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学校

2024-05-17

公共学校(精选十篇)

公共学校 篇1

1. 实践中的感悟引发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从学校与社会的各类关系中逐渐体现出重要的作用来看, 学校公共关系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挑战。当代中国学校仍在进行转型性变革, 在新型学校管理理论构建中, 学校公共关系亦成为一个极可重要的议题。“现实的挑战总是超越现存的理论” (1) 。如果我们只是试图从现有文献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那么用它解决新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践性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紧张的形势, 学校发展的“盈亏”不在于经济意义, 而是社会的认同。笔者在日常的学习中, 一直对各领域形象建设具有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中, 加深了对学校形象构建的认识。由现阶段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所表现出的问题———被动性、局部性、分散性和非完整性, 可以窥探, 一些学校在公共关系管理中, 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更缺少目标清晰的学校公关管理的整体协调活动。由此可知, 我国学校公共关系还有很大的市场和空间有待开发和拓展。

2. 理论的困惑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书籍, 从我国教育管理著作中能够看出主题分化还不够, 大多是整体性的论述, 而深入的专题论著很少。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 必须倡导研究领域的细分, 才能深化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 才能出新的、有深度的成果。因为有了细分, 才能使研究者“学术有专攻”, 有利于形成在特点问题上的学术流派, 深化对某一领域的认识。

公共关系可归入组织的环境管理部分, 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学校教育管理的出现,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问题随之凸显,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是学校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但公共关系管理不是万能的, 并不能覆盖学校管理的全部意义。从当前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来看, 人、财、物、形象是学校最主要的资源和管理对象。其中对人和形象的管理是公共关系的职能。但是, 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何在?在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中存在哪种困境?如何对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作系统的分析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

3. 问题的提出

由于新环境的挑战、认识和管理不力等原因,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实践格局;学校现实中的公共关系陷入危机, 沟通不畅带来许多管理上的问题。根据种种调查表明, 学校公共关系危机的表现是:

(1) 学校内部公共关系紧张, 影响教学过程和学生成长, 教师压力大。

(2) 学校与家长和社区关系存在不愉快或不来往的状况。

(3) 危机应对方案不完善或者没有, 引起公众恐慌, 公众失去信心和信任。

对于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必须建立自觉的管理意识和专门的公关机构, 并完善学校公共关系评估机制, 制订应对危机的方案, 提高学校公信力。

二、中国学校公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 上行沟通强势

中国传统教育及其管理具有行政决策、学校执行的特点, 并具有政治化倾向。从校长的来源看, 采取的是政府派任制而非直达制或竞聘制, 校长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拔和任命。这种制度缺乏公众的视角, 其结果是:某些校长注重与上级行政部门和官员的沟通, 忽视其他社会公众。只有对上的公共关系, 没有对下的公共关系。

学校必须面对的事实是, 公众作为纳税人, 自觉维护权利的意识处于上升状态。学校要逐渐面对公众的财政监督与质问、教育质量的考问, 还要面临市场竞争的选择:在生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 学校怎样生存并发展已经不全是政府的事情了。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必然松绑。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由社会公众说了算。所以, 学校必须加强与各类公众的沟通。

2. 人际沟通强势

在东方社会, 倾向于在私领域解决公共问题, 其解决问题的经济成本低于西方, 情感成本、信任成本却高于西方, 这与我们的人治传统和家长式领导方式密切相关。人们倾向于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模糊界限。

在我国, 学校公共关系及其规范管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或以教育策划始之, 或以先命的人际视角视之———还没有从公共关系作为学校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学校的管理效能。

3. 学校管理主体薄弱

当代中国的学校变革对学校领导者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需求。这一需求是极为复杂的, 包括教育观念系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角色理想、工作策略等, 校长及学校管理者的生命成长, 就内涵于其中。因此, 学校领导者在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中所采用的战略直接关系到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复杂过程。然而, 就我国学校领导者目前在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来看, 还稍显薄弱。

三、关于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建议

基于以上探讨, 笔者认为, 中国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哲学准则应该在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同时, 吸收符合自身需要的西方理念。在这里就社会文化的大框架提出调整性建议———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特点和管理行为持性探索中回学校公共关系之路。这些建议和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认识哲学、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它涉及的是文化的遗传和变异之间的斗争, 涉及的是文化变革的复杂问题, 而变革的可能性是建立在某个观念适合大多数社会公众利益和斋求的基础上的。因此提出四点建议: (1) 引入整体性理念, 把视野由“延伸性的家庭”扩展到“社会”; (2) 重视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 (3) 增强组织对外的透明度; (4) 强调平等的重要性。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应当使实践完整化。作为一种职业, 管理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受到观念驱动的职业, 管理越来越认同和依赖学习的概念。对观念的渴求和学习的兴起, 成为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管理发生变革的重要方面。在管理思想和实践中, 价值变得日益重要。价值观与激励、忠诚等相关联。公共关系本身就是管理, 它是校长的领导使命之一, 保证在价值层面“领导”, 做正确的事情, 主要有学校中层干部执行“管理”的职能 (2) 。经营层面的公共关系引入市场和营销因素, 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经营”和“营销”。“领导”、“管理”、“经营”是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三个层面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 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 在领导者公共关系管理方面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其深入研究, 即社会表演学。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些社会学学者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中, 创立了角色理论。与心理学中的情景理论相似, 该理论认为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的, 社会文化为行为者提供了一组行为规范, 领导者所表现出的公共形象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提出了拟剧理论, 把角色和表演联系起来, 运用“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术语, 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每个人都在扮演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都是表现剧情的人, 即剧情表演者。领导者和普通人一样, 也在“舞台”上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 塑造各种各样的个人形象和公共形象。

