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

2024-06-18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

1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

1.1做好人的管理

所谓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同时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益的高低。高校图书馆工作关系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时效; 关系到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关系到图书的流通、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应把人的管理放在首位,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管理的核心。

1.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图书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一项极其有效的措施。图书馆要进行科学管理, 必须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依法治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限制与约束人们行为,才能保证管理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充分发挥决策正确、督促有力、协调有方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图书馆的工作达到最佳的状态,保证图书馆总任务和总目标的实现。

1.3搞好经费管理

随着学校对图书馆投入的不断加大,图书馆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对有限的经费进行科学管理及有效使用等问题。尤其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够发达,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物质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管理的手段,使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4加强自动化设备管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强对自动化设备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管理核心应有两点: 一是培养和配置专职设备管理员,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提高设备利用率。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1.5优化馆内阅读环境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一个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心态,同时也影响着读者的数量。怎样为读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汲取精神的营养,受到文明的熏陶,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是行政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

2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规模小,人员少,职能多而乱

就辽宁省的诸多高校而言,绝大多数图书馆办公室只配备1人,少数配备2人。然而,办公室的常规工作却一项不能少,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统计分析、工作考核、起草文件、档案管理、对外沟通、对外宣传、开展读者活动、办公用品的管理、资产管理等众多工作。其中有些可以归属其他部门负责,有些只需要馆办协调处理,却全由馆办包办,这直接影响了自身的工作效率与对外声誉。

2.2资金少,条件弱,信息化不足

高校图书馆自身办馆经费不充足,馆办工作也常常缺乏信息化的系统管理来辅助工作,问题主要体现在: 1文件与档案管理处于原始计算机化,即一般采用单机存储电子稿而收藏打印稿的方式。2固定资产管理运用卡片、单证等纸质介质来进行,不能与学校层面的系统共享资源或对接。3工作人员一旦不在岗,时间安排、进度检查、事务提醒、效果检查等工作就会受影响。4人工填表的考勤工作不能直观体现细节和统计,也不利于领导及时掌握职工出勤情况。5工作量、文件、固定资产、考勤管理等都需要一套科学的、准确的、真实的、相对固定的办法,手工处理不但慢且易出错。

2.3头绪多,素质低,办事效率低

办公室工作的上传下达中枢地位决定了其工作经常处于矛盾的焦点,既有图书馆领导的严格要求,也有群众的高度关注,协调不好就会产生矛盾。另外,近些年不少高校进行了人事改革,实行雇员制的不在少数,而图书馆办工作多数由正式编制的老同志承担。面对现代化办公室管理工作要求,老同志在信息化素养、设备使用、工作方法创新等方面还比较欠缺,习惯老一套的办事方式,当工作量增大、头绪繁杂的时候,往往跟不上节奏,影响了工作效率。

3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优化的对策

3.1强化专业性,吸纳高级管理人才

高校图书馆很多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往往与管理无关,缺乏对该领域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自身专业素质还存在一定缺陷。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经验与套用是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的法宝,管理者的个人学识和素养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管理效果的 不稳定性较大。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这种凭借工作经验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下图书馆行政管理模式日益增加的各种需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效仿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以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图书馆的行政运行管理,对各项工作的环节进行梳理,并提出、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而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图书馆业务的不断发展,适应周边环境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

3.2转变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人员才能

政府主导、计划调节,是我国高校基本的体制环境, 计划性、指导性管理模式在高校各个部门的管理运行中影响极深,在公办院校中尤为突出,图书馆也不例外,事业经费由上至下按计划统一拨付,员工薪酬按级别定量拨付,经济基础的固守必然导致运行机制的刻板。图书馆的工作核心是服务,服务质量受到个人素养和积极性的双重影响,因此,即便专业素养很高,也不一定就能提供很好的服务。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成员,应当对这种情况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转变图书馆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工作透明度。

3.3加强经费的利用与管理,提高运行经费使用效率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撑,经费可以说是图书馆的命脉,是高校图书馆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础与保证。如上文所述,经费的短缺是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基于此,从高校方面来看,相关的高校需要加大对于图书馆的资金投入; 而从图书馆的方面来看,则需要加强对所拥有的经费的利用与管理。通过科学安排工作流程,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把运行经费更多地使用在读者服务、信息挖掘、信息推送、对外交流、人才培养、 提高员工积极性等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合理使用经费。

4结论

高校图书馆管理(论文) 篇2

摘要:文章在描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大数据研究背景及其特点,打破“国内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提出图书馆管理理念应关注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并通过分析图书馆管理将受到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哪些影响,提出图书馆管理如何立足当下,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化服务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概念逐渐渗透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如数据压缩、非线性网络、数据共享、数字化资源存储与管理等,大量用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在数字化概念突破狭隘的技术层面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我国图书馆管理在信息技术

1的应用先后经历了两次变革。首先是建成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系统,其次是图书

馆数字化建设。目前,国内图书馆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即文献资源数字化。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一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库的建设。

1.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和体系结构方面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图书馆内外部管理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管理体系(包括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管理等);规范、标准等支撑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研发成功包括ILAS等一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在数以千计的各类型图书馆推广应用。2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一般能满足用户的功能要求。包括馆内行政和业务管理功能;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内容管理以及检索服务等功能;文献信息交换与接口系统功能。系统通过XML数据交换标准,方便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以满足系统扩充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2.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展较快的,主要是高等教育系统图书馆。1995-2000年,高校系统图书馆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主要以书目资源和电子资源建设为主,以自建资源为辅,图书馆通过加入CALIS联机编目1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来实现书目建成联合目录,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在自建库方面,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采用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来建设自己的特藏资源,采用基于单库模式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来提供在线检索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数据库,以及一批高校特色专题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等。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采购自1999年后逐渐普遍,经费较充裕的高校图书馆一般购入国内主要的电子书刊资源,以及国外的全文文献库。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已实现管理自动化,有条件的图书馆也相继购进部分国内电子书刊资源,开展特色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3

