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控

2024-05-02

生物防控(精选十篇)

生物防控 篇1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不仅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降低森林质量, 也给林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制约着森林健康发展, 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直接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 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应建立起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及危害状况数据库, 为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

远安县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北山区, 北纬30°53′08″~31°22′34″, 东经111°14′34″~111°52′41″。东邻荆门, 南接当阳, 西毗夷陵, 北连南漳、保康, 总面积174 920hm2。平均海拔500m, 最高海拔1325m, 最低海拔76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全县有植物种类132科, 544种。林地总面积为134 533hm2, 占76.9%, 活立木总蓄积380万m3, 森林覆盖率74.38%。优势树种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和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Blume) , 植被分布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植物群落为针阔混交林, 常绿树和落叶树共生, 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布特点。

2 远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远安县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各乡镇林业站森防技术员, 村级森防员, 三级监测预报网络管理体系, 负责组织和处理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工作。县森防站组织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检疫, 乡村测报员、检疫员的技术培训等工作;建立了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档案, 灾情损失调查、统计, 森林植物检疫、办理产地、调运检疫签证业务, 承担着全县林木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控, 以及林木、种苗、森林植物的检疫。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 有效控制和缓解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 控制在危害范围内。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防控形势严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形势不容乐观。

2.1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经过对全县有林地、疏林地、退耕还林地、灌木林地和四旁树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采取野外访问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设立踏查线路22条, 标准地51个。普查出林业有害生物134种, 其中虫害7目40科111种、病害19种、有害植物12种 (表1) 。

2.2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受气候条件影响, 局部时有爆发发生,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主要发生危害种类40余种, 特别是以危害松、杨、栎为主的松毛虫、尺蠖、舟蛾、天牛等害虫, 2005~2010年连续5年的病虫害年平均发生面积达56 667hm2,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景观, 破坏了森林, 造成了经济损失, 一旦控制不及时, 将会对全县森林构成严重威胁。

2.2.1 优势种群

每年都有发生, 危害较为严重的病虫是以松、杨树为主要寄主植物的马尾松毛虫、杨扇舟蛾等。其中杨扇舟蛾的发生量最大, 年度最高发生面积可达1 012hm2, 危害严重的年份局部地块会造成成片林木被吃花、吃光现象, 严重影响了生态景观和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正常生长, 即降低了生态效益, 也使经营者遭受了经济损失。

2.2.2 次发种群

属常发病虫, 年度发生面积多在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危害杨树、松树、栎类为主的食叶类害虫, 如杨扇舟蛾、杨树溃疡病、马尾松毛虫、条毒蛾、黄刺蛾、栗黄枯叶蛾等;另一类是以危害马尾松、杨树为主的蛀干类害虫, 如星天牛、桑天牛、松褐天牛等。

2.2.3 偶发种群

个别年份、地块偶有发生, 突发性强, 当年危害严重, 经除治后比较容易控制, 并且就目前情况看不会连续造成大面积危害的, 如栗大牙、斑须蝽等。

2.2.4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本地有害生物崛起

由于受木材商品的调运愈来愈频繁, 外来有害生物随出入境的货物、交通工具和游人携带扩散的机会也增大, 周边县市有害生物蔓延, 如松材线虫病 (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 (SteineretBuhrer) , 周边县市已发现和发生, 自然入侵比较严峻, 给远安县防控增加压力。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本来不造成有害生物, 因生态群落的破坏, 成为群落中优势种, 侵蚀着森林。如葛藤, 处于群落底端, 共生植物, 乔木砍伐后, 成为群落优势种, 种群大量爆发, 危害着生物多样性。

2.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

2.3.1 气候条件变化

受极端气候条件影响, 持续暖冬, 使害虫的滞育期缩短、危害期加长, 越冬死亡率降低、基数增加, 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危害, 个别虫种出现危害时间加长、世代重叠, 气候变暖为害虫特别是食叶类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造林者缺乏专业防治管护知识, 造成有害生物大量发生。

2.3.2 人为传播外来有害生物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环境的日益改善。林地面积增长迅速, 绿化标准大幅提升, 苗木引进、导致了苗木生产调运量加大, 林产品货物频繁跨境运输, 给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机会也大大增加了。如板栗疫病、板栗溃疡病、小粒材小蠹等。

2.3.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基础薄弱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虽然起步较早, 但不够重视, 防治重要性和认识程度不够, 基础设施薄弱, 森防体系建设滞后。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基础薄弱, 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 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基层组织机构不完善, 资金紧张, 森防队伍不稳定, 森防网络化管理缺乏等, 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 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猖獗。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森防工作的开展。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水平切实有待提高, 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2.3.4 纯林面积较大

远安县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林, 缓解了有害生物防止压力, 但由于造林增多, 人工林多为纯林, 树种单一, 林分结构不合理, 生物多样性低, 抗病虫害能力差, 加之检疫、测报工作没有及时跟上, 一旦发生病虫害, 极易暴发成灾。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 要从保护生态安全高度来认识,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 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质量, 抓好防治工作, 保护森林资源, 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促进森林健康发展, 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 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 防治上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目标责任制, 切实加强领导。减少经济损失, 以保护生态安全。

3.2 建立、完善组织机构

加强森防队伍建设, 特别是基层防治队伍的建设, 充实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人员, 配齐乡镇、木材检查站、林场及村、组测报防治人员, 建立比较完备的预测网络体系, 做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及时报告、除治, 有效控制, 提高除治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识别、除治、检疫技术水平。

3.3 加强基础实施建设, 稳定资金来源

应将森防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实行计划管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 保证森防工作的连续性。县森防站要配备交通车辆, 常规病害识别科学仪器, 满足测报除治工作的需要。

3.4 实现科学营林, 避开病虫食物链

从源头抓起, 从规划设计入手, 合理配置、适地适树, 严把造林管护关键环节, 综合管理, 形成客观条件调查、规划方案审定、苗木选配调拨、绿化施工管理、后期林木管护等一条龙作业, 节约人力资源, 优势技术互补、优化行业管理, 营造健康森林。

3.5 加强植物检疫, 防控有害生物入侵

适时开展种苗产地检疫, 加强调运进出口检疫。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上, 严格执行引进植物登记制度, 必须坚持引进植物的复查, 外调植物时, 必需坚持先检疫, 后运输。从源头上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的扩散。

3.6 做好科学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相关科学研究,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在本地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结并推广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 防止有害生物的进一步传播和危害。开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适时监测、检疫、诊断、预警、预报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从生态系统经营理念出发, 积极开展本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等。

3.7 实施工程除治

(1) 人工防治措施。

对于刚刚传入、定居, 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 人工防除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有害生物, 小面积的, 采取人为捕捉、诱杀、清理。

(2) 生物除治。

运用生物农药, 如白僵菌等、施放生物肥料;保护天敌, 如鸟类;培养天敌昆虫, 如寄生蜂等。

(3) 信息素除治。

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的趋光性、趋化性等趋性, 采用黑光灯、无公害的甜性和酸性物质进行引诱剂诱杀。

(4) 化学药剂除治。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 同时开展生物控制和信息素控制, 对大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采用低毒高效无公害的化学药剂进行除治。可快速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数量, 提高短期除治效果。

(5) 综合治理。

将各项技术融合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 达到综合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仲铭.林木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1991.

[2]李成德.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整版 篇2

一、填空题

1、根据危害部位和危害方式可以将林业植物害虫分为

食叶

害虫、地下

害虫、吸枝

害虫和

柱干

害虫四大类。

2、林业植物食叶害虫主要是指

鳞翅 目、鞘翅 目、直翅 目、膜翅 目等中的害虫。

3、食叶害虫的口气类型为 咀嚼 式口器,取食叶片,削弱树势;大多数

裸露 生活,虫口密度变动大。

4、黄刺蛾幼虫体背面有一块紫褐色

哑铃 形大斑;成虫前翅黄褐色,有两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上汇合成倒

倒V 字形;茧灰白色,间有黑褐色纵条纹,形似 雀卵。

5、刺蛾类幼虫一般呈 蛞蝓 型,头内缩,胸足退化,体上常具有瘤和有毒的枝刺,蛹外常包裹有光滑而坚硬的茧。

6、扁刺蛾成虫前翅灰褐稍带紫色,有1条明显的暗褐

色线,从前缘近顶角处斜伸至

后缘。幼虫体扁、椭圆形,淡绿 色,各体节背面横向着生 个刺突,两侧的较长,腹部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