学校领导者在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领导者在公共关系管理中的形象是一个看似简单, 也是平常经常议论的话题, 但仔细分析, 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元的对象, 如政务形象、会议形象、视察形象、话语形象、文件形象、书稿形象、决策形象等。政务形象指领导者在日常行政过程中显现的行政风貌形象, 即工作形象;会议形象指各种会议所折射出的公共行政的质量、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群体的精神风貌;视察形象指领导者在视察、调研过程中所展示和输出的形象;决策形象指作为行政输出重要内容的价值分配体现出的公平与效率程度。

基于此, 笔者认为, 社会表演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在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冬娇.公众、事务与形象: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11.

[2]陈孝彬, 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

[3][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衡海芳.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4) :263.

学校公共安全 篇2

一、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和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我们的任务还很重,道路尚漫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公共安全是维护中小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确保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

学校要完成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学任务,实现安全教育目的,必须要保证进行安全教育的时间。《纲要》中指出:“学校要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和本指导纲要的要求,采用课程渗透和利用地方课程时间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完成本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要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

三、更多的采用以实战演练和形象性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形式。

这里讲的实战与演练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形式就是指在提高学生安全技能方面应更多的采用实战演练的形式,而在教授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就应更多的采用媒体、电视、电影等形式,这两者应相互结合起来。如进行火灾等突发性灾害的教育,先通过形象性教学形式教授学生基本常识,然后再采用实战演练的方式使其真正融会贯通。

四、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紧急状态下指导学生自救自护逃生的也是教师。因此,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公共安全教育实施的关键。但由于公共安全教育过去在教师学历教育中的教育性缺失,因而造成了我国目前教师安全教育素质普遍较低,甚至空白。为了适应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需要,加强教师公共按键音的专题培训,提供教师安全教育素质是目前我国实施公共安全教育面临的共同而紧迫的问题。

五、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媒体”。这里所说的校园“宣传媒体”的意思是指学生的创造力而达到的传播和宣传作用。现在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在学校园日益增多,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也很高,学校可以利用这社团活动多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的普及,也让学生从教育的被动者转而成为教育的主动实施方,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篇3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在这起事件中,该被指责的又是谁呢?

公德示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如何引导羞恶之心成为“公德”,或许是一个教育思路转换的关键。

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随地方便的孩子,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笔者以为,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的来访参观。而在飞机上的那位孩子与家长,在其他乘客喊来空姐之后,空姐却不置可否,其实是否可以适用旅客黑名单制度,也是可以讨论的。如果规则与机制付之阙如,公德如何树立得起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了社会团体的作用,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公德要求更严苛的场所会越来越多。以博物馆为例,据统计目前我国博物馆有4510家左右,年均接待观众超6亿人次,近些年还在快速增长。这些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场所建立起来了,公德规范的形成还需要更多的讨论,以及更多严肃的教育,而且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综述 篇4

为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减轻或者消除突发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 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笔者概览国内外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文献, 对当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拟从研究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期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夯实基础、助力献策。

1 研究主体多元化

有关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文献的研究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卫生行政部门人员, 包括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市、县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及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 (2) 地方医院和军队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3)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 包括教师和研究生等, 以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公共卫生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体; (4) 科技人员, 主要是从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的理工科专业技术人员, 如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电路与系统专业的技术人员等; (5) 学校的医务工作者, 在研究文献中, 有关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多, 研究主体以高校校医院或医务所 (室) 的医务人员居多;有关中小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 从事此类研究的中小学学校医务人员更为少见。

从地域来看,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研究主体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省份, 如广西、浙江、江苏、云南等地较为重视, 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成果颇丰, 而有的省份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 研究方法多样化

从研究方法来看, 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研究, 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规范研究法, 侧重于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代表性的文献有廖文科[2,3,4]采用规范研究法, 撰写了一组文章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预防与处置以及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对策建议。吴伟斌等[5,6]发表的系列文章, 主要以系统论为分析框架, 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理论构建, 这对于研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复习、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某省、市或某地区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在国外研究文献中, 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Grier[7]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了文献回顾、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3 研究内容广泛性

从研究内容来看, 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理论研究、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分析、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

3.1 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廖文科[4]指出,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的,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其他的多数文献没有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专门的概念说明和分类, 而是直接采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8]。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由于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和方式, 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其特点表现为暴发的突然性, 暴发的紧迫性, 涉及的广泛性, 后果的严重性, 处置的复杂性和处置难度大[9]。