(二)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问题

1.图书馆数字化整体建设发展不平衡

数字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建设。受国内互联网建设的滞后和国内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弊端的影响,国内图书馆事业形成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具体而言,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在在互联网网络发展中,东西部差别和城镇乡村的差别;二是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基础薄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7月)显示数字,2005年互联网渗透率城镇是乡村的6倍。网站数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占18.14%)、广东(占17.19%)、浙江(占9.13%),最少的省份是西藏(占0.12%)、海南(占0.13%)、新疆、甘肃、贵州(各占0.14%)。IP地址数最多的3个省是广东(占10.18%)、江苏(占7.13%)、浙江(占7.10%),最少的3个省是西藏(占0.11%)、青海(占0.13%)、宁夏(占0.14%)。从地域分布看网站数,华东(占37.17%)是西北(占11.9%)的191.8倍。东西部图书馆数字鸿沟的形成,不能不影响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和必要的数字化技术投入 正如上文所言,由于全国经济发展层次不一,各地区图书馆无法均衡建设必须的信息化设备,特别是西部地区,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地区图书馆管理工作仍处在人工服务水平,制约了当地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还有些地区虽然购买了相关设备,但是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低,不会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等数字化设备,所以无法真正的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4

目前,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研发实力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中不如企业信息化受到重视,参与研制的厂商不多,研制人员与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于对方业务熟悉了解仍有差距等等因素,使图书馆数字化技术还未能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5

3.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存在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现象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机构、一个行业,它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目标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把分散的文献信息通过采集、加工,整合形成资源库,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数据规范、检索语言的规范、应用系统功能规范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机构并未对上述规范做出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区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无法进行整合,从而无法有效降低图书馆管理成本,和方便读者通过互联网方便查询图书馆各方面的公开信息。3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谢卫、张春红:“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与此同时,国内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的、细致的全国性规划,各图书馆完全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相对独立、非常分散的一种状况。有的时候在采购各种资料或者是对数据库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却偏偏忽视了图书馆的网络联系建设,结果导致图书馆之间不但失去了联系,使其职能自己发展,而且无法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因此,根据当前的现实来看,各个图书馆基本还是采用各自为政的办馆模式,本质上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劳动与一定程度上资源的严重浪费。6

二、打破“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 自2009年以来,“大数据”一词开始越来越被关注,包括图书情报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关注大数据对图书馆未来管理的影响。但是,基于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学界存在一种偏差认识,即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为纠正这一偏差认识,笔者从大数据研究背景、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内在关联,以及上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进行陈述分析,以明其理。

(一)大数据研究背景

1.大数据研究起源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而大数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则是源于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5月发布的《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报告,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72012年联合国一个名为Global Pulse的倡议项目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主要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数据洪流的情况下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8同年,美国政府宣布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与此同时,IT行业巨头,如Microsoft、IBM、Oracle等相继投入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并针对企业的决策支持、风险分析、自动化流程等方面提出相关服务。

2.大数据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们也习惯于按照特征来描述大数据,大数据的常见特征是3V:(1)大量化(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开始以EB和ZB来计数;(2)多样化(Variety),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作为制造数据主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个体所产生的绝大部分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等;(3)快速化(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化特征一方面指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指大数据所包含的众多非结构化数据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新闻、金融及社交等数据,随着时间的6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孙晓丽、甯佐斌:“新媒介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宣传途径的思考”,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年第1期。

流,其利用价值会越来越低。此外,也有组织和个人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V,但第4个“V”所代表的含义众说纷纭,IBM认为大数据的的4V应包含准确性(Veracity),而IDC则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价值性(value).虽然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研究,正是因为这些争议的存在,证明大数据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也将逐渐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发展。

3.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从不确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数据,借助于Hadoop等处理和分析平台,大数据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其价值。在能源领域,丹麦能源公司Vestas利用IBM大数据分析软件和系统对气象报告、潮汐相位、地理空间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改进了风力机组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能量输出。在政治领域,奥巴马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得力于其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如分析师们根据每个选民的住址、家庭状况、家庭背景等数据分析得出其性格特征,从而针对他们进行不同的竞选游说,用最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了大选的成功。在零售领域,淘宝数据魔方是一个基于淘宝海量数据分析的商业数据产品,可以分析淘宝全行业的浏览、交易、收藏、搜索等数据以及消费者的用户特征,从而得出消费者的去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方便卖家分析竞争对手,探究消费行为,提高销售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大数据研究背景,不难发现,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储存,而相关数据的积累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期过程。结合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现状,只有个别图书馆有预见地在平时的管理活动中加入了对读者基本信息、借阅时间和借阅书籍种类与数量等数据信息的定期收集、分析和管理,大部分图书馆并不具备这个意识,或者对此类工作没有足够重视,而这注定了中国图书馆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进入大数据时代。

(二)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的内在关联

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简要分析如下:

1.数字图书馆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图书馆的功能和运行方式被用户所熟悉,不管是收藏对象上的变化(从印刷型文献到电子信息资源)还是收藏空间上的变化(从实体物理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中心的功能不会改变,通过有形的图书馆把无形的大数据组织起来,供用户使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人们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一

9个具体抓手,而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与推动。

2.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技术提供实验和应用空间。大数据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型知识库,随着知识信息的巨幅增长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问题。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如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挖掘等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要应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复杂数据的处理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基础功能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大数据的许多技术、趋势就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趋势。10

3.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的数据源,是大数据的一部分。用户关注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心,可以把知识和信息组织起来,提供给用户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必然要9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

涉及大数据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大数据平台的呈现,而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提供应用空间,其建

11设进程为大数据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硬件和软件薄弱,阻碍了图书馆管理由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进一步转变,加之有关数据收集传统观念的束缚,很难确定国内图书管理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12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并且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管理工作。

三、图书馆管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从长远来看,图书馆管理必将从数字化管理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并且承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为此,图书馆又应该做哪些工作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一)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存在利弊争议。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将促使图书馆的馆藏方式多元化、工作手段自动化、推荐个性化和服务范围社会化,由此可以回应人们对网络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有助于迅速地建立起非常科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效舒畅的管理机制,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最终把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全部实现,从而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13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传统出版业的内容数字化尚在进行中,因此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虽然内容数字化、阅读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都已经起步,但从全球范围和图书馆全行业看,数字化成熟度参差不齐,“数字革命”远未成功。现在“大数据”又来了,传统图书馆将面对更艰巨的“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深度信息化转型任务:从内容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从数字化阅读到阅读数据化、从数字化服务到服务数据化、从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数据化„„总之,当前来看,大数据对于图书馆行业的现实影响力尚不大。14

