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中文化差异

2024-05-31

国际商务中文化差异(精选十篇)

国际商务中文化差异 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国际商务,基本设想和价值观,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别, 如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差异。它既会给对外贸易和跨国经营带来矛盾和冲突, 也会给跨国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 只有有效地探析文化差异, 才能针对性地化解跨文化冲突, 利用跨文化优势, 实现对外贸易目的及促进跨国经营的发展。

一、文化的定义与层次分析

文化有许多定义, 著名的管理学者爱德华·霍尔、吉尔特·郝夫斯泰德等都对文化下过定义, 并认为文化的层次关系就像是洋葱一样由多层次组成, 每一层都影响着更高层次。斯宾塞 (Spencer Oatey) 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民所共有的一系列模糊的态度、信仰、行为习惯、基本设想和价值观, 而这些态度、信仰、行为习惯、基本设想和价值观会影响每个成员的行为和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行为的解释”。他对文化层次的横向剖面分析如图一。其中“基本设想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等, 具有行为规范

Spencer Oatey的文化层次“洋葱图”性维度, 是社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它们解释并直接影响人们的信仰、思想、观念、行动, 以及社会行为, 告诉了我们某个群体“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的内在原因。一旦了解了人们的“基本设想和价值观”, 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测出对方在特定的情况下很可能做出的反应, 也就会解释其行为方式了。

二、国内外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模型总结

为了了解和分析文化差异,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分析文化差异的方法。其中“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把文化分解成易于辨识的要素特质, 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坐标系”, 使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文化维度来认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 处理文化冲突。

1. 国外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模型回顾与局限性分析

表1按时间顺序总结了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 从该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 已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层次关联、多维度重叠和多视角整合这样一种网络化、立体化、系统化的发展格局。

虽然这些理论对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足。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 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更多的是建立在空想与假定基础上的, 如E dw ard.T.Hall (1959, 1969) , Kluckhohn and Strodtbeck (1961) 和Condon and Y ousef (1975) 的理论模型。E y senck and E y senck (1969) , Inkeles and L evinson (1969) 和Peabody (1985)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其维度主要反映了人性性格心理特征, 但缺乏实践检验, 维度体系较为单薄。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许多学者采用实证调研, 这种研究导向已成为今天的文化差异研究的主要方向, 代表人物有Hofstede (1980, 1991) 、Trom penaars&Hampden-Turner (1993, 1998) 、Schw artz (1997) 等。虽然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 但也有其局限性, 具体表现在:抽样的局限性、文化维度缺少动态和发展性、实证分析缺少充分性和文化差异维度的不足性。Schw artz (1997) 则要求调查对象对57种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 并将“价值观类型”和“价值观维度”区分开来。该调查减少了情境变量对调查对象的影响, 但在进行价值观而非行为结果调查时, 调查对象可能会选择更理想化的回答, 而非文化现实中反映的真正行为。

GL O BE文化测量模型则试图发现各国家文化之间的同与异, 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各地组织的领导行为,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但分析文化的不同维度, 而且考虑了文化的两个层面:“文化现实” (as is) 和“文化价值观” (should be) 。此外, Triandis (1995) , Terry Clark (1999) , Grondona (2000) , W eaver (2000) , Gesteland (2003) 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都在跨文化领域比较有影响, 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如许多学者的某些文化差异维度只是对外在文化即行为表象的解释, 只反映深层次价值观的某一方面, 如E dward Hall的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单向性与多向性时间观, 感表现”, Gesteland的“正式-非正式文化”、“恪守时间-灵活时间”、“情感外向-情感保守”维度等。

2. 国外主要文化差异维度理论重叠性比较

国外文化差异维度理论虽各有特点, 但在文化差异维度上有许多重叠。表1比较了各主要理论文化差异维度的重复性。例如, G L O BE项目将Hofstede的五大维度扩展到了九个, 它保持了“权利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两个维度, 将Hofstede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为“群体集体主义、公共集体主义”, “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分为“性别平等、决断性”, 将“长短期导向”改为了“未来取向”。此外“人本取向”Trompenaars and Hampden-Turner的“中性-情绪化”, W eaver (2000) 的“强调语言-强调非语言”维度, Gannon (2001) 的“情与Kluckhohn的“对人性的看法”维度一致。

再如Trompenaars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Kluckhohn的“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一致;“人与时间的关系”与Hall的“单向性时间观与多向性时间观”非常相似;“个人主义-共产主义”与Hofstede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一致”,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描述了是偏向规则还是信任关系, 与Hofstede的“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在某些方面类似。“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与Hofstede的“权力距离”有关, 至少在人们是否接受地位是天生就有的还是根据自己的成就来获得的这方面。“中性-情绪化”描述了人际交往中情绪外露的程度, 是其他内在价值观所导致的行为结果, 而非价值观本身。

3. 国内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研究现状

Snell等西方学者对我国文化的研究认为, 儒家文化、马列主义、相关的正规理性、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关系4个方面的相互交织, 是中国人的主要行为准则。我国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文化崇尚伦理中心主义, 是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构架。宝贡敏 (2000) 提出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的7维理论框架, 即“竞争导向”, “合作倾向”, “风险态度”, “自然力、社会力与精神力的强调取向”, “理性逻辑倾向与情感倾向”, “机械化与军事化倾向”, “时间倾向”。黎伟 (2003) 等人基于实地调研也提出了新的分维方法, 含“管理导向”、“风险偏好”、“责任主体导向”等六个维度。这些方法虽有创新, 但在全面剖析文化深层次方面存在不足。

4. 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对中国国际商务研究的意义

文化差异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方方面面, 如国际商务磋商和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纠纷和救济、国际直接投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因此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对研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有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

(1) 帮助中国国际商务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 (地区) 的文化差异, 以便对不同的贸易伙伴采取相应的国际商务磋商方式, 国际贸易进入方式, 针对不同文化的目标市场采取有效的国际营销活动如产品价格制定策略。如利用Hall的语境理论可以分析谈判对象的思维模式、交际习惯和价值取向等。

(2) 将文化类似的贸易国家归类并实施一系列区域性的对外贸易营销及管理策略。如在Hofstede理论下日本、俄罗斯和韩国, 同属不确定性规避较高的文化, 所以市场营销活动应突出缩小风险的特征, 如为消费者提供更长的产品保质期及优先退货权。

(3) 使跨国经营管理者认识到在一个国家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不一定对不同文化的国家适用, 有利于中国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及建立海外子公司时,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东道国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如在Hofsted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下, 应对美子公司应采取“个人利益”至上的激励机制, 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及员工高度参与的决策方式。再如Kluckhohn理论可以用来研究管理组织的文化结构特点, 定位管理模式和风格, 采用“性善论”或“性恶论”管理风格等。

三、结论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正是基于各大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的局限性和重复性的背景, 有必要在继承和弥补已有文化差异理论的思想下, 结合中国文化特点, 构造一个综合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 从而使中国跨国企业更有效地了解文化差异及提高跨文化优势。这不仅对中国国际商务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对中国进行“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商务沟通”等新兴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理论探讨价值。采用特质论实证方法将是今后维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其目的是找到最完善的分维方法。此外在研究和应用维度理论中也应注意几点。

1. 以“基本设想和价值观”核心文化为重点, 注意文化动态发展

“基本设想和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 解释并直接影响人们的信仰、思想、观念、行动, 以及社会行为, 因此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研究应以“基本设想和价值观”为重点, 在核心文化层次进行分维和完善。此外, 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动态性”, 与不断更新变化的大众文化和外在文化相比, 虽然“基本设想和价值观”等内在文化变化很慢, 一些文化定势仍然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利用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时, 要注意文化动态发展, 配合科学严紧的实证分析方法。

2. 根据文化不同纵向层次, 灵活调整和应用维度

鉴于文化差异的复杂性, 有必要从多维度、多视角对文化差异进行全面检视与归纳, 不应拘泥于一种理论工具或流派, 综合性地选择合适的理论维度, 采用整合性的文化视角。由高到低, 可将各维度应用到纵向层次的文化差异中, 不仅可以分析国家与民族文化, 还可应用于分析超民族文化、商业文化、行业文化、组织文化、群体文化各层次差异中。根据不同层面的文化特点, 选择适合分析该文化纵向层面的理论维度。

参考文献

[1]Spencer-Oatey, H..Culturally Speaking: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M].London:Continuum, 2000.