3.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管理理论主要是运用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理论, 而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研究则起源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译著主要有澳大利亚罗伯特·希斯著的《危机管理》、美国劳伦斯·巴顿著的《组织危机管理》、美国诺曼·R·奥古斯丁等著的《危机管理》、英国的马丁·冯与彼得·杨合著的《公共部门风险管理》等[10,11,12,13]。这些著作为研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 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但针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多见。

3.3 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分析

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 有法定传染病的暴发、新发现传染病的进入、核物质与放射源污染事故, 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群体性外伤 (拥挤、塌方、交通事故等) 、群体性心因性疾病、预防接种事故等多种类型。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成因:第一, 中小学校在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意识不强, 管理力度不够, 措施不到位。第二, 中小学校内的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不完善, 难以担当及时救治、控制病情蔓延的重任。第三, 学校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有疏漏。第四, 中小学校对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不强, 工作不落实。第五, 学生的陋习和脆弱心理难以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第六, 学校计划免疫工作不到位, 学生预防接种工作落实困难。我国农村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主要体现: (1) 学校卫生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2) 学校卫生资源配备不足制约了学校防疫能力; (3) 学校食堂和饮用水卫生隐患较大; (4) 学生的健康知识薄弱[14]。

3.4 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发现疫情不及时并迟报;学校不积极配合疫情调查控制工作;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实验室建设滞后[15];漏报、迟报及报告不规范的现象仍不少见[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校医队伍疏于管理和培训, 卫生部门对学校指导和监督力度不够[16];教育部门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监督管理和责任追查[17]。

3.5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

不少研究者认为, 学校是青少年和儿童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场所, 应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预防和控制工作, 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应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三方入手, 尽快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符合国情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16,17]。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第一, 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强化内部管理;第二, 增加经费投入, 使学校卫生设施、环境及食堂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第三, 加强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 促使学校卫生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第四,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第五, 完善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 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正确防范和及时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观念, 建立和制订各项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预案;第六, 加强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 构建学校卫生工作的网络体系[18]。卫生和教育部门应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及时互通信息, 定期共商防控形势, 及时发现学校卫生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 不断改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制[19]。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 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行为[20]。必须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等相关规定, 明确学校校长为疫情报告第一责任人,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和患病学生隔离制度, 减少续发病例, 确保措施到位[21]。加大学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 认真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14];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开展传染病防治专项监督检查, 建立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责任追究机制[22]。应加强学校疾控体系和预防保健科的建设, 加强中小学校医疗救治体系建设[9]。建议将心理干预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组建专业队伍, 制订应急预案, 在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施心理救援, 从而有效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学秩序[23]。

由于高校人员密集、活动集中、学生缺乏相关防范知识等原因, 学校存在着发生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因。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设, 建立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 完善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 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传染病的预防, 适当储备应急设备、药品, 开展广泛的卫生知识宣传, 强化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忧患意识, 加强部门合作, 提高处理高校常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24]。

4 结论

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教案 篇5

---邓远珍

一、谈话揭题

二、明理示范

1、何谓“公物”?

公物,即公共物品,包括公众的物件、设施或场地等。

2、举例。

• 物件:桌椅、书柜、门窗、墙壁等;

• 设施:多媒体设备、体育设备、实验室设备、消防设备等; • 场所:教室、实验室、操场、草地等。

3、为什么要爱护公物?

校园里的一切设施,都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公共设施。试想一个 同学不爱护公物,一百个同学不爱护公物,那我们的校园将不成其 校园,也必将对每个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不便和负面影响。爱 护公物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需要,学生阶段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会 做人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今后步入社会,成家 立业,立于社会都不无裨益的。在校践踏草皮,拳打脚踢,不用钥匙 开门,把门损坏,开水龙头、电灯人走后不关的现象,用小刀随便刻 画的也有。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少数人所为,但却是令人痛绝的行为。●如果我们不爱惜公物,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就会越来越差。●如果我们擅自破坏公众设施,当我们需要时,就不能使用了。●看看我们生活当中触目惊心的场景吧!

4、小组讨论

① 组织讨论(四人小组)② 汇报

③ 出示、教师小结

轻开、轻关各种开关,学校水、电要节约 轻拿、轻放各种器具,学校器具要爱护 损坏物品自觉赔尝,人人夸我好少年。

四、在校园里,你看到过哪些破坏公物的现象? 出示课件再分辨

五、怎样去爱护公物?

