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专业

2024-06-28

传媒类专业(精选十篇)

传媒类专业 篇1

一、课程体系现状

1.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传媒类学院以新闻传媒及艺术相关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而英语专业作为非重点学科,往往不予重视,学校在政策及资金上扶持不够,如专业课时不够,选修课较少,甚至片面地认为英语专业可有可无,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英语专业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性。

2.学生基础薄弱,参差不齐。由于独立学院的遍地开花以及近年来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传媒类学院招生分数线偏低,导致很多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选择了传媒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当然,也有少部分英语成绩较好,而总分偏低的学生选择了传媒类英语专业。这就导致了传媒院校英语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然也给课程体系建设带来相当多的困难。

3.英语专业与传媒特色融合程度不够。作为艺术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我们的生源状况不能跟其他高校相提并论,那么课程体系设置就应该结合传媒类院校的专业特色,才能扬长避短,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英语语言应用人才。而目前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仍然是一般普通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课加上语言学和文学课程,缺少大量有关传媒方面、特别是新闻传播方面的专业课程。试想,传媒类学院在既不具备重点外语院校深厚的教学科研优势,又不能发挥自身的传媒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竞争越发激烈的人才市场呢?

二、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1.英语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与开放性。首先要提高对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国际传播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除常设基础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英语报刊阅读、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史及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论文写作以及第二外语以外,考虑将听力与口语整合为英语视听说,将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整合为英语阅读与写作,将英语教学法与英语测试整合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等专业主干课程整合,一方面增强了课程间的关联度,提高了学习效能;另一方面,压缩了部分课程间重复的时间,为跨系课程整合、教育实践实习、综合实践实习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构建语言能力与传媒知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为了保证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决定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精品课程为标准建构了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经过研究与探索,我们拟把专业课程构建为3个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新方案在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对后继课程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化了跨文化交际类和传媒类课程。及时补充相关领域前沿的知识,进一步增设选修课程,特别是与国际传媒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新闻英语与写作、网络阅读等。专业核心课部分主要加大文化类和文学艺术类课程的比重,如英美诗歌、英国短篇小说等。文化交际专业选修课也部分增加和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课程。保证了我们的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厚重的文化积累,又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与国际传媒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严格把好教材关,推动英语专业教材建设。在学院教材选用基本原则基础上,按照英语专业自身发展需求,编写比较科学的教材评价、编写与选用制度。选用教材的原则是:尽量选用国家教育部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及获奖教材或省级统编教材;鼓励一纲多本;鼓励从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料,随时补充自编材料。

4.跨专业课程整合,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在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可在校内跨专业选课,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对自己未来的设计,可在全院范围内各系各专业(尤其是新闻传媒专业)当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中任选两门相关主干专业课程(72-108学时),经所选课程所在系、外语系和教务处同意后,参加所选课程的班级学习、考勤、考核。考核合格后,将获得相应学分。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英语专业教育的规律,搞好英语专业的教学,同时与传媒类学院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传媒特色的英语人才,才能赋予英语专业新的内涵,促进传媒类学院英语专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传媒类学院开办英语专业在办学思想及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论文在认真分析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具有传媒特色的英语人才。

新闻与传媒类专业分析 篇2

--摘自澳洲留学网首席咨询顾问宋凡澳洲考察札记

一、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学习新闻

很多学生在无专业可选时,朦胧的认为对写作还有些兴趣,写了一些好文章、老师表扬过我、能不能当记者?其实若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新闻记者,尤其是国际新闻记者,除了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之外还应考虑诸多其它的因素:

第一,你是否是一个性格开朗、容易与人沟通的人?作采访首先应该让交流对象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想知道的事情,若能做到更进一步的只愿与你敞开心扉,那独家新闻也就由此而来了;

第二,你是否有冒险及不怕苦的精神?传媒职业一致被列在全世界最危险的专业之一,无论是国际记者还是国内记者,总是出现在危险与复杂的环境中,若胆小怕事,则不会有任何建树;

第三,你是否天性敏感、目光独到、有自我独立的思想?很多新闻题材的发掘,并不来自于命题与经历,而是需要凭借记者对问题独到的分析、判断与敏感,这也是作为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若不具备这种素质,将来的职业生涯将困难重重;

第四,文笔是否流畅,有没有基本的文学功底?联系到出国留学在文字要求中包括了英文写作能力必须是要强于一般专业的学生;

第五,专业的选择与个人兴趣也相当重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只有喜欢,才能干得好,干得长。

二、传媒专业的具体分类及就业前景

传媒专业分类广泛,大致包括了以下几大类及延伸的分支:

第一、营销广告类(如广告、市场营销、文化政策、文化研究)

广告和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即可以在政府部门,也可以在私人企业从事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消费者营销、销售、品牌经理、广告设计、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目前这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在银行、保险和旅游等行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媒体发布类(如桌面发布、媒体产品、电影与媒体研究)

本专业毕业生将具备专业的创造才能和技能,具备一些艺术天斌,未来的职业方向包括摄影、编辑、数码编辑、音效处理、互动游戏设计、光盘媒体制作、网络设计等。

第三、创作表演类(如创作性写作、表演艺术、剧院艺术等)

此专业毕业生将具备专业的创作才能和技能,未来的职业方向包括创作性导演、艺术导演、导演脚本写作、摄影、编辑等

第四、大众传媒类(如大众传媒、公共关系)

传媒和公关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公关人员,在企业、政府、社区、教育机构、酒店、医疗福利机构、文化交流组织等行业找到理想的工作。与此专业相关的称呼有:公共事物、企业事物、消费者关系、投资者关系、雇佣者关系、政府关系、媒体关系、常务处理等。

第五、新闻类(如传统新闻、网络新闻、新闻摄影)

新闻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各大中小型报纸和新闻出版社工作,也可以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广告、公关、出版等领域工作。

三、选择传媒新闻专业学习的问题:

1.对语言要求很高

2.对个性方面的要求较高

3.就业情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压力还是不小

4.某些传媒专业需要理科的基础工作支持,比如:互动游戏设计、网络设计等

经典的新闻传播专业高校排名

1,人民大学,〈尽管他比较黑,但你一只脚迈进人大就等于踏进了政府!录取比例约50:1

录取人数110人〉

2,中国传媒大学,推荐报考〈学校虽小势力却强,看看央视有多少牛人是这儿毕业的?录

取各个专业共有300多,比例15:1〉

3,清华大学,〈虽然新闻不怎么地,但凭他的名气就牛死了。录取比例约30:1录取人数40

人〉

4。华中师大 < 已进911,其实力和发展势头不可小视,在武汉仅次于武大,华科,招16,公费60%,比例5:1>

5,北京大学,〈绝对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也是许多考生一生的梦想,人生只为圆梦!值!

