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影响

2024-05-26

生源影响(精选十篇)

生源影响 篇1

——温家宝

2006年春,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视察重庆职业教育基地时, 在永川发表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中共十八大也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无疑对中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鞭策和鼓励。

但经过本世纪前1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 重庆市中职教育生源数量逐年下滑。2013年, 重庆中职计划招生18万, 实际完成12万, 完成计划的66.7%, 单就学校而言, 有的学校仅完成招生计划的50%。另一面, 中职学生的流失相当严重, 有的学校流失率接近30%。

一方面是招生十分困难, 一方面是学生流失严重。这着实让教育管理者十分担忧。

1 影响中职生源的主要原因

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自高校扩招以来, 带来高中招生的热潮, 一般成绩学生上大学已不是问题。这样以来, 留在中职学校的生源文化成绩就十分低下, 数量大量减少, 再加上培养目标就是“蓝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不少学生都热衷于读普高。

二是社会观念陈旧。观念陈旧体现在普通民众, 而更重要的是在有的基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主要官员身上。

1) 有的地方政府、有的部门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够, 过问少, 投入少, 只在助推招商引资时想到职业教育, 呈现出“只要马儿跑, 不给马儿草”的怪现象。

2) “重普轻职”依然严重, 领导们对普通教育要重视得多, 以技能大赛为例, 周济说:“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承办大赛, 地方首脑不会关注关心, 也不会来视察, 大赛获奖也不会引起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的重视。普通教育一个所谓“状元”, 电视报刊都争相报道, 从小学到高中相关人员还会得到不小的物质奖励。国家及市实训设备资金下来,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也一分不给。

3) 社会民众认识的误区, “白领至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官本位”腐朽思想的现实冲击, 扭曲了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

三是招生秩序比较混乱。混乱的根源在于专业设置重复, 以重庆职教基地为例, 中高职院校20余所, 专业92个, 但其中专业设置没有整体规划, 各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各校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是重复设置, 学生没有明确的选择去向, 各校都在争抢专业生源;其次是办学主体不一, 有的是地方政府主办, 有的是行业主办, 有的是私人办学, 尽管明文规定不准买卖生源, 但现实是不少学校拿出高价购买学生, 特别在中职学校密集的地区, 抢生源现象十分突出, 学校间相互诋毁也十分严重。出高价哄抢生源的现象连年发生, 连年都说要处理, 但以不好取证为由, 多是不了了之。

四是学校自身硬件建设落后。现在中职教育与过去不一样了, 需要雄厚的实训基地, 优美的校园环境, 优越的住宿条件,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般情况下, 学生主要选择这一类学校。客观现实就是, 校舍差, 设备差的学校, 招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非常大的。2008年以前, 市外生源达到60%~70%, 而近些年, 市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大, 高标准修建新的职业学校, 也实行了学费减免和生活资助, 学生远道求学的意愿降低, 我们所招的生源比例倒挂, 区内60%~70%, 区外30%~40%。

五是中职学校的内部管理。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比普通教育难度要大, 大多受教育对象都是文化成绩十分低下, 相当一部分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即所谓的“双差”, 学生厌学问题突出, 这就更加考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次是校企文化营造, 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教师积极性的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与潜力开发等涉及内涵式发展的众多问题, 很考验管理者的水平。现状是相对于普通教育学校,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出的问题多, 有的学校还十分严重;专业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在不断调整, 专业师资缺乏;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没能起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

2 改变生源状况的对策研究

上述五大原因, 归结起来无非两个层面的原因, 一个是外部层面, 即生源结构调整、宏观调控专业、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市场规范、职业教育的宣传等;一个是内部层面, 即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

2.1 外部层面分析

一是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官员首先要摒弃陈旧观念, 真正拿出关心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行动来, 加大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打造现代一流的职业教育中心, 打造现代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对职业教育要做总体规划、合理规划、科学规划, 制定鼓励职业技能大赛的政策。新闻媒体要关注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 多对职业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充实和稳定中职生源。教育主管部门要确保教育的均衡发展, 着力打造普职半边天。目前要做的是科学制定高中限定政策, 并严格督查和落实, 必要时缩减普高办学规模和数量, 为职业教育提供生源保障。其次是中职学生去向上, 除了直接就业, 还应该有继续深造的更大的机会, 比如, 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对接, 重点大学的应用本科也应面向职业教育吸收部分优秀中职毕业学生, 使中职学生有着向更高层次人才奋斗的可能, 从而吸收部分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

三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招生秩序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做的是专业结构调整, 鼓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 大力打造骨干专业, 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以专业引导学生就读意向;其次是根据实际下达招生计划, 并严格控制招生计划, 计划外招生不予学籍注册;最后是严查和惩处扰乱招生秩序的行为, 对涉及的学校和个人要有强有力的处理措施。由于办学主体有所不同, 最好还有省市级的统筹措施, 坚决杜绝招生过程中的生源买卖或变相生源买卖现象。生源买卖 (设金银卡、介绍费、回扣、中介、招生费) 已经严重挫伤职业教育的形象。

2.2 内部管理层面

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现代中职教育绝非一支粉笔一张嘴能够完成使命的, 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建设实训基地, 让学生能进行企业化式的实训, 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管理好实训基地, 使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让实训设备最大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之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兴衰系于教师。师资队伍重点放在“德”和“能”上, 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既要通过骨干培训、企业实践、行业锻炼、青蓝工程提升现有教职员工的素质, 又要不断向高校、行业、企业引进自己所需的紧缺师资。

三是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需要灵活, 要探究建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探索与企业、与其他社会力量共同举办相关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既要借鉴其他职教教学模式, 也要借鉴传统的、包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 努力构建适合专业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的办学理念, 以质量和丰富的内涵赢得生源。

私立学校生源差 篇2

慧德“规范+特色”、“合格+特长”的模式不是凝固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慧德的合格不仅仅是学科会考成绩合格,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包括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格品质的全面合格。

慧德的模式是开放的,它努力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努力吸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新思想。慧德的模式是发展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容,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是慧德思想最本质的精神。

四、强化德育

(一)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要学做文明人,学做具有高品位气质和人格的现代人,努力使每一个从慧德走出去的毕业生都能做到人格高尚,品德优良,做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

(二)主要措施:

1、完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健全德育组织的职能。

2、围绕德育中心目标,确立高中各年级的目标侧重点及德育评价体系。

3、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

5、加强团队建设,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6、开设好做人课,发挥做人课的德育功能。

7、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网络,开办好家长学校。

8、办好青年党校,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

9、融入一个“爱”字。“爱优秀生是人,爱后进生是神”,进入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们自卑多疑、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要爱这样的学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们用种种方式让教师去学习,同时也用种种方法 “逼”教师转变观念,“逼”教师“爱后进生”。要让老师逐渐学会对后进生既热心和关心,又有耐心和恒心。后进生的顽性要在老师们润物无声的爱的氛围中逐渐融化,逐渐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校造一批热爱学生的教师,为德育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10、落实一个“行”字。言与行脱节,是当前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通病。道理讲百遍,不如带头干。高中学生快进入成年阶段,已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了,对他们来说,榜

样的感召力往往大于语言的感召力,“口香糖”骗不了他们,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在抓德育工作时必须重视这一点:身体力行,一定要从教育者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要求老师带头做到。

