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文化内涵

2024-06-22

动物文化内涵(精选十篇)

动物文化内涵 篇1

一、词汇对应, 文化内涵相同

由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大致相似, 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 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这些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引起障碍。

比如, 英语中常用狐狸来形容人奸诈、狡猾。英国人说:“He is a fox.”中国人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赋予了“狐狸”相同的文化内涵。

羊 (sheep) 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温顺的动物。该词在英汉文化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

鸽子 (dove) 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温顺、和平的象征。汉语中有代表和平的“和平鸽”, 英语则有“doveofpeace”之说。

狼 (wolf) 本性贪婪、凶残,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 如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

蜜蜂 (bee) 在英汉语言中都是“忙碌勤劳”的象征, 如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

snake (蛇) 在中国文化里象征阴险和恶毒, 有关蛇的词语也多为贬义, 如“蛇蝎心肠”、“地头蛇”等。在英语中, 蛇也代表奸险、卑鄙的人, 例如a snake in the bosom (恩将仇报的人) , a snake in the grass (潜伏的危险敌人) , warm/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 (姑息坏人, 养虎为患) 等习惯用语。

二、词汇对应, 文化内涵相反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一个民族如果喜欢该动物, 相对应的动物词汇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一)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褒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贬义。

与人友善的dog和令人厌恶的“狗”。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渡过难关) ;lucky dog (幸运儿) ;an old dog (老手)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然而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 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痛打落水狗”等。

智慧的owl和不祥的“猫头鹰”。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聪明、机智的动物, 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 如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英国人把猫头鹰看做是吉祥鸟, 因此英语中有“An owl is the king of the night.” (猫头鹰是黑夜之王) 的说法。但在中国人心目中, 猫头鹰是不祥之物。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联想到厄运即将来临, 所以有“猫头鹰进宅, 好事不来”的说法。

天才的bear与窝囊的“熊”。熊在中国人和英国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在英语口语中bear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 但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 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表达方式。

mouse (老鼠, 耗子) 除了一些中性的涵义以外, 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贫如洗)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猫儿不在, 老鼠当家。) 通过Mickey Mouse的形象在卡通片“唐老鸭与米老鼠”中大放异彩, 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但在汉文化中“鼠”总是被赋予贬义的文化内涵, 如“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胆小如鼠”等。

(二)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

邪恶凶残的dragon与吉祥尊贵的“龙”。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在中国人心目中, 龙是神圣的象征。在封建社会, 龙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 历代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 皇帝所用的东西被称为“龙袍”、“龙床”等。中国人常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文化里, 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面目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

再生复活的phoenix与吉祥纯洁的“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在英语中phoenix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 如:Reli-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骄傲狂妄的peacock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因此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炫耀自己) 。而中国人注重它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丑陋邪恶的bat与吉利传福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令人生厌的magpie与报喜的“喜鹊”。英语中magpie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 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喜鹊叫, 喜事到。”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

轻浮的butterfly与美丽自由的“蝴蝶”。butterfly在英语中喻指轻浮、好闲、无恒心、无长性的人, 如:social butterfly (交际花) ;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做某事前心慌紧张) 。而蝴蝶在汉文化中有美丽、自由之寓意, 如漂亮的蝴蝶结。中国传统名剧《梁祝》中更是把蝴蝶喻为自由、美好、忠贞爱情的象征。汉语中也用“从蛹到蝶的蜕变”来比喻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获得的飞跃性成功。

三、词汇不对应, 文化内涵对应

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比喻“说大话”, 汉语说“吹牛”, 可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 而英语中用horse, 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英语中有如下说法:work hard as a horse, a willing horse (积极工作的人) ;汉语中有“牛饮”, 喻指吃喝很多, 英语中则有eat like a horse;汉语中有“牛脾气”喻指脾气倔强, 英语中则有hold one’s horse (忍耐, 控制脾气) ;汉语中有“牛不喝水强按头”, 喻指强迫别人去干某事, 英语中有谚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牵马到水边易, 逼马饮水难。)

比喻“顽固”, 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 (顽固得像头骡子) , 而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

形容一个人蠢笨, 汉语一般用“猪”来指代, 如“蠢猪”、“笨得像头猪”等;而英语却用ass (驴) 来表达这个意思, 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 (干蠢事) ;Don’t be such an ass, stop clowning around. (别傻了, 快别做出这些可笑的样子。)

汉语常用“猫哭老鼠”来形容虚伪和伪善, 英语中相似的表达法是shed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 。汉语用“露出马脚”形容事情败露, 而英文则有“Let the cat out o the bag.” (让猫露出袋子、原形毕露/露出马脚) ;汉语“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着急、紧张, 英语则有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像热砖上的猫) 。

汉语中人们把老虎看做百兽之王, 人们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而英语中雄壮威猛的形象当首推lion, 如as brave/bold as a lion, the lion’s share (最大、好的一份) , the literary lion (文学泰斗) 等。而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入狮穴捋狮须) 与汉语的“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虎口拔牙”等意义对应。

四、词汇的文化内涵空缺

所谓空缺是指源语所载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无“对等语”。文化差异造成了动物词义空缺现象的出现, 一方面, 指称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相同的动物形象在源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 (pragmatic implication) 可能相去甚远, 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 有些动物形象在源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 而在译语中却没有, 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

beaver (海狸) 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动物, 它有特有的技艺和独创性, 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而对于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中国人来说, 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 海狸这一动物词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

蚕 (silkworm) 产于中国, 吐出的丝所织成的丝织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丝绸之路”早就闻名于世。“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高度颂扬了蚕的奉献精神, 蚕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心里, 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但silkworm在英国人眼里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只小虫, 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可想而知。

词汇的语言意义是指一个词或短语所表示的字面意义, 但其文化意义却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意研究和对比英汉动物词汇在文化语义上的对应关系,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 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生动地理解该语言, 进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陈俊森, 樊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篇2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它们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在语义上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和发掘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语言功能,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大量的实例,探讨英汉动物类象征词的`语义同异现象,指出动物类词语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差异性.

