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专业

2024-06-21

生物教育专业(精选十篇)

生物教育专业 篇1

一、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生物专业人才”的一般定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生物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科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相关领域, 从事生产工艺及技术管理、教学、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 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生物学的内容丰富, 有蓬勃发展的前景, 生物学作为高新前沿技术, 涉及农林渔牧、食品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基因工程等等重要产业, 极大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生物学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 对创造型学生培养的作用显而易见。所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生物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三) 培养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专业素养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基本生物理念;有较强的生物实践操作能力, 具备较强的生物科技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教学、研究;二是品德素养除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之外, 还必须拥有与专业相关的超前意识、事关全局的忧患意识。明确人类与我们生活所处环境的休戚相关, 从专业的角度理解环境友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从而强化自身的环境意识和责任。

二、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强力渗透环境教育

(一) 可行性:生物各专业教学涉及的学科内容较广,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现实进行环境意识强化, 从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环保的科学原理和自然环境的内在要求, 从社会的角度体会一种社会责任, 使他们真正感知使命和责任, 这无疑是可行的。

(二) 将生物专业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融合。生物知识浩如烟海,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他们的关注点进行教学, 效果较好。下面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1、食品专业学生深知食品关乎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发展。但各种食品污染给我们带来诸多隐患: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致癌和致突变物 (如亚硝胺等) 以及工业污染物如二恶英等;人们所熟知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霉菌毒素等。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 学生能用食物链的知识来系统分析食品污染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的灾难。他们能以专业的视野来看待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猪流感, 比常人更多地关注苏丹红事件、阜阳劣质奶粉、敌敌畏码出的酸菜、重庆火锅石蜡底料、三鹿奶粉事件、硫磺熏制的竹笋、山东“掺肥”龙口粉丝等人为污染事件, 从而更强化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为他们将来从事与食品相关的生产、管理、研究、食品安全监督等工作奠定了健康和责任理念, 并且能更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 学会用生物技术如植物过滤、固定、降解、挥发等手段, 或者改良遗传技术来提升植物抗污力, 达到优化食品质量的目的。

2、在讲授种植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要更多地从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对绿色环保型产品的巨大冲击。由于工业生产导致的重金属如铅、汞、镉、铬、砷等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在土壤中残留、富集, 被作物吸收, 表现出毒害效应。历史上较有名的就有日本因镉污染引发的痛痛病、我国曾一度流行过因汞污染引发的水俣病等。要让学生明确只有自觉降污、治污, 种植业才会有市场和生机、才合乎社会道义,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它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众所周知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是有空间、物质与能量需要的。各种生物在其自身的进化过程中, 对周围环境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逐渐形成特殊需要。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了生态学三定律, 即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 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引导, 学生就能体味到:人类由于利益的驱使过度干扰自然, 破坏生态, 违背自然规律, 将会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不是孤立地单项治理, 而应从生态学的角度视其为一系统工程;否则, 环境保护就会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重新破坏环境的过程。如孤立地划分自然保护区, 却把人隔绝开来;为了提高粮油产量, 品种单一, 且人为过多保护性干预, 使得其竞争力和抗虫能力下降促进了品种退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忽视了它必须依靠周围的草原、水体、农业、森林等各种生态系统才能健康发展, 所以要将生态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工程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 也正是生物的多样性保障了地球生物的稳定发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护物种基因库的客观需要。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不容低估。人类要健康发展约需4万种生物来维持, 生物世界是我们珍贵的“基因库”、“食品柜”和与“药库”。有专家在太平洋紫杉和马达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成份;万事万物相生相克, 也许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植物成份已然存在。在美国西部, 科学家从一种很常见的植物药鼠李的皮中提取出一种轻泻剂, 市场销售价高达7500万美元;有统计资料表明, 仅1981-1983年, 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出口的木材产品的价值为平均每年81亿美元。木材、兽皮、麝香、橡胶、染料、树脂、水果、鹿茸等等经济价值很高的产品均来自于生物。所以著名环境学家多内拉?梅多斯 (Donella H.Meadows) 说:“生物多样性蕴含了自然界积累的智慧, 并且是通向自然界未来的关键”。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人类环境意识的缺乏和对自然的保护不力:今天, 每4个小时就有1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 而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会使20个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当学生从课堂中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 就愈加坚定了为环保尽力的信心和决心。

5、遗传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 是研究生命遗传和变异的科学。但环境污染对遗传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有研究证实苯中毒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体互换, 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使物种繁衍出现危机。

三、结论

作为生物专业教学工作者, 时时注意将学科教学与环保意识强化紧密结合起来, 加大《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环保类法律的宣传力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强化环保责任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推进人类优化环境, 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珊珊, 张江山.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 (11) .

