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分析方法

2024-07-02

文体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文体分析方法 篇1

过去的二十余年里, 话语分析 ( discourse analysis) 逐渐成为了应用语言学中的一大重要研究领域, 其中, 相当大一部分的分析对象是文学话语。 ( Cook, 1999) 它对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并改变了两者此前的研究方法: 语言学和文学不再“分道扬镳”, 而是逐步交融, 进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文体学 ( stylistics, 也译作“语体学 ”) 。 ( Leech, 2001) 这门“运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 ( Leech & Short, 2007) 其本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 ( 申丹, 2002) 法国学者吕特·阿莫西和皮埃罗 ( 2003) 更是将其称为“在修辞学的废墟上突然建立起来的”学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见证了文体学的兴起: 随着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门生查尔斯·拜利 ( Charles Bally) 发表其两卷本的法语文体学专著, 对于这一学科的兴趣、热忱逐渐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 并随后在英美等地迅速发展。 ( Wales, 1990) 其后二十余年, 这一学科当中逐渐涌现出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文学文体学 ( literary stylistics) 、话语文体学 ( discourse stylistics) 、功能文体学 ( functional stylistics) 、认知文体学 ( cognitive stylistics) 、语用文体学 ( pragmastylistics) , 等等。

随着这门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其核心目标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始末, 即证明任何文本或文本特征的组织和特点皆为语言的结构、体系, 以及被有效利用的语言所决定。 ( Macleod, 2009) 简要地说, 就是要证明文本的意义是由“有意而为之”的语言来决定的。在实际运用中, 文体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某一特定文本中的语言现象, 构建它的具体意义, 或是检验已由前人构建的意义。近年来, 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文本” ( text) 虽被扩大至“话语” ( discourse) , 但文体学研究立足“语言现象”这一事实从未发生改变。不论是研究“文本”, 还是研究“话语”, 从根本上都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 而这也与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方法“文体分析”相呼应。

二、“以文为本”——两种方法论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涵盖三大要点: 唯物史观、实践性和矛盾分析法。虽然它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论, 但它仍旧能够涵盖作为人文学科的文体学的方法论。文体学方法论可归结为两个关键词: 分层和“突出” ( foregrounding) , 即将分析对象分为多个层次, 在每一层次上读出“突出”现象, 并作阐释, 而后构建所分析对象的整体意义。以诗歌文体分析为例, 首先将分析对象分为四个层次: 语音层 ( phonological level) 、词汇层 ( lexical level) 、句法层 ( syntactical level) 和语义层 ( semantic level) , 随后在这四个不同的层面上搜索“突出”, 即诗人“有意而为之”的偏离常规的现象, 对其定位并作阐释, 最后整合各个层面所反映的意义, 解读诗歌的整体意义。

整个分析过程始终立足文本 ( 即语言现象) , 这是文体学与传统文学分析的主要差异之一, 亦是文体学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交汇处之一: 传统文学分析所需要的发散、联想, 使其难免给人以“天马行空”的印象, 而文体学立足语言现象挖掘意义的方法, 则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唯物的视角。通俗地说, 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强调依据 ( evidence) , 力求从实在的语言现象出发探讨意义, 这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唯物史观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性同样是文体学的一大特性。文体学所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文体分析和理论应用, 此处的理论主要是 ( 但不局限于) 语言学理论, 例如音系学的“声音联觉” ( phonaesthesia) , 语用学的合作原则 ( Cooperative Principle) 、礼貌原则 ( Politeness Principle) ,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 ( transitivity) 等, 换言之, 文体学没有自身的理论, 因而更没有自身的理论框架, 这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空谈理论研究、不谈理论应用只会终结这门学科, 唯有不断实践, 即从其他各个领域借用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运用到文本、话语的分析中, 才能凸显文体学的意义和价值。

回到文体学的“分层—突出”分析模式, 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相联系, 我们能够进一步发现, 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矛盾分析法, 与前者高度相关。矛盾分析法强调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如果将文体学的分析对象 ( 文本或话语) 视作一个矛盾统一体, 分层、“突出”便与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一一对应: 对文本或话语进行分层研究, 是着眼矛盾的普遍性, 由于作为分析对象整体意义构建成分的“突出”存在于每个角落, 把分析对象进行分层有利于开展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以适应矛盾普遍性的要求; 作为分析对象整体意义构建成分的“突出”, 或者说创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偏离常规的现象, 则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由此可见, 文体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这亦与马克思主义“联系无处不在”的观点相一致。

三、实践出真知——从一首诗入手

e. e. cummings ( 美国现代主义诗人, 鲜有中文译名) 的诗作“anyone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在学术界, 尤其是在文学界受到热议。这里, 笔者将运用文体学的研究方法, 对该诗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并以此呈现文体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联系。该诗全文如下: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

( 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down)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he sang his didn't he danced his did

Women and men ( both little andsmall)

cared for anyone not at all

they sowed their isn't they reapedtheir same

sun moon stars rain

children guessed ( but only a few

and down they forgot as up they grew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that noone loved him more by more

when by now and tree by leaf

she laughed his joy she cried his grief

bird by snow and stir by still

anyone's any was all to her

someones married their everyones

laughed their cryings and did their dance

( sleep wake hope and then) they

said their nevers they slept theirdream

stars rain sun moon

( and only the snow can begin to explain

how children are apt to forget to remember

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 down)

one day anyone died i guess

( and noone stooped to kiss his face)

busy folk buried them side by side

little by little and was by was

all by all and deep by deep

and more by more they dream theirsleep

noone and anyone earth by april

wish by spirit and if by yes.

Women and men ( both dong andd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reaped their sowing and went theircame

sun moon stars rain

首先, 将这首诗歌分解为四个层面———语音、词汇、句法、语义, 在每一层面上的讨论都包含两部分: 对文体特征的描述, 即对突出现象的描述, 以及对其所示意义的讨论。

在语音层面, 我们注意到诗人对声音象征 ( sound symbolism) 的运用。声音象征可被分为两类: 模仿性的“拟声现象” ( onomatopoeia) 和联想性的“声音联觉” ( phonaesthesia) 。 ( 曲卫国, 2009) 最后一节第一行, “dong”和“ding”是两个模仿钟声的拟声词,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 Oxford AdvancedLearner’s Dictionary) 中的词条“dingdong”帮助我们证明这一解读方式:“ding-dong”被用于表示钟声。同时, 诗中另有不少与“ding”和“dong”具有同一特点的词: “spring” ( //) , “summer” ( /m/) , “autumn” ( /m/) , “winter” ( /n/) , “sun” ( /n/) , “moon” ( /n/) , “rain” ( /n/) 。所有的这些词都同“ding”和“dong”一样带有鼻音 ( nasal sound) , 而鼻音被认作是“dingdong”得以模仿钟声的关键 ( 详见Wordference. com上关于“how dochurch bells sound”的讨论1) , 因而这些词构成了能使读者联想到钟声的声音联觉现象, 由它们构成的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诗句 ( 例如“spring summer autumnwinter”“sun moon stars rain”) 与漂浮着的钟 ( “floating”bells) 的意象相呼应, 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一成不变的 ( 声音) 背景。

