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边坡治理设计

2024-06-20

高边坡治理设计(精选十篇)

高边坡治理设计 篇1

1 工程概况

公路线路工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雨量充沛, 特殊的气候给边坡治理带来挑战。主要针对三个极具代表性地质高边坡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即:K5+560~K5+820左侧高边坡;K6+920~K7+040左侧高边坡;K10+520~K10+680左侧高边坡。

其中K5+560~K5+820左侧高边坡总长约260m, 中线最大挖方深度10.8m, 位于K5+660处。边坡体主要由碎石、全风化页岩、强风化页岩组成, 整体属风化岩质边坡, 遇水易软化, 抗雨水冲刷能力弱, 易产生冲刷变形破坏;经削坡扰动后, 可能产生崩落、掉块等不良地质现象, 故左侧边坡稳定性较差。根据钻探、工程地质调绘及室内试验结果, 各层工程地质特征见表1。

K6+920~K7+040左侧高边坡总长约120m, 中线最大挖方深度1m, 位于K6+980处。该边坡地层主要为碎石、中风化白云质岩, 整体属风化岩质边坡, 碎石为Ⅱ级普通土, 中风化白云质灰岩为Ⅴ级次坚石。各层工程地质特征见表2。

K10+520~K10+680左侧高边坡总长约160m, 中线最大挖方深度17.0m, 位于K10+620处。该边坡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碎石、全风化白云岩, 坡体中碎石、粉质黏土、全风化白云岩抗雨水冲刷能力弱, 易产生冲刷变形破坏、水土流失。经削坡扰动后, 可能产生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左侧边坡稳定性差。各层工程地质特征见表3。

3 滑坡破坏机理及支护类型选取

K5+560~K5+820左侧高边坡最大高度为36m, 坡向与岩层呈大角度相交, 为斜向坡, 属于较稳定型结构边坡, 岩层产状与节理1 (J1) 、节理2 (J2) 与节理1 (J1) 结构面组合交线切割体所形成的楔形体与边坡坡向一致, 其赤平投影图如图1所示。边坡开挖后全风化层段节理面切割楔形体易发生崩塌, 为欠稳定边坡, 边坡的破坏类型为楔形体崩塌。

设计时采取放缓边坡, 坡面采用局部锚杆框架防护与绿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一级~三级坡采用锚杆框架加固, 设计锚杆长度8~12m, 如图2所示;四级坡因结构面的存在, 加上全风化页岩易发生碎石脱落, 最后采用了GPS2柔性支护, 同时采取绿化措施;五级坡及其他坡面两侧低矮段采用厚层基材喷播绿化防护。

K6+920~K7+040左侧高边坡最大高度为46m, 根据边坡与岩体结构面组合关系, 由赤平投影分析可知, 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呈大角度相交, 为斜向坡, 属于较稳定型结构边坡, 岩层产状与节理1 (J1) 、节理2 (J2) 与节理1 (J1) 结构面组合交线切割岩体所形成的楔型体与边坡坡向一致, 倾角大于坡角, 如图3所示, 整体对边坡稳定有利[5]。经分析其破坏类型为风化层滑动破坏。

左侧边坡采用台阶式边坡, 每8m高度设置一级台阶, 台阶的宽度为2m。由于边坡为滑动破坏边坡, 为了增大滑动面的正压, 提高摩擦力, 同时允许边坡发生一定的滑移变形, 充分发挥边坡的自稳能力, 设计时在二、三级坡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锚固, 锚固段长度为8m。边坡加固断面如图4所示。

K10+520~K10+680左侧高边坡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碎石、全风化白云岩, 边坡最大高度为54m, 碎石为Ⅱ级普通土, 硬塑状粉质黏土、全风化白云岩为Ⅲ级硬土, 整个边坡属于土质边坡。经削坡扰动后, 可能产生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左侧边坡稳定性差, 其破坏形式为圆弧滑动破坏[2]。边坡采用台阶式边坡, 每9m高度设置一级台阶, 台阶的宽度为2m。设计时在二~四级坡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锚固, 锚固段长度为8m。边坡加固断面如图5所示。

3 支护设计的合理性探讨

因岩质边坡的破坏主要由节理面控制[3], 对两个岩质高边坡采用赤平投影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对楔形体崩塌破坏边坡, 主要以全长粘结型锚杆加固, 可确保边坡局部不发生崩塌破坏, 同时大大提高滑裂面的抗剪强度。

对风化层滑动破坏的岩质边坡与圆弧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 采用了锚杆与预应力锚索联合防护措施。使用预应力锚索主动防护, 确保了下一级边坡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允许边坡发生一定的滑移[4]。当产生一定的滑移后, 预应力锚索的拉力进一步增加, 从而增大了滑裂面的接触应力, 因此滑裂面上的摩擦力也将增加, 滑裂面的粘聚力得到的了激发, 此时整个滑动面上的塑性应力得到调整。

如果不太稳定的边坡开挖后得不到及时支护与加固, 则较大的潜在滑动面上可能出现较多的塑性应力调整, 使滑面降至残余强度。所以当要有效并充分地利用塑性应力调整后的强度, 同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5]: (1) 边坡开挖后及时支护; (2) 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等形式的主动加固形式, 且加固区位应位于中部; (3) 滑坡类型应力滑动破坏型边坡。

当在边坡开挖过程边坡体发生过大位移时, 预应力锚索有可能因受力过大导致破坏,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对锚固好的锚索拉力进行校核, 当过大时应该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释放, 对于风化岩质边坡, 塑性应力调整过程中或许发生位移与更大, 所以在设计中, 为了让边坡自身内力能充分发挥出来, 应有足够的自由段或锚索刚度合适, 这样可允许锚固端发生足够的位移, 有利于发挥出边坡自身稳定性。

4 结论

1) 岩质边坡支护设计时, 滑移面主要依据结构面来确定, 支护方法的确定根据破坏形式、岩质边坡的风化情况综合确定。

2) 对于楔形体崩塌破坏型边坡, 使用锚杆框架加固, 并结合GPS2柔性支护;对于滑动破坏型高边坡, 在边坡中部设置较长自由段的预应力锚索, 同时在其他部位设置全粘结型锚杆, 达到了科学、经济的综合治理目的。

3) 采用开挖一级锚固一级的方法施工, 可有效控制边坡的变形, 同时方便施工, 对于自稳能力较差的高边坡可确保边坡的施工安全。

4) 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滑移后锚固力增加, 因此可考虑在开挖过程中对锚固力进行校核, 防止锚固边过大;同时建议使用刚度合适的锚索进行加固。

参考文献

[1]马惠民, 吴红刚.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践[Z].第十一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兰州2011.

[2]赵尚毅, 郑颖人, 肖佑昆.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具有非贯通结构面岩质边坡稳定性[J].地质与勘察, 2003, 15 (3) :12-16.

[3]赵尚毅, 郑颖人, 邓卫东.岩质边坡破坏机制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 (12) :1943-1952.

[4]赵尚毅, 郑颖人, 唐树名.路堑边坡施工顺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 2003, 23 (4) :370-374.

高边坡治理设计 篇2

某道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设计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准确查明滑动面,岩土物理力学性能、弄清复杂地质条件,采用抗滑桩、重力式片石挡土墙,桩锚杆,锚钉钢板网喷,锚杆喷网和综合防治工程的.联合支护方案,保证了道路施工和市政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安全,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达到力求一次根治目标.

作 者:王汉雄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八队,湖南,郴州,423000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16)分类号:U4关键词:页岩地层复杂地质条件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 抗滑桩、重力式片石挡土墙 桩锚杆,锚钉网喷,锚杆喷网

高边坡治理设计 篇3

关键词:露天矿山;边坡;预裂爆破

中图分类号: TD23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69-2

1 工程概况

酒泉夹山子白云岩矿露天开采矿山、生产规模为15万t/a。目前有两个台阶,按照开采设计,到终了状态时,将形成达30m高边坡。目前看,该矿东端帮开始出现裂缝,并逐渐发展为连续滑坡周界,并可见坍塌及滚石。经对东端帮滑坡的监测与专家论证,滑坡区域对矿山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据此,矿山对边坡区域治理进行了设计。设计主要內容是对东端帮境界进行调整,同时对滑坡区域进行治理。因最终边坡相对高差较大,受岩体破碎、采场爆破震动、永久固定帮在解冻消融后增加滑移变形的影响,最终境界边坡有可能发生局部,或大面积垮塌造成次生灾害。