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篇2

尊敬的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您们一天的辛勤劳动都是为了履行好为国选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在此向你们道一声辛苦了。

我是德宏师专生物教育专业09届毕业生施永飞,自从进入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来到大学一切都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大学三年是我灵魂、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三年,在学习期间,我不但学好了专业知识,而且还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时光荏苒,我将怀着我童年的梦,青年的`理想离开我的母校,走上工作岗位。上学期间,我不断地搜集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一切资料,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等等。同时又从社会实践中学到各种礼仪及企业文化知识,成功者的故事及特质。世上很多事情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做事情的人是否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在教师行业中,“是否足够自信”是衡量自己能否胜任此项工作的主要条件之一,所以我“悟”到了自信是很重要的,同时更坚定了我的自信,我相信,成功并不是偶然。运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成功是迟早的事情。自信,其实是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把握。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在校期间我普通话二乙,英语过了A级,计算机过了国家一级,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刻苦,这一切都是培养了我“坚持”的信念。

当我成为一名老师之后,我会站在那平凡的讲台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出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今天你们看到我的这封信,只是看到了我内心的感悟,我实战也是不错的,这通过面试就可得而知了,我下星期再打电话和你们联系。

生物教育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 医学检验专业 实验室 生物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91-02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检验等专业知识的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呈现多元化,但主要去向是各级医院检验科。检验科是患者血液、体液等各类标本集中的场所,也是医院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控制不好易发生医源性感染。作为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养、输出机构,高职医学院校应有效展开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基于此,本文探析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一、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和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

(一)专业特点要求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高职层次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进行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而在这些课程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实训课中,学生进行实验时必须接触血液、尿液、体液等未知标本,这些未知标本是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可能携带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然而在上实训课时,有的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穿工作服,接触标本不带手套,书本、水杯随意放在实验桌上,甚至在实验室里喝饮料,吃零食,下课不洗手等。同时,对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无记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认知率低,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匮乏。因此,必须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二)岗位的性质要求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各级医院的检验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场所,同时是患者各类标本(血液、体液、尿液等)的集中场所,这些标本可能携带有各类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是主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所在,也是造成医技人员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而且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艾滋病感染者也逐年增多,这些都给检验科医技人员造成了威胁。调查显示,实习生是发生职业感染的主要人群之一,这可能与实习生的工作经验、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心理素质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缺乏,不懂得个人安全防护有关。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要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使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在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降低感染率。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方式

由上可知,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一)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开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时就必须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内的规章制度(不穿工作服严禁进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喝饮料、吃零食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并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实验课中不断得到强化。

(二)在专业课学习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逐渐接触到血液、尿液、痰等标本,同时标本中的未知生物危险因子也威胁到学生的安全。因此,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反复强调进入实验室时要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章制度,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传授学生标本采集处理的注意事项,使其正确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对于实验室废弃物(如注射器、血液等)的处理,要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同时,要做好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工作。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

(三)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进行系统教育。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主要立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规范化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关法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水平。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操作要求较强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未来岗位的特点,尤其是要增强学生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的意识,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系统教育,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处理相关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降低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

(四)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尽职尽责,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技能,提高对锐器伤、标本污染、气溶胶等职业感染因素的认识,掌握安全防护措施。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题讲座或培训,促使(下转第96页)(上接第91页)学生不断提高、加深生物安全认识,培养、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三、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在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措施加以保障。

(一)提高教师对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视。我国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这就需要使教师认识到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取得共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二)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医学院校实验室最低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是一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但现有的医学检验教学用实验室建成早,实验室设计不规范,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因此,需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只有具备了规范的实验室,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同时也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基础。

(三)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其学习知识主要来源是教师,因此,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要在校内教师中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使教师掌握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专业课和其他基础课程中融入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可以选择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教学, 并安排他们参加一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之类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总之,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因其未来岗位的需要,应对其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全面、系统的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技能,并终身受益。同时,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处理相关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覃仕锋,徐红.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4)

[2]于声,段斯亮,闭雄杰.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2)

[3]王鲜平,侯世科,高进,等.重视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J].中国医院管理,2004(12)

[4]杨永刚,陈松,童波,等.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4)

[5]胡仕仕,徐晓明,赵卫,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及对策[J].热带医学杂志,2009(10)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题(2012B09)

生物教育专业 篇4

一、生物专业课程学习的任务和特点

首先生物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其他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相比任务较重。学生需要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 (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 微积分) , 物理知识 (大学物理, 普通物理) , 化学知识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 , 生物专业基础知识 (微生物学, 植物学, 动物学及人体生理学,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 核生物学, 膜生物学, 蛋白质工程等) 以及各门生物专业课程。同时, 生物专业师生还有繁重的实验课和实习课任务。