在词汇层面, 我们着重观察一种突出现象———反常搭配。例一出现在全诗的第一行: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town。当用作副词时, “pretty”可表示“非常”, 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而将“how”置于“pretty”之后的搭配显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因为“how”不能被其他的副词修饰。同时, “how town”亦是反常搭配, 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然而不合语法规则 ( ungrammatical) 并不代表没有意义 ( meaningless) , 根据《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how”有“以何种方式”的意思, 因而此处的“pretty how town”仍可以理解为一座小镇, 在那里的人们很重视“以何种方式”, 即处事的方式。

例二出现在以下各行: “he sang hisdidn't he danced his did”; “they sowedtheir isn't they reaped their same”; “shelaughed his joy she cried his grief”;“laughed their cryings and did theirdance”; “said their nevers they slept theirdream”; “reaped their sowing and wenttheir came”。“sing”和“dance”作为及物动词时的宾语当是名词, 然而“didn’t”和“did”是助动 词 ( auxi-liary) 。类似的现象出现在行7:“sow”和“reap”的宾语当是名词, 而“isn't”是助动词, “same”是形容词。在这两行中, “didn’t”“did”“sow”和“reap”皆被用作名词: “didn’t”和“did”分别表示从未做过和做过的事, 因而它们涵 盖了所有 的动作;“isn’t”表示不存在的事物, “same”表示不变的事物, 因此行7可理解为成年人们一无所获, 却不改变他们所做的事。行14、18、20、35基本可用类似的方法来解读, 这些有违常规的搭配似乎凸显了成年人们所作所为的无效性 ( invalidity) 。

在这些诗句中, 我们能够发现平行结构 ( parallelism) , 因而我们进一步在句法层面上展开分析。这些诗句 ( 以及行17、30) 具有“名词+所有格代词+名词”平行结构, 它们的主语可被清晰地分成两大 阵营: anyone, noone和“Women and men”。这里, 平行结构凸显出了两大阵营间的对比: 前者蕴涵生机 ( vitality) 和可能性 ( possibility) , 后者则同习俗、成规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诗中另外两种平行结构分别是“x+by+x”和“x+by+y”, 其中不变的部分是“by”这一蕴涵两层意义的介词: 其一, 它可以被用来表示程度 ( 如词组“little by little”, 意为逐步) ; 其二, 它也可表示被置于其两边的两者间的距离接近。它的第一层意义似乎适用于“x”, “x”或“y”是形容词或副词的情形: “little by little”“was by was”“all by all”“deep by deep”。这些词组描述了繁忙的人们 ( busy folks, 即“Women and men”) 对anyone和noone的看法: 他们不重要、已过时, 并被彻底遗忘。平行结构加深了这一看法。“By”的另一层意义适用于“x”, “x”或“y”是名词的情形: “when by now”“tree by leaf”“bird by snow”和“stirby still”。这些词组展现了anyone和noone之间的位置关系, 并构成这些名词与这两者间的意义转移。表示土壤的“earth”和表示春天的“april”蕴涵物质上的生机, “wish”和“spirit”直指精神上的生机, 询问可能性的连词“if”和肯定回答“yes”暗示可能性的存在———anyone和noone逐渐成为生机同可能性的来源。这一含义同样为句法上的平行结构所凸显。

反常词序是句法层面的另一分析对象。“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down”先后出现两次, 其正常词序可能是“with so many bells floating up ( and) down”。句法上的乱序描绘出了一副混沌景象, 构成这首诗的视觉背景, 同时它被置于孩子们记忆与遗忘动作的宾语位置, 暗示这一乱序是要紧的。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sun”“moon”“stars”“rain”: 这些词顺序上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不同于随混沌却不变的视觉背景, 这些反复出现的词在顺序上并非一成不变, 然而它们顺序上的改变依据某种样式, 它们间的相对位置从未发生变化。这种机械的变化无异于没有变化。

最后, 在语义层面, 我们重点观察修辞手法 ( figures of speech) 的运用。这首诗用到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三种:拟人 ( personification) 、迂说 ( periphrasis) 和双关 ( pun) 。首先, 第六节第二行“the snow”属于拟人, 其前后表示“仅有”的副词“only”和表示能力的情态动词“can”表明成年人们没有能力解释“how children are apt to forgetto remember 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down”, 暗指它们缺乏生机和可能性。其次, 第二节第一行“both little andsmall”属于迂说, 旨在抹去成年人们的差异和重要性。再次, “noone”是一双关现象, 一方面, 它可表示“Noone”, 即一人名, 作为诗中的一位主要人物, 另一方面, 它亦可表示“no one”, 即没有人, 这样解读抹去了“Noone”对“anyone”所有的爱, 从而凸显“anyone”的无助境地。

在完成对本诗各个层面文体特征的分析及其含义的解读后, 我们尝试构建全诗的意义。将前文中的“意义碎片”整理、组合, 我们能够 抽取两大概念———成规 ( conventionality) 和个性 ( individuality) , 并且得出如下结论: 本诗讲述成规和个性间的关系, 前者由于无知抹杀后者, 而后者所孕育的持久的生机和希望 ( 可能性) , 因前者对这两者的匮乏而幸免于难。

本文对该诗的分析、解读或许无法做到全面、精确, 然而, 重要的是文体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一实例得以清晰的展现, 文体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更好的体现: 诗歌文体分析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唯有通过此番不断实践才能解读诗歌内涵; 意义构建最重要的依据来自文本, 来自实实在在的语言现象, 这同唯物史观相吻合, 而分层———突出分析模式既考虑到矛盾的普遍性, 也考虑到矛盾的特殊性, 同矛盾分析法相一致。

我们可以发现, 本文分析诗歌文体所用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诸多方面, 而非单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诗歌文体分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包容性, 同时也说明这一方法论对人文学科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摘要: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指导下, 挖掘文体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将文体学研究细化为“分层—突出”分析模式与语言学理论的结合, 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炼为唯物史观、实践性和矛盾分析法三大要点, 探究两者间的联系, 并以美国现代主义诗人e.e.cummings的代表作“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为例, 呈现文体分析过程与这三大要点间的关系, 从而体现该方法论很强的包容性、指导性。

关键词:文体学,唯物史观,实践性,矛盾分析法,诗歌分析

参考文献

[1]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2]Leech, G.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 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Leech, G., &Short, M.Style infiction:A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2nd ed.) [M].London:Longman, 2007.

[4]Macl eod, N.Styl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poetry-acredo and an example[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2009, 38 (2) .

[5]Wal es, K.Adictionary of stylistics[M].London:Longman, 1990.

[6]吕特·阿莫西, 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俗套与套语——语言、语用及社会的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7]申丹.论文体学在翻译学科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 2002, 23 (1) .

