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经济法

2024-05-27

专业经济法(精选十篇)

专业经济法 篇1

一、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

(一) 教师层面

从课程内容上看, 经济法的体系比较庞杂, 涉及面相当宽。它涉及法学基础、民法学、商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等多方面知识。其调整对象不但包括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 还包括横向的经营协调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以及组织外部经济关系。相对来看, 各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所占课时一般总计32至50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除去基础理论知识部分, 通常要包含10部左右的部门法, 一部法律平均只有2个课时的讲授时间。[1]所以,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一般都会感觉教学内容太多而教学时间较少, 教学任务繁重, 工作压力较大。

(二) 学生层面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上课很认真, 勤记笔记, 但学习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找到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 或是常常纠结于个别词句的理解, 而没有将全部的知识系统掌握, 融会贯通。有些学生虽迫于学校纪律约束, 从不缺课, 但实际上对经济法并不感兴趣, 上课时不注意听讲, 不积极参与讨论。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认识到经济法的重要性, 没有把其作为自己的专业课来看待, 觉得学习经济法就是学习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 或者就是为了普法教育。有些学生亦会因为缺乏法学基础知识背景, 法律课程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故而慢慢失去了对经济法的学习兴趣。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着上述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只能积极地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内容并积极寻求适合本专业特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要做到有针对性, 首先在于选择适用的经济法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介于教师和同学之间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2]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适用性是指教材要符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 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 符合认知规律, 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 经济法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 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经济活动中的有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所以, 在教材的选用上, 不能盲目追求法学专业学生使用的具有浓厚理论性的优秀教材, 而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 选择更适用、更有针对性的教材。

教材选定后, 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视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 做到重点突出、有取有舍。与会计业务相关的部门法, 比如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和证券法等要给予较为充足的课时, 以保证学生能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与会计业务相关性不大的部门法可以简单讲或是不讲。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 满足其知识结构的需要, 也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值得一提的是, 会计职称考试是从实务角度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检验, 所以, 经济法任课教师可参照会计职称经济法科目考试中各部门法所占的比重来确定各部门法所占课时的比重。

(二)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经济法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应是经济法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因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都欠缺法律思维, 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才能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精辟分析, 学生不仅能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 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 而且还能领会到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在讲授式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意进行有效的提问,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区分, 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 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方法缺少师生的交流, 同时此种方法常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依赖心理, 从而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由于经济法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 讲授教学法的弊端可以用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弥补。讨论式教学法可以通过讨论或争辩的方式, 通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课前的预习与思考, 在课堂上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 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辩驳的教学互动状态。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实务案例, 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信息交流,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的良好手段。但是,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 案例必须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 应有适度的复杂性, 能反映生活中两难抉择的情景, 能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4]总之, 在经济法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对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扬长避短。在编制经济法教案时, 可以先把整节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 然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 并完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时, 主要应采用讲授教学法。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应同时采用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和讨论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三) 考核方式的有效性

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拿到学位, 对期末考试会非常重视, 所以, 在期末考试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考核有助于平时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 期末考试不应只简单地在学期结束时采用论文形式进行考核。其考核应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项。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 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出勤情况评定。作业在布置时应尽量以思考题或案例分析题为主,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对热点案例进行探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期末考试成绩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确定, 以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以案例分析题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10) .

[2]党淑蓉.浅议大学教材的选采问题[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

[3]赵美珍, 刘永宝.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三个视点[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2) .

转专业申请--经济法 篇2

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华东政法大学,在这样的一所法律为主综合型院校,难免会萌生去做一位法律人的向往。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与认识,开始了对法律的了解,慢慢发现法律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让我从内心的想要去接触它,抓住它,全方位的认识它,但是我知道我现在的位置想要深入的了解法律是非常的难的,我想要有一个更加好的平台去学习它,所以我尝试转专业,我非常的珍惜这样的一次机会,一次向法律更进一步的机会,我也希望老师们能够给我这样的一次机会。在大一的时光里,我渴望着学习法律,所以我蹭了一些课,尽量安排时间去学习法律的知识,虽然说我们的刑事司法学院的,但是我们也是有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的,我也相信如果有机会转过去的话,我会跟的上大家的步子的,我自己也会加倍的努力。最后真心的希望老师们能够给我这样的一次机会,衷心感谢!

