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程序

2024-06-15

分析性程序(精选十篇)

分析性程序 篇1

分析性程序指审计人员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 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 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又名分析性测试、分析程序、分析性复核。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在1978年颁布了SAS NO.23分析性程序。80年代以后舞弊和反舞弊已上升为整个社会经济层面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 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呈急剧上升态势, 1988年2月, AICPA颁布了9项新的审计准则公告, 即期望差距准则, 其中包括第56号分析性程序审计准则公告。我国在制定分析性程序准则时, 既考虑了西方国家分析性程序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又结合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要求, 因此制定起点比较高。在社会审计方面, 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 随后在2006年2月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在内部审计方面, 我国2004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在政府审计方面, 2003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 这些准则都对我国的审计实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十分广泛, 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审计项目, 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分析性程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能够很好的提高审计质量, 促进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 减少审计成本。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 从风险评估、审计测试到最终确定审计结论都非常重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一) 分析性程序常用的方法

在分析性程序发展的过程中, 国内国外针对不同审计主体审计准则规范的分析性程序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如下: (1) 美国GAO1988年在第56号审计准则公告中对于分析性程序应用没有明确的规范, 只是提出从简易比较法到运用先进的统计技术。 (2) 我国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5号令中指出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 (3) 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中提出注册会计师可使用简易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2006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1313号, 对于分析性程序的使用方法规定更加灵活提出了可以运用高级统计技术方法。 (4)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指出分析性程序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简易比较法、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法析等其他分析方法。 (5) 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到分析性程序运用方法:比较分析、平衡分析、账户分析、制度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法。

(二) 分析性程序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结合

分析性程序可以运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分析程序的运用更加广泛。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同, 分析程序不只主要运用于报告阶段, 而是从风险评估审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程序性质范围和时间到审计报告阶段都非常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 (1) 审计计划阶段, 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运用分析性程序进行风险评估, 发现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 并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影响财政财务, 经济效益的因素, 从宏观上把握所面临的风险, 从而推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是否有错弊。同时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合理性测试与回归分析等方法,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将他们与以前数据、预期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确定重点审计内容。 (2) 审计实施阶段, 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选择适当的数据, 识别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 调查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 得出结论。对于比较重要风险较高事项不能只进行分析性程序还要与其他方法一起结合使用。对于不重要或风险比较低的事项, 可以直接将分析性程序测试结果作为直接证据。 (3) 审计结束阶段, 审计人员应该利用分析性程序进行整体性的复核, 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问题进行最后分析, 评价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 是否还有审计证据不支持或不合理的变动, 如有被审计单位不能解释或审计人员不能合理解释异常变动, 确定是否要增加审查内容, 为发表审计意见做好准备。

(三) 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

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性程序广泛应用于审计的三个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 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 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编制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 分析性程序可以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审计报告阶段, 分析性程序可以用于对被审计事项得出的审计结论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评价。而作为基本审计技术的函证法、盘存法等则主要用于审计实施阶段。 (2) 分析性程序可以提供整体合理性的证据。审阅、盘存、核对和函证等其他审计技术针对的往往是单笔业务或有限的几笔业务, 获取的审计证据能够证明的也只能够是该几笔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 而分析性程序所针对的是报表或账户层次的某个整体, 以此用来证明该整体的总体合理性。 (3) 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审计重点, 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盘存、函证等在审计实施阶段运用的审计技术是在审计人员掌握审计重点后有针对性地获取证据的手段。

(四) 分析性程序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

在查阅有关分析性程序的文献时, 发现在2003年至2010年60篇的文献中, 95%的文章进行的是规范研究。要引进发达国家证明是成熟的技术方法时, 需要一个尝试、探索、总结、升华的过程。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中国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资料的获取。政府审计机关在促进实务界、研究人员与教育界紧密结合, 倡导和支持实证研究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优势, 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提出更有力的措施。

二、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情况, 笔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取自山东和内蒙古的两个县审计局, 山东回收了28份, 内蒙古回收了22份, 各有一份作废。分析性程序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应用现状具体如下:

(一) 分析性程序的理论学习

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充分认识是指导审计实务的重要环节, 为获得相关信息, 此次问卷调查着重关注了这一方面, 通过问卷的反馈, 笔者发现对分析性程序认识和使用的情况可分为三种: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不知使用的审计方法是分析性程序但却在审计过程中实质应用了;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能够较好地认识分析性程序且在实务中应用的比例占50﹪以上, 这表明分析性程序已在基层审计机关得到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但是相对来说对分析性程序无理论认识以及没有使用过此方法的人数仍然较多, 特别是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实质应用了分析性程序却对此方法无理论认识, 可见这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欠缺, 认识不充分, 不理解其确切含义。

(二) 分析性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在您看来, 分析性程序对于完成审计工作的作用如何?”, 其答卷统计情况如表2:

认为分析性程序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审计人员占绝大多数, 这体现了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 并且充分肯定了其重要作用。这对分析性程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 分析性程序应用的频率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频率, 问卷中对此进行了定性的设问, 审计人员反馈自己所在部门使用分析性程序的频率, 具体情况见表3:

48.14%的审计人员认为其所在部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应用分析性程序, 表明分析性程序在实务中的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 分析性程序的优越性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

(四) 分析性程序应用的审计阶段

分析性程序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流程, 在审计计划阶段主要用于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在实施阶段用于分析性程序确定交易及余额测试的程序和范围, 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在报告阶段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复核。

风险导向审计中, 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 着重风险评估, 分析性程序作为其取证手法, 在计划阶段应充分应用。然而表4的数据表明, 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实施阶段报表分析的应用上, 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性程序的一个优点便是有利于发现审计重点, 为审计人员编制实施方案提供支持, 实务中, 这一优点并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利用。在报告阶段, 分析性程序最后用于复核报表整体合理性以尽可能发现风险, 审计人员在此的应用偏少。

(五) 分析性程序所使用方法的应用情况

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 审计人员会使用一些方法来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 笔者对于较为常用的方法应用情况作了调查, 具体情况见表5:

审计人员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主要偏好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 其他方法也有涉及, 但相对比例较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使用较为方便是其普遍使用的重要原因。但是使用方法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分析性程序的充分应用。

(六) 分析比较时所使用的信息

应用分析性程序时, 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与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结果或者审计人员的预期数据进行比较;与所处行业或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其他单位的可比信息比较。审计人员应用前两种比较的情况见表6:

从应用人数比例来看, 审计人员更加倾向于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 与期望值的比较受到一定限制。在一般情况下, 以前年度的财务资料较容易获得。而与期望值比较相对来说更加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需要审计人员有较为丰富的审计经验。

(七) 分析性程序应用与审计人员工作经历情况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理论认识、应用情况与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的关系, 笔者对表1中反映的三种情况各自对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分布做了统计, 具体情况见表7:

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的审计人员工作年限都是小于5年, 主要是小于3年。而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都有5年以上的工作年限, 10年以上的更是占到了50﹪以上, 由此也证明了之前笔者所说的分析性程序大多是拥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的观点。

三、分析性程序应用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加强分析性程序的应用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 加强理论学习, 充分认识分析性程序的作用

审计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审计人员将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 由于分析性程序与其他审计方法相比, 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 能够较大程度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其理论学习更应该着重加强。刘家义审计长多次强调各项审计都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效果。因此, 有必要从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 向审计人员展示说明这种必要性, 以及分析性程序在发现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效果和节约审计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高他们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的自觉性, 增强他们逐步采用更为先进的分析方法、不断提高分析性程序效果的动力。