记叙议论文体写作方法汇总 篇2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亲切,更强烈感人、拟人化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记叙

顺叙 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和解释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描写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景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 方法 作用 肖像

以形传神

动作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 心理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

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

准确传神鲜明 ?

说明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总结。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 议论文

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结构:总分总 总分 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行文线索的贯穿。

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常见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欲扬先抑:先贬抑,后褒扬; 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行文段落类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 ④从表现手法角度: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象征

有暗示的作用,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联想想象

具体、生动、形象 铺垫照应

引出后文,曲径通幽.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对比对照

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衬托烘托

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抑扬

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借物抒情

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托物言志

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 “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动静结合 衬托

?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 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 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 常见语言特点:

⑪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⑫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⑬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⑭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⑮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⑯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⑰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⑱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⑲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作用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其特点。

⑩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⑾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⑿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⒀通感——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⒁双关——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文体分析方法 篇3

近年来, 我国文体学研究者们认为文体学为外语教学服务的潜力巨大。他们认为我国的英语阅读教材多以范文为主体, 范文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因此文体学分析在这种以“范文教学”为特色的中国外语教学很能派上用场。“文体学一方面深入浅出地将语言学和文学的知识传输给学生, 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长度的语篇段落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将主观感客观化, 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对外语的鉴赏和应用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若能有意识地运用文体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 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有效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下面将以高中英语教学内容为例, 用英语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英语语篇能力的内涵以及学生语篇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在上下文中能体会出语音的韵律美和意义

语音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也是文体的第一要素。语言是有声的, 即使是读书面语也能体会出音的美和意。文体中的许多言外之意经常凭借语音手段来表达。例如, 押头韵, 谐音, 半谐音都是语音中重复使用某一音而取得突出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高中英语课本 (外研社版) 中, 我们能读到很多句子和短语中包含有语音产生的特殊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从文体分析的角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选词造句方面语音的选择以及与思想内容的有机联系, 学生的语篇能力, 亦即欣赏和理解能力就能有很大提高。例如, 在第7册中有一篇课文是描述美国NBA伟大球员Wilt Chamberlain的, 用的题目是Wilt the Stilt—the Tower of Power, 其中选用的半谐音词朗朗上口, 完美地体现了Wilt在NBA的作用和贡献。同样, 在本单元中另外一篇谈论高中蓝球队中介绍一名特殊队员时, 写到Joe Johannsen was short and stout, with long hair and a large belly.其中, short, stout/long hair, large belly两对词用了押头韵的方式, 非常明显地写出了该队员与其他队员的不同, 给人印象深刻。

二、在语境中能体会和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妙用

词语的选用和效果与文体有密切的关系。首先, 词语使用是否恰当要取决于语篇的主题、对象和目的, 而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是否正确要依赖语境。英语有许多多义词和同形异意词, 如, run, tear, bank等, 在篇章中词的哪个意义被使用, 读者应该怎样理解, 要靠主题的导引和上下文的提示, 否则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其次, 修辞格的使用通常会强调和渲染气氛, 增加语义色彩。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境对于理解的重要性, 要引导学生探究修辞的使用,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审美能力。例如, 在描写香港艺人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语“Hong Kong stars work hard, and the pace is hot.”其中hot与pace搭配, 在这儿表示是“节奏快”, 如果换成fast, 恐怕文体效果就没有这么生动了。另一篇描写外国人对中国食物的感受时, 写到To my surprise, more dishes arrived, plus soups, side dishes, desserts.There was enough to feed the whole army.其中, 划线句的夸张修辞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说话者对中国餐食物之多感到的惊讶之情。

三、根据结构能领会句子的文体特征和效果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基本语言单位, 句子结构和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它所表达的内容和交际需要。例如, 根据主题内容, 作者可能会选用长句或短句, 复合句或简单句, 主动句或被动句,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句子的类型和长度, 以及不同句子在语篇中的语用功能, 最终能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风格。例如, 在课文No Problem中, “Uh—oh, here comes dangers!”Said George, “She’got a spear.”前半句是一个倒装句, 强调危险的出现, 如果是一个正常语序的话, 这种强调效果就不会出现。此外, 在Dizzy Heights of School Basketball一文中, “If there is an abrupt change of direction in their energy, from vertical to horizontal, such as when they accelerate across the court, bouncing the ball, there is a real danger of personal injury.”是个异乎寻常的长句, 任何读者一口气读完, 都能感觉到句中想要传达出的危险感, 这也正是作者用长句想要达到的效果。

四、依据“话语标记”把握语义关系和语篇结构

篇章是一个大的语义单位, 由段落构成, 而段落与句子之间又是实现的关系。篇章也是由句子构成的, 但是由句子构成的篇章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 其中的句子必须在结构上, 更为重要的是在意义上相关, 由照应手段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要想准确地把握句子间的语义关系以及篇章结构, 学习者在阅读篇章时要时刻注意“话语标记”如连接词、代词、关键词的重复、承上启下的副词、甚至省略。顺着“话语标记”的指引, 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语篇的构成, 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和要表达的主题, 更好地领会并欣赏整个篇章。例如,

The healthy care system of a country is very important and has different ways of paying for it.

Britain wa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 have a free health care system paid by th government.Health care is free for everyone living in Britain.Most doctors and nurses work for th government and most hospitals are owned by th government.Until recently this system was ver successful but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problems.

In America the system is very different.Most people have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Doctors work for themselves and hospitals are privately owned.…As a result, they often have both health and money problems.

Canada has a different system again.Health care is free.Doctors work privately and hospitals areprivately owned.When you become ill, medical fees are paid for by the government.

在这篇文章中, 通过观察划线句子, 学习者可以看出篇章的总体结构。第一段是由一句话构成的主题句段, 其余段落中的第一句话, 即段落主题句, 与主题构成了发展模式, 每一段都在说明不同的国家免费医疗体系如何不同。主题段中的health care system和different在段落主题句中不断重复, 形成相互照应, 让整个篇章的意义联系, 结构流畅。此外, 每个段落中有关键字的重复, 有指示代词形成的回指, 有代词和先行词的照应, 有篇章指示语 (As a result) 的指引, 有连接词的使用, 所有这些手段无不在篇章意义和结构方面做出贡献。在学习篇章时如果学生会分析谋篇布局, 并能注意到“话语标记”对意义的衔接作用, 那么学生就能抓住文章的思想脉络, 彻底地理解文章。

五、通过欣赏篇章的文体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 如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任何风格的文章, 学习者都需要辨别文章具有的类型, 然后要学习构成这个类型的方式, 例如记叙文的时间顺序, 说明文的因果分析、对比或比较分析、描写说明等。最后, 他们还要学会欣赏各种方式的构成模式, 例如, 因果分析中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呈现的模式, 以及由句子构成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如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能长期地引导学生分析文体特征, 学生在学会欣赏之后, 一定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逐渐写出地道的、符合英语习惯的文章。

总之, 文体学与英语教学关系密切, 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体分析方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使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篇章的观察、理解、和欣赏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特点, 从而使他们更深地了解语言的内涵和篇章的结构, 最终使学生对篇章的内容不仅能理解, 而且会欣赏并得体使用, 更将获得语篇能力。

参考文献

[1]Hedge, 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Toolan, M.1990.The Stylistics of Fiction.London:Routledge.