从长远着眼,笔者肯定大数据将为图书馆管理带来巨大影响。其实,大数据是伴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出现的,大数据的储存、分析和管理是数据处理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图书馆的数字化与大数据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建设和管理必然深受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有利影响诚如上述。当然,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大数据在帮助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容易泄露读者信息或者学科研究进度的危险。

(二)当前可开展的前导性工作建议

尽管目前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许多难题和争议,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时不我待,不能守株待兔,建议在以下方面开展一些前导性工作。

(1)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的建立。数字资源分布于不同数据库,采用的构建方式、支持平台、数据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存储格式都不尽相同。此外,不同11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

数字资源关联程度较低、内容交叉重复,检索界面和检索方法都不一样,用户需要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切换和重复操作,造成不便。为适应未来“大数据”的整合使用要求,应建立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快速、无重复、聚类呈现及多角度导航。北大图书馆的“未名学术搜索”系统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能检索到该馆馆藏的所有图书、期刊、多媒体、学位论文、电子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种订购的数据资源,或提供资源的“来源”、“位置”等信息途径。

(2)加强原生信息资源的整合。未来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源泉是不断产生的原生数据资源,因此应加强对原生数据资源的整合,建立原生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知识关联程度较低,而且内容交叉重复,应提高原生数据库的互操作性,形成知识融合、跨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发展的原生大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朝着有利于大数据的方面区做,统一协议,建立标准平台。

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87-2

创新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在各个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创新管理,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大的限度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存和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为子孙后代提供丰富的经验。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高校图书馆该如何进行创新管理呢?笔者有如下看法:

一、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关键要以人为本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各行各业不断涌现新的管理理念,其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重视。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教师,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理念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以广大的高校师生读者为本;二是要以从事图书管理的教师为本。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所创造的价值,既包含知识、管理资源,又包含信息、团队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牢固树立“读者第一”,“以读者为本”的理念,这是发展的命脉。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离不开员工们的共同努力,因此,在管理时还应强调以从事图书管理的教师为本,因为这是实现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根基。无论是读者还是图书管理员都不能把“以人为本”作为“自我防卫”的借口,一味的只谈索取。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大,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才能从中得以实现自身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二、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党和国家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一贯要求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想要创新管理一定要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广义上的“精简”原则是指依法设置国家机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定员定岗,国家机关之间职责明确,层次清楚。在这里笔者所提的“精简”原则是指高校想要创新图书馆工作,必须要严格规划机构设置,控制人员编制,从根本上为图书馆工作提供一套科学且相适应的机构编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精简”不能简单理解为数量上的减少,主要是指切实转变高校图书馆工作职能,减少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运行效能。

所谓“统一”原则,在此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图书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统一。二是图书馆各内设机构职责体系和机构设置的统一。从高校图书馆整体上所负担的责任出发,通盘考虑职责的具体配置和机构的具体设置,使之适应学校党委、行政职能的全面高效履行,并且形成与其他部门间相互协调的配合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所谓“效能”原则,是指高校图书馆机构编制工作要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内设机构,优化人员编制,不断改善图书馆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服务于人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高校整体效能的提高。坚持“效能”原则,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工合理。职能划分科学、合理,是保证行政效能的前提。二是权责一致。责任与职权是机构的两大要素,两者的相互关系状况,直接制约着机构的效能。在图书馆内设机构的设置上,要坚持一个机构负有多大责任,就应赋予多大职权,反之,有多大职权,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

三、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可以借鉴商业化模式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是每一位从事该行业工作人员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探索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可以借鉴商业化模式,理由有以下三点:

首先,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想要更好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使其利用率越来越高,为广大的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量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而且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其次,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决策。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就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图书馆管理。要管好馆藏资源,更好的为广大的师生服务,就要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科学配置并合理使用资源,以商业化的模式,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最后,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是保障广大师生切实利益的需要。广大的师生是高校发展的力量源泉,是重中之重,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师生提高知识的“宝库”,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走商业化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增加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及社会图书馆的交流机会,为师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资源。

四、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想要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这就要求其必须高效运转,因此,对于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来说,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制度入手。

(一)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就是按现有的需求实行定岗、定员、定额。定崗就是按各内设机构的功能及工作环节设立岗位;定员就是针对某个岗位按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安排的固定数量的人数;定额就是按图书馆制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各岗位的分目标,为实现分目标所需完成的岗位工作量。

(二)建立健全采购制度

高校图书馆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定期采购书籍,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采购制度,图书采购工作必须要严格执行财务纪律,要贯彻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图书采购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

(三)建立健全图书馆员福利制度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力量,作为高校一定要重视,想要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图书馆员的工作任务量,来为其提供一些福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在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又可以吸引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来此工作,从而达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彩娥.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04).

[2]崔海峰.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思考[J].图书馆界,2011,(01).

[3]王蕾.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的当代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3,(15).

[4]崔文媛.高校图书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情报,2007,(12).