小红点。

7、蓑蛾成虫雌雄异型。雄虫 有翅,雌虫 无翅。幼虫吐丝缀叶形成袋囊。

8、大蓑蛾幼虫多在傍晚

时候取食,负囊而行,头和

部位暴露在外。

9、大蓑蛾雄蛾黑褐色,触角

羽毛

状,前翅有4-5个

透明

斑。

10、灯蛾幼虫有密而长的次生刚毛,着生在 毛瘤

上,与毒蛾相比无

翻缩腺。

11、尺蛾成虫翅大质薄,静止时四翅

平展

;幼虫行动时一曲一伸,形似 拱桥。

12、国槐尺蛾成虫前翅有 3 条明显的黑色横线,近顶角处有一近长方形

褐色斑纹。后翅只有2条横线,中室外缘上有1

色小点。老熟幼虫体背

紫红

色。

13、黄连木尺蛾成虫翅底白色,翅面上有许多

橙色斑点,在前翅基部有一个近圆形的 褐 色大斑,前后翅的外横线上各有一串橙色和深褐色

圆斑

。幼虫体色变化较大,黄绿、黄褐及黑褐色。头顶两侧具

峰状

状突起。

14、丝棉木金星尺蛾成虫翅底

银白

色,具有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 银灰

色斑纹。翅基和中室端部各有1

黄褐色

大斑。腹部金黄色,有由黑点组成的条纹行。

15、银纹夜蛾成虫翅中有一显著的U

形银纹和一个近

三角形

形银斑;老熟幼虫腹部5、6及 10

节上各有一对腹足,爬行时体背拱曲。

16、斜纹夜蛾老熟幼虫背线及亚背线灰黄色,在亚背线上,每节有一对黑褐色 三角形

形的斑纹。成虫前翅前缘伸向后缘有3条白色

斜线

,故名斜纹夜蛾。

17、天蛾成虫身体 梭形形,两端尖削;幼虫第8腹节背面有1向后上方斜伸的尾角。

18、霜天蛾幼虫体上斑纹有两种,一种是腹部1-8节两侧各有一条白色 斜线

,尾角 绿

色;另一种虫体上有

黑褐

色斑块,尾角褐色,上生短刺。

19、霜天蛾成虫体翅

灰白色

色,胸部背面有由灰

色鳞片组成的圆圈。

20、舞毒蛾老熟幼虫头黄褐色,具八字形黑纹,体有2纵列突出的毛瘤,靠近头部的为 蓝色,靠近尾部为

橙 色。

21、毒蛾幼虫体生毒毛簇,6、7腹部背面常有 翻缩 腺;卵块上常覆盖有很厚的 绒毛。

22、舞毒蛾幼虫具有

下树

习性,可在树干上绑

毒绳 等方式进行防治;舞毒蛾雄成虫有

白天飞舞

习性。

23、黄褐天幕毛虫成虫前翅中央有2条深褐色

斜线。老熟幼虫头部

灰褐 色,顶部有2个黑斑;体侧有鲜艳的 蓝

色、红

色和黑色的色带;体中线

色。卵块呈

顶针

状。

24、舟蛾幼虫静止时只靠腹足固定,首尾

翘起,形似

小船。

25、杨扇舟蛾成虫前翅顶角处有一块赤褐色

扇形

形大斑;幼虫第1、8腹节背中央各有一个大黑红色的 毛瘤。

26、黄杨绢野螟成虫体被 白

色鳞毛,前翅基部、前缘、外缘及后翅外缘、腹部

末 端被

黑褐色鳞毛,故称此虫为黑缘螟蛾。

27、重阳木斑蛾成虫后翅自基部至翅室近端部

色,腹部

色,有黑斑5列。幼虫体肥厚而扁,头部常缩在胸

内。体具

枝刺。

28、柑橘凤蝶1龄幼虫褐色,形似

鸟粪

;老熟幼虫绿色,后胸有

眼 纹及弯曲成马蹄 形的细线纹。头部臭腺为

橙红

色。

29、柑橘凤蝶成虫前翅亚外缘有8个黄色 新月

形斑;后翅臀角处有1个

橙黄

色圆斑,后角有一个尾状 凸起。

30、玉带凤蝶雄成虫前翅外缘有7个 黄白

色斑点,后翅中央有1横列黄白色斑纹 7

个。雌虫前翅黑色,后翅外缘有

红 色弯月斑,翅中央有

个白色椭圆形斑。

31、玉带凤蝶老熟幼虫后胸前缘有1

齿状黑线纹,体侧有灰黑色

斜纹。

32、樟青凤蝶成虫前翅有1列

青蓝 色的方斑,后翅外缘区有4-5个

新月

形青蓝色斑纹。

33、蔷薇三节叶蜂成虫的头

、胸

、足和

翅 都为黑色,腹部为

橙黄 色。老熟幼虫胴部

黄绿

色,各节有3条横向 黑点 线,腹足 6

对。

34、红缘灯蛾前翅

色,前翅前缘

色,后翅外缘有1-4个

黑点。

35、卷叶蛾成虫前翅近

近长方形

形,停息时背面观成 钟罩

状。

36、榆蓝叶甲成虫体 黄褐

色,鞘翅 蓝绿

色,有金属光泽,头部具1 黑

斑。前胸背板中央和两侧各有1个

斑。幼虫体

深黄 色,体背中央有1条黑色

纵线。头、胸足及腹部所有毛瘤均

漆黑

色。成虫有 假死

性,羽化后产卵于叶背,成 2

行。

37、蓟马类属

缨翅

目,口器类型为

唑吸

式;榕管蓟马危害小叶榕形成饺子

状叶片。

38、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蜡壳

色,背部隆起,表面具

龟壳

状凹线。

39、粉虱类害虫体翅均有白色

蜡粉

,故称粉虱。

40、桃瘤蚜危害桃叶后,叶缘

卷曲

、增厚,形成虫瘿

,叶片皱缩不平,颜色由淡绿转为 红

,后变黑。严重时大部分叶片卷成细绳

状,最后干枯脱落。

41、吹绵蚧雌成虫

橘红色

色,背面隆起,体外被有黄白色的 蜡质

及絮状纤维。腹部后方有白色卵囊,囊上有14-16条

纵条纹

纹,卵产于囊中。

42、黑刺粉虱成虫

色,覆有蜡质白粉。前翅紫褐色,上有 7

个白斑。若虫黑色,体背上具刺毛14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卵

新月 形,基部钝圆,具1 卵饼,直立附着在叶上。

43、梧桐木虱以若虫及成虫在梧桐叶背或

幼枝嫩干

上吸食树液,破坏输导组织。若虫分泌的白色

棉絮 状蜡质物,使叶面呈现苍白萎缩症状。

44、樟个木虱主要危害香樟。以若虫刺吸叶片汁液,受害后叶片出现黄绿色椭圆形 小凸起

,随着虫龄增长,突起逐渐形成紫红色

虫瘿。

45、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危害,受害叶片呈现

白班

,枝条枯死,影响生长发育,并可传播

病毒病。

46、大青叶蝉成虫头胸黄绿色,头顶有1对

黑斑。前翅革质绿色微带青蓝,端部色淡近半透明;前翅反面、后翅和腹背均

色,腹部两侧和腹面橙黄色。

47、小绿叶蝉成虫

绿色

色。头略呈三角形,复眼 灰褐

色,无单眼。前翅 绿

色,半透明,后翅

透明。

48、斑衣蜡蝉成虫前翅基部2/3

淡褐

色,上面布黑色 斑点

,端部 褐 色。后翅基半部 红 色,端部 黑褐

色,中间

色三角区。老龄若虫体背红色,头部最前的尖角、两侧及复眼基部黑色,足黑色。布有黑色斑点。

49、悬铃木方翅网蝽以成虫和若虫聚集于叶背刺吸汁液危害,主要集中在叶脉的 主脉 和测脉区域。叶片开始表现出白斑失绿症状,后整叶变白。在叶背出现黑色 排泄物

蜕皮壳。

50、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为

黑 色,前翅 长方

形。

51、杜鹃冠网蝽危害后,使被害叶面形成 花白

色斑点,在叶背出现

色污斑和蜕皮壳。

52、叶螨类危害后,叶片出现许多

色的小点,失绿,失水,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生长缓慢甚至停止,严重时落叶枯死。

53、叶蝉类害虫有

横走

习性,小绿叶蝉成虫具有

趋光

性,可用

灯光

诱杀。

54、天牛成虫身体多为长型,触角

状,常超过体长,复眼

形,包围于触角基部。幼虫

长筒

形,白

色,头小,胸

大,胸足极小或无。

55、星天牛成虫触角鞭状,各节有淡蓝色的毛环,前胸背板两侧有尖锐粗大的刺凸

。鞘翅上有大小不规则的白色斑

,鞘翅基部有黑色 颗粒状凸起

。老熟幼虫

黄白

色,头部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有“

”字斑,足略退化。

56、星天牛成虫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咬食

树皮

补充营养。产卵时先咬一“ T

”形或“人”字形刻槽。

57、桑天牛体密被

黄褐

色绒毛,前胸背板有横行

皱纹

,两侧中央各有一刺状突起。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瘤状 颗粒。

58、白杨透翅蛾以幼虫钻蛀树干和顶芽,抑制顶芽生长,形成枯梢

,蛀入树干后,被害组织增生形成瘤 状虫瘿,因此易造成枯萎或风折。

59、白杨透翅蛾成虫前翅窄长,覆盖 赭色

色鳞片,后翅全部透明。腹部青黑色,上有5条橙色

环线。

60、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其显著特征是成虫前翅无

鳞片

而透明,很像

胡峰

,白天活动。以幼虫蛀食茎干、枝条,形成 虫瘿

。61、金缘吉丁虫成虫扁平,翠绿

色,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前窄后宽,T 形,上有5条

色纵条纹,翅鞘两侧有

色带纹。62、金缘吉丁虫老熟幼虫体型扁平,前胸显著

宽大

,似一个硕大的头部。腹部因各节间缢缩而呈

串联

状。63、芳香木蠹蛾幼虫

惊吓

后能分泌一种特异香味。成虫灰褐色。雌虫头部前方 黄 色;中胸前半部为 深褐

色,后半部白、黑、黄相间,后胸1黑横带。大龄幼虫体背

紫红色 色,腹面

桃红

色,头部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

”形黑色斑的中央1白色纵纹。

64、金龟子触角为

状,前足为

挖掘

。体近椭圆形,体壁及翅鞘高度角质化,坚硬。

幼虫身体

色,弯曲呈“

C

”形。

65、华北蝼蛄成虫体粗大,后足胫节有刺

根;东方蝼蛄体小,后足胫节有刺

根。

66、蝼蛄具有

趋光

性,还有

趋湿

性和趋厩肥习性,喜在潮湿和较粘的土中产卵。此外,嗜食香甜食物。

67、蝼蛄食性很杂,主要以成虫、若虫危害植物幼苗的根部

部和靠近地面的茎部。

68、小地老虎前翅 灰褐

色,上有肾形纹、环形纹、楔形纹。后翅色淡,为

灰 色。69、林业上危害严重的小蠹主要以幼虫在树干 木质

部钻蛀危害,形成坑道,破坏植物

组织,致使林木死亡。有些种类成虫也蛀食枝梢补充营养。

70、白蚁营社会性生活,其社会阶级为

蚁后

、蚁王、兵蚁、工蚁。以

木材

或纤维素为食。

71、根据危害部位可将林业植物病害分为

叶花果病害

、枝干病害

根部。

72、杜鹃饼病导致杜鹃叶肿大变形,正面凹下,背面隆起,呈

半球

形,表面产生

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变为 黑

色并枯萎脱落。

73、桃树叶片感染缩叶病后,病部 皱缩

,叶片由绿色变为黄色至紫红色,病处肥大增厚,质地变 脆。

74、月季感染白粉病后,叶片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 白粉

状分生孢子,叶片

卷曲

,萎蔫苍白。

75、月季黑斑病发病初期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 黑色 色斑点,病斑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