[3]刘华.“文体功能的运用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 2007 (7) .

不同文体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篇4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5、概括形式因文体不一,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 感情”。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高中常见文体写作教学方法探讨 篇5

一、记叙文的写作

记叙文是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文体, 也是他们在写作中最为熟悉的一种文体,比如日记、小故事和游记。记叙文主要集中描写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作者的感情和对事件或人物的观点。目前,高中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普遍习惯于平铺直叙, 文章没有起伏发展,读起来平淡无味。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学者在向学生讲授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五大要素即人物 (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和事物发展过程(how)是任何一篇文章所必不可少,一定要在写作中以不同的形式将五要素表达出来。以时间为例,学生最常用到的往往是最生硬的时间表达。例如:It was a Friday./ It was De- cember 12th ./ It was my birthday.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用更生动、更具有阅读吸引力的表达,例如:It was a snowy Friday morning. /It was 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days in my life———my birthday./It was the day that I would never forget———December 12th.这样的时间表达,相信基于初中的学习积累对于高中生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只是没有将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来。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培养学生玩味文字(play words)的习惯和丰富表达形式的意识。

针对丰富学生表达形式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设计“以特定的风格和形式翻译下列句子”的专项练习来实现。可以在已经讲过的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写一篇风格相似的作文,将学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提升到文章写作的参与者的角度上来,使其深刻地体会应该以怎么样的方式来营造文章的氛围。比如翻译“他哭了”这句话时,为了体现“哭”这一动作的具体不同形态和体现动作执行者的迥异伤心程度,老师可以给出“He was weeping (他在抽泣)”,“He burst into crying (他突然大哭起来)”“He cried long and bitterly (他十分伤心地哭了很久)”这三个例句来启发学生,让学生体会丰富写作形式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在写作中实践。

二、议论文的写作

高中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能够就某一问题或者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给出能够有力地支撑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论据。根据历年的经验,高考作文大多数都是议论文,所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一直是广大的英语教学者们所密切关注的。以怎样的方式来向学生讲解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才能使学生不仅接受得快并且应用得灵活合理呢?

(1)引导学生分析范文,通过比较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范文是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参考,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范文,学习范文的行文特点和形式,是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谨记在心的方法之一。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写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一目的出发,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的角度去理解范文,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范文,动手动脑找出其中的三大要素:论点(thesis state- ment)、论据(argument)、论证(supporting information)。然后, 老师应该进一步地将学生的作文同范文做对比,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否缺少了要素或者说论点不鲜明,论据不够合理,有些牵强,还是论证过程不够有力,显得有些重复。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缺陷并有意识地去改变,有效地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2)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建立思维参照模式。议论文要求学生有比较成熟的思维,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出理性的是非判断。所以,议论文不仅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是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教学技巧。

以“Should Smoking Be Banned (是否应该禁止吸烟)”为例,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呢?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建立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思维模式,即:引出话题、提出观点、展开论据、补充论据、得出结论。通过“whether should we ban smoking is a hot topic now”展开话题,表明全文的观点是“I don’t think it (smoking) should be banned completely.”接下来,解释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原因一是:Smoking helps a lot of people to relax;原因二是:Tobacco industry employs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在对以上的两个论据做出细节信息补充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文章的观点并且与开篇的立论相呼应:Smoking should not be banned com- pletely. 这种由主干到分支的发散式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出一篇作文的提纲,帮助理清写作思路,同时对文章信息的主次进行了筛选。相信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写出一篇合格的议论文是手到擒来的事。

建筑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方法 篇6

一、相关的文体学理论

文体学认为, 言语事件发生的语境不同, 人们使用的语言也不同, 为适应特定语境而使用的不同的语言特征系列构成语言的不同功能变体 (语体) 。语言的功能变体可分为方言和语域, 方言与语言使用者有关, 语域与语言使用场合相连。语域包括语场、语式和语旨。根据语场的不同, 话语可分为非文学文体和文学文体;按语式区分, 话语可分为口语体和书面体;按语旨划分, 话语可分为正式体和非正式体。语域反映人类社会的交际过程, 是动态的, 变化较快, 随着情景的变化而转移。交际过程与情景语境密切相关, 交际者所使用的语言可根据语场、语式和语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话语的产生同时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制约, 它们之中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变化都会引起语域的变化。

建筑英语是建筑与英语的结合。根据上述文体学理论及有关文体划分方法, 建筑英语的文体特征总体上可做如下概括:话语范围上属于科技文体, 有自己的专业词汇和表达习惯;话语方式为书面体;话语基调为正式体。本文试图根据上述有关理论, 结合建筑英语的具体语言材料对其文体特征和翻译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二、建筑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方法

(一) 专业词汇表义准确、正式

作为科技英语的分支, 建筑英语文体正式, 所用专业词语表义准确。任何一篇建筑英语材料, 都涉及大量业内人士熟知的建筑专业术语。这类术语使用面窄, 专业性强, 必须准确、恰当地表达特定概念。如在建筑英语这一特殊语域中“boring”只能译作“钻孔”, 而不能译成普通英语中的“令人厌烦的”;“stress”只能译作“应力”, 而不能译成“压力、强调”;“weather”只能译作“风化、侵蚀”, 而不能译成“天气”。在建筑专业英语翻译中, 尤其要重视这类歧义词的翻译。在同义词词组中, 专业词语一般是那些源于拉丁语、希腊语的外来词语, 它们能客观、准确地表达某一具体概念, 文体古朴、典雅、正式。在翻译中需根据书面语体或正式文体的需要把相关的汉语词译成英语同义词词组中比较正式的用语, 例如汉语“请求”常译作“request”而不译成“ask”;“购买”译成“purchase”, 而不是“buy”;“告知”译作“inform”, 而不是“tell”。

(二) 多用表义简洁、信息量大的合成名词和名词化结构的词

建筑英语词汇除了具有表义准确和文体正式等特征以外, 还较多使用合成名词和名词化结构词。首先, 建筑英语中合成名词的使用或名词连用非常频繁, 它是一种缩略形式, 内部关系复杂, 属正式文体。它能有效地简化语言结构, 构句能力强, 信息量大, 语义单一, 能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尽管合成名词内部关系复杂多样, 但通常把它们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翻译时, 要针对建筑英语语体特征进行翻译。例如:“软地基固化处理”可译为“soilconsolidationworks”;“砖砌体质量控制”可译为“brickmasonryqualitycontrol”。