[2]Schwartz, S.H..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20countries.In M.P.Zanna,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92:1–65

[3]Geert Hofstede.What did GLOBE really measure?Researchers’minds versus respondents’mind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 (37) :882-896

[4]Trompenaars A., Hampden-Turner C..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business[M].London:Nicholas Brealey, 1997.

国际商务文化差异管理感想 篇2

通过本书,我了解到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越发突显。这体现在语言、宗教、社会习惯、政治哲学、社会结构、教育等文化构成的各个层面,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商务交往能力,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变迁,以此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晶。不同的地域或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环境,由此导致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千差万别。一种经营战略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十分成功,在另一文化中却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失败,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上屡见不鲜。可以断言,实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如不重视文化差异问题,必将招致损失。

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既是一种风险,又是一种机会。认真研究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不但是降低风险、免遭失败之必需,更是利用文化之不同创造更多经营机会之必需。不同的文化,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在该文化的氛围里进行管理。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艺术与技巧是我们能从容驰骋于国际舞台,取得跨国经营优异绩效的保证。成功的跨文化管理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逐步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也可以说,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交融,大批外国企业早已进入我国,同时我国不少企业也已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我国企业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除了反映在整体实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营销渠道等方面,还表现为我国企业在对跨国经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仍然很不够。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交流活动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交流;影响

国际商务交流活动是指商业组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几星的以商业目的的各种交易活动。在当今社会,我国需要与国际接轨,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不可避免。而影响国际商务交流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因素,主要就是由于文化差异。

一、各国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语言的差异

因为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居住的地方不同,那么在语言方面自然而然的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文化的不同,常常会产生误会或者误解,一个词对于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在国内,讲一个笑话,大家会迅速反应过来,给出讲笑话的人所期待的那种反应,笑的前仰后合。但是,在国外你讲一个笑话,他们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并不觉得好笑。例如在中国我们遇见一个人打招呼,通常不会说“你好”而是会问“你最近干吗呢”,“你想要去做什么啊”这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不礼貌的,他们通常的聊天的内容都是“你好啊,见到你很高兴”或者“天气不错,适合出去游玩”等等。就像我们不懂得外国人形容外面人多说“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他们也无法懂得中国人说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因为他们不知道谁是诸葛亮,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还有中国人都比较喜欢数字6和8,因为6代表着六六大顺,8代表着发财,比较忌讳4和7。而在外国他们确实讨厌数字13和5,外国人不喜欢13,因为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的最后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是犹大,也就是这个犹大为了金钱,把耶稣出卖了,让耶稣受苦受难而死,所以“13”被认为是背叛和出卖的代名词。5则代表着黑色星期五。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沟通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在商务交流活动中,一定要避免这些误会,才能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对时间的不同差异

每个国家对于时间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瑞士是个产表出名的国家,对于瑞士名表,我们并不陌生,所以瑞士的人特别的有时间观念。他们无法容忍不守时的人。他们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事情。在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每个国家对于做事情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与日本人谈一件事情,你就要有拉长战线的准备,他们通常喜欢用拖延战术。而要是同美国和加拿大的人谈事情就会非常迅速,他们会很快的给出事情的答案。德国人对于时间就比较严谨,他们会将商务交流活动的每一步骤都控制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逐步解决。但是如果你要是与法国人谈事情,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了,众所周知法国人是浪漫的,他们在做一件事情开始时都是缓慢的,然后才会开始一步步的加快步伐。这就是在不同国家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每个国家的时间观念都是不一样的,进行交流时,要学会适应和遵守对方的时间观念。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商务交流活动中,能看出各国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中国人人思考问题整体性,喜欢从整体到局部,考虑双方利益,在考虑个人利益,以此来达到中间的平衡点。还有中国人做生意常说“做生不如做熟”,这意思就是中国人喜欢和熟人做生意,讲究人情,礼尚往来。这次我吃了点亏,帮了你的忙,下次再进行合作时,我可以找补回来,你再帮我的忙。在中国做事情一定要有门路,出了问题就能找到熟人帮忙。而美国人截然不同,他们受线性分析思维模式的影响,喜欢把整个事情分若干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去事情,他们更注重利益并且乐观自信,喜欢一码归一码,做起事情认定一条路就毫不犹豫的走下去。英国人则是喜欢自嘲。

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的应对之道

(一)了解文化差异,积极应对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点,导致双方出现文化差异,因此在进行国际商务文化交流活动之前,要了解文化的差异,学会包容对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当中:充分地分析和了解对手的文化背景,包括习俗、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商业惯例;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对方语言,提高双方交流的效率,避免沟通中的障碍和误解;在认识不同文化间交流活动风格差异的基础上,在交流中要使己方的谈判策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特定风格的谈判对象、谈判议题和谈判场合。

(二)尊重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管理能力

尊重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首先,要对职员进行跨文化培训,让学员适应应对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其次,要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一种财富,而不是视为一种障碍,从不同文化的观点和视角,来找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及方案,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理解各国之间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差异、在商务交流活动中灵活应对,争取获得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君.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552-555.

商务俄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渗透 篇4

1 宗教信仰差异

俄罗斯的国教是东正教, 大多数俄罗斯人都信奉东正教, 也有少数民族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和萨满教等等。

在中国, 没有一个为全民族所共同信仰的宗教。少数人信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 绝大多数都是无教派人士。在校园里, 大学生们对基督教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 至于说教规, 更是知者甚少。在这种情况下, 当你来到俄罗斯, 当你要参观东正教教堂或者要进入东正教教堂做礼拜时, 一定要记住:男士必须脱帽, 女士一定要围头巾或戴帽子, 而且不得穿短袖或无袖的衣服入内, 否则, 就会被视为破坏教规。

2 性格特点差异

2.1 俄罗斯人寡言而冷漠

一位常驻莫斯科的外国记者这样评价俄罗斯人:“俄罗斯人在公开场合常常表现冷峻、固执、死板、倔强, 但在私下, 在得到信任的圈子里, 他们是最热情、最慷慨、易动感情、最好客而又豪放的民族之一。”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 也许正是这种地理人文因素, 造就了俄罗斯人的双重性格。他们独立而深沉, 即使在问路、乘车甚至购物的时候, 他们的表情都是如此, 寡言而冷漠。所以, 不要对陌生的俄罗斯人微笑。微笑不是俄罗斯人见面和道别时必不可少的。

在中国, 微笑表示友好、有礼貌, 甚至道歉时也习惯陪着笑脸。而面对自负、冷漠的俄罗斯人, 除了一些特殊场合外, 你轻易不要对他们微笑。他们不会回应你的微笑, 他们会认为你在嘲笑他们。

2.2 俄罗斯人办事节奏缓慢

在俄罗斯, 办事节奏十分缓慢, 尽管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但办事效率仍然非常低。如果你与他们洽谈或约定一件事情, 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2.3 俄罗斯人具有两面性