作 者:聂淑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1)分类号:H3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同异

同一种动物 不同的文化内涵 篇3

龙(dragon)是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个动物词具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Chinese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tigers”,而不是“Four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和社会心理的差异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1)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等。

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字面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有四条腿,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如helpadogoverastill(助人度过难关),aluckydog(幸运儿),anolddog(老手),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很显然,这些说法反映了西方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如asfaithfulasadog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狗是屡遭谩骂的动物,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2)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如蝙蝠(bat)、孔雀(peacock)等。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blindasabat(有眼无珠),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的“蝠”字与“福”字同音,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如asproudasapeacock(孔雀般骄傲),playthepeacock(沾沾自喜)。而汉族人却注重她开屏时的美。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篇4

一、所指动物相同, 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无论中西, 人类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 人们认识动物的角度都是基于动物的基本属性, 因此导致对动物产生的联想大致相同或相似, 自然就会赋予动物词汇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例如狼 (wolf) 对待猎物凶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来形容人残忍、贪婪, 如“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狐狸 (fox) 用来形容人奸诈、狡猾, 英汉语言中都有“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鸽子 (dove) 在中西文化中都常常被视为和平的象征, 在一些大型活动中, 经常能够看到放飞鸽子的情形, 代表着人类企盼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英语也有“dove of peace”之说。另外, “天鹅” (swan) 都象征“高贵”和“圣洁”“蜜蜂” (bee) 使人都联想到“辛勤、忙碌” (as busy as a bee) 。

二、所指动物相同, 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 由于受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影响, 导致有些动物词语所反映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方对狗和龙的态度。

西方人把狗视为人类的忠实朋友, 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 也可当做人的伴侣和宠物。英语中许多带有dog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例如“a top dog” (优胜者, 头头)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jolly dog” (快活的人) 等, 还有很多带有dog的谚语都含褒义, 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中国人虽然也养狗, 但在汉语中带有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甚至是侮辱性的, 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 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鸡鸣狗盗”“走狗”等。

当事人只是根据不同的合同性质与目的对其作其他实质的规范。因此, 只要熟悉这些有例可循的基础结构, 并掌握这些规律, 也就掌握了阅读、分析众多英文合同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范文祥.英文合同阅读与分析技巧[M].北京:法律出版社,

“龙” (dragon)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 且含有褒义, 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西方的龙是长着一对巨大的蝙蝠翅膀, 身体粗壮, 而且有巨爪, 会喷火焰的怪物;是喜欢收集财宝和美女, 是邪恶、黑暗、残暴的象征, 也用来形容凶狠、跋扈形象的妇女。如the great dragon (指恶魔撒旦) , the old dragon (魔鬼) , a dragon of a woman (剽悍的女人) 。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

三、所指动物不同, 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由于受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中西方在用动物词汇描述某一事物和现象时有各自的倾向, 因此,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就会出现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相同意思的情况。

汉语说“吹牛”, 而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说“身壮如牛”, 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中用老黄牛形容人工作勤奋, 英语中则是“work hard as a horse”;汉语中有“牛饮”, 喻指吃喝很多, 英语中则有eat like a horse;汉语说“蠢得像猪”, 英语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说“害群之马”, 英语说“black sheep”;汉语说“如鱼得水”, 英语说“like a duck to water”。

综上所述, 本人对英汉动物词汇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其不同的民族性, 这些民族性是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审美取向、风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运用的异同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其语义上的异同, 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理解和翻译时, 我们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妥善处理动物词汇所表达的意义, 避免生搬硬套造成原则性错误或闹出笑话。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在掌握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还应了解外国文化, 多积累, 这样不仅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好处, 更有利于英语教学。

(黑龙江大庆体育运动学校)

[2]李剑波.论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2) .[3]许国新.英文国际经济贸易合同中状语的语用分析与翻

译技巧[J].中国翻译, 2002 (3) .

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篇5

毕业论文

题目: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作者:xxx 所在单位:xx 指导教师:xxx

Xxx大学 2010年9月1日

目 录

内容提要…………………………………………………………2 前言………………………………………………………………3

一、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4

(一)多重象征意义………………………………………………4

(二)单一象征意义………………………………………………4

二、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5

(一)象征意义完全不同……………………………………………5

(二)象征意义在某些层面上不同……………………………………5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6

(一)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6

(二)只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6

结论…………………………………………………………………7 参考文献……………………………………………………………8

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内容提要 俄中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语言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动物词汇不仅是在词语本身,而且在动物形象,引申寓意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动物。本文按照象征意义相似,象征意义不同,和仅在一国存在象征意义这几类,对俄汉动物的认知进行分类描写,作出一定分析,并归纳出其特点。

主题词 中国文化 俄罗斯文化 象征意义 动物 谚语

前言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社会活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必然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上来。而在语言中,词汇是最能生动深刻的反映出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各个侧面的。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一个相同的词语对于不同的民族可能会引起产生不同情感色彩的形象,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民族文化上的近似与差异对文化交流语言交际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是要从俄汉动物词汇和动物文化上的异同来讨论两个民族的文化共性和他们的文化个性。

一、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

(一)多重象征意义

在汉俄文化中,很多统一共有的动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双重或者是多重的。

比如说狗,俄语中的狗(собака),他的内涵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多用于“忠实”的象征意义。狗是忠心耿耿的,俄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像狗一样忠实(верный,как собака)。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狗是忠实和高尚的象征。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俄国,人们都认为狗是大家的朋友。而在另一方面,狗却常常被比喻成奴才和作恶者。它有“走狗”和“狗仗人势”这样的内涵,而且在口语中狗也常常被当做骂人话和粗口来使用。在汉语中有“狗崽子”,“狗娘养的”,在俄语中也有“собачий сын”这样的话。而达利在《俄罗斯民谚集》中收集的谚语也充分体现了狗的双重象征意义。

而俄罗斯民族在“狗”这个词上有很多特殊用法是汉民族所不具有的。比如说刚学俄语的人常常不能理解съесть собаку(吃下狗)这个成语,其实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通某一门科学或对某个问题研究十分透彻。看上去引申义和原义没有任何关系,但俄语的用法还要追溯到古代在教堂中诵读经文的人,人们听见那又高又快的读书声,总会开玩笑说是:“念经就像狗叫,他好像吃下了一条狗。”因此这个谚语也有一定开玩笑,嘲讽的成分。所以说就算是有相同的象征意义的动物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俄汉的文化差异。