招40个,15个推免生,比例约30:1〉

6,浙江大学,〈有新闻宗师老邵在哪儿撑着,他的弟子也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录取大

概30个左右吧,比例11:1〉

7,南京大学,〈绝对是中国最令人尊敬的大学,绝对是最能学到真东西的地方,录取30人

左右,录取绝对公平,比例15:1〉

8,华中科技大学,推荐报考〈有周济在,值得去!这校有钱,人人都能得奖学金,虽没公

费胜似公费!录取110人,录取比例10:1〉

9,武汉大学,推荐报考〈研究生的加工厂,大批量生产,实力也不错,招190人,报考的大多是垃圾,上线率很低,别看报的人多,其实不难考,录取比例9:1跨专业的学生很受欢

迎,〉

10,厦门大学,推荐报考〈广告第一牛,城市好,压力小,公费多,难度小,招80人,公

费1/:3,〉

11,暨男大学,推荐报考〈在广州这块传媒高地很有前途,还可以去南方周末。招70人。

比例8;1〉

12,广西大学,推荐报考,〈最被人忽视的新闻强校,实力不比武大差,就是没人家名气大,在业内很有名气,外行不知道而已,录取65人,比例6:1,只要上线就很有希望〉12,北京印刷学院,〈出版行业的老大,很 容易靠,基本 没什么淘汰,招30人吧,比例

4:1〉

13,南京师范大学,推荐报考〈美女多,学校漂亮,就业不错..最权威的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排名

收藏 | 打印

发言者 发表于 2004-12-06 20:45:00

1,中国人民大学

2,复旦大学

3,中国传媒大学

4,武汉大学

5,清华大学

6,华中科技大学

7,北京大学

8,南京大学

9,四川大学

10,厦门大学

11,兰州大学

12,河北大学

(以下排名略)

传媒学(Media Studies)

课程介绍:

大众传媒专业是使学生了解传媒业的主体,传媒业的产品和运用于传媒业中的最新技术。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传媒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便是通过传媒业在社会特别是在文化

上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电视、电影、广播、新闻通讯等传媒载体的逆向思维能力。尽管传媒专业比较强调理论学习,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在强调学生在传媒业中的实习,以及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在传媒业中的应用。

在西方的传媒学院,通常包括如下的专业: 广告学(Advertising)、电影和录像(Film and Video)、多媒体技术(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新闻(Journalism)、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s)、媒体(Media Studies)、影像媒体(Photomedia)、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传播与文化(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e)、视觉艺术(Visual Arts)、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等等。留学建议:

国外绝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相关专业,一般除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外,和传媒有关的专业要求的英文水平比较高,很多大学传媒专业的硕士要求雅思7分或者以上,同时类似新闻这些专业(journalism)对于英文的写作等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反映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收获甚丰。美国的传媒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而且往往资深的记者并不是学该专业的,所以如果想去美国读传媒要非常慎重。

影视传媒类艺考专业全解析 篇3

一、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概况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它广泛地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空中乘务等多种专业,主要面向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种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1) 专业概况: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等内容。

(3) 报考条件:一般要求男生170 cm以上,女生160 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2.  广播电视编导

(1) 专业概况: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四个方向进行招生,其中电视编辑方向属于电视系,文艺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三个方向属于文艺系。这些方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3) 报考条件: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3.  戏剧影视文学

(1) 专业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4. 导演

(1) 专业概况: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片机构、广播电视台、文艺团体、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编导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在编辑、导演、制片岗位从事电视栏目编辑、影视剧导演、电视纪录片导演、制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二、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分析

大部分院校专业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都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如果考生很多,也可能有三试。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 笔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笔试主要包括命题创作和影片分析。

(1) 命题创作:在历年的专业考试中,各个学校对于命题创作的要求及标准都不大一样,具体表现为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的不同,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编写故事、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编导创意策划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 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影视作品,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看法。影片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为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

2. 面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编讲故事、即兴评述、回答考官提问等。

(1)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2)  特长展示: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某一方面的技能只要比普通人更高,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3)  编讲故事: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

(4) 即兴评述: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展示及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多关心时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及评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 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查考生的口头表达、心理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

三、 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分析近几年的艺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考生需要一定的特长和天赋,比如,音乐类考生嗓音要好;美术类考生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短期内搞突击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报考人数不断增多,竞争强度大;再者,就业市场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择业困难。相反,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的艺术专业却在考试录取和就业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1. 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相对较高

相对于报考高考普通类的人数而言,参加艺考的考生人数只占高考总人数的20%不到。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占总学校比例的一半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要高。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省内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而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对于美术十几万人、音乐两三万人的报考规模,竞争小,拿证率高。同时,考生既可以报考普通类也可以报考艺术类,增加了录取机会。

2. 参加培训时间较短,投档文化分数相对较低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专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和练习,经过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高一高二的学生,专业方面零基础起步,只需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上课,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该专业的培训课程。

3. 专业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考生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考生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考生在本专业的潜力,因此,专业考试大多以“写作”形式出现,只需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很容易在短期内掌握考试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高考考生都具备适应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本素质,所以在考生中比较容易被接受。

4. 就业前景好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就业灵活,前景较好,收入较高。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2 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万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据统计,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1 000多万专业从业人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总共不到10万,由此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的巨大。从市场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从事影视传媒类工作人员的收入远高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即使是普通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人员,其收入也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

四、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规则

历年各大院校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考试工作一般分为两步:

1. 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份举行,由各招生院校自己组织。该考试通常按招生计划的3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发放专业合格证。

2. 文化课考试

专业合格考生以艺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按一定录取方式择优录取。考生可兼报普通类志愿。录取分数较普通类低。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录取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完全按照文化课分数录取,这种方式对文化课的分数线要求最高。如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录取最低分为337分,录取最高分为344分,而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2010年各方向的投档分数也在280分左右。

第二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按照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相加总分的方式排名录取,这种方式的文化课分数线居中。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各艺术类专业,按专业和文化课各占50%加和总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名录取,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60~320分之间。

第三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以后,统一划定一个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最后按照专业课的排名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的要求最低。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的多数专业,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00~280分之间。

五、关于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的一些建议

2012年艺考即将拉开序幕,为了使考生和家长更有好地迎接艺考,冲刺名校,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意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在孩子具备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相信自己的孩子。家长不要过多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就是给孩子选择一所正规的培训机构,针对专业考试进行适当的培训。

其次,作为即将踏上艺考之路的考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对所选专业有兴趣,同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素质。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课的学习情况,结合自己平时文化课成绩,有针对性地进行报考,既要避免扎堆报考名校,也不要全部选择“保底院校”,以免影响自己的录取。更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虽然相对于正常文化课考试,艺考分数线略低,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考生关注到这条“捷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报考者也在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也会逐年提高,因此千万不可忽视文化课考试。

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4

一、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目前的状况

1.院校不重视此专业的发展。据我们现在所知,大多数的传媒类高等院校很容易就忽略了英语专业,只是对本校中最热门的专业不断的加大重视力度,比如:与艺术类相关的专业以及与新闻媒体有关的专业。院校在这方面不能以偏见的态度对待,要做到全面发展。

2.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但是由于近年来学校不断的扩大招生的规模,一些英语方面比较差的学生也报了英语方面的专业,这对学校来说不仅是一个难题,对教学老师来说更是一个大的困难。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不一样,说明他们掌握的基础不同,也就意味着他们接受教课方式的程度不一样,使教课老师也感到左右为难,这样也使得院校的英语专业很难向前进一步的发展。

3.未能使英语专业与传媒类热门专业相结合。现在大多数的院校所开设的英语专业都是基础性的英语课程和语言学,以及文学类的课程,与传媒有关的英语还有所欠缺,尤其是与新闻传媒方面相关的专业性的课程。传媒类院校没有重点设立英语专业教学,使之培养的学生无法与社会上的英语方面的人才竞争,这也将成为他们的弱点,也很难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所以说,应该更好的让英语专业与传媒类热门专业在专业课程上产生共鸣。

二、对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1.英语专业与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应该以学院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把英语专业与传媒类学院的办学思想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也为了将来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社会,我们应该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让同学们借着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好好发展,将来不仅能为学校做贡献,还能为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现阶段,应该把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也能让学校在英语专业方面的实力有所提升,进而也可以是传媒类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

2.使学生自主选修相关专业。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尤其是求知欲特别强的学生,有时候一味的学习一个专业性的课程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学习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虽然其具有相似性,但是这也算是增加了一种学习趣味。尤其是激励学生报选传媒类专业,使传媒类专业与英语专业有机的相融在一起。也可以把相似的课程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增加了课程的关联性,也让学习效率有了相应的提高,把时间节约出来,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加强知识的巩固,把学到手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