2 爆破技术方案

2.1 目前采用的预裂爆破方案

2.1.1 采场爆破参数

矿区采用现有设备潜孔钻,钻孔直径为D=150mm。预裂爆破的孔距为主爆孔的2/3,一般为孔径的8~12倍,爆破参数如下:

a=2m a为预裂孔孔距cm;

k=3.6 k为不偶合系数;

q线=2400g/m

为了减弱爆孔对固定帮的冲击,在主爆孔和预裂孔之间加一排缓冲孔,其爆破参数值一般为主爆孔的1/2~2/3,取为a×b=2.5×3.5~3.5×5。

2.1.2 采场爆破技术措施

①为了防止缓冲孔与主爆孔爆破时破坏边帮岩体,影响边帮的预稳定性,预裂孔长度必须超前缓冲孔与主爆孔爆破时产生的松动和破裂范围5~10m。预裂孔连线时最好铺设一条主爆导爆索线,各孔的导爆索均顺连在主爆线上,最后将主爆导爆索线顺连在起爆雷管后连入爆破总线。

②为了克服孔底的夹制性,在孔底直接加入10~20kg底药。预裂孔采用连续柱状装药方法。预裂药带装药应装均匀,密度不宜太大。

③用导爆索起爆,各孔的炸药能够同时起爆,保证炸药能量能够充分均衡作用于每个孔。预裂孔与主爆孔一起爆破时超前50~150毫秒,或超前主爆孔数日单独爆破。

④为了获得较整齐的预裂壁面,必须确保钻孔的精度,孔底的钻孔在垂直预裂面方向偏差不应超过15~20cm,在沿预裂面的方向沿境界线布孔。软岩预裂带装药高度较高,硬岩预裂带装药高度较低,填塞一般在1.5~3m,根据经验填塞时预裂孔上口冲击小,而且产生的飞石少。

⑤预裂孔装药时,各药卷用导爆索串联连接。为了保证导爆索不受拉伸的影响,应将预裂药带和导爆索捆绑在绳索上缓缓放入孔内,下端要接触到底部加药(保证底药能够起爆)。

2.1.3 爆破方法

预裂爆破的预裂孔一直采用线装药方式,采用线装药方式时需要大量吊装绳索(麻绳)、需根据不耦合系数加工药卷,装药过程中需采用竹竿托住药卷防止药卷粘贴在孔壁上,加工药卷与装药过程都费时费力。

矿山采用孔底集中装药预裂爆破取得明了显著效果,在预裂爆破装药时,特别要注意孔底夹制作用的影响。为克服夹制作用,在孔底适当增加线装药密度,增加药量。在孔底0.5~1.5m范围内增加药量,增加线装药密度的3~5倍;在孔底1.5~5m范围内增加药量,增加线装药密度的2~3倍;坚硬的岩石取大值,松软的岩石取小值。

集中装药不需要加工预裂袋及竹竿省时省力,遇到水孔是装乳化炸药即可,不存在炸药失效问题,能更好地保证西部固定帮预裂爆破效果,保证预留清扫平台边坡坡面的完好。

2.2 拟采用的预裂爆破方案(半孔装药预裂爆破)

2.2.1 预裂爆破区范围

预裂爆破钻凿炮孔时,潜孔钻车沿台阶坡面垂直布置,工作面宽度由根底处理宽度(一般为2m)、沿边距(2~3m)、钻车长度(4m)、钻车距边坡的安全距离(2m)组成。因此、预裂爆破区宽度为上述之和为10m。

因为边坡处理正常台阶采用φ140mm的孔径,考虑对保留岩体的破坏范围与破坏程度。选择预裂爆破区的孔径为φ100mm,布置一排预裂孔、两排缓冲孔及最前一排根底处理孔(主爆孔),形成预裂爆破区,预裂爆破区炮孔平面布置如图2-1所示。

第一排主爆孔主要作用是对前面φ140mm大孔遗留的根底进行爆破处理,并为第二排辅助孔形成良好的自由面。第二排辅助孔为缓冲孔爆破提供一个与保护对象相反方向的自由面,有利于减少爆破震动对边坡的危害。

2.2.2 预裂爆破钻爆参数

2.2.2.1 主爆孔、辅助孔爆破参数

①孔径:确定预裂爆破孔径的原则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取小值,减少炮孔的直径。依据矿山大孔径炮孔进行预裂爆破经验,现有小型潜孔钻机移动灵活、小孔径炮孔不耦合装药量小,对保护边界的爆炸破坏小,确定选取炮孔直径为100mm。

②孔深(H)与超深(h):孔深H=12~15m;超深h、取最小抵抗线的1/3~1/2。

③底盘抵抗线:清渣爆破时,底盘抵抗线的经验公式为:

W1=(25~45)D=3m;

④孔距和排距

炮孔布置方式为三角形布孔,其抵抗线小于孔间距。

孔距(a)按下式计算:

a=mW1=4m

式中,m——炮孔密集。m取1.2。

排距(b),在给定的孔径条件下,每个孔都有一个合理的负担面积(S)。即:b==3.0m。

⑤ 单孔装药量

台阶爆破:Q=q×V=q×a×b×H=80kg

Q——炸药量(台阶爆破前排孔装药量),kg;q——单位炸药消耗量,取0.56kg/m3;V——爆破岩石体积(台阶爆破前排孔负担的岩石体积),m3;H——台阶高度。

2.2.2.2 缓冲孔

为了减小主爆孔对固定帮的冲击,在辅助孔和预裂孔之间加缓冲孔, 缓冲爆破采用多孔分散装药,实现了均匀分布能量,减弱了爆破震动源的强度。其爆破参数值一般为主爆孔的1/2~2/3(经验值),采用φ=100mm的钻孔时,缓冲孔a=2m,b=2m。

单孔装药量Q=q×V=q×a×b×H=27kg

2.2.2.3 预裂孔

合理的钻孔间距应使相鄰钻孔炸药爆炸后产生的应力波互相影响和叠加,以保证沿炮孔中心连线拉开一条平整的裂缝。预裂爆破时预裂缝形成后的作用是:防止主爆区的破裂缝伸向保留区和减小主爆区对保留区的振动影响。

预裂爆破的预裂孔距、小于主爆孔的2/3,一般为孔径的7~12倍,排距取主爆孔的1/2,取a=1m,b=1.5m。

计算线装药密度指每米钻孔的实际装药量,对f=6~14的矿岩,¢=100mm时,预裂爆破参数如下表2-1

爆破参数应根据现场边坡的破碎程度,结构面发育情况、经试验确定。

2.2.2.4 施工过程中采取的其他技术措施

为了防止缓冲孔、辅助孔及主爆孔爆破时破坏边帮岩体,影响边帮的稳定性和损坏下一次穿孔,预裂孔的布孔界限应超出主体爆破区,宜向主体爆破区两侧各延伸L=5~10m。预裂孔连线时铺设一条主爆导爆索线,各孔的导爆索均顺连在主爆线上,最后将主爆导爆索线顺连在起爆雷管后连入爆破总线。

2.2.3 半孔装药预裂爆破技术

因孔底集中装药对孔底装药段的岩体边坡破坏是很难避免的,矿岩破碎、结构面发育时,不能形成完整的轮廓面。

为了避免沿全孔线装药时,加工药卷与装药过程都费时费力的现象,又把炸药相对分散、不像孔底集中装药爆破时,造成孔底岩体的集中破坏。半孔装药预裂爆破技术就是在炮孔下半段线装药、而上半部不装药的预裂爆破方案。这种预裂爆破是把预裂孔内的炸药集中装在孔底的下半段,孔底下半部集中线装药密度大于全孔预裂爆破线装药密度,装药量相同,爆破效果等同。为了克服孔底的夹制性,在孔底直接加入2~5kg底药,实际装二节φ70mm药卷,质量3kg。

预裂孔采用连续柱状装药方法,采用定制的直径为φ32mm,长5m的连续药卷装药,其线装药密度为1kg/m。

2.2.4 预裂爆破施工作业

预裂爆破钻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钻孔机械性能、施工中控制钻孔角度和工人操作技术水平。

①钻孔。在预裂和光面爆破中,为了获得较整齐的预裂壁面,采用不耦合装药结构。必须确保钻孔的精度,孔底的钻孔在垂直预裂面方向偏差不应超过15~20cm,在沿预裂面的方向沿境界线布孔。

②装药、填塞。每个预裂药包(购买时已加工好的长药卷)沿全长捆扎一根导爆索,为了保证导爆索不受拉伸的影响,应将预裂药包和导爆索捆绑在绳索上缓缓放入孔内,每个下端要接触到底部药包(保证底药能够起爆),如没有把握可用雷管直接起爆底部药包。

取相同的孔网参数时半孔集中装药量大于等于全孔平均线装药量,施工时先把全孔总装药量,平均集中装于炮孔下半部。具体装药中用药卷直径为φ32mm的2#岩石乳化炸药、装入直径为φ100mm的炮孔中,其不耦合系数为3、满足设计要求。

软岩预裂带装药高度较高,硬岩预裂带装药高度较底,填塞一般在1.5~3m,根据经验填塞时预裂孔上口冲击小,而且产生的飞石少。

导爆索网路可用于深孔爆破预裂和光面爆破,采用导爆索起爆,各孔的炸药能够同时起爆,保证炸药能量能够充分均衡作用于每个孔。

③预裂孔爆破。当预裂孔与主爆区炮孔一次起爆时,预裂孔应在主爆孔爆破前引爆,其时间差应不小于75~110ms,或超前主爆孔数日单独爆破。具体施工中为了很好地形成预裂缝,一次爆破失败可以重新补孔爆破成缝,确保爆破形成预裂缝的质量,同时减少预裂孔爆破成缝作业过程产生的爆破震动,造成缓冲孔堵塞,建议施工时应在靠近边坡位置留10m宽的保护区,先完成预裂孔钻孔爆破,确保形成很好的预裂缝后,再进行缓冲孔后的炮孔施工爆破。

④缓冲孔爆破。缓冲孔位于预裂孔和主爆孔之间,缓冲孔的特点是孔网参数(即孔间距与排间距)略小于主爆孔,且孔底不设超深。孔中采用填塞物介质或空气间隔的分段装药形式。

3 结束语

本文结合夹山子白云岩矿矿区的地质现状,结合作者的设计施工经验,详细阐述了两种预裂爆破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希望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边坡预裂爆破设计施工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翁春林,叶加冕.工程爆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139-141.