(二)单一象征意义

在说完多重相同象征意义的狗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单一象征意义的动物吧。在这里我以马(лошадь,конь,кобыла)为例。马与人的关系很密切,不管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少不了马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马不仅用于乘骑,还用于拉车,耕地等,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在俄语中跟马有关的成语多和忠诚,勤劳,刻苦等品质有关。比如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字面意思是工作的马,引申为老黄牛,勤劳的人。而конь和лошадь也能构成很多表爱指小的形式,这也从侧面说出俄罗斯人对马的喜爱。而在汉语中,由马构成的成语也相当丰富。如“老马识途”,“汗马功劳”,“千军万马”,“马到成功”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马也是用来比喻勤劳工作,勤勤恳恳的人的。两国的谚语在某种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汉谚“老手不误事”就和俄谚“старный конь борозды не испортит”(老马不踩犁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马常常与统帅,胜利者联系在一起,从十四世纪起,白马骑士圣徒乔治就已经是莫斯科市的标志了。而且有很多名画和著名雕塑将骑士和马联系在一起。成语на коне就表示自认为是个勇士。在汉语里我们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谚语,将马和将领勇士相联系,比喻人民群众中有英雄,将骏马与英雄相比,民族特色鲜明。

乌鸦(ворона)和大乌鸦(ворон)对俄汉两个民族来说都是令人厌恶的鸟。因为乌鸦的习性凶残,因此在俄罗斯的民谚和童话中,乌鸦总是作为魔鬼的化身,而恶魔也通常冠以ворон воронович这样的名字。而且乌鸦喜欢啄死人的眼睛,通常 和乌鸦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黑色(черный)。在中国文化中,乌鸦也总是带来不祥的消息,和喜鹊正好相反,乌鸦及其不受欢迎。也有这样的谚语“天下乌鸦一般黑”,俄谚也有类似的句子черный ворон—хищный враг(黑乌鸦是凶恶的敌人)。

二、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

(一)象征意义完全不同

提到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就不得不说熊(медведь)了。众所周知熊是俄罗斯人最常用的吉祥物之一,就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медвежонок мишка)。近二十年来,这个词也越来越让外国人熟知,大有取代иван成为俄国人代名词的趋势。俄罗斯人喜欢熊那傻得可爱的外表,就像中国人热爱他们的国宝大熊猫一样。尽管熊在俄语中也有多重的现象:既力大无比,又笨拙憨痴。但这样的力大无穷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勇士的代名词。俄罗斯人对熊的偏爱也表现在把熊用在人的命名上,比如:михаил,михаило,миша,мишка等等。而在我国人的心中,熊和蠢笨是分不开的,比如狗熊掰苞米,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忘性大,笨手笨脚的人的。

同样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完全不同的还有猫头鹰。在中国,猫头鹰和邪恶黑暗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俗称夜猫子。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就会有灾祸发生。相反的,喜鹊是我国文化“喜庆”的象征。从这两个动物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是多么的不同。在俄罗斯,猫头鹰(сова)是智慧的象征,是贤明的化身,这在很多童话故事和寓言之中都有表现。而喜鹊(сорока)却没有那么美好的意境,喜鹊通常是作为“爱嚼舌,长舌妇,传播谣言”这样的象征意义。“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 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因嘴快而倒霉)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喜鹊带来的总是喜事,好事,因嘴快而倒霉的只会是乌鸦。当然在对待乌鸦的方面俄汉两个民族对其都有比较类似的看法:厌恶。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二)象征意义在某些层面上不同

除了像熊这样完全意义不同的词汇,也有一些动物名词只在某些意义上不同。羊(овца,овечка,баран,коза,казел)在中国是温顺的动物,羊是洁白,善良美好这些形容词的代表。但是羊也有懦弱软弱的意思层面。“羊质虎皮”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外表看起来威武,但实际却不中用软弱的人。在民间传说故事中,羊也往往成为猛兽的盘中餐。我们可以说尽管羊在中国有懦弱胆小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可以构成“美善吉祥”这类的词汇。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山羊(коза)有着明确的贬义形象:奸诈无能胆小无用。这也与圣经有关,圣经中就把绵羊(овца)比喻成好人,而山羊是坏人。俄谚“把羊放进了菜园”(пустили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е)就相当于引狼入室的含义。这里所用的羊就是山羊,同样的,“去山羊那赴生日酒宴”(к козе на именины)意谓见鬼去吧。而相比起来绵羊俄罗斯人喜欢的成分更浓重一些。比如在俄谚“молодец против овец,а против молодца сам овца ”也就是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虽然这个谚语比喻的是欺软怕硬的人,但在这里,绵羊还是作为温顺的象征。很多俄汉谚语虽然形象各异,但是寓意却相同,同时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俄偐“没有牧人,羊儿不成群”和汉谚“人无头不走,蛇无头不行”就是一个意思;俄谚“一只长癞的羊会传染一群羊”就相当于我们传统所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同样类似的还有兔子。兔子和羊一样,在中国都和善良美好分不开。而在俄罗斯,它具有负面的象征意义。兔子(заяц)是邪恶的象征,是鬼怪的化身。他们认 为过马路的兔子是不祥之兆。但无论是在哪国,兔子都同时具有胆小怯懦的象征意义。中文中的“胆小如兔”在俄谚中有相对的“贪婪如狼,胆小如兔”(жаден,как волк,а труслив,как зая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

(一)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

我们来从中国传统文化说起,在古中国,动物是主世界四方的标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各居世界四方,显炎凉四季,生万象之源。它们不仅和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方向联系,也和基本元素:水火土空气有所相关。玄武也就是龟,是中国的灵物,被视为长寿和预知凶吉的神物;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 以及扬善惩恶这样的神力,虎也是中国的百兽之王;龙在中国是作为神祗出现的,掌管水域;朱雀也就是凤凰是神鸟,是百鸟之王。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而在俄罗斯文化中这些动物都不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龟在俄罗斯只具有“行动迟缓”的意义;而龙在俄罗斯,在整个西方都是怪物和邪恶势力的表现。中国的龙是从印度传过去的,它的形象和蟒蛇有所相似,龙是蛇身、鹰爪、蛇尾、鹿角,腾云驾雾的神物。而对于俄罗斯,龙是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怪物,它们贪婪邪恶,是魔鬼的象征。老虎在俄语中根本就不具有象征意义,凤凰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少听说的生物。

既然谈到了中国的神兽,这也就和天上的星宿分不开了。不管是在那个国度,纪年和星座都和动物不可分割。在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在东南西北各有七个星宿像四圣兽。而俄罗斯和欧洲一样,是按照希腊传统的黄道十二宫。而在这十二宫中,白羊座,金牛座,巨蟹座,狮子座,天蝎座,双鱼座都跟动物有关,这也是俄罗斯人对于生肖的概念,跟中国不一样,它们不是以年为序,而是以月份为序,借用黄道十二宫作为每个人的护身符。而中国的纪年是以年为序,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和甲子同用。