11、狠抓一个“严”字。从严治校,从严治教,没有严就没有爱,没有严就没有德。学校制定《一日常规扣分细则》,去具体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任何违纪行为都纳入一日常规扣分范围,这些扣分每月与班主任津贴挂钩,每学期与学生的操行评定挂钩。

12、重在一个“导”字。循循善诱,古之名言。我们要处处扣住一个“诱”字,突出一个“导”字。不仅学校领导带头“导”,老师人人“导”,而且学生干部也要协助“导”。让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协助“导”,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管理、感情上认同管理、行动上参与管理,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管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在参与管理中锻炼自己、受到教育,这可以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法宝。

五、优化教学过程

(一)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时间流程,慧德高级中学教育思想的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落实。

(二)工作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既要传递文化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人格。

(三)主要措施:

1、从教学内容来看,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不要面面俱到使教学内容日益庞杂;各学科都要从基本的要领规律法则、思想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相互渗透;有计划地教,有意识地学,培养学生能力。

2、从教学模式来看,就是要把应试型、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改成素质型和现代型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读、自学、自说、自练、自做的机会,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挖掘潜能、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还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并努力创设愉悦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3、从教学评价来看,教学评价就是依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通过教学评价能够使教学活动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矫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4、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求老师做到“六个一点”:备课认真一点,上课提前一点,(三大好处:维持纪律、联络感情、引起注意。)讲课生动一点,辅导耐心一点,批改及时一点,考试落实一点(次数适中,批改及时,评讲迅速,更正错误,收回重批,要求补考。)。

5、抓教学改革,变应试教育为激发潜能。实践证明不面向全体学生,不因材施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所以,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走素质立校之路,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充满希望,充分发展。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正确地判断每一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既培优又转差。为了培优,要开办各类竞赛辅导班,要求学生竞赛获奖、会考拿A、高考上重点;为了转差,要求会考科目的老师狠抓各班后十名,让他们会考过关。二是举办各类特色班,我们打算开办音乐特长班、美术特长班、体育特长班,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六、学校管理

(一)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与民办学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使学校工作高速有序地运转。

(二)主要措施

1、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实行三级管理三级负责制,即校长对学校负责、年级组长对年级负责、班主任对班级负责。

2、建立和健全学校民主重大问题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和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

3、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检查、考核、奖罚、聘任、辞退的实施意见和办法。

4、深化教职工的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适当拉开分配差距,调动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办公业务计算机管理。

七、师资队伍建设

(一)工作目标

建设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师资队伍。学历合格教师达到100%,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80%以上。

(二)主要措施

1、在宏观方面,继续利用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吸引全国教有特长和各种教学流派的教师来慧德工作,聘请社会著名人士学者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聘请外籍教师和专家担任教师或顾问。

2、在微观方面,采用多种途径、各种形式培训师资,通过政策导向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参加高一层次进修,促使他们脱颖而出。

3、同时,根据《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和民办学校的实际,切实解决教师的住房、社会保险和子女入学等问题,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引导教师实行三个转变: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学生是顾客,家长是上帝”的观念,老师必须全心全意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为学生一切服务。未来将没有什么行业之分,只有一个行业,那就是服务业,商家为顾客服务、媒体为读者服务、政府为市民服务、校长为老师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

转变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做到“六个一点”:备课认真一点,上课提前一点,(三大好处:维持纪律、联络感情、引起注意。)讲课生动一点,辅导耐心一点,批改及时一点,考试落实一点(次数适中,批改及时,评讲迅速,更正错误,收回重批,提倡补考。)

转变教育方法——生硬的说教无济于事,我们要有“四服”的本领,即以非凡的能力使学生佩服、以高尚的人格使学生折服、以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心服、以通俗的道理使学生口服。

八、教育环境、设施和设备建设

(一)工作目标

校园环境在美化、绿化、净化和亮化的基础上充满文化和教育气息,引导学生和教师奋发向上、和谐进取,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校园内生均绿化面积为5m2以上。

教室符合标准,配套设施齐全,并配有史地、音、美、书法教室各1个,劳技教室2——3个,电化教室、计算机室、语音室各1个。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和准备室分别达到5、4、3 的要求,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仪器配备达到Ⅰ类标准,计算机配备达到100台以上。政治、语文、历史、外语等文科教学仪器配备达到原国家教委1995年《配备目录》Ⅱ类标准。体育教学器材配备达到原国家教委1989年《配备目录》标准。劳动技术教学器材配备4个以上项目达到原国家教委1989年《配备目录》标准。图书馆面积500m2以上。教师和学生阅览室分别不低于教师总数1/3和学生总数1/12的座位。配备设施齐全。图书年递增量达到生均2册以上,规划达到生均30册。报刊种类达到100种以上。音像资料、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有3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符合标准的田径场,4个以上篮排球场及器械场。

(二)主要措施

1、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完整合理的设计。校园四季要树木常青,绿草如茵,鲜花常艳。

2、增加人文景观,增加文化、教育气息。设立宣传窗反映慧德师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水平、实绩。建设慧德陈列室,展示校史和各种奖杯、锦旗、陈列师生的艺术、劳技、创造发明的作品等。根据学校实际,分轻重缓急按标准完善设施、设备。

九、实施规划的条件分析

1、《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必将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2、安徽在中部崛起中必将有所作为,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

3、宿松经济虽欠发达,但群众有捐资助学热情,对优质民办教育有强烈需求。

4、安庆市教育局和宿松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对民办教育大力支持。

5、校长邓昌武有着丰富的民办学校管理经验。

6、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精干、高效,并拥有一批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这是慧德高级中学不断发展、实现规划的中流砥柱。

生源影响 篇3

【关键词】生源减少 高职院校 生存发展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85-02

近年来,高考生源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考生盲目于对高学历的追逐和现行高考的招考方式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面临着高考生源不足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以江苏省生源为例,据统计,江苏高考报考人数在2010年首次出现回落,比2009年减少了1.3 万人。2011年全省共有49.98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2010 年减少2.72万人,降幅达5%,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47.4万人,较去年减少2.58万人,降幅达5%。如何在目前这种生源危机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实现科学发展,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学龄人口总体数量逐年减少和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

据《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称,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已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这与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已从2008年的57% 迅速增至2010年的69.5%。据分析,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将于2021年超過报名人数,录取率将超过百分百。从以上分析来看,普通高校本科批次的招生基本不受大的影响,但作为高考第四批次的高职院校的招考形势将非常严峻。

2.高考学龄人口的严重流失

(1)外出留学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这就使得在高等教育领域处于劣势的内陆大学的生源不断外流。我国内地学子外出留学的人数不断上升,留学的年龄逐渐由以往的以研究生教育和双学位教育为主转变为以本科教育、甚至初高中教育为主;从留学阶层分布上来看,也由以往以富裕阶层为主逐渐向工薪阶层倾斜。

(2)部分学生放弃高考

在我国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因不参加高考而失学的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是学习成绩差,自我感觉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第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第三是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早点下学打工挣钱来的实惠,这当然与我国的各种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有关,但这确实是生源数量减少的关键因素。

生源数量减少引起的危机主要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各高职院校要认识到生源危机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主要方法

1.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合理控制院校规模

(1)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职业对高职教育的质量必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