(二) 将分析性程序用于整个审计流程

分析性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三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其强调将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 以风险评估为重心, 而分析性程序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 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 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因此针对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较少将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计划阶段的现状, 应该从提高审计人员认识和使用该方法的效果性两方面改善此现状。在报告阶段, 应用分析性程序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的综合分析, 评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 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的风险。

(三) 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性程序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取证方法, 通常需要由具有丰富审计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进行分析性程序的人员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 其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高;如果审计人员未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 不了解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不了解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间的关系, 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分性析程序, 其分析性程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低。因此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十分重要。可以通过人员培训, 加强典型案例分析, 总结优秀审计经验, 逐步提升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多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 对已经查处的案例细节以适当方式披露, 并通过网络信息沟通渠道进行不同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 逐步形成较为统一的实践经验, 以此从整体上共同促进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红英:《分析性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运用》, 《财务研究》2010年第7期。

忠告性通知发布控制程序 篇2

文件编号

XXX-QP8.5.1-2016

版本版次

B/0

文件名称

忠告性通知发布与实施控制程序

1目的为确保产品在交付后,顾客能够正确防护、贮存、使用产品,或当产品发生任何形式的改动或质量问题时,能迅速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及时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公告形式通知有关顾客,并在必要时实行产品召回。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销售产品的忠告性事件的信息发布、反馈和处理。

3权责

3.1总经理负责忠告性通知的批准;

3.2销售部门负责医疗器械交付后忠告性通知的发布和实施。

3.3

质量部负责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的监督检查。

程序要求

4.1

销售部门在销售活动中向顾客提供必要的有关产品忠告性事宜,内容包括:产品的特点、产品使用方法、产品搬运、运输、贮存等要求、产品注意事项、最易产生不良事件的控制点。

4.2忠告性通告的发布

4.2.1 当发现已交付后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对顾客产生潜在的伤害或违背规章要求,本公司应根据伤害的程度,决定是否有必要发布忠告性通告,实行产品追回以及报告国家或当地主管部门。

4.2.2忠告性通知的内容

公司名称、产品名、规格型号、批号、许可证号、出厂日期、不合格原因、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拟采取的措施、建议或补充信息,如医疗器械的使用、医疗器械的改动、医疗器械追回和医疗器械的销毁等内容。

4.2.3忠告性通知的启动条件

a)

顾客反馈信息中反映的问题具有共性和代表性;

b)

国内、外技术文献或学术报告对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的新认识;

c)

国家、行业法律法规的调整导致产品的不适应。

4.2.4当上述忠告性通知的启动条件构成时,应及时发布有关忠告性通告,通告的发布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电话、电报、传真、信函、新闻媒体等形式进行。

4.2.5销售部门草拟《忠告性通知发布记录》,并组织采购部门、质量部等有关部门评审,确认发布忠告性通知的必要性和实施措施的有效性,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6销售部门按产品销售记录,负责将忠告性通知发送至医疗器械产品的最终用户,并提请他们关注通知所提示的告知。

4.2.7 对产品不追回就可解决的问题,由管理者代表编制书面通知,告知注意事项,通知客户。

4.2.8 对于严重的质量问题,由管理者代表起草书面报告,及时通知客户及公告机构,以便减小因质量问题对客户的损害程度并及时上报当地药监部门处理。

4.3

追回

4.3.1 产品追回的条件:

a)

根据产品存在缺陷或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状况以及顾客投诉的分析,可能对产品销售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将该批或部分产品全部追回,并给顾客调换,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b)

因生产商的工艺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的整体不合格,应将工艺发生重大变化之日起的所有产品全部追回;

c)

因公司内部发生质量问题,而分析结果对产品销售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将发生问题的批或部分产品全部追回。

4.3.2 管理者代表负责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同探讨追回方案,编制追回书面文件。

4.3.3 追回的处理

a)

质量部负责对追回的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原因,编制书面报告,对有质量问题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或报废处理。追回产品统—由采购部联系供应商安排处理,并作好记录。对符合追回条件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由销售部门提出申请,经质量部验证后如确系产品自身质量问题的,报总经理批准后进行追回;如属规格、数量或型号的差错,由销售部门经理批准同意追回。

b)

因产品自身质量问题追回的不合格品,必须隔离存放,并作隔离标识,由质量部根据《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必要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c)

因发货时出现规格、数量或型号差错的产品,可与客户协商并按协商结果处理。否则按退货处理,进厂后同样必须隔离存放并作隔离标识,经质量部检验合格后,办齐有关手续,方可重新入成品库。结果为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Ryzur-Qp4.2.3-2016

5.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Ryzur-Qp8.3-2016

相关记录

6.1《忠告性通知发布记录》

破产程序对担保物权优先性的限制 篇3

关键词:破产程序;担保物权;限制

一、破产程序对担保物权优先性限制的法理基础

债权人之所以选择物的担保,其目的就在于克服人的担保的局限性,通过行使优先受偿权使其债权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1]。如果破产程序限制担保物权人优先受偿权的行使,则无疑否定了担保法确立担保物权的宗旨,担保物权也就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担保物权的优先性,担保法的规定与破产法的规定存在冲突。冲突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破产程序本身的性质使然,二是破产立法价值嬗变的结果。

就破产程序本身的性质而言,虽然理论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破产程序是一种概括执行程序已成共识。作为概括执行程序,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必须将债务人的所有财产用来清偿所有债权人的债权,而且债务人企业一经破产清算,其主体资格将会消灭[2]。因此,民法上的许多权利一遇上破产程序,权利的原有状态就不得不发生改变。实际上,破产法对担保物权人优先权的限制也是法律调整利益冲突的结果,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我们知道,法律对利益冲突的调整要做到绝对公平是很难的,法律对一般社会正义的保护不可避免地要牺牲和限制个别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但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的角度看,它又是公正的,法律正是在这种公正与不公正之间实现着公正。在破产程序中,当债权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以保护社会利益,符合一般正义的原则。

二、破产程序对担保物权优先性限制的主要表现

(一)担保物权优先性的一般限制

根据各国破产法的规定,担保物权优先性的一般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享有优先受偿权的担保物权必须成立于法院受理破产案件之前。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各国破产法一般都设有破产管理人制度,有关债务人财产的管理和处分事由均由破产管理人进行,债务人无权对破产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因而不可能再在其财产上设立担保物权。

2.担保物权人负有申报债权的义务。为了保证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防止破产欺诈,减少争议,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第9条第2款明确规定:“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1个月内,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逾期未申报债权的,视为自动放弃债权。”由此可见,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与其他债权人一样,必须依照法定程序申报债权。不仅如此,自动放弃债权的法律拟制,也一视同仁地对有、无财产担保的债权产生效力。

3.担保物权须经法院审查确认。担保物权人要行使优先受偿权除首先应依法申报其债权外,其债权还必须由债权人会议讨论决定,最后由法院审查确认。如果担保物权人与债权人会议就担保物权的存在与否及具体数额发生争执,则应通过诉讼手段解决。该诉讼的基本形态为确认之诉,但若有必要,也可同时提出给付之诉。

4.在担保物权人未占有担保物的情况下(如为抵押权人),其担保物权的行使首先应向破产管理人主张,取得对担保物的占有后再行使其权利。若担保物权人已经占有担保物,如为质权人、留置权人时,则可不经破产管理人同意,直接依担保法规定的方法行使其权利。但是,破产管理人可以通过清偿债务或提供为债权人接受的担保,收回担保物。