会计专业《经济法》课堂改革浅探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主导;课程教学

《经济法》是我院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和本科经管类院校不同,该课还是初级会计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专门学科。概念、术语乃至原理都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

一、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

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要懂经济。笔者一直担任经济法教学工作,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创

新,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分析这些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高职经济法教学尤其是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高职教育中,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阐述自己所认同的经济法学精神而非“填鸭式”教学方式。经济法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上应该着重在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课堂创造力,使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思考性和启发性,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

二、案例导向效果最为直接

新内容初始可采用以案例教学为导向,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支撑,侧重于现代教学方式的新方法。比如,在讲解“个人所得税”这个内容,导入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案例,就对学生理解居民纳税义务人还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非常有帮助。以案例为载体,培养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入知识点学习,而不是直接生硬地告诉结论或答案,所以,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注意做总结和点评,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议较多的点做深化讲解。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让学生接受知识点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应用于实际中生活。

三、现代教学基本以多媒体为载体,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

在教室布局上面也要打破传统的“排排坐”,让学生在限定条件下自由分组,围坐一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这样的课堂布局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间隙可以适当地到学生当中去倾听,甚至参与他们的讨论,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形成更为良好的互动。

在这种讨论学习中,个人经验起了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及生活情绪带来课堂中,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方春子.對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

[3]姚磊.高职高专经济法教学方法浅谈.教育时空,2010.

专业经济法 篇4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之教学特点

经济法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不仅涉及民商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且亦涵盖一定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方面的背景资料。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理论深度和知识难度要求略浅于法学专业, 但其涉及到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较强, 知识层面较为宽阔。多数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材既包括法学基础知识、经济法基本原理、企业公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财税金融法律制度等, 又包括合同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经济纠纷解决机制等等, 内容涵盖面较为广泛, 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虽然经管类专业对经济法深度的要求稍浅, 但还需要对相关的法学理论问题简明扼要地讲清楚, 因此, 除重点讲授法律的现行规定, 增加学生的经济法知识储备外, 还需把法条背后的原理讲清楚, 让学生了解到相关法律制度的立法精神, 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

在经管类专业教学大纲中, 经济法课程所占学时不多, 一般从36至44个学时不等, 如前所述,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涵盖面较广, 需要学生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很多, 要求了解的法学理论、法律原则和规则也较为综合系统。而经管类专业学生一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知识, 对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规定, 特别是民法的基本概念与规定不了解, 比如, 不了解民事权利主体、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关系、法人制度、财产所有权、债权债务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 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经济法规。比如企业破产法、反垄断法和财税法等法律的学习都要以民法知识为基础。而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又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讲解民法之相关内容, 这就给本课程的教与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之教学方法

1. 课堂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师课堂讲授目前还是经济法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教师“一言堂”授课模式,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 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 应当增加课堂讨论教学模式, 进行启发式教学, 以增强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开展课堂讨论, 需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实现由教师的单向讲授转为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以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作点评分析, 肯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其创新性观点。课堂讨论离不开学生对相关经济法知识的课前预习, 授课教师对将要讨论的内容提前布置下去, 做好相应分组, 让学生能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使学生通过自学来弥补经济法内容所涉及到的民商法等相关知识。比如在讲企业破产法中的破产清算程序问题, 除应该让学生课前预习该章节内容外, 还应该让学生自学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之规定, 尤其是该法中涉及执行程序的相关规范, 以加深学生对破产清算程序法律上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问题来参加讨论, 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要有所成效, 做到确有启发。因此, 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中要注重教与学的结合, 既避免传统上教师单独授课的一言堂, 也要克服完全由学生自由讨论的一言堂, 更不能使其成为优等生的讨论课堂。从事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当贯彻经济法蕴含的平衡协调理念, 树立课堂教学的综合系统观, 注重所授课堂学生整体的提高。若在课堂讨论中只有思维相对活跃的学生发言讨论, 而相对内向或者思维能力稍弱的学生只当听众, 结果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 一般应先由老师对所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总体上的讲授, 主要阐述这一经济法现象的来龙去脉、相关法条的制定背景等, 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纲领性认识, 然后结合学生课前预习过的知识开展课堂讨论。甚至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办法进行课堂讨论, 比如学生讨论过程中需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这样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穿插讲述该背景知识, 接着继续进行讨论, 这样会使学生拓展问题思路, 既增长了知识, 又锻炼了能力。可以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客体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 教师最后的总结讲授除应当肯定学生课堂讨论的成绩外, 还应当以“法言法语”指出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要态度鲜明, 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还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哪些属于经济法问题, 哪些属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不能偏离经济法学科内容, 更不能讲述与课堂讨论不相关的内容而进行总结。课堂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下通过多方面查找与讨论题目有关的材料, 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整理资料和课堂口头讨论, 有利于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些能力正是经管类专业人才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潜质。

