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系统质量控制

2024-06-24

乳品系统质量控制(精选四篇)

乳品系统质量控制 篇1

构建乳品行业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势在必行

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发《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 要求乳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进货查验制度, 健全原辅材料进货台帐、食品添加剂进货台帐和使用记录、生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帐。时隔一年,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明确规定乳品企业要“建立乳品追溯制度”, “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要求“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协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 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 确保对产品在任何环节都能快速辨别真伪;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 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要求之明确具体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 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的《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 (2010版) 》中也增加了“生产乳制品的企业应具备原料入厂查验、生产用料管理、过程要素管理及产品出厂检验、销售等信息自动化记录系统”的明文规定, 一旦该征求意见稿审核通过, 未建立信息记录系统的乳品企业将面临不发证的危险。

目前在我国食品行业中, 乳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多数企业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不管是企业ERP、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层层叠叠的纸质台账都仅仅是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部分, 尚不能满足政府政策关于电子信息追溯系统的建设要求, 以及全新监管模式下监督检查的要求。

在此背景之下,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特推出了乳品追溯解决方案——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该系统的试点应用选取了高危乳品行业, 实现了山东省内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全部试点应用。目前系统运行正常, 各方反馈效果良好。

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核心优势

符合最新政策法规要求

系统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实现了《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中政府监管和企业自查全部要求的电子化。可以辅助乳品企业建立追溯制度, 快速响应政府最新工作要求。

强化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

在《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各方责任中, 企业的主体责任是第一位的。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正是在认定企业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研发的追溯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作为第一责任方提供追溯信息, 并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

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功能简介

构建完备的企业电子台账

实现《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要求的电子化, 辅助企业建立进货查验制度, 健全原辅材料进货台帐、食品添加剂进货台帐和使用记录、生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帐。从信息化角度提升乳品企业责任意识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实现监督检查的电子化

针对食品行业监管模式的改变, 系统设置了符合监督检查流程的企业自查功能模块。实现了从政府下达监督检查通知书、企业回执、企业填写自查表到政府核查等全过程监督检查的电子化。辅助企业快速适应全新的监管模式的转变。

快速生成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追溯

乳品检验工作质量关键控制点 篇2

乳品检验是我国乳制品行业重视程度非常高的乳品检验办法, 具备一支良好的乳制品检验人员队伍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标准的基础, 所以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我们要先对检验人员进行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 只有增强了检验人员的技能后,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乳品的质量。在对乳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 我们主要培训的内容要包含国际上以及国内都通用的一些与乳制品相关的生产和检验标准, 比如WHO标准、乳与乳制品检验方法、食品卫生法, 等等。

不断对检验人员进行价值观、质量意识上的培养和教育, 检验人员既要有能力, 又要有道德。只有增强了检验人员的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才能严格按照检验方法去完成检验工作。

2 乳品检验中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是乳制品检验中非常关键的硬件设施, 也是引起检验系统出现误差的主要来源。一部分乳品企业拥有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这些仪器设备能够非常准确地提供乳制品检验数据, 但是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准确, 这样才能够确保乳品检验的真实有效。

2.1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及运行记录

对于仪器档案的记录, 我们主要记录的是生产的厂家、设备的规格、型号、使用时间以及维修情况, 等等, 而设备运行记录要较为详细的记录设备运行的实际状态, 这样我们的使用人员也能够有迹可循。

2.2 正确操作

在乳制品检验的过程中必定会利用到仪器, 一部分仪器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不需要进行培训。还有一部分仪器操作起来是非常难的, 对于这一部分仪器, 我们就要先制定操作的规程, 并组织检验人员进行操作演练, 只有考核通过的检验人员, 才可以操作检验仪器。

3 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是乳制品检验工作的有效保证, 在对乳制品进行检验时, 要尽量选择国际已经公布的或者是由权威机构发布的先进方法。由于不同的检验方法, 其准确度也会有差异, 一般采用多种检验方法。在得到这些检验方法的数据之后, 再通过校对来消除检验方法带来的误差, 从而使检验的精准度更高。