1、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物和公共设施,不得损坏公共场所任何设施;

2、爱惜花草树木,不得攀折树木、花草;

3、爱护教室的课桌凳、门窗、多媒体等设备;

4、注意节约,及时关灯、关水、关窗、锁门,杜绝浪费,保护财产安全;

5、自觉制止破坏公物行为,勇于检举破坏公物的行为,向一切破坏公物行为作斗争„„

五、总结

浅谈对学校公共机房的软件保护 篇6

关键词:Diskman;PC security;软件安装;设置;管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91-02

学校的公共机房管理一直是令管理员头疼的事情。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经济条件差, 36个班级共用一个微机室。学生多,微机少,微机室每天都有平均4节以上的上课时间。虽然我校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机房管理制度,但仍不断有学生随意删除文件、改变桌面背景、更改硬件设置,甚至删除系统文件或对硬盘进行格式化,致使桌面被改得面目皆非、垃圾文件成堆,甚至出现死机不能启动等恶性故障。机房管理人员整天忙于机器的维护、删除垃圾文件、还原系统和桌面,还是不断有新问题出现,影响了微机教学,管理人员也疲惫不堪。虽然使用硬盘保护卡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对农村学校来讲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我校当时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怎样才能既省钱又轻松地管理好学校机房呢?作为学校机房的一名管理人员,笔者在实践中尝试着用了几个管理工具,省去了购买硬盘保护卡的花销,使机房管理变得轻松,方便了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一、几个软件介绍

1.Diskman:此软件是一个比较好的硬盘分区软件,比fdisk好用多了,好多网站都提供下载且是免费的。该软件特点是形象直观,中文界面,容易操作。使用中将制作的备份分区隐藏起来,在必要的时候再显示出来,恢复系统。

2.PC security:此软件是功能极强的锁!运行时不可见,用+ +也见不到它的踪迹,可见其功力深厚。它可以将桌面、控制面板隐藏起来或者设置成只读属性,使桌面和控制面板只能正常地使用但不能作任何修改;可以防止删除、移动文件和文件夹;设置可以运行的程序、禁止编辑注册表、禁止访问文件夹甚至分区等。

3.Ghost :著名的硬盘克隆工具,此工具是机房的必备。用它恢复系统十几分钟就可以了。

二、软件安装及设置

1.Diskman软件的使用:此软件是可执行软件,不需要安装,直接从软盘内运行Diskman.exe程序文件即可。从该程序运行窗口左边的柱形图中找到备份好的分区,将其设置为隐藏,重新启动计算机后设定好的分区就不见了。

2.PC security的使用:解压PC security.zip并安装到C盘(默认的安装路径是:c:program files security)。运行PC security(打开的初始密码是“security”),在setting项里的password标签里重新设置管理员使用此软件的密码,所有机器都可以修改成统一的只有管理员知道的密码,便于以后的管理;在Context Memu settings里将pop up menu when right mouse click on explore选项取消;在administrator标签里设置运行时不显示(即system tray icon选项中选do not show)。将c:windows的Desktop和Start memu文件设为只读。在“explorer control”选项中的explore、system、misc、network、windows、privacy、 internet explore各个标签中将控制面板、显示属性、回收站、注册表、局域网属性、system properties、password properties等都设为Lock!具体的位置就看各位对学生限制的多少。然后将桌面的PC security快捷方式删除,将开始菜单的PC security所有项删除,清空回收站。这样任何人都将无法改变该锁的设置,除非你有运行该软件的密码,别人就是将安装目录下的文件删除也无济于事。

3.克隆软件ghost.exe的使用:重新启动电脑到DOS下,在D:GHOST下做C分区的镜像,十分钟后,就全部做好了。

三、管理及使用

1.三道防线

第一道PC security防线:我们将系统做成镜像放在D盘,然后用ghost软件将D盘隐藏,平时学生使用的是根本找不到隐藏的D盘,因此备份的数据很不安全。由于软件PC security的限制,学生不能更改桌面的设置(包括墙纸、背景不能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不能使用右键,不能设置硬件,不能删除、移动软件PC security工作目录,还可以锁上你认为危险和重要的所有文件夹和程序。又因为PC security的运行不可见,即使用++也不可见,因此学生不可能将它关闭(即使在安全模式下),除非重新启动到DOS状态下(我们也可以设置禁止启动到DOS状态下)。

第二道Diskman防线:我们首先将系统制作成镜像放在D盘内,然后用Diskman将磁盘设成隐藏,重新启动机器则隐藏分区不可见,除非重新使用Diskman将隐藏分区还原。Diskman软件可以是在软盘上运行,平时学生机器上没有此软件,因此,学生不可能自己把隐藏的分区给找出来。

第三道Ghost软件防线:由于Diskman的防护,我们克隆的镜像文件很安全,不会被修改。一旦在系统瘫痪时,利用Ghost可快速恢复C盘的系统,恢复时间在15分钟左右。

2.出现问题的处理

(1)不能启动到windows桌面的处理:如果能启动到DOS下,最省事的办法是将D盘中的镜像恢复到C盘。方法是重新启动电脑,在自检时按住键启动到DOS下,先运行Diskman将隐藏的分区恢复成可见分区。重新启动电脑,在DOS下进入D盘,运行d:ghostghost.exe,将镜像恢复到C盘即可。

(2)误将C盘格式化后的处理:如果学生将C盘格式化了,不能从硬盘启动,那么可以在别的机器上创建一个windows 98启动盘,插入本机器然后从软盘启动,再按照第一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操作即可。

