%之间, 其余的饮料及烟草 (SITC1) 、动植物油脂及蜡 (SITC4) 和其他 (SITC9) 商品的比重都低于1%。

2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2.1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是巴拉萨 (Balassa) 提出的。简单地说, 国家i的出口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种产品占该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 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xik= (Xik/Xi) / (Wk/W)

其中:X代表出口, W代表世界出口 (或进口) ;i代表国家, k代表产品分类。RCA指数不仅考虑了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 同时也考虑了该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 也就是考虑了一国出口的总体规模, 该指数测算法仍被作为最常用的一种衡量比较优势的一个指标。一般认为, 若RCA指数大于2.5则具有强竞争优势;若小于2.5但大于1.25则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若在0.8到1.25之间, 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小于0.8, 则具有弱竞争优势。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使用方法为SITC Rev.1。SITC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 其中0~4类大多为初级产品, 6和8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 5、7和9类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中国新疆及周边国家具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6。

续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注:周边国家主要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其余国家数据未获得。

数据来源:根据表4整理。注:新疆数据为2005年数据。

根据表5可知, 中国新疆在杂项制品 (SITC8) 、食品及活动物 (SITC0) 和轻纺橡胶矿冶及其制品 (SITC6) 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新疆周边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其他 (SITC9)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SITC3) 、饮料及烟草 (SITC1) 和非食用原料 (SITC2) 等方面。

2.2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

贸易理论说明, 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相吻合时, 两国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大, 相反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不能对应时, 两国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小。贸易互补性指数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TCI)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贸易互补关系的紧密程度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ΤCΙij=i=1k[ (RCAxik×RCAmjk) × (Wk/W) ]

其中, 显性比较优势:

RCAxik= (Xik/Xi) / (Wk/W)

显性比较劣势:

RCAmjk= (Mjk/Mj) / (Wk/W)

其中X代表出口, M代表进口, W代表世界;i, j分别代表两个国家, k代表产品分类。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鉴于数据的可得性, 其余5个国家未进行比较。

表5表现了2003~2005年中国新疆出口与周边国家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蒙古和俄罗斯进口与新疆的出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基本上在0.80左右变化。哈萨克斯坦进口与新疆出口之间的互补性指数逐渐趋向于1, 说明双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在逐渐增强。

表6表示了2003~2005年中国新疆进口与周边国家出口方面的互补性。从总体上看, 中国新疆进口与周边国家出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蒙古出口与新疆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由2003年3.36增加到2005年6.53。哈萨克斯坦出口与新疆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由2003年1.39增加到2005年1.74。总体而言, 新疆进口与周边国家出口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鉴于数据的可得性, 其余5个国家未进行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从比较优势看, 中国新疆的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杂项制品、轻纺橡胶矿冶及其制品和食品及活动物等领域, 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杂项制品方面。而周边国家在其他、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饮料及烟草和非食用原料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从贸易互补性看, 中国新疆出口与周边国家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还不强,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中国新疆进口与周边国家出口方面来看, 双方的贸易互补性则是相当强的。总体而言, 中国新疆进口与周边国家出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强于新疆出口与周边国家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在以后的发展中, 新疆要根据新疆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大力发展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 提高商品的竞争优势。同时, 新疆还应依托内地企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 大力发展面向中亚的外向型产业, 重点发展轻纺、机电和建材等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吴凌燕, 刘小和, 李众敏.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6, (2)

[2].胡毅.中国及新疆地区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贸易比较优势研究[J].新疆财经, 1998, (2)

[3].胡颖, 李道军.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贸易竞争力与贸易互补性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7)

[4].王海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02, (2)

中国贸易与周边发展 篇4

答:

1.分析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发展,我认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能解释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

首先,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再谈谈比较优势对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解释。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我国唯一能和国外竞争的是我们的劳动力,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我们的劳动力较之其他发达国家便宜了很多。因此我国采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制定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而且我国的对外贸易现实: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的出口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像纺织、服装、鞋之类的。我国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工业制成品,而在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格局,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弱的态势。出口品仍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全球生产链条中还处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从事一些外商企业的产品委托加工和装配,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比较弱。这正好解释了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现实。