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蝙蝠在我国文化中也有“福”的象征,蝙蝠和鹿就是“福禄双全”。还有鱼,有富裕的意思,中国也有“年年有余”的好愿望。在俄罗斯文化中,鱼,蝙蝠,鹿都没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二)只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

出于对动物的崇拜和希望某种动物的神灵可以保护百姓安居乐业,很多国家都会在自己的国旗或者国徽上以动物作为装饰,并将此种动物作为国家的象征。俄罗斯的象征就是双头鹰,不仅是俄罗斯的国徽,在莫斯科的城徽上也装饰着双头鹰。双头鹰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它是从罗马帝国单头鹰转化过来的,双头鹰的基本形象是:两个头分别转向左右两侧,上方是象征王权的王冠,两个爪子一个抓着王权标,一个抓着球状的君主权力象征,这两样都象征着王权。胸部是一张盾牌,上面是骑士圣乔治射杀妖蛇的图案。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鹰,是俄罗斯王权和俄罗斯帝国的象征。而在中国双头鹰不被人所熟知,也就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双头鹰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只在俄有象征意义,但也有只因为词语而造成此种效果的。比如说松鸡,松鸡(глухарь)在俄语中和聋的(грухой)拥有同一个词根,所以松鸡常用来比喻聋子。有这样谚语“с трибуны—соловьи,а не деле глухари”(讲起话来是夜莺,干起活来是松鸡),这里的松鸡做的就是 6 聋子解。像这样由于词根词源的相同而形成的引申义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不具有的。

四、结论

而从两种语言的角度来说,在表现动物形象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俄语的动物名词常常可以构成相应的动词,代表这个动物名词的引申义。由于汉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同一个动物往往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动物的形象在神话、传说、史诗、寓言中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能够互相交流沟通的前提。在日常交际中不能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孙成木著、《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2.吴国华主编、《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军事宜文出版社,1998年版。3.波利先科,郭丰楷:《俄罗斯文化国情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动物模仿与文化传承 篇6

学习,从模仿开始

模仿(imitation)是动物观察其他个体的行为表现而改进自身的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学习方式。模仿学习的进化意义是很容易理解的,模仿不需要探索和试错,是一种节约时间和能量的快速学习方式。

动物常常靠观察别人怎么做来学会做一件事情,如猕猴(Macaca mulatta)通过观察其他猴对蛇所表现出的畏惧而学会害怕并躲避蛇,通过观察其他猴学会吃什么和去哪里觅食等。猫和狗从小混养在一起,狗不仅能学会猫的捕鼠技能,甚至连用爪子洗脸都能学会……而小鸡啄米也被证明是一种模仿行为,当人用机器母鸡取代真正的母鸡,小鸡不仅啄食的频率会增加,连啄食米粒的颜色也与机器母鸡的一致。作为一种更加有效和风险较小的学习方式,模仿在动物中真的非常常见。但是,毋庸置疑,模仿行为的出现需要较发达的大脑,一般来说,脑结构越复杂,所能模仿的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在社会性的动物中出现的频率要比独居的动物多得多,这也叫做“社会性学习”(social learning)。

倭黑猩猩作为人的近亲,再加之社会性特征,能够通过模仿学会生火和烧烤食物也就不奇怪了,甚至它还学会了用水将不用的火熄灭。类似的情况在猴子身上也有发现,如在英国,一只被收容的猴子在观察了工作人员刷盆洗碗后,也拿起了刷子,加入到了“义工”的行列。

文化传承,动物也行

有人担心,像倭黑猩猩莰兹这样从人类手中学到了技艺的家伙如果进入到自然环境中,是不是会带出一帮会用火的黑猩猩来?那可真有点《人猿星球》的味道了。还好,目前这个家伙还在研究人员的严密监控之下。但是,动物的确能进行“文化传承”(culture transmission),至少,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确实有这么个词。

自然选择、个体学习和文化传承是动物行为的三大基石,文化传承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物行为模式,通过它可以使一些新获得的特性以极快的速度在种群中散布开,也可以使各种信息在世代间快速传播。如1921年,在英国有个别大山雀(Parus maior)学会了用喙撕开瓶盖偷吃放在订户门外的牛奶,这门手艺后来很快风靡欧洲大陆……毫无疑问,这样的传承增加了动物生存的适应性。

盖尔茨(Jr.B.G.Galef)等人的研究阐释了动物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对象挪威鼠是腐食性的啮齿动物。在当代,挪威鼠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不断接触到各种闻所未闻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挪威鼠经常在食物的取舍问题上面临艰难的选择:一方面是有可能发现新的食物资源,而另一方面,这种新的尝试可能带来诸如毒害等风险。基本的嗅觉判断已经不能作为判别食物的依据,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由少数个体进行尝试,然后将其传承给其他同类。盖尔茨的具体实验是,先将一些观察鼠和示范鼠放在一起,共同生活几天,然后把8只示范鼠隔离,喂养两种食物中的一种,这两种食物中一种加了肉类,一种加了可可粉,此后再将示范鼠与观察鼠放在一起16分钟后,移走示范鼠。在这个实验中,观察鼠从未接触过那些食物,也没有看到示范鼠进食。接下来,两种食物被同时提供给了观察鼠,而在接下来的两天中,这些观察鼠通常选择的就是示范鼠吃的那些食物。那么,观察鼠选择食物的唯一依据就是示范鼠进食以后所带有的气味,这表明这种模仿和传承并非局限于视觉范畴,其应用比我们先前认为的更加广泛和普遍。

纵横交叉,传承有序

从传承的对象和顺序上来讲,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亲子之间的纵向传承和同辈之间的横向传承。倭黑猩猩莰兹和其儿子之间可能将要发生的“火种传承”就属于纵向传承之列。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种海豚具有复杂的觅食技巧,甚至在一些族群中发展出了一种危险的捕食技巧:为了追捕一条鱼,它们能够跃出水面,蹿上海滩,然后很快将捕到的鱼带回水中。这种上岸捕鱼的行为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如果技术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海豚自己搁浅。科学家对澳大利亚鲨鱼湾的宽吻海豚研究发现,有4只成年雌海豚及其幼崽表现出了这种捕猎行为。在美国的另一种海豚中有一群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它们通过合作把鱼群逼向海滩,然后再蹿出来捕食搁浅的鱼。研究发现,只有采取这一觅食策略的雌兽的幼兽才能表现出同一觅食技巧,也就是说,它们的技艺来自母亲的传承。