(二)担保物权优先性的特别限制

尽管上述一般限制有时也可阻止担保物权人行使优先受偿权,甚至导致最终无法受偿,但严格地讲,担保物权优先性的一般限制属程序上的限制,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其优先性,在满足了这些条件限制之后,担保物权人仍可行使其优先受偿权。与破产清算、破产和解不同,破产重整程序对担保物权优先性的限制属实体上的限制[4]。也就是说,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所有的债权无论其性质如何皆一律平等,有财产担保债权的行使和其他债权一样也告停止。不仅如此,公司的管理人在管理程序中,还可以对已经提供担保的公司任何财产进行处置或者行使他的权力,如同该财产不受该担保的限制[6]。

三、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的缺陷与立法完善

鉴于上述缺陷,在限制担保物权人优先权的立法完善方面,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5]。首先应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担保物权人的利益在破产程序中必须得到优先保护。一味强调限制担保物权人的优先权,不但使担保物权的设置丧失了它原来的意义,同时也有违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基于这一原则,在强调限制担保物权人的优先权同时,有两点应予注意:一是要限制债务人和破产管理人对担保物的使用权和处置权。如果要使用或处置担保物,需经法院许可。二是要赋予担保物权人一定的权利,以实现利益衡平。

其次,在具体条文设计上,应重点完善以下内容:(1)明确规定抵押权人、质权人和留置权人享有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受偿的权利;(2)有物权担保的债权必须依法申报且必须经法院审查确认;(3)担保物属于破产财产,有物权担保的债权属于破产债权;(4)在重整程序中,担保物权人的担保权利暂停行使,但担保物有损害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物权人权利时,担保物权人有权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债务人为继续营业,可以取回质物、留置物,但应当提供替代担保。担保物权人对重整程序的发生、进行等相关事项(如重整计划的通过)享有表决权;(5)折价、拍卖或变卖担保物所得的价款首先支付担保物的保管、维修、变价等费用,其次清偿主债权。

参考文献:

[1]潘琪.美国破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29.

[2]汤维建.破产程序与破产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324.

[3]参见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支付不能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条、第166条、第170条。

[4]参见《日本公司更生法》第37条第1款。

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审计,分析性程序,万福生科

分析性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 (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 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分析程序以报表数据之间的稳定关系为假设, 直接从报表项目入手, 进行审计测试, 因此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审效率, 而且在降低审计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 正确实施分析性程序, 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万福生科造假案回顾

万福生科 (湖南) 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稻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1年9月27日公司成功上市登陆创业板, 2012年9月初湖南省证监局对万福生科进行例行检查时, 发现公司2012年上半年预付账款账户余额奇高, 在建工程账户也存在大量工程预付款, 涉嫌违反相关证券法律法规, 决定立案稽查。9月, 中国证监会也正式对万福生科立案调查。10月底, 万福生科公告承认2012年半年报财务造假。至2013年5月, 证监会对该造假案件的行政调查已终结。调查结果显示, 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股票和违法信息披露。

根据《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证监会责令万福生科改正违法行为, 给予警告, 并处以30万元罚款;因其相关行为涉嫌犯罪, 证监会已将万福生科及董事长龚永福和财务总监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暂停平安证券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 撤销平安证券和中磊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 不接受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12个月内出具的证券发行专项文件;同时, 对相关责任人采取警告、罚款和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二、分析性程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万福生科采用大量个人账户作为交易对象, 为了配合虚构销售收入, 万福生科伪造了相关采购和销售合同, 虚构了300多个个人账户作为供应商账户。万福生科首先通过自有资金, 打入事先虚构的300多个个人账户作为采购款, 然后从个人账户转入公司账户, 形成虚构销售收入入账。虚增的销售收入以现销的形式形成, 使得审计过程难以发现收入虚增问题。

同时, 通过虚增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来虚增资产。万福生科选择利用在建工程来虚增资产是由于在建工程在没有转为固定资产前, 其在报表中显示的账面价值难以测算, 企业操作的空间很大。因为万福生科刚上市, 有大量募投项目, 在建工程项目放大不至于引人注意。首先从公司账户打入个人账户款项作为预付工程设备款, 一部分预付工程设备款用来抵付因虚增收入、由个人账户转入公司的款项, 另一部分预付工程设备款则形成在建工程。因在建工程核算的相对自由性, 账面在建工程进行了大量虚构。

万福生科的造假方式使得审计人员实施的交易实质性测试失灵。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件表明, 财务舞弊的发生往往并非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而是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管理层舞弊行为。因此, 审计人员必须跳出企业账本和财务报表的束缚, 灵活运用分析性程序来提高审计效果。

(一) 分析关联财务数据间是否相互矛盾。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中, 该公司披露的2010年、2011年净利润分别为5, 555万元和6, 026万元, 而自由现金流分别为-3, 997万元和-10, 276万元, 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两项指标出现了严重背离, 据此可推断万福生科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数据可能存在造假嫌疑。

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 万福生科在在建工程没有项目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 其在建工程从8, 675万元增加至17, 998万元, 增加了8, 323万元。但是, 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只有5, 883万元, 据此可以推测预付工程款或者应付工程款增加。报表中显示的预付账款增加了2, 632万元, 但应付账款却只增加了379万元。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不仅包含投资活动的款项, 还应包含经营活动的业务往来款项, 两者的增加额与在建工程的增加相比相差甚远, 由此可以推断有诸多的疑点。

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中对于在建工程的披露也存在着重大矛盾之处, 在建工程项目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 工程进度反而降低了。如淀粉糖改扩工程和厂区绿化工程, 在分别投入了2, 601万元和74万元之后, 工程进度却分别从90%、100%降低到30%、85%。

(二) 分析与同行业水平是否不符。

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摘要中公布的普米毛利率为12.39%、精米毛利率为17.62%。同行业中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报中公布的粮油食品类毛利率为5.81%, 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中公布的米业类毛利率为5.30%。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 其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

万福生科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71次、1.46次和1.56次。该公司所属的行业 (农林渔林业) 这三年平均存货周转率为3.44次、3.45次和3.68次。公司存货周转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同行业相比较, 万福生科存货的低周转率与高毛利率自相矛盾, 这些数据表明, 万福生科可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造假的嫌疑。

三、启示

(一) 多进行定量分析。

分析程序不仅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包括必要时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分析程序不能只是进行定性分析, 也不能满足于泛泛而谈。审计人员一定要进行对比分析, 寻找出现异常变化的数据并寻找原因, 解释的原因尽可能要进行定量分析。例如, 上述案例中, 可以通过对比万福生科与其同行业之间的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 寻找可能存在舞弊嫌疑的突破点。

(二) 以职业怀疑的态度分析各项交易的各个环节。

万福生科使用自有资金进行体外循环虚增现金或虚增其他资产, 同时又辅以虚假合同、虚假发票、虚假银行回单等原始单据, 作假手法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此, 审计人员应该强化对交易各个环节的审查。审计人员不仅要检查企业交易方在工商部门的登记时间、注册地、法定代表、注册资金等项目, 还要重点关注交易企业的重要股东以及其近几年的经营状况, 必要时要进行实地的走访探查。同时, 对于企业的存款和销售收入的确认, 审计人员除了函证银行存款、检查未达账项、抽查大额银行存款交易凭证外, 还要对银行单据和银行流水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张新瑜, 赵力群, 许莉.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 2012.4.

[2]刘娇, 龚凤兰.“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研究[J].财会月刊, 2013.9.