生物专业学生除了要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外, 还要接受生物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理论知识抽象性强, 实验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高, 所学知识不能让人产生足够的感性体验, 因而显得枯燥。这样的特点给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带来了障碍,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

二、生态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生态美, 广义而言指生命状态的美。美, 一种愉悦的体验。生态的美与美的生态的关系犹如画中有人和人在画中。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乃生态美的一种体现。人作为宇宙中一粒尘埃, 生命在弹指一灰间。尽管如此, 人依然需要与渴望美好的生命状态, 这是圆融与和谐的境界, 学术也好, 世事也好, 走得越深入的人对这一境界的呼唤越强烈, 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 “致广大而尽精微”, “触类旁通”,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哲学、历史、政治、文学, 还是艺术, 都属于生态美学思想教育内容, 这些内容大学会带给人精神上的自由、愉悦与教益, 并在个人成长阅历的基础上使人得到思想层面上的提升。

大学本科生大都处于十八、九岁的年纪, 社会阅历浅, 刚刚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和专业学习, 可塑性很强, 他们能否提高人生的层次在于全面素质的提升:因而“生态美”是比“专业技术人才”更高更大的概念和追求目标, 也会对人生发生更深远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 生态美学是对宇宙、人生及世事的理解和欣赏, 真正具有生态美意识的人, 胸中有丘壑, 内里藏乾坤。当然人的境界有很多层次, 但最低该是一种基本的理解力, 融会贯通的能力;成为具有生态美意识的人的途径也很多, 天赋异秉, 家庭熏陶, 主动探寻以及良师益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而这无疑有助于一个人拥有内在平衡的生命认知, 有一个和谐优美的生命状态, 它会帮助一个人保持淡定而又强韧的生命态度, 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 对生物专业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生态美教育思想对理工科教育的狭义方面意义来理解。上述提到生物专业课程的学习特点, 它也代表了绝大多数理工科学习的特点, 它对高技术生活的追求会给接触这个领域的人造成数字化生存的理论形态。和文科生相比, 理工科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很强, 思维跳跃, 抽象, 点的感觉很强。这样一来, 单纯的理科思维就显得很局限, 当他的知识点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强烈的时候, 他就会对面甚至是体的形成提出要求, 否则他始终是很零散的人, 有的也是很凌乱的知识, 很难让自己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和作用。而我们通过对理工科学生适当的生态美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尽早的认识到知识整合所需要借助的人的内涵这个平面的重要性。还有, 前文提到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和“人包含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 生态美学教育搭建了衔接感性和理性的桥梁, 它会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高情感生存状态来与他的数字化生存状态相匹配, 这样他才是健康平衡的。大学时代仅仅是生活的一个阶段, 一部分, 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更好的利用自己的学习机会更好的应用所学去创造以后的生活。

三、如何在生物专业课堂教学中贯穿生态美学教育思想

首先, 教师还是要完成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明确概念, 强调知识点, 给学生揭示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让他们在一门课的范围内有比较清晰地对学科的把握。

其次, 讲究教学手段。无论是使用多媒体设备, 放映幻灯片还是课堂实际演示, 教师应该尽量寻找到一种轻松活泼感性的方式, 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 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也就是尽量寓教于乐。趣味是一种高级体验, 它会激发学生的潜能。

再次, 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己的生态美学意识, 这样在讲台上才能为学生展示学科得以存在发展的大前提大背景, 提醒他们用大视野看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

最后, 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内涵外, 很重要的是语言艺术。如何把自身对学科学习与应用, 发生与发展, 学习和生活的理解用学生这个年纪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到位贴切的表达出来, 这也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的要求。

只讲讲知识点那只是最简单最初级的课堂教学, 九十分钟一间教室所蕴含的能量可大可小,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张力充满弹性的确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追求和探索的目标。这种效果源于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积淀, 也决定于教师面对课堂的态度, 两者缺一不可, 唯此, 才会打造出魅力课堂, 成就教学经典。而从充满吸引力的课堂中, 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ABCD的知识点, 更多的是一种视角的启发, 一种方向的引导,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态美学教育思想很重要, 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生态美学教育思想对于生物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关于如何在生物专业课堂教学中贯穿生态美学教育思想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审美,生态美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著.《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专业名称】生物工程专业 篇5

【专业代码】081104

【内容简介】本专业培养既具有生物科学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能从事现代生物工程过程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并能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生物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生物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特色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生产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艺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作业等,共安排35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生物教育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生物技术

所谓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提高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或不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校与科研院所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特征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才,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

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于前些年生物技术热,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到几万人,由于其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产业,造成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是高职高专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一、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