(3)如果以上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拿出我们的杀手锏——硬盘克隆。因为学校微机室内的微机一般是同型号同配置,我们就可以将不能运行的微机硬盘取下安装到另一台运行正常的机器上,并将该硬盘设为从盘。启动机器进入CMOS设置,让机器重认硬盘,然后再正常启动微机,这样本台机器所安装的两块硬盘就都可见了。利用ghost软件可以把硬盘内运行正常的所有文件和系统都克隆到原先的硬盘上,关机,把硬盘取下安装回原先的机器上(把从盘改回主盘),启动微机就可以正常运行了,只不过要修改一下本台机器的网卡和IP的设置。

总之,我们利用了以上三个软件对我校的机房进行管理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在上微机课时也不再因为别人乱改机器而苦恼了。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不少的优秀管理软件供大家使用,这就看个人的爱好和需要了。

中职学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探索 篇7

2000年,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在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上,充分体现了中职教育适应性和技能性的两大特点。如何才能让中职毕业生具备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凭借良好的仪表和协调、沟通技巧辅助专业岗位技能的发挥,更具市场竞争力必将成为各级各类中职学校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学问。而《公共关系》恰好就是这样一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播、交往、沟通、综合协调和环境适应能力的现代管理课程。其次,从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来看,更多的企业对人才界定在发生转变,原有的专业技能至上已逐渐被综合适应能力所取代,这使得人才所具有的公共关系能力必将成为决定就业的重要内容。

二、中职公共关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各类中职教学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问题,公共关系课程也不例外。一是中职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或是本着到中职学校“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才选择上中职的。这些学生一提到课堂学习就“头疼”,更别说热情了。二是当前可供选用的公共关系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或是有实践却没有侧重性,千篇一律,不具备专业针对性,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教师自身对公关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导致教学实践无从下手,从一个侧面制约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针对上述中职公关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怎样才能将这样一门应用性极强且日益发展的新学科教学深入到每个中职生心中,培养中职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其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笔者结合多年中职教学实践,对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做了较全面的思考。

1. 课程目标的调整。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选用的《公共关系基础》教材,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正确的认识公共关系学科和公共关系工作、深入了解公共关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公共关系活动过程、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这本无可厚非,也是学习这门课程后所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目标。但就现今的一名中职生来说,如何自如的将公共关系基础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乃至于浸透到每一个日常行为当中,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实际公共关系教学目标定位在养成良好的公共关系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完整人格;实现理论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等方面。

2. 课程教学重点的定位。

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职学校教育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将中职学校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基本公关能力上,即交际沟通能力、调查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 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

公共关系是一门与时代脉膊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和运用一般的教学规律和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另辟溪径,探索公关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比如在学期第一次课时就先要让同学们对“公共关系”这个词有一个生活化的认识,形象地将“公关”与解决同学纷争、男女同学交往、获取同学好评、穿衣打扮等这类身边最简单的生活案例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公关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次是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又要结合公关课程的特点以及所授班级的实际。因材施教,对教材做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难点,详略明晰,重实际。例如,文秘专业一直以来都在使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公共关系基础》版本,该教材浅显易懂,但对公关最基本的理论核心内容表述较为模糊,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教材作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将公关的一个核心、二项指标、三个要素作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强化讲授,使同学们对“公关”有看得见、找得到、记得住的认识。同时为尽可能的避免同学们存在一学期学习下来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得到的现象,从课程导入之初就给同学们制定一个《公共关系》学习目标:第一,能自如的叙述和阐明自我观点,不紧张;第二,能表现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礼节;第三,能有效地组织开展一次活动;第四,能自制一份有创意的策划书。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加大实训课程的力度,多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化理论知识为运用技能,做到学懂会用。

学校公共机房ARP病毒的防范 篇8

在TCP/IP中, 每一个网络节点都是用IP地址标志的, IP地址是一个逻辑地址, 而在以太网中数据包是靠48位MAC地址 (物理地址) 寻址的, 因此, 必须建立IP地址与MAC地址之间的对应 (映射) 关系。ARP协议就是为完成这个工作而设计的。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协议全称地址解析协议, 工作在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主要实现高层网络地址与低层硬件地址的映射, 由RFC 826文档定义。

2 ARP协议的实现原理

2.1 ARP协议的工作原理

在局域网中, 实际的数据传输是通过帧来传输的, 帧里面必须包含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在以太网中, 一个主机要和另外一个主机进行直接通信, 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所谓地址解析, 就是主机在发送帧前将目标IP地址转换成目标MAC地址的过程。ARP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 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 然后把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即把32为的IP地址转换为48位的MAC地址, 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在每台安装了TCP/IP协议的计算机中都有一个ARP缓存表, 表里的IP地址和MAC地址一一对应, 一个常见的ARP缓存表如表1所示。

