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2024-05-18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精选十篇)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篇1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苏北地区农村成人中,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4%, 高中、中专学历占10%, 初中占33%, 小学占28%, 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占15%, 呈年龄越低学历越高的趋势。年龄比例:20岁以下占6%, 21~30岁占33%, 31~40岁占25%, 41~50岁占27%, 50岁以上占9%, 表明农村成人劳动力年龄比例趋于合理。

调查中我们发现:46%的农民知道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8%的农民知道良种补贴;35%的农民知道粮食直补政策;25%的农民知道农机补贴政策;26%的农民知道农业综合补贴, 说明我国的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为广大农民所称赞。

57%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三产;24%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二产;19%的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是一产。说明农村以三产和二产为主业。

33%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7%的农民没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说明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需大力推进,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2013年参加各种农民培训, 参加1天的占19%;参加2天的占14%;参加3天的占18%;参加4天的占16%;参加4天以上的占22%。表明广大农民有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的愿望。

42%的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提高技能水平的占47%;获得政策扶持的占21%;得到尊重占7%;获得补贴占7%;获得学历占10%;获得证书占6%。说明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水平, 获得学历的愿望较低。

7%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一事一训;21%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证书培训;6%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中专培训;11%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大专培训;47%的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是短期培训。表明广大农民有希望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较高收益的心理。

33%的农民期望获得粮食方面的培训;期望获得水果方面培训的占18%;期望获得蔬菜方面培训的占25%;期望获得花卉方面培训的占18%;期望获得养殖方面培训的占21%。表明广大农民希望获得农业方面的培训。

65%的农民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实习;选择面对面授课的占12%;选择电视广播的占14.5%;选择VCD的占4.5%;选择多种方式结合占10%, 选择其他方式占6%。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实习。可能由于现场实习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又能进行技术操作获得技能, 农民对这种培训方式比较喜爱。

35%的农民愿意在本村接受培训;25%的农民愿意在城市接受培训;10%的农民愿意在县城接受培训;25%的农民愿意在乡镇接受培训;5%的农民不愿意接受任何培训。表明农民更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接受培训, 不愿远离家去参加培训。

影响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35%的农民是没有时间;16%的农民是没有钱;22%的农民认为当地没有学校;10%的农民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其他占27%。这就需要相关培训教育部门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 妥善安排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

当前农民教育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没人管占24%;不方便占11%;内容不切合实际占24%;费用太高占18%。

28%的农民认为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不实用;认为泛泛而谈的占23%;认为操作训练少的占47%;认为培训课时不足的占16%;认为内容单一的占9%。

34%的农民所在村有文化活动室;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占57%;开展文化活动的占22%;村干部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占8%。

农村远程教育存在以下问题:29%的农民从未参与过远程教育;认识不足占20%;多媒体课件播放占33%;课件内容与当地农民的需求不符占22%;学员请假的占5%。

6%的农民有过创业的经历, 94%的农民没有创业的经历。

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认为是外出打工的占56%;认为是家庭农业生产的占37%;认为是家庭经营工商业的占10%;其他占9%。

10%的农民外出务工地为县内乡外;省外占33%;市内县外占27%;省内市外占30%。

当您发现有好的工作时, 是否立刻辞职到更好的单位, 回答是的占24%, 回答否的占76%。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篇2

查与思考

关于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县妇女也逐步进入决策管理领域,与男性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权利提高,这是贯彻男女平生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县妇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大力重视下,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不断扩大,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改善。为构建和谐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陈旧思想的束缚,我县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方面都有困难,但我们坚信随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县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将

会充满光明和希望。

一、我县妇女基本情况

县共有12个乡镇,4个社区,总人口

万,其中妇女万,占 %,农村妇女47238人,占妇女总数的69%,文盲、半文盲占62%,高中文化以上程度 12360人,仅占 %。我县农村妇女大多在家务农,特别是较偏远,贫困的农村,更是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致使农村妇女文盲比例远远高于男子,而且年龄越大,比例越高。

二、当前我县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1、结合政府相关以及自身组织培训工程,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

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围绕承德的农业主导产业,致力于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

要想解放农村妇女的思想,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就必须不断的给她们充电,县妇联积极结合政府相关培训工程,如在就举办了“贫困村妇女主任科技培训”、“凤滩库区县移民开发局科技培训”两期培训,创办了家政服务公司,并设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了家政、缝纫等培训班4期,培训方式多样化,从传统书面讲授到今年的多媒体远程教育,培训内容为了满足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的多技能培训,并开设了一系列适合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共培训 237 期,2万多名农村妇女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2、整合力量,分类培训,充分挖掘农村妇女培训新路

各级妇联紧紧抓住培训这一核心环节,强化培训基础服务工作。以被征

地妇女为重点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尤其是被征地妇女的个体素质及培训择业意向等。其次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发布宣传和服务力度。为把组织管理网络延伸至村,在村里设立了妇女培训联络员。把培训服务送到农村妇女家门口。挖掘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实施,逐步建立五种培训模式。与学校联运的技能型培训,与企业联运的定单式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动的综合型培训,与服务实体联动的实用型培训,与基地联动的实地型培训。

3、积极推荐,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搭建平台

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妇联把就业推荐与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创造、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借助各职业院校加强女性