俄罗斯人有明显的两面性。他们很热情、慷慨, 但不久又会让你对他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比如:初次相见就能让你感受到一种诚挚的友情, 与你握手时不把你的手握疼了不松手, 与你交谈时不把你赞扬一番不开场, 然后便是许诺。无论在个人交往中, 还是在事务性合作中, 俄罗斯人最擅长的就是满口答应, 事过之后并不因为没有兑现而感到羞愧, 而是寻找各种理由搪塞, 甚至还会做出新的承诺。再如:在与俄罗斯人做生意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在前几次生意上履行诺言, 让对方产生信任感, 然后提出做一笔大生意。如果轻信他们的“仗义”, 便会遭到不是钱被卷走、就是货款久拖不还的厄运。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 合同有利就按合同办, 不利就是废纸一张。由于俄罗斯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 专门的涉外经济法规还没有出台, 政府部门往往为了保护本民族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前些年, 中国人在这种交易中被弄得倾家荡产、苦不堪言的例子很多。所以, 与俄罗斯人进行商务往来时一定要当心。

2.4 俄罗斯人戒备心理强

俄罗斯人骄傲自大、盲目排外, 对外国人的戒备心理较强, 头脑里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想法。本来都已经赚了钱的出口商品, 起运时仍有许多人认为:外国人把俄罗斯物产夺走了。建立合资企业时常是纸上谈兵, 生怕外国人赚得钱多。折腾来折腾去, 没有几家经得起折腾的外资能在俄罗斯站住脚。

3 生活习惯差异

3.1 是否保持安静

在俄罗斯公共场合, 绝无嘈杂的喧闹声。俄罗斯人相互谈话低声细语, 从不大声喧哗、妨碍他人。这一点, 初到俄罗斯的中国人一定要注意。

中国人不分场合高声讲话, 到处都是吵吵嚷嚷的, 尤其是在火车站、饭店里、商场里以及公交车上, 人们大声谈笑, 大声接打电话, 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甚至在国外也同样是大声喧哗。有则新闻报道称:巴黎圣母院专门制作了一个牌子, 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所以, 在国外, 中国人一定要入乡随俗, 懂得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 保持安静。

3.2 是否排队守序

俄罗斯人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自觉排队, 一切井然有序, 没有拥挤不堪的现象。即使是在商品匮乏的年代, 俄罗斯人饿着肚子也会自觉地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

中国人没有排队的习惯, 而且“夹楔”者众多。火车站的售票大厅里不得不安装上一道道厚重的铁栅栏, 强制性排队。即使这样, 还是阻挡不了加塞儿者。这种陋习, 千万别带到国外去。在俄罗斯, 要学会忍耐, 要学会耐心地、静静地排队。

3.3 是否讲究卫生

俄罗斯人讲卫生, 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果皮纸屑。如果在地铁里的话, 他会先把垃圾装在衣服兜里, 要吐痰的话先用纸包住, 等走到垃圾箱跟前时才把垃圾扔进去。

中国人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已成陋习。在这里提醒同学们, 到了俄罗斯, 决不能在街上丢弃任何东西, 连一张废纸、一片纸屑也不要乱扔。

3.4 是否注重礼貌

俄罗斯人注重礼貌。如果去影剧院迟到了, 别人已经坐好了, 他们会静悄悄地脸朝同排观众进入座位。

中国人进影院或者进会场, 大都背对着别人往里挤, 而且毫无歉意。在这方面,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 以免引起俄罗斯人的反感, 进而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3.5 不同的起居习惯

俄罗斯人的起居习惯一般为:5点到12点之前为утро (早晨) , 12点到18点之前为день (白天) , 18点到24点之前为вечер (晚上) , 24点到5点之前为ночь (夜间) 。他们按照这个习惯来安排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人们见面打招呼或问候时, 往往也因时间的不同, 而使用不同的词语。

中国人习惯将5点到8点视为早晨, 8点到18点视为白天, 18点到22点视为晚上, 22点到5点视为夜间。中俄两国对一天当中这四个时间段的界定明显不同, 所以, 同学们以后在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打交道时一定要遵循当地的习惯, 同俄罗斯人打招呼、相互问候时一定要注意, 在哪个时间段应该说“Доброеутро!”, 在哪个时间段应该说“Добрыйдень!”……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这句话, 不受时间概念的限制, 可以用于任何时间。只是不能总用这一种问候方式。) 此外, утром一词, 译为“在早晨”还是“在上午”, 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6 不同的谈论话题

俄罗斯人喜欢谈论政治问题, 喜欢谈论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及电影作品, 喜欢谈论体育、爱好等等。他们不谈吃、不谈钱、不谈天。对你谈论在饭店或者去旅游时吃了什么, 他们一点也不感兴趣。俄罗斯人非常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在人际交往中不问年龄, 不问婚否, 不问去向, 不问收入, 不问地址。

中国人喜欢谈论婚姻、工资、房子、工作等问题, 并不把个人隐私看得过分重要, 见面时询问对方“吃了没有?”“去哪儿?”“干什么去?”等话语早就成为常用的见面问候语了, 也是相互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两国之间这种鲜明的差别, 自然而然地在相互沟通当中形成一种障碍。同学们在和俄罗斯人交往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地克服这种障碍, 记住不问诸如“您吃饭了吗?”“您有家吗?”“结婚了没有?”“您挣多少钱?”“丈夫在哪儿工作?”等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会使俄罗斯人非常反感, 他们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 (她) 的个人私事。

4 习俗禁忌

与俄罗斯人交往除了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习惯做什么之外, 还要了解他们不喜欢什么, 忌讳什么, 避免引出不必要的误会, 影响双方正常的交往与合作。

4.1 不做“不速之客”

俄语谚语说:“不速之客比鞑靼人还坏。”“被邀请的是座上客, 未被邀请的是条狗。”如果你想去俄罗斯朋友家去做客, 事先一定要联系好。

4.2 不发“hui”音

在俄语里, “hui”是一个很难听的骂人的词汇。在汉语里, “hui”却是很好的字眼, 比方说, 聪慧、贤慧、智慧、优惠、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等等, 很多女孩的名字里都有“慧”字。在与俄罗斯人交往时, 一定要回避这个字眼。

4.3 不用手指点对方

中国人说话时, 常常会伸出右手食指冲着对方, 边说边指。在俄罗斯, 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 会要求你把手放下。所以, 与俄罗斯人说话时, 尽量不要随便使用什么手势。

4.4 不隔着门槛握手

俄罗斯人认为, 门槛会把友谊隔断。所以, 见面或告别时, 一定要走进屋门或走出门槛后再握手。

4.5 不左手递东西

俄罗斯人认为“左手凶, 右手吉”, 认为左手握手或用左手递东西、食物都是不吉利的预兆。

4.6 不送手帕、尖刀、空钱包

手帕是用来擦眼泪的, 送手帕可能被对方认为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刀会伤害友谊, 使友情一刀两断;空钱包被认为是一文不名, 一贫如洗。