(2)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领域,完善课程设置。

第一,探索多种办学形式,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改革。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学校也可以与其他院校合作办学,集合院校之间的强势教育资源,学生在两个学校各学习一段时间,学校之间互认对方学分、课程。另外,还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摒弃单纯以技术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扎实理论知识、具备自我学习和后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第二,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培训领域。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如业余班、函授班、网络远程教育班、技能培训班等,对社会大部分没有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优势人力资源,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拓宽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以迎接未来生源数量减少的挑战。

第三,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既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定期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替换,做好实验实训和实践类课程的建设、改革和探索,也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既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进行课程教学,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和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4)定位明确

普通院校注重理论学习,培养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定位明确,不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混为一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社会所需要的技能。

(5)及时调整、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随着未来学龄人口的减少,各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合理控制学校的总体规模,确保学校运行效益的最大化。把握好未来就业发展形势,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合理分配不同学科、专业的办学资源和规模。

2.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为高职招生营造良好的招生环境。

目前,高职招生在普通招生之后末批进行,无法和普通院校公平竞争,又加上许多学生和家长重本科、轻专科这种学历虚高的心理影响,随着社会生源总量的下降,高职院校的生存岌岌可危,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1)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可以考虑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以上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批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院校。本科高职要适度发展,并最终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两大教育体系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通过两大教育体系的交叉培养,既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综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能使学生在高职本科段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也可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也迎合了社会上盲目虚高的用人观。

(2)改革当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

当前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首要的是要改革招生录取制度,可以考虑把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用不同的试卷,分别招考选拔学生,使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学生具有职业性、倾向性的特点。

(3)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国家的政策向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倾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如许多高职院校的经费严重不足,为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总之,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高考招生制度的滞后和社会上学历的盲目虚高,高职教育面临的生源危机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政府和学校都要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平衡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使高考生源合理分配。高职院校自身也必须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建设。依托学科、专业发展,从打造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做起全方位地发展,以便在未来生源竞争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凌云.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76~77

2 芦京昌、王飞.浙江生源市场变化与高职院校招生前景[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9~32

生源影响 篇4

(一) 高校知名度和综合实力直接影响生源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产业化使各高校比以前更加注重品牌效应, 争创名牌。名牌高校一般都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优越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畅通的信息渠道, 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现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下, 毕业生所就读的学校就是学生的品牌, 名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就业层次明显比一般院校好得多。因此,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接受名校教育意识较强, 选择高校时对综合性、多学科的院校比较看好。

(二) 高校所处的地域条件制约着生源质量

高校的地理位置也是学生及家长十分关注的因素之一, 许多学生向往大城市、中心城市的高校, 往往这些高校是一个区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信息畅通, 观念领先, 经济条件优越, 环境良好, 而中学生的思维活跃, 喜欢社会的新生事物, 希望到大都市进行学习和锻炼。一些高校因地处得天独厚的经济发达区 (或大城市) 并获得雄厚资金的支持, 一般都有高素质的师资、优越的教学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畅通的信息渠道。因此, 经济发达地区 (或大城市) 的高校无论在学习、生活条件, 还是在将来的就业方面都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有些考生和家长受到“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思想的诱导, 无论报考哪个专业, 所报学校都目不转睛盯住这些院校, 从而使得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北方边缘省份高校的生源大大减少, 有些院校在控制线上不能完成招生计划, 不得不降分录取, 或通过调剂考生来完成招生计划, 录取的新生报到率下降, 从而影响生源的质量。

(三) 高校就业前景与生源质量优劣息息相关

近年来,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在现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下, 名校的毕业生无论在就业条件和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都比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要优越得多, 就业途径较宽广。由于考生高考志愿的选择承载的内容太多, 特别是与未来的就业一起考虑, 就业与目前的择校和专业息息相关, 因此要求考生更加关注高校的知名度、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回报率, 考生和家长更加务实地把高校的就业率、就业质量联系起来, 高校的就业工作对招生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 高校招生宣传定位不准确影响生源

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间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过去那种“好酒不怕巷子深”, 招生固守校门不出“阁”——不怕招不来学生的年代过去了。高校也开始向社会展示自己, 不断地加强招生宣传, 在招生工作中引进市场营销的观念和策略, 高校对外宣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但有的院校由于对自己学校的招生形势估计不够充分, 盲目乐观, 导致有限优质生源被他校抢走, 或在招生宣传中定位盲目偏高让考生望而生畏不敢报考, 造成这些高校生源的“亏空”;有的高校对生源情况估计过于保守, 定位较低, 宣传中误导一部分考生大胆报考了该校, 结果该校门前拥挤不堪, 许多考生纷纷落榜。因此高校招生宣传定位是否准确会引发高校之间生源的波动。

(五) 国家招生政策的影响

国家招生政策对高校生源的影响至关重要。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部分高等院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办学能力、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招生的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 使教学质量、招生质量、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但是, 也有部分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教学质量下滑严重, 从而影响了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生源质量, 使生源质量下滑严重。

二、提高生源质量的对策

(一)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校综合实力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和永恒的主题, 也是高校办学条件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一所高校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关键在于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才会赢得社会的信任, 才会吸引优秀生源, 赢得生源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名牌战略, 以品牌专业带动其他专业, 使各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高校应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努力创造条件, 确保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 特别是师资条件的完善和提高, 使高等教育真正做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二) 树立生源意识, 建立生源基地, 多渠道、多形式选拔优秀考生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必要手段

树立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源质量意识, 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坚持从源头上抓好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以重点中学为基础的生源基地是高校得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从影响学生选择高校的诸多因素中, 我们应该看到, 高校的招生策略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对高校学术地位与专业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考虑。因此, 在招生形式上力求做到多样化, 以适应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实行因材施教。

(三)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形成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

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四) 完善招生制度, 做好录取工作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关键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科学合理制订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实质上是高校面向社会做出的承诺, 是高校招生的依据, 招生计划的制订一定要科学合理, 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影响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因此, 招生计划的制订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招生政策相结合, 要与学校的专业建设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高校育人的自身优势。

2.加强招生队伍建设

首先, 选拔招生人员的标准, 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 熟知高校专业设置及各方面状况, 熟悉招生业务, 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其次, 我们要增强招生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 树立为学校争光的信念, 坚决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其三, 不断加强招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培训, 建立一支素质高、作风硬、办事干练的招生工作队伍。

3.加强招生管理和监察工作, 严格招生政策

首先制定招生章程, 并向全社会公布, 做到招生政策的公开透明, 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其次成立招生监察小组, 对参加招生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纪律和政策教育, 要求招生工作人员将学校的生源质量放在首位, 严格按照招生纪律来约束自己。同时加强招生过程管理, 提高招生质量。在录取过程中, 招生人员严格执行招生录取政策, 同时针对各省市区生源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提高新生质量。

4.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彰显学校特色, 扩大学校知名度

第一, “请进来, 走出去”。“请进来”即请相关的领导和请相关中学的毕业生家长来校考察交流。“走出去”即除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招生联合咨询会外, 还应建立一支兼职的招生宣传队伍,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有针对性地到一些中学去做宣传工作, 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和知名度。第二, 印发招生宣传资料。第三, 重视新闻网络媒体的宣传效应。第四, 动员本校师生共同宣传, 同时发挥校友的名片效应。第五, 针对生源竞争形势的变化, 在招生工作中引进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采取长期培育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综合性宣传与优势特色宣传相结合, 在提高当年生源质量的同时, 注重往年优秀生源市场的培育,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方方面面形成冲击和挑战, 生源质量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生源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 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目前各高校间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问题, 本文从高校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地域条件等八个方面分析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 总结出吸引优秀生源的举措和对策, 从而为保证和提高生源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源质量,影响因素,招生制度,招生宣传,对策

参考文献

[1]廖君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高校生源结构的影响[J].文化建设, 2005, (8) .