就业技能培训,与长沙颐而康职业学校、长沙职校、湘西州职校达成协议,为其免费培训并负责安排就业,使农村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富裕。

三、我县在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大,影响工作展开。虽然我们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具体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不予以解决,挫伤了基层部门和组织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

2、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不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目前的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看,技能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多,其他培训较少。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培训形式

看,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训相对少,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从培训操作看,缺乏成熟的办法,大部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造成具体培训实施与考核发证、日常管理办法的制定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从就业服务看,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培训就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效果。

3、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乡镇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乡镇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影响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

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影响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对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

通过“四个一”来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动员各级妇联自建一批,各级妇联应在发展、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四是联系民间力量建立一批,要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

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等等。

2、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农村妇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坚持实用原则,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

1、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

3、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

4、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

5、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

6、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农村妇女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

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的作用。

坚持实际原则,培训形式要与妇女实际情况相结合。

1、要重心下移、服务妇女。培训地点应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

2、要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

3、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坚持实效原则,培训目的要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要确立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篇3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特征 农民工职业教育 培训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内部的劳动力显得过于富余,需向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外转移,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城镇转移和跨产业就业转移的过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产业和区域外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数庞大,而且以青壮年为主力军

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扣除实际需要从事种植业、林牧渔业等农业产业和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外,约有1.5亿是富余的。而且这部分人口当中能够向外转移的又以青壮年主。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85.9%,其中,25岁以下的劳动力占到了47.3%。每年大量的青壮年适龄劳动力转移到各大中城市,由于这些青壮年大多仅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在城市就业难度随之增大。

(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转移率成正比

我国农村储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但劳动力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初中以上的占了81.4%,明显高于在家务农的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稳定、有序转移的关键。

(三)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相分离

尽管我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已在农业产业外和农村区域外从事非农产业,职业已实现了转换,但由于制度的影响,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长期以来默认的农民身份。大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只是作为商品的劳动力本身的空间位移,和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其他因素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处在城市化进程之外,他们不能摆脱制度强加给他们的农民身份,随时可能重新回归土地,而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口与产业转移。

(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体力”型

农业部《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分析》显示,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工业技术工作,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26.1%,从事工业技术的占24.3%,从事餐饮业的占9.3%,从事商业经营的占7.7%,从事运输业的占7.0%。外出打工群体中,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工资低。外出农村劳动力普遍希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从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素质的核心是受教育程度,而能够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是成人劳动力,已超过受基础教育的年限,对他们来说,最迫切需要是转移前或转移后的职业教育培训。农民工是具有农村户籍但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是实现和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培训直接让农民掌握了非农生产技术,拓宽了就业门路,提高了经济收入。职业教育培训一方面对农民就业门路的拓宽、收入的增加具有直接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解决第二、三产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

(二)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完善对转移尚沉淀在农村内部的富余劳动力有重要吸引力。如果我国将目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逐步完善起来,对目前还在农村内部、尚未出来、处于观望态度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具有重要的吸引力,会逐步地引导他们离开农村、离开农业,发展非农产业。

(三)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前景来看,职业教育培训可以充实第二、三产业的后备劳动力,降低我国以后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风险,从而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GDP 的总量。

(四)从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培训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从而反过来也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思路

(一)制定可行培训项目

农民进城务工,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来看,为城市发展、国家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对他们自己而言,目的非常明确,挣钱养家糊口,而参加培训则是想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找到更优越的工作,挣来更多的钱。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不仅要切实可行,而且还要易于实施,培训项目必须兼顾实用性、易学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

按照“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技校、中专、职教中心、高职院校和成人教育的资源,积极探索引进用人单位、劳动力输入基地共同参与培训工作的联动模式,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行业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创建初、中、高职业教育层次相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衔接、长训与短训相配套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立交桥”。

(三)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再培训基地的选择上,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定,选择优质培训资源,颁发培训许可证;在培训范围上,已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和有意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均可以参加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根据农民工从业岗位特点,组织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职业鉴定率、稳定就业率等状况进行评估检查,奖优罚劣,确保质量。

(四)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系统建设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区域转移。所以,首先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大调控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机构,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应充分发挥各培训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搜集各种劳务需求信息,并将信息的具体的内容如劳务需求的工种、数量和待遇等反馈到政府指导部门。最后,再由政府指导部门传递到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做到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地输出劳务,并协调或处理好劳务人员维权事务,实现农村劳动力“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流动型向稳定型”的转变,真正使农村劳动力能输出、能稳住、能致富。

(五)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篇4

关键词:女性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云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1]。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现代农业, 改善农村面貌, 培养新型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等几个方面[3]。目前,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中, 女性人数低于男性人数, 女性非农转移中回流人数高于男性人数[4], 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承担起农村生活的重任[5],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6]。因此, 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女性农民进行培训教育, 提高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 提升她们的生产能力和从业水平, 使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女性农民, 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7]。

一、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发展历程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她们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维持农业基础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8]。因此, 培育培养新型农村女性农民, 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9]。

近年来, 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云南省妇联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兴农, 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与培训, 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 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10]。根据云南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安排[11], 从1997年6月至2013年3月, 云南省妇联、云南省农业厅、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23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 累计培训农村女能手2299名。2010年11月8日, 云南省妇联在云南农业大学挂牌建立了“云南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12], 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更好地适应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十多年来, 云南农业大学根据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 面向广大农村女性农民开展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教育培训, 增强农村女性农民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 并开展创业培训教育, 鼓励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