以主机A (172.0.0.1) 向主机B (172.0.0.3) 发送数据为例。当发送数据时, 主机A会直接在自己的ARP缓存表中查找是否有目标IP地址。如果找到了, 也就知道了目标MAC地址, 直接把目标MAC地址写入帧中发送即可;如果在ARP缓存表中没有找到相应的IP地址, 主机A就会在网络上发送一个广播, 目标MAC地址是“FF FF.FF.FF.FF.FF”, 这表示向同一网段内的所有主机发出询问:“172.0.0.3的MAC地址是什么?”网络上其他主机并不响应此条ARP询问, 只有主机B接收到这条询问帧时, 才向主机A作出这样的回应:“172.0.0.3的MAC地址是00-03-33-33-33-33。”这样, 主机A就知道了主机B的MAC地址, 它就可以向主机B发送信息了。同时它还会更新自己的ARP缓存表, 下次再向主机B发送信息时, 直接从缓存表中查找就可以了。

ARP缓存表采用了老化机制,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表中某一行没有使用, 就会被删除, 这样就可大大减少ARP缓存表的长度, 加快查询速度。

2.2 ARP协议的缺陷

ARP是建立在信任局域网内所有结点的基础上的, 它非常搞笑, 但却不安全。它是无状态的协议, 不会检查自己是否发送过请求包, 也不管是否是合法的应答, 只要收到目标MAC地址是自己ARP响应包或者ARP广播包, 都会接收并更新缓存。这就为ARP欺骗提供了可能。恶意结点可以发布虚假的ARP报文, 从而影响网内结点的通信, 甚至可以做“中间人”。

3 ARP病毒攻击的主要原理

其实ARP病毒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病毒, 而是利用ARP协议的缺陷进行ARP欺骗的一系列病毒的总称。ARP病毒进行欺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ARP网关欺骗。在ARP病毒攻击中, 网关欺骗是比较常见的攻击方法。通过发送伪装的ARP请求报文或者ARP响应报文到局域网内的PC, 达到使PC的ARP缓存表中网关的MAC-IP条目更新为无效或者恶意地址的目的。这样造成PC不能正常访问网关, 将本应发向网关的数据报文发往被修改的MAC地址或者无效地址, 从而造成网络访问故障或者信息被窃听。 (2) ARP主机欺骗。正常情况下, 局域网内所有主机都维护着一个缓存表, 该缓存表正确地记录着该网段内主机的网络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在某台主机发起攻击前, 局域网内的主机之间是正常的数据交互关系, 而当恶意主机发起攻击后, 局域网内的主机会受到恶意的ARP更新, 从而导致局域网内主机的ARP缓存表中受攻击的主机的MAC地址项被修改为恶意主机的MAC地址, 从而导致局域网内本来应该发向受攻击主机的数据包全部发向恶意主机。ARP主机欺骗的最终目的是修改PC或交换机设备的MAC缓存表中相应的表项, 将原本正确的表项修改为错误的MAC地址, 从而导致受攻击PC不能访问网络。 (3) 导致网络风暴。当某个网段内多台PC机同时使用ARP协议中的广播机制, 发送大量的ARP广播报文, 这些广播报文极大的消耗了网络的带宽资源。攻击源甚至有可能通过伪造的ARP报文在网络内实施大流量攻击, 使网络带宽消耗殆尽而瘫痪。当攻击源大量地、不停的向局域网中发送虚假的ARP信息后, 就会造成局域网中交换机的ARP缓存表崩溃, 从而是整个网络崩溃。

4 公共机房遭受ARP病毒攻击的的一些症状

公共机房中一旦某台PC机遭受ARP攻击, 会使整个公共机房的网络可用性极大的减低, 主要表现在: (1) 绝大部分主机访问网页的速度非常慢, 出现网络时断时续的现象, 用户大面积断网, 利用Ping命令测试网关时, 显示数据包丢失非常严重, 甚至可能全部丢失。 (2) 公共机房内的公共设备, 如打印机等无法正常使用。 (3) 公共机房内出现大量的IP地址冲突提示, 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的连接到外部网络, 通过一些系统自带的ARP命令清除本机的ARP缓存表或者重启交换机后, 网络能够短暂的恢复使用。

5 公共机房预防ARP病毒的一些防范措施

5.1 针对ARP网关欺骗的防范

由于ARP网关欺骗主要是通过使PC的ARP缓存表中网关的MAC-IP条目更新为无效或者恶意地址来实现的, 因此, 可以通过在ARP缓存表中添加静态条目来实现网关的MAC地址和IP地址的静态绑定, 而不受网段中恶意ARP更新数据报的影响。对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主机, 可建立一个批处理文件, 其内容如下 (假设网关IP地址为172.0.0.254, MAC地址为00-01-11-11-11-11) :

然后将此批处理文件放在系统的自动启动中, 可以对机房内的主机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5.2 针对ARP主机欺骗的防范

针对ARP主机欺骗, 可以采用在公共机房内每台主机安装ARP防火墙或者支持ARP规则的专业防火墙软件 (如瑞星防火墙、安全卫士360、Anti ARP等) , 通过对相关规则的设置,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网段内的ARP主机欺骗攻击进行防范。也可以通过采购具备网络接入控制技术的交换机, 通过使用MAC-Port绑定, 从而对交换机每个端口允许连接的MAC地址进行限制, 达到防范ARP主机欺骗的目的。