高边坡治理设计 篇4

关键词:市政公路,高边坡,治理设计,稳定分析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某路网工程阳关大道东段K0+880~K1+240段为路堑挖方段,最大开挖深h=42.460 m,采用爆破开挖,据现场勘察及钻探资料显示,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如下:

1.1 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工程位于某市开发区,地势较平坦,原始地形人为破坏较严重,场地总体西高东低,呈台阶状,高差约10 m,施工场地为中低山溶蚀、侵蚀地貌。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地质测绘,施工场地岩性单一,无断层通过,下伏地层为三叠系中统杨柳井组第一段(T2yll)地层,岩性为中厚层白云岩。

1.2 岩土构成

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下统安顺组(T1f)之中厚层黄灰色泥质白云岩。据钻探资料,从上至下依次有以下岩土:(1)杂填土。由建筑垃圾、碎块石土夹黏土组成,硬质成分大于30%,新近回填,结构松散。(2)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塑状,为坡残积冲积层,厚0~2 m,局部厚5~8 m。(3)基岩。①强风化三迭系下统安顺组(T1a)泥质白云岩。黄灰色,紫红色,中厚层状,溶塌角砾结构,岩质软,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②中风化三迭系下统安顺组(T1a)泥质白云岩。A单元:黄灰色,紫红色,中风化,中厚层状,溶塌角砾结构,岩质较硬,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碎块状。B单元:黄灰色,紫红色,中风化,中厚层状,溶塌角砾结构,岩质较硬,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块状、短柱状。

1.3 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势相对较高,边坡坡面上未见水体流出,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深,地下水对场区的影响较小。

1.4 边坡安全等级

边坡形成后将在坡底对地下构筑物进行施工,如果边坡垮塌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将本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二级。

2 边坡支护设计原则及依据

2.1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边坡体各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中风化泥质白云岩承载力特征值为1 000 kPa,内摩擦角Φ=30°,内聚力C=5 kPa,重度γ=20 kN/m3。

2.2 与边坡支护结构相关的重要性系数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0-2002中第3.3.1条的规定,支护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取γ0=1.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6.4.3条和《建筑边坡工程设计规范》GB50330—2002中第13.1.8条的规定,滑坡推力安全系数γt=1.25;根据《建筑边坡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0—2002中第7.2.1条的规定,锚杆荷载系数取γQ=1.30;根据《建筑边坡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0—2002中第7.2.3条的规定,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取frb=200 kPa。

3 边坡防护设计方案评述

3.1 方案评述

参照国家强制性规范、规程的规定,采用了抗滑治理和稳定维护相结合的方案。具体方案如下:开挖形成人工边坡高度在10~42 m,该边坡为逆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以掉块崩塌破坏为主。针对该边坡特点,采用挂网喷的支护方案。

为减少地表水渗入边坡体内而影响坡体自身的稳定性,在边坡后缘设置截排水明沟。支挡工程设泄水孔。

3.2 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1)边坡按3种坡度放坡:第一阶按1:0.33放坡,边坡高6 m;第二阶按1:0.5放坡,边坡高12 m;第三阶以上按1:0.75放坡,逐级放坡每一级边坡不大于10 m,平台宽2 m,边坡坡面作挂网喷浆护坡处理。

(2)岩石边坡爆破后,坡面应及时清除危岩后,再进行其余工作。

(3)锚杆入射角为20°,锚杆采用全粘结锚杆,钻孔直径为70 mm,灌注M30水泥砂浆,锚杆杆体材料为Ⅱ级Φ20 mm螺纹钢。

(4)边坡坡面挂单层Ⅱ级Φ8 mm圆钢,间距200 mm×200 mm钢筋网,喷射100 mm厚C20砼,每次喷射厚度50 mm。

(5)坡面上设泄水孔,孔径Φ100 mm,间距为3.0 m×3.0 m,按i=5%放置PVC管。

(6)挂网、喷射混凝土每15 m断开,预留伸缩缝,内填沥青麻丝。

(7)坡顶修建高500 mm、宽500 mm的截水沟,用标砖砌筑,M7.5清光。

(8)泄水孔内放置泄水管,喷砼前应将泄水管出口遮挡,喷后除去遮挡物。

补充说明:①网筋、加强筋之间采用绑扎联结,加强筋与锚头构造10 cm HRB335Φ22短钢筋底部点焊联结。钻孔深度应比锚杆底部加深0.1 m,倾角20°,孔径100 mm,灌注M30水泥浆。②路堑边坡按工况开挖后,及时进行第一次喷射砼,喷射厚度不小于40 mm。

3.3 技术要求

(1)伸缩缝,缝宽20~30 mm,缝内填塞沥青麻丝。

(2)锚杆钻孔应比锚杆底端加深0.1 m,成孔后应将孔内土、石屑清除干净。

(3)锚杆孔压浆应从孔底至孔口一次性完成,并随时注意从孔口补浆,以确保孔内浆液饱满。

(4)泄水孔孔径Φ50 mm,进入坡体0.5~1.0 m,采用PVC花管设置,花管渗水段包裹土工透水布。

(5)施工前应设置固定监测点,对整个施工过程均进行监测。

4 治理设计说明

(1)施工过程中应对弃土、材料的堆放进行妥善管理,禁止在边坡顶面乱堆乱放。

(2)施工时,应在坡顶安置准确的控制观测点,做到定时、定人、定点观测,作好边坡稳定性监测工作,以便在异常变化时,及时修改、调整边坡整治方案。

(3)边坡整治工程进行中,有必要与设计人员交换意见,沟通设计意图,使支挡方案更好适合建筑物平面布局和结构设计要求。

5 稳定分析计算

计算项目:简单平面滑动稳定分析(以最高挖方断面K1+100,开挖深h=42.460 m计算)

5.1 计算简图(如图2所示)

5.2 计算条件及基本参数

计算方法:极限平衡法;计算目标:计算安全系数;边坡高度:42.460 (m);结构面倾角:55.0 (°);结构面粘聚力:20.0 (kPa);结构面内摩擦角:17.0 (°);坡线参数:坡线段数9 (见表1);岩层参数:层数1;控制点Y坐标:21.300(m);容重:26.8 (kN/m3);锚杆和岩石粘结强度frb:550.0(kPa)。

说明:竖向投影即为边坡高度,平台无竖向投影,但现场应结合实际作4%排水坡。

5.3 锚杆(索)控制参数

边坡工程重要性系数:1.0;锚固体与地层粘结工作条件系数:1.00;锚杆钢筋抗拉工作条件系数:0.69;钢筋与砂浆粘结强度工作条件系数:0.60;交互锚杆钢筋的抗拉强度:否;锚杆(索)配筋荷载分项系数:1.30。

5.4 锚杆(索)参数(见表2)

钢筋类型对应关系:d-HPB300,D-HRB335,E-HRB400,F-RRB400,G-HRB500,P-HRBF335,Q-HRBF400,R-HRBF500;锚杆(索)道数:共20道。

5.5 计算结果

岩体重量:736.2 (kN);水平外荷载:0.0 (kN);竖向外荷载:0.0 (kN);侧面裂隙水压力:0.0 (kN);底面裂隙水压力:0.0 (kN);锚杆(索)的抗力:计算结果见表3;结构面上正压力:690.5 (kN);总下滑力:531.1 (kN);总抗滑力:894.8 (kN);安全系数:1.685。

以上计算结果说明,边坡参数及防护设计满足稳定、安全要求。

6 结语

挖方路基高边坡高度、坡度等因素将对边坡稳定性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引起土木、地质和公路建设等相关领域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广泛关注,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加固工程设计是施工管理、边坡病害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对路堑高边坡治理设计及稳定分析做了介绍,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GB 50330—2002,建筑边坡S程技术规范[S].