其次, 建筑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使用非常普遍, 文体多使用书面体, 语言简洁、严谨、正式。名词化结构是名词化了的词或词组与作后置定语的介词词组或动词不定式短语等连用的结构, 是句子与名词短语间的一种句法转换, 在语法上是一个句子成分, 在语义上却相当于一个句子的语义, 它在建筑英语中可避免人称主语的出现, 能简化句子结构, 使原来需要两个句子表达的内容用一个简单句表达出来, 使文体显得更简洁、庄重和正式。因此, 在翻译时能用名词化结构表达的就不译成句子。比如“乙方不按期交工, 甲方会提出索赔”要译作“Failure to finis h the w orks in tim e w illre s ult in a claim bythe e m ploye r”, 而不译成“Ifthe contractorfails to finish the works in time, the employer w illfile a claim agains t him”;“如果使用这种施工方法, 生产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译为“The applicationofthis constructionmethodwill incre as e the production e fficie ncy gre atly.”, 而不译为“If this cons t ruction m e thod is applie d, it w ill incre as e the production e fficie ncy gre atly.”。

三、建筑英语的句法特征及翻译方法

从总体上看, 建筑英语主要是一些说明性质的语言, 注重事实和逻辑推导, 严谨精确, 大量使用长而复杂的句子。表述中多使用被动语态, 使对现象的表述、规律的论证、事理的分析和事物的相互关系的推理更显客观。在翻译时要特别注重这些英语句法特征。

(一) 句子结构完整, 表义清楚

建筑英语一般介绍工艺、过程、原理、方案等。一般使用完整的陈述句, 而不用省略、夸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段和口语体。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严肃、正式, 符合科技文体的要求。如“钢筋混凝土广泛用于建筑物的框架中”译为“Reinforcedconcrete is now widelyused forbuilding fram e s”。这些译法在建筑英语中非常普通。陈述句结构完整, 表义准确, 充分体现了书面语体的正式性。

(二) 用长句传达丰富的信息

建筑英语结构严密, 语言精练, 文体正式, 多使用长句。在表达一个完整内容时, 如果使用过多的短句, 就会使结构变得松散。而长句能表达较为复杂的概念, 适合正式语境和书面体。长句多由复合句构成。即使是简单句, 句子成分间也像复合句一样大量借助介词、连词等来衔接。例如“建筑规范是以详细的条例组成的法规, 由市政当局或其他政府机构制定, 以确保辖区内的所有建筑物符合卫生和安全的某种最低标准”应译为“Abuildingcode is astatute, inthe form ofdetailedregulations, w hich has be e n e nacte d bya m unicipalityorothe rgove rnm e nt e ntityto e ns ure that allthe building cons tructe d w ithin its jurisdiction m e e t ce rtain m inim um s tandards of he alth and s afe ty”。这种译法在建筑英语中非常普遍, 因为长句在形式上显得庄重、严肃, 传达了非常丰富的信息, 介词和连词的恰当运用, 也使句子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意义清晰。

(三) 时态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

建筑英语主要涉及建筑业现状、建筑法规、施工方法等, 在时间上没有明显的过去和将来, 所以建筑英语一般使用现在时, 只在介绍某一事件的发展背景时, 才偶尔用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 突出文章内容的即时性。“房子远离街道, 面向自然空间”一般译作“The house ope ns aw ayfrom the s tre e t, out into the natural (下转第256页) (上接第251页)

s pace be yond it”。

(四) 多用被动语态, 文体客观正式

建筑英语专业性强, 内容多为客观事实, 强调事物性质、特征、用途的客观性。用被动语态可避免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 使行文显得客观, 使句子在结构上有较大调节余地, 有利于扩展名词短语。使用名词化结构, 扩大句子信息量, 使重要的概念、问题、事实等位于句首, 焦点、重点突出, 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因此被动语态出现频率高也是建筑英语显著的句法特征之一。为避免主观、武断和强加于人的印象, 力求客观、公正, 故语篇常以表“物”的词或“it”等代替“I”或“we”等作主语, 谓语用被动语态。如:“人们正在研制一种新的建筑材料”。翻译时应避免用“人们 (people) ”作主语, 宜采用被动语态, 可译为“Anew buildingmaterialis beingstudied”。再如:“定义不良控制现象和提出避免它们的简单措施。”可以为利用被动语态给这个无主句加上主语, 可译为“Undesirable controlphenomena are defined and s im ple rule s to avoid the m are propos e d”。

四、结语

文体可理解一篇或一类文章所表现出的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谋篇布局的格式。翻译之所以要研究文体,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译文得体, 而且也是评定译品高下的一个重要尺度。翻译不能脱离文体。建筑英语语言正式、结构严谨、表义客观, 大量使用假借构词法、复合词、缩略词、名词化结构、被动语句、非限定动词后置定语、定语从句、长句等。了解建筑英语的文体特征, 有助于学习、起草和翻译建筑英语文献。

参考文献

[1]Jacob, 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120.

[2]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3]徐有志.现代英语文体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方法 篇7

1 法律英语文体特征

法律英语涉及国家、地区以及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 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 因此法律语言不仅要清楚地表达意义, 还要避免任何疏漏, 防止有些人故意歪曲, 有机可乘。因此法律文本的特征就是:严密、庄重、确切。这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用词考究, 语句正规, 程式性强, 语言学界把这种文体归为“庄重的” (solemn) “刻板的” (rigid) 文体。

1.1 法律英语的语相特征

从语相上看法律文本的主要特点有字体、字号的设置具有层次性, 段落一般使用顶格式的排列, 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标点符号等。

法律文本中一般各级条款的字号、字体都会有所不同。文本中的主要条目都是以大写字母或者是加粗体来打印的, 并且每一条款都以数字或字母标明, 给人以清新醒目之感。由于合同或者协议一般都会有若干条, 甚至是几十条, 把主要条目突出出来可以让双方对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同时也方便查询具体条款。合同双方或者涉及的第三方, 其名称一般使用首字母大写来表示, 以此来表示各方关系。此外, 一些条款中重要的词句使用大写字母拼写, 这也是法律英语的一个特征。法律英语一般都采用顶格式的排列。这实际上是法律文本的一个传统, 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纸张, 又可以防止一些人做手机, 再段、行空白处增加文字。传统的法律文本中句子中间是不允许使用标点的。除了句末的句号或者分号, 句子中间一般没有标点符号。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只有词才能阐释意义, 标点符号只是为人朗读时停顿而使用的, 而法律文本是不需要朗读的。现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标点可以为标明句法结构提供方便, 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因此合同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1.2 法律英语的词汇、语义特征

法律词语是构成法律语言的基本单位, 其运用在法律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语言特点主要体现于其用词的特点。法律英语中的词汇一般都是比较正式的书面语, 中间甚至杂有很多古体词, 而且为使表达准确, 常常使用专业的法律用语, 并且大量并列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以消除歧义。

1) 古体词的使用 (old English)