4 乳制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1 采样原则及方法

采样原则是要有代表性。可以借助国家标准中的采样方法。由于国家标准中的采样方法非常多, 对不同的产品还会有不同的说明, 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采样方案。比如说采集固体样品时, 通常会采用五点法, 对于微生物样品检验的时候还要进行无菌采样。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对样品的采样我们一般采取的是抽样检查的方法, 由于抽样检查这一方式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 所以抽样检查的可信程度非常高。所以, 乳制品工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能力来决定样品取样的数量, 使其能够更加符合统计学规律。

4.2 样品的封装及保存

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密封包装处理, 及时对其进行记录, 标记好样品名称、来源、数量、采样人以及样品状态, 等等。对于那些不能及时进行检验的样品, 为了防止其出现变质等问题, 一般在采样之后会将其放在0℃~4℃下进行保存, 保存时间要控制在24h以内, 一旦超过了24h, 乳制品样品就很有可能出现变质现象, 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检验数据。

5 检验记录

检验记录是记录整个检验过程当中出现的现象以及数据的原始材料, 所以记录得一定要非常详细且客观。为了方便检验人员管理和保存, 将检验记录分为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两种。首先要求原始记录格式一定要非常清晰明确, 要详细记录下样品名称、编号、检验项目、检验时间、取样时间、检验结果, 等等。在进行原始记录时, 一定要保持好原始记录的原始性, 切勿出现涂改等现象。在检验数据的有效数字时, 仪器设备的精度密度确定要按照有效数字运算的法则来计算, 而最终检验的结果, 其数字只能够保留一位相似数字, 而且还要求方法精度和密度是一致的。

在检验记录进行原始记录的时候, 一定要对原始记录进行保密处理, 因为检验的报告是根据原始记录中的数据得来的, 所以说检验报告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

6 检验误差

在乳制品检验工作中, 我们可以通过规定一些固定的检验程序来减少乳制品检验中出现的失误, 但是即便是这样,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还是会受到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有外界因素, 也有内部因素, 所以一定会出现检验误差。作为检验人员, 一定要准确地分析误差出现的原因, 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解决问题。目前检验误差按照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两大类。

6.1 偶然误差

这一误差是指在一组测定中, 由于各种不可变因素而引起的单次测定值对多次测定平均值的偏差, 偏差的范围决定了检验结果的精密程度, 而且也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偶然误差其实也是有其特点的, 最大的一个特点即当检验测定的次数增多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出现了数字相等、符号相反的偏差概率近乎相等。而各种不同偏差出现的概率都是遵循着统计分布规律进行的, 所以一旦出现了偶然误差的因素, 其实是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控制的。但是偶然误差可以通过增加测定的次数来逐步减少。

6.2 系统误差

这一误差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 有某些恒定因素按照已确定的方向起作用而引起的多次测定平均值对真值的偏差, 可以说系统误差决定着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系统误差也有其特点, 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引起误差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其实是恒定的, 我们可以按照相同误差作用的规律对其进行校正, 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泽民, 杨学博, 石芳芳, 等.超高温灭菌乳产品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J].中国乳业, 2010, (05) :186.

乳品厂酸奶生产质量控制方法之我见 篇3

乳品厂酸奶发酵剂的质量控制

乳品厂在生产过程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发酵剂的制作, 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制作发酵剂设备的工厂或者没有进行微生物实验的工厂, 发酵剂的菌种活力稳定不容易控制。发酵剂的质量与酸奶的产品质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有的乳品厂可以直接进行一次性菌种的购买, 而对于自己制作的乳品厂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来确保发酵剂的合格生产。首先乳品厂需要指派专门人员进行发酵剂的制作, 对于菌种的保存、监控等环节需要严格的进行管理, 对于菌种的活力也需要时常进行检测监督, 以便及时发现菌种的形态变化以及变异情况, 做出适当的调整。其次, 在发酵剂的制作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生产车间以及配料间等区域的卫生清洁, 需要每天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清洁, 不仅需要对生产外部环境进行消毒杀菌, 对生产设备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同时, 消毒剂的使用需要做到经常更换, 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剂, 这样能够达到防止杂菌的滋生的效果。