横向的传承也曾被人详尽研究过。拉兰德(Laland)和威廉姆斯(Williams)曾经在虹鳉(Poecilia rticulatus)鱼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将相同年龄的虹鳉组成一群,训练这些鱼群分别沿着不同的路线到达目的地,一条是短路径,一条是长路径。一旦训练成功,研究人员就逐渐用未训练过的鱼替换掉完成了训练的鱼,直到所有训练过的鱼都被替换。但是,鱼群仍然是按照原有的路径行进,甚至训练它们改变路线都会变得很困难,或者说,一种新的生活习性在种群中被塑造了出来,这便是传承的力量。除去横向和纵向传承外,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更复杂的相互模仿、相互传承的情况。

文化传承可以让一个新的行为快速辐射传播到整个种群,这是单纯个体学习做不到的。同时,文化传承也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和能力,它在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中都被发现,是动物习性形成的基石之一,能够大大提高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英汉常见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 篇7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 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语言以文化作为自己雄厚的“底座”, 才能随着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徐鹏:93)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征的反映, 由于人类生理结构及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 使不同文化之间会产生重叠 (共性) , 另外, 又由于小环境, 如社会文化环境, 生态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 宗教文化环境等的不同, 又产生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上必定有其表现, 而不同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也必定能从文化上找到其根源”。 (徐鹏:94)

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但其承载的文化背景、伴随意义、感情色彩和修辞意义却并不完全一致。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决定不同语言中相应词语的文化内涵可能一致, 或完全不同, 或有同有异。 (徐鹏:96)

二、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

1. 相同的词汇, 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在中英两种文化中, 人们时常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而把它们同一定的品质或特征联系起来, 自然会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联想, 赋予它们相同的文化喻义。如:“as stubborn as a mule” (像骡子一样固执) , “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 “as chirpy as a sparrow” (像麻雀般嘁嘁喳喳不停) , “as timid as a mouse” (胆小如鼠) , “as slow as a snail” (慢得像蜗牛似的) 。

2. 相应词汇, 文化内涵此有彼无。

由于东西文化传统迥然不同, 有些动物在一种文化中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而在另外一种文化语境中却平淡无奇, 或毫无文化意义, 从而造成词汇语义空缺现象。

鹤 (crane) 在英语中虽有颈长而具有“伸长脖子”的引申含义, 却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意义。而在汉语中却是长寿的象征, 如“鹤发童颜”、“松鹤延年”, 另外含有“归隐”之意, 如“闲云野鹤”, 表示自由自在, 不受红尘俗世所扰。

龟 (tortoise) 在汉语中有长寿之意, 另外用来比作其妻有外遇的丈夫。骂人时“王八”、“乌龟王八蛋”则是极大的侮辱。而英语中“tortoise”只是一种不起眼, 爬得慢的动物而已。

中文中的鸡与“妓女”的“妓”谐音, 现已成为“妓女”的代名词。与此对应, 鸭子便成为“男妓”的代名词。而英语中“chicken”和“duck”则无此意。

蚕产于中国, 在中文里表示无私奉献, 常用来比喻教师。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而英语中silkworm则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意义。

喜鹊 (magpie) 在汉语中是个“吉祥鸟”, 因它的声音清脆响亮, 使人有喜悦的感觉, 相反, 乌鸦则是“不祥鸟”, 只是因为它常在坟头活动, 使人们对它产生厌恶的感觉。杜鹃 (cuckoo) 在汉文化中是令人伤感的动物。“杜鹃啼血”源于中国的神话故事, 在英语中它们都没有这样的内涵。

同样英语中有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汉语没有的。如, beaver (河狸) 产于北美洲, 生性好动, 善啮树筑巢, 技艺高超, 故“an eager beaver” (卖力的河狸) , 常被比喻为“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 但喻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常带贬义。“Chicken”形容胆小, 是个“懦夫”。“A visit by stork” (鸟作客) 指“孩子诞生”。 (徐鹏:98) “goat”受希腊文化影响在西方代表色魔, 讨厌的家伙和愚笨, 如“play the goat” (做蠢事) , “old goat” (好色之徒, 讨厌的家伙) 。

3. 相应词汇, 文化内涵各不相同。

不同民族心理因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非“龙”和“dragon”莫属。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 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封建帝王把它当做自己的真身。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动物于一身, 是一种能乘风飞天, 腾云驾雾, 潜水入海, 神奇虚幻的神灵之物。它有极其鲜明的个性, 代表着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词语, 如“龙凤呈祥”、“乘龙快婿”、“车水马龙”、“鲤鱼跳龙门”等。 (朱艳红) “望子成龙”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能成为栋梁之才。

英语中的“dragon”则代表着邪恶和破坏, 或是宝藏的守护神。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它是一种能够从嘴里喷火,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蛇尾的怪物, 《圣经》中“dragon”是罪恶的象征,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 (Satan) 被称为“the grea dragon”。口语中, 则指此人凶狠, 令人讨厌, 如“a dragon lady”, 或“This woman is a dragon.”。

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 狗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 又被视为人的伴侣或宠物, 所以多数与狗有关的词汇是含有褒义或中性的。如“a lucky dog” (幸运的家伙)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be top dog” (处于支配地位, 优胜者) ,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都有得意时) ,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渡过难关) 。但有时也用于贬义, 指邪恶的人或叛徒, 如“treat somebody like a dog” (虐待某人) , “live a dog’s life” (过着很悲惨的生活) 。但总体上“dog”是沿着褒义的方向发展的。在汉语中, 狗是令人讨厌的动物, 是低人一等的, 常带有贬义。如“丧家犬”、“落水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等。

在西方文化中, “owl” (鹰) 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因此有“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 “as grave as an owl” (摆出一副严肃的神气, 板着面孔) 。在汉语文化中猫头鹰则是凶恶的征兆, 中国人常将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祥之鸟。只要看见猫头鹰就意味着死人或厄运的到来。例如“猫头鹰进宅, 无事不来”。

蝙蝠在汉文化中, 因为与“福”谐音, 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西方人对“bat”则无好感, 常与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as blind as a bat” (眼力不济, 有眼无珠) , “crazy as a bat” (像蝙蝠一样疯) , “has bats in the belfry” (发痴, 异想天开) 。