状。

76、炭疽病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后期病斑上小黑点呈 轮纹

状排列,在潮湿情况下病部有

橘红 色的粘液团出现。

77、植物感染疫病后,受害部位产生 水浸

状病斑,可迅速引起病部的坏死和腐烂,潮湿时,病部产生疏松的白色

棉霉

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原物属鞭毛菌亚门。78、大叶黄杨褐斑病病斑周缘有较宽的褐色隆 隆起

,并有1黄色 晕圈

,病斑中央黄褐色或灰褐色。

79、植物病毒病发生后,使寄主叶色、花色 褪色

,器官畸形,植株 矮化

,严重时不开花,甚至毁种。

80、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部形成近圆形至多角形或不规则的 病斑

,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

白色 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原物属

鞭毛菌

亚门。

二、选择题

1、下列害虫中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是

D。

A、蔷薇三节叶蜂

B、黑刺粉虱

C、榕管蓟马

D、小绿叶蝉

2、红蜘蛛危害叶片后造成 B

症状。

A、腐烂

B、花白斑

C、畸形

D、黄化

3、下列害虫中不属于地下害虫的是

D。

A、蛴螬

B、金针虫

C、蟋蟀

D、吉丁虫

4、下列害虫中能分泌白蜡丝的是

B。

A、温室白粉虱

B、梧桐木虱

C、叶蝉

D、网蝽

5、四聚乙醛可用于防治

C。

A、蝗虫

B、蝴蝶

C、蜗牛

D、叶甲

6、下列害虫中成虫和幼虫对植物都有直接危害的是

C。

A、柑橘凤蝶

B、大蓑蛾

D C、蔷薇三节叶蜂

D、透翅蛾

7、下列药剂不能用于防治枯叶蛾的是

D。

A、BT

B、白僵菌

C、松毛虫杆菌

D、吡蚜酮

8、下列哪种鳞翅目害虫为枝干害虫

B。

A、地老虎

B、木蠹蛾

C、天蛾

D、樟青凤蝶

9、下列不属于物理防治方法的是

C。

A、灯光诱杀

B、黄板诱杀

C、冬季清园

D、糖醋液诱杀

10、“顶针虫”是下列哪种害虫的别名。D

A、舞毒蛾

B、红缘灯蛾

C、斜纹夜蛾

D、黄褐天幕毛虫

11、下列害虫中具有趋化性的害虫是

B。

A、蔷薇三节叶蜂

B、夜蛾

C、榕管蓟马

D、小绿叶蝉

12、下列病害中是由植原体引起的是

B。

A、竹丛枝病

B、泡桐丛枝病

C、根癌病

D、柑橘溃疡病

13、下列不可用于防治软体动物的是

B。

A、氨水

B、吡虫啉

C、草木灰

D、四聚乙醛

14、下列属于柑橘溃疡病症状的是

B。

A、流胶

B、火山口状开裂

C、坏死

D、腐烂

15、桃缩叶病危害叶片后造成 C

症状。

A、腐烂

B、花白斑

C、畸形

D、黄化

16、下列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D。

A、白僵菌

B、松毛虫杆菌

C、赤眼蜂

D、黄板诱杀

17、下列害虫中能分泌白蜡丝的是

B。

A、温室白粉虱

B、梧桐木虱

C、叶蝉

D、网蝽

18、下列害虫中是刺吸式口器的是

D。

A、夜蛾

B、蔷薇三节叶蜂

C、榕管蓟马

D、小绿叶蝉

19、三唑酮可用于防治哪种病害

A。

A、锈病

B、根癌

C、泡桐丛枝病

D、花叶病 20、下列害虫属于检疫性害虫的是

C。

A、黄刺蛾

B、红缘灯蛾

C、美国白蛾

D、日本龟蜡蚧

21、下列害虫中具有趋黄性的害虫是

B。

A、黑刺粉虱

B、柑橘粉虱

C、榕管蓟马

D、小绿叶蝉

22、“洋辣子”是下列哪种害虫的别称

A。

A、刺蛾

B、毒蛾

C、灯蛾

D、夜蛾

23、下列害虫中既危害植物枝干,又危害植物叶片的是

A

。A、天牛

B、透翅蛾

C、吉丁虫

D、小蠹虫

24、白僵菌可用于防治哪种害虫

B。

A、榆蓝叶甲

B、马尾松毛虫

C、樟叶蜂

D、蛞蝓

25、下列害虫中只有幼虫危害的是

C。

A、蔷薇三节叶蜂

B、榕管蓟马

C、葱兰夜蛾

D、小绿叶蝉

26、下列不属于叶果病害症状的是

B。

A、叶斑

B、猝倒

C、灰霉

D、变色

27、下列害虫中属于食叶害虫的是

B。

A、蚜虫

B、金龟子

C、榕管蓟马

D、红蜘蛛

28、春雷霉素可用于防治哪种病害

D。

A、病毒病

B、霜霉病

C、锈病

D、细菌性病害

29、下列害虫中能分泌白蜡丝的是

B。

A、温室白粉虱

B、梧桐木虱

C、蓟马

D、网蝽 30、下列不属于锈病症状的是

A。

A、脓状物

B、毛状物

C、黑色孢子堆

D、橘红色粉堆

三、判断题

1、诱虫灯主要用于诱杀正在危害植物的幼虫。(×)

2、黄板可用于诱杀温室白粉虱。(对)

3、林业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化防为主、综合防治。(错

4、可根据触角的类型来区别蝶类和蛾类。(对)

5、蝽象主要以咀嚼方式为害植物。(错)

6、瓢甲和叶甲的区别是触角类型不同。(对)

7、浏阳霉素是一种杀虫剂。(错)

8、考氏白盾蚧主要危害桂花。(对)

9、所有的螟蛾都是食叶害虫。(错)

10、柳膜肩网蝽是柳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

11、浏阳霉素是一种杀螨剂。(对)

12、高温干旱季节蚜虫为害较重。(错)

13、所有椿象都是害虫。(错)

14、梧桐木虱危害时会产生白色蜡丝。(对)

15、性引诱剂主要是用于直接杀死害虫。(错)

16、对于有上下树习性的害虫,可用邦毒绳防治。(对)

17、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对)

18、农用链霉素是一种杀虫剂。(错)

19、所有瓢甲科昆虫都是益虫。(错)

20、小绿叶蝉和网蝽危害植物表现受害状相同。(错)

21、黄板可用于诱杀所有蚜虫。(错)

22、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害虫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错)

23、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蚜虫的作用机理不同。(错)

24、夜蛾类害虫对糖、酒、醋等发酵物有趋性。(对)

25、利用化学防治方法防治袋蛾危害,多选用触杀性农药。(错

26、对于有群居性的害虫,可进行人工摘除带虫叶片。(对)

27、所有介壳虫幼虫阶段都是固定危害。(错)

四、根据受害状,诊断病虫害))

1、杜鹃叶片正面有是失绿斑点,叶片背面有锈色排泄物。(杜鹃冠网蝽)

2、香樟叶背聚集大量外壳为黑色、椭圆形、具有蜡刺的害虫,固定为害。(黑翅粉虱)

3、竹子的枝条细弱,丛生。(丛枝病)

4、树干上覆盖有泥路,揭开可见白色、无翅的昆虫。(白蚁)

5、叶片表面覆盖一层黑色的霉层。(煤烟病)

6、小叶榕的嫩叶卷曲成饺子状,不穿孔但有褐色的坏死斑点。(榕管蓟马)

7、桃树成叶面失绿无光泽,叶背面布满黑色油渍状排泄物。(梨网蝽)

8、树木主干上有大的危害孔洞,洞口常有大量虫粪排出。(天牛)

9、八角金盘嫰叶上有溃疡状坏死斑。(炭疽病)

10、月季上嫩叶叶片上有白色粉末状物。(月季白粉病)

11、香樟叶背聚集大量外壳为黑色、椭圆形、具有蜡刺的害虫,固定为害。(黑翅粉虱)

12、桃树叶片出现失绿斑,叶背面有虫子活动,可横走,还有蜕下的白色皮。(小绿叶蝉)

13、杜鹃叶片出现畸形肥厚症状。(杜鹃饼病)

14、女贞、杜英等的枝条有纵向产卵痕,表面覆有白色的蜡丝。(广翅蜡蝉)

15、泡桐树上出现枝条丛生现象。(泡桐丛枝病)

五、简答题

一、林业园林植物枝干害虫的主要危害特点有哪些

1、生活隐蔽。除成虫裸露生活其它各虫态均在韧皮部、木质部隐蔽生活,危害初期不易被发现。

2、虫口稳定。害虫大多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受环境条件影响小,天敌少,虫口密度相对稳定。