乳品厂酸奶生产的发酵温度以及冷藏工序的质量控制

乳品厂发酵室内的通风要均匀, 不能有温控死角, 温控设备要敏感, 温度上下波动不宜超过4℃, 发酵过程中不能搬动或搅拌酸奶。不同类型的酸奶对发酵时间的要求都不相同, 因此, 在发酵环节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发酵温度以及时间的控制, 如果发酵时间控制不规范可能就会造成酸奶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另外, 在酸奶这一连续生产工序环节之中, 存在凝固型酸奶、搅拌型酸奶等几种不同种类, 在凝固型酸奶的制作过程中, 需要注意酸奶添加配料的数量与灌装速度之间的有效配合, 有的乳品厂可以实现边接种边进行灌装, 对于那些没有自动设备的工厂需要将配料的灌装时间保持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 如果时间上不达标, 就会造成酸奶中乳清分离出来的现象, 造成酸奶不能成形, 影响成品质量。在酸奶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设备的正常运作, 避免机器中途出现故障或者乳品厂停电等情况造成的酸奶质量问题。酸奶在冷藏之后需要进行酸化处理, 凝固类型的酸奶在发酵完成后的搬运过程需要注意避免碰撞和震动, 否则就容易引起蛋白质的凝乳结构的破坏以及乳清分离的现象, 并且不容易进行恢复。在进行冷却处理的工序时需要特别注意对速度的控制, 一般都会在一小时左右将冷却温度达到15摄氏度以下。

搅拌型酸奶以及酸奶销售的质量控制

对搅拌型酸奶发酵后的冷却、搅拌一定要注意, 此道工序是搅拌型酸奶生产的关键工序。这一种类的酸奶主要是通过对凝乳的破坏来实现的, 搅拌过程中的时间控制非常关键, 如果搅拌的时间过长就会造成胶凝体的破坏, 造成乳清与原奶的分离, 对酸奶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搅拌时间不足, 就会出现搅拌不均匀的现象, 酸奶的内在物质结构就会比较粗糙, 对酸奶的口感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搅拌过程中还应该尽量做到酸奶与外界空气的隔离, 如果有过多的空气参入其中就会造成乳清的分离, 空气中携带的细菌也会趁机进入酸奶之中, 造成酸奶的变质或者净含量不合格的问题。酸奶的销售环节也属于乳品厂的质量控制工序之一, 在销售中应该严格控制酸奶的存放温度, 如果温度不稳定, 相差比较大, 就会对酸奶的质量产生影响, 酸奶的口感味道、形状、色泽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影响消费者的使用评价, 严重时可能会造成酸奶的滞销, 因此在销售中也不应该放松质量控制这根弦。

结语

乳品系统质量控制 篇4

1 牛奶分散生产的安全风险

奶牛分散养殖户是我国原料奶生产的主体,2006年饲养规模在20头以下的奶户奶牛存栏占存栏总量的70.36%,原奶产量占总产量66.12%。由于饲养技术、设施以及质量安全意识等原因,分散饲养奶牛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乳品加工需要。牛奶分散生产的安全风险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饲料安全没有保证

奶农小规模、分散饲养的饲养方式粗放,奶农主要是自拌料或是从市场上购买廉价料饲喂,无法保证饲料的合理搭配、营养价值及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饲料市场不规范,监管不严,饲料生产商违规,在饲料中添加有害物质以提高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或感观效果。而分散独立生产的奶农缺少鉴别知识,又不具备饲料化验手段,一般是根据市场价格选择饲料,奶农的廉价需求恰好迎合了饲料生产商的投机行为,使得饲料市场上出现“劣质饲料挤跑优质饲料”现象,一些饲料中的有害添加物进入奶牛机体内,对牛奶生产造成污染。