[3]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高边坡治理设计 篇5

国道110线改建深挖路堑高边坡病害治理

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对9#高边坡作出稳定性评价,提出采用预应力锚索+护墙+SNS主动防护网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并对方案细节做了阐述.

作 者:满高峰 MAN Gaofeng 作者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8刊 名:资源环境与工程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年,卷(期):23(z1)分类号:U416.1+4关键词:高边坡 预应力锚索 SNS主动防护网

山区公路边坡病害的治理 篇6

【关键词】山区公路;边坡病害;治理

【Abstract】Because mountain terrain is very complex, mountain highway slope treat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e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nd slope governance.

【Key words】Mountain highway;Slope disease;Treatment

1. 前言

(1)我省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大都地表黄土覆盖,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山区地形更是沟壑纵横交错,导致排水复杂多变。因此在公路建设运营过程中公路的排水问题比较棘手,不好解决。而公路运营中面临的问题是:公路排水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公路的运行安全,甚至出现大的公路事故,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事故。尤其是山区公路边坡排水,如边坡排水出现隐患,可能导致公路边坡塌落、滑坡,甚至流山等严重影响公路运行安全的现象。因此,就一定程度而言,公路边坡的治理主要是解决公路边坡地质稳定与公路边坡排水。其中公路边坡的排水问题尤其关键。

(2)山区公路边坡问题的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公路边坡排水引发的公路边坡塌方、滑坡与流山现象。二是由于公路边坡自身的地质条件差,加上黄土的不稳定性而产生的塌方或流山,从而直接影响公路运行安全现象。本文就以上两个方面对山区公路边坡的治理进行剖析。

2. 山区公路边坡高度与坡度对边坡的影响

(1)山区公路边坡就结构类型而言,常见有以下三种:一类是石质边坡,另一类是土质边坡,还有是土石相间的边坡。不论哪一种类型的边坡,都与边坡的高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边坡高度越小,边坡的稳定性就越好,边坡坡度越缓则边坡的稳定性越好,反之则不稳定,容易出现塌方与流山的现象。同时公路边坡的稳定性与边坡的地质结构形式也有一定的关系。

(2)一般而言,不论哪种类型的边坡,土质边坡高度大于30米以上、石质边坡大于20米的边坡称之为高边坡。这就要求山区公路在勘测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尽量避开高边坡地段进行测设。在实际的测设中,由于考虑公路的建设成本等因素,山区公路测设中,高边坡甚至超高边坡通常不可避免,因此山区公路建设中的高边坡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山区公路边坡的治理实际是高边坡的治理。

3. 地面雨水与地下水对山区公路边坡的侵蚀作用

经过多年从事公路建设与养护工作,通过不少公路边坡造成危害的事例表明,水对公路边坡的破坏作用十分厉害,绝不可忽视。大部分公路边坡塌方都是发生在雨季,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季节。这些足以证明水是影响公路边坡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公路边坡的治理,其实就是解决公路边坡的排水问题,只要边坡排水畅通,不要渗入公路边坡内部,就可以避免绝大多数公路边坡塌方的安全隐患,可谓是:“公路隐患在于水、养好公路先排水。”

4. 山区公路边坡病害的治理

以下就石质边坡与土质边坡两方面对山区公路边坡的治理进行剖析:

4.1 石质边坡的治理。

由于边坡的地质结构形成的复杂多变,石质边坡山区公路的治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结构较好的稳定性石质边坡,在高度小于30米时,可以在公路设计时考虑1:0.75坡度的设计坡度进行设计,而且同时考虑8~10米分台设计,每个碎落台的宽度考虑2~3米,同时考虑每层碎落台上在施工时台面内倾,形成自然向坡脚两侧的排水方式,避免雨水集中直接冲刷坡面及路面的安全隐患,也可避免落石直接冲向路面。

(2)地质结构较差的基本稳定性石质边坡,可以考虑边坡坡度1:0.5边坡高度8~10米碎落台的宽度为3~4米,同时在施工时将碎落台台面大角度内倾,保证排水与落石不直接冲向路面,避免安全事故隐患。

(3)地质条件差的不稳定性石质边坡,考虑坡度为1:0.5且每个碎落台高度为4~6米,每台的宽度进一步加宽。

(4)石质边坡的治理,如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建议考虑在基础底部高度4~6米的范围内用浆砌片石进行防护,在砌体上用锚杆挂网喷浆的方式进行治理防护。为了防护边坡的稳定,在石质边坡的施工中,禁止用大炮作业。

4.2 土质边坡的治理。

山区公路土质边坡的治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植物防护;素砼网格配合植草防护;砖(石)砌体网格配合植草防护。无论哪种类型,在土质边坡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是机械分层作业,禁止放炮作业,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同时,为了防治公路边坡滑塌现象的发生,在公路建设时,应在边坡碎落台与边坡顶部修筑边坡环向截水沟,坡面急流槽,把边坡排水问题解决好,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坡面,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及环境因素分类进行边坡的防护。

(1)植物防护。对土质稳定性较好的边坡,可以采用坡脚用浆砌片石1米左右的砌体护住坡脚,在砌体顶部用植草、植草皮或植树的方式进行边坡防护。植草须选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让植物根形伸入土质边坡内,待植物成活一两年后,其发达的根系在土质坡面内形成一个密实的根系,通过根系在土质中的纵横交错的延伸,在土质边坡的坡面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坡面,从而保证了坡体的稳定。该种防护方式的优点是造价相对小,施工工艺简单。

(2)素砼网格配合植物防护。对于土质稳定性差的边坡,可以采用该种防护方式。该方法的做法是:以素砼网格为骨架,在边坡上从坡脚起用素砼以长方形或棱形状在公路边坡上形成固定的框架,砼顶面小于边坡坡面20厘米左右,同时嵌入坡面内20厘米左右。以上方法中,为了边坡坡面排水的顺畅,建议用棱形状网格,在素砼网格内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或草皮进行坡面的深层防护。该方法的优点是素砼的寿命比较长,因此边坡坡面在长时间内相对稳定,其缺点是造价相对高。

(3)砖(石)砌体网格配合植物防护。对于土质边坡相对稳定的边坡,可采用砖或石砌体砌成方形或圆形网格,形状与做法与素砼网格大体相同。只是造价相对低,但其缺点是使用寿命相对短。

5. 综合防护。

(1)为了公路运行过程中景观与公路周围生态环境的和谐,综合防护成为公路防护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路的要求,诸如行车环境、和谐行车等也逐步提高,因此公路两侧的建筑与人文景观应该尽量达到和谐,与自然景观尽力相互搭配,同时,通过公路两侧良好的植被生态来净化公路范围内行车时产生的尾气、扬尘和噪声,降低污染、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因此,通过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连同设计施工配合,降低工程造价,是未来公路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综合防护是未来公路防护的发展方向,也是适应时代的必然趋势。

5.总而言之

公路边坡的工程防护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行的防护。在此基础上,设计时就必会从公路发展趋势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行时的合理防护,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工程技术措施,尽量节约工程造价,达到美化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的效果。

[文章编号]1619-2737(2015)06-20-652

高边坡治理设计 篇7

1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工程实践证明,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复杂, 而且绝大部分因素是动态、变化的。现针对主要因素加以分析。

(1) 岩体结构因素。地质岩性与结构是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地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影响尤为严重。不连续面的抗剪强度是最重要的强度参数。岩体结构面能降低岩体的整体强度, 增大岩体的变形性能, 加深岩体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非连续性等性质。另外, 结构面赋存物和裂隙水化学成分又促使结构面的扩大。通常滑坡等边坡工程事故都是沿着结构面或其组合边界产生剪切滑移、错动变形等形成的岩体结构失稳。该边坡中部偏北有一个小断层。断层面与边坡面接近正交分布, 对该边坡的稳定构成局部威胁。

(2) 岩性风化和侵蚀作用。风化致使岩石变形并降低其他强度。开挖后岩石抗风化能力变差, 表层松散、塌落。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外部因素。雨水侵蚀致使岩石裂隙加大、增多, 且与风化同时相互促进, 其物理和化学作用共同使岩体松散、破碎, 影响坡面稳定性。

(3) 构造作用和残余应力。开挖土方破坏了岩体的原应力状态。加上小断层等构造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4) 气温因素。昼夜温差大, 促使了岩体风化加剧。

(5) 扰动因素。工业广场内布置16进风斜井和回风立井。掘进爆破将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6) 时间因素和渐进破坏。以蠕变和流动的方式随时间构成渐进破坏。对边坡的长期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对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以采用充填岩体结构面、密闭外露岩面、降低外露岩面风化和侵蚀、避开残余应力和减小掘进爆破扰动影响等可行的手段降低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 (如表1) 。