4.7 不送双数鲜花

俄罗斯人酷爱鲜花, 赠送鲜花要送1枝、3枝、5枝、7枝、9枝等单枝, 不能送双数的。双数花是送给亡人的。

4.8 不送黄色的鲜花及其他黄色物品

按照俄罗斯的观念, 黄色象征忧伤、离别和背叛。

4.9 不让一支烟

让烟不能递上一支烟, 而要递上烟盒让其取。点烟时忌讳一根火柴或打火机给三个人同时点火。借火时要弯腰对火, 不能将别人的烟拿来对吸。

4.1 0 不提前祝贺生日

俄罗斯人认为, 提前祝贺生日是不吉利的。

5 渗透方式

以上几点差异只是双方众多文化差异之中的一小部分, 也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容易产生误会的几个问题。俄语教师有必要在商务俄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慢慢地、适时地介绍给同学们。比方说, 在授课过程当中, 可以适当扩展一下与所讲内容相关的话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介绍一点;可以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 发给学生们, 让他们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消化吸收……

6 结束语

总之, 要让学生们明白, 要想提高自己的俄语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 不仅要学好商务俄语, 而且还要了解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 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性格特点、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等等。只有这样, 你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曹宝平, 张宇燕.国外的礼仪与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1]曹宝平, 张宇燕.国外的礼仪与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2]刘佩华.中外礼仪文化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2]刘佩华.中外礼仪文化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3]孙世权.俄汉民族交际文化异同对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3]孙世权.俄汉民族交际文化异同对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4]王海立.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及生活习俗[EB/OL].欧洲旅游网.[4]王海立.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及生活习俗[EB/OL].欧洲旅游网.

[5]俄语百科[EB/OL].互动百科.[5]俄语百科[EB/OL].互动百科.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篇5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家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一、中西方礼仪差异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统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结构,表现为“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重人伦轻自然,追求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重群体而轻个体,强调人际关系、人情味,表达的是群体性、群体意识,注重人情世故,爱好面子,养成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性格。“重义轻利”更是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情、理、法,次序鲜明,任何事情,先看情、再讲理,法被排在最后,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西方文化以美国文化为典型特征。美国是迁徙的多民族融合,社会结构没有如中国一样固守本土的血缘基础,依靠的是契约,形成的是契约文化。西方人的文化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推崇的是“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权益的实现,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构成了西方主流文化,起主导作用,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过于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形成率直、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在中西方国家的商务交际活动中,这种文化差异,使交际中的个人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义利观以及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对商务交际活动中的礼仪,形成了潜在的障碍和深刻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商务人员在商务交际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商务礼仪复杂繁多,包括吃、穿、行、礼仪赠品等,涉及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

1.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称作:贵、您,某某经理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2.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都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是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3.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这样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绝不会勉强客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最后,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4.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意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中西方人们在受礼时的使用的语言也各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就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及待,甚至是贪婪,举止粗野。

三、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商务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商务人士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就必须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国际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推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差异与沟通策略 篇6

东西方商务冲突只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能以某一文化价值观念作为评判的准则、衡量的标准。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首先要克服民族中心论。如果以本国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思维模式去观察事物、评价工作、经营商务,不仅会使文化冲突难以调解,新的矛盾还会接踵而至。

在国际商务中,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笑话和对商务沟通、合作的负面影响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著名国际商务学者David Ricks,把许多大公司在国际商务中由于对它国文化不了解而造成失败的事例编成《国际商务误区》(Intema-fional Business Blunders)一书,这些失败和教训大部分都是因为公司管理人员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具体国情造成的。

应该说,大多数国际商务人士知道文化差异的存在,但总是因为身处本国文化之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从而达不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此笔者将重点谈谈三种主要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价值观差异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其核心价值观是“仁”,在“仁”的价值观基础之上,主张弘扬“和为贵”的价值观,“和”的含义是承认差别,包容差别,缩小差别。这种价值观在国际交往之中,则会出现为了避免冲突,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关系”、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是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关键。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崇尚个人奋斗,追求独立和自由,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是集体主义,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虚心”、“谦让”是公认的美德。但在与不同国家的人的商务合作中或是在外资企业工作中,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谦虚,不主动去表现个人的能力,他会被认为没自信。因此,你必须有“进攻性”(即成功欲望、竞争意识和求胜能力),要在有理的前提下坚持原则;如果无为让步,很容易失去威信。

这种价值观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更有充分的体现。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果拍板者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二、思维和行为方式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而欧美人以线性思维见长,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其表现在行为上的差异从商务谈判中可略见一斑。

中国人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反映到谈判桌上,就形成了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也就是说先明确谈判的总体原则,然后再对具体的问题达成一致。

美国人大多在谈判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条件、要求等和盘托出,然后再与对方讨价还价。他们也习惯于先谈妥大的,原则,具体操作细节留待以后。但在细节上他们会很认真,或者说很计较,会不顾表面上的相互信任而核对,检查所有的细节问题。谈判中,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而是集中精力、速战速决。他们从不轻易放弃,认为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出现僵局时,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提出各种可能。所以,在与美国人谈判时,要表现得直接、诚实、坚决,但要不露痕迹地表现你的善意,甚至谦逊。

德国人在谈判上也有自己的风格,这与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德国人一般是在完成了一件事后才去做另一件事。德国人深信他们是诚实和坦率的谈判者,他们会直接了当地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而不来客气或外交辞令那一套。他们对谈判往往采取一种很正式的方式,着装整齐,座位和发言顺序都是按照等级高低来安排的。德国人在谈判一开始就会问你许多问题,你必须让他们相信你的效率、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谈判时,他们不会轻易做出让步,但也会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这常常是你可以加以利用的,以使谈判有所突破。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人们经常在商务会议上开玩笑,他们认为,开玩笑是打破僵局的良方,可以推动会议的进程,以比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但德国人认为,谈判桌不是讲笑话的地方,商业活动是严肃的,讲求效率、准时、缜密、方法、毅力和组织。

日本文化所塑造的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日本人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美德,人们要循众意而行。日本的文化教化人们将个人的意愿融和于服从集体的意愿。所以,日本人认为,寻求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是最为重要的。任何聚会和商务谈判,如果是在这样的感觉和气氛下进行的,那么它将存在一种平衡,一切也就进行的很顺利。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的谈判决策非常有特点,绝大部分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日本人的决策时间很长,究竟为什么,这就是群体意识的影响。日本人在提出建议之前,必须与公司的其他部分和成员商量决定,这个过程十分繁琐。日本人决策如果涉及到制造产品的车间,那么决策的酝

酿就从车间做起,一层层向上反馈,直到公司决策层反复讨论协商,如果谈判过程协商的内容与他们原定的目标又有出入的话,那么很可能这一程序又要重复一番。

对于我们来讲,重要的是了解日本人谈判风格,不是个人拍板决策,即使是授与谈判代表有签署协议的权力,那么合同书的条款也是集体商议的结果。谈判过程具体内容的洽商反馈到日本公司的总部。所以,当成文的协议在公司里被传阅了一遍之后,它就已经是各部门都同意的集体决定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人做决策费时较长,但一旦决定下来,行动却十分迅速。

三、宗教与风俗习惯差异

世界各国的地域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历史不同,因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成员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个事实。了解这些差异能够帮助我们跨越不同文化的非语言障碍,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正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也形成了一些惯例,这些惯例就是参与国际商务活动时必须认真了解、并且予以遵守的常规做法。例如拜访礼仪,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欧美人都十分注重在拜访前进行预约,如果事先没有预约,贸然造访,则被视作无礼之举。而在中国的礼仪规范中,没有不预约则失礼这一条。因此,中国人在拜访他人时往往随心所欲,很少考虑被拜访者是否有事在身。对于不速之客,中国人一般不以为无礼,即使手中有十分紧迫的事正在处理,也要抽出空来予以接待,否则即被视为不好客。