用管理方格论分析高校图书馆管理 篇4

管理方格论认为管理者的成绩, 可用两种变动因素来衡量:一是对职工的关心程度;二是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前者用纵坐标表示, 后者用横坐标表示, 可用81个方格表示的方格图来分析各种形式的管理, 如下表所示。

1.1型 (贫乏管理) :对生产和职工都不关心。

9.1型 (任务管理) :任务第一, 只抓生产。

9.9型 (战斗集团管理) :生产任务完成好, 职工关系也协调, 士气旺盛, 职工利益与企业目标一致。

1.9型 (俱乐部式管理) :企业内部充满友好气氛, 但生产任务得不到关心。

5.5型 (中间式管理) :完成任务过得去, 对职工的关心程度也一般。

2 用管理方格论分析高校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工作水平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图书馆的工作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管理;二是对图书馆业务人员的管理。可以应用方格图的原理来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

目前, 高校图书馆实行的是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 一般由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分管图书馆工作。馆内设馆长一人, 主持全馆工作, 副馆长若干人协助馆长完成各项工作。那么衡量图书馆管理的效果, 由两种变量因素来决定, 一是对全馆业务工作的关心程度;二是对图书馆业务人员的关心程度。而管理的效果是由其所处的状态来体现出来的。

1.1型管理状态是对图书馆业务工作和业务人员都关心甚少。由于馆领导素质偏低, 表现在年龄老化、思想保守, 在对图书馆业务管理上, 持有传统的办馆思想, 例如“重藏轻用”、“大而全、小而全”、“守株待兔”, 不注重图书馆对读者的真正效益, 安于现状。在对人员的管理上, 由于年老的同志不能及时退下来, 影响了有能力的中青年班干部脱颖而出。另一方面, 由于馆领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多数具有某一专业知识, 而缺乏足够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 因而很难按照图书情报工作的规律对图书馆实施科学管理和有效领导, 工作中难免产生主观主义的“瞎指挥”现象。这种管理处于最劣状态。

9.1型管理状态偏重于图书馆业务工作管理, 领导只关心业务工作, 强调图书馆的工作效益, 而忽略了“业务人员”这一积极因素。

图书馆想搞得朝气蓬勃, 就应把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主要环节, 这就需要领导关心业务人员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使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 各尽所能, 真正实现图书馆系统的最优化管理和最优化运转。

而目前, 业务人员中存在着人才外流的倾向, 这部分人一般为进入图书馆工作时间不长的毕业生, 专业有信息管理类、理工类、文史类、外语类等。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 学信息管理的缺少本院校专业知识;学本院校专业的缺乏信息管理知识;有专业知识的外语不过关;学外语的, 又缺少其它知识, 由于这种障碍使得他们难以开展较高层次的服务工作, 如定题服务等, 使得他们只能应付于日常的“借借还还”和“开门阅览”等传统的、低层次的服务工作, 使得所学专长不能在此生效, 因此而产生的不得志的思想情绪便会带入工作中, 影响了他们安心工作。这就要求领导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业务人员施以不同的精神上的关心, 想方设法调整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使其具备信息加工、处理和服务所必需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其具有理解科技情报等内容、能与科技人员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这样就会使其在事业上站稳脚跟, 才能促进图书馆管理的发展。

另一方面, 图书馆业务人员待遇偏低, 使某些人想远走高飞, 其原因就在于高校的现行体制中, 往往把图书馆的工作看作是服务性行业, 领导对其认识不够, 没有像对待教师队伍那样很好地研究和重视, 再加上图书馆自身未能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而教学和科研成果又不与其挂钩, 造成了在利益上是三不管的地带。人员最基本的利益得不到关心和解决, 这怎么能吸引住专业人才, 尤其是青年人, 图书馆的活力何来?

再者, 部分业务人员的工作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这突出表现在职称评定上, 有些人干着相当于高中级职称的工作, 但至今却没有相应的职称或行政待遇, 而这些人在图书馆管理中起着骨干作用, 他们既是指挥员, 又是战斗员。这样继续下去, 势必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三种不利因素, 使得部分人才有外流倾向, 不利于图书馆管理的有效运转。

1.9型管理状态偏重于业务人员的管理, 而把业务工作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它是与9.1型管理状态相对应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领导把经费和精力投放到业务人员物质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上, 尤其是文化娱乐搞得生动活泼。而相对于此, 业务工作投资减小, 只能维持现状。我们关心业务人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 就是要激发其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根本的还是要搞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使其更有效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这种状态的管理对业务人员的关心是管理中的战略收缩阶段, 但要避免重点转移, 把图书馆搞成一个俱乐部, 要权衡业务工作和人员上的投资, 是图书馆管理向最佳状态过渡的一个阶段, 但不能只停留于此。

5.5型管理状态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较普遍的一种状态。业务管理上, 能比较平稳地开展采访、编目、流通、阅览、情报资料等各部门的工作, 服务方式比较被动、单一、缺乏创新。在业务人员管理上, 能够合理地使用人员, 有计划地培养缺少信息管理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 多数业务人员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创新意识不强。这是向最佳状态过渡的必经阶段。

9.9型管理状态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佳状态, 也是我们目前状态的发展方向。这种状态的图书馆管理, 在业务工作上, 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有了一定成果;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 内容新而广, 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比例协调;图书馆的工作手段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能够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特别是在图书馆管理上, 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布局, 由于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 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传递知识的重要阵地, 会越来越受到人门的重视和关心, 它的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相应的业务人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会得到关心, 并因此而改善。在人员管理上, 能够合理地进行人才流动, 做到“人尽其才”。同时, 为了使他们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良好机会, 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最佳状态的目标。

3 向最佳状态的图书馆管理过渡应采取的措施

以上分析的几种状态中, 1.1型是图书馆管理的初级状态, 9.1型和1.9型是两个极端管理状态, 5.5型是高校现行的图书馆管理状态, 它们都是向最佳状态的9.9型管理状态过渡中难以避免和必经的阶段, 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向最佳状态趋近。

(1) 针对1.1型, 在干部的任选中, 要形成一定年限的领导竞选制度, 实现领导干部的年轻化、专业化, 以便更有利地组织一个战斗的团体。

(2) 针对9.1型, 加强图书馆管理人才的培养, 分别进行信息管理普通进修班和专业进修班的培训, 前者面向初学者, 后者面向业务骨干。以便他们在接受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 以较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较高的工作能力适应现代图书馆的要求。同时, 有意识地在物质生活上予以关心, 办法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不仅要在业务上与科研、教学挂钩, 而且在经济利益也要与之挂钩, 并且要在不同范围内, 在不同程度上实行有偿服务, 并把服务面扩展到社会上, 这样图书馆自身可以改善工作人员的待遇。另外, 对担任图书馆部室主任而又长期没有相应职称, 但却有工作能力的同志, 学校应先予以相应职称或待遇补贴。

(3) 针对1.9型, 兼顾业务人员和业务工作, 统筹安排, 既要制定长远的改善业务人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计划, 又要着手于业务上的改进突破, 同时要适当协调业务人员间的关系, 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有效地为图书馆工作。