2.我认为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更能支持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规模经济理论内容: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或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人口只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小国都有世界驰名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如荷兰的菲利浦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芬兰的Nokia和瑞典的爱立信手机等,就连韩国、印度的制造业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也榜上有名。而我国对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却难以在世界500强中一显身手。中国要发展经济,就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切都要靠发展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的大企业、大集团。

目前我国多数国内走出去的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少,因而拓展市场的能力受到限制,生产成本高,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该选择发展前途好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发挥增城市产业群和地方特色产业群优势在扩大出口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东部发达地区就在保持IT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纺织品服装、轻工和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中部地区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挥地方产业群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出口。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利于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哈佛商学院米歇尔.波特提出,也被称为钻石理论。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竞争优势: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创造“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贸易结构导向的转变,过去参加国际竞争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供给条件,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现在则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二是有效地进行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为了使比较优势成为竞争优势,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争相采用高新技术,以新技术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尽管其出口产品仍然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包含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含量,因而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能否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并保持住,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在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换过程中,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而这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动力作用。因此,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⑴.我国应当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振兴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吸收国外高科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科技资源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能力大有裨益,能够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外贸扩大出口提高强大动力。

中国贸易战略调整与发展服务贸易 篇5

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倾销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使得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顾卫平,邓雅勤,2007)。中国通过出口初级产品和发展加工制造业获得了贸易大国地位,但要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培育竞争优势则是必由之路。

但是,国内学者多是从如何培育加工贸易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研究培育贸易竞争优势的,裴长洪和彭磊(2006)认为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很少有学者从服务贸易的视角研究贸易战略的调整。

二、发展服务贸易与贸易战略调整的关系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对促进一国国内服务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有着重大作用(江小涓等,2001)。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材料显示1980年~1998年,全世界农业和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7%和2 5%下降到5%和20%,而服务业却从56%上升到61%。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升到7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可见,越是发达的国家,它的服务贸易规模就越大,水平也越高,经济的发展程度是与服务贸易的水平相联系的(刘庆林,2004)。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转变贸易结构不合理现状的突破口。

除此以外,服务贸易还有以下的特点使它和贸易战略调整息息相关:首先,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具有替代性,不仅能减少全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而且对企业、对一国贸易增长方式也是有利的;其次,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进口服务贸易,能为经济运行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服务供给和支持,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从而促进货物贸易及整个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004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均位居世界排名第三,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7亿美元的逆差。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9%的现有水平,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虽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但服务贸易额仅有1 928.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 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但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并不合理,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比重仍然很低。

最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容易产生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等问题。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已经凸显,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使服务贸易止步不前,更会拖延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反的,如果服务贸易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那么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就能够加快。

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转变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虽然,至今为止,服务业还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服务业的比重势必逐步上升,并且将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柱,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

其次,政府可以在两个方面扩大服务贸易。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以有效地规范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暂时相对薄弱的服务行业在给予保护的同时,应对本国服务业提供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

再次,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要想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附加值。

最后,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在管理服务企业时,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尽量实现人力资本、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最大化。

摘要:在我国进行贸易战略调整,培育竞争优势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服务贸易重要性的重新定位,认为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加快贸易战略调整的步伐。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战略调整,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裴长洪彭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2]顾卫平邓雅勤: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理论反思[J].上海经济研究,2007(4)

[3]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中国贸易与周边发展 篇6

一、自贸区建设对周边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 自贸区中低端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