又如,象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其凝聚力的核心是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虽然对这些你不必要精通和信奉,但当你到这些国家访问洽商时,做些基本了解还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遇到斋月,阿拉伯人在太阳落山之前,既不吃也不喝。你也要做到入乡随俗,尽量避免接触食物和茶,如果主人把这些放在待客的房间里,你也要表示理解并尊重他们的习俗。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禁忌特别多,酒是绝对不能饮的,自然,酒也不能作为礼品馈赠。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性还体现在人们相互接触的行为举止之中,如果处理不得当,也许什么生意都谈不成。我们只有了解了诸如此类的差异,才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游刃有余。这里只略举几例。

——在很多国家,握手是最常见的见面问候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在中东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左手被视为做清洁工作的,因而也是不干净的,只有右手可以用来接触他人;而在日本,见面一般礼节是相互鞠躬致意;在东欧一些国家则是相互拥抱、贴面,而不是握手。

——外国人收到礼物,会马上当面打开,表示感谢的同时连声说好;中国人收到礼物,放在一旁,看也不看(怕别人说他贪心),但这种行为在欧美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或者被误解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这无疑构成了一种沟通障碍。

——美国人通常用大拇指及食指环绕起一个圆圈表示“OK,没问题”;同样的手势对日本人是“钱”的意思,在商谈中,如果一个日本人使用这个手势而你点头同意的话,意味着他将等待着你支付给他一定的现金;而对法国人来说,这个手势是“零”的意思;但在巴西,这个手势是极低俗的。

——在英国,把一件事情“列入议事日程”意味着把它拿出来加以讨论;而在美国,同句话却是暂停关于这件事的讨论,而且可能是无期限暂停。

——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点头表示肯定,左右摇头表示否定:但在阿拉伯国家、希腊的部分地区、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要表示否定是将头倒向一边,有时还同时用舌头发出“嗒嗒”声;而在印度,左右摇头却表示赞同、肯定。

浅议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篇7

国际商务谈判, 是相对于国内商务谈判而言的, 指不同国家的当事人, 为了实现自己经济上的需要, 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 对双方在经济往来中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与约束的行为。

文化是某一群体总体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总和。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 包含语言、宗教、价值取向、礼节风俗、教育等各个方面。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也具有不同的文化。

国际商务谈判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谈判行为, 而不同国家和民族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 国家商务谈判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 国际商务谈判具有跨国性, 必然会涉及到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 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和结果会受到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次, 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 会对国际商务谈判产生一定的作用。当谈判双方的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 而谈判双方又均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为出发点时, 便会不利于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当谈判双方文化差异比较小, 双方又能采取求同存异的思维, 便会有利于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开展。

因此, 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高度重视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 采取灵活而有效的应对之策, 以便实现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

2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不同的国家, 他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加之政治制度的差异, 各国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如着装习惯、手势姿态、饮食习惯、行为举止、社会地位等各国是不同的。下面结合国际商务谈判, 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

2.1 风俗习惯差异

国际商务活动会受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影响。

德国人有穿礼服的习惯, 而且手不会放到口袋里, 德国人认为手放在自己口袋里是不礼貌的、粗鲁的;德国人还有守时的习惯, 对方迟到, 德国人一般会不高兴;德国人没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见面握手会令他们惶恐不安。阿拉伯人有邀请对方喝咖啡的习惯, 客人拒绝喝咖啡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洗蒸气浴是芬兰人的习惯, 一般在交易达成后, 芬兰人会举行一个宴会并请对方洗蒸气浴, 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感谢。南美洲有穿深色衣服的习惯, 同时与人谈判时距离会比较近, 表示出亲热, 甚至会把嘴凑到对方的耳边。在与法国人的谈判中, 持工作餐或者是游览风景名胜对达成协议大有好处。此外, 法国人还会称赞厨师的手艺。西班牙、南美一些国家, 有敞门办公的习惯, 但也会被邀请到外面等候。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对谈判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越多, 在业务谈判中就会更得心应手。

2.2 时间观念上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 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观念。爱德华·霍尔把时间观分为直线型时间观和循环型时间观。

直线型时间观的人, 时间观念比较强, 在特定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在这种时间观里, 时间是线性的、连续的, 时间可以被分成若干个时间段, 具体化为日程安排。在这种时间观里, 日程是重要的, 甚至是无法变更的, 一个时间段只能做一件事。直线型时间观在美国文化中影响巨大。美国人相当重视日程安排, 往往将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 而且喜欢按照顺序完成工作。这种思想根植于美国的文化中, 使得这种工作方法较有效率, 但也让很多美国人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感。

循环型时间观, 与直线型时间观正好相反, 强调“一时多用”, 人们往往会通盘考虑整个过程, 有比较宽松的时间表, 日程安排在循环型时间观里并不那么重要, 也不存在明显的次序之分。中国的时间观, 属于循环型时间观, 往往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综合考虑议题的重要性, 全面了解议题的方方面面, 不将整个谈判过程分割成一个个单独的议题来处理。对中国人来讲, 不会严格遵守时间安排, 而是从整体上出发, 只要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就不会太关注时间。

2.3 人际关系差异

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上, 各个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分为人际关系型的文化和非人际关系型的文化。

人际关系型文化, 指在人际交往和商务谈判中, 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作用。法国人非常注重人情味, 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在与法国人谈判时, 如果只谈生意, 会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日本人对社会地位和等级观念非常看重, 在与日本人谈判中, 提前搞清楚其谈判人员的级别至关重要。德国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头衔, 因此在谈判中对有头衔的谈判者直呼其头衔会被认为是尊重对方。中国, 也是一个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国家。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看重人脉关系和上下尊卑关系, 人际关系在中国的商务谈判中备受重视。一般而言, 中国人不赞成纯碎的商业活动, 往往会在谈判的场外工夫上花大力气, 会在非正式的场合努力去了解自己的生意伙伴, 中国人只有在与对方相处融洽彼此信任时, 才会与对方做生意。

非人际关系型文化, 不看重人际关系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美国是这类国家的典型。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 谋求的是眼前利益, 而非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美国人眼里, 一笔生意的谈成意味着与对方关系划上句号, 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崇尚的是时间就是金钱, 在美国文化里, 他们往往对事不对人, 不注重搞人际关系。

2.4 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方式的差异

在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方式上, 有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之分。

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们的语言沟通方式一般是间接的、含蓄的, 除了语言交流外, 还会采用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如体态、外貌、眼神、语调、距离等来表达。在低语境文化中, 人们喜欢采用直接、明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倾向于将完整、全面的思想用语言表达给对方。

美国、德国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国家。美国倾向于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直接陈述, 说话力求清晰, 不模棱两可。而中国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 不仅用语含蓄, 而且字里行间常有言外之意, 会用眼神、体态等非语言来配合进行沟通。

一个典型的例子充分说明了高语境文化国家和低语境文化国家的差别。一个美国人经过长途跋涉到北京旅游, 到机场后, 接待人员不停地询问:“您一定很累了吧?”美国人回答:累, 我以前从来没有在飞机和候机室呆过这么长时间, 我的腿都不听使唤了。而一个中国人过去, 被问到同一个问题, 中国人回答:“还可以, 还不错。”其实, 漫长的旅途, 中国人也已经很累了。

2.5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通常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问题, 而西方人则会用抽象思维方式, 较多的从从法律角度考虑问题。

此外, 西方国家比较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国家一般倾向于集体主义, 在一个组织中大家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要服从组织的决定, 一般比较重视组织的权威, 在一个组织中一般由组织中的领导者拍板做决定。

3 国际商务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对策

3.1 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

既然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客观存在, 我们就应该客观看待文化差异现象, 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正视文化差异现象, 从心理上客观看待文化差异现象。

