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手术

2024-06-15

心血管介入手术(精选十篇)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1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喉罩,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

心血管内科手术患者的麻醉, 对肌肉松弛程度没有特殊要求, 但需要患者处于良好的麻醉状态, 且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清醒, 这就对麻醉医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1]。喉罩作为一种通气形式, 介于气管插管和面罩之间, 由于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高等优点,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脏内科疾病手术患儿进行分析, 以期探讨喉罩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患儿52 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6 例。纳入标准: (1) 根据《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 患儿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2) 患儿资料完整、符合手术指征; (3)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肝、脑、肾功能不全者; (2) 认知障碍, 不能配合本研究进行; (3) 具有药物禁忌证。试验组中, 男13 例 (50.0%) , 女13 例 (50.0%) ;年龄8 个月~9 岁, 平均 (5.8±1.4) 岁;体重6.0~25.4 kg, 平均 (16.1±2.7) kg;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8 例, 房间隔缺损7 例, 动脉导管未闭9 例, 其他2 例;ASA分级:Ⅰ级12 例, Ⅱ级12 例, Ⅲ级2 例;对照组中, 男15 例 (57.7%) , 女11 例 (42.3%) , 年龄6 个月~10 岁, 平均 (6.2±1.1) 岁; 体重6.1~27.0 kg, 平均 (16.5±3.1) kg;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10 例, 房间隔缺损6 例, 动脉导管未闭7 例, 其他3 例;ASA分级:Ⅰ级14 例, Ⅱ级11 例, Ⅲ级1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ASA分级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术前操作所有患儿术前禁食6 h、禁饮4 h, 建立静脉通道。进入手术室后于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 剂量按照0.02 mg/kg计算, 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并做准确记录。

1.2.2麻醉操作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分别应用氯胺酮、咪达唑仑、丙泊酚, 剂量分别为1 mg/kg、0.1 mg/kg、1 mg/kg, 使用面罩进行通气支持。当患儿意识消失后, 试验组置入喉罩, 将气囊充气后和患儿的呼吸回路相连接, 保留自主呼吸。对照组注射顺式阿曲库铵 (0.1 mg/kg) , 然后实施气管插管, 和呼吸回路相连接, 控制患儿的呼吸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两组患儿持续泵入丙泊酚 (1 mg/kg) , 并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 浓度控制在1.5%左右。

1.2.3 移除操作试验组患儿封堵完成后, 将静脉导管拔除停止用药, 进行压迫止血时可以将喉罩拔除。对照组患儿在封堵操作前5 min停药, 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后, 拔除气管插管。然后将患儿送入复苏室, 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待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并监测患儿围麻醉期 (T1~T4 期, 其中T1:麻醉前, T2:置入喉罩或插管后, T3:拔除喉罩或拔管后, T4:清醒后) HR、MAP、Sp 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2) 记录并比较患儿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4]; (3) 观察并记录患儿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T1 时刻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在T2、T3、T4 时刻的HR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12, P=0.031;t=4.537, P=0.001;t=2.057, P=0.044) , 且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556, P=0.001;t=3.032, P=0.004;t=4.123, P=0.001) , 而两组各时刻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比较试验组患儿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两组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患儿共出现躁动、咽痛、喉痉挛不良反应3例, 总发生率为11.5%;对照组共出现不良反应10例, 总发生率为38.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在先天性因素的影响下, 心脏内科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其发生率在0.4%~1% 之间[5], 主要是心脏、血管异常发育导致解剖结构改变, 或者本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没有正常闭合。该疾病病种多, 临床症状表现差异大, 轻度患儿可能终身没有明显症状, 重症患儿出生后就可能出现缺氧、休克、夭折现象[6]。因此, 大多数患儿都需要采用手术矫正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以介入手术为主,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良好的优点, 且得到患儿和家长的认可。由于患儿在疾病的影响下, 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大, 导致手术和麻醉耐受程度低[7]。另外, 在临床操作中, 动静脉穿刺、导管建立带来的疼痛与造影检查、机械刺激引起的患儿咳嗽、恶心、呼吸急促, 这些都会为手术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临床上对麻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 镇静、镇痛效果强, 能够稳定患儿的呼吸及循环功能;另一方面, 麻醉操作简单易行, 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麻醉或清醒的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8]。

一般情况下, 静脉麻醉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 且手术中不容易发现, 增加了手术风险。采用气管插管麻醉, 有利于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控制, 手术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误吸、反流等现象[9]。但是, 考虑到患儿年龄小, 呼吸道发育不完善, 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 在插管操作上存在难度[10]。王晓亮等[11]的研究中报道, 患儿黏膜组织娇嫩, 插管后容易发生声门水肿, 增强了心血管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采取深麻醉措施或加用肌松药, 结果延迟了苏醒时间, 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且对动静脉穿刺的止血造成困难。相比之下, 喉罩通气能够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 不需要使用肌松药, 手术完成后即可拔除, 清醒时间短, 而且不会造成呛咳、声门水肿等反应。相关研究中指出, 在浅麻醉状态下, 喉罩的耐受性更高, 不仅气管痉挛发生率低, 而且能够保持良好的通气[12]。当然, 该方案的缺陷是要确保喉罩对喉口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 否则可能会发生误吸、反流。