(4) 针对5.5型, 在搞好管理、服务等基础工作的同时, 组织专业人员积极研究现代信息管理新理论、新技术, 引进新设备, 这意味着在业务人员问题上面临着培养信息专家的需求。所以图书馆应该促进高校进行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教育和在职教育, 同时,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岗位上, 结合实际在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上, 普及培养信息专家, 为发展成为统一的图书馆网络, 达到最佳运转状态而奋进。

摘要:运用管理方格论原理, 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向最佳状态的图书馆管理过渡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管理方格论,高校图书馆,业务工作,业务人员

参考文献

[1]李培.管理学原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创新论文 篇5

高校图书馆是我国藏书种类、质量、拥有的文献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理念正值发展变化,从原来的重视资料收藏转变为现在的收藏与使用并重,且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涵盖面更为全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之下,实现了实体图书馆与网络图书馆并存的局面,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提供纸质的文献资料,更能够通过网络数据库共享数字化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工作中所面对的对象不再仅仅是纸质资料,而是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的多种形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正在向着人性化、个性化、全面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2.2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方面存在问题,图书馆文献资料种类繁多,给读者查阅方式的选择上带来了困难;高校图书馆新资料资源补充慢,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师生需求;高校图书馆资金投入增加,高校负担加重,新兴学科资料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不同的校区之间无法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等等。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不合理、服务机制不够灵活,陈旧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蕴含着高科技成果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落后的服务也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业务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其专业化水平不过关,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就难以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发展可以从2个方面来看待:高校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多所高校进行合并,还是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数量,都使得高校师生人数越来越多,也就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要从根本上强化高校教育质量,不仅需要足够的教学设备、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良好的管理方式。从高校发展的这2个方面来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都是必要的环节。高校规模的扩大,需要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工作,才能够为更多的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样也需要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4管理创新是推动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试论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 篇6

关键词:人本管理;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人才的聚集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引入到图书馆管理当中。转变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人本管理的思想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重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图书馆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读者提倡人性化的服务,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人本管理的涵义及实质

人本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现代管理思想上的具体体现,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崭新的管理模式。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人在各项工作中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高校图书馆中实行人本管理,这里的人,既包括图书馆服务主体的人——图书馆员,也包括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读者。

二、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传播知识,产生思想,培养人才的知识殿堂。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图书馆“天生”就具有人文属性。以人为本的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图书馆人本管理是人类人文进化需要的产物,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以人为本属性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依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开始从传统图书馆转型,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应从以“物”为中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模式过渡。因为图书馆的管理就是对所有资料、设备、人员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而“人”是构成图书馆构成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科学的恰恰是万物之灵“人”。在图书馆中,只有馆员才能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为读者服务,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不仅是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也呼唤人本管理。只有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才是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三、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图书馆服务主体——馆员和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实行人本管理。

1对服务主体的图书馆馆员实行人本管理

(1)建立图书馆科学的管理制度,尊重馆员并提高馆员的素质。建立图书馆科学的管理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本着公正公平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尊重馆虽的丰体地位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广大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实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在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创立上,处处要把馆员的利益放在首位。高校图书馆还应重视馆员的整体素质培养,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给渴望提高的在职员工创造学习、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要进行人员的合理配置,合理地运用人才,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在管理中,应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按年龄、爱好、特长、性格等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岗位,真正做到扬长避短,量才为用,做到人员与工作的最佳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整体效益。并且尊重馆员的个人价值,充分信任馆员,在管理模式上,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尽量少用强制性语言,多用宽容,理解的心情对待每一位馆员,使馆员体会到管理活动中蕴含的人文情愫,消除负面情绪,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图书馆要大力激发广大馆员的工作热情,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必须实行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的激励机制有物质激励、管理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由于图书馆员个体存在很大差异,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就是承认个体差异,通过激励机制来调整馆员之间的差异,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因为有差异,因此产生危机感,有竞争才有动力,竞争会使人产生拼搏向上的力量,促使馆员不断调整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2对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实行人本管理

(1)确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图书馆藏书的多少,是图书馆能否吸引更多读者的关键。藏书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开展工作的基础,图书馆藏书的范围、侧重点、多少应根据各学校的性质、任务、教学方向有所侧重,应遵循方便读者为原则,提高藏书的利用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和馆际耳借制度,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加强对改善与读者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对读者实行人性化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我们一直都在提倡“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人,图书馆要想“主人”所想,急“主人”所急。那么,在管理措施上,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努力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图书馆必须从原来的以文献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转移,在图书馆开展以借阅为主,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服务。如主办知识讲座、报告会,放映人性化的电影、提供音像与光盘的复制、心理咨询站,甚至邮寄、上门服务等各种服务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 篇7

(一)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信息时代服务领域之一的图书馆更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现代电子技术与图书馆的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2. 服务创新符合自身发展

信息时代的社会竞争空前激烈, 作为服务大众和社会的图书馆更要时时刻刻的关注自身在服务方面的创新, 具有自身服务特色的图书馆才能最好的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 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求得图书馆自己的生存。

(二) 高校图书馆创新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应该遵循自己本校图书馆的特点为原则进行合理的创新。有几个原则要注意把握, 第一,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要以更好的服务读者为原则。第二, 创新要以充分的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原则。第三, 创新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试行。

二、现代信息技术管理

(一) 现代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多种学科信息库的建立, 从经济、文化、观念、管理、服务等各个层面冲击着高校图书馆。

(二) 利用有限资源加快信息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利用有限资源, 合理经费利用, 发挥高校信息中心的作用。必要的投入不能吝啬, 信息设备的软、硬件资源要安全可靠, 大力发展电子阅览, 视频影像资源等大数据的存储, 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服务, 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

(三) 现代高效图书馆大数据管理创新

1. 图书馆服务离不开馆藏资源建设

信息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馆藏建设主要是大数据资源的存储。通过大数据的辅助决策,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将更有针对性"特色化, 并有利于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成本。