《WEB程序设计基础》过程性考核 篇5

供分组名单)

《********数据管理》,学生根据此命题,结合自己的现实需求设计一个小型管理系统,如《个人通讯录数据管理》、《个人资金使用数据管理》等。

二、设计要求及评分点

1、数据库设计(10%):数据库中至少有三张数据表组成,数据表

中字段设计合理,每张数据表必须有主键,其中一张表为用户表。

2、页面设计(10%):至少有五张页面组成,页面布局整洁大方,页面有导航(建议使用html的ul标记实现),页面之间的跳转必须使用sesson进行控制。

3、1)

2)页面功能(80%)(建议): 登陆页面(10%):在文本框中输入用户名、密码,实现登陆。数据浏览页面(20%):使用gridview控件呈现某张数据表中的全部数据,最好是能实现该控件的分页。

3)数据修改、插入、删除页面(60%):建议使用dropdownlist控件

来决定修改、插入、删除的条件。

4)撰写一个短文,陈述该系统的使用说明,要求行文简介明了,可

以辅助截图进行说明。(该要求为必备项,不加分,缺少倒扣20分,内容达不到要求适当倒扣分)。

分析性程序在IPO审计中的运用 篇6

分析性审计程序是审计方法之一, 也称之为分析性程序, 是审计人员分析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之间、财务数据之间、内部与外部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也是帮助审计人员判断数据合理性, 确定审计重点, 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分析性程序在执行审计程序时, 可在审计计划阶段、实质性程序阶段、最终复核阶段使用, 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目的, 降低审计风险, 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可靠性。

二、实施分析性程序的作用

实施分析性程序的主要作用:

( 一) 分析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审计程序, 分析性程序的目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同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及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同时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表的异常变化, 或者发现预期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 识别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采用的各种分析性方法可用于检查财务数据的异常、评价客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以及辨别特殊账户、事项以及相关的业务循环。

( 二) 分析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

实施分析性程序, 可以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分析一个既定账户余额或要素在历史会计期间的变化, 预测下一年度发展趋势;也可以分析财务状况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或是分析一定的账户余额在一定时间或在相关的行业中与行业的关系、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关系;或是对某个账户余额或要素进行估算。

三、分析性程序的方法

在执行分析性程序时, 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 一)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实际数据与基数进行比较, 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包括与预算数据进行比较、与上期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比较等, 但只限于同质指标之间的比较。

( 二)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将财务报表中彼此相关的项目进行比较, 计算得出相关指标的比率, 例如: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这些比率之间存在这一定的变动关系, 是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之一。

运用比率分析法还需注意: (1) 进行对比项目的相关性; (2) 对比口径的同一性; (3) 与其他衡量方法相结合, 确定合理性、科学性。

( 三) 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比连续两期或两期以上的数据、指标, 进一步确定数据之间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及幅度, 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以获取审计证据。

趋势分析法运用时需注意: (1) 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2) 剔除非经常发生项目; (3) 当基期的数据为零或者负数时, 不应计算趋势百分比; (4) 对变动比较大、重要指标进行个别的着重分析。

( 四)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分析、评价某项具有综合性指标各构成因素的变动对该综合性指标造成影响程度变化大小的一种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两种方法: (1) 连环替代法; (2) 差额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是将综合性指标分解成可以单独计量的因子, 并根据各单独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顺序将各单独因子的比较值代替基准值, 以此测定该独立因子对综合性指标造成的影响大小。差额分析法相比连环替代法计算稍微简便, 只需分析各单独因子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 计算、评价各单独因子对综合性指标的影响程度大小。

在使用因素分析法时需注意: (1) 各个因素的关联性; (2) 各个因素的顺序性; (3) 替代过程的连环性。

四、分析性程序在IPO审计中的运用

( 一) 分析性程序在审计计划阶段的应用

在审计计划阶段, 分析性程序与询问、检查等审计程序结合使用, 有助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获得相关审计证据, 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及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1. 评估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

在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 从而对审计工作进行全盘的指导。采用各种分析程序来发现企业的财务状况、持续经营能力、辨别重点的审计领域以及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帮助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 发现异常、未预期等各种情况。例如:对于制造业, 重点考虑收入的真实性, 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 成本的归集及分配是否合理, 重要的财务报表项目与销售之间关系的变化, 存货的周转情况, 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闲置、报废等。同时, 还需关注企业年度内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2. 评价财务报表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从整体上对财务报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可以采用上述的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发、趋势分析法等, 经过分析和比较, 发现财务报表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例如, 我们对某公司审计时, 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 发现营业外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33%, 较之上年大幅增加, 引起我们重点关注, 在进行实质性程序时, 通过询问、检查、测算等程序, 其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不属于当期营业外收入的项目, 致使当期营业外收入大幅增加, 利润随之增加。

3. 根据评估结果, 编制审计计划, 明确重要审计领域。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的了解, 对财务报表进行整理分析, 注册会计师对重要的审计领域和存在较高风险领域便会具备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制定审计计划,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包括:对发现的异常项目, 进行重点关注, 可适当多投入审计资源;对差异不大或很小的项目, 可适当的减少审计资源的投入。这体现的成本效益的原则, 较好的控制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例如:对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进行了解的过程中, 我们得知企业的收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完工百分比的确认根据工程的进度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工程可预期成本的发生也存在不确定性, 通过执行分析性程序, 销售收入增加, 销售成本变化不大, 初步评估小搜成本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 将可预期成本的发生、完工百分比的确认、销售成本作为重点审计领域, 配备较强的审计力量。

( 二) 分析性程序在实质性程序的应用

在执行实质性程序时, 采用分析性程序, 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审计证据, 从而较全面的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认定层次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 同时合理的支持相关认定层次的结论。

注册会计师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时, 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期后收款的细节测试, 确定其余额的可收回性, 也可对应收账款余额可以采用账龄分析程序, 确定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又例如, 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计价的认定, 我们需要了解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前后期是否保持一致, 预计使用寿命及净残值是否合理, 重点关注累计折旧的计提以及分配。根据公司的会计政策, 独立执行重新测试累计折旧审计程序, 将测试结果与企业账面金额进行比较, 分析公司累计折旧计提的准确性。在确定被审计单位累计折旧的分配方法合理的基础上, 对连续两期或两期以上各项目金额占全部累计折旧总额的比例进行比较, 分析各期之间是否有重大差异, 若有重大差异, 可进一步获取审计证据, 说明差异形成的原因, 差异是否合理。

( 三) 分析性程序在最终复核阶段的应用

评价已审财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 评估已审计财务报表是否存在未预期、异常的事项, 帮助注册会计师形成合理的判断, 得出结论, 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报告的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全面阅读审计报告及附注, 考虑在执行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异常差异、未预期差异等问题, 其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合理、充分, 以及与审计计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将分析性程序运用到财务报表上, 进而发现是否存在未发现的或未预期的差异, 以及他们的关系, 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审计程序, 合理保证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可靠性。在最终复核阶段采用分析性程序, 可以考虑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可以通过比较前后期的相关财务比率、同行业可比的相关比率等, 从而判断财务报表的合理性。该阶段需要由经验较丰富、级别较高的项目经理、业务经理完成, 从总体上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综合所有的审计工作成果, 以使大错报风险将至最低。

摘要:IPO由先前的核准制即将实现注册制,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IPO审计也需要在成本与效益之间寻找了平衡点, 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并且在合适的时间里保证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 可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

关键词:分析程序,审计,审计证据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 2010.