2. 理论联系实际“以案说法”教学。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上, 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典型性案例, 注重选取案例的系统性。首先, 应选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案例。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融入经济法课程相关章节的讲授中, 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更能够深刻领会经济法的社会调整功能。通过实际案例讲授具体法律制度, 再以具体法律制度来领会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使经济法课程总论与分论的内容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加以融会贯通, 这本身也是经济法平衡协调价值理念的体现。其次, 法学教学案例的编排应注重对国家颁布的最新法律、法规的介绍。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时期, 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 当年出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机融合进去, 如在讲述经济纠纷解决机制时, 教师应当联系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之规范, 以旧案新解等形式来理解新法之内涵。最后, 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应当与本学科的理论前沿相衔接, 引导学生以权威性的新思想、新观点解决相关问题。经济法基本理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之中, 很多社会实践问题需要经济法基本理论来解决, 经济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为经济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如中国人民大学史济春教授倡导的经济法责任制度中的问责制、王欣新教授论及的破产法之经济法理念、徐孟洲老师创设的耦合经济法论等。这些基本理论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创新思路。

3.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离不开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既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又能达到生动直观的良好教学效果, 对教与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经济法教材中的每一章内容都需要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而案例文字较多, 以黑板板书则会浪费大量时间, 因此,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显得省时省力, 便于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方式, 教师依据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大纲的要求, 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任务, 来选择多媒体不同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可以综合运用PPT、Word、Video Showcase、Excel等形式开展教学。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但不能片面追求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忽视教学本身。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 不能夸大其功能, 也有一些老师过于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 制作的课件显得过于花哨, 使得学生过多关注课件本身而忽视了所展示的经济法课程内容, 这就与经济法课程教学目的相违背。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传统的黑板书写, 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 在进行案例推理教学过程中离不开黑板书写, 边板书边讲解,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这样便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 我们更不能整节课堂纯粹放视频案例而不进行讲解, 还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优势互补, 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之教学相长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之教学特点客观上要求使用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管类专业学生有其具有的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优势, 我们应当以学生具备的学科优势为依托, 推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大多是法律专业毕业的, 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 客观上就要求经济法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尤其是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自身要成为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复合型老师, 这样才能培养出既精通经济管理又熟悉经济法律的高素质经管人才。建议制定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主讲教师的培训计划, 推进教师的深造研修, 鼓励教师攻读MBA或者EMBA专业学位, 弥补相关学科的不足, 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专业素养的提高, 更有利于推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不断创新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并强调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经济法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律学科, 与当下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每年将会有部分新的经济法律法规出台或者修订。因此, 经济法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研究新法规、探讨新问题, 并结合出现的实际问题来更好地诠释法律法规, 不断从多样性渠道扩充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体现教学相长, 不但能够“授人以鱼”传授给学生经济法理论知识, 而且更能够“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学习经济法的方法和技能。

摘要: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经济法课程, 在教学内容体例编排上有别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学课程, 所授对象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因此, 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中, 我们应结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特点, 创新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 以期增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治理念, 培养其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 就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娜.《经济法》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10) .

[2]荣远兰.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J].法制与经济, 2011, (06) .

[3]郑福芹.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 2008, (03) .

[4]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03) .

[5]周建裕等.经济法教学模式:从独白到对话[J].社科纵横, 2006, (06) .

[6]史济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01) .

邮政通信管理专业经济法作业 篇5

邮电高等函授2011学年第二学2010年级

《经济法》课程阶段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法的基本属性是()

A.法的阶级性B.法的科学性

C.法的规范性D.法的强制性

2.在法的渊源中占据首要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A.规章B.法律

C.国际条约D.宪法

3.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C.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

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4.下列各项中,不可以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阳光B.房屋

C.经济决策行为D.非专利技术

5.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分期缴纳注册资本,且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有限责任公司的首次出资额最低应当为()

A.六千元B.三万元C.十万元D.十五万元

6.万某因出国留学将自己的独资企业委托陈某管理,并授权陈某在5万元以内的开支和50万元以内的交易可自行决定。设若第三人对此授权不知情,则陈某受托期间实施的下列哪一行为为我国法律所禁止或无效?()

A.未经万某同意与某公司签订交易额为100万元的合同;

B.未经万某同意将自己的房屋以1万元出售给本企业;

C.未经万某同意向某电视台支付广告费8万元;

D.未经万某同意聘用其妻为企业销售主管。

7.下列事项中,按照《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不必经合伙企业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的是()

A.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B.改变合伙企业名称

C.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

D.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

8.依照《公司法》,以下不属于有限责任公司法定设立条件的是()

A.股东符合法定人数B.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C.有公司名称D.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9.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对企业破产有管辖权的是()

A.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B.债权人所在地人民法院

C.破产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D.债务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

10.合同中的价格条款采用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什么价格计价()

A.合同订立时的价格B.交付时的价格

C.双方协商的价格D.市场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请将

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

20分)