2.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提高服务效能

现代信息条件下的图书馆馆藏主要是电子化的数据资源, 在全面信息化为基础的平台上, 人力的分配也要以工作环境的信息技术为前提进行合理分配, 使人和信息设备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的提高服务效能。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美国图书馆大师谢拉说:“服务, 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进入21世纪, 服务图书馆更是数学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所以, 现代图书馆必须创新。

(一) 个性化服务

现代高效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数据库技术, 云计算、云存储, 网络搜索等技术为客户提供推送服务, 可以根据客户以往的借阅信息预测客户会感兴趣的相关图书期刊文献, 用无线网络技术为客户实时提供相关的信息, 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

(二) 高校图书馆的大数据服务

1. 大数据技术帮助图书馆留住用户发掘潜在用户

大数据是近几年才有的一项信息技术, 通过对读者用户阅读习惯的大量的收集和统计, 再经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就可以预测读者的习惯和一些潜在的大量用户, 还可以智能化的为读者解决工作、生活问题。

2. 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

经过对读者阅读习惯和上网习惯的大量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可以预测出读者将要看哪类的书或者想解决哪类问题, 图书馆都可以提前为读者提供几套解决方案, 并把方案发送到读者的手机上, 这就是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参考文献

[1]Jiawei Han等.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Herb.Mining For Gold Edelstein.Information Week April21, 1997.

[3]Charles T.Townle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Li Braries.College&Libraries Research, 2001.62 (1) :44-54.

[4]吕安民等.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测绘科学, 2000 (4) .

[5]王天蓉, 柳栋.基于学习者视角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组织.http://being.k12.net.cn 6 Keith S.Scorpion Helps Catalog the Web.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Oct/Nov, 1997:28-29.

[6]苑铃.国外数字资源长期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2) .

高校图书馆和谐管理探讨 篇8

一、和谐图书馆的含义

和谐图书馆以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以及管理文化等因素, 提升图书馆员至尚至诚的服务精神, 增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密切联系, 激发读者群的读书求知热情, 建成环境优美, 资源丰富, 团结友爱, 充满文化和谐和感染力的知识殿堂。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谐”。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阐明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儒家关注人和人的关系, 道家是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 都是在不同环境不同领域内来探讨怎样和谐共处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各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庄子的最高理想是“太和万物”, 使世界达到最完满的和谐。追求平衡、对称、和谐, 这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 所以我们构建和谐图书馆, 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

二、怎样构建和谐图书馆

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图书馆是学校的知识宝库, 是文化的殿堂, 也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其丰富的馆藏可以满足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它对读者的贡献和影响力是不容低估的。因此, 构建和谐的图书馆,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应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努力争取实现的理想。

1. 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原则。

高校图书馆和谐管理的目的, 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各类图书资料、设备, 发挥其作用, 为读者服务, 争取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围绕这一目标, 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管理, 尤其是必须强化对人的管理,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坚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这是因为:首先, 图书馆是以人为主体组成的。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包括图书资料、馆舍、设备、人员等, 而其中主体要素是人。人是能动的管理要素, 图书馆中这些无形或有形的资源都需要人去操作, 去管理, 才能使这些要素形成最佳组合, 处于最佳状态, 发挥其效能。其次, 人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图书馆各种资源是依靠人进行管理的, 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图书资料、馆舍、设备、人员等, 依靠人去协调、配置;管理过程诸环节———采编、流通、阅览、情报服务、参考咨询等必须依靠人去调控, 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靠人去推动。其三, 人的作用、人的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有灵动性的。其能力能否充分发挥, 取决于环境、心理、制度等多种因素。因此, 在图书馆管理中, 应不断提高人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可见, 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它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和未来发展, 必须重视人的作用, 实行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原则。

2. 图书馆和谐管理必须以促进发展为目标。

图书馆管理者所制定的制度、提出的方案等都必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与协调, 尤其要注意多方位管理的和谐。主要包括: (1) 自我管理的和谐。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而且, 个人修养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儒家思想家们看来, 图书馆管理者的人格之高下、品行之高低将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成败, 正人先正己, 管理好自己是管理他人的前提。 (2) 领导与馆员之间的和谐。建立良好的管理者和馆员之间的关系是营造人际关系和谐的核心。馆长犹如交响乐指挥, 指挥有力, 荡气回肠;馆员如同演奏员, 服从指挥, 步调一致, 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为营造管理者和馆员之间的和谐,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心理环境, 作为馆长应“礼贤下士”、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不简单地以行政命令要求他人执行, 这样才容易互相理解, 达成一致。同时, 馆长应注重感情投入, 对馆员要在工作上信任, 生活上关心, 人格上尊重, 与他们取得感情上的沟通, 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馆领导还要具有民主、平等、公正、诚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馆员对管理者要以尊重领导和热爱集体为原则, 努力做好领导分配的工作。通过管理者和馆员双方的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协调的工作氛围。 (3) 馆员之间的和谐。人若有一个好的心境可以使人的工作能力达到最佳。每天, 馆员与馆员朝夕相处, 他们之间和谐的气氛,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馆员心情愉快地完成工作。实践证明, 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关系是图书馆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些图书馆馆员之间过于计较琐事, 相互不团结、不协调、不合作。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每个馆员都应该遵守职业道德, 认真完成自身的工作。此外, 馆员还要增强协作精神, 达到目标认识上的一致。要严于律己、对他人宽容, 以实现优良品质相互吸引;对于一些协作性的工作要积极地沟通, 并努力去做。馆员之间要经常互相交流, 消除猜疑误会。总之, 要使平等、诚信、宽容成为全体馆员人际原则。要消除不和谐因素, 使群体成员心情舒畅, 同心同德,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主体, 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精神状况和能力是影响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重要基础。 (4) 读者与馆员的和谐。从读者获得图书馆借书证那一刻起, 读者就与图书馆或馆员之间形成了特定的合同关系。由于图书馆本身一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在读者与馆员之间存在许多不和谐之处:如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服务意识不强, 有些馆员认为图书馆地位较低, 是伺候人的工作, 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对读者缺少人性关怀;管理方式不当, 一些规章制度不是从方便读者出发, 不能平等对待读者等等。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服务于社会与人来实现的, 读者满意是图书馆员服务的最高境界, 服务效果的最高体现就是读者满意。图书馆精神最终体现在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或者说体现在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上。作为主体的馆员, 一是要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改变为读者服务就可能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馆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敬业爱岗, 以诚恳的态度, 庄重礼貌的语言, 热情周到的服务去感染、去影响读者, 让读者从内心对馆员产生真挚的敬意和谢意。二是要着重提高馆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手段, 对馆员的学科知识、服务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馆员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和要求, 应努力加强学习, 拓宽知识面, 提高服务水平, 尽量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让他们在满意的服务中与馆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三是加强与读者的沟通。沟通方式诸多, 可采取方便易行的方式, 如设立意见箱、网上读者信箱、读者恳谈会、读者问卷等, 来了解读者需求和意见, 以便改进图书馆工作;进行网上答疑, 办读者小报向读者发布图书馆各种信息;与读者开展共建图书馆活动, 让读者参与管理, 让读者从自身角色的变化中以及与馆员的密切接触中加深相互了解, 相互理解, 建立感情, 融洽关系。