通过十六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教育实践, 农村女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涌现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种植、养殖女能手;面向农业产品市场营销妇女能手、女经纪人。广大的农村致富女能手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 发挥着农村女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实践情况

从2008年至今, 云南省妇联、省农业厅在云南农业大学举办了9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 共有1489名来自全省16个州 (市) 的从事种植和养殖农村女性农民参加了培训, 参加种植培训的人数为688人, 占培训人数的46.2%;参加养殖培训人数为801人, 占培训人数的53.8%。从2008年至今, 每年参加培训的人数情况为:2008年培训132人次, 2009年培训398人次, 2010年培训260人次, 2011年培训279人次, 2012年培训294人次, 2013年1-3月培训126人次。参加培训的农村女性农民中23.4%为云南省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 包括傣族、白族、彝族、哈尼族等18个少数民族。参加培训的农村女性农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 其中:小学文化水平占5.3%, 初中文化水平占65.7%, 高中文化水平占24.5%, 大学专科文化水平占3.8%, 大学本科文化水平仅占0.7%。通过近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践, 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 培训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通过16年来23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践, 主办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总结, 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女性农民的实际需要,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改进培训方法, 提高培训层次, 满足农村女性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提供种植、养殖技能培训, 还增加了农产品营销、现代企业管理、创业技能等培训内容;在培训方法方面,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与实地考察、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 提高了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

通过多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累计培训来自全省16个州 (市) 的农村女能手2299名。培训不仅仅教给她们种植、养殖的技能, 经营管理方法、创业技能等, 更重要的是, 让她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她们的技能, 增长专业知识, 更能将她们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这些来自各个州 (市) 的致富女能手回到当地, 她们的亲身经历影响着更多的女性农民, 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较大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学习, 提升自身素质, 将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

(三) 提高了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虽然云南省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目前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年轻女性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 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女性大多数都愿意留在城市工作, 很少返回农村, 造成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历较低, 整体素质不高。近五年来, 参加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种植、养殖女能手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总人数的71%, 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的仅占0.7%。可见, 农村女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亟须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通过近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让来自16个州 (市) 的种植、养殖女能手参加培训, 并将各自所学带回家乡, 带动当地的女性农民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并通过培养她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不断提高云南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四) 提高了云南省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村女性农民由于长期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与外界接触较少, 更加缺乏经营管理知识, 往往不具备创业能力。通过近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不仅提高了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 开阔了她们的眼界, 提供参观考察成功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机会, 使农村女性农民不仅学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 还能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培训学习,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三、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农村富余男性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 农村女性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13]。十六年来, 开展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 培养了2299名来自全省16个州 (市) 的农村致富女能手, 对促进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通过多年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培养了来自各个州 (市) 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养殖女能手, 提升了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并带动了各个地区的农村生产发展。如培训班学员王世菊, 她在培训班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回到家乡后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 并对当地农户进行宣传, 介绍最新的种植技术, 已有150多户当地农户加入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采用新的种植技术, 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目前, 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6500亩, 并修建冷库和蔬菜加工工厂, 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

(二) 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多年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 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 也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云南省各个州 (市) 的种植、养殖女能手, 通过培训学习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了解前沿的知识、学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 她们回到家乡后成为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性农民, 带领当地农民生产致富, 发挥着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培训班学员陈玉琼, 通过培训, 提高了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她所在的村, 带动842户村民加入专业技术协会, 创办养鸡场, 当地村民协会会员共存栏蛋鸡10.2万只。专业技术协会还定期为农户提供养殖培训, 累计培训人员1880余人次, 由于技术先进, 生产出的无公害鸡蛋供不应求, 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带领他们逐渐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 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利于优化农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和管理民主

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教育实践, 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由于村民素质的提升, 乡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如培训班学员杨君芹, 由于她所在的村社, 田地全被征用, 许多农村妇女无所事事, 整天不是打麻将就是搬弄是非, 面对这样的情形, 杨君芹决定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和经营理念传授给她们, 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 因地制宜, 带动村民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 并寻求当时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 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成立了一个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公司,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许多村民都参加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工作中, 改变了以往无所事事的局面, 由于公司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和集体活动, 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在农业企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也更加重视生态的保护, 生产也更加规范, 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环境条件, 随着村民们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规划 篇5

中共芭蕉乡委员会

关于农村党员2010年的培训规划

各远教站(点):

近年来,我乡按照县委的统一要求,对农村党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为目的,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使农村党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得到增强,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总体目标

通过培训,要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党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各种实用技能,提高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三、主要措施

(一)结合实际,确定实用培训内容

农村党员的培训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精炼、管用、有针对性,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普及适合本地需要的各项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为主。要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以造就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技术人才。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知识;②与农村发展稳定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知识;③农业基础理论和科技知识;④以本乡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实用致富技术知识;⑤党的基本知识。

(二)灵活机动,采取有效培训形式

农村党员的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要因地、因时、因人、因需施教,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短期班与长期班相结合。对于重点培训对象,可以开办短期班,时间可灵活掌握;对于普及和系统培训对象,开办长期班,时间为