嵌入式引导加载程序的可裁剪性分析 篇7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不断发展,对于嵌入式软件的在线更新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利用Ethernet,CAN,UART,SPI等通信网络,在不影响这个系统运行的前提下,对各个节点的单片机进行在应用软件升级(IAP),成为嵌入式系统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实现这一功能,需要一段核心代码的支持,这段代码就是Boot Loader[1]。

本文将针对Luminary Micro公司(已经被TI收购)提供的全部Stellaris Boot Loader源代码,详细分析Boot Loader的结构,构成原理,设计思路,探讨其可裁剪性与移植性,并试图归纳总结出Cortex M3内核Boot Loader的通用设计方案。

1 Boot Loader简介

Boot Loader(引导加载程序)是系统加电后运行的第一段软件代码[2]。PC机中的引导加载程序由BIOS(其本质就是一段固件程序)和位于硬盘MBR中的OS Boot Loader(比如,LILO和GRUB等)一起组成。BIOS在完成硬件检测和资源分配后,将硬盘MBR中的Boot Loader读到系统的RAM中,然后将控制权交给OS Boot Loader。Boot Loader的主要运行任务就是将内核映象从硬盘上读到RAM中,然后跳转到内核的入口点去运行,也即开始启动操作系统。而在嵌入式系统中,通常并没有像BIOS那样的固件程序(注,有的嵌入式CPU也会内嵌一段短小的启动程序),因此整个系统的加载启动任务就完全由Boot Loader来完成。其主要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以便为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准备好正确的环境。

2 Cortex M3及Stellaris Boot Loader简介

2.1 Cortex M3内核简介

本文所使用的Cortex M3内核是ARMv7架构的“M”系列中的一个子集[3]。主要是应用于低成本、小管脚数和低功耗的场合,并且具有极高的运算能力和极强的中断响应能力。Cortex-M3处理器采用纯Thumb2指令的执行方式,使得这个具有32位高性能的ARM内核能够实现8位和16位的代码存储密度。 ARM Cortex-M3处理器是使用最少门数的ARM CPU,核心门数只有33k,在包含了必要的外设之后的门数也只有60k,使得封装更为小型。Cortex-M3采用了ARM v7哈佛架构,具有带分支预测的3级流水线,中断延迟最大只有12个时钟周期,在末尾连锁的时候只需要6个时钟周期。同时具有1.25DMIPS/MHz的性能和0.19mW/MHz的功耗。

2.2 Stellaris Boot Loader功能

Stellaris Boot Loader是TI公司的Stellaris Cortex M3微控制器的在线升级引导程序[4],它可以通过UART,SPI,I2C,CAN,Ethernet或USB来升级微 控制器的代码。同时根据不同的需要,在编译时选包含不同的代码来实现其良好的可裁剪性。

2.3 源代码组成及各文件作用[5]

源代码组成及各文件作用如表1所示。

3 Stellaris Boot Loader源代码原理分析

3.1 启动代码分析

在Keil集成开发环境的Boot Loader版本中,启动代码包含在bl_startup_rvmdk.S文件中。由于启动代码是由汇编语言写成的,而用户程序大多是由C语言编写的,而Keil的编译器,并不支持C程序与汇编代码的参数传递,因此如果用户想要将C程序中的一些变量和宏定义传递到由汇编语言编写的启动代码中,则必须在编译前,用Keil的armcc工具将bl_config.h和bl_config.c文件生成bl_config.inc文件。然后在汇编代码中加入include bl_config.inc这一条语句,便可以将C程序的一些宏定义传递到启动代码中。

有了必要的宏定义之后,启动代码将执行一系列操作,包括检查更新条件,载入用户程序等。

(1)配置向量表,此操作将在Flash空间起始位置后的一段连续地址定义为Cortex M3微控制器的中断向量表。

(2)初始化处理器,并将Boot Loader的代码复制到SRAM中。

由于Stellaris系列单片机具有单周期的Flash读写能力,因此默认的代码段本身就位于Flash中。这样,如果内核直接从Flash中加载修改其自身的指令,则既容易造成时序上的混乱,又有可能因Flash中某些关键指令被自修改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针对这个问题,Stellaris系列单片机采取的方案为:在SRAM中建立Boot Loader的映像,即把Boot Loader复制到位于0x2000处的SRAM中,然后从SRAM中加载指令。这样,指令的加载源(SRAM)与修改操作的目标(Flash)相分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软件升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检测是否有用户配置函数:

如图1所示,在启动代码中,利用了钩子函数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自己特定的硬件初始化C语言代码。

(4)检测是否需要升级。

调用bl_check.c中的CheckForceUpdate函数,可以检测以下事件。

①是否有用户自定义的设计函数。

②由“APP_START_ADDRESS”这一宏所定义的用户程序起始地址处,是否已经有了用户程序,如果没有,则返回“1”,直接等待升级。

③检测用户是否使定义了与外部引脚相关的宏,如果定义了,那么将根据外部特定引脚上的电平决定是否执行升级程序。

(5)需要以哪种方式升级。

当Boot Loader检测到升级请求后,将根据用户的宏定义,决定以哪种方式进行软件升级,共有UART,SPI,Ethernet,CAN,USB五种升级方式可供选择。

(6)载入用户程序。

将位于“APP_START_ADDRESS”的用户程序加载并运行。

(7)在应用升级方式。

Stellaris Boot Loader还提供了在用户程序中调用Boot Loader的在应用升级方式(IAP),在Boot Loader的中断向量表中,定义了“UpdaterHandler”这一中断向量,而其代码与“Reset_Handler”中断向量所指向地址的代码段中所执行的升级程序基本一致,同样实现了升级用户程序的功能。

因此,用户在应用程序中,可以调用:(*((void (*)(void))(*(unsigned long *)0x2c)))();图2显示了这一语句的汇编代码,可见这条语句是通过函数指针的方式,跳转到了“UpdateHandler”中断向量处,从而实现了类似于软件中断的功能。

3.2 数据包收发

Boot Loader数据包收发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通过串行端口(UART,SSI,I2C),另一类是通过以太网端口。图3展示了串行通信的通用数据包格式(波特率自适应传输方式例外),具体的数据包命令可参见Luminary官方的数据手册,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Stellaris Boot Loader为用户提供了方便易用的数据包收发函数包含在bl_packet.c及bl_packet.h中,无需用户自行编写底层函数,函数名及功能如表2所示。

3.3 Flash底层操作

由于Stellaris Boot Loader对于Flash底层操作采用了直接寄存器访问的方式,对于一般使用来说,没有必要去了解其具体内容,因此在此就不多做讨论。

4 可裁剪性与可移植性

4.1 个性化裁剪

Stellaris Boot Loader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属于自己的Bootloader,用户可以仅仅将自己所需的特性包含在Boot Loader中。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这种灵活的可裁剪性,一是改变所包含的头文件,二是通过修改源代码实现底层代码的裁剪。

Stellaris Boot Loader通过良好的模块化封装使得用户只需要修改少量的代码就可以改变在线升级的触发方式,不一定仅限于官方代码中的外部引脚电平检测触发。另外用户只需要改变ReceivePacket(),SendPacket(), AckPacket(), 和NakPacket()这四个与数据包收发有关的函数中的代码,就可以轻松自定义任何形式的数据包格式。