2 边坡治理的必要性

(1) 该处夏季雨水较多, V型冲沟较发育, 水土流失较严重, 促进了侵蚀作用影响和岩体结构面的扩张。

(2) 场地土方开挖高差大, 坡角大, 支护面积大, 促进了构造作用和残余应力的影响。

(3) 上部土质松软, 开挖后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差, 促进了风化作用影响。

(4) 土方开挖后, 上部沿护坡一上沿向外6 m处出现一道宽约0.4 m的裂缝。

鉴于边坡实际情况, 为保证边坡的长期稳定, 采取合理措施增强山体边坡整体稳定性是必要的。

3 设计支护方案

通过对比料石水泥墙体构筑和锚网喷加固护坡两方案优缺点可知:锚网喷支护、加固方案优势明显[2]。最终确定采用树脂锚杆+铁丝网+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 (如表2)

(1) 护坡一:采用锚杆+铁丝网+喷射混凝土支护, 坡角70° (断面图见图3) 。其中采用Φ20钢筋树脂锚杆, 长度2.5 m, 下倾15°, 间排距为1.0 m, 锚固深度2400 mm, 锚杆外露长度不应大于100 mm。沿框条延深方向每隔10 m设伸缩缝一道, 缝宽20 mm, 缝内用沥青麻筋填塞。直径为3.5 mm的冷拔丝铁丝网, 网格为50×50 mm, 网间搭接100 mm, 采用Φ0.8 mm普通铁丝绑扎。托盘为Q 235钢, 尺寸150×150 mm, 厚度为8 mm。喷射C30混凝土厚度100 mm。锚杆锚固力不小于50 k N, 螺帽的扭矩不小于100 N·m。MSK2350型号树脂锚固剂。

(2) 护坡二:采用喷射素混凝土支护, 坡角70°。喷射C30混凝土厚度100 mm。

护坡上部挡土墙做法参照图集04J008第33页YQ5。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筑MU30毛石, 每隔10 m设伸缩缝一道, 缝宽20 mm, 缝内用沥青麻筋填塞。挡土墙墙身用1∶2水泥砂浆勾缝。挡土墙墙顶部厚度30 mm的C15混凝土压顶。泄水孔间距3 m, 外斜5%, 孔眼尺寸Φ100 mmPVC管, 外伸100 mm。护墙基础坐至基岩上, 基础埋深不小于0.2 m。

护坡下部护墙采用浆砌片石护裙, M7.5水泥砂浆砌筑MU30毛石, 每隔10 m设伸缩缝一道, 缝宽20 mm, 缝内用沥青麻筋填塞。护墙墙身用1∶2水泥砂浆勾缝。护墙顶部30 mm厚C15混凝土压顶。泄水孔间距3 m, 外斜5%, 孔眼尺寸Φ100 mmPVC管, 外伸100 mm。

护墙基础坐至基岩上, 基础埋深不小于200 mm。护墙与喷后护坡之间若有空洞等不密实之处须用C15毛石混凝土灌实。

喷浆料配合比设计: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粗砂和粒径5~15 mm的碎石子。水泥:砂:石子=1∶2∶2.5 (重量比) 。水灰比0.4, 速凝剂为水泥质量的2%~4%。

M7.5水泥砂浆, 稠度30~50 mm。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粗砂。每立方米用量水泥230 kg, 河砂1450 kg, 水250~270 kg (根据砂含水量适当调整) 。水泥:砂=1∶6.3。

4 方案实施

清理开挖工程区内的树根、杂草、垃圾、废渣及障碍物。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沿着护坡上沿施工临时道路, 挖去上部黄土层。顺坡势开挖过程中认真对照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判别土体的地质情况, 直至护坡上沿露出岩层面。

(1) 脚手架搭设。

根据坡的高度, 搭设钢管脚手架, 选择一排、三排或四排, 用枕木垫实基础, 先搭设主框架, 层层加固, 最后搭设分支架, 使其与坡面接触良好, 并用架板铺设成平台, 用铁丝绑牢, 钢管架竖向钢管间距0.8~1 m, 横向1.2~1.5 m。

(2) 锚网喷施工。

工序:修整坡面→标定锚杆位置→钻进锚杆钻孔→清孔→安装树脂锚固剂→插入锚杆→搅拌树脂锚固剂→挂金属网→紧固锚杆→锚杆拉拔试验→喷浆→养护。

方法:施工前清理护坡面碎石、浮矸。根据校延后的中心线及锚杆间排距, 用红漆标定锚杆孔位置。领钎工配合打眼工将锚杆钻机移至锚杆孔位,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若钻孔异常, 在该钻孔附近再补打一个钻孔。钻孔完毕后。由打眼工负责, 对钻进情况正常的孔用高压风将石渣、粉尘吹出。按设计要求在单个孔内依次装入2卷MSK2350型树脂锚固剂。将锚杆插入孔底, 并搅拌至规定时间。按照网间搭接100 mm要求铺设金属网。之后, 装上托盘、螺帽, 用力矩扳手达到设计锚固力。最后喷浆至设计厚度, 并洒水养护持续7~10 d。

(3) 挡土墙施工。

首先基础开挖, 基坑宽度每侧较设计基底宽30 cm左右。开挖至规定基底标高后, 进行验槽。之后, 浆砌片石护坡。砌筑前先进行施工放样, 砌筑时先在两面立杆挂线, 外面线应顺直整齐, 逐层收坡;砌筑过程中经常校正线杆, 保证砌体各部尺寸符合图纸要求。砌体分层自下而上进行砌筑, 砌筑上层时, 不应振动下层, 直至墙顶。严格按要求施工反滤层、泄水孔。反滤层采用砂砾填筑, 厚度为30 cm。隔水层用粘土夯填, 厚度为30 cm, 设置在反滤层的底部和顶部, 高度为50 cm。泄水孔采用Φ100 mmPVC管, 外伸挡土墙100 mm。

同时根据地基和墙高变化情况, 每隔10 m设置缝一道, 缝宽20 mm, 缝内用沥青麻筋填塞, 填塞深度不小于20 cm。墙胸外露面采用1∶2水泥砂浆勾缝。墙顶用30 mm厚C15混凝土压顶, 并及时洒水养护持续7~10 d。

(4) 截 (排) 水沟。

采用人工开挖, 素土夯实用M7.5水泥砂浆砌筑MU30毛石, 用20 mm厚1∶2水泥砂浆抹面压光。纵坡随挡土墙底坡度且不小于1%, 最终排至涵洞。 (如图3)

5 效果检测

(1) 锚杆锚固力检测。待用锚杆搅拌树脂锚固剂20S并等待1 min后, 用锚杆拉力计做锚杆拉拔试验, 保证抽取的百分之一锚杆锚固力均不小于50 kN。否则, 在其附近补打锚杆。

(2) 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测。通过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和比较[3], 结合质量检测站常用试验方法, 选择采用钻芯法检测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在进行脚手架架设和其它准备工作的同时, 在已喷好的经28 d养护的护坡上直接钻取直径50 mm、长度大于50 mm的芯样, 排序分组, 每组5个。用切割机加工成两端面平行的圆柱体试块进行试验。其强度符合要求后施工, 不符合要求时通过改变混合料配比和混凝土养护方法等手段调整。

(3) 水泥砂浆强度检测。采用70.7 mm×70.7 mm×70.7 mm立方体试模现场制作试块测其抗压强度, 每组6个。试验用直径10 mm, 长350 mm的捣棒, 端部磨圆。向试模内一次注满砂浆, 用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插捣25次, 使砂浆高出试模顶面6~8 mm。试件制作后在20℃±5℃温度环境下停置一昼夜, 然后对试件进行编号并拆模;试件拆模后, 在标准养护条件下, 继续养护至28 d, 然后进行试压。以六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平均值计算精确至0.l MPa。当六个试件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超过20%时, 以中间四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锚杆间排距、喷层厚度和观感质量由监理人员现场按照设计要求管理。

6 结论

该护坡自完工半年以来, 经历了一次大暴雨侵袭, 两处护坡稳固性好, 没出现裂缝、滑坡现象, 确保了工业场地安全。为采用锚网喷支护加固高陡岩质山体边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星华.地基处理与加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7) :174.

[2]董爱民, 苏本胜, 陈伟.矿区山体护坡锚网喷加固技术实践[J].中州煤炭, 2011 (8) :9 4-9 5.

[3]王晓宁.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与比较[J].建井技术, 2006 (12) :19-21.

[4]涂生友.喷锚网技术在高陡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 (6) :140-141.