三、对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应该对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把传媒类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作为下一步的关键性目标,我们要从源头抓起,根据传媒类院校的英语专业特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我们应该把具有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这本来就可以说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这既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中,老师与同学之间也能不断的互动,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不断的更新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想要更好的完成规定的目标,必须要找到良好的英语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传媒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们去不断的研究。因为只有好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们的目标得以实现,良好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觉养成创新的意识,能让其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提出问题以及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发展,这将作为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突破口,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

结语:传媒院校类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将会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而且也要注重技能,还要把英语专业教学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更新教学的目标,培养越来越多的专业英语人才。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院校领导以及英语专业的老师们要一步一个台阶把英语知识教授好,使学生能够很好的与市场接轨,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摘要: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设立了英语专业,然而,我们的传媒类院校也不例外,这使得传媒类院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本文对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目前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传媒类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对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传媒类专业高考学习九大流程 篇5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工作已近尾声,2012年传媒艺术类的学习又处在如火如荼的过程中。看到许许多多高中学生正处在追逐本科抑或追逐本科的道路上,他们的那种努力与执着总是带给我无以名状的感动。我根据往年的教学以及对传媒专业考试的了解,总结一些心得与经验,希望能为正在学习的你们一点帮助。我将这个专业在高中阶段学习分为分为九大流程:

一、获取信息阶段 充分了解影视类的几个专业

如果确定了要参加影视高考,首先要了解这些专业需要准备什么、考试内容是什么。还要充分的分析自己的性格和爱好。看看你适合什么样的专业。如果喜欢策划、设计东西的话,可以选择编导,非常热爱写作、编故事的话,可以选择戏文。擅长管理,喜欢文化艺术的话,选择文化事业管理或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可以。还有多媒体教育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全面解析文管编导专业招生院校及考试科目就业前景学习技巧!

二、先期准备

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后,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后,就该踏实看书复习了。资料选择一般是用张福起老师编写的文艺常识、影视作品分析等,考前冲刺用专业教材来提高专业考试技能。既然选择了艺考高考的远方,便只顾在高三这年风雨兼程。一旦确定了目标,便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影视传媒专业考前复习中。复习中,一定要认真、踏实。

三、报名工作

如果是2012届的高考生,报名时间一般在11–12月,根据每个省的情况来定。首先是艺术考生报名,由你们的高中学校组织报名。取得艺术考试证。在校生报名时由学校统一报名。具体报名工作分为现场报名和网上报名,此时大家一定及时关注报名时间,切勿延迟。

四、初试和复试

初试一般在2月–3月,春节一个星期以后,一般专业考试就展开了。专业考试一般是现场报名。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实行了网上报名。具体等着看学校的招生简章吧。一般是前一天报名。第二天考试。考试要持续1—2天,有初试、复试。初试一般是笔试。复试一般是面试。笔试考文艺常识、影评分析、故事写作,面试一般是考官提问、根据素材讲故事、才艺展示、小品创作等。

五、发放专业合格证

大约4月份以后,各大高校的艺考成绩就开始在他们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大家就可以去查自己的是否过线。如果过线就是专业成绩合格,就放心的等着专业合格的成绩单寄给你就可以了。

六、文化课冲刺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考生,专业课成绩考的非常理想,但是文化课成绩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学生,在专业课过线以后,被暂时的成功冲昏了大脑。没有及时的进行文化课的冲刺。在此告诫大家。专业课过线只是成功了一半。一定要记住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坚持到最后、努力到最后。

七、6月份的高考

高考,这次要面临更大的竞争。全国高考展开,全国有那么多的高考生。必须要全力应对,能多得一分就多得一分。如何在高考前放松自己。如何让自己在高考中进入最佳的战斗状态,相信你们的班主任会给大家强调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自己的理想,拼了。

八、填报志愿

文化分出来以后就等着填报志愿了。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咨询一下老师的意见或者在编导网论坛里面发帖请教都可以让自己在迷茫中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填报志愿一定要切合实际,根据自己现实的分数去报考适合你的学校。如果专业课没有合格。那就可以和其他普通高考生一样填报非编导类的专业。

九、再次规划

传媒类专业 篇6

关键词:多元;互动;融合;创新能力

一、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高校传媒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日益加剧,传统的传媒教育受到严峻挑战,国内外教育界围绕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国外高校研究现状。在传媒艺术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国外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地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的科研项目、企业实践有机地融合起来。美国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教学理论很少,学生基本上被当作记者、编辑,教授是主编,实验室便是新闻工作室,而每个学生也被分配到一个社区蹲点,像国内媒体的记者站一样,每人负责报道该地区的所有新闻。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倡导动手能力,创办了按商业运作模式经营的《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家传媒类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经历了一个由重视技能教育向重视通识教育及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

第二,国内高校研究现状。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是把一群极具創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夏建国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需要“985”、“211”院校,但更需要一大批应用型院校,本科生技术人才不仅是技术的应用人才,而且是技术的创新人才。因此,中国的传媒教育不仅要培养研究型的传媒人才,还应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且服务于传媒行业生产建设,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国内高校及教育界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性质特点,构建出不同的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曾提出作坊式教学和大篷车课堂的创新能力训练方式。武汉大学传媒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一体两翼”和“大实验观”的办学理念。“一体”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合格的传媒人才,是传媒教育的“本体”;“两翼”是夯实理论基础与提高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因素。中国传媒大学在办学理念上体现了传媒艺术人才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学校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出版、网络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和“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浙江传媒学院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传统模式,构建出了实践教学互动式网络模式,开发以教改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媒体资源库”为实现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的网络平台。

(二)传媒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不足

近年来,传媒类院校及教育界虽然在传媒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旧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不足。到目前为止,传统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具有专业基本固定、大班授课、重理论教育、专业职业性较强的特点。这虽然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也容易导致条块分割、视野狭窄;虽然促进了学生专业模式的统一,却忽视了个性发展,尤其是创新教育的多元性;虽然促进了学生对行业领域的训练与前沿动态的研究,但忽略了业界和社会的长久需求,不利于传媒艺术人才人文底蕴、社会品格、国际视野的养成……这种传媒人才自身的素质缺陷,恰恰阻碍了相关传媒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传媒艺术教育面对人才培养的误区,应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种个性化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创新能力训练模式,实现新旧培养模式的良性互动和补充。

传媒类专业主要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摄影与制作、录音艺术、媒体创意等专业,都具有技能性较强的特性,更能凸显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点。因此,传媒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应突出和强调“传媒特色”、“实践特色”、“人文特色”、“专业技能”,构建一种“多元、互动、融合”的创新能力训练模式,将“全媒体”时代全部、整体信息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培养当下传媒业所需要的既专又博、亦专亦博、“采、编、写、播、录、制、排”均可的“多面手”,使其成为传媒界“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二、“多元·互动·融合”创新能力训练模式的构建

传媒艺术人才教学战略的构想、实践和成果极大丰富了传媒教育特色。在具体的传媒艺术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院系、校际间的壁垒,建立并拓展学科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跨界培养战略。用“跨界思维”去打造传媒艺术人才,构建一种“多元·互动·融合”式的传媒类艺术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模式,从而培养复合全面、创新能力强的、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两个层面的多元化

在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层面,主要体现为学生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多元化的素质培养、多元化的训练对象等几个方面。首先,基于“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应对学生进行全环节、全流程的采、编、写、播、录、制、排等专业能力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的学做合一。其次,传媒生态环境的改变,意味着从业者的理念和思维的转换,而如何培养合格的传媒从业人才,甚至如何培育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传媒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优秀的传媒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素养(采、编、录、播、设计、营销等能力),敏捷的创新思维能力,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敏捷的计算机思维能力等。最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选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特长优势的学生团队作为训练对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nlc202309021742