根据临床实践并结合本次手术操作,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第一, 加强术前访视。考虑到患儿术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要求在术前进行心肺功能检测, 将其调整到稳定状态。另一方面, 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和患儿、家长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增强信任感和治疗信心, 疏导不良情绪或心理, 促使手术操流程顺利进行。调查发现, 头大、颈短、上呼吸道狭窄患儿, 呼吸道阻塞的发生风险大, 而且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低, 可能与这些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多、肺部氧气储存量少有关[13]。第二, 注重麻醉药物的选择。氯胺酮在麻醉药物中比较特殊, 因为在麻醉作用的同时, 还能够产生镇静镇痛功效, 因其器官毒副作用小的特性尤其适用于小儿[14]。但如果药物剂量高、注射速度快, 也会引起呼吸抑制、喉痉挛、术后发生胃肠道反应、精神异常等症状。七氟醚的特点是诱导时间短, 达到麻醉和清醒状态较快, 而且容易控制麻醉深度, 不良反应发生少。因此在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有利于手术的进行。第三, 提高手术质量。在心血管内科手术过程中, 手术成功的保证是麻醉医师、手术医师的密切配合, 严格遵循手术流程。术中患者如果发生心律失常, 要及时对症处理, 必要时可以暂停手术以减轻刺激;对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封堵器侵入等操作时, 要保证麻醉深度。另外, 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最好可以对患者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 以便掌握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尤其是存在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症状的患者或病情危重患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血流动力学指标上, 患儿置入喉罩后、拔除喉罩后、清醒后的心率、血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于更加稳定的状态。26 例试验组患儿平均拔管时间为 (1.5±0.8) min, 清醒时间为 (14.6±2.5) min,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苏醒期间, 试验组出现躁动、咽痛、喉痉挛各1 例, 总发生率为11.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汪丽娜等[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喉罩麻醉安全性更高。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2

1、拟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数量的诊断性心导管

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50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和不少于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10例起搏器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5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1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3、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

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4、境外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年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医务部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3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59-01

在循证护理中护理人员分析出现问题同时寻找实证,进而针对患者运用具有科学依据方法护理,同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经验对护理措施进行调整,使得患者能够获得科学、完善的护理[1]。为对循证护理应用效果进行明确,本文选择我院收治248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248例接受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包括140例患者,其中63例女、76例男;患者年龄范围41~77岁,平均年龄为(50.4±5.6)岁。对照组包括108例患者,其中42例女、66例男;患者年龄范围42~77岁,平均年龄为(50.9±5.2)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循证护理首先对护理中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常包括实践问题、理论问题。依据相应问题进行期刊、互联网、资料库查询,获得实证资料,在检索过程中应当确保资料真实可信。然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开展具体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术前健康知识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将手术方法告知患者,使其掌握手术后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手术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进行介绍,使患者形成对该种治疗方法的全面认识。针对存在负面心理和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以实现对不良情绪和心理的有效疏导。若患者术前非常紧张,则应当在术前30分钟进行安定肌注。术后引导患者平卧12小时,手术侧肢体应当连续制动6小时以上[2]。②术前饮食护理:患者在术前应当进食较软或半流质食物,预防低血糖情况的出现。手术结束后也应当使用较软或半流质食物,并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同时还应当保证患者饮水量,但每次饮水量应当在200毫升以内,术后早期不可使用甜度高、豆浆、牛奶等食物,避免患者体内有过多气体产生。③术后出血和血中护理:在术后3天患者容易出现血肿,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和伤口敷料,必要时采用沙袋压迫加压。针对已经出现血肿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用笔标准较小血肿部位,对于较大血肿则需要观察其颜色、张力、温度变化,并运用硫酸镁湿热敷。通常情况下患者凝血系统在术后6小时回复正常,此时可拔出动脉鞘管,在6小时候患者可在床上做适当活动。④术后低血压护理:造影剂会产生高渗作用,进而引起尿量增加、血压下降。为了尽快排出造影剂,减少肾脏因此而受到危害,护理人员应当引导患者多饮水,并采取相应的补液措施。通常在术后4小时出现低血压,所以在术后4小时内应完成一天内1/3输液量,以避免低血压的出现。在血压下降初期,患者通常会感到恶心和呕吐,所以应当让患者适当进食,进而增加胃部蠕动,防止胃部突然出现扩张。

1.3观察指标 运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满意度,包括的内容有6项,总分为6分。满意:得分大于等于4分;基本满意:得分为3分;不满意:得分小于等于2分。进行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140例患者中1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6%;对照组108例患者中4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8.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对比 观察组140例患者中69例患者为满意,68例患者为基本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9%。对照组108例患者中45例患者为满意,36例患者为基本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心血管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经常会出现并发症,所以在围手术期开展有效的临床护理,对于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价值[3]。相关研究认为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介入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患者康复痊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可见,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患者中开展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4]。

参考文献:

[1]刘叶.循证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6,3(15):102-103.