浅谈三道沟边坡治理设计分析 篇8

项目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 项目区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

三道沟为季节性河流, 雨季暴涨且泥沙含量大, 旱季断流, 属黄河水系。

项目区坡面堆有废石和废土等松散堆积物。沟道边坡堆积的松散堆积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电厂的施工和进场道路的施工过程中施工过程的一些废土及废料滑落到凉水河边坡及沟道中, 使沟道的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随时可能出现塌坡现象。

本次设计三道沟两侧的山体平均高约80m, 沟底宽度约10m, 沟底纵向坡度为10%, 沟道历年最大洪峰来时, 其最高水位为2.0m (由于区域内没有水文站, 最高水位是根据调查得知) , 其防洪标准满足下游防洪要求。

根据地勘可知:进场道路边坡整体在自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局部地段因填土存在而沉陷, 路基面产生裂缝。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无影响;总体分析, 土岩接触面为弱结构面, 在大气降水渗透及排水条件不利的条件下, 接触面上下土层的力学性质会产生质的变化, 严重影响边坡整体稳定性, 故设计时应做好路基整平面及边坡坡面的防水与排水工作;路基边坡虽在自然状态下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 但坡面局部存在不稳定因素, 应进行局部治理。可采用削坡, 土钉墙及重力式挡墙等工程措施, 同时对坡面应采取防护处理措施, 以避免岩土层的进一步风化对边坡稳定性产生的不利影响;第2 层黄土状粉土具轻微湿陷性, 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湿陷等级为Ⅰ级;勘察期间沟谷中有流动水体, 且仅在沟谷中见地下水。据前期资料, 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 对钢结构有中等腐蚀性;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二组。

2工程设计

依据《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 - 2007 和《挡土墙》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规定, 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 本次设计工程等级为二级。

2.1 河道挡土墙设计

2.1.1 基础资料

历年最大冻土深为1.42m。重力挡土墙为M10浆砌石结构, 重度 γ = 20KN/m3, 地基容许承载力〔R〕= 300Kpa, 基底摩擦系数f= 0.4。墙后回填土强度指标:水上采用等值内摩擦角ф = 35°, 水下采用等值内摩擦角 ф = 30°, 回填土重度:水上填土湿容重 γ =16KN/m3, 水下填土浮容重 γ = 10KN/m3。墙后土压力按库仑公式计算。容许应力大小比[η] = 2.0,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c ≥ [Kc] = 1.08, 抗倾覆安全系数K0≥ [K0] = 1.5。

挡土墙墙高的确定由以下3 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河道挡土墙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河道历年最高水位为2.0m, 故挡土墙的高度应满足沟道行洪的最高水位加安全加高的值;要满足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的要求。最终确定挡土墙的结构形式。

2.1.2 挡土墙结构

挡土墙为M10浆砌石结构, 块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挡土墙墙体为梯形结构, 其顶宽为0.5m, 外边坡为1:0.5, 内边坡为1:0, 墙体高度为3.5m;基础为M10浆砌石矩形结构, 高为1.0m, 宽为2.75m, 基础下设0.2m的碎石垫层。挡土墙外露面用M10水泥防水砂浆勾缝, 墙顶用C20砼压顶, 厚度为100mm;墙后设300mm厚的砾石反滤层, 反滤层距墙顶0.5m之间填筑300mm厚的粘土, 反滤层到最低一排泄水孔以下200mm处开始填筑300mm厚、高为500mm的粘土;墙后回填弱透水性填料碎石土, 分层夯实, 粘土的压实度不小于0.94, 沙砾石压实的相对密度不小于0.65;挡土墙每间隔10m设一条上下贯通的变形缝, 变形缝宽度为20mm, 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由于挡土墙位于河道内, 墙后地下水位较高, 故设一排泄水孔, 最低一排泄水孔高出地面0.2m, 排泄水孔的间距为2m, 孔径为100mm, 泄水孔向河道坡度为5%, 泄水孔起始端包扎一层400g/m2的土工布, 以起到过滤的作用, 不致改变墙后填料的结构。

2.1.3稳定验算

工况设计

根据《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 - 2007 之规定, 挡土墙抗滑稳定计算可分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

a. 基本组合稳定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Ⅰ) 完建情况下设计洪水位下、正常挡水位下的稳定;

Ⅱ) 完建情况下设计洪水位下、正常挡水位、冰冻情况下的稳定。

b.特殊组合稳定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Ⅰ) 施工期的稳定;

Ⅱ) 设计洪水位下、正常挡水位时遭遇地震的稳定。

根据《挡土墙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J008 规定,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 (0.05g) 为非抗震设防区。

根据挡土墙的具体情况选如下一种工况:

工况1:完建情况下设计洪水位下、正常挡水位、冰冻情况下的稳定。

挡土墙基底应力验算:

采用《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 - 2007 公式6.3.3

挡土墙基底应力为应力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 基底应力计算结果为

容许应力大小比Pmax/Pmin=1.60<[η]=2.0

抗滑稳定验算:

采用《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 - 2007 公式6.3.5-1;

根据分析计算,

抗倾覆验算:

采用《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 - 2007 公式6.4.1

根据分析计算, K0= 2.42 > [K0] = 1.5

根据对挡土墙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及应力验算, 说明挡土墙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2.2 河道挡土墙排水沟设计

排水沟的结构形式通过其控制的坡面汇水面积来确定。在挡土墙墙顶外设置一条排水沟, 在排水沟以外3m间需用0.3m后的粘土层封闭地表, 粘土层需夯实, 压实度不小于0.94。排水沟为M10浆砌片石结构, 排水沟净底宽为0.5m, 净高为0.5m, 两侧内边坡为1:1, 浆砌片石厚度为300mm, 块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 浆砌片石下设0.1m的沙垫层, 垫层下设一层200g/0.5mm/200g的土工膜防渗。

2.3 坡面纵向排水沟设计

项目区的坡段共有一个, 为沟道~进场道路之间的区域, 其汇水面积为16.5 hm2。

根据坡面的汇水面积确定:沟道~进场道路之间的坡面设4 条纵向排水沟, 长度分别为为900m、650m、710m、280m。纵向排水沟总长度为2540m。

其断面结构形式为:M10浆砌片石结构, 排水沟净底宽为0.5m, 净高为0.5m, 两侧内边坡为1:1, 浆砌片石厚度为300mm, 块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 浆砌片石下设0.1m的沙垫层。

2.4 坡面绿化设计

挡土墙后坡面治理后坡度不大于30°, 为了稳定边坡, 固结坡面土料, 减少边坡滑坡和坍塌的发生, 需对坡面的进行绿化治理。

项目区坡面总绿化面积为16.5hm2, 为沟道~进场道路之间的绿化面积。

绿化措施:坡面绿化采用喷播草籽。草籽混合草籽。种植方式:喷播植草。

3结语

工程运行已5a有余, 沟道行洪畅通, 进一步保障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三道沟工程所在地属于凉水河流域,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庙沟门镇, 由于三道沟南侧坡面建设了煤矿, 为了便于煤矿对外运输, 在凉水河的半坡上修筑了一条进场道路, 进场道路沿沟谷依势而建, 建设道路过程中一些废土及废料落入了沟道中, 使沟道的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故需对不稳定边坡进行综合治理。

膨胀土边坡失稳治理方案设计 篇9

边坡治理工程方案的选择关系到工期、成本和治理的大问题。边坡失稳的防治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有十余种[1],但均应在查明主要原因,分清失稳类型后通过对比与优化决策,再因地制宜选择防治措施。

一般抗滑工程费用较大,选择时应慎重。由于抗滑桩具有布置灵活、施工简单、对边坡扰动小等优点,使一些难度较大的边坡工程问题的处理成为现实,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以抗滑桩支挡为主、结合清方减载、地表排水的边坡综合治理技术[2]。

本文依托江苏省某桥梁病害处治工程,结合大桥南岸边坡失稳机理、边坡形态等要素,采用局部卸载+抗滑桩整体方案进行治理,着重介绍了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

1 依托工程

依托桥梁在施工期初期,发现大桥南岸边坡有潜在不稳定性。大桥南岸坡体顶面高程23.04 m,坡脚位于河床处,高程约4.5 m,相对高差为18.54 m,呈南高北低,坡度在8.5°~10.3°,综合坡率约为1∶7.55,为多级平台与陡坡相接,护坡体南北长度约为80 m,逐级放缓增宽。

滑坡体由上向下主要分为三层,即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1粉质粘土和③-2粘土。依托工程边坡坡度较缓,合理参数情况下,应处于稳定状态,显然边坡失稳与岸坡特殊土质关系密切,即边坡坡体的抗剪强度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而降低导致了滑坡。据此,对南岸坡下部粘土进行室内膨胀性试验,发现土样的自由膨胀率在53.5%~74.0%之间,基本属于中性膨胀土。另外,通过对现场勘查试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岸坡土层为下蜀土,含亲水性矿物,具有膨胀性、超固结性、非饱和性,具有网纹状裂隙等特征,属于典型的膨胀土边坡[3]。

为了查明大桥南岸护坡的滑裂面,对大桥下部桩基及地质状况分别进行了健康安全检测,目的是检查桩身完整性,并判断是否有缺陷或存在断桩的可能性。通过对桥梁桩基的裂缝深度调查统计,最终确定了坡体处最不利滑动面,见图1。