1.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有()

A.某市财政局B.某研究院

C.某公司的子公司D.公民王某

2.以下关于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条件的说法,()是正确的。

A.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B.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

C.有合法的企业名称D.投资者为一个自然人,可以是外国公民

3.以个人财产出资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其财产不足以清偿所负债务,对尚未

清偿的债务.下列处理方式中,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的有

()

A.不再清偿

B.以投资人家庭共有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C.以投资人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仍不足清偿的,如果债权人在2年内未提出

偿债请求的则不再清偿

D.以投资人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仍不足清偿的.如果债权人在5年内未提出

偿债请求的则不再清偿

4.甲是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因病身亡,其继承人只有乙(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关于乙继承甲的合伙财产份额的下列表述中,符合《合伙企业法》规定的有()

A.乙可以要求退还甲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

B.乙只能要求退还甲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

C.乙因继承而当然成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D.经其他合伙人同意,乙因继承而成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5.根据公司法律制度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作出了下列决议中必须经代表2/

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的有()

A.对股东转让出资作出决议B.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C.对变更公司形式作决议D.对修改章程作决议

6.有限责任公司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

A.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B.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

C.监事会D.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

7.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下列有关重整计划的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对债务人有约束力

B.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对无财产担保的债权人有约束力

C.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对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有约束力

D.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对债务人的保证人有约束力

8.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和解程序,并宣

告债务人破产的情形有()

A.和解协议草案经债权人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

B.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但未获得人民法院认可的C.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并获得人民法院认可的D.债务人未提出和解协议草案的9.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失效的情形包括()

A.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B.要约人依法撤回要约

C.承诺期限届满,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D.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10.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合同中,属于效力待定合同的有()

A.甲、乙恶意串通订立的损害第三人丙利益的合同

B.某公司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与善意第三人丁订立的买卖合同

C.代理人甲超越代理权限与第三人丙订立的买卖合同

D.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甲独立与他人订立的1000万元的买卖合同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法律的时间效力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

2.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

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

3.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一般可以同本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4.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投资设

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5.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

6.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非货币财产出资额可达其注册资本的70%()

7.管理人发现债务人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

产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8.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务人()

9.当事人在合同中既约定了违约金,又约定了定金的,当一方违约时,违约金条款和

定金条款可以同时使用()

10.被撤销的合同从合同被撤销时起没有法律约束力。()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法律关系

2.有限合伙企业

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4.共益债务

5.不安抗辩权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区别

2.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3.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清偿

4.无效合同的种类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各10分,共20分)

1.某百货公司是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由两个私人股东设立。公司成立前拟定注册资本为25万元,2009年依公司法的规定调整注册资本后正式成立。两个股东一个为执行董事,一个为财务负责人,其中执行董事兼任监事。该公司聘请在市财政局工作的杜某作为公司的总经理。此时,杜某买下了他买来的服装,总价款达12.5万元,占用了公司大量流动资金。后该批服装由于数量过多,款式陈旧而积压,致使该公司下半年投资计划流产大量购货合同难以履行。公司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杜某赔偿经济损失。杜某认为:他是公司的经营主管,有权同任何人签订合同,决定经营方式,公司起诉他是没有任何道理的。问:

(1)本案中,某百货有限公司的法人结构是否合法?

(2)杜某和本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3)杜某是否应向公司赔偿损失?

2.甲厂向乙大学去函表示:“我厂生产的×型电教室耳机,每幅80元。如果贵校需要请与我厂联系。”乙大学回函:我校愿向贵厂订购×型号耳机1000副,每付单价80元,但须在耳机上附加一个音量调节器。”两个月后,乙大学收到甲厂发来的1000副耳机,但该批耳机上没有音量调节器,于是乙大学拒收。问:

(1)乙大学的回函属于什么性质?为什么?

专业经济法 篇6

关键词:经济法;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经济法这门课是会计专业的专用课,与其他法律课程一样,具有枯燥、乏味、条款繁杂之特点,是学生普遍抵触的一门课程,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及自身的利益,这应是高职院校经济法的教学目标。

经过多年的教学,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了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了海林市柴河镇金山木器厂、牡丹江市日用化学厂及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与运营中的法律应用3个课内项目,共计72学时,及牡丹江市桦林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与运营中的法律应用1个课外项目,共计12学时,4个项目以企业、公司类型为载体,呈并列关系,4个项目从横向看,均以企业、公司经营过程为导向,从纵向看,以最简单的个人独资企业为入门项目,以合伙企业为主导,以有限责任公司为综合项目,以股份有限公司为自主项目的设计理念,实现了能力的反复训练。