3、危害严重。枝干害虫蛀食韧皮部、木质部。影响输导系统传递养分、水分。导致树势衰弱或死亡,一旦受侵害,植株很难恢复生机。

二、简述蔷薇三节叶峰成虫、幼虫的危害特点 成虫用产卵管将月季、蔷薇等记住植物的新梢纵向切开一开口,产卵于其中,使茎部纵裂,并变黑折断。

初龄幼虫有群集习性,先啃食叶肉,后吞食叶片。

三、列举出几种不同物理防治方法以及使用的实际例子

黑光灯诱杀—夜蛾,黄板诱杀—蚜虫、糖醋酒液—鳞翅目、性诱剂

四、根据香樟炭疽病的危害特点,制定综防=合防治措施

1、做到适地适树,选择土壤肥沃、湿润的林分造林。

2、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排灌,提高抗病能力。

3、剪除发病枝叶,并用波尔多液涂刷伤口。发病初期施用20%咪鲜胺800-1000倍液。

五、根据葱兰菌核的危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1、排水降低湿度

2、摘除病残体

3、发病初期施药

六、简述白蚁的危害特点

1、破坏建筑物、建筑构件以及装修材料,危害房屋安全。

2、毁坏家具,电缆管线、衣物书籍。

3、白蚁分飞时,还可能造成家庭恐慌。

4、危害园林植物。

七、简述小绿叶蝉、网蝽和叶螨在危害状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叶片失绿、花白斑

不同点:小绿叶蝉—叶背面有较大白色的蜕皮壳 网蝽—叶背面有黑色的排泄物 叶螨—叶背面有较小的白色蜕皮壳

八、列举出6种生物防治以及实际例子

周氏啮小蜂—松褐天牛 捕食螨—柑橘红蜘蛛 白僵菌—鳞翅目、蝗虫 绿僵菌—鳞翅目、蝗虫 BT—鳞翅目 多角体病毒(npv)杀虫剂—鳞翅目

九、简述星天牛成虫、幼虫的危害特点 成虫:啃食枝干嫩皮 幼虫:钻蛀枝干

十、简述地下害虫的危害特点

1、主要危害植物的种子、幼苗地下部及近地面的根茎部,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

2、多数种类的生活周期和危害期很长。

3、发生受季节、气候、土壤环境和耕作栽培制度的影响。

4、种类:直翅目的蟋蟀、蝼蛄、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等翅目的白蚁,同翅目的蝉

十一、简述夜蛾的主要习性及防治措施

主要习性:成虫有趋光性,幼虫吐司下垂、假死性,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傍晚取食 防治措施:物理防治 人工摘除卵块、初孵幼虫或蛹;灯光诱杀成虫或糖醋毒液诱杀糖:酒:水:醋(2:1:2:2)+少量敌百虫。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BT生物制剂。

化学防治 辛硫磷乳油、溴氰菊酯乳油、氯氰菊酯乳油、定虫隆乳油。

十二、星天牛的综合防治

1、造林时要适地适树,营造抗性强的树种,营造混交林,避免营造树种单一的纯林。

2、配置诱饵树,引诱成虫前来取食,予以集中消灭。

3、利用人工机械防治,如人工捕捉成虫,用铁丝钩杀成虫,人工砸卵。

4、生物防治:招引啄木鸟,人工大量饲养和释放天敌昆虫花荣坚甲和肿腿蜂,以及线虫、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病毒。

5、化学防治:虫道中插毒签,树干打孔注药和根部灌药

6、防治时将受害树砍伐后用磷化氢或磷化铝熏蒸处理,才能杀死幼虫,防止扩散蔓延。

十三、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形态上的差异

东方蝼蛄:体型较小,灰褐色,全身密布细毛,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

华北蝼蛄:相对东方蝼蛄较大,黄褐色至暗褐色,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

十四、松材线虫冰的发生特点,制定综防

1、植物检疫

2、释放肿腿蜂,也可配合使用白僵菌感染松墨天牛

应用先进营林技术防控林业有害生物 篇3

关键词:营林技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78

对于国家林业来说,主要的阻力就在于相应的有害生物,不仅严重制约森林的持续发展,也对森林的基础绿化效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要强化对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对于防控工作来说,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要对相应的技术进行基本的革新和推进,就要保证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

1 营林技术

实际的林业生产中,需要进行种苗的培育、林业的基本建造、林木的基础抚育以及管控和治理,直到最后的成林收获,整体的操作形成了基础的林业生产。有生产就要有相应配套管理,因此营林技术应运而生。营林技术是一项整体工程,首先是对于树种的选取,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细致的选种工作,保证树种的基本抗性和优良。其次是培植地域的选择,保证适宜的土地种植适合的树木,对于混交林也要保证科学化的育林选择。再次是对合适的壮苗进行实际造林。最后再进行必要的除草、施肥等基础管理措施,为幼林的生长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并且根据情况设置相应的隔离带,对林区进行进一步的卫生环境的改善。另外要注意,要保证林业的基础植被形成层次化的生长情况,保证林区内树木的顺利生长。无论是任何形式的营林技术,在实际运用中都要保证基本的技术理念和技术目的,要保证林业的基本防护,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营林技术对于林业防控的关键意义

大自然中发生的情况是无法实际预料的,森林资源随时会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甚至会导致树木的死亡。因此,林业管理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原因分析,将工作进行在情况发生之前,运用适宜的营林技术保证林区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人员只有将有害生物的发展情况控制在相应的可控范围内,才能保证林木正常生长,并且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林业的利益优化。任何防治工作都要求相关人员进行预防为先,要保证基本的隐患在萌芽状态就被清除,才会对后续的治理工作形成良性的开端。营林技术是以治理为优化的基本预防技术,保证对其基础预防策略的合理化运用才能保证整体林业的顺利持续发展。

3 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1 优质选种,提升基础林区素质

对于林区的建设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最初的选种过程,这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的工作,对基础树种进行优质的选取要保证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一定要保证树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要认真甄别其中的差异,保证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在选种的过程中,不仅要考量相应树种的差异,还要保证适宜地域的差异,保证树种的抗病性在相应的地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优质的林区。林区管理人员要根据营林技术的基本准则,保证在合理的地区进行科学化的选种,培育基本抗性强,且实际产量高的适地性树种,形成优良的基础林区。选种对于基础林区的维护和管理起到原始化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林区的质量,并对林区的良性发展产生正向的助推作用。例如,内蒙古乌审旗一代林区就非常适宜种植柠条、山杏等树木,不仅树种的基本质量优良,而且也非常适宜当地的基础环境。

3.2 优选地质。强化混交林业发展

对于林区的建设,混合林占有绝对的优势。由于混合林内树种的丰富多样,基础的树木生存条件良好,不仅减少了病虫和有害生物生长,而且还为病虫害的天敌形成了天然的保障,益鸟益兽也助力整体林区的防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混交林为病虫的天敌提供了基本的生长环境和食物源头,保证了非人工灭虫的优化操作;二是混交林由于树木丰富,形成的天然光合作用也很强,形成了对不良天气因素的自然抗体,保证了整体树木的生长旺盛;三是混交林内相互生物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进行自行的生态消化,保证了基础的自然守则,完善了整体林区的基础抗性。

3.3 优化防护。保证基础防御手段

对于林区的基础防护,除了运用树木之间的自然防护,也要进行必要的人为干预,保证基础防护措施的完善。相应的管理人员要进行必要隔离带的建立和搭设,控制病虫害的恶性扩散,减少基础林木受到的损伤。另外还要进行相关人员的工作设定,进行林区内定期的卫生监督和管理,保证林区资源的最大化应用,从根本上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在实际的林区保护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结合人为力量充分发挥林区树木多样性的功能,必要时进行适宜的封山育林,强化人力对于林区的监管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林区的基础防御能力。

4 结语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4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监测预警

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逐渐认识以及林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 林区的保护与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以及灾变规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能提高森林经营质量, 避免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 危害、保障区生态环境的安全。

1 合理栽种,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蔓延

林业发生有害生物一般都存在大面积纯林、树种单一、树间距过密、森林郁闭度较高等问题, 因此应营造混交林,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选用精心培育良种壮苗, 清除病苗、弱苗, 保护有害生物天敌,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适时适量施肥、间伐, 科学修枝打杈。在有害生物发生后由于林内缺少隔离屏障, 导致传播速度较快且扩延面积较大, 不易控制受危害面积, 损失较为严重, 因此应设置隔离带, 在树种的搭配上避免单一林的种植。在种植密度上应根据树木生长年限、生长速度、生物特性和森林更新循环周期合理地设置各种植株的密度。重视封山育林, 保护林植被, 增加生物多样性, 及时清理被压木、虫害木、病腐木、火烧木, 防止森林火灾, 搞好水土保持, 适度开放旅游区域, 增强森林本身的抗逆能力。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可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 就地销毁, 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化学试剂毒杀等多种方式对成虫进行诱捕和消灭[1]。

2 做好防预工作,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森林有害生物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就不容易进行有效地控制, 而且会快速蔓延, 导致大面积森林受到侵害, 因此预防工作比治疗工作更加有必要。森林管护人员应根据树种、季节、气候、地域、土质水文等因素观察多发有害生物的种类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护。除了植物内部导致有害生物滋生外, 外部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也较为严重。管护工人在修理病虫树木后未经清理消毒就对其他植株进行修护, 导致有害生物通过工具传播, 造成森林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2]。同时, 在管护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查时, 由于工作量较大, 工作难度强, 容易出现漏检或检疫不彻底等现象, 导致有害生物不断增加。在引进外来树种时, 未经过仔细检验, 导致外地多发有害生物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因此, 要坚持检疫制度、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加强复检工作、建立和完善远程诊断系统等。

3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无公害防治体系

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有规律可循、有一定前期特征, 因此应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利用生物化学、电子信息、遥感等技术提高防治的前置性、科学性、准确性。研究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的有效使用方式, 通过优化用药处方, 合理、安全用药, 克服盲目用药、浪费农药、污染环境的缺点, 建立无公害防治体系, 实现用药安全,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组建专业团队, 提高人员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专业性较强、长期持续性、工作量较大的一项工作, 因此应组建专业团队对此项工作进行负责。定期对防治队伍进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职能, 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3]。

5 引入竞争机制, 加强市场导向

社会化防治、市场化竞争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管理的效率, 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 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专业化, 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市场竞争, 使服务标准提高、各项费用降低、机械配置优化、防效保障更好。成立植物医院, 专业从事林木健康保健、诊断防治的专业化机构, 掌握用户的林木品种、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做好技术服务, 进而扩大农药销售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在森林防治方面还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防控工作全部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有效化, 遵循“谁经营, 谁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 研究机构要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4]。

6 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教育

提高人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是从观念改变工作效率和防护效果的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开展社区病虫情调查、推广服务机构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全面建立宣传网络,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专业防治人员开展。宣传人员应有专门的讲稿内容及全面的知识, 以提高居民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亿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绿色科技, 2014 (1) :33-34.