5.3 针对ARP病毒引起网络风暴的防范

ARP病毒可以通过发送大量的ARP广播包, 使公共机房局域网的带宽资源耗尽而瘫痪。由于局域网内的广播包一般不能跨网段传播, 因此, 针对ARP病毒引起的网络风暴, 可以采购具有三层交换的交换机, 通过对公共机房内的所有PC合理划分VLAN (虚拟局域网) , 达到缩小因某台PC机感染ARP病毒后网络的受影响范围,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机房局域网的可用性。

公共学校 篇9

关键词: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

自然灾害事件、暴力恐怖事件、校园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必然引发校园公共心理危机,亦称群体性心理危机。

公共心理危机具有突如其来、涉及面广、破坏力强等特点,所以,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减少公共心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建立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为由于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失衡状态的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人群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援助。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保证工作的落实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二、组建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承担。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不少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一支心理咨询员队伍,可以他们为基础,再吸纳一些校外优质的兼职人员,组建起本校的学生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三、制定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每所学校都应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本校的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并以流程图的直观形式张贴在墙上。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件信息

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由重大的灾难性的事件引起的,所以每当一个重大的灾难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出现公共心理危机几乎是必然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的成员有义务对发生在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将捕捉到的信息迅速向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汇报。

(二)紧急会议

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在接到成员事件报告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相关事宜。

1. 事件评估

事件评估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1)该事件能否引发公共心理危机?

(2)如果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可能涉及哪些人?

(3)该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具有哪些症状?

2. 处置方案

根据对事件的上述评估,提出应对的具体方案。方案应包括:

(1)危机干预的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终期目标)。

(2)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个别干预还是群体干预?是否借助于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手段?)。

3. 任务分配

将干预方案以任务形式分解到专家组成员个人,必要时可按年级或专业分组进行,设立小组负责人。

4. 问题解决

在方案执行中不可能没有问题,比如,团体干预的学生召集问题、场地及设备问题、交通和安全问题等,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需要哪些部门和人员加以协调配合?都必须有所考虑。

(三)干预实施

根据紧急会议的部署,具体展开心理危机干预行动。

(四)监测指导

要对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加以信息反馈,专家组成员必须将每天的干预情况向专家组负责人汇报。专家组负责人根据成员的汇报应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 事先对事件的评估是否准确?

2. 干预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3. 是否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诊?

4. 有无需要向心理医院转介的对象?

(五)总结反思

每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结束,都必须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为下次工作提供借鉴,不断提高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的水平。

四、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

专家组平时要注意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分类加以整理,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较为普遍且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专家们就要对这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较深入的研究,达到精通的程度,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筛查对象,及时转介,有效矫治。

五、协调与其他干预手段之间的关系

心理干预对于公共事件的善后固然很重要,但它绝不能代替事件的其他处理手段,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常常受制于其他干预手段的运用和发挥。比如,一场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倘若事态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单靠心理专家的心理危机干预来消除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心理危机干预无用论”是错误的,“心理危机干预万能论”也是荒谬的。正确的态度是,将心理干预作为事件宏观干预的一部分,并积极发挥作用。

六、提高专家团队的素质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专家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的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一)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尽快落实学校心理咨询员持证上岗制度。

(二)选派教师参加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

(三)专家组成员应多进行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实践,如参加一些灾后心理援助之类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和技巧。

七、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公共心理危机如同火灾和生理疾病,事先预防胜过事后处置,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比率和降低心理危机的危害程度。

八、开发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具

(一)准备好用于诊断心理问题测评软件或问卷调查表,以便在公共心理危机发生时快速筛查出有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

(二)制作团体心理辅导课件,比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怎样合理地宣泄情绪”,此类的课件可以用于各种突发公共心理危机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提前有所准备。

总之,建立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尽快予以建立,提高学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危机”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危险”和“机会”两层涵义。学校管理者如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起公共心理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并加以实施,那么学生每经历一次心理危机,心灵就经受一次洗礼,抗挫能力就会得到一次提高,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2]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4.

[3]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雷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李淑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及矫治[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公共学校 篇10

课题组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检索词进行手工检索, 收集了2009-2010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的文献;排除了2009-2010年间调查对象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全或不详、数据不完整或重复发表的文章;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 使用均数、百分率或构成比等统计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共检索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文献24篇[], 综合分析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发现在事件类型上表现为“学校”“农村”“小学”三个为主。

1 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事件类型与规模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占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比均数为68.34%, 传染病、食物中毒分别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比均数为91.01%、5.77%。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疫情为主, 传染病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 传染病类型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1.2 事件分布特征

1.2.1 时间分布

这些检索的研究文章, 研究的年限跨度从2001-2010年, 全年各月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间存在明显季节特点, 发生时间总体呈双峰分布。一般上下期均有一次高峰期, 但具体高峰时间主要根据学校开学时间、各地地理位置有关。

1.2.2 地区分布

这些检索的研究文章, 涉及国内13个省市, 发生地区各省各个区域均有分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分布有差异, 各地发生起数、例数等数据均不同, 主要同当地环境、人口密度、疾病防控等有关, 但总体上均占首位。

1.2.3 学校类型分布

事件发生学校涵盖大中小学与幼托机构, 但主要以小学为主, 其构成比均数为59.29%;事件发生学校也涵盖城市与乡村, 但主要以乡村学校为主, 其乡村学校构成比均数为58.27%, 其中乡村小学占乡村学校的构成比均数为79.35%.