三、实现图书馆和谐管理的途径与措施

1. 制度是保证。

“没有规矩, 难成方园。”现代图书馆是一个业务环节多、头绪纷繁的系统, 图书采购、图书编目、图书典藏、图书流通阅览、信息服务等工作, 众多图书馆员组成的服务体系、馆藏资源、设备、技术、馆舍等, 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组织结构、统一纪律和完备的规章制度。有规矩, 依规矩办事, 才能成就“方圆”。就图书馆而言, 建立健全一套规章制度, 是实现和谐管理的基本保证。

制度是针对所有当事人的, 所以制度本身的语言描述应该尽可能地简明、扼要、易懂, 并且不产生歧义, 让所有的当事人都可以轻松地理解。

合理的规章制度, 对每个人约束的尺度和硬度都是相同的。用制度法规来约束、规范馆员的言行, 规定工作的服务标准, 规定馆员的角色地位, 规定馆员的角色行为, 规定馆员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馆员在图书馆的活动方式等等, 使得馆员的行为有章可循, 有利于馆员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准确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不断自觉改善自己的行为, 达到行为规范化。人在制度在, 人行规章随。

制度的执行必须“公正”。制度是为了使用, 所以一定要适用, 就是要适合图书馆的管理。在这个基础上, 制度的执行必须“公正”。要做到公平公正, 其实不难, 一是执法必严, 二是自上而下。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公平的事情, 大家会看在眼里, 处理得不好, 大家会记在心里。而公平的赏罚, 则是取得图书馆员的信任、争取他们支持并为图书馆作出更大贡献的基础。在图书馆各种规章制度面前, 无论图书馆员或读者, 只要依法管理, 在约束上就消除了亲与疏、厚与薄这些人为的是非因素, 给图书馆内部全体人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2. 绩效考核是手段。

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个体的需要是逐层上升的。在现代社会, 馆员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他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可以说基本上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的需求是产生激励的条件, 激励是实现这种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只满足人们低层次需求的激励, 不能最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则和谐是不会持久的。只有同时满足高层次 (尊重、自我实现) 需要的激励, 才会使和谐持久, 并且对低层次需求起制约作用。和谐管理正是建立在满足馆员的高层次需求上, 这是和谐管理的思想基础。通过激励手段, 使图书馆上下有了共同的追求, 馆员有了自觉奋进的目标, 从而实现馆员之间、上下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从而达到增强图书馆凝聚力的目的。

如何进行激励?最好的方式是开展绩效考核, 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是关键。标准不应该是四平八稳的, 应侧重于提高积极性, 以鼓励、激励为主。同时, 标准又要“适度”———既不过高, 也不过低, 形象点说, 就是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只有那些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 才能对馆员产生激励作用。

另外, 还必须认识到, 有考核就有奖罚, 但奖罚只是手段, 激励才是目的, 奖罚背后是对图书馆馆员工作的认同与赞许。如果缺乏有效、正规的考核, 只依赖一些人为的意见就作出决策, 那就无法对馆员作出正确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从而挫伤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容易引起广大馆员情绪的波动, 不仅有可能失去一名优秀的馆员, 图书馆内部其他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怨气日积月累, 会直接危及整个组织的稳定性, 和谐便无从谈起。

3.“人和”是根本。

如果图书馆把管理工作只看成是管理者的事, 与广大馆员无关, 馆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听从指挥, 馆员的积极性主要是靠金钱刺激来调动, 那么同样会极大地抑制馆员的“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 这样的管理不能说是成功的。

有了一套成熟的运行制度作保证, 有了绩效考核作手段, 和谐的现代化图书馆还需要重视人文关怀, 也即“人和”。

“人和”, 是和谐管理的根本所在。在所有的和谐范围内, “人和”是首要的、根本的前提条件。没有“人和”, 其他的和谐便无从谈起。

“人和”的管理思想植根于东方的深厚文化之中, 孔子提出“礼之用, 和为贵”, 即在管理上要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上不失天时, 下不失地利, 中得人和, 则百事不废”;“和则一, 一则多力, 多力则强, 强则胜物。”这些“人和”的思想观念, 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在民族心理上的沉淀。

人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 也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和谐管理的主体, 因此图书馆要以“人和”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要“和为贵”, 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 营造“人和”气氛。通过“人和”, 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观积极性, 使图书馆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使图书馆所有部门紧密联系、共同行动, 并及时调整彼此的行为, 形成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工作集体。

总之, 作为现代图书馆员, 和谐图书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靠图书馆与各层面的人共同努力来实现, 也更需要图书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的工作, 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努力改变和克服不和谐的因素, 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实现图书馆的和谐发展, 为高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慧.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和谐管理.图书馆学刊, 2008 (3)

[2].王霞, 段晋平.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3)

[3].张雅红.图书馆和谐管理探微.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4)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 篇9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简介