[2]张庆霞.影响高校生源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第24卷 (5) .

[3]王伟瑄, 曹乐松.高校招生工作中提高生源质量的方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2) .

保生源责任状 篇5

为切实做好小学保生源工作,根据区教育局会议要求,学校与相关责任人签订《小学保生源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如下:

一、责任目标

1、建立健全保优控流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保优控流工作网络,完善机制,严肃纪律。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追究。

2、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凡转学的手续要齐全规范,否则不予办理。

3、要全力支持招生工作,协助做好小学毕业生的宣传教育和招生政策推荐,采取多种形式做好衔接工作。

二、责任追究

(1)凡属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不实信息,自贬区内学校形象,误导学生外流,经查实当年不得评优评先。

(2)凡属为区外学校提供学生情况资料和成绩信息,协助区外学校做学生及家长工作,造成学生外流的,经查实当年年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同时按局要求严肃处理。

(3)凡属组织动员学生外流,造成多名学生集体外流的,经查实当年年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4)学校保安要及时驱散区外招生机构到校或在校门口发传单招生的行。

单位(盖章)

责任人:

高校生源流失说 篇6

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在内地的录取分数线只有470分,然而2006年这一年一跃就增加到了634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香港大学来内地疯狂抢夺优秀生源呢?并不是现在的学生崇洋媚外,也不是向往香港的新生活,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已经悄然展开。

高校争抢生源

2006年伊始,网上流传着“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的说法。数据显示,从2006年港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增加到20个省市后,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了22%。

在中国内地不同层次的大学围绕生源鏖战正急之际,近年来,港澳高校和国外高校也开始大规模抢占中国内地中学生市场。凭借高质量的教学、现代化的办学模式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这些高考生源大战中的“外来者”,正慢慢地瓜分着内地优秀生源,甚至在中国内地名校的“掐尖”大战中,他们也屡战屡胜。

从考生来说,面对高校“掐尖”战,他们选择的对象不再限于北大、清华等内地老牌名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状元”选择去香港就读大学,而为了迎合内地考生,港校也不断扩大在内地的招生规模,积极争取内地优秀生源。

今年高考前夕,在各场招生说明会上,港校方面就加大马力吸引内地高分生。在学制方面,今年香港高校也面向内地学生做出重大改革,将从原来的三年制大学改为四年制大学,与内地大学学制接轨。在招生数量上,香港大学在内地大幅扩招40%,首次在内地招收工程类本科专业,并推出与剑桥大学联合招生计划。按规定,被录取的学生会先在港大读一年,通过剑桥考核的学生,将赴剑桥完成4年的本硕连读专业。

此外,为迎合中国学生的出国热情,国外高校也争相降低门槛吸引中国学生。今年年初,悉尼大学宣布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只要有高考成绩不用再经过复杂的考试就能到悉尼大学就读。而更多国外高校则是拿出高额的奖学金吸引中国留学生。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的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这与高考报名人数连年减少形成鲜明对比。

内地高校怎么了

日前,香港大学发布的新学年内招生结果显示:今年香港大学共接收12438名内地生申请,最终录取363名内地学生,其中21名为各省市的高考状元。

高考总分542分,又手握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线下40分加分的优惠政策,但上海中学文科考生汪容最终还是放弃北大,选择了香港大学。她说:“两个学校都很好,我在内地念了那么多年的书,现在有机会可以体验不同文化和教学模式,我觉得应该去尝试一下。”

面对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内地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问内地的高校:你们究竟是怎么了?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每年公布的《中国出国留学生趋势报告》显示,5年来留学人数始终保持在20%左右的递增,高中生留学已占留学总人数22.6%。2011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比2010年增加了23%,达到了157558人。

中国顶尖的学生,正在改变非北大、清华不上的心态。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北大、清华是否很难再被称中国的一流大学?其实,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硬件比内地的一流大学领先一个时代不说,教授也是面向全世界广招英才,其师资力量内地大学早已不能望其项背。当然,长期以来,香港的大学相对于内地一流大学还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学生素质不高。等学生素质提高了,香港的大学就会在各方面建立起相对内地一流大学的绝对优势。

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在内地本来比香港的大学有着相当的优势,但是,在过去几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中,大家只顾大兴土木、雇明星教授、扩张校园,而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投资。加之有的学校内腐败盛行,长此以往,内地的这些大学就很可能被香港的大学打成二流学校。

名校的尴尬

基于此,学术界和社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一流师资的缺失,以及固有校园精神或者说学术氛围的削弱,何以吸引一流的学生,做出一流的学问?没有一流的学问和学生,又何谈一流的大学?

北大现有在校生3万多人,超负荷的结果是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在下降。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这几届学生素质确实要差了很多。”

有人认为,香港高校的强悍出击,瓦解了中国近30年的高考路线图。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北大、清华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如同很难逾越的火焰山。现在中国的内地学生,可以先采取在香港念本科,然后再到哈佛等世界名校念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一流大学的梦想,这很可能将北大、清华抛到一个边缘化的尴尬角色。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更是坦率地说:“无论是从论文发表数量,还是师资力量上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名校都要好于北大、清华。”

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其在国内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而我们被称为一流的大学究竟拥有多少世界级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呢?相关的数据似乎并不乐观。公开讯息显示,这几年北大、清华的人文影响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并未在繁荣的中国经济与科技进步过程中突显出来。

著名学者李欧梵表示,“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一般都拥有一批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分别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63位和35位。与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大、清华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都与有着很大差距。”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表示:“我到剑桥大学访问时,剑桥校长告诉我,剑桥全年经费10%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和基础建设,90%用于提高教授和研究生的待遇,他们从世界范围内吸引人才。”美国德州的达拉斯大学最初不过是一个三流大学,但他们不惜重金请来了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麦克迪尔米德以及几位相关专业的知名教授,建立起纳米研究中心。现在,没人能够否定他们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心中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众人希望从内部改变的努力还没有获得显著成效。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这座最先尝试教育制度改革、拥有引以为傲的突破性管理原则的实验性大学,被教育部勒令其录取的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全国高考,而这正是南方科技大学试图摒弃的录取方式。三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指责这所大学的管理层忽视了教育本身,为改革而改革,偏离了学校的办学初衷。

即使某个教改措施赢得了政府的支持,想要有所成就还要面对另一个障碍:资金。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于立中说,“一方面,学校需要在聘请教师与招生方面拥有更大的行政权力,可若要聘请更好的师资,我们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于校长所在的华东师大与纽约大学合作,成立了纽约大学上海分校,他赞赏的谈起纽约大学募款活动,并补充到:“我国高校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生源影响 篇7