法律语言表述需要特别确切, 所以一般都尊重以前的权威, 在用词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惰性, 因为一旦有些变化就有可能会出现多种误读, 这就导致法律英语中保留了许多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痕迹:witness (证人) , moot court (模拟法庭) , bequeath (遗赠动产) , deed (契据) , deem (认定) , doom (判决、定罪) , oath (誓约, 宣誓) [2]。

2) 语言的正式性

法律语言一般使用的场合比较严肃, 所以用词也一般比较正式, 往往使用来源于古法语或古拉丁语的词, 如contain, repugnant, peril, discharge, depart, purchase, deliver, completed, request等都是法语或拉丁语源的词, 给人以正式、庄重之感。

3) 专业词汇 (legal terms)

法律专业术语, 即法律行话 (legalese) , 指在特定的法律语境中具有特殊、准确法律意义的词语。法律专门术语是法律语言的主题, 它们的使用使得法律语言显得更为准确和严谨, 如纯专业术语:

easement地役权lie-nor财产法denationalization取消国籍或剥夺公民权利

Stakeholder ism利益相关论shifting burden of proof证据倒置free evaluation of evidence自由中心court control职权主义institutionalism体制论communitarian社会论[3]。

4) 模糊词语 (vague words or phrases)

法律语言素以严谨、准确著称, 尽量避免和消除容易引起歧义 (confusion) 的含混语言 (ambiguous words) , 然而它却并不拒绝使用模糊语言 (vague language) 。事实上, 法律人从不忌讳, 且经常故意使用模糊语言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表达上的模糊导致理解上的不确定性, 因而会给法律文本适用者提供一定的理解和解释空间。一般说来, 对于无法用具体语言确定的或故意想给法官留下自由裁量 (discretion) 余地的事项, 立法者都可能会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述。

5) 同义词和近义词连用

在法学著述中, 法律语言常常借助几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叠用来覆盖各种类似的意思, 以免引起争议。这些词意义相近或者互相补充, 放在一起使用以免有所遗漏, 以致出了问题没有依据。

6) 词汇禁忌 (word taboo)

法律文件涉及严肃事项, 禁止或限制使用带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或副词及其他禁忌词汇, 包括俗语, 口头语等, 如splendid, wise, disgusting, happy, very等。

1.3 法律英语的句法特征

法律语言在句法上的特征主要有:长句、复杂句、条件句比例较高;句子多为陈述句语气;名词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1) 长句、复杂句、条件句使用广泛

法律语言中的句子一般都比较长, 而且错综复杂。这在其他文体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是与法律语言的功能相联系的, 法律语言中的句子要完整地把每一种可能、每一点可能引发争议的地方表达清晰, 因此句子难免就会不断加长, 法律长句多以从句、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方式复合而成的。条件从句在法律语言中最常见:If any term of..., such terms shallbe void..If a printed version of..., the Author may sell and distribute...

2) 法律语言的句子的语气和句式

陈述句在法律语言中占有主导地位, 往往都是比较完整的句子, 很少有省略句。法律语言要求准确, 不能用带有疑问或者感情色彩的句式来表现, 也不能够表达不完整, 给人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如法律文本中常用的情态动词“shall”, “the Carrier‘shall’not be liable in any capacity whatsoever for any delay..”“notice shall appear in said future publication that this work..”, “shall”在法律文本中不是表将来时, 而是表示“应该、承诺, 要求”, 法律英语中多用这种语气来规范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具有强制和普遍的语气, 给人以权威的感觉。

3) 名词化现象及后置修饰语

法律英语的另一大特征是词语的名词化倾向, 尤其是动词名词化。使用此种方法, 除能有效地简化叙事的层次和结构, 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 使行文更直接、紧凑和简洁之外, 更重要的是如在庭审中, 律师能够略去一般陈述句中的动词的行为人, 由此起到迷惑陪审员等的作用。如被告律师完全可能将The defendant injured the girl at 9:30 A.M.变成The girl’s injury happened at 9:30 a.m.律师甚至还可以将girl都省略, 将句子改成The injury happened at 9:30 a.m.由于名词化可隐去行为人, 由此可扩大法律所适用的范围。如killing by misadventure is not criminal (意外杀人不负刑事责任) 所规定的对象便可扩大适用到任何在合法作为中已经尽了应有注意责任, 但仍然因意外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人。更多示例如下:

...an increase of any of its responsibility or liability under thethe said Act;...the provision of the Carriage of Good by Sea Act of the Unit-ed State...;

后置修饰语与前置的相比, 具有容量大, 数目多, 可以多重嵌入等优势, 特别适合在法律文本中应用。

2 法律英语的翻译

2.1 理解是前提

由于法律英语具有以上的特点, 因而理解在法律文书中显得格外重要。按照斯坦纳的观点, 理解也即翻译, 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翻译过程[2]。翻译是语言的基本因素, 而翻译的基础是作为整体存在的语言。翻译理解, 一词一句都得落实, 对以精确为特征的法律来说更是如此。正如钱歌川先生所说, “首先要了解原文”[4]。法律翻译者必须在准确把握, 理解法律原文的基础上, 方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释。在理解与翻译法律文本时应遵循一下原则:

1) 语义原则。

法律语言以“精确著称”, 以因循守旧为特征。译者应当优先从原文所运用的的词语本身去寻找文本的意蕴, 严格按照字面进行理解和翻译, 应当按照同一语言共同体中一般成员所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去理解原文, 译者应追求一种共识, 特别是法律人圈内之一种共识以及意义上的形式正当性, 阻却“非法律人”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模式, 杜绝曲解发条中词义之现象。如一些非法律人“缓刑”理解成“缓期执行”, 将partnership at will误认为“自由合伙” (应为‘不定期合伙关系’, 与‘定期合伙关系’, 即partnership for a term相对) , 将legal reports错当成“法律报告” (应为“判例汇编”) 。

2) 语法原则 (grammatical principle)

该原则把语法视为原文本理解的基础。译者必须对文本的篇章、词语关联、句子结构以及标点符号等进行语法分析, 从而了解原文的逻辑推理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对文本才能有精辟的理解。法律英语文本结构虽然复杂, 但是几乎所有的词和句的关系界定都能通过语法分析得以了解。对原文的语法理解可分为三个步骤:

(1) 区分主句, 为理解全局奠定一个主要的框架结构。

(2) 辨别从句, 译者可根据相关的关系代词, 从属连词或并列连词等逐一进行识别。

(3) 找出其它语法关系, 找出修饰成分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文本翻译中, 译者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源语言文本的文字, 透过文字了解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最后再通过目的语的文字表达出原文本的旨意与精神。

2.2 要遵循法律文本翻译的标准

法律文本追求简洁, 由此, 法律分以标准也就可以简洁到两个字“忠实”。在译者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尽可能向原文牢笼,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忠实”到“愚蠢”的地步, 即原文通顺便通顺, 原文生涩便生涩, 原文模糊便模糊, 原文省略便省略, 原文繁琐便繁琐。法律译者的目的永远不是也不能是“取悦于”读者。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追寻原文文本的真谛和意蕴。同时, 在翻译内容上必须与法律的价值、精神和法律规定相一致, 合法性是法律翻译的的首要要求, 译者完成的译文应当具有法律或“准法律”效力。