第二, 坚持求同存异原则, 我们要承认文化的差异, 采取积极的接受态度, 寻找与对方文化的相同点, 增进互信, 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

第三,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在与对方的谈判中, 要学会适应出现的文化差异, 并且要利用文化差异为自己服务, 超越文化差异, 实现谈判的目的。

3.2 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为了能够“知己知彼”, 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在谈判前, 要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期望, 并且要掌握对手的民族习性、风俗习惯、语言状况、实际决策者等。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事项:对谈判背景的了解, 如谈判的时间、地点、场地布置、参会人数等信息;对谈判中需要核实的信息的整理;对谈判过程的估计;对议事日程和备选方案的准备。所有这些准备工作, 都需要考虑到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 并采取相应的应对之策。

3.3 换位思考, 尊重对方的文化

换位思考, 要求谈判中能从对方的思维模式出发, 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 尊重对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自觉迎合对方的文化习俗, 促进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 必须克服主观的思维模式, 改掉“以己度人”的通病。在谈判中, 克服主观的思维模式, 才能与对方愉悦的沟通, 避免弄巧成拙, 促进和谐谈判的进程。

其次, 从细节出发,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细节决定成败, 在谈判中在谈判中关注细节, 是谈判人员必备的素质。通过对对方文化习俗的了解和把握, 在细节上下功夫, 充分尊重对方文化习俗的一点一滴, 不仅会确保谈判顺利进行, 还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加大相互信任, 促进长期合作。

4 结语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一种文化都确立了一种世界观, 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 这种不同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谈判比单一的文化环境下的谈判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 我们必须关注并重视文化差异, 求同存异, 寻找双方文化的共同点, 尊重对方独特的文化习俗, 更好地推动商务活动的开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 国际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多。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 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国际商务谈判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之后详细总结了当前我国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商务,商务谈判,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杨群祥.商务谈判[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徐宪光.跨文化商务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罗华琴, 张灵, 张静.文化差异与商务沟通[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21) .

[5]王国平.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沟通[J].理论月刊, 2007 (1) .

[6]王国平.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沟通[J].学术论坛, 2007 (1) .

[7]周雪晴.要重视和解决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J].经济师, 2001 (9) .

[8]赵艳.浅议商务礼仪与商务谈判[J].科教文汇, 2009 (12) .

[9]王苗苗, 张芝.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交往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12) .

[10]赵湘.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J].经济师, 2006 (2) .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8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 多属异族混居国家,人口流动性大,呈离散状态,其特征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基督教教义也鼓励人们重视自我、突出自我。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在这种文化传统下,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农耕社会的历史悠久,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纽带。在社会结构上,有史以来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了一种聚合模式,群体关系密切;在思想上,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不突出个人和个性;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生活方式,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等必须让位于群体的考虑。

中西方文化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差异

世界著名谈判专家盖温·肯尼迪说:“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谈判风格。在该社会的成员所参加的谈判中,你几乎被完全规定了谈判的内容和方法。”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中西方谈判者往往在思维方式上发生冲突,表现出不同的谈判行为。

1. 权利地位

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个体取向的横向(平等)文化,认为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对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的尊重被认为是礼貌的,反之则不合时宜。对西方商人而言,谈判双方的地位平等,谈判的内容也是平等的钱物交易,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体现出来的平等或一致性标记功能较突出。西方商人在谈判中更多地采用“双赢”策略,大多考虑双方的利益。比如,奉行平等主义价值观的英美等国商人,通常能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认为双方都要有利可图。美国商人虽然注重实际利益,但是往往将对方视为地位相等的人,一般不会漫天要价,许多美国人甚至认为利润划分的公平性比利润的多少更重要。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团体取向的纵向(等级)文化,体现在以群体为中心,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适当地位,等级分明。基于“集体主义”和“权威主义”的中国人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既强调集体责任,也强调个人权力。相对于西方“短小精悍”的谈判队伍,中方往往派出一支人数众多的谈判团队,然后由领导作为谈判负责人或主谈者,经常是多人谈判、一人拍板。在权利分配方面,中方谈判者认为,买方处于强势地位,可在谈判中提出利己提议,习惯于采用“单赢”策略,擅长把“蛋糕”做大,但在“蛋糕”的划分上则较多地考量自己的利益。

2. 谈判目的

在个人主义主导的文化背景下,西方商人重视自我,商务利益是其考虑合作与否的首要因素。在此思维定式下,他们性格直率,往往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强调规则的制约。比如,美国、德国的商人认为,商务谈判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谈判的目标就是签署合同,用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一经签订就意味着必须遵守,不能改变。

基于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把建立一种长期的、互利的贸易关系作为谈判的目标,“买卖不成情义在”;认为物随境迁,合同经过双方商量是可修改的,经济问题仅仅是谈判的资料而不是内容,谈判的进展不能以解决了多少问题来衡量,只要双方建立了一种可行的、和谐的业务关系,细节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3. 谈判决策

西方社会讲究个体独处,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往往偏重于分析思维,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将它们的各种属性、各个方面、各种联系区别开来,由此形成顺序决策法。具体来说,就是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商人特别是英美人,常常是“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他们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喜欢在细节上多动脑筋,而不受原则框架的限制。他们习惯于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品质、价格、支付方式、交货日期及方式的处理等问题逐项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从头到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合同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

中国社会结构是一种聚合模式,强调个人在群体成员中的适当地位,个体必须让位于群体。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将每个对象的各部分联合为整体,把它们的各种属性、各个方面、各种联系结合起来思考,形成通盘决策法。在商务谈判中“先谈原则,后谈细节”,即在谈判前首先设定一个基本的原则框架,然后再谈具体内容。中方注重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整体讨论,不存在明显的次序之分,通常到谈判的最后阶段才会作出让步或承诺,从而达成协议。因此,西方人往往对中方的决策方法感到不适应,认为中国人谈判思路不清、程序不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制约后面的细节讨论。

4. 时间观念

美国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T·霍尔把利用时间的方式分为单一时间和多种时间两种,即线性地利用时间和环性地利用时间。

西方对个人的尊重体现在谈判的时间观念上,他们持“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有形的,时钟像在“跑”,直率是其时间观的文化表现方式。他们往往对时间做出精心安排,谈判前须事先通知,说明谈判的目的、时间和地点,双方商定后方可进行,并按时赴约。他们在商务谈判上雷厉风行,见面后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然后就直奔主题,希望尽快谈妥后签约。他们认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多少才是衡量谈判进程的标准。

中国人大多持“环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像一个封闭的圆环在滚动,循环不已。在谈判时通常把时间观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见面前先走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环节,多次“客套”后才进入谈判主题,之后在谈判过程中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在谈判接待上,喝茶“请慢用”,招待“请慢吃”,送客“请慢走”,一些官员甚至用拖延时间的办法来提高自己在外商心目中的地位。

5. 谈判风格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将社会活动看做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个性发挥的场所,他们性格坦率,对挑战自我充满信心,美国人常说的“I can get it alone(我一个人就行)”最能体现这一点。为此,他们在谈判中常常准备讨价还价,对充满逻辑的争辩情有独钟,说话口气断然,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使用一些强硬的语言。

中国文化主张“和气生财”,奉行中庸主义,不突出个人和个性,提倡含蓄、谦虚、不张扬。中国人在商务谈判中既灵活多变,又讲感情、爱面子,不擅争辩,很少对抗,把创造和谐的谈判氛围作为重要的谈判手段;谈判言辞通常委婉、隐晦,不像西方人那样直率,对合同条款有不同看法时,一般不会直接说“不”,常常采取迂回的方式表达,比如:“我们得考虑考虑”,“相信你能理解我们的处境”,“听上去挺有趣,但可能有点儿难”,“我得跟领导商量一下”……以达到既不伤和气,又间接地表达了拒绝或暂时搁置争议之意。西方商人如果不理解这些语言的微妙性,就会误认为中方已经同意,往往使谈判误入歧途。