以下是课程内容,体现了新旧课程体系的鲜明对比。

考核方案从传统的教师评、评知识、只评结果的局限中走出来,采用了突出教师的师生考核、突出能力的全面考核,突出过程的综合考核方式,实现了考核的多元化与科学化。考核方式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

1.过程性考核:分为课内项目考核和课外项目考核。课内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70%)、学生互评(占2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课外项目主要从4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

2.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主要为知识考核,要求学生完成综合案例分析的开卷考试(笔试),标准化试题来自于试题库,按试题标准答案给出成绩。

3.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计算。

X=(A1×15%+A2×25%+A3×60%+B)×80%+C×20%

注1:式中X表示综合成绩;A1、A2、A3分别表示3个A线项目成绩;B表示B线项目成绩; C表示期末考试成绩。

注2:A1、A2、A3=M×70%+N×20%+L×10%

式中M表示教师评价;N表示学生互评;L表示学生自评。

试论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 篇7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各专业教材内容相似

针对于经济法这门学科来看,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要与其它的学科有所区别。这样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会将经济法教学中的知识讲解重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其它学科的教材相同,没有把知识的侧重点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相同的教案,这完全的忽视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质量始终不好。

2. 教师选用的案例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

根据经济法这门学科的性质,教师在给学生选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讲解和传授。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从而增添课堂学习气氛。但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案例却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少有经济法的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当好处的纳入进来,课堂上使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于是学生不仅不能够对其很好的掌握,还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对学生的考核办法不完善

在经济法教学中,对于学生考试来讲,都是进行传统的闭卷考试。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估也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能够顺利的通过,却将经济法这门学科中的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还有的学生竟然在考试中作弊,这种现象是经常能够看到的。就算学生考试成绩优秀,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学生会不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呢? 学生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成绩,根本就没有考虑将学到的经济法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当中。

二、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思考建议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 比如对于财会类学生应重点介绍会计法、税法方面的法律,对于电子商务类学生应重点介绍电子合同、网上交易安全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2. 利用案例教学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是指在课堂讲授中,采用理论、案例、问题夹叙夹议的方式, 即“以案说法”形式,在讲述相关具体法律制度前先以案例为引导,再以本节课要讲述内容为问题设问,最后以小结方式对核心问题分析总结,前后照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法律知识,体现边教、边练、边学的特色。 第一,案例教学要注意案例的精心选择,要选择典型的、能解释法律问题的、具有实用性的案例; 第二,要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把握案件关键点以及综合运用法律的各项规则的能力; 第三,要注意法律理论的讲解和阐释同等重要,只有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才能使理论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经济法的基本概念部分,我们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给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而在一些法律的应用上,我们设计了一些经济纠纷。比如说, 我们就合同成立是否代表合同有效这个问题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专业经济法 篇8

(一) 施教学生专业背景的独特性

法学院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学习了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并具备了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法学思维方式后, 才开始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而经济与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经管专业) 的学生则是以经管类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经管专业知识为基础运行的, 专业背景的不同使经管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 在刚开始学习经济法课程时会面临入门难、理解难、分析难等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法律基础理论和术语,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 而且还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使得教与学都显得比较吃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受教学生知识背景的特点, 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同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思维特点提升学习能力。

(二) 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差异性

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法学研究或从事法律实务, 而经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经济、管理岗位的职业, 两种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较大差异性。笔者认为, 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以经管类知识为核心, 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应该达到三个目标: (1) 具有经济法律意识。经济法的教学首先定位于树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念, 其次是提高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 增强守法、用法意识和法律责任感。 (2) 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 增加宽度, 降低深度。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点应该是“懂”而不是“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经济法的相关基础知识, 较全面地了解经济、管理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解决简单的经济法律问题, 即可谓“懂”。 (3) 授之以“渔”。杜威曾指出, 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 当他需要的时候, 能寻求怎样获得知识, 而不是知识本身[1]。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善于变换教学方式, 开启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 经济法虽然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但它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 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目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 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 都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而不能采取大一统的讲授方式。由于经济法律规范体系庞杂, 内容繁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做到全面讲授,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进行深入讲解, 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例如, 会计法、审计法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是必须学习的知识, 而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 这些就不是必须具备的;同样, 对外贸易法也不一定是会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内容,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安排。

(四) 授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复合性

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 不仅涉及到法律而且还涉及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 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也要熟悉, 这样才能做到对法律法规的深入理解和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特别是需要对学生讲解最新颁布的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时, 教师对知识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另外, 面对经管类的学生,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利用好学生的多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维性。学生学科背景的复合性, 决定了其在解决法律问题时不仅要用到法律知识, 而且还可能利用经管方面的知识来增强说理, 论证观点。如果教师不了解这方面知识, 就很难教育学生, 更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 在经管专业经济法授课教师的选任和培养方面应注重教师知识背景的复合性, 教师应当构建以法律知识为核心, 懂经济、懂管理的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略