鉴于法律和翻译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影响和作用, 人们对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但做好法律翻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法律翻译不仅涉及不同语言, 也涉及不同法律体系, 多种法律文化甚至不同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复杂条件的限制下, 很难寻求完全的统一或对应, 这就需要译员发挥创新能力, 在允许的范围内灵活机动地解决问题。

3 结束语

通过对法律英语的语相、词汇、语义、句法的分析, 可以看出其显著的法律文本特点及对法律翻译的特殊要求。总而言之, 法律翻译比普通翻译需要遵守更多的原则。根据法律语言的特点, 我们更强调法律翻译的“信”和“达”。法律翻译其实是两种法律语言的转换过程, 要做到目的语准确无误地表达源语的真正含义, 无论在用词上还是句子结构上都必须做到准确严谨[5]。法律英语的译者必须精通英语和法律知识, 对法律文本能够有透彻的理解和阐释, 在翻译时必须遵循法律英语的翻译准则, 必须首先要了解法律文本的词汇特征, 词汇、语意特征, 句法特征。在这些前提工作准备充足后开始着手理解并翻译文本。

摘要:翻译难, 法律英语的翻译更难。译者在面对法律英语文本时经常不知道如何判别译文的取词与法律意义,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法律文本本身形式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法律文体特征的理解。法律文本的文体特征如此重要, 该文从其语相特征, 词汇、语义特征, 以及句法特征等方面加以阐述, 并且阐述了法律英语的基本翻译方法。

关键词:法律英语,文体特征,翻译

参考文献

[1]刘世生, 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于银磊.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3]宋雷, 张绍全.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从诗歌文体角度论诗歌教学方法 篇8

1.诗歌的文体特征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 它有自己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1) 诗歌是抒情的。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性。诗主要目的不是描写客观事物的现实外貌, 给读者提供审美观照, 它的职能在于抒情。诗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 它是生活的感情化, 它通过表现人的情感去反映生活, 通过抒发感情去叙述客观现实。相比散文、小说、剧本的抒情艺术, 诗歌在感情的表达上常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2) 诗歌是音乐的。音乐是诗的形式, 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美对于诗歌有着特殊的意义, 如果不具备音乐美, 也就无所谓诗歌了。诗歌借助于音乐美来强化了诗歌情感的传达与抒发, 但它不是单纯的声音艺术, 不是把声音当作表达内容的唯一媒介或主要媒介, 对诗歌来说, 这一媒介是语言, 声音一经语言结合就由音调变成语调。

(3) 诗歌是富于想象的。诗歌是感情涌溢时的作品, 它的联想自然也就更加超脱与丰富。刘勰曾言:“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诗歌具有丰富想象的特点现已为世人所共识。诗歌的想象不同于散文、小说、剧本, 它集中体现在描写的跳跃性上。“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 诗人不是按客观事物原逻辑次序来描写的, 而是追踪情感的波动曲线, 浮想联翩, 进行跳跃式描写。

(4) 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诗歌是最凝练的文学样式, 诗歌要用短小的形式, 表现集中凝练的生活内容, 抒发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的凝练首先指意境准确而形象传达出来的字词的挑选。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写诗要求寻找最恰当最有表现力的诗句。“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字三年得, 未吟泪先流”, 说的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诗歌文体特征决定了诗歌教学独特的方法

诗歌以其抒情性、音乐性、富于想象性与语言凝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 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还没注意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 那读诗歌就如同嚼蜡了。如果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 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 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在诗歌教学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诗歌的抒情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当前诗歌教学几乎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的理性分析, 见不到教师声音的喜怒哀乐, 甚至是表情。教师在走上讲台前, 须潜心领会, 把握诗情, 酝酿情感, 教师的步态、身姿、表情等态势语应自然与诗情协调, 未成曲调而先“形”夺人, 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师要舍得“感情投入”, 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 以浓蕴炽热之情去融入学生的心, 情到深处, 诗人、教师、学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悟性与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诗歌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 在教学中要多用美读法。在诗词教学中, 朗读不仅是教师所要完成的一项指导任务, 而且更是用来学习诗歌的一把钥匙。优秀的朗读, 比单纯的讲课分析效果要更优越。在诗歌教学中, 应多尝试美读法。美读法是指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和停顿, 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 字音的响沉强弱, 语流的疾徐曲折, 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 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 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 从而在整体上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3) 诗歌讲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意象揣摩。不管是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还是写景咏物诗, 都离不开形象, 它是诗人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景象等客观外物的表象。诗歌的意境创造依赖于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以“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为例, 诗人巧妙地借用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喻一腔闲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揣摩这三个意象的特点, 特别是“梅子黄时雨”, 要知道江南的梅雨, 那是怎样日夜飘洒、朦朦胧胧、无休无止。如果真能深刻地揣摩了这三个意象, 那么诗人绵绵不绝、似有若无的闲愁便能真切地体会到了。

揣摩意象时, 要注意决不能以现实世界的生活规律和科学研究中的纯粹逻辑、抽象思维规律等同于诗歌自身的规律, 其最主要的揣摩方式就是“体会”“感知”。如有人追问“千里莺啼绿映红”, 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 谁人见得, 并作十里、二十里代之。这样以现实生活规律去硬套诗歌是无法也不可能读出诗意来的。

(4) 诗歌鉴赏还可适当运用联想。在诗歌鉴赏中, 还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 包括意象扩充的联想、由意象而情调的联想、由感慨而际遇的联想等。这里重点指出的是诗人人生际遇的联想, 对理解诗歌的重要性。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 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 不了解这个动力, 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 便很难摸准诗人感情的脉搏。

《人生礼赞》的文体分析 篇9

关键词:《人生礼赞》,文体特征,押韵,前景化,修辞,衔接与连贯

1、文体特征分析

《人生礼赞》是一首抒情体裁的教导诗。全诗以一位年轻美国人向歌者独白的形式, 借青年人的口吻表达自己要说的话, 令诗歌颇有新意。全诗分为九小节, 每小节四行。为了更好地了解本诗的构造和写作技巧, 本文将从押韵、前景化、修辞、衔接与连贯等方面分析其文体特征。

1.1 押韵

1.1.1 韵律。

本诗共有九小节, 主要以四音步扬抑格写成, 节奏明快, 热情有力。此外还有几处改动:首先, 有三处改为抑扬格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4;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8;Be not like dumb, driven cattle!19) 。此变动不仅增添了音律美, 也增加了表达力度和说理的严肃性。其次, 23行 (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 先用扬扬抑格强调单词'act', 紧接着用抑抑格与前面形成音调反差, 更突出了前者的激昂。诗中偶数句句末均省略了非重读音节。这使得全诗韵律鲜明且不乏变化, 以灵动的音律特征吸引读者。