1.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应是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的复合群体。高等职业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特征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必须具备技术型或技能型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又应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宽广的相关知识面。产学研合作教育对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而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指导教师队伍来保证教学质量。为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机制,使教师在研发中体验综合技能的重要性,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锻炼技能,并在实训教学中得到提高。也可以借用有关企业具有职业技能指导证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地派出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赴学校附近和外地合作企业进修、学习。从各个層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2.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已经从“学校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专业”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由“专业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程”转变为“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通道”,势必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体系改革造成影响。

3.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支持,特别是企业的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也大多集中在企业,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获得企业的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通过参观和实习,直观地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工艺过程及生产方式,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

企业对所需人才要求具有应用性与专业性强的特点,校企合作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能够形成注重职业特色,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为主线,以技术技能为平台,以岗位技能证书为突破口,为企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保证了人才质量,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并不理想,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企业缺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产学研合作教育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缺乏关注教育发展的热情。出于经济利益、管理烦琐和技术保密等原因,许多产研单位不愿意向学校提供资助、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或在参与培训中提供部分师资。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缺乏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因而使两者之间的合作不能实现长期化和稳定化。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1.双通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让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上岗,直接参与生物技术开发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转化科研成果,使教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

2.企业要参与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论证,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调整,即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习次数与时间的确定、考试组织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决定,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将具有针对性,不至于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不需要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

3.在教学中强化实践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以“学习型”、“实习型”和“应用型”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学习型实践也就是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增加在实验室中自主动手的时间和次数,这个环节主要在校内展开。实习型和应用型实践则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物企业。实习型实践是学生进入企业后,通过参观和学习,可以直观地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工艺过程及生产方式,之后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考试制度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由学校单一进行的考试转变为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的考试,学生学习成绩及技能水平的考核鉴定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克服困难,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高职业能力的条件,将合作教育终贯穿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中,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生物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会萍,职丽娟.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4):373-374

[2]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62-64

[3]张沙艳.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 构建多证制办学模式[J].辽宁师专学报,2005,7(4):9-10

[4]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作者简介:

生物教育专业 篇7

1 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 高等教育应该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同时专业教育又必须体现素质教育, 让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渗透在专业教育中。以专业教育促进素质教育, 以素质教育带动专业教育, 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目前, 高教学术界有些论者在探讨论述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时, 一般将素质教育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大的方面, 这四个方面正是一个优秀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其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 文化素质是基础, 业务素质是核心, 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

在高等学校教育中, 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是指以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活动内容, 都直接或间接围绕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生物工程专业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专业发展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处于蓬勃发展集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一体的生物工程产业, 正不断向制药工业、农林牧渔业、医疗卫生业、能源环境业和轻工食品业渗透, 具有生物工程应用技术手段的行业对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承载着拓展、交叉与渗透功能的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要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为主要或首要目的来进行。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特别是针对具有交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 专业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蕴涵在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中, 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正是高等教育中各种层次教育及各类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及标准的总纲。

2 素质教育和基础课教学的关系

基础课是指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基础课是依据学生类别 (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 或专业设置的, 这种基础课设置方法的优点在于针对性强, 对学生的后期学习专业知识有益;不足之处表现为实用教学, 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学文的不懂理, 学理的不懂文, 文理不能渗透。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 学科的交叉、技术的关联、学术的交流, 现代人的素质已经向一专多能的高度发展。与此同时, 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 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基础课开设中, 也应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现代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 以思维训练为中心, 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过程, 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个性化”教学。所以, 在继续强化如大学英语、数学、物理学等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外, 各层次的高校适时、合理地开设人文修养、金融财会等非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将利于素质教育的质量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 对基础课的开设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 开设的基础课要符合知识的整体性、有序性、自控性。如作为交叉性、应用性特征的生物工程专业, 开设“医药学基础”、“文体写作”、“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方法”等等, 这既符合人的共性需要, 也符合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 作为一个理论命题, 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 通常具有生理上的“素质”和社会学上的“素质”两个层面的涵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 大体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课程结构、课业负担、师生关系、教育方法、教学途径和评价标准等十个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 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目标, 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 不能把“手段”做为“目标”的对立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内涵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既对立又有联系。说其对立, 应试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 着眼于分数。素质教育是一种引导教育, 着眼于未来、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面对的是少数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面对的全体学生的教育;应试教育不能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是“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素质教育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又尊重人的个性品质, 采取的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说其联系, 是指必要的应试是检验素质促进个体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并不是没有考试, 适当的应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有应试的成份。