[2]张英伯, 程晓明, 张宇峰, 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 :178.

[3]张燕婷, 吴剑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8) :78-79.

微生物污染防控实施方案 篇5

在餐饮环节,由于交叉污染、加工不当、原料污染变质、存储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餐饮食品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食品微生物控制是确保餐饮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餐饮环节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高校食堂就餐人群聚集、社会影响面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为切实加强高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效防控餐饮环节微生物污染,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高校食堂餐饮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彻底排查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预防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高校食堂是集各种餐饮经营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性餐饮服务单位,因此,通过开展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各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微生物污染防控方法,不断推进,全面提升我市餐饮环节微生物污染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进而形成长效机制,有效杜绝微生物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步骤

此次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分四个步骤进行。

(一)宣传动员

组织高校食堂负责人召开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会议,动员高校积 极配合,并明确此次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防控措施及工作责任,督促高校积极开展自查自控工作,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二)自查自控

严格要求各高校务必实行校长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明确各岗位负责人,对食堂实行网格化管理,对食品加工操作各环节进行自查自纠,尤其是对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监督管理,全面提升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能力,构建防控微生物污染第一道防线。

(三)集中监督防控

各监管单位要对辖区内高校食堂开展全面网格化的监督检查,结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抽样送检及远程视频监控,对餐饮环节微生物污染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督,强化检查力度,并通过量化评分进行风险排序,全面排查微生物污染隐患,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

(四)总结提高

对此次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查找不足,强化微生物污染防控手段及措施,进一步推动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在全市餐饮单位开展。

三、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内容

(一)、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鉴于高校食堂动态性、人为性极强的特点,要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水平,有效防控微生物污染,仅靠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是不够的,还需各高校务必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并明确食品 安全管理员责任,进一步强化高校食堂内部的监管力度。同时各高校将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情况报监管部门备案。

(二)、落实从业人员岗前必读,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 餐饮微生物污染防控就是人的诚信、良心工程,对餐饮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就要从“人”入手,各高校务必落实《从业人员岗前必读》,真正使从业人员明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操作环节)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

各高校应按要求将《从业人员岗前必读》(附件1)悬挂于各功能间,并要求各操作环节从业人员每天必读,操作完毕之后签字确认是否按规定要求操作,食品安全管理员对从业人员操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签字确认(签字确认记录卡见附件2),同时将此纳入到高校食堂日常管理之中,记录内容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半年。真正落实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做到有责任、有落实、有提高。

(三)、抓住关键点,深入自查

高校食堂负责人及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应按照《餐饮单位食品安全微生物污染防控自查表》(见附件3)的内容要求,对食堂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特别是对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及关键点,要作为自查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整改予以排除。在日常自查中,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好从业人员资质关和个人卫生关

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方可上岗;认真落实从业人员晨检制度,严禁患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等有碍食品安全工作病症的从业人员上岗工作,待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从业人员应 统一穿着整洁工作服,戴工作帽,不得染指甲、不得配戴戒指、耳环等首饰;凉菜间、裱花间等专间从业人员须穿戴专用工作服、口罩和发帽;工作服应定期进行清洗,保持整洁;从业人员出入食品处理区应进行更衣;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得带入食品处理区;从业人员保持手部清洁,防止交叉污染。接触可直接食用食品的从业人员清洗手部后还应对手部进行消毒。

二是把好食品处理区环境卫生关

从业人员不得在食品处理区从事污染环境卫生的活动;及时对食品处理区进行日常环境卫生保洁,避免卫生死角的出现;定期对食品处理区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不留卫生死角;餐厨垃圾及时清理,避免污染食品处理区的环境卫生。

三是把好食品原料关

所用食品原辅料应集中采购管理;落实进货查验制度;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原辅料;严格执行食品购进索证、索票制度,台账登记清晰完整;食品的贮存应保持食品库房清洁、通风、防潮、防鼠,食品原辅料存放做到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先进先出;贮存设施设备及时维护,运行正常;定期检查、处理变质及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四是把好食品加工操作关

第一、粗加工环节:食堂不同档口的食品粗加工应尽量在同一区域内进行,实行集中管理。粗加工时,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不得使用腐败变质、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清洗干净,植物性、动物性和水产类食品必须分别在专用水池内进行清洗,各功能性水池不得混用,防止微生物交叉污染。

第二、烹调加工环节:不得加工使用腐败变质的食品;需要熟制的食品必须烧熟煮透;不得在烹调加工场所进行粗加工;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应当分开存放,食品储存柜要标识清晰明确,避免交叉污染。

第三、凉菜、裱花蛋糕等加工环节:必须严格遵守“五专”要求;严格落实洗手消毒、二次更衣制度,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生肉和未经清洗的果蔬等食品原料不得进入专间内加工;专间内降温、空气及操作台消毒等设施设备及时维护,运行正常。

第四、及时对食品原辅料进行检查,清理过期产品。五是把好备餐供餐关

供餐前应认真检查待供应的食品,不得供应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备餐时应避免食品受到污染;分配菜肴的工用具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的消毒;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不得提供剩菜剩饭。

六是把好食品工用具及餐饮具清洗消毒关

清洗消毒人员要熟练掌握清洗消毒知识和方法,落实清洗消毒制度,规范清洗消毒行为,使清洗消毒效果达到标准;清洗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存放在专用的保洁设施内备用,工用具应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定期对保洁设施进行清洗消毒,以免对消毒后的餐饮具造成二次污染;清洗消毒及保洁设施、设备运行良好,能正常使用。

为了强化高校食堂内部管理的风险意识,更为有效彻底地排除微生物污染风险,在日常自查工作中,高校依据《餐饮单位食品安全微 生物污染防控自查表》,对食堂食品加工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属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低,应及时整改,消除风险;综合得分60分至80分的属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中等,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上报相关信息,在执法监管人员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有效整改,消除食品安全风险;综合得分60分以下的属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高,应立即自行停业整顿,在执法监管人员现场监督指导下彻底整改,待彻底排除风险后方可营业。

(四)、依托科技手段,完善内部防控

由于微生物具有肉眼不可见性,以及餐饮加工动态性、人为性极强等特点,因此,唯有应用有效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

第一、高校食堂应配备相应的食品安全快检试剂及设备,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尤其是微生物快速检测,对购进原料、半成品、成品及餐饮具等进行快速检测,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所在,消除风险。

对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及设备的高校,执法人员会对高校食堂快检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应用快检试剂及设备开展工作。

第二、高校食堂应引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食堂各加工环节中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控。

四、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一)、强化格式化监管,做好风险排序

对高校食堂食品加工过程中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实施 全面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加大处罚惩戒力度。在检查过程中,严格按照《餐饮单位格式化监督检查表》对高校食堂进行微生物污染风险评估,并给予综合量化评分排序,各高校食堂的风险排名情况,不仅要在高校内部进行通报,而且要通报主管教育部门。对于得分较低、风险较大的单位,要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实施重点监管,将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对于存在的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或多次责令改正但拒不改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二)、建立健全远程监控和检验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 采用远程监控的新型执法监管手段,不仅可以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更可使执法监管人员及时有效地对其微生物防控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管,促使其餐饮服务行为的规范。因此,对于容易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要安装远程监控设备,对关键控制点的具体操作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实现微生物防控的动态性,一旦发现从业人员违规操作,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即刻告知高校食品安全专职管理员,确保在第一时间排除各类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隐患。

由于微生物的肉眼不可见性,依靠常规的监管手段无法对微生物污染做出科学判断,因此,在监管过程中,应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对食品及食品工用具进行检测,对筛查出的可疑食品进行抽样送检。食品安全快检及抽验,不仅使得微生物污染防控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是对日常监管及微生物防控效果的评估,能够为微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监管单位要依据监督检查及抽验结果对高校食堂进行风险排序,找出不同风险类别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微生物污染防控预警体系,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单位及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计划,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

(三)建设记分制为主的微生物污染防控诚信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辖区内高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水平,更加有效预防和控制餐饮微生物污染,加强高校内部微生物防控的力度,监管单位应对辖区内高校食堂建立微生物污染防控诚信系统,采用记分管理手段,通过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对辖区内高校食堂进行监督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记分,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值,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管。具体记分规则详见附件4。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

餐饮微生物污染防控是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 一,事关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全局,各有关单位的一把手要把此项工作放在重要位臵上,要亲自抓,督促各高校落实好自查自控工作,确保微生物污染防控取得实效。

(二)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将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与日常的监督检查及各种专项检查

工作相结合,要统筹安排执法力量,打包落实工作任务,明确责任,确保此次高校食堂微生物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三)信息报送,完善工作资料

新型生物农药 助力病虫害绿色防控 篇6

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威胁着公共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这将会对化学农药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生物农药因此开始跃入大众视线。这种利用生物活体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因对环境和作物影响较小,被认为是维护农业环境生态平衡的理想制剂。

防控方式可以更环保

201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称植保所)副所长邱德文研究员研制的植物免疫生物蛋白诱抗剂—阿泰灵,成功通过农药登记,并由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正式投入市场。

经过2年多的示范推广,目前阿泰灵应用面积已达近千万亩次。试验数据显示,该药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为65%,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68%,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治效果为75%。

作为全球首个植物免疫蛋白农药,阿泰灵凭借自身独特的作用机理和效果,吸引了各界的关注。在2015年12月12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因在蛋白质药物工程、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阿泰灵相关研究成果斩获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这意味着,阿泰灵的创新性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肯定。

不仅如此,消费者对阿泰灵的评价也很高——“有效果,没有继续恶化。”“不错,大的菌块很快变软掉落了。”“第二次买,一如既往地好用。”在阿泰灵网络销售平台上,许多用户已经不是第一次购买阿泰灵。究竟是怎样的神奇疗效,让阿泰灵得以迅速打开市场呢?