Stellaris Boot Loader可裁剪性还体现在用户甚至可以不使用官方所提供的任意一种串行传输接口(UART,I2C,SSI等),而启用一套完全自定义的串行接口传输方式。要使得自定义的串行接口协议就必须将SendData(), ReceiveData(), 和FlushData()定义成用户自己的函数,例如用户定义了如下代码:

#ifdef FOO_ENABLE_UPDATE

#define SendData FooSend

#define FlushData FooFlush

#define ReceiveData FooReceive

#endif

那么Boot Loader就会使用Foo*函数集,这一虚拟的用户自定义接口来传输数据,用户只需提供相关的数据传输函数即可,Boot Loader的其余部分均不用改变。

通过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手段,用户可以轻易地编写适用于任意数据传输协议以及传输接口的个性化Boot Loader。

4.2 可移植性的初步探讨

由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Stellaris Boot Loader具有使用方便,灵活度高,可裁剪性强等特点,是否能将其应用于其他厂家的Cortex M系列微控制器,人们就必须先了解各厂家Cortex M系列所具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首先,Corte M系列内核具有固定的存储器映射如图4所示,这一特性为人们的移植带了很大的便利。

因此,移植时,可以保留Stellaris Boot Loader所采用的将Boot Loader的代码复制到SRAM中运行的方式,保持其特有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其次,由于Stellaris Boot Loader编写时采用了直接寄存器访问,因此移植到其他Cortex M系列微处理器时,只需要修改为各厂家自己定义的寄存器名即可,甚至可以利用宏定义替换的方式,实现完全不改动底层函数的移植。

虽说Stellaris Boot Loader已经具有了良好的泛用性,但是在移植时还是要注意,由于不同厂家的Cortex M系列内核具有不同的外设,而且初始化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移植时还是要参考相应的数据手册,才能完成相应的移植工作。

5 结束语

本文详细剖析了Stellaris Boot Loader的源代码及其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在实际应用Boot Loader时所应注意的关键点,例如Keil工具的使用。提供了实现Boot Loader个性化裁剪方法,并针对不同厂家的Cortex M系列微控制器Boot Loader的可移植性做了初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亚刚.嵌入式Bootloader机制的分析与移植[J].计算机工程,2010(6):267-269.

[2]安勤玲.基于ARM的引导程序的分析与设计[J].信息技术,2012(1):163-166.

[3]ARM公司.Cortex-M3参考手册(CortexM3_TRM.pdf)[EB/OL].(2005).英国:ARM公司http://www.arm.com/.

[4]TI公司.Stellaris Boot Loader USER'S GUIDE(SW-BOOTLDR-UG-6594.pdf)[EB/OL].(2007).美国:TI公司http://www.luminarymicro.com/.

分析性程序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复习,探究性训练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理想的成绩?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工作思维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大问题。其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工程除了平时课文(或语文知识)教学活动(也即新知识教学活动)外,复习教学活动也是极端重要的环节。若将语文教学过程视为一次长跑竞赛过程,那么复习教学活动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夺冠冲刺过程。这一阶段的冲刺把握好了火候,便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保证。若教师能充分利用好复习环节,调动好复习活动的“火候”,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如何寻求到复习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如何才能推动学生主动复习,并且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是当前农村中学许多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不小的困境。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事物规律链接上,复习应视为“再实践”———“再认识”的环节,而复习时是以篇为单位还是以单元为单位呢?笔者认为采用以单元为复习单位的层递式步骤认知复习活动程序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教师在复习阶段,通过分步骤指导,帮助学生有意地从单元的若干篇文章中寻找某些可供归类、比较或推论的材料信息,形成单元小系统的知识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标。笔者就这种单元复习作了初步的探讨,力图通过由消化过程到创造过程,递进式步骤,进行程序化探究训练,使学生经复习后达到既温故又知新的目的。基本操作如下:

一、基础知识归类

这是复习探究训练的处境阶段,也可说是消化训练阶段,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为重点在温故,所以要求不应过高。方法是将单元的若干篇课文中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类、整理,使之系统化。归类的结果,通常可以用纲要式、图表式的形式展示,以便于记忆。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复习,先让学生列出作品、作者所处时代的图表,接着列出各篇的主旨句:《公输》是“宋何罪之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标题即为主旨句;《鱼我所欲也》是“舍生而取义”;《庄子》故事两则主旨句皆为末句。再次,让学生列出“固”“域”“安”等重点字词的不同释义?学生在归类过程中,把已有的知识按不同的性质分门别类,去枝存叶,去粗存精,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思维训练———归纳思维的训练。这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是复习时的最基本训练。当一个又一个单元的知识小系统逐渐积累、扩展,形成一个阶段高度平台后,就可推进到下一阶段的探究性复习训练程序———知识异同的比较程序。

二、知识异同比较

这是复习探究训练的提高阶段。比较,是知识事物特点的较佳思维方式,许多看似相同的事物,一经比较,就可以发现彼此间细微的差别;又有许多看似不同的事物,经比较,往往也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而事物的特点更会在比较的过程中清晰地呈现出来。鲁迅先生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能教会学生比较,其效果自不待言。一个单元(课本的自然单元或教师自行组合的单元复习)至少有三篇以上课文组成,正好可以进行比较训练。方法是既可以指导学生就课文中记叙文的选材、人物形象,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论证的观点等从内容方面进行比较;也可以指导学生就课文的文体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表现形式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往往能发现单篇学习时不能发现的东西。例如我曾将《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三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性格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总结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历程、变化内因及环境的感染效应。又如将《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公输》在描写人物方法上进行比较,学生总结出后者比前者有更细致的心理描写。这是单篇阅读不可能取得的效果。通过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取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习作时描述不同类型也有所借鉴。

三、知识规律发现

这是探求知识训练到使用知识的转化程序,要求学生以单元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为材料,经过思考、推理,进而寻求支配这些材料的规律,这是在比较训练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的抽象思维训练。当然,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种训练只能在基础的水平上进行。例如一个文体相同的单元,要求学生从中提炼有关这一文体的某些规律性知识,有时就本单元所提供的事实,从中提炼出支配这些事实的规律。如学生复习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智取生辰纲》和《杨修之死》中都发现矛盾冲突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手法这一共同点。守纲与劫纲的剧烈冲突,杨修的恃才放旷与曹操的嫉贤妒能产生强烈冲突,都是情节发展动能。因此,得出一条写作规律:写反映社会生活的命题作文,要表达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须反映出双方利益冲突或思想冲突的焦点。又如根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各篇(首)的主旨,学生总结出:为国为民思想国人自古有之。这就是经过抽象思想而提炼的规律。学生若能抽象得出这样的规律,就可进入探究使用的程序。

四、知识应用与创造

这是复习的创造性阶段,是复习训练的最高阶段,也可称为突破性阶段。这一过程是前面的消化知识过程到创造过程,在学生从事发现规律的复习训练,基本能驾驭知识的规律后,要求能居高临下地将已有规律使用到新的领域内。例如要求学生在发现了《最后一课》与《藤野先生》的写作规律后,快速列出《相识在校园》和《你和我一起走过的路》两个命题的写作思路。又如学生发现了范仲淹、欧阳修、杜甫等的为国为民思想的主题后,让学生快速完成议论文《为国为民是立国之本》。这样的训练。既有旧知识可资凭借,又要在解决新课题的情境中有所创造,就能收到比较明显的复习效果。

分析性程序 篇9

关键词:会计,谨慎性原则,内部控制,程序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由来已久的会计指导原则。学术界过去主要把研究放在谨慎性原则的历史及效用的阐述上,而对于谨慎性原则的缺失、误用与滥用,集中在会计人员个体的业务判断上。从实践中的会计业务模式来看,传统的会计活动不具有典型的程序化特征,因而不能有效地运用程序规范财会人员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随意性。