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 优化配置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资源 (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 , 以期完成图书馆为全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的过程和体系。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 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和服务质量, 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伴随着自身管理的进步, 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处理、存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而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 使其面临着一系列内外环境的制约和阻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 是处于集中式管理和多元等级结构。各校的图书馆基本由各自的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人事、经费等方面的管理, 服务对象也只限于本校, 尚未形成统一的最高层次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部门。因而, 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孤立发展模式, 呈现出封闭半封闭的分散状态。无论规模大小都各自热衷于追求本校的“小而全”, 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由于缺乏宏观调控, 各馆间还未进行统一的分工协调, 在自动化和数据库建设方面, 更是缺乏统一组织和标准, 规范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难以快速进行。

(二) 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自古以来, 图书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搜集、储存和传播文献信息。在人类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 图书管理的这些最基本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尤其是最近30年来,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综合运用, 将人类社会快速推进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信息环境下, 图书管理等传统的文献信息生产与流通机构管理, 使文献信息的垄断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这是文献信息走向平民化的表现, 是图书管理大众化的表现, 是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图书管理要在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 必须加强图书管理的职能、优化图书管理的职能。

(三) 组织结构生硬僵化。

高校图书馆的内部各部门机构以文献管理的主线来展开, 分为横向的业务系统如采编、流通、技术等和纵向管理程序如计划、控制等。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模式, 形成了分割式的方法管理业务。由于结构单一、沟通较差, 致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因此, 必须对文献为基础的层次结构进行重组, 从功能上进行适当调整, 以适应时代竞争的需要。

(四) 管理激励机制缺乏。

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直是靠“吃皇粮”维持日常的运转, 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机构。在人事管理中, 实行的是终身制。馆长是由上面委派, 馆员是统一分配, 一经录用无论优劣, 稳端“铁饭碗”。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图书馆不承担经营风险,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 在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下, 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和发挥。特别是有些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和业务知识, 习惯于应付日常琐碎事务, 不太重视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从而使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缺乏敬业和创新精神。

三、高校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 管理创新的概念。

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 以促进其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 可以更好地体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

(二)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1.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活动中, 应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理念, 使读者能够公平、公正、自由、方便地利用和获取各种文献信息, 平等享受各种服务, 真正体现“图书馆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场所”这一宗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就是要以人为中心, 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 指导馆员确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

2. 营造图书馆人才引进的外部环境。

首先, 要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 它要实行的许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会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要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争取学校对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其次, 要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 使他们明白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管理,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 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才能为高校图书馆吸收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管理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 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因此, 要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 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 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 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4. 创新制度资源。

应根据制度的构建原则和运作机理创新制度资源。从管理体制等变革创新入手, 实现人事、财务、分配等制度的全面创新, 科学制定、合理配置制度资源, 宏观和微观创新并重, 采用纵向继承、横向移植和综合创新的方法, 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 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 还有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 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 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 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 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 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研究 篇10

高校图书管图书管理工作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良的工作管理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接着来将从目前高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高校图书管理创新路径两方面分别进行细致地分析。

1 目前高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症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

(一) 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目前高校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图书管理工作者对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这项工作无足轻重。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有些相当多数量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用作存在着错误的自我定位。他们认为图书管理工作是单纯的看守, 只要保证图书的安全调度周转就可以了。由此就出现了大量身在此而心在彼的情况, 图书管理期间玩忽职守, 不能尽职尽责完成工作。

(2) 图书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和管理。大部分高等知识分子, 在学有所成之后怀揣着梦想进入社会, 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图书管理这个职业死角。高等院校图书关机内容繁杂, 只有在人员关机上做到有条不紊, 才能促使整个知识系统在其内部能够正常运行。这样就要求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 以促使整个图书管理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

(3) 图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再优秀的团队也需要一个良好制度体系的制约, 现如今图书管理工作不能够引起文化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规章条例当然也不能够与时俱进。图书管理工作者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制约就会走向散漫的道路, 使整个图书管理系统如一盘散沙。

(二) 图书资源相对不足

高等院校人员众多, 来自不同地区, 性格爱好, 专业需求都不同。如果图书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 这就势必会出现图书资源不足的状况。图书资源调节不合理, 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学生、教师的需求这是当今高校图书馆普遍出现的一个尴尬问题。图书馆建设好了, 人员四坐却无书可读。图书馆很显然成了一个华丽的空壳。

(三) 信息资源建设和安全建设存在问题

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 高效率的处理完整个图书馆图书的管理调度工作, 仅仅靠人力是不够的, 而且在这个信息时代也是愚蠢至极的。现代的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传播的是先进文化, 却不能后有效地运用先进的文化造福于图书管理工作。以至于信息处理低效率, 信息疏通不畅的问题。在此之外, 图书馆的安全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一个图书众多, 人员繁杂的地方不能将安全保障措施安排得当, 存在着像火灾等众多的安全隐患。

2 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路径探讨

(1) 强化图书管理的意识, 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规范。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是图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从理论观念上, 提高人们对于图书管理的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图书管理松懈的问题。相关的责任部门应担负起责任, 制定相关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 建立起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有法可循。

(2) 图书管理人员应提高业务素质。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以及现代科技素质。图书馆里人员应时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时时刻刻保持最佳的工作态度, 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任务。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做到终身学习, 积极参与相关职业培训, 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 加强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有计划地引进信息管理技术, 使得图书管理能够进入电子层面。电子信息化将有效的对图书进行编码管理,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没实现图书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图书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科技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4) 实行全面的开放式管理。封闭式高层管理不能够使得学习人员参与管理, 使得大众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实行全面的开放式管理, 积极听取群众对于图书管理的意见, 让图书管理真正服务于学习者。同时开放式管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保护图书资源, 珍惜图书资源的同时学习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3 结语

时代在不断进步, 一切都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 这不得不要求我们端正态度,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 使得图书管理更加有序化、科学化、高效化。

摘要:高等教育学校无疑是知识文化汇集、中转、传播地点中的一个, 而且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高校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就是通过书籍传播, 那么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各类高校书籍汇集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 是古今中外文化积淀的地方。同时每天有大量的学子进入图书馆学习,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即就各个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将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全面地剖析, 并且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万梅.浅谈高校图书管理创新[J].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2010, (33) .

[2]张平.高校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 2011, (02) .

上一篇:动态定价模型下一篇:信息化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