(一) 授课教材的选择

首先, 所选教材应该适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构成, 勿盲目选择以法科学生为教学对象编写的教材, 避免出现学生看不懂教材的情况。其次, 选择的教材应注重对法律基础理论的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律知识的实用性, 最好能选用有代表性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教材,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应及时更新教材。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变化较快, 教师应当把相关领域中最新的法律规定介绍给学生, 避免学生因为接受旧的法律知识而走弯路。最后, 关于经济法范畴的讨论在国内有很多不同观点, 而根据受教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 教材的选取应当是以“大经济法”概念为主, 可能涉及民法、商法等相关知识, 而不宜纠缠于经济法学科本身对调整对象等的学术争论[2]。

(二)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教师应当以经管专业学生的需要为原则安排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由于经管类学生对经济法的需要各有侧重, 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课程体系分拆, 分为经济法基础导论和经济法专题讲座。经济法基础导论包括法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根据学生在大一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定) 、民商法及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以及公司法、合同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等, 这一部分可以作为各专业的必修内容。而对于专题性更强的, 如会计法、财税法、国际贸易法等可以作为专业选修的内容, 以开设经济法专题讲座的形式,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进行有选择的教授[3]。特别在经管专业经济法开设课时偏少的情况下,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而且使教师的讲授更富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具实效性。

(三) 课后作业的布置

笔者认为, 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可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利于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要点, 加深记忆, 增进理解。课后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不一定要拘泥于课本后的练习题。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做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为主的基础知识要点的综合练习, 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 (2) 推荐适合的书目, 让学生在阅读后做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扩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 (3)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 以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增进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4) 结合专业背景, 开展一些调查研究, 让学生深入社会调研,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3·15”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状况。 (5) 通过课后观看视频或电视节目, 如典型案件的评讲视频, 《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节目,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6) 有条件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到法庭观摩案件的审判, 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司法程序, 加深对法律实践的印象。

(四) 课程考核的优化

课程的考核是教学的最后步骤,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 但考核必须符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 否则难以正确评价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优化课程考核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考核形式要多样化。

比较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考核方式就是试卷考核, 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为主, 但不应该把这种方式作为唯一的选择, 更不应该作为确定学生最后成绩的唯一依据。学生最终成绩不仅应该反映其最终考试的水平, 也应该反映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如作业的完成情况, 上课的认真程度, 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等, 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有利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全面评价。

2. 忌单纯以论文形式作为唯一考核手段。

对于经管类学生来说, 其法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撰写高质量的法学论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而且现在学生论文抄袭现象也比较严重, 这种方式往往使考核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考核的目的。但不要摒弃论文形式的考核, 论文的写作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法律基础、法律理解、法律思维、法律应用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故建议授课教师采取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 辅之以小论文写作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可以把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程度。

3. 加强组织纪律性的考核。

法治就是规则之治, 学习法律首要的就是要培养法律意识, 遵守规则, 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且要注重平时点滴的生活习惯, 从平常处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如上课迟到、早退等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并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予以体现, 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05.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8) .

专业经济法 篇9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范式

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范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探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新的教学范式 (1) , 对高素质、高技能型经管人才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拟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 结合教学实际, 就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范式的变革提出一些看法, 以供交流与探讨。

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特点及社会对经管人才的要求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同时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是一门实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受益面广且影响面较大的课程之一。据肇庆工商学院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 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商品销售、企业管理、自主创业等, 这些工作显然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知识的支撑。因此, 《经济法》是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

社会对经管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及相关竞争型职业考试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要求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运用经济、管理、法律知识进行的管理, 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既懂经济, 又懂管理, 还需懂法律, 缺少任何一面都很难说是高水平的管理。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懂管理、懂经济但不懂法律或不甚懂法律, 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相当缺乏。因此, 提升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在企业管理法律层面的职业素质 (2) 和职业操作能力 (3) 尤显必要。另外, 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将面临许多考试, 诸如注册会计师考试、营销员考试、导游员资格考试等, 其中法律知识的分值比重将逐年加大, 经济法律知识在职称考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灵活应对相关职业考试的职业考试能力 (4) 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要求。

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尽管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较重视, 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注重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 尤其是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一般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更多地是以知识为中心, 特别是书本上的知识,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实操能力、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掌握也许比较扎实, 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不能适应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雷同, 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教材和所教内容基本相同,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需求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案例陈旧、复杂, 教学方法显得单一, 往往得不到学生认可。