随着会计规范化改革的深入,会计实体规则越来越多,规范财会人员谨慎性原则的有效程序化机制却难得一见。尽管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上逐步对会计活动的程序进行了探索,但仍鲜见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进行系统程序化的控制。有鉴于此,本文期望通过考察我国会计谨慎性程序化控制的基本要求,立足于中国企业实践,探讨完善自控、互控、他控的控制措施,建立谨慎性会计业务的全流程。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表现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是基本的财务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主义、审慎性原则、保守主义,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是动态的过程,会计业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专业判断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为会计业务本身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社会,谨慎性原则已经上升为会计活动的基本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时强调:“审慎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2007)。”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具体表现由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强调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并且要求专业判断的准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还特别指出:“实施谨慎性原则并不允许诸如设立秘密储备金、过分地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因为这样编制出来的财务报表不可能是中立的,从而也就不会具有可靠性。”这一要求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足是各国会计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受限于利益驱动或业务素质,相关人员过度运用或运用不够谨慎性原则,就不能准确、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品质(Biddle Et al 2009)。现阶段在我国会计业界,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具体表现有:

(1)谨慎性缺失。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的需要,在国家证监部门监督下,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然而,众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普遍忽视谨慎性原则,这就给企业的稳健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如存货不计提跌价准备,一旦市场价格下跌,企业就有可能发生经营困难。即使运用谨慎性原则的企业,由于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比例的具体政策规定,相同情况的处理各不相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谨慎性误用。谨慎性处理的方式中,因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第一,坏账准备。坏账的确认标准和认定权限,坏账准备中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等计提方式的选择,计提比例的确定。第二,存货处理。存货的认定范围,存货取得和发出的计价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式,尤其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的方式选择。第三,短期投资。投资在期初、中期或期末的核算方式;单项短期投资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的,单项跌价损失准备的确定,企业自定的具体计提方式。第四,长期投资。长期投资的计价及收益确认方式,对被投资单位是否能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确定的核算方式;长期债权投资的计价及收益确认方式;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式。第五,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方式。第六,其它。在建工程的核算方式;无形资产计价和摊销方式;收入的确认标准。上述会计政策的选择错误,都会对资产、利润等产生影响。

(3)谨慎性滥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募集资金的条件或免予被摘牌,滥用谨慎性原则,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粉饰手段。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随意调节利润和资产净值来美化资产和操纵利润。某些经理人为了以较低的代价进行内部人收购,通过利用谨慎性原则恶意高估损失、负债,低估收益和资产,人为压低所有者权益。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发布的《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2014年春季)》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在2213家上市公司中,有744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比2013年增加142家,占全部样本上市公司的33.62%。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程序化控制原因

程序化控制,是按照会计业务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而确定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所实施的管理方式。会计活动的程序化控制,源于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全面设计,程序上要明确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及其运营结果的反馈机制,体现出前后衔接的递进关系。控制在于与之配套的规则规范。一个完整的会计业务流程,包括不同岗位各个工作步骤(或叫进程)、业务文件载体的流转和根据制度要求做出的判定。谨慎性原则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缺失、误用与滥用案例,也暴露出会计业务流程中程序化控制的薄弱。

(一)进程孤立会计人员存在“孤岛”现象,缺少会计岗位之外的程序联系。会计人员与相关业务部门没有就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形成前后衔接的递进关系,会计岗位人员仅凭个人判断处置,带有极大的主观性。比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算方式,折现率参照物的确定等,全凭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判断能力,其谨慎性操作的结果带有很大的会计人员个体特色,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二)监督失控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脱节,受托人(管理层)片面追求自身利益主导会计谨慎性操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拥有资产所有权的股东与资产控制权的管理层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获取合理的报酬是正常的代理成本(Jensen Et al 2002)。管理层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容易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世界银行从交易的透明度(披露指数)、内部交易的问责制度(董事责任指数)以及股东对政府官员和公司经理人的不当行为提起诉讼的能力(股东诉讼指数)三个维度构建了投资者保护指数。2008年对188个国家及地区的商业环境进行评测,我国的投资者保护指数得分仅为满分的一半,与俄罗斯、肯尼亚等19个国家并列第92位。管理层在脱离监督的情况下主导会计人员应用谨慎性原则,美化经营业绩,甚至掩盖亏损事实,扩大经营风险。

(三)判定失据在应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会计人员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判定,但判断的标准在很多企业缺失或模糊。尽管在计提存货减值准备中,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指导要求,但企业需要所生产的非通用工业品的市场售价的定价依据,否则就无从判断。即使营销部门有售价政策,但能否为会计部门所掌握,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它诸如固定资产折旧、坏账准备提取等,都需要企业内部明确具体的标准。

三、防止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程序控制

(一)防止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程序要求从会计、出纳岗位的分立,到记账、复核的分工,再到会计、审计的分设,人类会计业务史一再证明,程序是消除个体差异,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方式。在谨慎性原则中突出程序的要求,可以使会计渐趋客观化,达到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效果。

一是多方参与。实践活动产生重要数据方,利益或权利可能受到会计业务结局直接影响方,都应当有充分机会参与会计业务过程,并对财务报告的形成发挥其有效影响和作用。会计程序的相对开放,将使采购供应、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会计业务的各相关方,积极参与会计业务中的谨慎性处理过程,以保证资料来源的真实性。

二是业务民主。民主是在自由平等基础上,按多数人的意志,依一定的规则进行决定的机制。民主的重要特征就是按程序办事。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控制程序中,会计部门内部各岗位以及会计部门以外各相关方,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意见表达权。各相关方在运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业务中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会计谨慎性处理的准确性。

三是信息流转。要建立健全会计业务流程,明确各相关方在流程中的信息搜集、提交、处理等方面的责任,保证会计岗位的信息综合处理职能。通过信息流转的流程来集中相关各方的资源、智慧,彻底消除会计岗位的“孤岛”现象,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业务中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

(二)防止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程序化控制措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程序性设计,必须体现出控制要求,保证控制到位。

(1)自控。会计人员的自控方式,包括:学习政策规定;运用个体经验;参照同类做法;主动汇报请示。学习是会计人员正确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为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经营状况分析能力,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和参照同类做法,积累个体工作经验,必要时善于请示请教,才能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2)互控。目前,企业按要求出纳岗位与会计岗位必须分设。财务部门内部建立牵制、互控制度。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由二人及以上共同处理。但是,会计部门与其它业务部门之间的互控,在很多企业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在具体运营业务中,仅靠财务人员的谨慎性处理有其局限性。企业会计业务以外采用的签订互控责任状,明确各相关方的业务工作目标、操作流程、互控职责,也可以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业务处理提供借鉴。

(3)他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会带来企业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利润等的变化,不仅与投资人的利益攸关,还会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甚至影响到政府的税费征收(Ahmed Et al 2002)。大量证据表明,企业经理层的行为与谨慎性原则的选择密切相关(Ahmed Et al 2011)。世界银行比较189个经济体国内企业面临的监管后发表《2014年营商环境报告》认为,中国近5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属于改善营商环境最多的国家之一。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制定详尽的细则,说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前置条件,规范企业会计处理中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行为。这将有助于增强企业和会计人员账务处理的客观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水平。