一、适龄人口变化趋势

( 一) 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 人口出生率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 ( 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 这意味着未来四年到十三年左右的适龄入学儿童将面临的减少的趋势。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波动在11. 90‰至12. 29‰、4. 79‰至5. 89‰之间, 生产类型由原来的较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的高增长模式逐步转变成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的较低增长的现代型模式。户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2005年增长明显, 2009年到2011年时相对低迷,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波动情况是基本趋于一致。

( 二)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2005年到2013年全国人口结构变化上看, 少儿人口总数从2005年的26. 054万人, 一路起伏下降到2013年的22. 329万人, 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劳动适龄人口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从2005年的94. 197万人, 缓慢增长到2013年的100. 582万人。老年人口总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截止到2013年, 年末总人口总数从2005年的130, 756万人一路飙升为136, 072万人, 可以看出推动人口总数的增长原因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到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数已高达13, 161万人。未来这种儿童少老年人多的年龄结构趋势将造成学校教育生源危机、未来社会肩负着沉重的抚养负担。

( 三)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趋势迅猛发展, 造成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有预计未来城市化人口在2035年约上升到最高峰8. 8亿; 这样一来, 必须有大规模与之配套的教育设施要缓解城市化人口高峰带来的压力。大量迁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村人口以就业初期的年轻人口居多, 但如果因为其人口素质低而造成城市人力资本的短缺, 不仅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也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潜在推动力。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发挥生源多元化的优势, 不断吸纳大批涌入城市的年轻群体, 使其得到良好的职业培训。

二、对职业教育生源影响

( 一) 对生源数量的影响。截止到2011年, 普高招生的总人口总数从2005年鼎盛时期的877. 732万人一路起伏下降为850. 780万人。职高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259. 270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247. 147万人, 加之未来新生儿数量的减少势必会给中职院校招生带来冲击。

( 二) 对生源质量的影响。社会历来“重普高、轻职教”的狭隘观念一直深入人心, 并深深影响着生源对院校种类的选择。剩下的那些自由散漫、纪律性差, 自我约束能力弱的学生只能被生源需求不饱的职业院校接收。不容乐观的生源问题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未来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导致生源的减少以及普高院校的扩招, 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势必导致普高院校间为了争夺生源, 不惜降低入学门槛来作为吸引学生入学的手段, 长此以往, 不但职教院校生源越来越差, 教学质量也会大大下降。

( 三) 对生源类型的影响。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化, 越来越多的给城市带来新鲜血液农村人口势必要向城市涌入, 这一部分农业人口的流入, 必然要算在职业教育计划当中。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使得中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类型就不单单局限于适龄初中毕业生了。

三、应对措施

( 一)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院校对任何一种教育类型的学生都是欢迎和接纳的, 中高职毕业生要想升入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深造则变得困难。两者间衔接性的不足让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大打折扣。不防让更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到与大学的对接中, 实现普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升学率相近或中职院校高于普高升学率的高考升学招生比, 调动学生去中职院校念书升学的积极性, 缓解中职院校生源不足以及生源差的诟病。

鼓励校企合作和订单模式的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实行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和企业急需岗位的订单培养模式, 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培养学生。缓解中职院校在硬件设施投入上的压力。

( 二) 加强专业建设、发展特色专业。如何加强专业建设的问题关系到中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专业设置应与区域发展方向相适应: 改造老专业, 开设新专业, 培育特长专业。目前为我国老年人口服务的从业者已很走俏, 时常有雇佣不到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情况常有发生, 随着未来“少子多老”这种趋势的蔓延, 势必会让与养老相关的行业变得更火热。应多设置些与养老方面相关联的专业: 心理健康专业、护理专业、动物医学专业 (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们选择通过饲养宠物来进行心灵依托, 缓解念子之情。) 这样既适应了市场的需要, 又缓解了劳动市场的就业压力, 解决了大量毕业生个人生存问题。

( 三) 改变招生录取模式,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发展。每年新流入城市的绝大部分农民工人都没有经过相关的职业培训, 更别提拥有与从事工作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简单又枯燥的体力劳动。如果能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职前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其工作技能和效率,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许多在社会上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 虽然他们时间和精力较少, 但也有打算进一步深造、力求为自己充电并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学习的愿望。在每年寒假暑假三个多月的时间里, 学生们都放假回家、部分企业处于淡季, 此时学校内部资源的闲置和企业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正好为开展职业技术短期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叶鹏举.城乡人口迁移大潮中的上海人口与就业[D].上海:复旦大学, 2005

[2]苏昌贵.湖南省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地理.2014.7, 第34卷第7期

[3]程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和带来的问题[C].第二届世界养生大会论文集, 2002.

生源影响 篇8

随着高校扩招,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危险,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难点问题,而农村生源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则是难点中的难点。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实现农村“智力外流”向“智力循环”转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微乎其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找出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等三个方面。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展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蒋建荣等(2005)提出的“创业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定地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技术水平”,认为创业素质主要由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4个有机部分组成[1]。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评价、创业教育效能及创业教育实验等问题展开[2,3,4,5,6,7]。辜胜阻、张蕾、陈成文、姚裕群等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力[8,9,10,11,12]。

现有文献中,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返乡创业情况进行研究的大多见于报纸杂志的简单描述,以论文形式进行详细论证的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大学生新农村创业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等[13,14,15,16,17,18]。但这些文章主要从返乡创业的必要性、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视角研究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返乡创业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未做系统论述。基于此,本文利用陕西省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Logistic模型就相关因素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政策启示。

二、理论分析

本文基于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创业特征、所在院校创业教育水平、家庭支持程度和家乡创业扶持政策4个方面分析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特征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性别、性格、专业、学历等会影响其是否返乡创业。一般来说,男性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要高于女性;性格外向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要高于性格内向的;关于专业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专业特征表现为理工类>经管类>文史类;学历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是负的,即学历越高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越不倾向于返乡创业。

(二)家庭特征

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家庭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对农村创业的精神支持程度两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和好的大学生,并且经济条件越差的学生创业动机越强烈。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越强。家庭精神支持程度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家庭在心理、思想方面越支持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其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的完善程度

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主要表现在学校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出的政策和各种教学、训练活动。本文中的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主要包括返乡创业培训、返乡创业社会服务和返乡创业奖励政策等,在调查中笔者征询专家意见,并结合具体实际,将上述三项指标赋权,其中返乡创业培训占65%的权重,返乡创业奖励占15%的权重,返乡创业社会服务占20%的权重。并将这一引导机制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完善、一般、不完善。一般来说,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与其所在院校的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的完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越健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

(四)家乡扶持政策

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家乡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资金、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体涉及到主要政策有免收行政性收费、贷款优惠、返乡创业培训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家乡创业扶持政策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上述这些扶持政策的力度越大、越完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烈。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根据文献查阅法、专家意见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因素分析表的设计,然后根据这个表构思问卷。初步的问卷设计出来后,在陕西理工学院南、北校区分别做了50份的预调查, 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于2013年1月至3月选取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商洛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榆林学院10所陕西省地方高校作为样本点展开调研,每个高校50份问卷,一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2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488份,即问卷回收率为98.4%, 有效率为97.6%。同时,为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 笔者采取实地调研,并选择各高校的图书馆和综合自习室作为调研地点,对现场进行控制。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变量与模型选择