教师的理论和经验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不是研究型大学, 而是应用型大学, 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讲授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师应是既懂法律, 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 (5) 人才, 但现实是大多数授课教师或懂法律但缺乏企业经验, 或有企业经验但不甚懂法律。

开创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新范式

所谓“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范式”, 简单地讲, 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以使学生适应社会, 增强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类型。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我院实施的《经济法》课程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型教学范式涵盖的内容与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操作能力确立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教学新范式的关键, 培养目标应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操作能力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 经管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面临社会上的很多考试, 从某种意义上讲, 考试可以说是他们日后获取某些利益的主要手段。这些考试往往涉及许多经济法律知识, 要在考试中取得竞争优势, 职业考试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 经管类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为企业管理工作, 可能遇到大量的企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 要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解决企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 职业素质和职业操作能力也是重要培养目标。

路径选择:构建以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还应构建具体的教学体系。基于以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 也是教学的核心。高职高专经管类《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今后的竞争性职业考试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 从而提高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所需的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操作能力。教学的目标是“能力”, 这一点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知识”目标。

2.教学内容。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应紧紧围绕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 在内容上分为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技能和职业操作技能三部分,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是考试技能和职业操作技能的基础。在教学中, 对专业理论知识强调“够用原则”, 针对性地讲授经管类专业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法律知识。考试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日后融入社会, 获得职业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中主要结合相关考试, 培养学生巧学法律知识、答题技巧、心理控制能力和考试能力。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主要职业取向是企业管理工作, 经济法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如运用法律进行管理、运用法律解决纠纷等是学生今后的立身之本, 是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材整合。根据“够用”的原则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可整合为三大项目: (1) 经济法法理即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对于经济法基础理论应注重实用性, 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只需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大众化的概念, 如经济法律关系、经济责任、学习经济法的意义、法律风险理论等等。 (2) 经管类专业职业需求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经济法》课程中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等。不同的专业存在不同的职业素质、考试、实操需求, 因此, 在选择经济法规范性文件时必须结合专业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市场主体法部分和经济争议解决法部分是所有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不变的模块, 其他内容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包括税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内容, 在《经济法》课程中就可以删减这部分内容;金融保险专业要讲授金融法规, 其中涉及的证券法、保险法及会计法的内容在《经济法》课程中都可以删减, 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3)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知识 (融入相关法律知识中讲解) 。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风险之一, 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 学习《经济法》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和防范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纵观经济法规范性法律文件, 如合伙企业、公司、合同、知识产权等均涉及法律风险防范问题。因此, 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应将法律风险防范理念融入其中。如讲解合同法时应注意结合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理论和实践;讲解公司法时应注意结合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知识;讲解知识产权法时应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的知识, 等等。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教师应在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考试能力和职业实操能力的同时, 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方法, 组织各种教学活动, 如案例教学, 即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难易适度、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积极思考, 学会解读法律条文, 领会法律原理并加以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 即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 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 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针对学生考试能力培养, 可精选历年职称考试试题, 结合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如在教学中通过“答题方法、心理控制、厚书变薄书读书方法”等训练, 使学生的考试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在教学手段上, 《经济法》课程教学中需要处理的案例和试题较多, 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以节省板书时间, 增加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5.学生成绩考核和评价。传统注重知识考核的应试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学生的成绩考核和评价应以是否有助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我院的做法是将《经济法》课程考核分为三大模块:一是有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案例讨论、作业及顶岗实习中学生对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应作为重点考核内容, 占总成绩比重的50%。二是平时出勤情况和职业考试能力的训练, 如做题的速度、读书的技巧、答题的技巧和卷面整洁度、答题逻辑及体现职业素质的能力诸如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的表现, 占总成绩比重的20%。三是期末书面答卷情况占总成绩比重的30%。期末考试主要考察的内容为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注册登记程序, 知识产权的申报程序, 合同草拟, 企业纠纷的处理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这种考核和评价既可以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6.教师配置。针对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师现状和高职培养目标要求, 对于教师配置,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有企业经验的“双师”人才, 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刚毕业大学生教师的培训, 使他们尽快实现由研究型人才向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并重的人才转变, 力求培养一支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法律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督导提升:新的教学范式的反馈和修正总体上讲, 我院在实施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范式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在职业素质、职称考试和职业实践操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范式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要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随时发现问题, 有效控制教学实施,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型教学范式最终的衡量者是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 因此, 要阶段性地收集有关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对该教学范式的实际反馈信息, 并对与社会用人单位、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修正, 加以完善, 以更好地促进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妙.实践课业教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陈大钢.新编经济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刘玉.高职《经济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利弊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19) :91-92.

[4]李霞.高职“经济法”课程实践性教学初探[J].职业圈, 2007, (17) :78-86.

[5]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J].法学评论, 2003, (3) :153.