(三)防止会计谨慎性原则缺失、误用与滥用的程序化控制路径通过建立健全程序化的谨慎性会计处理方式,实现全流程控制,将有助于保持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优点,消除谨慎性原则应用的随意性。从带有共性的企业运作方式出发,笔者设计了企业通用的谨慎性原则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各企业实践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调整。

(1)流程节点1:数据提供。

执行人:会计业务相关方(从事生产、营销、仓储等业务的相关岗位)。

流程文件:表格等为载体的第一手资料。

流程说明:涉及存货、应收款经手的会计业务相关方,必须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成熟企业对存货减值的做法是,各单位供应部门会同专业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组成资产减值存货小组,期末由供应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填写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相关栏目。对于用于销售的存货,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填写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中期末售价及期末营销政策。对于坏账准备,期末则由营销部门根据服务欠费、产品应收款等状况,开展对账、确认及催账工作,填写坏账准备审批表相关栏目,分析、提供各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情况。

(2)流程节点2:事实确认。

执行人:行政主管领导或相关部门领导。

流程文件: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坏账准备审批表等。

流程说明:以事实为依据,对事实依据进行确认。

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的事实进行审核并签字确认,由行政主管领导或提交总经理办公会审批。对于单项应收款项超过一定数额的,应由相关职能部门编制详细的分析报告,提交行政主管领导或提交总经理办公会审批。

(3)流程节点3:会计处理。

执行人:会计岗位人员。

流程文件: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坏账准备审批表等。

流程说明:财务部门根据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坏账准备审批表和相关批复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期末财务部门人员核对由供应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填写的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并签字。根据供应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填写的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里反映出的期末售价及期末营销政策,财务部门会计岗位负责计算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数额,并交由财务部门稽核岗位进行核对并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财务部门根据经相关方确认的产品应收款、服务欠费情况,对账龄超出规定期限或难以收回的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4)流程节点4:专业审查。

执行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或其他会计专业领导。

流程文件:存货跌价准备审批表、坏账准备审批表等。

流程说明: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准绳,会计专业领导进行准则符合性等内容的审查。

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准则规定的范围,处理的依据是否合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其自行确定。计提比例由企业“合理估计”。预付账款“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其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因准则扩大了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放宽了对计提比例、方法的限制,会计专业领导需要对合理性进行审查。同时,对单项计提坏账准备超过规定数额的,会计专业领导还要根据审批权限,履行职责赋予的把关责任。

(5)流程节点5:异体监督。

执行人:会计师事务所。

流程文件:会计报表。

流程说明: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处理进行审计监督。

(6)流程节点6:企业批准。

执行人:董事长或总经理。

流程文件:期末财务报告。

流程说明:以投资人权益保护为尺度,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的会计处理,要在财务报告中向董事会报告,接受董监高人员的质询,并经过董事长认可批准。没有设立董事会的,要经过总经理的批准。

(7)流程节点7:对外发布。

执行人:企业指定部门。

流程文件:期末财务报告。

流程说明:正式发布的财务报告中,要对应用谨慎性原则做出的会计处理,做出具体说明。

四、结论

分析性程序 篇10

2012年1月10日,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实践活动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学生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条件, 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设计各种综合设计性实验, 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我校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建筑环境与设备、给排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课程以Visual C++6.0作为开发平台, 以C语言为背景, 向学生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基本方法、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等。本课程理论学时32学时, 上机32学时。通过学习, 使学生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编程技能和上机调试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种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编制结构化程序, 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及将来实际工作的相关应用打下基础。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 更应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本课程的上机实验在机房进行。通过上机实践, 可以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训练学生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配合这个实践环节, 课程组编写了上机指导书。指导书90%以上是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内容编写上, 上机指导书遵循启发为主的原则, 既有详细的上机实习过程, 又并非让学生按部就班, 学生在上机实习过程中既有章可循, 又通过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机, 通过上机实践解决问题;同时教师答疑辅导时不是包办代替, 而是采取指出问题解决途径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C语言程序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C语言程序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其基本过程是: (1) 教师提出实验题目; (2) 学生设计算法, 上机调试程序; (3)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总结实验体会; (4) 教师审定学生提交的程序代码和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

3.1 实验题目

选择合适的实验题目, 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 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遵从初学者的认知规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把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选做实验和大型综合设计型实验。

(1)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共有16个, 每个实验由学生在课内2学时完成, 编写调试5-8个程序。一个学期学生共需调试110多个程序。基础实验的完成情况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实验内容见表1:基础实验指导。

(2) 选做实验

“选做实验”列出17个趣味实验, 供学生在程序入门之后进行提高。每独立完成一个“选做实验”, 学生平时成绩计一次加分。详见表2:趣味选做实验。

(3) 综合设计型实验

大型综合设计型实验具有课程设计性质, 共安排了八个实验。题目包括:职工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职工工作量统计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通讯录程序、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模拟时钟转动程序、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实验要求如下:

1) 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

2) 代码书写采用缩进格式。

设计报告按照以下格式:

1) 设计目的;

2) 总体设计 (程序设计组成框图、流程图) ;

3) 详细设计 (模块功能说明 (如函数功能、入口及出口参数说明, 函数调用关系描述等) ;

4) 调试与测试:调试方法, 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测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解决措施;

5) 源程序清单和执行结果:清单中应有足够的注释。

3.2 实验过程的指导

实验过程是综合设计性实验重要的部分。在实验机房, 学生不仅要编写代码, 实现自己的算法方案, 获得预期的程序功能, 而且要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修正程序中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 优化算法, 因此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非常重要。

(1) 上机过程中全程辅导答疑

任课教师在上机过程中全程进行辅导答疑, 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

(2) 流媒体动画视频教程辅助实践教学

课程组通过录制流媒体动画视频教程, 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该项工作将文字性实验指导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提供上机操作过程的视频操作演示及讲解, 把操作过程和主要思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可以得到辅导并可以重复观看, 从而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课程组已录制27个视频文件, 并发布到课程网站。

(3) 课程网站辅助教学

课程网站的“实践教学”栏目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丰富的资源链接, 资源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图片、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 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 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交流, 包括讨论、答疑、提交作业等。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解决了课程知识点多、知识更新快、学生基础不均衡以及学时少等实际问题。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 进一步去思索和解决新问题, 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特别是对于实验中的失败, 要帮助学生寻找原因, 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自己解决问题。

3.3 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环境、程序代码、测试数据及运行结果、实验小结等。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实验过程、思维方式的再认识与提高的过程。撰写报告前, 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实验小结侧重总结本次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及解决办法, 因此撰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对实验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 学生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难免会遇到问题, 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对问题的处理才是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吸引学生的地方。通过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有助于提高了实验能力和应变能力。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档案和学习日志形式的实验报告,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反思力, 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真实性评价。

4. 总结

我们把“C语言程序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分为基础实验、选做实验和大型综合设计型实验三种类型, 以主要知识点为主线设计实验题目, 实验程序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特点。学生按照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方式, 完成从小型程序到代码较长的实验程序的设计。

实践表明: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秀海, 滕清秀.教学改革效果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1) :111-113.

[2]毛明.全面抓好教学建设, 努力构建质量工程保障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9) :42-43.

[3]冯玉芬, 马宁.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12) :62-63.

[4]俞庆英, 刘莉, 陈传明.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10 (20) :118-121.

[5]陆继远, 刘跃峰, 李天博.电气信息类专业C语言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4) :108-109.

[6]张冬梅, 何兴恒, 郭晓兰.非计算机专业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2) :89-91.

上一篇:风险因素比较下一篇:抽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