2 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意义

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及事件类型上表现的三个为主, 反映了事件成因与防控受地域、经济、人口等特殊因素影响。因此, 它与我国目前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拥有的三个特点使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艰巨: (1) 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是每个家庭的寄托, 保护学生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2) 集聚性:学校、幼儿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 学校师生来自不同区域和家庭, 而且学校人群积聚性强、年龄程度偏集中, 属于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社会病等易感人群, 以致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加强农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是贯彻国家公共卫生事件整体防控战略的重要部分。 (3) 特殊性:由于农村居住分散, 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中, 有3000多万学生必须在校住宿;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0年5月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 (区) 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值。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及防控研究仍然是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

3 国内外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研究的优与劣

3.1 国外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研究较深入, 但存在不足

国外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研究较深入而且实践效果显著。他们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25]: (1) 国家重视:国家把学校安全纳入国家整个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政府必须为学校安全实行政策扶持和指导;政府要为学校硬件设施安全制定法律和行动指南。 (2) 政府、学校、家庭师生和社会力量之间的联防:政府主导运用政策促使学校建立安全委员会, 把政府、学校、家庭、师生和社会纳入其中, 共同防控学校公共卫生事件。 (3) 加强健康教育:学校要实行学生安全训练,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学会应对灾害技能。但是由于种族、区域、农村教育投入等复杂原因[26,27], 国外对农村突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也存在不足, 如美国农村社区的公立学校及其学生分别占美国公立学校及其学生总数的31.3%和21%, 虽然通过设立“农村教育成就项目”, 增加农村教育专项投入, 全面统整农村社区和学校, 使农村教育发展有很大促进, 但是农村突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整体状况还是短板[28]。澳大利亚也存在类似问题[29]。

3.2 国内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研究已有建树, 但意见不一

2003年在抗击“非典”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 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 其核心内容被简要地概括为“一案三制” (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全面整合为基本特征, 有效地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从单一性到综合性、从临时性到制度化、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以及从应对性到保障性四大转变[8]。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损失明显减少、社会公共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我国许多学校包括农村学校也加快“一案三制”的落实, 教育部门等多部门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加强软件建设, 如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的54号文件, 也不断发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预警通知或采取防控措施。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不断完善疾病防控、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卫生应急等公共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完善监管机构, 提升监管能力。

对学校尤其是农村突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国内观点不一, 具体观点如下: (1) 构建统一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各部门参与其中[30,31], 也要研究与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反应机制; (2) 建立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综合模式, 学校卫生健康服务有针对性地根据被服务对象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施以医学服务及健康知识传播与教育, 以帮助健全心智, 健康成长[32], 学校要做好和农民工家庭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33]; (3) 增加农村学校经费投入, 使学校卫生设施、环境及食物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34]; (4) 修订和完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35], 加强农村学校的自我监督与管理水平; (5) 增加卫生监督对农村学校卫生监督的力度及监督频次[36]。

“一案三制”在指导我国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以及国内学者就农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原因和防控而深入展开的研究成果, 为农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保障和参考。但是在防控研究中还是政府规划, 提出的防控措施相对单一或片面, 侧重硬件建设忽视学校教育主要功能, 也没有提出实用的理论模型, 更没有提出当前防控的关键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实施步骤, 主要基于没有系统研究它产生根源和据此提出的防控策略。

4 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 需系统研究、整体实施

4.1 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现实需求

通过国内外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研究发现, 已往策略不能没有合理解答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分布呈现的“学校”“农村”“小学”三个为主的成因与防控。因此它的解释与解决, 需要在以往研究与现实基础上对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 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从基础与宏观相结合上进行系统研究和实施整体防控, 才能实现地区或学校防控目标要求和国家整体防控目标, 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总体持续上升态势。这是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现实需求。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是基础工程, 也是系统工程。

4.2 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研究方向

周志忠等[37]提出了“基于人因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研究”, 实际是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对象, 把突发事件中的人作为着眼点, 围绕人、病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进行的系统相关分析研究。

这种防控研究贯穿于事件发生、进展和结束整个过程, 既要强调外部干预, 又要强调自我干预的培养与引导。它既是从内因或者从基础角度提出的根本防控策略, 又是从系统角度提出的整体防控策略, 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与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分布“学校”“农村”“小学”三个为主的成因与防控。这对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有着现实与理论指导意义。在它的指导下, 可以从学校合理配置硬件设施、实施合理的健康教育、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公共职责等角度, 对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进行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防控策略和关键实施步骤。

5 小结

上一篇:中学英语中的趣味教学下一篇:平台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