自贸区容量是有限的, 上海自贸区扩容前仅有28.78平方公里, 扩容后才扩张至120平方公里左右, 有限的容量催生土地价格节节攀升, 提高了区内企业乃上海市企业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 自贸区周边地块在自贸区建立之后无论是商住楼还是工业用地, 价格均大幅提高。而且, 正迈向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不仅土地价格居高不下, 劳动成本也位于国内前列, 远高于周边城市。据数据显示, 2015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为2020元, 江苏、浙江执行的2014年的标准, 苏州为1680, 无锡为1630元, 南通一类地区1630、二类地区1460, 嘉兴市区为1220, 湖州市区为1470 (1) 。上海市统计局对在沪制造业企业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86%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约6成技术密集型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升是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2) 因此, 依靠规模进行扩张的低端制造业可能会选择“溢出”上海市, 寻找土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生产基地, 因存在区位优势, 周边城市将率先面临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事实上, 上海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具有互补性, 产业的梯度转移由来已久, 例如上海丸仓工贸有限公司仓储物流项目、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均落户南通滨海工业园和上海外高桥共同开发建设的启东产业园。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设, 上海吸引优质资源能力的将进一步增强, 腾笼换鸟势在难免, 周边城市将面临更多的产业承接机会。

(二) 自贸区与周边地区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正向的外部性, 它不是单独针对上海市政策红利, 而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对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带动作用。一方面, 自贸区作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其形成的宣传效应无疑吸引了世界的瞩目, 加强了上海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也为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发展便利。除了上文提及的承接制造业转移之外, 自贸区也相当于提供了周边城市与国际性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接洽、合作的平台, 为地方引进外资、企业融资、开展各类金融合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 自贸区与周边地区地缘相近, 容易形成双赢共生的合作关系。以航运为例, “上海主要做离岸贸易, 做全球供应链管理, 货物不必一定经过上海的口岸、港口, 但是合同在上海签订, 资金在上海结算。浙江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则是做口岸贸易。上海的航运中心以后应该学习伦敦的做法, 主攻航运金融, 相当的集装箱吞吐量将由舟山和宁波承接。” (1) 从实际发展来看, 2014年上海自贸区与浙江嘉善达成合作, 设立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 在招商、贸易, 以及管理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开了“地”“区”合作的先河。“区”“地”合作, 不仅利于周边地区的深化开放、经济发展, 还利于上海竞争优势的提高, 更利于自贸区经济发展带动功能的实现。

(三) 自贸区给周边地区带来制度创新上的示范

自贸区的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核心, 无论是具体的政策调整, 还是一揽子金融改革方案, 上海自贸区始终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上海自贸区在制度上的创新是试点也是示范, 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及转变政府职能等各项措施给周边地区形成“不能掉队”的压力, 倒逼周边地区在政策上、服务上极力与自贸区进行对接。例如南通综合保税区复制推广先进区、后报关制度、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制度等14项来自上海自贸区的海关监管措施来提高通关效率, 无锡、苏州、宁波等周边地区政府部门也在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服务方面意识, 积极筹划减小与自贸区的政策、服务落差。所以说, 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促进了周边地区行政程序的精简, 行政效率的提高以及政府服务意识的加强。

二、自贸区建设对周边城市的挑战

(一) 缩减周边城市外贸进出口量

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的实行, 已经使货物在上海口岸通关时更加地便捷高效, 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关注”的监管服务模式则更有力地推动着试验区内货物在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以及跨关区便捷流转。同等条件下, 在上海海关口岸通关的便利度和成本远优于周边城市海关口岸所能给予的条件。虽然运费原因能够让周边地区企业选择在本地区口岸通关, 但由于距离上海较近, 运费为本地口岸的“加分”实为有限。因而, 对于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 上海口岸通关的便利性可能是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 加速现代服务业外流

在上海自贸区内的投资领域, 金融、航运、商贸、专业、社会、文化等服务领域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 (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 。而区外原有的服务业限制准入措施保持不变, 这对于周边地区的高端服务业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凭借雄厚的资本、高效率的团队、丰富的经验等优势可以短期内在自贸区内获取竞争地位, 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因而这些高端服务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甚至整个企业搬至自贸区的可能性很大。

(三) 引发总部经济出走

上海自贸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 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 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分散着许多跨国公司亚太地区的总部, 该项措施的实行, 可能会把这些公司聚集到上海自贸区内, 这对于上海而言是件益事, 但对于其所在的周边城市而言, 可能就意味着经济的下滑、失业率的增加、进出口额和税收的减少甚至政绩的下降。