1.2 饲养设施简陋,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奶农分散养殖布局呈现典型的“庭院经济”特点,奶牛圈养或栓养在院子里,活动场地小,粪便得不到及时、科学处理,环境卫生差,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经由生物食物链条传递并浓缩于牛奶中,影响质量安全。分散奶农生产特点是种养结合、以种定养的兼业型生产,通常是自家产什么就喂什么,青粗饲料不作合理调剂。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奶户散养为例,奶牛半年喂青草,半年喂秸秆,青饲料比例不足。奶农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饲料匹配和饲喂方法不科学。在喂养时不注意精、粗饲料的搭配,饲喂方法不科学,其主要表现为先喂部分粗料,然后精料和水搅拌饲喂,或是精料、粗料和水搅拌饲喂。这两种方法都使奶牛缩短了吃料时间,减少了进入瘤胃的唾液,长期下去易导致奶牛消化机能不正常,产奶量达不到正常水平,乳脂比重不稳定。

1.3 疫病风险高,抗生素残留严重

牛奶分散生产,奶户饲养规模小、分布不集中,奶牛疫病得不到有效监控,牛结核、布什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患病率高,加之部分奶农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防治奶牛乳房炎,导致奶牛用药频繁,特别是抗生素在生产中用量大,长期使用,会导致奶牛体内细菌失调,耐药性增强,疾病难以彻底治愈,药物残留增多,严重影响牛奶质量。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毛瑙亥村奶站为例,从今年9月12日至10月24日期间,就因牛奶中检测出抗生素倒奶12罐。

1.4 奶农机会主义行为难以避免

在奶农分散生产条件下,乳品加工企业不可能对其生产行为进行监督。出于短期利益驱动,奶农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奶农机会主义行为主要表现为:以次充好,让病牛或体内有抗生素的牛进站挤奶;偷懒,在挤奶前,不认真清洁奶牛乳房,敷衍了事,致使牛奶中细菌杂质数量增加;惜奶,按要求,奶牛在上吸奶器之前,奶农应将头三把奶丢掉,但多数奶农不舍得丢奶;违规操作,在挤奶过程中,通过重复拔吸奶器,增加管内气压,使得计量瓶内奶量虚高。

1.5 中间商机会主义行为难以控制

在牛奶分散生产条件下,乳品加工企业委托中间商——奶站来完成牛奶的集中和运送,乳品企业根据奶站交售牛奶的数量和质量,分级给付管理费。奶农牛奶的低质量和乳品企业的高要求,对奶站形成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倒逼机制,严重影响牛奶质量安全。

2 新型组织模式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机制

奶农分散生产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推进牛奶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建立新型牛奶生产组织模式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奶业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牧场园区集中饲养和业主规模化饲养两种新型生产组织模式。

2.1 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

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是指由乳品企业投资建立牧场园区,组织大户奶农(要求养殖规模在20头以上)进区饲养,乳品企业主要负责牛奶生产性服务和监督,形成牛奶生产“园区集中,分户饲养”的生产组织模式(图1)。

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的特点是乳品加工企业的资本要素与奶农的劳动力要素和物质要素相结合,在牛奶生产过程中分工协作,奶农负责奶牛饲养管理,乳品企业负责生产性服务和监督,在确保生产主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达到乳品企业获取可靠奶源的目的。以伊利第六牧场园区为例,园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园区占地46.67hm2,建设有50-100头大户型单元牧场46个,10-20头的小户型牧场32个,共计78个单体牧场,4座现代化挤奶厅,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当前入驻奶农72户,饲养规模达2000头。园区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1)牧场园区吸纳大户奶农免费进区饲养,以交售所产全部牛奶为条件。伊利牧场园区吸引饲养规模在20头以上的大户奶农进区饲养,不交基础设施使用费,但必须交售入区奶牛所产全部牛奶。

(2)牧场园区为入驻奶户提供基础设施和各种生产性服务,但不参与奶农饲养管理。伊利牧场园区每个大户型单元牧场占地0.4hm2,东西长80m,南北宽50m,里面有牛舍和住房,青贮窖、化粪池、饲料间、运动场等,可养殖奶牛50-100头。同时牧场园区设有消毒室,配种室、秤房、两个双坑道式现代化奶厅,奶农在牧场园区的统一服务和管理下自主经营。

(3)牧场园区与奶农以商品契约的形式联结,实现要素契约的目的。伊利牧场园区与入驻奶户鉴定3年的牛奶购销协议,通过建立园区,以商品契约的形式锁定奶源,间接支配奶农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使用,确保稳定原奶供给。