[2]左玉姣.分析循证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476-477.

[3]江丽.循证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7):108-110.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介入手术的30例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其中观察组男5例, 女10例, 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 (34.2±4.6) 岁, 体质量 (52.3±8.4) kg, 麻醉时间 (80.5±18.4) min;对照组男6例, 女9例, 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 (35.0±4.2) 岁, 体质量 (52.6±8.2) kg, 麻醉时间 (83.2±20.2) min。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 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首先采用GE监测仪对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心电图进行监测, 开放静脉通道并注射乳酸钠林格氏液, 剂量为8~10 mL/ (kg·h) 。患者在麻醉前诱导静脉注射0.5mg的盐酸戊乙奎醚, 面罩着吸氧下, 缓慢静脉注射力月西、福尔利、芬太尼、仙林, 剂量分别为0.05mg/kg、0.3mg/kg、6μg/kg、0.1mg/kg。观察组在患者肌松完善后插入喉罩, 对照组插入气管插管, 均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潮气量和频率设置为8mL/kg、10次/min, 同时持续注射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维持麻醉, 术中再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调试输注速度, 从而适当的保持麻醉程度, 手术完成时暂停输液, 根据患者情况可应用适当的肌松剂。两组患者在拔管之后则可送入麻醉复苏室, 再次检查患者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 待患者完全清醒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休息。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两组患者的在麻醉诱导前以及喉罩和气管置入前的SpO2、MAP、HR的比值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观察组在置入后、拔出时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喉管置入后、拔出时的MAP、HR至于诱导前和插入时的差异不明显 (P>0.05) , 对照组插管后和拔管时的MAP、HR值高于诱导前和插管前, 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如表1所示。观察组的完全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 (12.1±2.4) min、 (1.5±0.4) min, 对照组为 (13.5±5.8) min、 (8.4±1.8) min, 所以,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所以, 治疗组麻醉血流动力学比治疗组更加稳定。

3 讨论

在介入手术麻醉中喉罩是一种新型的通气道, 其耐受能力超过临床常用的气管插管[2]。由于喉罩在术中的位置变化较小, 所以管理呼吸道比较安全、方便, 因此比较适合在喉罩通气下进行手术治疗[3]。非插管静脉麻醉极易增加患者呼吸道梗阻发生率, 且在手术中不易察觉, 让患者处于危险境地。使用喉罩通气不仅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同时还可以控制呼吸。喉罩通气患者在手术进行时可保留自主呼吸, 不适用肌松药, 手术结束后即可拔管, 且缩短了患者完全清醒的时间。喉罩不插入声门, 拔管时也不会发生呛咳, 也不会引起声门及声门下水肿;认真妥善的固定喉罩, 可防止其移位造成的气道梗阻或者不完全梗阻。

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喉管置入后、拔出时的MAP、HR至于诱导前和插入时的差异不明显 (P>0.05) , 但对照组却存在明显差异, 这说明喉罩的耐受比气管导管强, 因此在诱导前和拔出导管时应当采取一些方法预防这种不良情况。

摘要:目的 研究38例喉罩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介入手术的30例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行喉罩置入, 对照组行气管插管,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在麻醉诱导前以及喉罩和气管置入前、置入后、拔出时的SpO2、MAP、HR值, 同时记录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在喉罩和气管置入后、拔出时的MAP、HR值均优于对照组, 且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麻醉中采用喉罩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安全有效。

关键词:喉罩,麻醉,心血管内科

参考文献

[1]汪丽娜, 张溪英, 朱诗利, 等.喉罩在小儿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2, 20 (6) :331-333.

[2]蒋燕, 龙勤, 雷晓峰, 等.Supreme喉罩和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应用中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29) :3061-3063.