1—2年。

2、普通班与专业班相结合。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在进行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每年可有针对性地开办多期专业班,如高效农作物生产培训班、家禽饲养培训班、特种动物养殖培训班、经营管理培训班等。

3、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针对我乡农村实际,不论短期班还是长期班,都可实行不脱产培训,学员以自学为主,一定时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集中辅导。

4、课堂教育与实地教学、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学员集中培训期间,在进行课堂辅导、解难答疑的同时,要带领学员到培训基地实地查看、现场观摩、亲身实践,组织安排

专业教师、邀请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现场传授、指导、示范。

5、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要广泛收集外地相关信息,适时组织学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进一步使学员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在走出去的同时,要不断地请进来,邀请省、市、县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辅导,使学员及时了解掌握高新科技知识。

6、培训教育与跟踪考察服务相结合。尽可能做到培训、推广、服务一体化,及时为农村党员干部发布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社会化服务,并根据农业生产和乡乡企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科技咨询等。

(三)坚持实事求是,分层次施教。

对未经过实用技术培训,或虽经过培训仍未达到要求的农村党员进行普及型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培训,使其尽快成为生产技术骨干、致富能手;对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党员

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成为具有中专学历和初级以上技术水平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培训体制和运作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方法和内容。根据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向培训对象提供可以选择的若干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时间,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对农村党员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

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和各项培训政策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不断总结和推广经验,发现和研究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在培训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要给予表彰。对培训工作落后的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确保干部教育培训经费

加大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全乡经费预算,保证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

(七)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

全乡党(工)委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培训工作的领导,从“科技兴农”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培训的重要意义,把培训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性工程,要根据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切实负起责任,统筹安排,狠抓落实。

农村教育培训市场商机诱人 篇6

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提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九字要求。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能力和素质。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主要问题是“缺知”带来“少技”,进而引起贫穷,导致落后。在这个链条上,“缺知”既是初始环节,也是打断落后链条的关键,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才能提高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

我国农业几十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在人均耕地面积小而粮食价格又低的条件下,即使是种粮能手也很难成为挣钱高手。所以,农业发展还必须从多种经营上找出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有效途径。

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该增加投入,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民档案,摸清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培训资源的基本情况;参照国家“阳光工程”实施办法,择优认定和建设一批劳动力培训机构,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抓好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基地建设;采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动员社会各界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捐资助学,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于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以对流动就业的青年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培训机构要紧跟市场变化和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方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扩大对流动人口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对相关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明建设就没有依靠,也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不可能建成新农村,农村经济建设同广大农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经济行为的自觉意识有直接关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农民素质越高,生活越富裕,追求的精神境界越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旺盛。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首先要反哺农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哺要哺在提高农民的素质上,要哺在农民的教育上,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提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有文化”是“懂技术”和“会经营”的前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际上主要还是由农民自己负担的,在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高达78%左右,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给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投入。要加快公共财政支持义务教育的步伐,不断改善中央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补助环节和支持方式,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教师工资和教学公用经费。政府应该转变投资理念,把教育当做一种重要的战略投资——人力资源投资。在以前教育连年“欠账”的情况下,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应该高于GDP的增长。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淡出”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建设国债变成教育国债。为了还教育欠账,可以设想,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基础教育和师资教育,直到预算内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篇7

为了进行“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课题组成立以来, 根据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实施的农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成功模式, 对培训后的学员从调查入手, 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 调查分析学员在培训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 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服务, 探讨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 高职学院和科研院所在农村的成人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和对学员跟踪调查的反馈, 我们找出了制约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因素;设计了基于“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服务农民为宗旨, 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进行农民教育与培训;制订了“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评价机制;最后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提出构建基于“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

一、传统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特点

(一) 管理部门多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管理部门主要有农业委员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工会、扶贫办、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 且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实施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主要有各农技推广站、农广校、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中专学校等。

(二) 资源浪费

“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中, 综合利用各个政府部门的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各主管部门互不隶属、缺乏协调从而导致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资源分散, 进行了大量的重复性建设, 且不能持续投入, 也做不到高质量的建设, 导致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雄厚、教学管理较滞后、培训的规模小、教育培训的质量差。

(三) 内容、层次单一

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一般为实用技术培训且是短期培训, 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工程等项目。进行这些项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集中大量的资源, 但不能连续性, 一旦培训结束, 也就没了下文。因为缺乏相关的机制, 很难将教育培训资源可持续性的利用起来, 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 缺乏职业教育

培训的内容单一, 且多是短期培训, 低层次培训, 缺乏长期、高层次、正规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 “十二五”期间全国转移农村劳动力4 000万, 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加快发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 但现实情况是短期培训多, 职业教育很少。

(五) 模式老化

农民教育培训大多由县农业委员会组织, 由农广校牵头组成“百名讲师团”进入乡镇培训中心培训指导, 采取专家讲座等模式。教育培训的对象一般都是村干部、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 以骨干带领其它农户共同致富, 并没有面向广大农户进行教育培训。部分接受过教育培训的人没有做到示范带头作用。