2 治理方案

依托工程考虑特殊地质条件下岸坡失稳机理,以安全经济为原则,通过对滑坡现场的调查、勘查,采用局部卸载+矩形截面抗滑桩整体治理方案。

2.1 卸土方案

根据河道整治要求,胥河将由现在的五级河道升级为三级河道,整治后的河道临空面将达9.0 m~10.0 m,该临空面大大增加了边坡的不稳定性,考虑到南岸边坡具有的膨胀性,局部卸土不仅可以增加边坡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加局部稳定性。在大桥原7号台裂缝起始位置,向下卸土深2.4 m,顺桥方向至原3号墩前坡面坡脚处,顺桥方向80 m,沿河道方向40 m,共计卸土为7 680 m3,具体卸土方案见图2。

2.2 抗滑桩方案

边坡处治工程中的抗滑桩是通过桩身将上部承受的坡体推力传给桩下部的侧向土体或岩体,依靠桩下部的侧向阻力来承担边坡的下推力,而使边坡保持平衡或稳定。

1)滑坡剩余下滑力。

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计算卸土后条块的剩余下滑力,参见式(1)和式(2),不考虑地震力和动(静)水压力。计算过程中,根据行业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处治后边坡的安全系数取为Fs=1.25;滑裂面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为:c=4.17 kPa,φ=5.0°;各段下滑力Fi如表1所示。

Pi=FsWisinαi-cli-tgφWicosαi+Piψi (1)

ψi-1=cos(αi-1-αi)-tgφisin(αi-1-αi) (2)

其中,αi为第i条块底滑面倾角,(°);Wi为第i条块的自重,kN;li为第i块土条长度;ψi-1为第i块土条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根据所求各段的剩余下滑力,设计采用每根抗滑桩的设计滑坡推力En=500 kN/m,布置4道抗滑桩,7号台裂缝前,5号墩后11.0 m,4号墩后4.0 m以及3号墩后3.0 m处各设一道抗滑桩,沿河道走向共布置12排,共48根桩,桥墩位置见图1。桩尺寸2.0 m×3.0 m,间距4.0 m,桩长35.0 m,处治范围50.0 m。冠梁位于相应坡面设计标高以下0.5 m。抗滑桩纵向采用对称截面配筋。混凝土选用C30,则处治后各段下滑力Pi见表1。

2)抗滑桩内力计算。

全埋式抗滑桩有两类不同的抗滑桩内力计算方法,即悬臂桩法和地基系数法。在抗滑桩工程实践中,以悬臂桩法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针对悬臂桩法分析抗滑桩内力计算过程。

假定桩悬臂端承受的滑坡推力为三角形分布,不考虑桩前滑体产生的剩余抗滑力。锚固段桩内力采用“m”法计算,滑面处地基系数取1×105 kN/m3,每根桩计算滑坡推力En=500 kN/m,滑床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1×104 kN/m4[4]。取最不利的5号墩后11 m抗滑桩进行验算,经计算桩的计算深度αh=6.75>2.5,设计抗滑桩属于弹性桩。

滑裂面以上每根抗滑桩承受的滑坡推力为:

Er=EnL=500×2=1 000 kN (3)

按三角形分布,则抗滑桩滑面以下桩段简化见图3。按滑动面处桩身承受1 000 kN的水平荷载和4 033 kN·m的弯矩下,利用抗滑桩内力求解器求得的各断面内力见图4。可以看出,抗滑桩桩身距离桩顶16.0 m处,桩身弯矩最大值为5 766.15 kN·m,滑动面处的剪力最大为1 000 kN。

对于土层或严重风化破碎的岩层而言,抗滑桩桩身对地层的侧应力应满足如下条件:

σmax4cosφ(γltanφ+c) (4)

其中,σmax为桩身对地层的侧压应力,kPa;γ为地层岩(土)的重度,kN/m3;φ为地层岩(土)的内摩擦角,(°);c为地层岩(土)粘聚力,kPa;l为地面至计算点的深度,m。依托边坡工程滑裂面处:σmax=116 kPa<260.9 kPa,抗滑桩满足侧应力要求。

3)配筋计算。

a.矩形抗滑桩纵向受拉钢筋配置数量应根据弯矩包络图分段确定,其截面积按下式计算:

As=Κ1Μγsfyh0 (5)

γs=1+1-2αs2 (6)

αs=Κ1Μfcmbh02 (7)

取Mmax=5 766.15 kN·m,经计算,纵向受拉钢筋配置为20根Φ32二级钢筋,As=16 084.4 mm2。最小配筋率为:

ρ=Asbh0=16084.42000×2840=0.00280.002 (8)

满足设计要求。主筋之间的间距为174.3 mm,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b.箍筋计算。

矩形抗滑桩应进行斜截面抗剪强度验算,以确定箍筋位置。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Vcs=0.7ftbh0+1.5fyvAsvSh0 (9)

且要求满足条件:

0.25fcbh0≥K2V (10)

经验算,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c.确定按最小配筋率ρmin配筋范围。

经验算,可根据构造配筋量设置箍筋。箍筋最小配筋率ρmin=0.02fc/fy=0.098 6%,计算时采用ρmin=0.1%,按两肢箍设计,间距S=400 mm(距桩底3 m范围内间距为150 mm)。则:

As=ρbS/n=0.001×2 000×400/2=400 mm2。

Φ25 HRB335二级钢筋(As=490.9 mm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0 mm,满足规范对保护层厚度的要求。另外,架立钢筋采用Φ10 HRB335二级钢筋,桩侧纵向钢筋采用7根Φ25 HRB335二级钢筋。具体钢筋配筋图如图5,图6所示。

2.3 辅助措施

1)岸坡排水措施。大桥桥址表层土质存在一定膨胀性,对加强排水对大桥桥基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桥边坡排水主要考虑两种方式,即坡面排水+明沟排水。通过设置坡面排水沟,将雨水引至航道,防止盲沟积水下渗入坡体,加大坡体的水荷载,引发边坡稳定性问题。在坡面范围内采用网字形排水沟网,而坡面两侧分别设置两道明沟排水道。2)坡面隔水保湿。由于膨胀土的最大膨胀力与含水率有一定的定量关系,故对于膨胀土边坡,保持坡体土体含水量为稳定值,是确保膨胀土岸边不发生裂隙性破坏的重要措施。对于膨胀土边坡的固土保湿措施可以采用种植草及灌木等根系发育不深的植物边坡。但要注意做好种植土层以下至少厚度1.5m原土改良(生石灰改性)或换填,使其达到隔水保湿作用。推荐采用顶层粘性土换填方案。

3结语

依托大桥病害处治工程,针对膨胀土边坡失稳这一情况,确定边坡处治的整体整治方案为:局部卸载+大直径圆截面抗滑桩。局部卸载,共计卸土7 680m 3;抗滑桩设计中,首先计算了滑坡剩余下滑力;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了每根抗滑桩的设计滑坡推力En=500kN/m,布置4道抗滑桩,沿河道走向每道12排抗滑桩,共48根桩,桩径2.0m,间距2.0m,桩长35.0m。最后,采用“m”法计算抗滑桩的内力,包括抗滑桩桩身弯矩、剪力和侧向应力,并对抗滑桩进行了配筋计算。在边坡整体处治方案的基础上,考虑水对膨胀土的强度有较大影响,设计中还提出了辅助措施,包括岸坡排水和坡面隔水保湿。

摘要:依托某桥梁病害处治工程,结合边坡失稳机理和边坡形态等要素,采用局部卸土+抗滑桩整体治理方案,介绍了抗滑桩设计中滑坡剩余下滑力的计算方法、抗滑桩的内力计算及配筋;考虑膨胀土在干湿交替变化时强度显著降低,滑坡处治方案中还提出了辅助措施,包括岸坡排水和坡面隔水保湿。

关键词:滑坡治理,失稳机理,膨胀土,抗滑桩

参考文献

[1]DZ/T 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2]徐邦东.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3]殷宗泽,韦杰,袁俊平,等.膨胀土边坡的失稳机理及其加固[J].水利学报,2010,41(1):1-6.