因此, 加强素质教育时, 要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切勿强调素质教育, 就完全否定应试教育。针对具有高度交叉性、拓展性、应用性和延伸性, 又以试验, 实践为重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而言, 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课题实验和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尤其重要;这就提示我们不同层次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 应该更多的在教育内容、课程结构、教育方法、教学途径和评价标准上做文章。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 以“数理化知识、生物学知识、工程学知识等”为核心知识, 以“人文、社科、体育、外语、计算机、物理、数学、文献检索等”为公共基础, 以“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技术基础、生物化工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等”为专业基础, 以“实验室实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岗位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为实践手段, 以“微生物、发酵及食品、环境生物、农业、医药、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为方向, 改善知识结构, 突出特色, 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鼓励个性发展。在实验教学上, 多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同时, 开放实验教学和搭建学生仿真模拟学习平台,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采用多媒体、双语教学等, 注重启发式、导学式、讨论式等, 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在课程考试上, 突出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试。在教学途径上, 利用校内外各类研究中心和基地, 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实践的前沿或选择性参加一些教师科研课题讨论,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巩固。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专业, 成绩的评价要整体上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就决定了在成绩评价上不能仅凭试卷考试, 可以通过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 可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素质教育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一种价值, 正因为人各有其独特之处, 才使人类千姿百态, 世界丰富多彩。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它以人的共性为出发点, 以普遍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注意尊重和培养人的个性特点, 强调“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 “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从心理学角度看, 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 个性培养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 形成自觉自立的个性品质, 并形成个性特长。高校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 根据人的素质需要, 前两年公共基础科目可统一或部分统一, 后两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及社会需求让学生自己选定专业方向。这种做法既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又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生物工程专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特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更应注重个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发展。总体思路上可以采取建立“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提供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业时间的弹性教学管理机制, 实施“基础、综合、提高”三层次和“实验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两个结合, 即“三层次两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硕”及“本硕博”连读培养等方式, 利于个性人才、拔尖人才和特色人才的培养。

5 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能力强、专业具有复台性;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实现知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科学和技术呈指数形式增长, 窄口径的工程教育与现代工业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化的大趋势相违背, 难以应对产品替代、企业破产等引起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的转移, 更满足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 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素养的教育。不仅如此, 高校在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立场与方法的同时, 做为学生主体, 一方面必须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保持与社会同步;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倡导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决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和强弱。为实现上述统一, 在具有工科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人文、社科、经济等公共基础课程显得十分必要, 同时各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 制定“以市场求方向、以特色求生存, 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

6 结束语

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符合这个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必须给学生提供应付未来的“猎枪”,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当然,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 它需要我们更新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因此,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在内涵上多思考, 正确认识与当前的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标新立异, 各显特色, 使我们培养出大学生以真正符合时代的需要, 使我们的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无愧于这个时代。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 使得教育从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向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特征及其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分析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与专业教育、基础课教学、应试教育、个体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关系

参考文献

生物教育专业 篇8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概况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从工程的角度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解读生物医学中人的生命奥秘, 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 保障人类的健康, 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学科。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边缘学科, 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 被认为是今后几十年内最容易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学科领域之一。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是全球发展最早和最快的, 早在1953年就制订了其学科研究计划, 并于1967年把培养BME专门研究人员列入该计划。此后, 一些著名大学相继开设了BME专业科系, 开始了其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前全美共有60余所大学的BME本科专业获了美国工程技术认定委员会 (ABET) 的认定, 获得授予学士学位资格。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据不完全统计, 到2008年全国已经有110余所大学有该专业的本科招生计划, 其中约24个为医科院校 (包括两个军医大学) , 其余八十余个为理工或综合性大学。随着设立该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多, 各高校面临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 亟需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该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 形成自己的特色, 创出品牌, 以鲜明特色和高质量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以国际知名高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最新本科培养方案为参考样本, 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学位设置等方面, 对比分析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 希望对国内该专业本科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二、两所中美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比

在美国很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美国新闻 (US News) 和世界报道 (World Report) 最新联合公布的2009年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排名表中,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列第一,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里就选择了这所国际知名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最新本科培养方案为参考样本, 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学位设置等方面, 同样与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重庆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以分析不同和找出差距。

1.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及要求的比较。

在这个方面, 美国的BME本科教育更多地是为研究生培养 (含职业教育) 打基础。这个理念反映在他们的培养目标上, 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理科、工程、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领域的四年本科教育, 使其具有广阔的工程学和生物医学背景, 能够理解、阐明并应用相关工程学原理解决医学问题;能够成功地从事职业实践并继续深造, 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他们并不强调让学生具备某种专业技术技能, 更看重的是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们是以培养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设计、制造、应用、开发和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更强调学生对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专业技术及技能的掌握。相比之下, 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要求更加具体, 但也存在过于单一和局限的问题, 因此学生在择业的广泛性方面远不及美国。