在利益和面子的取舍上,西方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而中国人则通常把谈判结果能否为自己脸上“增光”看做最重要的问题,致使西方人经常在谈判中获利。美国政治学家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说:“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贸易谈判技巧》一书中对此也有专门分析:“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千万注意不要让他在让步中丢掉面子。同样,如果我们要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

6. 谈判接待

一是在商业宴请上的差异:

西方尊重个人权益,在商业宴请中,通常是分吃,每人一个盘子。他们不强人所难,为了表明“我是用最好的来接待你,期待获得你的认可”,主人往往心直口快,不用你说,自己先夸了起来。

中国人热情好客,爱面子,要尽“地主之谊”,在商业宴请中通常是共餐,即使美味佳肴满桌,也谦虚地说“请多包涵”。席间一次次劝酒、一遍遍上菜,认为这样才能与合作伙伴进行感情交流。

二是在商业礼遇上宗教和信仰影响的差异:

基督教是西方的主导宗教,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比如,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单数吉利,谈判中的商务送礼最好是单数,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认为礼物少。他们收到对方礼物后的礼貌做法是当面打开,对礼物加以赞赏并表示感谢。

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思维方式和情感之中。比如,“二”和“双”分别意味着“阴阳”和“成双成对”,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送礼是“好事成双”,谈判要“四平八稳”,连宴请也是“四大碗、八大碟”。当面打开礼物不仅被认为是贪婪的,而且也会使送礼人感到尴尬,所以中国人常常是在对方离去后再打开礼物。

在商务谈判中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国际商务中文化差异 篇9

(一) 相关概念

1、文化差异。关于文化的概念, 著名社会人文学博士霍夫斯坦特教授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 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 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 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 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工作, 从而也就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2、国际商务活动。商务活动是指商业的主客体双方或多方围绕着商品进行互相询问报价、试探与了解、互相协商等共同参与的活动。商务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国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商品流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商务活动的程度可以客观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

国际商务活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参与主体双方背景跨越了国家或民族, 实现了在多民族和地域之间的交流。并且国际商务活动双方参与人员来自于不同国家, 代表着不同民族和群体, 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语言习惯、行为方式、思维表达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为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 理论发展

社会人文学博士霍夫斯坦特教授曾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用四个维度指标将其区分表达。权力距离 (power distance) , 不确定性避免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 (masculine versus femininity) 。

荷兰学者Hofstede认为, 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实践的复合体, 其中价值观是核心, 实践部分则包括意识和象征。Hofstede首先提出了明确的组织文化层次结构, 他认为, 企业文化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价值观由三个独立维度 (对安全的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对权威的需要) 组成, 而实践部分则由六个独立的成对维度 (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封闭、控制松散——控制严格、规范化——实用化) 组成。

后来, 加拿大心理学家迈克尔 · 哈里斯 · 邦德集中在远东地区研究的基础上 (Hofstede and Bond, 1988) , 又补充了第五个纬度: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

二、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案例分析

(一) 以中国企业为例

了解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最终是为了给我国企业提供指导性建议, 故在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特点之前, 先要了解我国开展商务活动的风格。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拥有璀璨的传统文化, 而贯穿始终的儒道文化对商务活动影响最为深远, 传统文化中看中的谦虚、礼节、集权和面子等文化又在很多方面切实影响着商务活动。

商务活动中往往很容易产生对立和误解, 但来自中国的商务人员由于目的更趋于妥协, 往往会碍于体面很少予以直接拒绝或者反驳, 多是委婉表达陈述自己观点, 最后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促成商务活动体面地进行, 获得面子上的满足。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搭建了基于礼物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主导构成了商务活动关系, 但出于促进商务活动目的而馈赠的礼物在种类和方式的选择上却要格外谨慎;而作为商务活动的补充形式, 礼物馈赠代表的是一种友好的尊重, 表明自己友好情谊即可。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也在传统企业中占据浓墨重彩的地位, 商务活动的整体进程和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人物的作用, 而这也容易为结果和决定的不理智或不科学埋下隐患。

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企业风格也有利弊, 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中要从认清自身与他国文化差异开始, 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摒弃影响自身形象与利益的习惯, 积极树立自身大国企业形象, 为自身谋求地位, 为国家谋求发展, 为民族谋求尊重。

(二) 以日本企业为例

史学家常用一衣带水形容中日关系, 作为中华民族的邻邦, 日本在传统文化上确实受汉唐儒家文化影响巨大;所以日本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又有很多与我国风格相似之处。在国际商业文明史中日本又凭借百年老店存量最多而享誉世界, 因而研究日本商业风格对研究国际商务活动拥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说服力。

日本文化强调服从, 认为压制自我和服从集体是美德, 所以其所塑造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是一种集体主体;这也决定了在商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不是依靠个人拍板决策, 而是集体商议决定的综合结果, 集体力量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于欧美商人对利益和价值的重视, 日本商务人士更倾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认为朋友间的友情和合作之中的信任至关重要, 认为坚固的关系和长期的信任胜过详尽的合同条款;所以国际商务活动中获取日方人员的信任或建立牢固的关系先于完成当下的商务活动, 寻找具有关系和价值的中间人牵线搭桥成为对日商务活动突破口。日本人极其重视人的身份地位, 避免在商务活动中直接指责或当面拒绝日方人士, 不要当众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

与中国企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相似, 日本企业在开展国家商务活动中也体现了很多儒家文化的传统风格;但相比于中方企业愈发深远的国际化进程, 逐渐摆脱传统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日本商务人士却更加遵循文化对人行为的约束, 在保持其传统商务活动风格的同时更向其纵深处发展。

(三) 以美国企业为例

作为二战后世界的超级大国, 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占据着绝对领先地位, 也不断向全球各地输送特征鲜明的美国文化。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美方人士既有好莱坞式热情奔放、坦诚率直的个人英雄主义, 又有传统商业之中的守时守信、注重效率;既有不拘小节、大方得体的美式幽默;又有严谨认真、逻辑严密的合同签订。在与美方企业开展商务活动中首要适应其开放热情的工作氛围, 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未来的深入发展夯实基础;商务活动要注重办事效率和以结果为导向, 减少不必要的客套与迂回;要注重合同的签订, 尊重法律的效力, 商务活动要认真严谨指定条文合同慎重签署并严格履行。

(四) 以欧洲企业为例

欧盟就成立自贸区后加强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与商务活动, 并且欧盟中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大国均与中国积极进行贸易往来保持着较高的企业开展商务活动频率。英国人在商务活动中较为保守和传统, 交往中给人以绅士感的礼貌和尊重却不主动建立深层人际关系;尊崇社会身份赋予的等级观念。法国人的浪漫气息为世人知晓, 在商务活动中也无处不弥漫自己的个性与情趣;商务人士更乐于建立长期相处的友谊, 注重对方的才能和创造性, 相对漠视时间等条文性的规章制度。德国商务人士在交往中类似于芬兰和瑞典等欧洲国家人士, 行为处事稳重内敛, 作风作为严谨正派, 由其注重时间、合同、礼节等成文或习惯性规则;在与之开展商务活动时要紧密安排日程、高效进行工作、严格执行规定。