因变量Y为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进行就地转移,这种选择有两种情况,一是返乡创业(Y=1),二是不返乡创业(Y=0)。显然,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所以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用p1、p2分别表示“返乡创业”、“不返乡创业”的概率,用X1、X2、…、Xk分别表示影响因素,由此形成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

模型解释变量选择及处理说明如表2所示。

(三)模型运行及分析

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488个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采用逐步向后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并采用-2Loglikelihood、Cox&SnellR2和NagelkerkeR2三个参数进行模型的整体检验。最终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专业、家庭精神支持程度、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完善程度、家乡贷款优惠程度、税收优惠程度等5个自变量进入模型,整体运行效果以及参数如表3所示。从模型的整体检验效果看,-2Loglikelihood值38.417,模型拟合度较好;Cox&SnellR2值为0.522,而NagelkerkeR2为0.71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从具体影响因素来看。

1.专业。

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专业的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可以用下述关系式表示:理工类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经管类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文史类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原因主要是理工类大学生往往能够掌握一种技术,尤其是农林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适农性背景使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农村生源大学生更愿意,也更容易返乡创业;文史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适农性大多比较低,因此他们基本上都不愿意返乡创业;而经管类专业的适农性介于理工类和文史类之间,所以该专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也在这两个专业之间。

注:*、** 和 *** 分别表示在 10%、5%和 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2.家庭精神支持程度。

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精神支持程度越高,返乡创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直以来,农村生源大学生及其父母都希望借助读大学来实现“跳农门”的愿望,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就要顶着家人、亲友盼望“跳农门”的“亲情压力”,如果家人、亲友在思想和精神上支持其返乡创业,这种压力就会大大减小,其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3.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完善程度。

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10%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越完善,该校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高校不仅是这些大学生返乡创业技能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他们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者,只有较完善的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才能使农村生源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返乡创业意识,掌握扎实的返乡创业技能。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

4.贷款优惠程度。

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且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5%,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乡返乡创业贷款优惠程度的高低与否对该地生源的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影响显著,且家乡贷款优惠程度对该地生源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有正向影响,即贷款优惠程度越高的地区,该生源地的农村大学生更愿意返乡创业。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往往缺乏资金支持,贷款优惠为他们提供了创业资金保障。

5.税收优惠程度。

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家乡返乡创业税收优惠程度对该地生源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具有较大的影响,返乡创业税收优惠程度越高的地区,该地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大学生毕业后是否会返乡创业,取决于他们对创业行为的预期收益和投资风险的权衡,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风险的代价时,大学生返乡创业才会有充分的理由。由于创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采取的税收政策。所以,税收优惠程度是影响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专业、家庭精神支持程度、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完善程度、贷款优惠程度、税收优惠程度5个因素是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上述结论对于推进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具有以下的政策启示:

1.完善地方高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就要不断完善地方高校的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加快课程改革,为大学生传授必要的创业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使学业和创业成为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使地方高校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另一方面,对于有意愿到农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学校和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创业前的引导工作,例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认识农村、了解农村,初步认知创业项目,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思想准备,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做好创业前的调查和预测。此外,还应该建立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为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继续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提供创业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全力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和困难。

2.提高贷款优惠程度。

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最急需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创业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家人及亲友的资助,但这也是针对个别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作为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村生源大学生都无法使用这条渠道;另一个是国家出台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但是目前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繁多、程序复杂,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其望而却步。鉴于此,为确保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获得资金支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贷款的优惠程度。首先,要简化小额担保贷款审批程序,完善政府融资担保政策,使其能够真正发挥服务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作用。其次,可以加大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贷款发放额度。我国目前对大学生创业发放贷款额度约为2万~10万元,对于一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的返乡创业项目,这些资金往往不够。因此,地方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返乡创业项目资金需求的具体实际,通过相关考察论证,提高相应贷款发放额度。最后,可以适当延长创业贷款期限。目前我国规定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确定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这对于发展果林等见效慢的返乡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加重其创业难度。所以,应根据返乡创业项目效益周期情况,确定其贷款期限,针对一些见效慢的返乡创业项目,可以将其贷款期限适当予以延长。此外,还可以建立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基金。相对于贷款优惠,建立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基金更能直接地解决农村生源返乡创业的基金困难问题,因此可以根据返乡创业项目的特点,建立不同额度、不同使用方向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基金,直接作用于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上。

3.提高税收优惠程度。

税收优惠降低了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本,减少了其创业风险,极大地吸引了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根据目前国家税收政策,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税收有关政策》的通知,即“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年度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这项优惠政策确实有利于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但是对于那些刚走出大学校园,可支出成本匮乏的农村生源大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压力,尤其是那些选择果林等见效慢项目的返乡创业大学生而言,其压力更大。因此,应提高现有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税收优惠程度,具体可以参照以往对三资企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企业实行税收上免二减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减负培育,促成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

4.改变传统观念,营造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农村生源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只有从思想上接受返乡创业,认识到返乡创业的重要意义,才能选择和支持返乡创业。因此,应该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差异,改变以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为此,政府要引导媒体积极宣传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宣传毕业生返乡创业中涌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毕业生返乡创业的舆论氛围,使整个社会意识到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提高农村科技文化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5.适应农村发展需要,调整地方高校专业结构。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否成功,关键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是否适应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作为地方高校,应该全面调研农村对人才需求情况,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着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摘要:本文基于对陕西省10所地方高校的488份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家乡贷款优惠程度、税收优惠程度、家庭精神支持程度、农村生源大学生专业等对其是否返乡创业具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改进对策。

生源影响 篇9

一、民办高职生源危机的成因

(一) 社会生源总量大幅缩减

据教育部有关调查统计, 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 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 050万后, 开始全面下降, 最近几年累计下降了数百万人, 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 这一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以福建省为例, 2008年福建高考报名人数31.2万人, 2009年有30.5万人, 2010年有29.2万人, 2011年有26.71万人, 2012年有25.7万人, 五年间缩减近8万生源。假定做为分母的高等院校生源总需求数量不变, 做为分子的生源总量大幅度减少, 势必造成每个高校平均生源供给量大幅度缩减。

(二) 本科扩招生源需求急增

在福建省, 2009年本科录取10.8万人, 2010年为11.3万人, 2011年为12.1万人, 2012年为12.7万人, 2013年为13.12万人, 五年间本科生源需求量增加了2万余人。目前, 福建全省有普通本专科学校86所, 其中本科高校32所, 高职高专学校54所, 民办普通高校35所。在生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本科院校生源需求越大, 留给高职院校的生源就越少。

(三) 公办高职院校坐享天时地利

公办高职院校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举办, 其校园建设、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建设皆由政府买单, 无需考虑教育成本, 几无生存之忧。政府扶持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资金面对的仍是公办高职院校, 只有公办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才能享受国家生均2 000-4 800元的拨款补贴, 考生入读公办高职院校可为家庭节省大笔教育支出。此外, 社会崇“公”轻“私”的观念根深蒂固, 考生及其家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处于高招的最后批次。考生报考高职院校, 首选本科院校办的高职, 其次选择公办高职, 最后才以民办高职保底。考生入读民办高职属不得已而为之。

二、民办高职院校规避生源危机的方法

(一) 苦练内功提升内涵质量

笔者调查掌握的翔实资料和数据显示,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办学以来, 新生录取率和报到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学院生源爆满并非偶然, 而是13年以人为本育人、出奇制胜办学所累积的正能量的自然爆发。