2.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比较。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BME本科课程分类较细, 虽然具体类别的提法有差异, 但大致都是分为科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关注领域课程、设计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其它选修课程等六类。其中科学基础课程相当于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 核心课程与关注领域课程合起来相当于我们的专业主干课程, 设计要求相当于我们的集中实践环节, 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相当于我们的文化素质课程。在最低毕业的课程学分方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般对课程是以一个学期 (16周) 内每周上50分钟的课计为1个学分, 而重庆大学对于课程是以16个课时 (45分钟/课时) 计为1个学分, 计算方式相近, 因此重庆大学 (137学分) 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29学分) 差别不大。但在各类课程的学分分布及学时比例上有很大差异, 特别是我们高达43个学分的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在美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未体现, 这也是在课程设置上的最大差别。

3. 学位设置比较。

在专业本科教育的学位设置方面, 美国高校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理学学士、文学学士及本硕连读三种学位项目。理学学士针对那些对生物学和医学有浓厚兴趣, 计划在工程领域内选择职业或深造的学生, 其本科阶段主要投入于学习工程课程;如果学生只想要一个基本的工科背景, 计划在工程以外的领域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 希望本科学习工程的份量稍轻, 而更侧重于商业、管理等方面, 可选择攻读生物医学工程文学学士;而志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内择业或深造的学生可选择本硕连读, 用5~6年的时间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相比之下, 我们的BME本科培养计划仅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理学学士学位, 及为其它专业的学生提供了BME辅修方案。尽管我们也在鼓励学生攻读双学士或辅修, 但并没有像国外那样纳入BME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 因此可操作性不强。

三、对国内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设置的启示

通过以上与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ME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可见国内高校尚有明显差距。尽管有国情、体制机制、学校研究水平、教学资源、BME专业构建基础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 但美国高校的一些培养方式及具体做法, 仍然值得参考和借鉴, 现总结出以下几点, 作为对制订国内大学BME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启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应重在为研究生培养打基础, 以择业的广泛性为宗旨。正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其对BME的描述中所说: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 桥是无法站立的, 对于BME这样一座建立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 它的发展要求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在这两个领域里都要有较深入的了解。而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 培养学生较宽的知识面, 往往会削弱其专业知识的学习。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与其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工作时, 本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处于劣势。许多公司宁愿雇佣电子、计算机或机械工程的学生, 也不愿雇佣BME的学生。这在BME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该产业远远落后的我国, 其情况就更加严重。而这种就业上的劣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由这个专业本身要求知识面广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在本科教育阶段, 能做的主要还是以打好理工科基础, 培养一定的生物学和医学背景为主, 真正的某方向专业知识的深入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是在研究生及其的学习或工作中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培养方向应多元化。在产业发展链上, BME涉及设计、开发、生产、同一团队中不同学术背景人的管理、协调、销售、销后服务等多个环节, 需要各种类型、各个方面的人才, 这就需要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多元化, 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并顺应学科的发展规律。在这方面, 国内大学可充分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 在专业及培养方向的设置上更加灵活,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因材施教。由于入学时, 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了解, 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学习、个人规划等方面都需要指导, 因此可参考美国高校的做法, 建立完善的咨询体系,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因材施教。

摘要:本文以国际知名高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gs University) 和国内高校——重庆大学的最新本科培养方案为参考样本, 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学位设置等方面, 对比分析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 希望对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BME) ,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袁力, 焦红霞, 秦斌, 杨树亮.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中国医学装备, 2008, 5 (10) , 27-29.

生物教育专业 篇9

1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学生岗位服务能力现状

通过走访和问卷形式, 调查了定西市236名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的初中和小学在职教师,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1 专业知识薄弱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3部分。笔者根据《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相关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有关教师专业知识的题目, 结果显示, 多数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 这与一些调查研究结论一致[1]。 (1)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薄弱。通过了解得知, 所有教师在大学期间都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 但多数人认为这是公共课, 去上课也是为了考勤, 并未认真听讲。多数人承认自己当了教师后, 才意识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欠缺, 尤其体现在班级管理和因材施教方面。 (2) 生物学科专业知识面较窄。作为教师, 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教材内容, 还要了解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知识。本次调查发现, 大多数教师对自己讲授的生物学科教材内容掌握较好, 但生物学科发展历史、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他前沿性知识非常欠缺, 很少甚至从不关注这些方面。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期间很多人都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 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根本谈不上将知识熟记于心, 融会贯通。加之高校扩招, 生源良莠不齐, 对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1]。 (3) 计算机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普遍欠缺。21世纪是信息时代, 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本次调查中, 教师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相关题目得分很低, 而这些题目均为一些办公常用软件和简单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和办公的教师仅占36%;56%的教师主要使用计算机玩游戏、聊天、看新闻或看电影, 很少用于辅助教学。