1.1.2 押韵格式。

全诗以abab的隔行押韵为主要格式, 韵脚有所变化。奇数行用阴韵, 平和委婉, 宽厚嘹亮, 如numbers/slumbers, earnest/returnest, fleeting/beating, pleasant/present;偶数行用阳韵, 短促有力, 语气强烈, 如dream/seem, goal/soul, way/today, fate/wait。以阴阳韵交替的方式在声音上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 催人奋进。

1.1.3 押韵类型。

(1) 头韵。

头韵指开首单个或连缀辅音的重复, 元音的重复或字母的重复[4]。本诗大量使用头韵不仅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节奏感增强, 也加大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如第1节的me&mournful, not&numbers, soul&slumbers;第2节的grave&goal, spoken&soul;第4节的to&tomorrow, find&farthe等。

(2) 腹韵。

第15行'muffled drums', 22行'bury its dead', 25行lives&remind, 26行lives&sublime, 32行'take heart again'等都使用了腹韵, 增强了行间语音的连贯性。

1.2 前景化

诗歌的前景化主要是通过结构变异和过分规则化等方式实现诗歌在语音、书写、词汇、句法等方面的特点。下面本文就分别从表层结构变异和过分规则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1.2.1 表层结构变异

表层结构变异主要是通过改变表层结构的语音、书写、词汇、句法等因素使其与正常情况相异, 从而达到特殊的效果。

(1) 语音方面, 主要根据音韵需要进行省音并制造特殊读音。

第21行的howe'er, 24行的o'erhead, 和30行的o'er都是词内省音。通过省略辅音/v/将原来的两个音节合成一个, 突出了前面元音的作用, 让韵律更加优美, 韵律更加和谐。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读音:为了音韵美, 16行的'funeral'应读作/f ju:nl/, 22行的'bury its'应读作/berits/[5], 从而使本诗音韵和美, 悦耳动听。

(2) 书写方面, 主要通过改变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变异来引起读者重视。

13行的'Time', 18行的'Life', 21行的'Future', 22行的'Past', 23行的'Present'等, 通过句间实义词首字母的大写来强调抛开未来和过往, 着眼现在, 珍惜时间, 乐观生活的观点。此外, 本诗还通过运用破折号, 延长了'tomorrow'和'to-day'等词的发音长度, 造成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感叹号的使用也是本诗一大特色。第5行连续两个叹号的使用构成的并列结构, 语气强烈;19、20行两个连续的叹号构成了cattle与hero两种人生的鲜明对比;第6节四个叹号连用更是把整首诗推向了高潮。

(3) 词汇方面, 通过词缀法形成变异。

第7行的'returnest'是作者新造的词。return是动词, 这里加上一个形容词最高级的后缀est, 一方面是音韵需要, 与前文'earnest'形成押韵, 另一方面包含“最终、最后”等含义, 意在说明《圣经》中宣扬的有关人生宿命的观点。

(4) 句法方面的变异则通过主位变异和调整句序来实现。

主位变异指的是用非正常成分充当主位, 从而满足音韵需要或起强调作用。如第7行是带有主语人称代词的陈述句, 正常语序应该是'Thou art dust, returnest to dust', 由人称代词充当主位。作者却令'dust'作主位, 意在说明《圣经》中宣扬的“人来自尘土”这一观点对一部分人产生的深刻影响。

1.2.2 过分规则化

语言的过分规则化是指通过严格遵守语言构成规则形成毫无错误的语言形式, 从而达到特殊的效果。于学勇 (2007:27) 将语言过分规则化分为语音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和语法过分规则化[6]。语音的过分规则化主要体现为韵律和押韵, 前文已详细论述。这里主要词汇和句法两方面分析《人生礼赞》中的过分规则化现象。

(1) 词汇过分规则化。

词汇方面主要通过及时重复和间歇重复强调词语的含义, 增强抒情力度。如第7行中'dust'一词的重复, 22行'dead'一词的重复, 23行'act'一词的重复, 28、29行中'footprint'一词的重复, 不仅使诗歌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 更使诗句前后照应, 实现了语义的连贯。

(2) 句法过分规则化。

句法方面主要通过句式重复形成平行结构。如第5行的'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 第9行的'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第17、18行的'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 In the bivouac of Life’, 19、20行的'Be not like dumb, driven cattle!Be a hero in the strife!‘以及最后一节中的'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都是通过相同的句式结构造成平行关系, 或意思相近, 或对比鲜明, 使意思的表达简洁明快, 力度强劲。

1.3 修辞

朗费罗在本诗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来说理, 这实为深层结构变异中“转义”的表现。第15行把心 (heart) 比作闷响的丧钟 (muffled drum) , 19行把任人宰割的人比作牛羊, 这两例为明喻;第2行把生活比作幻梦, 第5节中把世界比作战场, 人生比作营地, 28行把时间比作沙子, 第8节把人生比作航行, 这几例为暗喻。通过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生哲理, 深入人心, 耐人寻味。

本诗也运用了其他修辞手法。如16行“心朝着坟地前进”和22行“让岁月将过往埋葬”运用拟人, 拉近了抽象哲理与读者间的距离。第7行“你来自尘土, 必归于尘土”运用《圣经·旧约》的典故, 旨在增加诗中观点的可信度。

1.4 衔接与连贯

本诗之所以层次清晰, 内容丰富, 主要原因是运用了大量的词汇衔接技巧, 具体表现在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上。

(1) 词汇同义关系。

本诗用大量同义词表达相近含义, 既满足音韵之美, 又做到前后呼应。如end&goal, stout&brave, battle&strife, tomorrow&future, today&present, dead&grave&return to dust.

(2) 词汇反义关系。

为了使正反两种观点鲜明对立,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 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 增强表达力度。如dead&living, dream&real, soul&thing, life&grave, enjoyment&sorrow, tomorrow&today, long&fleeting, cattle&hero, future&past, labor&wait.

2.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人生礼赞》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佳作:形式上句式整齐, 层次分明, 韵律优美, 节奏感强;内容上意义丰富, 说服力强, 引经据典, 生动形象。又因其主题积极向上, 故为世代所传诵。本文分别从文化底蕴和文体特征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其写作特点, 给出了多重视角的主题解读和特征分析。然而, 由于篇幅和作者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 本文尚有不足之处, 如本文对深层结构变异讨论较少。作者将会继续以更灵活、开阔的视角探究本诗在文体方面的特点, 并以此为例, 赏析更多经典的英美诗作。

参考文献

[1]、姜涛.美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党元明.读朗费罗的《生命的赞歌》[J].时代文学, 2009 (11) :97-98.

[3]、杨彩霞.《世纪美国文学与圣经传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湘云.《英语诗歌文体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

[5]、Pang Lijuan.A Appreciation of A Psalm of Life[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 (1) :3-5.

上一篇:滑动轴承的概述下一篇:体外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