据了解,在水稻黑条萎缩病防治实验中,喷施阿泰灵12天后,原本矮化、僵化的植株,根部又重新恢复生长;在番茄黄化曲叶病防治实验中,原本褪绿发黄、生长停滞的植株,施用阿泰灵7天后,病毒不再蔓延,新发叶片生长正常;在玉米矮缩病防治实验中,连续两次施用阿泰灵后,原本茎秆变粗、生长停止的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在烟草花叶病毒防治实验中,施用阿泰灵7天后,新发叶片正常,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邱德文对这个自己耗时13年的成果,充满了信心。他介绍说:“阿泰灵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抑制病毒基因表达,控制病毒繁殖,并通过细胞活化作用,修复受损植株,促根壮苗。在此过程中,它还能激发植物体内基因表达,使植物产生具有抗病作用的几丁酶、葡聚糖酶、PR蛋白等,诱导植物发挥多重防御反应,提高自身免疫力,实现抗虫抗病。”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病毒的功能之外,阿泰灵还能够促进光合代谢调控和叶绿素的形成,以及根系的生长,有效改善作物品质,使产量提高10%以上。邱德文表示,阿泰灵对番茄晚疫病、稻瘟病、大白菜软腐病等细菌、真菌性病害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般农药采取的是比较‘野蛮的灭杀’方式,这种方式除了消灭了病虫害,有时也可能对植物本身造成伤害。而阿泰灵则是通过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改善植物健康状况,增强植物抵抗力,从而抵御病虫害。”邱德文说,阿泰灵的做法更“温和”,也更绿色环保,这也是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最本质的不同。

据悉,阿泰灵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专利产品。作为新型生物农药,它具有成分唯一、市场竞争品少、绿色环保、无抗性等优势。截至目前,阿泰灵已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邱德文“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并评价其用蛋白质治疗植物病虫害是农药行业的绿色革命。

植物也可以有免疫

研制阿泰灵的过程中,邱德文遭遇过种种不怀好意的揣测,但他从没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更没想过放弃。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谈及自己用13年孕育的这项成果,邱德文认为,阿泰灵不仅改变了传统农药的使用观念和用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向大众传递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植物免疫诱抗剂,也可称作植物疫苗。

这是继人疫苗、动物疫苗之后,疫苗工程技术出现的新事物,是在揭示植物—病虫害—生物农药三者关系理论基础上科学控制病虫害的新实践,也是当前国际生物农药创新创制热门研究领域。

业界普遍认为,植物疫苗无毒、无残留、性能稳定、便于规模化生产、操作简便,它的出现将会为生物农药的创新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2002年,邱德文回国。在此之前,他在美国从事了长达8年的植物抗性蛋白相关研究。此番回来,他希望借助“863”计划“新型多功能农药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课题研究的机会,尝试新的思路,研制一种诱导免疫的农药。

彼时,植物疫苗的概念才刚刚兴起,人们对这个新鲜的概念,了解得并不多。大多数人对免疫的认识还停留在人体身上,还不太确定植物身上是否也存在免疫系统。

事实上,早在2002年,Nature杂志就曾报道指出,植物本身存在有效的保护机制,可帮助植物抵抗细菌及霉菌的侵染。2006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植物免疫系统的概念。到了2007年,德国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发文称:“自然界中的植物具有特殊的可以识别细菌、病毒和霉菌等微生物入侵的免疫传感器。”同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研究所确定了植物免疫响应过程中的关键信号——水杨酸甲脂。

邱德文认为,植物虽然没有血液,但却有维管束、导管等结构,并通过这些结构吸收水分和养分,这其实就是循环系统。他相信,植物体内存在抗性物质,只是处于失活状态,需要外部因素的诱导和干预才能发挥效果。

为了寻找激活植物体内的免疫成分,邱德文带领团队筛选了弱致病性病原真菌,从中获得能高效提高植物免疫的极细链格孢菌株,并分离出了纯化高活性热稳定蛋白,继而通过高效蛋白生产加工工艺,添加增效因子氨基寡糖素,最终成功配制出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也就是阿泰灵。

nlc202309021047

相比研究过程的艰辛,邱德文更看重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令他欣慰的是,从目前各方反馈看,阿泰灵不仅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以及“增产增质”的功效,而且市场推广、销量、效果等指标均远远超出预期。下一步,邱德文和团队计划将阿泰灵出口到国外,走入更大的市场。

与此同时,他也在尝试将阿泰灵用于柑橘黄龙病的防治,初步治疗效果达到了60%—70%,得到了农户的认可。尽管依然有人不看好,但邱德文说:“现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有效方法能够防治黄龙病,我希望能够攻破这个难题,改变现在的局面。”

没有替代只有协同发展

除了具有重要的的学术价值,植物疫苗更能服务农业生产,为保障全民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那么,未来,生物农药是否会替代化学农药?

对于这个问题,邱德文给出了否定答案。“当前化学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并不是化学农药本身造成的。事实上,在相关标准规定的剂量下,化学农药产生的影响是可控的。但实际情况却是人们为了疗效而不断加大用量,甚至滥用农药。长此以往,才给生态、环境和健康带来了各种隐患。”

“我们不提谁取代谁,化学农药是应急措施,生物农药是预防措施,我们倡导的是两者互相配合,通过科学管理和应用,协同发展。”邱德文说,“就像人需要接种疫苗,预防生病。但如果真的生了病,也是需要吃药治疗的,植物也是这个道理。”

以阿泰灵为例,它追求的理念不是“灭杀”,而是通过诱导免疫,提高植物本身免疫力。如同邱德文所说,人接种了疫苗,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减少打针吃药的次数。同理,植株健康了,既能降低植物生病的几率,也能大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这就是植物免疫诱抗剂区别于化学农药的最大不同。

但尴尬的是,纵观国内市场,目前仍是化学农药占主导,像阿泰灵这样的生物农药,实际的市场份额仅有10%左右。

邱德文认为,一方面,过去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量,为了满足人口需求,不惜使用较多化学农药抗击病虫害以保证产量。直到近些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需求得以满足时,人们才开始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意识到生物农药的环保优势。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生物农药的登记需要一段过程,而且它的推广也是循序渐进的,先要逐步试点,才会大面积铺开。“这毕竟是一个新型农药,很多人都在观望和等待。但从现在阿泰灵每年15%的增长率来看,我相信生物农药的普及也会很快。”邱德文说。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生物农药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各方力量的相互配合,是保证生物农药健康发展的关键。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农药的未来是光明的。

邱德文建议:“我们应当借鉴国际大公司的经验,整合目前中小型生物农药企业,形成凝聚力量和规模,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助推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他同时还表示:“从事生物农药研究的科研人员,要利用好各项政策和条件支撑研究。同时,要摆正心态,用整体目光看待生物农药发展事业,不过多计较个人得失。另外,要用找‘对象’的目光寻找正确合作伙伴,保证生物农药产业化健康发展。”

传统生物农药采取的是以菌治菌,以虫治虫的方式,借助食物链的制衡来达到防治效果,更加接近原始状态。在邱德文看来,农业生产毕竟与自然状态有所差别,要满足生产需要,生物农药在起效时间上则必须更快一些。怎么提升起效速度,这是未来生物农药研制的发力点。“品种可以更多,技术可以更先进,诱导方式可以更多元化,打破当前局限,满足不同农业需求,这都是生物农药的创新点。”

回归自然最好

2015年3月20日上午,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农业、口岸及标准等方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明确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村污染治理目标。其中的“两减”即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

另一方面,“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与生物农药奉行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种种信息都让邱德文对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邱德文有个大胆的建议,希望可以和原来的农药企业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实现联合发展。他认为,“两减”计划和“零增长”行动方案实施之后,农药企业的产量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生产或许达不到饱和。如果这些企业愿意分享一部分资源给生物农药,将会极大地提高生物农药的生产水平。

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邱德文表示,可以效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由国家主导,通过一系列激励手段和措施,鼓励有资质的大型企业,收购生物农药企业,实现资源的分享和整合,为生物农药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他同时也强调,各企业自身也要保持诚信,应当把国家给予的奖励和扶持,留给真正有需要的生物农药企业。

作为一种新型农药,生物农药未来会遇到什么挑战,不可预知。邱德文认为,生物多样性、食物链保护、回归生态层面等将会是生物农药的研究热点。

采访最后,这位愿意为生物农药耗费13年时间的研究员说:“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连生物农药都不需要。最好的状态,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尽量让生物通过自然的食物链控制,达到更加平衡、生态的状态,实现健康生长,使我们回归自然。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这样就很好!”

林业有害生物及其防控措施 篇7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范围和寄主植物

天然林、人土林、苗圃、花圃、木材 (果品) 加工厂, (果品花卉) 市场, 大宗林产品使用单位等。调查的主要寄主植物为:用材林树种、花卉绿化树种、经济林树种、中药材及林产品等。

1.2 调查对象

a.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33种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b.我省林业厅提出的22种林业有害生物;c.从国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d.从外地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e.本土林业有害生物。

1.3 调查方法

根据我省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划分五个类型调查区:a.平原有林地类型区;b.种苗花卉类型区;c.木材加土储木厂类型区;d.山岗有林地类型区;e.济济林果品类型区。采取访问调查, 野外踏查, 标准地调查三种方法, 共设置标准地1279个, 调查代表面积5.2万hm2。

2 调查结果

2.1 本次调查统计:

林业有害生物383种, 其中, 虫害270种, 病害102种, 有害植物11种, 大敌135种。1980年以后从外地传入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124种, 其中, 害虫63种、病害50种、有害植物11种。尚末发现国外传入有害生物。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33种林业有害生物名单中有32种在我省发现。

2.2 本次调查统计病虫害累计发生2.