1. 基于需求设置专业, 基于生存培育特色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现有高职专业38个, 其中闽台合作专业6个。有省级精品课程3个, 校级精品课程5个。学院开设每一个专业, 都要做周密细致的产业、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市场调查, 以求紧密对应厦门和海西的支柱产业和新兴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等专业与厦门市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息息相关, 而2013年首次纳入统招的会计电算化、物联网技术、学前教育等新增专业更是人才市场需求的产物。经过特色培育和质量建设,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荣升厦门市重点专业, 动漫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成为国家财政支持的教学改革项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等6个专业荣登2012-2013年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结果前10名。在首轮投档中, 会计电算化、建筑设计技术、工程造价、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 最高录取分超出省控分近200分, 直逼本二线, 工程造价专业超过全省录取线280多分。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专业设置切合产业发展定位, 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对学生职业发展有用、实用、好用, 受到家长与考生的欢迎。

2. 就业指导全盘统筹, 就业服务全员参与

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招生想着就业时”。学院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设就业创业课程, 每年举办校友创业讲座和“百场千家”校园招聘会, 为学生提供全面、全程就业服务, 每年进校招聘企业都超过一千家。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开展双证书教育培训, 引进世界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丰满学生羽翼, 服务社会需求。学院拨款1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鼓励、资助在校大学生和往届毕业生创业。学院勤工助学机构与厦门的知名企业广泛联系, 安排学生利用晚上、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勤工助学。电子商务专业2004届毕业生郑智勇获得母校创业基金6万元, 其公司短短几年间就发展成为与胡润百富战略合作的厦门重点文化产业公司。2010年母校10周年校庆时, 他回馈百万元设立“慧赢教育创业基金”, 支持学弟学妹创业。

学院新生报到率历年保持80%以上, 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十年保持99%以上, 学生就业基本上都是“白领”岗位, 因此在2011年福建省高职院校就业评估公办民办排名中位列第一。双证书教育普及率高达近100%。学院学生在银行系统、海关系统和国有大型企业的公开选拔中总能从数千人中脱颖而出。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毕业生历年来保持的高质量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在社会上口口相传, 追随者与日俱增。

3. 实行教授专家治校,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兼有专家、学者或企业家身份。学院发起者和创办者中, 多数有海外求学、工作或创业经历, 具有深厚的国际化基础和氛围。董事长鲁加升教授本科毕业于全国“985”重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之后又取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是厦门市政协委员、首届十大杰出创业青年、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校长王豫生教授是原福建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省教育厅副厅长 (正厅级) , 并担任过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副校长施水成是理学和法学双学士, 具有20多年的高校管理和地方政府工作经验, 是福建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创文明先进指导教师、厦门市党代表、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旅日女作家、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博士、华侨大学华文学学院原副院长林祁教授也加盟学院, 主持南洋学院国际学院工作。专家、学者、企业家强强联手, 重拳出击,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加强师风、学风、教风建设, 着力省级示范校创建活动和升办本科工作。2012年, 学院被确立为厦门市政府重点支持升本的高职院校。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给学校带来丰沛的教育资源, 给学校的新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赋予广大学子强烈的安全感和无尽的期待。有人说, 由原省教育厅领导和原“211”大学的一把手担任校长, 这所学校一定会办好。

4. 开放办学、兼收并蓄, 特色育人平台宽阔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开放办学、兼收并蓄, 与海内外、社会各界交集甚广、联系甚密, 因而屡出奇招固化办学特色, 给学生搭建了宽广的职业教育与素质养成平台。

学院是省内高校中最早设立专门机构、有组织开展勤工助学的院校, 其创立并推广的勤工助学模式着力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使学生提前拥有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该模式已经成为学院综合素质教育特色和实践教学特色, 创造了厦门市企业临时用工和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一个模式。

学院有紧密型合作企业300余家, 其中既有政府支持的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 又有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校内有各专业实训室76个, 有厦门市114查号台分台等生产性实训室16个。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班、特色学院, 实施开放式教育。学院是省内第一批实施闽台“校校企合作”项目试点院校之一, 在国内第一个与橱柜行业合作, 建立行业学院“南洋橱柜学院”, 最早开设国内高校中的橱柜类专业。学院实施见福金种子计划, 举办“南洋见福高级管理班”, 专门培养、输出店长、经理;创办“南洋国际学院”, 开展中华传统技能教育, 弘扬中华文化;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高校、企业集团密切联系, 开展师生互访交流和教育合作;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2+1”、“2+2”教育项目。

学院成立了60多个学生社团, 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数百名学生社团骨干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 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成长与锻炼。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宽广的学生教育成长平台, 给予广大学子开阔的眼界、崭新的体验和自由施展、尽情发挥的空间, 使广大考生心驰神往, 信心倍增。

(二) 常求新、力存异, 创造蓬勃活力

生源爆满不仅源于学院扎实的内功, 还源于学院常求新、力存异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敢创新力。2013年在招生市场凯旋而归以后, 学院不是沉溺于成功的喜悦不自拔, 而是果断冷静下来, 寻找新的改革发展契机, 实施新的办学举措。

1. 实施政校合作, 积淀合作办学新经验

学院创新实施多元合作办学模式, 在已有的校企合作、校会合作、闽台合作、国际化合作基础上, 再添政校合作模式, 与多个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2013年10月和12月, 学院先后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和华安县政府签订校政战略合作协议, 开启政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实习、就业招聘等方面的常态化战略合作。2013年11月和1月, 学院为2014届毕业生举办两场校园大型招聘会, 两地政府领导亲率辖区企业代表莅临现场参加招聘, 政校企合作就业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2. 开展中高职衔接研究, 探索高职发展新路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势所趋, 开展中高职衔接研究有利于中职校和高职校以最佳的形式和最好的姿态共同发展。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组织邀请省市有关专家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福建省中高职衔接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 并与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对接。该课题填补福建省中高职衔接研究的空白, 是解决福建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的一个重要支点和突破, 为省内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

3. 推行成长导师制, 强化学生精细化教育

学院在推行全员育人、勤工助学等教育模式中, 学生管理工作已形成精细化特色, 2013校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一特色。2013年9月, 学院全面推行成长导师制, 将数千学生分而育之, 从校领导和中层教师做起, 每位教职工以各自的方式联系20-3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 全程负责其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行为养成、学习敦促、就业服务和生活指导。成长导师制作为学院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度融合, 使学院全员育人氛围更为浓厚, 规范化管理更为科学, 素质教育特色更为突出。

生源影响 篇10

一、自主选拔录取生源概况

本文选取生源省份和户籍类型两个指标考察录取生源的个体特征,选取填报专业类别考察生源的专业偏好。生源省份和户籍类型可以反映南京农业大学的自主招生在各省城乡的填报情况, 专业类别能充分展现自主选拔学生对南京农业大学各类专业的偏好程度。

(一)自主选拔录取考生个体特征 。

从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不对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及既定的录取方案差异,导致省内考生竞争优势强,前期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以省内为主。2012年之后由于录取政策的调整及招生宣传的扩大, 加上国家提倡扩大招收农村生源考生政策的引导, 近五年, 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总数呈增长态势,生源省份分布趋向均衡,城镇户籍人数比例不断下降。从生源省份分布和城乡分布看,以往江苏生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正逐步消失,山东、安徽等省份生源数目迅速增多;城镇户籍学生比例逐渐减少,五年之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从1/5提升至1/3。