介入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篇5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4例肾动脉病变先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然后放置支架,术后患者均行常规抗凝治疗。

结果 4例患者术后1~12个月内行肾动脉造影复查,仅见轻度内膜增生,随访期内未见肾动脉再狭窄的征象。

结论 对大部分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来说,经皮肾动脉成形加支架置入术治疗,不但令其血压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能保持其肾功能的相对稳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性高血压 血管成形术 放射学 介入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已广泛应用于肾动脉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H)的治疗。

近年来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的应用使RH的远期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已成为RH的首选治疗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PTRA和PTAS术的病例选择及一般情况

病例总数4例: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27~65岁。

患者均患有重度高血压,需用1~2种降压药,但血压控制仍不理想,收缩压平均为(202.9±22.1)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为(114.3±19.9)mmHg。

术前患者应当完善体检、化验及影像学检查,主要了解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及凝血功能状态。

临床相关知识:RH是肾动脉狭窄所引起的高血压,还可引起肾功能障碍。

RH是由于肾缺血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和致密斑,促进肾素的合成和释放,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引起血压升高,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成年人高血压的10%。

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主要有4种:狭窄性大动脉炎,多在肾动脉开口部狭窄,常见于青壮年女性,是我国肾血管性高血压病的最多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常见50岁以上,病变多位于肾动脉开口部(2cm内),多累及双侧肾动脉,是全身性血管病变的局部表现;纤维肌结构不良,常见于30岁以下,主要发生于中1/3到远1/3段,在肾动脉内分布较广泛;术后狭窄主要见于肾移植术后,多由排斥反应所致。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与高血压相关的一系列症状。

同时具有以下特点:年龄在30岁以下或50岁以上;多数病人舒张压升高更明显,用降压药难以控制,多数病例在腹肋部或腰背部可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

肾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彩色Doppler超声、CTA、MRA。

目前动脉造影仍是评价肾动脉狭窄的最终方法。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经动脉鞘插入猪尾巴导管于第一腰椎水平行腹主-肾动脉造影,以明确有无肾动脉狭窄、狭窄的程度、部位和狭窄的长度以及狭窄段两端正常肾动脉的管腔直径。

以制定正确治疗方案。

根据病例情况采用PTRA或PTAS术:首先经肾动脉造影导管或guilding导管向肾动脉内注入肝素5000IU,硝酸甘油200μg,以防止即性血栓形成和动脉痉挛。

然后采用导管导丝技术,使交换导丝到达肾动脉远端分支,此是PTRA和PTAS术成功的技术关键。

若行PTRA,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肾动脉。

6个大气压下,扩张3~5次,每次持续30~60秒,扩张后测狭窄两端的血压,并行肾动脉造影复查,直至满意为止。

若行PTAS,则选用比正常肾动脉直径小1~2mm的球囊做预扩张,然后释放支架,并造影记录。

术后需监测血压,静脉肝素化24小时,之后改口服抵克力得每日0.25g,至少6~8周。

术后定期复查血压、肾功情况及彩色Doppler超声,必要时复查肾动脉造影。

疗效评价:技术成功定义为治疗后残余狭窄<30%,且无严重并发症。

临床疗效的评定主要依据血压改变,其评定采用Cluzel的标准[1]:1)治愈:在停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舒张压<90mmHg;2)改善:舒张压<110mmHg,或术后至少下降15mmHg,同时,抗高血压治疗较术前减少或不变;3)失败:不能达到1)或2)的要求。

2 结果

术后定期复查血压、肾功情况及彩色Doppler超声,必要时复查肾动脉造影。

4例患者术后1~12个月内行肾动脉造影复查,仅见轻度内膜增生,随访期内未见肾动脉再狭窄的征象。

虽然本组病例观察的时间较短,但文献报道,我们认为,对于肾动脉闭塞的患者,支架置入可有效地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3 讨论

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肾动脉狭窄性病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阻塞,由于其年龄一般较大,且往往合并其他并发症,常难以耐受外科手术。

Rees[2]报告PTRA后残余狭窄25%~50%,而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只有9%。

★ 肝癌患者护理体会

★ 临床护理论文

★ 临床护理年终总结

★ 肝癌的治疗方法和肝癌的危害介绍

★ 心脏介入手术护理心得

★ 临床护理终工作总结

★ 临床护理见习心得体会

★ 临床护理简洁年终总结

★ 儿科护理临床工作总结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6

【关键词】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心血管介入;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61-01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术将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治疗和诊断的方法,其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1]。但因患者对于微创介入治疗的理解能力不足,故其往往认为该种治疗与外科开刀手术相似,并极易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不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从而对治疗结果造成不良影响[2]。本次研究将以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微创临床路径用于心血管介入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11-71岁,平均年龄为(46.8±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为(46.4±2.2)岁;其中38例患者进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19例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3例患者进行先天性心脏封堵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微创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具体措施如下:成立微创临床护理路径监督小组,并依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以及病情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表中要包括健康教育的宣教形式、宣教内容以及具体的护理流程、护理方法(本次研究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药物治疗、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锻炼、出院指导)等,患者入院后依照表中的相关流程进行临床护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则要及时通知患者主治医生,并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进行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将主要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以及住院时间等)。

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将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表中共包含三个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意义。

2结果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显示差异显著,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其具有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等临床优点[2],但同时也需要辅以良好全面的护理工作才能确保理想的手术效果。临床护理路径可在将被动护理有效转化为主动护理,从而确保各项护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护理工作的优质性[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血管介入患者采取微创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并有效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诊疗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李秀习以及李茂华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3]。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可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并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高淑兰,刘威,潘颖丽.临床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护理满意度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8(9):133-134.