高边坡治理设计 篇10

镇江北吕村松林山边坡位于镇江市京口区吕村松林山石矿北侧, S338省道南侧, 松林山上部埋设有重要的输油石油管道。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新近人为因素 (338省道道路施工) 的影响, 边坡失稳, 形成新滑坡, 受镇江地区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影响连续降雨, 使滑坡灾害进一步加剧, 极有可能威胁输油管道的安全, 影响道路边坡工程的施工。输油管道与滑坡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镇江东部, 地貌类型属于宁镇低山丘陵区, 场地范围内地形起伏较大, 坡度40°~45°, 上下高差10~27 m, 局部可见基岩出露。

2.2 地层岩性

根据场地勘察资料及现场踏勘, 根据时代、成因、物理力学性质及岩土体的空间分布, 场地在边坡支护影响深度内共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 按揭露的先后顺序将各分层地基土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 层素填土 (Q4ml) :坡顶表层具碎石土层, 山腰、坡脚为坡积土, 由粉质粘土等组成, 黄褐色, 松散, 干燥-稍湿, 局部失水严重,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20~3.00 m, 平均1.17 m。

(2) 层粉质粘土 (Q3al) :黄褐色, 稍湿-湿, 局部失水严重, 可塑-硬塑, 含风化颗粒, 坡顶等局部位置缺失, 稍有光滑, 无摇振反应, 高干强度, 高韧性。厚度1.70~9.20 m, 平均5.13 m。

(3) 层粉质粘土 (Q3al) :黄褐色, 稍湿, 硬塑, 坡顶等局部位置缺失, 稍有光滑, 无摇振反应, 高干强度, 高韧性, 夹铁锰结核等, 残积成因, 含较多风化颗粒。厚度0.80~4.40 m, 平均2.08 m。

(4) -1层全风化泥质砂岩:全风化, 灰黄色, 干燥-稍湿, 风化呈砾砂及细砂状, 部分为碎块状, 柱状, 密实, 结构大部分破坏, 矿物成分显著变化, 风化裂隙发育, 岩体较易破碎, 干钻不易钻进, 岩芯钻可钻, 锤击声哑, 无回弹, 有较深凹痕, 手可捏碎, 浸水后可捏成团, 局部为半成岩, 为极软岩, 场区分布于坡顶及坡腰处, 坡底较少分布。厚度0.70~3.30 m, 平均2.04 m。

(4) -2层强风化泥灰岩:强风化, 灰黄色, 稍湿, 碎块状, 结构大部分破坏, 矿物成分显著变化, 风化裂隙很发育, 岩体较易破碎, 干钻不易钻进, 岩芯钻可钻, 锤击声哑, 无回弹, 有较深凹痕, 手可捏碎, 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为软岩,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80~5.00 m, 平均2.41 m。

(4) -3层中风化泥灰岩:灰色, 稍湿, 碎块、短柱状, 结构部分破坏, 沿节理面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岩块。干钻不易钻进, 岩芯钻可钻, 锤击声不清脆, 无回弹, 有凹痕, 较易击碎, 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为较软岩, 场区普遍分布。本次勘察该层未彻底揭露。

2.3 水文地质概况

场区属构造-剥蚀的低山丘陵地貌, 南坡地表岩性以第四系残坡积物为主, 北坡大部分坡段基岩出露, 地下水水量贫乏、水位埋深较大, 地表无水体发育。

3 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综合考察现场的周边环境及岩土层组合等条件, 本着“治理与防御相结合, 技术可行, 方便施工”的原则, 经过分析和方案比较, 边坡工程治理设计如下:边坡高度较大, 坡面采用锚杆+格构梁加固坡体。由于坡顶有重要的石油管道设施, 为尽量减小石油管道变形, 保证石油管道安全, 不采取削坡措施, 而直接在现有边坡面上施工锚杆+格构梁。为消除石油管道以南较陡边坡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 采取削坡+挂网喷浆处理。为方便格构梁内景观设计, 格构梁采用造型相对简单的方形布置。坡脚附近采用抗滑桩, 抵御边坡的整体滑移。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各土层的支护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注:*按经验取值。

根据现有边坡稳定性, 并考虑该边坡安全等级一级, 应按永久边坡支护设计, 松林山边坡治理工程设计立面图如图2所示。具体支护设计分隐患1区 (AB段) 、滑坡区 (BC段) 和隐患2区 (CD段) 分别开展, 并在坡顶、坡中部和坡脚采用排水沟明排方式处理。

4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4.1 隐患1区 (AB段)

根据边坡AB段剖面稳定性计算结果 (计算过程略) , 该段边坡判为极有可能发生滑坡区, 必须进行支护。隐患1区 (AB段) 支护设计:抗滑桩桩径1.2 m, 长度15.0 m, 桩间距为2.0 m;底排锚杆长度18.0 m, 顶排锚杆长20.0 m, 其余锚杆长为15.0 m, 锚杆纵横向距离为2.5 m×2.5 m, 入射角度20°。根据支护后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 该治理设计使边坡的稳定系数达到1.5, 使边坡稳定。隐患1区抗滑桩后边坡的稳定性较差, 需1∶1.8放坡, 并设置格构梁处理。隐患1区 (AB段) 支护设计剖面如图3所示。

4.2 滑坡区 (BC段)

根据边坡BC段剖面稳定性计算结果 (计算过程略) , 该段边坡判为滑坡区, 必须进行支护。

滑坡区BC段支护设计:抗滑桩桩径1.2 m, 长度15.0 m, 桩间距为2.0 m;底排锚杆长度17.0 m, 顶排锚杆17.0 m, 其余锚杆为15.0 m, 锚杆纵横向距离为2.5 m×2.5 m, 入射角度20°。根据该设计支护后, 边坡的稳定系数达到1.5, 使边坡稳定。滑坡区抗滑桩后边坡稳定性较差, 需1∶1.8放坡, 并设置格构梁处理。滑坡区BC段支护设计剖面图如4所示。

4.3 隐患2区 (CD段)

根据边坡CD段剖面稳定性计算结果 (计算过程略) , 该段边坡判为不稳定区, 极有可能发生滑坡, 必须进行支护。隐患2区 (CD段) 支护设计:抗滑桩桩径1.2 m, 长度15.0 m, 桩间距为2.0 m;底排和顶排锚杆长度15.0 m, 其余锚杆长度为12.0 m, 锚杆纵横向距离为2.5 m×2.5 m, 入射角度20°。根据该设计支护后, 边坡的稳定系数达到1.5, 使边坡稳定。隐患2区抗滑桩前边坡的稳定性较差, 需1∶1.8放坡, 并设置格构梁处理。隐患2区 (CD段) 支护设计剖面图如图5所示。

5 材料及施工要求

5.1 材料要求

(1) 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 并做相应检验。

(2) 砼材料要求:圈梁砼等级为C20, 支护桩为砼C30。

(3) 钢筋及钢材料要求:图中所示φ表示HPB235钢, 表示HRB335钢, 表示HRB400钢。钢板采用Q235B钢;钢筋笼必须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 如果采用焊接接头必须按施工条件进行试焊, 合格后方可正式施作。

(4) 焊条:HPB235、Q235及Q235B钢采用E43xx型焊条;HRB335、HRB400钢采用E50xx型焊条。

5.2 施工要求

(1) 锚杆设计参数:锚杆采用HRB400螺纹钢筋, 直径28 mm, 入射角度20°, 锚入中风化石灰岩不小于3.0 m, 纵横向间距为2.5 m×2.5 m, 当石油管道竖直对应的坡面距离下排锚杆间距大于4.0 m时, 需设置锚杆, 且当该距离不大于4.0 m时, 禁止设置锚杆;锚杆之间用格构梁或边梁连接。锚杆成孔孔径120 mm。护坡锚杆皆为全长粘结型锚杆, 从下往上施工。

(2) 混凝土格梁规格:300 mm×300 mm, 混凝土强度C30, 隔25 m (且位于两锚杆中间位置) 设置变形缝, 缝宽3 cm, 采用沥青木板填塞。

(3) 抗滑桩可采用机械钻机施工, 施工时应保证孔深不少于设计深度300 mm, 并且嵌入中风化石灰岩不小于5.0 m, 桩位偏差不大于50 mm, 桩径偏差不大于50 mm, 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为±10 mm。混凝土灌注高度应比设计桩顶高出1倍桩径。抗滑桩桩顶由压顶梁相联系, 桩体主筋应插入压顶梁不小于35倍主筋直径。主筋间距偏差不大于10 mm, 长度偏差不大于100 mm。施工完毕后, 应按规范要求对抗滑桩质量进行相应检测。

(4) 石油管道以上边坡的放坡施工顺序为:按设计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层开挖, 坡面2.5∶1放坡→修整坡面→埋设喷射砼厚度控制标志, 喷射第一层砼→安设短钢筋→安设连接件→绑扎钢板网, 喷射第二层砼→设置石油管道南侧的排水系统。放坡段坡面砼面层配钢板网加φ6.5@1500钢筋, 钢筋网片由短钢筋固定。喷射混凝土施工应符合《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面层60 mm厚, 细石砼的等级为C20, 分两次喷射, 第一次喷射厚度30 mm, 第二次喷射厚度30 mm, 3 d强度不低于10 MPa, 其配比宜按试验确定, 采用42.5级普硅水泥配制。碎石最大粒径应小于15 mm。喷射压力0.3~0.5 MPa, 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 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 喷射砼终凝2 h后, 应喷水养护, 养护时间宜为3~7 d。

6 结论

上一篇:体育课程与教学下一篇:教师反思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