6万hm2次, 其中, 病害累计发生0.99万hm2次, 虫害累计发生1.65万hm2次。1980年以后, 新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面积0.45万hm2次。1980年以后从外省传入我省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0.08万hm2次。主要树种病虫害发生面积杨树1.46万hm2次, 泡桐0.39万hm2次, 栎类0.09万hm2次, 苗木0.28万hm2次, 经济林0.4万hm2次。

3 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灾变规律分析

通过本次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发现, 林业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害严重,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 危害, 威胁加剧。林业有害生物的大发生趋势严峻。其原因:

3.1 树种栽植结构不合理, 大面积营造人

土纯林, 造成树种单一, 没有隔离屏障, 是导致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快, 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 难易控制的住要因素。70年代榆树为主要树种, 栽植面积大株数多, 90年代后期, 杨树栽植面积逐步增多, 调查统计栽植面积约占造林面积的75%以上, 到处呈现杨树林海。杨树病虫害己成为头号主要病虫害, 协年发生都在0.7万hm2以上, 严重发生时造成局部暴发成灾, 形成“夏树冬景”现象, 己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安全和发展。

3.2 人为活动传播造成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间贸易的快速发展, 林业商品流通频繁, 林产品种类外销内调数量大增, 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加。1980年前,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为259种, 通过本次调查, 己上升致383种, 20年间增加林业有害生物124种。双棘长蠢、草履蚁、桑白蚁、朝鲜球坚蚁、锈色粒肩大牛、国槐瘤锈病、钡l柏毒娥, 这些外来生物己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在调运检疫工作中由于漏检或检疫不彻底, 也是造成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不断增加的原因。

3.3 思想认识不到位, 基础设施薄弱, 防治

手段落后, 测报土作滞后, 防控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多发性的原因之一。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领导己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及生态安全问题, 有的地方己将林业病虫害防治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是, 重造林轻防治的思想仍然存在, 个别地方表现尤为突出, 森防机构不落实, 人员不稳定, 防治测报检疫工作根不上, 出现大灾, 无所施从。

4 防控措施

4.1 认真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行“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的方针, 紧密围绕生态林业建设, 促进森林健康为目标, 以利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提高防控能力为突破口,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严密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侵入, 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2 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加强林业生产管理, 规范营林综合措施, 是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币中之重。要大力提倡适地适树, 积极发展乡土树种, 选用抗病虫性强的良种状苗造林, 营造混交林, 采取多种形式的造林方式。在营林生产中, 坚持科学规划, 合理搭配树种, 调整纯林比例, 采取多树种多林种的造林方式营造混交林。

4.3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

认真落实《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及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测报 (站) 点的骨干作用, 进一步完善56个测报 (站) 点, 努力实现国家、省、市, 县四级测报网络的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护林员的兼职测报作用。严格执行病虫情调查制度, 疫情监测普查报告制度, 做到预测预报准确, 信息发布及时。

4.4 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在科学防控上下功夫,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研究, 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 防治组装配套研究, 频振式杀虫灯, 生物导弹防控, 超低量飞机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新成果。“十一五”期间, 每年至少要推广防治新技术新成果1-2项, 自选研究课题1项, 全面提升监测、检疫防治的科技含量和灾害除治的综合能力。

4.5 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检疫土作要结合地区花卉、苗木、中药材、木材加土调运频繁的特点, 重点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市场检疫和复检工作, 严把产地、运输、复检三关。认真搞好林果、种苗、花卉、及其繁殖材料的引进审批, 隔离试种和监测管理。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 规范检疫执法程序, 严励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严防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确保林业生产安全。

4.6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按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及时、准确、科学地对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做出预警。制定好本辖区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 成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 确保应急反应机制落到实处。

4.7 加强森防体系建设, 搞好防控基础工程

加强防控基础土程建设, 建立健全森防机构, 是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除治的通知》文件精神, 落实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 保障森防机构和队伍稳定, 为可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提供组织保证。

4.8 搞好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防控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探讨 篇8

近年来,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 对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构成严重威胁。目前, 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灾害的情况很不乐观。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每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的面积高达1 000多万hm2, 每年导致4 000多万株植物死亡, 由生物成灾的面积在森林灾害总面积中占比高达50%, 有害生物引起的灾害是森林火灾面积的几十倍, 生物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多达1 000多亿元, 而且这种趋势不断扩大, 灾害严重性不断升级, 林业有害生物逐渐成为我国森林生态建设主要制约因素[1]。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足, 工作措施不到位

因为对林业有害生物破坏力以及预防和整治的关键性没有高度的关注, 而且没有使全社会, 尤其是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失去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关注基础和舆论导向, 防控工作缺乏主动性, 未能将有关政策和方法落实到位, 引发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开展不顺[2]。

2.2 防控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人员少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涉及行政、法制、技术等多方面, 因此, 防控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决定了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当前, 我国基层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构大多存在以下问题:森防工作人员少、人员分散且流动性大、空编空岗现象严重,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 防控工作经常出现断档现象, 防控工作进展缓慢

2.3 科技落后, 防治方法跟不上形势

由于缺少很多防控工作的基本设备, 并且很多设备陈旧老化, 加上严重缺少科研人员和相关资金。先进适用技术的引用、研究和推广跟不上, 所谓的防治大都是采取一些跟不上形势的做法, 如喷洒化学农药、砍伐受害数目等[3]。这一些做法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等严重后果, 形成恶性循环, 进一步破坏树木。

2.4 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基础不牢, 工作没有整体筹划

危害监测的基础设施和方法落后, 缺少完备的虫害监测预警网络, 缺乏高水平的监测工作人员, 进而导致监测预报数据不及时、不准确。因此, 导致生物灾害没能及时发现, 及时治理。

2.5 森防资金缺乏, 森防体系建设落后

由于森防资金不足, 全国普遍缺少完善的森防体系, 导致很多时候很多相关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更糟糕的是森防工作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工作成效。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3.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相关部门的重视能够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顺利开展, 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严峻形势下, 有关部门应该要充分意识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这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以及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部门双层责任制, 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 层层签订责任书, 明确任务和责任, 全面落实防控责任。

3.2 广泛宣传, 群防群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电视、网络、报纸能媒体应该对宣传工作提供大力支持, 大力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 促进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进程中去, 科学高效的避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进入产生的危害。

3.3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履职能力

林业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岗位需求, 不断调整和充实专业人员, 保障工作连续性。同时, 通过开设培训班以及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等做法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使他们更新知识, 增长见识, 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更好地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

3.4 强化监测措施, 提高预报准确率

加强有害生物监测能力。一是要根据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布控监测点和监测样地, 做到全面监测;二是充分发挥村级护林员一线监测作用, 在加强对其业务培训的基础上, 划定责任区, 签订责任书, 落实奖惩责任, 将日常监测任务真正落实到护林员的身上, 做到林业有害生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干部群众宣传森防工作的重要性, 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广泛性地开展群众测报。

3.5 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 很多地方面临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不足的困境。因此, 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势在必行。多渠道筹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 采取“专项投入、加大投入、多方筹集”方式进行筹集。一是要中央到地方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明确专款专用, 加大审计力度, 保证资金的落实到位;二是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金会, 通过基金会的建设, 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同时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资金合理使用;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灾害的重点地区应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的倾斜力度, 保证资金的充足。

4 结语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不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更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工程;不仅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深化机制的创新, 加强森防体系森防队伍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加大防控力度, 也要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 推进社会化防控, 共同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做出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6) .

[2]朱云贵, 丁冬荪, 罗俊根, 等.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状态及可持续控制策略[J].江西林业科技, 2005 (6) .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篇9

1 试验条件

1.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茶园有害生物 (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 炭疽病等) ;作物:茶叶;品种:龙井43。

1.2 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上饶县茗龙集团尊桥乡茶场、尊桥乡恩山村茶场。上饶县茗龙集团尊桥乡茶场现有茶园113hm2, 尊桥乡恩山茶场现有可采摘茶园56.7hm2。2个茶场茶叶管理水平较高, 属优质高产茶园。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2.1 试验点安排

根椐茶叶生产管理、历年产量及病虫发生情况, 每个茶园选取确定5个试验点。江西茗龙集团茶场试验点为1~5号, 尊桥恩山茶场试验点为6~10号。2个试验茶场相邻, 茶园有害生物发生基本一致。

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每个试验点设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和不防区3个处理。绿色防控区:使用避害栽培管理模式, 害虫发生前期使用性引诱剂、色板诱杀、灯光诱杀等降低害虫种群数量, 害虫种群数量大时使用绿色农药防治。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传统防控区:以化学防治为主。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面积各0.33hm2, 对照区0.03hm2。不设重复。各小区种植品种﹑肥水管理基本相同, 各试验点具体采取技术措施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基本相同。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具体处理措施见表1、表2:

注: (1) 杀虫灯购置安装费每台330元, 按5年拆旧, 每年用电100°计算。 (2) 性引诱剂购置安装费每台10元, 按3年拆旧, 诱芯每条0.8元, 每台用诱芯4条计算。 (3) 人工捕虫按20元/667m2, 施药劳工费按5元/667m2计算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茶叶产量调查

根据2012年7月茶产品检测, 绿色防控茶园产出茶叶达到国家有机茶叶标准, 茶叶定为一级茶;传统防治茶园茶叶有一定农药残留, 品质较低, 作为无公害茶叶, 定为二级绿茶。

按2013年尊桥茶场及周边茶场平均茶叶价格, 一级名茶:330元/kg, 二级名茶:220元/kg, 一级普通绿茶:32元/kg, 二级普通绿茶:22元/kg计算产值。

每试验小区茶叶单独采收, 记录茶青数, 折合平均出茶率计算产量。茶叶加工按每1kg茶青出产0.23kg计算。详细记录见附表3。

3.2 试验过程中病虫发生情况及损失率调查

试验区一年来, 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重发生, 病害轻发生。不防治区为害严重, 茶园基本上只有干枝, 影响来年茶叶产量。

在绿色防控小区、传统防控小区选取病虫轻发区或防治极佳区茶叶, 折合未受病虫为害对照区, 测算未受害区产值。各试验区与其比较, 测算病虫损失率。

在各试验区, 据多点产量调查, 未受害理论茶园名茶产量以21kg计算, 普通绿查以10kg计算。茶叶分级与各防控试验区相同。绿色防控区与不防区品质相同。

3.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 各试验防控区未发药害。

3.4 防治投入产出比

从表3看出, 绿色防控试验区平均667m2产值6995元, 较传统防控区平均产值增加2305.1元;去除防控投入, 绿色防控较传统防控区增加产值2267.9元, 增值48.4%。