[2]李秀习.微创临床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5):728-729.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50例心血管内科择期手术患儿, 随机分为Ⅰ组喉罩 (LMA) 组25例, 年龄5个月~9岁, 男16例, 女9例, 体质量5.8~24.5 kg, ASA分级Ⅱ~Ⅳ级。Ⅱ组气管插管 (TT) 组25例, 年龄6个月~10岁, 男15例, 女10例, 体质量6.1~26.7 kg, ASA分级Ⅱ~Ⅳ级。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进入到手术室前均合理建立静脉通路, 在进入到手术室后给予戊乙奎醚静注, 剂量为0.01 mg/kg, 对其展开常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监测。便能够给予其氯胺酮、咪达唑仑、丙泊酚进行诱导, 剂量分别为1 mg/kg、0.1 mg/kg、1 mg/kg, 同时对患儿展开面罩辅助通气。在患儿意识消失后进行下颌松弛, Ⅰ组患儿接受喉罩置入处理, 气囊充气后同呼吸回路连接, 在手术过程中对患儿自主呼吸予以保留自。Ⅱ组患儿则是给予顺式阿曲库胺, 剂量为0.1 mg/kg, 肌松后对其展开气管插管处理, 而后连接呼吸回路对呼吸进行控制。在术中两组患儿均接受丙泊酚泵入, 剂量为1~2 mg/kg, 而后给予患儿复合七氟醚1%~1.5%吸入, 以对麻醉效果进行维持。Ⅰ组在封堵后, 拔股动静脉导管时停药, 并在患儿接受包扎压迫止血时将喉罩拔出。Ⅱ组患儿则是在封堵前5 min便停药, 在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后, 符合拔管要求时方可拔管。两组患儿均在拔管后送入到麻醉复苏室, 继续对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的监测, 直到患儿完全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送回病房

2 结果

两种方法均在满意的麻醉下完成手术, 以喉罩维持气道对患儿心血管刺激小, 术毕即可拔除喉罩, 术后患儿完全清醒的时间快, 在手术室停留时间短, 见表1。

注:与TT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气管和支气管的口径较小, 气管软骨缺乏弹力组织, 通气阻力较高。新生儿, 特别是早产儿肺泡发育不完善, 肺部弹性组织缺乏[2]。呼吸中枢发育未成熟, 红细胞内碳酸酐酶少, 使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减少, 对呼吸中枢刺激较差,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左向右分流心脏病, 或复杂青紫型心脏病, 因肺充血或缺血均影响呼吸功能和氧合, 氧储备下降, 易发生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不全。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较差, 滤过功能仅为成人的1/2, 排氯功能低下, 不宜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和含氯较多液体。因喉罩能够使患者的自主呼吸得以保留, 因此在追加静脉麻醉药后, 需要给予一定时间的辅助呼吸, 这样会对缺氧、CO2蓄积等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3]。LMA插入到位后, 需要对位置予以认真确定, 并妥善实施固定处理, 避免发生移位而导致气道梗阻或者是不完全梗阻。喉罩麻醉同样具有一定的缺陷, 譬如说喉罩无法完对喉口进行全封闭, 因此具有较大的反流、误吸风险[4], 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依照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由于胃膨胀为诱发反流、误吸的危险因素, 在术中需要对胃膨胀情况进行观察, 并且应做好相应的气管插管准备。本组资料显示, 两种方法均在满意的麻醉下完成手术, 以喉罩维持气道对患儿心血管刺激小, 术毕即可拔除喉罩, 术后患儿完全清醒的时间快, 在手术室停留时间短。喉罩可在小儿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中安全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喉罩在小儿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50例心血管内科择期手术患儿, 近期无呼吸道感染病史。随机分为Ⅰ组喉罩 (LMA) 组25例和Ⅱ组气管插管 (TT) 组25例。两组患儿入室后予氯胺酮1 mg/kg、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1 mg/kg诱导后Ⅰ组行喉罩置入, 术中保留自主呼吸。Ⅱ组予顺式阿曲库胺0.1 mg/kg, 肌松完全后行气管插管。术中两组患儿均以丙泊酚1~2 mg/kg泵入, 七氟醚1%~1.5%吸入维持麻醉。记录患儿麻醉诱导前、LMA (TT) 置入前、置入后及拔除LMA (TT) 时的HR、MAP、SPO2。并记录LMA、TT插入、拔出时的并发症及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结果 两种方法均在满意的麻醉下完成手术, 以喉罩维持气道对患儿心血管刺激小, 术毕即可拔除喉罩, 术后患儿完全清醒的时间快, 在手术室停留时间短。结论 喉罩可在小儿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中安全应用。

关键词:喉罩,心血管,介入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王先锋, 姜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腺样体肥大切除术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10, 14 (3) :107-108.