4. 不同词汇, 文化内涵相同或近似。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不同, 不同民族语言的比喻方式和喻体使用往往不同。 (徐鹏:112)

中国人以牛耕为主, 所以常以牛比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老实本分、力大无比、倔强, 如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英国人主要以马耕地, 很少用牛耕地, 所以马就被赋予中国牛的各种精神。如“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 “eat like a horse” (牛一般的胃口, 狼吞虎咽) , “work like a horse” (像牛一样地干活) , “talk horse” (吹牛) , “take the horse to the water” (牛不喝水强按头) , “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 (它是一头老黄牛。)

虎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百兽之王, 代表着勇敢、凶猛、威严,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或俗语与虎有关, 如“放虎归山”、“龙争虎斗”、“如虎添翼”、“虎视眈眈”等。英国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 对虎不熟悉, 却对狮子比较了解, 所以英语中以lion组成的词语和习语可以用汉语的“虎”替换。“the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 “as majestic as a lion” (如老虎般威风) , “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 (虎口拔牙) , “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 (老虎屁股摸不得。) , “the lion’s mouth” (虎穴) , “come in like a lion, go out like a lame” (虎头蛇尾) 。

此外, 如汉语英语中用不对等的动物作喻体的比喻还有很多, 如“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猪) , “like a drowned rat” (像落汤鸡) ,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像热锅上的蚂蚁) , “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 ,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 “birds of a feather” (一丘之貉) ,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 ,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 “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 (养虎遗患) , “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 等等。

三、结语

通过对汉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的比较, 可以明显看出它们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也因此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喻义。因此我们在学习动物词汇的本义的同时, 应当研究和挖掘它们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 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 有效交流和沟通, 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会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鹏.修辞和语用——汉英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朱艳虹.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3]赵媛娜, 何木英.英汉语中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对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与翻译 篇8

一、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

所谓文化内涵 (cultural connotation) , 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 其文化内涵或相似相同, 或截然相反, 或全不相关。以下就做一些简要的对比和分析。

1、英汉同一动物词汇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 所以中英两国人民必然都会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动物, 自然会产生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于是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 汉语中的“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这些词语都体现了“狼”给中国人以凶残贪婪的形象。而英文中的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 (as) greedy as a wolf (贪得无厌) 也体现了相同的意思。

2、英汉同一动物词汇有着不同或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皆不同, 自然对同一动物词会产生不同的爱憎褒贬心态, 产生不同的联想, 这就赋予相同的动物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

以蝙蝠为例。在中国文化中, 由于“蝠”与“福”同音, 蝙蝠成了吉祥的象征。而西方人认为bat (蝙蝠) 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是丑陋和罪恶的象征。所以英语中的as blind as bat (有眼无珠) , a bit batty (有点反常) ,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发痴, 异想天开) 等都是不好的比喻。

3、英汉不同动物词汇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

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所以不同民族会用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联想意义。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汇不同, 但它们可能表达的是相似或相同的意思。

比如, 汉民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而“牛”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 就有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象征。英民族是以畜牧业为主, 马是英国人早期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 因此“马”在英语文化中被赋予了汉语中“牛”的文化内涵, 成为吃苦耐劳的象征, 如work like a horse (像牛一样辛勤工作) 。

4、英汉某些动物词汇在对方语言中的文化空缺

由于中英文化传统迥然不同, 有些动物词汇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 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毫无文化意义, 这就造成了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空缺。

比如, 在汉语中, “鹤”常作为长寿的象征, 汉语中有“松鹤延年”的说法。此外, “鹤”也可以表示亡故的意思, 如“驾鹤西去”。但在英文中, crane (鹤) 仅仅只是一种鸟而已, 没有什么文化内涵。

同样, 一些动物词在英语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汉语中就只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而已。比如, beaver (海狸) 擅于筑巢, 十分卖力, 故此, 英语中用eager beaver来比喻做事干劲十足的人。但是, “海狸”在汉语中却找不到任何的文化内涵。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除了要表达出词的概念意义外, 还要体现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兼顾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翻译的最高境界。以下简要介绍几种翻译方法。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和不引起误解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说法的比喻。采用保留形象的直译法, 可以自然再现原语的意义和神韵, 有利于英汉文化交流, 所以应尽量坚持能直译时则直译的原则。某些动物词汇在汉英中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 就可以使用直译法。比如:

as fast as a hare敏捷如兔

You stupid ass!How could you do such a thing like that?!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这种事?!

纸老虎paper tiger

骑虎难下to ride a tiger

2、意译法

又称释义性翻译, 即用另一种文字将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截然相反或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动物词汇, 为了不影响读者对原文信息的正确理解, 翻译时需要舍弃原有动物形象而对其作相应的释义处理。如:She is a cat.就不能直接翻译成“她是只猫”, 否则中国人就不明白这个句子想要表达什么。因英语中cat喻指包藏祸心的人, 所以这句可译成:“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以下还有一些例子:That’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They confute such a beetle as you are.他们驳倒了像你这么傻的人。

望子成龙to hope that one’s child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亡羊补牢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3、形象转换法

形象转换法是指利用异域文化中已有的文化形象替换原文中的形象, 以获得相同的交际效果。对于英汉不同动物词汇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可以对这些动物喻体进行必要的变动和转换, 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达到形神兼顾之效。如: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a cat on a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4、音译法

这一方法常用于品牌翻译。在涉及到以动物为品牌的翻译时, 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反应并对商品进行全面的阐释,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效益。下面请看一些例子:

中国人给品牌定名时常喜欢用“龙”字, 但由于dragon (龙) 在西方文化中是长着双翼会喷火的怪物, 是邪恶的象征, 如果直接翻译成“dragon”势必会导致商品在西方市场无人问津。所以, 现在很多与“龙”有关的品牌都采用了音译, 如“金龙”译为KINGLONG, “科龙”译为KELON。

再如, 家喻户晓的服饰品牌“金利来”, 其英文名为“GOLDLION” (金狮) 。但在粤语中“狮”的发音与“输”相近, 所以起初很难在广东一带的市场打开销路。后来翻译者做了处理, 把GOLD意译作“金”;LION则音译作“利来”, 以迎合人们“黄金滚滚来”的心态。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 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相似、或相异之处, 这有助于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和英汉互译。

摘要: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然而, 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会彼此不同。本文结合实例从同一动物词汇代表相同的意义, 同一动物词汇代表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动物词汇代表相同的意义, 英汉独有的动物词涵义这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举例探讨了在英汉互译中处理这些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语,汉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翻译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 上海翻译出版社, 1988年。

[2]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5期。

[4]张沙林、祝军:《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翻译浅谈》,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5期。

[5]张卫萍:《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对比分析与翻译》,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6]艾素萍:《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策略》,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年第6期。

动物文化内涵 篇9

一、语义重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我们通常会因为人类思维的趋同性、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而赋予动物相同的联想意义。对于具有突出特征及特有习性的某种动物, 我们翻译时采取直译即可, 如:

例1.《甄嬛传》中华妃趁皇上不在为难甄嬛使其小产, 皇上大怒, 责问华妃说道:

原文:朕看你的心思真是毒如蛇蝎

译文:In my eyes, you are as vicious as a viper.