从师资资源层面来说,指导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科研攻关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指导教师团队,还应具有较高媒介业务技术和媒体操作能力的业界专家组成的校外指导教师团队。从指导教师自身素质来讲,指导教师本人应具备浓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传媒专业理论基础、前沿的媒介信息知识、敏捷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扎实的现代传播专业能力和媒体实务技术等,从而体现教师能力的多元化。

(二)多个维度的互动融合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原有单一的广播电视领域全面拓展到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领域业,实现了信息传播领域的综合化。传媒艺术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突出“媒体融合、专业融合、教研融合、知行融合”的特色,并覆盖“采、编、导、演、摄、录、美、播、译、网、设”等环节。因此,全媒体时代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应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这一核心,实施三个“延伸”,即“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学界向业界延伸”,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学界业界一体化”“三维一体”的钻石状结构创新训练模式。其中,“课内课外一体化”维度侧重于“知识”层面,“校内校外一体化”维度侧重于“技能”层面,“学界业界一体化”维度侧重于“素质”层面,从而产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交叉互动效应,实现大学生创新训练过程中的“五个互动融合”,即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融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融合、校内与校外之间的互动融合、课内与课外之间的互动融合、学界与业界之间的互动融合,以及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科研素养、人文情怀、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当下传媒业所需要的既专又博、亦专亦博、“采、编、写、播、录、制、排”均可的“多面手”。

三、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技术与文化的互补孕育了新的社会环境,信息传播在数量上呈裂变式增长。传媒生态环境的改变,意味着对传媒从业者的理念和思维的转换,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传媒从业人才,如何培育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传媒教育的重要任务。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则是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凸显了多元、互动和融合的特点,各类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能够更好地提升传媒类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下面主要以本人指导完成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的设计与实施为例进行说明。

(一)项目的设计

1.项目选题

第一,项目的选题体现了技能训练的多元化。传媒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所选题目最好能体现出对传媒专业学生进行的各环节、各流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合一,实习實训与顶岗工作的学做合一,实现对学生的采访、编导、媒体创意、摄影、摄像、视频音频录制、主持、播音、配音、设计、营销等某项能力的综合训练,从而培养他们在广播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以及音响设计、社教等方面工作的强能力。因此,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题目设计以能够体现出对多种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为最佳选题。以本人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为例,项目的选题就体现出对学生的“广播剧创意”、“剧本写作”、“音频采集”、“设计与制作”、“后期编辑”、“配音”等多元化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

第二,项目的选题体现了师生的互动融合。项目主持人可以结合曾经参与过的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实践活动等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和训练方向,指导教师仅需掌控好学生所选题目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即可。以本人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为例,项目团队成员曾在前期完成过《雷锋月宣传》、《我在你遥远的身边》、《诛仙》等广播剧作品。之后,社团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创新点、实施方案等方面完成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的选题以及课题的论证工作。

2.项目申请团队的组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至少七种智力,并以不同的方式和组合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有些学生专业技能优秀,但在材料组织和撰写能力方面却不突出;有些同学专业技能稍微欠缺,但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却很强,还有些学生善于组织协调、善于与人打交道等。因此,只有由具备不同特长优势,或者不同专业技能特长的学生组成项目研究团队,团队成员之间才能更好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成功申报和顺利实施。其中,以适合多专业、多学科学生进行创新训练的题目为最佳选题。而且,项目研究团队的最佳选择方式是依托学生社团。以本人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为例,本人曾作为指导教师指导传媒专业学生建立了广播剧团,项目负责人在团队成员选择上就注重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特长优势的学生的选择,所涉及到的专业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以及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等。

(二)项目的实施

在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环节,指导教师要以专业知识应用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精神塑造为灵魂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互动融合。

1.对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

作为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应具备浓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传媒专业理论基础、前沿的媒介信息知识、敏捷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扎实的现代传播专业能力和媒体实务技术等,从而做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培养。以本人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为例,该训练项目的成果主要以四部广播剧作品来呈现。其中《血泪青春》是一部以临沂大学前身滨海建国学院为发生地,以孟良崮战役后沂蒙老区的革命布局为背景的大型红色广播剧;《沂蒙歌》是一部以沂蒙红嫂李凤兰等了参军丈夫一生最终望穿秋水的事迹改编而成的革命爱情故事;《青春中国——五四》是以五四青年运动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为主要创作思路;《端午节》这部作品则主要以宣传民俗文化、了解历史故事为主要宗旨。四部广播剧作品的创意和制作即实现了对传媒专业学生广播剧的“创意与写作”、“音频采集”、“设计与制作”、“后期编辑”、“播音与配音”、“美工绘图”等。各项目的顺利实施体现了对传媒专业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使学生对沂蒙精神、历史事件、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实现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体现了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多元化,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nlc202309021742

2.可行性方案的制定、执行与成果验收

可行性方案制定中要做到不同专业团队成员之间、具有不同优势特长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指导教师要以學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各专业学生优势,让学生自主设计各自的活动方案。指导教师需对方案进行审核,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对时间安排、团队各自的进度、材料预算、实验场所等提出相应的规划要求,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和活动规划能力。如在《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项目中,本人曾对广播剧剧本的写作、每部广播剧配音人员的选择、音效的选择、干音的收集、后期制作等一系列流程方案的制定,一一进行把关指导。

项目负责人要按照前期制定的一系列可行性方案,根据传媒类不同专业的优势和团队成员的各自特长进行工作分配和人员组合,然后督促他们按照各自的实施方案进行采、写、编、录、播、设计、营销等不同流程环节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指导教师要定期组织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实践成果之后,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点评下,对各类结果进行认真归纳总结,写好结题报告,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准备结项验收。如学生在实施《广播剧创意与制作创新训练》项目时,项目主持人在本人的指导下将广播剧剧本的写作、每部广播剧配音人员的选择、音效的选择、干音的收集、后期制作等一系列流程方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工,使其各自执行。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负责剧本创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负责配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负责美工绘图设计,项目主持人则负责后期的编辑和整个项目的统筹规划,体现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和互动融合。本人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广播剧录制场地问题,指导学生建立了录音工作室;对广播剧剧本的写作、每部广播剧配音人员的选择、音效的选择、干音的收集、后期制作等一系列流程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对初步制作的广播剧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聘请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优秀的编剧、编导、制片人、播音员、主持人等业界人士对学生团队成员进行配音指导、对广播剧成品进行点评,来提升学生的业务技能,使学生创意制作的广播剧作品更加优化、完美。

总之,传媒文化已经席卷全球,带来人类文化极其深刻的变革,构成了全球化的整体文化语境。当前传媒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传媒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则是培养和提升传媒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能更好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的互动融合、学界与业界的互动融合、校内与校外的互动融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融合;体现知识融合、技能融合、媒介融合、专业融合;实现从一个知识点、一项技能透视出“全媒体”的整体信息量,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锟.用“跨界思维”打造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J].现代传播,2012(3).

[2]田智辉,梁丽君,赵.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媒教育[J].现代传播,2015(12).