三、周边地区抓住发展机遇, 对接自贸区的建议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的不断推进, 上海周边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将迎来新一轮调整。作为毗邻上海自贸区的两个省份, 江苏和浙江无疑是承接挑战和机遇的重要地区, 其中苏州、无锡、南通、宁波、舟山、湖州等城市由于地缘因素, 更是与自贸区的发展联系密切。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周边城市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宣传引导, 密切关注跟踪

周边地区各地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引导, 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价值所在, 使社会各界特别是商界把握好对上海自贸区的态度;要建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本城市与上海自贸区的专题网站, 实现与上海自贸区无缝对接;要密切关注上海自贸区发展动态, 深入研究上海自贸区出现的新政策、新措施、新问题、新情况, 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有关上海自贸区的专业咨询。总之, 通过各种手段把握上海自贸区的实时发展状态, 为本地区把握对接机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 建立政府对接机制, 深化合作

充分利用各地政府在上海办事处的组织优势, 赋予其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新职能, 不仅实时掌握自贸区的发展动态, 而且要保持与区内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 要加强与区外企业的接触, 宣传地区招商引资政策、配套措施以及发展条件, 引导资金流入建立制造基地、物流仓储基地、外包基地, 促进地方企业与区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为本地区的经济寻求发展机会。

(三) 局部加入自贸区, 享受政策优惠

周边地区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的分公司享受相应的通关便利措施和政策优惠政策, 尤其是一些出口型企业, 可以充分利用区内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促进外贸出口的发展。这里强调的是局部的融入, 这样才可以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效益而非发展资源的流失。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 以政策、服务、感情留人。

(四) 完善配套措施, 主动加强对接

上海自贸区的空间承载能力有限。上海在加快建设高水准服务型国际城市的同时, 也必将抬升其商务成本。向自贸区“洼地”流动的只可能是产业链中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企业, 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流向周边地区的可能性较大。对上海自贸区的周边地区而言, 只有配套措施完善的地区才能有更大的耦合几率, 对接的成功性才更高。因此, 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目标定位, 主动地引导资本流入目标项目, 并为此实现筹划, 做好配套服务。

(五)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坚持错位发展

上海周边城市产业特色明显, 例如, 浙江各大城市民间资本活跃, 南通外贸家纺发展基础雄厚, 苏州为台资“飞地”等。在对接上海自贸区发展的过程中, 各地要认清自身的区域定位,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形成长久的竞争地位。坚持错位发展不但可以避免各地争抢同一个蛋糕而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而且可以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专而精”, 形成优势产业互补的共赢局面。

(六) 完善区域发展条件, 争设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是我国深化开放, 促进发展的一次试水, 具有“摸石头过河”的意义, 如今在上海自贸区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又批准了三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 最终是要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在全国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讲, 任何地方只要条件成熟, 都有可能被纳入自贸区的建设, 因此周边地区在对接自贸区建设过程中主动学习、消化相关建设经验, 不断完善区域发展基础, 争取也纳入自贸区等深化开放项目的建设。例如, 杭州根据地区电子商务优势, 提出建设“网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提出申请国家综合保税区等。

摘要:自由贸易试验区既有强大的资源吸引力又有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其发展特点决定了对周边地区既存在正面的影响亦存在负面的影响。文章结合发展实际以上海自贸区为例, 分析了自贸区建设带给周边地区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 提出周边地区采取加强宣传引导, 密切关注跟踪自贸区的发展;建立政府对接机制, 深化区地合作;局部加入自贸区, 享受政策优惠;完善配套措施, 主动加强对接;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坚持错位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条件, 争设自贸区这六个方面的对策来抓住发展机遇, 应对挑战。

关键词:自贸区,江苏,浙江,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陈霜华.从TTIP/TPP看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方向[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3, (119) :13-14.

[2]郝爽.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周边城市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 2013, (23) :15-16.

[3]华顿.“放开一线, 管住二线”——上海自贸区解析[J].上海经济, 2013, (08) :18-22.

[4]乐美龙.基于SWO T分析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 2014, (02) :58-60.

[5]滕永乐, 沈坤荣.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4, (02) :261-268.

上一篇:营业收费下一篇: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