(4)乳品企业掌握牛奶的检测和定价权,交易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在笔者调研期间,2008年10月,伊利第六牧场园区牛奶交易价格为为3元/kg,同期市场上散户奶农牛奶交易价格为2.60元/kg。

(5)牧场园区内设有奶站,负责牛奶的采集、检验和运送。奶站和园区直接服从企业管理。

2.2 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

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是指由业主资建立牧场,通过租用分散农户的奶牛使用权,形成业主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牛奶生产组织模式(图2)。

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的运作特点是业主以技术和资金优势整合分散农户的奶牛资源,通过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获取规模效益。其运作如下:

(1)业主投资建立现代化牧场,先租用农户现有奶牛使用权,奶农不参与饲养管理,不承担风险,到期自愿续约或解约。内蒙古奶联社由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和北京奶联科技合资建立,奶联社与奶农的合作原则是奶农以优质奶牛入股,不参与经营,获取固定回报,到期自愿退社。奶牛经评估入区后,奶联社与奶农签订5年合同,每年按牛价值20%分两次返还租金,到期按牛的初始评估值返还奶农,奶农不担风险。

(2)奶联社与乳品加工企业以商品契约的形式相联结,交易价格由乳品企业和奶联社谈判决定,交易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奶联社饲养规模大,产奶量多,市场势力强,交易价格是交易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在笔者调研期间,2008年10月,奶联社与伊利乳业的牛奶价格为3.48元/kg。

(3)奶联社内设有奶站,负责牛奶采集,采样,检验和运送。奶联社对奶站拥有所有权,但接受企业的监督和指导。

3 新型组织模式对牛奶生产的质量控制

两种新型组织模式虽然在参与主体、契约类型、运作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从各自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确保牛奶生产的质量安全。

3.1 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对牛奶生产的质量控制

组建园区对乳品企业的关键意义在于将奶农的生产纳入企业的内部环节接受监督。就投入监督的目的来说,“内部化的优势在于以独特的自然不拘的方式实施各种控制”。在该生产组织模式下,乳品企业可以根据乳品加工需要控制牛奶生产,从奶牛配种、疫病防疫、饲料选择、饲养管理、牛奶生产、收集运送等过程进行监督控制,避免牛奶在各个可能的环节受到污染。就伊利牧场园区而言,企业对奶农牛奶生产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

(1)统一饲草料供给,确保奶牛采食安全。为防止奶牛吃到不安全饲料,影响牛奶质量,牧场园区为奶户统一定购饲料。牧场园区为奶农提供伊利饲料公司所产的熹多多高蛋白精饲料和园区统一外购的青粗饲料,以保证奶牛饲料安全。

(2)统一防疫、卫生检查,确保奶牛健康。为防止园区奶牛疫病传染,园区每年进行三次统一免疫,定期为奶牛修蹄修角,并不定期检查奶户饲养环境卫生,确保奶牛生存环境清洁。同时,园区每年聘请专家2-3次,给奶农讲授饲养管理技术和知识,提高奶农饲养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3)通过兽医站,起到服务和监督的作用。牧场园区内设有兽医站,为奶牛提供医疗服务,在方便奶农的同时,通过兽医站可以记录园区内奶牛的疾病和用药情况,进而监督和控制病牛和体内有药物残留的牛进站挤奶。

(4)通过奶站,保证牛奶采集和运送的安全。奶站是乳品加工企业的附属部门,直接起到监督的作用。奶站监督功能主要表现为拒绝病牛,身体不干净的奶牛进站挤奶;监督挤奶过程中奶农机会主义行为(如掺假等)。

3.2 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对牛奶生产的质量控制

以内蒙古奶联社为例,对牛奶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现在:

(1)严格的评估机制,确保牛源健康。奶联社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聘请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在租用前,对每一头奶牛进行严格的体检,包括疫病检疫(结核,布氏杆菌病等),体征检查(如外貌、体格、乳房状况),拒绝患有任何疾病的奶牛入场。

(2)饲料科学配方,确保营养,饲料使用前化验,确保安全。奶联社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研究奶牛饲料配方,根据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委托饲料加工,交货时,奶联社根据配方营养标准,对饲料做严格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饲喂,保证奶牛“每餐”的安全和营养。