传媒类专业 篇7

一、以传媒类专业实践为特色, 学生在采访中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为使青年学生了解并传承这一优良传统, 激发爱国热情, 坚定奉献祖国的决心, 我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了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系列党日活动, 编写题为《延安精神在你我身边》学生党员学习感言论文集。我院学生在走访革命年代的亲历者、参观访问主题纪念馆、查阅大量平面及音像资料的基础上, 由学生独立策划、拍摄、编辑完成了《延安精神代代传》专题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在整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延安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带动和影响周围同学深刻领会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我院组织传媒类专业学生采访老红军。特别是在建党90周年之际, 学院组织学生采访队伍采访与党同龄的老党员。同学们的采访报告分三期刊登在《民族魂》杂志上。通过与老党员的对话, 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延安精神在革命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对同学们日后学习延安精神提供生动素材, 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 报效祖国。

二、以《民族魂》杂志为载体, 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民族魂》杂志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为党和国家未来的新闻工作者, 发挥党的喉舌作用, 传媒类专业学生学习和领会延安精神, 既是政治思想的引领, 也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同学们学习和践行延安精神的活动中在受益很深, 增强了看问题的政治敏感性, 促进了新闻史、新闻写作等课程的学习, 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提升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相结合, 指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和领会延安精神。

我院为每个团支部及时发放《民族魂》杂志, 并组织同学们认真阅读和学习。现在, 阅读和学习已经内化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并就每一期杂志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强对延安精神的学习和领会, 不断探究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增强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一位同学在谈到学习《民族魂》杂志的感受时说:“还记得刚进入大学后不久, 一位学姐递给我一本刊物,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民族魂》杂志, 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杂志虽然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 但读起来却并不感到枯燥, 它能够给我们“90后”大学生的思想以方向性的指引, 我感到非常受益。”

《民族魂》刊物对我院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 贴近青年大学生, 为思想交流提供基础。杂志开创的“青年园地”专栏非常贴近青年大学生的校园实践生活, 通过这一版块的学习, 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其他高校开展延安精神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 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 为我学院开展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民族魂》杂志为各高校学习和研究延安精神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借鉴平台。

第二, 指导青年大学生, 为活动开展提供理论支撑。2010年第三期中的《谈谈延究会怎样开展活动》《延安精神二十问》等一系列文章, 为基层延究会日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研究和传承延安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青年学生非常受益, 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很快。

第三, 引导青年大学生, 为思想阵地构筑坚实壁垒。《峥嵘岁月》中革命英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时代风采》中当代杰出楷模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 无不激励着青年学生们忆苦思甜, 居安思危, 时刻牢记延安精神, 践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

《民族魂》杂志为“90”后大学生学习延安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是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延安精神真正走进了校园。

三、以学院学生理论研究会为阵地, 组织和凝聚青年大学生开展对延安精神的学习

我院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 至今已经走过十个年头。我院研究会以“民族魂”思想学习交流会为平台,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来我院作报告、进行座谈。学院每月举行一次“民族魂”思想学习交流会, 学习交流会由学生骨干组织策划, 以各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同学参与。学生骨干根据时事热点和同学们关注的问题拟定主题, 指导老师对学习交流会的主题进行把关。每次学习交流会结束后, 我院会在第一时间把活动情况写成通讯稿件及时提供给杂志编辑部, 和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同学们参与“民族魂”思想学习交流会的热情很高, 覆盖了我院各个年级和专业, 参与活动的学生累计已超过三千人次, 活动质量较高, 在我院学生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我院研究会去年“五四”前夕主办了“90岁的团, 90后的我”校级诗歌朗诵比赛, 并且经过校团委的同意, 我院每年五月份都可以独立举办校级诗歌朗诵比赛。此外, 我院还组织了征文比赛、“十八大”宣传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以校园新媒体为手段, 创新大学生学习和交流延安精神的渠道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而言, 人人网、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的新特点。通过大学生参与较为活跃的人人网和微博学习和交流延安精神, 作为讲座、讨论等传统活动形式的有益补充, 拓展了大学生学习延安精神的新途径。

不断丰富“民族魂”思想学习交流会的形式, 把选择学习和交流延安精神的主题和形式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人人网及微信提前一周发布“民族魂”思想学习交流会的备选主题, 通过学生们投票来确定他们感兴趣的主题,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交流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受到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不断深化对延安精神的学习、理解与实践, 不断探索和创新“延安精神进校园”的工作机制,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组织丰富多彩、“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使延安精神在“90后”传媒类专业大学生中深入人心,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习、践行、发扬延安精神, 让延安精神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李世明.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党建研究, 2013 (2) .

[2]年亚贤.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塑造新时代优秀大学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0) .

[3]崔景明.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兼谈大学生传承延安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3) .

传媒类专业 篇8

一、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产生背景

国内本科生教育培养的双导师制雏形产生20世纪90年代,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的社会背景下, 早期引入“双导师”制度的专业往往集中于与市场关联度更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近年来, 教育部多次提及的高等教育转型议题在2014年初见成效, 从国家到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分均对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部分学校和专业明确提出了转型目标和进程规划。以文科研究见长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为顺应本科教育规模扩张趋势, 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在本世纪初以来先后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类相关专业, 以四川省为例仅省属师范类院校中开设此类专业的学校达90% 以上, 专业的重复建设和“艺考热”的兴起同时带来的则是师生比的严重失衡, 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影视技能教育成为众多办学者的软肋。表现为骨干教师培养难、专业实验室维护难、教学团队打造难三方面, 此外还有诸如理论学习有余实训操作不足, 技能掌握宽泛有余具体环节精进不足, 课程丰富性与专业发展现状互动不足等方面有待改进。学界与业界的双导师制产生不仅是基于传媒类专业影视技能教育现状, 更是省属师范类院校转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 师资建设的需要

省属师范类院校大多建于建国后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地方各级师校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其强势专业均为传统学科并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传授 , 研究

与技能并重。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为例, 学院下设的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 分别开设于2003年和2009年, 从专业建设之初办学者即确立了培养基层广播电视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但办学现状却存在专业培养历史短, 专业底蕴弱, 师资建设缺口大等问题, 尤其是涉及影视技能课程师资引进和培养的困难度则从一开始就显露端倪。

高校传媒专业的影视技能课程涉及了新闻、传播、电影、电视、广播等多专业的技术课程, 以当前四川省各省属师范院校的专业学生人数平均量和专业教师人数平均量来看, 均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师生比例。同时, 影视技能课程的师资来源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 并在高校教师的准入机制日益严格的时间点上被放大。严格的准入机制使得高校环境和氛围走向更趋向于研究性和学术化, 实务经验和指导水平都与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这也是近十年来, 传媒专业影视技能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且改善情况较差。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确立是

(二) 校地合作的双赢

从筹办传媒类专业开始, 省属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者便制定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实训实习计划, 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政策逐步摸索找出一条更适合自身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传媒类专业则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能更好做到这点。继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之后, 双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和地方各级用人单位的又一合作成果。也是高等院校在平衡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矛盾的最佳模式。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传媒类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进校开始确立自己的学业导师, 学业导师将从校内课堂和校外活动两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而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随着分批次进入各级电视台顶岗实习之后, 学生将逐步建立起自己与业界导师的技能学习和实务交流, 以此来完善学业导师校内指导缺乏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校地合作的内涵得到深化, 双导师制成就高校和地方的双赢。

二、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应用模式

双导师制发展至今, 由学业导师和实务导师对传媒类专业学生协同指导的模式已被广泛认同。但相较于省属师范类高校的具体情况而言, 传媒专业学生的影视技能双导师呈现出不同的应用模式。

(一) 校内的理论实践双导师

在省属师范类院校的传媒专业办学过程中, 校内导师的制度建设屡次提出, 但都难以实施操作。校内导师的地位和价值长期被低估和忽视, 原因主要体现在:影视技能课程导师人数少, 难于完成具体职责;影视技能理论知识滞后, 脱离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学历程度高业内经验少, 技能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以上原因导致传媒类专业教育过程中校内导师的角色长期缺失, 或仅有制度没有推行。