(六) 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

在农村电话、电视已经普及, 个别农村也已经配备计算机网络。但计算机一般只是用来进行档案管理和网络联系上级部门, 普通村民接触计算机网络少, 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计算机网络资源在信息社会有着非常大的用途, 农民朋友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很多资料, 可以下载很多视频, 可以即时和专家通讯等。农民不能顺利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农业信息, 这说明为农民提供的信息网络交流服务平台不完善, 需要改变农村信息化落后的面貌。

二、构建基于“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

为了充分地整合、协调各方面的资源, 持续进行高质量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需要建设“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 打造信息化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

(一) “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

“校—地结合”模式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主要由“校—地结合”模式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和运行此平台的各种机制组成。通过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将农村、农民与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紧密的联系起来, 形成良性互动;各种机制可以保障此平台真正运行起来, 发挥应有的作用 (见图1) 。

(二) 建立“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

建立的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是一条线, 这条线将农民、地方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各大中专院校、各科研机构、各行业组织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各种教育资源统一起来, 为形成新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1. 平台的系统架构

“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 分为表示层、服务层、核心系统、数据层等部分;表示层分为农村成人学员、学校科研机构、系统管理员等部分;服务层包括成人职业教育、成人职业培训、培训服务报名、学习资料下载等内容;核心系统包括权限功能、角色功能、访问鉴权、系统监控等部分;数据层包括共享数据、内存数据、文件数据库、文件日志等内容 (见图2) 。

2. 设立平台的优点

(1) 突出了主体。突出以农村成人学员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农村成人学员着想。使“校—地结合”模式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顺利进行, 方便农村成人学员接受教育和培训从而学到知识和技能。 (2) 整合了资源。整合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整合了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整合了社会资源。适应了农村成人因文化水平不同对教育与培训不同层次需求;解决了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时间不固定的问题;解决了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地点分散的问题。 (3) 用户广泛。每一位农民都可以使用身份证号码在网上进行注册, 身份证号码就是学号, 所有的农民都是学员。用户还包括系统管理员、各协会行会等社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各市县镇村系统维护人员等。各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由系统管理员分配或由其注册获得。所有用户在使用系统时均免费使用。 (4) 利于统筹。充分利用系统平台, 所有政府部门开展培训与教育, 都要通过“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平台, 可以公布培训、教育信息;公布资金信息;公布专家信息;公布教育资源等。当一个政府部门项目进行结束时, 在平台里留下了各种教育资料, 可以被以后继续使用。 (5) 平台能力广。农村成人学员可以在网络上注册用户和密码, 如不会使用电脑可以请教大学生村官或向他人请教或为此开一个培训班;农村成人学员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平台系统,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进行网上报名。如选择职业教育可以选择具体的专业, 可以查阅专业教学计划, 下载学习资料, 与教师交流等;如选择职业培训, 农村成人学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要参加某种培训的信息、查询并选择参加某种培训、可以随时在线学习、下载教学视频课件资料、可以参加网络考试、可以发布留言信息、查询考试成绩、查询证书信息、违规举报、各项建议等;系统管理员负责日常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学校、科研机构可以在平台上上传视频资料、教学资料、发布教师信息、开课开班信息、发布技术成果等;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发布用工信息、教育与培训信息、根据学员的要求组织开班并发布信息、学员免费教育和培训信息、奖励人员名单、国家政策法规、接受学员的违规举报等;各协会行会等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其成员的要求在平台上发布请求教育培训的开班要求等信息;各市县镇村系统维护人员可以由市县农业委员会工作人员、乡镇农民培训学校工作人员、村委会办公人员、驻村大学生等人员担任, 负责安排现场授课教室、联系农村学员、联系上级部门、联系学校和科研单位、联系教师、负责后勤保障等问题。 (6) 平台共享多。建立专家资源库, 联合苏北各地大中专院校建立专家资源库, 将专家擅长领域、主要成果、主要经历等信息发布在网上, 供农村成人学员选择交流。建立共享资源库, 将苏北各地大中专院校的视频资料集中起来传到网上建立共享资源库, 供农村成人学员随时随地的观看学习。有足够多的视频资料供学员选择, 满足了学员对知识技能的不同需求。建立科技成果库, 将苏北各地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最新的科技成果汇总起来传到网上, 供农村学员查阅。如农村学员对科技成果有需求, 则直接和相关单位和人员联系, 此举有效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7) 实行学分银行、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互转。通过此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 可以更好的实行学分银行、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互转, 农村学员每次参加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给予一定的学分记录在平台里形成档案, 永久保存。当学分累计到一定的程度, 可以作为颁发学历证书的重要依据。

(三) 建立相关机制

为了保障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的正常运行, 需要建立相关机制进行保障。

1. 建立激励机制

对农民培训可以免费培训;对学习好的学员可以奖励;对拿到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可以奖励;对做的好的教师及教辅人员给予奖励;对做的好的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给予奖励。

2. 建立支持机制

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保障平台的运行, 请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法规、文件。政策、法规、文件规定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配套资金;规定相关政府部门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规定学校、科研机构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人次和场次;规定县镇村必须完成多少人次的培训任务。

3. 建立考核机制

考核政府相关部门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上是否达标;对学校、科研机构进行各项评估时, 对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对政府工作人员、驻村大学生进行考核。

4. 建立监督机制

监督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中是否有违反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的。监督是否有将配套资金挪作它用、扣发资金、贪污的;监督是否有虚报瞒报信息数据的;监督是否有徇私舞弊滥发毕业证、技能证的;监督不认真对待工作的。