(3)精细化饲养管理,呵护奶牛健康。奶联社建设有“以牛为本”和因地制宜硬件设施。每个圈舍都包括日光电暖混合型保暖设施(冬季寒冷地区)和通风采光设施,每头牛都配有干净舒适的卧床设施,便捷、干净、保温的饮水设施,便捷自由的采食设施,粪尿自动清理和收集设施,确保奶牛生活环境舒适,清洁。园区配有世界一流的以色列阿菲金牛场管理系统,包括对每头成年母牛有记步功能的识别器、产奶数据、体重自动测定、配种和治疗等生产数据全部自动或人工录入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管理系统指导生产实践。

(4)采取“人畜分离和严格防疫措施”以避免疫病风险。在奶联社生产区内,各类圈舍、挤奶厅、青贮窖、甘草棚、精料库、技术人员工作室、供水和供电设施和粪污生态处理设施等布局科学。犊牛、小育成牛、大育成牛、产奶牛分群分区饲养,同时设有病牛、产后牛的隔离病房,防止疫病传染,病牛和产后牛不允许进站挤奶。

(5)挤奶厅在挤奶前,对每一头奶牛进行采样、化验,合格后尚可挤奶。奶联社有自己的挤奶厅,负责牛奶的采样、化验、集中和运送。确保牛奶质量安全。

4 两种组织模式中的利益分配

一种新型组织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良好发展,其关键取决于参与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利益分配机制。一般而言,一个合理的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能够最大化激励参与主体的市场潜能,并实现自我约束与相互监督。

4.1 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的利益分配

(1)各利益主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关系。乳品企业与园区奶农的交易是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地位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乳品企业掌握牛奶定价权和全部检测手段以及检测结果的知晓权,奶农市场势力薄弱,但相对于散户交易,奶农利益有所改进。牧场园区是乳品加工企业的附属品,是乳品企业控制功能向原奶生产环节的延伸,奶农入区饲养模糊了奶农独立的产权边界,进一步演化为乳品企业的所属部门。由专用性资产投资规模决定的乳品企业享有更高的市场地位和决策权,在交易中占优。乳品企业用企业与奶农的商品契约代替了乳品企业与奶站、乳品企业与奶农的双重契约,将曾经支付给奶站的管理费用,直接让度于奶农,使得大户奶农以规模饲养体现的市场优势得到激励。

(2)奶农利益的改进。为了分析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对奶农利益的影响,本文以奶农分散饲养为参照,分别对呼和浩特市周边一旗两县的72户奶农和伊利第六牧场园区32户奶农进行了实地调研,得到的奶农成本收益情况(表1和表2)。农户散养调查中,样本奶户的平均饲养规模为7.24头,产奶牛平均规模为3.92头,占牛群结构的54.14%,单产水平5719.76kg,牛奶价格2.60元/kg,单位产奶牛收益2655.84元(表1)。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情况调查中,样本奶户的平均饲养规模为27.27头,产奶牛平均规模为14.55头,占牛群结构的53.35%,单产水平5069.64kg,牛奶价格3.00元/kg,单位产奶牛收益5134.99元,高出散户2479.15元(表1)。奶农收益的增加主要源于牛奶价格上涨的直接贡献。与市场上散户奶农相比,牛奶价格高出0.40元/kg,直接提高奶农收益2027.86元,占整个收益增量的81.79%。其余18.21%的贡献主要源于奶农劳动力成本节约的隐性收益和育成牛以及犊牛饲养成本的节约,大户奶农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明显体现。由调研数据发现,园区内奶牛单产水平低于散户饲养,平均每头低650.12 kg。事实表明,牧场集中饲养模式仅是分户集中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这将成为组织进一步演进的诱因。