1.2 教师职业素质低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师资, 才能有力推动素质教育[2]。通过走访发现, 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教师职业素质低, 主要表现为: (1) 人文素质偏低。使用专科公共课大学语文试题对236名教师进行测试, 平均得分仅为52分, 60分以上者仅占10%。 (2) 组织教学能力有限。多数新入职教师在教材驾驭、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能力较弱。 (3) 教学基本功差。多数新入职教师不会写规范的教案、板书, 甚至有学生反映老师不会写汉字或写的字特别难看;部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亦较差。 (4) 管理能力欠缺。管理能力体现在课堂管理上, 也体现在班级管理上。调查发现, 多数教师课堂秩序管理存在问题, 作为班主任也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班级。

1.3 创新精神和意识匮乏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2]。生物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素养,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性人才。《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应“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要求生物教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在应试教育制度下, 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科学和教学研究, 创新精神和意识匮乏, 无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3~5]。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匮乏, 教学方法陈旧, 仍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尤其是生物实验教学, 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按步骤完成实验, 忽视了激发学生生物科学兴趣、创造性等。调查发现, 有47%的教师愿意尝试创新生物教学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法, 很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查找资料予以解决。

1.4 理论与实践脱节

生物实验、探索实践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而目前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使得教师不得不以理论教学为重, 很少开展实验和实践教学。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构建, 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调查发现, 农村学校基本生物实验课都很少开设, 一些探究式实验和实践课就更难开展。究其原因, 主要是条件限制和教师自身原因。

2 专科生物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针对学生岗位服务能力现状, 从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专科生物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供教学参考。

2.1 职业岗位任务分析

岗位任务分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服务于初中生物教学岗位、小学科学教学岗位, 具体见表1。

2.2 人才培养规格

2.2.1 生物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学生和家长日益提高的教育要求等, 专科生物教育专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不同时代背景下,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应通过不同教育模块实现不同培养目标。

(1) 通识教育目标。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素质、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身体素质达到国家标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培养计算机、外语应用等职业通用能力。

(2) 教师岗位教育目标。通过教师岗位教育, 让学生掌握基本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中小学生物教学;树立爱岗敬业意识, 提高师德修养。

(3) 专业教育目标。通过专业教育, 构建学生专业理论体系;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野外实习, 使学生对常见动植物能够鉴定和分类, 并培养动植物标本制作能力;通过实习, 增强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素质。

2.2.2 生物教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见表2)

2.3 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从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出发, 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见表3) , 形成五大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课程) 和两大课程系列 (必修课和选修课) 。通过课程学习, 丰富学生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组织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和管理能力等。

2.4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针对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生实践教学较为薄弱的现状,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根据各课程实验实训主题、内容, 在不同教学环节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技能训练, 加强实践教学, 并依据相应考核标准考核。包括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等 (见表4) 。通过实践教学,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

2.5 考核

考核方式多样化, 不再使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 采取笔试、口试、实际操作、论文撰写等多种方式。

3 小结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 对定西市新入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 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薄弱、职业素质低、创新精神和意识匮乏、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为此, 从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给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摘要: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对定西市新入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薄弱、职业素质低、创新精神和意识匮乏、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为此, 笔者从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生物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振铭.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师范生应用能力构成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 2014 (1) :21-22.

[2]胡玺丹.教育转型期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曲云飞, 盛彦敏.农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2 (6) :169-171.

[4]陈晓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生物教育专业 篇10

新课程是一种以探究为主的的新的学习方式,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将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前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 其教学方式是将知识分解, 并从部分到整体, 有组织地加以呈现, 学生通过倾听、练习、背诵, 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 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教师应当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1 目前我们在培养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时,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探究式学习有待加强

当前高专教育的教学方式, 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 讲授方法单一, 实验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 而目前生物新课改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育专业学习中使用较少。《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是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方式, 因此生物教育专业应把探究学习放在首要地位, 通过对生物教育专业学生探究性学习自我评价的调查, 发现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探究性学习得分较低, 探究学习中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技能方面都较为欠缺, 因此亟待进行教学改革。

1.2 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脱节

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是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包括教师讲课水平、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而我专业在这些方面的训练明显不足, 特别是班级管理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急需提高。中小学对教师的核心要求是“会讲课”, 在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问题争论中, “学术性”已然占据上峰。但回头反思, 中小学真的需要“学术性”的教师吗?很明显不是, 甚至有的中小学校校长直接提出“我们需要的不是学者、研究者,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者”。所以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已刻不容缓。

1.3 课程内容———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1.3.1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有差距

合理的课程设置、好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取得好的训练效果的基础, 而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显得不够。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看, 发达国家的教育类课程占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l6%-33%, 而我国仅占5%-7%, 我们至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模式, 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与现代教学方式脱节, 收效甚微。