绿色防控、传统防控与不防治对比, 防治效果明显。绿色防控与不防对比, 较不防治增值132.8%;传统防治较不防治增值56.1%;防治效果极为明显。

综上所述, 绿色防控植保投入较传统防控投入相近, 但因茶叶品质有极大提高后, 茶叶产值将有大幅提高, 经济效益明显。

摘要:通过对茶园有害生物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与传统防治的对比试验, 就防治效果、投入成本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防控对茶园有害生物防效明显, 能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且因茶叶品质有极大提高后, 茶叶产值将有大幅提高, 经济效益明显。

关键词: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钟小荣.茶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胡杨主要有害生物及防控措施 篇10

关键词:胡杨,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胡杨 (Populus euphratica) 别名梧桐、异叶杨、眼泪树, 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 具有耐盐碱、不怕严寒酷热、抗干旱的特性,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 距今已有300万~600万年的历史, 全球仅存有三大胡杨林区, 分别为中国内蒙古额济纳戈壁胡杨林、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胡杨林和北非撒哈拉沙漠胡杨林。据调查, 全世界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 分布面积最大的是新疆塔里木盆地, 面积达20多万hm2;保存林相最好的是内蒙古额济纳旗, 面积3万hm2。由于胡杨具有惊人的耐盐碱、御风沙、抗干旱能力, 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 因而被人们称为“沙漠英雄树”。胡杨树的珍贵还体现在:其木质千年不腐, 是上等建筑和家具用材木;纤维长, 是造纸的原料;树叶富含蛋白质和盐类, 是当地牲畜的上好饲料;枯枝又是好的燃料。但是, 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着林业有害生物的破坏, 严重制约着胡杨林的健康生长, 现已成为最为严重的森林灾害之一。因此,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就成为保护珍稀胡杨,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胡杨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和危害情况

1.1 胡杨食叶害虫

胡杨黄褐天幕 (Malacosoma nen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 , 鳞翅目, 枯叶蛾科, 寄主胡杨, 以幼虫为害, 以卵越冬, 一年发生一代。幼虫共5龄, 每年从5月初开始为害, 历期40 d。一般年份发生面积都在1.2万hm2以上, 危害轻者, 影响胡杨生长, 重者整株叶片被食光, 景观十分荒凉。其是额济纳旗天然胡杨次生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

褛裳夜蛾 (Catocla remissa Staudinger) , 鳞翅目, 夜蛾科, 主要寄主胡杨, 以幼虫取食为害, 以卵在树皮裂缝内越冬, 明春4月上中旬孵化, 一年一代, 幼虫期约50 d。该虫具有幼虫孵化早、成虫飞翔能力强的特点。一般年份发生面积都在1.2万hm2以上, 危害轻者影响胡杨的生长, 重者使胡杨整株无法放叶。其是额济纳旗危害天然胡杨次生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1]。

春尺蠖 (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 , 鳞翅目, 尺蛾科, 俗称吊死鬼。主要寄主胡杨、杨属、柳、榆、桑和槐等树种, 是新疆原始胡杨林的主要杀手之一。以幼虫取食为害, 该虫发生期早, 危害期短, 幼虫发育快, 食量大, 常暴食成灾。一年发生一代, 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夏越冬, 翌年4月初幼虫孵化, 取食为害。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始胡杨林发生面积超过30万hm2。尺蠖所过之处, 胡杨叶被啃得精光, 使本该一派生机盎然的胡杨林顿失绿色。

蔡氏胡杨个木虱 (Egeirotrioza ceardi Bergevin) , 同翅目, 木虱科, 胡杨个木虱属, 寄主胡杨。该虫虫体较小, 肉眼不易辨认, 主要为害胡杨叶片, 若虫刺叶片组织增生, 将虫体包裹在叶片内形成虫瘿。一瘿一虫, 被害状较明显。在额济纳旗和新疆均大面积发生, 虫口数量大时, 叶片的正反两面全都布满虫瘿, 使叶片提前枯黄脱落, 严重影响胡杨的光合作用[2]。

无斑滑头木虱 (Homalocephala uncolor) , 同翅目, 木虱科, 滑头木虱属, 寄主胡杨。该虫虫体较小, 肉眼不易辨认, 主要为害胡杨新梢顶端。在额济纳旗和新疆均大面积发生。若虫在新梢顶端的叶片上群聚为害, 初始被害叶片卷曲, 随着若虫的发育和不断为害, 几片被害叶片卷曲在一起呈“菊花”状, 使枝条不能正常生长, 危害严重时, 被害枝条生长点逐渐变成黑褐色, 直至枯死。

1.2 胡杨枝干害虫

杨齿盾蚧[Quadraspidiotus slavonicus (Gern) ], 同翅目, 盾蚧科, 是为害杨、柳的检疫性害虫之一, 在胡杨林区普遍发生, 一年三四代, 一般年份发生面积都在1万hm2以上, 被害树木长势衰弱, 树皮干裂, 甚至死亡。

杨十斑吉丁 (Melanophila picta Pallas) , 鞘翅目, 吉丁虫科, 主要为害杨、柳树衰弱木及新栽植的杨、柳树枝干, 以幼虫在皮下蛀食为害, 属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植物补充检疫对象。近年来在额济纳旗为害渐趋严重, 扩散迅速, 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并在林区可见零星枯死被害木。

柳脊虎天牛又名纳曼干脊虎天牛 (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 Heydel.) , 适生于荒漠干旱气候, 主要危害胡杨、榆树、柳树等, 在我国新疆和额济纳旗天然胡杨林区均有分布, 且危害严重。一年发生一代, 以幼虫在树干内隧道中越冬, 翌年开春化蛹, 5月上旬羽化。幼龄幼虫在枝干皮下蛀食, 以后深入木质部蛀出羽化孔, 使树干出现成排的孔洞。幼虫在隧道内分泌排泄物, 使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完全分离, 树皮腐朽剥离, 输导组织被彻底破坏, 影响养分正常输送, 造成树木枯死[3]。

1.3 胡杨病害

胡杨锈病病原菌是粉被栅锈菌 (Melampsora pruinosae Tranz) , 是胡杨幼林、苗木的重要病害之一。夏孢子堆生在病叶、嫩枝和芽上, 叶背面较多, 橙黄色, 一年能够多次侵染, 随风传播速度快。每年夏秋当苗圃地及林区内温湿度达到锈病发生条件时, 使胡杨锈病发生, 严重危害胡杨苗木及天然胡杨林的自然景观。

2 胡杨有害生物面临的发生形势

2.1 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 极易暴发成灾

全球气候的变暖, 改变了有害生物发育期, 使一些原来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 还有可能改变有害生物与天敌的关系, 有的无害生物甚至可能变为有害生物并大面积发生。近年来, 胡杨木虱、柳脊虎天牛等七八种本土有害生物在胡杨林区相继暴发成灾, 已经变成主要害虫, 且危害程度在逐年增加。

2.2 外来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加剧, 传播扩散速度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 城市间苗木、木材调运量的加大, 水果、家具等物流活动的频繁发生,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也呈加剧之势。

2.3 我国胡杨林健康状况欠佳, 生物灾害正在高发频发

胡杨林以天然林为主, 大多属近、成、过熟林, 且纯林居多。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等级的面积占80%以上。受经济发展, 森林植物及其林产品的调运频繁, 检疫条件限制以及防治工作滞后的影响, 导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经常发生。尤其是天然胡杨林健康状况难以根本扭转, 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薄弱, 生物灾害容易多发高发频发。

3 胡杨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

3.1 对常发性食叶害虫, 以控灾为主, 达到有虫不成灾

根据测报情况, 抓住每种害虫的最佳防治时期进行全面防治。春尺蠖、褛裳夜蛾、黄褐天幕毛虫最佳防治期为4月中旬-5月中下旬。蔡氏胡杨个木虱的最佳防治时期为4月中下旬初孵若虫期虫瘿形成前, 无斑滑头木虱最佳防治时期为各代幼龄若虫期。采用机动喷雾进行防治, 生物制剂“森得保”1 000倍液、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1 000倍液或阿维菌素1 500倍液等无公害药剂。另外, 可利用蛾、蝶类害虫成虫具有趋光性特点, 在成虫期采取灯诱, 消灭成虫。

3.2 本土枝干害虫, 要以封锁虫源地, 控制其扩散为主

针对杨齿盾蚧的防治, 抓住若虫期进行喷药防治。杨十斑吉丁、柳脊虎天牛的防治, 要在5月上旬成虫羽化期进行喷药防治或人工物理防控, 采用绿色威雷800倍液或噻虫啉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成虫。

3.3 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

对胡杨锈病, 以预防为主, 在病原菌孢子萌发之前, 利用代森锰锌、三唑酮等治菌剂, 在重点区域进行机动喷雾, 将病原扼杀在萌芽状态。

4 结语

针对胡杨病虫害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积极开展预测预报, 及时实施防控措施。胡杨各种有害生物, 在胡杨树上混合发生。在同一林区、同一棵胡杨树上可见多种有害生物, 只是为害时间不同, 被害状不同。所以, 针对不同的有害生物, 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同时, 严格检疫, 杜绝胡杨有害生物传播扩散。在调运检疫中, 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要求书”制度, 不允许疫区苗木及木材调出, 封锁虫源地。对调入的苗木要及时认真复检, 正规检疫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确保国土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玉春, 郭丽霞, 李晓华.褛裳夜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 (4) :59-61.

[2]张炳坤, 崔晓萍, 王佩玲, 等.新疆北部为害胡杨的三种木虱形态识别及为害特征研究初探[J].新疆农业科学, 2012 (10) :1887-1890.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下一篇:婴幼儿心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