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类似句型还有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as greedy as a wolf像狼一样贪婪等等。

例2.苏培盛为给甄嬛再次进宫创造机会, 利用民间二月二“龙头节”的说法劝雍正出宫踏春祈福时说了一句民谚:

原文: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

译文:When the dragon raises its head, abundant harvests of crops are promised ahead.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它是一种神异动物, 是祥瑞之物, 更是风雨的主宰。自古以来, 中国民间就认为, 农历二月初二即“龙头节”“青龙节”, 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英美民族中龙曾是“邪恶”的象征, 他们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 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称为the great dragon。英语中还用dragon形容凶恶的人, 尤指悍妇。如今, 中国人对龙的偏爱也逐渐影响西方人的观念, 这是文化互融的结果。

二、语义替换

由于受社会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赋予动物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不同的情感态度。《甄嬛传》中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动物的表达, 向西方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典故、民俗文化和中国哲学, 西方译者借助不同的文学形象或意象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原语的文化色彩, 还可兼顾译文的语言形式美。

原文:杀鸡是要儆猴的, 如今鸡已经杀完了。

译文:You would beat an of fenseless dog to scare away a lion.Now the dog has been beaten

原文: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

译文:A baited cat grows as fierce as a lion.

原文:...却忘了树倒猢狲散。

译文:…but you forget that even rats will abandon a sinking ship.

译者结合上下文语境, 选用“狗”和“狮”替换原文中的“鸡”和“猴”, “猫”替换“兔子”“鼠”替换“猢狲”。这种替换意象的翻译方法更符合语感的需要, 符合目标观众的表达习惯。替代法译词考验的是译者对目标语词义的准确而透彻的理解, 译者采用目标观众更加熟悉的文化意象或者目标语中已有的类似表达来替换《甄嬛传》里晦涩难懂的成语, 而非字对字、词对词翻译, 能让目标观众无障碍理解影片内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替代还有like a drowned rat (湿得像落汤鸡) ,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锅上的蚂蚁) , 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等等。

三、词义相反

动物成语除了具有字面意义指称动物本身外, 还隐含着丰富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或贬义等 (郑亚敏, 2008) 。同一动物词在一种文化里具有褒义积极的联想意义, 而在另一种文化却有差异, 甚至相反。为了保留《甄嬛传》原文风格, 且符合字幕翻译的简洁性、及时性的要求, 译者针对这类动物词翻译时采用意译法。

原文:天下有多少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入选, 好一家子鸡犬升天。

译文:Every girl wished to be selected so that her whole family could rise up through her success.

原文:我若不与你联手, 只能为人鱼肉。

译文:If I had not been allied with you, we would have faced cruel oppression everywhere.

原文:我竟不知这世上还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

译文:I don’t believe you’re being forced to go.

“鸡犬升天”出自东汉王充《论衡·道虚》。“鸡犬”常用来形容卑微弱小的一类人, 此成语比喻一个人得势, 所有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而在英语文化中, 狗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 常见的词组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big dog (重要人物) , lucky dog (幸运儿) 等。鸡在英语俚语中象征胆小懦弱的人, 如chicken livered (胆小的) 。“鱼肉”二字很容易被中国观众理解, 但西方观众极少有人知道这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成语--“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此时“鱼肉”的意义可以和“弱势群体”相对应。在英文中, 鱼总是用其贬义, 如:a poor fish (可怜虫) , a cool fish (无耻之徒) , a cold fish (冷酷无情的人)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牛在在西方牛被认为是一种笨拙的粗鲁的动物, 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鲁莽之人) , like a bull at a gate (狂怒凶悍) 。汉语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极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效果, 只有意译才能向美国观众完整地呈现汉语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翻译工作的目的是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实现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 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 (樊清华, 2007) 。本文通过对美版《甄嬛传》中英汉动物词内涵的对比分析得出, 动物词汇在英汉语中由于文化差异, 其内涵意义有异有同。译无定法, 译者在翻译动物词时, 应准确理解动物成语的内涵, 并根据其不同文本类型和中西语言文化异同, 结合目的语受众心理, 采取适合于各自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多种因素, 确定最佳译法, 最终有效地实现中英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E. C. Brewer.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 1990.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动物文化内涵 篇10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乃至对生活中同一事物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各自的文化内涵之上。而动物作为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动物相关的词汇更是和我们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如果不去思考和探索与之相关的文化渊源,就根本无法理解句子意思,更谈不上去欣赏语言的魅力之处了。本文试从动物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其在词语中的运用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运用怎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成功实现从源语言(source lan⁃guage)到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转化,只有注意到译入语尽量地保留原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向及如何正确理解其表现出来的象征意义,才能赋予这些原本就具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新的生命力。

1 探讨动物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1.1 对比分析动物单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众所周知,动物常被人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对动物象征意义的理解也不同,致使这些相关词汇出现了相似甚至相反的涵义,通过对中西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英汉动物象征意义的民族特性,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1)同一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

绵羊(sheep)在英汉文化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而猪(pig)让人想到的是“愚笨,贪吃,懒惰”;老鼠(mouse)则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象征。

2)同一种动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

蝙蝠(bat)在汉语中,因为“蝠”和“福”谐音,便有了吉祥、幸福的含义,而在西方,却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喜鹊(magpie)在汉语里代表了吉祥、欢乐,而在英语中常用其来指“唠叨,嚼舌之人”。