[2]周维纲, 黄柯冰, 张宏利, 等.喉罩-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 2011, 24 (1) :121-122.

[3]孙杰, 王忠云, 丁正年.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6) :47-48.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8

1 临床表现与主要发生机制

1.1 临床表现

心脏介入手术术中或术后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血压骤降[血压<9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和心动过缓 (心率≤50次/min) 等, 多发生在以股动脉为手术入路的患者拔鞘管时或拔鞘管后。

1.2 主要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因素 (疼痛、恐惧等) 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 引起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1]。

2 原因分析

2.1 精神因素

由于对心脏介入治疗知识的缺乏, 患者精神过度紧张, 导致睡眠差、心率快, 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释放, 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 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导致迷走反射。

2.2 保留鞘管固定不妥善

鞘管尖头部持续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不适而使迷走神经兴奋。

2.3 血容量不足

患者因术前禁食, 血容量减少, 加上介入术中出血量达50~100 m L, 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发生迷走反射。另外, 冠脉扩张及支架术后均应用硝酸甘油扩张血管亦可使血压下降, 促使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2.4 拔管综合征

由于拔管者操作欠熟练, 手法及按压部位、力量欠妥, 未行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不充分易发生迷走反射。拔管时, 伤口本身的疼痛, 加之鞘管牵拉刺激股动脉内皮, 使股动脉收缩, 术者压迫止血时用力过度, 影响了肢体血液循环, 使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加剧, 造成一过性血压升高, 使心脏或血管壁受到机械性牵张, 心肺感受器发生兴奋, 也使心脏迷走紧张性加强, 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 心输出量下降, 外周血管阻力减低, 动脉血压下降。

2.5 空腔脏器过度回缩

术前禁食可使胃肠道回缩, 术后一次性大量饮水, 可使胃肠道突然扩张, 而空腔脏器压力的改变, 可使压力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 (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走行于迷走神经) , 继而导致血管迷走反射[2]。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对介入治疗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应从手术的必要性、疗效及一些成功的病例等进行宣教, 并将此项手术的经过通过描述及图片等方法做详细的讲解, 使患者进一步了解手术过程, 减轻恐惧感;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增加患者信心, 使其较平静地进入导管室。

3.1.2 休息

术前晚口服地西泮5~10 mg, 以保证患者充分睡眠,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或氯丙嗪及异丙嗪各25 mg, 以稳定患者情绪。

3.1.3 饮食护理

手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 尤其是接台手术。禁食<4 h, 禁水<2 h.

3.2 术中护理

手术中轻柔操作, 严密监护。术者在介入术中要充分局部麻醉, 尽可能减少导管对血管的刺激, 压迫动静脉穿刺点时, 要注意手指压力适度, 过分用力易造成疼痛刺激而诱发血管迷走反射。术中时刻注意患者对介入术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静脉通路, 适当补液。

3.3 术后护理

3.3.1 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进入CCU病房, 给予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疼痛、渗血, 绷带包扎是否过紧,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下肢血运是否良好。尽早发现迷走反射先兆, 如患者打哈欠或诉胸闷、恶心, 伴有面色苍白、呕吐及大汗时, 或心率进行性减慢, 血压下降应立即通知医师, 并备齐急救用物如吸引器、除颤仪、阿托品、多巴胺等并积极协助抢救[3]。

3.3.2 拔除鞘管的护理

行冠脉扩张及支架术的患者, 术后均须保留鞘管4 h~6 h, 而拔除鞘管时极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所以拔管的护理很重要。应在心电监护, 护士守护, 静脉通路通畅, 备齐抢救药品、物品的基础上拔管。 (1) 首先向患者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嘱其放松, 消除其紧张心理。 (2) 疼痛明显者可给予利多卡因局麻后拔管。拔鞘管时动作宜轻柔, 幅度不宜过大。 (3) 拔管时床边看护30 min,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出汗等情况, 同时注意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不适, 以便及时发现血管迷走反射的先兆。 (4) 做到正确压迫, 压迫程度以保持足背动脉搏动为宜, 压迫时间为30 min, 压迫完毕予以加压包扎并检查同侧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5) 拔管前将抢救用药依次摆放于急救车台面上并配上注射器, 多巴胺静脉注射时需要稀释, 最好将稀释液抽至注射器以内备用;了解患者体重并计算好静脉输液泵内多巴胺浓度;准备微量泵接好电源, 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4]。

3.3.3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进食, 可少量多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利造影剂排出, 每次不超过200 m L, 可避免因饥饿导致血容量不足、空腔脏器过度充盈等引起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3.3.4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特别的关心与呵护, 表扬患者的积极配合, 并询问其手术过程中的感受, 协助其喝水及盖被等, 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到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

综上所述, 血管迷走反射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过度压迫、血容量不足等密切相关。通过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治和护理措施, 可以防止和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454.