就目前我们开设的有关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课程内容来看, 重理论、轻实践、内容空洞的倾向也很明显。训练教师职业技能重要内容———教学技能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中学生物教学法, 而目前教学法教材中, 很少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对各教学工作环节进行阐述并安排练习。例如, 中学生物教学法教材, 除了介绍意义、目标、一般原则外, 大都只介绍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基本程序。而对于备课 (教学设计) 、说课、作业练习的设计与批改、课外辅导、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与方法却很少涉及。即使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也很少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步骤进行有针对性地阐述, 更很少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我们曾对实习结束后学生的实习总结做过一个分析, 在他们谈到通过实习感到自己最应学好的学科或技能时, 学生最多谈到的是“普通话”与“写字”, 其次是“课件制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学校的建议中, 很多学生建议尽早开设教学法课, 增加实习、见习等实践机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 目前这些课程在设置上是较薄弱的。

1.3.2 教学方法———重授受, 轻体验

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教师职业技能, 其掌握过程主要应该是体验和练习。而目前有关教学技能的教学在我专业比较重视, 但还需要加强, 如加强试讲环节, 加强微格教学等。

1.4 考核管理———标准不明确, 组织不规范

技能考核是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更是调动师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从全国来看, 师范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还没有被全面纳入规范的考核管理体系。除了普通话以外, 其他项目都还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说课、讲课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职业技能, 而目前我专业对这两项技能还没有真正纳入考核体系。许多师范毕业生面对应聘时的说课或讲课考试感到十分茫然, 这不能说与相关院校没有进行相关技能考核把关没有关系。

2 具体改革内容

2.1 加强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

正如前面所述, 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是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方式, 因此生物教育专业应把探究学习放在首要地位, 构建在不同的年级实施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专题研究等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中的总的能力要求, 明确各门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具体能力培养目标, 实施“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 把本门课程的科学探究的能力要素进行分解, 并落实到每次的实验教学中完成, 整个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能较好掌握本门课程的科学研究方法, 并具有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本门学科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探究性教学能力的形成在各门实验课进行实验技能训练, 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上, 注重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的整合, 实施“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探究性教学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 培养师范生的探究性教学能力。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新的教学理念,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选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并写出课题的论文, 进行论文交流、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了由要学生做实验, 到学生自己想做实验, 想做好实验的转变。

2.3.2 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结合———合理设置课程, 改革教学内容

设置合理的课程, 选择好教学内容, 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正像前面已述及的,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类课程占师范专业课程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这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 我们必须优化课程设置, 强化教育类课程。要明确师范生应该掌握的教师职业技能的项目, 全面开设有关课程, 更新、补充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 加大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在整个课程方案中的比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应特别优化普通话、书法、艺术、现代教育技术、备课、上课、说课等方面的课程与内容, 要注意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层次性, 合理安排训练次序与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是普通话、三笔字、艺术等技能的训练是个“慢功”, 有关课程应安排在整个6个学期学习过程始终。

2.3.3 提高教师素质, 改革教学方法

由知到行, 由简到繁, 合理安排训练过程, 根据有关技能形成的理论, 我们可以设计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教学过程为激发兴趣→初步感知→理解感悟→分步训练→综合训练→创新实践。联系实际, 注重实践, 选择具体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环节, 教学任务不同, 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学习阶段可以采用情境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练习阶段可以采用观察、口述、模仿、想象等方法。每项技能的训练均要注意以下环节的练习与指导:尝试设计 (备课) 、解释设计 (说课) 、尝试练习 (试讲) 、反馈评价 (评课) 。教育学、教学法课, 除了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外, 还应利用微格教学设备进行说课、讲课的综合训练, 能够全程录像, 做到认真评课反馈。

2.3.4 建立训练机制, 规范训练活动

我们认为, 要想发挥各种活动的积极作用,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训练机制, 规范各种训练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训练内容;二是规定训练时间;三是提供训练场地;四是落实指导教师;五是规范考核标准;六是及时兑现奖惩。可以组织开展如下活动:晨读时间的“主题会话”活动, 课前演讲, 课外活动时的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 专题讲座, 技能竞赛活动等。

2.3.5 建立考核机制, 规范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是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是调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如何进行考核, 已有一些很好的设想或研究成果。例如有人认为在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上, 定期三级考核更有利于操作:一是一级课程考核;二是二级过关考核, 全面实施“六证换一证”制度;三是三级毕业资格考核。对于考核的项目与时间, 我们认为应该按以下两个层次组织安排:一是学科教学的学期或学年考核。书法、口语、教学法等技能课, 期末都要对学生逐个进行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成绩在本学科总成绩中应该占有较大比例。二是达标考核。普通话、三笔字要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考核。最后一个学年的第一、二两个学期, 应分别进行说课、讲课达标考核。技能考核任何一项不合格 (或不达标) 者, 不予毕业。

上一篇:孵化器下一篇:以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