3)同一种动物既具有相同的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

蛇(snake)这种动物在中国可以代表好的形象,如传说中悬壶济世的白娘子,也会给人冷血、残酷、阴狠的印象;而在西方,圣经中提到蛇是邪恶、狠毒的代表,《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就描述了蛇的狠毒,而且忘恩负义。

4)不同动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

汉语中,就“狮子(lion)”而言,其文化含义不如“老虎(ti⁃ger)”丰富,我们一般会用“老虎”来表示勇猛、威武,我们也常常用“虎虎生威”、“生龙活虎”等词来形容人的状态。但在西方,同样有着这种内涵的“狮子(lion)”的地位远胜于其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圣经中记载:“What is sweeter than honey?What is stronger than lion?”“(有什么比蜜还甜?有什么比狮子还壮的呢?”)。还比如说在汉语中,一说到“牛”,我们就自然就会把它和劳累、辛苦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说法,而英文却可以用“马(horse)”来替换。

1.2 对比分析动物相关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人们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比较固定的搭配,其离不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西方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体系促成了英汉习语间的巨大差异。通常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俚语等,接下来我将探讨动物词汇在成语、谚语、歇后语这三种习语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反映出来的文化异同。

1)就成语而言,例如:

as busy as a bee忙碌至极

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老马识途

He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骑虎难下

2)就谚语而言,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之日。

A lion at home,a mouse abroad.在家如狮,外出如鼠。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when the shepherds quarrel.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就歇后语而言,例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笨鸟先飞

猴儿的脸——说变就变Monkey face—out

猫肚子放虎胆---凶不起来Cat bellyTigertank—toughup

通过这些成语、谚语、歇后语,我们可以体会动物在中西方国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的异同。像鱼,多子,中国人讲究多子是福,故中国人喜爱用鱼来表达子孙绵绵的意思。西方重宗教,少有寓意说,但是中西方都认同鱼这种动物的敏捷性。对蜜蜂而言,这种动物在中西方词汇中都被用来形容繁忙。狗在英语民族中式人们的宠物和朋友,而在中文里面,与之相关的词汇往往带有贬义,如“狗头军师”,“狗胆包天”。一谈到狼,在中西方人的头脑里首先闪现出的都是关于“残暴”、“凶猛”的字样。

此外,动物单词在其他词汇中的使用也常见,许多西方人也常常用“bird”来指人,比如:“an odd bird(一个古怪的人)”,“birds of afeature(志趣相投的人)”。另外,与山羊(goat)相比,西方人人们也更喜欢sheep(绵羊),因为绵羊温顺,山羊却好斗,所以英国人也会用sheep比喻好人,而用goat比喻坏人,例如:sheep and goats善人与恶人(来自圣经)。还用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来形容一个人心情紧张、焦虑,crocodile tears假慈悲;an old dog老伙计,类似的用法也还有很多。英汉中从动物单词的对等翻译到相关短语中象征意义的灵活运用,再到翻译中的形象转换,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给语言理解造成的局限性。

2 探析动物相关词汇及习语的英译策略

动物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也就会出现差异。一方面,指称意义相同的动物形象,其喻义,即它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含义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形象,在原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丢失,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面面对这样的困境,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做好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转换,才能让读者理解原文,要让中国读者感知英文的无穷魅力,也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渊源文化。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词语的本义,更要注意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引申含义,一般采用直译,意译,套译以及三种方法相相结合的方法。

2.1 直译法

当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比喻或用法相近或相同时,就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直译法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又不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无形中拉近了两种语言的距离。例如:

bear hug(熊抱)

flea marke(t跳蚤市场)

like a swarm of bees(一窝蜂)

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九牛二虎之力)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初生牛犊不怕虎。)

We a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neither can get away!(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都跑不了!)

2.2 意译法

还是有不少的习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缘故,没有对应的谚语可以套用,如果硬性直译,只会让读者晦解,这就与翻译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此时能选择意译的话,就能帮助读者顺利地完成阅读,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beard the lion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What a lamb she is!她真可爱!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之时。

The goose hangs high.形势一片大好。

It’s said that Jack had already ratted.据说杰克已经叛变了。

2.3 套译法

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少相似或者相近的习语,此时采用套译的方法,一方面使原文意思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使译文更加通畅。很多适用于这种翻译方法的中英习语一般都含有生动的比喻形象,只是由于双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动物形象来传词达意。

as happy as a cow快乐的像只鸟

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Cast peals before the swine.对牛弹琴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马脚

Cats hide their claw.咬人的狗不露齿。/知人知面不知心。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赶鸭子上架。

此外,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望文生义,有时需要我们对不同文化深入地了解和查证。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望文生义而产生的误解和正解完全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的:

从以上来看,我们对英汉习语背景文化了解的多少直接限制了我们对翻译方法的选择性,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凭直觉或者只追求语言结构的对称性来翻译。习语本来的意义不仅基于其比喻意义,也和其字面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暗喻的影响,但是虽然使用了暗喻这一修辞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假思索、武断地翻译习语,然而,许多习语的意思都是在译者早先具有的暗喻知识的铺垫下萌生的。如果译者大脑里没有暗喻的影像和这种知识的储备,也不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

3 结束语

纵观国内对英汉动物类词汇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都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研究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分析动物词汇的深层涵义,反过来,也通过从挖掘动物词汇的内涵折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中隐喻方法在动物词汇的实际运用中最为常见,我们还可以考虑英汉动物隐喻在其他学科或者领域的运用,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不仅仅发现了中西方文华的差异,我们也看到了两种文化的相通之处,研究它们的异同,不仅能消除理解上的障碍,而且也能进一步促进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能让我们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军.翻译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3).

[2]王向旭.中西文化中动物的不同象征意义[J].科教文汇,2009(7):248.

[3]林小君.从十二生肖中看中西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0):60-62.

[4]黄斐霞.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以《圣经》中的动物词汇蛇、羊、龙、狮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7(3):30-32.

[5]朱燕.中英文动物谚语探究[J].才智,2015(11):266-267.

[6]张晓丹.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5,31(4):131-132.

[7]欧忆,贾德江.英汉动物类习语比较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4):52-53.

[8]李延林,张茜,文华珍.英汉文化中的“羊”及相关习语的翻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7):123-125.

[9]Boaz Keysar,Bridget Martin Bly.Swimming against the cur-rent:Do idioms reflect conceptual structure?[J].Journal ofPragmatics,1999,31(11):1559-1578.

上一篇:电气、仪表专业管理下一篇:具体实施方案