[2]胡春华, 陈芳.心脏介入性诊疗术后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改良抢救配合[J].护理研究, 2004, 18 (9B) :1657-1658.

[3]黄红, 陈娟, 周秋红, 等.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 :184-185.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1例;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7例;年龄46~59岁,平均年龄(52.6±3.2)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2例;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7例;年龄47~58岁,平均年龄(52.6±2.9)岁。两组患者性别、Hunt-Hess分级、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具体过程如下:(1)在疾病急性期对患者进行镇静、脱水、降颅压及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处理;(2)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等具体情况;(3)气管插管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处理;(4)在神经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选择适当手术入路方式,主要依据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体积,采用纵裂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大脑前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其他动脉瘤;(5)通过永久性动脉夹进行加固或夹闭,随后进行抗感染、脱水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具体过程如下:(1)术前30min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并实施脑血管痉挛预防治疗;(2)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形状、大小、与载瘤动脉关系等具体情况;(3)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后实施全身麻醉处理,全身肝素化,在右侧股动脉处进行穿刺,放置6F或8F导管鞘;(4)参照颅内动脉瘤的大小选择适当的电解脱微弹簧圈,在全脑血管造影辅助下对载瘤动脉进行闭塞或对动脉瘤进行栓塞,直至动脉瘤无显影。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情况及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3]评价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显著恢复,得分4~5分者为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功能障碍,得分2~3分者为恢复一般;死亡者得1分。治疗总有效率=恢复良好例数/总例数×100%。采用ADL评分量表[4]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患者完全恢复社会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者为Ⅰ级;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但社会生活能力尚未完全恢复者为Ⅱ级;患者需借助他人辅助才可进行日常生活者为Ⅲ级;患者有自主意识,但无法起床,需他人照顾日常生活者为Ⅳ级;植物状态者为Ⅴ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比较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6%(2/33);对照组发生暂时性脑缺血2例、脑积水3例、脑血管痉挛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8/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是引发蛛网膜下腔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医学中尚无关于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报道研究,一般认为与腔内压力异常增高、颅内动脉管壁先天性因素等密切相关,此外,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动脉瘤及血管炎等疾病也会引发颅内动脉瘤[5]。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开颅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患者首次出血经治疗后再次出血的概率较高,而导致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残疾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为脑血管痉挛和再次出血[6]。因此,及早发现、诊断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积极有效处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开颅手术在颅内动脉瘤疾病的治疗中运用较早,能有效避免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同时可对蛛网膜下腔积血和颅内血肿等进行彻底清除,改善脑血管痉挛症状,可取得显著疗效。但由于开颅手术创伤面积较大,手术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并且该手术不适用于重要功能区或深处动脉瘤的切除。所以,大多数专家提议通过借助显微镜对动脉瘤进行夹闭,不仅能彻底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降低血液分解产物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同时还能有效预防颅脑再次出血,进而明显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7]。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对颅内动脉瘤研究的深入,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开始作为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的新型方式应用于临床,该手术方法具有侵袭性弱、致残率和致死率低等优点,在后循环动脉瘤及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治疗中优越性更加突出。但也有研究指出,血管介入术尚无法彻底取代传统开颅手术,因为当患者动脉瘤较大、大面积压迫周边功能区和神经并且危及生命、或动脉瘤处于境内动脉系统中时,栓塞介入治疗的弹簧圈可能会因为突入动脉瘤而导致动脉瘤痉挛、闭塞或破裂等严重突发情况[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得知,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确切,不仅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同时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血管内介入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比较血管内介入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情况及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优于传统开颅手术,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传统开颅手术,疗效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邓明均,高宜录,吴晓宏.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19-20.

[2]曹飞鹏,杨媛媛,黄文辉.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5,18(3):157.

[3]梁爱军,张鸿祺,胡鹏.开颅手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中段梭形动脉瘤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26(1):40-42.

[4]谢红,杨克宇.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5,34(19):179-182.

[5]张燕柳.弹簧圈栓塞与开颅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6(20):86-87.

[6]张晓燕,王璐,马瑛.DSA介导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新疆医学,2014,44(5):85-86.

[7]郭吉卫.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1(4):350-351.