4.2 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的利益分配

(1)各利益主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关系。规模化养殖场与乳品企业的交易是在信息公开、市场相当的条件下进行的,牛奶价格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规模化养殖场由投资人自发成立,与乳品企业没有产权关系,由于规模化养殖场牛奶产量和质量优势在交易过程中直接体现为谈判力量,在与乳品企业交易过程中享有相当的市场地位和交易自主权。同时牛奶交易信息公开,规模化养殖场拥有自己的牛奶质量检测系统,具备牛奶质量检测结果的知情能力,避免乳品企业赚取信息优势。交易双方的市场力量随着产业波动而此消彼长。在乳业繁荣时期,加工企业牛奶需求量大,规模化养殖场占优;反之乳业牛奶需求量减少,加工企业占优。例如内蒙古奶联社与伊利乳业的交易,自2008年1至9月牛奶交易价格为3.78元/kg,“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交易价格为3.48元/kg。从长期产业发展看,交易双方市场地位相当,而且规模化养殖场市场势力与其饲养规模成同方向变化,规模越大,市场势力越强,交易的合作性和稳定性越强。

数据来源:奶农分散养殖根据作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个旗县72户奶农的调查数据计算所得,牧场园区集中养殖根据作者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伊利第六牧场园区32户奶农的调查数据计算所得,两种模式的饲养成本核算中不包含奶农劳动力成本。

(2)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对生产者利益的改进。为了分析规模化饲养对生产者利益的影响,对内蒙古奶联社养殖场实地调研得到生产者收益情况的数据如表2;内蒙古奶联社养殖场,现饲养规模为870头,其中产奶牛500头,日交奶量达7t,奶牛平均单产6.1t,高于牧场园区的5.069t和散户养殖的5.179t(表1和表2),牛奶交易价格为3.48元/kg。养殖场单位牛收益为6231.29,若除去年租金和交易费用,奶牛实际创造收益7241.29元。高出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单位牛收益2106.30元,高出奶农分散饲养4585.45元。规模化养殖场收益的递增主要源于现代化生产带来的奶牛产量和质量提升以及价格增加优势,其中由于价格增加给养殖场带来的收益增加值为2928元。从饲养劳动力投入看,规模化养殖场单位劳动力饲养33.6头牛,牧场园区单位饲养13.63头,分散饲养3.62头;从饲养成本产值率看,规模化饲养1.39,牧场园区0.77,奶农散养0.54。显然,养殖场规模化饲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水平,使得生产者利益得到很大提高。

数据来源:根据作者对内蒙古奶联社调研数据整理,成本核算中包含饲养劳动力成本。年交易费用主要是指入社奶牛的评估和签约费用,这里按照五年分摊计算。

5 结论及建议

5.1 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只是奶业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对奶农技术水平和乳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乳品企业通过“园区集中、分户独立”的运作方式直接与奶户联结,有效杜绝了奶站在牛奶收购环节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了牛奶质量,提高了奶农收益。但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的实质是奶农在乳品企业的监督和控制之下的独立生产模式,奶农生产的技术管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其单位牛年产奶量甚至低于散户奶农,奶农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依然偏低,奶农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组建牧场园区又为乳品加工企业带来沉重的资金负担,不易于乳品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和产品竞争。由此推断,现行的牧场园区集中饲养模式只是产业发展阶段的过渡性制度安排,是乳品加工企业规避当前牛奶分散生产的质量风险,获取安全可靠奶源供给的一个手段。从产业发展长远考虑,奶农生产利益的提高,要靠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的提升来保证;乳品企业利益的提升要靠新产品开发、加工和营销成本的节约来最终实现。

5.2 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是牛奶生产组织模式演进的方向

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是生产者利益驱动的,体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生产的组织优势,它不仅满足了乳品企业高品质的原奶需求,而且帮助小规模分散奶农摆脱生产困境,实现了合作各方的共赢。在牛奶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牛奶分散生产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加大了奶农的生产风险,而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为一部分奶户提供了转产的机会,降低奶户退出奶牛养殖的产业壁垒,对促进奶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实现奶业规模化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失为当前我国原奶生产组织模式演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6.

[2]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14-1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乳品系统质量控制】相关文章:

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06-18

乳品业06-17

乳品产业05-01

乳品企业06-09

乳品安全论文05-18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05-14

乳品企业自查报告04-29

乳品加工业05-07

乳品行业报告范文05-31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07-13

上一篇:别样的画家下一篇:城市地下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