(二)自主选拔录取考生专业偏好。

数据显示,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考生整体偏好的专业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学科。金融学是历届自主选拔录取考生选择比例最高的专业, 且比例逐年提升至40%左右,农学、理学等学科选择人数比例偏少且波动较大。考生选择金融的原因是多样的,部分考生是基于对专业的兴趣,部分考生认为其就业形势较好,也有考生盲目追求高分热门专业。农业院校应该大力宣传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 真正挖掘出一批对特色专业及涉农专业具有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的学生, 让他们顺利进入学校学习, 为创建一流农业大学选拔更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在实际招生中,如果考生仅仅将获得自主选拔资格当成跨入高校的捷径, 当做能顺利录取高分专业的跳板,而不是对出于对专业研究的兴趣和爱好,则和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初衷相悖。

(三)考生选择专业的动因分析。

了解考生在自主选拔阶段填报专业时的认知程度、心理活动、填报专业的动机等能直观反映出考生对专业的偏好是否基于兴趣和爱好。在描述自主选拔生源个体特征和专业偏好,统计填报专业时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在校的2010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信息搜集,主要包括自主选拔时的状态、参加自主选拔填报专业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填报原因、进入本科学习后对所填报专业的满意程度及原因。

自主选拔录取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有效补充应当选拔具备学科特长或技能突出的人才,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更加希望能招收具备科研兴趣和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入校培养,参与自主选拔测试的理想生源应当是基于对该专业有浓烈兴趣及学科特长而报考的。但从实际看,自主选拔生源在选择意向专业时超过1/4的学生是根据家长的意见而选择的, 由此可见,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受现实因素影响较大,家长的干预可能会改变考生最初的选择。因此在自主选拔录取报考阶段,要鼓励生源基于兴趣爱好进行学校的选择和专业的填报, 注重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积累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调查学生入校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发现,67.7%生源对所选专业满意;25%生源表示一般7.6%生源表示不满意。这说明有部分考生在自主选拔录取报考阶段, 志愿填报和个人兴趣结合度不高,导致进校后,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与当初选拔的初衷相悖。

二、生源质量的四阶段评估

从时间序列层面对比自主录取学生和普通统招学生不仅符合一般逻辑, 而且能更加清晰地揭示学生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具体划分为自主选拔阶段、高考统考阶段、本科学习阶段和毕业去向阶段。将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作为实验组,同届普通招考生源作为对照组,进行总体分析。研究过程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总体样本进行特征描述和对比分析。在高考统考和本科学习阶段,都以成绩作为生源质量的判断依据, 其中高考生源与同省入校普通生源进行对比, 进校后和同专业内普通生源进行对比, 包括生源总数、生源省份、户籍类型、录取专业、投档成绩与专业录取线GPA与专业平均GPA,校级奖项获得次数、毕业去向及保送读研情况等,通过这些数据,观测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与普通统招生源质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期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参考性建议。

(一)自主选拔测试阶段。

对2010级至2013级共计288位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41%的学生参与自主选拔测试的考生学习成绩突出,获得省级竞赛奖项的学生占24.7%,文体特长生占16%,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学生仅2.4%。参加南京农业自主选拔测试的生源总体在高中阶段成绩表现突出, 但是拔尖人才不多,生源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考文化统考阶段。

根据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方案的规定, 拟录取考生高考达到本省重点批次控制线(即本一本分数线),即可进入签约的相关专业学习。2009—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高考分数与普通考生录取分数相比,变化较大。大多数自主选拔进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是低于学校的投档分数线的。结合考生所录取的专业,大部分考生的专业录取分数低于普通录取考生,自主选拔录取制度成功地为这批学生建立了入校的捷径, 让其以低于普通考生的分数顺利进入意向专业学习。

(三)本科在校阶段。

1.专业学习

GPA指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校学生专业方面学习状况,GPA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专业知识积累, 因此低于平均GPA的学生其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自主选拔阶段,选拔的生源相对优异,经过在高考统考和本科学习阶段,自主选拔的生源质量有下滑趋势。从表中看出,2013级生源近2/3的高考成绩低于专业录取线, 超过1/2的GPA低于专业平均GPA, 说明自主选拔录取生源的专业潜能不高,学科特长不明显,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综合能力

学习成绩是衡量生源质量的一个方面, 综合能力是衡量生源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简单将考试成绩和校级奖励获得次数作为生源质量评价的两类指标。在此次调查中,通过校级奖项的获得次数作为考察生源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9级和2010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人均获得校级奖项的次数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数据表明,大部分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综合能力较强,在校表现突出,各方面能力较强,普遍高于普通学生。

(四)毕业去向阶段。

从2009—2013年毕业生 去向中可 以看出 ,2009级自主选拔 录取考生 升学率大 大高于普 通学生 ;2010级自主选 拔考生为应届毕业生,目前保研比例基本与普通学生持平。实践证明,这批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具有科研能力。由于2011—2013年考生仍在本科学习中 , 样本数量偏少 , 还需继续跟踪调查。

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自主选拔生源数量增多,地区分布均匀,农村比例生源比例加大,实际录取人数逐年增多,为学校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该部分考生进校后,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乐于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和学术科研活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各项数据发现,学校的自主选拔录取制度成为部分生源进入“211”高校学习的一条捷径,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进校后的学习与普通学生相比不占优势,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偏科严重,整体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 需要加大对该批学生入校后的跟踪评价与人才培养力度。

三、优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途径与方法

(一)扩大招生范围,提高生源报考质量。

加大自主招生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学校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和毕业前景的宣传。为增强自主选拔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可结合优质生源基地中学的建设,将自主选拔考生生源的物色和吸引工作与中学阶段的培养结合起来, 并适当向高一、高二年级前移。自主招生制度对我校生源冲击影响较大,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今后 开展的自主招生,不能局限于高考分数的补充,而是制度上的创新,是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重要途径。自主招生不局限于选拔人,而是选拔出更适合大学培养,并且具有专业潜力的人,对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自主招生不局限于招生关口,更是大学自主培养体系的重要体现。

(二)结合学校特色,遴选具有学校 学科特色的专业纳入自主选拔录取。

要改变以往几乎所有专业参与自主招生选择的局面,对专业进行调整, 明确必须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才能参与选拔,突出优势学科,平衡文理科结构,遴选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专业纳入自主选拔录取, 实现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专业“宽泛”向“特色”方向的转变,凸显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为学校争取更多学农爱农的优质生源, 使我校高素质人才选拔更具有针对性。

(三)创新选拔方式,完善综合评价 择优选拔的方法和机制。

高考考察的内容可以弱化,对于专业的要求进行强化测试。取消笔试,面试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测试方案为主,在有条件省份,参考高考成绩、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进行评价录取,全方位考察考生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体系。选拔的方式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和考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选择。结合中学的推荐意见及考生所获奖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操作,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切实选拔出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四)建立质量跟踪评价机制,注重 后期发展。

上一篇:民居中的餐饮空间设计下一篇:固相微萃取涂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