心血管介入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前来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的方式, 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情况如下:男性患者为78例, 女性患者为52例;患者年龄在20~70岁, 平均年龄为 (34.2±10.1)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因素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手术, 对照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保证手术的有效性, 130例患者均经过动脉造影检查, 以此来确定患者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性质[2]。另一方面, 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病情, 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对患者进行全麻手术。

1.3 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接受治疗后, 临床症状出现明显的缓解, 在术后造影检查时, 并未检出出血状况, 能够回家休养;无效: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手术后, 身体情况并无改变, 依然需要继续服药, 并且入院治疗, 需进一步深入检查;死亡: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死亡或者是在手术结束后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主要是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来处理相关数据, 计量资料方面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2。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概率为92.3%, 病死率为1.5%, 无效率为6.2%;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概率为89.3%, 病死率为3.0%, 无效率为7.7%。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 但费用花费较高。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介入栓塞术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 但是介入栓塞术的住院时间比较短, 花费相对较高, 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案, 提高治愈率。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 多数患者为先天性动脉瘤[3]。颅内动脉瘤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大, 病死率较高。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比较突出。首先, 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 患者会立刻感觉到剧烈头痛, 甚至可以与三叉神经痛相比较。此时, 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部分患者由于发病突然, 可能会当场死亡。其次, 该病患者会出现频繁的呕吐症状, 体温也会出现持续性的升高, 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时, 尽量保证患者的意识清醒, 同时尽快安排手术。第三, 颅内动脉瘤对大脑的影响非常大, 动脉瘤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 不同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并发症, 例如偏瘫、运动性感觉事物、失明等等, 都是临床上出现概率较大的并发症。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多数都是通过脑血管造影来确诊的, 在手术过程中, 所有的血管和神经线交集, 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 该种类型的肿瘤非常脆弱, 极易引起破裂, 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 部分患者甚至是在手术过程中, 直接死亡。

3.2 显微外科手术:

由于颅内动脉瘤自身的特殊性较强, 采取的手术治疗方法, 必须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住手术带来的危害, 手术是否会触动某些敏感部分。显微外科手术的特点在于, 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患者的各种组织都会被放大, 医师不仅可以看清楚肉眼看不清的细小组织, 还能在立体感较强的环境下手术,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时, 可以更加清楚的确定肿瘤位置, 在解剖、切开、缝合等操作中, 均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效。但是, 对患者采取纤维外科手术治疗, 必须是具有较多经验的临床医师去操作, 否则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由于该项技术是将细小组织放大操作, 经验较少的临床医师, 遇到的状况较少, 顾及不周, 很有可能导致患者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

3.3 血管介入栓塞术:

相对于显微外科手术而言, 血管介入栓塞术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有所不同, 利用该项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时, 术前栓塞可使瘤体缩小, 使一部分不能一期手术切除的大肿瘤可二期切除;栓塞后肿瘤的血供减少, 使手术中出血减少, 手术野清楚, 可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肿瘤切除率。有些肿瘤可以通过栓塞得以根治[4]。由此可见,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时, 能够得到如下疗效:首先, 及时控制住患者的病情, 避免在手术之前, 患者因某些影响因素, 导致肿瘤进一步恶化;其次, 应用血管介入栓塞术后, 患者存在一定概率完全康复, 不会再受到疾病的困扰;第三, 该种类型的手术能够在应用过程中, 通过多项医疗设备与医疗技术配合实现, 力求将临床治疗效果扩大到最理想的地步, 减少对患者的负面影响。但是, 该项手术需要的花费比较多, 在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时, 必须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条件与家庭经济条件。

3.4 两种手术的疗效对比: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肿瘤疾病, 不仅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给患者家属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在今后的治疗中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需要将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两种手术方案的优劣, 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首先, 显微外科手术的治愈率较高, 从本研究得到的数据来看,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概率为92.3%, 病死率为1.5%, 无效率为6.2%;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概率为89.3%, 病死率为3.0%, 无效率为7.7%。虽然数据上的差异不明显, 但在实际手术治疗中, 万分之一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康复。因此, 多数情况下建议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次,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时, 患者的住院之间较短, 即便是花费较高, 仍然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出院, 回家休养, 这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 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三, 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较强, 需要临床经验较多的医师去操作, 而且这种手术也存在一定的死亡概率, 患者及患者家属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第四, 无论是采用显微外科手术, 还是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 都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部分患者的年龄较大, 因此需要长期的优质护理来保证手术结果得以持续, 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 显微外科手术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差异不大, 在临床治疗时, 需对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 才能得到最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郭金满, 胡火军, 王雄伟.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8) :1600-1601.

[2]廉英明.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1) :1402-1403.

[3]简国庆.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3) :63-64.

上一篇:教师管理制度下一篇:节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