本文所提出的校内双导师是指传媒类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习开始即确立一名影视理论知识导师, 本科二年级协调专业兴趣配以影视技能课程实训导师一名, 并在本科三年级的时候由双导师指导完成影视技能课程的汇报作品展演。校内双导师的职责集中在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并以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为依据, 对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有系统认知, 了解传媒类专业的业界前沿发展方向。经过课题组两年的调研发现, 基于当前省属师范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师资现状, 校内双导师的推行仍存在技术骨干教师匮乏, 导师职责不明, 有针对性的指导泛化等困境。

(二) 校外的写作制作双导师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核在于校外导师的选择和职责。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省属师范院校中为应对自身专业背景的不足均大量各级各类型校地合作基地, 常见的校地合作是高等院校将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学生送往传媒业界做实习实训培养, 且多数合作方式仅局限于将学生派遣前往之后便任其发展, 既没有前期规划也没有后期考核, 校外实习指导的实际意义常常止步于学生的自律和导师的他律。因此, 校外双导师的实际推行也已日益呈现出流于形式的趋向。

校内导师难以更好完成的指导可以由校外双导师补足这一点, 各办学者已达成共识。但校外双导师的重要性却并没有为大多数人认识, 影视技能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涵盖了策划、文案、写作、制作、播出的五大环节, 其中具体制作工作则更繁杂。但大多数省属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专业学生今后的出口和去向则较为明确, 即面向省市级甚至县域传媒机构。在这些传媒机构的日常工作分工并不完全细化, 对应人才培养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每一名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的学生都能够在相应工作岗位接触到掌握影视技能的多项必备环节, 使其能力得以最大提升。

三、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推广途径

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办学理念自上世纪初出现以来, 相关论述和探讨在高等教育范围内长期被借鉴和使用。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由于其产生时间晚、专业特殊性强、技能要求高等特征, 其双导师制的推广途径也与其他专业有较大差异。

(一) 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是在传统双导师制基础上的拓展, 由校内的理论和技能双导师及校外的写作和制作双导师共同构成, 覆盖了传媒类专业的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因此, 只有实现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才能做到教学指导各环节协调合作, 互为补充。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校内指导在时间上多集中在大学本科三年级以前, 结合专业特点以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训制作为基础, 以学期实训周、年度作品展、中期考核汇报为契机构建立体指导规划。在已完善的规划中两位导师的时间安排应做到互为独立但并不割裂, 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校内双导师的具体职责。在大学三年级以后, 传媒类专业学生将逐步进入到校外基地实习实训, 校外导师应在前期就联系和约定。由于校外导师的时间安排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双导师的必要性得以体现。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学生的岗位工作可分为两阶段, 将写作和制作技能的指导交叉进行, 使之充实高效。

(二) 内容指导的切实可行

内容是影视技能教育双导师制的核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 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的推行内容应以理论融入实践、实训践行理论, 二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尤其是前期校内双导师的指导, 教学的计划制定和内容选择多以影视技能基础教育为主, 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校外双导师的内容指导则侧重以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 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 适当加强技术要求的强度和深度, 以适应传媒类行业的现实境况。在调查中发现就省属师范院校而言, 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表现出欠缺指导内容的确定性和指导环节的合理性, 这是非传媒类专业院校的共同症结, 引入校外双导师的急迫性所在。

(三) 教学目标的互为统一

双导师制的教学目标评估体系是之前学科中经常性忽视的内容, 同时也是构建双导师系统的关键内容,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体系则应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影视技能双导师至的教育目标应划分为三个阶段, 校内理论和技能基础指导的掌握, 目标评估多以考试方式实现。除此之外参照专业院校技能培养的方式, 校内外各等级竞赛也应逐渐成为学生技能掌握的评估参照。第二阶段教学目标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最为显著, 在工作岗位的需求和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下, 根据传媒类不同专业的特点, 以个人技能掌握和中型作品完成为教学目标的评估方式是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得出, 但具体到校外导师指导环节中又常常流于形式化难以推行。因此, 在第三阶段中, 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成为上一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延伸。在省属师范院校中, 延续了传统学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应逐步以传媒类学科特点考量以技能掌握展示为主, 响应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变革。

综上, 构建省属师范类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教育双导师制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来看均已势在必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讨论成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使传媒类专业的办学适应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是推行影视技能双导师制的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摘要:本世纪以来影视技能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 而伴随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对从业人员的影视技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今年以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则再次表明传媒类专业影视技能教育的传统模式变革势在必行。同质化严重的省属师范类院校传媒类专业在应对这一变化时, 则更应以构建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为契机打造极具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把握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向。

关键词:影视技能,双导师制,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赵艳, 段联合.对影视传媒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2]伊继东, 刘六生.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问题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6) .

[3]潘秀通.论影视技术、艺术与知识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 2000 (02) .

传媒类专业 篇9

随着社会发展与传媒环境变迁,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的评判标准与岗位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为了及早让学生厘清发展方向, 明确毕业年的阶段目标, 为有不同发展方向规划的同学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以生源地、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月收入支出情况以及个人消费情况为背景材料, 对学生就业行业领域、岗位适用技能、岗位评价标准、个人发展目标、薪资水平等多维度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通过编制《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以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新闻学五个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此次共发放27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31份, 有效率85.56%。

1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

1.1 就业、升学选择上, 升学占比升高

2016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经历连续两年下降后首升达177万人, 比2015年增长7%, 部分省市甚至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升学选择的逐年上升意味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更多同学选择升学延缓就业压力, 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据问卷显示,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占44%, 选择就业的占41%, 选择考公务员占比7%, 选择留学占比4%, 而选择创业占比4%。若把考研、留学都归于升学范畴, 则升学占比48%,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 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毕业的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往往会通过考研的方式再深造, 一是出于专业学习深造、以名校为求职敲门砖;二是通过以考研为跳板转换今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若把公考、创业也归于就业范畴, 则就业占比为52%, 仅略高于升学人数, 就长远而言, 就业问题仍然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1.2 就业地域选择上, 二三线城市居多

在对“未来就业与发展目标城市”的调查中, 考虑返乡在乡镇及县级市发展的占比3.2%, 在地级市发展的占比35.5%, 在省会城市发展的占比46.2%, 在北上广深发展的占比9.7%, 另外还有5.4%的学生另有其他考虑。出于传媒专业背景, 更多学生趋向地级市以上城市发展, 选择在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发展的居多, 在地域上规避生活压力, 近10%的学生选择北上广深的国际都市生活挑战自我, 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

1.3 就业行业选择上, 专业就业预期不多

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在求职上有多重路径, 但能够坚守专业梦想, 对“会根据专业所学进行就业选择”的提问中给出肯定答复的只占36.8%, 持不确定态度的占45.3%, 持否定态度的占16.8%。随着传媒经济的发展, 当前传媒行业前景看好, 艺术与传媒类学生迎来了良好的就业机遇。经调查, 在被调查的231人中, 仅有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本专业, 可能将来不会从事相关工作, 97%的学生热爱本专业, 尽管将来可能不一定从事相关工作, 但依然对专业有着极大热情。

1.4 就业影响因素上, 薪资与升职是重点

在“就业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的调查中, 出于工作待遇考虑的达28.4%, 出于工作城市考虑的达27.4%, 出于就职公司或单位实力考虑的占比15.8%, 出于工作环境、自身能力考虑的均占比12.6%。就业中, 工资水平与发展前景一定是首要影响因素, 其次是出于工作城市与生活发展环境的整体考虑, 公司或单位综合实力、团队氛围环境和个人工作能力次之。而在薪资水平的预期上, 初入职目标薪资4000元以上的占比较少, 说明学生对自身工作经验和能力有清晰认识。而在入职五年后的薪资预期程度上, 目标薪资水平有了大幅上涨, 较初入职时上涨2000元左右, 可见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成长上有信心。