[6]周思旭.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5, (5) .

[7]Kuhn, Th.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70.

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建议 篇10

一、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掌握规则、依法办事是现代社会人基本的行为规则, 更是从事财经工作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 懂经济、懂法律应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 目前在财经类学生的经济法教学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课时有限、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较薄弱、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琐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等方面。

财经类专业涉及面较广, 尤其在财经院校中, 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专业:保险专业、金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经济法的教学几乎涉及全部财经类专业的学生, 影响较大。因此, 对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进行改革非常必要。

二、财经类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院校经济法的教学状况, 综合其他院校的相关情形, 财经法经济法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法课时设置不合理。

经济法只开一学期, 且教学课时一般不会很多 (36~54个课时不等) , 但经济法内容非常繁杂, 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财经类学生法律基础薄弱, 学生对于法律基础制度如民事权利主体制度、法人制度、财产所有权、债权、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教师往往要花很多时间补充讲授法律基础知识, 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重大。

2、经济法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实践型为主, 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经济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 却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财经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的目标考虑, 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学习法条本身, 因为法律法规是随着社会实际情况而不断更新的, 经济法的学习应当能够让学生对职业生涯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且能在事前防患于未然, 事后能寻求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3、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定位不够准确, 专业针对性不强。

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未考虑财经类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造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同一个大纲、相同的进度讲授, 无法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呼应, 与专业的切合度不高, 使得学生忽视其重要性, 经常将经济法当作非专业课对待。

4、教材的专业适用性不强。

无论是以前使用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 还是现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 虽能紧密结合会计资格考试的形势, 具有实用性, 但作为教材, 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是内容多、难度大。全书共500多页, 虽然章节不是特别多, 但每章的内容很多, 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多;二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些教材基本通篇都是理论讲解或法条罗列, 非常的晦涩难懂,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5、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经济法, 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学生本身专业知识的缺少, 教师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 不能进行足够的案例 (尤其是视频案例) 以及实践案例教学来辅助教学, 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 导致模拟法庭、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导致教学过程枯燥, 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6、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财经类经济法教学评价体系普遍比较单一, 主要考核方式多是闭卷考试, 而笔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具体概念、特征的记忆和掌握, 对于灵活运用要求不太高, 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为了通过考试, 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 不求甚解。

三、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实践中经济法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财经类专业的需要, 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 让学生理解立法精神, 了解法律的发展趋势, 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锐意进取的人才; (2) 经济法是对学生的一种职业道德训练和培养; (3) 学生通过经济法学习, 能够维护自身权利、保证自己不会有触犯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 并在遇到问题时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

2、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授课对象, 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各专业今后涉及的法律问题各有侧重, 有的专业 (如会计学的执业资格考试) 对于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所区别。以会计专业为例, 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资格证考试种类繁多,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注册会计师等, 而在这些资格考试中, 经济法都是必考科目。因此, 在教学计划上, 就应与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 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学无所用, 学习兴趣下降。对于其他专业也是如此, 在教学计划上要体现出专业培养特色来。

3、选取适合各授受对象的经济法教材。

选用教材要切合实际, 要以适用为原则。虽然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内容详尽, 但各专业不宜统一使用。而难度适中, 分量恰当, 有适量案例分析,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经济法教材很难找到。

此外, 具备条件的高校, 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组织教师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 以满足本学校财经专业学生的需求。

4、努力增加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设置。

在学分制体制下, 财经专业由于学分总数有限, 因此经济法课时有限, 教学总体规划不允许扩充经济法的课时量。为了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建立第二课堂的方法来增加经济法潜在的课程时间。例如, 让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训练。以公司法的学习为例, 可以按性别、学习层次、学习能力等标准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团队, 让学生模拟公司的设立、运营, 设计纠纷解决方案和善后处理最后向教师交付一份工作报告。

5、创新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在紧抓第一课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通过第二课堂来丰富经济法教学的内容。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以及模拟法庭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实例来丰富第二课堂, 让学生进入角色, 解决实际问题, 如起草合同、尝试根据公司法修改公司章程等。学生通过查阅法规, 领会法理, 既锻炼了能力, 又掌握了经济法理论知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

6、改进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

一方面由于各专业的学习重点不同, 经济法不宜统考。建议经济法课程从考试课转为考查课, 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单独制定本课堂的考核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 比重自定。开卷考试的内容, 以案例分析为主, 用于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检测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荣远兰.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J].法制与经济, 2011.6.

[2]宋平.基于财经类经济法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高教与经济, 2009.12.

[3]李运华.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三维模式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 2009.1.

[4]赵欣宇.关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思考[J].北方经贸, 2011.5.

上一篇: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设计下一篇:软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