(五) 以阿拉伯企业为例

位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掌控着世界上的石油命脉, 而石油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由其稀缺性决定了与阿拉伯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战略意义。中东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特殊的宗教色彩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等给企业进入带来了很多无法控制的困难, 就自身可以做出协调的地方首要考虑宗教色彩。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 而相同教派下仍有众多分支, 故商务活动中首要了解对方的教义与习俗, 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 建立长期较深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开展更长远更有效的商务活动。

三、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消除对策

(一) 思想上正视文化差异

在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进程中, 随着企业对外商务活动涉及的国家民族数量种类逐渐增多, 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一线人员需要在思想上主动树立跨文化意识, 正视文化差异并逐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掌控能力。要认识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深远影响和积极妥善处理好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促进作用。要逐步了解并掌握主要国家或地区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以期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中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 减少因其造成的可以避免的失误, 让文化成为企业成功完成国际商务活动的助力, 实现我国企业在国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美好愿景。

(二) 行为上化解文化差异

1、积极准备, 主动了解。积极充分地准备会为商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 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影响。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前需要就参与双方或多方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文化差异调查了解, 可以就企业和个人的背景分别入手, 准备了解从国家或民族角度以及自身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尽管商务活动的准备工作本身就繁琐复杂, 再加上国际环境中复杂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带来的指数增长式耗费的时间精力, 但尽可能详尽的前期准备是活动的基础。

2、认真处理, 善于变通。对待文化差异需要认真处理,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商务人士要做到“入境问禁, 入乡随俗”这一规律;积极学习对方文化, 努力克服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沟通上的障碍, 影响活动交流的效率;在前期尚未准备到或者现有基础没能覆盖到的商务活动范畴, 需要参与商务活动的人士善于变通, 发散思维, 以化解僵局。

3、彼此尊重, 建立关系。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 既可能双方达成共识获得满意的合作, 亦或许由于多方原因阻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顺利合作而言, 部分国家或地区企业极其重视合同的签订和义务的履行, 需要认真积极对待合同等的每一处细节避免引起对执行效果产生的分歧和争端。无论合作是否可以达成, 都需要参与商务活动的人士尽可能与对方人员和企业保持文化交流和联系, 了解文化交流中忽略的细节之处为日后可预见的商务活动打下基础。

(三) 精神上融入文化差异

最有效地减少文化差异的影响即融入文化差异本身。文化是与人类社会繁衍共生的特有产物, 人类社会的多民族共生和环境差异造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要求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人士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碰撞和相融的过程, 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减弱对各民族文化差异的感知。文化的力量是柔和的并且是变化着的, 不同文化之间刚柔并济善恶并存, 没有绝对优秀的文化也不存在不可接受的习俗;要求商务人员积极理解接受多元化的文化, 消除文化优越感带来对其他文化具有偏见的看法。国际商务活动的实质其实类似于在竞争中相互认识了解, 逐渐取得理解和信任, 最后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文化之间的关系亦是这样。拥有不同文化的商务人士在对立与碰撞中逐渐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处事, 从文化冲突走向磨合, 最终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融合。

四、总结

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一段与众不同的历史、一份与众不同的信仰所确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国际商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跨国界、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复杂的经济活动。文化差异给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带来更大的挑战, 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其带来的影响并正确积极消除或减少, 能够更好地推动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碍于研究资料和个人水平的局限和篇幅的控制, 以上研究着重分析不同国家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如何造成影响, 提出的消除影响对策亦仅仅是大体笼统的概括。后面的研究将分别对于不同国家在商务活动不同阶段如何造成影响进行展开, 将我国近年来类似吉利并购沃尔沃以及联想收购IBM等事件作为国际商务活动案例进行重点研究讨论, 并且建议的归纳提出将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以期为更多学者和商务人士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价值。

摘要:因地区文化异同所产生的差异形成文化差异在跨越国家或民族背景的商务交流日益增多的大环境中, 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具有深远影响。文章从文化差异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方式入手, 分别以多国为例着重分析因地域、宗教、经济等形成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主要影响, 最后试提炼消除影响的积极对策。力图为我国企业克服文化差异, 减少文化差异的不良影响, 高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提供可参考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石亚妮.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新西部, 2013, 7.

[2]张旭, 韩笑.企业文化评估模型开发及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

[3]吴声怡, 余志荣, 高群.儒家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24-27

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篇10

关键词:贸易活动,文化差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球村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明显,国与国间的联系变得日趋紧密,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方面。国与国的合作都更加频繁,信息时代造就了新的社会环境,即使外部环境如此,要想顺利无障碍的沟通,还要在文化迥异的不同国家在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接,使这种无法抗拒的外部趋势更加顺利的发展,推动这个时代进步的趋势。不能逆潮流而上,那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必然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其他强国所侵略。因此从国家跟历史的发展角度上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应对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在当今世界尤为重要。文化差异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语言文化背景方面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结合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包含了这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意识形态,所以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语言不尽相同。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国家,民族的差异,在时期跟地域上也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化跟语言都会有差异。要使中英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保持沟通,交流顺畅,必须要克服文化跟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中透露着文化的差异,要明确语言的表述,保证言语正确无误。英国则恰恰相反,他们诠释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将两种语言进行无差别的信息交流,无疑要注重表述习惯,惯用等方面。

(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

文化不同的群体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注定存在差异,在沟通和交流时,要使得两者用文化相适应的心理图式和思维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潜移默化中给人们行为规定了行为标准和行为习惯,这是一种标识,文化给人们行为上制订的标识。在某种文化下,人们在什么情形下选择什么行为,作出什么反应,都是不同的。这种文化上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无法改变的,无疑给中英贸易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所以要在交流沟通中解决以上这些差异,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文化的不同还给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评判和反应上也会产生差异,因为文化中会体现价值准则,这种价值准则是一种文化上的,是群体的,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改变。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需要提倡,什么需要反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判定结果固然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价值准则是不同的,他们思想中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所以判定的结果也不一样。文化系统内部的各个层次中,最核心或是最高的层次就是价值观念系统或价值体系,因为它们是影响人们感知世界、形成意义和观念的重要文化因素,是一种文化长期存在的最稳定的保护层。这种保护只能顺从,不能逆反,否则将引起另国国民的排斥和抵触,普通的交流和沟通都无法进行,贸易活动更无从谈起。所以要注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使贸易活动顺利进行。

二、中英文化的差异的体现的原因

(一)经济与政治的因素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饱受了多年战乱,广大群众遭受了常年战争之苦,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国更是雪上加霜,百废待兴,停滞不前,无瑕发展自身经济。而英国自从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愧于瓦解。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巨大的,全面的发展。相应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资本主义制度有所发展,进化。等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中英两国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多,此时英国已经是经济强国,而中国还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但是,中国无法效仿英国,因为中英制度上存在致命的差异。中国要想发展落后的经济,必须要甩掉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各种毒瘤,开始全新的社会制度跟经济制度,拓宽思路,不走老路,旧路。只重视农业,而轻视工商业。那么合作无非是必然的道路。是中国走向强大的便捷之路。

(二)道德观念的因素

中国是受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国家,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悠久国度。儒家文化教育人们要礼让,要谦逊,要大度。英国则不然,有本质的区别,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注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在这个国度礼让并不推崇,表现自我,才是国民骨子里的,所以这同中国的儒家文化大相径庭,两国的道德核心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中,必须要考虑道德观念本质的区别,避免心底底线道德的相悖,使交易活动顺利进行。英国的个体本位与我国的群体本位除了在上述方面的区别外,还表现为重开拓竞争与重中庸调和,重变革创新与重稳妥安定,重个人实力与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别。

上一篇:预防健康检查下一篇: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