1.5 就业稳定性上, 离职是为寻求发展

在对“离职原因”的调查中, 因领导工作风格的占比7.8%, 因同事负面影响的占比9.6%, 因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占比13%, 因薪资水平达不到预期的占比7%, 因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的占比53.9%。艺术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 人员流动性大, 尽管高校出身学生有着随性、自由、文艺的特质, 但离职多为寻求岗位能力上的锻炼和个人发展上的层次提升, 薪资、领导、同事等次要干扰因素影响不大, 尚属理智。出于学生性格、态度与目标的原因, 用人单位应对职员进行合理得当的再教育, 以公司或单位文化聚人心。

2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观分析

2.1 家庭经济、家庭观念并非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出发点

除有7.4%的学生对家庭月收入情况不是很关心或了解外, 学生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比39.8%, 有52.8%的家庭月收入能够达到4000元以上。而在对熟知家庭月收入的学生调查了解中得知, 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比达78.9%, 而家庭日常开销集中于2 001~3000元和3001~4000元段位的居多, 占比都达到了36%, 这说明大多数家庭尽管能够满足学生在校的生活开支, 但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般。

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除个别少数家庭困难的学生月开支在500元上下, 学生月消费基本保持在1000元左右, 高消费现象不多, 说明很多学生能够管控自己的日常开支, 做到有计划有调配。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常出于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进行求职就业, 家庭收支情况一般不会成为左右其对自身未来规划的决定性因素, 在对未来就业规划问题上, 学生自身意愿掌握更多主动权。

北方人出于“家本位”观念, 个人和家庭对未来生活环境的寄寓往往围绕家庭生活出发, 但传媒行业岗位在三线、四线城市发展机会不多, 就业相对困难;一线城市知名媒体相关单位或传媒公司对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也非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可胜任的等, 就业供需矛盾还是较为复杂的。

2.2 高校专业实操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传媒产业创造话题、甚至引领潮流, 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 传媒产业的内容制造与技术更新也是快速的。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与实操技能的跟进并不会如此快地跟上行业现实更新速度, 高校专业教学永远是有待更新的, 因此在专业课程讲授与实操技能教育上, 高校应跟紧时代步伐, 更注重内容更新与技能锻炼。

3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就业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的办学, 受当地区域传媒行业思维的影响, 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当今媒体环境和市场发展宏观的考量, 而不应只满足区域发展目标。帮助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探索就业路径, 于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是有意义的。

3.1 扎实提升就业指导课实用性

作为素质类通识课程的就业指导课, 应在概念解释与操作应用上为学生讲授实用性内容, 如加强简历写作、五险一金、三方协议、报到证等就业手续, 人事合同与档案, 单位性质、劳动法, 模拟面试等方面的讲授, 一方面分解辅导员就业辅导压力, 一方面专家专题专讲, 加强学生就业认知和观念意识。

3.2 促进专业教育与业界双向互动合作

在地方性高校的艺术与传媒类专业教学上, 因以地方区域内生源为主, 立足当地传媒产业环境, 在促进学生对口就业上, 应着力促进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互动合作。一是在专业教学与就业指导上引进业界名师, 完善教学师资队伍上的“双师型”建设, 为学生做好各类型公司部门的“岗前培训”;二是与地方传媒公司及媒体相关单位签订实习基地或共建实训平台, 促进学界业界双向人才交流, 为服务当地媒体等企事业单位做好人才储备与输出。

3.3 拓宽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就业口径

地方性高校以服务和支持当地行业产业发展为办学目的之一, 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窄, 发展空间受限, 高校有责任为学生开拓就业市场, 拓宽就业口径, 创造就业机会。通过承接知名企业校招、校园宣讲会、联合举办就业招聘会等活动, 将知名单位“引进来”。另外, 广泛搜索知名企业招聘信息, 做到及时有效地针对性发布, 鼓励学生“走出去”。

3.4 鼓励支持学生立足专业进行创业

近年来, 大学生创业意愿逐步增强, 其投身创业有想法有热情, 加之国家和高校政策支持, 尽管艺术与传媒类学生因录播制作硬件设备造价不菲, 但创业群体的数量较之以往也有了量的明显提升。区域传媒行业发展有局限的同时也说明有潜在市场, 高校办学在培养乙方的同时, 更鼓励学生做甲方, 通过立足专业进行创业实践, 在不断积累中将艺术传媒梦想实现。

摘要:为了解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与选择, 笔者在今年上半年对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类、新闻与传播类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主要结合河北省传媒行业发展现状, 对学生在就业行业领域、岗位适用技能、岗位评价标准、个人发展目标、薪资水平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70份, 回收有效问卷231份。经过对231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可知, 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专业学生在就业选择上, 以四线城市以上级别城市为就业目标城市, 以本专业就业为主, 以薪资水平为导向, 以高流动性为特点, 创业比例不断攀升。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艺术与传媒类,就业调查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5) [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5.

传媒类新闻语体信息写作技巧 篇10

信息按作用分有决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理论信息、学术信息等。按职能分有党委信息、政府信息、部门信息等。按性质分有政策信息、经济信息、问题信息等。按传播方式分有文字信息、媒体信息、网络信息等。

信息这一文种是以其见事快、篇幅短、时效性强的特点而显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信息的诸多作用中, 当首推对于决策的辅助作用。领导决策离不开信息, 信息量越大, 反映的情况越全面、越准确, 对决策的辅助作用就越大。决策者常把信息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的确有不少信息帮了领导的大忙。信息工作如此重要, 信息工作者如何掌握好信息的写作技巧呢。

一、掌握制作信息题目的技巧

制作信息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大题目、难题目, 没有哪种文章的题目像它这么难做, 让人费心劳神。首先, 它的概括性要强, 让人一看就明白下面要说什么内容, 甚至题目本身就说明了一切。其次, 它的吸引力要强, 让人一看就会被抓住, 不得不接着往下看, 再其次, 它的技巧性要强, 角度要选准, 文字要节约, 语言要朴实, 意思要明确。可见, 题目做得好, 这条信息也就成功了一大半。题目做得不好, 下边写得再好也是枉然。题目的重要性就像人的脸蛋, 脸蛋漂亮才会招人喜欢, 这就难怪信息工作者常常要为找一张漂亮脸蛋而冥思苦想、斟酌再三了。

制作题目的技巧就象给脸蛋化妆, 又是眉笔又是中红又是这个露那个霜, 不管你怎么七弄八弄, 反正要把脸蛋弄得尽可能漂亮些。有些同志老是抱怨上级机关不采用他的信息稿, 其实他不明白, 题目里头大有文章。许多信息反映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 就看你的题目做得抓不抓人。抓就是吸引力, 让人眼睛刷地一亮, 非看下去不可。制作题目的技巧, 常常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素。

新。新指的是角度要新。同样的工作, 从不同的角度去做题目, 效果肯定不一样, 这同新闻记者找视角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同一内容的信息去年也报, 今年也报, 甚至一年报好几次, 题目怎么做呢?比如反映企业改革情况, 你总不能老是在“把企业改革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举全市之力推进企业改革”等这样几个题目上打转转。实践本身就是日新月异的, 我们做题目难道还找不到新的角度?关键还是要向实践找角度, 新的思路、新的侧重点也就是新的角度。还有一种情况是, 下面报送的工作情况平铺直叙, 没有反映出独特的东西来, 这就要靠我们帮他们找角度。