监督方式有:农民学员举报监督、上级巡视监督、考核监督、抽查监督等方式。

建立“校—地结合”模式的苏北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 形成新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 新的体系可以克服传统农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诸种缺点, 可以整合各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各教育培训机构, 共享信息资源, 密切联系群众, 更好地服务于苏北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摘要:苏北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农业基地, 也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 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广袤的农田。传统的农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存在:管理部门多、资源浪费、内容单一、缺乏职业教育、模式老化、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等缺点。如何将农村、农民与各大中专院校以及各级政府紧密联系起来, 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为此, 构建了苏北地区“校—地结合”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 形成新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 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农民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缺点, 整合了多方资源, 更充分地服务于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关键词:“校—地结合”,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系统平台

参考文献

[1]苏志宏.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8) .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篇8

一、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突出五个转变

城乡互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职教园区内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职业学校需要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 在教学管理上, 突出以课堂为中心到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为重心的转变;从理论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教育属性由学校自我封闭、半封闭教育到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转变;管理主体由学校主体到校企共同承担的转变。

(2) 在教学组织上, 由学习小组、班级到生产小组、生产车间的转变;教学场所由教室到工作车间、岗位、企业、社会的转变;教学时间安排由学习日、学习周、学期到工作日、工作周的转变。

(3) 在教学实施上, 由学科体系、静态的书本知识到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动态性的实践技术知识的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师为中心到以技术示范、现场指导、学员为中心的转变;教学手段由非真实性、仿真性到真实性、生产性的转变。

(4) 在师生角色上, 由学生到徒弟、员工, 由消费主体到经济效益创造者的转变;由教师到师傅、研发者的转变。

(5) 在教学评价上, 评价形式由程序化到灵活性、弹性化的转变;评价标准由学科标准到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市场标准的转变;评价内容由课程评价到工作过程评价的转变。

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 培育五个模式

学校坚持职业教育的学历生培养与中短期培训并重的原则, 最大效益发挥职业学校的办学功能,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走多元化之路, 主要有以下培训模式。

(1) 普职融通模式。该模式将初高中毕业学生分流接受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可使这部分学生避免过早流入社会, 学得一技之长。有升学意愿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过渡到职业高中学习, 高三毕业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有就业意愿的学生由学校推荐就业。

(2) 转岗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重点, 通过培训拓展下岗职工基本技能和再就业能力, 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效益。

(3) 校企无缝连接模式。该模式引企入校, 校企合一, 以厂为校。2007年至2008年期间, 学校从浙江慈溪欧博特电子有限公司引进三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形成资金达300多万元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动手实践, 从教学到生产无缝连接, 把完成技能培训的学生输出到企业就业。

(4) 订单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劳务订单和区域性劳务需求信息, 按规定的规格、质量和数量进行培训。学校与苏州爱普生集团、义乌新光控股集团、宁波镇海炼化等3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半工半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学生就业, 有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高素质员工。

(5) “三个贴近”模式。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学校主动实施移民后期扶持培训, 对农村移民实行城镇化转移培训, 对下岗工人实行技能再生培训, 逐步走出了一条“智能型”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新路, 初步显现“培养一人, 输出一人, 致富一家, 带动一片”的社会效益, 彰显了职业教育的活力与生机。“三个贴近”为:

一是贴近社会经济, 实施面向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二是贴近群众, 实施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工程, 为地方造就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精选培训内容, 重点开展以草食牲畜、优质粮油、中药材、菊米、甘薯、竹炭等现代农业新技术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 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贴近市场, 开展“订单培养”, 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把“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增强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打造“经营型”劳务技能, 依托地方丰富的特色农业、林业资源, 开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产品市场营销技能培训。打造“候鸟型”劳务技能, 大力开展短期培训和熟练工培训, 突出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实现农忙务农、农闲打工, 做到生产、务工两不误。打造“特色型”劳务技能, 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地方人文内涵, 充分挖掘地方的特色技能和工艺, 在打造遂昌“技工品牌”过程中, 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就业名片。

三、职业培训工程的实施

成人职业培训由于培训学员的来源复杂, 各学员在学历、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从事的工作、实际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实施起来比在校学生的学历教育要困难得多。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方法以及培训质量保障机制。

在培训的组织形式方面, 我们学校根据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学员的特点,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时间上做到“避忙就闲”。即农闲时开展培训, 农忙时暂停。组织形式上做到“就近入学, 方便群众”, 即离学校近的, 请他们到学校培训, 离学校远的, 学校送教下乡。对那些偏远乡村、山区的农民, 学校派出教师, 带上实验实习器材到他们所在的村镇去培训。对于经商人员的培训, 基本安排在晚上和他们的经商淡季———学校的暑期。需要专业设备的培训, 如计算机应用需要专门的计算机房, 一般安排在学校进行。

在培训专业的设置方面, 采取学校规定专业和学员提出要求相结合的办法。学校规定专业, 就是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 结合企业和市场用人情况调查, 确定办几种专业培训班, 学员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专业报名学习;学员提出要求就是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学习专业的要求, 学校根据学员的要求开办专业。