精。精即精炼。精炼不仅仅指句子简短, 还包括概括性要强, 能把有关下面的内容拎起来, 否则句子再简短也没用。这里就涉及到怎么概括的问题, 概括就是把有关内容中的重点、精华浓缩到题目上, 但内容不能展开, 只是一种提示。比如说内容是小城镇建设, 其中包括了总体目标、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等, 你就很难采用数字概括法, 侧重某一个方面又拎不起来, 那就只有采用抽象概括法。

巧。巧即巧妙, 运用多种方法把有关题目做出特色。这有点像搞产品包装, 货是一样的, 不同的包装可以导致不同的销售效果。巧, 说得不好听就是搞点文字技巧, 包括句式、用词、语气、风格等方面都有点窍门可找。这里列举几种方法。比喻法, 如“某市农业产业化巧打特色牌”, 打牌是一种比喻, 这就比“市农业产业化力创特色”更具形象感。修饰法, 如“某县出狠招治三乱”, 狠是形容词, 用以修饰招的程度, 这比“某县认真治三乱”显得更有动感和力度。悬念法, 如“系统治理公款吃喝顽症有良方”, 什么良方, 吸引读者往下看的, 这就比“系统狠刹公款吃喝风”更有吸引力。渲染法, 如“电子游戏室坑害青少年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 一看题目读者就会紧张起来, 这又比“电子游戏室坑害青少年应予整治”更有鼓动性和紧迫感。

实。实即朴实、实在。我们强调题目要讲究技巧, 绝不意味着可以堆砌辞藻、故弄玄虚。对于信息来说, 最通俗、最自然的题目往往也是最精彩的题目, 虽然它包含了技巧, 但要不著痕迹。同时, 由于信息一般没有专门的导语, 很多情况下题目本身就承担了导语的任务, 所以必须朴实自然、明白易懂就行。比如这样的题目“某厂大张旗鼓破釜沉舟搞改革成绩斐然”, 很漂亮, 很有气魄, 但太虚, 光是堆砌形容词, 还不如“某厂大刀阔斧搞改革成效显著”更实在。纵然你的写作水平很高, 有满肚子的华章丽句用不完, 但千万别在信息头上打主意, 否则就是浪费表情。

二、掌握好信息的结构技巧

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信息的“个头”有多大。很明显, 它不像讲话稿那样大腹便便, 也不像调研报告那样虎背熊腰, 甚至比通知、批复还矮了一大截。它是机关和传媒类文稿中最不起眼的小不点儿, 多则几百字, 少则几十字, 有是甚至是一句话, 简直是侏儒一个, 难怪有些大手笔老是瞧不起它。但其实在, 它个头小, 五脏全, 篇幅短, 结构难。“大块头”块头大, 容量也大, 一个个标题, 一个个层次和段落尽可从容铺排, 而信息呢, 它要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合理安排结构, 这就像有些高人居然能在头发横断面上刻字一样, 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信息的结构包括题目和主体, 没有结尾。

信息怎样开头, 当然不像其它文稿那样也搞个帽子部分, 帽子一戴就没有身体的部位了。必须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常见的方法有承接式开头, 即连接题目的意思, 直接展开内容。这种情况下, 题目本身就已经为它开好了头。如题目是“某县加大主攻工业力度”, 紧接着就是内容“一是制定了优惠政策”。“二是建立领导挂钩帮扶企业制度”。“三是新开辟了一个面积为800亩的工业园区”。这时如果在题目后面又搞个开头, 就显多余了。还有铺垫式开头, 即题目的导语作用不具体, 需要铺垫一下, 交代有关事项再展开。如黄冈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接着一句话作铺垫“今年在各区县推行一站式审批办公。”把时间、范围、方法交代清楚了, 它对于题目是具体化, 对于后面的具体内容是导语。也有归纳式开头, 即在题目不具归纳性的情况下, 用开头一句话拎起后面的内容。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硬环境”, 开头一句话是该市计划年内抓好基础设施建设7件事。还有过渡式, 即用一句话把有关题目和内容连接起来, 使语气和意思相连贯。

怎样布置具体内容。根据内容的不同, 通常有以下几种摆布方法, 一是自然摆布法, 即内容本身比较简单、脉络比较清楚, 无须多费心思, 直说就行了, 如某学校厕所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原因正在调查之中。二是纵向摆布法, 即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摆布, 或因果关系, 或递进关系, 把有关它的全貌反映出来。三是横向摆布法, 即反映的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貌, 而是其中一个阶段、一个横断面的情况, 反映工作中好的思路、措施和经验、特点就常用这种方法。如反映某县在发展高效农业中突出果业、反季节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到四个重点, 这就是思路和做法, 可用并列的方法进行摆布。无论采取何种摆布方法, 只要把有关内容表述清楚、完整, 目的就达到了。

信息结构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信息的结构空间很小, 不管采用那种方法, 最重要的是遵循紧凑原则。整体不紧凑, 就会把篇幅拉得太长, 部分不紧凑, 就会挤拈其他部位的空间。所谓紧凑, 就是在层次分明的基础上, 做到内容与题目咬得紧、层次与层次之间粘得紧, 句子与句子之间跟得紧。

要使结构紧凑, 概括和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至少要做到:前后不重复, 条理性强。

三、掌握信息的语言技巧

信息不仅个头小, 而且说出来的话也短, 短到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用一个字。它总是担心说多了、说长了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它总是力图用最简约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所以, 诸如因为所以之类的关联詞、转折詞它一般不用或很少用到, 那些七拐八弯啰唆的长句怪句它更是拒绝运用。长话短说是它的一个特点。

信息的语言非常朴实。因为它的话要让人一看就明白、就能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能掌握某种启示, 而不能让人去猜、去捉摸, 更不能说空话、套话, 让人一看就烦。它从不振振有詞高谈阔论, 不巧言令色哗众取宠, 不加入作者本人的评价和主张, 而只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把事物的原貌告诉读者。有些信息当然也少不了讲道理、谈认识的成分。当然, 也有一些信息是专门反映思想认识问题的, 但它也不会去讲纯而又纯的理论, 更不会不着边际地论述什么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之类, 而只是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 采撷有新意的思想火花, 反映思想认识方面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

信息习惯于抓重点, 力求说一句像一句, 句句说到点子上, 无关紧要的话、可说可不说的话, 它坚决不说。道理很简单, 时间和篇幅不允许它面面俱到什么都说, 它的作用也不允许它唠唠叨叨尽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信息力求准确、鲜明, 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这是因为凡写进信息的东西, 或成绩, 或问题, 或经验, 或教训, 都要明白清楚, 准确无误, 来不得半点含糊。

四、信息选题技巧

要让领导重视, 首先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而是选题问题。也就是说, 你所编写的内容, 是不是领导关心的、所需要知道的、所感兴趣的, 这就像文学作品那样, 要有较强的可读性人家才愿意看。

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信息, 要经过精心筛选才行。怎样筛选?按照通常的说法, 就是要选取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领导决策所需要了解的问题。常选取的是:

大事, 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重大事情, 尤其是对领导决策和全局工作有着重要影响的事情, 比如重要决策依据、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重要反映、社会重大动向等。

好事, 即能让领导高兴或感兴趣的事, 如某单位出现了某方面的重要典型、某种具有推广意义的工作经验, 某个难题破解等。

坏事, 即需要引起领导重视并迅速处理的事, 如重大刑事治安案件, 群体上访、天灾人祸、重要设施毁坏等突出性事件。

难事, 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

新鲜事, 即实践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如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项带有试验和探索意义的改革举措等。

总之, 公事私事天下事, 好事坏事荒唐事, 只要对领导决策有帮助, 对推动工作有价值, 都是我们筛选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陈果安.现代写作学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8) .

上一篇:绿色木霉下一篇:地面建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