在培训教师的安排方面, 凡本校有的, 尽量在本校解决;本校没有的或本校师资不够的, 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调度其他职校的教师参加。在本校教师的全日制教学与培训教学有矛盾时, 学校通过把农民的职业培训安排在晚上或节假日授课的方式, 以及教务处排课时, 将有关教师的培训授课与学校授课时间合理错开的方式解决。

在对培训的管理上, 学校实行“一套班子, 三块牌子, 分线负责制”。一套班子就是成人职业培训工作利用学校原有的一套班子成员进行管理;三块牌子就是学校挂有“职业教育中心”“继续教育中心”“职工培训基地”三块牌子;分线负责, 就是确定班子人员, 分线负责三块牌子所对应的培训工作。另外还做好与社区、乡镇教办、成技校管理人员的联系, 与他们共同做好培训管理工作。

四、实践成效

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创出特色, 拓宽办学渠道。职业学校开展成人职业培训, 正是为自己的办学拓宽了渠道, 积累了办学经验, 提高了管理水平,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增强了学校的生命力。

五年来, 遂昌职业中专开展农民培训50期, 共培训学员7284人, 考证合格率95%, 已农转工5000人。培训工作的开展, 也为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能力提升、适应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新动力、新资源, 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2005年5月, 我校被丽水市教育局评为“丽水市职业培训先进单位”;2003—2005年被县人民政府连续两年评为“遂昌县先进劳动力培训机构”。2008年, 市委领导来校视察, 对学校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浙江日报、丽水日报、丽水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分别对该校进行专题报道, 在全市产生了较大影响。

摘要:文章就围绕农村职业学校如何开展成人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技能等问题进行阐述, 对农民成人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校,成人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成效

参考文献

[1]吕红, 朱德全.试论从职业能力标准到人才培养标准的转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4)

[2]刘丽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 篇9

1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如此农业人口规模和比重, 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因此,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改革我国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条件、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但是由于农民素质普遍低, 不适应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很明显, 职业教育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实践

近几年来, 我校在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中,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充分利用了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的优势, 拓宽了我们的办学渠道, 增强了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促进了学校的自身发展的提高, 并探索出来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好路子。

2.1广泛宣传, 转变观念,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首先任务是引导农民解放思想, 破除小农意识, 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要利用各种农村会议、培训班等形式, 深入乡村农户, 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 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氛围。通过宣传, 帮助农民破除固守土地、温饱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 克服“故土难离”的消极畏难情绪,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扫清思想障碍。同时, 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导, 使广大农民逐步认识到外出就业是致富的路子。

2.2实行“订单式”培养, 提高劳动者就业率。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是通过技能、技术的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 最终, 农民由一产转向二、三产业, 由农村转到城镇。因此,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须与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结合起来,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行“订单式”培养, 把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把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 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和“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收”的办学模式, 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技能和技术培训, 努力和企业架起劳务输送、培训的桥梁。几年来, 尤其是在餐厅服务员、加工等专业培训中, 实行“订单式”培训, 按照企业需要的专业, 进行培训, 培训出来的技术人才, 输送到餐饮服务行业和水产品加工厂就业, 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率。

2.3注重质量, 培育特色, 创立学校培训项目品牌。

近几年业, 我们强化了教育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实行招生和招工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原则, 把职业教育与技能考核和鉴定结合起来, 满足了市场就业竞争的需要几年来, 学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内抓办学质量, 外树学校形象, 努力创造职业技能项目品牌。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实践:一抓培训基地特色。在开设各类专业培训满足市场需求前提下, 基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充分共享, 资源互为利用, 生源按专业特色合理流动, 主攻1-2个优势专业, 建设特色专业。尤其是在社会上需要量大的家政和保安专业下功夫, 形成特色基地, 这样在吸引劳动者参加培训利用人单位招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抓培训就业人员综合素质。按照“先培训后推荐就业”的思路, 以及“合格一个, 输送一个”的原则, 切实把好品德关、身体关、技术关、文化关, 做到思想品质不好不送、身休状况不合格的不送、业务技能不达标不送、文化素质不符合条件不送。三抓劳务输出优质服务。在信息提供、人员招收、就业培训方面, 开展跟踪服务, 做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 以质量育人, 以特色引入, 以诚信留人。

2.4建立就业网络体系, 搞好输出转移能力。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篇10

一、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调查

1.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体系较完整

利用卫星接收、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手段, 在全市建成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按照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电化教育、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 利用电信宽带网络, 组建覆盖到区县的重庆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专网, 开通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中心;依托互联网, 建立重庆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红岩网》;依托有线电视传输网络, 建设重庆市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专用频道, 最终形成多网并举、互联互通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2.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队伍较齐全

以“一骨干三配套”为框架建立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队伍。“一骨干”就是以各级党员电教干部为骨干, 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专职干部队伍。“三配套”就是配套三支兼职队伍, 一套是抽选乡镇村干部、电教播放员、中小学教师等, 组成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兼职管理队伍;二套是依靠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等单位的专业人才、科普志愿者以及当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组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兼职辅导队伍;三套是依托广电、信息通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技术保障队伍。同时, 加强对这些队伍的培训工作, 分级负责、分层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奉献精神、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较完善

市、区县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做到统一研究、部署、指导、督查和考评。建立电信宽带网络、有线电视传输等相补充的科学运行机制;建立通用教材与地方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党费适当补充、社会力量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另外, 区县委党校和乡镇党委具体实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分级管理, 推进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开展。

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问题分析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组织层面看,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加强农村党员干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 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工作上, 认为只要抓好中心工作就万事大吉, 对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认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只是党建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的, 哪有时间精力去管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抓不抓无碍大局。从党员自身看, 一是部分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村党员对学理论、政策不感兴趣, 对学科学实用新技术、新知识学不进去, 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二是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出现滑坡、组织观念淡化, 忙于自己发财致富或其他事务, 经常不参加教育培训活动, 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2. 培训时间难保证

农村党员具有数量多、人口老化、流动快、居住地分散、文化程度较低等特点, 因此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时间难以保证。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 有的村党支部老年党员已达到50%以上, 不少老党员中身体抱恙, 无法正常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二是部分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离农从商, 党员职业多元化, 流动性加大, 农村流动党员数量增加, 部分流动党员想出去就出去, 想回来就回来, 外出既不转移组织关系, 也不与组织联系;三是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大部分农村党员白天忙于生产或经营活动, 晚上集中学习也因为现在一个村一般由过去几个自然村合并, 农村党员居住地分散、往来路程遥远、交通也不是很方便等具体原因而不现实。

3. 内容安排欠科学

目前, 重庆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专网、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专用频道等等虽已经下乡驻村, 但由于农村党员操作技能和素质的限制, 自我教育培训条件还不成熟, 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方式还是以集中为主。在调查中发现, 有些乡镇、村在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 统筹兼顾不够,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的集中学习培训是管理员随手点击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专网, 遇到什么内容学习什么内容;有的是临时安排上级要求的重要文件或政策理论报告;有的基层党组织依据农村党员需求, 党员希望多培训蔬菜种植技术、水果培植技术等实用技术, 就过分突出, 甚至代替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的教育;有的没有根据党员自身特点和受教育层次, 开展以人文本、各有侧重、分类分层的教育培训, 而是教育培训内容千篇一律, 缺乏针对性。

4. 个人考评不完善

目前, 一些乡镇、村在安排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上随意性比较大, 一年中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等均没有明确规定。即便有些基层党组织有培训工作的安排, 但不注重教育培训后的跟踪管理和培训效果的评估考核。例如, 重庆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系统要求每个终端每个月学习时间时间不少于240分钟, 只检查播放时间是否足够, 不看内容是否实际, 培训人数多少, 无法了解成效如何, 成了纸上抓培训, 以档案资料定成效。另外, 农村流动党员集中教育培训的机会少, 主要以个人自学为主, 而对个人自学的“考学”机制不够完善和落实, 造成这些流动党员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三、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 深化认识, 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必要性

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是增强党员干事创业的本领, 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迫切需要。当前, 广大农村党员对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政策等等还不够了解, 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 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才能增强党员干事创业本领, 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基层党组织是否有很强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因此, 必须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让农村党员成为带领广大农民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领头人。

2. 创新方法, 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

结合实际, 创新方法, 解决集中教育培训时间难以保证的问题。一是灵活利用时间学。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间, 对广大农村党员集中进行比较系统的教育培训;针对流动党员, 则可以抓住他们春节等重大节日返乡之际, 集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学习。二是“流动课堂”帮助学。组织党校教师、专家学者、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 进村入户对农村党员进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实用技能等教育培训,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作坊商铺。三是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学。在充分运用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党建网站等现代教育方式外, 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有线电视滚动屏等简单实用的现代手段, 变传统教育培训为现代教育培训, 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提供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

3. 科学规划, 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上要注重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以增强针对性。一是以人为本, 按需施教。不少村支部存在一个共性的弊病, 就是盲目地、想当然地安排教育培训内容。因此, 想要农村党员学有所获, 就必须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需求,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用什么学什么”。二是区分层次, 分类教育。根据农村党员自身特点, 教育培训必须区别对象, 各有侧重。具体讲:党员干部侧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廉洁自律教育;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侧重党的农村政策、农业实用科学技术教育培训;个私企业党员侧重党的理想、信念、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培训;流动党员侧重组织纪律、宗旨观念教育;老党员侧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变化。

4. 健全制度, 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规范性

健全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个人考评制度能够有效的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实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学分制”。根据农村党员实际情况, 例如年龄岁数、身体状况、文化程度、是否流动党员等, 制定不同的学分考核目标, 明确规定农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每年不能少于多少学分。二是建立农村党员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制度。各乡镇、村结合实际, 制定好教育培训大纲和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积极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 农村党员在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修满自己需达标的学分后, 进行一次与学分标准相对应难易程度的考试, 成绩合格者, 颁发农村党员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上级党委把各乡镇农村党员的考试成绩, 纳入考核乡镇党委党建工作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建立检查督导制度。组织部联合党校、农委、科委等部门对各个乡镇农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学分完成、考试成绩、归档管理等进行半年或年终定期检查督导并考评, 确保各项教育培训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调查报告:以青州市为例[J].魅力中国, 2010 (4) :142.

[2]刘明光.对霍邱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246-247.

[3]林扬春.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4, 6.

[4]司江平.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问题的几点思考[J].农村教育, 2010 (4) :71-72.

上一篇:离岸贸易公司优势研究下一篇: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